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552024A - 记录带盒 - Google Patents

记录带盒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552024A
CN101552024A CNA2009101284813A CN200910128481A CN101552024A CN 101552024 A CN101552024 A CN 101552024A CN A2009101284813 A CNA2009101284813 A CN A2009101284813A CN 200910128481 A CN200910128481 A CN 200910128481A CN 101552024 A CN101552024 A CN 10155202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miting wall
installing component
lower house
recording cartridge
upper shel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910128481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552024B (zh
Inventor
御守昭三
角屋阳介
竹之下贤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film Corp
Original Assignee
Fujifilm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film Corp filed Critical Fujifilm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155202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55202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55202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55202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3/00Record carriers not specific to the method of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Accessories, e.g. contain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operation with the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apparatus ; Intermediate mediums; 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ir manufacture
    • G11B23/02Containers; Storing means both adapted to cooperate with the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means
    • G11B23/037Single reels or spool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3/00Record carriers not specific to the method of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Accessories, e.g. contain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operation with the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apparatus ; Intermediate mediums; 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ir manufacture
    • G11B23/02Containers; Storing means both adapted to cooperate with the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means
    • G11B23/04Magazines; Cassettes for webs or filaments
    • G11B23/08Magazines; Cassettes for webs or filaments for housing webs or filaments having two distinct ends
    • G11B23/087Magazines; Cassettes for webs or filaments for housing webs or filaments having two distinct ends using two different reels or cores
    • G11B23/08707Details
    • G11B23/08714Auxiliary feature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3/00Record carriers not specific to the method of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Accessories, e.g. contain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operation with the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apparatus ; Intermediate mediums; 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ir manufacture
    • G11B23/02Containers; Storing means both adapted to cooperate with the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means
    • G11B23/04Magazines; Cassettes for webs or filaments
    • G11B23/08Magazines; Cassettes for webs or filaments for housing webs or filaments having two distinct ends
    • G11B23/107Magazines; Cassettes for webs or filaments for housing webs or filaments having two distinct ends using one reel or core, one end of the record carrier coming out of the magazine or cassette

Landscapes

  • Packaging Of Annular Or Rod-Shaped Articles, Wearing Apparel, Cassette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记录带盒,所述记录带盒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包括上壳体和下壳体,并且收容卷绕记录带的带盘。限定收容所述带盘的区域的限制壁形成在所述上壳体和所述下壳体上。安装部件保持在所述上壳体的限制壁与所述下壳体的限制壁之间以设置在所述限制壁的外周表面侧。所述安装部件保持RFID。本发明所公开的记录带盒能够确保RFID在壳体内的安装区域。

Description

记录带盒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记录带盒,其中记录带收容在壳体内部,该记录带诸如为用作主要用于计算机等的记录再现介质的记录带等。
背景技术
通常,已知这样一种记录带盒:其中,诸如用作用于计算机等的数据记录再现介质(数据备份)的磁带等记录带卷绕在由合成树脂制成的带盘上,并且该带盘单独地收容在壳体内。有时在此单带盘型记录带盒中安放有其中存储有诸如记录带的记录容量和记录格式等各种信息的非接触式存储板,并且该存储板构造成可由设置在驱动装置或程序库装置中的专用读写装置访问。
同时,通常,还提出了双带盘型录像带盒,其中,与存储板不同,可由普通的(便宜的)读写装置访问的非接触式IC标签(RFID)设置在背面标签侧(例如,参见日本专利申请公开(JP-A)No.10-172263)。有必要使IC标签的天线长度形成得长以便延伸IC标签的通信距离,因此IC标签形成为具有一定的尺寸(面积)。在双带盘型录像带盒的情况下,由于其背面标签侧的面积大,因此可以容易地安装IC标签。
然而,在单带盘型记录带盒的情况下,整个单带盘型记录带盒的尺寸约为双带盘型录像带盒尺寸的一半,故该单带盘型记录带盒的背面标签侧的尺寸也约为一半,从而难于将IC标签安装到背面标签侧。此外,当利用粘合剂将IC标签粘贴到壳体内时,将出现这样的问题:即,当由于粘合剂经时劣化(耐久性下降)而导致IC标签在带盘的收容区域内剥落时,IC标签会阻碍带盘的旋转。这样,存在的问题是当将具有一定尺寸(面积)的IC标签安装到记录带盒的壳体内时,难于确保IC标签的安装区域。
发明内容
这样,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确保RFID(射频识别)在壳体内的安装区域的记录带盒。
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的记录带盒包括:壳体,其具有上壳体和下壳体,并且收容卷绕记录带的带盘;限制壁,其形成在所述上壳体和所述下壳体上,并且限定收容所述带盘的区域;安装部件,其保持在所述上壳体的限制壁与所述下壳体的限制壁之间,并且设置在所述限制壁的外周表面侧;以及RFID,其保持在所述安装部件上。
在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所述的记录带盒中,由于保持所述RFID的所述安装部件保持在限定所述带盘的收容区域的所述上壳体的限制壁与所述下壳体的限制壁之间,因此可将所述安装部件设置在所述限制壁的外周表面侧。换言之,这样,可以在所述壳体内确保所述RFID的安装区域。
此外,在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所述的记录带盒中,所述限制壁可形成为俯视图(平面图)中的大致圆弧形状(在俯视图中呈大致圆弧形状),并且所述安装部件可形成为具有与所述限制壁大致相同曲率的俯视图中的大致圆弧形状。
根据此构造,可以沿着限定所述带盘的收容区域的在俯视图中呈大致圆弧形状的限制壁设置保持所述RFID的所述安装部件。
此外,在根据上述任一构造的所述记录带盒中,在所述上壳体的限制壁和所述下壳体的限制壁中至少之一上形成用于定位所述安装部件的定位部分。
根据此构造,可将保持所述RFID的所述安装部件定位且设置在限定所述带盘的收容区域的所述限制壁上。
此外,在根据上述任一构造的所述记录带盒中,可在所述上壳体的限制壁和所述下壳体的限制壁中至少之一上形成卡合部分,并且可在所述安装部件上形成与所述卡合部分相卡合的被卡合部分。
根据此构造,可将保持所述RFID的所述安装部件定位且设置在限定所述带盘的收容区域的所述限制壁上。
此外,在根据上述任一构造的所述记录带盒中,可利用能够用作所述RFID的天线部分的金属涂层对所述安装部件进行表面处理。
根据此构造,可以提高所述RFID的通信性能。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可以提供一种能够确保RFID在壳体内的安装区域的记录带盒。
附图说明
图1为记录带盒的概略透视图;
图2为记录带盒的概略分解透视图;
图3为示出待粘贴IC标签的安装部件和下壳体的概略透视图;
图4为示出已经粘贴IC标签的安装部件和下壳体的概略透视图;
图5为示出已经安装到下壳体上的安装部件的概略透视图;
图6为示出已经设置在壳体内的安装部件的概略剖视图;
图7为安装部件的概略透视图;
图8为示出安装到游动调节壁上之前的另一安装部件的概略透视图;
图9为示出安装到游动调节壁上之后的另一安装部件的概略透视图;
图10为示出待粘贴IC标签的另一安装部件和下壳体的概略透视图;以及
图11A为示出其中已经形成有天线部分的安装部件和IC标签的概略透视图,并且图11B为示出其中已经形成有天线部分且已经安装有IC部分的安装部件的概略透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基于附图中所示的实施例详细地说明实施本发明的最佳方式。为了便于说明,在图1中,箭头A表示记录带盒10装入驱动装置(未示出)的方向,并且称为记录带盒10的前方(前侧)。另外,与箭头A垂直的箭头B的方向称为右方(右侧)。此外,箭头C表示与箭头A的方向和箭头B的方向都垂直的方向,并且称为记录带盒10的上方(上侧)。
如图1和图2所示,记录带盒10构造成:将诸如作为信息记录再现介质的磁带等记录带T所卷绕的带盘14可旋转地单独地收容在壳体12内,该壳体12构造成当在俯视图中看去时具有大致矩形形状。通过使上壳体16的周壁16A和下壳体18的周壁18A彼此接触以将上壳体16和下壳体18接合到一起从而构造壳体12,其中沿斜向切去记录带盒10在其装入驱动装置的方向上的前侧的一个角部即上壳体16和下壳体18的右前角部,并且在壳体12内形成收容带盘14的收容空间。
此外,上壳体16的周壁16A和下壳体18的周壁18A上切去的角部构造为允许拉出记录带T的开口20,并且由驱动装置的拉出装置(未示出)锁定(卡合)且拉出的引导销22与从该开口20拉出的记录带T的自由端连接。在引导销22从记录带T的宽度方向边缘突出的两端部分中形成环形槽22A,并且拉出装置的扣钩等与这些环形槽22A锁定。这样,当拉出装置拉出记录带T时,扣钩等不会接触记录带T从而不会损坏记录带。
此外,用于将引导销22定位且保持在壳体12内的一对上下销保持部分24设置在壳体12的开口20的内侧。销保持部分24具有大致半圆筒形状,并且构造成使直立状态下的引导销22的两端部分保持在销保持部分24的凹部24A内。注意到,销保持部分24的记录带T拉出侧敞开,并且用作引导销22进入和退出的进出口。
此外,将板簧25的基部插入设置在前壁12A(周壁16A和18A面向箭头A的方向的外表面部分)内表面上的槽部23和弹簧保持部分27从而将板簧25固定地设置在销保持部分24的邻近处,并且板簧25的双叉状末端部分构造成与引导销22的上端和下端卡合以将引导销22保持在销保持部分24中。注意到,板簧25的末端部分构造成当引导销22进出销保持部分24时发生适当的弹性变形以允许引导销22移动。
此外,向外部露出带盘14的带盘齿轮(未示出)的齿轮开口26设置在下壳体18的中央部分,并且通过带盘齿轮与驱动装置的驱动齿轮(未示出)之间的啮合从而驱动带盘14以使该带盘在壳体12内旋转。此外,由分别部分地设置在上壳体16和下壳体18的内表面以从该内表面突出且位于与齿轮开26同轴的圆形轨迹(圆周)上的(在俯视图中呈大致圆弧形状)游动限制壁(限制壁)28限定收容带盘14的区域。另外,带盘14收容在游动限制壁28的内侧而受到保持从而不会发生振颤。
此外,在下壳体18中,其内部形成有位置限制孔的袋部28A与游动调节壁28邻近于开20的端部连续设置。在下壳体18的左前角部的内侧,其内部形成有为长孔的位置限制孔的袋部29设置成与游动限制壁28间隔。袋部28A和29设置在沿着箭头B的方向的直线上,并且位于下壳体18底面侧的位置限制孔周围的区域(厚度与袋部28A和29相同或稍宽的部分)构造为相对于驱动装置进行定位的基准面。
另外,通过将下壳体18的游动限制壁28除了连续设置袋部28A的端部之外的端部与周壁18A连续设置,游动限制壁28将壳体12内部分隔成位于游动限制壁28外侧的区域和带盘14的收容区域(收容空间)。此外,通过将上壳体16的游动限制壁28的端部与周壁16A连续设置,游动限制壁28也类似地(上下对称)将壳体12内部分隔成游动限制壁28外侧的区域和带盘14的收容区域(收容空间)。这样,可以提高壳体12的强度,并且可以改善带盘14的收容区域的防尘性。
此外,下壳体18的游动限制壁28位于壳体12后侧的外周表面与周壁18B通过连接肋66和68而一体互连。连接肋66和68均形成为纵向沿着壳体12的前后方向的平板形状,并且,连接肋66与连接肋68形成为在左右方向上彼此分开预定距离(左右对称)。注意到,连接肋66和68也类似地形成在上壳体16上(上下对称)。
此外,在设置有袋部29的一侧在前壁12A与游动限制壁28之间的预定位置处设置有与上壳体16上的螺丝毂60上下成对的螺丝毂60,并且在下壳体18的后部内表面18B的左端部与左壁12C之间以及右端部与右壁12B之间的两各角部的预定位置处也设置有与上壳体16上的螺丝毂62和64上下成对的螺丝毂62和64。这些上下成对的螺丝毂60、62以及64贯穿下壳体18,但不贯穿上壳体16。
此外,限定开口20的前边缘部的上下一对短倾斜壁部30设置在壳体12的前壁12A的右端部。倾斜壁部30形成为沿着开口20的敞开面弯曲而成为防尘壁,从而确保当后述俯视图中呈大致圆弧形状的门50关闭开口20时门50的前端进入倾斜壁部30的内侧时不会出现粉尘等可以进入的间隙。另外,上下一对螺丝毂32在倾斜壁部30的左侧附近与前壁12A的内侧连续地设置。
此外,当在俯视图中看去时形状大致跟随后述门50外周表面的上下一对倾斜壁部34设置在壳体12的右壁12B(周壁16A和18A的外表面面向箭头B的方向的部分)的前端部内侧。倾斜壁部34的前端表面限定开20的后边缘,并且上下一对螺丝毂36设置在倾斜壁部34的前端部分中。
此外,用作允许壳体12的内部与外部彼此连通的窗部的预定长度的狭缝40设置在壳体12的右壁12B上,并且狭缝40构造成露出后述门50的操作突起52。通过切去构成右壁12B的上壳体16的周壁16A的前侧下部而形成狭缝40,并且狭缝40朝向开口20敞开。这样,狭缝40优选形成为使周壁16A的一部分保留在上侧,从而可以保持壳体12的刚度。特别优选的是,从倾斜壁部34连续一体地设置限定狭缝40的上侧的壁。
此外,在下壳体18的后侧形成凹部48,该凹部48的除了周壁18A上端之外的部分向壳体12内凹陷且还从壳体12的底面向上凹陷(切去底板),并且在截面图中大致为“U”形。例如,该凹部48构造为与驱动装置的拉入装置(未示出)相卡合的卡合部分,并且凹部48的底面(面向下的表面)构造为在驱动装置内进行定位的基准面。
此外,在凹部48的后侧还形成有凹部46,该凹部46的除了周壁18A上端之外的部分向壳体12内凹陷且还从壳体12的底面向上凹陷(切去底板),并且在截面图中大致为“U”形。例如,该凹部46构造为与程序库装置的把持装置(未示出)相卡合的卡合部分,并且通过设置这些凹部46和48来提高壳体12(下壳体18)的扭转强度。
此外,在俯视图中呈大致梯形的凹部44形成在上壳体16的左壁的上表面部分上。凹部44构造为与设置在驱动装置上的保持部件(未示出)相卡合的卡合部分,从而消除当门50打开开口20时随着沿门50的打开方向的移动而产生的转动。
此外,在上壳体16和下壳体18中,从开口20附近到游动限制壁28最靠近右壁12B的部位附近(以下称为“前半部分”)以及从狭缝40的后端附近到后壁附近(以下称为“后半部分”)直立地设置有预定高度(例如,约1.0mm至约1.5mm的高度)的引导壁部42,该引导壁部42支撑后述门50的凸部51以从凸部51的内表面侧和外表面侧夹持凸部51。
引导壁部42的长度在上壳体16与下壳体18之间不同,其中引导壁部42在上壳体16侧的后半部分长于引导壁部42在下壳体18侧的后半部分。这是因为后述的存储板M设置在下壳体18的后部内表面18B靠右壁12B一侧。此外,引导壁部42的后半部分的后端部在俯视图中以大致圆弧形封闭,进而分别从上下方限制最后侧的凸部51,以使得门50不能再进一步向后移动。
引导壁部42的前半部分的前端部敞开,并且引导壁部42的前半部分设置成延伸到这样的位置:即,当引导销22进入和退出时该引导壁部的前半部分不妨碍引导销22的进出(附图中所示的位置在销保持部分24的后侧且约为开口20的开口宽度的一半)。此外,其后端部敞开的引导壁部41也直立地设置在倾斜壁部30的附近处以位于引导壁部42的延伸线上。引导壁部41构造成不向后延伸超过销保持部分24的前端,以使得引导壁部41的后端部不会妨碍引导销22的进出,并且门50构造成在其前端已经进入引导壁部41的状态下关闭开口20。
此外,引导壁部42的前半部分和引导壁部41形成为稍微低于引导壁部42的后半部分。换言之,例如,引导壁部42的前半部分和引导壁部41的高度形成为约1mm,而引导壁部42的后半部分的高度形成为约1.5mm。这是为了确保设置在驱动装置中的拉出装置进入开口20的空间。结果,如后面所述,门50的前半部分(至少关闭开口20的部分)的板宽(高度)形成为相应于低的引导壁部42的前半部分和引导壁部分41来说更大(更高)。
此外,与从开口20露出的外侧引导壁部42一体形成且在俯视图中呈大致梯形的肋38直立地设置在上壳体16的内表面和下壳体18的内表面上以与引导壁部42具有相同高度,进而通过肋38确保上壳体16和下壳体18在开口20部分的强度。注意到,尽管内侧引导壁部42连续设置以与销保持部分24一体,但优选的是,销保持部分24的高度形成为与连续一体设置的引导壁部42的高度大致相同或更高。
通过将未示出的螺丝从下方旋入位于开口20的边缘部分邻近处的螺丝毂32和36以及上述螺丝毂60、62、64中,从而将以上说明的上壳体16和下壳体18固定(接合在一起)。这样,特别由倾斜壁部30(前壁12A)和倾斜壁部34(右壁12B)各自的自由端限定且在强度方面不利且由于壳体12下落而容易与地面等冲击的开口20两端的角部牢固地接合在一起,从而,即使壳体12下落,在整个记录带盒10的重量下,开口20两端的角部也不会变形、弯曲或移位。
此外,开口20构造成通过用作遮蔽部件的门50来打开和关闭。门50的至少关闭开口20的部分的板宽(高度)形成为与开口20的开口高度大致相同,门50的后侧的板宽(高度)形成为稍小(低),并且门50的板长形成为充分大于开口20的开口宽度。另外,门50形成为沿其板厚方向弯曲的在俯视图中呈大致圆弧形,以使得门50可以沿着预定的圆周移动。
门50构造成在门50的前端部已经进入引导壁部41的状态下关闭开口20,沿着预定圆周大致向后滑动(旋转)以打开开口20,并且当门50的前端附近的外周表面到达螺丝毂36附近时完全打开开口20。另外,门50构造成通过沿着与当门50打开开口20时的方向相反的方向滑动(旋转)来关闭开口20。
这样,门50形成为弯曲成与预定圆周(即门50的移动轨迹)相对应的圆弧形,并且在本实施例中,这样设定门50的旋转中心:即,该旋转中心沿左右方向的位置位于壳体12的左端附近,并且该旋转中心沿前后方向的位置位于狭缝40的后端附近。这样,门50的移动轨迹在狭缝40的后端附近最靠近壳体12的右壁12B。注意到,适于根据来自驱动装置的要求所确定的开口20的前后边缘部分(倾斜壁部30和螺丝毂36)的位置和来自程序库装置的要求所确定的开口20的开口表面的角度来确定门50的旋转中心和半径。
此外,这样确定门50的弯曲纵向尺寸:即,在开口20关闭的状态下,门50的后端部位于壳体12中凹部48后方(凹部46附近)的右后角部内,并且斜向切去门50的后下部以避开由后述位置限制肋19以预定角度θ倾斜设置的存储板M。注意到,门50的前端部的内表面和外表面中至少之一优选形成为楔形面,以使得门可以平滑地进入引导壁部41之间。
此外,门50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分别接触引导壁部42的引导面(面向彼此的内表面)以及位于引导壁部分42之间的上壳体16的内表面和下壳体18的内表面,并且沿着门50打开和关闭开口20的方向引导门50的凸部51设置在门50上以从门50突出。凸部51形成为在俯视图中呈沿门50的纵向拉长的大致椭圆形,并且凸部51这样设置在门50上以从门50突出:即,在门50的上表面存在四个凸部51并且在门50的下表面上存在三个凸部51,除了最后侧的凸部51(位于门50的上表面)之外,其余的凸部51分别上下对称,并且凸部51的高度与引导壁部42的高度大致相同(例如,在门50的板宽不同的边界部分前侧的凸部51的高度约为0.5mm,在门50的板宽不同的边界部分后侧的凸部51的高度约为1.5mm)。注意到,最后侧的凸部51不是上下对称的原因是由于斜向切去门50的后下部的缘故。
当设置有凸部51时,可以减小引导壁部41与引导壁部42之间的上壳体16内表面和下壳体18内表面与门50之间以及引导壁部41的引导面和引导壁部42的引导面与门50之间的滑动阻力(摩擦力),进而可使门50以小阻力平滑地滑动。此外,当凸部51形成为在俯视图中呈大致椭圆形时,例如与凸部51形成为在俯视图中呈大致圆形相比,凸部51具有更好的耐冲击性。结果,即使当由于诸如下落等冲击而从开闭方向之外的方向向门50施加力时,也不必担心凸部51会断裂。
此外,用作操作部分的操作突起52在门50的纵向中央部分稍前方(在门50的板宽不同的边界部分的附近)的外周表面上设置成沿着门50的径向突出。操作突起52构造成从狭缝40露出到壳体12的外侧,位于在开口20关闭的状态下稍微与螺丝毂36的后端间隔的位置处,并且构造成可从朝向狭缝40的前方敞开的部分进行操作。
另外,在开口20打开的状态下,操作突起52位于稍微与狭缝40的后边缘间隔的位置处,并且在此时,最后侧的凸部51接触引导壁部42的封闭的后端部。注意到,尽管壳体12的内外通过露出操作突起52的狭缝40而彼此连通,但此狭缝40总是由螺丝毂36和大致跨越壳体12内整个高度的门50大致封闭,并且用作内壁的游动限制壁28设置在壳体12的内部,因此可防止粉尘等附着在卷绕带盘14的记录带T上。
此外,当门50关闭开口20时与引导销22的上端部侧面和下端部侧面相接触的止动部58在门50的前端部的内表面上突出设置,这样,可以更好地防止引导销22由于下落冲击等原因而从销保持部分24中脱落。另外,因为在开口20关闭的状态下门50具有延伸到壳体12右后角部的长度,因此设置用作沿门50关闭开口20的方向偏压门50的偏压部件的螺旋弹簧56,以有效地利用壳体12的右后角部在游动限制壁28与右壁12B(周壁16A与18A)之间的空间。
也就是说,板状支撑部分53在门50的后端附近的内周表面连续一体地设置,弹簧保持部分54一体地设置成从支撑部分53的上表面向上突出,并且圆柱状弹簧锁定部分55设置成从下壳体18位于凹部48附近的内表面向上突出。另外,环状安装部分56A和56B分别形成在螺旋弹簧56的两端。结果,通过从弹簧锁定部分55的上方插入一个安装部分56B且从弹簧保持部分54的上方插入另一个安装部分56A,从而可以容易地将螺旋弹簧56安装到上述空间内。
此外,当门50打开和关闭时与弹簧保持部分54的上端滑动接触的肋57以在俯视图中呈大致圆弧的形状直立地设置在上壳体16的内表面上。该肋57设置成这样的位置和长度:即,至少当门50开始移动(打开)时,弹簧保持部分54的上端可以滑动地接触肋57,并且,肋57通过适当地引导克服螺旋弹簧56的偏压力而移动的弹簧保持部分54从而可以确保更稳定地打开门50(从而当门50打开时门50不会由于螺旋弹簧56的偏压力而摇动)。
此外,通过设置肋57,可以确保即使当由于下落等造成的冲击施加于壳体12而提升弹簧保持部分54时,如上所述已安装的螺旋弹簧56的安装部分56A也不会离开弹簧保持部分54。注意到,弹簧锁定部分55的上端也被插入在上壳体16的游动限制壁28与引导壁部42之间,因此同样可以防止安装部分56B离开弹簧锁定部分55。
此外,其中记录有诸如记录容量和记录格式等各种信息且不用接触即可访问的存储板M以预定角度θ(例如,θ=45°)倾斜地设置在下壳体18的右后部。也就是说,下壳体18的后部内表面18B以预定角度θ倾斜,并且沿左右方向以彼此间隔的预定距离设置多个(例如,两个)位置限制肋19以从下壳体18位于后部内表面18B前方和限制壁28后方的内表面突出。
结果,存储板M设置在后部内表面18B上,并且存储板M的下端部由位置限制肋19支撑,由此以存储板M以预定角度θ倾斜的姿态保持存储板M(以不滑倒)。注意到,为了能够从壳体12的底面侧和后面侧访问存储板M,优选将后部内表面18B的倾斜角度θ设定为45°。
这里,将更加详细地说明游动限制壁28等。如图2至图6所示,向下突出的台阶部分72形成在上壳体16的游动限制壁28的下端表面沿径向大致中央部分的外周表面侧,并且向上突出的台阶部分74形成在下壳体18的游动限制壁28的上端表面沿径向大致中央部分的内周表面侧。
结果,当上壳体16与下壳体18接合到一起时,上壳体16的游动限制壁28的台阶部分72与下壳体18的游动限制壁28的台阶部分74彼此卡合,以使得在卡合部位形成迷宫式结构。也就是说,这样可阻止粉尘等进入带盘14的收容区域(确保防尘性)。
注意到,记录带盒10也可以构造成:即,向上突出的台阶部分66A和68A(见图4和图5)形成在下壳体18的连接肋66和68的上端表面的内侧,并且使得台阶部分66A和68A与在上壳体16的连接肋66和68的下端表面的外侧向下突出形成的台阶部分(未示出)相卡合。
此外,用作以大致矩形形状被切去的定位部分的凹口部分70形成在游动限制壁28位于下壳体18的连接肋66与68之间的上端部,并且类似于上壳体16一侧,沿径向大致中央部分的外周表面侧向上突出的台阶部分76形成在凹口部分70的上端表面。
凹口部分(台阶部分76)的长度(沿游动限制壁28的圆周方向的长度)构造成与后述安装部件80的锁定部分82的长度(沿游动限制壁28的圆周方向的长度)大致相同,并且锁定部分82与凹口部分70(台阶部分76)配合在一起,由此相对于游动限制壁28定位并设置安装部件80。
如图7所示,安装部件80形成为具有预定高度H、预定长度W以及预定厚度D的板状,并且构造成当在俯视图中看去时具有与游动限制壁28大致相同的弯曲形状(在俯视图中呈大致圆弧形),并且后述IC标签100构造成通过诸如粘合剂或双面胶带等粘贴手段将IC标签100粘贴(保持)在没有形成锁定部分82的外周表面80A上。
另外,在稍微比安装部件80的内周表面80B沿高度方向的大致中央部分低的位置处形成长度与安装部件80的长度W相同的锁定部分82。该锁定部分82构造成当在侧剖视图中看去时大致为“T”形,设置成从内周表面80B突出,并且构造成能够与形成在上壳体16的游动限制壁28上的台阶部分72和形成在下壳体18的凹口部分70上的台阶部分76配合在一起。
换言之,锁定部分82包括:支撑肋84,其从安装部件80的内周表面80B沿其法线方向(壳体12的前向)一体地突出;向上延伸肋86,其从支撑肋84的末端向上一体地突出;以及向下延伸肋88,其从支撑肋84的末端向下一体地突出。在支撑肋84的上表面上将上壳体16的台阶部分72配合到内周表面80B与向上延伸肋86之间的间隙中,并且在支撑肋84的下表面上将下壳体18的台阶部分76配合到内周表面80B与向下延伸肋88之间的间隙中(见图6)。
这样,已经粘贴(保持)IC标签100的安装部件80(锁定部分82)保持为定位在上壳体16的游动限制壁28与下壳体18的游动限制壁28之间的状态,并且该安装部件80在其沿着游动限制壁28位于连接肋66与68之间的外周表面的状态下被安装设置(见图5)。注意到,该安装部件80由树脂材料形成。
此外,安装部件80的高度H构造成与上壳体16的游动限制壁28和下壳体18的游动限制壁28的组合高度相同或稍低。另外,安装部件80的圆周方向的长度W构造成与沿着连接肋66与68之间的游动限制壁28的长度相同或稍小。注意到,由连接肋66和68之间的游动限制壁28与后部内表面18B之间的空间适当地确定安装部件80的厚度D。
如图3所示,例如,通过将设置有IC芯片的IC部分104和与IC部分104连接的天线部分(偶极天线)106设置在能够粘贴到安装部件80外周表面上的大致为矩形形状的挠性薄板状(薄膜状)基材102上从而构造IC标签100。
更具体而言,该IC标签100构造为这样:即,将IC部分104设置在基材102的大致中央部分,由设置成从IC部分104的正侧和负侧延伸且呈点对称的单极天线构造天线部分106,并且每个单极天线例如构造为具有线性尺寸为大约75mm的长度(例如,当两侧组合时,天线部分106具有约150mm的组合长度)。
考虑存在于天线部分106附近的材料(壳体12、记录带T等)的电容率(介电常数)来适当地调节天线部分106的长度。例如,当在天线部分106附近仅存在大气时,其电容率变成1.0,且天线部分106的长度构造为上述长度。此外,例如,当天线部分106由具有高电容率(n=5~10)的材料(陶瓷等)覆盖时,波长明显变短,因此可以使天线部分106的长度短于上述长度。
顺便提及,IC标签100构造为可由普通的(便宜的)射频通信方式(例如,900MHz的频带和4m或更短的通信距离)的读写装置(未示出)以非接触方式进行访问,而不由能够以非接触方式对存储板M进行访问的电磁(磁场)感应方式(例如,13.56MHz的频带和0.6m或更短的通信距离)的读写装置(未示出)来对IC标签100进行访问。
也就是说,尽管IC部分104需要与其接收的无线电波的频率相匹配(具有共振频率),但IC部分104构造成可以利用与存储板M不同的频率(例如,UHF频带的900MHz)对IC部分104进行访问并且进行信息的读取和写入。结果,在从条形码进行转换保管时和在由自动装载机连续使用时IC部分104可以用作诸如记录带盒10的个体统一管理等的防窃手段或库存管理手段。
此外,IC部分104的存储容量例如构造为96位至240位(12字节至30字节),并且构造为具有相对小的容量。这是为了使IC部分104小型化,并且为了延长通信距离而需要控制电力损耗。这样,IC部分104的存储容量小,但是在安装有存储板M的记录带盒10的情况下,可以分散待存储的信息,因此可以确保IC部分104的存储容量能够适应用户的自由度。然而,如果需要,可以在IC部分104中存储与存储板M相同的信息。
此外,示出的IC标签100构造为能够同时适应电磁(磁场)感应方式和射频通信方式。也就是说,与IC部分104连接且沿基材102的纵向向外突出的天线部分106构造为起到射频通信方式天线的作用,并且在IC部分104附近以闭环方式连接的天线部分105构造为起到电磁(磁场)感应方式天线的作用。
此外,IC标签100的基材102的圆周方向长度L构造为与安装部件80的圆周方向长度W大致相同并且形成为相对短。另外,IC标签100的基材102的高度E构造为与安装部件80的高度H大致相同并且形成为相对高。这样,当基材102的高度E形成为与安装部件80的高度H大致相同时,即使当基材102的长度L短时,也可以确保天线部分106的长度(见图3)。
接下来,将说明具有上述构造的记录带盒10的作用。当不使用具有上述构造的记录带盒10时(保管过程中、传送过程中),由门50关闭开口20。具体而言,总是由螺旋弹簧56的偏压力沿着门50关闭开口20的方向偏压门50,并且在门50的前端部分(前端部)进入倾斜壁部30附近的引导壁部41的状态下,门50关闭开口20。
在此状态下多个记录带盒10收容在程序库装置中。然后,设置在未示出的机械手中的读写装置从记录带盒10的后表面(后壁)一侧对存储板M进行访问,读取存储在存储板M中的诸如记录容量等各种信息,并且将该信息发送到控制装置(未示出)。这样,由控制装置提前识别出最适合于记录带盒10(能够将信息记录到记录带盒10中及从记录带盒10再现信息)的驱动装置。
然后,当将要使用记录带T时,由机械手从程序库装置中取出其中一个记录带盒10,并且沿着箭头A的方向将此记录带盒10装入驱动装置中。该驱动装置是利用已读取的存储在存储板M中的信息而选择的驱动装置,并且由机械手平滑而有效地将记录带盒10装入驱动装置中。然后,随着该装入操作,驱动装置的开闭部件(未示出)进入向前敞开的狭缝40并且与门50的操作突起52卡合。
在此状态下,当沿着箭头A的方向进一步推入记录带盒10(壳体12)时,由于此推力,开闭部件使得操作突起52克服螺旋弹簧56的偏压力而向后移动(使得操作突起52相对于沿箭头A方向装入的壳体12向后相对移动)。然后,在由引导壁部42对操作突起52从其上突出的门50的凸部51进行引导的同时,该门50沿着其弯曲方向沿俯视图中看去为顺时针的方向旋转。
也就是说,门50大致向后移动,从而由于引导壁部42而在不从沿着门50的弯曲形状的移动轨迹向外突出的情况下绕销保持部分24和带盘14的外侧移动,进而打开开口20。然后,当壳体12(记录带盒10)装入驱动装置中预定深度时,开口20完全打开,对记录带盒10进行定位,并且设置在驱动装置中的读写装置从记录带盒10的底面侧访问存储板M,读取存储在存储板M中的各种信息,并且根据需要也写入各种信息。
当记录带盒10在以此方式打开开口20的状态下定位在驱动装置内时,限制门50的进一步旋转(大致向后移动),并且驱动装置的拉出装置从打开的开口20进入壳体12内,拔出定位且保持在销保持部分24中的引导销22,并且将引导销22收容在未示出的卷绕带盘中。然后,驱动卷绕带盘和带盘14以使它们同步旋转,由此在从壳体12中依次拉出记录带T的同时记录带T卷绕在卷绕带盘上,并且由沿着预定带路径设置的记录再现头(未示出)进行信息的记录和再现。
当记录带T重绕在带盘14上且将从驱动装置中排出记录带盒10时,解除记录带盒10的定位状态,并且,通过未示出的排出机构使记录带盒10沿着与箭头A的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然后,在由引导壁部42引导凸部51的同时,通过螺旋弹簧56的偏压力沿着门50关闭开口20的方向旋转门50。然后,门50的前端部进入引导壁部41,由此开口20完全关闭且返回其初始状态。
接下来,将说明安装部件80的作用,该安装部件80保持用于存储独立于存储板M的各种信息(例如,诸如记录带盒10的个体统一管理等库存管理手段)的IC标签100。在记录带盒10的制造过程中,首先通过粘贴手段(粘合剂、双面胶带等)将IC标签100粘贴到安装部件80的外周表面80A上。
然后,例如通过机械手等将已粘贴(保持)IC标签100的安装部件80供应到下壳体18,并且从上方将形成在安装部件80内周表面80B上的锁定部分82与下壳体18的游动限制壁28的凹口部分70配合在一起。也就是说,将形成在凹口部分70上的台阶部分76配合入支撑肋84的下表面的向下延伸肋88与内周表面80B之间的间隙中。这样,保持IC标签100的安装部件80定位且设置在游动限制壁28位于连接肋66和68之间的外周表面侧。
然后,在后面的过程中,将上壳体16与下壳体18接合到一起,此时上壳体16的游动限制壁28的台阶部分72与下壳体18的游动限制壁28的台阶部分74卡合,并且配合在支撑肋84的上表面的向上延伸肋86与内周表面80B之间的间隙内。这样,安装部件80的锁定部分82保持在上壳体16的游动限制壁28与下壳体18的游动限制壁28之间,进而将保持IC标签100的安装部件80安装到游动限制壁28位于连接肋66和68之间的外周表面侧。
也就是说,这样,在壳体12内部可以确保IC标签100的安装区域,并且可以沿着壳体12后侧的游动限制壁28的外周表面以良好的定位精度来设置IC标签100。结果,可以使得在从壳体12的后表面侧访问IC标签100且读写信息的读写装置中难于发生读取错误和写入错误。
注意到,尽管优选将安装部件80安装到游动限制壁28位于连接肋66和68之间的外周表面侧,但即使不将安装部件80安装到连接肋66和68之间也可以,只要将安装部件80安装到游动限制壁28的外周表面侧即可。也就是说,对于安装部件80的厚度和形状没有限制,因此,可以根据游动限制壁28的外周表面侧的空间自由地选择安装部件80的安装位置。
此外,这样,当保持IC标签100的安装部件80具有将其安装到游动限制壁28的外周表面侧的构造时(当安装部件80独立于壳体12单独构造时),可以确保即使由于下落等原因而对记录带盒10(壳体12)施加无意的冲击,IC标签100也不会直接受到损坏。
此外,记录带盒10也可以具有这样的构造:即,更加准确地定位和固定安装部件80沿着游动限制壁28的圆周方向的位置。也就是说,例如,如图8和图9所示,向上突出的多个(附图中为两个)凸部(卡合部分)78可以在从形成在游动限制壁28的凹口部分70上的台阶部分76一体地突出形成,并且可以在安装部件80的锁定部分82的支撑肋84中形成凸部78通过其插入且凸部78配合到其中的贯通孔(被卡合部分)84A。
通过提供具有此构造的记录带盒10,可以沿着游动限制壁28的圆周方向准确地定位且固定保持IC标签100的安装部件80而不会出现错误安装,因此可以使得在从壳体12的后表面侧访问IC标签100且读写信息的读写装置中更难于发生读取错误和写入错误。
此外,如图10所示,安装部件80的外周表面80A也可以具有线性形状,而不是当从俯视图中看去时具有与游动限制壁28大致相同曲率的形状(在俯视图中呈大致圆弧形)。然而,同样在此情况下,不言而喻,安装部件80的内周表面80B和锁定部分82构造为当从俯视图中看去时具有与游动限制壁28大致相同曲率的形状(在俯视图中呈大致圆弧形),以使得内周表面80B和锁定部分82能够与形成在下壳体18的游动限制壁28中的凹口部分70配合到一起。
此外,如图11A所示,记录带盒10也可以构造成利用金属涂层对安装部件80的外周表面80A进行表面处理(气相沉积、蚀刻、镀膜等),在外周表面80A上形成天线部分90,并且将天线部分90与已粘贴到外周表面80A的IC标签100的天线部分106重叠。通过提供具有此构造的记录带盒10,可以提高读写装置的通信性能(通信距离)。
此外,如图11B所示,记录带盒10也可以具有这样的构造:不是将IC标签100粘贴到安装部件80上,而是利用金属涂层对安装部件80的外周表面80A进行表面处理(气相沉积、蚀刻、镀膜等),在外周表面80A上形成天线部分92,并且将IC部分(IC芯片)104直接安装到外周表面80A上而与天线部分92连接。即使当记录带盒10具有此构造时,也可以提高读写装置的通信性能(通信距离)。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例的安装部件80,在壳体12内部可以确保IC标签100的安装区域,并且可以以良好的定位精度容易地将IC标签100安装到壳体12内。此外,通过将形成在下壳体18的游动限制壁28中的凹口部分70(台阶部分76)与锁定部分82配合到一起且将上壳体16的游动限制壁28(台阶部分72)与锁定部分82配合到一起从而安装安装部件80,因此安装部件80难于脱离游动限制壁28,进而可以提高安装部件80的可安装性。
此外,优选的是IC标签100具有这样的构造:即,从背面标签侧(壳体12的后表面侧)访问IC标签100,因此优选将IC标签100安装到壳体12的后部侧,但根据本实施例的安装部件80,可以容易地实现这点。也就是说,根据本实施例的安装部件80,可以确保IC标签100的安装区域,以便可以从背面标签侧(壳体12的后表面侧)访问IC标签100。
此外,这样,可以提高读写装置相对于IC标签100的通信距离精度,因此可以由IC标签100的整个天线部分稳定地接收从读写装置发送的无线电波(UHF频带)。这样,可以提高读取精度和写入精度,并且可以确保不会发生读取错误和写入错误。
注意到,就确保天线部分106的区域而言,优选的是IC标签100的高度(面积)E尽可能高(宽)。结果,如图所示,优选地使安装部件80的高度H与壳体12的游动限制壁28的高度大致相同(上壳体16的游动限制壁28和下壳体18的游动限制壁28的组合高度)。在任何情况下,由于此记录带盒10收容有IC标签100,因此该记录带盒10可以与其他记录带盒区分开。
此外,根据本实施例的记录带盒10不限于附图中所示的记录带盒,并且在不脱离本发明主旨的范围内可以进行适当地设计变更。例如,尽管没有示出,记录带盒10也可以具有这样的构造:即,凹口部分70(包括台阶部分76)设置在上壳体16的游动限制壁28中或者设置在上壳体16和下壳体18两者的游动限制壁28中。
此外,类似地,记录带盒10也可以具有这样的构造:即,形成在台阶部分76上的凸部78设置在上壳体16的游动限制壁28上或者设置在上壳体16和下壳体18两者的游动限制壁28上。此外,尽管前面实施例的记录带盒10具有包括引导销22作为引导部件的构造,但记录带盒10也可以具有包括未示出的引导带或引导块的构造。
此外,RFID(IC标签100)也可以为相对于其不进行信息的读取和写入的类型(不具有存储信息的功能的类型)。也就是说,RFID例如也可以为这样的类型:即,当其接收到预定频率(例如,2.45GHz)的无线电波时返回特定频率的无线电波。在使用此类型的RFID(IC标签100)的情况下,其通信距离例如变成等于或小于1.5m,但可以使天线部分106小型化。
此外,门50不限于当在俯视图中看去时大致以圆弧形状滑动的门,例如也可以为以线性形状滑动的门。此外,可以充分将记录带T理解为能够记录信息且能够从其再现已记录信息的长带状信息记录再现介质,并且不言而喻,记录带盒10也适用于所有类型的记录再现方式的记录带T。

Claims (10)

1.一种记录带盒,包括:
壳体,其具有上壳体和下壳体,并且收容卷绕记录带的带盘;
限制壁,其形成在所述上壳体和所述下壳体上,并且限定收容所述带盘的区域;
安装部件,其保持在所述上壳体的限制壁与所述下壳体的限制壁之间,并且设置在所述限制壁的外周表面侧;以及
RFID,其保持在所述安装部件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记录带盒,其中,
所述限制壁形成为俯视图中的大致圆弧形状,并且所述安装部件形成为具有与所述限制壁大致相同曲率的俯视图中的大致圆弧形状。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记录带盒,其中,
在所述上壳体的限制壁和所述下壳体的限制壁中至少之一上形成用于定位所述安装部件的定位部分。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记录带盒,其中,
在所述上壳体的限制壁和所述下壳体的限制壁中至少之一上形成卡合部分,并且在所述安装部件上形成与所述卡合部分相卡合的被卡合部分。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记录带盒,其中,
利用能够用作所述RFID的天线部分的金属涂层对所述安装部件进行表面处理。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记录带盒,其中,
所述安装部件包括大致为矩形的板状部件,所述板状部件包括当从俯视图中看去时具有与所述限制壁大致相同曲率的弯曲表面。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记录带盒,其中,
在所述板状部件上形成从所述板状部件的宽度方向中央部分突出且沿着所述弯曲表面的圆周方向延伸的肋,并且所述肋保持在所述上壳体的限制壁与所述下壳体的限制壁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记录带盒,其中,
将所述RFID安装到所述板状部件的所述肋没有突出的一侧表面上。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记录带盒,其中,
在所述上壳体的限制壁的下端表面上形成向下突出的台阶部分,在所述下壳体的限制壁的上端表面上形成向上突出的台阶部分,并且所述上壳体的限制壁的台阶部分与所述下壳体的限制壁的台阶部分彼此互补地卡合以在卡合部位形成迷宫式结构。
10.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记录带盒,其中,
所述定位部分包括形成在所述限制壁的上端部的大致矩形的凹口,并且与所述安装部件的一部分配合在一起。
CN200910128481.3A 2008-03-31 2009-03-23 记录带盒 Active CN10155202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8090994A JP4864928B2 (ja) 2008-03-31 2008-03-31 記録テープカートリッジ
JP2008-090994 2008-03-31
JP2008090994 2008-03-31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552024A true CN101552024A (zh) 2009-10-07
CN101552024B CN101552024B (zh) 2014-10-08

Family

ID=4087466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10128481.3A Active CN101552024B (zh) 2008-03-31 2009-03-23 记录带盒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7780107B2 (zh)
EP (1) EP2107566B1 (zh)
JP (1) JP4864928B2 (zh)
CN (1) CN101552024B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237116A (zh) * 2010-04-23 2011-11-09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记录带盒
CN102804271A (zh) * 2010-03-16 2012-11-28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记录带盒
CN103065643A (zh) * 2012-12-20 2013-04-2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存储装置、存储系统以及数据存储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1090757A (ja) * 2009-09-28 2011-05-06 Fujifilm Corp 記録テープカートリッジ
JP5137925B2 (ja) * 2009-09-28 2013-02-06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記録テープカートリッジ
JP2011141930A (ja) * 2010-01-07 2011-07-21 Fujifilm Corp 記録テープカートリッジ
JP5430455B2 (ja) * 2010-03-15 2014-02-26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記録テープカートリッジ
JP5479172B2 (ja) * 2010-03-16 2014-04-23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記録テープカートリッジ
JP2013140657A (ja) * 2012-01-05 2013-07-18 Fujitsu Ltd カートリッジテープとそのドライブ装置
US11562197B2 (en) * 2018-04-09 2023-01-24 Sony Corporation Non-contact communication medium and recording medium cartridge
JP6906491B2 (ja) * 2018-09-28 2021-07-21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記録テープカートリッジ及びバーコード読取システム並びにバーコード読取方法
JP7022713B2 (ja) * 2019-03-25 2022-02-18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記録テープカートリッジ、バーコード印刷システム、バーコード印刷方法及びバーコード付き記録テープカートリッジの製造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2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218342A (en) * 1992-04-06 1993-06-08 Mccrackin Richard J Method for the production of novel secure magnetic tapes
JP3508135B2 (ja) * 1995-06-30 2004-03-22 ソニー株式会社 記憶媒体装置及びこの記憶媒体装置を記録媒体に用いる記録及び/又は再生装置
JPH10172263A (ja) 1996-12-12 1998-06-26 Sony Corp ビデオカセット
JPH11353714A (ja) * 1998-06-02 1999-12-24 Nippon Columbia Co Ltd 光情報記録媒体及び光情報記録媒体製造方法
JP2001291355A (ja) * 2000-04-10 2001-10-19 Hitachi Maxell Ltd データカートリッジ
JP4741104B2 (ja) * 2000-05-11 2011-08-03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記録媒体カートリッジ
JP2002042441A (ja) * 2000-05-19 2002-02-08 Tdk Corp テープカートリッジ
US6856486B2 (en) * 2000-05-22 2005-02-15 Fuji Photo Film Co., Ltd. Recording medium cartridge
JP2002008342A (ja) * 2000-06-26 2002-01-11 Fuji Photo Film Co Ltd 磁気テープカートリッジ
US6865047B2 (en) * 2000-11-02 2005-03-08 Sony Corporation Single reel tape cartridge and recording and reproducing device using the tape cartridge
US6651917B2 (en) * 2001-05-10 2003-11-25 Tdk Corporation Tape cartridge
JP4153684B2 (ja) * 2001-05-24 2008-09-24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磁気テープカートリッジ
JP2002358757A (ja) * 2001-05-30 2002-12-13 Fuji Photo Film Co Ltd 記録メディアカートリッジの識別構造
JP4229725B2 (ja) * 2002-03-07 2009-02-25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タグ保持部材を備えた装置
US6702215B2 (en) * 2002-07-03 2004-03-09 Quantum Corporation Repositionable memory element in a single reel tape cartridge
JP4167018B2 (ja) * 2002-07-10 2008-10-15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記録テープカートリッジ
US6824320B1 (en) * 2003-11-05 2004-11-30 Eastman Kodak Company Film core article and method for making same
US7227721B1 (en) * 2003-11-19 2007-06-05 Storage Technology Corporation Multi-directional cartridge memory antenna designs
US7530515B2 (en) * 2005-02-15 2009-05-12 Imation Corp. Data storage tape cartridge and system having a radio frequency write medium
JP2007004938A (ja) * 2005-06-27 2007-01-11 Fujifilm Holdings Corp 磁気テープカートリッジ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804271A (zh) * 2010-03-16 2012-11-28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记录带盒
CN102804271B (zh) * 2010-03-16 2014-06-11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记录带盒
CN102237116A (zh) * 2010-04-23 2011-11-09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记录带盒
CN103065643A (zh) * 2012-12-20 2013-04-2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存储装置、存储系统以及数据存储方法
WO2014094433A1 (zh) * 2012-12-20 2014-06-26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存储装置、存储系统以及数据存储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107566B1 (en) 2012-04-25
JP4864928B2 (ja) 2012-02-01
CN101552024B (zh) 2014-10-08
JP2009245519A (ja) 2009-10-22
EP2107566A1 (en) 2009-10-07
US20090242680A1 (en) 2009-10-01
US7780107B2 (en) 2010-08-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552024B (zh) 记录带盒
CN101552023B (zh) 记录带盒
US6195007B1 (en) Recording medium handling apparatus
US6865047B2 (en) Single reel tape cartridge and recording and reproducing device using the tape cartridge
JP4902583B2 (ja) 記録テープカートリッジ
US6125012A (en) Recording medium cartridge with a twin-coiled torsional spring-biased shutter
KR100680660B1 (ko) 기록매체를 수납한 기록매체장치 및 기록 및/또는 재생장치
JP4864929B2 (ja) 記録テープカートリッジ
JP4902584B2 (ja) 記録テープカートリッジ
WO2006004904A1 (en) Non-tape data storage cartridge with handling feature and associated cartridge drive
JP4974945B2 (ja) 記録テープカートリッジ
US7780106B2 (en) Recording tape cartridge
US6751058B2 (en) Positioning system for removable data storage cartridges
KR100432539B1 (ko) 자기 테이프 카트리지 및 기록 매체 카트리지
JP2008293646A (ja) カートリッジラベル
EP1177552B1 (en) Recording and/or reproducing apparatus including a transponder communication station having a station transmission coil
JP2003157597A (ja) テープガイド、テープドライブ、およびテープドライブにおける記憶テープの適切な位置付けを維持する方法
JP2001283562A (ja) 記録媒体カートリッジ
JP2001291358A (ja) 記録媒体カートリッジ
JP2005293625A (ja) データカートリッジ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