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529119A - 旋转减震器 - Google Patents

旋转减震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529119A
CN101529119A CNA2006800562479A CN200680056247A CN101529119A CN 101529119 A CN101529119 A CN 101529119A CN A2006800562479 A CNA2006800562479 A CN A2006800562479A CN 200680056247 A CN200680056247 A CN 200680056247A CN 101529119 A CN101529119 A CN 10152911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shell
mentioned
vibration damper
rotary vibr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680056247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山口惠二
神保直人
富田重光
冈林俊辅
北川绫子
滕文欣
平野裕树
小泉一贵
武井嘉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fco Inc
Original Assignee
Nifco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fco Inc filed Critical Nifco Inc
Publication of CN10152911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52911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9/00Spring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similarly-constructed movement-dampers using a fluid or the equivalent as damping medium
    • F16F9/10Spring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similarly-constructed movement-dampers using a fluid or the equivalent as damping medium using liquid only; using a fluid of which the nature is immaterial
    • F16F9/12Devices with one or more rotary vanes turning in the fluid any throttling effect being immaterial, i.e. damping by viscous shear effect only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9/00Spring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similarly-constructed movement-dampers using a fluid or the equivalent as damping medium
    • F16F9/10Spring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similarly-constructed movement-dampers using a fluid or the equivalent as damping medium using liquid only; using a fluid of which the nature is immaterial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Fluid-Damping Devices (AREA)

Abstract

一种旋转减震器,通过防止过度地压缩在装配时混入壳体内的空气,从而即使转子向两个方向旋转,也可防止由于混入壳体内的空气引起的异常音的产生,并且,通过将空气停留捕获在固定部位而减小对产生转矩的影响,尽可能地减小转矩的不均匀。具备:外壳(11,51);收容于该外壳内(11,51)的硅油(21);转子(31),收放于外壳(11,51)内,在从外壳(11,51)突出的轴部(32)上设置有在外壳(11,51)内的硅油(21)中移动的阻力部(36);以及O形圈(61),防止从轴部(32)与外壳(51)之间泄露硅油(21),在与阻力部(36)对置的外壳(51)的内面上设置有圆周槽(54)。

Description

旋转减震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例如对与齿轮或齿条啮合的被驱动齿轮的旋转进行制动的旋转减震器。
背景技术
上述的旋转减震器包括:壳体;收容在该壳体内的粘性流体;及转子,收放于壳体内,在从壳体突出一部分的轴部设置有在壳体内的粘性流体中移动的阻力部;密封构件,防止粘性流体从该转子的轴部与壳体之间泄漏。
再者,在从壳体突出的轴部上安装有被驱动齿轮(例如,特公平4-34015号公报)。
现有的旋转减震器,为了防止在装配时使混入壳体内的空气进入转矩产生部分即转子的阻力部与壳体内的底面或顶面之间,而将阻力部的形状设计为大致椭圆形。
可是,由于转子向两个方向上旋转,所以在混入壳体内的空气越过阻力部向阻力部的相反侧移动时产生异常音。
认为在混入该壳体内的空气越过阻力部时产生的异常音是,在由于混入壳体内的空气搁浅在阻力部而被压缩后,在越过阻力部时,急剧地开放引起的破裂音。
再者,粘性流体的粘度越高,该异常音越容易产生;另外,转子与壳体的间隔越狭窄,该异常音越容易产生。
另外,若壳体内的空气位置没有确定,则得不到稳定的转矩,产生转矩方面产生不均。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了消除上述的不良而完成的,提供一种旋转减震器,通过防止过度地压缩在装配时混入壳体内的空气,从而即使转子向两个方向旋转,也可防止由于混入壳体内的空气引起的异常音的产生,并且,通过将空气停留捕获在固定部位而减小对产生转矩的影响,尽可能地减小转矩的不均匀。
本发明是如下的发明。
(1)旋转减震器,具备:外壳;收容于该外壳内的粘性流体;以及转子,收放于上述外壳内,在至少一部分从上述外壳露出的输出部上设置有在上述外壳内的上述粘性流体中移动的阻力部,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外壳的内面或者上述阻力部上设置有空气停留部。
(2)在(1)所述的旋转减震器中,其特征在于:在安装的状态下,位于上侧的上述外壳的内面设置有上述空气停留部。
(3)在(1)或(2)所述的旋转减震器中,其特征在于:上述空气停留部由位于圆周上的多个分割空气停留部构成,使在圆周方向邻接的上述分割空气停留部彼此通过空气移动用通路连通。
(4)在(1)或(2)所述的旋转减震器中,其特征在于:在不与上述阻力部对置的部位设置有上述外壳的空气停留部。
(5)在(1)或(2)所述的旋转减震器中,其特征在于:设置有分隔开上述外壳的空气停留部与上述阻力部之间的隔板。
(6)在(1)或(2)所述的旋转减震器中,其特征在于:使上述外壳的空气停留部设置在除去与上述阻力部的旋转最外周部分附近对应的部分以外的部分上。
(7)在(3)所述的旋转减震器中,其特征在于:上述阻力部的多个分割空气停留部由贯通孔构成,使上述贯通孔连通的上述空气移动用通路由设置于上述外壳的凹槽构成。
(8)在(7)所述的旋转减震器中,其特征在于:上述多个贯通孔呈同心圆状地设置,上述凹槽是与上述贯通孔对应设置于上述外壳的圆周槽。
根据本发明,由于在外壳的内面或阻力部设置有空气停留部,所以在该空气停留部内能使装配时混入壳体内的空气停留。
因此,即使转子向两个方向旋转,停留在空气停留部的空气在未被过度地压缩的状态下在空气停留部内移动,因此,也能防止混入外壳内的空气引起的异常音的产生。
而且,通过将空气捕获在固定部位而减小对产生转矩的影响,尽可能地减小转矩的不均匀。
并且,由于在安装的状态下,位于上侧的外壳的内面设置有空气停留部,所以能有效地使装配时混入外壳内的空气停留在空气停留部内,因此能有效地防止混入外壳内的空气引起的异常音的产生。
而且,由于使空气停留部做成位于圆周上的多个分割空气停留部,使在圆周方向邻接的分割空气停留部彼此通过空气移动用通路连通,因此在装配时混入外壳内的空气在未被过度地压缩的状态下,能通过空气移动用通路从一个分割空气停留部向另一个分割空气停留部移动。
因此,即使转子向两个方向旋转,停留在分割空气停留部的空气在未被过度地压缩的状态下从一个分割空气停留部向另一个分割空气停留部通过空气移动用通路移动,因此,也能防止混入外壳内的空气引起的异常音的产生。
另外,由于在不与阻力部对置的部位设置有外壳的空气停留部,因此能减小对在阻力部产生的转矩的影响。
另外,由于设置有分隔开外壳的空气停留部与阻力部之间的隔板,所以通过用隔板分隔开空气停留部的空气与阻力部,从而减少产生的转矩的不均。
另外,在外壳收容有粘性流体的旋转减震器中,当旋转速度变快后,产生转矩也变大,因此,在阻力部的旋转最外周部分附近产生主转矩,所以通过使空气停留部设置在除去与阻力部的旋转最外周部分附近对应的部分以外的部分上,从而能抑制对产生转矩的影响。
并且,由于阻力部的多个分割空气停留部为贯通孔,使该贯通孔连通的空气移动用通路为设置于外壳的凹槽,因此在装配时混入外壳内的空气在未被过度地压缩的状态下,能通过凹槽从一个贯通孔向另一个贯通孔移动。
因此,即使转子向两个方向旋转,停留在贯通孔内的空气在未被过度地压缩的状态下从一个贯通孔向另一个贯通孔通过凹槽移动,因此,也能防止混入外壳内的空气引起的异常音的产生。
而且,由于多个贯通孔呈同心圆状地设置,凹槽为与贯通孔对应设置于外壳的圆周槽,因此通过使在装配时混入外壳内的空气还在未被压缩的状态下从一个贯通孔向另一个贯通孔移动,从而能进一步防止混入外壳内的空气引起的异常音的产生。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第1实施例的旋转减震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2是图1所示的壳体的左半侧的放大剖视图。
图3是图1所示的转子的俯视图。
图4是图1所示的转子的主视图。
图5是图1所示的转子的仰视图。
图6是沿图3的A-A线的剖视图。
图7是图1所示的盖的左半侧的放大剖视图。
图8是装配图1所示的旋转减震器的过程的说明图。
图9是表示本发明第1实施例的旋转减震器的剖视图。
图10是表示本发明第2实施例的旋转减震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11是表示本发明第3实施例的旋转减震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12是表示本发明第4实施例的旋转减震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13是表示本发明第5实施例的旋转减震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14是表示本发明第6实施例的旋转减震器的剖视图。
图15是表示本发明第7实施例的旋转减震器的剖视图。
图16是表示本发明第8实施例的旋转减震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17是表示本发明第9实施例的旋转减震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18是表示本发明第9实施例的旋转减震器的剖视图。
图19是表示本发明第10实施例的旋转减震器的剖视图。
图20是表示本发明第11实施例的旋转减震器的局部剖视图。
图21是表示本发明第12实施例的旋转减震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22是表示本发明第13实施例的旋转减震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23是表示本发明第14实施例的旋转减震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24是表示本发明第15实施例的旋转减震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25是装配图24所示的旋转减震器的过程的说明图。
图26是表示本发明第15实施例的旋转减震器的剖视图。
图27是表示可适用本发明的旋转减震器的剖视图。
图28是表示可适用本发明的其他旋转减震器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
图1是表示本发明第1实施例的旋转减震器的分解立体图,图2是图1所示的壳体的左半侧的放大剖视图,图3是图1所示的转子的俯视图,图4是图1所示的转子的主视图,图5是图1所示的转子的仰视图,图6是沿图3的A-A线的剖视图,图7是图1所示的盖的左半侧的放大剖视图,图8是装配图1所示的旋转减震器的过程的说明图,图9是表示本发明第1实施例的旋转减震器的剖视图。
在图1中,D表示旋转减震器,包括:合成树脂制的壳体11;作为收容于该壳体11内的粘性流体的硅油21(参照图8或图9);收放于壳体11内,在作为一部分从壳体11向外部突出的输出部的轴部32上设置有在壳体11内的硅油21中移动的阻力部36的合成树脂制的转子31;设置有该转子31的轴部32贯通的贯通孔52,堵塞壳体11的开口的合成树脂制的盖51;作为防止从该盖51与转子31的轴部32之间泄漏硅油21的密封构件的O形圈61;以及安装于从盖51突出的转子31的轴部32上的合成树脂制的被驱动齿轮71(参照图9)。
再者,外壳由壳体11及盖51构成。
上述的壳体11包括:俯视形状沿圆形的底部13的外缘环绕并设有圆筒壁部14的壳体本体12;设置于底部13的内侧底面中心的圆柱状的轴支部16;以及在壳体本体12的外周例如以180度的间隔在放射方向上设置,具备安装孔18的安装法兰17。
并且,在圆筒臂部14的上侧设有以将圆筒臂部14的内周面延长所得的面作为内周面的环绕的薄壁突出圆筒部分14a。
另外,在该薄壁突出圆筒部分14a的外侧与圆筒臂部14的分界部分,如图12、图9所示,为了熔敷盖51的外周部分,而设置有从内侧向底部13侧向外侧扩展地环绕的扩展倾斜部分14b。
再者,15表示形成于壳体本体12内的收容部,是收容硅油21(参照图8或图9)的部分,相当于被薄壁突出圆筒部分14a的下侧及圆筒臂部14或者圆筒臂部14包围的部分。
如图1、图3~6、图9所示,上述的转子31包括圆柱状的轴部32和连设于该轴部32的俯视呈圆形的平板状的阻力部36。
而且,在轴部32的底面上设置可旋转地卡合壳体11的轴支部16的圆筒形状的凹坑33(参照图5或图6),在从盖51(参照图9)突出的部分设置台阶部34。
从该台阶部34开始的上侧的轴部32的部分为这样的形状:在与下侧的轴部32同心的四方柱32a的上侧连设有与下侧的轴部32同心并具有与四方柱32a的周面相连的倾斜面的四方锥台32b。
另外,在阻力部36的上侧部分,在以轴部32的中心为中心的同心圆上设有环绕槽37作为空气移动用通路。
再者,该实施例中的环绕槽37,如后所述,由于设置有沿盖51环绕的圆周槽54(参照图9),所以作为空气停留部而起作用。
在上述的盖51上,如图1、图7、图9所示,中心设置转子31的轴部32贯通的贯通孔52,在该贯通孔52的下侧设置扩径台阶部53,该扩径台阶部53被去除壁厚形成圆筒状直到下端并收容O形圈61,在下侧的扩径台阶部53的外侧,在以轴部32的中心为中心的同心圆上设置与环绕槽37对应并比环绕槽37宽度广的圆周槽54作为空气停留部,而且,在下侧的外缘设置有壳体本体12的薄壁突出圆筒部分14a嵌合的环绕的嵌合凹槽55。
在上述的被驱动齿轮71上,如图9所示,在转子31的轴部32的上侧所贯通的四方形的孔72a的上侧,中心设置有连设与该孔72a同心的扩径台阶部72b的安装孔72。
接着,关于旋转减震器D的装配的一个例子进行说明。
首先,如图8所示,将转子31的轴部32的上侧嵌入O形圈61,向收容部15内注入适量的硅油21,为使壳体11的轴支部16嵌合凹坑33内而在收容部15内收容轴部32的下侧和阻力部36。
再者,也可以在凹坑33和阻力部36的下侧(下面)部分涂布硅油21后,向收容部15内注入适量大的硅油21,为使壳体11的轴支部16嵌合凹坑33内而在收容部15内收容轴部32的下侧和阻力部36。
此时,由于在转子31的凹坑33内未停留空气,所以能减少残留于外壳内的空气。
而且,在向贯通孔52内插入轴部32的同时,使薄壁突出圆筒部分14a嵌合盖51的嵌合凹槽55内,用盖51堵塞壳体11的开口。
这样,当用盖51堵塞壳体11的开口后,位于O形圈61附近的硅油21被盖51的内面推压,向半径方向外侧渐渐地移动,因此,收容部15内的空气通过硅油21从盖51与壳体11的开口之间被推压出,在残留于外壳内的空气减少的状态下,形成盖51的嵌合凹槽55的外周缘的圆筒部分抵接扩展倾斜部分14b,薄壁突出圆筒部分14a的上端与嵌合凹槽55的底部隔开微小的间隔地对置。
在该状态下,将盖51向壳体本体12侧以规定的推压力推压而使形成嵌合凹槽55的外周缘的圆筒部分与扩展倾斜部分14b例如以通过高频熔敷进行环绕的方式进行熔敷,同时进行密封,使嵌合凹槽55的底部抵接于薄壁突出圆筒部分14a的上端。
这样,当将盖51熔敷于壳体11后,薄壁突出圆筒部分14a内的空气几乎排出至壳体11外,薄壁突出圆筒部分14a与盖51紧靠在一起,并且,扩径台阶部53内收容O形圈61,防止O形圈61从轴部32与盖51之间泄漏硅油21。
而且,在将从盖51突出的轴部32嵌合在被驱动齿轮71的安装孔72内之后,通过使四方锥台32b的上侧部分加热、变形向扩径台阶部72b内扩展,从而如图9所示,旋转减震器D的装配完成。
根据本实施例,由于在构成外壳的盖51的与阻力部36对置的内面设置圆周槽54,所以在该圆周槽54内能使装配时混入外壳内的空气停留。
因此,即使转子31向两个方向旋转,停留在圆周槽54的空气在未被过度地压缩的状态下在圆周槽54内移动,因此,也能防止混入外壳内的空气引起的异常音的产生。
而且,当使盖51在上安装旋转减震器D时,由于在位于上侧的盖51的内面设置有圆周槽54,所以能有效地使装配时混入外壳内的空气停留在圆周槽54内,因此能有效地防止混入外壳内的空气引起的异常音的产生。
另外,由于在阻力部36上设置有与圆周槽54对置的环绕槽37,所以在该环绕槽37内也能使空气停留,因此,即使在装配时在外壳内混入比期望的空气量多的空气的情况下,也能有效地防止混入外壳内的空气引起的异常音的产生。
而且,由于空气不向圆周槽54和环绕槽37外移动,所以能减小产生的转矩的不均匀。
另外,在将盖51熔敷在壳体11上时,由于使薄壁突出圆筒部分14a的上端作为限制器而起作用,通过使从底部13至盖51的高度统一地设定,从而使从阻力部36至底部13和盖51的距离保持一定,能抑制转矩的不均匀。
图10是表示本发明第2实施例的旋转减震器的分解立体图,在与图1~图9相同或相当的部分标注相同符号,省略其说明。
再者,省略图示的部分与第1实施例同样地构成。
在图10中,在底部13的内侧底面,在以轴支部16的中心为中心的同心圆上设有圆周槽13a作为空气停留部。
再者,旋转减震器D的装配与第1实施例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根据本实施例,由于在构成外壳的壳体11的与阻力部36对置的底部13设置圆周槽13a,在构成外壳的盖51的与阻力部36对置的内面设置圆周槽54,所以在该圆周槽13a、54内能使装配时混入外壳内的空气停留。
因此,即使转子31向两个方向旋转,停留在圆周槽54的空气在未被过度地压缩的状态下在圆周槽13a、54内移动,因此,也能防止混入外壳内的空气引起的异常音的产生。
而且,当使盖51在上安装旋转减震器D时,由于在位于上侧的底部13的内面设置有圆周槽13a,所以能有效地使装配时混入外壳内的空气停留在圆周槽13a内,因此能有效地防止混入外壳内的空气引起的异常音的产生。
而且,由于空气不向圆周槽13a、54之外移动,所以能减小产生的转矩的不均匀。
另外,在将盖51熔敷在壳体11上时,由于使薄壁突出圆筒部分14a的上端作为限制器而起作用,所以通过使从底部13至盖51的高度统一地设定,从而使从阻力部36至底部13和盖51的距离保持一定,能抑制转矩的不均匀。
图11是表示本发明第3实施例的旋转减震器的分解立体图,在与图1~图10相同或相当的部分标注相同符号,省略其说明。
再者,省略图示的部分与第1实施例同样地构成。
在图11中,在盖51上,在下侧的扩径台阶部53的外侧,在嵌合凹槽55的内侧,在以贯通孔52的中心为中心的同心圆上设有多个例如3个分割圆弧状槽54A作为构成空气停留部的分割空气停留部。
再者,旋转减震器D的装配与第1实施例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根据本实施例,由于在构成外壳的盖51的与阻力部36对置的内面上设置多个分割圆弧状槽54A,所以在该多个分割圆弧状槽54A上,能使装配时混入外壳内的空气停留。
因此,即使转子31向两个方向旋转,停留在多个分割圆弧状槽54A的空气在未被过度地压缩的状态下在分割圆弧状槽54A内移动,因此,也能防止混入外壳内的空气引起的异常音的产生。
而且,当使盖51在上安装旋转减震器D时,由于在位于上侧的盖51的内面设置有多个分割圆弧状槽54A,所以能有效地使装配时混入外壳内的空气停留在多个分割圆弧状槽54A内,因此能有效地防止混入外壳内的空气引起的异常音的产生。
另外,由于在阻力部36上设置有环绕槽37,所以在该环绕槽37内也能使空气停留,因此,即使在装配时在外壳内混入比期望的空气量多的空气的情况下,也能有效地防止混入外壳内的空气引起的异常音的产生。
而且,由于空气不向分割圆弧状槽54A之外移动,所以能减小产生的转矩的不均匀。
而且,由于在阻力部36上设置有与多个分割圆弧状槽54A对置的环绕槽37,所以在装配时混入外壳内的空气在未被过度地压缩的状态下,能通过环绕槽37从一个分割圆弧状槽54A向另一个分割圆弧状槽54A移动。
因此,即使转子31向两个方向旋转,停留在多个分割圆弧状槽54A的空气在未被过度地压缩的状态下从一个分割圆弧状槽54A向另一个分割圆弧状槽54A通过环绕槽37移动,因此,也能防止混入外壳内的空气引起的异常音的产生。
另外,在将盖51熔敷在壳体11上时,由于使薄壁突出圆筒部分14a的上端作为限制器而起作用,所以通过使从底部13至盖51的高度统一地设定,从而使从阻力部36至底部13和盖51的距离保持一定,能抑制转矩的不均匀。
图12是表示本发明第4实施例的旋转减震器的分解立体图,在与图1~图11相同或相当的部分标注相同符号,省略其说明。
再者,省略图示的部分与第1实施例同样地构成。
在图12中,在盖51上,在下侧的扩径台阶部53的外侧,在嵌合凹槽55的内侧,在以贯通孔52的中心为中心的同心圆上设有多个例如3个分割圆弧状槽54A、和与该分割圆弧状槽54A同心且连通在圆周方向上邻接的分割圆弧状槽54A彼此的空气移动用通路54B。
再者,空气移动用通路54B与分割圆弧状槽54A相同的深度且比分割圆弧状槽54A宽度狭窄,但也可以与分割圆弧状槽54A相同的宽度且比分割圆弧状槽54A深度浅。
而且,旋转减震器D的装配与第1实施例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根据本实施例,由于在构成外壳的盖51的与阻力部36对置的内面上设置位于圆周上的3个分割圆弧状槽54A,所以在该3个分割圆弧状槽54A上,能使装配时混入外壳内的空气在未被过度地压缩的状态下通过空气移动用通路54B移动。
因此,即使转子31向两个方向旋转,停留在分割圆弧状槽54A的空气在未被过度地压缩的状态下在分割圆弧状槽54A内移动,因此,也能防止混入外壳内的空气引起的异常音的产生。
而且,当使盖51在上安装旋转减震器D时,由于在位于上侧的盖51的内面设置有多个分割圆弧状槽54A和空气移动用通路54B,所以能有效地使装配时混入外壳内的空气停留在多个分割圆弧状槽54A内,因此能有效地防止混入外壳内的空气引起的异常音的产生。
而且,由于通过空气移动用通路54B使3个分割圆弧状槽54A彼此连通,所以在装配时混入外壳内的空气在未被过度地压缩的状态下,能通过空气移动用通路54B从一个分割圆弧状槽54A向另一个分割圆弧状槽54A移动。
因此,即使转子31向两个方向旋转,停留在多个分割圆弧状槽54A的空气在未被过度地压缩的状态下从一个分割圆弧状槽54A向另一个分割圆弧状槽54A通过空气移动用通路54B移动,因此,也能防止混入外壳内的空气引起的异常音的产生。
而且,由于空气不向分割圆弧状槽54A和空气移动用通路54B之外移动,所以能减小产生的转矩的不均匀。
另外,在将盖51熔敷在壳体11上时,由于使薄壁突出圆筒部分14a的上端作为限制器而起作用,所以通过使从底部13至盖51的高度统一地设定,从而使从阻力部36至底部13和盖51的距离保持一定,能抑制转矩的不均匀。
图13是表示本发明第5实施例的旋转减震器的分解立体图,在与图1~图12相同或相当的部分标注相同符号,省略其说明。
再者,省略图示的部分与第1实施例同样地构成。
在图13中,在圆筒壁部14的内面设置有圆周槽14c作为空气停留部。
再者,旋转减震器D的装配与第1实施例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根据本实施例,由于在构成外壳的壳体11的与阻力部36对置的圆筒壁部14的内面上设置圆周槽14c,所以在该圆周槽14c上,能使装配时混入外壳内的空气停留。
因此,即使转子31向两个方向旋转,停留在圆周槽14c的空气在未被过度地压缩的状态下在圆周槽14c内移动,因此,也能防止混入外壳内的空气引起的异常音的产生。
而且,当使壳体11与盖51左右配置沿纵向安装旋转减震器D时,由于在位于上侧的圆筒壁部14的内面设置有圆周槽14c,所以能有效地使装配时混入外壳内的空气停留在圆周槽14c内,因此能有效地防止混入外壳内的空气引起的异常音的产生。
而且,由于空气不向圆周槽14c之外移动,所以能减小产生的转矩的不均匀。
另外,在将盖51熔敷在壳体11上时,由于使薄壁突出圆筒部分14a的上端作为限制器而起作用,所以通过使从底部13至盖51的高度统一地设定,从而使从阻力部36至底部13和盖51的距离保持一定,能抑制转矩的不均匀。
图14是表示本发明第6实施例的旋转减震器的剖视图,在与图1~图13相同或相当的部分标注相同符号,省略其说明。
在图14中,在底部13的内侧底面上,在以轴支部16的中心为中心的多个例如3个同心圆上分别设置有圆周槽13a作为空气停留部。
另外,在盖51上,在下侧的扩径台阶部53的外侧,在嵌合凹槽55的内侧,在以贯通孔52的中心为中心的多个例如3个同心圆上分别设有圆周槽54作为空气停留部。
再者,旋转减震器D的装配与第1实施例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根据本实施例,由于在构成外壳的壳体11的与阻力部36对置的底部13的内面上设置圆周槽13a、在构成外壳的盖51的与阻力部36对置的内面上设置圆周槽54,所以在该圆周槽13a、54上,能使装配时混入外壳内的空气停留。
因此,即使转子31向两个方向旋转,停留在圆周槽13a、54的空气在未被过度地压缩的状态下在圆周槽13a、54内移动,因此,也能防止混入外壳内的空气引起的异常音的产生。
而且,由于空气不向圆周槽13a、54之外移动,所以能减小产生的转矩的不均匀。
而且,由于圆周槽13a、54为多个,所以即使在装配时在外壳内混入比期望的空气量多的空气的情况下,也能有效地防止混入外壳内的空气引起的异常音的产生。
而且,当使盖51侧在上安装旋转减震器D时,由于在位于上侧的盖51的内面设置有圆周槽54,所以能有效地使装配时混入外壳内的空气停留在圆周槽54内,因此能有效地防止混入外壳内的空气引起的异常音的产生。
而且,当使壳体11侧在上安装旋转减震器D时,由于在位于上侧的底部13的内面设置有圆周槽13a,所以能有效地使装配时混入外壳内的空气停留在圆周槽13a内,因此能有效地防止混入外壳内的空气引起的异常音的产生。
另外,在将盖51熔敷在壳体11上时,由于使薄壁突出圆筒部分14a的上端作为限制器而起作用,所以通过使从底部13至盖51的高度统一地设定,从而使从阻力部36至底部13和盖51的距离保持一定,能抑制转矩的不均匀。
图15是表示本发明第7实施例的旋转减震器的剖视图,在与图1~图14相同或相当的部分标注相同符号,省略其说明。
在图15中,在底部13、圆筒壁部14和盖51的与阻力部36对置的内面上,例如通过二色成形安装有泡沫聚氧酯橡胶等的泡沫软质材19作为空气停留部。
再者,旋转减震器D的装配与第1实施例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根据本实施例,由于在构成外壳的壳体11的与阻力部36对置的底部13及圆筒壁部14的内面上设置泡沫软质材19,在构成外壳的盖51的与阻力部36对置的内面上设置泡沫软质材19,所以在该泡沫软质材19上,能使装配时混入外壳内的空气停留。
因此,即使转子31向两个方向旋转,泡沫软质材19内的空气由于未被过度地压缩,因此,也能防止混入外壳内的空气引起的异常音的产生。
而且,由于空气不向泡沫软质材19之外移动,所以能减小产生的转矩的不均匀。
而且,当使盖51侧在上安装旋转减震器D时,由于在位于上侧的盖51的内面设置有泡沫软质材19,所以能有效地使装配时混入外壳内的空气停留在泡沫软质材19内,因此能有效地防止混入外壳内的空气引起的异常音的产生。
而且,当使壳体11侧在上安装旋转减震器D时,由于在位于上侧的底部13的内面设置有泡沫软质材19,所以能有效地使装配时混入外壳内的空气停留在泡沫软质材19内,因此能有效地防止混入外壳内的空气引起的异常音的产生。
而且,当使壳体11与盖51左右配置沿纵向安装旋转减震器D时,由于在位于上侧的圆筒壁部14的内面设置有泡沫软质材19,所以能有效地使装配时混入外壳内的空气停留在泡沫软质材19内,因此能有效地防止混入外壳内的空气引起的异常音的产生。
在图15中,泡沫软质材19安装于底部13、圆筒壁部14和盖51的所有内面,但也可以安装于底部13、圆筒壁部14和盖51的任何一处或二处,另外,泡沫软质材19的安装方法不限于二色成形,也可以是通过粘结剂的安装或相对于底部13、圆筒壁部14和盖51嵌合的安装。
另外,在将盖51熔敷在壳体11上时,由于使薄壁突出圆筒部分14a的上端作为限制器而起作用,所以通过使从底部13至盖51的高度统一地设定,从而使从阻力部36至底部13和盖51的距离保持一定,能抑制转矩的不均匀。
图16是表示本发明第8实施例的旋转减震器的剖视图,在与图1~图15相同或相当的部分标注相同符号,省略其说明。
再者,省略图示的部分与第1实施例同样地构成。
在图16中,在圆筒壁部14及薄壁突出圆筒部分14a的内面的例如将中心角4等分割的位置上设置有向圆筒壁部14及薄壁突出圆筒部分14a的轴向延伸的槽14d作为空气停留部。
再者,旋转减震器D的装配与第1实施例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根据本实施例,由于在构成外壳的壳体11的与阻力部36对置的圆筒壁部14的内面及与圆筒壁部14相连的薄壁突出圆筒部分14a的内面上设置槽14d,所以在该槽14d上,能使装配时混入外壳内的空气停留。
因此,即使转子31向两个方向旋转,停留在槽14d的空气在未被过度地压缩的状态下在槽14d内移动,因此,也能防止混入外壳内的空气引起的异常音的产生。
而且,当使壳体11与盖51左右配置沿纵向安装旋转减震器D时,由于在位于上侧的圆筒壁部14及薄壁突出圆筒部分14a的内面设置有槽14d,所以能有效地使装配时混入外壳内的空气停留在槽14d内,因此能有效地防止混入外壳内的空气引起的异常音的产生。
而且,由于空气不向槽14d之外移动,所以能减小产生的转矩的不均匀。
另外,在将盖51熔敷在壳体11上时,由于使薄壁突出圆筒部分14a的上端作为限制器而起作用,所以通过使从底部13至盖51的高度统一地设定,从而使从阻力部36至底部13和盖51的距离保持一定,能抑制转矩的不均匀。
图17是表示本发明第9实施例的旋转减震器的分解立体图,图18是表示本发明第9实施例的旋转减震器的剖视图,在与图1~图16相同或相当的部分标注相同符号,省略其说明。
在图17中,在盖51上,在下侧的扩径台阶部53的外侧,在嵌合凹槽55的内侧,在以贯通孔52的中心为中心的同心圆上设有圆周槽54,并且,将该圆周槽54例如在圆周方向上等长度分割,与圆周槽54连通的4个放射槽54C作为空气停留部。
再者,圆周槽54作为空气移动用通路而起作用。
59表示插入阻力部36与盖51之间的隔板,在中心设置插通轴部32的贯通孔59a,并且,以该贯通孔59a的中心为中心,在与圆周槽54同心的圆上,例如等间隔设置有以圆周槽54的宽度为直径的4个空气引导孔59b。
该实施例的装配与第1实施例的装配不同的地方是,例如在将盖51安装在壳体11并堵塞壳体11的开口之前,例如将轴部32插通两面涂布有硅油21的隔板59的贯通孔59a,使隔板59位于阻力部36的上侧。
再者,该实施例中的装配的其他部分与第1实施例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根据本实施例,由于在构成外壳的盖51的与阻力部36对置的内面上设置圆周槽54和放射槽54C,所以在该圆周槽54和放射槽54C上,能使装配时混入外壳内的空气通过隔板59的空气引导孔59b停留。
因此,即使转子31向两个方向旋转,停留在圆周槽54及放射槽54C内的空气在未被过度地压缩的状态下在圆周槽54内移动,因此,也能防止混入外壳内的空气引起的异常音的产生。
而且,当使盖51侧在上安装旋转减震器D时,由于在位于上侧的盖51的内面设置有圆周槽54和放射槽54C,所以能有效地使装配时混入外壳内的空气停留在圆周槽54和放射槽54C内,因此能有效地防止混入外壳内的空气引起的异常音的产生。
而且,空气能通过空气引导孔59b停留在圆周槽54、放射槽54C,空气通过隔板59与阻力部36之间分隔开,因此能减小产生的转矩的不均匀。
另外,在将盖51熔敷在壳体11上时,由于使薄壁突出圆筒部分14a的上端作为限制器而起作用,所以通过使从底部13至盖51的高度统一地设定,从而使从阻力部36至底部13和盖51的距离保持一定,能抑制转矩的不均匀。
图19是表示本发明第10实施例的旋转减震器的剖视图,在与图1~图18相同或相当的部分标注相同符号,省略其说明。
在图19中,在盖51的嵌合凹槽55的上部,在与收容部15连通的状态下设置有作为空气停留部的环绕凹部55A。
而且,盖51的与阻力部36对置的内面,从半径方向的内侧向外侧,即向环绕凹部55A以圆锥状倾斜面上升。
再者,旋转减震器D的装配与第1实施例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根据本实施例,由于在构成外壳的盖51的与阻力部36对置的外侧上设置环绕凹部55A,所以在环绕凹部55A上,能使装配时混入外壳内的空气停留。
因此,即使转子31向两个方向旋转,环绕凹部55A内的空气未被过度地压缩,因此,也能防止混入外壳内的空气引起的异常音的产生。
而且,由于使盖51的内面做成朝向环绕凹部55A上升的倾斜面,所以能使装配时混入外壳内的空气向环绕凹部55A引导有效地停留在环绕凹部55A内。
另外,当使盖51侧在上安装旋转减震器D时,由于在位于上侧的盖51的内面设置有环绕凹部55A,所以能有效地使装配时混入外壳内的空气停留在环绕凹部55A内,因此能有效地防止混入外壳内的空气引起的异常音的产生。
而且,空气不会向远离与阻力部36的上、下面或侧面对置的面的环绕凹部55A之外移动,因此能减小产生的转矩的不均匀。
而且,由于将环绕凹部55A设置在与阻力部36不对置的地方,所以能减少对在阻力部36产生的转矩的影响。
另外,在将盖51熔敷在壳体11上时,由于使薄壁突出圆筒部分14a的上端作为限制器而起作用,所以通过使从底部13至盖51的高度统一地设定,从而使从阻力部36至底部13和盖51的距离保持一定,能抑制转矩的不均匀。
图20是表示本发明第11实施例的旋转减震器的局部剖视图,在与图1~图19相同或相当的部分标注相同符号,省略其说明。
在图20中,在安装法兰17上,设置与收容部15连通的凹部17a作为空气贮留部,在该凹部17a内一体地设置中空的安装轮缘18A设置安装孔18。
另外,在盖51上对应安装法兰17设置具有与凹部17a嵌合的突出台阶部56a的安装法兰56,在该安装法兰56上设置与安装轮缘18A(安装孔18)连通的安装孔57,并且,以下面的安装孔57的中心为中心设置有嵌合安装轮缘18A的嵌合凹部57a。
该实施例的装配与第1实施例的装配不同的地方是,在将盖51安装在壳体11并堵塞壳体11的开口之后,例如包括安装法兰17、56的外周的壳体11的全外周与盖51的全外周通过高频熔敷进行熔敷。
再者,该实施例中的装配的其他部分与第1实施例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根据本实施例,由于在构成外壳的壳体11的与阻力部36对置的安装法兰17上设置凹部17a,所以在凹部17a内,能使装配时混入外壳内的空气停留。
因此,即使转子31向两个方向旋转,凹部17a内的空气由于未被过度地压缩,因此,也能防止混入外壳内的空气引起的异常音的产生。
而且,由于空气不向凹部17a之外移动,所以能减小产生的转矩的不均匀。
并且,当使壳体11与盖51左右配置,并且使安装法兰17、56上下配置,沿纵向安装旋转减震器D时,由于在位于上侧的安装法兰17上设置有凹部17a,所以能有效地使装配时混入外壳内的空气停留在凹部17a内,因此能有效地防止混入外壳内的空气引起的异常音的产生。
另外,在将盖51熔敷在壳体11上时,由于使薄壁突出圆筒部分14a的上端作为限制器而起作用,所以通过使从底部13至盖51的高度统一地设定,从而使从阻力部36至底部13和盖51的距离保持一定,能抑制转矩的不均匀。
图21是表示本发明第12实施例的旋转减震器的分解立体图,在与图1~图20相同或相当的部分标注相同符号,省略其说明。
再者,省略图示的部分与第1实施例同样地构成。
在图21中,在底部13上,通过将具有规定宽度的I形切割状(Iカット状)的突出部13A一体地设置在通过轴支部16的直径方向上,从而在该突出部13A的两侧设置作为空气贮留部而起作用的凹部13B,在突出部13A上设置使凹部13B彼此连通的位于以轴支部16的中心为中心的圆周上的圆弧状的空气移动用通路13b。
而且,旋转减震器D的装配与第1实施例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根据本实施例,由于在构成外壳的壳体11的与阻力部36对置的底部13上设置凹部13B,所以在该凹部13B上,能使装配时混入外壳内的空气停留。
因此,即使转子31向两个方向旋转,由于凹部13B内的空气未被过度地压缩,因此,也能防止混入外壳内的空气引起的异常音的产生。
而且,当使壳体11侧在上安装旋转减震器D时,由于在位于上侧的底部13的内面设置有凹部13B,所以能有效地使装配时混入外壳内的空气停留在凹部13B内,因此能有效地防止混入外壳内的空气引起的异常音的产生。
而且,由于空气不向凹部13B之外移动,所以能减小产生的转矩的不均匀。
而且,由于通过空气移动用通路13b使凹部13B彼此连通,所以在装配时混入外壳内的空气在未被过度地压缩的状态下,能通过空气移动用通路13b从一个凹部13B向另一个凹部13B移动。
因此,即使转子31向两个方向旋转,停留在凹部13B内的空气在未被过度地压缩的状态下从一个凹部13B向另一个凹部13B通过空气移动用通路13b移动,因此,也能防止混入外壳内的空气引起的异常音的产生。
另外,在将盖51熔敷在壳体11上时,由于使薄壁突出圆筒部分14a的上端作为限制器而起作用,所以通过使从底部13至盖51的高度统一地设定,从而使从阻力部36至底部13和盖51的距离保持一定,能抑制转矩的不均匀。
图22是表示本发明第13实施例的旋转减震器的分解立体图,在与图1~图21相同或相当的部分标注相同符号,省略其说明。
再者,省略图示的部分与第1实施例同样地构成。
在图22中,在盖51上,在下侧的扩径台阶部53的外侧,在嵌合凹槽55的内侧,在以贯通孔52的中心为中心的多个例如2个同心圆上分别设有在圆周方向上等间隔的4个凹部54D作为空气停留部。
再者,内周的凹部54D位于外周的凹部54D之间。
并且,旋转减震器D的装配与第1实施例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根据本实施例,由于在构成外壳的盖51的与阻力部36对置的内面上设置多个凹部54D,所以在该多个凹部54D上,能使装配时混入外壳内的空气停留。
因此,即使转子31向两个方向旋转,停留在凹部54D的空气在未被过度地压缩的状态下在凹部54D内移动,因此,也能防止混入外壳内的空气引起的异常音的产生。
而且,由于空气不向凹部54D之外移动,所以能减小产生的转矩的不均匀。
而且,当使盖51侧在上安装旋转减震器D时,由于在位于上侧的盖51的内面设置有多个凹部54D,所以能有效地使装配时混入外壳内的空气停留在多个凹部54D内,因此能有效地防止混入外壳内的空气引起的异常音的产生。
而且,本实施例的凹部54D在通过合成树脂注射成形成形盖51时,可利用从模具顶出成形品时的圆筒状的顶出销的形状形成。
另外,在将盖51熔敷在壳体11上时,由于使薄壁突出圆筒部分14a的上端作为限制器而起作用,所以通过使从底部13至盖51的高度统一地设定,从而使从阻力部36至底部13和盖51的距离保持一定,能抑制转矩的不均匀。
图23是表示本发明第14实施例的旋转减震器的分解立体图,在与图1~图22相同或相当的部分标注相同符号,省略其说明。
再者,省略图示的部分与第1实施例同样地构成。
在图23中,在盖51上设置有放射槽54C,该放射槽54C从下侧的扩径台阶部53的外侧向嵌合凹槽55的内侧,以贯通孔52的中心为中心放射状地延伸,例如在4分割圆周的位置设置4个。
而且,旋转减震器D的装配与第1实施例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根据本实施例,由于在构成外壳的盖51的与阻力部36对置的外侧设置放射槽54C,所以在该放射槽54C上,能使装配时混入外壳内的空气停留。
因此,即使转子31向两个方向旋转,放射槽54C内的空气在未被过度地压缩的状态下在放射槽54C内移动,因此,也能防止混入外壳内的空气引起的异常音的产生。
而且,由于空气不向放射槽54C之外移动,所以能减小产生的转矩的不均匀。
而且,当使盖51侧在上安装旋转减震器D时,由于在位于上侧的盖51的内面设置有放射槽54C,所以能有效地使装配时混入外壳内的空气停留在放射槽54C内,因此能有效地防止混入外壳内的空气引起的异常音的产生。
另外,在将盖51熔敷在壳体11上时,由于使薄壁突出圆筒部分14a的上端作为限制器而起作用,所以通过使从底部13至盖51的高度统一地设定,从而使从阻力部36至底部13和盖51的距离保持一定,能抑制转矩的不均匀。
图24是表示本发明第15实施例的旋转减震器的分解立体图,图25是装配图24所示的旋转减震器的过程的说明图,图26是本发明第15实施例的旋转减震器的剖视图,在与图1~图23相同或相当的部分标注相同符号,省略其说明。
在图24中,在转子31的阻力部36上,在以轴部32的中心为中心的同心圆上设置有多个例如3个圆弧状贯通孔37A作为空气停留部。
并且,如图26所示,与圆弧状贯通孔37A的宽度相比,圆周槽13a、54的宽度较宽,另外,圆弧状贯通孔37A位于圆周槽13a、54的内侧地构成。
再者,该实施例中的圆周槽13a、54(凹槽)作为空气移动用通路而起作用。
该实施例的装配与第1实施例的装配不同的地方是,如图25所示,为了使壳体11的轴支部16嵌合在凹坑33内,当将轴部32的一部分及阻力部36收容在收容部15内后通过阻力部36推压从圆弧状贯通孔37A浮起的硅油21,由于圆弧状贯通孔37A的内周与O形圈61的距离a比圆弧状贯通孔37A的外周与薄壁突出圆筒部分14a的距离b近,所以利用毛细管现象而进入O形圈61与阻力部36及轴部32之间,防止O形圈61贴在阻力部36及轴部32上,不会从薄壁突出圆筒部分14a向外侧溢出。
再者,该实施例中的装配的其他部分与第1实施例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根据本实施例,由于在阻力部上设置多个圆弧状贯通孔37A,在外壳上设置使该圆弧状贯通孔37A连通的圆周槽13a、54,所以能使装配时混入外壳内的空气通过圆周槽13a、54在未被过度压缩的状态下从一个圆弧状贯通孔37A向另一个圆弧状贯通孔37A移动。
因此,即使转子31向两个方向旋转,停留在圆弧状贯通孔37A内的空气在未被过度地压缩的状态下通过圆周槽13a、54从一个圆弧状贯通孔37A向另一个圆弧状贯通孔37A移动,因此,也能防止混入外壳内的空气引起的异常音的产生。
并且,由于使圆弧状贯通孔37A的内周与O形圈61的距离a比圆弧状贯通孔37A的外周与薄壁突出圆筒部分14a的距离b近,所以在装配时硅油21利用毛细管现象进入O形圈61与阻力部36及轴部32之间,防止O形圈61贴在阻力部36及轴部32上,不会从薄壁突出圆筒部分14a向外侧溢出。
因而,硅油21进入O形圈61与阻力部36及轴部32之间,防止O形圈61贴在阻力部36及轴部32上,由此能防止旋转减震器D的初始转矩的增加;另外,由于硅油21不会从薄壁突出圆筒部分14a向外侧溢出,从而将盖51切实地熔敷在壳体11上并密封外壳的外周。
另外,在将盖51熔敷在壳体11上时,由于使薄壁突出圆筒部分14a的上端作为限制器而起作用,所以通过使从底部13至盖51的高度统一地设定,从而使从阻力部36至底部13和盖51的距离保持一定,能抑制转矩的不均匀。
在上述的第1实施例中,即使不设置环绕槽37,也能取得同样的效果。
另外,在第3实施例中,即使构成为不设置环绕槽37,或者在底部13设置与分割圆弧状槽54A同样的分割圆弧状槽,或者在底部13仅设置与分割圆弧状槽54A同样的分割圆弧状槽,也能取得同样的效果。
另外,在第4实施例中,即使构成为在底部13设置与分割圆弧状槽54A、空气移动用通路54B同样的分割圆弧状槽、空气移动用通路,或者在底部13仅设置与分割圆弧状槽54A、空气移动用通路54B同样的分割圆弧状槽、空气移动用通路,也能取得同样的效果。
另外,在第5实施例中,即使构成为将圆周槽14c分割为多个设置多个分割停留部,或者将圆周槽14c分割为多个设置多个分割停留部、并且设置使分割停留部彼此连通的空气移动用通路,也能取得同样的效果。
另外,在第7实施例中,即使构成为在底部13、圆筒壁部14及盖51的与阻力部36对置的至少一个上设置泡沫软质材19,也能取得同样的效果。
另外,在第8实施例中,即使构成为设置使槽14d连通的空气移动用通路,也能取得同样的效果。
而且,即使构成为组合各实施例的空气停留部,也能取得同样的效果。
另外,在第15实施例中,即使取代圆弧状贯通孔37A在阻力部36上设置凹部、凹槽、环绕槽、圆周槽,或者不设置圆周槽13a及/或圆周槽54,也能取得同样的效果。
在上述的实施例中,表示了在壳体11上设置轴支部16,在轴部32上设置凹坑33,可以旋转地支撑转子31的例子,但也可以为在壳体上设置凹坑,在轴部设置轴支部的结构。
另外,表示了在轴部32上一体地成形阻力部36的例子,但也可以构成为分别地成形轴部和阻力部,例如以方轴和方孔的关系一体地旋转。
并且,作为粘性流体虽然表示了使用硅油21的例子,但也可以使用同样功能的其他粘性流体,例如润滑脂等。
上述的各实施例虽然以轴部32从外壳突出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如图27所示,在至少一部分从外壳露出的轴部32A(输出部)的露出部分上,设置安装被驱动齿轮可一体地旋转的卡合部32c的结构的旋转减震器D也可以适用本发明。
另外,上述的各实施例以设置防止硅油21从轴部32与外壳之间泄漏的O形圈61为例进行了说明,但如图28所示,设置沿圆筒壁部14的内周环绕的旋转导向槽14e,将与该旋转导向槽14e卡合旋转的卡合突条58沿盖51的外周环绕设置,由此即使不使用O形圈(密封部件)也能防止硅油21从壳体11与盖51之间泄漏的结构的旋转减震器D也适用本发明。
产生实用性
如以上,本发明的旋转减震器作为对旋转体的转动进行制动的构件,或者作为制动直线移动的移动体的移动的构件而可使用于各种设备,能防止装配时混入外壳内的空气引起的异常音的产生。

Claims (8)

1.一种旋转减震器,具备:
外壳;
粘性流体,收容于该外壳内;以及
转子,收放于上述外壳内,并在至少一部分从上述外壳露出的输出部上设置有在上述外壳内的上述粘性流体中移动的阻力部,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外壳的内面或者上述阻力部上设置有空气停留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转减震器,其特征在于:
在安装的状态下,位于上侧的上述外壳的内面设置有上述空气停留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旋转减震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空气停留部由位于圆周上的多个分割空气停留部构成,
使在圆周方向邻接的上述分割空气停留部彼此通过空气移动用通路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旋转减震器,其特征在于:
在不与上述阻力部对置的部位设置有上述外壳的空气停留部。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旋转减震器,其特征在于:
设置有分隔开上述外壳的空气停留部与上述阻力部之间的隔板。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旋转减震器,其特征在于:
使上述外壳的空气停留部设置在除去与上述阻力部的旋转最外周部分附近对应的部分以外的部分上。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旋转减震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阻力部的多个分割空气停留部由贯通孔构成,
使上述贯通孔连通的上述空气移动用通路由设置于上述外壳的凹槽构成。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旋转减震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多个贯通孔呈同心圆状地设置,
上述凹槽是与上述贯通孔对应设置于上述外壳的圆周槽。
CNA2006800562479A 2006-10-31 2006-12-27 旋转减震器 Pending CN101529119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06/322217 WO2008053570A1 (fr) 2006-10-31 2006-10-31 Amortisseur de rotation
JPPCT/JP2006/322217 2006-10-31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529119A true CN101529119A (zh) 2009-09-09

Family

ID=3934392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A2006800562479A Pending CN101529119A (zh) 2006-10-31 2006-12-27 旋转减震器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20090277735A1 (zh)
EP (1) EP2088348A4 (zh)
JP (1) JPWO2008053574A1 (zh)
KR (1) KR101305667B1 (zh)
CN (1) CN101529119A (zh)
TW (1) TWI350349B (zh)
WO (2) WO2008053570A1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033523A (zh) * 2014-06-18 2014-09-10 无锡圣丰减震器有限公司 车辆驾驶室用硅油一体型减震器
CN113825925A (zh) * 2019-05-28 2021-12-21 百乐仕株式会社 阻尼器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HU227583B1 (en) * 2008-02-22 2011-08-29 B B I P Szellemi Tulajdonjog Hasznosito Es Vagyonkezeloe Korlatolt Feleloessegue Tarsasag Rotary stand for supporting weight
JP2010039027A (ja) * 2008-08-01 2010-02-18 Nifco Inc 開閉機構、画像読取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8459137B1 (en) 2010-04-07 2013-06-11 Hydro-Gear Limited Partnership Control assembly for drive system
JP5759207B2 (ja) * 2011-03-02 2015-08-05 株式会社ニフコ 回転ダンパ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5666376B2 (ja) * 2011-05-16 2015-02-12 株式会社ニフコ ワンウェイクラッチ付き回転ダンパ装置
US20130255654A1 (en) * 2012-03-28 2013-10-03 Dan Nystrom Arrow rest
JP6258188B2 (ja) * 2014-11-27 2018-01-10 株式会社ニフコ ダンパー及びダンパーの製造方法
JP6359441B2 (ja) * 2014-12-16 2018-07-18 株式会社ニフコ ダンパーの製造方法
WO2020241290A1 (ja) * 2019-05-28 2020-12-03 株式会社パイオラックス ダンパー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111551Y2 (zh) * 1980-09-30 1986-04-11
US4527675A (en) * 1984-04-19 1985-07-09 Nifco Inc. Oil type damper
US4565266A (en) * 1984-04-30 1986-01-21 Nifco Inc. Oil type damper
JPS6165907A (ja) * 1984-09-05 1986-04-04 Toshiba Corp 回転体用制振装置
JPH0137236Y2 (zh) * 1985-02-08 1989-11-10
JPS61192937A (ja) 1985-02-21 1986-08-27 Nifco Inc 回転ダンパ−
JP2884267B2 (ja) * 1991-03-11 1999-04-19 株式会社ニフコ 回転ダンパー
JPH07317820A (ja) * 1994-05-24 1995-12-08 Nifco Inc ロータリーダンパー
JP2603377Y2 (ja) * 1995-03-17 2000-03-06 株式会社ニフコ 回転ダンパー
JP2005030550A (ja) * 2003-06-19 2005-02-03 Nifco Inc 回転ダンパー
JP4272958B2 (ja) * 2003-09-12 2009-06-03 株式会社ニフコ 回転ダンパー
JP4434755B2 (ja) * 2003-09-17 2010-03-17 株式会社ニフコ 回転ダンパー
WO2005045276A1 (ja) 2003-11-05 2005-05-19 Fuji Latex Co., Ltd. ロータリーダンパ及びそれを具備する自動車の付属品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033523A (zh) * 2014-06-18 2014-09-10 无锡圣丰减震器有限公司 车辆驾驶室用硅油一体型减震器
CN104033523B (zh) * 2014-06-18 2015-11-04 无锡圣丰减震器有限公司 车辆驾驶室用硅油一体型减震器
CN113825925A (zh) * 2019-05-28 2021-12-21 百乐仕株式会社 阻尼器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090277735A1 (en) 2009-11-12
TWI350349B (en) 2011-10-11
WO2008053574A1 (fr) 2008-05-08
TW200902875A (en) 2009-01-16
WO2008053570A1 (fr) 2008-05-08
KR101305667B1 (ko) 2013-09-09
EP2088348A1 (en) 2009-08-12
JPWO2008053574A1 (ja) 2010-02-25
KR20090076985A (ko) 2009-07-13
EP2088348A4 (en) 2009-10-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529119A (zh) 旋转减震器
JP6289193B2 (ja) デファレンシャル装置用バッフルプレート
US4908905A (en) Rotary damper
JP6457476B2 (ja) 動力装置
WO2013161204A1 (ja) 建設機械の駆動装置
JP4434755B2 (ja) 回転ダンパー
JPH09273623A (ja) 車軸駆動装置のハウジング
JP6975075B2 (ja) 差動装置
CN102840264B (zh) 旋转阻尼器
JPH10311359A (ja) 回転ダンパ
JP4373756B2 (ja) 回転ダンパー
CN105736360B (zh) 齿轮泵
US20180112659A1 (en) Fuel pump
WO2016113813A1 (ja) 燃料ポンプ
CN202946371U (zh) 内啮合齿轮泵
CN102817952A (zh) 旋转阻尼器
CN101283206A (zh) 用于箱体的密封结构
JP2020153421A (ja) ギヤ軸及びギヤ軸の製造方法
CN1247911C (zh) 动压轴承装置
CN100434745C (zh) 旋转阻尼器
JPH10252863A (ja) 差動歯車装置
JP4272958B2 (ja) 回転ダンパー
KR100584462B1 (ko) 회전댐퍼
KR100584464B1 (ko) 회전댐퍼
JP2003184779A (ja) 円周流ポンプ用インペラ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DE

Ref document number: 1133291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

C12 Rejection of a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its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090909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WD

Ref document number: 1133291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