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512246A - 制冷装置 - Google Patents

制冷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512246A
CN101512246A CNA2007800334000A CN200780033400A CN101512246A CN 101512246 A CN101512246 A CN 101512246A CN A2007800334000 A CNA2007800334000 A CN A2007800334000A CN 200780033400 A CN200780033400 A CN 200780033400A CN 101512246 A CN101512246 A CN 10151224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roducing medium
cold
expansion valve
pressure
expansion mechanis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780033400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512246B (zh
Inventor
笠原伸一
栗原利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aikin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Daikin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aikin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Daikin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51224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51224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51224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51224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9/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in which the refrigerant is air or other gas of low boiling point
    • F25B9/002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in which the refrigerant is air or other gas of low boiling point characterised by the refrigerant
    • F25B9/008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in which the refrigerant is air or other gas of low boiling point characterised by the refrigerant the refrigerant being carbon dioxid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1/00Fluid-circulation arrangements
    • F25B41/30Expansion means; Dispositions thereof
    • F25B41/39Dispositions with two or more expansion means arranged in series, i.e. multi-stage expansion, on a refrigerant line leading to the same evaporato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09/00Gas cycle refrigeration machines
    • F25B2309/06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refrigerant being carbon dioxide
    • F25B2309/061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refrigerant being carbon dioxide with cycle highest pressure above the supercritical pressur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B2313/027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haracterised by the reversing means
    • F25B2313/02741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haracterised by the reversing means using one four-way valv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41/00Details of ejectors not being used as compression device; Details of flow restrictors or expansion valves
    • F25B2341/06Details of flow restrictors or expansion valves
    • F25B2341/063Feed forward expansion valv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600/00Control issues
    • F25B2600/17Control issues by controlling the pressure of the condense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600/00Control issues
    • F25B2600/25Control of valves
    • F25B2600/2513Expansion valv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700/00Sensing or detecting of parameters; Sensors therefor
    • F25B2700/19Pressures
    • F25B2700/191Pressures near an expansion valv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700/00Sensing or detecting of parameters; Sensors therefor
    • F25B2700/19Pressures
    • F25B2700/193Pressures of the compressor
    • F25B2700/1931Discharge pressur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700/00Sensing or detecting of parameters; Sensors therefor
    • F25B2700/21Temperatures
    • F25B2700/2102Temperatures at the outlet of the gas coole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5/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several evaporator circuits, e.g. for varying refrigerating capacity
    • F25B5/02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several evaporator circuits, e.g. for varying refrigerating capacity arranged in parallel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Air Conditioning Control Device (AREA)
  • Air-Conditioning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一种制冷装置,包括将压缩机、散热器、第一膨胀阀、受液器、第二膨胀阀和蒸发器依次连接的制冷剂回路,即使在高压侧制冷剂成为亚临界状态时,也能实现稳定的受液器的制冷剂液面控制。本发明的制冷装置(1、101)包括:压缩机构(11)、散热器(13)、第一膨胀机构(15)、受液器(16)、第二膨胀机构(17、33a、33b)、蒸发器(31、31a、31b)、以及控制部(23)。控制部在从压缩机构的制冷剂排出侧朝第一膨胀机构的制冷剂流入侧流动的制冷剂的状态成为亚临界状态时,使第一膨胀机构的减压程度成为最小。

Description

制冷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制冷装置,尤其涉及制冷剂在制冷循环中成为超临界状态的制冷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公知有一种具有将压缩机、散热器、第一膨胀阀、受液器、第二膨胀阀和蒸发器依次连接的制冷剂回路的制冷装置(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平10—115470号公报(第4页第5栏第12行~第5页第7栏第39行,图3)
当在这种制冷装置的制冷剂回路中采用二氧化碳等超临界制冷剂作为制冷剂时,有时会出现如下情况:在运行开始时,从压缩机的制冷剂排出侧朝第一膨胀阀的制冷剂流入侧流动的制冷剂(下面称作高压侧制冷剂)成为亚临界状态,或者,在流入散热器的制冷剂的温度较低时等,高压侧制冷剂从超临界状态转变成亚临界状态。在高压侧制冷剂像这样处于亚临界状态的状况下,当从散热器流出的制冷剂的过冷却不足时,从第一膨胀阀流出的制冷剂会成为气液两相状态,从而很难进行受液器的制冷剂液面控制。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在如上所述的制冷装置中,即使在高压侧制冷剂成为亚临界状态时,也能实现稳定的受液器的制冷剂液面控制。
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
第一发明的制冷装置包括:压缩机构、散热器、第一膨胀机构、受液器、第二膨胀机构、蒸发器、以及控制部。压缩机构对制冷剂进行压缩。散热器与压缩机构的制冷剂排出侧连接。第一膨胀机构与散热器的出口侧连接。受液器与第一膨胀机构的制冷剂流出侧连接。第二膨胀机构与受液器的出口侧连接。蒸发器与第二膨胀机构的制冷剂流出侧连接,并与压缩机构的制冷剂吸入侧连接。控制部在从压缩机构的制冷剂排出侧朝第一膨胀机构的制冷剂流入侧流动的制冷剂(下面称作高压侧制冷剂)的状态从超临界状态转变成亚临界状态时,使第一膨胀机构的减压程度成为最小。
在该制冷装置中,控制部在高压侧制冷剂的状态从超临界状态转变成亚临界状态时,使第一膨胀机构的减压程度成为最小。因此,在该制冷装置中,即使高压侧制冷剂从超临界状态转变成亚临界状态,也能使从第一膨胀机构流出的制冷剂接近饱和状态。因此,在该制冷装置中,若选定适当的膨胀机构(膨胀阀时是具有适当的最大开度的膨胀阀),则即使在高压侧制冷剂从超临界状态转变成亚临界状态时,也能使从第一膨胀机构流出的制冷剂成为接近饱和状态的状态。由此,在该制冷装置中,即使在高压侧制冷剂从超临界状态转变成亚临界状态时,也能实现稳定的受液器的制冷剂液面控制。
第二发明的制冷装置是在第一发明的制冷装置中,第一膨胀机构是第一膨胀阀。在从压缩机构的制冷剂排出侧朝第一膨胀机构的制冷剂流入侧流动的制冷剂的状态从超临界状态转变成亚临界状态时,控制部使第一膨胀阀全开。
在该制冷装置中,在从压缩机构的制冷剂排出侧朝第一膨胀机构的制冷剂流入侧流动的制冷剂的状态从超临界状态转变成亚临界状态时,控制部使第一膨胀阀全开。因此,在该制冷装置中,即使高压侧制冷剂从超临界状态转变成亚临界状态,也能使从第一膨胀阀流出的制冷剂接近饱和状态。因此,在该制冷装置中,若选定具有适当的最大开度的膨胀阀作为第一膨胀阀,则即使在高压侧制冷剂从超临界状态转变成亚临界状态时,也能使从第一膨胀机构流出的制冷剂成为接近饱和状态的状态。由此,在该制冷装置中,即使在高压侧制冷剂从超临界状态转变成亚临界状态时,也能实现稳定的受液器的制冷剂液面控制。
第三发明的制冷装置是在第一发明的制冷装置中,还包括压力检测部。压力检测部设置在压缩机的制冷剂排出侧与第一膨胀机构的制冷剂流入侧之间。在由压力检测部检测出的压力达到规定压力以下时,控制部使第一膨胀机构的减压程度成为最小。另外,此处的“规定压力”是制冷剂成为亚临界状态的压力。
在该制冷装置中,控制部在由压力检测部检测出的压力达到规定压力以下时,使第一膨胀机构的减压程度成为最小。因此,在该制冷装置中,可容易地判定高压侧制冷剂是否处于亚临界状态。
第四发明的制冷装置是在第三发明的制冷装置中,第一膨胀机构是第一膨胀阀。在由压力检测部检测出的压力达到规定压力以下时,控制部使第一膨胀阀全开。
在该制冷装置中,在由压力检测部检测出的压力达到规定的压力以下时,控制部使第一膨胀阀全开。因此,在该制冷装置中,可容易地判定高压侧制冷剂是否处于亚临界状态。
第五发明的制冷装置是在第一发明的制冷装置中,还包括第一温度检测部和第二温度检测部。第一温度检测部设置在散热器的第一特定区域内。此处的“第一特定区域”,是高压侧制冷剂转变成亚临界状态时高压侧制冷剂成为气液两相状态的区域。第二温度检测部设置在散热器的第一特定区域内。在由第一温度检测部检测出的温度与由第二温度检测部检测出的温度之差达到规定阈值以下时,控制部使第一膨胀机构的减压程度成为最小。
在该制冷装置中,在由第一温度检测部检测出的温度与由第二温度检测部检测出的温度之差达到规定阈值以下时,控制部使第一膨胀机构的减压程度成为最小。因此,在该制冷装置中,可容易地判定高压侧制冷剂是否处于亚临界状态。
第六发明的制冷装置是在第五发明的制冷装置中,第一膨胀机构是第一膨胀阀。在由第一温度检测部检测出的温度与由第二温度检测部检测出的温度之差达到规定阈值以下时,控制部使第一膨胀阀全开。
在该制冷装置中,在由第一温度检测部检测出的温度与由第二温度检测部检测出的温度之差达到规定的阈值以下时,控制部使第一膨胀阀全开。因此,在该制冷装置中,可容易地判定高压侧制冷剂是否处于亚临界状态。
第七发明的制冷装置是在第一发明的制冷装置中,还包括第三温度检测部。第三温度检测部设置在散热器的第二特定区域内。此处的“第二特定区域”,是指当高压侧制冷剂为超临界状态时高压侧制冷剂不会成为临界点温度以下、且当高压侧制冷剂为亚临界状态时高压侧制冷剂会成为饱和温度的区域。在由第三温度检测部检测出的温度达到制冷剂的临界点温度以下时,控制部使第一膨胀机构的减压程度成为最小。
在该制冷装置中,在由第三温度检测部检测出的温度达到制冷剂的临界点温度以下时,控制部使第一膨胀机构的减压程度成为最小。因此,在该制冷装置中,可容易地判定高压侧制冷剂是否处于亚临界状态。
第八发明的制冷装置是在第七发明的制冷装置中,第一膨胀机构是第一膨胀阀。在由第三温度检测部检测出的温度达到制冷剂的临界点温度以下时,控制部使第一膨胀阀全开。
在该制冷装置中,在由第三温度检测部检测出的温度达到制冷剂的临界点温度以下时,控制部使第一膨胀阀全开。因此,在该制冷装置中,可容易地判定高压侧制冷剂是否处于亚临界状态。
发明效果
在第一发明的制冷装置中,即使高压侧制冷剂从超临界状态转变成亚临界状态,也能使从第一膨胀机构流出的制冷剂接近饱和状态。因此,在该制冷装置中,若选定适当的膨胀机构(膨胀阀时是具有适当的最大开度的膨胀阀),则即使在高压侧制冷剂从超临界状态转变成亚临界状态时,也能使从第一膨胀机构流出的制冷剂成为接近饱和状态的状态。由此,在该制冷装置中,即使在高压侧制冷剂从超临界状态转变成亚临界状态时,也能实现稳定的受液器的制冷剂液面控制。
在第二发明的制冷装置中,即使高压侧制冷剂从超临界状态转变成亚临界状态,也能使从第一膨胀阀流出的制冷剂接近饱和状态。因此,在该制冷装置中,若选定具有适当的最大开度的膨胀阀作为第一膨胀阀,则即使在高压侧制冷剂从超临界状态转变成亚临界状态时,也能使从第一膨胀机构流出的制冷剂成为接近饱和状态的状态。由此,在该制冷装置中,即使在高压侧制冷剂从超临界状态转变成亚临界状态时,也能实现稳定的受液器的制冷剂液面控制。
在第三发明至第八发明的制冷装置中,可容易地判定高压侧制冷剂是否处于亚临界状态。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的制冷剂回路图。
图2是用于对在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中高压侧制冷剂处于超临界状态时第一电动膨胀阀的控制进行说明的图。
图3是用于对在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中高压侧制冷剂成为亚临界状态时的状态进行说明的图。
图4是用于对在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中高压侧制冷剂成为亚临界状态时第一电动膨胀阀的控制进行说明的图。
图5是变形例(A)的空调装置的制冷剂回路图。
图6是用于对在变形例(B)的空调装置中高压侧制冷剂处于超临界状态时第一电动膨胀阀的控制进行说明的图。
图7是用于对在变形例(B)的空调装置中高压侧制冷剂成为亚临界状态时的状态进行说明的图。
图8是用于对在变形例(B)的空调装置的控制装置中高压侧制冷剂成为亚临界状态时第一电动膨胀阀的控制进行说明的图。
(符号说明)
1、101 空调装置(制冷装置)
11 压缩机(压缩机构)
13 室外热交换器
15 第一电动膨胀阀(第一膨胀机构)
16 受液器
17、33a、33b 第二电动膨胀阀(第二膨胀机构)
21 高压压力传感器(压力检测部)
23 控制装置
31、31a、31b 室内热交换器
具体实施方式
<空调装置的结构>
图1表示了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1的概略制冷剂回路2。
该空调装置1是将二氧化碳作为制冷剂、并能进行制冷运行和供暖运行的空调装置,主要包括:制冷剂回路2;送风风扇26、32;控制装置23;高压压力传感器21;中间压压力传感器24;以及温度传感器22等。
在制冷剂回路2中主要配备有:压缩机11、四通切换阀12、室外热交换器13、第一电动膨胀阀15、受液器16、第二电动膨胀阀17、以及室内热交换器31,如图1所示,各装置通过制冷剂配管连接。
在本实施方式中,空调装置1是分体型的空调装置,也可以说包括:主要具有室内热交换器31和室内风扇32的室内单元30;主要具有压缩机11、四通切换阀12、室外热交换器13、第一电动膨胀阀15、受液器16、第二电动膨胀阀17、高压压力传感器21、温度传感器22和控制装置23的室外单元10;将室内单元30的制冷剂液体管等配管与室外单元10的制冷剂液体管等配管连接的第一连通配管41;以及将室内单元30的制冷剂气体管等配管与室外单元10的制冷剂气体管等配管连接的第二连通配管42。另外,室外单元10的制冷剂液体管等配管与第一连通配管41通过室外单元10的第一截止阀18连接,室外单元10的制冷剂气体管等配管与第二连通配管42通过室外单元10的第二截止阀19连接。
(1)室内单元
室内单元30主要具有室内热交换器31和室内风扇32等。
室内热交换器31是用于使空调室内的空气即室内空气与制冷剂彼此进行热交换的热交换器。
室内风扇32是用于将空调室内的空气吸入单元30内、并将通过室内热交换器31与制冷剂进行了热交换后的空气即调节空气再次朝空调室内送出的风扇。
通过采用这种结构,该室内单元30能在制冷运行时使由室内风扇32吸入内部的室内空气与在室内热交换器31中流动的液体制冷剂进行热交换来生成调节空气(冷气),并在供暖运行时使由室内风扇32吸入内部的室内空气与在室内热交换器31中流动的超临界制冷剂进行热交换来生成调节空气(暖气)。
(2)室外单元
室外单元10主要具有:压缩机11、四通切换阀12、室外热交换器13、第一电动膨胀阀15、受液器16、第二电动膨胀阀17、室外风扇26、控制装置23、高压压力传感器21、中间压压力传感器24、以及温度传感器22等。
压缩机11是用于将在吸入管中流动的低压的气体制冷剂吸入并压缩成超临界状态、之后将其朝排出管排出的装置。
四通切换阀12是对应各运行来切换制冷剂的流动方向的阀,在制冷运行时,能将压缩机11的排出侧与室外热交换器13的高温侧连接,并将压缩机11的吸入侧与室内热交换器31的气体侧连接,在供暖运行时,能将压缩机11的排出侧与第二截止阀19连接,并将压缩机11的吸入侧与室外热交换器13的气体侧连接。
室外热交换器13在制冷运行时能将空调室外的空气作为热源使从压缩机11排出的高压的超临界制冷剂冷却,在供暖运行时能使从室内热交换器31返回的液体制冷剂蒸发。
第一电动膨胀阀15用于对从室外热交换器13的低温侧流出的超临界制冷剂(制冷运行时)或者经由受液器16流入的液体制冷剂(供暖运行时)进行减压。
受液器16用于储藏根据运行模式和空调负载而剩余的制冷剂。
第二电动膨胀阀17用于对经由受液器16流入的液体制冷剂(制冷运行时)或者从室内热交换器31的低温侧流出的超临界制冷剂(供暖运行时)进行减压。
室外风扇26是用于将室外的空气吸入单元10内、并将通过室外热交换器13与制冷剂进行了热交换后的空气排出的风扇。
高压压力传感器21设置在压缩机11的排出侧。
温度传感器22设置在第一电动膨胀阀15的室外热交换器侧。
中间压压力传感器24设置在第一电动膨胀阀15与受液器16之间。
控制装置23与高压压力传感器21、中间压压力传感器24、温度传感器22、第一电动膨胀阀15和第二电动膨胀阀17等进行通信连接,根据从温度传感器22送来的温度信息、从高压压力传感器21送来的高压压力信息、从中间压压力传感器24送来的中间压压力信息,对第一电动膨胀阀15和第二电动膨胀阀17的开度进行控制。此处,利用焓—熵图来详细说明第一电动膨胀阀15和第二电动膨胀阀17的开度控制。
该控制装置23在从高压压力传感器21发送来的高压压力信息为临界压力以上时,判断为从压缩机11的制冷剂排出侧朝第一电动膨胀阀15的制冷剂流入侧流动的制冷剂(下面称作高压侧制冷剂)为超临界状态,并进行第一受液器液面控制和过热度控制。在本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1中,由于在压缩机11的排出侧配置有高压压力传感器21,在第一电动膨胀阀15的室外热交换器侧配置有温度传感器22,因此,可利用焓—熵图(参照图2)来求出从第一电动膨胀阀15流出的制冷剂的饱和压力。因此,在该空调装置1中,在第一受液器液面控制时,控制装置23对第一电动膨胀阀15和第二电动膨胀阀17的开度进行适当调节,以使从第一电动膨胀阀15流出的制冷剂成为图2的D0点的状态,即,使中间压压力传感器24显示的值与上面求出的饱和压力一致。在图2中,A0→B0表示压缩过程,B0→C0表示冷却过程,C0→D0表示第一膨胀过程(利用第一电动膨胀阀15进行减压),D0→E0表示第二膨胀过程(利用第二电动膨胀阀17进行减压),E0→A0表示蒸发过程。另外,K表示临界点,Tm表示等温线。此时,由于同时还进行过热度控制,因此,控制装置23同时还对第二电动膨胀阀17的开度进行控制。在本实施方式中,控制装置23对第一电动膨胀阀15和第二电动膨胀阀17进行控制,以使中间压压力传感器24显示的压力成为{临界压力(MPa)—0.3(MPa)}的压力以下。此处,{临界压力(MPa)—0.3(MPa)}这一压力如下确定。从发明人进行的试验的结果可以明确,在制冷剂时,第一电动膨胀阀15与第二电动膨胀阀17之间的压力(下面称作中间压力)可控制在目标值±0.1MPa以内的程度范围内。为了防止中间压力成为临界点附近,最好将安全系数设为3,将中间压力的目标值设为临界压力(MPa)—0.3(MPa)。
在本发明中,在高压侧制冷剂成为亚临界状态时,控制装置23在进行过热度控制的同时进行第二受液器液面控制。在高压侧制冷剂成为亚临界状态时,制冷循环成为如图3中实线所示的制冷循环。图3中虚线所示的制冷循环是图2所示的制冷循环、即高压侧制冷剂为超临界状态时的制冷循环。从图3可知,在高压侧制冷剂成为亚临界状态时,压力显著下降。在此状态下,若控制装置23要求第一电动膨胀阀15具有与第一受液器液面控制时相同的开度,则上述制冷循环成为A0→B1→C1→D1→E0→A0,从第一电动膨胀阀15流出的制冷剂成为气液两相状态,实质上无法稳定受液器16内的储藏制冷剂的液面。因此,在从高压压力传感器21发送来的高压压力信息未满临界压力时、即在高压侧制冷剂成为亚临界状态时,控制装置23进行使第一电动膨胀阀15成为全开状态的第二受液器液面控制。这样一来,上述制冷循环便成为图4中实线所示的制冷循环。图4中虚线所示的制冷循环是图2所示的制冷循环、即高压侧制冷剂为超临界状态时的制冷循环。即,制冷循环成为A0→B1→C1→D2→E0→A0,因此,从第一电动膨胀阀15流出的制冷剂成为接近饱和状态的状态。在该空调装置1中,在制冷运行时可实现这种稳定的受液器液面控制。
<空调装置的动作>
参照图1来说明空调装置1的运行动作。如上所述,该空调装置1可进行制冷运行和供暖运行。
(1)制冷运行
在制冷运行时,四通切换阀12成为图1中实线所示的状态,即成为将压缩机11的排出侧与室外热交换器13的高温侧连接、并将压缩机11的吸入侧与第二截止阀19连接的状态。此时,第一截止阀18和第二截止阀19成为打开状态。
当在该制冷剂回路2的状态下启动压缩机11时,气体制冷剂被压缩机11吸入而压缩成超临界状态,之后,经由四通切换阀12送往室外热交换器13,在室外热交换器13中被冷却。
接着,该被冷却的超临界制冷剂被送往第一电动膨胀阀15。接着,送往第一电动膨胀阀15的超临界制冷剂被减压成饱和状态,之后,经由受液器16送往第二电动膨胀阀17。送往第二电动膨胀阀17的饱和状态的制冷剂被减压成液体制冷剂,之后,经由第一截止阀18朝室内热交换器31供给,对室内空气进行冷却,并蒸发成气体制冷剂。
接着,该气体制冷剂经由第二截止阀19、内部热交换器14和四通切换阀12,再次被压缩机11吸入。像这样,来进行制冷运行。另外,控制装置23在该制冷运行中执行上述控制。
(2)供暖运行
在供暖运行时,四通切换阀12成为图1中虚线所示的状态,即成为将压缩机11的排出侧与第二截止阀19连接、并将压缩机11的吸入侧与室外热交换器13的气体侧连接的状态。此时,第一截止阀18和第二截止阀19成为打开状态。
当在该制冷剂回路2的状态下启动压缩机11时,气体制冷剂被压缩机11吸入而压缩成超临界状态,之后,经由四通切换阀12和第二截止阀19而朝室内热交换器31供给。
接着,该超临界制冷剂在室内热交换器31中对室内空气进行加热并被冷却。被冷却后的超临界制冷剂经由第一截止阀送往第二电动膨胀阀17。送往第二电动膨胀阀17的超临界制冷剂被减压成饱和状态,之后,经由受液器16送往第一电动膨胀阀15。送往第一电动膨胀阀15的饱和状态的制冷剂被减压而成为液体制冷剂,之后,经由内热交换器14送往室外热交换器13,在室外热交换器13中蒸发而成为气体制冷剂。然后,该气体制冷剂经由四通切换阀12,再次被压缩机11吸入。像这样,来进行供暖运行。
<空调装置的特征>
在本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1中,控制装置23在从高压压力传感器21发送来的高压压力信息未满临界压力时、即在高压侧制冷剂成为亚临界状态时,使第一电动膨胀阀15成为全开状态,可使从第一电动膨胀阀15流出的制冷剂成为接近饱和状态的状态。因此,在该空调装置1中,即使高压侧制冷剂成为亚临界状态,也能进行稳定的受液器液面控制。
<变形例>
(A)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是将本申请的发明应用于对一个室外单元10设置一个室内单元30的分体式空调装置1,但也可将本申请的发明应用于对图5所示的一个室外单元设置多个室内单元的多联式空调装置101。图5中,与上述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1的构成零件相同的零件使用了相同的符号。图5中,符号102表示制冷剂回路,符号110表示室外单元,符号130a、130b表示室内单元,符号31a、31b表示室内热交换器,符号32a、32b表示室内风扇,符号33a、33b表示第二电动膨胀阀,符号34a、34b表示室内控制装置,符号141、142表示连通配管。这种情况下,控制装置23通过室内控制装置34a、34b对第二电动膨胀阀33a、33b进行控制。另外,在本变形例中,第二电动膨胀阀33a、33b收容在室内单元130a、130b中,但第二电动膨胀阀33a、33b也可收容在室外单元110中。
(B)在上述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1中,虽未特别提及,但也可在受液器16与第二电动膨胀阀17之间设置过冷却热交换器(也可以是内部热交换器)。这种情况下,在第一受液器液面控制中,利用控制装置23对第一电动膨胀阀15的开度进行控制,以实现如图6所示的制冷循环。在图6中,A0→B0表示压缩过程,B0→C0表示冷却过程,C0→D0表示第一膨胀过程(利用第一电动膨胀阀15进行减压),D0→F0表示过冷却工序(利用过冷却热交换器进行冷却),F0→E3表示第二膨胀过程(利用第二电动膨胀阀17进行减压),E3→A0表示蒸发过程。另外,K表示临界点,Tm表示等温线。即,在该第一受液器液面控制中,控制装置23对第一电动膨胀阀15的开度进行控制,以使从第一电动膨胀阀15流出的制冷剂成为饱和状态。
另外,在第二受液器液面控制中,制冷循环成为如图7中实线所示的制冷循环,若控制装置23在此状态下要求第一电动膨胀阀15具有与受液器液面控制时相同的开度,则上述制冷循环会成为A0→B1→C1→D1→F1→E3→A0,从第一电动膨胀阀15流出的制冷剂成为气液两相状态,实质上无法稳定受液器16内的储藏制冷剂的液面。因此,在从高压压力传感器21发送来的高压压力信息未满临界压力时、即在高压侧制冷剂成为亚临界状态时,控制装置23使第一电动膨胀阀15成为全开状态。这样一来,上述制冷循环便会成为图8中实线所示的制冷循环。即,制冷循环成为A0→B1→C1→D0→F0→E3→A0,因此,从第一电动膨胀阀流出的制冷剂成为接近饱和状态的状态。在该空调装置1中,在制冷运行时可实现这种稳定的受液器液面控制。
(C)在上述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1中,第一电动膨胀阀15、受液器16、第二电动膨胀阀17等是配置在室外单元10中,但它们的配置没有特别的限定。例如,第二电动膨胀阀17也可配置在室内单元30中。
(D)在上述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1中,采用电动膨胀阀来作为制冷剂的减压装置,但作为替代,也可采用膨胀机等。
(E)在上述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1中,虽未特别提及,但也可将受液器16与压缩机11的吸入管连接,形成排气回路。这种情况下,最好在排气回路上设置电动膨胀阀和电磁阀等。
(F)在上述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1中,设置有中间压压力传感器24,但也可拆除中间压压力传感器24。这种情况下,在第一受液器液面控制时,例如可考虑预先将第一电动膨胀阀15和第二电动膨胀阀17的总开度表示成以压缩机11的吸入管的过热度为变量的函数,或者生成表示该总开度与过热度间的关系的控制表等,在此基础上,将第一电动膨胀阀15和第二电动膨胀阀17的开度比表示成以高压压力和第一电动膨胀阀入口温度为变量的函数等。这样一样,第一电动膨胀阀15和第二电动膨胀阀17的开度便可唯一确定。
(G)在上述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1中,利用高压压力传感器21对高压侧制冷剂已从超临界状态转变成亚临界状态的情况进行检测。但是,对高压侧制冷剂已从超临界状态转变成亚临界状态的情况进行检测的方法也可考虑其它方法。例如,在当高压侧制冷剂转变成亚临界状态时高压侧制冷剂成为气液两相状态的区域、具体是散热器的传热管的特定区域内设置两个温度传感器,若从这两个温度传感器得到的温度信息大致一致(例如在这些温度信息之差达到规定阈值以下时判断为大致一致),即可判断为高压侧制冷剂已转变成亚临界状态。另外,例如,在当高压侧制冷剂为超临界状态时高压侧制冷剂不会成为临界点温度以下且当高压侧制冷剂为亚临界状态时高压侧制冷剂会成为饱和温度的区域、具体是散热器的传热管的特定区域内设置温度传感器,当从该温度传感器得到的温度信息成为临界点温度以下时,即可判断为高压侧制冷剂已转变成亚临界状态。这种情况下,只需使用一个温度传感器即可。
工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的制冷装置具有可进行稳定的受液器的制冷剂液面控制这一特征,特别适用于采用二氧化碳等作为制冷剂的制冷装置。

Claims (8)

1.一种制冷装置(1、101),其特征在于,包括:
压缩机构(11),该压缩机构(11)用于压缩制冷剂;
散热器(13),该散热器(13)与所述压缩机构的制冷剂排出侧连接;
第一膨胀机构(15),该第一膨胀机构(15)与所述散热器的出口侧连接;
受液器(16),该受液器(16)与所述第一膨胀机构的制冷剂流出侧连接;
第二膨胀机构(17、33a、33b),该第二膨胀机构(17、33a、33b)与所述受液器的出口侧连接;
蒸发器(31、31a、31b),该蒸发器(31、31a、31b)与所述第二膨胀机构的制冷剂流出侧连接,并与所述压缩机构的制冷剂吸入侧连接;以及
控制部(23),在从所述压缩机构的制冷剂排出侧朝所述第一膨胀机构的制冷剂流入侧流动的制冷剂的状态从超临界状态转变成了亚临界状态时,所述控制部(23)使所述第一膨胀机构的减压程度成为最小。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膨胀机构是第一膨胀阀,
在从所述压缩机构的制冷剂排出侧朝所述第一膨胀机构的制冷剂流入侧流动的制冷剂的状态从超临界状态转变成了亚临界状态时,所述控制部使所述第一膨胀阀全开。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压力检测部(21),该压力检测部(21)设置在所述压缩机的制冷剂排出侧与所述第一膨胀机构的制冷剂流入侧之间,
在由所述压力检测部检测出的压力达到规定压力以下时,所述控制部使所述第一膨胀机构的减压程度成为最小。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制冷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膨胀机构是第一膨胀阀,
在由所述压力检测部检测出的压力达到规定压力以下时,所述控制部使所述第一膨胀阀全开。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一温度检测部,该第一温度检测部设置在所述散热器的第一特定区域内;以及
第二温度检测部,该第二温度检测部设置在所述散热器的所述第一特定区域内,
在由所述第一温度检测部检测出的温度与由所述第二温度检测部检测出的温度之差达到规定阈值以下时,所述控制部使所述第一膨胀机构的减压程度成为最小。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制冷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膨胀机构是第一膨胀阀,
在由所述第一温度检测部检测出的温度与由所述第二温度检测部检测出的温度之差达到规定阈值以下时,所述控制部使所述第一膨胀阀全开。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三温度检测部,该第三温度检测部设置在所述散热器的第二特定区域内,
在由所述第三温度检测部检测出的温度达到所述制冷剂的临界点温度以下时,所述控制部使所述第一膨胀机构的减压程度成为最小。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制冷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膨胀机构是第一膨胀阀,
在由所述第三温度检测部检测出的温度达到所述制冷剂的临界点温度以下时,所述控制部使所述第一膨胀阀全开。
CN2007800334000A 2006-09-11 2007-08-29 制冷装置 Active CN10151224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46153/2006 2006-09-11
JP2006246153A JP5332093B2 (ja) 2006-09-11 2006-09-11 冷凍装置
PCT/JP2007/066715 WO2008032568A1 (fr) 2006-09-11 2007-08-29 Dispositif de réfrigération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512246A true CN101512246A (zh) 2009-08-19
CN101512246B CN101512246B (zh) 2010-08-18

Family

ID=3918363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7800334000A Active CN101512246B (zh) 2006-09-11 2007-08-29 制冷装置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20100050674A1 (zh)
EP (1) EP2068093B1 (zh)
JP (1) JP5332093B2 (zh)
CN (1) CN101512246B (zh)
ES (1) ES2685813T3 (zh)
WO (1) WO2008032568A1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648824A (zh) * 2011-05-23 2014-03-19 三菱自动车工业株式会社 用于电池组的空气调节控制装置
CN104344508A (zh) * 2013-07-26 2015-02-11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调节冷媒充填量和冷媒循环量的空调系统及方法
CN105371545A (zh) * 2014-07-31 2016-03-02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空调器及其制冷系统的制冷剂循环量调节方法
CN107255372A (zh) * 2011-08-31 2017-10-17 三菱重工制冷空调系统株式会社 超临界循环以及利用了该超临界循环的热泵供给热水机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753910B (zh) 2010-02-10 2015-09-30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冷冻循环装置
DE102010042122B4 (de) * 2010-10-07 2019-02-28 Audi Ag Kühlvorrichtung eines Fahrzeuges
CN103649651B (zh) * 2011-07-05 2016-01-20 丹佛斯公司 用于控制亚临界和超临界模式下的蒸汽压缩系统的运行的方法
EP2562491B1 (en) * 2011-08-24 2019-05-01 Mahle International GmbH Filling system for transferring refrigerant to a refrigeration system and method of operating a filling system
US10422558B2 (en) * 2014-03-17 2019-09-24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Refrigeration cycle device
WO2016046876A1 (ja) * 2014-09-22 2016-03-31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DE102015104464B4 (de) * 2015-03-25 2018-08-02 Halla Visteon Climate Control Corporation Verfahren zur Regelung für einen R744-Kältemittelkreislauf
US20190360726A1 (en) * 2018-05-22 2019-11-28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Supercritical cooling system

Family Cites Families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341500B2 (ja) * 1994-11-25 2002-11-05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冷凍装置およびその運転方法
DE69732206T2 (de) * 1996-08-22 2005-12-22 Denso Corp., Kariya Kälteanlage des Dampfkompressionstyps
JP3813702B2 (ja) 1996-08-22 2006-08-23 株式会社日本自動車部品総合研究所 蒸気圧縮式冷凍サイクル
JPH10300248A (ja) * 1997-04-30 1998-11-13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JPH10318613A (ja) * 1997-05-16 1998-12-04 Hitachi Ltd 冷凍装置
JP2000046420A (ja) * 1998-07-31 2000-02-18 Zexel Corp 冷凍サイクル
JP2000346472A (ja) * 1999-06-08 2000-12-15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超臨界蒸気圧縮サイクル
JP2001004235A (ja) * 1999-06-22 2001-01-12 Sanden Corp 蒸気圧縮式冷凍サイクル
JP2001133058A (ja) * 1999-11-05 2001-05-18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JP2001289537A (ja) * 2000-04-10 2001-10-19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圧力制御弁
JP2002168536A (ja) * 2000-11-29 2002-06-14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空気調和装置
WO2003019085A1 (en) * 2001-08-31 2003-03-06 Mærsk Container Industri A/S A vapour-compression-cycle device
JP2003265889A (ja) * 2002-03-19 2003-09-24 Sanyo Electric Co Ltd 洗濯乾燥機
JP3841039B2 (ja) * 2002-10-25 2006-11-01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車両用空調装置
JP4049769B2 (ja) * 2004-08-12 2008-02-20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冷媒サイクル装置
JP2006112708A (ja) * 2004-10-14 2006-04-27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冷凍空調装置
JP4379322B2 (ja) * 2004-12-07 2009-12-09 富士電機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自動販売機の冷却装置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648824A (zh) * 2011-05-23 2014-03-19 三菱自动车工业株式会社 用于电池组的空气调节控制装置
CN103648824B (zh) * 2011-05-23 2016-01-20 三菱自动车工业株式会社 用于电池组的空气调节控制装置
CN107255372A (zh) * 2011-08-31 2017-10-17 三菱重工制冷空调系统株式会社 超临界循环以及利用了该超临界循环的热泵供给热水机
CN104344508A (zh) * 2013-07-26 2015-02-11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调节冷媒充填量和冷媒循环量的空调系统及方法
CN104344508B (zh) * 2013-07-26 2017-06-30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调节冷媒充填量和冷媒循环量的空调系统及方法
CN105371545A (zh) * 2014-07-31 2016-03-02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空调器及其制冷系统的制冷剂循环量调节方法
CN105371545B (zh) * 2014-07-31 2017-10-13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空调器及其制冷系统的制冷剂循环量调节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08032568A1 (fr) 2008-03-20
EP2068093A4 (en) 2014-12-24
ES2685813T3 (es) 2018-10-11
JP5332093B2 (ja) 2013-11-06
EP2068093B1 (en) 2018-08-08
EP2068093A1 (en) 2009-06-10
US20100050674A1 (en) 2010-03-04
CN101512246B (zh) 2010-08-18
JP2008064437A (ja) 2008-03-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512246B (zh) 制冷装置
CN101512247B (zh) 制冷装置
CN101512245B (zh) 制冷装置
CN101512249B (zh) 制冷装置
CN101512244B (zh) 制冷装置
JP4752765B2 (ja) 空気調和装置
CN105190199A (zh) 空调装置
CN105008820A (zh) 空调装置
WO2008059737A1 (fr) Climatiseur
CN103597296A (zh) 制冷循环
WO2014128831A1 (ja) 空気調和装置
WO2015097787A1 (ja) 空気調和装置
JP2008064437A5 (zh)
JP2008064436A5 (zh)
JP4273493B2 (ja) 冷凍空調装置
US9903625B2 (en)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CN114270111B (zh) 热源机组和制冷装置
JP2008267653A (ja) 冷凍装置
US9267716B2 (en) Heat exchanger and an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having the same
US11448433B2 (en) Refrigeration apparatus
CN114341571B (zh) 制冷装置
US20240027116A1 (en) Heat source unit and refrigeration apparatu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