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0333963C - 摩托车 - Google Patents
摩托车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0333963C CN100333963C CNB2004100563900A CN200410056390A CN100333963C CN 100333963 C CN100333963 C CN 100333963C CN B2004100563900 A CNB2004100563900 A CN B2004100563900A CN 200410056390 A CN200410056390 A CN 200410056390A CN 100333963 C CN100333963 C CN 100333963C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entioned
- frame member
- baggage container
- diapire
- main fram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utomatic Cycles, And Cycl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摩托车能把行李箱与发动机的曲轴箱布置成上下邻接,而不会使座位的高度提高,并且能确保在发动机与前轮之间的设置辅助机械的空间。其技术方案为,上述主框架部件(11)的后端在上述行李箱(3)的底壁(3b)前端附近终止,在上述后框架部件(12)上形成了连接在上述主框架部件(11)的后端部且大致沿水平方向延伸的后框架前部,和从该后框架前部的后端、沿着后轮(Wr)的前面向上方弯曲的后框架后部;将能把头盔(H)使其下部的敞开面朝下且以大致水平的姿势存放起来的行李箱(3)的底壁(3b)和中央托架的上面,布置成沿着上述后框架前部的上面,并把上述发动机(E)的曲轴箱(28)邻接布置在底壁(3b)的下面。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摩托车,特别是涉及一种经过改进的摩托车,它的车身框架具有从前立管向后下方延伸的主框架部件,和连接在这个主框架部件的后端部上的一对左、右后框架部件,以及结合在这个后框架部件上,向下方凸出的中央托架,在这个中央托架上安装了布置在前方的发动机,和支承后轮的后叉,在上述后框架部件上安装着支承座位的行李箱。
背景技术
以上所说的摩托车是公知的,例如,已经公开在日本专利文献1中。
专利文献1特开平11-139372号公报
在上述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摩托车中,由于使得行李箱一直凸出到后框架前部的下方,并且布置成挤在发动机与后轮之间,所以很难再缩短发动机与后轮之间的间隔。因此,不得已只好把发动机靠前布置,所以在保证发动机与前轮之间设置空气滤清器和油冷却器等辅助机械空间的情况下,就必须加长车辆的轴距。
发明内容
本发明就是鉴于上述情况而提出来的,其目的是提供一种不必提高座位的高度,就能使行李箱和发动机的曲轴箱布置成上下相邻,确保在发动机与前轮之间的设置辅助机械的空间,能够缩短车辆的轴距的摩托车。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摩托车,其车身框架具有下列部件:从前立管向后下方延伸的主框架部件,连接在该主框架部件的后端部的一对左、右后框架部件,以及结合在这一对后框架部件上且向下方凸出的中央托架;在上述中央托架上安装着布置在其前方的发动机和支承着后轮的后叉,在上述后框架部件上安装着支承座位的行李箱,其第一特征在于,上述主框架部件的后端在上述行李箱的底壁前端附近终止,在上述后框架部件上形成了连接在上述主框架部件的后端部的、大致沿水平方向延伸的后框架前部,和从该后框架前部的后端沿着后轮的前面向上方弯曲的后框架后部;将能把头盔以使其下部敞开面朝下且以大致水平的姿势存放的行李箱的底壁,布置成沿着上述后框架前部的上面和中央托架的上面,并把上述发动机的曲轴箱邻接布置在上述底壁的下面。
此外,在本发明在第一特征上还具有第二特征,在上述行李箱的底壁上,形成与其成为一体的、凸出在上述左、右后框架部件之间的辅助箱,并且,在开闭上述辅助箱的盖子上,形成能收容在上述头盔的中空部分中的鼓出部分。
另外,上述主框架部件和后框架部件与本发明在后面说到的实施例中的主管11和后管12相对应。
按照本发明的第一特征,由于主框架部件的后端在行李箱的底壁前端附近终止,并且,把行李箱的底壁布置成沿着连接在其后端的后框架部件的大致呈水平的后框架前部的上面,则行李箱就能把流线型的头盔,将其下部的敞开面朝下,以大致水平的姿势收藏起来,结果,就能防止支承在行李箱上的座位的高度的增加。
而且,由于在行李箱底壁的下方,能确保具有不受主框架部件阻碍的宽广的空间,可以利用这个空间把发动机的曲轴箱布置成与该底壁相邻,除了确保在发动机与前轮之间设置辅助机械的空间之外,还能缩短轴距。
此外,按照本发明的第二特征,在避免盖子与头盔的干涉的同时,还能扩大辅助箱的有效容积。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摩托车的侧视图;
图2是表示除去上述摩托车的车身盖子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3是图1中的箭头3的向视图;
图4是表示辅助车架周围的平面图;
图5是沿图1中的5-5线的断面图;
图6是车身盖子一部分的分解立体图;
图7是沿图3中的7-7线的断面图;
图8是沿图3中的8-8线的断面图;
图9是沿图3中的9-9线的断面图;
图10是沿图3中的10-10线的断面图;
图11是沿图3中的11-11线的断面图;
图12是沿图11中的12-12线的断面图;
图13是图11中的13部分的放大纵向断面图;
图14是空气滤清器部分的纵截面侧视图(沿图15的14-14线的断面图);
图15是沿图14中的15-15线的断面图;
图16是沿图15中的16-16线的断面图;
图17是油冷却器周围的侧视图;
图18是沿图17中的18-18线的断面图。
符号说明
E:发动机
F:车身框架;
H:头盔
M:摩托车
Wf:前轮
Wr:后轮
2:后叉
3:行李箱
3b:行李箱的底壁
5:车座
10:前立管
11:主框架部件(主管)
12:后框架部件(后管)
13:中央托架
28:曲轴箱
70:辅助箱
71:辅机(蓄电池)
72:盖子
72a:鼓出部分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根据附图中所示的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图1是本发明的摩托车的侧视图;图2是表示除去上述摩托车的车身外壳的状态的侧视图;图3是图1中的箭头3的向视图;图4是表示辅助车架周围的平面图;图5是沿图1中的5-5线的断面图;图6是车身外壳一部分的分解立体图;图7是沿图3中的7-7线的断面图;图8是沿图3中的8-8线的断面图;图9是沿图3中的9-9线的断面图;图10是沿图3中的10-10线的断面图;图11是沿图3中的11-11线的断面图;图12是沿图11中的12-12线的断面图;图13是图11中的13部分的放大纵向断面图;图14是空气滤清器部分的纵向断面图(沿图15的14-14线的断面图);图15是沿图14中的15-15线的断面图;图16是沿图15中的16-16线的断面图;图17是油冷却器周围的侧视图;图18是沿图17中的18-18线的断面图。
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所谓前、后、左、右是以摩托车作为基准的方向。
首先,在图1~图4中,摩托车M具有下列部件:车身框架F;前叉1,其支承在该车身框架F的前端部且能够转向,并且枢轴支承前轮Wf;后叉2,其枢轴支承在车身框架F的后部且能上下摇动,并且支承后轮Wr;发动机E,其在前轮Wf与后轮Wr之间,支承在车身框架F上;行李箱3,其支承在车身框架F上,用合成树脂制成;燃料箱4,其在该行李箱3的正后方,安装在车身框架F上;串联式车座5,兼作行李箱3的盖子的同时,也盖住了燃料箱4;以及车身外壳C,其安装在车身框架F上,覆盖了车身框架F、发动机E和行李箱3等,用合成树脂制成。行李箱3具有作为车座5的支承架的功能。发动机E与化油器6、空气滤清器7和油冷却器8连接。转向把手18连接在延伸到前叉1上方的把手杆上。
下面,依次说明摩托车M的上述结构要素。
如图2~图4所示,车身框架F由具有前端支承前叉1的前立管(headpipe)10的主框架Fm,和结合在该主框架Fm上、并能够拆装的辅助框架Fs所构成。主框架Fm具有从前立管10向后下方延伸的主管11,和连接在这根主管11的后端部左右两侧的一对左右后立管12、12,并且,这两根后立管12、12的后端互相连接成一个整体。
在上述车身框架F上,特别是主管11的后半部向后下方倾斜的角度比前半部的角度小,接近于水平状态。而且,这根主管11的后端到行李箱3的底壁3b前端附近为止。
另一方面,后立管12、12连接在主管11的后端部上,与其后半部一样,具有以接近于水平的角度向后下方延伸的后框架前部,以及从该后框架前部的后端沿着后轮Wr的前面向上方弯曲,然后再向后方延伸的后框架的后部。在设置在该后框架前部的车架横向构件65上,设有固定的向下方凸出的一对左、右发动机吊架14、14,而布置在中央托架13、13前方的发动机E,用若干个吊架螺栓30固定支承在中央托架13、13和发动机吊架14、14上(参见图12)。
此外,后叉2通过水平的枢轴15连接在中央托架13、13上,能够向上下方向摇动,在发动机E与后轮Wr之间进行传动的链条传动装置(チエ一ン伝動装置)16布置成围绕着该后叉2。而后减震器17则安装在该后叉2的后端部与后立管12、12之间。
辅助框架Fs由下列部件构成:一对左、右L字形的侧管20、20;通过连接托架19(参见图17)把这两根侧管20、20的下方的前端部互相连接起来的横管21;两端与该横管21的左、右两端以及左、右侧管20、20的中间部分结合在一起、且向左右方向的外部伸出去的一对左、右底板支承管22、22。在各底板支承管22、22的上面,焊接着布置在其前后的若干第一支承托架23,和布置在中间部分的若干第二托架24。前部连接板25、25和后部连接板26、26分别与两根侧管20、20的上端部和后端部形成一个整体,而左、右前部连接板25、25则用螺钉31结合在上述主管11的左右两个侧面上,且能够拆装,此外,左右的后部连接板26、26用螺钉32结合在上述中央托架13、13上,能够拆装。
该辅助框架Fs是在连接主框架Fm之前,就把空气滤清器7和油冷却器8安装在它上面了,后面将对此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2、图5和图17所示,发动机E具有收容并支承着两端朝向左右方向的并水平地布置的曲轴27的曲轴箱28,以及连接在该曲轴箱28上的、大致呈水平状态且布置成向前倾斜的单气缸的气缸体29,并且在连接在该气缸体29的端面上的气缸盖40的上表面上,通过进气管41连接着化油器6。这些进气管41、化油器6和空气滤清器7构成了发动机E的进气系统。该进气系统设置成沿着气缸盖40的上方向前方延伸。
曲轴箱28在其左、右两端部形成了比气缸体29的左、右两个侧面更向外鼓出的鼓出端部28a、28b,另一方面,在鼓出端部28a中收容了设置在曲轴27的一端的液力变矩器42和起动离合器43,而在另一个鼓出端部28b中收容了用曲轴的另一端驱动的外转子式发电机44。此外,在曲轴箱28上面的中央部分上还布置了启动电机45。
其次,在图1、图3~图8中,用合成树脂制成的车身外壳C具有从上方覆盖着主管11和发动机E的倒U字形断面的发动机盖子部分50,和连接在该发动机盖子部分50的前端的一对左、右护腿板(leg shield)51、51,而用合成树脂制成的一对左、右底板部件52、52则连接在上述发动机盖子部分50和护腿板51、51上。各底板部件52、52由下列各部分构成:连接在发动机盖子部分50的下端的侧壁部分52a;从该侧壁部分52a的下端向左右方向的外侧凸出的底板部分52b;以及从底板部分52b的外端向下方弯曲的裙部52c。在右侧底板部件52的侧壁部分52a上,设有检修发动机用的窗口49。
底板部分52b的底板表面53由下列各部分构成:从侧面看布置在上述气缸体29的侧面区域上的水平的主底板表面53m;以及从该主底板表面53m的后端向后上方倾斜,一直延伸到行李箱3的左右两侧部分的辅助底板表面53s。
如图4和图8所清楚表示的,各底板部件52、52都用螺钉33固定在同一侧的上述底板支承管22、22的若干第一支承托架23、23上。这些螺钉33的头部都埋入主底板表面53m上形成的凹部54中,不使它凸出在主底板表面53m上。此外,各底板部件52、52的后端部,用螺钉34固定在主框架Fm的后立管12、12上(参见图3和图10)。
在各底板部件52、52上设置了在主底板表面53m上开口、且前后方向长的长方形开口部分55(参见图6),在该开口部分55内布置了弹性地支承在同一侧的底板支承管22、22上的踏板56。即,如图4和图7所清楚地表示的,踏板56通过弹性支承部件57,用螺钉35安装在同一侧的底板支承管22的若干第二支承托架24、24...上。这些螺钉35的头部都收入踏板56的上表面上形成的凹部58中,不使它凸出在踏板56的上表面。弹性支承部件57安装在第二支承托架24与踏板56之间,是通过拧紧穿过这些构件的螺栓35而被预先加载的部件,为了限制预先加载的载荷,在螺栓35的轴部上,在该螺栓35的头部与第二支承托架24之间,嵌入一个挡圈59。
踏板56与上述主底板表面53m上开口的开口部分55一样,呈前后方向长的长方形,在该踏板56与开口部分55的内周边缘之间,设有容许弹性支承部件57进行弹性变形的间隙g。踏板56的上表面通常布置成与主底板表面53m在一个平面上。
底板部件52、52的底板表面53,即,在主底板表面53m和辅助底板表面53s,以及踏板56上,全部都敷设了用橡胶等挠性材料制成的底板垫子60,由该底板垫子60覆盖住踏板56与底板部件52、52之间的上述间隙g。如图9所示,该底板垫子60借助于将设置在其下表面上的若干结合凸起61、61...弹性地嵌入设置在踏板56和底板部件52、52的底板部分52b上的若干结合孔62、62...中,使其保持在踏板56和底板部分52b上。
这样,在摩托车M的行驶过程中,即使发动机E的振动传递到支承发动机E车身框架F上,由于弹性支承部件57用它的弹性吸收了上述振动,所以能最大限度地防止发动机E的振动从车身框架F传递给踏板56。此时,还能借助于两者之间的间隙g来防止由于弹性支承部件57的弹性变形所造成的踏板56与底板部件52、52之间的互相干涉。
此外,由于底板部件52、52的底板表面53扩展到在踏板56的周围,所以能保证有足够的放置驾驶员的脚的空间,有助于改善骑坐性。
还有,由于底板垫子60在覆盖底板部件52、52的底板表面53和踏板56的上表面的同时,还隐藏了踏板56与底板部件52、52之间的间隙g,所以摩托车M的外观很漂亮,底板垫子60还阻止了前轮Wf所飞溅起来的泥水等异物从下方通过上述间隙g,所以不但能防止底板垫子60,也能防止踏板56和底板表面53受到污损。而且,因为底板垫子60具有挠性,所以不会对踏板56和底板部件52、52之间随着弹性支承部件57的弹性变形而产生的相对位移造成障碍。
此外,从左、右各底板部件52、52的从上述开口部分55的后端向后方延伸的辅助底板表面53s是向后上方倾斜的,而在该辅助底板表面53s的正下方,在发动机E的曲轴箱28上,分别布置了收容液力变矩器42和起动离合器43用的鼓出端部28a,和收容外转子式的发电机44用的鼓出端部28b,所以不受上述鼓出端部28a、28b的阻碍,能将辅助底板表面53s一直延伸到行李箱3的左右侧面部分,驾驶员弯曲膝盖后也可以把脚放置在辅助底板表面53s上,有助于改善骑坐性。
其次,在图11~图13中,上述行李箱3安装在主框架Fm的左、右后立管12、12上,其底部夹在这两根后立管之间。即,在结合在主管11后端的同时,左、右一对前部安装托架66、66分别固定设置在连接左、右后立管12、12的前端部之间的横向构件65的后面,并且在两根后立管12、12的上部分别固定设有一对左右后部安装托架67、67,而行李箱3的底壁3b则通过弹性支承部件68用螺钉36安装在该前部安装托架66、66上。此外,凸出在行李箱3上部的背面并与其成为一个整体的凸缘部分3a则通过弹性支承部件69用螺钉37安装在后部安装托架67、67上。此外,横向构件65’连接在左、右后立管12、12上方开始弯曲部分之间,与其成为一体,而行李箱3的底壁3b则布置在靠近上述横向构件65’的位置上,以便尽可能加深行李箱3的深度。
因此,安装在左、右后立管12、12之间的行李箱3,就不会受到两根后立管12、12的妨碍,特别是能加深底壁3b后侧的深度,确保增大其容量。具体的说,行李箱3的底壁3b沿着靠近后立管12、12在水平方向上向后下方倾斜地延伸的后框架前部的上表面,布置成与其同样地向后下方倾斜,而流线型的头盔H就能以将其下部的开口面朝下的后部下降的姿势收纳在该行李箱3内。这样,行李箱3就能在确保能收藏流线型的头盔H这样大的容量的同时,防止座位5高度的增加。
此外,向下凸出而上表面敞开的辅助箱70,与行李箱3的底壁3b的中央部分做成一个整体,并布置在上述横向构件65、65’之间。在该辅助箱70中,收藏着例如蓄电池71等辅机。此外,在行李箱3的底壁3b上,还通过铰链销子73安装了开关辅助箱70的盖子72,而该盖子72的前端部能用小螺钉38固定在上述底壁上。为了扩大辅助箱70的有效容积,可使该盖子72的中央部分向行李箱3的内部鼓出去,而该鼓出部分72a可以容纳在收容在行李箱3中的头盔H的中空部分内,不会与头盔H互相干涉。
座位5通过铰链销子63安装在行李箱3的上方前端部,能开关行李箱3的敞开面,而用来保持其闭锁状态的挂钩64则设置在座位5与后立管12、12的后端部之间。
此外,行李箱3和发动机E布置成上述底壁3b与曲轴箱28在上下方向上相邻。这样的布置方式,在使得主管11的后端在行李箱3的底壁3b的前端附近结束的同时,还使得行李箱3的底壁3b沿着靠近后立管12、12在水平方向上向后下方倾斜的后框架前部的上表面,确保了该底壁3b的下方具有不受主管11的干涉的宽敞的空间,从而能有效地利用该空间来布置发动机E的曲轴箱28。结果,就能确保在汽缸体29与前轮Wf之间有比较宽敞的空间,有利于设置空气滤清器7和油冷却器8等辅机。此外,还能缩短轴距。
下面,在图14~16中,发动机E的空气滤清器7用螺钉39安装在上述辅助框架Fs的左右前部连接板25、25上,而且,布置在大致水平地前倾的汽缸体29的前方且在上方。该空气滤清器7的外壳,即滤清器外壳75由前半部壳体75a,和用若干小螺钉46连接在该前半部壳体75a上的后半部壳体75b所构成,在两个半部壳体75a、75b之间夹持着支承滤清元件77的元件夹持器78。两个半部壳体75a、75b都是用合成树脂制成,前半部壳体75a的前后做得较短,而后半部壳体75b的前后做得较深。在该后半部壳体75b的上表面上,一体形成了与用螺钉39连接在上述辅助框架Fs的左右前部连接板25、25上的一对左、右托架79、79。
元件夹持器78也是用合成树脂制成的,由在外周上具有密封凸起80的隔板78a,和在该隔板78a的中央部分一体形成的上下方向长的长方形保持架78b所构成。纸制滤清器元件77的外周边缘部分插入并结合在该保持架78b的内周壁上,此外,在保持架78的后半部壳体75b一侧的端面上,用加热结合法连接了覆盖滤清器元件77的一个侧面的、用冲压板做成的消焰器81。
隔板78a外周的密封凸起80嵌入在前后两个半部壳体75a、75b的结合面上形成的密封槽82、83中。在隔板78a的上端部,一体形成了向后方凸出的一对左右空气进口管84。另一方面,在前半部壳体75a的上端,形成了向上方鼓出去的一对左右鼓出部分85、85,而贯穿这一对鼓出部分85、85的左右空气进口管84向后方、向外方凸出,空气就通过这两根空气进口管84被导入前半部壳体75a内。
连接管86的一端连接在后半部壳体75b的侧壁上,其另一端则连接在发动机E的化油器6上。因此,前半部壳体75a的内部成了未净化室87,而后半部壳体75b的内部则成了净化室88。
保持架78b在上述元件保持器78上从隔板78a的前后两侧面凸出来,特别是,借助于凸出在未净化室87一侧的保持架78b的左右两道侧壁和前半部壳体75a的左右侧壁,围成了向上下方向延伸的沟槽形的空气引导通道89、89,而上述空气进口管84就连接在这两条空气引导通道89、89的上端。此外,各引导通道89、89还越过保持架78b的侧壁,与滤清器元件77连通。
此外,在前半部壳体75a和隔板78a上还形成了把通过空气进口管84的空气流引向空气引导通道89、89的下方的导向壁90、90。各导向壁90、90由在前半部壳体75a上形成的凸壁90a,和从左右夹着这道凸壁90a的、在隔板78a上形成的一对凸壁90b、90b所构成。
这样,在发电机E的运转过程中,在其进气行程时,外部空气首先从空气进口管84导入未净化室87。此时,通过各空气进口管84的空气由导向壁90、90引导到相应的空气引导通道89、89的下方,然后,由于是从整个空气引导通道89、89越过保持架78b的侧壁,流向滤清器元件77,所以,即使未净化室87在前后方向上是扁平的,也能让导入的空气通过整个滤清器元件77,进行高效率的净化。
而且,由于一对左、右空气引导通道89、89是由凸出在未净化室87一侧的保持架78b与前半部壳体75a的左右两道侧壁所围成的,所以不需要为空气引导通道89、89使用的特别的通道,在能对结构进行简化的同时,还能使未净化室87充分地扁平化,有助于缩短整个空气滤清器7前后方向的尺寸,就能很容易地把空气滤清器7设置在呈前倾姿势的汽缸体29的上方的,前叉1与主管11之间的窄小的空间里。
此外,通过把连接在左右空气引导通道89、89上端的一对空气进口管84、84整体地在元件保持器78的隔板78a上形成,能减少了空气滤清器7的零件数量,使它的结构简化。
下面,在图2、图17和图18中,上述油冷却器8是冷却发动机E的润滑油的空冷式冷却器,它把外周具有冷却翅片91a的多个冷却壳体91、91...连接成一个整体,形成前后方向扁平的形状。该油冷却器8是通过弹性支承部件95用螺钉47安装在分别设在左右侧管20、20上的上部和下部托架93、94上。此时,该油冷却器8,在左右侧管20、20之间,以后方向上的很陡的倾斜姿势,布置成其上端部朝向结合在呈前倾姿势的汽缸体29上的汽缸盖40与布置在其上方的化油器6之间。此外,上述横管21布置成从前方覆盖了该油冷却器8的下端部。
此外,在前轮Wf与辅助框架Fs之间,布置了支承在左右侧管20、20上的、在油冷却器8的前面大致为垂直的、用来引导行驶时的风的百叶窗(louver)92。
此外,油冷却器8布置成使其上端朝向结合在前倾姿势的汽缸体29上的汽缸盖40与布置在其上方的化油器6之间且具有很陡斜度的后倾姿势,因而能有效地利用汽缸盖40与前轮Wf之间的窄小的空间,从而能设置大容量的油冷却器8,在提高发动机E的冷却性能的同时,还能缩短摩托车M的全长,同时还能确保油冷却器8的离地的必要高度。
而且,借助于把油冷却器8布置成向后倾斜的姿势,由于通过百叶窗92能把行驶风大致垂直地引导到油冷却器8的前面,所以油冷却器8能处于良好的空冷状态。
此外,油冷却器8能借助于覆盖其下端部的横管21来保护它不受路面上的凸起物的干扰,而且,由于该横管21在左右侧管20、20之间,并且把左右的底板支承管22、22连接起来,从而能有效地加强辅助框架Fs。
此外,由于油冷却器8是与上述空气滤清器7一起安装在辅助框架Fs上,辅助框架Fs在主框架Fm上能够拆装,所以借助于把油冷却器8和空气滤清器7安装在未结合到主框架Fm之前的辅助框架Fs上,就能很方便地进行这种安装作业,而不会受到主框架Fm和发动机E等相邻部件的妨碍。此外,对这些部件的维修作业,也能在很方便地把辅助框架Fs从主框架Fm上拆卸下来的状态下进行,因此,它的组装性能和维修性能非常好。
本发明并不是仅限于上述实施例,在不脱离本发明的要点的范围内,能对他的设计进行各种变化。例如,在发动机E为水冷式结构时,能把油冷却器8改换成散热器。
Claims (2)
1.一种摩托车,其车身框架(F)具有下列部件:从前立管(10)向后下方延伸的主框架部件(11),连接在该主框架部件(11)的后端部的一对左、右后框架部件(12),以及结合在这一对后框架部件(12)上且向下方凸出的中央托架(13);在上述中央托架(13)上安装着布置在其前方的发动机(E)和支承着后轮(Wr)的后叉(2),在上述后框架部件(12、12)上安装着支承座位(5)的行李箱(3),其特征在于,
上述主框架部件(11)的后端在上述行李箱(3)的底壁(3b)前端附近终止,在上述后框架部件(12)上形成了连接在上述主框架部件(11)的后端部的、大致沿水平方向延伸的后框架前部,和从该后框架前部的后端沿着后轮(wr)的前面向上方弯曲的后框架后部;将能把头盔(H)以使其下部敞开面朝下且以大致水平的姿势存放的行李箱(3)的底壁(3b),布置成沿着上述后框架前部的上面和中央托架(13)的上面,并且把上述发动机(E)的曲轴箱(28)邻接布置在上述底壁(3b)的下面。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摩托车,其特征在于,在上述行李箱(3)的底壁(3b)上,形成与其成为一体的、凸出在上述左、右后框架部件(12、12)之间的辅助箱(70),并且,在开闭上述辅助箱(70)的盖子(72)上,形成能收容在上述头盔(H)的中空部分中的鼓出部分(72a)。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3288179 | 2003-08-06 | ||
JP2003288179 | 2003-08-06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579869A CN1579869A (zh) | 2005-02-16 |
CN100333963C true CN100333963C (zh) | 2007-08-29 |
Family
ID=3458714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B2004100563900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333963C (zh) | 2003-08-06 | 2004-08-05 | 摩托车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0333963C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0436244C (zh) * | 2006-12-12 | 2008-11-26 | 济南轻骑摩托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大头盔箱弯梁摩托车车架 |
JP2013063704A (ja) * | 2011-09-17 | 2013-04-11 | Honda Motor Co Ltd | 鞍乗型車両の収納構造 |
CN106143708A (zh) * | 2016-07-20 | 2016-11-23 | 厦门厦杏摩托有限公司 | 一种摩托车无锁点头盔箱结构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4260886A (ja) * | 1991-02-15 | 1992-09-16 | Tokyo R & D:Kk | 電動2輪車 |
CN1217273A (zh) * | 1997-11-12 | 1999-05-26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机动二轮车的物品收容室支承构造 |
CN1300685A (zh) * | 1999-12-17 | 2001-06-27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机动两轮车的电池配置构造 |
CN1396375A (zh) * | 2001-07-09 | 2003-02-12 |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 小型摩托车的冷却装置 |
-
2004
- 2004-08-05 CN CNB2004100563900A patent/CN100333963C/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4260886A (ja) * | 1991-02-15 | 1992-09-16 | Tokyo R & D:Kk | 電動2輪車 |
CN1217273A (zh) * | 1997-11-12 | 1999-05-26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机动二轮车的物品收容室支承构造 |
CN1300685A (zh) * | 1999-12-17 | 2001-06-27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机动两轮车的电池配置构造 |
CN1396375A (zh) * | 2001-07-09 | 2003-02-12 |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 小型摩托车的冷却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579869A (zh) | 2005-02-1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H0211266Y2 (zh) | ||
KR100557901B1 (ko) | 저바닥식 차량의 엔진 탑재 구조 | |
US6582001B2 (en) | Vehicle rear structure | |
CA2441637C (en) | Rear cushion installation structure of low floor type vehicle | |
US7210562B2 (en) | Oil pan structure for four-cycle engine | |
EP0755819B1 (en) | Motorcycle in particular of the scooter type | |
EP0751063B1 (en) | Vehicle body assembly, in particular for a motorcycle | |
JPH1111371A (ja) | 不整地走行用車両のフートボード取付け構造 | |
EP0755852B1 (en) | A frame arrangement for a motorcycle | |
EP0751288B1 (en) | Power unit in particular for a motorcycle | |
US20040140140A1 (en) | Three-wheeled vehicle having an oil cooler assembly | |
EP0756110B1 (en) | Continuou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 system | |
CN102951229A (zh) | 跨乘式车辆 | |
EP0755853B1 (en) | Seat device for a motorcycle | |
EP0952076B1 (en) | Scooter type vehicle | |
CN100333963C (zh) | 摩托车 | |
EP0952075A2 (en) | Scooter type vehicle | |
CN101468684B (zh) | 跨乘式车辆 | |
CN1331705C (zh) | 摩托车的底板结构 | |
JPS5996414A (ja) | 自動二輪車等の車両におけるエンジンユニツト | |
EP0952074B1 (en) | Scooter type vehicle | |
EP0879755A2 (en) | A battery supporting apparatus for motorcycles | |
US7398755B1 (en) | Mounting plate fo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 |
JP3446454B2 (ja) | 自動二輪車のエアクリーナ装置 | |
KR20080028273A (ko) | 차량용 무단 변속기의 냉각 구조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17 |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70829 Termination date: 201308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