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500400B - 屏蔽罩及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屏蔽罩及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500400B
CN101500400B CN2009100060001A CN200910006000A CN101500400B CN 101500400 B CN101500400 B CN 101500400B CN 2009100060001 A CN2009100060001 A CN 2009100060001A CN 200910006000 A CN200910006000 A CN 200910006000A CN 101500400 B CN101500400 B CN 10150040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d
framework
primary flat
radome
flat por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10006000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500400A (zh
Inventor
山崎真人
平冈通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yocera Corp
Original Assignee
Kyocer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yocera Corp filed Critical Kyocera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150040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50040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50040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500400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9/00Screening of apparatus or components against electric or magnetic fields
    • H05K9/0007Casings
    • H05K9/002Casings with localised screening
    • H05K9/0022Casings with localised screening of components mounted on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 H05K9/0024Shield cases mounted on a PCB, e.g. cans or caps or conformal shields
    • H05K9/0032Shield cases mounted on a PCB, e.g. cans or caps or conformal shields having multiple parts, e.g. frames mating with lid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Shielding Devices Or Components To Electric Or Magnetic Fields (AREA)
  • Telephone Set Structur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塑性变形少的屏蔽罩及包括该屏蔽罩的电子设备。本发明的屏蔽罩是具有:框体(6),具有卡合凹部(64);以及盖体(7),具有与卡合凹部(64)卡合的钩部(72),且嵌合于框体(6)以覆盖框体(6);并且包围在电路基板上所搭载的电子部件的屏蔽罩(S),钩部(72)在盖体(7)嵌合于框体(6)时,能够在与作为盖体(7)相对于框体(6)的嵌合方向的第一方向(D1)反向的第二方向(D2)上弹性变形。

Description

屏蔽罩及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覆盖在电路基板上所搭载的电子部件的屏蔽罩(shieldcase),以及包括屏蔽罩的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在移动电话等电子设备的筐体中,内置着搭载(安装)有电子部件的电路基板。在电路基板上搭载的电子部件中,有很多例如无线通信用的高频电路部件那样容易受到电磁波等噪声影响的电子部件。为了屏蔽(遮蔽)噪声,这样的容易受到噪声影响的电子部件由屏蔽罩覆盖。
作为屏蔽罩,存在两件型屏蔽罩。两件型屏蔽罩是分别构成主平面部和侧壁,在构成侧壁的框体中嵌合形成主平面部的盖体以形成屏蔽罩的装置。
在两件型屏蔽罩中,例如以包围电子部件的方式将框体固定在电路基板的安装面上。并且通过在规定的工序后将盖体嵌合于框体,形成固定在电路基板上的屏蔽罩。
在两件型屏蔽罩中,将盖体嵌合于框体时,盖体的侧壁向盖体主平面部的面方向(与将盖体嵌合于框体的方向大致垂直的方向)外侧伸展,因此必须防止盖体嵌合于框体后盖体从框体脱落。
但是,在以盖体嵌合于框体后盖体的侧壁向盖体主平面部的平面方向外侧伸展的方式构成的两件型屏蔽罩中,盖体的侧壁处于向主平面部的平面方向外侧伸展的状态,容易产生塑性变形。
因此,需要一种塑性变形少的屏蔽罩。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屏蔽罩涉及具有:框体,具有卡合凹部;以及盖体,具有与所述卡合凹部卡合的钩部,且嵌合于所述框体以覆盖该框体;所述屏蔽罩包围在电路基板上所搭载的电子部件,所述钩部在所述盖体嵌合于所述框体时,能够在与作为所述盖体相对于所述框体的嵌合方向的第一方向反向的第二方向上弹性变形。
此外,较为理想的是,所述盖体具有与所述电子部件相对设置的主平面部;所述钩部具有:第一延伸部,从所述盖体的所述主平面部向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第二延伸部,从所述第一延伸部,向作为沿着所述主平面部的平面方向的方向的第三方向延伸;以及卡止爪部,从所述第二延伸部,向作为朝向所述主平面部的平面方向内侧的方向的第四方向延伸,同时能够卡止于所述卡合凹部。
此外,较为理想的是,所述第二延伸部在所述盖体嵌合于所述框体时,能够向所述第二方向弹性变形。
此外,较为理想的是,所述主平面部在从所述第一方向观察该主平面部的状态下与所述卡止爪部对应的区域上具有缺口。
此外,较为理想的是,所述卡止爪部的前端部中与所述主平面部相反侧的缘部具有随着远离所述第二延伸部而徐徐地接近该主平面部的形状。
此外,较为理想的是,所述盖体由一片金属板部件构成。
此外,较为理想的是,所述第一延伸部从所述盖体的所述主平面部的边端延伸;所述第三方向与沿着所述主平面部的边端的第五方向一致。
此外,本发明的电子设备涉及包括电路基板、搭载在该电路基板上的电子部件、以及包围该电子部件且位于所述电路基板上的上述屏蔽罩的电子设备。
此外,较为理想的是,所述电子部件是无线通信用的高频电路部件,由所述屏蔽罩屏蔽。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塑性变形少的屏蔽罩及包括该屏蔽罩的电子设备。
附图说明
图1是以打开操作部侧筐体2与显示部侧筐体3的状态表示包括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屏蔽罩S的移动电话1的立体图。
图2是以折叠的状态从显示部侧筐体3的后壳30b侧观察图1所示的移动电话1的立体图。
图3是从后壳30b侧观察显示部侧筐体3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屏蔽罩S的立体图。
图5是图4所示的屏蔽罩S的分解立体图。
图6是图4的部分放大图。
图7是屏蔽罩S的盖体7的部分放大图。
图8是屏蔽罩S的框体6的部分放大图。
图9A是屏蔽罩S的俯视图。
图9B是图9A的部分放大图。
图10A是表示盖体7未与框体6接触的状态的图。
图10B是表示利用框体6按压盖体7的钩部72,钩部72发生了弹性变形(弯曲)的状态的图。
图10C是表示盖体7已嵌合于框体6的状态的图。
符号说明:
1 移动电话(电子设备)
2 操作部侧筐体
3 显示部侧筐体
4 连接部
51 电路基板
52 电子部件(高频电路部件)
6 框体
64 卡合凹部
7 盖体
71 主平面部
71a 边缘
72 钩部
73 第一延伸部
74 第二延伸部
75 卡止爪部
75a 前端部
75b 下缘部(缘部)
76 缺口
D1 第一方向
D2 第二方向
D3 第三方向
D4 第四方向
D5 第五方向
D6 第六方向
S 屏蔽罩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实施本发明的最佳方式。首先,参照图1至图3说明包括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屏蔽罩S的移动电话1的基本结构。图1是以打开操作部侧筐体2和显示部侧筐体3的状态表示包括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屏蔽罩S的移动电话1的立体图。图2是以折叠的状态从显示部侧筐体3的后壳(rear case)30b侧观察图1所示的移动电话1的立体图。图3是从后壳30b侧观察的显示部侧筐体3的分解立体图。
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移动电话1为折叠型的移动电话1,包括大致呈长方体形状的操作部侧筐体2、大致呈长方体形状的显示部侧筐体3、和连接操作部侧筐体2与显示部侧筐体3的连接部4。
如图1及图2所示,操作部侧筐体2的外表面以前壳(front case)21及后壳22为主体构成。前壳21构成操作部侧筐体2的前表面2a侧。操作部侧筐体2的前表面2a是在移动电话1折叠的状态下与显示部侧筐体3相对的面。后壳22构成作为与前表面2a相反侧的面的背面2b侧。
前壳21构成为操作键群11在操作部侧筐体2的前表面2a上露出。操作键群11由用于使各种设定、通讯录功能、邮件功能等各种功能工作的功能设定操作键13、用于输入电话号码的数字、邮件等的文字等的数字键等的输入操作键14、和进行各种操作的决定、上下左右方向的滚动等的决定操作键15构成。
对构成操作键群11的各个键,根据操作部侧筐体2与显示部侧筐体3的开闭状态、起动的应用程序的种类分别分配规定的功能(键的分配)。在移动电话1中,通过由用户按压构成操作键群11的各键,执行对应于分配给各键的功能的动作。
在操作部侧筐体2的前表面2a上形成声音输入部12。声音输入部12输入移动电话1的用户通话时发出的声音。声音输入部12设置在操作部侧筐体2的长度方向的与连接部4相反侧的端部附近。即,声音输入部12在移动电话1的开状态下,设置在操作部侧筐体2的长度方向的一方的端部侧。
在操作部侧筐体2的侧面2c上,设置例如用于与外部设备(例如主机装置)进行数据收发的接口、耳机/话筒端子、可装卸的外部存储器的接口、用于对电池充电的充电端子。
接着说明显示部侧筐体3。如图1至图3所示,显示部侧筐体3的外表面以前壳30a及后壳30b为主体构成。显示部侧筐体3的前表面3a以前壳30a及盖(cover)部件33为主体构成。显示部侧筐体3的前表面3a是在移动电话1折叠的状态下与操作部侧筐体2相对的面。显示部侧筐体3的背面3b以后壳30b为主体构成。显示部侧筐体3的背面3b是与前表面3a相反侧的面。
如图1及图3所示,显示部侧筐体3的内部设置显示各种信息的主液晶模块34。主液晶模块34的一方的面上设置主显示部34a。主显示部34a设置为经由以透明部分为主体的盖部件33,从形成于前壳30a的开口部在显示部侧筐体3的前表面3a上露出。
此外,在前壳30a上形成输出通话对方侧声音的声音输出部31。声音输出部31设置在显示部侧筐体3的长度方向的与连接部4相反的端部侧。即,声音输出部31在移动电话1的开状态下,设置在显示部侧筐体3的长度方向的一方的端部附近。
如图2及图3所示,在显示部侧筐体3的后壳30b侧设置显示各种信息的子液晶模块36。子液晶模块36的一方的面上设置子显示部36a。子显示部36a设置为经由后壳30b的透明部分,在显示部侧筐体3的背面3b上露出。
主液晶模块34由构成主显示部34a的液晶面板、驱动该液晶面板的驱动电路、从该液晶面板的背面侧照射光的背光(back light)等光源部等构成。同样,子液晶模块36由构成子显示部36a的液晶面板、驱动该液晶面板的驱动电路、从该液晶面板的背面侧照射光的背光等光源部等构成。
如图1及图2所示,操作部侧筐体2的上端部与显示部侧筐体3的下端部经由连接部4以可开闭的方式进行连接。即,连接部4以能够以开闭轴X为中心开闭的方式连接显示部侧筐体3与操作部侧筐体2。移动电话1通过相对旋转(转动)经由连接部4连接的操作部侧筐体2与显示部侧筐体3,能够成为使操作部侧筐体2与显示部侧筐体3相互打开的状态(开放状态),或者成为使操作部侧筐体2与显示部侧筐体3折叠的状态(折叠状态)。
接着,参照图3说明显示部侧筐体3的内部结构。如图3所示,显示部侧筐体3包括后壳30b、子液晶模块36、电路基板51、前壳30a、主液晶模块34和盖部件33。在显示部侧筐体3中,后壳30b、子液晶模块36、电路基板51、前壳30a、主液晶模块34以及盖部件33依次层积设置。
如图3所示,前壳30a与后壳30b的相互呈凹状的内表面相对设置。如图3所示,子液晶模块36设置在后壳30b与前壳30a之间。子显示部36a经由后壳30b露出。此外,电路基板51在后壳30b与前壳30a之间,以包围子液晶模块36的周围的方式设置。
并且,前壳30a设置在电路基板51中设置子液晶模块36一侧的相反侧。即,子液晶模块36及电路基板51设置为夹在后壳30b与前壳30a之间。
电路基板51对主液晶模块34及子液晶模块36进行供电等。在电路基板51上搭载(安装)各种电子部件。在电路基板51上搭载的各种电子部件中,有时一部分电子部件由屏蔽噪声的屏蔽罩覆盖。这样的电子部件例如是无线通信用的高频电路部件。在本实施方式的屏蔽罩S的说明中,作为“电子部件52”对屏蔽罩S屏蔽的电子部件进行说明。
参照图4至图10C详细描述本实施方式的屏蔽罩S的一个例子。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屏蔽罩S的立体图。图5是图4所示的屏蔽罩S的分解立体图。图6是图4的部分放大图。图7是屏蔽罩S的盖体7的部分放大图。图8是屏蔽罩S的框体6的部分放大图。图9A是屏蔽罩S的俯视图。图9B是图9A的部分放大图。图10A至图10C是顺序表示盖体7与框体6嵌合时钩部72的动作的图,是图9B所示的P-P线剖面图。
如图4至图8所示,本实施方式的一个例子涉及的屏蔽罩S包括框体6和盖体7。框体6是包围搭载于电路基板51的电子部件52的部件。盖体7是嵌合于框体6以覆盖电子部件52的部件。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屏蔽罩S的说明中,盖体7嵌合于框体6的方向称为“第一方向D1”,与第一方向D1反向的方向称为“第二方向D2”。
对框体6进行说明。如图4至图8所例示的那样,框体6包括侧壁61、上表面边缘部62、上表面开口部63和卡合凹部64。侧壁61是从第一方向D1观察框体6的状态下大致呈矩形框状的壁部。侧壁61固定在电路基板51中安装电子部件52的面(安装面)一侧。侧壁61具有与电路基板51的一部分相当的大小。侧壁61的高度低于电子部件52的高度。
上表面边缘部62是从第一方向D1观察框体6的状态下大致呈矩形框状的边缘部。上表面边缘部62与侧壁61的上缘部(第二方向D2侧的边缘部)连结。上表面边缘部62的内侧形成从第一方向D1观察框体6的状态下大致呈矩形框状的上表面开口部63。这样,从整体来看,框体6大致呈矩形框状。
大致呈矩形框状的框体6的4个拐角处分别设置卡合凹部64,共计设置4个。卡合凹部64通过切掉侧壁61的一部分(详细而言,与侧壁61的4个拐角相当的部分)来形成。
电子部件52在框体6与盖体7未嵌合的状态下从上表面开口部63露出。另外,如后面所述,在盖体7嵌合于框体6的状态下,由于盖体7的中间增高部71b位于电子部件52的上方(第二方向D2侧),所以电子部件52与盖体7不接触。
对盖体7进行说明。如图4至图8所例示的那样,盖体7具有主平面部71和钩部72。主平面部71是形成覆盖电子部件52的覆盖面的部位。钩部72是在盖体7嵌合于框体6的状态下,与卡合凹部64卡合的部位。主平面部71在从第一方向D1观察的状态下大致呈矩形板状。在主平面部71的中央部分,形成主平面部71的一部分向第二方向D2凸起的中间增高部71b。中间增高部71b设置在盖体7嵌合于框体6的状态下与电路基板51的电子部件52对应的位置处。中间增高部71b为了避免电子部件52与盖体7的接触而设置。
如图6及图7所例示的那样,钩部72包括第一延伸部73、第二延伸部74和卡止爪部75。第一延伸部73是从盖体7的主平面部71向第一方向D1延伸的部位。第一延伸部73从与主平面部71的边缘71a中的缺口76(在后面描述)相邻的位置,沿着第一方向D1延伸。
第二延伸部74是从第一延伸部73向第三方向D3延伸的部位。“第三方向D3”是沿着主平面部71的平面方向的方向。“主平面部71的平面方向”是整体上来看主平面部71扩展的方向,一般而言,是与在电路基板51上搭载屏蔽罩S的状态下电路基板51的安装面扩展的方向平行的方向。因此,“主平面部71的平面方向”是主平面部71的扩展方向,不限定于一个方向。本实施方式中的第三方向D3是沿着主平面部71的边缘71a的方向。沿着主平面部71的边缘71a的方向也称为第五方向D5。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延伸部74从与第一延伸部73的前端部相邻的部位出发,沿着主平面部71的边缘71a,在朝向主平面部71的拐角的方向上延伸。
卡止爪部75从第二延伸部74向第四方向D4延伸。“第四方向D4”是朝向主平面部71的平面方向内侧的方向,也是与第三方向D3不同的方向。“朝向主平面部71的平面方向内侧的方向”是主平面部71的平面方向,是在盖体7嵌合于框体6的情况下从第二延伸部74朝向框体6侧的方向。卡止爪部75在朝向主平面部71的平面方向内侧的方向上延伸,由此,卡止爪部75能够卡止于卡合凹部64。
本实施方式中的第四方向D4是与作为第一延伸部73的延伸方向的第一方向D1垂直,同时也与作为第二延伸部74的延伸方向的第三方向D3(第五方向D5)垂直的方向。本实施方式中的第四方向D4是沿着主平面部71的边缘71a’(与第一延伸部73的基端部所处的边缘71a垂直的边缘)的方向。沿着主平面部71的边缘71a’的方向也称为“第六方向D6”。卡止爪部75从第二延伸部74的前端部出发,沿着第四方向D4(第六方向D6)延伸。
如图4、图5以及图9所示,钩部72分别设置在相对的一对边缘71a的两个端部附近(共计4个)。钩部72未设置在与该边缘71a垂直的另一对边缘71a’上。
如图7及图10所示,卡止爪部75的前端部75a中与主平面部71相反侧的端部称为“下缘部(缘部)75b”。下缘部(缘部)75b具有随着远离第二延伸部74而徐徐地接近主平面部71的形状。卡止爪部75的前端部75a的下缘部75b平滑地弯曲。此外,卡止爪部75的前端部75a的上缘部75c(与下缘部75b相反侧的缘部)具有随着远离第二延伸部74而徐徐地离开主平面部71的形状。卡止爪部75的前端部75a的上缘部75c呈直线状。
如图5及图9所示,在主平面部71的4个边缘71a、71a’上,多个侧壁77设置为从边缘71a、71a’向第一方向D1延伸。在相邻的侧壁77之间,设置挖去盖体7的原材料而形成的凹缺部78。设置凹缺部78是为了在折弯盖体7的原材料中与边缘71a、71a’对应的位置以形成侧壁77时容易折弯侧壁77。
如图6及图10C所示,钩部72卡合于框体6的卡合凹部64。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卡止爪部75的前端部75a卡止于框体6的卡合凹部64,钩部72卡合于卡合凹部64。
在本实施方式中,框体6由一片金属板部件构成。盖体7也由一片金属板部件构成。框体6以及盖体7均通过对一片金属板进行金属板加工而形成。
在盖体7嵌合于框体6时利用框体6按压钩部72时,钩部72能够在第二方向D2上实质性弹性变形。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盖体7嵌合于框体6时在第二方向D2上按压钩部72时,第二延伸部74能够向第二方向D2弯曲。对于上述盖体7嵌合于框体6时钩部72的弹性变形(第二延伸部74的弯曲),在后述的盖体7嵌合于框体6时钩部72的动作的说明中,一并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7所述,大致呈矩形板状的主平面部71的4个拐角处设置缺口76。缺口76设置在从第一方向D1观察主平面部71的状态下卡止爪部75所处的区域。
在具有上述结构的本实施方式的屏蔽罩S中,盖体7嵌合于框体6时钩部72以下面详细描述的方式进行弹性变形。图10A至图10C是顺序表示盖体7嵌合于框体6时钩部72的动作的剖面图。图10A是表示盖体7与框体6未接触的状态的图。图10B是表示利用框体6按压盖体7的钩部72,钩部72发生了弹性变形(弯曲)的状态的图。图10C是表示盖体7已嵌合于框体6的状态的图。
如图10A及图10B所示,将盖体7向第一方向D1移动以接近框体6后,盖体7的钩部72中卡止爪部75的前端部75a接触框体6中卡合凹部64附近的上表面边缘部62,在第二方向D2上被按压。其结果是,第二延伸部74在第二方向D2上弯曲。此外,盖体7的钩部72发生实质性弹性变形。
“第二延伸部74弯曲”包含第二延伸部74以各种方式弯曲。作为第二延伸部74弯曲的方式,例如可举出以下方式:虽然第二延伸部74本身几乎不变形,但通过第一延伸部73的基端部(主平面部71的边缘71a)附近发生弯曲,使第二延伸部74的倾斜、位置发生变化的方式(第一方式。图10A至图10C所示的方式为该第一方式);通过第二延伸部74本身弯折或扭转,使第二延伸部74的倾斜、位置发生变化的方式(第二方式);或者组合第一方式与第二方式的第三方式等。
从图10B所示的状态出发,将盖体7向第一方向D1移动,使之更加接近框体6后,在第二延伸部74向第二方向D2弯曲的同时,如图10C所示,卡止爪部75的前端部75a进入卡止凹部64。在此,前端部75a中的下缘部75b具有随着远离第二延伸部74而徐徐地接近主平面部71的形状。由于下缘部75b平滑地抵接于与卡合凹部64相邻的上表面边缘部62的上缘部(上表面边缘部62侧的缘部),所以容易越过该上缘部。
如图10C所示,最终,与卡合凹部64相邻的上表面边缘部62的下缘部与卡止爪部75的前端部75a的上缘部75c接触,据此,卡止爪部75卡止于卡合凹部64。在此,钩部72由于能够进行实质性弹性变形,所以恢复为原始状态(原始的倾斜、位置)。这样,形成框体6与盖体7的嵌合状态。
另外,在由金属板等形成的钩部72中,在发生弯曲、弯折、或变形的情况下,有时无法避免发生若干塑性变形。此外,即使钩部72发生了若干塑性变形,也能取得后述的本发明的效果。因此,“钩部72能够弹性变形”的意思中不排除发生不妨碍后述的本发明效果程度的塑性变形的情况。此外,即使第二延伸部74发生了若干塑性变形,由于第二延伸部74向主平面部71的平面方向的内侧倾斜,所以能够降低框体6与盖体7的嵌合力受到较大损伤的可能性。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屏蔽罩S,例如取得下述的各种效果。
在本实施方式的屏蔽罩S中,在盖体7嵌合于框体6时利用框体6按压钩部72时,钩部72能够在第二方向D2上实质性弹性变形。详细而言,钩部72具有从盖体7的主平面部71向第一方向D1延伸的第一延伸部73、从第一延伸部73向第三方向D3延伸的第二延伸部74以及卡止爪部75。卡止爪部75在从第二延伸部74向第四方向D4延伸的同时卡止于框体6的卡合凹部64。此外,第二延伸部74在盖体7嵌合于框体6时钩部72在第二方向D2上被按压时,能够向第二方向D2弯曲。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屏蔽罩S中,钩部72的第二延伸部74在盖体7已嵌合于框体6的状态下,或者恢复为嵌合前的状态(倾斜、位置),或者成为以向主平面部71的平面方向的内侧倾斜的方式发生若干塑性变形的状态。即,第二延伸部74难以成为向主平面部71的平面方向的外侧倾斜的状态。因此,将盖体7嵌合到框体6的嵌合操作的操作性较高,同时能够减小嵌合后的屏蔽罩S的屏蔽功能下降的可能性。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屏蔽罩S中,盖体7的主平面部71在从第一方向D1观察主平面部71的状态下卡止爪部75所处的区域中具有缺口76。因此,盖体7嵌合于框体6时,即使利用框体6向第二方向D2按压了卡止爪部75,由于缺口76的存在,也能防止卡止爪部75与主平面部71接触从而无法向第二方向D2充分移位。因此,卡止爪部75变得容易越过与卡合凹部64相邻的框体6的部位(上表面边缘部62等)而进入卡合凹部64。因此,提高了框体6与盖体7的嵌合操作的操作性。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屏蔽罩S中,卡止爪部75的前端部75a中的下缘部75b具有随着远离第二延伸部74而徐徐地接近主平面部71的形状。因此,如图10A至图10C所示,卡止爪部75的前端部75a能够在下缘部75b与框体6平滑抵接的同时进入卡合凹部64。因此,框体6与盖体7的嵌合操作的操作性较佳。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屏蔽罩S中,卡止爪部75的前端部75a中的上缘部75c具有随着远离第二延伸部74而徐徐地离开主平面部71的形状。因此,在修理等时将盖体7从框体6取下时,卡止爪部75的前端部75a能够在上缘部75c与框体6平滑抵接的同时从卡合凹部64取下。因此,能够将钩部72向盖体7的主平面部71平面方向外侧的扩展抑制为最小限度,其结果是,容易地确保再次嵌合后屏蔽罩S的屏蔽性能。
以上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屏蔽罩S中,屏蔽罩S的框体6具有与电路基板51的一部分相当的大小,但并不限定于此。框体6也可以具有与电路基板51的整体相当的大小(即,屏蔽罩S可以是覆盖电路基板51的整体的方式)。
盖体7中缺口76不是必须的。即使没有缺口76,通过适当设定钩部72的形状和/或大小、卡合凹部64的形状和/或大小等,盖体7嵌合于框体6时也能使钩部72进入卡合凹部64。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包括4组钩部及卡合凹部,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在屏蔽罩中对角的2个拐角处设置2组钩部及卡合凹部。
第一方向D1也可以是向盖体7的主平面部71的平面方向内侧(框体6侧)有若干倾斜的方向。第三方向D3也可以相对于作为沿着主平面部71的边缘71a的方向的第五方向D5倾斜。本发明的屏蔽罩并不限定于设置在显示部侧筐体3上的屏蔽罩。本发明的屏蔽罩可以应用于设置在操作部侧筐体2上的屏蔽罩。
上述实施方式中的连接部4以能够以开闭轴X为中心开闭的方式连接显示部侧筐体3与操作部侧筐体2,但并不限定于此。连接部4也可以包括所谓的两轴铰链(hinge)机构。两轴铰链机构是以能够以开闭轴X为中心开闭的方式连接显示部侧筐体3与操作部侧筐体2,同时以能够以垂直于开闭轴X的转动轴为中心转动的方式连接显示部侧筐体3与操作部侧筐体2的铰链机构。
此外,包括本发明的屏蔽罩的移动电话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那样的折叠式移动电话。移动电话可以是从操作部侧筐体2与显示部侧筐体3重合的状态出发使一方筐体向一个方向滑动的滑动式移动电话。此外,移动电话也可以是以沿着操作部侧筐体2与显示部侧筐体3重合方向的轴线为中心转动一方筐体的转动式(旋转式)移动电话。
本发明的屏蔽罩可应用于移动电话之外的移动电子设备中的屏蔽罩。此外,本发明的屏蔽罩还可应用于移动电子设备之外的电子设备中的屏蔽罩,另外,还可应用于电子设备之外的设备中的屏蔽罩。
作为移动电话之外的移动电子设备,例如可举出PHS(注册商标:Personal Handy phone System,个人手持电话系统)、便携式游戏机、便携式导航装置、PDA(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个人数字助理)、笔记本式个人计算机、包括操作部的EL显示器或液晶显示器。作为移动电子设备之外的电子设备,例如可举出电子辞典、电子计算器、电子记事本、数码相机、摄像机、收音机等。

Claims (6)

1.一种屏蔽罩,具有:
框体,具有卡合凹部;以及
盖体,具有与所述卡合凹部卡合的钩部,且嵌合于所述框体以覆盖该框体;
该屏蔽罩包围在电路基板上所搭载的电子部件,
所述钩部在所述盖体嵌合于所述框体时,能够在与作为所述盖体相对于所述框体的嵌合方向的第一方向反向的第二方向上弹性变形,
所述盖体具有与所述电子部件相对而设置的主平面部;
所述钩部具有:
第一延伸部,从所述盖体的所述主平面部向所述第一方向延伸;
第二延伸部,从所述第一延伸部,向作为沿着所述主平面部的平面方向的方向的第三方向延伸;以及
卡止爪部,从所述第二延伸部,向作为朝向所述主平面部的平面方向内侧的方向的第四方向延伸,并且能够卡止于所述卡合凹部,
所述第二延伸部在所述盖体嵌合于所述框体时,能够向所述第二方向弹性变形,
所述主平面部在从所述第一方向观察该主平面部的状态下与所述卡止爪部对应的区域上具有缺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屏蔽罩,其特征在于:
所述卡止爪部的前端部中与所述主平面部相反侧的缘部具有随着远离所述第二延伸部而徐徐地接近该主平面部的形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屏蔽罩,其特征在于:
所述盖体由一片金属板部件构成。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屏蔽罩,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延伸部从所述盖体的所述主平面部的边端延伸;
所述第三方向与沿着所述主平面部的边端的第五方向一致。
5.一种电子设备,包括:
电路基板;
电子部件,搭载在该电路基板上;以及
权利要求1所述的屏蔽罩,包围该电子部件,位于所述电路基板上。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子部件是无线通信用的高频电路部件,由所述屏蔽罩屏蔽。
CN2009100060001A 2008-01-29 2009-01-24 屏蔽罩及电子设备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50040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8-018148 2008-01-29
JP2008018148A JP5216342B2 (ja) 2008-01-29 2008-01-29 シールドケース及び電子機器
JP2008018148 2008-01-29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500400A CN101500400A (zh) 2009-08-05
CN101500400B true CN101500400B (zh) 2012-10-31

Family

ID=4089900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100060001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500400B (zh) 2008-01-29 2009-01-24 屏蔽罩及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8284569B2 (zh)
JP (1) JP5216342B2 (zh)
KR (1) KR101254369B1 (zh)
CN (1) CN101500400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921840A (zh) * 2015-08-27 2018-04-17 株式会社电装 外壳单元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149320B2 (ja) * 2010-03-17 2013-02-20 株式会社ソニー・コンピュータエンタテインメント 電子機器
JP5163701B2 (ja) * 2010-06-16 2013-03-13 Necアクセステクニカ株式会社 プリント基板へのシールドケース取付け構造およびシールドケース
KR101326548B1 (ko) * 2013-03-28 2013-11-07 성우전자 주식회사 전자파 실드 패널
CN104597574A (zh) * 2013-10-31 2015-05-06 深圳新飞通光电子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光收发模块
US9635789B2 (en) * 2015-01-30 2017-04-25 Laird Technologies, Inc. Board level 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 (EMI) shields with increased under-shield space
JP2017118015A (ja) * 2015-12-25 2017-06-29 株式会社トーキン 電子装置及び電磁干渉抑制体の配置方法
CN107027281A (zh) * 2016-02-01 2017-08-08 南宁富桂精密工业有限公司 罩体及具有该罩体的通信装置
JP6688719B2 (ja) * 2016-10-14 2020-04-28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電子制御ユニット
JP2018207040A (ja) 2017-06-08 2018-12-27 株式会社東芝 シールドケース
JP7049877B2 (ja) * 2018-03-23 2022-04-07 アルプスアルパイン株式会社 電子回路モジュール
WO2020119894A1 (en) * 2018-12-11 2020-06-18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Connection of housing parts to an internal frame of a mobile phone.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511101Y (zh) * 2001-12-06 2002-09-11 蔡兰香 可杜绝电路板上电磁干扰波的装置
US6876543B2 (en) * 2003-03-07 2005-04-05 Motorola, Inc. Housing for a communication device and method assembling the same
US6977822B2 (en) * 2002-01-08 2005-12-20 Mitsumi Electric Co., Ltd. Shield case for electronic apparatus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4638Y2 (ja) * 1986-12-26 1994-02-02 アルプス電気株式会社 シ−ルドカバ−の取付構造
US5404271A (en) * 1991-07-30 1995-04-04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Electronic apparatus having a card storing section formed within a body between a support frame and an upper case of the body and having functional elements mounted between the support frame and a lower case of the body
JPH0567088U (ja) * 1992-02-12 1993-09-03 富士通株式会社 プリント板上の部分遮蔽ケース
US5233506A (en) * 1992-02-21 1993-08-03 Motorola, Inc. Fastener for housing assembly
JP3556432B2 (ja) * 1997-06-26 2004-08-18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シールドケース
JP2002271080A (ja) * 2001-03-09 2002-09-20 Toshiba Corp 高周波装置
JP2002290065A (ja) * 2001-03-27 2002-10-04 Toshiba Corp 移動通信端末装置
JP2003133777A (ja) * 2001-10-24 2003-05-09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シールドケース
JP2006310406A (ja) * 2005-04-26 2006-11-09 Sharp Corp シールドケースおよび電子装置
JP2006351961A (ja) 2005-06-17 2006-12-28 Toshiba Corp 電子機器のシールド構造
JP2007142230A (ja) * 2005-11-21 2007-06-07 Kenwood Corp シールドケース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511101Y (zh) * 2001-12-06 2002-09-11 蔡兰香 可杜绝电路板上电磁干扰波的装置
US6977822B2 (en) * 2002-01-08 2005-12-20 Mitsumi Electric Co., Ltd. Shield case for electronic apparatus
US6876543B2 (en) * 2003-03-07 2005-04-05 Motorola, Inc. Housing for a communication device and method assembling the same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921840A (zh) * 2015-08-27 2018-04-17 株式会社电装 外壳单元
CN107921840B (zh) * 2015-08-27 2021-04-02 株式会社电装 外壳单元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5216342B2 (ja) 2013-06-19
US20090190321A1 (en) 2009-07-30
KR20090083279A (ko) 2009-08-03
US8284569B2 (en) 2012-10-09
JP2009182058A (ja) 2009-08-13
KR101254369B1 (ko) 2013-04-12
CN101500400A (zh) 2009-08-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500400B (zh) 屏蔽罩及电子设备
KR101141238B1 (ko) 휴대 통신 단말기
CN101945147B (zh) 移动终端
US9007780B2 (en) Electronic apparatus
KR102194305B1 (ko) 곡형 디스플레이 모듈을 갖는 전자 장치
JP6513136B2 (ja) 電子機器
JP4996737B2 (ja) 電子機器
CN101563964A (zh) 框架加强结构和包括所述结构的电子设备
US20120157174A1 (en) Sliding module for sliding type portable communication device
US20040228668A1 (en) Foldable input apparatus
JP2009146269A (ja) 表示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CN102478889A (zh) 具散热改良的电子装置
JP2009017377A (ja) 携帯電子機器
US7447004B2 (en) Portable display apparatus
CN207503096U (zh) 可携式电子装置
KR100849284B1 (ko) 이축 회전 폴더 타입 이동 통신 단말기 및 그의 힌지 장치
CN111405088B (zh) 终端设备
US20080157922A1 (en) Electronic device with a hinge
KR101829062B1 (ko) 슬림형 휴대 장치
JP5071101B2 (ja) 携帯電話機
JP5073431B2 (ja) 携帯端末装置
CA2767373C (en) Retention mechanism for a navigation tool
JP5214812B1 (ja) 電子機器
JP2008021171A (ja) ノート型パーソナルコンピュータ
JP5545747B2 (ja) 電子機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21031

Termination date: 2021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