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442878A - 挠性配线板、制造该配线板的方法以及成像装置 - Google Patents

挠性配线板、制造该配线板的方法以及成像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442878A
CN101442878A CNA2008101809573A CN200810180957A CN101442878A CN 101442878 A CN101442878 A CN 101442878A CN A2008101809573 A CNA2008101809573 A CN A2008101809573A CN 200810180957 A CN200810180957 A CN 200810180957A CN 101442878 A CN101442878 A CN 10144287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rface portion
flexible substrate
flexible
otch
flexible wir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810180957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442878B (zh
Inventor
饭田晃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film Corp
Original Assignee
Fujifilm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film Corp filed Critical Fujifilm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144287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44287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44287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442878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1/00Printed circuits
    • H05K1/02Details
    • H05K1/0277Bendability or stretchability details
    • H05K1/028Bending or folding regions of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2201/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printed circuits covered by H05K1/00
    • H05K2201/09Shape and layout
    • H05K2201/09009Substrate related
    • H05K2201/09081Tongue or tail integrated in planar structure, e.g. obtained by cutting from the planar structure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29/00Metal working
    • Y10T29/49Method of mechanical manufacture
    • Y10T29/49002Electrical device making
    • Y10T29/49117Conductor or circuit manufacturing
    • Y10T29/49124On flat or curved insulated base, e.g., printed circuit, etc.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Studio Devices (AREA)
  • Structure Of Printed Boards (AREA)
  • Camera Bodies And Camera Details Or Accessories (AREA)
  • Transforming Light Signals Into Electric Signa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挠性配线板、制造该配线板的方法及成像装置。该挠性配线板形成有第一安装表面、第一竖立表面部分、中继部分、第二竖立表面部分和第二安装表面。第一竖立表面部分和第二竖立表面部分设置在同一平面内。第二安装表面是固定的。当第一安装表面沿着X轴方向移动时,由于第一竖立表面部分和第二竖立表面部分设置在同一平面内,因此沿着X轴方向的力作为面外方向的力作用在中继部分上。因此,中继部分弯曲并且作用在第一安装表面和第二安装表面上的反作用力受到抑制。

Description

挠性配线板、制造该配线板的方法以及成像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挠性配线板、制造该配线板的方法以及成像装置。
背景技术
数码摄像机设置有用于对摄影时手的意外移动(摄像机振动)所引起的图像模糊进行校正的模糊校正机构(图像稳定机构)。模糊校正机构以如下方式工作:伴随着手的意外移动所引起的摄像机移动,支撑成像元件或光学元件的移动部件也移动,并且通过固定在摄像机主体中的电路板来处理信号以便抑制图像模糊。通过音圈电动机或步进电动机使移动部件移动。
此处,使用具有折叠部(折叠部分)的挠性配线板在抑制移动部分的移动的负荷的同时将移动部分电连接到电路板上(例如,参见JP-A No.2007-122020)。根据JP-A No.2007-122020的挠性配线板,将挠性基板在多个部分进行折叠并且使挠性基板从形成为大致U形的折叠部的平坦部分上竖起。
然而,采用JP-A No.2007-122020的挠性配线板难以在组装步骤中恒定地保持折叠部处于90°的折叠角。然而,当安装挠性基板时,移动部分和电路板设置成使得折叠部的折叠角变为90°,从而导致反作用力作用在折叠部上。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对折叠使用的挠性基板的反作用力进行抑制的挠性配线板以及成像装置。
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的挠性配线板包括:挠性基板,其包括由切口分割并由中继基板部分连接的第一挠性基板部分和第二挠性基板部分,所述第一挠性基板部分包括第一折叠部(折叠部分)以及相对于所述第一折叠部设置在所述中继基板部分侧并且从所述第一折叠部竖立(折叠并直立)的第一竖立表面部分,所述第二挠性基板部分包括第二折叠部(折叠部分)以及相对于所述第二折叠部设置在所述中继基板部分侧并且从所述第二折叠部竖立的第二竖立表面部分;第一安装表面,其相对于所述第一折叠部设置在与所述第一竖立表面部分相对的一侧,并且第一电极安装在所述第一安装表面上;第二安装表面,其相对于所述第二折叠部设置在与所述第二竖立表面部分相对的一侧,并且第二电极安装在所述第二安装表面上;以及配线部分,其安装在所述第一安装表面、所述第一竖立表面部分、所述中继基板部分、所述第二竖立表面部分和所述第二安装表面上,并且将所述第一电极连接到所述第二电极。
根据将所述第一竖立表面部分和所述第二竖立表面部分设置在同一平面内的上述构造,当沿着与所述第一折叠部和所述第二折叠部成直角的方向的力通过端部作用在所述第一安装表面和所述第二安装表面上时,所述力作为来自面外方向的力作用在所述中继基板部分上。此处,与在从面内方向作用的力的情况相比,在从面外方向作用的力的情况下所述中继基板部分更容易弯曲。因此,由于所述中继基板部分弯曲,可以抑制从所述第一竖立表面部分和所述第二竖立表面部分作用在所述第一安装表面和所述第二安装表面上的反作用力。
此外,如果所述力经由所述第一竖立表面部分和所述第二竖立表面部分而与所述第一折叠部和所述第二折叠部平行地作用在第一安装表面和第二安装表面上,那么力沿着面内方向作用在所述中继基板部分上。然而,由于所述第一竖立表面部分和所述第二竖立表面部分可以沿着面内方向移动大小为所述切口的尺寸的距离,因此,可以抑制从所述第一竖立表面部分和所述第二竖立表面部分作用在所述第一安装表面和所述第二安装表面上的反作用力。
在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的挠性配线板中,所述切口可以形成为U形,所述U形切口的内侧可以用作所述第二挠性基板部分,所述切口的外侧可以用作所述第一挠性基板部分,并且所述配线部分可以以被分割的方式布置在两个所述第一挠性基板部分上。
根据上述构造,所述配线部分在两个所述第一挠性基板部分之间被分割,因此分割后的所述配线部分具有狭窄的宽度。因此,所述中继基板部分的宽度变得狭窄,所述切口的长度增加,在所述第一挠性基板部分和所述第二挠性基板部分沿着与所述切口的纵向(长度方向)相交的方向移动时负荷减小,从而有助于所述第一挠性基板部分和所述第二挠性基板部分移动。
在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的挠性配线板中,通过从所述中继基板部分切割所述第二挠性基板部分的中部并且留下所述第二安装表面来形成辅助切口,并且所述配线部分可以形成在所述辅助切口的两侧。根据该构造,在所述第二挠性基板部分移动的方向上切口的数量增加,从而有助于所述第二挠性基板部分容易地移动。
在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的挠性配线板中,可以在所述第一竖立表面部分的上部和所述第二竖立表面部分的上部设置横越所述切口的第三折叠部。根据上述构造,在所述第一竖立表面部分和所述第二竖立表面部分中形成切口。例如,当所述第一电极沿着与所述第二电极接触或与所述第二电极分离的方向移动时,该移动不受所述中继基板部分抑制,并且在所述第一电极上施加的移动负荷较小。
在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的挠性配线板中,所述中继基板部分可以设置在所述切口的两端,以将所述第一挠性基板部分和所述第二挠性基板部分连接在一起,并且所述配线部分可以设置为在两个所述中继基板部分上被分割。
根据上述构造,当所述第一电极或所述第二电极沿着所述切口的纵向移动时,一组相对的第一挠性基板部分或一组相对的第二挠性基板部分类似平行四边形地进行变形,从而允许所述第一电极或所述第二电极移动而不施加过多的负荷。
此外,当所述第一电极或所述第二电极沿着与所述切口的纵向相交的方向移动时,由于所述切口而使得所述第一挠性基板部分和所述第二挠性基板部分的移动不受阻碍,因此移动变得容易。因此,所述第一电极或所述第二电极可以容易地沿着两个方向移动。
在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的挠性配线板中,可以沿着所述切口的纵向折叠所述中继基板部分,并且可以将所述第一竖立表面部分和所述第二竖立表面部分之间形成的角度(包夹的角度)设定为直角。根据上述构造,所述第一竖立表面部分和所述第二竖立表面部分之间的角度是直角。因此,当要移动所述第一挠性基板部分或所述第二挠性基板部分时,容易使所述第一竖立表面部分和所述第二竖立表面部分彼此独立地移动。因此,可以容易地移动所述第一挠性基板部分和所述第二挠性基板部分。
根据本发明的成像装置可以由以下部分构成:上述构造中的任一种构造的挠性配线板;成像元件,其与所述第一电极连接;驱动单元,其驱动所述成像元件,所述第二电极连接并固定到所述驱动单元;以及移动单元,其使所述成像元件沿着移动平面内的两个轴向移动。
根据上述构造,所述第二电极固定在所述驱动单元上并且允许所述第一电极移动。此处,反作用力不趋向于作用在所述挠性配线板的第一电极或第二电极上;即,所述第一电极或所述第二电极容易移位,并且容易通过所述移动单元使所述成像元件在移动平面内移动。这提高了对所述成像装置的模糊进行校正的成像元件的移动精度,并且提高了所述成像装置的图像稳定化的精度。
反作用力不趋向于作用在安装所述成像元件的第一电极或第二电极上。因此,例如,当用于移动所述第一电极或所述第二电极的装置是电动机时,可以通过抑制输出来减小电动机的尺寸,并且可以实现小尺寸的成像装置。
根据本发明第二方面的制造挠性配线板的方法包括:提供挠性基板;在所述挠性基板中形成切口,所述切口将所述挠性基板分割成第一挠性基板部分和第二挠性基板部分,但是留下将所述第一挠性基板部分连接到所述第二挠性基板部分的中继基板部分;在所述第一挠性基板部分上提供第一折叠部,使所述第一挠性基板部分的相对于所述第一折叠部位于所述中继基板部分侧的一部分竖立以形成第一竖立表面部分,相对于所述第一折叠部在与所述第一竖立表面部分相对的一侧提供第一安装表面,在所述第一安装表面上设置有第一电极;在所述第二挠性基板部分上提供第二折叠部,使所述第二挠性基板部分的相对于所述第二折叠部位于所述中继基板部分侧的一部分竖立以形成第二竖立表面部分,相对于所述第二折叠部在与所述第二竖立表面部分相对的一侧提供第二安装表面,在所述第二安装表面上设置有第二电极;以及在所述第一安装表面、所述第一竖立表面部分、所述中继基板部分、所述第二竖立表面部分和所述第二安装表面上提供配线部分,以将所述第一电极连接到所述第二电极。
在如上所述进行构造时,本发明可以抑制折叠使用的挠性基板的反作用力。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数码摄像机的分解图;
图2A是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成像组件的透视图,而图2B是该成像组件的分解图;
图3A和图3B是在将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挠性配线板折叠之前和折叠之后的示意图;
图4A是示出比较例1的挠性配线板的示意图,而图4B是示出比较例2的挠性配线板的示意图;
图5是示出挠性配线板的位移量与所作用的反作用力之间的关系的视图;
图6A和图6B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挠性基板的另一个实例的示意图;
图7A和图7B是将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挠性配线板折叠之前和折叠之后的示意图;
图8A和图8B是将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另一个实例的挠性配线板折叠之前和折叠之后的示意图;
图9A至图9D是将根据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挠性配线板折叠之后的示意图;
图10A和图10B是将根据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挠性配线板折叠之前和折叠之后的示意图;
图11A和图11B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挠性配线板在移动时的状态的示意图;以及
图12A和图12B是将根据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挠性配线板折叠之前和折叠之后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描述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挠性配线板和成像装置。
图1示出作为成像装置的数码摄像机10。数码摄像机10具有构成数码摄像机10的主体的前盖12和后盖14。
前盖12具有开口,镜头16插入该开口中以用于形成对象的图像。在前盖12的内侧设置有:电源单元20,其用于向数码摄像机10的各个部分提供电能;闪光装置22,其在摄像时根据需要发射光;以及开关按钮24,其用于启动成像操作。
另一方面,在后盖14的内侧设置具有CCD(电荷耦合器件)36的成像组件26,该CCD接收从镜头16入射的光并且将该光转换成成像数据。在成像组件26中设置有形成预定电路图案的挠性配线板30并且CCD 36安装在该挠性配线板上。挠性配线板30的自由端(与安装有CCD 36的一侧相反的端部)从成像组件26的一个侧面(纸面的左侧)突出。
在挠性配线板30的自由端处包括多个端子的连接端子部分82(参见图3A)连接至设置在驱动电路28中的上触点型连接器29上,该驱动电路28形成预定电路图案并驱动成像组件26。这样,成像组件26和驱动电路28电连接在一起。镜头16设置在成像组件26的CCD 36的前表面侧。
驱动电路28设置有位于形成预定电路图案的刚性基板38上的程序单元40,该程序单元40包括IC等。在按压开关按钮24时,程序单元40驱动自动对焦机构(未示出)向着焦点的方向移动镜头16,并进一步驱动CCD 36接收图像数据从而将图像数据存储在诸如SD卡(未示出)等存储装置中。
参照图2A和图2B,成像组件26由以下部分构成:挠性配线板30;第一台架32,其可以沿着箭头X的方向移位并且挠性配线板30固定在该第一台架32上;以及第二台架34,其可以沿着箭头Y的方向移位并且第一台架32安装在该第二台架内部。
第一台架32具有放置部分42,用粘接剂等将该放置部分42固定在挠性配线板30的与安装CCD 36的表面相对的表面上。在设置于下侧的侧壁44的外表面上一体地形成有接合部分46,该接合部分46具有大致U形的外形并具有形成于其中的凹陷部47,上述侧壁44是第一台架32的竖立起来从而包围放置部分42的侧壁44中之一。
另外,在侧壁44的面向驱动电路28的部分上形成有尺寸与挠性配线板30的宽度匹配的切口部分48。通过切口部分48取出挠性配线板30的自由端。
第二台架34具有壳体部分50以便将第一台架32容纳在该壳体部分中。第一致动部分52设置在壳体部分50的底面上从而被驱动电路28沿着箭头X的方向驱动。
第一致动部分52具有:驱动部分54,其设置有由驱动电路28提供电流的压电元件(未示出);以及轴部56,其在驱动部分54和布置于壳体部分50底面上的平板状的支撑部分55之间伸展,并且随着驱动部分54的压电元件的移位而沿着箭头X的方向(正方向、负方向)移位。
轴部56设置成与壳体部分50的底面大致平行。轴部56的外径与第一台架32的接合部分46中的凹陷部47的内径大致相等。沿着与轴部56的轴向相交的方向形成有凹槽(未示出)。
此处,将第一台架32保持在第二台架34的壳体部分50中,使凹陷部47与轴部56的凹槽接合,从而使得接合部46和轴部56一体地移位,并允许第一台架32相对于第二台架34沿着箭头X的方向(正方向、负方向)移位。在壳体部分50中形成的大致L形的导轨(未示出)与被保持的第一台架32的上侧壁44接触,从而将第一台架32保持在大致竖直的方向上。
CCD 36的表面从第二台架34中露出,并且在第二台架34中形成与镜头16相对的开口58(参见图1)。此外,在第二台架34的右侧壁60的外表面上一体地形成有接合部分64,该接合部分64具有大致U形的外形并且具有形成于其中的凹陷部62。
另一方面,参照图2A,第二致动部分66设置在后盖14的内壁表面上从而被驱动电路28沿着箭头Y的方向驱动。第二致动部分66具有:驱动部分68,其设置有由驱动电路28提供电流的压电元件(未示出);以及轴部72,其在驱动部分68和布置于后盖14的内壁表面上的平板状的支撑部分70之间伸展,并且通过驱动部分68的压电元件的移位而沿着箭头Y的方向(正方向、负方向)移位。
轴部72设置成与后盖14的内壁表面大致平行。轴部72的外径与接合部分64的凹陷部62的内径大致相等。沿着与轴部72的轴向相交的方向形成有凹槽(未示出)。
此处,第二台架34在其中保持第一台架32和挠性配线板30的状态下,凹陷部62与轴部72的凹槽接合,从而使得接合部分64和轴部72一体地移位,并允许第二台架34相对于后盖14的内壁表面沿着箭头Y的方向(正方向、负方向)移位。此处,在后盖14的内壁表面上形成的大致L形的导轨(未示出)与第二台架34左侧的侧壁74接触从而将第二台架34保持在大致竖直的方向上。
参照图1,驱动电路28设置有加速度传感器(未示出),在摄像者的手的意外移动导致数码摄像机10的光轴沿着箭头X和箭头Y的方向发生移动的情况下,该加速度传感器用于检测从初始光轴沿着箭头X和箭头Y的方向偏移的量。
根据所检测出的沿着X方向和Y方向偏移的量,驱动电路28驱动第一致动部分52和第二致动部分66以使第一台架32和第二台架34沿着X方向和Y方向移位。由此,CCD 36在与其成像平面平行的移动平面内沿着X方向和Y方向发生移位(移动),从而校正把持数码摄像机10的手的意外移动。
接下来将描述挠性配线板30。图3A示出从安装有CCD 36的一侧看到的挠性配线板30在折叠之前的状态。图3B示出折叠后的挠性配线板30与驱动电路28连接的状态。
挠性配线板80使用由诸如聚酰亚胺薄膜或PET薄膜等树脂制成的挠性基板84作为基底部件。在挠性基板84的一个表面上形成有铜箔制成的多根配线86。配线86将CCD 36的端子(未示出)电连接到连接端子部分82的端子上。在配线86的表面上布置有由聚酰亚胺薄膜制成的覆盖层,并且对该覆盖层进行加热和加压粘结以覆盖配线86。
挠性配线板30具有在挠性基板84的自由端所在侧形成的具有圆形端部的切口88。切口88将挠性基板84分割成第一挠性部分90和第二挠性部分92,并留下将第一挠性部分90和第二挠性部分92连接在一起的中继部分94。
此处,在挠性基板84中,将配线86形成为使切口88的端部近似拱形回转的区域作为中继部分94,并且以中继部分94作为基准,将连接端子部分82所在侧作为第二挠性部分92,而将安装有CCD 36(参见图1)的一侧作为第一挠性部分90。沿着与配线86的配线方向成直角的方向在第一挠性部分90中设定第一折叠线96。此外,沿着与配线86的配线方向成直角的方向在第二挠性部分92中设定第二折叠线98。
在第一挠性部分90中,以第一折叠线96作为基准,位于与中继部分94相对的一侧上的区域的表面用作第一安装表面81。在第一安装表面81上设置有安装电极部分83,该安装电极部分83具有布置成与CCD 36(参见图1)的端子匹配的多个电极焊盘。
在第二挠性部分92中,以第二折叠线98作为基准,位于与中继部分94相对的一侧上的区域的表面用作第二安装表面85。连接端子部分82设置在第二安装表面85上。此外,在沿着第一折叠线96和第二折叠线98折叠之前,将CCD 36焊接到安装电极部分83上。
在制造如图3B所示的挠性配线板30时,沿着第一折叠线96折叠挠性基板84的第一挠性部分90,并使中继部分94所在侧竖起以形成第一竖立表面部分102。另一方面,沿着第二折叠线98朝向与第一折叠线96相反的方向折叠第二挠性部分92,并且使中继部分94所在侧竖起以形成第二竖立表面部分104。此处,当共用的中继部分94竖起时,第一竖立表面部分102和第二竖立表面部分104设置在同一平面内。虽然未在附图中示出,但是配线86设置在第一挠性部分90、第一竖立表面部分102、中继部分94、第二竖立表面部分104以及第二挠性部分92上。
接下来,将连接端子部分82插入驱动电路28的连接器29中以进行连接,并固定第二安装表面85所在侧。另一方面,将第一安装表面81所在侧粘结固定到第一台架32(参见图2B)上。然后,安装诸如成像组件26和镜头16等(参见图1)部件来组装数码摄像机10。
接下来将描述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操作。首先,对比本发明来描述传统上已经使用的挠性配线板300。
参照图4A,沿着第一折叠线304折叠比较例的挠性配线板300,并且第一竖立表面部分306从安装有CCD 36的第一安装表面302上竖起。此外,沿着第二折叠线312折叠挠性配线板300,并且第二竖立表面部分314从设置有连接端子部分308的第二安装表面310上竖起。分别沿着第三折叠线305和第四折叠线307折叠第一竖立表面部分306和第二竖立表面部分314从而形成中继部分316。
CCD 36(第一安装表面302)受成像组件(未示出)的致动器驱动而沿着X轴和Y轴的方向移动,并且连接端子部分308连接并固定到驱动成像组件的驱动电路(未示出)的连接器。
首先,定义方向和原点位置。布置CCD 36和连接端子部分308的方向作为X轴方向,CCD 36和连接端子部分308彼此接近的方向作为正(X+)方向,而它们彼此分离的方向作为负(X-)方向。此外,在X轴方向上,首先设定的CCD 36和连接端子部分308的位置(原点位置)是如下的位置:即,在第一竖立表面部分306和中继部分316之间形成的角度为90°并且在第二竖立表面部分314和中继部分316之间形成的角度为90°。
此外,沿着使CCD 36和连接端子部分308之间的间隙加宽的方向所作用的反作用力作为正(P+)反作用力,而沿着使该间隙缩小的方向所作用的反作用力作为负(P-)反作用力。与X轴成直角相交的方向是Y轴方向。
作为比较例的挠性配线板300的折叠角的第一方式,假设第一竖立表面部分306和中继部分316之间形成的角度是α1(90°<α1<180°),而第二竖立表面部分314和中继部分316之间形成的角度是α2(90°<α2<180°)。
如果将该状态下的挠性配线板300布置到上述原点位置,由于连接端子部分308所在侧已经被固定住,因此正的反作用力(PB+)从第一竖立表面部分306作用到第一安装表面302上,以便通过扩大CCD 36和连接端子部分308之间的间隙而返回到初始位置。如果进一步使CCD 36从原点位置沿着(X+)的方向靠近连接端子部分308,则从第一竖立表面部分306作用在第一安装表面302上的正的反作用力增大,并且反作用力变为P1+。
相反,如果CCD 36从原点位置沿着(X-)方向与连接端子部分308分离,则正的反作用力减小并且沿X轴方向的反作用力在如下位置变成几乎为0:即,第一竖立表面部分306和中继部分316之间形成的角度为α1而在第二竖立表面部分314和中继部分316之间形成的角度为α2。如果CCD 36进一步沿着(X-)方向分离,那么负的反作用力(P1-)起作用以便通过缩小CCD 36和连接端子部分308之间的间隙而返回到初始位置。
图5是示出沿着X轴方向的位移量与作用在第一折叠线304和第二折叠线312上的反作用力之间的关系的视图。在图5中,在折叠第一折叠线304和第二折叠线312时,如果在第一竖立表面部分306和中继部分316之间形成的角度为α1而在第二竖立表面部分314和中继部分316之间形成的角度为α2,则沿着X轴方向的位移量与反作用力之间的关系由曲线B表示。
作为如图4B所示的另一个比较例的挠性配线板300的折叠角的第二方式,假设第一竖立表面部分306和中继部分316之间形成的角度是α3(0°<α3<90°),而第二竖立表面部分314和中继部分316之间形成的角度是α4(0°<α4<90°)。
如果将该状态下的挠性配线板300布置到上述原点位置,则负的反作用力(PC-)作用到第三折叠线305和第四折叠线307上,以便通过缩小CCD 36和连接端子部分308之间的间隙而返回到初始位置。
此外,如果使CCD 36从原点位置沿着(X+)的方向靠近连接端子部分308,则负的反作用力减小并且沿着X轴方向的反作用力在如下位置变为0:即,在第一竖立表面部分306和中继部分316之间形成的角度为α3而在第二竖立表面部分314和中继部分316之间形成的角度为α4。如果进一步使CCD 36从原点位置沿着(X+)方向靠近连接端子部分308,则作用在第三折叠线305和第四折叠线307上的正的反作用力增大,并且反作用力变为P2+。
相反,如果CCD 36从原点位置沿着(X-)方向与连接端子部分308分离,则负的反作用力进一步起作用以便通过缩小CCD 36和连接端子部分308之间的间隙而返回到初始位置。在进行上述折叠时,如果在第一竖立表面部分306和中继部分316之间形成的角度为α3而在第二竖立表面部分314和中继部分316之间形成的角度为α4,则沿着X轴方向的位移量与反作用力之间的关系由曲线C表示。
比较例的折叠角的第一方式和第二方式都可能出现在挠性配线板300的实际组装步骤中。因此,当使用这些比较例的挠性配线板300时,为了使CCD 36相对于连接端子部分308经历范围为±X的位移(移动),必须施加不受P2-至P1+的宽范围内的反作用力影响的较大推力。然而,这使得用于使CCD 36移动的装置变得庞大笨重,从而需要较多的能量使其移动,此外还难以减小其尺寸。
虽然在上文中讨论了比较例的CCD 36沿着X轴方向的移动,但是因为第一竖立表面部分306总是沿着相对于第二竖立表面部分314发生偏斜的方向移动,因此,由于在CCD 36沿着Y轴方向移动时所产生的扭转力,反作用力也作用在中继部分316上。因此,移动装置必须能够施加不受反作用力影响的较大推力。
另一方面,在采用如图3B所示的本发明挠性配线板30的情况下,当CCD 36沿着X轴方向移动时,沿着X轴方向的力通过第一安装表面81和第二安装表面85的端部作用在第一安装表面81和第二安装表面85上。此处,第一竖立表面部分102和第二竖立表面部分104布置在同一平面内。因此,在中继部分94中,沿着X轴方向的力作为来自面外方向的力起作用。
与力从中继部分94的面内方向作用的情况相比,在力从其面外方向作用的情况下中继部分94更容易弯曲。因此,在中继部分94发生弯曲的情况下,从第一竖立表面部分102和第二竖立表面部分104作用在第一安装表面81和第二安装表面85上的反作用力受到抑制。
在本文中,可以使用图5中的曲线A表示挠性配线板30由于沿着X轴方向的位移而产生的反作用力的量值。对比图5中的曲线A、曲线B和曲线C可以理解到,当本发明的挠性配线板30沿着X轴方向产生范围为±X的位移时,影响CCD 36移动的反作用力在P0-至P0+的范围内,从而与比较例的挠性配线板300相比,降低了移动CCD36所需的推力。这可以减小用于移动CCD 36的装置的尺寸。
此外,如果沿着Y轴方向的力通过第一竖立表面部分102和第二竖立表面部分104与第一折叠线96和第二折叠线98平行地作用在第一安装表面81和第二安装表面85上,则力沿着面内方向作用在中继部分94上。然而,此时,由于第一竖立表面部分102和第二竖立表面部分104可以沿着面内方向移动大小为切口88的尺寸的距离,因此,从第一竖立表面部分102并从第二竖立表面部分104作用在第一安装表面81和第二安装表面85上的反作用力受到抑制。与比较例相比,这抑制了影响CCD 36沿着Y轴方向的移动的反作用力。
根据本发明的上述挠性配线板30,第一竖立表面部分102和第二竖立表面部分104设置在同一平面内,从而抑制沿着该平面内的X轴和Y轴方向作用在第一安装表面81和第二安装表面85上的反作用力。这提高了为了对把持数码摄像机10的手的意外移动进行校正而移动CCD 36的移动精度,并且提高了对把持数码摄像机10的手的意外移动进行校正的精度。另外,由于反作用力不倾向于作用在安装有CCD 36的安装电极部分83上或连接端子部分82上,因此当例如移动CCD 36的装置是电动机时,可以降低电动机的输出,因此可以减小电动机的尺寸从而可以实现小尺寸的数码摄像机10。
图6A和图6B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另一个实例的挠性配线板110。挠性配线板110采用将挠性配线板30的中继部分94布置在Y轴方向上的一侧的形状。
在挠性配线板110中,第一竖立表面部分102和第二竖立表面部分104设置在同一平面内,从而抑制在CCD 36沿Y轴方向移动或静止时作用在第一安装表面81和第二安装表面85上的反作用力。此外,由于允许第一竖立表面部分102和第二竖立表面部分104自由地移动大小为切口88的尺寸的距离,在CCD 36沿X轴方向移动或静止时,作用在第一安装表面81和第二安装表面85上的反作用力受到抑制。
接下来,将参照附图描述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挠性配线板和成像装置。此处,与上述第一实施例基本相同的部分采用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并且不进行重复描述。
图7A和图7B示出挠性配线板120。挠性配线板120使用由诸如聚酰亚胺薄膜或PET薄膜等树脂制成的挠性基板122作为基底部件。挠性配线板120具有采用冲压法在挠性基板122中形成的U形切口124。
切口124将挠性基板122分割成第一挠性部分126和第二挠性部分128,并留下将第一挠性部分126和第二挠性部分128连接在一起的中继部分130。切口124的外侧是第一挠性部分126,而其内侧是第二挠性部分128。
安装电极部分83设置在第一挠性部分126上并通过焊接将CCD36(参见图1)安装在安装电极部分83上。连接端子部分82设置在第二挠性部分128的端部,该连接端子部分82用于连接到驱动CCD36的驱动电路(未示出)上。安装电极部分83和连接端子部分82通过配线86(86A、86B)电连接到一起。为两个第一挠性部分126分割并设置配线86。
在第一挠性部分126中沿着与配线86A和86B的配线方向成直角的方向设置有第一折叠线96A和96B,并且在第二挠性部分128中沿着与配线86A和86B的配线方向成直角的方向设置有第二折叠线98。
在第一挠性部分126中,以第一折叠线96A和96B作为基准,位于与中继部分130相对的一侧的区域的表面用作第一安装表面132。此外,在第二挠性部分128中,以第二折叠线98作为基准,位于与中继部分130相对的一侧的区域的表面用作第二安装表面134。在沿着第一折叠线96A、96B和第二折叠线98折叠挠性基板122之前,将CCD 36焊接到安装电极部分83上。
在制造如图7B所示的挠性配线板120时,沿着第一折叠线96A、96B折叠第一挠性部分126,并且使中继部分130所在侧竖起以形成第一竖立表面部分136。另一方面,沿着第二折叠线98朝向与第一折叠线96A、96B相反的方向折叠第二挠性部分128,并且使中继部分130所在侧竖起以形成第二竖立表面部分138。此处,当共用的中继部分130竖起时,第一竖立表面部分136和第二竖立表面部分138设置在同一平面内。在该图7B中未示出配线86。
接下来,将连接端子部分82插入驱动电路28的连接器29中以进行连接,并且固定第二安装表面134所在侧。另一方面,将第一安装表面132所在侧粘结固定到第一台架32(参见图2B)上。然后,安装诸如成像组件26和镜头16等部件以组装数码摄像机10。
接下来将描述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操作。
在使用如图7B所示的挠性配线板120的情况下,当CCD 36沿着X轴方向移动时,沿着X轴方向的力通过第一安装表面132和第二安装表面134的端部作用在第一安装表面132和第二安装表面134上。此处,第一竖立表面部分136和第二竖立表面部分138布置在同一平面内。因此,在中继部分130中,沿着X轴方向的力作为来自面外方向的力起作用。
与力从中继部分130的面内方向作用的情况相比,在力从其面外方向作用的情况下中继部分130更容易发生弯曲。因此,当中继部分130弯曲时,从第一竖立表面部分136和第二竖立表面部分138作用在第一安装表面132和第二安装表面134上的反作用力受到抑制。
对于挠性配线板120的Y轴方向,当CCD 36沿着Y轴方向移动时,允许第一竖立表面部分136和第二竖立表面部分138沿着包括第一竖立表面部分136和第二竖立表面部分138在内的面内方向在两个位置处自由地进行大小为切口124的尺寸的位移。因此,从第一竖立表面部分136和第二竖立表面部分138作用在第一安装表面132和第二安装表面134上的反作用力受到抑制。
此外,由于配线86被分割成配线86A和86B,因此分割后的配线86A和86B具有较小的宽度。因此,中继部分130具有较小的宽度,切口124具有较大的长度,并且当第一挠性部分126和第二挠性部分128沿着Y轴方向相对移动时反作用力(负荷)减小,从而使得CCD 36能够容易地沿着Y轴方向移动。
图8A和图8B示出根据第二实施例的另一个实例的挠性配线板140。从挠性配线板120的中继部分130切割第二挠性部分128的中部从而形成辅助切口142并留下第二安装表面134,从而形成挠性配线板140。在辅助切口142的两侧形成配线86A和86B。
与上述挠性配线板120(参见图7A和图7B)一样,挠性配线板140能够抑制沿X轴方向的反作用力。对于沿Y轴方向的反作用力,在第二挠性部分128移动的方向(Y轴方向)上总共包括3个切口,即两个切口124和一个辅助切口142。因此,允许第二挠性部分128随着第一挠性部分126的移动而自由地移动(相对地移动)大小为三个切口的尺寸的距离,从而抑制CCD 36移动时作用在CCD 36上的反作用力。
接下来,参照附图描述根据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挠性配线板和成像装置。此处,与上述第一和第二实施例基本相同的部分采用与第一和第二实施例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并且不进行重复描述。
图9A示出如下的状态:在上述挠性配线板30中,横越切口88在第一竖立表面部分102的上部和第二竖立表面部分104的上部设置第三折叠线33,并且沿该折叠线折叠成大约90°。相应地,图9B示出如下的状态:在上述挠性配线板110中,横越切口88在第一竖立表面102的上部和第二竖立表面104的上部设置第三折叠线113,并且沿该折叠线折叠成大约90°。
图9C示出如下的状态:在上述挠性配线板120中,横越切口124在第一竖立表面部分136的上部和第二竖立表面部分138的上部设置第三折叠线123,并且沿该折叠线折叠成大约90°。图9D示出如下的状态:在上述挠性配线板140中,横越切口124和辅助切口142,在第一竖立表面部分136的上部和第二竖立表面部分138的上部设置第三折叠线143,并且沿该折叠线折叠成大约90°。
接下来,将描述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操作。
如图9A至图9D所示,将挠性配线板30、110、120和140沿着第三折叠线33、113、123和143折叠成90°。因此,在第一竖立表面部分102、136和第二竖立表面部分104、138的从下端到上端的区域中都存在切口88、切口124和辅助切口142。
因此,当CCD 36和连接端子部分82沿着与切口相交的方向移动时,由于中继部分94或中继部分130的刚性而产生的反作用力对移动的约束受到了抑制,并且在CCD 36移动时施加较小的负荷(反作用力)。
接下来,参照附图描述根据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挠性配线板和成像装置。此处,与上述第一实施例基本相同的部分采用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并且不进行重复描述。
图10A示出从安装有CCD 36的表面侧看到的挠性配线板150折叠之前的状态。图10B示出挠性配线板150折叠之后的形状。
配线板150使用由诸如聚酰亚胺薄膜或PET薄膜等树脂制成的挠性基板152作为基底部件。挠性基板152在XY平面内具有近十字交叉的外形,在左右方向(X轴方向)上的左侧是第一挠性部分154,而右侧是第二挠性部分156。
沿着纵向(Y轴方向)在第一挠性部分154和第二挠性部分156之间形成矩形切口158。沿着纵向在切口158的两端设置两个中继部分160和162来将第一挠性部分154和第二挠性部分156连接在一起。
用于安装CCD 36的安装电极部分83设置在第一挠性部分154的第一安装表面164上,连接端子部分82设置在第二挠性部分156的第二安装表面166的端部。安装电极部分83和连接端子部分82通过配线86A和86B电连接在一起。
在第一挠性部分154和第二挠性部分156经由切口158相对的区域中,第一折叠线168A和168B沿着与配线86A和86B成直角的方向(X轴方向)设置在第一挠性部分154上。此外,第二折叠线169A和169B沿着与配线86A和86B成直角的方向(X轴方向)设置在第二挠性部分156上。此外,第三折叠线170A和170B在中继部分160和162侧设置在第一挠性部分154和第二挠性部分156上。在折叠第一折叠线168A和168B、第二折叠线169A和169B、以及第三折叠线170A和170B之前,将CCD36焊接到安装电极部分83。
在制造如图10B所示的挠性配线板150时,沿着第一折叠线168A和168B、第二折叠线169A和169B、以及第三折叠线170A和170B折叠挠性基板152,以形成第一竖立表面部分172A、172B和第二竖立表面部分174A、174B,并且中继部分160和中继部分162布置成彼此相对。第一竖立表面部分172A和第二竖立表面部分174A布置在同一平面内,并且第一竖立表面部分172B和第二竖立表面部分174布置在同一平面内。
接下来,将连接端子部分82插入驱动电路28的连接器29(参见图1)中以进行连接,并且固定第二安装表面166所在侧。另一方面,将第一安装表面164所在侧粘结固定到第一台架32(参见图2B)上。然后,安装诸如成像组件26和镜头16(参见图1)等部件来组装数码摄像机10。在图10B中未示出配线。
接下来将描述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操作。
参照图11A,当CCD 36沿着Y轴方向移动时,因为第一竖立表面部分172A和第二竖立表面部分174A在同一平面内并且第一竖立表面部分172B和第二竖立表面部分174B在另外的同一平面内,因此沿Y轴方向作用的力是来自第一竖立表面部分172A、第二竖立表面部分174A、第一竖立表面部分172B和第二竖立表面部分174B的面外方向的力。
由于该面外方向的力,一组相对的第一竖立表面部分172A和第一竖立表面部分172B以及一组相对的第二竖立表面部分174A和第二竖立表面部分174B容易分别以平行四边形的形状进行变形。因此,可以移动CCD 36而不使其受到过大反作用力(负荷)的影响。
参照图11B,另一方面,当CCD 36沿着X轴方向移动时,第一挠性部分154可以容易地移动大小为切口158的尺寸的距离从而抑制反作用力。
接下来,参照附图描述根据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挠性配线板和成像装置。此处,与上述第一实施例基本相同的部分采用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并且不进行重复描述。
参照图12A,第五实施例的挠性配线板180具有沿着挠性配线板30(参见图3A和图3B)的切口88的长度方向的折叠线182,该折叠线起到中继部分94的作用。此外,参照图12B,沿着折叠线182折叠挠性配线板180,从而使得第一竖立表面部分102和第二竖立表面部分104形成的角度θ3是直角(90°)或接近直角的角度。在图12B中未示出驱动电路、成像组件和配线。
接下来将描述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操作。
在挠性配线板180中,在第一竖立表面部分102和第二竖立表面部分104之间形成的角度是直角(或接近直角的角度)。因此,当第一挠性部分90上的CCD 36沿着X轴方向和Y轴方向移动时,第一竖立表面部分102的移动不容易受到第二竖立表面部分104的干扰。因此,当CCD 36移动时,可以抑制作用在第一挠性部分90和第二挠性部分92上的反作用力。因此,可以容易地移动第一挠性部分90上的CCD 36。
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例。除了数码摄像机以外,挠性配线板还可以应用到诸如计时器、笔记本个人计算机、打印机等各种电子装置上。此外,挠性基板的折叠线不一定需要设置在与配线成直角的方向上,而是可以根据挠性基板的外形或挠性基板上的配线图案来合适地更改折叠线的方向。除此之外,第一折叠线和第二折叠线可以处于同一直线上,或者可以不处于同一直线上。除了CCD以外,还允许使用CMOS型成像元件或任意其他成像元件。

Claims (13)

1.一种挠性配线板,包括:
挠性基板,其包括由切口分割并由中继基板部分连接的第一挠性基板部分和第二挠性基板部分,其中,
所述第一挠性基板部分包括第一折叠部以及第一竖立表面部分,所述第一竖立表面部分相对于所述第一折叠部设置在所述中继基板部分侧并且从所述第一折叠部竖立,
所述第二挠性基板部分包括第二折叠部以及第二竖立表面部分,所述第二竖立表面部分相对于所述第二折叠部设置在所述中继基板部分侧并且从所述第二折叠部竖立;
第一安装表面,其相对于所述第一折叠部设置在与所述第一竖立表面部分相对的一侧,并且第一电极安装在所述第一安装表面上;
第二安装表面,其相对于所述第二折叠部设置在与所述第二竖立表面部分相对的一侧,并且第二电极安装在所述第二安装表面上;以及
配线部分,其安装在所述第一安装表面、所述第一竖立表面部分、所述中继基板部分、所述第二竖立表面部分和所述第二安装表面上,并且将所述第一电极连接到所述第二电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挠性配线板,其中,
所述切口形成为U形,所述第二挠性基板部分设置在所述U形切口的内侧,所述第一挠性基板部分设置在所述U形切口的外侧,并且所述配线部分在所述第一挠性基板部分上被分割成两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挠性配线板,其中,
通过从所述中继基板部分直到所述第二安装表面为止对所述第二挠性基板部分的中部进行切割来形成辅助切口,并且所述配线部分形成在所述辅助切口的两侧。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挠性配线板,其中,
在所述第一竖立表面部分的上部和所述第二竖立表面部分的上部设置有横越所述切口的第三折叠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挠性配线板,其中,
所述中继基板部分设置在所述切口的各端,以将所述第一挠性基板部分和所述第二挠性基板部分连接在一起,并且所述配线部分在各个所述中继基板部分之间被分割。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挠性配线板,其中,
沿着所述切口的纵向折叠所述中继基板部分,并且在所述第一竖立表面部分和所述第二竖立表面部分之间形成的角度大致为直角。
7.一种成像装置,包括: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挠性配线板;
成像元件,其与所述第一电极连接;
驱动单元,其连接并固定到所述第二电极并且驱动所述成像元件;以及
移动单元,其使所述成像元件沿着移动平面内的两个轴向移动。
8.一种制造挠性配线板的方法,包括:
提供挠性基板;
在所述挠性基板中形成切口,所述切口将所述挠性基板分割成第一挠性基板部分和第二挠性基板部分,但是留下将所述第一挠性基板部分连接到所述第二挠性基板部分的中继基板部分;
在所述第一挠性基板部分上提供第一折叠部,使所述第一挠性基板部分的相对于所述第一折叠部位于所述中继基板部分侧的一部分竖立以形成第一竖立表面部分,相对于所述第一折叠部在与所述第一竖立表面部分相对的一侧提供第一安装表面,并且在所述第一安装表面上设置有第一电极;
在所述第二挠性基板部分上提供第二折叠部,使所述第二挠性基板部分的相对于所述第二折叠部位于所述中继基板部分侧的一部分竖立以形成第二竖立表面部分,相对于所述第二折叠部在与所述第二竖立表面部分相对的一侧提供第二安装表面,在所述第二安装表面上设置有第二电极;以及
在所述第一安装表面、所述第一竖立表面部分、所述中继基板部分、所述第二竖立表面部分和所述第二安装表面上提供配线部分,以将所述第一电极连接到所述第二电极。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制造挠性配线板的方法,其中,
所述切口具有U形形状,所述第二挠性基板部分设置在所述U形切口的内侧,所述第一挠性基板部分设置在所述U形切口的外侧,并且所述配线部分在所述第一挠性基板部分上被分割成两组。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制造挠性配线板的方法,其中,
通过从所述中继基板部分直到所述第二安装表面为止对所述第二挠性基板部分的中部进行切割来形成辅助切口,并且所述配线部分形成在所述辅助切口的两侧。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制造挠性配线板的方法,其中,
通过折叠所述第一竖立表面部分的上部和所述第二竖立表面部分的上部来提供横越所述切口的第三折叠部。
12.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制造挠性配线板的方法,其中,
所述中继基板部分设置在所述切口的各端,以将所述第一挠性基板部分和所述第二挠性基板部分连接在一起,并且所述配线部分在各个所述中继基板部分之间被分割。
13.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制造挠性配线板的方法,其中,
沿着所述切口的纵向折叠所述中继基板部分,并且在所述第一竖立表面部分和所述第二竖立表面部分之间形成的角度大致为直角。
CN2008101809573A 2007-11-21 2008-11-20 挠性配线板、制造该配线板的方法以及成像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44287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7-302045 2007-11-21
JP2007302045 2007-11-21
JP2007302045A JP2009128521A (ja) 2007-11-21 2007-11-21 フレキシブル配線板及び撮像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442878A true CN101442878A (zh) 2009-05-27
CN101442878B CN101442878B (zh) 2010-12-15

Family

ID=4064073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101809573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442878B (zh) 2007-11-21 2008-11-20 挠性配线板、制造该配线板的方法以及成像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20090126976A1 (zh)
JP (1) JP2009128521A (zh)
CN (1) CN101442878B (zh)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447822A (zh) * 2010-09-30 2012-05-09 蒂雅克股份有限公司 摄像机模块安装装置
CN107580406A (zh) * 2012-07-12 2018-01-12 环球展览公司 用以提供到无边界柔性显示器的电连接的构件及相关联方法
WO2020062492A1 (zh) * 2018-09-30 2020-04-02 惠科股份有限公司 电路板结构及显示面板
CN111665677A (zh) * 2020-04-29 2020-09-15 高瞻创新科技有限公司 折叠电路板结构
US10925156B2 (en) 2018-09-30 2021-02-16 HKC Corporation Limited Circuit board structure and display panel
CN113906244A (zh) * 2019-06-06 2022-01-07 加特可株式会社 控制单元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05040036B4 (de) * 2005-08-23 2019-11-21 Deutsches Zentrum für Luft- und Raumfahrt e.V. Roboter-Hand
JP2009009631A (ja) * 2007-06-27 2009-01-15 Sumitomo Bakelite Co Ltd フレキシブル配線ユニットおよび電子機器
CN102802497B (zh) * 2009-06-25 2015-03-25 奥林巴斯医疗株式会社 摄像单元
JP5519390B2 (ja) * 2010-04-30 2014-06-11 日本電産サンキョー株式会社 振れ補正機能付き光学ユニット
JP4843726B1 (ja) 2010-06-30 2011-12-21 株式会社東芝 電子機器
JP5621690B2 (ja) * 2011-03-31 2014-11-12 富士通株式会社 電子装置及びフレキシブル基板
FR2974968B1 (fr) * 2011-05-03 2013-07-05 Aldebaran Robotics S A Circuit imprime destine a assurer le raccordement d'un moteur electrique et moteur electrique comprenant le circuit imprime
JP2013041006A (ja) * 2011-08-11 2013-02-28 Fujifilm Corp 防振ユニット、及び防振ユニットの組立方法
JP5846995B2 (ja) * 2012-03-30 2016-01-20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 液晶表示装置
JP6184106B2 (ja) * 2013-01-25 2017-08-23 エムテックスマツムラ株式会社 固体撮像素子用中空パッケージ、固体撮像素子及び固体撮像装置
JP5924456B2 (ja) * 2013-09-06 2016-05-25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多層基板
JP6323250B2 (ja) * 2014-08-15 2018-05-16 富士通株式会社 電子機器及び電子機器の製造方法
JP6415193B2 (ja) * 2014-09-05 2018-10-3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電子機器
EP3199002A1 (en) * 2014-09-23 2017-08-02 Koninklijke Philips N.V. Flat cable strain relief with controlled mechanical resistance
DE102015003711A1 (de) 2015-03-20 2016-09-22 e.solutions GmbH Flachleitung, Substrat hierfür und Verwendung derselben
JP2017159694A (ja) * 2016-03-07 2017-09-14 株式会社東海理化電機製作所 撮像装置
JP6197925B2 (ja) * 2016-07-06 2017-09-20 住友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フレキシブルプリント基板および太陽光発電モジュール
US20180255842A1 (en) * 2017-03-09 2018-09-13 Google Llc Interactive Object with Multiple Electronics Modules
KR102421405B1 (ko) 2017-08-24 2022-07-15 한국단자공업 주식회사 연성기판
JP6516026B2 (ja) * 2018-01-22 2019-05-22 株式会社ニコン 撮像装置
EP3751835B1 (en) * 2018-03-22 2022-06-08 Kyocera Corporation Camera module
RU2706213C2 (ru) * 2018-05-11 2019-11-15 Российская Федерация, от имени которой выступает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ая корпорация по космической деятельности "РОСКОСМОС" Гибкая прецизионная плата
KR102589379B1 (ko) * 2018-08-27 2023-10-16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센서 구동 장치 및 카메라 모듈
JP7258508B2 (ja) * 2018-10-12 2023-04-17 新思考電機有限公司 撮像素子への給電装置、これを備えるカメラ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JP2020137237A (ja) * 2019-02-19 2020-08-3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振動波モータおよび振動波モータを備えた鏡筒駆動装置
US11483422B2 (en) * 2019-06-28 2022-10-25 Samsung Electro-Mechanics Co., Ltd. Printed circuit board and electronic device comprising the same
JP2020106845A (ja) * 2020-02-10 2020-07-09 国立大学法人東北大学 フレキシブル配線体、駆動システムおよび撮像装置
JP2022130183A (ja) * 2021-02-25 2022-09-06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揺れ補正ユニット、光学ユニットおよびスマートフォン
US11917296B2 (en) * 2021-05-25 2024-02-27 Nidec Corporation Wiring member, shake correction unit, and smartphone
JP2022181060A (ja) * 2021-05-25 2022-12-07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配線部材、揺れ補正ユニットおよびスマートフォン
US20230069902A1 (en) * 2021-09-07 2023-03-09 Apple Inc. Moveable flex circuit for cameras with moveable image sensors
WO2023229401A1 (ko) * 2022-05-27 2023-11-30 삼성전자 주식회사 이미지 센서를 포함하는 카메라 및 그 카메라를 포함하는 전자 장치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587719A (en) * 1983-08-01 1986-05-13 The Board Of Trustees Of The Leland Stanford Junior University Method of fabrication of long arrays using a short substrate
US4885430A (en) * 1986-05-29 1989-12-05 Hewlett-Packard Company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 assembly with torsionly rotated conductors
JP3435245B2 (ja) * 1995-02-21 2003-08-11 ペンタックス株式会社 フレキシブルプリント配線板
JP2000039655A (ja) * 1998-05-20 2000-02-08 Nikon Corp フレキシブルプリント基板が用いられる機器
US6175504B1 (en) * 1998-09-17 2001-01-16 Dell Usa, L.P. Multi-member axial flexible circuit
JP2001281749A (ja) * 2000-03-31 2001-10-10 Fuji Photo Optical Co Ltd カメラ
US7734083B2 (en) * 2005-07-08 2010-06-08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Printed board, image pickup apparatus and camera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447822A (zh) * 2010-09-30 2012-05-09 蒂雅克股份有限公司 摄像机模块安装装置
CN102447822B (zh) * 2010-09-30 2014-09-24 蒂雅克股份有限公司 摄像机模块安装装置
CN107580406A (zh) * 2012-07-12 2018-01-12 环球展览公司 用以提供到无边界柔性显示器的电连接的构件及相关联方法
WO2020062492A1 (zh) * 2018-09-30 2020-04-02 惠科股份有限公司 电路板结构及显示面板
US10925156B2 (en) 2018-09-30 2021-02-16 HKC Corporation Limited Circuit board structure and display panel
CN113906244A (zh) * 2019-06-06 2022-01-07 加特可株式会社 控制单元
CN111665677A (zh) * 2020-04-29 2020-09-15 高瞻创新科技有限公司 折叠电路板结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09128521A (ja) 2009-06-11
CN101442878B (zh) 2010-12-15
US20090126976A1 (en) 2009-05-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442878B (zh) 挠性配线板、制造该配线板的方法以及成像装置
CN210807408U (zh) 照相装置、电子设备及其给摄像元件供电的装置
KR20170062441A (ko) 카메라 어셈블리
CN112654786B (zh) 形状记忆合金致动器及其方法
JP5107682B2 (ja) 駆動モジュール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る電子機器
CN111538165B (zh) 带抖动修正功能的光学单元及带抖动修正功能的光学单元的制造方法
US20170212324A1 (en) Integrated lens barrel, actuator, and MEMS snubber systems and methods
CN113552687B (zh) 透镜模块和相机模块
GB2609866A (en) Continuous wiring of shape memory alloy actuators
US20210382271A1 (en) Optical system
US20230038382A1 (en) Optical component driving mechanism
CN113946080A (zh) 带抖动修正功能的光学单元
US20160028930A1 (en) Camera Module
CN102135699B (zh) 抖动校正装置
CN215449772U (zh) 光学系统
CN215375964U (zh) 光学系统
JPH11191662A (ja) フレキシブルプリント基板
CN111295512A (zh) 形状记忆合金致动器的连续布线
JP5373432B2 (ja) 光学装置
JP6721366B2 (ja) 撮像モジュール、内視鏡および撮像モジュールの製造方法
US7934875B2 (en) Method for arranging flexible printed wiring board in lens barrel of an imaging device, and imaging device using flexible printed wiring board arranged by the same method
CN113259568A (zh) 一种电路板组件、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CN219514162U (zh) 传感器移位致动器及包括传感器移位致动器的相机模块
US11792495B2 (en) Imaging apparatus
KR20140116737A (ko) 카메라 모듈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01215

Termination date: 2019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