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468684A - 跨乘式车辆 - Google Patents

跨乘式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468684A
CN101468684A CNA2008101891737A CN200810189173A CN101468684A CN 101468684 A CN101468684 A CN 101468684A CN A2008101891737 A CNA2008101891737 A CN A2008101891737A CN 200810189173 A CN200810189173 A CN 200810189173A CN 101468684 A CN101468684 A CN 10146868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uide wall
driving engine
wind
travels
stradd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810189173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468684B (zh
Inventor
田中大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amah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Yamah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amah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Yamah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46868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46868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46868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46868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ylinder Crankcases Of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AREA)
  • Cooling, Air Intake And Gas Exhaust, And Fuel Tank Arrangements In Propulsion Units (AREA)
  • Automatic Cycles, And Cycl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降低了发动机的外表面中的冷却效果的不均匀度的跨乘式车辆。在机动两轮车上设置有发动机(60)和导向壁(50)。发动机(60)配置在从前方接收由于车辆的行驶而产生的行驶风的位置。导向壁(50)以从气缸盖(63)的侧表面(63b)向侧面伸出并面对行驶风的方式安装在发动机(60)上,向气缸盖(63)的侧表面(63b)引导行驶风。

Description

跨乘式车辆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过行驶风来冷却发动机的跨乘式车辆,特别涉及降低发动机外表面中的冷却效果的不均匀度的技术。
背景技术
以往有在从前方接收由于车辆的行驶而产生的行驶风的位置配置发动机并通过行驶风来冷却该发动机的机动两轮车。在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车辆中,通过配置在发动机的前方的车盖(在专利文献1中为护腿板)来向发动机引导行驶风。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文献特开2002-145155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但是,在机动两轮车中,根据发动机的外形而存在行驶风难以吹到的部分,因此有时会在发动机的外表面中产生冷却效果的不均匀。例如有火花塞安装在气缸盖的侧表面上、并且其安装位置设置在向内侧凹陷的位置的发动机。在该情况下,有时从发动机前方流过来的行驶风难以顺畅地流至火花塞的安装位置,从而会导致难以通过行驶风来充分地冷却该安装位置。
关于这一点,也考虑了如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车辆那样通过配置在发动机的前方的车身盖等来向发动机外表面引导行驶风的方法。但是,根据发动机的配置位置、行驶风难以吹到的部分的位置,有时难以成型为行驶风被其向发动机外表面引导的车身盖。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以简单的构造来降低发动机外表面中的冷却效果的不均匀度的跨乘式车辆。
(解决问题的手段)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跨乘式车辆包括:发动机,配置在从前方接收由于车辆的行驶而产生的行驶风的位置;以及导向壁,以从所述发动机的外表面伸出并面对所述行驶风的方式安装在所述发动机上,向所述发动机的外表面引导所述行驶风。
根据本发明,即使在发动机外表面上存在行驶风难以吹到的部分,也能够通过导向壁向该部分引导行驶风,因此能够降低发动机外表面中的冷却效果的不均匀度。另外,由于导向壁是安装在发动机上的部件,因此与成型形成行驶风被其向发动机外表面引导的车身盖的情况相比,能够以简单的构造向发动机外表面引导行驶风。上述跨乘式车辆是搭乘者骑跨乘坐在车座上的车辆,例如为机动两轮车(包括速可达(scooter))、雪地摩托车、四轮车等。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机动两轮车的侧面图;
图2是放大了上述机动两轮车的前部的侧面图;
图3是图2的III所示方向上的前挡泥板的立体图;
图4是沿图2所示的IV-IV线截取的截面图;
图5是护罩的正面图;
图6是护罩和导向壁的侧面图;
图7是从内侧(发动机侧)观察导向壁时的侧面图;
图8是导向壁的正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来说明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图1是作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示例的机动两轮车1的侧面图,图2是放大了机动两轮车1的前部的侧面图。
如图1所示,机动两轮车具有前轮3、后轮4、车架20、前挡泥板30、整流板39、护罩(shroud)40、导向壁50、以及发动机60。另外,车架20包括:头管21、主管22、以及下管23。
头管21位于车架20的前端,可旋转地支撑配置在其内侧的转向轴(未图示)。主管22的前端和下管23的上端(前端)与头管21连接。主管22从头管21向后方延伸,下管23从头管21向斜下方延伸。在主管22的上侧配置有贮存燃料的燃料箱5,在该燃料箱5的后方配置有用于搭乘者骑跨乘坐的车座6。
在上述转向轴的上端和下端安装有上支架8和下支架7。上支架8和下支架7分别通过其左、右的端部来保持左、右一对的前悬架9的上部。前悬架9设置成向斜下方延伸,通过其下端部9e来支持前轮3的车轴。前悬架9是直立式的悬架,在其下部具有外管9a,在该外管9a中从上方插穿有内管9b。在外管9a的上端形成有直径比该外管9a的其它部分大的大径部9c。
前挡泥板30配置在一对悬架9之间,从前方覆盖前轮3。图3是从图2的III所示的方向观察前挡泥板30时的该前挡泥板30的立体图。
如图2或图3所示,前挡泥板30具有上表面部30a、后侧表面部30b、以及前侧表面部30c。上表面部30a形成为以前轮3的车轴为中心而弯曲,并且位于前轮3的斜上方。后侧表面部30b设置成从上表面部30a的左、右的边缘向下方延伸,位于前悬架9的内侧(车辆宽度方向上的中心侧),并且位于前轮3的侧面(参照图3)。前侧表面部30c设置成从上表面部30a的左、右的边缘向下方延伸,位于前悬架9的前方,并且位于前轮3的侧面(参照图3)。如图3所示,前侧表面部30c朝向外管9a的外周面上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侧的位置而向斜后方延伸。即,前侧表面部30c形成为随着接近前悬架9而向侧面扩展。由此,在车辆行驶时,形成沿前侧表面部30c向后方流至外管9a的侧面的行驶风的顺畅的流动A1。
如图2所示,整流板39是在上下方向上长的板状的部件,设置在外管9a的后方。另外,如图3所示,整流板39配置成从外管9a的外周面向车辆宽度方向上的中心侧倾斜,其后端边缘39b比前端边缘39a靠近中心侧。由此,形成从外管9a的侧面沿整流板39而朝向斜后方的行驶风的流畅的流动A2。
如图3所示,整流板39在其内侧具有板状的安装部39c。该安装部30c例如通过螺栓固定在设置于外管9a的大径部9c上的凸台9d上。另外,如图2所示,在整流板39的后方配置有制动软管13。该制动软管13与制动钳12连接,该制动钳12夹持与前轮13一起旋转的制动盘11。
发动机60是通过行驶风来进行冷却的空冷式的发动机,配置在当车辆行驶时从前方(Fr所表示的方向)接收通过前挡泥板30的上方和左右两侧而流向车身后方的行驶风的位置。详细地说,如图2所示,发动机60在前挡泥板30的后方配置成露出到外部。发动机60位于下管23的后方,并且位于主管22的下方(参照图1),被主管22悬架并被设置在下管23的顶端上的支架23a支撑。
如图2所示,发动机60包括:容纳曲轴(未图示)的曲轴箱61、在内部形成有气缸(未图示)的气缸体62、在内部形成有用于使燃料燃烧的燃烧室的气缸盖63、以及盖在该气缸盖63上的盖64。曲轴箱61位于发动机60的下部,气缸体62设置在曲轴箱61的上部,并且设置成气缸的轴线朝向斜上方。气缸盖63安装在气缸体62的上部。另外,在气缸盖63的侧表面63b上安装有对送入到燃烧室中的混合气进行点火的火花塞65,该混合气包含空气和燃料。火花塞65从气缸盖63的外表面插入,其顶端到达燃烧室。在气缸盖63和气缸体62的外表面上形成有冷却片60a。
图4是沿图2的IV-IV线截取的截面图。如图4所示,在气缸盖63的侧表面63b上设置有向内侧凹陷的凹部63a。构成该凹部63a的侧壁63f比侧表面63b的其它部分靠里(内侧)。在凹部63a的底壁63h上形成有插入火花塞65的火花塞孔63c。如图2所示,在火花塞65上盖有连接该火花塞65和点火线圈(未图示)的火花塞盖65a。在凹部63a的侧面配置有向凹部63a引导行驶风的导向壁50。后面将详细地说明该导向壁50。
如图2所示,在前挡泥板30的后方并且是发动机60的前方配置有护罩40。护罩40向发动机60引导通过了前挡泥板30的上方和侧面的行驶风。图5是护罩40的正面图。图6是护罩40和导向壁50的侧面图。如图5所示,护罩40包括:前侧导向件42,其位于气缸盖63和气缸体62的前方;板状的外框41、41,其位于前侧导向件42的左右两侧;以及内框43、43,其位于外框41、41的内侧(车辆宽度方向上的中心侧),并且位于前侧导向件42的左右两侧。在图6中,部分地切断了外框41和内框43而露出了配置在其内侧的前侧导向件42。
外框41、41在下管23的左右被该下管23支撑。详细地说,在下管23的上端与主管22之间设置有角撑板28(参照图1),在该角撑板28上安装有向侧面延伸的支撑件(stay)49、49。如图5所示,在支撑件49、49的顶端设置有圆柱状的减震器49a、49a。外框41在前侧导向件42的上方具有向下管23侧延伸的上表面部41a,在该上表面部41a的顶端形成有夹紧该减震器49a的安装部41b。
另外,在设置于下管23的下端的支架23a上安装有向侧面延伸的支撑件48、48。在外框41的下边缘形成有向下管23侧突出的安装部41c,在该安装部41c上固定有支撑件48的顶端。
前侧导向件42在下管23与外框41之间具有大致水平地配置的多个横板42L、42R。多个(在这里为三个)横板42L配置成在下管23的左侧上下排列,多个(在这里为三个)横板42R配置成在下管23的右侧上下排列。多个横板42L、42R向发动机60侧引导将要沿向斜下方弯曲的上表面部30a而向斜下方流动的行驶风。在各横板42L之间和各横板42R之间设置有支撑这些横板42L和横板42R的支柱部42a。
前侧导向件42在其中央具有沿下管23的外周面而在上下方向上延伸并顺着该外周面的形状弯曲的支撑部42e,在该支撑部42e上形成有向侧面突出的安装部42f。在下管23上形成有向侧面突出的支架23b、23b,安装部42f通过螺栓47而固定在支架23b上。
内框43、43位于前侧导向件42的左右两侧,配置成在外框41、41的内侧(车辆宽度方向上的中心侧)在上下方向上延伸。在左侧的外框43上形成有从该内框43的下端边缘向内侧突出的板状的导向板43a。该导向板43a的顶端位于离开了下管23的位置。内框43、43与前侧导向件42一体形成。
另外,在下管23的侧面配置有响应于搭乘者的操作而鸣警报音的警报器71。该警报器71位于设置在下管23的右侧的多个横板42R中的最上侧的横板42R和右侧的外框41的上表面部41a之间的空间的后方,并向车辆前方露出。
对导向壁50进行详细的说明。图7是从内侧(发动机60侧)观察导向壁50时的侧面图,图8是导向壁50的正面图。
导向壁50是向发动机60的侧表面引导从发动机60的前方流过来的行驶风的金属制部件,以从发动机60的侧表面向侧面伸出并面对行驶风的方式安装在该发动机60上。详细地说,导向壁50在形成于气缸盖63上的凹部63a的侧面向侧面伸出,并被设置成向该凹部63a内引导行驶风(参照图4)。如图4所示,导向壁50在向侧面延伸的同时弯曲地向前方延伸。并且,其前端边缘50a比气缸盖的前表面63i靠前(参照图6)。
导向壁50被配置成向凹部63a内引导行驶风并形成了用于从凹部63a向后方排出该行驶风的空气流道。详细地说,如图4所示,导向壁50的后端边缘50e位于凹部63a的前后方向上的中心部的侧面,构成凹部63a的后侧的壁63d比后端边缘50e靠后。由此,不仅形成了从导向壁50侧朝向凹部63a的前侧的空气流道B2,还形成了从凹部63a的后侧朝向车身后方的空气流道B3。
导向壁50沿气缸盖63的侧表面63b向前方延伸,构成了被侧表面63b和导向壁50包围的空气流道B1。详细地说,导向壁50具有侧表面部50b,该侧表面部50b被设置成在从侧表面63b向侧面伸出后沿侧表面63b向前方延伸。侧表面部50b的上边缘和下边缘向侧表面63d侧弯曲,导向壁50具有从该侧表面部50b的上边缘和下边缘向侧表面63d侧延伸的上表面部50c和下表面部50d(参照图8)。这些上表面部50c和下表面部50d的端缘沿侧表面63d向前方延伸,上表面部50c和下表面部50d构成了空气流道B1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如图4所示,下表面部50d形成为其前端边缘50h向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侧倾斜地延伸。排气管66通过设置在护罩40上的导向板43a的内侧并且是前端边缘50h的前方而向下方延伸。
如图7所示,导向壁50形成为与发动机60的侧表面63b一起构成的空气路道B1的截面随着靠近前方而变大。详细地说,上表面部50c以上表面部50c与下表面部50d的距离随着靠近前方而变大的方式相对于下表面部50d向上方倾斜。另外,如图4所示,侧表面部50b以其前侧比后侧更靠近外侧(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侧)的方式相对于发动机60的侧表面63b倾斜。
如图5或图6所示,护罩40的前侧导向件42位于导向壁50的前方。即,左侧的横板42L位于导向壁50的前方,该横板42L向由导向壁50形成的空气流道B1引导行驶风(参照图4)。如图4所示,导向壁50的前端边缘50a比护罩40的外框41靠近车辆宽度方向上的中心侧并比外框41的后端边缘41d靠前,并且被外框41从侧面覆盖。另外,如图6所示,形成在内框43上的导向板43a位于下表面部50d的前方,并被设置成与该下表面部50d大致平行。
如上所述,导向壁50安装在发动机60上。详细地说,在气缸盖63的侧表面63b上的上下分离的两个位置处形成有向侧面突出并形成了螺栓孔的凸台63j、63e。在导向壁50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中心侧的端缘形成有安装部50f、50g,该安装部50f、50g通过螺栓59、58固定在凸台63j、63e上。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机动两轮车1包括发动机60和导向壁50,发动机60配置在从前方接收由于车辆的行驶而产生的行驶风的位置,导向壁50以从气缸盖63的外表面伸出并面对行驶风的方式安装在发动机60上,向气缸盖63的外表面引导行驶风。根据机动两轮车1,即使在气缸盖63的外表面上存在行驶风难以吹到的部分(在以上的说明中为凹部63a),由于能够通过导向壁50向该部分引导行驶风,因此能够降低气缸盖63的外表面中的冷却效果的不均匀度。另外,由于导向壁50是安装在发动机60上的部件,因此能够以简单的构造来向气缸盖63的外表面引导行驶风。即,即使发动机60的配置位置或凹部63a的位置发生了变化,也能够通过改变导向壁50的安装位置等而容易地向发动机60的外表面引导行驶风。
另外,在机动两轮车1中,导向壁50在从气缸盖63的侧表面63b伸出后向前方延伸。因此,能够有效地向气缸盖63的侧表面63b引导从前方流过来的行驶风。
另外,导向壁50具有沿气缸盖63的侧表面63b向前方延伸的侧表面部50b、以及从该侧表面部50b的边缘向侧表面63b延伸的上表面部50c和下表面部50d。因此,能够抑制由侧表面部50b接收的行驶风不被引导至气缸盖63的侧表面63b而绕过侧表面部50b后流到车身后方。
另外,导向壁50沿气缸盖63的侧表面63b向前方延伸,构成了被该侧表面63b和该导向壁50包围的空气流道B1,导向壁50形成为空气流道B1的截面随着接近前方而变大。因此,能够通过导向壁50来接收更多的行驶风。
另外,导向壁50在从气缸盖63的侧表面63B伸出后向前方延伸,其前端边缘50a比气缸盖63靠前。因此,能够通过导向壁50在行驶风吹到气缸盖63上而变成紊流之前接收行驶风。
另外,导向壁50沿气缸盖63的侧表面63b向前方延伸,构成了被该侧表面63b和该导向壁50包围的空气流道B1,在导向壁50的前方配置有向空气流道B1引导行驶风的第二导向壁(在以上的说明中为护罩40)。因此,能够向空气流道B1有效地引导行驶风。
另外,上述第二导向壁配置在发动机60的前方,是向该发动机60引导行驶风的护罩40。因此,与设置向导向壁50引导行驶风的专用部件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少部件数量。
另外,导向壁50在从气缸盖63的侧表面63b伸出后向前方延伸,并且比护罩40的后端边缘41d靠前。因此,能够向由导向壁50构成的空气流道B1顺畅地引导通过护罩40形成的行驶风的气流。
另外,导向壁50具有构成空气流道B1的下表面的下表面部50d,第二导向壁(在以上的说明中为护罩40)在下表面部50d的前方具有在该下表面部50d的延伸方向上延伸的板部(在以上的说明中为导向板43a)。因此,能够向空气流道B1更有效地引导行驶风。
另外,在气缸盖63的侧表面63b上形成有向内侧凹陷的凹部63a,导向壁50向凹部63a内引导行驶风并被配置成形成用于从该凹部63a排出被导向壁50引导的行驶风的空气流道B3。因此,由于流入到凹部63a中的行驶风会从该凹部63a顺畅地流出,因此能够增强凹部63a的冷却效果。
另外,凹部63a形成在发动机60的侧表面63b上,导向壁50被配置成形成向后方排出由该导向壁50向凹部63a引导的行驶风的空气流道B3。因此,流入到凹部63a中的空气会向后方排出,凹部63a处的空气流道B2、B3中的空气的流动变得顺畅。
另外,发动机60包括在内部形成有燃烧室的气缸盖63,导向壁50以从气缸盖63的侧表面63b伸出的方式被安装在发动机60上并向气缸盖63的侧表面63b引导行驶风。因此,能够增强对产生大量热量的气缸头63a的冷却效果。
另外,气缸盖63具有从该气缸盖63的侧表面63b插入到该气缸盖的燃烧室中的火花塞65,导向壁50向气缸盖63的侧表面63b上的火花塞65的安装位置(在以上的说明中为凹部63a)引导行驶风。因此,能够增强对火花塞65或其附近的冷却效果。
另外,在机动两轮车1中,火花塞65的安装位置设置在从气缸盖63的侧表面63b向内侧凹陷的位置(在以上的说明中为凹部63a)处。因此,即使在行驶风难以流入到凹部63a中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被导向壁50引导的行驶风来冷却凹部63a,从而能够降低发动机60的外表面中的冷却效果的不均匀度。
本发明不限于以上说明的机动两轮车1,而是可以进行各种变更。例如,在以上的说明中,导向壁50向作为发动机60的外表面的气缸盖63的侧表面63b引导行驶风。但是,导向壁50也可以被设置成向发动机60的外表面上的其它部分引导行驶风。例如,导向壁50也可以被设置成向气缸体62或气缸盖63的背表面62g、63g引导行驶风。
另外,将发动机60作为空冷式的发动机而进行了说明,但是发动机60也可以是水冷式的发动机。在该情况下,也可以在通过冷却水来冷却发动机60的同时安装导向壁并使该导向壁向仅用该冷却水难以充分地冷却的部分引导行驶风。
另外,在以上的说明中,作为跨乘式车辆,以机动两轮车1为例而进行了说明,但是例如也可以适用于四轮车等。

Claims (14)

1.一种跨乘式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
发动机,配置在从前方接收由于车辆的行驶而产生的行驶风的位置;以及
导向壁,以从所述发动机的外表面伸出并面对所述行驶风的方式安装在所述发动机上,向所述发动机的外表面引导所述行驶风。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跨乘式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向壁在从所述发动机的侧表面伸出后向前方延伸。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跨乘式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向壁具有沿所述发动机的侧表面向前方延伸的侧表面部、以及从该侧表面部的边缘向所述发动机的侧表面延伸的上表面部和下表面部。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跨乘式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向壁沿所述发动机的侧表面向前方延伸,构成被该侧表面和该导向壁包围的空气流道,
所述导向壁形成为所述空气流道的截面随着接近前方而变大。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跨乘式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向壁在从所述发动机的侧表面伸出后向前方延伸,其前端比所述发动机靠前。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跨乘式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向壁沿所述发动机的侧表面向前方延伸,构成被该侧表面和该导向壁包围的空气流道,
在所述导向壁的前方配置有向所述空气流道引导行驶风的第二导向壁。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跨乘式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导向壁是配置在所述发动机的前方并向该发动机引导所述行驶风的护罩。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跨乘式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向壁在从所述发动机的侧表面伸出后向前方延伸,比所述护罩的后端边缘靠前。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跨乘式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向壁具有构成所述空气的流道的下表面的下表面部,
所述第二导向壁在所述下表面部的前方具有沿该下表面部的延伸方向延伸的板部。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跨乘式车辆,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发动机的外表面上形成有向内侧凹陷的凹部,
所述导向壁被配置成向所述凹部内引导所述行驶风并形成用于从该凹部排出被所述导向壁引导了的所述行驶风的空气流道。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跨乘式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凹部形成在所述发动机的侧表面上,
所述导向壁被配置成形成向后方排出被该导向壁引导至所述凹部内的所述行驶风的所述空气流道。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跨乘式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发动机包括在内部形成有燃烧室的气缸盖,
所述导向壁以从所述气缸盖的外表面伸出的方式安装在所述发动机上,向所述气缸盖的外表面引导所述行驶风。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跨乘式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气缸盖具有从该气缸盖的外表面插入到所述燃烧室中的火花塞,
所述导向壁向所述气缸盖的外表面上的所述火花塞的安装位置引导行驶风。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跨乘式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火花塞的所述安装位置设置在从所述气缸盖的外表面向内侧凹陷的位置处。
CN2008101891737A 2007-12-28 2008-12-29 跨乘式车辆 Active CN10146868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7341408A JP2009161021A (ja) 2007-12-28 2007-12-28 鞍乗型車両
JP2007341408 2007-12-28
JP2007-341408 2007-12-28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468684A true CN101468684A (zh) 2009-07-01
CN101468684B CN101468684B (zh) 2012-06-27

Family

ID=4082655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101891737A Active CN101468684B (zh) 2007-12-28 2008-12-29 跨乘式车辆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2009161021A (zh)
CN (1) CN101468684B (zh)
TW (1) TW200938424A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001383A (zh) * 2009-08-28 2011-04-06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跨骑型车辆用发动机壳的保护罩
CN102295041A (zh) * 2010-06-11 2011-12-28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骑乘式车辆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883716B2 (ja) * 2012-04-26 2016-03-15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の導風部構造
JP7274860B2 (ja) * 2018-12-26 2023-05-17 カワサキモータース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のエンジン冷却構造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7547A (zh) * 1994-02-22 1995-08-30 邱焕章 风冷发动机冷却装置
JP3484501B2 (ja) * 1996-03-05 2004-01-06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アンダーボーン型自動二輪車のエンジン冷却構造
JP4256079B2 (ja) * 2001-03-06 2009-04-22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2輪車のエンジン冷却装置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001383A (zh) * 2009-08-28 2011-04-06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跨骑型车辆用发动机壳的保护罩
CN102001383B (zh) * 2009-08-28 2015-05-06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跨骑型车辆用发动机壳的保护罩
CN102295041A (zh) * 2010-06-11 2011-12-28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骑乘式车辆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353941B (zh) 2011-12-11
CN101468684B (zh) 2012-06-27
JP2009161021A (ja) 2009-07-23
TW200938424A (en) 2009-09-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468681A (zh) 摩托车的前挡泥板和摩托车
CN1962348B (zh) 跨骑式车辆
EP2230120B1 (en) Motorcycle
US6582001B2 (en) Vehicle rear structure
EP3002204B1 (en) Saddle-ride type vehicle
CN102574556B (zh) 机动二轮车
CN100455479C (zh) 摩托车
EP3002189B1 (en) Saddle-ride type vehicle
US9180923B2 (en) Windshield structure for saddle-ride type vehicle
US9150270B2 (en) Saddle-ride-type vehicle
EP1564390A2 (en) Motorcycle with a rear-mounted radiator
CN203172806U (zh) 骑乘式车辆的导风部结构
CN101468684B (zh) 跨乘式车辆
CN101844595B (zh) 摩托车的前罩结构
EP3059149B1 (en) Front structure of straddle-type vehicle
CN103693135A (zh) 跨骑式车辆的前部结构
CN103085915B (zh) 摩托车的燃油箱
US9581073B2 (en) Radiator structure for two-wheeled vehicle
CN102001388B (zh) 机动二轮车
CN104010931B (zh) 跨骑式车辆
JPH01262278A (ja) 自動二,三輪車のエンジン冷却装置
CN100333963C (zh) 摩托车
CN101791998B (zh) 鞍乘型车辆
CN109878612A (zh) 摩托车的整流器安装构造
JP7470723B2 (ja) 鞍乗り型車両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