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508235A - 车辆用空调装置 - Google Patents

车辆用空调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508235A
CN101508235A CNA2009100063885A CN200910006388A CN101508235A CN 101508235 A CN101508235 A CN 101508235A CN A2009100063885 A CNA2009100063885 A CN A2009100063885A CN 200910006388 A CN200910006388 A CN 200910006388A CN 101508235 A CN101508235 A CN 10150823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eristome
defogger
periphery wall
sealing element
fa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910006388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508235B (zh
Inventor
吉田隆弘
岛内孝行
手岛孝
佐藤康弘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enso Corp
Original Assignee
Denso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enso Corp filed Critical Denso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150823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50823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50823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508235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ir-Conditioning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辆用空调装置,其减少密封部件的使用量。在该车辆用空调装置中,在脸部模式中,在外周壁(251)关闭除霜器开口部(21b)且外周壁(252)关闭脚部开口部(21d)的状态下,密封部件(260)根据从各开口部(251a)接受的风压而向径方向外周侧膨胀。因此,壳体外周部(210)中除霜器开口部(21b)的周围和外周壁(251)之间得以密接。因此,除霜器开口部(21b)成为密闭的状态。这种情况下,门开口部(250c)与脸部开口部(21c)连通。另外,从空气导入口(252c)导入的空气通过壳体外周部(210)和外周壁(251)之间而向脚部开口部(21d)泄漏。

Description

车辆用空调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对车室内进行空气调节的车辆用空调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车辆用空调装置中,已知有设有如下壳体和转动门的结构,即,该壳体具有除霜器开口部、脸部开口部以及脚部开口部,转动门被旋转自如地支承,并将除霜器开口部、脸部开口部以及脚部开口部中的任一方开口部伴随旋转而开口(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另外,以下对除霜器开口部、脸部开口部以及脚部开口部总称为三个开口部。
转动门具备设于旋转轴的径方向外周侧的第一外周壁和相对于第一外周壁而设于圆周方向一方侧的第二外周壁。在转动门中第一、第二外周壁之间设置向三个开口部中的任一方开口部吹出空调风的门开口部。
并且,相对于第一外周壁在径方向外周侧配置有第一密封部件,相对于第二外周壁在径方向外周侧配置有第二密封部件。
在实施脸部模式的情况下,这样构成的转动门在第一外周壁关闭除霜器开口部,且第二外周壁关闭脚部开口部的状态下,第一密封部件形成密闭除霜器开口部的状态,第二密封部件形成密闭脚部开口部的状态。
在双级模式下,在第一外周壁关闭除霜器开口部的状态下,第一密封部件形成密闭除霜器开口部的状态。
在脚部模式下,在第一外周壁关闭脸部开口部的状态下,第一密封部件形成密闭脸部开口部的状态。
在除霜模式下,在第一外周壁分别关闭脸部开口部和脚部开口部的状态下,第一密封部件形成分别密闭脸部开口部和脚部开口部的状态。
由以上,由三个开口部中的第一、第二外周壁关闭的开口部成为通过第一密封部件密闭的状态。因此,能够防止空调风流入由三个开口部中的第一、第二外周壁关闭的开口部。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8—25945号公报
在上述的车辆用空调装置中,由于使用第一、第二密封部件,所以能够防止空调风流入三个开口部中由第一、第二外周壁关闭的开口部,但是需要第一、第二密封部件这样大量的密封部件。
发明内容
本发明就是鉴于上述问题而研发的,其目的在于降低密封部件的使用量。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在本发明第1方面的车辆用空调装置中,伴随转动门的旋转,在将除霜器开口部、脸部开口部以及脚部开口部中的至少一个开口部由第一、第二外周壁中的任一方外周壁关闭且将除霜器开口部、脸部开口部以及脚部开口部中的至少一个开口部以外的另一开口部与门开口部连通的状态下,由从被连通的该另一开口部向车室内吹出的空调风来对车室内进行空气调节,其特征在于,
仅在第一、第二外周壁中的一方外周壁(251)侧设有密封部件(260),
在转动门中门开口部与脸部开口部连通,并且第一、第二外周壁中的一方外周壁(251)关闭除霜器开口部,进而一方外周壁以外的另一方外周壁(252)关闭脚部开口部的状态下,密封部件(260)形成密闭除霜器开口部的状态,脚部开口部形成非密闭的状态。
这样,通过仅在第一、第二外周壁中的一方外周侧配置密封部件,从而,与在第一、第二外周壁各自的径方向外周侧配置密封部件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少密封部件。
在此,脸部开口部是朝向车室内乘坐人员的上半身吹出空调风的开口部,脚部开口部是朝向乘坐人员的下半身吹出空调风的开口部,除霜器开口部是朝向车室内的窗玻璃的内表面吹出空调风的开口部。
在本发明第2方面的车辆用空调装置中,伴随转动门的旋转,在将除霜器开口部、脸部开口部以及脚部开口部中的至少一个开口部由第一、第二外周壁中的任一方外周壁关闭且将除霜器开口部、脸部开口部以及脚部开口部中的至少一个开口部以外的另一开口部与门开口部连通的状态下,由从被连通的该另一开口部向车室内吹出的空调风来对车室内进行空气调节,其特征在于,具备密封部件(260a、260b、260c),
所述密封部件(260a、260b、260c)在转动门中门开口部与脸部开口部连通,并且第一、第二外周壁中的一方外周壁(251)关闭除霜器开口部,进而一方外周壁以外的另一方外周壁(252)关闭脚部开口部的状态下,使通过除霜器开口部泄漏的空气量比通过脚部开口部泄漏的空气量少。
由此,在门开口部与脸部开口部连通,并且第一、第二外周壁中的一方外周壁关闭除霜器开口部,进而一方外周壁以外的另一方外周壁关闭脚部开口部的状态下,与密封部件分别密闭脚部开口部和除霜器开口部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少密封部件。
在本发明第3方面的车辆用空调装置中,其特征在于,转动门具有相对于第一、第二外周壁而设于旋转轴的轴线方向一方侧的第一门侧壁(250a),
壳体具有相对于第一门侧壁而设于轴线方向一方侧且相对于第一门侧壁隔着间隙而相对的第一壳体侧壁(225a),
在第一门侧壁和第一壳体侧壁中的一方上设有至少一个槽部(Ka),在另一方侧壁上设有向槽部内突出的突起部(228a),
槽部和突起部构成对在间隙中流动的空调风的气流进行节流的迷宫结构。
在本发明第4方面的车辆用空调装置中,其特征在于,转动门具有相对于第一、第二外周壁而设于第一门侧壁的相反侧的第二门侧壁(250b),
壳体具有相对于第二门侧壁而设于第一门侧壁的相反侧且相对于第二门侧壁隔着间隙而相对的第二壳体侧壁(225b),
在第二门侧壁和第二壳体侧壁中的一方上设有至少一个槽部(Kb),在另一方侧壁上设有向槽部内突出的突起部(228b),
槽部和突起部构成对在间隙中流动的空调风的气流进行节流的迷宫结构。
在本发明第5方面的车辆用空调装置中,其特征在于,密封部件形成为从径方向外周侧覆盖一方外周壁。
在本发明第6方面的车辆用空调装置中,其特征在于,在一方外周壁上设有开口部(251a),
密封部件(260)配置成覆盖一方外周壁的开口部,
在门开口部与脸部开口部连通,并且一方外周壁(251)关闭除霜器开口部的状态下,密封部件形成通过开口部承受空调风的风压而向径方向外侧膨胀并密封除霜器开口部的状态。
在本发明第7方面的车辆用空调装置中,其特征在于,密封部件被支承于一方外周壁支承,并且形成为能够弹性变形,
壳体具备壳体周壁部(210),该壳体周壁部(210)相对于转动门而设于径方向外周侧,且具有除霜器开口部、脸部开口部、以及脚部开口部,
壳体周壁部具备:
第一突起部(211a),其相对于除霜器开口部配置在圆周方向一方侧,在旋转轴的整个轴线方向上向径方向内侧突出,其前端部在旋转轴的整个轴线方向上形成为线状;
第二突起部(212a),其相对于除霜器开口部配置在圆周方向另一方侧,在旋转轴的整个轴线方向上向径方向内侧突出,其前端部在旋转轴的整个轴线方向上形成为线状,
在门开口部与脸部开口部连通,并且一方外周壁(251)关闭除霜器开口部的状态下,形成为第一、第二突起部靠压密封部件而使密封部件在整个轴线方向上因弹性变形而呈压缩了的状态,
压缩了的状态下的密封部件通过将第一、第二突起部和一方外周壁之间形成密接的状态,从而形成密闭除霜器开口部的状态。
在本发明第8方面的车辆用空调装置中,其特征在于,在壳体周壁部的内周壁上设有在整个圆周方向上靠压密封部件中旋转轴的轴线方向一方侧端部的第一靠压部(229a),
第一靠压部通过在整个圆周方向上靠压密封部件中轴线方向一方侧端部,从而通过弹性变形将密封部件中轴线方向一方侧端部压缩,使密封部件与一方外周壁(251)之间在整个圆周方向上密闭。
在本发明第9方面的车辆用空调装置中,其特征在于,第一靠压部(229a)的剖面形状形成为,相对于一方外周壁倾斜,并越向轴线方向一方侧越靠近一方外周壁。
在本发明第10方面的车辆用空调装置中,其特征在于,在壳体周壁部的内周壁上设有在整个圆周方向上靠压密封部件中旋转轴的轴线方向另一方侧端部的第二靠压部(229b),
第二靠压部通过在整个圆周方向上靠压密封部件中轴线方向另一方侧端部,从而通过弹性变形将密封部件中轴线方向另一方侧端部压缩,使该密封部件与一方外周壁(251)之间在整个圆周方向上密闭。
在本发明第11方面的车辆用空调装置中,其特征在于,第二靠压部(229b)的剖面形状形成为,相对于一方外周壁倾斜,并越向轴线方向另一方侧越靠近一方外周壁。
在本发明第12方面的车辆用空调装置中,其特征在于,密封部件具备:相对于一方外周壁配置在径方向外周侧且配置在圆周方向一方侧的第一密封部件(260a)和相对于一方外周壁配置在径方向外周侧且配置在圆周方向另一方侧的第二密封部件(260c),
第一、第二密封部件形成为沿旋转轴的轴线方向延伸,
在一方外周壁密闭除霜器开口部的状态下,通过第一密封部件使壳体中相对于除霜器开口部的圆周方向一方侧和一方外周壁之间密接,且第二密封部件使壳体中相对于除霜器开口部的圆周方向另一方侧和一方外周壁之间密接,从而形成密闭除霜器开口部的状态。
由此,由于一方密封部件能够顺畅地向壳体周壁部的内周壁部侧移动,所以能够降低密封部件相对于壳体周壁部的内周壁部侧的摩擦力。这样,能够减小使转动门旋转时所需的驱动力。
在本发明第13方面的车辆用空调装置中,其特征在于,壳体具备壳体周壁部(210),该壳体周壁部(210)相对于转动门而设于径方向外周侧,且具有除霜器开口部、脸部开口部以及脚部开口部,
在一方外周壁关闭脸部开口部且门开口部与脚部开口部连通的状态下,空调风从壳体周壁部和一方外周壁之间的间隙向脸部开口部侧泄漏。
在本发明第14方面的车辆用空调装置中,其特征在于,第一、第二密封部件分别以在一方外周壁和壳体周壁部之间因弹性变形而压缩了的状态,使一方外周壁和壳体周壁部之间密接,
第一、第二密封部件中的至少一个密封部件形成为,其径方向外周侧和旋转轴之间的长度(r1)越向圆周方向中的任一方侧进展越短,从而引导一方密封部件伴随一方外周壁的旋转而向壳体周壁部的内周壁侧移动。
在本发明第15方面的车辆用空调装置中,其特征在于,一方外周壁中配置有一方密封部件的面(251c)形成为,其与旋转轴之间的长度(r2)越向圆周方向中的任一方侧进展越短,从而一方密封部件的径方向外周侧和旋转轴之间的长度(r1)越向圆周方向中的任一方侧进展越短。
在本发明第16方面的车辆用空调装置中,其特征在于,壳体周壁部中构成除霜器开口部、脸部开口部以及脚部开口部中任一方开口部的开口形成部(21d)通过形成为其与旋转轴之间的长度(r3)越靠近一方的开口部越长,从而能够引导第一、第二密封部件中任一方的密封部件伴随转动门的旋转而从一方开口部侧向壳体周壁部的内周壁(210c)侧移动。
在本发明第17方面的车辆用空调装置中,其特征在于,壳体具备壳体周壁部(210),该壳体周壁部(210)相对于转动门而设于径方向外周侧,且具有除霜器开口部、脸部开口部以及脚部开口部,
壳体周壁部具备:相对于除霜器开口部而设于圆周方向一方侧并向径方向内周侧突出的第一壳体突出部(351)和相对于除霜器开口部而设于圆周方向另一方侧并向径方向内周侧突出的第二壳体突出部(350),
第一密封部件(260b)相对于一方外周壁配置在圆周方向一方侧,
第二密封部件(260c)相对于一方外周壁配置在圆周方向另一方侧,
在一方外周壁(251)关闭除霜器开口部的状态下,通过第一密封部件(260b)使一方外周壁和第一壳体突出部密接,且第二密封部件(260c)使一方外周壁和第二壳体突出部密接,从而形成密闭除霜器开口部的状态。
在本发明第18方面的车辆用空调装置中,其特征在于,在门开口部与脚部开口部连通,并且一方外周壁关闭脸部开口部的状态下,空调风通过一方外周壁和壳体外周壁之间的间隙而向脸部开口部侧泄漏。
在本发明第19方面的车辆用空调装置中,壳体(21),其具有脸部开口部(21c)、脚部开口部(21d)、除霜器开口部(21b)、朝向脸部开口部流入空调风的第一通风路(32a)、使从第一通风路吹出的空调风旁通脸部开口部而流向脚部开口部和除霜器开口部的第二通风路(32b);
脸部门(400),其形成板状,并且伴随旋转轴(400a)的旋转,开放脸部开口部和第二通风路的空气入口(33)中的任一方;
除霜器门(410),其形成板状,并伴随旋转轴(410a)的旋转,开放脚部开口部和除霜器开口部中的任一方,
通过从除霜器开口部、脸部开口部以及脚部开口部中的任一方开口部吹出的空调风对车室内进行空气调节,其特征在于,
具备密封部件(410c),该密封部件(410c)设置成,在除霜器门关闭除霜器开口部并开放脚部开口部侧,并且脸部门开放脸部开口部并关闭第二通风路的空气入口(33)的状态下,形成密闭除霜器开口部的状态,且形成非密闭脚部开口部的状态。
由此,在除霜器门关闭除霜器开口部并开放脚部开口部侧,并且脸部门开放脸部开口部并关闭第二通风路的空气入口(33)的状态下,与设置形成分别密闭除霜器开口部和脚部开口部的状态下的密封部件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少密封部件。
在本发明第20方面的车辆用空调装置中,壳体(21),其具有脸部开口部(21c)、脚部开口部(21d)、除霜器开口部(21b)、朝向脚部开口部流入空调风的第一通风路(32a)、使从第一通风路吹出的空调风旁通脚部开口部而流向脸部开口部和除霜器开口部的第二通风路(32b);
脚部门(400),其形成板状,并且伴随旋转轴(440a)的旋转,开放脚部开口部和第二通风路的空气入口(33)中的任一方;
除霜器门(410),其形成板状,并伴随旋转轴(410a)的旋转,开放脸部开口部和除霜器开口部中的任一方,
通过从除霜器开口部、脸部开口部以及脚部开口部中的任一方开口部吹出的空调风对车室内进行空气调节,其特征在于,
具备密封部件(410c),该密封部件(410c)设置成,在除霜器门关闭除霜器开口部并开放脸部开口部侧,并且脚部门关闭脚部开口部并开放第二通风路的空气入口的状态下,形成密闭除霜器开口部的状态,并且形成非密闭脚部开口部的状态。
因此,与本发明的第19方面相同,能够减少密封部件。
在本发明第21方面的车辆用空调装置中,壳体(21),其具有脸部开口部(21c)、脚部开口部(21d)、除霜器开口部(21b)、朝向除霜器开口部流入空调风的第一通风路(32a)、使从第一通风路吹出的空调风旁通除霜器脸部开口部而流向脸部开口部和脚部开口部流入的第二通风路(32b);
除霜器门(410),其形成板状,并且伴随旋转轴(410a)的旋转,开放除霜器开口部和第二通风路的空气入口(33)中的任一方;
脸部门(400),其形成板状,并伴随旋转轴(400a)的旋转,开放脸部开口部和脚部开口部中的任一方,
通过从除霜器开口部、脸部开口部以及脚部开口部中的任一方开口部吹出的空调风对车室内进行空气调节,其特征在于,
具备密封部件(410c),该密封部件(410c)设置成,在除霜器门关闭除霜器开口部并开放第二通风路的空气入口,并且脸部门开放脸部开口部侧并关闭脚部开口部的状态下,形成密闭除霜器开口部的状态,并且形成非密闭脚部开口部的状态。
因此,与本发明的第19方面同样,能够减少密封部件。
在本发明第22方面的车辆用空调装置中,壳体(21),其具有脸部开口部(21c)、脚部开口部(21d)以及除霜器开口部(21b),并朝向脸部开口部、脚部开口部和除霜器开口部流入空调风;
脸部门(400),其形成板状,并伴随旋转轴(400a)的旋转,开闭脸部开口部;
脚部门(440),其形成板状,并伴随旋转轴(440a)的旋转,开闭脚部开口部;
除霜器门(410),其形成板状,并且伴随旋转轴(410a)的旋转,开闭除霜器开口部;
密封部件(410c),其在除霜器门关闭除霜器开口部的状态下,将除霜器开口部形成密闭的状态,
从除霜器开口部、脸部开口部以及脚部开口部中的任一方开口部吹出的空调风对车室内进行空气调节,其特征在于,
具备密封部件(410c),该密封部件(410c)设置成,在脸部门开放脸部开口部,并且除霜器门关闭除霜器开口部,进而脚部门关闭脚部开口部的状态下,形成密闭除霜器开口部的状态,并且形成非密闭脚部开口部的状态。
因此,与本发明第19方面相同,能够减少密封部件。
另外,在权利要求的范围各项中记载的各方法的括弧内的附图标记是表示与后述的实施方式记载的具体手段的对应关系。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空调装置的概略结构的图。
图2是表示图1的吹出模式门单体的图。
图3是表示图1的吹出模式门的概略的图。
图4是表示图1的吹出模式门的动作状态的图。
图5是表示图1的吹出模式门的动作状态的图。
图6是表示图1的吹出模式门的动作状态的图。
图7是表示图1的吹出模式门的动作状态的图。
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图。
图9是图8中的A2—A2剖面图。
图10是图8中的B2—B2剖面图。
图1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吹出模式门单体的剖面图。
图12是从上侧观察图8的吹出模式门的图。
图13是表示图8的吹出模式门单体的图。
图14是表示图8的吹出模式门的动作状态的图。
图15是表示图8的吹出模式门的动作状态的图。
图16是表示图8的吹出模式门的动作状态的图。
图17是表示图8的吹出模式门的动作状态的图。
图18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密封部件单体的剖面图。
图19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密封部的动作状态的剖面图,其是表示密封部件的动作状态的图。
图20是表示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密封部的动作状态的剖面图。
图2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的密封部的动作状态的剖面图。
图22是表示本发明的第六实施方式的吹出模式门单体的图。
图23是表示第六实施方式的吹出模式门的动作状态的剖面图。
图24是表示第六实施方式的吹出模式门的动作状态的剖面图。
图25是表示第六实施方式的吹出模式门的动作状态的剖面图。
图26是表示第六实施方式的吹出模式门的动作状态的剖面图。
图27是表示第六实施方式的吹出模式门的动作状态的剖面图。
图28是表示本发明第七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空调装置的概略结构的图。
图29是表示第七实施方式的门的动作状态的图。
图30是表示第七实施方式的门的动作状态的图。
图31是表示本发明第八实施方式的吹出模式门的图。
图32是图31的吹出模式门的局部剖面图。
图33是表示第八实施方式的吹出模式门的动作状态的剖面图。
图34是表示第八实施方式的吹出模式门的动作状态的剖面图。
图35是表示第八实施方式的吹出模式门的动作状态的剖面图。
图36是表示第八实施方式的吹出模式门的动作状态的剖面图。
图37是表示第八实施方式的吹出模式门的动作状态的剖面图。
图38是表示本发明第九实施方式的吹出模式门的图。
图39是图38中的A4—A4剖面图。
图40是图38中的B4—B4剖面图。
图41是表示本发明第十实施方式的吹出模式门的图。
图42是表示本发明第十一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空调装置的概略结构的图。
图43是表示第十一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空调装置的概略结构的图。
图44是表示第十一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空调装置的概略结构的图。
图45是表示第十一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空调装置的概略结构的图。
图46是表示第十一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空调装置的概略结构的图。
图47是表示本发明第十二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空调装置的概略结构的图。
图48是表示本发明第十三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空调装置的概略结构的图。
图49是表示本发明第十四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空调装置的概略结构的图。
附图标号说明
20 空调单元
21 壳体
21a 空气导入口
21b 除霜器开口部
21c 脸部开口部
21d 脚部开口部
25 吹出模式门
210 壳体周壁部
250c 门开口部
251 外周壁
252 外周壁
260 密封部件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图1表示本发明的车辆用空调装置的第一实施方式。图1是表示车辆用空调装置的概略结构的图。图1中上下左右的各箭头表示车辆用空调装置搭载于车辆中的状态下的朝向。
车辆用空调装置具有送风单元10和空调单元20。送风单元10具有离心送风机11和蜗形壳体12。离心送风机11将从其旋转轴11a的轴线方向吸入的空气向径外方向外周侧吹出。蜗形壳体12具有将从离心送风机11吹出的空气流吹出的吹出口11b。
空调单元20相对于送风单元10配置在车辆前侧。空调单元20具有壳体21、制冷用热交换器22、采暖用热交换器23、气体混合门24、以及吹出模式门25。
在壳体21中的下侧设置有空气导入口21a。在空气导入口21a中导入从蜗形壳体12的吹出口11b如箭头A所示吹出的空气。
制冷用热交换器22配置在壳体21中空气导入口21a的上侧。制冷用热交换器22与压缩机、冷凝器、膨胀阀一起构成使致冷剂循环的周知的冷冻循环装置,通过使致冷剂蒸发来冷却导入空气导入口21a内的空气。
采暖用热交换器23配置在壳体21中制冷用热交换器22的上侧,从制冷用热交换器22吹出的冷风由发动机冷却水(温水)加热。
相对于壳体21中采暖用热交换器23在车辆后侧设置有旁通路26。旁通路26是从来自制冷用热交换器22的冷风旁通采暖用热交换器23而流过的通路。
气体混合门24配置于旁通路26的空气上游侧。气体混合门24由壳体21旋转自如地支承。
气体混合门24通过调整流过旁通路26的空气量和流入采暖用热交换器23的空气量的比率,来调整对车室内吹出的空气温度。
在壳体21中旁通路26的上侧设置有空气混合室27。空气混合室27将通过旁通路26的冷风(参照箭头E)和通过采暖用热交换器23的温风(参照箭头D)进行混合。
吹出模式门25配置在壳体21中的空气混合室27的上侧。吹出模式门25通过旋转轴25a相对于壳体21被旋转自如地支承。吹出模式门25由电动机(省略图示)驱动。
相对于壳体21中的吹出模式门25在径方向外周侧设置有壳体周壁部210。壳体周壁部210形成以旋转轴25a为中心的剖面圆弧状。
在壳体周壁部210上设有除霜器开口部21b、脸部开口部21c以及脚部开口部21d。开口部21b、21c、21d沿圆周方向并列。
本实施方式中,脸部开口部21c相对于除霜器开口部21b配置在圆周方向另一方侧。脚部开口部21d相对于除霜器开口部21b配置在圆周方向一方侧。
脸部开口部21c是朝向车室内的乘坐人员的上半身吹出空调风的开口部,脚部开口部21d是朝向乘坐人员下半身吹出空调风的开口部,除霜器开口部21b是朝向车室内的窗玻璃的内表面吹出空调风的开口部。
吹出模式门25伴随旋转相对于开口部21b、21c、21d中的任一个开口部流入来自空气混合室27的混合风。作为本实施方式的吹出模式门25而言,一般使用形成大致半筒状的转动门。
接着,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吹出模式门25的具体结构。
图2(a)是表示吹出模式门25的立体图,图2(b)是从旋转轴25a的轴线方向看吹出模式门25的剖面图。
吹出模式门25如图2(a)所示,具有半圆状侧壁250a、250b、外周壁251、252以及门开口部250c。
半圆状侧壁250a、250b隔开间隔配置。在半圆状侧壁250a、250b之间设有空气导入口252c(参照图2(b))。空气导入口252c导入来自空气混合室27的混合风。
在半圆状侧壁250a、250b上分别配置有上述旋转轴25a,旋转轴25a从半圆状侧壁250a、250b向外侧突出形成。另外,在图2(a)中,配置在半圆状侧壁250b上的旋转轴25a被省略。
外周壁251在以旋转轴25a为中心的圆周方向上延伸形成。即,外周壁251构成形成以旋转轴25a为中心的剖面圆弧状的第一外周部。在外周壁251上设置有多个开口部251a。
各开口部251a如后所示,将基于根据从空气导入口252c导入的空气流的风压施加给密封部件260。
密封部件260相对于外周壁251配置在径方向外周侧,并且在整个圆周方向上覆盖外周壁251上配置。密封部件260是氨甲酸酯等具有弹性力的薄膜状的部件,如后所示,在承受风压的状态下,将除霜器开口部21b等形成密闭的状态。
相对于半圆状侧壁250a中外周壁251在圆周方向一方侧上设有切口部270。相对于半圆状侧壁250b中外周壁251在圆周方向一方侧设有切口部271。
相对于外周壁251在切口部270、271侧设置有板部273a。板部273a形成为在切口部270、271之间沿旋转轴25a的轴线方向延伸。
在板部273a上设置各钩部274a。各钩部274a分别在旋转轴25a的轴线方向上并列。各钩部274a与密封部件260的各孔部261a卡合(参照图2(b))。各孔部261a设于密封部件260中圆周方向一方侧。
相对于外周壁251在圆周方向另一方侧上设有板部273b,板部273b形成为在半圆状侧壁250a、250b之间沿轴线方向延伸。在板部273b上设有各钩部274b。
各钩部274b分别在轴线方向上并列。图2(b)仅示出了一个钩部274。各钩部274分别与设于密封部件260中圆周方向另一方侧的各孔部261b卡合。
外周壁252在以旋转轴25a为中心的圆周方向上延伸形成。即,外周壁252构成形成以旋转轴25a为中心的剖面圆弧状的第二外周部。外周壁252相对于外周壁251配置在圆周方向一方侧。在外周壁252的径方向外周侧上未设置密封部件。
门开口部250c配置在外周壁251和外周壁252之间。
接着,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吹出模式门25的具体动作。
图3~图7分别表示吹出模式门25的动作状态。
首先,在图3所示的脸部模式中,形成外周壁251关闭除霜器开口部21b,并且外周壁252关闭脚部开口部21d的状态。
这时,对吹出模式门25内通过空气导入口252c导入空气流。因此,基于来自空气导入口252c的空气流的风压通过各开口部251赋予密封部件260。
因此,密封部件260向径方向外周侧膨胀。由此,壳体周壁部210中除霜器开口部21b的周围和外周壁251之间得以密接。因此,形成除霜器开口部21b密闭的状态。
在脸部模式中,门开口部250c与脸部开口部21c连通。因此,从空气导入口252c导入的空气通过门开口部250c而流入脸部开口部21c。
并且,从空气导入口252c导入的空气如箭头ma所示通过壳体外周部210和外周壁252之间的间隙而向脚部开口部21d泄漏。
由以上,在脸部模式中,形成除霜器开口部21b密闭,并且脚部开口部21d为非密闭的状态。
接着,若吹出模式门25顺时针方向旋转,则变为图4所示的双级模式。该双级模式下,在外周壁251关闭除霜器开口部21b的状态下,形成门开口部250c分别与脸部开口部21c和脚部开口部21d连通的状态。
这时,在密封部件260与上述的脸部模式同样地密闭除霜器开口部21b的状态下,从空气导入口252c导入的空气通过门开口部250c流入脸部开口部21c和脚部开口部21d。
接着,若吹出模式门25顺时针方向旋转,则变为图5所示的脚部模式。该脚部模式下,形成除霜器开口部21b稍微开口,并且外周壁251关闭脸部开口部21c,进而门开口部250c与脚部开口部21d连通的状态。
这种情况下,从空气导入口252c导入的空气通过门开口部250c而流入脚部开口部21d。另外,从空气导入口252c导入的空气如箭头mb所示流入除霜器开口部21b侧。
另外,基于来自空气导入口252c的空气流的风压通过各开口部251a赋予密封部件260。因此,密封部件260向径方向外周侧膨胀。
由此,壳体周壁部210中脸部开口部21c的周围和外周壁251之间得以密接。因此,形成脸部开口部21c密闭了的状态。
接着,若吹出模式门25顺时针方向旋转,则变为如图6所示的脚部—除霜模式。在脚部—除霜模式中,与脚部模式实质上相同,在密封部件260密闭脸部开口部21c的状态下,从空气导入口252c导入的空气通过门开口部250c而分别流入脚部开口部21d和除霜器开口部21b。
接着,若吹出模式门25顺时针方向旋转,则变为如图7所示的除霜模式。在除霜模式中,形成外周壁251分别关闭脸部开口部21c和脚部开口部21d,并且开放除霜器开口部21b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从空气导入口252c导入的空气流入除霜器开口部21b侧。
密封部件260基于通过各开口部251a接收的风压而向径方向外周侧膨胀。因此,密封部件260使壳体周壁部210中开口部21c周围和外周壁251之间密接,并且使壳体周壁部210中开口部21d的周围和外周壁251之间密接。因此,形成脸部开口部21c和脚部开口部21d分别密闭了的状态。
根据以上说明的本实施方式,仅在外周壁251、252中的外周壁251的径方向外周侧设置密封部件260,因此,与密封部件260设置在外周壁251、252各自的径方向外周侧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少密封部件的使用量。
另外,密封部件260伴随吹出模式门25的旋转而相对于壳体外周部210滑动。因此,在驱动吹出模式门25时,在壳体外周部210和密封部件260之间产生摩擦力。
相对于此,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由于减少了密封部件260的使用量,所以密封部件260相对于壳体外周部210滑动的滑动面积也被减小。
因此,由于在壳体外周部210和密封部件260之间能够减小摩擦力,所以能够减小驱动吹出模式门25所必要的驱动力。
另外,密封部件260相对于壳体外周部210滑动时,产生滑动音,但是,由于如上所述,密封部件260的使用量减少,所以能够减少壳体外周部210和密封部件260之间的滑动面积,所以能够减少滑动音。
本实施方式中,在脸部模式中,如图3中箭头ma所示,从空气导入口252c导入的空气向脚部开口部21d泄漏。因此,例如,在夏天时,对乘坐人员的足跟吹出少量冷风,足跟有变冷的倾向,但是对乘坐人员的驾驶完全没有问题。
在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将脸部开口部21c相对于除霜器开口部21b配置在圆周方向另一方侧,将脚部开口部21d相对于除霜器开口部21b配置在圆周方向一方侧的例子,但是,也可以取而代之,将脸部开口部21c相对于除霜器开口部21b配置在圆周方向一方侧,将脚部开口部21d相对于除霜器开口部21b配置在圆周方向另一方侧。
在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中,示出了为了防止从开口部21b、21c、21泄漏空调风而配置密封部件260的例子,但是,也可以取而代之,为了进一步抑制从吹出模式门25的半圆状侧壁250a(225b)和壳体21之间泄漏空调风,而构成迷宫密封结构。
这种情况的结构示于图8~图10。
图8(a)是表示吹出模式门25的立体图,图8(b)是从旋转轴25的轴线方向看吹出模式门25的剖面图。图9是图8(b)中A2—A2剖面图,图10是图8(b)中B2—B2剖面图。
如图9、图10所示,在壳体21上设有壳体侧壁225a、225b。
壳体侧壁225a相对于吹出模式门25的半圆状侧壁250a而设于轴线方向一方侧。壳体侧壁225a相对于半圆状侧壁250a而隔着间隙相对。
壳体侧壁225b相对于半圆状侧壁250b而设于半圆状侧壁250a的相反侧。壳体侧壁225b相对于半圆状侧壁250b而隔着间隙相对。
在半圆状侧壁250a上设有向轴线方向一方侧突出的突起部226a、227a。突起部226a、227a配置在半圆状侧壁250a中径方向外周侧。突起部226a、227a在半圆状侧壁250a的整个圆周方向上设为以旋转轴25a为中心的圆弧状。突起部226a、227a在其相互之间构成槽部Ka。即,槽部Ka在半圆状侧壁250a的整个圆周方向上设为以旋转轴25a为中心的圆弧状。
在壳体侧壁225a上设有向轴线方向另一方侧突出的突起部228a。突起部228a在壳体侧壁225a的整个圆周方向上设为以旋转轴25a为中心的圆弧状。突起部228a的前端侧位于槽部Ka内。突起部228a和槽部Ka构成迷宫密封结构。由此,在壳体侧壁225a和半圆状侧壁250a之间对空调风(参照图9、图10中箭头ma)的气流进行节流。
在半圆状侧壁250b上设有向轴线方向另一方侧突出的突起部226b、227b。突起部226b、227b配置在半圆状侧壁250b中径方向外周侧。突起部226b、227b在半圆状侧壁250b的整个圆周方向上设为以旋转轴25a为中心的圆弧状。突起部226b、227b在其相互之间构成槽部Kb。即,槽部Kb在半圆状侧壁250b的整个圆周方向上设为以旋转轴25a为中心的圆弧状。
在壳体侧壁225b上设有向轴线方向另一方侧突出的突起部228b。突起部228b在壳体侧壁225a的整个圆周方向上设为以旋转轴25a为中心的圆弧状。突起部228b的前端侧位于槽部Kb内。突起部228b和槽部Kb构成迷宫密封结构。由此,在壳体侧壁225b和半圆状侧壁250b之间于间隙将空调风(参照图9、图10的箭头ma)的气流进行节流。
在以上说明的结构中,如图8所示,在吹出模式门25的门开口部250c与脸部开口部21c连通,并且外周壁251关闭除霜器开口部21b,进而外周壁252关闭脚部开口部21d的状态下,能够抑制空调风通过壳体侧壁225a和半圆状侧壁250a之间的间隙而向脚部开口部21d泄漏。并且,能够抑制空调风通过壳体侧壁225b和半圆状侧壁250b之间的间隙而向脚部开口部21d泄漏。
在图8所示的半圆状侧壁250a中,从台部25b突出设置旋转轴25a。台部25b从半圆状侧壁250向轴线方向一方侧突出设置。在半圆状侧壁250a上设有连结突起部25c,连结突起部25c形成为将台部25b和突起部226a的圆周方向一方侧连接,并且将台部25b和突起部226a的圆周方向另一方侧连接。
虽然省略图示,但同样地,在半圆状侧壁250b中,也设有台部和连结突起部。
另外,不限于在吹出模式门25的半圆状侧壁250a(250b)侧设置槽部Kb,在壳体侧壁225b上设置突起部228a(228b)的情况,也可以在吹出模式门25的半圆状侧壁250a(250b)侧设置突起部228a(228b),在壳体侧壁225b上设置槽部Kb。另外,槽部Ka和槽部Kb也可以设置成多个以旋转轴(25a)为中心的同心圆。
(第二实施方式)
在以上的第一实施方式中,作为密封部件260,说明了使用薄膜状部件的例子,但是在该第二实施方式中,取而代之,作为密封部件260,说明了使用长板状的密封部件的例子。
图11是从轴线方向看本实施方式的吹出模式门25的剖面图,图12是在图11中图中上侧看吹出模式门25的图,图13表示密封部件的放大剖面图。另外,在图11中与图3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手段,其说明省略。
在本实施方式的外周壁251上未设置多个开口部251a。在外周壁251的径方向外周侧配设有长板状的密封部件260a、260b、260c。密封部件260a、260b、260c如图12所示,形成为沿旋转轴25a的轴线方向延伸。
密封部件260a构成相对于外周壁251配置在圆周方向一方侧的第一密封部件。密封部件260c构成相对于外周壁251配置在圆周方向另一方侧的第二密封部件。
密封部件260b在圆周方向上配置在密封部件260a、260c之间。
密封部件260a如图13所示,由弹性部件300和表皮部件301构成。弹性部件300是发泡氨甲酸酯等弹性部件,配置在外周壁251的径方向外周侧。弹性部件300与外周壁251粘结。
表皮部件301相对于弹性部件300配置在径方向外周侧,减小相对于壳体外周部210的摩擦力。表皮部件301相对于弹性部件300粘结。
密封部件260b、260c与密封部件260a同样地,由弹性部件300和表皮部件301构成。
接着,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动作。图11和图14~图17表示吹出模式门25的动作状态。
首先,在图11的脸部模式中,在外周壁251关闭除霜器开口部21b,并且外周壁252关闭脚部开口部21d的状态下,门开口部250c与脸部开口部21c连通。
这时,密封部件260a使壳体周壁部210中除霜器开口部21b的圆周方向一方侧和外周壁251之间密接,并且密封部件260c使壳体周壁部210中除霜器开口部21b的圆周方向另一方侧和外周壁251之间密接。因此,形成除霜器21b密闭了的状态。
并且,从空气导入口252c导入的空气如箭头ma所示,通过壳体外周部210和外周壁252之间的间隙而向脚部开口部21d泄漏。即,脚部开口部21d形成非密闭的状态。
接着,若吹出模式门25顺时针方向旋转,则变为图14所示的双级模式。在该双级模式中,密封部件260b使壳体周壁部210中除霜器开口部21b的圆周方向一方侧和外周壁251之间密接,且密封部件260c使壳体周壁部210中除霜器开口部21b的圆周方向另一方侧和外周壁251之间密接。因此,形成除霜器开口部21b密闭了的状态。
接着,若吹出模式门25顺时针方向旋转,则变为图15所示的脚部模式。在该脚部模式下,形成除霜器开口部21b稍微开口,并且外周壁251关闭脸部开口部21c,进而门开口部250c与脚部开口部21d连通的状态。
在这种情况下,从空气导入口252c导入的空气如箭头mc所示,通过外周壁251和壳体周壁部210之间而从除霜器开口部21b侧向脸部开口部21c侧泄漏。
接着,若吹出模式门25顺时针方向旋转,则变为如图16所示的脚部—除霜模式。
在脚部—除霜模式下,与脚部模式实质上相同,从空气导入口252c导入的空气如箭头md所示,通过外周壁251和壳体周壁部210之间而从除霜器开口部21b侧向脸部开口部21c泄漏。
另外,从空气导入口252c导入的空气如箭头me所示,通过外周壁251和壳体周壁部210之间而从脚部开口部21d侧向脸部开口部21c侧泄漏。
接着,若吹出模式门25顺时针方向旋转,则变为如图17所示的除霜模式。在该除霜模式下,在外周壁251分别关闭脸部开口部21c和脚部开口部21d的状态下,密封部件260a使壳体周壁部210中相对于脚部开口部21d的圆周方向一方侧和外周壁251之间密接。
并且,密封部件260c使壳体周壁部210中相对于脸部开口部21c的圆周方向另一方侧和外周壁251之间密接。因此,形成脸部开口部21c和脚部开口部21d分别密闭了的状态。
根据以上说明的本实施方式,作为密封部件,使用长板状的密封部件260a、260b、260c,因此,能够进一步减少密封部件260的使用量。
在上述的第二实施方式中,说明了作为密封部件使用三个密封部件260a、260b、260c的例子,但是不限于此,也可以不使用密封部件260b。在这种情况下,在双级模式中,从空气导入口252c导入的空气从脸部开口部21c侧向除霜器开口部21b侧泄漏。
(第三实施方式)
该第三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引导在上述的第二实施方式中使用的长板状的密封部件向壳体外周部的内周侧移动的例子。
以下,参照图18说明作为密封部件260a、260b、260c中的代表例的密封部件260b。图18是从旋转轴25a的轴线方向看密封部件260b的剖面图。
本实施方式的密封部件260从旋转轴25a的轴线方向看形成大致梯形。
具体地,密封部件260b中圆周方向的一方侧280形成为,其径方向外周侧和旋转轴25a之间的长度r1越靠近圆周方向的一方侧越变短。
密封部件260b中圆周方向的另一方侧281形成为,其径方向外周侧和旋转轴25a之间的长度r1越靠近圆周方向的另一方侧越变短。
在这样构成的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9所示,密封部件260b从位于除霜器开口部21b的内周侧的状态开始,在吹出模式门25顺时针方向旋转时,引导密封部件260b自身向壳体外周部210的内周面210a侧移动。因此,密封部件260b能够顺畅地向壳体外周壁210的内周面210c侧移动。
另外,如图19所示,密封部件260a从位于脸部开口部21c的内周侧的状态开始,在吹出模式门25逆时针方向旋转时,引导密封部件260a自身向壳体外周壁210的内周面210c侧移动。因此,密封部件260a顺畅地向壳体外周壁210的内周面210c侧移动。
另外,如图19所示,从密封部件260a位于脸部开口部21c的内周侧的状态开始,吹出模式门25逆时针方向旋转时,引导密封部件260a自身向壳体外周壁210的内周面210c侧移动。因此,密封部件260a顺畅地向壳体外周壁210的内周面210c侧移动。
(第四实施方式)
在该第四实施方式中,通过在吹出模式门的外周壁上设置倾斜面,从而将密封部件形成与上述的第三实施方式相同的大致梯形。
以下,作为密封部件260a、260b、260c中代表例,参照图20说明密封部件260b。图20是从旋转轴25a的轴线方向看密封部件260b的剖面图。
外周壁251中配设有密封部件260b的面251c中的圆周方向一方侧构成倾斜面252a。倾斜面252a形成为,其与旋转轴25a之间的长度r2越向圆周方向一方侧进展越变短。
外周壁251中配设有密封部件260b的面251c中的圆周方向另一方侧252b形成为,其与旋转轴25a之间的长度r2越向圆周方向另一方侧进展越变短。
这样,可成形外周壁251的面251c,所以即使密封部件260b的径方向长度在整个圆周方向上是一定的,但在外周壁251的面251c上粘结密封部件260b的状态下,也能够如图20所示,将密封部件260b形成大致梯形。
(第五实施方式)
在上述的第三、第四实施方式中,说明了通过密封部件自身的形状来引导密封部件自身向壳体外周壁210的内周面210a的内周侧移动的例子,但是,在该第五实施方式中,说明通过壳体周壁部的形状来引导密封部件向壳体外周壁210的内周面210a的内周侧移动的例子。
图21表示吹出模式门25和壳体外周壁210的局部剖面图。
壳体外周壁210中形成除霜器开口部21b的开口形成部211d形成倾斜状,以使其与旋转轴25a之间的长度r3越靠近除霜器开口部21b越长。
因此,密封部件260b从位于除霜器开口部21b侧的状态开始引导其向内周面210c的内周面侧移动。因此,密封部件260b能够顺畅地向壳体外周壁210的内周面210a侧移动。
在上述的第五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壳体外周壁210中形成除霜器开口部21b的开口形成部211d形成为倾斜状的例子,但是不限于此,也可以将壳体外周壁210中形成脸部开口部21c的开口形成部形成倾斜状,或者也可以将壳体外周壁210中形成脚部开口部21d的开口形成部形成倾斜状。
(第六实施方式)
在上述的第二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在吹出模式门的外周壁的外周面侧形成密封部件的例子,但是,也可以取而代之,在该第六实施方式中,对在吹出模式门的外周壁的圆周方向上配置密封部件的例子进行说明。
图22(a)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吹出模式门25的分解图,图22(b)表示从轴线方向看本实施方式的吹出模式门25的剖面图。另外,在图22(a)(b)中,与图12和图11相同的附号,标记表示相同的手段,其说明省略。
相对于本实施方式的吹出模式门25的外周壁252在圆周方向一方侧设有突出部290,突出部290向径方向外周侧突出,并且沿旋转轴25a的轴线方向延伸。密封部件260a配置在突出部290的圆周方向另一方侧上。
在外周壁251中门开口部250c侧上设有朝向圆周方向另一方侧形成的壁291。壁291沿旋转轴25a的轴线方向延伸形成。密封部件260b相对于壁291配置在圆周方向另一方侧上。
相对于外周壁251在圆周方向另一方侧设有突出部292。突出部292向径方向内周侧突出,并且沿旋转轴25a的轴线方向延伸。密封部件260c相对于突出部292配置在圆周方向另一方侧。
另外,图23表示从旋转轴25a的轴线方向看吹出模式门25和壳体外周壁210的剖面图。
相对于壳体外周壁210中除霜器开口部21b在圆周方向另一方侧设有壳体突起部350。壳体突起部350向旋转轴25a的径方向内周侧突出,并且在旋转轴25a的轴线方向上延伸。
相对于壳体外周壁210中除霜器开口部21b在圆周方向一方侧设有壳体突起部351。壳体突起部351向旋转轴25a的径方向内周侧突出,并且沿旋转轴25a的轴线方向延伸。
相对于壳体外周壁210中脚部开口部21d在圆周方向一方侧设有壳体突起部352。壳体突起部352向旋转轴25a的径方向内周侧突出,并且沿旋转轴25a的轴线方向延伸。
接着,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动作。
图23~图27分别表示吹出模式门25的动作状态。
首先,在图23所示的脸部模式中,在外周壁251关闭除霜器开口部21b,并且外周壁252关闭脚部开口部21d的状态下,门开口部250c与脸部开口部21c连通。
这时,密封部件260c将壳体突起部350和外周壁251的突出部292之间密接,并且密封部件260b将壳体突起部351和外周壁251的壁291之间密接。因此,形成除霜器开口部21b密闭的状态。
在此,通过密封部件260a使壳体突起部352和外周壁252的突出部290之间密接,但是,在壳体外周部210和外周壁252之间形成间隙。因此,从空气导入口252c导入的空气通过壳体外周部210和外周壁252之间的间隙而如箭头ma所示向脚部开口部21d侧泄漏。
接着,吹出模式门25顺时针方向旋转,则变为图24所示的双级模式。在该双级模式中,从空气导入口252c导入的空气如箭头mf所示,通过外周壁251和壳体外周壁210之间而向除霜器开口部21b侧泄漏。即,脚部开口部21d变为非密闭的状态。
接着,吹出模式门25顺时针方向旋转,则变为图25所示的脚部模式。在该脚部模式中,来自除霜器开口部21b侧的空气如箭头md所示,向脸部开口部21c侧泄漏,来自脚部开口部21d侧的空气如箭头me所示,向脚部开口部21c侧泄漏。
接着,吹出模式门25顺时针方向旋转,则变为如图26所示的脚部—除霜模式。在该脚部—除霜模式中,与图25所示的脚部模式实质上同样,如箭头md所示,来自除霜器开口部21b侧的空气向脸部开口部21c侧泄漏,如箭头me所示,来自脚部开口部21d侧的空气向脸部开口部21c侧泄漏。
接着,吹出模式门25顺时针方向旋转,则变为如图27所示的除霜模式。在该除霜模式中,空气从除霜器开口部21b侧如箭头mg所示,通过外周壁251和壳体突起部351之间的间隙而向脸部开口部21c侧泄漏,并且,来自门开口部250c侧的空气如箭头mh所示,通过外周壁251和壳体突起部352之间的间隙而向脚部开口部21c侧泄漏。
根据以上说明的本实施方式,在外周壁251侧设置长板状的密封部件260b、260c,在外周壁252侧设置长板状的密封部件260a。
由以上,在吹出模式门25的门开口部250c与脸部开口部21c连通,并且外周壁251关闭除霜器开口部21b,进而外周壁252关闭脚部开口部21d的脸部模式中,由此,将除霜器开口部21b形成密闭的状态,同时在壳体外周部210和外周壁252之间形成间隙。即,在脸部模式中,与密闭除霜器开口部21b的程度相比,密闭脚部开口部21d的程度降低。
因此,在脸部模式中,密封部件260a、260b、260c能够使通过除霜器开口部21b泄漏的空气量比通过脚部开口部21d泄漏的空气量少。
如以上,在使用密封部件260a、260b、260c的情况下,在脚部模式中,与分别密闭脚部开口部21d和除霜器开口部21b的情况相比,与上述的第二实施方式相同,能够进一步减少密封部件的使用量。
在上述的第六实施方式中,说明了作为密封部件使用密封部件260a、260b、260c的例子,但是不限于此,也可以不使用密封部件260a。这种情况下,在脸部模式中,从空气导入口252c导入的空气通过外周壁252和壳体外周部210之间的间隙而向脚部开口部21d侧泄漏。
在上述的第六实施方式中,说明了使用密封部件260a、260b、260c,在脸部模式中,将除霜器开口部21b形成密闭的状态,同时在壳体外周部210和外周壁252之间形成间隙的例子,但是,也可以取而代之,除了密封部件260a、260b、260c以外,将其他密封部件配置在外周壁252的另一方侧端部上,使用该其他密封部件,在壳体外周部210和外周壁252之间减少间隙。
(第七实施方式)
接着,表示在上述第六实施方式的吹出模式门25和壳体21上构成迷宫密封结构的第七实施方式。
本实施方式的吹出模式门25的结构示于图28、图29、图30。
图28(a)是表示吹出模式门25的立体图,图28(b)使从旋转轴25a的轴线方向看吹出模式门25的剖面图。图29是图29(b)中A3-A3剖面图,图30是图28(b)中B3-B3剖面图。
本实施方式的壳体侧壁225a和半圆状侧壁250a构成与图8~图10所示的迷宫密封结相同的迷宫密封结构。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壳体侧壁225b和半圆状侧壁250b构成与图8~图10所示的迷宫密封结构相同的迷宫密封结构。因此,省略本实施方式的迷宫密封结构的详细说明。由以上,能够得到与图8~图10所示的结构相同的效果。
(第八实施方式)
在上述的第七实施方式中,表示了作为密封部件260使用因风压而膨胀的密闭开口部的部件的例子,但是,作为取而代之,作为密封部件260,可以使用在外周壁251和壳体外周部210之间因弹性变形而压缩的机构,下面,表示密闭开口部的本第八实施方式。
本实施方式的吹出模式门25的结构示于图31、图32。图31是表示吹出模式门25的立体图,图32是表示从旋转轴25a的轴线方向看吹出模式门25的一部分的剖面图。图31中,与图28(a)相同的附图标号,表示相同的手段,其说明省略。
作为本实施方式的密封部件260形成薄板状,使用起泡氨甲酸酯、弹性体橡胶、带表皮起泡氨甲酸酯或者这些的复合密封部件等。密封部件260成形为能够因弹性变形沿板厚方向压缩。密封部件260通过粘接剂等固定在外周壁251上。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没有必要对密封部件260施加风压,所以在外周壁251上未设置多个开口部251a(参照图2)。
另一方面,如图32所示,相对于壳体外周部210中的除霜器开口部21b而在圆周方向另一方侧的外周部211上设有向径方向内周侧突出的突起部211a。突起部211a在壳体外周部210中设在整个轴线方向上。突起部211的前端部形成在轴线方向上延伸的线状。
另外,相对于壳体外周部210中的除霜器开口部21b而在圆周方向一方侧的外周部212上设有向径方向内周侧突出的突起部212a。突起部212a在壳体外周部210中设在整个轴线方向上。突起部211a的前端部形成在轴线方向上延伸的线状。
接着,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动作。图33~图37表示吹出模式门25的动作状态。
首先,在图33所示的脸部模式中,在外周壁251关闭除霜器开口部21b,并且外周壁252关闭脚部开口部21d的状态下,门开口部250c与脸部开口部21c连通。
这时,突起部211a以线状靠压在密封部件260上而借助弹性变形使其压缩。由此,能够密接壳体周壁部210的突起部211a和外周壁251之间。
并且,突起部212a以线状靠压密封部件260借助弹性变形是其压缩。由此,能够密接壳体周壁部210的突起部212a和外周壁251之间。
由以上,能够将壳体周壁部210中的除霜器开口部21b的圆周方向一方侧和外周壁251之间密接,并且将壳体周壁部210中的除霜器开口部21b的圆周方向另一方侧和外周壁251之间密接。由此,能够由密封部件260密闭除霜器开口部21b。
在这种情况下,脚部开口部21d构成非密闭的状态,从空气导入口252c导入的空气如箭头ma所示,通过壳体外周部210和外周壁252之间的间隙而向脚部开口部21d泄漏。
接着,若吹出模式门25顺时针方向旋转,则变为图34所示的双级模式。在该双级模式中,与上述脸部模式同样,通过突起部211a、212a压缩密封部件260而密闭除霜器开口部21b。
接着,若吹出模式门25顺时针方向旋转,则变为图35所示的脚部模式。进而,若吹出模式门25顺时针方向旋转,则变为如图36所示的脚部—除霜模式。接着,若吹出模式门25顺时针方向旋转,则变为如图37所示的除霜模式。
根据以上说明的本实施方式,由于密封部件260仅设置在外周壁251的径方向外周侧,所以与密封部件260分别设于外周壁251、252各自的径方向外周侧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少密封部件的使用量。
(第九实施方式)
在上述的第八实施方式的结构中,表示压缩密封部件260的轴线方向端部而提高密闭性的本第九实施方式。
图38~图40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吹出模式门25和壳体21的结构。
图38是从轴线方向看吹出模式门25的剖面图。图39是图38中A4—A4剖面图,图40为图38中B4-B4剖面图。
如图39、40所示,在壳体21上设有以旋转轴25a为中心的半圆状的壳体侧壁225a、225b。
在壳体周壁部210的内周壁面中轴线方向一方侧设有作为第一靠压部的倾斜面229a。倾斜面229设为以旋转轴25为中心的圆弧状。倾斜面229a在壳体侧壁225a的整个圆周方向上延伸设置。倾斜面229a如图40所示,形成为相对于外周壁251倾斜,并越向轴线方向一方侧越靠近外周壁251。
在壳体周壁部210的内周壁面中轴线方向另一方侧设有作为第二靠压部的倾斜面229b。倾斜面229b设置成以旋转轴25为中心的圆弧状。倾斜面229b设置成在壳体侧壁225b的整个圆周方向上延伸。倾斜面229b如图40所示,形成为相对于外周壁251倾斜,并越向轴线方向另一方侧越靠近外周壁251。
根据以上说明的本实施方式,倾斜面229a在整个圆周方向上靠压密封部件260的轴线方向一方侧端部而使其压缩。由此,能够将倾斜面229a和外周壁251的轴线方向一方侧端部之间密接。倾斜面229b在整个圆周方向上靠压密封部件260的轴线方向另一方侧端部而使其压缩。由此,能够将倾斜面229b和外周壁251的轴线方向另一方侧端部之间密接。
因此,如图38所示,当外周壁251关闭除霜器开口部21b时,相对于壳体周壁部210中的除霜器开口部21b而能够将轴线方向一方侧和外周壁251之间密闭。另外,相对于壳体周壁部210中的除霜器开口部21b而能够将轴线方向另一方侧和外周壁251之间密闭。由以上,能够提高除霜器开口部21b的密闭性。
(第十实施方式)
该第十实施方式中,如图41所示,在上述的第九实施方式的结构的基础上,也可以在壳体周壁部210的外周部212和外周壁251之间追加沿圆周方向压缩的密封部件260b。
本实施方式的密封部件260b形成为剖面L字形状且沿轴线方向延伸。本实施方式的密封部件260b使用相对于密封部件260一体成形的结构。
密封部件260b被支承于突起部291。突起部291从外周壁251的圆周方向一方侧向径方向外周侧突出形成。
根据以上说明的本实施方式,能够进一步提高外周部212和外周壁251之间的密闭性,所以能够进一步提高除霜器开口部21b的密闭性。
(第十一实施方式)
在上述的第一~第十实施方式中,说明了作为吹出模式门25使用转动门的例子,取而代之,在该第十一实施方式中,说明作为吹出模式门使用板门的例子。
图4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空调单元20的结构的图。图42中,与图1相同的附图标号,表示相同的手段,其说明省略。图中上下左右的各箭头表示空调单元20搭载于车辆的状态的朝向。
在本实施方式的空调单元20的壳体21中的下侧设有空气导入口21a。在壳体21中车辆后侧设有脸部开口部21c。在壳体21中上侧设有除霜器开口部21b。在壳体21中的前侧且下侧设有脚部开口部21d。
在壳体21上设有通风路32a、32b。通风路32a构成将从空气导入口21a导入的空气朝向脸部开口部21c侧流入的第一通风路。
在通风路32a内配置有制冷用热交换器22、采暖用热交换器23以及气体混合门24。由此,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同样,与气体混合门24的开度对应,进行温度调节的空调风从空气混合室27流入脸部开口部21c和通风路32b的空气入口33。
通风路32b构成使从通风路32a吹出的空气旁通脸部开口部21c而流入开口部21b、21d侧的第二通风路。
在通风路32b上连接有:将从空气入口33导入的空气导入除霜开口部21b侧的通风路420和将从空气入口33导入的空气导入脚部开口部21d侧的通风路430。
本实施方式中,作为吹出模式门设有脸部门400和除霜器门410。
脸部门400配置于通风路32a中的空气下游侧。脚部门400具有相对于壳体21被旋转自如地支承的旋转轴400a和形成板状且伴随旋转轴400a的旋转而旋转的脸部门主体400b。
脸部门400开放脸部开口部21c和通风路32b的空气入口33中的至少一方。作为本实施方式的脸部门400,使用旋转轴400a配置在脸部门主体400b的端侧的单侧支承门。
除霜器门410配置于通风路32b中的通风路420、430的分支位置。除霜器门410具有相对于壳体21被旋转自如地支承的旋转轴410a和形成板状且伴随旋转轴410a的旋转而旋转的除霜器门主体410b。
在除霜器门主体410b上配置有密封部件410c。密封部件410c是与除霜器开口部21b对应设置的部件。密封部件410c在除霜器门主体410b关闭通风路420的空气入口420a的状态下,形成密闭除霜器开口部21b的状态。
作为本实施方式的除霜器门410,使用旋转轴410a配置在除霜器门主体410b的端侧的单侧支承门。脸部门400和除霜器门410经由连杆机构(省略图示)而由伺服电机驱动。
在本实施方式中,未设置与脸部开口部21c对应的密封部件,未设置与脚部开口部21d对应的密封部件。
接着,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具体动作。
图42~图46分别表示门400、410的动作状态。
首先,在图42所示的脸部模式中,在脸部门400开放脸部开口部21c且关闭通风路32b的空气入口33的状态下,除霜器门410形成与密封部件410c一起密闭除霜器开口部21b的状态。
在这种情况下,来自空气混合室27的空调风流入脸部开口部21c。来自空气混合室27的空调风从壳体21中形成空气入口33的入口形成部500和脸部门400之间的间隙如箭头na所示地泄漏,该泄漏的空调风流入脚部开口部21d侧。即,脚部开口部21d形成非密闭的状态。
接着,如图43所示,在除霜器门410与密封部件410c一起密闭除霜器开口部21b的状态下,脸部门400分别开放脸部开口部21c和通风路32b的空气入口33,从而形成双级模式。
接着,如图44所示,在除霜器开门410少许开放通风路420的空气入口420a的状态下,脸部门400关闭脸部开口部21c,则形成脚部模式。
在脚部模式中,来自空气混合室27的空调风从壳体21中脸部开口部21c的周围和脸部门400之间的间隙如箭头nb所示,向脸部开口部21c侧泄漏。
接着,在脸部门400关闭脸部开口部21c的状态下,如图45所示,若除霜器门410分别开放除霜器开口部21b侧和脚部开口部21d侧,则形成脚部-除霜模式。
在该脚部-除霜模式中,与脚部模式同样,来自空气混合室27的空调风如箭头nb所示向脸部开口部21c侧泄漏。
接着,在脸部门400关闭脸部开口部21c的状态下,如图46所示,除霜器门410开放除霜器开口部21b,且关闭脚部开口部21d侧,则形成除霜模式。
在该除霜模式中,来自空气混合室27的空调风从壳体21中通风路430的空气入口430a的周围和除霜器门410之间的间隙如箭头nc所示,向脚部开口部21d侧泄漏。
根据以上说明的本实施方式,仅在除霜器门410关闭除霜器开口部21b的状态下设置密闭除霜器开口部21b的密封部件410c。因此,与对应于三个开口部21b、21c、21d各自使用密封部件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少密封部件的使用量。
在上述的第十一实施方式中,表示了作为脸部门400使用单侧支承门的例子,但是,也可以取而代之,作为脸部门400使用在脸部门主体400b的中央部使用旋转轴400a的蝴蝶门。同样,作为除霜器门410,也可以使用蝴蝶门。另外,作为脸部门400不限于板门,也可以使用转动门或滑动门。
(第十二实施方式)
在上述的第十一实施方式中,表示在壳体中的前侧且下侧设有脚部开口部的例子,但是,取而代之,在该第十二实施方式中表示的是脚部开口部设于壳体中的车辆后侧。
本实施方式的结构示于图47。在图47中,与图42相同的附图标号,表示相同的手段,其说明省略。图中上下左右的各箭头表示将空调单元20搭载于车辆的状态下的朝向。
本实施方式的脚部开口部21d配置在壳体21中的车辆后侧。脸部开口部21c配置在脚部开口部21d的后侧并向上侧开口。除霜器开口部21b配置在脸部开口部21c的后侧并向上侧开口。
本实施方式的通风路32a构成将从空气导入口21a导入的空气朝向脚部开口部21d侧流入的第一通风路。
通风路32b使从通风路32a吹出的空气旁通脚部开口部21d而流入脸部开口部21c侧。在通风路32b上连接有通风路420。通风路420将从空气入口33导入的空气旁通脸部开口部21c而向除霜器开口部21b侧导入。
即,通风路32b构成将从通风路32a吹出的空气旁通脚部开口部21d而流入开口部21c、21b侧的第二通风路。
本实施方式中,脚部门440配置在通风路32a中的空气下游侧。脚部门440具有相对于壳体21被旋转自如地支承的旋转轴440a和形成板状且伴随旋转轴440a的旋转而旋转的脚部门主体440b。
脚部门440开放脚部开口部21d和通风路32b的空气入口33中的至少一方。作为本实施方式的脚部门440,使用旋转轴440a配置于脚部门主体440b的端侧的单侧支承门。
除霜器门410配置于通风路32b中脸部开口部21c和通风路420的分支位置。除霜器门410具有相对于壳体21被旋转自如地支承的旋转轴410a和形成板状且伴随旋转轴440a的旋转而旋转的除霜器门主体410b。
在除霜器门主体410b上配置有密封部件410c。密封部件410c与除霜器开口部21b对应设置。密封部件410c在除霜器门主体410b关闭通风路420的空气入口420a的状态下形成密闭除霜器开口部21b的状态。
脚部门440和除霜器门410经由连杆机构(省略图示)而被伺服电机驱动。
在本实施方式中,不设置与脸部开口部21c对应的密封部件,不设置与脚部开口部21d对应的密封部件。
在以上那样构成的本实施方式中,在图47所示的脸部模式中,在脚部门440关闭脚部开口部21d并且打开通风路32b的空气入口33的状态下,形成除霜器门410开放脸部开口部21c,并且与密封部件410c一起密闭除霜器开口部21b的状态。
这种情况下,来自空气混合室27的空调风流入通风路32b的空气入口33中,该空气被从脸部开口部21c吹出。来自空气混合室27的空调风从壳体21中形成脚部开口部21d的入口形成部600和脚部门440之间的间隙如箭头mx所示泄漏,该被泄漏的空调风流入脚部开口部21d侧。即,脚部开口部21d形成非密闭的状态。
根据以上说明的本实施方式,仅设置在脚部门440关闭脚部开口部21d、除霜器门410开放脸部开口部21c并关闭除霜器开口部21b的状态下,仅密闭除霜器开口部21b的密封部件410c。因此,与对应于三个开口部21b、21c、21d各自使用密封部件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少密封部件的使用量。
(第十三实施方式)
在上述的第十二实施方式中,表示了除霜器开口部在上侧开口的例子,该第十三实施方式中表示的是除霜器开口部在后侧开口。
本实施方式的结构示于图48。在图48中,与图47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手段,其说明省略。图中上下左右的各箭头表示将空调单元搭载于车辆上的状态下的朝向。
本实施方式的霜器开口部21b配置在壳体21中的车辆后侧。脸部开口部21c配置在除霜器开口部21b的前侧并向上侧开口。脚部开口部21d配置在除霜器开口部21b的前侧并向下侧开口。
本实施方式的通风路32a构成将从空气导入口21a导入的空气朝向除霜器开口部21b侧流入的第一通风路。
通风路32b构成使从通风路32a吹出的空气旁通除霜器开口部21b而流入开口部21c、21d侧的第二通风路。在通风路32b上连接通风路420、430。通风路420将从空气入口33导入的空气旁通脸部开口部21c侧。通风路430将从空气入口33导入的空气导入脚部开口部21d侧。
本实施方式中,除霜器门410配置在通风路32a中的空气下游侧。除霜器门410具有相对于壳体21被旋转自如地支承的旋转轴410a和形成板状并伴随旋转轴410a的旋转而旋转的脚部门主体410b。
在除霜器门主体410b上配置密封部件410c。密封部件410c与除霜器开口部21b对应设置。密封部件410c在除霜器门主体410b关闭通风路420的空气入口420a的状态下形成密闭除霜器开口部21b的状态。
脸部门400配置在通风路32b中的通风路430和通风路420的分支位置。脸部门400具有相对于壳体21被旋转自如地支承的旋转轴400a和形成板状并且伴随旋转轴400a的旋转而旋转的脸部门状态400b。
脸部门400和除霜器门410经由连杆机构(省略图示)而被伺服电机驱动。
在本实施方式中,不设置与脸部开口部21c对应的密封部件,不设置与脚部开口部21d对应的密封部件。
在以上那样构成的本实施方式中,在图48所示的脸部模式中,在除霜器门410关闭除霜器开口部21b并且打开通风路32b的空气入口33的状态下,形成除霜器门410开放脸部开口部21c并关闭通风路430的入口430a的状态。
这种情况下,形成除霜器门410与密封部件410c一起密闭除霜器开口部21b的状态。
并且,来自空气混合室27的空调风流入通风路32b的空气入口33中,该空气被从脸部开口部21c吹出。来自通风路32b的空气从壳体21中形成通风路430的入口430a的入口形成部600和脚部门440之间的间隙如箭头nc所示泄漏,该被泄漏的空调风流入脚部开口部21d侧。即,脚部开口部21d形成非密闭的状态。
根据以上说明的本实施方式,设置在脸部门400开放通风路420的入口420a并关闭通风路430的入口,并且除霜器门410关闭除霜器开口部21b的状态下,仅密闭除霜器开口部21b的密封部件410c。因此,与对应于三个开口部21b、21c、21d各自使用密封部件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少密封部件的使用量。
在上述的第十三实施方式中,表示了作为脸部门400使用单侧支承门的例子,但是也可以取而代之,作为脸部门400使用蝴蝶门。同样,作为除霜器门410也可以使用蝴蝶门。另外,作为脸部门400不限于板门,也可以使用转动门或滑动门。
(第十四实施方式)
上述的第十三实施方式中,说明了使用除霜器门和脸部门这两个门的来自,取而代之,在该第十四实施方式中,与脸部开口部、脚部开口部以及除霜器开口部各自分别对应设置门。
图49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空调单元20的结构的图。在图49中,与图42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手段,其说明省略。图中上下左右的各箭头表示将空调单元20A搭载于车辆上的状态下的朝向。
该实施方式的空调单元20A上在脸部门400以及除霜器门410的基础上还设有脚部门440。
除霜器门410配置在通风路420的空气上游侧。除霜器门410伴随旋转轴410a的旋转而开闭通风路420的空气入口420a。除霜器门410与上述第七实施方式同样,形成与密封部件410c一起密闭除霜器开口部21d的状态。
脚部门440相对于壳体21被旋转自如地支承的旋转轴440a和形成板状并且伴随旋转轴440a的旋转而旋转的脚部门主体440b。
在这样构成的本实施方式中,在除霜器门410与密封部件410c一起密闭除霜器开口部21b的状态下,脸部门400开放脸部开口部21c,脚部门440关闭通风路430的空气入口430a,则变为脸部模式。
这种情况下,来自空气混合室27的空调风流入脸部开口部21c。并且,来自空气混合室27的空调风如箭头na所示流入通风路32b侧。该流入的空气通过壳体21中的形成空气入口430a的开口形成部510和脚部门440之间而流入脚部开口部21d。即,脚部开口部21d变为非密闭的状态。
(其他实施方式)
在上述的第十一实施方式中,在脸部门主体400b的端部配置打击音防止用的缓冲部件,在脸部门400闭锁壳体21总脸部开口部21c时,即使脸部门主体400b强烈地打击壳体21中形成脸部开口部21c的开口形成部,也能够防止打击音的产生。
也可以将打击音防止用的缓冲部件不设置在脸部门400侧,而设于壳体21的开口形成部侧。另外,打击音防止用的缓冲部件由氨基甲酸乙酯或弹性体橡胶等构成。
另外,打击音防止用的缓冲部件也可以配置在脸部门400以外的除霜器门410上。这种情况下,变为配置在除霜器门主体410b中的通风路420的空气入口420a侧的状态。
另外,在上述的第12、13实施方式的门400、410、440上也可以配置打印机防止用的缓冲部件。
在上述的第十四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将打击音防止用的缓冲部件配置在脚部门440上。
在上述的第11、12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密封部件410c配设在除霜器门410侧的来自,但是也可以取而代之,将密封部件410c配置在壳体21侧。

Claims (22)

1、一种车辆用空调装置,其具备转动门(25)和壳体(21),
所述转动门(25)具有:被旋转自如地支承的旋转轴(25a)、沿以所述旋转轴为中心的圆周方向延伸的第一外周壁(251)、相对于所述第一外周壁而设于所述圆周方向且沿以所述旋转轴为中心的圆周方向延伸的第二外周壁(252)、设于所述第一及第二外周壁之间的门开口部(250c),并且,所述第一、第二外周壁及所述门开口部伴随所述旋转轴的旋转而同时旋转,
所述壳体(21)收纳所述转动门,并且使除霜器开口部(21b)、脸部开口部(21c)以及脚部开口部(21d)相对于所述转动门配置在所述径方向外周侧而构成,
所述除霜器开口部(21b)以及所述脚部开口部(21d)中的一方开口部相对于所述脸部开口部(21c)配置在圆周方向一方侧,另一方开口部相对于所述脸部开口部(21c)配置于圆周方向另一方侧,
伴随所述转动门的旋转,在将所述除霜器开口部、所述脸部开口部以及所述脚部开口部中的至少一个开口部由所述第一、第二外周壁中的任一方外周壁关闭且将所述除霜器开口部、所述脸部开口部以及所述脚部开口部中的至少一个所述开口部以外的另一开口部与所述门开口部连通的状态下,由从被连通的该另一开口部向车室内吹出的空调风来对车室内进行空气调节,
所述车辆用空调装置的特征在于:
仅在所述第一、第二外周壁中的一方外周壁(251)侧设有密封部件(260),
在所述转动门中所述门开口部与所述脸部开口部连通,并且所述第一、第二外周壁中的所述一方外周壁(251)关闭所述除霜器开口部,进而所述一方外周壁以外的另一方外周壁(252)关闭所述脚部开口部的状态下,所述密封部件(260)形成密闭所述除霜器开口部的状态,所述脚部开口部形成非密闭的状态。
2、一种车辆用空调装置,其具备转动门(25)和壳体(21),
所述转动门(25)具有:被旋转自如地支承的旋转轴(25a)、沿以所述旋转轴为中心的圆周方向延伸的第一外周壁(251)、相对于所述第一外周壁而设于所述圆周方向且沿以所述旋转轴为中心的圆周方向延伸的第二外周壁(252)、设于所述第一及第二外周壁之间的门开口部(250c),并且,所述第一、第二外周壁及所述门开口部伴随所述旋转轴的旋转而同时旋转,
所述壳体(21)收纳所述转动门,使除霜器开口部(21b)、脸部开口部(21c)以及脚部开口部(21d)相对于所述转动门配置在所述径方向外周侧,
所述除霜器开口部(21b)以及所述脚部开口部(21d)中的一方开口部相对于所述脸部开口部(21c)配置在圆周方向一方侧,另一方开口部相对于所述脸部开口部(21c)配置在圆周方向另一方侧,
伴随所述转动门的旋转,在将所述除霜器开口部、所述脸部开口部以及所述脚部开口部中的至少一个开口部由所述第一、第二外周壁中的任一方外周壁关闭且将所述除霜器开口部、所述脸部开口部以及所述脚部开口部中的至少一个所述开口部以外的另一开口部与所述门开口部连通的状态下,由从被连通的该另一开口部向车室内吹出的空调风来对车室内进行空气调节,
所述车辆用空调装置的特征在于:
具备所述密封部件(260a、260b、260c),
该密封部件(260a、260b、260c)在所述转动门中所述门开口部与所述脸部开口部连通,并且所述第一、第二外周壁中的一方外周壁(251)关闭所述除霜器开口部,进而所述一方外周壁以外的另一方外周壁(252)关闭所述脚部开口部的状态下,使通过所述除霜器开口部泄漏的空气量比通过所述脚部开口部泄漏的空气量少。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用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转动门具有相对于所述第一、第二外周壁而设于所述旋转轴的轴线方向一方侧的第一门侧壁(250a),
所述壳体具有相对于所述第一门侧壁而设于所述轴线方向一方侧且相对于所述第一门侧壁隔着间隙而相对的第一壳体侧壁(225a),
在所述第一门侧壁和所述第一壳体侧壁中的一方上设有至少一个槽部(Ka),在另一方侧壁上设有向所述槽部内突出的突起部(228a),
所述槽部和所述突起部构成对在所述间隙中流动的所述空调风的气流进行节流的迷宫结构。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用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转动门具有相对于所述第一、第二外周壁而设于所述第一门侧壁的相反侧的第二门侧壁(250b),
所述壳体具有相对于所述第二门侧壁而设于所述第一门侧壁的相反侧且相对于所述第二门侧壁隔着间隙而相对的第二壳体侧壁(225b),
在所述第二门侧壁和所述第二壳体侧壁中的一方上设有至少一个槽部(Kb),在另一方侧壁上设有向所述槽部内突出的突起部(228b),
所述槽部和所述突起部构成对在所述间隙中流动的空调风的气流进行节流的迷宫结构。
5、如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密封部件形成为从径方向外周侧覆盖所述一方外周壁。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辆用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一方外周壁上设有开口部(251a),
所述密封部件(260)配置成覆盖所述一方外周壁的开口部,
在所述门开口部与所述脸部开口部连通,并且所述一方外周壁(251)关闭所述除霜器开口部的状态下,所述密封部件形成通过所述开口部承受所述空调风的风压而向径方向外侧膨胀并密闭所述除霜器开口部的状态。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辆用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密封部件被支承于所述一方外周壁,并且形成为能够弹性变形,
所述壳体具备壳体周壁部(210),该壳体周壁部(210)相对于所述转动门而设于所述径方向外周侧,且具有所述除霜器开口部、所述脸部开口部以及所述脚部开口部,
所述壳体周壁部具备:第一突起部(211a)和第二突起部(212a),
所述第一突起部(211a)相对于所述除霜器开口部配置在所述圆周方向一方侧,在所述旋转轴的整个轴线方向上向所述径方向内侧突出,其前端部在所述旋转轴的整个轴线方向上形成为线状;
所述第二突起部(212a)相对于所述除霜器开口部配置在所述圆周方向另一方侧,在所述旋转轴的整个轴线方向上向所述径方向内侧突出,其前端部在所述旋转轴的整个轴线方向上形成为线状,
在所述门开口部与所述脸部开口部连通,并且所述一方外周壁(251)关闭所述除霜器开口部的状态下,形成为所述第一、第二突起部靠压所述密封部件而使所述密封部件在整个所述轴线方向上因弹性变形而呈压缩了的状态,
所述压缩了的状态下的所述密封部件通过将所述第一、第二突起部和所述一方外周壁之间形成密接的状态,从而形成密闭所述除霜器开口部的状态。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辆用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壳体周壁部的内周壁上设有在整个圆周方向上靠压所述密封部件中所述旋转轴的轴线方向一方侧端部的第一靠压部(229a),
所述第一靠压部通过在整个圆周方向上靠压所述密封部件中所述轴线方向一方侧端部,从而通过弹性变形将所述密封部件中所述轴线方向一方侧端部压缩,使所述密封部件与所述一方外周壁(251)之间在整个圆周方向上密闭。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车辆用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靠压部(229a)的剖面形状形成为,相对于所述一方外周壁倾斜,并越向所述轴线方向一方侧越靠近所述一方外周壁。
10、如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车辆用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壳体周壁部的内周壁上设有在整个圆周方向上靠压所述密封部件中所述旋转轴的轴线方向另一方侧端部的第二靠压部(229b),
所述第二靠压部通过在整个圆周方向上靠压所述密封部件中所述轴线方向另一方侧端部,从而通过弹性变形将所述密封部件中所述轴线方向另一方侧端部压缩,使所述密封部件与所述一方的外周壁(251)之间在整个圆周方向上密闭。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车辆用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靠压部(229b)的剖面形状形成为,相对于所述一方外周壁倾斜,越向所述轴线方向另一方侧越靠近所述一方外周壁。
12、如权利要求1~11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密封部件具备:相对于所述一方外周壁配置在径方向外周侧且配置在所述圆周方向一方侧的第一密封部件(260a)、相对于所述一方外周壁配置在径方向外周侧且配置在所述圆周方向另一方侧的第二密封部件(260c),
所述第一、第二密封部件形成为沿所述旋转轴的轴线方向延伸,
在所述一方外周壁密闭所述除霜器开口部的状态下,通过所述第一密封部件使所述壳体中相对于所述除霜器开口部的所述圆周方向一方侧和所述一方外周壁之间密接,且所述第二密封部件使所述壳体中相对于所述除霜器开口部的所述圆周方向另一方侧和所述一方外周壁之间密接,从而形成密闭所述除霜器开口部的状态。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车辆用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具备壳体周壁部(210),该壳体周壁部(210)相对于所述转动门而设于所述径方向外周侧,且具有所述除霜器开口部、所述脸部开口部以及所述脚部开口部,
在所述一方外周壁关闭所述脸部开口部,且所述门开口部与所述脚部开口部连通的状态下,所述空调风从所述壳体周壁部和所述一方外周壁之间的间隙向所述脸部开口部侧泄漏。
14、如权利要求12或13所述的车辆用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第二密封部件分别以在所述一方外周壁和所述壳体周壁部之间因弹性变形而压缩了的状态,使所述一方外周壁和所述壳体周壁部之间密接,
所述第一、第二密封部件中的至少一个密封部件形成为,其所述径方向外周侧和所述旋转轴之间的长度(r1)越向所述圆周方向中的任一方侧进展越短,从而引导所述一方密封部件伴随所述一方外周壁的旋转而向所述壳体周壁部的内周壁侧移动。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车辆用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一方外周壁中配置有所述一方密封部件的面(251c)形成为,其与所述旋转轴之间的长度(r2)越向所述圆周方向中的所述任一方侧进展越短,从而所述一方密封部件的所述径方向外周侧和所述旋转轴之间的长度(r1)越向所述圆周方向的任一方侧进展越短。
16、如权利要求12~15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周壁部中形成所述除霜器开口部、所述脸部开口部以及所述脚部开口部中的任一方开口部的开口形成部(21d)形成为,其与所述旋转轴之间的长度(r3)越靠近所述一方开口部越长,从而引导所述第一、第二密封部件中的任一方密封部件伴随所述转动门的旋转而从所述一方开口部侧向所述壳体周壁部的内周壁(210c)侧移动。
1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具备壳体周壁部(210),该壳体周壁部(210)相对于所述转动门而设于所述径方向外周侧,且具有所述除霜器开口部、所述脸部开口部以及所述脚部开口部,
所述壳体周壁部具备:相对于所述除霜器开口部而设于所述圆周方向一方侧并向径方向内周侧突出的第一壳体突出部(351)、相对于所述除霜器开口部而设于所述圆周方向另一方侧并向径方向内周侧突出的第二壳体突出部(350),
所述第一密封部件(260b)相对于所述一方外周壁配置在所述圆周方向一方侧,
所述第二密封部件(260c)相对于所述一方外周壁配置在所述圆周方向另一方侧,
在所述一方外周壁(251)关闭所述除霜器开口部的状态下,通过所述第一密封部件(260b)使所述一方外周壁和所述第一壳体突出部密接,且所述第二密封部件(260c)使所述一方外周壁和所述第二壳体突出部密接,从而形成密闭所述除霜器开口部的状态。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车辆用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门开口部与所述脚部开口部连通,并且所述一方外周壁关闭所述脸部开口部的状态下,所述空调风通过所述一方外周壁和所述壳体外周壁之间的间隙而向所述脸部开口部侧泄漏。
19、一种车辆用空调装置,其具备:
壳体(21),其具有脸部开口部(21c)、脚部开口部(21d)、除霜器开口部(21b)、朝向所述脸部开口部流入空调风的第一通风路(32a)、使从所述第一通风路吹出的空调风旁通所述脸部开口部而流向所述脚部开口部和所述除霜器开口部的第二通风路(32b);
脸部门(400),其形成板状,并且伴随旋转轴(400a)的旋转,开放所述脸部开口部和所述第二通风路的空气入口(33)中的任一方;
除霜器门(410),其形成板状,并伴随旋转轴(410a)的旋转,开放所述脚部开口部和所述除霜器开口部中的任一方,
通过从所述除霜器开口部、所述脸部开口部以及所述脚部开口部中的任一方开口部吹出的空调风对车室内进行空气调节,
所述车辆用空调装置的特征在于:
具备密封部件(410c),
所述密封部件(410c)设置成,在所述除霜器门关闭所述除霜器开口部并开放所述脚部开口部侧,并且所述脸部门开放所述脸部开口部并关闭所述第二通风路的空气入口(33)的状态下,形成密闭所述除霜器开口部的状态,且形成非密闭所述脚部开口部的状态。
20、一种车辆用空调装置,其具备:
壳体(21),其具有脸部开口部(21c)、脚部开口部(21d)、除霜器开口部(21b)、朝向所述脚部开口部流入空调风的第一通风路(32a)、使从所述第一通风路吹出的空调风旁通所述脚部开口部而流向所述脸部开口部和所述除霜器开口部的第二通风路(32b);
脚部门(400),其形成板状,并且伴随旋转轴(440a)的旋转,开放所述脚部开口部和所述第二通风路的空气入口(33)中的任一方;
除霜器门(410),其形成板状,并伴随旋转轴(410a)的旋转,开放所述脸部开口部和所述除霜器开口部中的任一方,
通过从所述除霜器开口部、所述脸部开口部以及所述脚部开口部中的任一方开口部吹出的空调风对车室内进行空气调节,
所述车辆用空调装置的特征在于:
具备密封部件(410c),
所述密封部件(410c)设置成,在所述除霜器门关闭所述除霜器开口部并开放所述脸部开口部侧,并且所述脚部门关闭所述脚部开口部并开放所述第二通风路的空气入口的状态下,形成密闭所述除霜器开口部的状态,且形成非密闭所述脚部开口部的状态。
21、一种车辆用空调装置,其具备:
壳体(21),其具有脸部开口部(21c)、脚部开口部(21d)、除霜器开口部(21b)、朝向所述除霜器开口部流入空调风的第一通风路(32a)、使从所述第一通风路吹出的空调风旁通所述除霜器开口部而流向所述脸部开口部和所述脚部开口部的第二通风路(32b);
除霜器门(410),其形成板状,并且伴随旋转轴(410a)的旋转,开放所述除霜器开口部和所述第二通风路的空气入口(33)中的任一方;
脸部门(400),其形成板状,并伴随旋转轴(400a)的旋转,开放所述脸部开口部和所述脚部开口部中的任一方,
通过从所述除霜器开口部、所述脸部开口部以及所述脚部开口部中的任一方开口部吹出的空调风对车室内进行空气调节,
所述车辆用空调装置的特征在于:
具备密封部件(410c),
所述密封部件(410c)设置成,在所述除霜器门关闭所述除霜器开口部并开放所述第二通风路的空气入口,并且所述脸部门开放所述脸部开口部侧并关闭所述脚部开口部的状态下,形成密闭所述除霜器开口部的状态,且形成非密闭所述脚部开口部的状态。
22、一种车辆用空调装置,其具备:
壳体(21),其具有脸部开口部(21c)、脚部开口部(21d)以及除霜器开口部(21b),并朝向所述脸部开口部、所述脚部开口部及所述除霜器开口部流入空调风;
脸部门(400),其形成板状,并伴随旋转轴(400a)的旋转,开闭所述脸部开口部;
脚部门(440),其形成板状,并伴随旋转轴(440a)的旋转,开闭所述脚部开口部;
除霜器门(410),其形成板状,并且伴随旋转轴(410a)的旋转,开闭所述除霜器开口部;
密封部件(410c),其在所述除霜器门关闭所述除霜器开口部的状态下,将所述除霜器开口部形成密闭的状态,
从所述除霜器开口部、所述脸部开口部以及所述脚部开口部中的任一方开口部吹出的空调风对车室内进行空气调节,
所述车辆用空调装置的特征在于:
具备密封部件(410c),
所述密封部件(410c)设置成,在所述脸部门开放所述脸部开口部,并且所述除霜器门关闭所述除霜器开口部,进而所述脚部门关闭所述脚部开口部的状态下,形成密闭所述除霜器开口部的状态,且形成非密闭所述脚部开口部的状态。
CN2009100063885A 2008-02-15 2009-02-16 车辆用空调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50823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8034479 2008-02-15
JP2008034479 2008-02-15
JP2008-034479 2008-02-15
JP2008282036 2008-10-31
JP2008282036A JP4655138B2 (ja) 2008-02-15 2008-10-31 車両用空調装置
JP2008-282036 2008-10-31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508235A true CN101508235A (zh) 2009-08-19
CN101508235B CN101508235B (zh) 2012-11-28

Family

ID=4100083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100063885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508235B (zh) 2008-02-15 2009-02-16 车辆用空调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4655138B2 (zh)
CN (1) CN101508235B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602928A (zh) * 2012-08-30 2015-05-06 电装国际美国公司 用于空气调节系统的专用地板排气装置
CN105517821A (zh) * 2013-09-09 2016-04-20 法雷奥热系统公司 旋转闸门空气分配器设计
CN106061770A (zh) * 2014-02-26 2016-10-26 株式会社电装 车辆用空调装置
CN108778794A (zh) * 2016-03-18 2018-11-09 株式会社电装 车辆用空调装置
CN113787886A (zh) * 2021-09-30 2021-12-14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空调出风口结构及车辆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017312B (zh) * 2011-09-22 2015-08-26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空调器的导风部件及分体落地式空调器
KR101463496B1 (ko) * 2012-08-17 2014-11-19 한라비스테온공조 주식회사 차량용 공조장치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187711U (zh) * 1984-11-16 1986-06-09
JP3399123B2 (ja) * 1994-05-11 2003-04-21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空気通路切替装置及び車両用空調装置
JPH09263120A (ja) * 1996-03-28 1997-10-07 Denso Corp 自動車用空調装置
JPH11321278A (ja) * 1998-05-18 1999-11-24 Zexel:Kk 自動車用空気調和装置の縦型エアコンユニット
JP3982097B2 (ja) * 1998-11-11 2007-09-26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車両用空調装置
JP3678211B2 (ja) * 2002-05-14 2005-08-03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車両用空調装置

Cited B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602928A (zh) * 2012-08-30 2015-05-06 电装国际美国公司 用于空气调节系统的专用地板排气装置
CN104602928B (zh) * 2012-08-30 2016-11-09 电装国际美国公司 用于空气调节系统的专用地板排气装置
US10220667B2 (en) 2012-08-30 2019-03-05 Denso International America, Inc. Dedicated floor bleed for an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CN105517821A (zh) * 2013-09-09 2016-04-20 法雷奥热系统公司 旋转闸门空气分配器设计
CN106061770A (zh) * 2014-02-26 2016-10-26 株式会社电装 车辆用空调装置
CN108778794A (zh) * 2016-03-18 2018-11-09 株式会社电装 车辆用空调装置
CN108778794B (zh) * 2016-03-18 2021-08-27 株式会社电装 车辆用空调装置
CN113787886A (zh) * 2021-09-30 2021-12-14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空调出风口结构及车辆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508235B (zh) 2012-11-28
JP2009214869A (ja) 2009-09-24
JP4655138B2 (ja) 2011-03-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508235B (zh) 车辆用空调装置
JP3575495B2 (ja) 車両用空気調和装置
US8602853B2 (en) Air filter assembly of blower for vehicle
CN104802615B (zh) 一种汽车空调出风模式调节机构
CN100372700C (zh) 空气通道转换装置及采用该转换装置的车辆空调
JP2000219026A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US4614152A (en) Air induction system for automotive air-conditioner
CN202284828U (zh) 后吹面出风的汽车空调箱装置
JP4905389B2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の内外気切替装置
CN110225839B (zh) 车辆用空调装置
KR101590485B1 (ko) 차량용 공조장치
CN211032111U (zh) 一种车辆空调风门、车辆空调装置及车辆
KR20150028047A (ko) 차량용 공조장치
JP2005219679A (ja) 空気通路切換装置および車両用空調装置の内外気切換装置
US20220314731A1 (en) Air conditioner for vehicle
JP2007008221A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JP3337375B2 (ja) 車両用空気調和装置
KR102612668B1 (ko) 차량용 공조장치
KR101703661B1 (ko) 차량용 공조장치
CN106660426B (zh) 门部件、门装置以及使用该门装置的车辆用空调装置
CN216331310U (zh) 车辆空调用风道结构、车辆
KR101222513B1 (ko) 차량용 공조장치
KR200151001Y1 (ko) 공기조화장치
CA1244652A (en) Air induction system for automotive air-conditioner
JP4396431B2 (ja) 空気通路切替え装置および車両用空調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21128

Termination date: 20220216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