CN101566815B - 成像装置 - Google Patents

成像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566815B
CN101566815B CN2009101369169A CN200910136916A CN101566815B CN 101566815 B CN101566815 B CN 101566815B CN 2009101369169 A CN2009101369169 A CN 2009101369169A CN 200910136916 A CN200910136916 A CN 200910136916A CN 101566815 B CN101566815 B CN 10156681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ransfer materials
transfer
speed
image bearing
leading ed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10136916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566815A (zh
Inventor
三桥庆辅
内田理夫
善财彰一
铃木洋平
仕田知经
肉道健史
中居智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anon Inc
Original Assignee
Canon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anon Inc filed Critical Canon Inc
Publication of CN10156681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56681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56681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566815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50Machine control of 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e.g. regulating differents parts of the machine, multimode copiers, microprocessor control
    • G03G15/5095Matching the image with the size of the copy material, e.g. by calculating the magnification or selecting the adequate copy material size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65Apparatus which relate to the handling of copy material
    • G03G15/6555Handling of sheet copy material taking place in a specific part of the copy material feeding path
    • G03G15/6558Feeding path after the copy sheet preparation and up to the transfer point, e.g. registering; Deskewing; Correct timing of sheet feeding to the transfer point
    • G03G15/6561Feeding path after the copy sheet preparation and up to the transfer point, e.g. registering; Deskewing; Correct timing of sheet feeding to the transfer point for sheet registration
    • G03G15/6564Feeding path after the copy sheet preparation and up to the transfer point, e.g. registering; Deskewing; Correct timing of sheet feeding to the transfer point for sheet registration with correct timing of sheet feeding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 G03G15/1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 G03G15/1665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by introducing the second base in the nip formed by the recording member and at least one transfer member, e.g. in combination with bias or heat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00362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relating to the copy medium handling
    • G03G2215/00367The feeding path segment where particular handling of the copy medium occurs, segments being adjacent and non-overlapping. Each segment is identified by the most downstream point in the segment, so that for instance the segment labelled "Fixing device" is referring to the path between the "Transfer device" and the "Fixing device"
    • G03G2215/00409Transfer device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00362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relating to the copy medium handling
    • G03G2215/00919Special copy medium handling apparatus
    • G03G2215/00945Copy material feeding speed varied over the feed path

Abstract

一种成像装置,其中控制转印材料进入转印区域的速度,以便在将调色剂像转印到转印材料上时,防止发生中间转印带上的调色剂像被转印材料的前缘刮掉的现象。尽管转印材料在转印压合部的输送速度与中间转印带的速度相一致,但是,当转印材料的前缘与中间转印带接触时,以比中间转印带的圆周速度低的速度输送转印材料,当转印材料进入转印压合部时,转印材料的输送速度增大。

Description

成像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采用电子照相术的成像装置,例如,复印机或者打印机。
背景技术
在喷墨打印机中,普遍采用所谓的无页边空白的打印。在无页边空白打印中,采用在其周边没有页边空白的诸如纸张等转印材料,在整个转印材料上形成图像。在采用电子照相术的LBPs等中,对于无页边空白的打印的需求也在增加。例如,日本专利公开No.2004-45457提出了一种能够进行无页边空白打印的成像装置。在这种成像装置中,在图像承载构件上形成大于转印材料的调色剂像,将该调色剂像的一部分转印到转印材料上,从而实现无页边空白打印。
当将诸如中间转印构件等图像承载构件上的调色剂像转印到转印材料上时,要转印的调色剂像的一部分有时会被转印材料的前缘刮掉。在这种情况下,已经被转印材料的前缘部分地刮掉的调色剂像被转印到转印材料上。这种现象导致在转印材料的前缘附近形成有缺陷的图像。这里,有缺陷的成像涉及到转印材料的背面侧被调色剂污染、转印材料的前端面被调色剂污染、或者在转印材料的前缘的浓度的不均匀。
当在转印材料的周边形成页边空白时,在图像承载构件的对应于页边空白的区域中,不形成调色剂像,从而,很少发生有缺陷的成像。
相反地,在无页边空白打印中,由于在整个转印材料上形成调色剂像,所以,有缺陷的成像发生得相当频繁。进而,尽管在无页边空白打印中应当将调色剂像形成至转印材料的边缘,但是,靠近边缘的调色剂像的部分被刮掉。因此,在无页边空白打印中,有缺陷的成像更加明显。
发明内容
本发明防止下面所述的现象,即,在用于将调色剂像形成至转印材料的边缘的无页边空白打印过程中,形成在图像承载构件上以便被转印到转印材料上的调色剂像被转印材料的前缘刮掉。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的成像装置,包括:可旋转的图像承载构件,用于承载调色剂像;转印构件,用于在转印构件与图像承载构件之间形成压合部;导向构件,用于将转印材料引导到图像承载构件的位于压合部在图像承载构件的旋转方向上的上游侧的外表面上;输送辊,用于将转印材料输送到导向构件;以及控制装置,用于控制输送辊的速度。在压合部利用转印构件将图像承载构件上的调色剂像转印到转印材料上。该成像装置具有无页边空白打印模式,在这种模式中,将调色剂像形成在图像承载构件上的对应于转印材料之外的区域的区域上,以便将调色剂像形成至转印材料的边缘。当在无页边空白打印模式中,至少在转印材料在输送方向上的前缘处形成调色剂像时,控制装置控制输送辊的速度,使得当转印材料的前缘与图像承载构件接触时转印材料的速度低于图像承载构件的旋转速度。
通过下面参照附图对典型的实施形式的描述,本发明的进一步的特征将会变得更加清楚。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一种实施形式的成像装置的示意图。
图2A和2B说明无页边空白打印和带有页边空白的打印。
图3A至3C说明在无页边空白打印中调色剂像与转印材料之间的关系。
图4说明在无页边空白打印中的二次转印。
图5A至5D说明在第一种实施形式中的摩擦。
图6表示在第一种实施形式中的转印材料的输送速度。
图7表示二次转印构件为带状的成像装置。
图8表示在第二种实施形式中的转印材料的输送速度。
图9A和9B说明转印材料进入二次转印区域的状态。
图10是表示在第二种实施形式中如何控制转印材料的输送速度的模型图。
图11表示在第三种实施形式中的转印材料的输送速度。
图12说明在第四种实施形式中转印材料弯曲的影响。
图13说明在第四种实施形式中介质传感器的结构的例子。
图14是说明第五种实施形式的流程图。
图15说明飞散与空气隙之间的关系。
图16说明在飞散与二次转印之前的导向件之间的关系。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典型实施形式。在下面描述的典型的实施形式中描述的结构部件的尺寸、材料、形状和相对位置将根据本发明应用的装置的结构和各种条件而适当地更改。从而,除非特别声明,下述典型的实施形式并不意图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第一种实施形式
图1表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种实施形式的成像装置的结构。图1所示的成像装置包括多个感光构件,所述感光构件与颜色相对应地排列成直线,并通过相继地将形成在感光构件上的彩色调色剂像叠加到作为中间转印构件的中间转印带上,形成彩色图像。所述成像装置包括由作为第一图像承载构件的感光构件和作为第二图像承载构件的中间转印带2形成的感光鼓1Y、1M、1C和1Bk。中间转印带2是环形带,所述环形带被驱动辊3、张紧辊4和二次转印对向辊5张紧,并且能够在图1中的箭头所示的方向上运动。主要包括感光鼓1Y、1M、1C和1Bk的成像工位沿着中间转印带2的运动方向串列地配置。围绕作为感光构件的感光鼓1Y、1M、1C和1Bk分别配置充电辊6Y、6M、6C和6Bk,曝光装置7Y、7M、7C和7Bk,显影装置8Y、8M、8C和8Bk,以及鼓清洁装置9Y、9M、9C和9Bk。显影装置8Y、8M、8C和8Bk分别储存黄色调色剂、品红调色剂、青色调色剂和黑色调色剂。
感光鼓1Y、1M、1C和1Bk被驱动装置(图中未示出)以预定的速度沿图1的箭头方向旋转。一次转印辊10Y、10M、10C和10Bk由作为弹性材料的海绵形成,分别与感光鼓1Y、1M、1C和1Bk对向,且中间转印带2配置在其间。用作转印构件的二次转印辊11与二次转印对向辊5相对向,且中间转印带2配置在其间。由中间转印带2和二次转印辊11限定的压合部(二次转印压合部)形成二次转印区域。在中间转印带2的外侧并且靠近二次转印区域,设置有带清洁装置12。带清洁装置12清除二次转印后残留在中间转印带2的表面上的调色剂。用作输送辊的一对对准辊13在转印材料P的输送方向上设置在二次转印区域的上游,定影装置14在输送方向上设置在二次转印区域的下游。
环形中间转印带2被驱动辊3、张紧辊4和二次转印对向辊5张紧,同时,以每秒钟117mm的速度沿箭头方向旋转。中间转印带2由利用碳黑调整过电阻的电子导电型聚合物形成。中间转印带2的电阻率为1×108Ω·cm,厚度为75μm,内周周长为1116mm,纵向方向(垂直于运动方向的方向)上的宽度为350mm。二次转印辊11设有辊清洁装置16,所述辊清洁装置用于清除和回收二次转印后残留在二次转印辊11上的调色剂。对准辊13的直径为17.4mm。所述辊中与转印材料P的前侧(进行转印的一侧)接触的一个辊的表面由表面粗度Ra为6.3的树脂形成,与转印材料P的背面侧接触的另一个辊的表面由摩擦系数μ为0.6的橡胶形成。对准辊13被对准辊驱动单元17向箭头方向旋转。驱动单元17的驱动速度由驱动速度控制装置18控制。换句话说,输送辊的速度由驱动速度控制装置18控制。导向件15在二次转印之前调节转印材料P的输送路径及输送姿势,以便转印材料P的前缘在与中间转印带2接触之后进入二次转印区域,从而防止下将要详细描述的所谓“飞散”的有缺陷的成像。
现将描述成像操作。当发出成像开始信号时,转印材料P被一个接一个地进给,并输送到对准辊13。在这种情况下,对准辊13停止,被输送的转印材料P的前缘恰好待在二次转印区域之前。接着,对准辊13与在包括感光鼓1Y、1M、1C和1Bk的成像工位中的成像开始同步地开始旋转,从而将转印材料P输送到二次转印区域。当发出成像开始信号时,在成像工位中开始与颜色相对应的调色剂像的形成。由于在成像工位中成像是通过类似的程序进行的,所以下面只对在包括感光鼓1Y的成像工位中进行的成像程序进行描述。
感光鼓1Y被充电辊6Y以预定的极性和电位均匀地充电。接着,由曝光装置7Y在感光鼓1Y上形成对应于黄色成分图像的静电潜像。在显影装置8Y中,黄色调色剂附着到静电潜像上,从而将静电潜像显影成可见的调色剂像。然后,形成在感光鼓1Y上的调色剂像在一次转印区域被施加有一次转印偏压的一次转印辊10Y转印到中间转印带2上。这样,通过这些处理,将彩色调色剂像相继从感光鼓1Y、1M、1C和1Bk转印到中间转印带2上,从而形成全色调色剂像。在这种情况下,残留在感光鼓1Y、1M、1C和1Bk上的调色剂被鼓清洁装置9Y、9M、9C和9Bk清除并回收。
形成在中间转印带2上的全色调色剂像被中间转印带2输送到二次转印区域。在这种情况下,转印材料P由对准辊13输送,以便在全色调色剂像即将到达二次转印区域之前,转印材料P到达二次转印区域。转印材料P的输送速度基本上等于中间转印带2的旋转速度。在二次转印区域,全色调色剂像被二次转印辊11(转印构件)从中间转印带2转印到转印材料P上。未被转印却残留在中间转印带2上的调色剂,被带清洁装置12清除并回收。然后,将其上形成有彩色调色剂像的转印材料P输送到对其进行定影的定影装置14。
上述术语“飞散”指的在二次转印中调色剂像被转印的位置不稳定的现象。这种现象是因为受到施加到二次转印辊11上的电压影响的调色剂经由二次转印压合部的上游侧的空气隙被转印而产生的。图15表示对应于产生飞散的位置的空气隙D1和D2。当经由二次转印压合部的上游侧的空气隙D1被转印时,调色剂飞过空气隙D1,调色剂在转印材料P上的着墨点变得不稳定。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优选地,将空气隙D1最小化,并且使之比空气隙D2小。从而,在第一种实施形式中,如图16所示,在二次转印中,利用导向件15调节转印材料P的输送路径和姿势,使得转印材料P的前缘在与中间转印带2接触的同时进入二次转印区域。
现在,将描述无页边空白打印。第一种实施形式的成像装置具有用于在整个外周上具有页边空白的转印材料P上打印图像的打印模式、以及用于将图象打印到至少一侧不具有页边空白的转印材料的边缘的无页边空白打印模式。
图2A表示带有页边空白的打印,图2B表示无页边空白打印。在带有页边空白的打印中,调色剂像完全被转印到转印材料P上,在转印材料P的周边设置上部页边空白(mh)、下部页边空白(mb)、左页边空白(ml)和右页边空白(mr)。相反,在无页边空白打印中,调色剂像达到转印材料P的边缘,没有周边的页边空白。尽管在图2B中表示为没有上部、下部、左和右页边空白,但是,无页边空白打印也包括在任意个边缘不设置页边空白的情况。下面将描述无页边空白打印模式。
图3A、3B和3C说明无页边空白打印中的调色剂像的形成。图3A表示形成在中间转印带2上的调色剂像的尺寸,该调色剂像具有垂直尺寸Iv和水平尺寸Ih。图3B表示转印材料P的尺寸。转印材料P具有垂直尺寸Pv和水平尺寸Ph。将调色剂像和转印材料P的尺寸设定成Pv<Iv和Ph<Ih。换句话说,将调色剂像的尺寸设定得稍大于选择的转印材料P的尺寸,使得即使当在前后方向或者左右方向上稍稍偏离地供应转印材料P时,也不会在转印材料P上形成页边空白。在中间转印带2上,形成用虚线表示的尺寸为Iv×Ih的调色剂像。该调色剂像被中间转印带2向二次转印区域输送。另一方面,转印材料P的输送定时由对准辊13控制,与调色剂像进入二次转印区域同步地将转印材料P输送到二次转印区域。即,无页边空白打印是将调色剂像形成到达到中间转印带2上的与转印材料P的外侧的区域相对应的区域、并且形成到转印材料P的边缘的模式。
在这种情况下,因为调色剂像的尺寸大于转印材料P的尺寸,所以,中间转印带2上的调色剂像与转印材料P相比,更早地进入与二次转印区域。从而,当转印材料P的前缘进入二次转印区域时,所述前缘摩擦中间转印带2。这会扰乱中间转印带2上的调色剂像,并且会导致有缺陷的成像。下面将描述摩擦即对这种摩擦的防止。在二次转印区域中,将尺寸为Iv×Ih的调色剂像转印到转印材料P上。因此,如图3C所示,形状像框架的调色剂像部作为二次转印残留调色剂残留下来。因为二次转印残留调色剂在转印材料P的边缘之外,所以,如图4所示,其附着在二次转印辊11上或者残留在中间转印带2上。在二次转印的过程中,附着在二次转印辊11上的调色剂移动到转印材料P的背面侧,并且将背面侧弄脏。因此,在无页边空白打印中,附着在二次转印辊11上的调色剂被辊清洁装置16清除并回收。
下面详细描述摩擦的原因。在下面的描述中,用T1表示转印材料P的前缘与中间转印带2接触的时刻,用T2表示转印材料P的前缘进入二次转印区域的时刻。进而,用Vp表示中间转印带2的表面的移动速度,用Vs表示转印材料P被对准辊13输送的速度。图5A至5D表示转印材料P进入根据第一种实施形式的成像装置中的二次转印区域的状态。图5A表示在时刻T1的状态,图5B和图5C表示当从时刻T1已经过去Δt之后的时刻T1+Δt时的状态。图5D表示在时刻T2时的状态。图5B和5C表示在时刻T2之前同一个时刻的状态。图5B表示转印材料P没有刚性的情况。相反地,图5C表示转印材料P具有刚性的情况。
在图5A中,点A表示转印材料P的前缘与中间转印带2接触的点。在图5B中,点B表示转印材料P的前缘与中间转印带2接触的点。点A与点B之间的距离用L1表示。类似地,在图5C中,点B′表示转印材料P的前缘与中间转印带2接触的点,点A与点B′之间的距离用距离L′表示。当Vp=Vs时,如果转印材料P没有刚性并且被完全沿着中间转印带2输送,则如图5B所示,L1=Vp×Δt。L1指的是转印材料P的前缘在时间Δt内移动的距离,Vp×Δt指的是中间转印材料P的表面在时间Δt内移动的距离。换句话说,在图5B所示的情况下,转印材料P的前缘在Δt的时间内移动的距离等于中间转印材料P的表面在Δt的时间内运动的距离。从而,不会发生摩擦。
但是,实际上,因为转印材料P具有刚性,所以,如图5C所示,转印材料被弯曲成弧形并被输送,使得其前缘沿着中间转印带2移动。在相关技术的成像装置中,当Vp=Vs时,如在相关技术的成像装置中那样,L1′>L1,即,L1′>Vp×Δt。从而,由于转印材料P的前缘在Δt的时间内移动的距离大于中间转印材料P的表面在Δt的时间内移动的距离,所以,产生摩擦,使得转印材料P的前缘刮擦中间转印带2上的调色剂像。
对于上面可以想象得到的原因是,向中间转印带2上作用的与中间转印带2倾斜地接触的转印材料P的前缘的力,被中间转印带2调节。因为该力被中间转印带2调节,所以,更多的朝向二次转印区域的力作用到转印材料P的前缘上。可以认为,这个力和转印材料P的刚性使得转印材料P的前缘在中间转印带2上的移动距离大于中间转印带2的表面的移动距离。
从而,在第一种实施形式中,利用驱动速度控制装置18控制速度Vs,以防止摩擦。如在相关技术的成像装置中那样,当Vp=Vs时,如上所述,L1′>Vp×Δt并且产生摩擦。因此,在第一种实施形式中,L1′减小。因为可以通过降低Vs来减小L1′,所以,在从时刻T1到时刻T2的期间内,使Vs低于Vp。另一方面,当通过降低Vs使L1′<Vp×Δt时,在相反的方向上产生摩擦。从而,优选地,将Vs设定成使得L1′基本上等于Vp×Δt。
现将描述在第一种实施形式中如何控制Vs。图6表示在第一种实施形式中对Vs的控制的例子,并这样进行控制:使得从时刻T1到时刻T2,Vs低于Vp。在图6中,垂直轴表示Vs和Vp的比V,V=(Vs/Vp)×100。水平轴表示从对准辊13开始输送转印材料P起经过的时间,并包括时刻T1和时刻T2。
首先,驱动速度控制装置18控制驱动单元17,以便控制对准辊13的速度使得在时刻T1时的Vs变成大约为Vp的85%(约为99.5mm/sec)。在这种情况下,根据从对准辊13开始输送转印材料P时起计算的时间,决定时刻T1。接着,驱动速度控制装置18控制驱动单元17,使得从时刻T1到时刻T2,Vs单调地增加,并且在时刻T2变得基本上等于Vp。在时刻T2之后,驱动速度控制装置18控制驱动单元17,使得Vs保持基本上等于Vp(约117mm/sec)。根据与时刻T1类似地计算的时间,决定时刻T2。
在时刻T2之后,在二次转印压合部开始从中间转印带2向转印材料P上的二次转印。因为,当Vs<Vp时,将要被转印到转印材料P上的调色剂像被缩小,所以,使Vs和Vp相等。如上所述,通过控制转印材料P的输送速度,防止摩擦。
按照这种方式,在第一种实施形式中,即使在无页边空白的打印中,也能够将调色剂像转印到转印材料P上而不引起有缺陷的成像。如上所述,在无页边空白打印中,第一种实施形式可以防止转印材料P的前缘与中间转印带2的摩擦,可以获得打印图像而不会在转印材料P的前缘上而不会引起有缺陷的成像。进而,无需对相关技术的成像装置的结构进行大的改变,就可以防止由摩擦引起的有缺陷的成像。
尽管在第一种实施形式中,二次转印构件的形状像辊,但是,与二次转印构件的形状无关,只要在二次转印区域的上游侧、在转印材料的前缘的速度与中间转印带2的速度之间形成差异,就可以获得类似的优点。图7表示成像装置的一个例子,第一种实施形式可以应用于该成像装置,并且其中,二次转印构件的形状像一个带子。二次转印带25被二次转印带驱动辊26和张紧辊27张紧,并且以和中间转印带2相同的速度沿箭头方向旋转。二次转印带25设有带清洁装置28,用于清除并回收附着在二次转印带25上的调色剂。
第二种实施形式
根据第二种实施形式的成像装置的结构和成像操作与第一种实施形式中的成像装置所采用的结构和操作基本上相同。从而,利用相同的参考标号表示和第一种实施形式的成像装置中具有类似功能的部件,并省略其说明。下面,主要描述与第一种实施形式的成像装置不同的结构。图8表示在第二种实施形式中对转印材料P的输送速度的控制。图8中的记号与图6中记号类似。
驱动速度控制装置18控制驱动单元17,使得在时刻T1的Vs变成大约为Vp的85%(约99.5mm/sec)。时刻T1根据类似于第一种实施形式中采用的计算的时间来确定。接着,驱动速度控制装置18控制驱动单元17,以便控制对准辊13的速度,使得从时刻T1起到时刻T2,Vs增大。在这种情况下,当将T1与T2之间的中点设定在T3时,这样控制驱动单元17:使得Vs从时刻T1到T3增大的量大于Vs从时刻T3到时刻T2增大的量。在时刻T2之后,驱动速度控制装置18控制驱动单元17,使得Vs等于Vp(约117mm/sec)。根据类似于第一种实施形式中采取的计算的时间确定时刻T2。
现将描述在图6中从时刻T1到时刻T2对转印材料P的输送速度的控制。图9A和9B表示在第二种实施形式的成像装置中、转印材料P进入二次转印区域的状态。为了简明地进行说明,忽略转印材料P的弯曲。图9A中的Pa表示在时刻T1的转印材料,图9B中的Pb表示在时刻T2的转印材料。θ1和θ2分别表示在时刻T1和T2、在转印材料Pa及Pb与中间转印带2之间的角度。如图9A和9B所示,转印材料与中间转印带2之间的角度从时刻T1到时刻T2减小。角度随着时间的变化表示用于防止摩擦随着时间的变化的Vs的条件。随着转印材料与中间转印带2之间的角度θ减小,转印材料指向二次转印区域的分量(Vscosθ)增大。从而,在第二种实施形式中,这样控制Vs:使得即使当角度变化时,L1′也接近于Vp×Δt。
图10用于当为了证实第二种实施形式的优点时,计算转印材料P的输送速度。将转印材料Pa和Pb结合为P。进而,为了简化说明,忽略转印材料的弯曲。在图10中,a、b和c分别表示在图8中由中间转印带2和转印材料Pa及Pb限定的三角形的边的长度,θ表示边a和b之间的角度。当假定L3表示从时刻T1到时刻T2转印材料P的前缘移动的距离、并且方程式L3=Vp×Δt(=a)始终成立时,在T1和T2之间控制Vs,使之满足下面的方程式:
Δt·Vt2+(2b/Vp)V-Δt+(2b/Vp)cosθ=0
类似地,(Vs/Vp)×100=V。从而,如图8所示,可以认为,通过从时刻T1到时刻T2改变V,可以防止摩擦。这里,Vt1表示当转印材料的前缘与图像承载构件接触时转印材料的速度,Vt2表示当转印材料的前缘进入压合部时转印材料的速度。
利用实际的成像装置证实第二种实施形式的优点的结果,在视觉上未检测出摩擦,可以证明第二种实施形式的优点。在证实的过程中,为了以和方程式类似的方式控制转印材料P的输送速度,每2msec改变对准辊13的旋转速度。在实际情况下,在以小的间隔逐步地改变Vs时,观察到第二种实施形式的优点。这种验证证明,通过根据方程式控制Vs,可以防止摩擦。但是,在第二种实施形式中,不仅上述方程式,而且下面两点也是很重要的。
第一点是控制Vs,使得从时刻T1到时刻T2,Vs随着时间增大。第二点是实行控制,使得Vs从时刻T1到作为T1和T2之间的中点的T3的增加量大于Vs从时刻T3到时刻T2的增加量。当Vt3表示转印材料在时刻T3((T1+T2)/2)的速度时,Vt2>Vt3>(Vt1+Vt2)/2。
由于上述两点,与第一种实施形式相比,可以更有效地防止摩擦。尽管在第二种实施形式的成像装置中的二次转印构件的形状像辊,但是,以和第一种实施形式采用方式的类似的方式,与二次转印构件的形状无关,只要在二次转印区域的上游侧转印材料的前缘的速度与中间转印带2的速度之间形成差异,就可以获得类似的优点。
第三种实施形式
根据第三种实施形式的成像装置的结构和成像操作基本上与第一种实施形式的成像装置中采用的结构和成像操作相同。从而,利用相同的参考标号表示和第一种实施形式的成像装置中具有类似功能的部件,并省略其说明。下面,主要描述与第一种实施形式的成像装置不同的结构。
图11表示在第三种实施形式中如何控制转印材料P的输送速度。这样进行控制:使得转印材料P的输送速度Vs在转印材料P的前缘与图像承载构件接触之前比时刻T1之后的高。
为了防止摩擦,需要控制时刻T1之后的Vs。另一方面,在时刻T1之前的Vs在某种程度上是任意的。从而,在第三种实施形式中,在转印材料的前缘与图像承载构件接触之前,转印材料P的输送速度Vs增大,对时刻T1之后的Vs施加和第一种或第二种实施形式中相同的控制。结果,从对准辊13开始输送转印材料P时到转印材料P的前缘与中间转印带2接触时的时间,比第一种和第二种实施形式中的情况短。这使得对于一个材料的打印时间比第一种和第二种实施形式中的情况短。
第四种实施形式
根据第四种实施形式的成像装置的结构和成像操作基本上与第一种实施形式的成像装置中采用的结构和成像操作相同。从而,利用相同的参考标号表示和第一种实施形式的成像装置中具有类似功能的部件,并省略其说明。
在第一种、第二种和第三种实施形式中,时刻T1与时刻T2之间的最佳速度Vs,根据转印材料的类型和转印材料的周围环境的不同而异。如果在无空白打印中事先已知转印材料的类型和环境,则可以更恰当地控制速度Vs。最佳速度根据转印材料的类型和环境的不同而异,这是因为转印材料的弯曲度根据这些条件而变化。例如,由于其刚性低,薄的转印材料弯曲得大。相反,由于刚性高,厚的转印材料不产生大的弯曲。进而,因为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下,转印材料的刚性降低,所以,转印材料弯曲得大。
图12表示转印材料的弯曲的影响。在图12中,P1表示未产生大的弯曲的转印材料,P2表示产生大的弯曲的转印材料。如图所示,产生大的弯曲的转印材料的前缘向二次转印区域移动的速度低于不产生大的弯曲的转印材料的该速度。因此,产生大的弯曲的薄的转印材料的最佳速度Vs高于较少弯曲的厚的转印材料的该速度。从而,在第四种实施形式中,通过根据转印材料的类型和环境来校正第一种或者第二种实施形式中的对Vs的控制,可以更精确地防止摩擦。
首先,利用起着检测转印材料的厚度用的装置的作用的介质传感器12检测转印材料的类型,利用环境传感器(未示出)检测转印材料的周围环境。图13表示介质传感器的结构的一个例子。图13所示的介质传感器包括起着光发射元件的作用的红外线发射二极管22和起着光接受元件的作用的光电晶体管23和24。光电晶体管23检测从红外线发射二极管22发射出来、并被转印材料P反射的光线。被光电晶体管23检测出来的反射光线的强度依据转印材料P的表面粗糙度的不同而异。光电晶体管24检测从红外线发射二极管22发射出来、并透过转印材料P的光线。被光电晶体管24检测出来的透射光的强度,依据转印材料P的厚度的不同而异。根据关于由介质传感器12检测出来的转印材料P的表面粗糙度和厚度信息,估计转印材料P的类型。
环境传感器包括温度传感器和湿度传感器,并且配置在不受成像装置本身发射和吸收的热的影响的任意的位置上。例如,作为温度传感器,采用热敏电阻或者铂温度测量电阻器,作为湿度传感器,采用高分子传感器、金属氧化物传感器或者电解质传感器。在环境传感器中,可以将温度传感器和湿度传感器设置在单一的单元内,或者分开设置。
在第四种实施形式的成像装置中,在打印过程中,利用介质传感器和环境传感器检测转印材料的类型和周围环境。
然后,成像装置根据检测结果来确定在时刻T1与时刻T2之间对Vs的最佳控制,并反馈到驱动单元17的驱动速度。更具体地说,当用于检测转印材料的厚度的装置检测出转印材料的厚度厚时,进行这样的控制,即,使得与该装置检测出转印材料薄时相比,转印材料在时刻(T1+T2)/2的速度Vt3更接近于(Vt1+Vt2)/2。当检测出转印材料薄时,进行这样的控制,即,使得Vt3变得更接近于Vt2。
根据转印材料的类型和环境的组合,事先找到对Vs的最佳控制。
如上所述,在第四种实施形式中,可以更有效地防止由于多种类型的转印材料在多种环境中引起的有缺陷的成像。
第五种实施形式
根据第五种实施形式的成像装置的结构和成像操作和第一种实施形式中的成像装置所采用的结构和操作基本上相同。从而,利用相同的参考标号表示和第一种实施形式的成像装置中具有类似功能的部件,并省略其说明。
在第一种至第四种实施形式中,进行控制,以使得在时刻T1时Vs<Vp。这种控制可以解决在无页边空白打印中在转印材料的前缘不设置页边空白时变得更明显的问题。从而,当在转印材料的前缘设置页边空白时,并不总是必须进行使Vs<Vp的控制。另一方面,当使在时刻T1的速度Vs于在前缘具有页边空白的转印材料上进行打印的过程中比在无页边空白打印过程中高,可以缩短打印所需的时间。
在第五种实施形式中,于在前缘具有页边空白的转印材料上进行打印和在即使在前缘的一部分上没有页边空白的转印材料上进行打印之间,以不同的模式控制转印材料从时刻T到时刻T2的输送速度,从而提高打印时间效率。图14是表示在第五种实施形式中进行的程序的流程图。当使用者进行无页边空白打印时,在第一种至第四种实施形式中将用于转印材料的输送速度的控制模式设定为无页边空白打印模式。相反,当使用者于在前缘具有页边空白的转印材料上进行打印时,将用于控制转印材料的输送速度Vs以使从时刻T1到时刻T2期间Vs=Vp的控制模式,设定为带有页边空白打印的模式。
然后,成像装置根据所设定的模式进行打印。如上所述,当使用者在前缘没有页边空白的转印材料上进行打印、以及在前缘具有页边空白的转印材料上进行打印时,与总是在无页边空白模式中进行打印相比,第五种实施形式能够在更短的时间内进行打印。
尽管参照典型的实施形式对本发明进行了描述,但是,应当理解,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所揭示的典型的实施形式。下述权利要求的范围,给出了最广泛的说明,以便包括所有的改型和等效的结构和功能。

Claims (11)

1.一种成像装置,包括:
可旋转的图像承载构件,用于承载调色剂像;
转印构件,用于在所述转印构件与所述图像承载构件之间形成压合部;
导向构件,用于将转印材料引导到所述图像承载构件的位于所述压合部在所述图像承载构件的旋转方向上的上游侧的外表面上;
输送辊,用于将所述转印材料输送到所述导向构件;
控制装置,用于控制所述输送辊的速度,
其中,在所述压合部利用所述转印构件将所述图像承载构件上的调色剂像转印到转印材料上,
其中,所述成像装置具有无页边空白打印模式,在这种模式中,将调色剂像形成在所述图像承载构件上的对应于转印材料之外的区域的区域上,以便将调色剂像形成至转印材料的边缘,
其中,当在无页边空白打印模式中,至少在转印材料在输送方向上的前缘处形成调色剂像时,所述控制装置控制所述输送辊的速度,使得当转印材料的前缘与所述图像承载构件接触时转印材料的速度低于所述图像承载构件的旋转速度。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当所述成像装置在无页边空白打印模式中,至少在转印材料在输送方向上的前缘处形成调色剂像时,所述控制装置控制所述输送辊的速度使之低于所述图像承载构件的旋转速度,从而使得当转印材料的前缘与所述图像承载构件接触时的转印材料的速度低于所述图像承载构件的旋转速度。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装置控制所述输送辊的速度,使得当转印材料的前缘进入所述压合部时的转印材料的速度高于当转印材料的前缘与所述图像承载构件接触时的转印材料的速度。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装置控制所述输送辊的速度,使得当转印材料的前缘进入所述压合部时的转印材料的速度与所述图像承载构件的旋转速度相等。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装置控制所述输送辊的速度,以便满足下述条件:
Vt2>Vt3>(Vt1+Vt2)/2
其中,Vt1表示当转印材料的前缘与所述图像承载构件接触时的转印材料的速度,Vt2表示当转印材料的前缘进入所述压合部时的转印材料的速度,T1表示当转印材料的前缘与所述图像承载构件接触时的时刻,T2表示当转印材料的前缘进入所述压合部时的时刻,Vt3表示在时刻(T1+T2)/2时的转印材料的速度。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成像装置,进一步包括:
转印材料厚度检测装置,用于检测转印材料的厚度,
其中,所述控制装置根据所述转印材料厚度检测装置的检测结果设定Vt3,并进行控制,使得与所述转印材料厚度检测装置检测出转印材料的厚度小时相比,当所述转印材料厚度检测装置检测出转印材料的厚度大时,Vt3更接近于(Vt1+Vt2)/2。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成像装置,进一步包括:
转印材料厚度检测装置,用于检测转印材料的厚度,
其中,所述控制装置根据所述转印材料厚度检测装置的检测结果设定Vt3,并进行控制,使得与所述转印材料厚度检测装置检测出转印材料的厚度大时相比,当所述转印材料厚度检测装置检测出转印材料的厚度小时,Vt3更接近于Vt2。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当在无页边空白打印模式中不在转印材料的输送方向上的前缘处形成调色剂像时,所述控制装置控制所述输送辊的速度,使得当转印材料的前缘与所述图像承载构件接触时,转印材料的速度等于所述图像承载构件的旋转速度。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印构件是可旋转的转印辊。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印构件是可旋转的带。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装置,进一步包括感光构件,
其中,调色剂像被从所述感光构件转印到所述图像承载构件上。
CN2009101369169A 2008-04-25 2009-04-24 成像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56681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8115732A JP5116552B2 (ja) 2008-04-25 2008-04-25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8-115732 2008-04-25
JP2008115732 2008-04-25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566815A CN101566815A (zh) 2009-10-28
CN101566815B true CN101566815B (zh) 2011-10-12

Family

ID=4085379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101369169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566815B (zh) 2008-04-25 2009-04-24 成像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8811882B2 (zh)
EP (1) EP2112560A3 (zh)
JP (1) JP5116552B2 (zh)
KR (1) KR101058261B1 (zh)
CN (1) CN101566815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043611B2 (ja) * 2007-11-27 2012-10-1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5247391B2 (ja) * 2007-12-14 2013-07-2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4818331B2 (ja) * 2008-08-08 2011-11-1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画像情報生成方法及び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
JP2014182172A (ja) * 2013-03-18 2014-09-29 Fuji Xerox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EP3100118B1 (en) * 2014-01-31 2017-10-11 Hewlett-Packard Indigo B.V. A method of controlling a printing process and controller therefor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50254870A1 (en) * 2004-05-11 2005-11-17 Zenji Takahashi Image recording apparatus and its control method
US20060182477A1 (en) * 2005-02-17 2006-08-17 Sharp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994750A (zh) * 2006-01-04 2007-07-11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用于满版印制的成像方法和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2282770A (ja) * 1989-04-24 1990-11-20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2992320B2 (ja) * 1990-09-18 1999-12-20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US5499086A (en) * 1992-07-17 1996-03-12 Hitachi, Ltd. Belt type transfer device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apparatus
JP3978837B2 (ja) * 1998-01-05 2007-09-19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3744728B2 (ja) 1999-06-15 2006-02-15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シート搬送装置及びこ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JP4224761B2 (ja) 2002-07-08 2009-02-18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US6920308B2 (en) * 2003-10-06 2005-07-19 Xerox Corpor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ntrolling the velocity of copy substrates during registration
JP4072532B2 (ja) 2004-11-16 2008-04-0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6264238A (ja) 2005-03-25 2006-10-05 Canon Inc 画像形成方法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493093B2 (ja) * 2005-05-09 2010-06-30 株式会社リコー シート搬送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US7636100B2 (en) * 2005-07-08 2009-12-22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4147256B2 (ja) * 2005-07-08 2008-09-1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7052308A (ja) * 2005-08-19 2007-03-01 Fujifilm Corp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7108562A (ja) * 2005-10-17 2007-04-26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5196797B2 (ja) * 2006-02-27 2013-05-1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4890888B2 (ja) * 2006-03-07 2012-03-0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8046357A (ja) * 2006-08-16 2008-02-28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8090014A (ja) * 2006-10-02 2008-04-17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8090215A (ja) * 2006-10-05 2008-04-17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画像形成装置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50254870A1 (en) * 2004-05-11 2005-11-17 Zenji Takahashi Image recording apparatus and its control method
US20060182477A1 (en) * 2005-02-17 2006-08-17 Sharp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994750A (zh) * 2006-01-04 2007-07-11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用于满版印制的成像方法和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090113217A (ko) 2009-10-29
US8811882B2 (en) 2014-08-19
JP5116552B2 (ja) 2013-01-09
EP2112560A2 (en) 2009-10-28
CN101566815A (zh) 2009-10-28
EP2112560A3 (en) 2013-02-20
JP2009265404A (ja) 2009-11-12
KR101058261B1 (ko) 2011-08-22
US20090269095A1 (en) 2009-10-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164462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00562808C (zh) 能优化转印部件的清洁时间的图像形成装置
US9014602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luding intermediate transfer member velocity control feature
US7957659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for marginless printing
CN101566815B (zh) 成像装置
JP2018081157A (ja) 画像形成装置
CN105785732B (zh) 图像形成装置
US7693438B2 (en) Image transfer device,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the image transfer device, and method of measuring resistance of a printing medium or an endless track belt of the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06220991A (ja) カラー画像形成装置
JP3734789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3884366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3884460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1318539A (ja) 画像形成装置
US7068959B2 (en) Fuser oil contamination prevention and clean-up method
JP2004151383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4151384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6098474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6690394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4756747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EP1310836B1 (en) Transfer apparatus
JP2021138526A (ja) 記録媒体搬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9282367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2040742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H10198102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7041274A (ja) 画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11012

Termination date: 20200424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