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535738B - 冷冻装置 - Google Patents

冷冻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535738B
CN101535738B CN2007800410131A CN200780041013A CN101535738B CN 101535738 B CN101535738 B CN 101535738B CN 2007800410131 A CN2007800410131 A CN 2007800410131A CN 200780041013 A CN200780041013 A CN 200780041013A CN 101535738 B CN101535738 B CN 10153573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ressure
cold
producing medium
liquid pipe
heat exchang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780041013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535738A (zh
Inventor
河野聪
松冈慎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aikin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Daikin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aikin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Daikin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53573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53573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53573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53573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9/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 F25B49/02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for compression type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B2313/005Outdoor unit expansion valv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B2313/007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three pipes connecting the outdoor side to the indoor side with multiple indoor uni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B2313/023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using multiple indoor units
    • F25B2313/0231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using multiple indoor units with simultaneous cooling and heat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B2313/023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using multiple indoor units
    • F25B2313/0233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using multiple indoor units in parallel arrangemen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B2313/025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using multiple outdoor units
    • F25B2313/0253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using multiple outdoor units in parallel arrangemen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B2313/027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haracterised by the reversing means
    • F25B2313/02732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haracterised by the reversing means using two three-way valv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B2313/031Sensor arrangements
    • F25B2313/0313Pressure sensors near the outdoor heat exchange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400/00General features or devices for 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or heat-pump systems, i.e. not limited to a particular subgroup of F25B
    • F25B2400/13Economis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600/00Control issues
    • F25B2600/25Control of valves
    • F25B2600/2513Expansion valv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700/00Sensing or detecting of parameters; Sensors therefor
    • F25B2700/19Pressures
    • F25B2700/193Pressures of the compressor
    • F25B2700/1931Discharge pressur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700/00Sensing or detecting of parameters; Sensors therefor
    • F25B2700/19Pressures
    • F25B2700/193Pressures of the compressor
    • F25B2700/1933Suction pressur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ir Conditioning Control Device (AREA)
  • Compression-Type Refrigeration Machines With Reversible Cy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冷冻装置,是在室外热交换器(22)成为冷凝器、多个室内热交换器(31、41、51)中的至少一个成为冷凝器进行冷冻循环的共存运转中,检测高压制冷剂和液管(15)制冷剂的压力差ΔP1,再通过调节室外膨胀阀(23)的开度,使得这个压力差ΔP1比所规定目标值大。

Description

冷冻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包括具有多个热交换器的制冷剂回路的冷冻装置,特别是涉及流向各热交换器的制冷剂的偏流对策。
背景技术
能够同时满足室内的制冷要求和制热要求,也就是所谓的冷热两用(自由)的冷冻装置已为众所周知。这个冷冻装置构成为多个利用侧机组分别设置在不同的室内,有的利用侧机组进行制冷运转,同时有的利用侧机组却进行制热运转。
专利文献1中揭示了这种冷冻装置。如图12所示,这个冷冻装置100包括使制冷剂循环而进行冷冻循环的制冷剂回路101。制冷剂回路101中设置有压缩机102、一个热源侧热交换器103、和第一及第二热交换器(第一和第二利用侧热交换器)104、105。还有,在热源侧热交换器103附近设置有热源侧膨胀阀106,在各利用侧热交换器104、105附近设置有第一及第二膨胀阀(利用侧膨胀阀)107、108。还有,制冷剂回路101中,设置有两个三通换向阀109、110、和第一及第二BS机组(BS unit)111、112。各个BS机组111、112中分别设置有两个电磁阀。
这个冷冻装置100中,能够进行例如热源侧热交换器103及第一利用侧热交换器104成为冷凝器,而第二利用侧热交换器105又成为蒸发器的冷冻循环运转。在图13所示的运转中,从压缩机102喷出的制冷剂分为两支。其中,一支制冷剂在热源侧热交换器103冷凝后,就那样经过全开状态的热源侧膨胀阀106流入液管113。另一支制冷剂,经过第一BS机组111流入第一利用侧热交换器104。其结果,在第一利用侧热交换器104中制冷剂向室内空气放热而进行室内的制热。这个制冷剂,通过第一利用侧膨胀阀107后流向液管113,与被送向热源侧热交换器103侧的制冷剂汇合。汇合后的制冷剂,在经过第二利用侧膨胀阀108之际被减压,其后再流入第二利用侧热交换器105。在第二利用侧热交换器105中,制冷剂从室内空气吸热而进行室内的制冷。再后,制冷剂经过第二BS机组112被压缩机102吸入。
如以上所述,这个冷冻装置100中,通过将各利用侧热交换器104、105分别用作蒸发器以及冷凝器进行冷冻循环,同时满足各室内的制冷要求以及制热要求,实现所谓的冷热两用(自由)的运转。专利文献1:日本公开专利公报特开平11-241844号公报-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然而,如上所述的冷冻装置100中,在热源侧热交换器103成为冷凝器的同时至少一个利用侧热交换器104成为冷凝器进行冷冻循环的运转(共存运转)中,因制冷剂的偏流引起利用侧热交换器104的制热能力降低。对这一点参照附图13进行说明。
在如图13所示的运转中,为了调节第一利用侧热交换器104的制热能力,要适当地调节第一利用膨胀阀107的开度。为此,例如在第一利用侧热交换器104的制热能力不足的情况下,为了增加流过第一利用侧热交换器104的制冷剂流量,就要开大第一利用侧膨胀阀107的开度。另一方面,若这样的开大第一利用侧膨胀阀107的开度,则压缩机102喷出侧的高压制冷剂和液管113内的制冷剂的压力差就会变小。这样,若高压制冷剂和液管113侧的制冷剂的压力差变小,则制冷剂就只流过热源侧热交换器103侧,从而向第一利用侧热交换器104侧输送的制冷剂量就会随之不足。特别是,因为从压缩机102到第一利用侧热交换器104为止的制冷剂流路较长,所以在它们之间的流路配管中的压力损失较大。因此,在这样的条件下,流入第一利用侧热交换器104和流出该第一利用侧热交换器104的制冷剂的压力差较小,就不能向第一利用侧热交换器104送去充分的制冷剂。
由于以上所述这样的理由,这样的冷冻装置中,在热源侧热交换器103和各利用侧热交换器104、105之间存在制冷剂偏流。其结果,就会产生在这种冷冻装置中的由于制冷剂的偏流引起热交换器的制冷剂流量不足而无法进行可信的运转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以上各点而发明的,其目的在于在将热源侧热交换器成为冷凝器的同时,至少使其它的热交换器中的一个成为冷凝器进行冷冻循环的冷冻装置中,防止各热交换器之间的制冷剂偏流。
-为解决问题的技术方案-
第一方面的发明,是包括制冷剂回路10的冷冻装置,该制冷剂回路10具有压缩机21;一端连接于压缩机21的喷出侧的热源侧热交换器22;通过热源侧膨胀阀23连接于该热源侧热交换器22的另一端侧的液管15;一端并联于该液管15的多个热交换器31、41、51、92;分别设置在各热交换器31、41、51、92的一端侧调节流过各热交换器31、41、51、92的制冷剂流量的多个膨胀阀32、42、52、93;以及切换制冷剂的流路使得各热交换器31、41、51、92的另一端侧连接于压缩机21的吸入侧或喷出侧的切换机构24、25、SV;并是以该冷冻装置包括高压侧压差检测器Ps1、Ps3、Ts7和膨胀阀控制器17;在所述热源侧热交换器22成为冷凝器的同时所述多个热交换器31、41、51、92中的至少一个成为冷凝器而至少一个又成为蒸发器进行冷冻循环的共存运转中,该高压侧压差检测器Ps1、Ps3、Ts7检测表示压缩机21的喷出侧高压制冷剂和液管15制冷剂的压力差的指标;在所述共存运转中,该膨胀阀控制器17调节所述热源侧膨胀阀23的开度,使得高压侧压差检测器Ps1、Ps3、Ts7的检测值比所规定值大为特征的。
第一方面的发明的冷冻装置中,能够进行在将热源侧热交换器22成为冷凝器的同时使其它的热交换器31、41、51、92中的至少一个成为冷凝器而至少一个又成为蒸发器进行冷冻循环的共存运转。在这个共存运转中,通过切换切换机构24、25、SV的设定,成为冷凝器的第一热交换器的另一端侧连接于压缩机21喷出侧的同时,成为蒸发器的第二热交换器的另一端侧连接于压缩机21的吸入侧。在这种状态下,从压缩机21喷出的制冷剂分流到热源侧热交换器22和第一热交换器。在热源侧热交换器22中冷凝了的制冷剂,通过热源侧膨胀阀23流向液管15。另一方面,在第一热交换器中冷凝了的制冷剂,经过对应的第一膨胀阀流向液管15。在液管15汇合了的制冷剂,于对应第二热交换器的第二膨胀阀中减压后,在这个第二热交换器中蒸发。在第二热交换器中蒸发了的制冷剂,被吸入压缩机21再次被压缩。
在这样的共存运转中,为了调节在所述第一热交换器中的制冷剂的放热量而调节所述第一膨胀阀的开度。在此,若为了增大这个放热量而过大地打开第一膨胀阀的开度,则压缩机21喷出侧的高压制冷剂的压力和液管15制冷剂压力的压力差变小,制冷剂只偏流向热源侧热交换器22,所以就使得送向第一热交换器的制冷剂量不足。
因此,在第一方面的发明的所述共存运转中,高压侧压差检测器Ps1、Ps3、Ts7测得表示高压制冷剂和液管15制冷剂的压力差的指标。并且,膨胀阀控制器17通过调节热源侧膨胀阀23的开度,使得表示压力差的指标比所规定的值大,由此来保持一定程度以上的压力差。具体地讲,如上所述高压制冷剂和液管15制冷剂的压力差变小,例如是在第一热交换器的制冷剂量不足的情况下,膨胀阀控制器17就调节关小点儿热源侧膨胀阀23的开度。其结果,降低了热源侧膨胀阀23下游侧的制冷剂,也就是液管15制冷剂的压力,所以增大了高压制冷剂和液管15制冷剂的压力差。这样,若高压侧和液管侧的压力差增大,则在第一热交换器中就能够流过充分的制冷剂而可以确保压力差,流过第一热交换器的制冷剂也会变多。其结果,本第一方面的发明,在未然时就避免了由于制冷剂的偏流所引起的流过成为冷凝器的热交换器的制冷剂量不足。
第二方面的发明,是在第一方面的发明的冷冻装置中,以所述制冷剂回路10中,在所述液管15上并联了三个以上热交换器31、41、51、92,并设置有为检测表示液管15制冷剂和压缩机21的吸入侧低压制冷剂的压力差的指标的低压侧压差检测器Ps2、Ps3、Ts1、Ts3、Ts5;在所述共存运转中,当所述热源侧热交换器22成为冷凝器的同时所述多个热交换器31、41、51、92中的至少两个成为蒸发器而至少一个又成为冷凝器进行冷冻循环的情况下,所述膨胀阀控制器17调节所述热源侧膨胀阀23使得所述高压侧压差检测器Ps1、Ps3、Ts7的检测值比所规定值大,也使得所述低压侧压力检测器Ps2、Ps3、T s1、Ts3、Ts5的检测值比所规定值大为特征的。
第二方面的发明的冷冻装置10中,在热源侧热交换器22以外还设置有三个以上的热交换器31、41、51、92。为此,在这个冷冻装置中,能够在热源侧热交换器22成为冷凝器,至少两个热交换器成为蒸发器而至少一个热交换器又成为冷凝器的状态下进行冷冻循环的共存运转。这个共存运转中,通过切换切换机构24、25、SV的设定,使成为冷凝器的第一热交换器的另一端侧连接于压缩机21喷出侧的同时,又使成为蒸发器的第二热交换器及第三热交换器的另一端侧连接于压缩机21的吸入侧。在这种状态下,从压缩机21喷出的制冷剂,分流到热源侧热交换器22和第一热交换器。在热源侧热交换器22中冷凝了的制冷剂,通过热源侧膨胀阀23流向液管15。另一方面,在第一热交换器冷凝了的制冷剂,经过对应的第一膨胀阀流向液管15。在液管15汇合了的制冷剂,分流到第二热交换器侧和第三热交换器侧。也就是说,分流后的一支制冷剂,在对应第二热交换器的第二膨胀阀中减压后,再在这个第二热交换器中蒸发。分流后的另一支制冷剂,在对应第三热交换器的第三膨胀阀中减压后,再在这个第三热交换器中蒸发。分别在第二热交换器及第三热交换器中蒸发了的制冷剂合流后,被吸入压缩机21再次被压缩。
在这样的共存运转中,与第一方面的发明的做法一样,高压侧压差检测器Ps1、Ps3、Ts7测得高压制冷剂和液管15制冷剂的压力差,调节热源侧热交换器23的开度使得这个压力差比所规定值大。也就是说,为了充分确保流过成为冷凝器的热交换器的制冷剂量,膨胀阀控制器17控制关小热源侧膨胀阀23的开度。另一方面,若这样关小热源侧膨胀阀23的开度,液管15制冷剂的压力过于降低,则又会在成为蒸发器的多个热交换器之间产生制冷剂偏流。
具体地讲,例如以上所述的共存运转的例中,第二热交换器和第三热交换器成为蒸发器。在此,这个冷冻装置中,假设是从压缩机21到第三热交换器为止的配管长度、比从压缩机21到第二热交换器为止的配管长度长,第三热交换器侧的配管中压力损失大的设定条件,在这样的条件下,若关小热源侧膨胀阀23的开度,液管15制冷剂的压力过于降低,则液管15制冷剂就只被送往第二热交换器,这样就使送往第三热交换器的制冷剂量随之减少。其结果,尽管是在充分确保第三热交换器的吸热量的运转条件下,第三热交换器的制冷剂量也会变得不足,发生降低这种冷冻装置的可信性的问题。
因此,第二方面的发明中,低压侧压差检测器Ps2、Ps3、Ts1、Ts3、Ts5测得表示液管15制冷剂和低压制冷剂的压力差的指标。并且,膨胀阀控制器17调节热源侧膨胀阀23使得这个压力差(表示压力差的指标)达到所规定值以上,且也使得以上所述的高压侧和液管侧的压力差达到所规定值以上。即,膨胀阀控制器17适当地调节热源侧膨胀阀23的开度,以便在确保高压侧和液管侧之间的压力差在一定程度的同时,也充分确保液管侧和低压侧的压力差。其结果,与第一方面的发明一样,在未然时就避免了热源侧热交换器22和成为冷凝器的热交换器之间的制冷剂偏流。同时,在第二方面的发明中,因为也充分地确保了液管侧和低压侧的压力差,所以即便是例如压力损失大的第三热交换器侧,也能够送去充足的制冷剂。其结果,根据本第二方面的发明,也能在未然时就避免了在成为蒸发器的多个热交换器之间的制冷剂偏流。
第三方面的发明,是在第一或者第二方面的发明的冷冻装置中,以所述高压侧压差检测器包括设置在所述压缩机21喷出侧的高压侧压力传感器Ps1、和设置在所述液管15上的液体侧压力传感器Ps3,所述高压侧压差检测器构成为检测高压侧压力传感器Ps1的检测压力和液体侧压力传感器Ps3的检测压力的压力差,并将该压力差作为表示所述高压制冷剂和所述液管15制冷剂的压力差的指标为特征的。
第三方面的发明中,是在第一或者第二方面的发明的共存运转中,为了测得高压制冷剂和液管15制冷剂的压力差,使用高压侧压力传感器Ps1和液体侧压力传感器Ps3。即,高压侧压差检测器Ps1、Ps3直接检测高压制冷剂的压力和液管15制冷剂的压力,求出高压侧和液管侧的压力差。
第四方面的发明,是在第一或者第二方面的发明的冷冻装置中,以所述高压侧压差检测器包括在所述共存运转中为检测热源侧热交换器22的制冷剂的冷凝温度的冷凝温度检测器Ps1、和设置在液管15上的液体温度传感器Ts7,所述高压侧压差检测器构成为检测冷凝温度检测器Ps1测得的检测温度和液体侧温度传感器Ts7测得的检测温度的温度差,并将该温度差作为表示所述高压制冷剂和所述液管15制冷剂的压力差的指标为特征的。
第四方面的发明中,是在第一或第二方面的发明的共存运转中,为了测得高压制冷剂和液管15制冷剂的压力差,使用测得的热源侧热交换器22制冷剂的冷凝温度、和测得的液管15内的制冷剂温度。具体地讲,在冷凝温度检测器Ps1检测热源侧热交换器22制冷剂的冷凝温度的同时,液体侧温度传感器Ts7检测通过热源侧膨胀阀23后的制冷剂温度。在此,因为所述冷凝温度是对应于高压制冷剂的压力变化而变化的,所以成为表示高压制冷剂的压力的指标。另一方面,由于液管15制冷剂的温度也是对应于液管15制冷剂压力变化而变化的,所以成为表示液管15制冷剂的压力的指标。因此,高压侧压差检测器Ps1、Ts7根据两者的检测温度差就能够间接地把握高压侧和液管侧的压力差。
第五方面的发明,是在第二方面的发明的冷冻装置中,以所述低压侧压差检测器包括设置在液管15上的液体侧压力传感器Ps3、和设置在压缩机21吸入侧的低压侧压力传感器Ps2,所述低压侧压差检测器构成为检测液体侧压力传感器Ps3测得的检测压力和低压侧压力传感器Ps2测得的检测压力的压力差,并将该压力差作为表示所述液管15制冷剂和所述低压制冷剂的压力差的指标为特征的。
第五方面的发明中,是在第二方面的发明的共存运转中,为了测得液管15制冷剂和低压制冷剂的压力差,使用液体侧压力传感器Ps3和低压侧压力传感器Ps2。即,低压侧压力传感器Ps3、Ps2直接检测液管15制冷剂的压力和低压制冷剂的压力,测得液管侧和低压侧的压力差。
第六方面的发明,是在第二方面的发明的冷冻装置中,以所述低压侧压差检测器包括设置在液管15上的液体侧温度传感器Ts7、和为检测所述共存运转中成为蒸发器的热交换器31、41、51制冷剂的蒸发温度的蒸发温度检测器Ts1、Ts3、Ts5,所述低压侧压差检测器构成为检测液体侧温度传感器Ts7测得的检测温度和蒸发温度检测器Ts1、Ts3、Ts5测得的检测温度的温度差,并将该温度差作为表示所述低压制冷剂和所述液管15制冷剂的压力差的指标为特征的。
第六方面的发明中,是在第二方面的发明的共存运转中,为了测得液管15制冷剂和低压制冷剂的压力差,使用液管15内的制冷剂温度、和制冷剂的蒸发温度。具体地讲,液体侧温度传感器Ts7检测通过热源侧膨胀阀23后的制冷剂温度的同时,蒸发温度检测器Ts1、Ts2、Ts3检测成为蒸发器的热交换器31、41、51的制冷剂蒸发温度。在此,由于液管15制冷剂温度是对应于液管15制冷剂压力变化而温度变化的,所以成为表示液管15制冷剂的压力的指标。另一方面,由于蒸发温度是对应于低压制冷剂的压力变化而变化的,所以表示低压制冷剂的压力成为指标。因此,低压侧压差检测器Ts7、Ts1、Ts2、Ts3根据测得的两者检测温度差间接把握液管侧和低压侧的压力差。
第七方面的发明,是在第一至第六方面的发明的任何一个发明中的所述冷冻装置中,以在所述液管15上设置有为冷却所述共存运转中通过所述热源侧膨胀阀23的制冷剂的冷却器28为特征的。
第七方面的发明中,是在第一至第六方面的发明的任何一个发明的所述共存运转中,于热源侧膨胀阀23减压后的制冷剂再由冷却器28冷却。也就是说,在所述共存运转中,若在热源侧膨胀阀23减压制冷剂,则制冷剂就成为气液两相状态,但是,冷却器28过冷却气液两相状态的制冷剂,这个制冷剂就变成液体状态。为此,就可以向成为蒸发器的热交换器31、41、51侧送液体状态的制冷剂,所以制冷剂通过对应这个热交换器31、41、51的膨胀阀32、42、52之际噪音就降低了。
第八方面的发明,是在第七方面的发明的冷冻装置中,以在制冷剂回路10上设置有注入管19和温度差检测器Ts7、Ts8,该注入管19从液管15分支且连接于压缩机21吸入侧,同时还具有减压阀19a,该温度差检测器Ts7、Ts8检测流入冷却器28前和流出冷却器28后的制冷剂的温度差;所述冷却器是由使流过液管15制冷剂、和在注入管19中通过减压阀19a后的制冷剂进行热交换的过冷却热交换器28构成;所述冷冻装置还包括注入量控制器18,该注入量控制器18在所述共存运转中调节所述减压阀19a的开度,使得用所述温度差检测器Ts7、Ts8检测到的制冷剂温度差比所规定值大。
第八方面的发明中,作为冷却器设置有过冷却热交换器28。在共存运转中的过冷却热交换器28内,于热源侧膨胀阀23减压了的成为气液两相状态后流过液管15制冷剂、和于减压阀19a减压了的流过注入管19的制冷剂进行热交换。其结果,注入管19侧的制冷剂从液管15侧的制冷剂吸热蒸发,流过液管15制冷剂被过冷却。再有,在本第八方面的发明的共存运转中,温度检测器Ts7、Ts8检测流入过冷却热交换器28前和流出过冷却热交换器28后的制冷剂的温度差。并且,注入量控制器18调节减压阀19a使得这个温度差比所规定值大。其结果,在这个过冷却热交换器28中,流过液管15制冷剂确实被过冷却而成为液体状态。为此,确实可以向成为蒸发器的热交换器31、41、51侧送去液态制冷剂,这样就可以降低制冷剂在通过对应这个热交换器31、41、51的膨胀阀32、42、52之际的噪音。
-发明的效果-
本发明,在所述第一实施方式中,共存运转中膨胀阀控制器17调节热源侧膨胀阀23的开度以确保高压侧和液管侧的压力差。为此,根据本发明,在未然时就避免了热源侧热交换器22和成为冷凝器的其他热交换器31、41、51之间的制冷剂偏流,这样就可以充分地确保这些热交换器31、41、51的制冷剂量。因此,也就可以充分地确保在这些热交换器31、41、51的制冷剂的放热量。其结果,在这些热交换器31、41、51中进行室内制热的情况下,在各热交换器31、41、51能够得到充分的制热能力。
还有,在第二方面的发明的共存运转中,膨胀阀控制器17调节热源侧膨胀阀23的开度使得确保高压侧和液管侧的压力差的同时,也确保液管侧和低压侧的压力差。为此,根据第二方面的发明,避免了热源侧热交换器22和成为冷凝器的其他热交换器31、41、51之间的制冷剂偏流的同时,也能够避免热源侧热交换器22和成为蒸发器的其他热交换器31、41、51、92之间的制冷剂偏流。因此,在这些热交换器31、41、51、92中能够充分地确保制冷剂的吸热量。所以,在这些热交换器31、41、51中进行室内制冷的情况下,在各热交换器31、41、51就可以得到充分的制冷能力。
还有,根据所述第三方面的发明,因为是从高压侧压力传感器Ps1和液体侧压力传感器Ps3测得的检测压力差直接测得高压侧和液管侧的压力差,所以确实可以检测这个压力差,就可以适当地控制热源侧膨胀阀23。
还有,根据所述第五方面的发明,因为是从液体侧压力传感器Ps3和低压侧压力传感器Ps2测得的检测压力差直接测得液管侧和低压侧的压力差,所以就可以适当地控制热源侧膨胀阀23。
另一方面,根据所述第四及第六方面的发明,因为是采用液体侧温度传感器Ts7取代液体侧压力传感器Ps3,所以就可以用较低成本的传感器推定高压侧和液体侧的压力差以及液管侧和低压侧的压力差。
根据所述第七方面的发明,是在共存运转中将由热源侧膨胀阀23减压了的制冷剂再由冷却器28冷却,所以就可以将液态的制冷剂送向各热交换器31、41、51侧。因此,在共存运转中,就可以降低制冷剂流过对应于各热交换器31、41、51的膨胀阀32、42、52时的通过音(噪音)。
特别是,根据所述第八方面的发明,因为是通过调节注入管19的减压阀19a的开度使得流入过冷却热交换器28前和流出过冷却热交换器28后的制冷剂温度差达到所规定的温度,所以就确实可以过冷却流过液管15制冷剂使其成为液体状态。因此,在共存运转中,就确实可以进一步降低制冷剂流过对应于各热交换器31、41、51的各膨胀阀32、42、52时的通过音(噪音)。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冷冻装置的制冷剂回路的配管系统图。图2,是为说明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冷冻装置,全部进行制热运转的制冷剂流向的制冷剂回路配管系统图。图3,是为说明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冷冻装置,全部进行制冷运转的制冷剂流向的制冷剂回路配管系统图。图4,是为说明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冷冻装置,同时进行制热/制冷运转中第一共存运转的制冷剂流向的制冷剂回路配管系统图。图5,是为说明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冷冻装置,同时进行制热/制冷运转中第二共存运转的制冷剂流向的制冷剂回路配管系统图。图6,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冷冻装置的制冷剂回路的配管系统图。图7,是为说明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冷冻装置,其它的共存运转中第一例的制冷剂流向的制冷剂回路配管系统图。图8,是为说明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冷冻装置,其它的共存运转中第二例的制冷剂流向的制冷剂回路配管系统图。图9,是本发明的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冷冻装置的第一变形例的制冷剂回路的配管系统图。图10,是本发明的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冷冻装置的第三变形例的制冷剂回路的配管系统图。图11,是本发明的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冷冻装置的第三变形例,共存运转的制冷剂流向的制冷剂回路的配管系统图。图12,是以前的例的冷冻装置的制冷剂回路的配管系统图。图13,是为说明以前的例的冷冻装置的共存运转中制冷剂流向的制冷剂回路的配管系统图。
-符号说明-
1空气调和装置(冷冻装置)10     制冷剂回路15     液管17     液压控制器18     注入量控制器19     注入管19a    减压阀21     压缩机22     室外热交换器(热源侧热交换器)23     室外膨胀阀(热源侧膨胀阀)24、25 第一、第二三通换向阀(切换机构)28     过冷却热交换器(冷却器)31、41、51  室内热交换器(热交换器)32、42、52  室内膨胀阀(膨胀阀)92     第二室外热交换器(热交换器)93     第二室外膨胀阀(膨胀阀)SV     电磁阀(切换机构)Ps1    高压侧压力传感器(高压侧压差检测器、冷凝温度检测器)Ps2    液体侧压力传感器(高压侧压差检测器、低压侧压差检测器)Ps3     低压侧压力传感器(低压侧压差检测器)Ts7     液体侧温度传感器(高压侧压差检测器、低压侧压差检测器)Ts7、Ts8第一、第二液体侧压力传感器(温度差检测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冷冻装置,构成能够为多个室内分别进行制冷或制热的空气调和装置1。这个空气调和装置1,是能够边为一个室内进行制热边为其他室内进行制冷的,即所谓冷热自由型空气调和装置。
如图1所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空气调和装置1,通过配管连接一台室外机组20、三台室内机组30、40、50、和三台BS机组60、70、80构成制冷剂回路10。这个制冷剂回路10中,通过制冷剂循环进行蒸气压缩式冷冻循环。
<室外机组的构成>室外机组20构成热源侧机组,包括压缩机21、室外热交换器22、室外膨胀阀23、第一三通换向阀24、以及第二三通换向阀25。压缩机21构成容量可变的变频式压缩机。室外热交换器22是交叉鳞片式(cross fin)管片热交换器,构成本发明的热源侧热交换器。室外膨胀阀23是电子膨胀阀,构成本发明的热源侧膨胀阀。
所述第一三通换向阀24及第二三通换向阀25,是封堵四通换向阀的四个接口中一个而构成的。也就是说,各三通换向阀24、25具有第一至第三的接口。第一三通换向阀24中,第一接口与压缩机21的喷出侧连接,第二接口与室外热交换器22连接,第三接口与压缩机21的吸入侧连接。第二三通换向阀25中,第一接口与压缩机21的喷出侧连接,第二接口与各BS机组60、70、80侧连接,第三接口与压缩机21的吸入侧连接。各三通换向阀24、25,构成为能够设定成切换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连通的同时第三接口封闭的状态(图1中实线所示的状态)、和第二接口和第三接口连通的同时封闭第一接口的状态(图1中虚线所示的状态)。各三通换向阀24、25构成本发明的切换机构。
室外机组20中,设置有为检测制冷剂压力的多个压力传感器Ps1、Ps2、Ps3。具体地讲,在压缩机21的喷出侧,设置有检测高压制冷剂的高压侧压力传感器Ps1;在压缩机21的吸入侧,设置有检测低压制冷剂的低压侧压力传感器Ps2。还有,室外膨胀阀23和各室内机组30、40、50之间的液管15上,设置有检测流过该液管15内的制冷剂压力的液体侧压力传感器Ps3。所述高压侧压力传感器Ps1和液体侧压力传感器Ps3,是为检测表示压缩机21的喷出侧高压制冷剂和所述液管15制冷剂的压力差的指标的,构成本发明的高压侧压差检测器。另一方面,所述液体侧压力传感器Ps3和所述低压侧压力传感器Ps2,是为检测表示所述液管15制冷剂和压缩机21的吸入侧的低压制冷剂的压力差的指标的,构成本发明的低压侧压差检测器。
<室内机组的构成>空气调和装置1包括第一至第三的室内机组30、40、50。各室内机组30、40、50分别包括第一至第三室内热交换器31、41、51和第一至第三室内膨胀阀32、42、52。各室内热交换器31、41、51都是交叉鳞片式管片热交换器,构成利用侧热交换器。还有,各室内热交换器31、41、51,它们的一端并联于液管15的端部,构成专利权利要求中所记载的“多个热交换器”。各室内膨胀阀32、42、52,是由例如电子膨胀阀构成。还有,各室内膨胀阀32、42、52设置在对应的室内热交换器31、41、51的一端,构成专利权利要求中所记载的“多个膨胀阀”。
各室内机组30、40、50中,设置有为检测制冷剂温度的多个温度传感器Ts1、Ts2、Ts3、…。具体地讲,第一室内机组30中,第一室内热交换器31的一端和第一室内膨胀阀32之间设置有第一温度传感器Ts1,第一室内热交换器31的另一端侧设置有第二温度传感器Ts2。还有,第二室内机组40中,第二室内热交换器41的一端和第二室内膨胀阀42之间设置有第三温度传感器Ts3,第二室内热交换器41的另一端侧上设置有第四温度传感器Ts4。再有,第三室内机组50中,第三室内热交换器51的一端和第三室内膨胀阀52之间设置有第五温度传感器Ts5,第三室内热交换器51的另一端侧上设置有第六温度传感器Ts6。
<BS机组的构成>空气调和装置1,包括对应于以上所述的各室内机组30、40、50的从第一至第三的BS机组60、70、80。各BS机组60、70、80,各自具有从各室内机组30、40、50分支的第一分支管61、71、81和第二分支管62、72、82。还有,各第一分支管61、71、81及各第二分支管62、72、82上,各自设置有一个开闭自由的电磁阀SV-1、SV-2、SV-3、…。各BS机组60、70、80,通过开闭这些电磁阀SV-1、SV-2、SV-3、…来切换制冷剂流路以将对应的室内热交换器31、41、51的另一端侧连接到压缩机21的吸入侧或喷出侧之一,构成本发明的切换机构。
<控制器的构成>空气调和装置1中,设置有控制所述的各三通换向阀24、25、各电磁阀SV-1、SV-2、SV-3、…以及压缩机21等的控制器16。这个控制器16中输入以上所述的各传感器的检测信号。还有,这个控制器16中,设置有成为本发明特征的膨胀阀控制器17。这个膨胀阀控制器17,构成为在后述中详细说明的本发明的共存运转中,基于高压制冷剂和液管15制冷剂的压力差以及液管15制冷剂的压力和低压制冷剂的压力差来调节室外膨胀阀23的开度,从而进行液压控制动作。
-运转动作-说明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空气调和装置1的运转动作。这个空气调和装置1中,对应于各个三通换向阀24、25的设定、以及各个BS机组60、70、80电磁阀SV-1、SV-2、SV-3、…的开闭状态,能够进行多种运行状态。以下,说明这些运转中的有代表性的运转例。
<全部制热运转>全部制热运转,是指在全部的室内机组30、40、50中进行各个室内的制热运转。如图2所示,这个运转中,设定为各个三通换向阀24、25连通各自的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的状态。还有,各BS机组60、70、80中,第一电磁阀SV-1、第三电磁阀SV-3、以及第五电磁阀SV-5成为开放状态,第二电磁阀SV-2、第四电磁阀SV-4、以及第六电磁阀SV-6成为关闭状态。另外,为了识图方便,在同图、以及为了说明其它的运转动作的其他图中,关闭状态的电磁阀涂黑(图例中涂黑)、开放状态的电磁阀空白(线条图例)进行表示。
这个运转中,室外热交换器22成为蒸发器、各室内热交换器31、41、51成为冷凝器进行冷冻循环。另外,在同图、以及为了说明其它的运转动作的其他图中,成为冷凝器的热交换器用点影(图例中带点影)、成为蒸发器的热交换器用空白(用线图例)进行表示。这个冷冻循环中,从压缩机21喷出的制冷剂通过第二三通换向阀25后分别分流到各BS机组60、70、80的第一分支管61、71、81中。通过各BS机组60、70、80的制冷剂,分别送往对应的各室内机组30、40、50。
例如,在第一室内机组30中,若制冷剂流向第一室内热交换器31,则制冷剂在第一室内热交换器31中向室内空气放热而冷凝。其结果,就进行了对应于第一室内机组30的室内制热。在第一室内热交换器31中冷凝了的制冷剂通过第一膨胀阀32。在此,第一室内膨胀阀32,对应于第一温度传感器Ts1以及第二温度传感器Ts2等所要求的制冷剂的过冷却度而调节开度。即,第一室内膨胀阀32,控制为在室内制热要求大制冷剂的过冷却度变大的条件下,增大开度以增加制冷剂流量,而另一方面在室内制热要求小制冷剂的过冷却度变小的条件下,减小开度以减小制冷剂流量。第二室内机组40及第三室内机组50中,与第一室内机组30一样地使制冷剂流动,分别进行对应的室内的制热运转。
流出各室内机组30、40、50的制冷剂在液管15汇合。这个制冷剂在通过室外膨胀阀23之际减压为低压,流过室外热交换器22。在这个室外热交换器22中,制冷剂从室外空气吸热而蒸发。在室外热交换器22中蒸发了的制冷剂通过第一三通换向阀24后,被吸入压缩机21再次压缩。
<全部制冷运转>全部制冷运转,是指在全部的室内机组30、40、50中进行各个室内的制冷运转。如图3所示,这个运转中,设定为各个三通换向阀24、25连通各自的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的状态。还有,各BS机组60、70、80中,第二电磁阀SV-2、第四电磁阀SV-4、以及第六电磁阀SV-6成为开放状态,第一电磁阀SV-1、第三电磁阀SV-3、以及第五电磁阀SV-5成为关闭状态。
这个运转中,进行室外热交换器22成为冷凝器、各室内热交换器31、41、51成为蒸发器的冷冻循环。具体地讲,从压缩机21喷出的制冷剂通过第一三通换向阀24后流入室外热交换器22。在室外热交换器22中,制冷剂向室外空气放热而冷凝。在室外热交换器22中冷凝了的制冷剂通过设定为全开状态的室外膨胀阀23,流过液管15,分流向各室内机组30、40、50。
例如,在第一室内机组30中,制冷剂在通过第一膨胀阀32之际减压为低压,再流过第一室内热交换器31。在第一室内热交换器31中制冷剂从室内空气吸热而蒸发。其结果,就进行了对应于第一室内机组30的室内制冷。在此,所述第一室内膨胀阀32,对应于第一温度传感器Ts1以及第二温度传感器Ts2等所要求的制冷剂的过冷却度而调节开度。即,第一室内膨胀阀32控制为在室内制热要求大制冷剂的过冷却度变大的条件下,增大开度以增加制冷剂流量,相反,在室内制热要求小制冷剂的过冷却度变小的条件下,减小开度以减小制冷剂流量。第二室内机组40及第三室内机组50中,制冷剂与在第一室内机组30内一样流动,分别进行所对应的室内的制冷。流出各室内机组30、40、50的制冷剂,分别流过各BS机组60、70、80的第二分支管62、72、82,合流后被吸入压缩机21再一次压缩。
<制冷/制热同时运转>制冷/制热同时运转,是一部分室内机组进行制热运转的同时,另一部分室内机组进行制冷运转的。在制冷/制热同时运转中,室外热交换器22根据运转条件成为蒸发器或冷凝器。还有,各室内机组30、40、50中,要求制热的室内的室内热交换器成为冷凝器的同时,要求制冷的室内的室内热交换器成为蒸发器。以下,举例说明以室外热交换器22为冷凝器、室内热交换器31、41、51中的至少一个为冷凝器而剩下的为蒸发器的本发明的共存运转。
(第一共存运转)第一共存运转,是在第一室内机组30及第二室内机组40中进行室内制热的同时,在第三室内机组50中进行室内制冷运转的。如图4所示,这个运转中,设定为各个三通换向阀24、25连通各自的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的状态。还有,各BS机组60、70、80中,第一电磁阀SV-1、第三电磁阀SV-3、以及第六电磁阀SV-6成为开放状态,第二电磁阀SV-2、第四电磁阀SV-4、以及第五电磁阀SV-5成为关闭状态。
这个运转中,进行室外热交换器22、第一室内热交换器31和第二室内热交换器41成为冷凝器的同时,第三室内热交换器51成为蒸发器的冷冻循环。具体地讲,从压缩机21喷出的制冷剂,分流向第一三通换向阀24侧和第二三通换向阀25侧。通过第一三通换向阀24的制冷剂,在室外热交换器22中冷凝后通过调节为所规定开度的室外膨胀阀23流入液管15。
另一方面,通过第二三通换向阀25的制冷剂,分流向第一BS机组60侧和第二BS机组70侧。流出第一BS机组60的制冷剂,流过第一室内热交换器31。在第一室内热交换器31中,制冷剂向室内空气放热而冷凝。其结果,进行对应于第一室内机组30的室内制热。在此,第一室内膨胀阀32,与以上所述的全部制热运转的情况一样,对应于室内制热要求而调节开度。在第一室内机组30中利用于室内制热的制冷剂,流向液管15。同样,流出第二BS机组70的制冷剂,在第二室内机组40中利用于室内制热后,流向液管15。
在液管15汇合了的制冷剂,流入第三室内机组50。这个制冷剂,在通过第三膨胀阀52之际减压为低压后,流过第三室内热交换器51。在第三室内热交换器51中,制冷剂从室内空气吸热而蒸发。其结果,进行对应于第三室内机组50的室内制冷。在第三室内机组50中利用于室内制冷的制冷剂,通过第三BS机组80后,被吸入压缩机21再次被压缩。
(第二共存运转)第二共存运转,是在第一室内机组30中进行室内制热运转的同时,在第二室内机组40及第三室内机组50中进行室内制冷的。如图5所示,这个运转中,各三通换向阀24、25设定为连通各自的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的状态。还有,各BS机组60、70、80中,第一电磁阀SV-1、第四电磁阀SV-4、以及第六电磁阀SV-6成为开放状态,第二电磁阀SV-2、第三电磁阀SV-3、以及第五电磁阀SV-5成为关闭状态。
这个运转中,进行室外热交换器22和第一室内热交换器31成为冷凝器的同时,第二室内热交换器41和第三室内热交换器51成为蒸发器的冷冻循环。具体地讲,从压缩机21喷出的制冷剂,分流向第一三通换向阀24和第二三通换向阀25。通过第一三通换向阀24的制冷剂,在室外热交换器22中冷凝后通过控制为所规定开度的室外膨胀阀23流入液管15。
另一方面,通过第二三通换向阀25的制冷剂,经过第一BS机组60送向第一室内机组30。第一室内机组30中,在第一室内热交换器31中冷凝制冷剂进行室内制热。第一室内机组30中利用于室内制热的制冷剂流向液管15。
在液管15汇合后的制冷剂,分流向第二室内机组40和第三室内机组50。第二室内机组40中,在第二膨胀阀42内减压了的制冷剂,再在第二室内热交换器41蒸发而进行室内制冷。同样,第三室内机组50中,在第三室内膨胀阀52内减压了的制冷剂,再在第三室内热交换器51蒸发而进行室内制冷。在各室内机组40、50利用于室内制冷的制冷剂,各自通过第二BS机组70及第三BS机组80,合流后被吸入压缩机21再一次压缩。
-液压控制动作-然而,所述那样的室外热交换器22成为冷凝器的共存运转中,室内机组30、40、50的制热能力以及制冷能力伴随着制冷剂的偏流而下降。以所述的第一共存运转及第二共存运转为例说明这一点。
<第一共存运转中的液压控制动作>如图4所示,在进行室外热交换器22成为冷凝器、一个以上的室内热交换器31、41成为冷凝器而一个以上的室内热交换器51成为蒸发器的冷冻循环的共存运转中,由于制冷剂的偏流会引起制热能力降低。具体地讲,如上所述,在进行制热运转的室内机组30、40中,对应于室内制热要求调节各室内膨胀阀32、42的开度。在此,例如若各室内机组30、40的制热要求大,各室内膨胀阀32、42的开度变大,则压缩机21的喷出侧高压制冷剂和液管15内的制冷剂间的压力差就可能变小。为此,从压缩机21喷出的制冷剂,就只流过室外热交换器22侧,而送向第一室内机组30以及第二室内机组40的制冷剂量随之不足。其结果,第一室内机组30以及第二室内机组40的制热能力下降,这个空气调和装置1的可信度也就损失了。再有,如图4所示,在两个以上的室内热交换器31、41成为冷凝器的共存运转中,若高压制冷剂和液管15制冷剂的压力差变小,则向离压缩机21远的压力损失比较大的室内机组(例如第二室内机组40)压送制冷剂就变得困难了。也就是说,在这个例中高压制冷剂和液管15制冷剂的压力差变小的情况下,尽管在离压缩机21近的第一室内机组30侧能够确保所规定的制冷剂量,但是第二室内机组40的制冷剂量不足,第二室内机组40的制热能力就降低了。因此,本实施方式的膨胀阀控制器17,为了在未然时就避免这样的由于制冷剂的偏流引起的制热能力的下降,进行以下的液压控制动作。
在图4所示例的共存运转中,高压侧压力传感器Ps1检测压缩机21喷出侧的高压制冷剂的压力。同时,液体侧压力传感器Ps3检测流过液管15制冷剂的压力。并且,根据高压侧压力传感器Ps1的检测压力、和液体侧压力传感器Ps3的检测压力的差,求出高压制冷剂和液管15制冷剂的压力差ΔP1。
膨胀阀控制器17调节室外膨胀阀23的开度,使得以上那样测得的压力差ΔP1比所规定目标值大。另外,这个目标值,是基于室内温度以及室外温度、各室内机组30、40、50的工作状况、压缩机21的运转频率等的可变值。还有,膨胀阀控制器17调节室外膨胀阀23的开度,使得压力差ΔP1不会达到所规定的上限值。也就是说,膨胀阀控制器17调节室外膨胀阀23的开度,使得压力差ΔP1在所规定的目标范围内。
由于以上的理由,若高压制冷剂和液管15制冷剂的压力差变小,压力差ΔP1处在所规定值以下,则膨胀阀控制器17减小室外膨胀阀23的开度。其结果,液管15制冷剂的压力降低,压力差ΔP1变得比所规定值大。为此,就可以确保高压侧和液管侧的压力差在一定程度以上。因此,从压缩机21喷出的制冷剂,以充分的量流过第一室内机组30以及第二室内机组40,也充分确保这些室内机组30、40的制热能力。
还有,室外膨胀阀23被调节为压力差ΔP1不超过上限值。也就是说,室外膨胀阀23被调节的开度不会过度减压制冷剂。为此,避免了流过液管15制冷剂压力降得过低。
<第二共存运转中的液压控制动作>如图5所示,以上所述的共存运转中,在进行室外膨胀阀23成为冷凝器、两个以上的室内热交换器41、51成为蒸发器而一个以上的室内热交换器31成为冷凝器的冷冻循环时,会产生由于制冷剂的偏流引起的制热能力以及制冷能力降低的情况。具体地讲,与图4的例一样,由于室外热交换器22和第一室内热交换器31之间的制冷剂偏流引起第一室内热交换器31的制热能力不足。在此,为了确保高压侧和液管侧的压力差,若由以上所述的液压控制动作关小室外膨胀阀23的开度,则又引起液管侧和低压侧的压力差变得过小。其结果,向离压缩机21远的制冷剂配管压力损失大的室内机组(例如第三室内机组50)送制冷剂是困难的。也就是说,在这个例中液管15制冷剂和低压侧制冷剂的压力差变小的情况下,从压缩机21到第二室内机组40侧尽管确保了所规定的制冷剂量,但是第三室内机组50的制冷剂量却不足,第三室内机组50的制冷能力降低。因此,本实施方式的膨胀阀控制器17,进行以下那样的压力控制动作在未然时就避免了由于这样的制冷剂偏流引起的制冷能力下降。
在如图5所述的共存运转中,与图4一样,由高压侧压力传感器Ps1和液体侧压力传感器Ps3测得高压侧和液管侧的压力差ΔP1。再有,在这个共存运转中,低压侧压力传感器Ps2检测压缩机21吸入侧的低压制冷剂的压力。并且,由液体侧压力传感器Ps3的检测压力和低压侧压力传感器Ps2的检测压力差测得液管15制冷剂和低压制冷剂的压力差ΔP2。
膨胀阀控制器17调节室外膨胀阀23的开度,使得高压侧和液管侧的压力差ΔP1比所规定目标值大,且使得液管侧和低压侧的压力差ΔP2也比所规定的目标值大。另外,各目标值,是基于室内温度以及室外温度、室内的设定温度、各室内机组30、40、50的工作状况、压缩机21的运转频率等的可变值。
首先,由于以上所述的理由,若高压制冷剂和液管15制冷剂的压力差变小,高压侧和液管侧的压力差ΔP1降至所规定值以下,则膨胀阀控制器17调小室外膨胀阀23的开度。其结果,确保了压力差ΔP1,也抑制了室外热交换器22和第一室内热交换器31之间的制冷剂偏流。所以,在第一室内热交换器31中确保了充分的制冷剂量,解除了第一室内机组30的制热能力不足。
另一方面,这样做就会使液管15制冷剂和低压制冷剂的压力差减小,若液管侧和低压侧的压力差ΔP2降至所规定值以下,则膨胀阀控制器17调大室外膨胀阀23的开度。其结果,液管15制冷剂的压力增大,确保了压力差ΔP2。也就抑制了第二室内热交换器41和第三室内热交换器51之间的制冷剂偏流。因此,充分确保了这些室内机组40、50的制冷能力。
-第一实施方式的效果-所述第一实施方式中,在以上所述第一共存运转中的膨胀阀控制器17调节室外膨胀阀23的开度,充分确保高压侧和液管侧压力差ΔP1。为此,根据所述第一实施方式,可以在未然时避免室外热交换器22和成为冷凝器的室内热交换器31、41之间的制冷剂偏流,可以充分确保这些室内热交换器31、41的制冷剂量。因此,能够避免各室内机组30、40、50的制热能力的下降,提高这个空气调和装置1的可信性。
特别是,以上所述的第二共存运转中,膨胀阀控制器17调节室外膨胀阀23的开度,使得确保高压侧和液管侧的压力差ΔP1的同时,还确保液管侧和低压侧的压力差ΔP2。为此,根据所述第一实施方式,在避免了室外热交换器22和成为冷凝器的室内热交换器31之间的制冷剂偏流的同时,也可以避免室外热交换器22和成为蒸发器的室内热交换器41、51之间的制冷剂偏流。因此,可以避免各室内机组30、40、50的制热能力以及制冷能力的下降,提高这个空气调和装置1的可信性。
(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冷冻装置,是在第一实施方式的空气调和装置中设置有多个室外机组20、90。以下说明与所述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点。
如图6所示,第二实施方式的空气调和装置1,包括第一室外机组20和第二室外机组90。各室外机组20、90,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室外机组一样。也就是说,第一室外机组20包括:第一压缩机21、第一室外热交换器22、第一室外膨胀阀23、第一三通换向阀24、第二三通换向阀25、第一高压侧压力传感器Ps1、第一低压侧压力传感器Ps2、和第一液管侧压力传感器Ps3。另一方面,第二室外机组90包括:第二压缩机91、第二室外热交换器92、第二室外膨胀阀93、第三三通换向阀94、第四三通换向阀95、第二高压侧压力传感器Ps4、第二低压侧压力传感器Ps5、和第二液管侧压力传感器Ps6。
还有,第二实施方式的空气调和装置1中,也设置有以上所述那样的共存运转中调节各室外膨胀阀23、93的开度进行液压控制动作的膨胀阀控制器17。并且,在如第一实施方式所述的共存运转中,基于高压侧和液管侧的压力差、以及液管侧和低压侧的压力差进行调节对应于成为冷凝器的室外热交换器20、90的室外膨胀阀23、93的开度。
再有,第二实施方式的空气调和装置中,以下所示那样的共存运转,同样可以应用本发明的液压控制动作。
图7的例,是所有的室内机组30、40、50进行制热运转,一个室外热交换器92成为蒸发器的例子。即,在这个共存运转中,进行第一室外热交换器22成为冷凝器,其他的多个热交换器31、41、51、92中的三个热交换器(从第一到第三的室内热交换器31、41、51)成为冷凝器且剩下的热交换器(第二室外热交换器92)成为蒸发器的冷冻循环。
在图7的例中,与以上所述的理由一样,第一室外热交换器22、和各室内热交换器31、41、51之间产生制冷剂偏流,这样就可能降低各室内机组30、40、50的制热能力。因此,膨胀阀控制器17调节第一室外膨胀阀23的开度,使得第一高压侧压力传感器Ps1以及第一液压侧压力传感器Ps3测得的高压侧和液管侧的压力差ΔP1比所规定的目标值大。其结果,可以充分地向各室内热交换器31、41、51送去制冷剂,也可以充分地确保各室内机组30、40、50的制热能力。
图8的例,是一台以上的室内机组30、40进行制热的同时剩下的室内机组50进行制冷运转,一个室外热交换器92成为蒸发器的冷冻装置的例子。即,在这个共存运转中,进行第一室外热交换器22成为冷凝器,其它的多个热交换器31、41、51、92中的两个热交换器(第三室内热交换器51及第二室外热交换器92)成为蒸发器且剩下的热交换器(第一室内热交换器31及第二室内热交换器41)成为冷凝器的冷冻循环。
图8的例中,与以上所述理由一样,第一室外热交换器22、和第一室内热交换器31及第二室内热交换器41之间产生制冷剂偏流,这就可能降低第一室内机组30以及第二室内机组40的制热能力。因此,膨胀阀控制器17调节第一室外膨胀阀23的开度,使得由第一高压侧压力传感器Ps1以及第一液压侧压力传感器Ps3测得的高压侧和液管侧的压力差ΔP1比所规定目标值大。其结果,可以充分地向各室内热交换器31、41、51送去制冷剂,也可以充分地确保各室内机组30、40、50的制热能力。再有,这个例中,与以上所述的理由一样,第二室外热交换器92和第三室内热交换器51 之间产生制冷剂偏流,就可能降低第三室内机组50的制冷能力。因此,膨胀阀控制器17调节第一室外膨胀阀23的开度,使得由第一液体侧压力传感器Ps3及低压侧压力传感器Ps2测得的液管侧和高压侧的压力差ΔP2比所规定的目标值大。其结果,就可以充分向第三室内热交换器51送去制冷剂,充分确保第三室内机组50的制冷能力。
(第一实施方式及第二实施方式的变形例)所述第一实施方式以及第二实施方式还可以是以下的构成。
<高压侧压力检测器>作为检测表示高压侧和液管侧的压力差的指标的高压侧压力检测器,例如图9所示,可以使用高压侧压力传感器Ps1和液体侧温度传感器Ts8。高压侧压力传感器Ps1构成为检测共存运转中室外热交换器22的制冷剂冷凝温度的冷凝温度检测器。即,通过算出相当于高压侧压力传感器Ps1的检测压力的饱和温度,测得室外热交换器22的冷凝温度。另外,作为获求室外热交换器22的冷凝温度的方法,还可以是直接检测室外热交换器22的传热管中间的制冷剂温度。
另一方面,共存运转中的液管15内,流过通过了室外膨胀阀23后的制冷剂。这个制冷剂,因为在室外膨胀阀23降低到所规定的压力,所以就成为气液两相的状态。液体侧温度传感器Ts8,检测液管15中处于气液两相状态的制冷剂的温度。
室外热交换器22的冷凝温度,是对应于高压制冷剂的压力变化而变化的,成为表示高压制冷剂压力的指标。另一方面,液管15制冷剂的温度,是对应于液管15的压力变化而变化的,所以成为表示液管15制冷剂温度的指标。因此,通过测得所述冷凝温度和液管15制冷剂温度差ΔT1,就可以把握高压侧和液管侧的压力差。在共存运转中,膨胀阀控制器17调节室外膨胀阀23的开度,使得所述温度差ΔT1比所规定的目标值大。其结果,确保了高压侧和液管侧的压力差,避免了以上所述那样的制冷剂的偏流。
<低压侧压力检测器的变形例>作为检测表示液管侧和低压侧的压力差的指标的低压侧压力检测器,可以使用液体侧温度传感器Ts8、和设置在各室内机组30、40、50中的第一温度传感器Ts1、第三温度传感器Ts3、以及第五温度传感器Ts5。即,例如所述的图5的共存运转中,于进行制冷的第二室内机组40及第三室内机组50内,在各室内膨胀阀42、52内降低至低压的制冷剂,分别流入各个室内热交换器41、51。这种情况下,通过用第三温度传感器Ts3检测流向第二室内热交换器41的制冷剂温度,就可以测得第二室内热交换器41的制冷剂的蒸发温度。同样,通过用第五温度传感器Ts5检测流向第三室内热交换器51的制冷剂温度,就可以测得第三室内热交换器51的制冷剂的蒸发温度。如上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Ts1、第三温度传感器Ts3、以及第五温度传感器Ts5,构成共存运转中为检测成为蒸发器的热交换器的制冷剂的蒸发温度的蒸发温度检测器。另外,作为这样的蒸发温度检测器,可以使用所述第一实施方式以及第二实施方式所叙述的低压侧压力传感器Ps2。即,可以是求出相当于低压侧压力传感器Ps2的检测压力的饱和温度,检测成为蒸发器的热交换器的蒸发温度。
这些室内热交换器41、51的制冷剂的蒸发温度是对应于低压制冷剂的压力变化而变化的,成为表示低压制冷剂的压力的指标。因此,通过测得液管15制冷剂温度和所述温度的温度差ΔT2,就可以把握液管侧和低压侧的压力差。在共存运转中,膨胀阀控制器17调节室外膨胀阀23的开度,使得所述温度差ΔT2比所规定的目标值大。其结果,确保了液管侧和低压侧的压力差,就能够避免以上所述那样的制冷剂偏流。
<追加设置了过冷却热交换器的变形例>如图10所示,还可以是追加设置了室外机组20过冷却热交换器28的构成。这个例的制冷剂回路10中,设置有从液管15分支的连接于压缩机21的吸入侧的注入管19。这个注入管19,具有可以调节开度的减压阀19a。过冷却热交换器28,跨过液管15和减压阀19a下游侧的注入管19配置。也就是说,在共存运转中,过冷却热交换器28使流过液管15制冷剂和在注入管19中通过减压阀19a后的制冷剂进行热交换。这个过冷却热交换器28,构成在共存运转中为冷却通过了室外膨胀阀23的制冷剂的冷却器。另外,作为这个冷却器,也可以使用本变形例以外的冷却器。
还有,液管15中,在共存运转中的过冷却热交换器28的流入侧设置有第一液体侧温度传感器Ts7,在它的流出侧设置有第二液体侧温度传感器Ts8。各个液体侧温度传感器Ts7、Ts8,构成为检测流入过冷却热交换器28前以及流出后的制冷剂的温度差的温度差检测器。还有,这个例的控制器16中,设置有在共存运转中调节所述减压阀19a的开度,使得各液体侧温度传感器Ts7、Ts8的检测温度差比所规定值大的注入量控制器18。
这个变形例的空气调和装置1,在以上所述的共存运转中,调节减压阀19a的开度使得从液管15流向低压侧的制冷剂不成为气液两相的状态。即,例如在所述图4的共存运转中,若膨胀阀控制器17调节室外膨胀阀23的开度为所规定的目标范围内的值,则在室外膨胀阀23减压了的制冷剂成为气液两相状态。成为这样的两相状态的制冷剂,若就这样流入第三室内机组50通过第三室内膨胀阀52,则与制冷剂为液体状态的情况相比较,通过膨胀阀时的噪音更大。因此,在本变形例的共存运转中,为了抑制这样的噪音,用过冷却热交换器28冷却流过液管15制冷剂。
具体地讲,例如在与图4一样的共存运转中应用本变形例的图11所示,在室外热交换器22冷凝了的又在室外膨胀阀23减压了的制冷剂变成气液两相状态流入液管15。这个制冷剂,一部分分流向注入管注入管19。流入注入管19的制冷剂,在减压阀19a减压后通过过冷却热交换器28。在此,过冷却热交换器28中,流过液管15的气液两相状态的制冷剂、和流过注入管19的低压制冷剂之间进行热交换。即,过冷却热交换器28中,流过注入管19的制冷剂从流过液管15制冷剂吸热而蒸发。其结果,液管15侧的制冷剂被冷却。在此之际,注入管19的减压阀19a为确保液管15中流过过冷却热交换器28前后的制冷剂的温度差,即所规定的过冷却度而调节开度。因此,在这个变形例中,在液管15中通过过冷却热交换器28的制冷剂确实变成了液态。
如以上所述变成了液体状态的制冷剂,送向成为低压侧的第三室内机组50。在第三室内机组50中,因为是液体状态的制冷剂通过第三室内膨胀阀52,所以与制冷剂是气液两相状态的情况相比,降低了通过膨胀阀时的噪音。
(其它的实施方式)以上所述的各实施方式及各变形例,还可以是以下的构成。
所述各实施方式所叙述的室内机组以及室外机组不过只是一例。即,还可以是增加室内机组以及室外机组构成空气调和装置。-产业上的实用性-
正如以上所说明的,本发明,对于包括具有多个热交换器的制冷剂回路的冷冻装置,特别是对流向各热交换器的制冷剂的偏流对策是有用的。

Claims (7)

1.一种冷冻装置,包括制冷剂回路(10),该制冷剂回路(10)具有压缩机(21)、一端连接于压缩机(21)的喷出侧的热源侧热交换器(22)、通过热源侧膨胀阀(23)连接于该热源侧热交换器(22)的另一端侧的液管(15)、一端并联于该液管(15)的多个热交换器(31、41、51、92)、分别设置在各热交换器(31、41、51、92)的一端侧调节流过各热交换器(31、41、51、92)的制冷剂流量的多个膨胀阀(32、42、52、93)、以及切换制冷剂的流路使得各热交换器(31、41、51、92)的另一端侧连接于压缩机(21)的吸入侧或喷出侧的切换机构(24、25、SV),其特征在于:
该冷冻装置还包括高压侧压差检测器(Ps1、Ps3、Ts7)、和膨胀阀控制器(17),
在所述热源侧热交换器(22)成为冷凝器的同时所述多个热交换器(31、41、51、92)中的至少一个成为冷凝器而至少一个又成为蒸发器进行冷冻循环的共存运转中,该高压侧压差检测器(Ps1、Ps3、Ts7)检测表示压缩机(21)喷出侧的高压制冷剂和液管(15)制冷剂的压力差的指标,
在所述共存运转中,该膨胀阀控制器(17)调节所述热源侧膨胀阀(23)的开度,使得高压侧压差检测器(Ps1、Ps3、Ts7)的检测值比所规定值大;
所述制冷剂回路(10)中,在所述液管(15)上并联了三个以上热交换器(31、41、51、92),还设置有为检测表示液管(15)的制冷剂和压缩机(21)的吸入侧低压制冷剂的压力差的指标的低压侧压差检测器(Ps2、Ps3、Ts1、Ts3、Ts5),
在所述共存运转中,当所述热源侧热交换器(22)成为冷凝器的同时所述多个热交换器(31、41、51、92)中的至少两个成为蒸发器而至少一个又成为冷凝器进行冷冻循环的情况下,所述膨胀阀控制器(17)调节所述热源侧膨胀阀(23)的开度,使得所述高压侧压差检测器(Ps1、Ps3、Ts7)的检测值比所规定值大,也使得所述低压侧压力检测器(Ps2、Ps3、Ts1、Ts3、Ts5)的检测值比所规定值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冻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高压侧压差检测器,包括设置在所述压缩机(21)喷出侧的高压侧压力传感器(Ps1)、和设置在所述液管(15)上的液体侧压力传感器(Ps3),构成为检测高压侧压力传感器(Ps1)的检测压力和液体侧压力传感器(Ps3)的检测压力的压力差,并将该压力差作为表示所述高压制冷剂和所述液管(15)制冷剂的压力差的指标。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冻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高压侧压差检测器,包括在所述共存运转中为检测热源侧热交换器(22)的制冷剂的冷凝温度的冷凝温度检测器(Ps1)、和设置在液管(15)上的液体温度传感器(Ts7),构成为检测冷凝温度检测器(Ps1)的检测温度和液体侧温度传感器(Ts7)的检测温度的温度差,并将该温度差作为表示所述高压制冷剂和所述液管(15)制冷剂的压力差的指标。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冻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低压侧压差检测器,包括设置在液管(15)上的液体侧压力传感器(Ps3)、和设置在压缩机(21)吸入侧的低压侧压力传感器(Ps2),构成为检测液体侧压力传感器(Ps3)的检测压力和低压侧压力传感器(Ps2)的检测压力的压力差,并将该压力差作为表示所述液管(15)制冷剂和所述低压制冷剂的压力差的指标。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冻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低压侧压差检测器,包括设置在液管(15)上的液体侧温度传感器(Ts7)、和为检测在所述共存运转中成为蒸发器的热交换器(31、41、51)制冷剂的蒸发温度的蒸发温度检测器(Ts1、Ts3、Ts5),构成为检测液体侧温度传感器(Ts7)的检测温度和蒸发温度检测器(Ts1、Ts3、Ts5)的检测温度的温度差,并将该温度差作为表示所述低压制冷剂和所述液管(15)制冷剂的压力差的指标。
6.一种冷冻装置,包括制冷剂回路(10),该制冷剂回路(10)具有压缩机(21)、一端连接于压缩机(21)的喷出侧的热源侧热交换器(22)、通过热源侧膨胀阀(23)连接于该热源侧热交换器(22)的另一端侧的液管(15)、一端并联于该液管(15)的多个热交换器(31、41、51、92)、分别设置在各热交换器(31、41、51、92)的一端侧调节流过各热交换器(31、41、51、92)的制冷剂流量的多个膨胀阀(32、42、52、93)、以及切换制冷剂的流路使得各热交换器(31、41、51、92)的另一端侧连接于压缩机(21)的吸入侧或喷出侧的切换机构(24、25、SV),其特征在于:
该冷冻装置还包括高压侧压差检测器(Ps1、Ps3、Ts7)、和膨胀阀控制器(17),
在所述热源侧热交换器(22)成为冷凝器的同时所述多个热交换器(31、41、51、92)中的至少一个成为冷凝器而至少一个又成为蒸发器进行冷冻循环的共存运转中,该高压侧压差检测器(Ps1、Ps3、Ts7)检测表示压缩机(21)喷出侧的高压制冷剂和液管(15)制冷剂的压力差的指标,
在所述共存运转中,该膨胀阀控制器(17)调节所述热源侧膨胀阀(23)的开度,使得高压侧压差检测器(Ps1、Ps3、Ts7)的检测值比所规定值大;
所述液管(15)上,设置有为冷却所述共存运转中通过所述热源侧膨胀阀(23)的制冷剂的冷却器(28)。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冷冻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制冷剂回路(10)上设置有注入管(19)和温度差检测器(Ts7、Ts8),该注入管(19)从液管(15)分支且连接于压缩机(21)的吸入侧,同时还具有减压阀(19a),该温度差检测器(Ts7、Ts8)检测流入冷却器(28)前和流出该冷却器(28)后的制冷剂的温度差,
所述冷却器,由使流过液管(15)的制冷剂、和在注入管(19)中通过减压阀(19a)后的制冷剂进行热交换的过冷却热交换器(28)构成,
所述冷冻装置还包括注入量控制器(18),该注入量控制器(18)在所述共存运转中调节所述减压阀(19a)的开度,使得用所述温度差检测器(Ts7、Ts8)检测到的制冷剂温度差比所规定值大。
CN2007800410131A 2006-12-04 2007-11-28 冷冻装置 Active CN10153573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326474/2006 2006-12-04
JP2006326474A JP4389927B2 (ja) 2006-12-04 2006-12-04 空気調和装置
PCT/JP2007/072918 WO2008069066A1 (ja) 2006-12-04 2007-11-28 冷凍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535738A CN101535738A (zh) 2009-09-16
CN101535738B true CN101535738B (zh) 2011-02-16

Family

ID=3949196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7800410131A Active CN101535738B (zh) 2006-12-04 2007-11-28 冷冻装置

Country Status (8)

Country Link
US (1) US8047011B2 (zh)
EP (1) EP2090849B1 (zh)
JP (1) JP4389927B2 (zh)
KR (1) KR101096822B1 (zh)
CN (1) CN101535738B (zh)
AU (1) AU2007330102B2 (zh)
ES (1) ES2644798T3 (zh)
WO (1) WO2008069066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1857363A1 (fr) 2006-05-19 2007-11-21 Lebrun Nimy Dispositif de régulation de température
JP4285583B2 (ja) * 2007-05-30 2009-06-24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JP4541428B2 (ja) 2008-05-28 2010-09-08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平型導体用電気コネクタ
JP5377041B2 (ja) * 2009-04-09 2013-12-25 日立アプライアンス株式会社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US20110054701A1 (en) * 2009-08-27 2011-03-03 Blueair Controls, Inc. Energy saving method and system for climate control system
US10184695B2 (en) * 2009-12-28 2019-01-22 Daikin Industries, Ltd. Heat pump system having controllable flow rate adjustment valves
WO2012008148A1 (ja) * 2010-07-13 2012-01-19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冷媒流路切換ユニット
JP5445494B2 (ja) * 2011-03-17 2014-03-19 株式会社富士通ゼネラル 空気調和装置
JP5573741B2 (ja) * 2011-03-18 2014-08-20 株式会社富士通ゼネラル 空気調和装置
KR101910658B1 (ko) * 2011-07-18 2018-10-23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멀티형 공기조화기
AU2011380810B2 (en) * 2011-11-07 2015-04-16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JP6079061B2 (ja) * 2012-02-06 2017-02-15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冷凍装置
US9644876B2 (en) 2012-03-15 2017-05-09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Refrigeration cycle apparatus
JP5984914B2 (ja) * 2012-03-27 2016-09-06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US10233788B1 (en) * 2012-04-10 2019-03-19 Neil Tice Method and apparatus utilizing thermally conductive pumps for conversion of thermal energy to mechanical energy
JP6029382B2 (ja) * 2012-08-27 2016-11-24 三菱重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CN104603557B (zh) 2012-08-27 2016-10-12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制冷装置
US10155430B2 (en) * 2012-11-30 2018-12-18 Sanden Holdings Corporation Vehicle air-conditioning device
GB2525791B (en) * 2013-01-31 2020-06-24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Refrigeration cycle apparatus and refrigeration cycle apparatus control method
KR20150012498A (ko) * 2013-07-25 2015-02-04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히트 펌프 및 유로 전환 장치
JP5907212B2 (ja) * 2014-05-28 2016-04-26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熱回収型冷凍装置
US10451324B2 (en) * 2014-05-30 2019-10-22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JP6248878B2 (ja) * 2014-09-18 2017-12-20 株式会社富士通ゼネラル 空気調和装置
CN104776659A (zh) * 2015-04-14 2015-07-15 四川长虹空调有限公司 多联机制冷剂平衡的控制方法及实现该方法的空调系统
CN108027179B (zh) * 2015-09-11 2020-02-11 日立江森自控空调有限公司 空气调节机
CN107356012A (zh) 2016-05-09 2017-11-17 开利公司 热泵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JP6323508B2 (ja) * 2016-08-04 2018-05-16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冷凍装置
CN107676920B (zh) * 2017-08-24 2021-05-25 青岛海尔空调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冷水机组控制方法及系统
CN111919073B (zh) * 2018-03-30 2023-06-27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制冷装置
WO2019215916A1 (ja) * 2018-05-11 2019-11-14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US11835270B1 (en) * 2018-06-22 2023-12-05 Booz Allen Hamilton Inc. Thermal management systems
CN109855252B (zh) * 2019-02-14 2022-02-22 青岛海尔空调电子有限公司 多联机空调系统的冷媒控制方法
US11731490B2 (en) * 2021-07-14 2023-08-22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Refrigerant system diagnostics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395670A (zh) * 2000-11-13 2003-02-05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空调装置
CN1847753A (zh) * 2005-04-12 2006-10-18 胡龙潭 高效热泵冷冻机

Family Cites Families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651535A (en) * 1984-08-08 1987-03-24 Alsenz Richard H Pulse controlled solenoid valve
AU581569B2 (en) * 1986-06-06 1989-02-23 Mitsubishi Denki Kabushiki Kaisha Multiroom air conditioner
US4833893A (en) * 1986-07-11 1989-05-30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Refrigerating system incorporating a heat accumulator and method of operating the same
US4841734A (en) * 1987-11-12 1989-06-27 Eaton Corporation Indicating refrigerant liquid saturation point
JPH0213765A (ja) * 1988-06-30 1990-01-18 Toshiba Corp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EP0431491A1 (en) * 1989-12-06 1991-06-12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Heat pump type heating apparatus and control method thereof
JP2848691B2 (ja) * 1990-11-15 1999-01-20 株式会社東芝 空気調和機
US5109677A (en) * 1991-02-21 1992-05-05 Gary Phillippe Supplemental heat exchanger system for heat pump
JP2968392B2 (ja) * 1992-05-29 1999-10-25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空気調和機
US5461876A (en) * 1994-06-29 1995-10-31 Dressler; William E. Combined ambient-air and earth exchange heat pump system
US5937665A (en) * 1998-01-15 1999-08-17 Geofurnace Systems, Inc. Geothermal subcircuit for air conditioning unit
JP3266116B2 (ja) 1998-11-11 2002-03-18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KR100614364B1 (ko) * 2002-08-02 2006-08-22 다이킨 고교 가부시키가이샤 냉동 장치
US7159409B2 (en) * 2004-03-01 2007-01-09 Tecumseh Products Company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ntrolling the load placed on a compressor
DE602005017613D1 (de) * 2004-05-28 2009-12-24 York Int Corp System und verfahren zur steuerung einer economizer-schaltung
KR20060030761A (ko) * 2004-10-06 2006-04-11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다실형 공기조화 시스템 및 그 제어방법
JP2006250479A (ja) * 2005-03-14 2006-09-21 Fujitsu General Ltd 空気調和機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395670A (zh) * 2000-11-13 2003-02-05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空调装置
CN1847753A (zh) * 2005-04-12 2006-10-18 胡龙潭 高效热泵冷冻机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JP平4-184051A 1992.07.01
JP平5-332630A 1993.12.14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090849A1 (en) 2009-08-19
JP2008138954A (ja) 2008-06-19
CN101535738A (zh) 2009-09-16
WO2008069066A1 (ja) 2008-06-12
AU2007330102A1 (en) 2008-06-12
JP4389927B2 (ja) 2009-12-24
KR20090085659A (ko) 2009-08-07
AU2007330102B2 (en) 2010-10-21
EP2090849B1 (en) 2017-09-27
US20100043467A1 (en) 2010-02-25
ES2644798T3 (es) 2017-11-30
EP2090849A4 (en) 2013-05-01
US8047011B2 (en) 2011-11-01
KR101096822B1 (ko) 2011-12-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535738B (zh) 冷冻装置
CN103782115B (zh) 制冷装置
EP0676595B1 (en) Air conditioning apparatus
CN101512245B (zh) 制冷装置
WO2013111177A1 (ja) 空気調和装置
CN102207324B (zh) 空调机
CN101960232B (zh) 制冷装置
JP6223469B2 (ja) 空気調和装置
CN104541113A (zh) 制冷循环系统和具有该制冷循环系统的空气调节机
CN101512244B (zh) 制冷装置
CN103958986A (zh) 冷冻空调装置
CN106415153A (zh) 制冷循环装置
WO2015140951A1 (ja) 空気調和装置
JP6847239B2 (ja) 空気調和装置
CN101512246A (zh) 制冷装置
CN100375874C (zh) 过冷却装置
CN103836847A (zh) 制冷循环装置和具备该制冷循环装置的热水生成装置
AU2011357097A1 (en)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JP4273493B2 (ja) 冷凍空調装置
JP2008196832A (ja) 膨張弁機構および流路切り替え装置
JP5734205B2 (ja) 空気調和装置
CN105683683A (zh) 制冷循环装置
US20150168037A1 (en)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CN207350468U (zh) 空调装置
JP2019158308A (ja)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