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660426B - 门部件、门装置以及使用该门装置的车辆用空调装置 - Google Patents

门部件、门装置以及使用该门装置的车辆用空调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660426B
CN106660426B CN201580035391.3A CN201580035391A CN106660426B CN 106660426 B CN106660426 B CN 106660426B CN 201580035391 A CN201580035391 A CN 201580035391A CN 106660426 B CN106660426 B CN 10666042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oor
opening portion
blowout opening
diaphragm
length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80035391.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660426A (zh
Inventor
江坂知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enso Corp
Original Assignee
Denso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enso Corp filed Critical Denso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666042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66042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66042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660426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00642Control systems or circuits; Control members or indication devices for 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devices
    • B60H1/00664Construction or arrangement of damper doors
    • B60H1/00671Damper doors moved by rotation; Grilles
    • B60H1/00685Damper doors moved by rotation; Grilles the door being a rotating disc or cylinder or part thereof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00642Control systems or circuits; Control members or indication devices for 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devices
    • B60H1/00664Construction or arrangement of damper doors
    • B60H2001/00728Film door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ir-Conditioning For Vehicles (AREA)
  • Duct Arrangements (AREA)

Abstract

门部件具备门基板(251、252)、膜片(254、255)以及突起(30a~30d)。门基板配置于具有吹出开口部(21b、21c、21d)的壳体(21)内,通过变位对吹出开口部进行开闭且具有板状。膜片配置于壳体内,以沿着门基板中的吹出开口部侧的方式配置,并且门基板将吹出开口部关闭的状态对吹出开口部进行密闭。突起部以从门基板中的板面方向的端部(Z1、Z2)向吹出开口部侧突起的方式形成。膜片从门基板中的吹出开口部侧卷绕于突起部并向门基板中的与吹出开口部相反的一侧弯曲。

Description

门部件、门装置以及使用该门装置的车辆用空调装置
相关申请的相互参照
本申请基于2014年6月30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2014-134469号,其公开内容作为参照编入本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门部件、门装置以及使用其的车辆用空调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在车辆用空调装置中具备:沿着将旋转轴作为中心的圆周方向延伸的第一门基板;相对于第一门基板设置于圆周方向且沿着将旋转轴作为中心的圆周方向延伸的第二门基板;以及具有被设置于第一门基板、第二门基板之间的门开口部的旋转门(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在壳体中设置有面部吹出开口部、除霜器吹出开口部以及脚部吹出开口部。面部吹出开口部、除霜器吹出开口部以及脚部吹出开口部相对于旋转门配置于将旋转轴作为中心的径向外侧。相对于第一门基板、第二门基板在径向外侧配置有第一膜片、第二膜片。
在门开口部与面部吹出开口部、除霜器吹出开口部以及脚部吹出开口部中任何一个吹出开口部连通的状态下,将空气从壳体内通过门开口部及该一个吹出开口部向车室内吹出。在第一门基板、第二门基板中任何一方的门基板将面部吹出开口部、除霜器吹出开口部以及脚部吹出开口部中的任何一个吹出开口部关闭时,配置于该一方的门基板的膜片对该任何一个吹出开口部进行密闭。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214869号公报
但是,根据本发明的发明人的研究,在上述车辆用空调装置中,在伴随着旋转门的旋转而膜片的圆周方向一侧的端部与壳体的内壁接触时,从膜片施加于壳体的力发生变动。由此,存在通过膜片的圆周方向一侧的端部与壳体的内壁之间的滑动而产生滑动音、或引起滑动音变动的情况。
为了缓和滑动音以及其变动,如图14(比较例)所示,本发明的发明人对以下情况进行了研究:通过将膜片从门基板的径向外侧卷绕于门基板的圆周方向端部并向门基板的径向内侧弯曲,从而将膜片1的圆周方向一侧的端部配置于门基板的径向内侧。
在该情况下,在膜片上产生弹力,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膜片变形以致膜片的弯曲开始点变位至径向内侧。因此,存在在膜片与壳体的内壁之间产生间隙的担忧。存在起因于该间隙从而产生膜片不能将任何一个吹出开口部密闭的密闭不良的担忧。换句话说,存在起因于膜片中的弯曲开始点的变位而损伤吹出开口部(开口部)的密闭的担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将起因于膜片中的弯曲开始点的变位而损伤开口部的密闭性的情况抑制于未然的门部件、门装置以及使用其的车辆用空调装置。
本发明的门部件具备门基板、膜片以及突起部。门基板配置于具有吹出开口部的壳体内,通过变位对吹出开口部进行开闭。膜片配置于壳体内,以沿着门基板中的吹出开口部侧的方式配置,并且以门基板将吹出开口部关闭的状态下对吹出开口部进行密闭。突起部以从门基板中的板面方向的端部向吹出开口部侧突起的方式形成。膜片从门基板中的吹出开口部侧卷绕于突起部并向门基板中的与吹出开口部相反的一侧弯曲。
根据本发明的门部件,能够抑制弯曲开始点由于膜片的弹力而变位的情况。由此,能够抑制在壳体与膜片之间产生间隙。由此,能够将起因于膜片中的弯曲开始点的变位而损伤开口部的密闭性的情况抑制于未然。
本发明的门装置具备上述的门部件、壳体以及旋转轴。旋转轴旋转自如地支承于壳体。门基板包括将以旋转轴为中心的圆周方向作为板面方向的第一门基板及第二门基板。膜片包括配置于第一门基板的第一膜片部和配置于第二门基板的第二膜片部。第一门基板及第二门基板以在圆周方向排列的方式配置。在第一门基板和第二门基板之间形成有门开口部。第一门基板、第二门基板、第一膜片部、第二膜片部以及门开口部伴随着旋转轴的旋转而旋转。在第一门基板、第二门基板中任意的一方的门基板将吹出开口部关闭时,第一膜片部、第二膜片部中的配置于该一方的门基板的膜片部将吹出开口部密闭。在门开口部与吹出开口部连通的状态下将吹出开口部打开。
本发明的车辆用空调装置具备上述的门装置。壳体的吹出开口部配置成将空气向车辆的车室内吹出。在门基板将吹出开口部打开的状态下,通过从吹出开口部向车室内吹出的空气对车室内进行空调。
由此,能够将损伤构成空调装置的吹出开口部的密闭性的情况抑制于未然。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空调装置的概略结构的图。
图2是表示模式门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模式门的剖视图。
图4A是表示模式门的一侧的突起部的剖视图。
图4B是表示模式门的另一侧的突起部的剖视图。
图5是模式门的局部放大图。
图6是表示模式门的一侧的尺寸关系的示意图。
图7是表示模式门的另一侧的尺寸关系的示意图。
图8是表示模式门的动作状态的剖视图。
图9是表示模式门的动作状态的剖视图。
图10是表示模式门的动作状态的剖视图。
图11是表示模式门的动作状态的剖视图。
图12是表示模式门的动作状态的剖视图。
图13A是表示本发明的其他的实施方式的模式门的门基板的突起部的形状的一例的剖视图。
图13B是表示本发明的其他的实施方式的模式门的门基板的突起部的形状的一例的剖视图。
图13C是表示本发明的其他的实施方式的模式门的门基板的突起部形状的一例的剖视图。
图14是表示比较例的模式门的门基板的突起部的剖视图。
图15是表示图14的膜片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表示本发明的车辆用空调装置的一实施方式。图1是表示车辆用空调装置的概略结构的图。在图1中上下左右的各箭头表示车辆用空调装置搭载于车辆的状态的方向。
车辆用空调装置具备空调单元20。空调单元20具备壳体21、制冷用热交换器22、制热用热交换器23、空气混合门24以及门装置2500。在壳体21中车辆的前进方向侧设置有空气导入口21a。从送风机吹出的空气导入至空气导入口21a。送风机相对于空调单元20配置于车辆的左右方向(车宽方向)。
制冷用热交换器22在壳体21中配置于空气导入口21a的车辆的前进方向后侧。制冷用热交换器22与压缩机、冷凝器及膨胀阀一起构成使制冷剂循环的公知的制冷循环装置,并且通过使制冷剂蒸发而对被导入至空气导入口21a内的空气进行冷却。
制热用热交换器23在壳体21内相对于制冷用热交换器22配置于前进方向后侧,将从制冷用热交换器22吹出的冷风通过发动机冷却水(热水)进行加热。在壳体21内相对于制热用热交换器23在前进方向后侧形成有将从制热用热交换器23吹出的热风引导至空气混合室27的热风通路26a。
在壳体21内相对于制热用热交换器23在竖直方向上侧设置有旁通通路26。旁通通路26是使来自制冷用热交换器22的冷风绕过制热用热交换器23而流入至空气混合室27的通路。
空气混合门24设置于制热用热交换器23的上侧。空气混合门24以其截面是大致圆弧状的方式形成。空气混合门24通过壳体21支承成旋转自如。
空气混合门24通过其位置改变旁通通路26的开口面积与热风通路26a的开口面积的比率。由此,空气混合门24通过调整流动于旁通通路26的空气量与流动于热风通路26a的空气量的比率,能够对朝向车室内吹出的空气温度进行调整。另外,图1表示空气混合门24将热风通路26a全闭,并且将旁通通路26全开的最大制冷状态。
空气混合室27在壳体21内配置于旁通通路26的上侧并且制热用热交换器23的上侧,并且将通过旁通通路26的冷风(参照箭头E)与从制热用热交换器23通过热风通路26a的热风(参照箭头D)混合。
门装置2500至少由壳体21及配置于壳体21的内部的模式门(门部件)25构成。
模式门25在壳体21中配置于空气混合室27的上侧。换言之,模式门25在壳体21中在空气流动方向上位于空气混合室27的下游。模式门25通过旋转轴25a(参照图2)被旋转自如地支承于壳体21。模式门25例如通过电动机(省略图示)被驱动。
壳体21具有位于模式门25的径向外侧的壳体周壁部210。壳体周壁部210形成为截面为以旋转轴25a为中心的圆弧状。
在壳体周壁部210上设置有除霜器吹出开口部21b、面部吹出开口部21c以及脚部吹出开口部21d。以下,将除霜器吹出开口部21b、面部吹出开口部21c以及脚部吹出开口部21d总称为吹出开口部21b、21c、21d。吹出开口部21b、21c、21d在以旋转轴25a为中心的圆周方向排列。以下,将以旋转轴25a为中心的圆周方向简称为圆周方向。
在本实施方式中,面部吹出开口部21c相对于除霜器吹出开口部21b配置于圆周方向一侧。脚部吹出开口部21d相对于面部吹出开口部21c配置于圆周方向一侧。
面部吹出开口部21c是向车室内的乘员的上半身吹出空调风的吹出开口部。脚部吹出开口部21d是向乘员的下半身吹出空调风的吹出开口部。除霜器吹出开口部21b是向车室内的窗玻璃的内表面吹出空调风的吹出开口部。
模式门25伴随着旋转将来自空气混合室27的混合风朝向吹出开口部21b、21c、21d中任何吹出开口部流动。本实施方式的模式门25构成大致筒状地形成的旋转门。
接着,参照图1、图2及图3对本实施方式的模式门25的具体的结构进行说明。图2是模式门25的立体图。图1、图3是从轴线方向的一侧观察模式门25的剖视图。
如图1、图2所示,模式门25具备一对门侧壁(在图2中仅图示一侧的门侧壁250a)、门基板251、252、门开口部253、256以及膜片254、255。
一对门侧壁分别形成圆板状,在车宽方向(图1中纸面垂直方向)隔开间隔而配置。在一对门侧壁上分别配置有旋转轴25a。旋转轴25a以分别从一对门侧壁向外侧(即,车宽方向)突出的方式形成。
如图2、图3所示,门基板251、252分别形成沿着以旋转轴25a为中心的圆周方向延伸的板状。即,门基板251、252形成为截面为以旋转轴25a为中心的圆弧状。圆周方向表示门基板251、252的板面方向。板面方向是门基板251、252扩大的面方向。
门基板251、252在以旋转轴25a为中心的圆周方向上隔开间隔而配置。门基板251相对于门基板252配置于圆周方向一侧。门开口部253、256分别形成于门基板(第一门基板)251和门基板(第二门基板)252之间。门开口部253相对于门基板252形成于圆周方向一侧。门开口部256相对于门基板251形成于圆周方向一侧。
膜片(第一膜片部)254形成为在以门基板251的旋转轴25a为中心的径向外侧覆盖门基板251。膜片254贴附于门基板251。膜片(第二膜片部)255形成为在径向外侧覆盖门基板252。膜片255贴附于门基板252。本实施方式的膜片254、255是聚氨酯等具有弹力的树脂制的膜片。
以下,参照图2~图5对模式门25的结构的详情进行说明。
如图3所示,模式门25具备突起部30a、30b、30c、30d。突起部(第一突起部)30a在门基板251的外周面中以从圆周方向一侧的端部Z1起遍及轴线方向地向外周侧(即,吹出开口部21b、21c、21d侧)突起的方式形成。换言之,门基板251具有以从端部Z1向径向外侧弯曲的方式突出的突起部30a。具体而言,突起部30a在端部Z1弯曲成,突起部30a的顶端Z3与端部Z1相比位于径向的外侧。此外,突起部30a从门基板251的轴线方向的一端延伸至另一端。轴线方向是旋转轴25a的轴线方向。
突起部(第二突起部)30b在门基板251的外周面中以从圆周方向另一侧的端部Z2起遍及轴线方向地向外周侧突起的方式形成。换言之,门基板251具有以从端部Z2向径向外侧弯曲的方式突出的突起部30b。具体而言,突起部30b在端部Z2弯曲成,突起部30b的顶端Z4与端部Z2相比位于径向的外侧。此外,突起部30b从门基板251的轴线方向的一端延伸至另一端。在此,外周侧是以旋转轴25a为中心的径向外侧。内周侧是以旋转轴25a为中心的径向内侧。
图4A表示突起部30a的局部放大图。突起部30a具有第一部位(第一侧面)31a和第二部位(第二侧面)31b。第一部位31a在突起部30a中位于圆周方向另一侧,第二部位31b在突起部30a中位于圆周方向一侧。此外,第一部位31a位于第二部位31b的径向外侧。第一部位31a形成为截面为向圆周方向一侧凸出的圆弧状。第一部位31a是指在门基板251的外周面中圆周方向一侧的端部Z1和突起部30a的顶端Z3之间的部分。第二部位31b形成为截面为向圆周方向一侧凸起的圆弧状。
图4B表示突起部30b的局部放大图。突起部30b具有第一部位(第一侧面)31c和第二部位(第二侧面)31d。第一部位31c在突起部30b中位于圆周方向一侧,第二部位31d在突起部30b中位于圆周方向另一侧。此外,第一部位31c位于第二部位31d的径向外侧。第一部位31c形成为截面为向圆周方向另一侧凸出的圆弧状。第一部位31c是指在门基板251的外周面中圆周方向另一侧的端部Z2和突起部30b的顶端Z4之间的部分。第二部位31d形成为截面为向该圆周方向另一侧凸出的圆弧状。
本发明的发明人在本发明之前为了缓和滑动音以及其变动,如图14(比较例)所示,对将膜片1的圆周方向一侧的端部1c配置于门基板2的径向内侧的结构进行了研究。具体而言,将膜片1从门基板2的径向外侧卷绕于门基板2的圆周方向端部并向门基板2的径向内侧弯曲。
在此,将在膜片1的径向外侧1a(参照图15)中从门基板2的径向外侧向径开始向内侧弯曲的位置作为弯曲开始点Y,将门基板2的任意的基准点作为基准点K。La是在膜片1中沿着径向外侧(即、吹出开口部侧)1a对基准点K及弯曲开始点Y之间的长度进行测量的长度,Lb是沿着膜片1的径向内侧(即、门基板2侧)1b对基准点K及门基板2的圆周方向的端部Z之间的长度进行测量的长度。
如上所述,因为门基板2形成为圆弧状,所以长度La比长度Lb长。由此,在膜片1上产生将长度La、Lb的差变小的弹力。由此,随着时间的推移,通过膜片1的弹力膜片1变形成,弯曲开始点Y向径方向内侧变位。由此,弯曲开始点Y的变位不能唯一地确定。因此,存在在膜片1和壳体的内壁之间产生间隙的担忧。由此,在用门基板2将面部吹出开口部、除霜器吹出开口部以及脚部吹出开口部中任何一个吹出开口部密闭的状态下,由于间隙而存在产生膜片1不能够将该任何一个吹出开口部密闭的密闭不良的担忧。换句话说,存在因为膜片1中的弯曲开始点的变位而损坏吹出开口部(开口部)的密闭性的担忧。
图5表示本实施方式的门基板251及膜片254。图6表示门基板251及膜片254的圆周方向一侧的尺寸关系。图6省略剖面线从而将符号等的图示明确。
如图5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膜片254中的圆周方向中间部以沿着门基板251的外周面的方式配置。膜片254中的圆周方向一侧通过弹性变形卷绕于突起部30a,并且从门基板251的外周侧向门基板251的内周侧弯曲。即,膜片254中的圆周方向一侧的端部位于门基板251的内周侧。
膜片254中的圆周方向另一侧通过弹性变形卷绕于突起部30b且从门基板251的外周侧向门基板251的内周侧弯曲。即,膜片254中的圆周方向另一侧的端部位于门基板251的内周侧。
在此,在膜片254的外周面的圆周方向一侧,将从门基板251的外周侧开始向门基板251的内周侧弯曲的位置作为弯曲开始点(第一弯曲开始点)Y1(参照图5)。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门基板251的外周面(开口部侧的面)上,将圆周方向的一侧的端部Z1以及圆周方向的另一侧的端部Z2之间的中间位置作为门基板251的任意的第二基准点(参照图5)K。另外,将在膜片254的外周面(开口部侧的面)上与基准点(第二基准点)K在径向对应的位置作为基准点(第一基准点)Kf。
长度LA(第二长度:参照图6)是在第二基准点K与门基板251的圆周方向一侧的端部Z1之间以沿着门基板251的外周面的方式测量而得到的圆周方向的长度。
长度L2(参照图6)是在第一基准点Kf与膜片254的外周面上的位置X1之间沿着膜片254的外周面测量而得到的圆周方向的长度。以长度L2与长度LA相同的方式对位置X1进行设定。并且,长度J2a是在位置X1与弯曲开始点Y1之间沿着膜片254的外周面测量而得到的圆周方向的长度。
长度J1a(第三长度)是在门基板251的圆周方向一侧的端部Z1与突起部30a的顶端Z3之间以沿着突起部30a中的圆周方向另一侧的侧面50a的方式测量而得到的长度。并且,以长度J1a与长度J2a相同的方式形成突起部30a。
即,在长度L1(外侧路径长度:第一长度)是在膜片254的外周面上的第一基准点Kf与弯曲开始点Y1之间以沿着膜片254中的外周面的方式测量而得到的圆周方向的长度时,以将长度LA与长度J1a相加的长度(LA+J1a)与长度L1相同(L1=LA+J1a)的方式形成突起部30a。换言之,长度L1比长度LA长。由此,弯曲开始点Y1位于在圆周方向更加远离第一基准点Kf的位置。换句话说,弯曲开始点Y1更接近突起部30a的顶端Z3。
膜片254在卷绕于突起部30a时通过承受来自突起部30a的应力而变形,存在在膜片254与门基板251之间形成间隙的担忧。但是,通过使弯曲开始点Y1更加接近突起部30a的顶端Z3,膜片254承受的来自突起部30a的应力变小。其结果,能够减小在膜片254与门基板251之间形成的间隙。
另外,长度LX(内侧路径长度:第七长度)是从门基板251的第二基准点K经由端部Z1至突起部30a的顶端Z3之间以沿着膜片254的内周面的方式测量而得到的长度。此时,长度LX相当于长度LA与长度J1a相加而得到的长度(LA+J1a)(LX=LA+J1a)。换句话说,长度LX与长度L1相同。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将膜片254的内周面中圆周方向的一侧的端部作为端部W1时,形成为膜片254中的弯曲开始点Y1与膜片254的端部W1之间的长度变短且长度J1a变长的形状。
接着,参照图7对膜片254的圆周方向另一侧进行说明。图7表示门基板251及膜片254的圆周方向另一侧的尺寸关系。图7省略剖面线从而将符号等的图示明确。
在膜片254的外周面的圆周方向另一侧,将从门基板251的外周侧开始向门基板251的内周侧弯曲的位置作为弯曲开始点(第二弯曲开始点)Y2(参照图5、图7)。
长度LB(第五长度)是在门基板251的外周面上的任意的第二基准点K与门基板251的圆周方向另一侧的端部Z2之间以沿着门基板251的外周面的方式测量而得到的圆周方向的长度。
长度L4是在膜片254的第一基准点Kf与膜片254的外周面上的位置X2之间沿着膜片254的外周面测量而得到的圆周方向的长度,以长度L4与长度LB相同的方式对位置X2进行设定。并且,长度J2b是在位置X2与弯曲开始点Y2之间沿着膜片254的外周面测量而得到的圆周方向的长度。
长度J1b(第六长度)是在门基板251的圆周方向另一侧的端部Z2与突起部30b的顶端Z4之间以沿着突起部30b中的圆周方向一侧的侧面50b的方式测量而得到的长度。并且,以长度J1b与长度J2b相同的方式形成突起部30b。
即,长度L3(外侧路径长度:第四长度)是在膜片254的第一基准点Kf与弯曲开始点Y2之间以沿着膜片254中的外周面的方式测量而得到的圆周方向的长度。此时,以将长度LB与长度J1b相加而得到的长度(LB+J1b)与长度L3相同(L3=LB+L1b)的方式形成突起部30b。换言之,长度L3比长度LB长。由此,弯曲开始点Y2位于在圆周方向更加远离第一基准点Kf的位置。换句话说,弯曲开始点Y2更接近突起部30b的顶端Z4。
在膜片254卷绕于突起部30b时通过承受来自突起部30b的应力而变形,从而存在在膜片254与门基板251之间形成间隙的担忧。但是,如上所述,通过弯曲开始点Y2更加接近突起部30b的顶端Z4,膜片254承受的来自突起部30b的应力变小。由此,能够减小在膜片254与门基板251之间形成的间隙。
另外,长度LY(内侧路径长度:第八长度)是从门基板251的第二基准点K经由端部Z2至突起部30b的顶端Z4之间以沿着膜片254中的内周面的方式测量而得到的长度。此时,长度LY相当于将长度LB与长度J1b相加而得到的长度(LB+J1b)(LY=LB+J1b)。换句话说,能够使长度LY与长度L3一致。
由此,突起部30a、30b的形状及尺寸通过门基板252的尺寸及膜片255的尺寸来决定。
本实施方式的突起部30c以从门基板252中的圆周方向一侧朝向外周侧(即,吹出开口部21b、21c、21d侧)突起的方式形成。突起部30d以从门基板252中的圆周方向另一侧朝向外周侧(即,吹出开口部21b、21c、21d侧)突起的方式形成。
在此,突起部30c、30d的形状及尺寸与突起部30a、30b相同地通过门基板251的尺寸及膜片254的尺寸来决定。由此,省略突起部30c、30d的形状及尺寸、门基板252的尺寸及膜片255的尺寸的说明。
另外,突起部30c与突起部30a对应,突起部30d与突起部30b对应,门基板252与门基板251对应,膜片255与膜片254对应。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壳体21及模式门25由具有一定程度的弹性并且强度优良的树脂材料制成。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的模式门25的具体的动作进行说明。图8~图12分别表示模式门25的动作状态。在图8~图12中省略制冷用热交换器22、制热用热交换器23及空气混合门24的图示。
首先,在图8所示的面部模式中,门基板252将除霜器吹出开口部21b关闭,并且门基板251将脚部吹出开口部21d关闭。
由此,膜片255在壳体周壁部210中使除霜器吹出开口部21b的周围与门基板252之间贴紧。由此,除霜器吹出开口部21b被密闭。膜片254在壳体周壁部210中使脚部吹出开口部21d的周围与门基板251之间贴紧。由此,脚部吹出开口部21d被密闭。
此时,门开口部253与面部吹出开口部21c连通。由此,面部吹出开口部21c开口。此时,从旁通通路26通过门开口部256而导入的冷风与从热风通路26a通过门开口部256而导入的热风在空气混合室27内混合。并且,该混合的空气通过门开口部253而向面部吹出开口部21c流动。
由此,在面部模式中,除霜器吹出开口部21b被密闭,并且脚部吹出开口部21d被密闭。
接着,在模式门25向顺时针方向旋转(即,变位)时,变成如图9所示的双层模式。在该双层模式中,门基板252将除霜器吹出开口部21b关闭,门开口部253与面部吹出开口部21c和脚部吹出开口部21d分别连通。
此时,面部吹出开口部21c与脚部吹出开口部21d分别开口。由此,在膜片255与上述的面部模式相同地将除霜器吹出开口部21b密闭的状态下,从空气混合室27吹出的空气从门开口部253向面部吹出开口部21c和脚部吹出开口部21d流动。
接着,在模式门25向顺时针方向旋转时,变成如图10所示的脚部模式。在该脚部模式中,门基板252将除霜器吹出开口部21b及面部吹出开口部21c分别关闭,进而门开口部253与脚部吹出开口部21d连通。
在该情况下,脚部吹出开口部21d开口,从空气混合室27吹出的空气从门开口部253向脚部吹出开口部21d流动。
另外,膜片255在壳体周壁部210中将面部吹出开口部21c的周围与门基板252之间贴紧,并且在壳体周壁部210中将除霜器吹出开口部21b的周围与门基板251之间贴紧。由此,除霜器吹出开口部21b及面部吹出开口部21c被密闭。
接着,在模式门25向顺时针方向旋转时,变成如图11所示的脚部除霜器模式。在脚部除霜器模式中,膜片255将面部吹出开口部21c密闭,从空气混合室27吹出的空气从门开口部253向脚部吹出开口部21d流动。此外,从空气混合室27吹出的空气从门开口部256向除霜器吹出开口部21b流动。
接着,在模式门25向顺时针方向旋转时,变成如图12所示的除霜器模式。在该除霜器模式中,门基板252将面部吹出开口部21c及脚部吹出开口部21d分别关闭。进而门开口部256与除霜器吹出开口部21b连通。
此时,除霜器吹出开口部21b开口,膜片255在壳体周壁部210中将面部吹出开口部21c的周围与门基板252之间贴紧,并且在壳体周壁部210中将脚部吹出开口部21d的周围与门基板252之间贴紧。由此,面部吹出开口部21c及脚部吹出开口部21d被密闭。在该情况下,从空气混合室27吹出的空气从门开口部256向除霜器吹出开口部21b流动。
根据以上说明的本实施方式,模式门25具备以从门基板251(252)中的圆周方向(板面方向)的端部Z1、Z2向周向突起的方式形成的突起部30a、30b(30c、30d)。膜片254(255)沿着门基板251(252)的外周侧,并且通过弹性变形卷绕于突起部30a、30b(30c、30d)而朝向门基板251(252)的内周侧弯曲。
在此,在长度L1是在门基板251(252)中的任意的第二基准点K以及弯曲开始点Y1之间以沿着膜片254(255)的外周面的方式测量而得到的圆周方向的长度时,以将长度LA与长度J1a相加而得到的长度(LA+J1a)与长度L1相同的方式形成突起部30a(30c)。因此,能够使长度LX(内侧路径长度)与长度L1(外侧路径长度)一致,该长度LX是在从门基板251(252)中的任意的第二基准点K经由端部Z1至突起部30a(30c)的顶端Z3之间以沿着膜片254(255)的内周面侧的方式测量而得到的长度。
另外,在长度L3是在门膜片254(255)的任意的第一基准点Kf以及弯曲开始点Y2之间以沿着膜片254(255)的外周面的方式测量而得到的圆周方向的长度时,以将长度LB与长度J1b相加而得到的长度(LB+J1b)与长度L3相同的方式形成突起部30b(30d)。因此,能够使长度LY(内侧路径长度)与长度L3(外侧路径长度)一致,该长度LY是在从门基板251(252)的任意的第二基准点K经由端部Z2至突起部30b(30d)的顶端Z4之间以沿着膜片254(255)的内周面侧的方式测量而得到的长度。
通过以上,能够抑制弯曲开始点Y1、Y2由于膜片254(255)的弹力而变位的情况。因此,能够抑制在壳体周壁部210与膜片254(255)之间产生间隙。由此,能够将因为膜片254(255)中的弯曲开始点Y1、Y2的变位而产生的损伤吹出开口部21b、21c、21d的密闭性的密闭不良抑制于未然。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能够抑制膜片254(255)中的弯曲开始点Y1、Y2变位。由此,能够通过突起部30a~30d的形状或突起部30a~30d的角度而将弯曲开始点Y1、Y2设定在任意位置。突起部30a~30d的角度是突起部30a~30d突出的方向相对于门基板251(252)的板面方向所成的角度。
(其他实施方式)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本发明的空调装置应用于车辆用空调装置。但是,也可以将本发明的空调装置应用于车辆用空调装置以外的空调装置(住宅用空调装置、大厦用空调装置、船舶用空调装置、飞机用空调装置)。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本发明的门应用于车辆用空调装置。但是,也可以将本发明的门应用于车辆用空调装置以外的其他机器。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本发明的门是旋转门。但是,本发明的门也可以是旋转门以外的板门。或者,作为本发明的门也可以是被支承为能够滑动的滑动门。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本发明的门基板形成为圆弧状。但是,也可以采用圆弧状以外的形状的门基板。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门基板251的外周面上,将圆周方向的一侧的端部Z1以及圆周方向的另一侧的端部Z2之间的中间位置作为门基板251的第二基准点K。但是,也可以将门基板251的外周面上的中间位置以外的位置作为第二基准点K。
例如,在对突起部30a的形状进行设定的情况下,也可以将门基板251的外周面上的圆周方向另一侧的端部Z2作为第二基准点K。并且,在对突起部30b的形状进行设定的情况下,也可以将门基板251的外周面上圆周方向的一侧的端部Z1作为第二基准点K。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采用对吹出开口部21b、21c、21d进行开闭的模式门作为本发明的门。但是,也可以将模式门以外的门(例如,空气混合门、内外气切换门)作为本发明的门。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将长度LA与长度J1a相加而得到的长度(LA+J1a)与长度L1相同的方式形成突起部30a。但是,如果将长度(LA+J1a)与长度L1设定成相近,也可以以长度(LA+J1a)与长度L1不一致的方式形成突起部30a。
同样地,如果将长度(LB+J1b)与长度L3设定成相近,也可以以长度(LB+J1b)与长度L3不一致的方式形成突起部30b。
也可以如接下来(a)、(b)、(c)那样形成突起部30a~30d。
(a)如图13A所示,突起部30a形成为从门基板251的圆周方向一侧的端部Z1朝向径向外侧(即,吹出开口部侧)、向与门基板251的圆周方向正交的方向突起。突起部30b、30c、30d与突起部30a相同。
(b)如图13B所示,突起部30a的圆周方向的另一侧且径向外侧的部位32a的截面形成为向圆周方向的另一侧凸出的圆弧状截面。换言之,突起部30a从门基板251向径向外侧突出,突起部30a的圆周方向的另一侧的部位32a的截面具有圆弧状。圆周方向是门基板251的板面方向。突起部30c也与突起部30a相同。
(c)如图13C所示,突起部30b的圆周方向的一侧且径向外侧的部位32b的截面形成为向圆周方向的一侧凸出的圆弧状截面。换言之,突起部30b从门基板251向径向外侧突出,突起部30b的圆周方向的一侧的部位32b的截面具有圆弧状。突起部30d也与突起部30b相同。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本发明的模式门25通过电动机而驱动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取而代之地通过使用者对操作开关进行操作的操作力来对本发明的模式门25进行旋转驱动。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模式门25具备两组门基板251、252以及膜片254、255,但模式门(门部件)也可以由一组门基板及膜片构成。
另外,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适当变更。

Claims (13)

1.一种门部件,具备:
板状的门基板(251、252),该门基板(251、252)配置于具有吹出开口部(21b、21c、21d)的壳体(21)内,通过变位对所述吹出开口部进行开闭;
膜片(254、255),该膜片(254、255)配置于所述壳体内,以沿着所述门基板中的所述吹出开口部侧的方式配置,并且在所述门基板将所述吹出开口部关闭的状态下对所述吹出开口部进行密闭;以及
突起部(30a~30d),该突起部(30a~30d)以从所述门基板中的板面方向的端部(Z1、Z2)向所述吹出开口部侧突起的方式形成,所述门部件的特征在于,
所述膜片从所述门基板中的所述吹出开口部侧卷绕于所述突起部并向所述门基板中的与所述吹出开口部相反的一侧弯曲。
2.一种门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权利要求1所述的门部件(25);
所述壳体(21);以及
旋转轴(25a),该旋转轴(25a)旋转自如地支承于所述壳体,
所述门基板包括将以所述旋转轴为中心的圆周方向作为所述板面方向的第一门基板(251)及第二门基板(252),
所述膜片包括配置于所述第一门基板的第一膜片部(254)和配置于第二门基板的第二膜片部(255),
所述第一门基板及所述第二门基板以在所述圆周方向排列的方式配置,
在所述第一门基板和所述第二门基板之间形成有门开口部(253、256),
所述第一门基板、所述第二门基板、所述第一膜片部、所述第二膜片部以及所述门开口部伴随着所述旋转轴的旋转而旋转,
在所述第一门基板、所述第二门基板中的任意的一方的门基板将所述吹出开口部关闭时,所述第一膜片部、所述第二膜片部中的配置于所述一方的门基板的膜片部将所述吹出开口部密闭,
在所述门开口部与所述吹出开口部连通的状态下,所述吹出开口部被打开。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门装置,其特征在于,
多个吹出开口部相对于所述第一门基板、所述第二门基板配置于所述旋转轴的径向外侧,
在所述第一门基板、所述第二门基板中的任意的一方的门基板将所述多个吹出开口部中的任意的吹出开口部关闭的状态下,所述第一膜片部、所述第二膜片部中的配置于所述一方的门基板的膜片部将所述任意的吹出开口部密闭。
4.根据权利要3所述的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突起部形成为,从所述门基板的板面方向的端部(Z1、Z2)向所述吹出开口部侧且与所述门基板的所述板面方向正交的方向突起。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突起部包括从所述门基板中的圆周方向的一侧的端部(Z1)向所述吹出开口部侧突起的第一突起部(30a、30c),
所述膜片卷绕于所述第一突起部并向所述门基板中的与所述吹出开口部相反的一侧弯曲,
在所述膜片的所述吹出开口部侧的表面上,将所述膜片从所述吹出开口部侧开始向与所述吹出开口部相反的一侧弯曲的位置作为第一弯曲开始点(Y1),
将所述膜片的所述吹出开口部侧的表面上的任意的第一基准点(Kf)与所述第一弯曲开始点(Y1)之间的圆周方向上的长度设为第一长度(L1),
将第二基准点(K)与所述门基板中的所述圆周方向的一侧的端部(Z1)之间的圆周方向上的长度设为第二长度(LA),所述第二基准点(K)位于所述门基板的所述吹出开口部侧的表面上且在径向上与所述第一基准点(Kf)对应,
将在所述门基板中的所述圆周方向的一侧的端部(Z1)与所述第一突起部的顶端(Z3)之间沿着所述第一突起部的圆周方向的另一侧的侧面(50a)测量而得到的长度设为第三长度(J1a),
所述第二长度(LA)与所述第三长度(J1a)相加而得到的长度(LA+J1a)与所述第一长度(L1)相同。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突起部包括从所述门基板中的圆周方向的一侧的端部(Z1)向所述吹出开口部侧突起的第一突起部(30a、30c),
所述膜片卷绕于所述第一突起部并向所述门基板中的与所述吹出开口部相反的一侧弯曲,
在所述膜片的所述吹出开口部侧的表面上,将所述膜片从所述吹出开口部侧开始向与所述吹出开口部相反的一侧弯曲的位置作为第一弯曲开始点(Y1),
将所述膜片的所述吹出开口部侧的表面上的任意的第一基准点(Kf)与所述第一弯曲开始点(Y1)之间的圆周方向上的长度设为第一长度(L1),
将第二基准点(K)与所述门基板中的所述圆周方向的一侧的端部(Z1)之间的圆周方向上的长度设为第二长度(LA),所述第二基准点(K)位于所述门基板的所述吹出开口部侧的表面上且在径向上与所述第一基准点(Kf)对应,
所述第一长度(L1)比所述第二长度(LA)长。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突起部(30a、30c)具有截面为圆弧状的部位(31a),该截面为圆弧状的部位(31a)位于所述第一突起部的所述圆周方向的另一侧且向所述圆周方向的一侧凸出。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突起部(30a、30c)具有截面为圆弧状的部位(32a),该截面为圆弧状的部位(32a)位于所述第一突起部的所述圆周方向的另一侧且向所述圆周方向的另一侧凸出。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突起部包括从所述门基板中的圆周方向的另一侧的端部(Z2)向所述吹出开口部侧突起的第二突起部(30b、30d),
所述膜片卷绕于所述第二突起部并向所述门基板中的与所述吹出开口部相反的一侧弯曲,
在所述膜片的所述吹出开口部侧的表面上,将所述膜片从所述吹出开口部侧开始向与所述吹出开口部相反的一侧弯曲的位置作为第二弯曲开始点(Y2),
将所述膜片的所述吹出开口部侧的表面上的任意的第一基准点(Kf)与所述第二弯曲开始点(Y2)之间的圆周方向上的长度设为第四长度(L3),
将第二基准点(K)与所述门基板中的所述圆周方向的另一侧的端部(Z2)之间的圆周方向上的长度设为第五长度(LB),所述第二基准点(K)位于所述门基板的所述吹出开口部侧的表面上且在径向上与所述第一基准点(Kf)对应,
将在所述门基板中的所述圆周方向的另一侧的端部(Z2)与所述第二突起部的顶端(Z4)之间沿着所述第二突起部的圆周方向的一侧的侧面(50b)测量而得到的长度设为第六长度(J1b),
所述第五长度(LB)与所述第六长度(J1b)相加而得到的长度(LB+J1b)与所述第四长度(L3)相同。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突起部包括从所述门基板中的圆周方向的另一侧的端部(Z2)向所述吹出开口部侧突起的第二突起部(30b、30d),
所述膜片卷绕于所述第二突起部并向所述门基板中的与所述吹出开口部相反的一侧弯曲,
在所述膜片的所述吹出开口部侧的表面上,将所述膜片从所述吹出开口部侧开始向与所述吹出开口部相反的一侧弯曲的位置作为第二弯曲开始点(Y2),
将所述膜片的所述吹出开口部侧的表面上的任意的第一基准点(Kf)与所述第二弯曲开始点(Y2)之间的圆周方向上的长度设为第四长度(L3),
将第二基准点(K)与所述门基板中的所述圆周方向的另一侧的端部(Z2)之间的圆周方向上的长度设为第五长度(LB),所述第二基准点(K)位于所述门基板的所述吹出开口部侧的表面上且在径向上与所述第一基准点(Kf)对应,
所述第四长度(L3)比所述第五长度(LB)长。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突起部(30b、30d)具有截面为圆弧状的部位(31c),该截面为圆弧状的部位(31c)位于所述第二突起部的圆周方向的一侧且向所述圆周方向的另一侧凸出。
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突起部(30b、30d)具有截面为圆弧状的部位(32b),该截面为圆弧状的部位(32b)位于所述第二突起部的圆周方向的一侧且向所述圆周方向的一侧凸出。
13.一种车辆用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权利要求2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门装置(2500),
所述壳体的所述吹出开口部配置成向车辆的车室内吹出空气,
在所述门基板将所述吹出开口部打开的状态下,通过从所述吹出开口部向所述车室内吹出的空气对所述车室内进行空气调节。
CN201580035391.3A 2014-06-30 2015-06-29 门部件、门装置以及使用该门装置的车辆用空调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666042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134469A JP6256226B2 (ja) 2014-06-30 2014-06-30 ドア、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空調装置
JP2014-134469 2014-06-30
PCT/JP2015/003248 WO2016002188A1 (ja) 2014-06-30 2015-06-29 ドア部材、ドア装置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車両用空調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660426A CN106660426A (zh) 2017-05-10
CN106660426B true CN106660426B (zh) 2019-03-22

Family

ID=5501876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80035391.3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6660426B (zh) 2014-06-30 2015-06-29 门部件、门装置以及使用该门装置的车辆用空调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JP (1) JP6256226B2 (zh)
CN (1) CN106660426B (zh)
BR (1) BR112016024649B1 (zh)
DE (1) DE112015003054T5 (zh)
WO (1) WO2016002188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013983B2 (ja) * 2018-03-20 2022-02-15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空気吹出装置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628999A (zh) * 2003-12-19 2005-06-22 株式会社电装 空气通道打开/闭合装置
CN103568907A (zh) * 2012-07-25 2014-02-12 W.E.T.汽车系统股份公司 空气输送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287534A (ja) * 2000-04-06 2001-10-16 Denso Corp 車両用空調装置
JP4093031B2 (ja) * 2002-11-28 2008-05-28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流体通路制御装置
JP2009248823A (ja) * 2008-04-08 2009-10-29 Denso Corp 空気通路開閉装置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628999A (zh) * 2003-12-19 2005-06-22 株式会社电装 空气通道打开/闭合装置
CN103568907A (zh) * 2012-07-25 2014-02-12 W.E.T.汽车系统股份公司 空气输送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6002188A1 (ja) 2016-01-07
BR112016024649A2 (pt) 2017-08-15
JP2016011083A (ja) 2016-01-21
DE112015003054T5 (de) 2017-03-23
CN106660426A (zh) 2017-05-10
BR112016024649B1 (pt) 2022-05-31
JP6256226B2 (ja) 2018-01-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346576B2 (en) Air conditioner
CN107869781B (zh) 空调
CN107869782A (zh) 空调
CN105605682B (zh) 一种室内风管机
US20190017711A1 (en) Air conditioner
CN107062393A (zh) 空调的导风装置和具有其的空调
JP5195141B2 (ja) 空気通路開閉装置
JP2017207244A (ja) 空気調和装置及び空気調和装置の制御方法
CN107531126B (zh) 车辆用空调装置
CN106660426B (zh) 门部件、门装置以及使用该门装置的车辆用空调装置
CN109311365A (zh) 连杆机构
JP2015163502A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JP2007055382A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JP2015160581A (ja) 圧縮機および車両用空調装置
CN212108692U (zh) 立式空调室内机
KR101474821B1 (ko) 차량용 송풍장치
JP2008254488A (ja) 空気通路開閉装置
CN106152272A (zh) 空调器室内机及空调系统
JP2014034231A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KR101266050B1 (ko) 차량용 송풍장치
JP4572878B2 (ja) 空気通路開閉装置
KR20050103799A (ko) 이층 공기유동형 자동차용 공조장치의 도어 씰링 구조
JP2017074833A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JP6607108B2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KR101235031B1 (ko) 차량용 공조장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9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