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482725A - 图像形成装置及图像形成方法 - Google Patents

图像形成装置及图像形成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482725A
CN101482725A CNA2009100025065A CN200910002506A CN101482725A CN 101482725 A CN101482725 A CN 101482725A CN A2009100025065 A CNA2009100025065 A CN A2009100025065A CN 200910002506 A CN200910002506 A CN 200910002506A CN 101482725 A CN101482725 A CN 10148272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mpairment grade
image
transfer printing
transfer
ton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910002506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482725B (zh
Inventor
松下诚
土田良惠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Ricoh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Ricoh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Ricoh Co Ltd filed Critical Ricoh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48272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48272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48272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48272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1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producing multicoloured copies
    • G03G15/0105Details of unit
    • G03G15/0131Details of unit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 G03G15/1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 G03G15/1605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using at least one intermediate support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 G03G15/1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 G03G15/1665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by introducing the second base in the nip formed by the recording member and at least one transfer member, e.g. in combination with bias or heat
    • G03G15/167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by introducing the second base in the nip formed by the recording member and at least one transfer member, e.g. in combination with bias or heat at least one of the recording member or the transfer member being rotatable during the transfer
    • G03G15/1675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by introducing the second base in the nip formed by the recording member and at least one transfer member, e.g. in combination with bias or heat at least one of the recording member or the transfer member being rotatable during the transfer with means for controlling the bias applied in the transfer nip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50Machine control of 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e.g. regulating differents parts of the machine, multimode copiers, microprocessor control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00025Machine control, e.g. regulating different parts of the machine
    • G03G2215/00071Machine control, e.g. regulating different parts of the machine by measuring the photoconductor or its environmental characteristic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00362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relating to the copy medium handling
    • G03G2215/00535Stable handling of copy medium
    • G03G2215/00717Detection of physical properties
    • G03G2215/00772Detection of physical properties of temperature influencing copy sheet handling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00362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relating to the copy medium handling
    • G03G2215/00535Stable handling of copy medium
    • G03G2215/00717Detection of physical properties
    • G03G2215/00776Detection of physical properties of humidity or moisture influencing copy sheet handling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08Details of powder developing device not concerning the development directly
    • G03G2215/0888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toner level or concentration in the developing device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Electrostatic Charge, Transfer And Separation In Electrography (AREA)
  • Col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Control Or Security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复印机、传真机和打印机等图像形成装置和图像形成方法。使用分别形成调色剂像的多个成像手段,以及对由其形成的调色剂像进行转印的中间转印体,形成图像。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使用劣化度检测手段以及劣化度判断手段,所述劣化度检测手段对多个成像手段(60K、60Y、60M、60C)中位于沿中间转印体旋转方向最下游的成像手段(60C)的劣化度进行检测,所述劣化度判断手段对劣化度检测手段检测到的劣化度是否达到规定水平进行判断,当用劣化度判断手段判断为劣化度达到规定水平时,与判断为该劣化度未达到规定水平时相比,减小由转印手段(47)施加的偏压大小。本发明可良好地将调色剂像从中间转印体转印在转印材料上。

Description

图像形成装置及图像形成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由调色剂像进行图像形成的复印机、传真机、打印机等的图像形成装置及图像形成方法,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使用分别形成调色剂像的多个成像手段的图像形成装置及图像形成方法。
背景技术
如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5等中所揭示的、具有形成调色剂像的成像手段的复印机、传真机和打印机等图像形成装置,为人们所公知。
在这种图像形成装置中,例如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2等所揭示的、可形成彩色图像的图像形成装置那样、具有分别形成调色剂像的多个成像手段的结构。专利文献1记载的图像形成装置采用直接转印方式,即,将由各成像手段所形成的调色剂像直接转印在传送的纸上,以在传送的纸上依次叠合;专利文献2记载的图像形成装置采用间接转印方式,即,将由各成像手段所形成的调色剂像暂时转印在旋转的中间转印体上,在旋转的中间转印体上依次叠合之后,再将中间转印体上重叠的调色剂像一并转印在被传送的纸上。
在这种图像形成装置中,在成像手段是新的状态下,调色剂像形成良好,可良好地形成图像。但当成像手段经过一段时间劣化后,所使用的显影剂的带电量下降,由此使得实心图像或半色调图像等低浓度图像的画质下降。低浓度图像的画质下降会因成为斑点状浓度不匀图像而容易比较显著地显现。
因此,在专利文献5中,提出了一种技术方案,该技术方案对应于调色剂的带电量变化,以打印张数为基础设定用于将调色剂像转印至纸的最佳转印电流值。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5—017624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7—199504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1—194840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平04—080777号公报
专利文献5:日本特许第3172557号公报
但是,由于专利文献5所记载的技术是适用于仅有一个成像手段的图像形成装置,不能将该技术套用到专利文献1和专利文献2等所揭示的具有多个成像手段的图像形成装置中。
特别是,将该技术应用于间接转印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是困难的。这是因为:当各成像手段的劣化程度不同,构成各调色剂像的调色剂带电量不同时,为将重合在中间转印体上的各调色剂像良好地转印在纸上所需的条件也不同。另外,由于由沿中间转印体旋转方向处于上游侧的成像手段所形成的调色剂像被转印在中间转印体上传送,在该运送过程中,通过其它成像手段,受到各种物理作用,因此,转印在纸上所需条件,与用具有一个成像手段的图像形成装置形成图像时的条件不相同。
因此,即使欲将专利文献5所记载的技术转用于具有多个成像手段的图像形成装置中以获得高画质,但应在怎样的状态下进行转用是不清楚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就是为解决上述背景技术所存在的问题而提出来的,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及图像形成方法,系使用分别形成调色剂像的多个成像手段,和将由该成像手段形成的调色剂像进行转印的中间转印体,进行图像形成的复印机、传真机、打印机等的图像形成装置及图像形成方法,可良好地进行从中间转印体向纸等转印材料转印调色剂像。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以下技术方案:
(1)一种图像形成装置,所述图像形成装置具有:
分别形成调色剂像的多个成像手段;
旋转的中间转印体,对在所述多个成像手段形成的调色剂像进行转印;
转印手段,通过施加偏压,将所述中间转印体上的调色剂像转印在转印材料上;
第一劣化度检测手段,用于检测所述多个成像手段之中、沿所述中间转印体旋转方向位于最下游的成像手段的劣化度;以及
第一劣化度判断手段,用于判断由第一劣化度检测手段检测到的所述劣化度是否达到第一水平(level);
当由第一劣化度判断手段判断为所述劣化度达到第一水平时,与未判断为该劣化度达到第一水平时相比,减小由所述转印手段施加的偏压大小。
(2)在上述(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其特征在于:
第一劣化度检测手段根据位于所述最下游的成像手段的驱动量,检测所述劣化度。
(3)在上述(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其特征在于:
第一劣化度检测手段根据位于所述最下游的成像手段的驱动量除以该成像手段所消耗的调色剂量得到的值,检测所述劣化度。
(4)在上述(2)或(3)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其特征在于:
第一劣化度检测手段根据位于所述最下游的成像手段的使用环境,检测所述劣化度。
(5)在上述(1)-(4)中任一个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其特征在于:
所述图像形成装置具有:
第二劣化度检测手段,当由第一劣化度检测手段检测到的所述劣化度未达到第一水平时,对所述多个成像手段之中、比沿所述中间转印体旋转方向位于最下游的成像手段位于上游侧的成像手段的劣化度进行检测;以及
第二劣化度判断手段,对由第二劣化度检测手段检测到的所述劣化度是否达到劣化度比第一水平高的第二劣化度进行判断;
位于所述上游侧的成像手段之中,沿着所述中间转印体旋转方向,从处于下游侧的成像手段的劣化度开始,第二劣化度判断手段使用劣化程度顺序变大的水平作为第二水平,进行所述判断;
当由第二劣化度判断手段判断为所述劣化度达到第二水平时,与由第一劣化度判断手段不判断为所述劣化度达到第一水平、由第二劣化度判断手段不判断为所述劣化度达到第二水平时相比,减小由所述转印手段施加的偏压大小。
(6)一种图像形成方法,使用以下手段:
分别形成调色剂像的多个成像手段;
旋转的中间转印体,对在所述多个成像手段形成的调色剂像进行转印;
转印手段,通过施加偏压,将所述中间转印体上的调色剂像转印在转印材料上;
第一劣化度检测手段,用于检测所述多个成像手段之中、沿所述中间转印体旋转方向位于最下游的成像手段的劣化度;以及
第一劣化度判断手段,用于判断由第一劣化度检测手段检测到的所述劣化度是否达到第一水平;
当由第一劣化度判断手段判断为所述劣化度达到第一水平时,与未判断为该劣化度达到第一水平时相比,减小由所述转印手段施加的偏压大小。
下面说明本发明的效果。
按照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具有:
分别形成调色剂像的多个成像手段;
旋转的中间转印体,对在所述多个成像手段形成的调色剂像进行转印;
转印手段,通过施加偏压,将所述中间转印体上的调色剂像转印在转印材料上;
第一劣化度检测手段,用于检测所述多个成像手段之中、沿所述中间转印体旋转方向位于最下游的成像手段的劣化度;以及
第一劣化度判断手段,用于判断由第一劣化度检测手段检测到的所述劣化度是否达到第一水平;
当由第一劣化度判断手段判断为所述劣化度达到第一水平时,与未判断为该劣化度达到第一水平时相比,减小由所述转印手段施加的偏压大小。
因此,通过良好地从中间转印体向转印材料转印调色剂像,能形成具有良好画质的图像,通过减小偏压,能提供抑制中间转印体的劣化、实现长寿命化的图像形成装置。
按照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第一劣化度检测手段根据位于所述最下游的成像手段的驱动量,检测所述劣化度,因此,能精度良好地检测劣化度,能形成具有良好画质的图像,通过减小偏压,能提供抑制中间转印体的劣化、实现长寿命化的图像形成装置。
按照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第一劣化度检测手段根据位于所述最下游的成像手段的驱动量除以该成像手段所消耗的调色剂量得到的值,检测所述劣化度,因此,能精度良好地检测劣化度,能形成具有良好画质的图像,通过减小偏压,能提供抑制中间转印体的劣化、实现长寿命化的图像形成装置。
按照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第一劣化度检测手段根据位于所述最下游的成像手段的使用环境,检测所述劣化度,因此,能精度更好地检测劣化度,能形成具有良好画质的图像,通过减小偏压,能提供抑制中间转印体的劣化、实现长寿命化的图像形成装置。
按照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具有:
第二劣化度检测手段,当由第一劣化度检测手段检测到的所述劣化度未达到第一水平时,对所述多个成像手段之中、比沿所述中间转印体旋转方向位于最下游的成像手段位于上游侧的成像手段的劣化度进行检测;以及
第二劣化度判断手段,对由第二劣化度检测手段检测到的所述劣化度是否达到劣化度比第一水平高的第二劣化度进行判断;
位于所述上游侧的成像手段之中,沿着所述中间转印体旋转方向,从处于下游侧的成像手段的劣化度开始,第二劣化度判断手段使用劣化程度顺序变大的水平作为第二水平,进行所述判断;
当由第二劣化度判断手段判断为所述劣化度达到第二水平时,与由第一劣化度判断手段不判断为所述劣化度达到第一水平、由第二劣化度判断手段不判断为所述劣化度达到第二水平时相比,减小由所述转印手段施加的偏压大小。
因此,沿着中间转印体旋转方向,通过使用位于最下游的成像手段以外的成像手段,更合适地从中间转印体向转印材料转印调色剂像,能形成具有良好画质的图像,通过减小偏压,能提供抑制中间转印体的劣化、实现长寿命化的图像形成装置。
按照本发明的图像形成方法,使用以下手段:
分别形成调色剂像的多个成像手段;
旋转的中间转印体,对在所述多个成像手段形成的调色剂像进行转印;
转印手段,通过施加偏压,将所述中间转印体上的调色剂像转印在转印材料上;
第一劣化度检测手段,用于检测所述多个成像手段之中、沿所述中间转印体旋转方向位于最下游的成像手段的劣化度;以及
第一劣化度判断手段,用于判断由第一劣化度检测手段检测到的所述劣化度是否达到第一水平;
当由第一劣化度判断手段判断为所述劣化度达到第一水平时,与未判断为该劣化度达到第一水平时相比,减小由所述转印手段施加的偏压大小。
因此,能良好地从中间转印体向转印材料转印调色剂像,能形成具有良好画质的图像,通过减小偏压,能提供抑制中间转印体的劣化、实现长寿命化的图像形成方法。
附图说明
图1是适用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概略主视图。
图2是装备于图1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控制手段及表示该控制手段所控制的结构一部分的方框图。
图3是表示装备于图1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的中间转印体及转印手段的概略主视图。
图4是装备于图1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成像手段在初始和经过一段时间后的二次转印电流与画质之间关系的相关图。
图5是在图1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对在控制转印偏压场合和不控制转印偏压场合所产生的对画质的影响进行比较的相关图。
图6是通过将装备于图1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成像手段的驱动量除以调色剂消耗量而求得相同成像手段劣化度一例的相关图。
图7是将装备于图1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成像手段的驱动量乘以环境系数而求得相同成像手段劣化度一例的相关图。
图8是将装备于图1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成像手段的驱动量除以调色剂消耗量并乘以环境系数而求得相同成像手段劣化度一例的相关图。
图9是表示在图1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中,调整转印偏压时的流程控制的流程图。
图10是表示在图1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中,通过调整转印偏压提高画质的相关图。
图11是表示在图1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中,通过以另一形态调整转印偏压提高画质的相关图。
图12是对当将叠合的调色剂像转印在转印材料上时所产生的不良情况进行说明用的概念图。
图13是对当将一层调色剂像转印在转印材料上时所产生的不良情况进行说明用的概念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实施例,在以下实施例中,虽然对构成要素,种类,组合,形状,相对配置等作了各种限定,但是,这些仅仅是例举,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
图1表示适用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概略图。图像形成装置100是复印机、打印机和传真机的复合机,可形成彩色图像。图像形成装置100在用作打印机和传真机的场合,根据与从外部接收到的图像信息对应的图像信号进行图像形成处理。
图像形成装置100除一般用于复印等的普通纸外,也可将图像形成在OHP片材、卡、明信片等厚纸或信封等某一种转印材料上,即,作为记录纸的片材状记录介质上。另外,图像形成装置100可将图像形成在作为记录介质的成为转印介质的转印纸S的双面上。
图像形成装置100采用串列结构的串列方式,即串列型的图像形成装置,其并排设有作为潜像载置体的圆筒状的感光体鼓20K、20Y、20M、20C,所述多个像载置体可形成分别与被色分解为黄色、品红色、青色、黑色对应的图像。
感光体鼓20K、20Y、20M、20C直径相同,为
Figure A200910002506D0010104223QIETU
24mm,且以等间隔并排设置在作为中间转印带的转印带11的外周面侧,即成像面侧。所述中间转印带作为中间转印体,呈环形带状,配设于图像形成装置100本体99内部的大致中央部。转印带11一边与各感光体鼓20K、20Y、20M、20C相对,一边可沿箭头A1方向移动。
感光体鼓20K、20Y、20M、20C沿A1方向,从上游侧按该顺序并排设置。各感光体鼓20K、20Y、20M、20C设在作为成像手段的图像工位(station)60K、60Y、60M、60C,所述成像手段系作为图像形成部的成像部,用于分别形成黑色、黄色、品红色和青色图像。
形成在各感光体鼓20K、20Y、20M、20C上的可视像即调色剂像分别重叠转印在沿箭头A1方向移动的转印带11上,此后,一并转印在转印纸S上。
在转印带11沿A方向移动的过程中,为使形成在各感光体鼓20K、20Y、20M、20C上的调色剂像叠合转印在转印带11的相同位置,作为转印充电器的一次转印辊12K、12Y、12M、12C夹着转印带11,配设在分别与各感光体鼓20K、20Y、20M、20C对向的位置,施加电压,沿A1方向,从上游侧向下游侧错开时间地在各感光体鼓20K、20Y、20M、20C与转印带11的相对位置即转印位置进行对转印带11的叠合转印。
转印带11最好使用使得碳黑等导电性材料分散在PVDF(聚偏氟乙烯)、ETFE(乙烯-四氟乙烯共聚物)、P1(聚酰亚胺)、PC(聚碳酸酯)、TPE(热塑性合成橡胶)等中,作为树脂薄膜状的环状带。在本实施形态中,是在拉伸弹性率为1000MPa~2000Mpa的TPE中添加碳黑形成的单层构造结构,作成厚度100~200μm、宽度230mm的带构件。
另外,转印带11的电阻以在23℃、50%RH的环境下体积电阻率为108~1011Ω·cm、表面电阻率为108~1011Ω/□(体积电阻率、表面电阻率都对三菱化学公司制HirestaUP MCP-HT450以施加电压500伏、施加时间10秒的条件进行测定)的范围内为宜。如体积电阻率、表面电阻率超过该范围,则由于转印带11带电,因此,越是向成像顺序的下游,即图像工位60K、60Y、60M、60C中越是沿A1方向下游侧的图像工位,越是有必要进行提高设定电压值的处理。因此,对于一次转印部难以使用单独的供给电源,这是因为,由于转印工序、转印材料剥离工序等所发生的放电而使转印带11表面的带电电位变高且自身放电困难的缘故。作为其对策,必须设置转印带11的消电手段。又,当体积电阻率、表面电阻率低于该范围时,则由于带电电位的衰减加快,故有利于自身放电的消电,但由于转印时电流向面方向流动,故发生调色剂飞散的现象。因此,本实施形态的转印带11的体积电阻率及表面电阻率被作成所述范围。
图像形成装置100具有:沿上下方向居中央位置的本体99;位于本体99的上侧、作为读取原稿的扫描器的读取装置21;位于读取装置21上侧、载置原稿并将载置原稿向读取装置21送出的所谓ADF的自动原稿供纸装置22;以及位于本体99下侧、载置转印纸S的作为供纸台的片材供给装置23。所述片材供给装置23将转印纸S朝感光体鼓20K、20Y、20M、20C与中间转印带11之间运送。
图像形成装置100还具有:四个图像工位60K、60Y、60M、60C;对向配置于各感光体鼓20K、20Y、20M、20C下方、作为设有转印带11的中间转印装置,即中间转印单元的转印带单元10;以及作为将转印带11上的调色剂像转印在转印纸S上的转印手段的二次转印手段,即二次转印装置47。
图像形成装置100还具有清洁装置32和调色剂标记传感器33。所述清洁装置32是作为中间转印带清洁装置的中间转印带清洁单元,配设在沿方向A1的二次转印装置47与图像工位60K之间,与转印带11上面相对的位置,用于对转印带11进行清洁,所述调色剂标记传感器33配设在沿方向A1的图像工位60C的下游侧,与转印带11上面相对的位置。
图像形成装置100还具有:作为潜像形成手段的光扫描装置8,其作为与图像工位60K、60Y、60M、60C的上方相对配设的写入手段,即光写入装置;中间转印体用废调色剂收纳部34,其被配设成在转印带单元10的下方与转印带单元10相对;以及,用于连接清洁装置32与中间转印体用废调色剂收纳部34的未图示的调色剂传送路径。
图像形成装置100还具有一对定位辊13和未图示的传感器。定位辊13以与图像工位60K、60Y、60M、60C形成调色剂像的形成时间一致的所设定时间,将从片材供给装置23传送来的转印纸S送出到转印带11与二次转印装置47之间的二次转印部;所述传感器对转印纸S的顶端到达定位辊13的情况进行检测。
图像形成装置100还具有:作为辊定影方式的定影单元的定影装置6,所述定影装置6用于转印调色剂像,使该调色剂像定影在通过箭头C1方向传送来的转印纸S上;排纸辊7,将经定影装置6的转印纸S向本体99外部排出;环境检测传感器36,配设在本体99内部,对图像形成装置100的使用环境进行检测;以及翻转供给装置14,其使通过定影装置6在单面形成图像的转印纸S反转,再次供给到定位辊13。
图像形成装置100还具有:配设在本体99上部、载置利用排纸辊7被排出到本体99外部的转印纸S的、作为排纸部的排纸托盘17;充填黄色、品红色、青色和黑色的各色调色剂的未图示的调色剂瓶。
图像形成装置100还具有:如图2所示,用户等作业者即操作者对图像形成装置100进行操作用的操作面板40;对图像工位60K、60Y、60M、60C进行控制,即,对图像形成装置100的动作等进行全面控制的作为控制手段的控制部90。所述控制部90可以包括二次转印偏压控制手段,调色剂消耗量计算手段,环境系数决定部,劣化度检测手段及劣化度判断手段等。
图像形成装置100是一种排纸托盘17位于本体99上方且位于读取装置21下侧的体内排纸型的图像形成装置。载置在排纸托盘17上的转印纸S被取出到图1中与左方对应的沿D1方向下游侧。
转印带单元10除了转印带11外,还具有:一次转印辊12K、12Y、12M、12C;卷绕中间转印带11的张紧辊72;兼作驱动辊的作为二次转印相对辊的转印入口辊73及作为从动辊的架设辊74;对张紧辊72朝离开转印入口辊73方向赋能或施力的弹簧28;以及未图示的一对中间转印单元侧板。所述一对中间转印单元侧板配置成:在其两侧旋转自如地支承架设着转印带11的各辊,即张紧辊72,转印入口辊73及架设辊74,同时,夹着中间转印带11。
张紧辊72是直径
Figure A200910002506D0010104223QIETU
20mm的铝制管,两端部压入未图示的直径
Figure A200910002506D0010104223QIETU
24mm的衬套。这种衬套起到对转印带11的蠕动进行限制的限制构件的作用。
弹簧28设在中间转印单元侧板上,对张紧辊72的两端部施力,将规定的张力施于转印带11。
转印入口辊73壁厚为0.05mm、直径为
Figure A200910002506D0010104223QIETU
20mm,直径随温度变化小的聚氨酯涂层辊。除此之外,也可使用壁厚为0.3~1mm的聚氨基甲酸脂橡胶、壁厚为0.03~0.1mm的薄层涂层辊等。转印入口辊73通过未图示的作为驱动源的电动机驱动而被驱动驱动,由此,转印带11沿A1方向被驱动旋转。
一次转印辊12K、12Y、12M、12C是直径为
Figure A200910002506D0010104223QIETU
8mm的金属辊,分别配置成相对于感光体鼓20K、20Y、20M、20C沿A方向下游侧偏置8mm、向垂直上方向偏置1mm的状态。作为一次转印辊12K、12Y、12M、12C,可使用其它型式,例如导电刮板或导电海绵辊等。
如图3所示,一次转印辊12K、12Y、12M、12C分别与高压电源31K、31Y、31M、31C连接,对感光体鼓20K、20Y、20M、20C共同施加+500~+1000V的转印偏压,使感光体鼓20K、20Y、20M、20C上的调色剂像转移到转印带11上。
二次转印装置47具有二次转印辊5及高压电源41。所述二次转印辊5是作为转印构件的二次转印相对辊,与转印入口辊73相对配设,与转印带11相接,在与转印带11的相接位置,朝着与转印带11相同的方向旋转;所述高压电源41与二次转印辊5连接,对转印带11施加二次转印偏压,使转印带11上的调色剂像转移到转印纸S上。由高压电源41施加的偏压值由控制部90控制。
二次转印辊5通过转印带11与转印入口辊73相对,与中间转印带11之间形成二次转印部。二次转印辊5做成如下结构:将由导电性材料调整为106~1010Ω电阻值的聚氨酯弹性体包覆在不锈钢等金属制芯棒上,直径为
Figure A200910002506D0010104223QIETU
20mm、阿斯卡(Asker)C硬度为35度~50度。除上述结构之外,二次转印辊5也可做成其它结构,例如,离子导电性辊(聚氨酯+碳分散、NBR、Hydrin)、电子导电类型的辊(EPDM)等,弹性体也可使用其它材质。
之所以将二次转印辊5的电阻值做成106~1010Ω,是因为:当超过其上限时,电流难以流动,要获得必须的转印性能就必须施加更高电压,这导致电源成本增大。且因为需要高电压,故在二次转印夹持部前后的空隙产生放电,半色调图像上产生因放电而带来的白斑点。在低温低湿环境(例如10℃、15%RH)下,白点很明显。
另外,之所以将二次转印辊5的电阻值做成106~1010Ω,是因为:当低于该下限时,存在于同一图像上的多色图像部(例如三色重叠的像)与单色图像部的转印性能不能兼顾。不能同时具有这种转印性能的原因是:当二次转印辊5的电阻值低时,为用较低的低电压转印单色图像部,就得流以充分的电流。但要转印多色图像部,单色图像部就必须有比最佳电压还高的电压值,因此,当设定成可转印多色图像部的电压时,单色图像转印电流过剩,导致转印效率降低。
二次转印辊5的电阻值测定这样进行:在导电性的金属板上设置二次转印辊5,在将单侧为4.9N的载荷分别施加在芯棒两端部的状态下,由1kV的电压施加在芯棒与导电性金属板之间时所流经的电流值算出。
如图1所示,清洁装置32具有作为清洁刮板的中间转印清洁刮板35,所述中间转印清洁刮板35在与转印入口辊73之间的相对位置,与转印带11相接,利用中间转印清洁刮板35,刮取转印带11上的转印剩余调色剂和纸粉等的废物,对转印带11进行清洁。
中间转印清洁刮板35是厚度为1.5~3mm、橡胶硬度为65度~80度的聚氨酯橡胶制刮板,与转印带11逆向相接。被中间转印清洁刮板35刮去的转印剩余调色剂等废弃物,经调色剂传送路径收纳在中间转印体用废弃调色剂收纳部34中。转印带11的相当于中间转印清洁刮板35所抵接的清洁夹持部的部分、或中间转印清洁刮板35的边缘部中的至少一方,在装配时涂布有调色剂、硬脂酸锌等涂布剂,防止清洁夹持部的中间转印清洁刮板35卷起,同时通过在清洁夹持部形成坝层(dam layer),提高清洁性能。
调色剂标记传感器33也称为TM传感器,其在调整图像浓度和调色时,可对转印带11上的调色剂像的调色剂浓度、各色调色剂像位置进行测定。
定影装置6具有:内部设有热源的定影辊62;以及与定影辊62压接的加压辊63,通过使载置调色剂像的转印纸S经过作为定影辊62与加压辊63之间的压接部即定影夹持部的定影部,利用热量和压力的作用将所载置的调色剂像定影在转印纸S的表面。
定影装置6根据转印纸S的种类变更定影时的处理速度,即定影辊62和加压辊63的旋转速度。具体地说,在纸重量为100g/m2以上的场合,使处理速度成为半速,转印纸S化通常二倍的时间通过定影部,从而可确保调色剂像的定影性。
光扫描装置8系使用激光二极管作为光源的激光束扫描器,对由感光体鼓20K、20Y、20M、20C表面构成的被扫描面分别进行扫描曝光,发出用于形成静电潜像的、基于图像信号的作为激光束的激光LK、LY、LM、LC。光扫描装置8也可将LED作为光源。
光扫描装置8可相对本体99装卸自如,在脱离本体99时,使得分别设在图像工位60K、60Y、60M、60C的后述处理卡盒分别独立地从本体99向上方取出。
片材供给装置23具有载置转印纸S的供纸托盘15和将载置在供纸托盘15上的转印纸S送出的作为供纸传送辊的供纸滚柱16。
读取装置21位于本体99的上方,作为第一开闭体,能通过轴24相对本体99开闭,所述轴24配设在图像形成装置100的沿D1方向上游侧端部,换句话说,配设在图像形成装置100的里侧,所述读取装置21被一体化,相对本体99转动自如。
读取装置21在沿D1方向下游侧端部具有作为第一握持部的握持部25,握持部25用于将读取装置21相对本体99打开时握持用。读取装置21以轴24为中心转动自如,可通过握持所述握持部25并使其向上方转动,相对本体99打开。读取装置21相对本体99的开放角度大致是90度,向本体99内部的作业、读取装置21闭合的作业等变得容易。
读取装置21具有:载置原稿的稿台玻璃21a;第一移动体21b,第二移动体21c,成像透镜21d及读取传感器21e。所述第一移动体21b沿图1的左右方向移动,设有将光照射在载置于稿台玻璃21a上的原稿的未图示光源及将光源照射在原稿上反射的光加以反射的第一反射体;所述第二移动体21c设有将由第一移动体21b的反射体反射的光加以反射的未图示的第二反射体;所述成像透镜21d用于对来自第二移动体21c的光进行成像;所述读取传感器21e接受经成像透镜21d的光,对原稿内容进行读取。
自动原稿供纸装置22位于读取装置21的上方,作为第二开闭体,能通过轴26相对读取装置21开闭,所述轴26配设在图像形成装置100的沿D1方向上游侧端部,所述自动原稿供纸装置22被一体化,相对读取装置21转动自如。
自动原稿供纸装置22在沿D1方向下游侧端部,具有作为第二握持部的握持部27,用于将自动原稿供纸装置22相对读取装置21打开时握持。自动原稿供纸装置22以轴26为中心转动自如,通过握持所述握持部27并使其向上方转动,可相对读取装置21打开,露出稿台玻璃21a。
自动原稿供纸装置22具有载置原稿的原稿台22a、以及输送载置在原稿台22a上的原稿、具有未图示的电动机等的驱动部。在用图像形成装置100进行复印时,将原稿放置在自动原稿供纸装置22上,或使自动原稿供纸装置22向上方转动,手动方式将原稿载置在稿台玻璃21a上后,合上自动原稿供纸装置22,将原稿按压在稿台玻璃21a上。自动原稿供纸装置22相对读取装置21的开放角度大致是90度,将原稿载置在稿台玻璃21a上的操作、稿台玻璃21a的维护保养作业等变得容易。
排纸辊7通过控制部90的控制可正反旋转。
翻转供给装置14具有:排纸辊7;传送辊37,翻转传送路径38,及切换爪39。传送辊37配设在排纸辊7与定影装置6之间,通过控制部90的控制与排纸辊7同步进行正反旋转。翻转传送路径38使转印纸S一边迂回定影装置7一边从传送辊37向一对定位辊13反转。当排纸辊7及传送辊37反旋转时,切换爪39将转印纸S引导到翻转传送路径38。
对于通过定影装置6在单面定影有调色剂像的转印纸S,翻转供给装置14使排纸辊7及传送辊37作正旋转的同时,利用切换爪39将该转印纸S引导到传送辊37。在双面形成图像场合,在单面定影有调色剂像的转印纸S后端通过切换爪39的时间,使排纸辊7及传送辊37逆旋转,同时,切换所述切换爪39,使该转印纸S进入翻转传送路径38,使转印纸S在翻转传送路径38中翻转,并将其供给到一对定位辊13。
经过翻转传送路径38的转印纸S在通过定影装置6时,与定影有调色剂像面的相反面是朝向转印带11的状态。
因此,图像形成装置100通过设置翻转供给装置14,成为能在转印纸S双面形成图像的双面图像形成装置。
关于图像工位60K、60Y、60M、60C,以其中一个具有感光体鼓20K的图像工位60K的结构为代表进行说明。其它图像工位的结构实质上相同,因此,在下面的说明中,为了方便起见,将与标在图像工位60K结构上的符号相对应的符号标在其它图像工位的结构上,并适当省略详细说明。在符号的末尾标有K、Y、M、C的符号分别是用于形成黑色、黄色、品红色和青色的图像。
具有感光体鼓20K的图像工位60K在感光体鼓20K的周围,沿图中顺时针方向的旋转方向B1具有:一次转印辊12K;对感光体鼓20K进行清洁用的作为清洁手段的清洁装置70K;用于使感光体鼓20K带高压电的充电手段,即作为充电装置的由带电充电器构成的充电装置30K;以及对感光体鼓20K进行显影用的作为显影手段的显影器,即显影装置50K。
感光体鼓20K、清洁装置70K、充电装置30K和显影装置50K一体化构成处理卡盒。该处理卡盒可相对于本体99装卸自如。这样,处理卡盒被一体化,可进行零件更换处理,非常理想。
感光体鼓20K以120mm/s的圆周速度被驱动旋转。
充电装置30K具有省略详细图示的毛刷辊、以及对毛刷辊施加偏压的未图示的高压电源。毛刷辊压接在感光体鼓20K的表面上,随感光体鼓20K作从动旋转。高压电源对毛刷辊施加DC与AC叠合的偏压,但也可施加DC偏压。利用充电装置30K,感光体鼓20K的表面均匀带电为-500V。
显影装置50K具有:显影辊51K,其配设在与感光体鼓20K相对的位置上;图2所示的显影辊驱动用电动机52K,其作为旋转驱动显影辊51K的驱动源;以及对显影辊51K施加显影偏压的未图示的高压电源。
显影辊51K的直径为
Figure A200910002506D0010104223QIETU
12mm,以线速度160mm/s被驱动辊驱动用电动机52K驱动旋转。显影辊驱动用电动机52K的驱动由控制部90控制。显影装置50K进行单组分接触显影,作为显影剂,使用正规带电特性为负极性的调色剂。显影装置50K在新状态下,即,在初期收纳有180g的调色剂。
如图2所示,环境检测传感器36具有:对图像形成装置100的使用温度进行检测的作为温度检测手段的温度检测传感器42;以及对图像形成装置100的使用湿度进行检测的作为湿度检测手段的湿度检测传感器43。
操作面板40具有未图示的如下部件:单面打印键,其指令图像形成装置100仅在转印纸S的单面形成图像;双面打印键,其指令图像形成装置100在转印纸S的双面形成图像;数字键,其用于指定图像形成张数等;以及打印开始键,其指令图像形成的开始。
控制部90包括:CPU44,作为第一存储手段、用于存储图像形成装置100的动作程序及该动作程序动作所需的各种数据的ROM45,作为存储图像形成装置100的动作所需的数据的第二存储手段的RAM46。RAM46起到对温度检测传感器42所检测到的温度进行存储的温度存储部的功能,同时起到对湿度检测传感器43所检测到的湿度进行存储的湿度存储部的功能。
所述ROM可以包括环境系数存储部及阈值存储部,所述RAM可以包括温度存储部,湿度存储部及显影辊驱动量存储部。
在上述构成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在形成彩色图像场合,当在操作面板40中按下打印开始键后,感光体鼓20K随着向B1方向旋转,表面因充电装置30K而均匀带电,通过来自光扫描装置8的光束LK的曝光扫描,形成基于与黑色对应的图像信息的静电潜像。该静电潜像的形成按如下方式进行:光束LK沿垂直纸面方向即主扫描方向进行扫描,同时,利用感光体鼓20K朝B1方向旋转,还向感光体鼓20K的圆周方向即副扫描方向进行扫描。
对于如此形成的静电潜像,附着有通过显影装置50K供给的带电的黑色调色剂,显影成黑色得到显像化。通过显影得到的作为黑色可视图像的调色剂像,通过一次转印辊12K一次转印在向A1方向移动的转印带11上,转印后残留的调色剂等异物由清洁装置70K刮除且被储备,感光体鼓20K接着由充电装置30K进行下一次的充电。
在其它感光体鼓20Y、20M、20C中,也同样形成各色调色剂像,所形成的各色调色剂像通过一次转印辊12Y、12M、12C依次一次转印在朝A1方向移动的转印带11上的相同位置上。
重合在转印带11上的调色剂像,随着转印带11向A1方向的旋转移动到与二次转印辊5的相对位置即作为二次转印部的转印部,通过控制部90的控制,由高压电源41施加规定大小的二次转印偏压,在转印部转移到转印纸S上,进行二次转印。
运送到转印带11与二次转印辊5之间的转印纸S从片材供给装置23送出,通过一对定位辊13,根据传感器的检测信号,在转印带11上的调色剂像的顶端部与二次转印辊5相对的时间送出。
若将全部颜色的调色剂像一并转印在转印纸S上,转印纸S载置上述全部颜色的调色剂像,因转印入口辊73的曲率,转印纸S与转印带11分离,朝C1方向运送,进入定影装置6,当经过定影辊62与加压辊63之间的定影部时,通过热量与压力的作用将所载置的调色剂像定影,通过该定影处理,在转印纸S上形成由合成彩色图像构成的全彩色的彩色图像。
经过定影装置6的已定影的转印纸S,当在操作面板40上按下单面打印键时经排纸辊7码放在排纸托盘17上。当在操作面板40上按下双面打印键时,经过定影装置6的已定影的转印纸S经翻转供给装置14再次实行调色剂像的转印和定影,之后经排纸辊7码放在排纸托盘17上。结束二次转印后的转印带11,每次都由清洁装置进行清洁,准备下一次的一次转印。
在这种图像形成装置100中,在图像工位60K、60Y、60M、60C为新的状态下,调色剂像形成良好,可良好地形成图像,但经过一段期间后,图像工位60K、60Y、60M、60C劣化,所使用的显影剂带电量下降。有时实心图像或半色调图像等低浓度图像的画质下降。低浓度图像的画质下降因成为斑点状浓度不匀图像而容易比较显著地显现。
本发明者们经研究发现:这种画质下降容易在转印在转印带11上的顺序中,在后方的调色剂像上产生。其原因可以认为:所述顺序中,后方的调色剂带电量具有比该顺序中前方的调色剂带电量低下的倾向。当带电量低时,不能充分获得对转印纸S的静电吸引力,且调色剂移动所带来的电荷流动也小,容易放电。
所述顺序中,后方的调色剂带电量具有比该顺序中前方的调色剂带电量低的倾向。其理由是:该顺序中前方的调色剂像经过另外图像工位的次数变多,即使调色剂带电量低,通过经另外图像工位时的充电,带电量得到提高;相反,该顺序中后方的调色剂像经另外图像工位的次数少,难以通过经另外图像工位时的充电而提高带电量。
本发明者们进一步对于在转印于转印带11上的顺序中,即使后方的调色剂像也能确保画质的条件作了研究,得到了如下结论:使得经过一段期间的、即构成调色剂像的调色剂带电量下降时的二次转印偏压,小于初期、即调色剂带电量下降前的二次转印偏压。
其理由参照图4进行说明。该图4(a)、(b)分别表示初期、经过一段期间的双色重叠实心图像的斑点状浓度不匀及半色调图像的斑点状浓度不匀与二次转印电流值之间的关系,所述二次转印电流值设为与二次转印偏压等价。等级表示数字越大画质越好。
从该图(a)、(b)对比可知,对于双色重叠实心图像的斑点状浓度不匀的画质,在初期和经过一段期间后,对于二次转印电流值的倾向不那么变化,但是,对于半色调图像的斑点状浓度不匀的画质,在初期和经过一段期间后,经过一段期间一方,当二次转印电流值减小时,呈现画质最好。即,关于半色调图像的斑点状浓度不匀的画质最好的二次转印电流值在经过一段期间后转移为小的一侧。因此,若使得带电量下降时的二次转印偏压设为比初期小,可抑制半色调图像的斑点状浓度不匀的下降。还得知当转印纸S为薄纸时或在转印纸S的第二面上形成图像时,这种转移很明显。
另外,从该图(b)可知,在最抑制半色调图像的斑点状浓度不匀的画质下降时的二次转印偏压中,由于关于双色重叠实心图像的斑点状浓度不匀的画质也是良好的,因此,可同时使得半色调图像的斑点状浓度不匀的画质和双色叠合实心图像的斑点状浓度不匀的画质良好。
此外,从该图(b)可知,减小二次转印偏压,对于抑制电位存储(potential memory)引起的画质下降也很有效。所谓电位存储是因二次转印偏压使转印带11成为带电状态而产生的画质下降的主要原因。
还有,从图5所示的试验结果可知,减小二次转印偏压,对于抑制转印带11的劣化也很有效。这是因为通过减小二次转印偏压,可抑制对转印带11放电引起的损伤。
该图所示的试验条件:作为构成图像工位60K、60Y、60M、60C的各色处理卡盒,使用5000张图像形成用的处理卡盒进行双面印刷。图像工位60K、60Y、60M、60C的劣化度根据显影辊51K、51Y、51M、51C的移动距离进行计测。二次转印偏压的控制是当显影辊51K、51Y、51M、51C的移动距离为2000m时使用恒定电流控制降低二次转印电流。显影辊51K、51Y、51M、51C的移动距离在进行5000次的图像形成之前达到2000m。二次转印电流值的下降形态是,当在转印纸S的一面上形成图像时,从20μA至15μA,当在转印纸S的另一面上形成图像时,从15μA至10μA。转印纸S使用理光T6200。
在该条件下,每形成5000次图像对各处理卡盒进行更换,但当图像形成次数接近5000次时,二次转印偏压下降,因此,达到该图所示的各通纸张数前,使二次转印电流值下降,总计施加偏压下降,由此,转印带11的劣化度及基于该劣化度的画质下降,依是否使二次转印电流值下降而不同。
鉴于这种情况,在图像形成装置100中,通过控制部90,根据图像工位60K、60Y、60M、60C的劣化度控制二次转印偏压。在此,控制部90起着作为偏压控制手段的二次转印偏压控制手段的功能。
图像工位60K、60Y、60M、60C的劣化度实质上是显影剂,即调色剂带电量的下降度。调色剂带电量的下降,除了依据显影剂自身劣化之外,还依据用于使显影剂带电用的结构是否劣化、及使构成转印带11上的调色剂像的调色剂带电量是否经过一段期间下降等各种因素而产生。但在图像形成装置100中,是根据图像工位60K、60Y、60M、60C所具有的旋转体,具体地说,根据显影辊51K、51Y、51M、51C的移动距离,即驱动量测定图像工位60K、60Y、60M、60C的劣化度。
作为图像工位60K、60Y、60M、60C所具有的旋转体,除了显影辊51K、51Y、51M、51C外,还有感光体鼓20K、20Y、20M、20C等,但从具有可直接或长期间与显影剂接触的显影辊51K、51Y、51M、51C能测定显影剂的劣化度,可以认为其更好。因此,设为根据显影辊51K、51Y、51M、51C的驱动量测定图像工位60K、60Y、60M、60C的劣化度。
另外,在本实施形态中也同样,显影辊51K、51Y、51M、51C一般是相对于感光体鼓20K、20Y、20M、20C以高的周速比进行旋转,因此,根据显影辊51K、51Y、51M、51C的驱动量测定图像工位60K、60Y、60M、60C的劣化度从灵敏度(效果)方面来说较好。
显影辊51K、51Y、51M、51C的驱动量系根据它们各自的转速测定。具体地说,控制部90根据分别向显影辊驱动用电动机52K、52Y、52M、52C通电的时间,将该时间换算成显影辊51K、51Y、51M、51C各自的转速,测定显影辊51K、51Y、51M、51C各自的驱动量。计测到的显影辊51K、51Y、51M、51C各自的转速存储在RAM46中。这里,RAM46起着作为显影辊转速存储手段的显影辊驱动量存储部的功能。作为显影辊驱动量存储部,RAM46具有对显影辊51K、51Y、51M、51C各自的驱动量进行储存的区域。当显影辊驱动用电动机52K、52Y、52M、52C与显影辊51K、51Y、51M、51C之间配设有齿轮时,通过将该齿轮的齿轮比乘算来算出显影辊51K、51Y、51M、51C各自的驱动量,即转速。
在控制部90中,这种转速,由与显影辊51K、51Y、51M、51C各自的周长相乘,从而被换算成显影辊51K、51Y、51M、51C各自的移动距离。
如后所述,将算出的移动距离与规定的阈值T相比,可判明图像工位60K、60Y、60M、60C的劣化度是否达到对二次转印偏压进行调整的程度,若站在根据显影剂劣化度、带电量的下降度对图像工位60K、60Y、60M、60C的劣化度进行计测的观点,则影响显影剂劣化度的因素是显影剂,即调色剂的消耗量,及图像形成装置100的使用环境。
调色剂的消耗量越少,则由于调色剂长时间用于显影装置50K、50Y、50M、50C,反复受到与显影辊51K、51Y、51M、51C、感光体鼓20K、20Y、20M、20C等之间的滑动摩擦或摩擦,故劣化度上升。图像形成装置100的使用环境越是高温高湿或低温低湿,显影剂的使用环境就越苛刻,越容易劣化,且成为带电量下降的原因。又,相比高温高湿,低温低湿环境下的显影剂更易劣化。
为此,在图像形成装置100中,在检测图像工位60K、60Y、60M、60C各自的劣化度时,使用将与图像工位60K、60Y、60M、60C各自的驱动量等值(相当)的显影辊51K、51Y、51M、51C各自的移动距离除以各个图像工位60K、60Y、60M、60C中消耗的调色剂量后得到的数值。调色剂的消耗量,根据图像工位60K、60Y、60M、60C中各自形成的调色剂像的图像面积而在控制部90中计算。这里,控制部90起着调色剂消耗量计算的功能。图6表示如此求得的劣化度的例子。
另外,在图像形成装置100中,在检测图像工位60K、60Y、60M、60C各自的劣化度时,使用将与图像工位60K、60Y、60M、60C各自的驱动量等值的显影辊51K、51Y、51M、51C各自的移动距离乘以与图像形成装置100使用环境相应的系数后得到的数值。该系数根据被温度检测传感器42和湿度传感器43检测、分别存储在作为温度存储部的RAM46、作为湿度存储部的RAM46内的温度和湿度,并参照存储在ROM中的数据由控制部90决定。这里,控制部90起着环境系数决定部的功能,ROM45起着环境系数存储部的功能。图7表示如此求得的劣化度的例子。另外,在该图中用的环境系数,在使用环境适当的温度23℃、湿度50%的NN场合设为1.0,在相比于NN场合为高温高湿的温度32℃、湿度60%的HH场合设为1.2,在相比于NN场合为低温低湿的温度10℃、湿度15%的LL场合设为1.5。
在本实施形态的图像形成装置100中,在求劣化度时,全部使用这种移动距离、调色剂消耗量和环境系数。图6表示如此求得的劣化度的例子。
这样,控制部90起着对图像工位60K、60Y、60M、60C各自的劣化度进行检测的劣化度检测手段的功能。
另外,控制部90起着根据所检测的劣化度与规定的阈值T进行比较以判断是否应调整二次转印偏压的、作为劣化度判断手段的功能。判断劣化度时所用的阈值T随着各自图像工位60K、60Y、60M、60C有所不同。这是由于,如已经叙述的那样,转印在转印带11上的顺序中越靠后,调色剂像的充电次数越少,因此,在转印纸S上的二次转印性低。
具体地说,沿着作为转印带11旋转方向的A1方向,对于位于最下游的图像工位60C,阈值T设为200,对于位于A1方向上游侧的图像工位60M、60Y、60K,则分别设为250、300、350的数值,意味着劣化度比200高。之所以这样沿A1方向,从下游向上游,使得阈值T增大,是因为考虑到这种充电次数的缘故。
这些阈值T,用作一种判断基准,判断图像工位60K、60Y、60M、60C各自的劣化度是否达到需要将二次转印偏压的大小予以减小的水平。这里,ROM45起着阈值存储部的功能。
鉴于调色剂像越在A1方向下游,转印在转印带11上的画质越易下降的情况,控制部90从A1方向下游侧的图像工位按顺序进行与阈值T的比较,根据需要进行二次转印偏压的调整。阈值T是从作为阈值存储部的ROM45中读出与各图像工位对应的数值使用。
即,控制部90在起着劣化度检测手段的功能时,首先算出位于A1方向下游的图像工位60C的劣化度(图9步骤S1),同时在起着劣化度判断手段的功能,此时,首先将算出的图像工位60C的劣化度,与用于判断其是否达到应使二次转印偏压下降的水平的阈值T即200进行比较(图9步骤S2)。若劣化度在200以上,则利用作为二次转印偏压控制手段的控制部90,使得二次转印偏压比劣化度低于200场合小(图9步骤S3)。具体地说,在转印纸S的一面上形成图像时,使二次转印电流值由通常时的20μA下降至12μA,当指示形成双面图像时,即在转印纸S的另一面上形成图像时,使二次转印电流值由通常时的15μA下降至10μA,然后,在该状态下进行图像形成。
在关于图像工位60C的上述步骤S2中,当劣化度低于图像工位60C的阈值T,即200时,控制部90起着劣化度检测手段的功能,此时,算出A1方向上游侧与图像工位60C相邻设置的图像工位60M的劣化度(图9步骤S1),同时,在控制部90起着劣化度判断手段的功能时,将算出的图像工位60M的劣化度与用于判断是否达到应使二次转印偏压下降的水平的阈值T,即250进行比较(图9步骤S2)。若劣化度是250以上,则与上述相同,利用作为二次转印偏压控制手段的控制部90使得二次转印偏压小于劣化度低于250的场合(图9步骤S3),在该状态下进行图像形成。
在关于图像工位60M的上述步骤S2中,当劣化度低于图像工位60M的阈值T即250时,控制部90起着劣化度检测手段的功能,算出A1方向上游侧与图像工位60M相邻设置的图像工位60Y的劣化度(图9步骤S1),同时控制部90起着劣化度判断手段的功能,此时,将算出的图像工位60Y的劣化度与用于判断是否达到应使二次转印偏压下降的水平的阈值T,即300进行比较(图9步骤S2)。若劣化度在300以上,则与上述相同,利用作为二次转印偏压控制手段的控制部90使二次转印偏压小于劣化度低于300的场合(图9步骤S3),在该状态下进行图像形成。
在关于图像工位60Y的上述步骤S2中,当劣化度低于图像工位60Y的阈值T,即300时,控制部90起着劣化度检测手段的功能,算出A1方向上游侧与图像工位60Y相邻设置的图像工位60K的劣化度(图9步骤S1),同时控制部90起着劣化度判断手段的功能,此时,将算出的图像工位60K的劣化度与用于判断是否达到应使二次转印偏压下降的水平的阈值T,即350进行比较(图9步骤S2)。若劣化度在350以上,则与上述相同,利用作为二次转印偏压控制手段的控制部90使二次转印偏压小于劣化度低于350的场合(图9步骤S3),在该状态下进行图像形成。
在关于图像工位60K的上述步骤S2中,当劣化度低于图像工位60K的阈值T,即350时,控制部90不改变二次转印电流地进行图像形成。
这种控制,每当形成图像时进行。算出劣化度所用的调色剂消耗量是时至上一次的图像形成所用的调色剂消耗量,但是,在构成该图像工位的处理卡盒被更换时清零。算出劣化度所用的温度、湿度是本次图像形成时的温度、湿度的平均值,但是,在构成该图像工位的处理卡盒被更换时清零。
这样,判断图像工位60K、60Y、60M、60C各自的劣化度是否达到使二次转印偏压的大小减小的水平,达到时,减小二次转印偏压的大小,如图10所示,获得了半色调图像的斑点状浓度不匀得到改善的结果。
半色调图像的斑点状浓度不匀等问题,最容易出现在位于A方向最下游的图像工位60C,因此,从控制简单化和低成本化等观点出发,最好仅对图像工位60C进行这种控制。在该场合,用数值100作为阈值T,当在转印纸S的一面上形成图像时,使二次转印电流值由通常时的20μA下降至15μA,当指示形成双面图像时即在转印纸S的另一面上形成图像时使二次转印电流由通常时的15μA下降至10μA,如图11所示,得到半色调图像的斑点状浓度不匀得到改善的结果。
同样,从控制简单化和低成本化的观点出发,也可将阈值T设为两个,一个是位于A1方向最下游的图像工位60C所用的数值,另一个是A1方向位于图像工位60C上游侧的图像工位60K、60Y、60M所用的数值。另外,阈值T不限于上述数值,可选择最适于各种图像画质的数值。
如上所述可知,在本实施形态中,与阈值T的比较,用从A1方向下游侧的图像工位开始按顺序对应于各图像工位的阈值T进行,调整二次转印偏压,但是,若仅使用除位于A1方向最下游的图像工位60C外的图像工位60K、60Y、60M的劣化度调整二次转印偏压,则双色重叠的实心图像的斑点状浓度不匀较醒目。
其理由在形成绿色图像场合说明如下。在形成绿色图像场合,将黄颜色的调色剂像和青颜色的调色剂像重叠,当黄颜色的调色剂劣化度大、青颜色的调色剂劣化度小时,在图12所示状态下,在转印带11上重合调色剂像。此时,当根据A1方向上游侧的黄颜色的调色剂劣化度减小二次转印偏压时,产生仅仅劣化度低的青颜色调色剂转印在转印纸S上的现象。原因可认为如下:转印在转印带11上的黄颜色调色剂在经过图像工位60M、60C时虽受到充电,但还受到按压在转印带11上的作用,与转印带11的附着应力增加。
因此,从上述情况可知,如同本实施形态,最好用从A1方向下游侧的图像工位开始按顺序对应于各图像工位的阈值T进行与阈值T的比较,由此调整二次转印偏压。另外,如图13所示,上述控制对于用淡颜色形成半色调那样的低浓度图像场合,也能有效地减少斑点状浓度不匀。
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较佳实施形态,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特定的实施形态,只要在上述说明中无特别限定,在本发明技术思想范围内可以作种种变更,它们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例如,对于劣化度的检测、以及劣化度是否达到二次转印偏压所需水平的判断,从控制简单化的角度出发,不始终由图像形成装置100所具备的所有成像手段进行,也可仅由此时用于形成图像的成像手段进行。
二次转印偏压的控制也可不是电流值的控制,而是电压值的控制。
显影剂也可以是不仅包含调色剂也包含载体的双组分显影剂。
环境检测传感器也可设在各个成像手段上。
图像形成装置不仅可适用于所谓的串列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而且还可同样适用于在一个感光体鼓上依次形成各色调色剂像并依次将各色调色剂像叠合而获得彩色图像的所谓单鼓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
图像形成装置不仅是复印机、打印机和传真机的复合机,也可以是它们的单体,除此之外,也可以是复印机和打印机的复合机等其它组合方式的复合机。
在任一类型的图像形成装置中,也可以不使用中间转印体,而采用将各色调色剂像直接转印在转印材料上的直接转印方式。在该场合,多个像载置体上的调色剂像直接转印在片材上。
记载在本发明实施形态的效果,只不过例举本发明产生的最佳效果,本发明的效果并不限定于本发明实施形态所记载的效果。

Claims (6)

1.一种图像形成装置,所述图像形成装置具有:
分别形成调色剂像的多个成像手段;
旋转的中间转印体,对在所述多个成像手段形成的调色剂像进行转印;
转印手段,通过施加偏压,将所述中间转印体上的调色剂像转印在转印材料上;
第一劣化度检测手段,用于检测所述多个成像手段之中、沿所述中间转印体旋转方向位于最下游的成像手段的劣化度;以及
第一劣化度判断手段,用于判断由第一劣化度检测手段检测到的所述劣化度是否达到第一水平;
当由第一劣化度判断手段判断为所述劣化度达到第一水平时,与未判断为该劣化度达到第一水平时相比,减小由所述转印手段施加的偏压大小。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第一劣化度检测手段根据位于所述最下游的成像手段的驱动量,检测所述劣化度。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第一劣化度检测手段根据位于所述最下游的成像手段的驱动量除以该成像手段所消耗的调色剂量得到的值,检测所述劣化度。
4.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第一劣化度检测手段根据位于所述最下游的成像手段的使用环境,检测所述劣化度。
5.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图像形成装置具有:
第二劣化度检测手段,当由第一劣化度检测手段检测到的所述劣化度未达到第一水平时,对所述多个成像手段之中、比沿所述中间转印体旋转方向位于最下游的成像手段位于上游侧的成像手段的劣化度进行检测;以及
第二劣化度判断手段,对由第二劣化度检测手段检测到的所述劣化度是否达到劣化度比第一水平高的第二劣化度进行判断;
位于所述上游侧的成像手段之中,沿着所述中间转印体旋转方向,从处于下游侧的成像手段的劣化度开始,第二劣化度判断手段使用劣化程度顺序变大的水平作为第二水平,进行所述判断;
当由第二劣化度判断手段判断为所述劣化度达到第二水平时,与由第一劣化度判断手段不判断为所述劣化度达到第一水平、由第二劣化度判断手段不判断为所述劣化度达到第二水平时相比,减小由所述转印手段施加的偏压大小。
6.一种图像形成方法,使用以下手段:
分别形成调色剂像的多个成像手段;
旋转的中间转印体,对在所述多个成像手段形成的调色剂像进行转印;
转印手段,通过施加偏压,将所述中间转印体上的调色剂像转印在转印材料上;
第一劣化度检测手段,用于检测所述多个成像手段之中、沿所述中间转印体旋转方向位于最下游的成像手段的劣化度;以及
第一劣化度判断手段,用于判断由第一劣化度检测手段检测到的所述劣化度是否达到第一水平;
当由第一劣化度判断手段判断为所述劣化度达到第一水平时,与未判断为该劣化度达到第一水平时相比,减小由所述转印手段施加的偏压大小。
CN2009100025065A 2008-01-11 2009-01-12 图像形成装置及图像形成方法 Active CN10148272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004490/08 2008-01-11
JP2008004490A JP5082110B2 (ja) 2008-01-11 2008-01-11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482725A true CN101482725A (zh) 2009-07-15
CN101482725B CN101482725B (zh) 2013-08-07

Family

ID=4052488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100025065A Active CN101482725B (zh) 2008-01-11 2009-01-12 图像形成装置及图像形成方法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8041243B2 (zh)
EP (1) EP2078990B1 (zh)
JP (1) JP5082110B2 (zh)
CN (1) CN101482725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105763A (zh) * 2011-11-14 2013-05-15 株式会社理光 转印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445896B2 (ja) * 2008-06-26 2014-03-19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1018000A (ja) * 2009-07-10 2011-01-27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5381462B2 (ja) * 2009-07-29 2014-01-08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5424106B2 (ja) * 2009-09-10 2014-02-26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5459600B2 (ja) * 2009-11-12 2014-04-02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5448084B2 (ja) * 2010-03-16 2014-03-19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5630154B2 (ja) * 2010-09-02 2014-11-26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US8712267B2 (en) * 2011-03-18 2014-04-29 Ricoh Company, Lt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method
JP5929002B2 (ja) * 2011-03-28 2016-06-01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転写装置、画像形成装置
JP2012242640A (ja) 2011-05-20 2012-12-10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用ベルト状部材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3156351A (ja) 2012-01-27 2013-08-15 Ricoh Co Ltd カラー画像形成装置
JP5982856B2 (ja) * 2012-02-17 2016-08-31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液体吐出装置
JP6160271B2 (ja) 2012-11-30 2017-07-12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4162888A (ja) 2013-02-27 2014-09-08 Ricoh Co Ltd 樹脂組成物、シームレスベルト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132191B2 (ja) * 2013-03-15 2017-05-24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US9046853B2 (en) 2013-03-14 2015-06-02 Ricoh Company, Lt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6120146B2 (ja) * 2013-03-14 2017-04-26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6123532B2 (ja) 2013-07-08 2017-05-10 株式会社リコー 中間転写体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270125B2 (ja) 2013-08-02 2018-01-31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5055863A (ja) 2013-09-13 2015-03-23 株式会社リコー 中間転写体、画像形成装置
JP6369172B2 (ja) 2014-07-02 2018-08-08 株式会社リコー 中間転写ベルト
US9921526B2 (en) 2015-01-09 2018-03-20 Ricoh Company, Ltd. Semiconductive resin composition, member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16161903A (ja) 2015-03-05 2016-09-05 株式会社リコー 中間転写ベルト及びそ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CN105988337B (zh) 2015-03-18 2020-03-10 株式会社理光 显影辊,调色剂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JP2016177102A (ja) 2015-03-19 2016-10-06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6603942B2 (ja) * 2015-03-26 2019-11-13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US9846396B2 (en) 2015-10-14 2017-12-19 Ricoh Company, Ltd. Transfer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orporating same
JP2020204721A (ja) 2019-06-18 2020-12-24 ヒューレット−パッカード デベロップメント カンパニー エル.ピー.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電気バイアスを用いる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JP2023070080A (ja) * 2021-11-05 2023-05-1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電子写真用ベルト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2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3172557A (ja) 1989-11-30 1991-07-25 Mitsubishi Motors Corp エンジン回転と同期するアクチュエータの制御方式
JPH0480777A (ja) * 1990-07-24 1992-03-13 Ricoh Co Ltd 現像剤劣化度測定装置及び現像剤劣化度測定装置を備えた複写装置
JP3172557B2 (ja) * 1991-12-10 2001-06-04 富士通株式会社 転写電流自動可変装置
JP3937543B2 (ja) * 1997-12-26 2007-06-2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0098771A (ja) * 1998-09-21 2000-04-07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カラー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JP2000112264A (ja) * 1998-10-08 2000-04-21 Canon Inc 多色画像形成装置
JP2001194840A (ja) * 2000-01-11 2001-07-19 Konica Corp 画像形成方法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541496B2 (ja) * 2000-05-01 2010-09-0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4016653B2 (ja) * 2001-12-20 2007-12-05 リコープリンティング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多色画像形成方法
JP4250367B2 (ja) * 2002-02-13 2009-04-0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3302798A (ja) * 2002-04-08 2003-10-24 Konica Minolta Holdings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4332376B2 (ja) * 2003-06-25 2009-09-16 株式会社リコー 作像装置、画像形成装置、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および記録媒体
JP2006030490A (ja) * 2004-07-14 2006-02-02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6195269A (ja) * 2005-01-14 2006-07-27 Seiko Epson Corp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JP4643324B2 (ja) * 2005-03-18 2011-03-02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6259639A (ja) * 2005-03-18 2006-09-28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US7319829B2 (en) * 2005-08-26 2008-01-15 Lexmark International, Inc. Transfer bias adjustment based on component life
JP4587479B2 (ja) * 2005-08-31 2010-11-2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その濃度調整方法
JP2007101755A (ja) * 2005-09-30 2007-04-19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7199504A (ja) * 2006-01-27 2007-08-09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カートリッジの装着状態検知方法
US7778573B2 (en) * 2006-12-26 2010-08-17 Ricoh Company, Lt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process cartridge
JP2008224955A (ja) * 2007-03-12 2008-09-25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105763A (zh) * 2011-11-14 2013-05-15 株式会社理光 转印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5082110B2 (ja) 2012-11-28
US8041243B2 (en) 2011-10-18
EP2078990A2 (en) 2009-07-15
CN101482725B (zh) 2013-08-07
US20090180791A1 (en) 2009-07-16
EP2078990A3 (en) 2010-07-14
EP2078990B1 (en) 2014-09-03
JP2009168925A (ja) 2009-07-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482725B (zh) 图像形成装置及图像形成方法
US8929760B2 (en) Transfer device with bias output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luding same
EP2570859B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EP2664967B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6901234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luding an intermediate image transfer belt and high resistance contact member
US8059981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control method therefor
EP2533108A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6529695B2 (en) Image-forming apparatus
US20070231023A1 (en) Transfer belt unit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5568958B2 (ja) 露光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6681094B2 (en) Intermediate transfer member belt/roller configuration for single-pass col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inter
US6760562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9846396B2 (en) Transfer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orporating same
US20040126125A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6253037B1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optimizing image transfer environment in an electrophotographic system
CN100593138C (zh) 图像形成装置
US20080124102A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EP3324241B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4820686B2 (ja) カラー画像形成装置
JP2004046277A (ja) 画像形成装置
US11768452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EP1310836B1 (en) Transfer apparatus
JP2022121136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H11288185A (ja) カラー画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