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085915B - 摩托车的燃油箱 - Google Patents

摩托车的燃油箱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085915B
CN103085915B CN201210424694.2A CN201210424694A CN103085915B CN 103085915 B CN103085915 B CN 103085915B CN 201210424694 A CN201210424694 A CN 201210424694A CN 103085915 B CN103085915 B CN 10308591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uel tank
main body
tank main
fuel
breath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424694.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085915A (zh
Inventor
大滝泰之
福富直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zuki Moto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uzuki Moto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zuki Motor Corp filed Critical Suzuki Motor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308591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08591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08591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085915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ooling, Air Intake And Gas Exhaust, And Fuel Tank Arrangements In Propulsion Units (AREA)

Abstract

一种摩托车的燃油箱,该燃油箱包括油箱主体和安装在具有储存燃油的燃油储存空间的油箱主体上的通气装置。通气装置设置有中空壳体,该中空壳体被安装在油箱主体的上表面部分上以向上突起,和通气管,该通气管穿过油箱主体的燃油储存空间,通气管的一端部在中空壳体内部从油箱主体延伸,另一个端部在油箱主体外部延伸。通气装置的中空壳体形成有使得油箱主体的燃油储存空间和壳体的内部空间之间连通的通孔,通气管的一端具有面对壳体的顶表面的开口端。

Description

摩托车的燃油箱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摩托车的燃油箱,特别地,涉及一种设置有通气装置的燃油箱。
背景技术
近来,环境影响的考虑下,期望抑制来自燃油箱的燃油蒸气(蒸发气体)的排放,为了抑制这种燃油蒸气的排放,提供了一种安装有金属罐(canister)的车辆,该金属罐填充有用于汽油蒸气吸收作用的活性炭。为了可靠地执行金属罐的功能,必须将气体只送到该金属罐中。由于这种原因,燃油箱设置有通气装置,该通气装置执行气-液分离,用于将气体只送到该金属罐中。
已知一个这样的通气装置,在该通气装置中,分离器壳体布置在燃油箱的上表面上,以在向外方向上突起,通气管穿透分离器壳体的侧表面(例如,参见专利文献1:日本开平专利申请公报No.2002-321677)。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通气装置中,分离器壳体的内部空间经由细小口或气孔与箱的保持空间连通,来自储存空间的燃油蒸气通过细小口或气孔进入分离器壳体中。分离器壳体中的燃油蒸气在上升时受到气-液分离,并通过通气管送到金属罐。因为这种结构的通气装置外部设置有箱,能够大大地保证箱的容量。
附带地,在例如商业型摩托车的下骨式车辆中,座位被设置在燃油箱上方。因此,在如上所述的通气装置中,因为通气管被设置在箱上方,需要保证燃油箱和座位之间的大空间或间隙,以避免干涉通气管。此外,为了允许通气装置完全地发挥气-液分离效果,重要的是保证距离箱中的燃油液面(水位差(waterhead difference))的距离。然而,由于通气管穿透壳体的侧表面的这种布置,即使通气管被设置在壳体的较高部分上,距离燃油面的距离也会被通气管的直径的距离缩短。
发明内容
本发明考虑到上述情况,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摩托车的燃油箱,特别地,提供一种设置有通气装置的燃油箱,其能够在座位和燃油箱之间不设置大空间的间隙,并且充分地发挥通气装置的气-液分离效果。
根据本发明,通过提供一种摩托车的燃油箱,能够实现上述及其他目的,该摩托车包括油箱主体和安装在油箱主体上的通气装置,该油箱主体具有储存燃油的燃油储存空间,该通气装置包括:中空壳体,该中空壳体被安装在油箱主体的上表面部分上以向上突出;和通气管,该通气管穿过油箱主体的燃油储存空间,并且通气管的一端部在中空壳体内部从油箱主体延伸,并且通气管的另一个端部在油箱主体外部延伸;其中,通气装置的中空壳体形成有通孔,该通孔使得油箱主体的燃油储存空间和壳体的内部空间之间连通,并且通气管的一端具有面对壳体的顶表面的开口端。
根据本发明的燃油箱的上述方面,在燃油箱的通气装置中,通气管延伸穿过油箱主体的燃油储存空间,而不在油箱主体上方向外延伸。因此,不需要保证座位和摩托车的燃油箱之间的大间隙以避免干涉通气管。另外,能够充分地保证壳体的高度而不用在座位和燃油箱之间提供任何大间隙。此外,因为通气管的一端部的开口端面对壳体的内部空间的顶部,能够增加在油箱主体的燃油储存空间中的燃油面到开口端的距离(水位差),从而能够完全地发挥通气装置的气-液分离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上述方面,提供以下较佳实施例。
较佳地,油箱主体由连接在一起的上半外壳和下半外壳组成,壳体和通气管安装到上半外壳。
期望地,油箱主体布置在摩托车的座位和后轮之间的部分的下方,并且油箱主体具有上凹陷的底部,该上凹陷的底部的形状对应于摩托车的后轮。
进一步期望地,燃油箱设置有供油管,该供油管安装在油箱主体的上表面部分上,并且壳体布置成与供油管在车辆宽度方向上重叠。
更佳地,壳体设置在与侧支架相反的一侧上,该侧支架在车辆向车辆宽度方向上倾斜时可使其自立。
燃油箱可以进一步包括安装在油箱主体的车辆前侧上的燃油泵,其中油箱主体形成为朝向车辆前侧的部分的深度逐渐增加。在这种结构中,壳体可以设置在油箱主体的车辆后侧上。
根据上述较佳实施例,将实现以下有益效果。
上半外壳和下半外壳被连接以提供油箱主体,在壳体和通气管被安装到上半外壳之后,能够容易地组装上半外壳和下半外壳,以导致成本降低。
在油箱主体的底部的凹陷部分的形成能够增加燃油箱的容量而不会接触摩托车的后轮。
此外,根据供油管的定位,壳体和供油管的定位区域在油箱主体的上表面部分沿着车辆的纵向方向更窄,能够对应于壳体和供油管缩短形成在座位中的背部间隙(脱离部分)的竖直长度。因此,后间隙能够被设置在远离用于支撑骑车者的重量的坐垫区域的部分,该坐垫区域改善骑车者的骑行质量。
此外,因为壳体被设置在与侧支架相反的相反侧上,在车辆通过侧支架被倾斜的状态下,油箱主体中的燃油面变为高于倾斜侧,该侧支架允许车辆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倾斜自立。因此,通过将壳体设置在与侧支架相反的一侧,能够可靠地防止燃油进入壳体中。
摩托车的燃油箱可以进一步包括燃油泵。因此,通过将燃油泵的吸入口布置在油箱主体的深部分,储存在油箱主体中的燃油能够被供应到发动机而不会有任何残留物。
此外,油箱主体的燃油面由于惯性力被改变,该惯性力防止燃油从油箱主体进入壳体。在施加到燃油面的惯性力中,在车辆的制动操作中施加的向前惯性力具有最大影响,其作用大于车辆加速下的惯性力并且具有长持续时间。因此,通过将壳体设置在车辆后侧,能够防止燃油在车辆的制动操作中进入壳体,并且能够充分地保持气-液分离效果。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摩托车的燃油箱,能够提供通气装置而不会扩大座位和油箱主体之间的间隙,通过通气装置能够充分地实现气体液体效果。
通过参考附图进行以下描述将使本质和进一步特征变得更清楚。
附图说明
附图中: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设置有燃油箱的摩托车的右视图;
图2是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设置有燃油箱的摩托车的左视图;
图3是如图1或2所示的根据本发明的摩托车的燃油箱的平面图;
图4是沿着图3中的线IV-IV的截面图;
图5是沿着图3中的线V-V的截面图;
图6是围绕根据本实施例的燃油箱的通气装置的部分的放大立体图;
图7包括图7A至7D,用于说明通气装置的定位和燃油箱中的燃油面之间的关系;以及
图8包括图8A和8B,显示用于说明根据本实施例的气-液分离构造的通气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中,将参考随后的附图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
进一步注意的是,在下文中,将描述根据本发明的燃油箱应用于商业型摩托车的实例,但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这种类型的摩托车,还可以采用许多其他变型和修改,例如应用于其他类型的摩托车。
下面将参考图1和2说明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摩托车的整体结构或构造,在附图中,在摩托车的正常自立状态下,箭头FR表示车身的前方向,箭头RE表示车身的后方向,箭头R表示车身的右侧,箭头L表示车身的左侧。
如图1和2所示,商业型摩托车1被构造成使得作为车身外覆盖物的各种盖被安装在下骨型车身框架上,该车身框架未显示但是被布置在由钢或铝合金制成的盖的内部。
摩托车1设置有腿屏蔽部21,用于保护骑车者的腿周围的部分,中心框架盖22被设置在腿屏蔽部21的后侧。侧框架盖23也被设置在中心框架盖22的后侧。
前叉31通过转向轴(未显示)被可旋转地设置在车身的前部分,用于使前轮3转向的操纵柄32被设置在前叉31上方。制动杆33设置有在车身的右侧的操纵柄32,车头灯34布置在操纵柄32的前面。前轮3被可旋转地支撑在前叉31的相应的下部分,并且覆盖前轮3的上部分的前挡泥板35支撑在前叉31的相应的下部分。前轮3与制动盘36和卡钳(caliper)37一起安装,以便保持制动盘36。
座位8位于侧框架盖23上方,在侧框架盖23的侧部分上设置有对应于座位8的后侧的、用于同车人的抓杆46。尾灯44和后挡泥板45被附接在侧框架盖23的后部分上。在侧框架盖23内部,燃油箱5被设置在座位8下面。
摆臂41被支撑在侧框架盖23的下侧以在上下方向可摆动,悬架42被安装在车身框架和摆臂41之间并在车身的两个横向侧上。用于后链轮和链条的链盖43被安装在摆臂41上并在车辆的左侧,通过后链轮和链条,发动机10的动力被传输到后轮4。
进一步,支撑车辆的侧支架47被附接到链盖43的前侧。
空气清洁器箱(未显示)被放置在中心框架盖22内部。腿屏蔽部21被形成为将空气从腿屏蔽部21和前挡泥板35之间的间隙带入空气清洁器箱中。导入空气清洁器箱中的空气通过进气管(未显示)被送到在后侧露出并且在腿屏蔽部21下方的发动机10。
发动机10被悬挂在车身框架,并处于气缸被大致水平地放置在朝向前侧的状态。通过进气管带入发动机10中的空气然后与燃油喷射器的燃油混合以供应到燃烧室。燃烧后的燃烧气体经过在发动机10的右表面侧上向后延伸,并作为废气被从消声器(muffler)102排出。
下面将参考图3至5说明燃油箱,其中图3是根据本实施例的燃油箱的平面图,图4是沿着图3中的线IV-IV的截面图,图5是沿着图3中的线V-V的截面图。
如图3至5所示,燃油箱5具有油箱主体51,通过利用凸缘513和514连接具有打开的下表面的上壳(上半本体)511和具有打开的上表面的下壳(下半本体)512构成油箱主体51。
在油箱主体51中,通过上壳(上半部分)511和下壳(下半部分)512之间的连接,要被供应到发动机10的燃油的燃油储存空间(之后称为储存空间)S1被形成。油箱主体51的储存空间S1在其进到车辆的前侧时变得更深,从而油箱主体51能够在车辆的前侧上比在车身的后侧上储存更多燃油。
进口管(供油管)52被布置在上壳511的车身的后侧,以便穿透上表面部分515,供油口形成在进口管52的上端侧。
进一步,箱盖53被附接成闭合供油口。通过在箱盖53被移去的状态下将供油枪(未显示)连接到进口管52的供油口,燃油被供应到燃油油箱主体51的储存空间S1。当燃油被供应到燃油箱5中时,燃油被供应直到燃油面P达到进口管52的下端表面。
此外,在上壳511中,执行来自油箱主体51的燃油蒸气的气-液分离的通气装置54被设置在进口管52附近。通气装置54包括从上壳511的上表面部分515突出的分离器壳体541。分离器壳体541被安装到形成在上壳511的上表面部分515的开口。经过油箱主体51的储存空间S1向外延伸的通气管542被连接到分离器壳体541。
来自油箱主体51的燃油蒸气经由一对气孔(细小孔)563被带入分离器壳体541中,在燃油蒸气从分离器壳体541进入通气管542期间,燃油蒸气受到气-液分离。通气管542中的燃油蒸气通过通气软管543被送到金属罐(未显示)。在该操作期间,通过设置有通气软管543的放气阀544调节要送到金属罐的燃油蒸气的量。进一步,下面将描述通气装置54的具体结构。
燃油泵55布置在上壳511的车身的前侧上,以便除其上端部的一部分之外都被收容在油箱主体51中,滤清器551被安装在燃油泵55的下端部上,以便抽吸下壳512的底部516附近的燃油。
燃油通过驱动燃油泵55被从下端部的滤清器551向上抽吸,并通过连接到上端部上的连接部分552的软管(未显示)馈送到发动机10。因为滤清器551定位在车辆的前侧上以能够从油箱主体51的较深位置向上抽吸燃油,所以有限量的燃油被供应到发动机10。
下壳512的底部516被形成为朝着前侧更深,以便燃油储存空间S1在车身的前方向上被加宽。此外,在下壳512的底部516中,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中心部分,设置有向上凹陷的弓形形状凹陷部分517。凹陷部分517在车身的纵向方向上延伸,以便对应于定位在油箱主体51下方的后轮4。凹陷部分517的定位能够防止后轮4和下壳512之间接触,即使摆臂41被向上移动。此外,因为凹陷部分517被形成为提供对应于后轮4的弓形形状,通过这种凹陷部分的定位能够有效地使储存空间S1的容量的减少最小化。
在燃油箱5上方,座位8被设置使得间隙C被形成在座位8和油箱主体51之间。在本实施例中,因为通气管542经过油箱主体51的储存空间S1,通气管542没有在油箱主体51的外侧(上壳511的外侧)的上部分上方延伸。因此,能够避免座位8和通气管542之间干涉,油箱主体51和座位8之间的间隙C变窄。
在座位8上,用于避免通气装置54和进口管52接触的脱离间隙(凹陷)518形成。具有这种布置,分离器壳体541和进口管52布置成在车辆宽度方向上部分地重叠。形成在座位8中的脱离间隙518的纵向长度能够通过使分离器壳体541的定位区域和进口管52变窄被在车辆的纵向方向上缩短,由此,脱离间隙518能够被形成为远离用于支撑骑车者的重量的坐垫区域的部分,从而提高用于骑车者的骑行质量。
在油箱主体51上,通气装置54仅仅被安装到上壳511。在这种布置中,在分离器壳体541和通气管542已经被安装在上壳511上之后,上壳511和下壳512可以被连接,从而能够使燃油箱5的组装操作变简单。另一方面,在通气管542安装到上壳511和下壳512两者上时,通气管542的安装位置的竖直高度被改变,从而燃油箱5的组装操作变复杂。如上所述,在本实施例的燃油箱5中,因为组装操作变得简单,能够减少生产成本。
下面将参考图6和7详细描述通气装置。图6是通气装置周围的部分的立体图,和图7是显示通气装置的定位和燃油箱中的燃油面之间的关系的视图。
如图6所示,通气装置54被设置在进口管52(箱盖53)的右侧,并在上壳511的车辆的后侧。通过将盘状下板562附接到大致圆柱形的、具有打开的下表面的上壳体561,构成通气装置54的分离器壳体541。
在下板562上,形成有一对细小孔563,这对细小孔563使得分离器壳体541的内部空间S2和油箱主体51的储存空间S1连通。在油箱主体51的保持空间S1中按照U字形延伸的通气管542的两端被附接到上壳511和下板562。
通气管542的一端被连接到下盘562,以便从油箱主体51的储存空间S1突出到上壳体561中。通气管542的一端的开口端566被向上引导,以便面对上壳体561的顶部564(参见图8)。依据这种布置,通气管542的一端的开口端566被定位成以稍小间隙接近上壳体561的顶部564。因此,因为通气管542的一端的开口端566接近上壳体561的顶部564,能够增加从储存在油箱主体51中的燃油的液面P的距离(水位差),从而能够充分地发挥气-液分离效果。另外,因为增加从燃油面P的距离,上壳体561的高度能够变得更小。
通气管542的另一端被连接到上壳511,以从油箱主体51的储存空间S1向外突出。通气管542的另一端具有顶端部分,接头565在该顶端部分被形成并且被连接到通气软管543。在如此构造的通气装置54中,气体中的油在从下板562的细小孔563引入的燃油蒸气在上壳体561内部上升期间被分离,然后,油从其上被分离的燃油蒸气被从通气管542的开口端566和上壳体561的顶部564之间的间隙馈送到通气管542中,然后被送到金属罐(未显示)。
进一步,如图7A和7B所示,通气装置54在上壳511的上表面部分515上偏离车身的右边位置。即,通气装置54被设置在与设置在车身的左侧的侧支架47相反的一侧。如图7A所示,在车辆的自立状态下,燃油面P的高度变成在油箱主体51的左右侧基本相等。因此,能够保证位于油箱主体51的右侧的分离器壳体541和燃油面P之间的距离,防止燃油进入分离器壳体541的内部空间S2。
同时,如图7B所示,在车辆停止时车身通过侧支架47向左侧倾斜的状态下,油箱主体51的右侧的燃油面P低于其左侧的燃油面P。因此,位于油箱主体51的右侧的分离器壳体541和燃油面P之间的距离为位置上完全分离,防止燃油进入分离器壳体541的内部空间S2。
进一步,尽管在上述实施例中侧支架47被设置在车身的左侧,侧支架47也可以被设置在车身的右侧。在这种情况下,通气装置54被设置在车身的右侧,与侧支架47相反。
如图7C和7D所示,通气装置54在上壳511的上表面部分515上偏离车身的后侧一定位置。即,在储存在油箱主体51中的燃油中,燃油面由于车辆行驶期间接收到的惯性力而变化,这样可能导致燃油进入分离器壳体541的内部空间S2的可能。如图7C所示,在车辆的加速操作中,惯性力向后作用在燃油面P。然而,车辆加速期间的惯性力被相对地减弱,燃油面P在油箱主体51的车身的后侧不会迅速地增加。因此,即使分离器壳体541被定位在车身的后侧上,保证分离器壳体541和燃油面P之间的距离,防止燃油进入分离器壳体541的内部空间S2。
另一方面,如图7D所示,在车辆的制动操作中,强惯性力向前作用在燃油面P。车辆的制动操作中的惯性力对施加到燃油面P的惯性力提供最大影响,其作用大于车辆加速期间的惯性力并且具有长持续时间。在这种情况下,油箱主体51的车身的前侧的燃油面P被迅速地增加,车身的后侧的燃油面P被减少。
此外,因为分离器壳体541位于车身的后侧,能够保证分离器壳体541和燃油面P之间的距离,可以防止燃油进入分离器壳体541的内部空间。用这种方法,通气装置54位于上壳511的上表面部分515的位置,在该位置上几乎不会导致燃油由于燃油面P的改变而进入通气装置54,并且能够充分地发挥通气装置54的气-液分离效果。
下面将参考图8描述根据本实施例的通气装置的气-液分离结构。进一步,在图8中,图8A显示根据比较实例的通气装置的气-液分离结构,图8B显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通气装置的气-液分离结构。
如图8A所示,根据比较实例的通气装置83不同于根据本实施例的通气装置54,不同之处在于在图8A的结构中,通气管86穿透分离器壳体87的侧表面,在通气装置83中,通气管86设置在分离器壳体87的顶部88附近,从燃油面P的距离L2(水位差)被缩短对应于通气管86的管径的量。因此,在根据比较实例的通气装置83中,为了保证从燃油面P的距离有效地实现气-液分离效果,分离器壳体87的高度应该变大。
此外,通气软管89被连接到从分离器壳体87突出的通气管86的接头。在这种布置中,因为例如进口管也被设置在油箱主体84的上表面部分85,很难实现通气软管89的有效线路。另外,因为通气软管89在油箱主体84上方向外延伸,需要保证座位和燃油箱81之间的大空间或间隙以避免干涉通气软管89。
另一方面,在根据本实施例的通气装置54中,如图8B所示,通气管542的开口端566被向上引导以便面对分离器壳体541的顶部564,在以保持微小间隙的状态接近上壳体的顶部564。因此,能够增加从燃油面P到通气管542的开口端566的距离L1。因此,在根据本实施例的通气装置54中,能够充分地实现通气装置54的气-液分离效果而不会增加分离器壳体541的高度尺寸。
在本实施例的布局中,通气管542经过油箱主体51的保持空间S1以延伸到外部,同时避开设置在上壳511的上表面部分515的上进口管52、燃油泵55等等,通气软管543被连接到通气管542的接头565,通气管542在避开例如进口管52的位置突出到外部,从而通气软管543的线路不会被进口管52等等阻塞。
此外,因为通气管542经过油箱主体51的燃油储存空间S1,不需要保证座位8和燃油箱5之间的大空间C,以避免干涉通气管542(参见图4和5)。依据这种布置,根据实施例的通气装置54使得分离器壳体541的高度更小,还使得燃油箱5和座位8之间的间隙更小,从而油箱主体51的储存空间S1变得更大。
如上所述,在根据本实施例的燃油箱5中,通气管542延伸通过油箱主体51的储存空间S1而不向外地经过油箱主体51上方。因此,不需要保证座位8和燃油箱5之间的大间隙C以避免干涉通气管542。此外,通气管542的一端的开口端566在分离器壳体541的内部空间S2中面对顶部564,从而能够增加从油箱主体51的燃油面P到开口端566的距离,由此能够充分地实现通气装置54的气-液分离效果。
进一步注意的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如上所述的实施例,可以进行各种其他变化和修改,这些都不脱离随附的权利要求的范围。例如,在上述实施例中,如图所示的尺寸和形状并不局限于描述的尺寸或形状,而可以进行适当地修改,这些都包含在本发明的范围内。
例如,尽管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燃油箱具有这种结构,该结构中通气管的开口端以微小间隙接近分离器壳体的顶部,但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结构,通气管的开口端可以被布置成面对分离器壳体的顶部以保证燃油蒸气的通过。例如,通气管的开口端可以部分地凹口以接触壳体的顶部。
另外,尽管在上述实施例中,燃油箱被构造使得油箱主体的燃油储存空间和分离器壳体的内部空间通过形成在下板上的细小孔连通,但是本发明的燃油箱并不局限于这种结构,可以采用任何构造,只要燃油蒸气从油箱主体的燃油储存空间被带入分离器壳体的内部空间即可。
此外,在根据本实施例的燃油箱中,尽管通气管向外延伸并且穿透上壳的上表面部分,但是本发明的燃油箱并不局限于这种结构。通气管可以向外延伸并且穿透上壳的侧表面部分,或向外延伸并且穿透下壳。
此外,尽管在本实施例的燃油箱中,具有弓形形状的凹陷部分被设置在下壳的底部上,但是本发明的燃油箱并不局限于这种结构,可以采用任何形状,只要凹陷部分避免下壳和后轮之间的接触即可。
此外,根据本实施例的燃油箱,尽管分离器壳体被设置在车身的右侧以及后侧并在上壳的上表面部分上,但是本发明的燃油箱并不局限于这种结构,不用限制分离器壳体的定位,只要燃油面以某种方式从通气装置的开口端分离,从而燃油不会从油箱主体的燃油储存空间进入分离器壳体的内部空间即可。

Claims (7)

1.一种摩托车的燃油箱,包括油箱主体和安装在所述油箱主体上的通气装置,所述油箱主体具有储存燃油的燃油储存空间,其特征在于,所述通气装置包括:
中空壳体,所述中空壳体安装在所述油箱主体的上表面部分上以向上突出;和
通气管,所述通气管穿过所述油箱主体的所述燃油储存空间,所述通气管的一端部在所述中空壳体内部从所述油箱主体延伸,并且所述通气管的另一个端部在所述油箱主体外部延伸;
其中,所述通气装置的所述中空壳体形成通孔,所述通孔使得所述油箱主体的所述燃油储存空间和所述中空壳体的所述内部空间之间连通,并且所述通气管的所述一端具有面对所述中空壳体的顶表面的开口端;所述油箱主体由连接在一起的上半外壳和下半外壳组成,所述中空壳体和所述通气管安装到所述上半外壳,通过将盘状下板附接到大致圆柱形的、具有打开的下表面的上壳体,构成所述通气装置的所述中空壳体,并且在所述油箱主体的保持空间中按照U字形延伸的所述通气管的两端被附接到所述上半外壳和所述下板。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摩托车的燃油箱,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通气管的所述开口端被布置成面对中空壳体的顶部,并且通过部分地凹口以接触所述中空壳体的顶部,以保证燃料蒸气的通过。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摩托车的燃油箱,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油箱主体布置在所述摩托车的座位和后轮之间的部分的下方,并且所述油箱主体具有向上凹陷的底部,所述向上凹陷的底部的形状对应于所述摩托车的所述后轮。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摩托车的燃油箱,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燃油箱设置有供油管,所述供油管安装在所述油箱主体的所述上表面部分上,并且所述中空壳体布置成与所述供油管在车辆宽度方向上重叠。
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摩托车的燃油箱,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中空壳体设置在与侧支架相反的一侧上,所述侧支架在车辆向车辆宽度方向上倾斜时可使其自立。
6.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摩托车的燃油箱,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安装在所述油箱主体的车辆前侧上的燃油泵,其中,所述油箱主体形成为朝向所述车辆前侧的部分的深度逐渐增加。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摩托车的燃油箱,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中空壳体设置在所述油箱主体的车辆后侧上。
CN201210424694.2A 2011-10-31 2012-10-30 摩托车的燃油箱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08591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238654 2011-10-31
JP2011238654A JP5782993B2 (ja) 2011-10-31 2011-10-31 自動二輪車の燃料タンク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085915A CN103085915A (zh) 2013-05-08
CN103085915B true CN103085915B (zh) 2015-07-08

Family

ID=4819915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424694.2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085915B (zh) 2011-10-31 2012-10-30 摩托车的燃油箱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5782993B2 (zh)
CN (1) CN103085915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086889B2 (ja) * 2014-09-30 2017-03-01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後部燃料タンク
JP6318437B2 (ja) * 2016-01-27 2018-05-09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
JP6535764B2 (ja) * 2016-02-05 2019-06-26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型車両の燃料タンク構造
JP6513631B2 (ja) * 2016-12-28 2019-05-15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型車両の気液セパレータ配置構造
CN111405999B (zh) 2017-11-30 2023-03-17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树脂制箱
WO2023053347A1 (ja) * 2021-09-30 2023-04-06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発電機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683873A (zh) * 2008-09-26 2010-03-31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摩托车
CN201902271U (zh) * 2010-12-27 2011-07-20 南京金城机械有限公司 摩托车油箱油气分离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8150592U (ja) * 1982-04-03 1983-10-08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等の燃料タンク
JPS61178224A (ja) * 1985-01-31 1986-08-09 Yamaha Motor Co Ltd 車両用燃料タンクのブリ−ザ装置
JPS62196791U (zh) * 1986-06-04 1987-12-14
JPH0168230U (zh) * 1987-10-23 1989-05-02
JP2002321677A (ja) * 2001-04-25 2002-11-05 Kawasaki Heavy Ind Ltd 自動二輪車の燃料タンクのブリーザ装置
JP5560059B2 (ja) * 2010-01-29 2014-07-23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683873A (zh) * 2008-09-26 2010-03-31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摩托车
CN201902271U (zh) * 2010-12-27 2011-07-20 南京金城机械有限公司 摩托车油箱油气分离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085915A (zh) 2013-05-08
JP5782993B2 (ja) 2015-09-24
JP2013095231A (ja) 2013-05-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085915B (zh) 摩托车的燃油箱
JP5775560B2 (ja) 鞍乗り型車両
JP6145486B2 (ja) 鞍乗り型車両
JP2007008442A (ja) 自動二輪車の排気装置
TWI429822B (zh) Evaporative fuel control device for straddle type vehicles
JP5957871B2 (ja) キャニスタの配置構造及び自動二輪車
JP2010179744A (ja) 自動二輪車
US20130008899A1 (en) Fuel filler port device of fuel tank for straddled vehicle
JP2010236395A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キャニスタの配置構造
CA2735394C (en) Vehicle
JP2010076662A (ja) 自動二輪車
JP4563920B2 (ja) 燃料供給装置
JP5148432B2 (ja) 自動二輪車
CN110775182B (zh) 鞍乘型车辆
JP2012062055A (ja) 鞍乗り型車両
JP6980632B2 (ja) 鞍乗型車両
JP5983079B2 (ja) 自動二輪車のキャニスタ配置構造
JP4875053B2 (ja) 鞍乗り型車両
CN220687438U (zh) 排气消声器装置以及鞍乘型车辆
JP7345069B2 (ja) 燃料タンク
JP5801142B2 (ja) 自動二輪車
JP5520171B2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燃料ポンプ取付装置
JP2021054196A (ja) 鞍乗り型車両
JP2001334832A (ja) 燃料タンクのブリーザ装置
JP2013067273A (ja) 鞍乗型車両のキャニスタ配置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708

Termination date: 2020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