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452766B - 固体电解电容器 - Google Patents

固体电解电容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452766B
CN101452766B CN2008101846074A CN200810184607A CN101452766B CN 101452766 B CN101452766 B CN 101452766B CN 2008101846074 A CN2008101846074 A CN 2008101846074A CN 200810184607 A CN200810184607 A CN 200810184607A CN 101452766 B CN101452766 B CN 10145276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node
lead frame
solid electrolytic
capacitor element
electrolytic capaci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810184607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452766A (zh
Inventor
松冈桂子
梅田昌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anyo Electr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anyo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anyo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Sanyo Electric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45276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45276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45276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45276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GCAPACITORS;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LIGHT-SENSITIVE OR TEMPERATURE-SENSITIVE DEVICES OF THE ELECTROLYTIC TYPE
    • H01G9/00Electrolytic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light-sensitive or temperature-sensitive devices; Processes of their manufacture
    • H01G9/004Details
    • H01G9/008Terminals
    • H01G9/012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olid capaci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GCAPACITORS;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LIGHT-SENSITIVE OR TEMPERATURE-SENSITIVE DEVICES OF THE ELECTROLYTIC TYPE
    • H01G9/00Electrolytic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light-sensitive or temperature-sensitive devices; Processes of their manufacture
    • H01G9/004Detai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GCAPACITORS;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LIGHT-SENSITIVE OR TEMPERATURE-SENSITIVE DEVICES OF THE ELECTROLYTIC TYPE
    • H01G9/00Electrolytic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light-sensitive or temperature-sensitive devices; Processes of their manufacture
    • H01G9/004Details
    • H01G9/08Housing; Encapsulati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GCAPACITORS;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LIGHT-SENSITIVE OR TEMPERATURE-SENSITIVE DEVICES OF THE ELECTROLYTIC TYPE
    • H01G9/00Electrolytic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light-sensitive or temperature-sensitive devices; Processes of their manufacture
    • H01G9/004Details
    • H01G9/14Structural combinations or circuits for modifying, or compensating for, electric characteristics of electrolytic capaci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GCAPACITORS;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LIGHT-SENSITIVE OR TEMPERATURE-SENSITIVE DEVICES OF THE ELECTROLYTIC TYPE
    • H01G9/00Electrolytic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light-sensitive or temperature-sensitive devices; Processes of their manufacture
    • H01G9/15Solid electrolytic capacito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Fixed Capacitors And Capacitor Manufacturing Machines (AREA)

Abstract

固体电解电容器(1),具有电容器元件(2a、2b)、阳极引线框架(10、阴极引线框架(20)及模制树脂(40)。阳极引线框架(10),具备阳极端子部(11)和直立部(12),直立部(12)和阳极端子部(11)一体形成,从阳极端子部(11)朝着阳极部4在模制树脂(40)的内部延伸,与阳极部(4)连接。在该直立部(12)中,形成接受凹部(14)和保持部(14a、14b),进而从接受凹部(14)朝着下方形成第1狭缝(15)。提供不采用附加性的部件,能够高精度地将电容器元件安装到引线框架上的固体电解电容器。

Description

固体电解电容器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固体电解电容器,特别涉及在规定的引线框架上搭载电容器元件后用模制树脂密封的固体电解电容器。
背景技术
[0002]
可以在印刷部件基板等的表面安装的电子部件之一,有固体电解电容器。如图44或图45所示,这种固体电解电容器101,具备电容器元件102、阳极引线框架110、阴极引线框架120及密封它们的模制树脂140。在电容器元件102中,从大致为柱状(长方体)的阳极体103突出地形成阳极部104,在阳极体103的外周面形成阴极部105。阳极引线框架110,通过支持物部件180,与阳极部104电连接;阴极引线框架120则直接与阴极部105电连接。此外,除了支持物部件以外,还可以采用成为规定的形状的异形部件。
[0003]
这种固体电解电容器101,采用下述方法制造。首先,将引线框架冲压成规定的形状,从而形成成为阳极引线框架的部分及成为阴极引线框架的部分。接着,将导电性的支持物部件焊接到成为阳极引线框架的部分上。再接着,将电容器元件的阳极部在对于焊接的支持物部件而言的规定的位置上定位的同时,将阴极部在对于成为阴极引线框架的部分而言的规定的位置上定位后,将电容器元件安装到引线框架上。
[0004]
然后,使用金属模具,包围成为阳极引线框架的部分、成为阴极引线框架的部分及电容器元件,向该金属模具中注入模制树脂,从而密封电容器元件等。再然后,将密封电容器元件等的模制树脂从引线框架的规定的位置剥离后,就制造出固体电解电容器。在固体电解电容器中,阳极引线框架的一部分和阴极引线框架的一部分,分别作为端子,从模制树脂中突出。
[0005]
另一方面,除了将支持物部件焊接到成为阳极引线框架的部分上以外,还有人提出将支持物部件焊接到电容器元件的阳极部上的方法。此外,作为公布这种固体电解电容器的文献的例子,有专利文献1及专利文献2。
专利文献1:JP特开2006—319113号公报
专利文献2:JP特开2002—367862号公报
[0006]
可是,在现有技术的固体电解电容器101中,存在着以下问题。如上所述,为了将电容器元件102的阳极部104与阳极引线框架110电连接,所以需要使支持物部件180介于阳极部104和阳极引线框架110之间。因此,在向电容器元件102的引线框架安装之际,需要附加性的部件,另外由于增加了旨在将支持物部件180焊接到引线框架上的工序,所以成为妨碍降低成本的一个原因。
[0007]
另外,由于将支持物部件180焊接到电容器元件102的阳极部104上之际的焊接部位及强度等存在离差,所以不能够高精度地将电容器元件102安装到引线框架上,往往致使固体电解电容器101成品率下降。
发明内容
[0008]
本发明就是针对上述情况研制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不采用附加性的部件,能够高精度地切实将电容器元件安装到引线框架上的固体电解电容器。
[0009]
本发明涉及的固体电解电容器,具有电容器元件、模制树脂、阳极引线框架、阴极引线框架。电容器元件具有阳极部和阴极部。模制树脂密封电容器元件。阳极引线框架在模制树脂的内部,从电容器元件的阳极部的下方与阳极部连接。阴极引线框架与阴极部连接。阳极引线框架具备接受阳极部的接受凹部、保持部和狭缝。接受凹部朝着上方敞开。保持部在接受凹部中的敞开的一侧中,以阻止阳极部通过的状态形成,从上方按压阳极部后,可以使阳极部通过,以阳极部被接受凹部接受的状态保持阳极部。狭缝从接受凹部朝着下方延伸。
[0010]
采用这种结构后,电容器元件的阳极部就被在模制树脂的内部的阳极引线框架从下方支持地连接。因此,与使支持物部件介于阳极引线框架和阳极部之间的固体电解电容器相比,不需要那种附加性的支持物部件,而且不需要将那种支持物部件焊接到引线框架上的工序,所以能够降低成本。进而,在阳极部被接受凹部接受之际,容易利用狭缝容易扩大保持部,使阳极部可以通过,而且在阳极部被接受后,保持部容易恢复原来的状态,能够保持阳极部。这样,能够高精度地将电容器元件安装到阳极引线框架上。
[0011]
作为阳极引线框架的更具体的结构,阳极引线框架包含阳极端子部(该阳极端子部沿着模制树脂的底面露出)和直立部(该直立部和阳极端子部一体形成,从阳极端子部中靠近电容器元件的阴极部的一侧的端部朝着电容器元件的阳极部在模制树脂的内部延伸,与阳极部连接),在该直立部中,最好形成接受凹部、保持部和狭缝。
[0012]
另外,直立部包含分别位于与直立部从阳极端子部延伸的方向正交的方向的一个和另一个的侧端部,每个侧端部最好从电容器元件的阴极部起,向离开的方向弯曲。
[0013]
这样,能够切实阻止从上方按压阳极部安装到阳极引线框架的直立部之际,使直立部变形或压垮。另外,侧端部弯曲后,能够提高和模制树脂的贴紧性。
[0014]
进而,最好使阳极端子部的上面与模制树脂的底面直接相接地配置阳极引线框架。
[0015]
这时,能够使金属模具的空腔的一端靠近阳极引线框架的规定的位置,其结果能够增加空腔的容积。
[0016]
另外,阴极引线框架最好包含阴极端子部(该阴极端子部沿着所述模制树脂的底面露出)和一对侧面部(该一对侧面部通过台阶部作媒介,从该阴极端子部向模制树脂的内部延伸,隔着电容器元件的阴极部地相对,与阴极部连接)。
[0017]
这样,在将电容器元件安装到阳极引线框架及阴极引线框架上之际,只要将电容器元件放置到一个侧面部和另一个侧面部之间就行,对于各引线框架而言,电容器元件容易对位。
[0018]
该侧面部,最好包含第1侧面部,和对于第1侧面部而言,位于和阴极部相反的一侧的第2侧面部。
[0019]
这样,能够与电容器元件的外形一致,使侧面部切实接触阴极部。
[0020]
另外,最好具备延伸部,该延伸部从侧面部朝着和阴极部所在的一侧相反的一侧侧延伸的延伸。
[0021]
这样,能够增加阴极引线框架和阴极部的接触面积,降低等效串联电阻。
[0022]
进而,最好使阴极端子部的上面与模制树脂的底面直接相接地配置阴极引线框架。
[0023]
这时,能够使金属模具的空腔的一端靠近阴极引线框架的规定的位置,其结果能够增加空腔的容积。
[0024]
进而,作为电容器元件,并不局限于一个,可以设置多个电容器元件。这时,多个电容器元件各自的阳极部,最好朝着相同的方向设置,与阳极引线框架接触。
[0025]
另外,搭载多个电容器元件时,为了切实阻止阳极引线框架变形等,最好在多个电容器元件中互相邻接的一个电容器元件和另一个电容器元件之间的正下方的阳极引线框架的部分,形成贯通孔;另外,最好在多个电容器元件中互相邻接的一个电容器元件和另一个电容器元件之间的正下方的阳极引线框架的部分,形成从阳极引线框架的上端朝着下方延伸的其它的狭缝。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的固体电解电容器的立体图。
图2是该实施方式中图1所示的固体电解电容器的正面图。
图3是该实施方式中图1所示的固体电解电容器的侧面图。
图4是该实施方式中图1所示的固体电解电容器的上面图。
图5是该实施方式中图1所示的固体电解电容器的底面图。
图6是表示该实施方式中固体电解电容器应用的引线框架的一部分的同时,还表示固体电解电容器的制造方法的一个工序的部分的立体图。
图7是表示该实施方式中,图6所示的引线框架中的成为阳极引线框架的部分的部分放大立体图。
图8是表示该实施方式中,在图6所示的工序后进行的工序的部分的立体图。
图9是表示该实施方式中,在图8所示的工序后进行的工序的部分的立体图。
图10是表示该实施方式中,在图9所示的工序后进行的工序的部分的立体图。
图11是表示该实施方式中,在图10所示的工序后进行的工序的部分的立体图。
图12是表示该实施方式中,在图11所示的工序后进行的工序的部分的立体图。
图13是表示该实施方式中,在图12所示的工序后进行的工序的部分的立体图。
图14是表示该实施方式中,在图13所示的工序后进行的工序的部分的立体图。
图15是表示该实施方式中,在图14所示的工序后进行的工序的部分的立体图。
图16是旨在讲述该实施方式中,直立部的作用效果而绘制的第1正面图。
图17是旨在讲述该实施方式中,直立部的作用效果而绘制的第2正面图。
图18是旨在讲述该实施方式中,直立部的作用效果而绘制的部分立体图。
图19是旨在讲述该实施方式中的直立部的作用效果而示意性地表示直立部的部分立体图。
图20是示意性地表示比较例涉及的直立部的部分立体图。
图21是旨在讲述该实施方式中的直立部的作用效果而绘制的部分侧面图。
图2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中的阴极引线框架的侧面部的变形例的侧面图。
图23是表示该实施方式中图22所示的固体电解电容器的上面图。
图24是表示比较例涉及的固体电解电容器采用模制树脂进行的密封工序的部分剖面图。
图25是表示该实施方式中的固体电解电容器采用模制树脂进行的密封工序的部分剖面图。
图26是表示该实施方式中,采用阳极引线框架的第1变形例的固体电解电容器的正面图。
图27是表示该实施方式中,采用阳极引线框架的第2变形例的固体电解电容器的正面图。
图28是表示该实施方式中,采用阳极引线框架的第3变形例的固体电解电容器的正面图。
图29是表示该实施方式中,采用阳极引线框架的第4变形例的固体电解电容器的正面图。
图30是表示该实施方式中,采用阳极引线框架的第5变形例的固体电解电容器的正面图。
图31是表示该实施方式中,采用阳极引线框架的第6变形例的固体电解电容器的正面图。
图32是表示该实施方式中,采用阳极引线框架的第7变形例的固体电解电容器的正面图。
图33是表示该实施方式中,采用阳极引线框架的第8变形例的固体电解电容器的正面图。
图34是表示该实施方式中,采用阳极引线框架的第9变形例的固体电解电容器的正面图。
图35是表示该实施方式中,采用阳极引线框架的第10变形例的固体电解电容器的正面图。
图36是表示该实施方式中,采用阳极引线框架的第11变形例的固体电解电容器的正面图。
图37是表示该实施方式中,采用阳极引线框架的第12变形例的固体电解电容器的正面图。
图38是表示该实施方式中,采用阳极引线框架的第13变形例的固体电解电容器的正面图。
图39是表示该实施方式中,采用阳极引线框架的第14变形例的固体电解电容器的正面图。
图40是表示该实施方式中,采用阳极引线框架的第15变形例的固体电解电容器的正面图。
图41是表示该实施方式中,采用阳极引线框架的第16变形例的固体电解电容器的正面图。
图42是表示该实施方式中,搭载的电容器元件为1个时的固体电解电容器的正面图。
图43是表示该实施方式中,搭载的电容器元件为3个时的固体电解电容器的正面图。
图44是表示现有技术的固体电解电容器的立体图。
图45是表示现有技术的其它的固体电解电容器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6]
固体电解电容器
下面,讲述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的固体电解电容器。如图1~图5所示,固体电解电容器1具备2个电容器元件2、2a、2b、阳极引线框架10、阴极引线框架20及密封它们的模制树脂40。在电容器元件2中,从大致为柱状(长方体)的阳极体3突出地形成阳极部4,在阳极体3的外周面形成阴极部5。另外,2个电容器元件2a、2b各自的阳极部4,朝着相同的方向设置。
[0027]
阳极引线框架10,具备阳极端子部11和直立部12。阳极端子部11沿着模制树脂40的底面a露出。阳极端子部11的上面11a,与模制树脂40的底面40a直接连接,上面11a和底面40a位于基本上相同的平面上(参照图2、图3及图5)。直立部12和阳极端子部11一体形成。该直立部12在模制树脂40内,从靠近阳极端子部11中的电容器元件3的阴极部5的一侧的端部,朝着阳极部4延伸,从2个电容器元件2a、2b各自的阳极部4的下方与阳极部4连接。
[0028]
在该直立部12中,形成旨在接受阳极部4的朝着上方敞开的接受凹部14。在接受凹部14中的敞开的一侧,以阻止阳极部4通过的状态,隔开互相规定的间隔形成保持阳极部4的保持部14a、14b。从上方朝着接受凹部14按压阳极部4后,可以扩大保持部14a和保持部14b之间的间隙,使阳极部4可以通过。通过保持部14a和保持部14b之间后,以阳极部4被接受凹部14接受的状态,使阳极部4被保持部14a、14b保持。
[0029]
另外,从该接受凹部14朝着下方形成第1狭缝15。进而,在一个接受凹部14和另一个接受凹部14之间,形成从直立部12的上端部12a朝着下方延伸的第2狭缝16,在该第2狭缝16的下方,形成贯通孔13(参照图2)。另外,在该直立部12中,在与直立部12从阳极端子部11延伸的方向正交的方向的一个和另一个的各自的侧端部12b,从电容器元件2的阴极部5起,向离开的方向弯曲(参照图1及图4)。
[0030]
阴极引线框架20,具备阴极端子部21、一对侧面部22及台阶部23(参照图3)。阴极端子部21沿着模制树脂40的底面露出。阴极端子部21的上面21a,与模制树脂40的底面40a直接连接,上面21a和底面40a位于基本上相同的平面上(参照图2、图3及图5)。一对侧面部22通过台阶部23作媒介,从该阴极端子部21向模制树脂40内延伸,隔着电容器元件2的阳极体3地相对直立设置。在其侧面部22中,设置朝着与阳极部4所在的一侧相反的一侧延伸的延伸部24。
[0031]
引线框架
接着,讲述成为固体电解电容器1的阳极引线框架10及阴极引线框架20的引线框架。如图6所示,将具有规定的宽度(箭头92所示的方向)、带状延伸(箭头93所示的方向)的薄金属板冲压成规定的形状后,就形成引线框架30。此外,将箭头92所示的方向作为宽度方向,箭头93所示的方向作为长度方向。在从引线框架30的宽度方向的一端侧,朝着宽度方向的中央附近延伸的部分30a中,形成成为阳极引线框架的部分31。
[0032]
如图7所示,在该部分30a中,阳极端子部11及直立部12,被冲压成平面展开的形状。在成为直立部12的部分中,形成接受凹部14、保持部14a、14b、第1狭缝15、第2狭缝16及贯通孔13。在阳极端子部11及直立部12连接的部分,为了确保使直立部12向上弯曲之际的弯曲精度,形成被弯状冲压的缩颈。进而,在成为阳极引线框架的部分31的附近,形成圆角孔33,该圆角孔33旨在将制成的固体电解电容器软钎焊到印刷布线基板等上。
[0033]
另一方面,如图6所示,在从引线框架30的宽度方向的另一端侧,朝着宽度方向的中央附近延伸的部分30b中,形成成为阴极引线框架的部分32。在该部分30b中,阴极端子部21、侧面部22及台阶部23,被冲压成平面展开的形状。在侧面部22中设置的延伸部24,为了避免与成为阳极引线框架的部分31接触,而朝着与形成成为阳极引线框架的部分31的一侧相反的一侧形成。另外,在侧面部22和阴极端子部21连接的部分,为了确保使侧面部22向上弯曲之际的弯曲精度,形成被弯状冲压的缩颈。进而,在成为阴极引线框架的部分32的附近,形成圆角孔34,该圆角孔34旨在将制成的固体电解电容器软钎焊到印刷布线基板等上。
[0034]
固体电解电容器的制造方法
接着,讲述固体电解电容器的制造方法的一个例子。首先,如图6所示,形成将成为阳极引线框架的部分31及成为阴极引线框架的部分32冲压成平面展开的形状的引线框架30(压力机冲压工序)。接着,将引线框架30卷绕到规定的卷轴(未图示)上后,对引线框架30实施规定的电镀处理(电镀工序)。该电镀处理在下一个压力机弯曲工序之前进行,能够利用卷轴卷绕较多的引线框架,从而有效地实施电镀处理。
[0035]
接着,如图8所示,对引线框架30实施压力机弯曲加工(压力机弯曲工序)。在成为阳极引线框架的部分31(参照图7)中,使直立部12对于阳极端子部11而言,朝上方弯曲。另外,还使直立部12的侧端部12b朝着与成为阴极引线框架的部分32(参照图7)所在的一侧的相反侧弯曲。在成为阴极引线框架的部分32中,形成对于阴极端子部21而言的台阶部23,还使侧面部22朝上弯曲。这时,在弯曲的部分形成缩颈后,能够在规定的位置、以规定的角度高精度地弯曲直立部12等。
[0036]
再接着,将电容器元件2放置到引线框架30上(放置工序)。如图9所示,首先,使2个电容器元件2中的一个电容器元件2a的阳极部4与接受凹部14的保持部14a接触、阴极部5与一对侧面部22中的一个侧面部22接触地放置到引线框架30上。接着,从上方朝着接受凹部14按压电容器元件2a(阳极部4)后,扩大保持部14a和保持部14b(参照图10)之间的间隙,使阳极部4通过保持部14a和保持部14b(参照图10)之间的间隙。如图10所示,阳极部4被接受凹部接受。以阳极部4被接受凹部14接受的状态,使阳极部4被保持部14a、14b保持。
[0037]
再接着,使另一个电容器元件2b的阳极部4与接受凹部14的保持部14a接触、阴极部5与一对侧面部22中的另一个侧面部22接触地放置到引线框架30上。接着,从上方朝着接受凹部14按压阳极部4后,使阳极部4通过保持部14a和保持部14b之间的间隙。如图11所示,阳极部4被接受凹部接受。以阳极部4被接受凹部14接受的状态,使阳极部4被保持部14a、14b保持。
[0038]
再接着,对阳极部和直立部进行焊接(焊接工序)。如图12所示,首先,使规定的圆形的焊接电极50与一个电容器元件2a的阳极部4接触,流过规定的电流。流过电流后,在阳极部4接触接受凹部14的部分发热,致使接受凹部14的一部分熔化,阳极部4被焊接到直立部12上。接着,移动焊接电极50,对另一个电容器元件2b的阳极部4也实施同样的处理后,电容器元件2b的阳极部4就被焊接到直立部12上。这样,如图13所示,2个电容器元件2a、2b被焊接到引线框架30上。
[0039]
再接着,利用模制树脂进行密封(密封工序)。将焊接了电容器元件2的引线框架30装入规定的金属模具。金属模具由上金属模具和下金属模具构成,在上金属模具及下金属模具的至少一个中,形成使模制树脂注入的空腔。将模制树脂充填到该空腔中。这样,如图14所示,被焊接到引线框架30上的电容器元件2、成为阳极引线框架的部分及成为阴极引线框架的部分就被模制树脂40密封。
[0040]
最后,从引线框架30上剥离密封电容器元件2的模制树脂40。这时,在保留成为阳极引线框架的部分形成的圆角孔33的开口侧壁面33a的一部分的规定的位置(参照虚线),切断引线框架30;同样,在保留成为阴极引线框架的部分形成的圆角孔34(参照图6)的开口侧壁面的一部分的规定的位置,切断引线框架30。对保留的开口侧壁面33a等部分实施的电镀,在将固体电解电容器安装到印刷布线基板等上之际,发挥着引导软钎焊料的作用。这样,如图15所示,就制造出电容器元件2等被模制树脂40密封的固体电解电容器1。
[0041]
在上述固体电解电容器1中,弯曲加工引线框架30后,电容器元件2的阳极部4就与和阳极端子部11一体形成的直立部12连接。这样,与现有技术的使支持物部件等介于引线框架和阳极部之间的固体电解电容器相比,不需要那种附加性的支持物部件,而且不需要将那种支持物部件焊接到引线框架上的工序,所以能够降低成本。
[0042]
另外,如图16所示,在该直立部12的规定的位置,形成接受凹部14、保持部14a及第1狭缝15。在焊接工序中,在使阳极部4接触保持部14a的状态下,从上方按压阳极部4,从而扩大保持部14a和保持部14b之间的间隙,阳极部4穿过该扩大的间隙后,被接受凹部14接收。这时,在接受凹部14的下方形成第1狭缝15后,能够在扩大保持部14a和保持部14b之间的间隙之际,使直立部产生的变形(应力)被第1狭缝15释放。另外,还可以利用第1狭缝15使接受凹部14和保持部14a具有弹性,在阳极部4被接受凹部14接收后,暂时扩大的保持部14a和保持部14b之间的间隔容易复原,能够高精度地在规定的位置保持阳极部4。
[0043]
另外,在位于一个接受凹部14和另一个接受凹部14之间的直立部12的部分,形成从上端部朝着下方延伸的第2狭缝16,进而在该第2狭缝16的下方,形成贯通孔13。这样,如箭头97所示,在扩大保持部14a和保持部14b之间的间隙之际,直立部产生的变形就被更加有效地缓和,能够杜绝直立部12变形,或者伴随着直立部12的变形使电容器元件2从固定的位置错开后被安装到引线框架30上之类的现象。其结果,能够高精度地切实将电容器元件2连接(焊接)到引线框架30中的规定位置。
[0044]
另外,如图17所示,在焊接之际接受凹部14和阳极部4的接触的部分中的夹住第1狭缝14的2处(虚线圆圈96)中,阳极部4和接受凹部14被实质性地焊接到一起。另一方面,没有第1狭缝的接受凹部时,在接受凹部的下端部的一处中,进行阳极部和接受凹部的焊接。这样,阳极部4和接受凹部14的焊接部位增加,能够利用引线框架30更加牢固地安装电容器元件2。
[0045]
另外,利用模制树脂40密封电容器元件2等之际,模制树脂40也流入第1狭缝15及贯通孔13。这样,容易排放模制树脂40包含的气体,能够提高模制树脂40的充填性。进而,第1狭缝15及贯通孔13被模制树脂40充填后,第1狭缝15及贯通孔13对于模制树脂40而言,就作为固定器发挥作用。其结果,能够提高模制树脂40和直立部12等的贴紧性。另外,利用第1狭缝15及贯通孔13,能够有效地散发焊接之际的热。
[0046]
进而,在直立部12中,侧端部12b从阴极引线框架20起,向离开的方向弯曲。这样,能够切实阻止从上方按压阳极部4被直立部12的接受凹部14接受之际的按压力(参照图16)或如图18等所示,焊接之际的按压力(箭头94)使直立部12变形或压垮。另外,侧端部12弯曲后,还能够提高和模制树脂40的贴紧性。
[0047]
另外,如图19所示,从靠近阳极端子部11中的电容器元件2的阴极部5的一侧的端部朝着电容器元件2的阳极部4延伸地形成直立部12。这样,如图20所示,与比较例的切开一部分阳极端子部111后立起,从而形成与阳极部104接触的直立部112相比,如图21所示,能够使直立部12从阳极端子部11直立的位置靠近电容器元件2(靠近量为距离L)。其结果,能够降低阳极部4和阳极端子部11之间的电阻,加大电容器元件2(加大量为距离L),提高体积效率。
[0048]
另外,如图1等所示,在上述的固体电解电容器1的阴极引线框架20中,互相相对地配置着一对侧面部22。这样,将电容器元件2放置到引线框架30上之际,只要将电容器元件2放置到一个侧面部22和另一个侧面部22之间的区域即可,对于引线框架30而言的电容器元件2对位容易。
[0049]
另外,在该侧面部22中设置延伸部24后,能够增加电容器元件2的阴极部5和阴极引线框架20的接触面积。这样,能够降低电容器元件2具有的电阻成分——等效串联电阻(ESR:Equivalent Series Resistance)。
[0050]
进而,可以如图22所示,在侧面部22中配置狭缝25,分为侧面部22a和侧面部22b。这样,能够切实使侧面部22和阴极部5接触。将阴极部5浸渍到银膏中后再拿起来,从而给阴极部5涂敷银膏。因此,在阴极部5中,往往产生银膏的滴挂6。这时,如图23所示,将侧面部22分为侧面部22a和侧面部22b后,能够使有银膏的滴挂6的部分与侧面部22b接触、没有银膏的滴挂6的部分与侧面部22a接触,与不形成狭缝的侧面部时相比,能够确保侧面部22和阴极部的接触面积。
[0051]
另外,在上述的固体电解电容器1中,模制树脂40底面40a与阳极端子部11的上面11a及阴极端子部21的上面21a直接接触。就是说,底面40a与上面11a、上面21a位于基本上相同的平面上。这样,利用圆角孔接近金属模具的空腔的端部后,能够更多地确保空腔的容积。对此,用与比较例涉及的固体电解电容器的关系加以讲述。
[0052]
首先,在比较例涉及的固体电解电容器中,使模制树脂的底面基本上位于和阳极端子部的下面及阴极端子部的下面相同的位置。如图24所示,在充填模制树脂的工序中,在引线框架的表面上粘贴由聚酰亚氨等构成的绝缘带170,以免模制树脂漏到成为阳极引线框架的部分131或成为阴极引线框架的部分132的表面上。另外,还堵住引线框架130形成的圆角孔133、134地粘贴该绝缘带170。空腔162a的端部和
Figure G2008101846074D00141
、134隔开规定的距离S,以免在模制树脂的注入压力的作用下,模制树脂流入绝缘带170和引线框架130之间,漏到圆角孔133、134中。
[0053]
在上金属模具161中,形成考虑了该绝缘带170的厚度的凹部161a。在上金属模具161和下金属模具162的粘贴了绝缘带170的部分以外的部分中,被赋予紧固力(箭头190、191),向下金属模具162形成的空腔162a注入模制树脂后,密封电容器元件等。此外,箭头164表示上金属模具161和下金属模具162的分开面(接缝)的位置。
[0054]
与此不同,在上述的固体电解电容器1中,模制树脂的底面与阳极端子部的上面及阴极端子部的上面位于基本上相同的位置地形成。由于如图25所示,在充填模制树脂的工序中,不需要在引线框架上粘贴绝缘带,所以上金属模具161和下金属模具162能够在紧靠空腔62a的附近赋予紧固力(箭头90、91)。就是说,能够将空腔62a的端部和圆角孔33、34的距离,从距离S缩短到距离T。另外,缩短引线框架30(阳极端子部11、阴极端子部21)从模制树脂40突出的距离后,能够减少包装时及运输时容易发生的拉挂等导致的不良。此外,箭头64表示上金属模具61和下金属模具62的分开面(接缝)的位置。
[0055]
这样,在上述的固体电解电容器中,因为能够在紧靠空腔62a的附近紧固上金属模具61和下金属模具62,所以能够使空腔62a紧靠圆角孔33、34。这样,对于相同的圆角孔33、34的位置而言,能够更多地确保空腔的容积,作为被模制树脂40密封的电容器元件,能够搭载尺寸较大的电容器元件。另外,阳极端子部11及阴极端子部21从模制树脂40突出的距离变短后,能够减少包装时及运输时容易发生的拉挂等导致的不良。此外,双点划线表示比较例涉及的下金属模具62的空腔的端部。
[0056]
另外,在上金属模具61和引线框架(背面)直接接触的状态下,用上金属模具61和下金属模具62夹住引线框架后,能够切实阻止模制树脂流入阳极端子部11的背面和阴极端子部21的背面。
[0057]
阳极引线框架的变形例
作为在固体电解电容器1的阳极引线框架的直立部12中形成的第2狭缝16及贯通孔13,除了图2等所示的第2狭缝16及贯通孔13外,还可以如图26所示,作为例如描绘圆弧的一部分的那种凹陷的第2狭缝16和与该第2狭缝16形状对应的贯通孔13。另外还可以如图27或图28所示,作为大致成V字形的第2狭缝16和与该第2狭缝16形状对应的贯通孔13。进而还可以如图29或图30所示,取代在第2狭缝16下方形成贯通孔13,更深的大致成V字形的第2狭缝16。
[0058]
另外,作为阳极引线框架,可以如图31或图32所示,采用形成与阳极部4的外周面对应的接受凹部14的阳极引线框架10。另外还可以如图33、图34、图35、图36或图37所示,采用形成矩形状的第2狭缝16的阳极引线框架10。进而,还可以如图38、图39、图40或图41所示,只要能够将直立部的应力向侧端部的一侧释放,就可以作为不形成第2狭缝16的阳极引线框架10。
[0059]
电容器元件的数量的变动
在上述的固体电解电容器1中,讲述了搭载2个电容器元件2的固体电解电容器1的例子(参照图1等)。作为电容器元件2的数量,不局限于2个,既可以如图42所示,是搭载1个电容器元件2的固体电解电容器1;也可以如图43所示,是搭载3个电容器元件2的固体电解电容器1。进而,还可以是搭载4个以上的电容器元件的固体电解电容器(未图示)。此外,在图42及图43中,对于和图2所示的固体电解电容器1相同的部件,赋予相同的符号。
[0060]
另外,可以搭载2个以上的多个电容器元件的固体电解电容器,还可以搭载小于其最大搭载数的电容器元件。这时,能够在被阴极引线框架中的一对相对的侧面部夹住的区域的任意的位置,配置电容器元件。而且,可以在与该电容器元件的位置对应的直立部的规定的区域,形成接受凹部及第1狭缝等。只要变更冲压用的金属模具的冲压块的位置,就可以很容易地改变接受凹部及第1狭缝等的形成位置,而不需要准备新的金属模具。
[0061]
此外,在上述的固体电解电容器的制造方法中,讲述了利用焊接电极进行焊接(电阻焊接),使电容器元件的阳极部与直立部连接的方法。此外,还可以利用激光焊接使阳极部与直立部连接。另外,还可以使用导电性膏使阳极部与直立部连接。进而,可以组合这些手法,例如可以在利用焊接电极进行焊接后,使用导电性膏填埋阳极部和直立部等的间隙。这时,阳极部和直立部的连接更加牢固,阳极部和直立部的接触面积也增大,能够降低ESR。
[0062]
本文公布的实施方式,只不过是个例子而已。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本发明包含《权利要求书》讲述的范围、和《权利要求书》讲述的范围均等的意义及范围的所有的变更。

Claims (11)

1.一种固体电解电容器,具有:
电容器元件,该电容器元件具有阳极部和阴极部;
模制树脂,该模制树脂密封所述电容器元件;
阳极引线框架,该阳极引线框架在所述模制树脂的内部,从所述电容器元件的所述阳极部的下方与所述阳极部连接;和
阴极引线框架,该阴极引线框架与所述阴极部连接,
所述阳极引线框架,具备:
接受凹部,该接受凹部朝着上方敞开,接受所述阳极部;
保持部,该保持部在所述接受凹部中的所述敞开的一侧,形成为阻止所述阳极部通过的间隔,当从上方按压所述阳极部使所述间隔扩大后,可以使所述阳极部通过,并以所述阳极部被所述接受凹部接受的状态来保持所述阳极部;和
狭缝,该狭缝从所述接受凹部朝着下方延伸。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固体电解电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阳极引线框架,包含:
阳极端子部,该阳极端子部沿着所述模制树脂的底面露出;和
直立部,该直立部与所述阳极端子部一体形成,从所述阳极端子部中靠近所述电容器元件的所述阴极部一侧的端部,朝着所述电容器元件的所述阳极部的方向,在所述模制树脂的内部延伸,并与所述阳极部连接,
在所述直立部中,形成所述接受凹部、所述保持部和所述狭缝。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固体电解电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直立部,包含分别位于与所述直立部从所述阳极端子部延伸的方向正交的方向的一方和另一方的侧端部,
所述侧端部的每一个,向远离所述电容器元件的所述阴极部的方向弯曲。
4.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固体电解电容器,其特征在于:配置所述阳极引线框架,使所述阳极端子部的上面与所述模制树脂的底面直接相接。
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固体电解电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阴极引线框架,包含:
阴极端子部,该阴极端子部沿着所述模制树脂的底面露出;和
一对侧面部,该一对侧面部从所述阴极端子部经台阶部在所述模制树脂的内部延伸,隔着所述电容器元件的所述阴极部相互相对,与所述阴极部连接。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固体电解电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侧面部,包含:
第1侧面部;和
对于所述第1侧面部而言,位于所述阴极部相反一侧的第2侧面部。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固体电解电容器,其特征在于:具备延伸部,该延伸部从所述侧面部朝着与所述阴极部所在的一侧相反一侧延伸。
8.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固体电解电容器,其特征在于:配置所述阴极引线框架,使所述阴极端子部的上面与所述模制树脂的底面直接相接。
9.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固体电解电容器,其特征在于:具备多个所述电容器元件;
多个所述电容器元件各自的所述阳极部,朝着相同的方向设置,与所述阳极引线框架接触。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固体电解电容器,其特征在于:在多个所述电容器元件中的互相邻接的一个电容器元件与另一个电容器元件之间的正下方的所述阳极引线框架的部分,形成贯通孔。
11.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固体电解电容器,其特征在于:在多个所述电容器元件中的互相邻接的一个电容器元件与另一个电容器元件之间的正下方的所述阳极引线框架的部分,形成从所述阳极引线框架的上端朝着下方延伸的其它的狭缝。
CN2008101846074A 2007-12-07 2008-12-08 固体电解电容器 Active CN10145276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7317414 2007-12-07
JP2007-317414 2007-12-07
JP2007317414A JP5041995B2 (ja) 2007-12-07 2007-12-07 固体電解コンデンサ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452766A CN101452766A (zh) 2009-06-10
CN101452766B true CN101452766B (zh) 2012-11-21

Family

ID=4072141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101846074A Active CN101452766B (zh) 2007-12-07 2008-12-08 固体电解电容器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7974077B2 (zh)
JP (1) JP5041995B2 (zh)
KR (1) KR101037040B1 (zh)
CN (1) CN101452766B (zh)
TW (1) TW200929291A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862204B2 (ja) * 2007-12-06 2012-01-25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固体電解コンデンサ
JP5121472B2 (ja) * 2008-01-23 2013-01-16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固体電解コンデンサ
US8199462B2 (en) * 2008-09-08 2012-06-12 Avx Corporation Solid electrolytic capacitor for embedding into a circuit board
JP5546919B2 (ja) * 2010-03-24 2014-07-09 Necトーキン株式会社 固体電解コンデンサ
US8259436B2 (en) * 2010-08-03 2012-09-04 Avx Corporation Mechanically robust solid electrolytic capacitor assembly
US8582278B2 (en) * 2011-03-11 2013-11-12 Avx Corporation Solid electrolytic capacitor with improved mechanical stability
JP5879491B2 (ja) * 2012-02-28 2016-03-08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固体電解コンデンサ
JP2013219362A (ja) 2012-04-11 2013-10-24 Avx Corp 過酷な条件下で強化された機械的安定性を有する固体電解コンデンサ
KR101548865B1 (ko) 2014-05-07 2015-08-31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탄탈륨 캐패시터
KR102149789B1 (ko) 2015-01-20 2020-08-31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적층 세라믹 전자 부품
US9928963B2 (en) 2015-03-13 2018-03-27 Avx Corporation Thermally conductive encapsulant material for a capacitor assembly
US10014108B2 (en) 2015-03-13 2018-07-03 Avx Corporation Low profile multi-anode assembly
US10297393B2 (en) 2015-03-13 2019-05-21 Avx Corporation Ultrahigh voltage capacitor assembly
US9754730B2 (en) 2015-03-13 2017-09-05 Avx Corporation Low profile multi-anode assembly in cylindrical housing
JP6705641B2 (ja) * 2015-11-10 2020-06-03 ローム株式会社 固体電解コンデンサ
US9545008B1 (en) 2016-03-24 2017-01-10 Avx Corporation Solid electrolytic capacitor for embedding into a circuit board
JP6913875B2 (ja) * 2017-02-28 2021-08-04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電解コンデンサ
KR102527716B1 (ko) * 2018-11-22 2023-05-02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탄탈륨 커패시터
JP7178609B2 (ja) * 2018-11-30 2022-11-28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電解コンデンサ
KR102319603B1 (ko) 2019-11-25 2021-11-02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전자 부품
CN115298777A (zh) * 2020-03-27 2022-11-04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电解电容器
JPWO2022138556A1 (zh) * 2020-12-25 2022-06-30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750194A (zh) * 2004-09-13 2006-03-22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片状固体电解电容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2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037142A (en) 1976-01-29 1977-07-19 Sprague Electric Company Electrolytic capacitor package having a grommet with tapered lead holes
JPS6032757Y2 (ja) * 1976-06-08 1985-09-30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樹脂外装型電気部品
JPS6027177B2 (ja) 1980-04-02 1985-06-27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チップ状固体電解コンデンサ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H01259521A (ja) * 1988-04-11 1989-10-17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モールドチップタンタル固体電解コンデンサ
JPH05182873A (ja) 1991-12-27 1993-07-23 Rohm Co Ltd 固体電解コンデンサの製造方法およびこの方法によって製造された固体電解コンデンサ
JP2966624B2 (ja) * 1992-01-21 1999-10-25 太陽誘電株式会社 チップ状インダクタ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H08195330A (ja) * 1995-01-13 1996-07-30 Nichicon Corp チップ状電子部品
JP2002075807A (ja) * 2000-08-31 2002-03-15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固体電解コンデンサ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US6625009B2 (en) 2001-04-05 2003-09-23 Rohm Co., Ltd. Solid electrolytic capacitor and method of making the same
JP2002367862A (ja) 2001-04-05 2002-12-20 Rohm Co Ltd 固体電解コンデンサ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3068576A (ja) * 2001-08-30 2003-03-07 Rohm Co Ltd 面実装型固体電解コンデンサの構造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4472277B2 (ja) 2003-04-10 2010-06-02 Necトーキン株式会社 チップ型固体電解コンデンサ
JP2005093819A (ja) * 2003-09-18 2005-04-07 Hitachi Cable Ltd チップ型コンデンサ及びそのリードフレーム
JP2005166833A (ja) * 2003-12-01 2005-06-23 Rohm Co Ltd 面実装型固体電解コンデンサ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4587444B2 (ja) * 2004-06-09 2010-11-24 Necトーキン株式会社 チップ型固体電解コンデンサ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6108172A (ja) * 2004-09-30 2006-04-20 Sanyo Electric Co Ltd 固体電解コンデンサ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6173383A (ja) 2004-12-16 2006-06-29 Rohm Co Ltd 固体電解コンデンサ及びこの固体電解コンデンサの基板への実装構造
JP4424676B2 (ja) * 2005-04-15 2010-03-03 Necトーキン株式会社 チップ型固体電解コンデンサ
JP2006319113A (ja) 2005-05-12 2006-11-24 Rohm Co Ltd 面実装型固体電解コンデンサとその製造方法
JP4715299B2 (ja) 2005-05-17 2011-07-06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固体電解コンデンサ
KR200406127Y1 (ko) 2005-11-04 2006-01-20 삼화전기주식회사 고체 콘덴서용 리드 프레임
US7468882B2 (en) * 2006-04-28 2008-12-23 Avx Corporation Solid electrolytic capacitor assembly
JP4862204B2 (ja) 2007-12-06 2012-01-25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固体電解コンデンサ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750194A (zh) * 2004-09-13 2006-03-22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片状固体电解电容器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JP平8-195330A 1996.07.30
JP平8-316104A 1996.11.29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5041995B2 (ja) 2012-10-03
KR20090060141A (ko) 2009-06-11
US20090147448A1 (en) 2009-06-11
KR101037040B1 (ko) 2011-05-25
CN101452766A (zh) 2009-06-10
JP2009141208A (ja) 2009-06-25
US7974077B2 (en) 2011-07-05
TW200929291A (en) 2009-07-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452766B (zh) 固体电解电容器
CN101452765B (zh) 固体电解电容器
KR101036986B1 (ko) 고체 전해 콘덴서
US7352561B2 (en) Surface-mount solid electrolytic capacitor and process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CN109152231A (zh) 一种双排qfn集成电路焊接工艺
CN109300689B (zh) 带有防滑槽的模压表贴瓷介电容器及制备方法
KR20070094654A (ko) 패키지형 전자부품에 있어서의 리드 단자의 절단 방법
JP5370536B2 (ja) 固体電解コンデンサ
JP5116861B2 (ja) 固体電解コンデンサ
US10028387B2 (en) Electronic part bonding substrate
JP5102892B2 (ja) 固体電解コンデンサ
JP5370535B2 (ja) 固体電解コンデンサ
CN110933868B (zh) 一种折弯式定位pin脚的PTH焊接方法
JP6898560B2 (ja) 電子部品接合基板
JPH11297729A (ja) 半導体パッケ―ジおよびその形成方法
CN102610943B (zh) 一种引出线弯角安装底板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