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503026B - 液体喷射头以及液体喷射装置 - Google Patents

液体喷射头以及液体喷射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503026B
CN101503026B CN200910005170.8A CN200910005170A CN101503026B CN 101503026 B CN101503026 B CN 101503026B CN 200910005170 A CN200910005170 A CN 200910005170A CN 101503026 B CN101503026 B CN 10150302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toreroom
liquid
generating chamber
pressure generating
inclined plan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10005170.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503026A (zh
Inventor
大久保胜弘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iko Eps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eiko Eps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eiko Epson Corp filed Critical Seiko Eps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150302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50302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50302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503026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015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the jet generation process
    • B41J2/04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the jet generation process generating single droplets or particles on demand
    • B41J2/045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the jet generation process generating single droplets or particles on demand by pressure, e.g.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 B41J2/055Devices for absorbing or preventing back-pressur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35Nozzles
    • B41J2/14Structure thereof only for on-demand ink jet heads
    • B41J2/14201Structure of print heads with piezoelectric elements
    • B41J2/14233Structure of print heads with piezoelectric elements of film type, deformed by bending and disposed on a diaphragm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35Nozzles
    • B41J2/14Structure thereof only for on-demand ink jet heads
    • B41J2002/14419Manifold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202/00Embodiments of or processes related to ink-jet or thermal heads
    • B41J2202/01Embodiments of or processes related to ink-jet heads
    • B41J2202/11Embodiments of or processes related to ink-jet heads characterised by specific geometrical characteristics

Landscapes

  • Particle Formation And Scattering Control In Inkjet Print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提高了液体喷射特性的液体喷射头以及液体喷射装置。贮存室(32)的壁面的至少一部分为倾斜的倾斜面(131),通过倾斜面(131),贮存室(132)的铅垂方向的下侧成为比铅垂方向的上侧扩宽了的下层部(32B),在与下层部(32B)相对的区域设置有吸收贮存室的压力的柔性部(51),从比贮存室(32)的下层部(32B)靠铅垂方向的上侧的上层部(32A)与压力产生室(21)连通。

Description

液体喷射头以及液体喷射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从喷嘴开口喷射液体的液体喷射头以及液体喷射装置,特别是涉及作为液体而喷出墨水的喷墨式记录头和喷墨式记录装置。
背景技术
在作为液体喷射头的一个例子的喷墨式记录头中,有的喷墨式记录头例如具有:致动器单元,设置有压电元件和压力产生室;流路单元,具有喷嘴板和贮存室形成基板,所述喷嘴板设置有与压力产生室连通并喷出墨水的喷嘴开口,所述贮存室形成基板设置有贮存室,该贮存室是所述压力产生室所共有的墨水室(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另外,有的喷墨式记录头在贮存室形成基板的底面侧具有柔性基板,该柔性基板设置有根据贮存室内的压力变化而变形的柔性部(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
并且,公开了使流路的宽度朝向流动方向而逐渐变小的喷墨式记录头的结构(例如参照专利文献3)。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文献特开2004-042559号公报(第6~8页、图1~图2);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文献特开2007-76093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专利文献特开2002-1953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在这样的喷墨式记录头的贮存室中,由于墨水流速越慢气泡越容易滞留,因此减小贮存室的沿与压力产生室的并列设置方向相正交的方向的宽度来设置贮存室,由此加快了气泡容易滞留的区域的流速而防止了气泡的滞留。
但是,各压力产生室的压力变动会被柔性部吸收,该柔性部由贮存室的与压力产生室连通的区域的、沿与压力产生室的并列设置方向相正交的方向的宽度限定。因此,存在以下问题:如果减小贮存室的沿与压力产生室的并列设置方向相正交的方向的宽度,则无法获得从与该宽度窄的区域连通的压力产生室喷出墨水的良好的墨水喷出特性。
另外,即使是如专利文献2那样将柔性部设置在贮存室形成基板的底面侧的结构,也同样存在该问题。并且,在专利文献3中,虽然公开了使流路的宽度朝向流动方向逐渐减小的喷墨式记录头的结构,但是没有关于柔性部或气泡的记载,因此无法解决上述问题。
该问题不但存在于喷墨式记录头中,喷射墨水以外的液体的液体喷射头也同样存在该问题。
鉴于上述情况,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提高了液体喷射特性的液体喷射头以及液体喷射装置。
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
解决上述问题的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液体喷射头具有:分别与喷射液体的喷嘴开口连通的压力产生室在一个方向上并列设置的流路形成基板、与多个所述压力产生室连通而成为多个所述压力产生室的共同的液体室的贮存室跨多个所述压力产生室而设置的贮存室形成基板、以及使所述压力产生室产生压力变化的压力产生单元,所述贮存室的壁面的至少一部分为倾斜的倾斜面,通过该倾斜面,所述贮存室的铅垂方向的下侧成为比所述贮存室的铅垂方向的上侧扩宽了的下层部,在与所述下层部相对的区域中设置有吸收所述贮存室的压力的柔性部,从比所述贮存室的所述下层部靠铅垂方向的上侧的上层部与所述压力产生室连通。
铅垂方向的上侧和铅垂方向的下侧不需要始终是铅垂方向的上侧和铅垂方向的下侧,至少在喷射液体时位于铅垂方向的上侧和铅垂方向的下侧即可。
在该方式中,能够通过贮存室的由倾斜面形成的下层部使柔性部扩宽,从而能够提高压力产生室的柔量,提高液体喷射特性。另外,能够使多个压力产生室的柔量均匀,从而能够使液体喷射特性均匀。并且,通过使贮存器的壁面为倾斜面来形成下层部,能够防止气泡滞留在下层部。即,能够使气泡沿着下层部的倾斜的壁面容易地上浮到贮存室的铅垂方向的上侧,从而能够容易地排出气泡,提高液体喷射特性。
这里,优选的是:所述倾斜面向与所述压力产生室连通的一侧倾斜。据此,通过形成为向与压力产生室连通的一侧倾斜的倾斜面,能够沿着倾斜面向压力产生室侧容易地排出气泡。
另外,优选的是:所述倾斜面设置在所述贮存室的铅垂方向的下侧,并且在所述倾斜面的铅垂方向的上侧设置有与所述倾斜面直接连续并沿铅垂方向设置的垂直面。据此,通过使倾斜面与垂直面直接连续,能够使沿着倾斜面向铅垂方向的上侧上升了的气泡进一步沿着垂直面向铅垂方向的上侧上升,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气泡的排出性。
另外,优选的是:在以下区域中所述上层部的沿与所述贮存室的所述一个方向和铅垂方向相正交的方向的宽度随着从液体导入口远离而逐渐减小,并且至少在与该逐渐减小的区域相对应的区域的所述贮存室中设置有所述倾斜面,其中,所述区域是在所述一个方向上离开了与所述液体导入口连通的区域的区域,所述液体导入口用于向所述贮存室中导入液体。据此,能够通过逐渐减小的区域使贮存室内的液体的流速加快,防止气泡滞留,并且能够防止压力产生室的柔量由于逐渐减小的区域而下降,因此能够使多个压力产生室的柔量均匀,从而能够使液体喷出特性均匀。
另外,优选的是:所述喷嘴开口针对所述压力产生室而与所述贮存室在同一方向上设置。据此,能够从铅垂方向的下侧喷射液体。
另外,优选的是:所述贮存室形成基板由单一部件形成。据此,能够防止部件数量增多而降低成本。
并且,本发明的其他方式的液体喷射装置具有上述方式的液体喷射头。
通过该方式,能够实现提高了液体喷射特性并使液体喷射性均匀、从而提高了印刷质量的液体喷射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一的记录头的切开了主要部分后的立体图;
图2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一的记录头的主要部分的截面图;
图3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一的记录头的主要部分的平面图;
图4的(a)、(b)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一的记录头的主要部分的截面图;
图5的(a)、(b)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一的记录头的变形例的主要部分的截面图;
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一的记录头的变形例的主要部分的平面图;
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比较例的记录头的主要部分的截面图;
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的记录头的变形例的主要部分的平面图;
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的记录头的变形例的主要部分的平面图;
图10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喷墨式记录装置的简要的示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实施方式来详细地说明本发明。
(实施方式一)
图1是切开了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一的液体喷射头的一个例子的喷墨式记录头的主要部分后的立体图,图2是喷墨式记录头的截面图,图3是喷墨式记录头的主要部分的平面图。
如图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喷墨式记录头10包括致动器单元20和固定该致动器单元20的流路单元30。
致动器单元20是具有压电元件40的致动器装置,其具有:形成有压力产生室21的流路形成基板22、设置在流路形成基板22的一个面侧的振动板23、以及设置在流路形成基板22的另一个面侧的压力产生室底板24。
流路形成基板22例如由具有150μm左右的厚度的氧化铝(Al2O3)、氧化锆(ZrO2)等的陶瓷板形成,在本实施方式中,多个压力产生室21沿其宽度方向并列设置。并且,在该流路形成基板22的一个面上例如固定有由厚度为10~12μm的不锈钢(SUS)薄板形成的振动板23,压力产生室21的一个面被该振动板23密封。
压力产生室底板24固定在流路形成基板22的另一个面侧并密封压力产生室21的另一个面,并且该压力产生室底板24具有设置在压力产生室21的长度方向上的一个端部附近并连通压力产生室21和后述的贮存室的供应连通孔25、以及设置在压力产生室21的长度方向上的另一个端部附近并与后述的喷嘴开口34连通的喷嘴连通孔26。
并且,在振动板23上的、与各压力产生室21相对的区域的每一个上设置有压电元件40。
这里,各压电元件40分别包括:设置在振动板23上的下电极膜41、针对各压力产生室21的每一个独立设置的压电体层42、以及设置在各压电体层42上的上电极膜43。压电体层42通过粘贴或印刷由压电材料形成的生片(green sheet)而形成。另外,下电极膜41跨并列设置的压电体层42设置,是各压电元件40的共用电极,作为振动板的一部分而发挥功能。当然,也可以针对各压电体层42的每一个来设置下电极膜41。
作为致动器单元20的各层的流路形成基板22、振动板23、以及压力产生室底板24通过将粘土状的陶瓷材料、即生片成型为预定的厚度并例如在穿设了压力产生室21等后进行层积、烧固而在不需要粘接剂的情况下被一体化。并且,之后在振动板23上形成压电元件40。
另一方面,流路单元30包括:液体供应口形成基板31,与致动器单元20的压力产生室底板24接合在一起;贮存室形成基板33,形成作为多个压力产生室21的共用墨水室的贮存室32;柔性基板50,设置在贮存室形成基板33的、与液体供应口形成基板31相反的一侧;以及喷嘴板35,形成有喷嘴开口34。
液体供应口形成基板31由厚度为60μm的不锈钢(SUS)薄板形成,并通过穿设连接喷嘴开口34和压力产生室21的喷嘴连通孔36、以及与前述的供应连通孔25一起连接贮存室32和压力产生室21的液体供应口37而构成,另外该液体供应口形成基板31设置有与各贮存室32连通并供应来自外部的墨罐的墨水的液体导入口38。液体供应口37和液体导入口38被设置成分别与压力产生室21的长度方向、即与作为压力产生室21的并列设置方向的一个方向(以下,将该方向称为“第一方向”)相正交的方向上的后述的贮存室32的两个端部连通。在本实施方式中,一个液体导入口38被设置成与后面将详细说明的贮存室32的、在作为压力产生室21的并列设置方向的第一方向上的中央部连通。
贮存室形成基板33构成为:在适于形成墨水流路(液体流路)的例如150μm的不锈钢板材等具有耐腐蚀性的板材上具有从外部的墨罐(未图示)接受墨水的供应并向压力产生室21供应墨水的贮存室32、以及连通压力产生室21和喷嘴开口34的喷嘴连通孔39。
贮存室32跨多个压力产生室21、即跨作为压力产生室21的并列设置方向的第一方向设置。贮存室32的壁面的一部分为倾斜面131,该倾斜面131以形成随着接近柔性基板50侧而逐渐扩宽的扩宽部130的方式倾斜。这里,本实施方式的贮存室32包括第一贮存室32A和第二贮存室32B,其中,所述第一贮存室32A是设置在液体供应口形成基板31侧的上层部,所述液体供应口形成基板31未设置倾斜面131,其侧面仅由垂直面形成;所述第二贮存室32B是在柔性基板50侧、即第一贮存室32A的铅垂方向的下侧由包括倾斜面131的壁面划分形成的下层部。“铅垂方向”是指从喷墨式记录头10的喷嘴开口34喷出墨水的实际使用时的状态。
这里,第一贮存室32A具有以下形状:随着从与液体导入口38连通的区域在作为压力产生室21(压电元件40)的并列设置方向的第一方向(以下也称为贮存室32的长度方向)上向远离液体导入口38的区域接近,沿与压力产生室21的并列设置方向相正交的方向的宽度、即沿压力产生室21的长度方向的长度(以下也称为沿贮存室32的宽度方向的宽度)逐渐减小。即,第一贮存室32A被设置成:随着从与液体导入口38连通的长度方向上的中央部接近长度方向上的两个端部侧,第一贮存室32A的沿宽度方向的宽度逐渐减小,由此随着从与液体导入口38连通的区域接近与液体供应口37连通的区域,第一贮存室32A的长度方向上的长度逐渐增大。
这样,第一贮存室32A被形成为:与和液体导入口38连通的第一贮存室32A的长度方向上的中央部相比,长度方向上的两个端部处的沿宽度方向的宽度逐渐减小。因此,能够加快流经距离液体导入口38远的长度方向上的两个端部的墨水(液体)的流速,从而能够防止气泡滞留。
另外,第二贮存室32B设置在第一贮存室32A的铅垂方向的下侧,并被设置成与该第一贮存室32A的底面连通。并且,在第二贮存室32B中,在于压力产生室21的并列设置方向上离开了液体导入口38的区域中,通过倾斜面131而设置有扩宽部130,该扩宽部130的沿与压力产生室21的并列设置方向相正交的方向的宽度(沿贮存室32的宽度方向的宽度)比第一贮存室32A大。即,第二贮存室32B被设置成其沿宽度方向的宽度在与液体导入口38连通的长度方向上的中央部处和在第二贮存室32B的长度方向上的两个端部侧相等,并且在第二贮存室32B的长度方向上的两个端部处,通过倾斜面131设置有沿宽度方向的宽度比第一贮存室32A的液体导入口38宽的扩宽部130。
即,如图3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倾斜面131向与压力产生室21连通的液体供应口37倾斜,即沿贮存室32的宽度方向倾斜(在图3中通过箭头d来表示)。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贮存室32的扩宽部130仅由倾斜面131形成。即,第二贮存室32B的倾斜面131与第一贮存室32A的侧面的垂直面直接连续而形成。这里,倾斜面131与垂直面直接连续是指在倾斜面131与垂直面(第一贮存室32A)之间不存在例如与垂直面相正交的水平面等其他的面,倾斜面131的边缘部与垂直面的边缘部重合。
另外,通过使倾斜面131的倾斜角度根据比第一贮存室32A扩宽了的扩宽部130的宽度而改变,能够仅通过倾斜面131来构成扩宽部130。即,在距离扩宽部130的液体导入口38远的区域L(图3)中,如图4的(a)所示,扩宽部130的宽度大,因此使倾斜面131的倾斜角度(相对于垂直面的倾斜角度)大。另一方面,在距离扩宽部130的液体导入口38近的区域S(图3)中,如图4的(b)所示,由于扩宽部130的宽度窄,因此使倾斜面131的倾斜角度(相对于垂直面的倾斜角度)小。这样,通过根据希望扩宽的扩宽部130的宽度来改变倾斜面131的倾斜角度,能够仅通过倾斜面131来划分形成扩宽部130。
另外,也可以使倾斜面131始终为相同的倾斜角度。在该情况下,如下构成即可:在扩宽部130的宽度大的区域L(图3)中,如图5的(a)所示,形成与图4的(a)相同的角度;而在扩宽部130的宽度窄的区域S(图3)中,如图5的(b)所示,在第二贮存室32B的壁面上设置与图5的(a)相同的倾斜角度的倾斜面131,并在比倾斜面131靠铅垂方向的下侧的位置设置垂直面132。通过如图5的(b)所示那样在倾斜面131的铅垂方向的下侧设置垂直面132,能够使倾斜面131与第一贮存室32A的壁面直接连续,从而能够提高气泡排出性。关于提高气泡排出性,后面将进行详细的说明。
在图5的(b)所示的例子中,在倾斜面131的铅垂方向的下侧设置垂直面132,但是并非特别地限定于此,也可以在倾斜面131的铅垂方向的上侧设置垂直面132。在该情况下,第二贮存室32B的垂直面132也可以说是第一贮存室32A的壁面,因此换言之也可以根据与液体导入口38之间的距离而使第二贮存室32B的深度逐渐地变浅。
当然,倾斜面131不限于向压力产生室21侧倾斜,例如也可以如图6的箭头d′所示那样向第一贮存室32A侧的倾斜方向不同,即使倾斜面131从第一贮存室32A呈放射状。通过该倾斜面131来形成呈现为圆锥形状的一部分的扩宽部130。但是,如图3所示那样使倾斜面131向墨水流向压力产生室21侧的方向倾斜更能够提高气泡排出性。
柔性基板50接合在贮存室形成基板33的、与液体供应口形成基板31相反的一侧的面上并密封贮存室32(第二贮存室32B)的底面。另外,柔性基板50的与第二贮存室32B相对的区域通过形成为厚度比其他区域薄而成为了根据贮存室32的压力变化发生变形的柔性部51。
由此,柔性部51被设置成贮存室32的长度方向上的与液体导入口38连通的中央部的沿宽度方向的宽度A与贮存室32的长度方向上的两个端部侧的沿宽度方向的宽度C相等。
因此,柔性部51能够在并列设置的压力产生室21中对距离贮存室32的液体导入口38近的区域中的、即并列设置方向上的中央部的压力产生室21和距离贮存室32的液体导入口38远的区域中的、即并列设置方向上的两个端部侧的压力产生室21赋予相同的柔量,从而能够提高经由并列设置方向上的两个端部侧的压力产生室21喷出的墨水的喷出特性,并且能够以均匀的墨水喷出特性从多个喷嘴开口34喷出墨水。顺便提及的是,在作为贮存室32而仅设置有第一贮存室32A的情况下,贮存室32的长度方向上的两个端部侧的沿宽度方向的宽度B比中央部的宽度A窄,无法对并列设置方向上的两个端部侧的压力产生室21赋予足够的柔量,因此经由并列设置方向上的两个端部侧的压力产生室21喷出的墨水的喷出特性会下降。
另外,第二贮存室32B的沿宽度方向的宽度由于扩宽部130而比第一贮存室32A宽,因此流经扩宽部130的墨水的流速慢,气泡容易滞留。但是,由于第二贮存室32B设置在第一贮存室32A的铅垂方向的下侧,因此滞留的气泡会由于浮力而上升到第一贮存室32A侧,并通过流经第一贮存室32A的墨水而从喷嘴开口34排出。即,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有第一贮存室32A和位于第一贮存室32A的铅垂方向的下侧的第二贮存室32B,并在第二贮存室32B中设置沿宽度方向的宽度比第一贮存室32A大的扩宽部130,由此能够提高墨水喷出特性并使墨水喷出特性均匀化,并且能够提高气泡排出性。
并且,通过倾斜面131来形成贮存室32的扩宽部130。即,扩宽部130的壁面为倾斜面131。由此,滞留在扩宽部130中的气泡会由于浮力而沿着倾斜面131行进并容易地上升到第一贮存室32A中,从而能够提高气泡排出性。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倾斜面131向作为墨水的流动方向的与各压力产生室21连通的一侧、即液体供应口37侧倾斜。由此,能够使气泡沿墨水的流动方向顺沿着倾斜面131行进,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贮存室32的气泡排出性。
顺便提及的是,也考虑了如图7所示那样在铅垂方向上颠倒第一贮存室32A和第二贮存室32B并在贮存室形成基板33的铅垂方向的上侧设置柔性部51,但是流经设置在铅垂方向的上侧的第二贮存室32B的扩宽部130的墨水的流速慢,气泡会滞留在该扩宽部130中。并且,一旦像这样气泡滞留在墨水流路内并随着时间经过而成长,则成长变大了的气泡会妨碍墨水的流动,或者成长变大了的气泡会流入到压力产生室21中而导致通过压电元件40使压力产生室12产生了压力变化时的压力被气泡缓冲并造成墨水喷出特性劣化。
贮存室形成基板33通过贯穿厚度方向设置有第一贮存室32A的第一贮存室形成基板33A和贯穿厚度方向设置有第二贮存室32B的第二贮存室形成基板33B接合而形成。这样,由第一贮存室形成基板33A和第二贮存室形成基板33B来构成贮存室形成基板33,由此能够容易地形成开口面积不同的第一贮存室32A和第二贮存室32B。当然,也可以在一个贮存室形成基板33上形成第一贮存室32A和第二贮存室32B。即,贮存室形成基板33也可以由单一部件形成。通过这样使贮存室形成基板33为单一部件,能够减少部件数量而防止成本上升。作为这样的贮存室形成基板33的材料,可以使用不锈钢等金属或陶瓷等。
另外,也可以通过对贮存室形成基板33进行蚀刻、冲压加工、磨削加工而将贮存室形成基板33形成为期望的形状。
另外,作为柔性基板50的材料,例如可以使用不锈钢等金属或陶瓷。当然,柔性基板50并非特别地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由构成柔性部51的膜状的弹性膜和厚度方向的一部分贯穿设置的支承基板构成。
另外,在柔性基板50上设置有喷嘴连通孔52,该喷嘴连通孔52连通在厚度方向上贯穿设置在贮存室形成基板33上的喷嘴连通孔39和喷嘴开口34。即,来自压力产生室21的墨水经由设置在液体供应口形成基板31、贮存室形成基板33、柔性基板50上的喷嘴连通孔36、39、52而被从喷嘴开口34喷出。
喷嘴板35例如通过在由不锈钢形成的薄板上以与压力产生室21相同的排列间距穿设喷嘴开口34而形成。
这样的流路单元30通过用粘接剂或热熔敷膜等固定液体供应口形成基板31、贮存室形成基板33、柔性基板50、以及喷嘴板35而形成。并且,这样的流路单元30和致动器单元20通过粘接剂或热熔敷膜而接合、固定在一起。
并且,在这种结构的喷墨式记录头10中,从墨盒(储存单元)经由液体导入口38向贮存室32内摄取墨水,在从贮存室32到喷嘴开口34的墨水流路内充满了墨水之后,根据来自未图示的驱动电路的记录信号,向与各压力产生室21相对应的各压电元件40施加电压,使振动板23与压电元件40一起发生挠曲变形,由此各压力产生室21内的压力升高而从各喷嘴开口34喷射出墨滴。
(其他的实施方式)
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但是本发明的基本构成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一中,在压力产生室21并列设置的并列设置方向(第一方向)上的中央部设置液体导入口38,但是并非特别地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设置多个液体导入口38。在该情况下,将第一贮存室32A设置成沿与第一方向相正交的方向的宽度随着从与多个液体导入口连通的区域在第一方向上接近远离多个液体导入口的区域而逐渐减小即可,并且将形成扩宽部130的倾斜面131设置在与第一贮存室32A的逐渐减小的区域相对的区域中即可。即,如图8所示,当在贮存室32的第一方向上均匀地配置有两个液体导入口时,将第一贮存室32A设置成在第一方向的两个端部侧沿与第一方向相正交的方向的宽度逐渐减小,并且两个液体导入口之间的、沿与第一方向相正交的方向的宽度逐渐减小即可,并且在第二贮存室32B中,在第一贮存室32A的逐渐减小地设置的三个区域中设置形成扩宽部130的倾斜面131即可。另外,也可以如图9所示那样在贮存室32的第一方向上的一端设置液体导入口38并在另一端设置第一贮存室32A的逐渐减小区域和第二贮存室32B的倾斜面131。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一中,仅在第二贮存室32B的壁面上、即贮存室32的铅垂方向的下侧设置倾斜面131,但是并非特别地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在贮存室32的厚度方向的整个范围内来设置倾斜面。即,也可以使第一贮存室32A和第二贮存室32B的壁面由一个倾斜面形成。当然,倾斜面131也可以设置在其他的区域、例如液体导入口38的附近等。
并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一中例示了具有厚膜型压电元件40的喷墨式记录头10,但是使压力产生室21产生压力变化的压力产生单元并非特别地限定于此,例如具有以下部件的喷墨式记录头也可以取得相同的效果:具有通过溶胶-凝胶法、MOD法、溅射法等形成的压电材料的薄膜型压电元件;交替地层积压电材料和电极形成材料并在轴向上进行伸缩的纵振动型压电元件;间隔开预定的间隙来配置振动板和电极并通过静电力来控制振动板的振动的所谓静电致动器;在压力产生室内配置发热元件并通过由于发热元件发热而产生的泡从喷嘴开口喷出液滴的部件等。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喷墨式记录头构成具有与墨盒等连通的墨水流路的记录头单元的一部分并安装在喷墨式记录装置中。图10是表示该喷墨式记录装置的一个例子的简要的示图。
如图10所示,具有喷墨式记录头的记录头单元1A和1B可拆装地设置在构成墨水供应单元的墨盒2A和2B上,安装有该记录头单元1A和1B的托架3可在轴向上自由移动地设置在托架轴5上,该托架轴5安装在装置主体4上。该记录头单元1A和1B例如分别喷出黑色墨水合成物和彩色墨水合成物。
另外,驱动马达6的驱动力经由未图示的多个齿轮和正时带7被传递给托架3,由此安装有记录头单元1A和1B的托架3沿托架轴5移动。另外,在装置主体4上沿托架轴5而设置有压纸卷轴8,通过未图示的送纸辊等供应的纸等作为记录介质的记录薄片S卷绕在压纸卷轴8上而被运送。
并且,这些驱动马达6和记录头单元1A、1B的压力产生单元等在由未图示的CPU和存储器等构成的控制部的控制下动作。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喷墨式记录头作为液体喷射头的一个例子而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广泛地以所有的液体喷射头为对象,当然还可以应用于喷射墨水以外的液体的液体喷射头的检查方法。作为该其它的液体喷射头,例如可以列举出用于打印机等图像记录装置的各种记录头、用于液晶显示器等的滤色器的制造的色料喷射头、用于有机EL显示器和FED(场发射显示器)等的电极形成的电极材料喷射头、用于生物芯片的制造的生物有机物喷射头等。

Claims (7)

1.一种液体喷射头,具有:分别与喷射液体的喷嘴开口连通的压力产生室在一个方向上并列设置的流路形成基板、与多个所述压力产生室连通而成为多个所述压力产生室的共同的液体室的贮存室跨多个所述压力产生室而设置的贮存室形成基板、以及使所述压力产生室产生压力变化的压力产生单元,
所述贮存室的壁面的至少一部分为倾斜的倾斜面,通过该倾斜面,所述贮存室的铅垂方向的下侧成为比所述贮存室的铅垂方向的上侧扩宽了的下层部,在与所述下层部相对的区域中设置有吸收所述贮存室的压力的柔性部,
从比所述贮存室的所述下层部靠铅垂方向的上侧的上层部与所述压力产生室连通,
在以下区域中所述上层部的沿与所述贮存室的所述一个方向和铅垂方向相正交的方向的宽度随着从液体导入口远离而逐渐减小,并且至少在与该逐渐减小的区域相对应的区域的所述贮存室中设置有所述倾斜面,其中,所述区域是在所述一个方向上离开了与所述液体导入口连通的区域的区域,所述液体导入口用于向所述贮存室中导入液体。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喷射头,其中,
所述倾斜面向与所述压力产生室连通的一侧倾斜。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液体喷射头,其中,
所述倾斜面设置在所述贮存室的铅垂方向的下侧,并且在所述倾斜面的铅垂方向的上侧设置有与所述倾斜面直接连续并沿铅垂方向设置的垂直面。
4.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液体喷射头,其中,
所述喷嘴开口针对所述压力产生室而与所述贮存室在同一方向上设置。
5.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液体喷射头,其中,
所述贮存室形成基板由单一部件形成。
6.一种液体喷射装置,具有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液体喷射头。
7.一种液体喷射头,具有:
喷嘴板,该喷嘴板上形成有喷出液体的多个喷嘴开口;和
流路形成基板,分别与所述喷嘴开口连通的压力产生室在一个方向上并列设置在该流路形成基板上;
所述液体喷射头的特征在于,还包括:
贮存室形成基板,该贮存室形成基板包含第一贮存室形成基板和第二贮存室形成基板,所述第一贮存室形成基板上形成有与所述压力室连通的第一开口,所述第二贮存室形成基板上形成有第二开口,该第二开口在第一面上与所述第一开口连通,并且朝向第二面扩展;以及
柔性基板,所述柔性基板与所述第二贮存室形成基板的第二面侧的所述第二开口相对的区域的厚度,在与所述第二贮存室形成基板相反的一侧被形成得较薄,
在以下区域中所述上层部的沿与所述贮存室的所述一个方向和铅垂方向相正交的方向的宽度随着从液体导入口远离而逐渐减小,并且至少在与该逐渐减小的区域相对应的区域的所述贮存室中设置有所述倾斜面,其中,所述区域是在所述一个方向上离开了与所述液体导入口连通的区域的区域,所述液体导入口用于向所述贮存室中导入液体。
CN200910005170.8A 2008-02-06 2009-02-06 液体喷射头以及液体喷射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50302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8026908 2008-02-06
JP2008026908 2008-02-06
JP2008-026908 2008-02-06
JP2008249842A JP5206956B2 (ja) 2008-02-06 2008-09-29 液体噴射ヘッド及び液体噴射装置
JP2008-249842 2008-09-29
JP2008249842 2008-09-29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503026A CN101503026A (zh) 2009-08-12
CN101503026B true CN101503026B (zh) 2013-10-23

Family

ID=4056780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10005170.8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503026B (zh) 2008-02-06 2009-02-06 液体喷射头以及液体喷射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8047635B2 (zh)
EP (1) EP2087999B1 (zh)
JP (1) JP5206956B2 (zh)
CN (1) CN101503026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2020422A (ja) 2010-07-12 2012-02-02 Seiko Epson Corp 液体噴射ヘッド、液体噴射ヘッドユニット及び液体噴射装置
JP5903769B2 (ja) * 2011-03-29 2016-04-13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噴射ヘッドおよび液体噴射装置
CN103522758B (zh) * 2012-07-05 2016-03-02 上海弘枫实业有限公司 宽幅打印机石墨喷墨头
JP6024492B2 (ja) * 2013-02-01 2016-11-16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噴射ヘッド、液体噴射装置および液体噴射ヘッドの製造方法
JP6252013B2 (ja) * 2013-07-29 2017-12-27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吐出ヘッド、及び、液体吐出装置
JP6772582B2 (ja) * 2016-06-27 2020-10-21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ヘッド及び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6786909B2 (ja) * 2016-06-29 2020-11-18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噴射ヘッド及び液体噴射装置
CN111204136A (zh) * 2018-11-22 2020-05-29 东芝泰格有限公司 液体喷出头及流路部件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982135B1 (en) * 1998-08-21 2004-11-10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Ink jet recording head
CN1576025A (zh) * 2003-06-30 2005-02-09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喷墨打印头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552024B2 (ja) * 1998-12-14 2004-08-11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式記録ヘッド
JP4564636B2 (ja) * 1999-08-24 2010-10-2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記録ヘッドおよび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4748833B2 (ja) 2000-06-22 2011-08-17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ヘッド及びインクジェット式記録装置
JP2002036545A (ja) * 2000-07-24 2002-02-05 Brother Ind Ltd 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ヘッド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2370351A (ja) * 2001-06-15 2002-12-24 Fuji Xerox Co Ltd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ヘッド及び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2004042559A (ja) 2002-07-15 2004-02-12 Seiko Epson Corp 液体噴射ヘッドの検査方法
JP4492059B2 (ja) * 2003-08-05 2010-06-30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噴射ヘッド及び液体噴射装置
JP2005231038A (ja) * 2004-01-20 2005-09-02 Brother Ind Ltd インクジェットヘッド
JP4735144B2 (ja) 2005-09-13 2011-07-27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式記録装置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982135B1 (en) * 1998-08-21 2004-11-10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Ink jet recording head
CN1576025A (zh) * 2003-06-30 2005-02-09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喷墨打印头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5206956B2 (ja) 2013-06-12
EP2087999A3 (en) 2012-10-03
JP2009208461A (ja) 2009-09-17
EP2087999A2 (en) 2009-08-12
EP2087999B1 (en) 2014-05-07
CN101503026A (zh) 2009-08-12
US8047635B2 (en) 2011-11-01
US20090195622A1 (en) 2009-08-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503026B (zh) 液体喷射头以及液体喷射装置
JP2003127363A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ヘッド及び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2011073390A (ja) 液体噴射装置
JP2012086375A (ja) 液体噴射装置、および、その制御方法
US7618128B2 (en) Liquid ejection head, liquid ejection apparatus, and drive control method
US7517064B2 (en) Liquid transporting apparatus
JP5375667B2 (ja) 液体吐出ヘッド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6609784B2 (en) Ink jet recording device and a method for designing the same
JP2013018197A (ja) 液体噴射ヘッド及び液体噴射装置
JP2011131571A (ja) 液体吐出ヘッド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9178951A (ja) 液体噴射ヘッド及び液体噴射装置
JP2014151544A (ja) 液体噴射ヘッドおよび液体噴射装置
JP2019166823A (ja) 液体噴射装置および方法
JP3870120B2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ヘッド、および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EP1832424B1 (en) Liquid droplet spraying apparatus
JP2011167881A (ja) 液体噴射ヘッドおよび液体噴射装置
CN102950894A (zh) 液体喷射头及具有该液体喷射头的液体喷射装置
JP2002321354A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ヘッドおよび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2012139825A (ja) 液体噴射装置
JP2016198989A (ja) 液滴吐出ヘッド及び液滴吐出装置及び液体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701795B2 (ja) 液体吐出ヘッド、液体吐出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4193558A (ja) 液体噴射装置
JP2011167854A (ja) 液体噴射ヘッドおよび液体噴射装置
WO2023157127A1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ヘッド及び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2009247939A (ja) 流体噴射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1023

Termination date: 2017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