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436739A - 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436739A
CN101436739A CNA2008101761790A CN200810176179A CN101436739A CN 101436739 A CN101436739 A CN 101436739A CN A2008101761790 A CNA2008101761790 A CN A2008101761790A CN 200810176179 A CN200810176179 A CN 200810176179A CN 101436739 A CN101436739 A CN 10143673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nclosure body
component parts
body component
relay linker
hous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810176179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436739B (zh
Inventor
工藤高明
樋口真佐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apan Aviation Electronics Industry Ltd
Original Assignee
Japan Aviation Electronics Industry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apan Aviation Electronics Industry Ltd filed Critical Japan Aviation Electronics Industry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43673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43673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43673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436739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1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2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upling with the edge of the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01R13/26Pin or blade contacts for sliding co-operation on one side only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50Fixed connections
    • H01R12/51Fixed connections for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55Fixed connections for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termina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73Means for mounting coupling parts to apparatus or structures, e.g. to a wall
    • H01R13/74Means for mounting coupling parts in openings of a panel
    • H01R13/741Means for mounting coupling parts in openings of a panel using snap fastening means
    • H01R13/743Means for mounting coupling parts in openings of a panel using snap fastening means integral with the housing

Landscapes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 Connector Housings Or Holding Contact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简单地进行与第一、第二连接对象物进行连接的连接器。在电连接配置在底架上的第一、第二插头连接器的中继连接器的壳体上,形成有与第一插头连接器连接的第一收容部和与第二插头连接器连接的第二收容部,而且,该壳体上设置有导通连接在第一收容部的第一插头连接器和连接在第二收容部的第二插头连接器的接点部件,该壳体由包括第一、第二收容部的壳体本体和设置在该壳体本体上并具有与设置在底架上的孔卡合的钩构成。

Description

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连接器。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已知的连接器有将安装于第一挠性基板上的第一插座(第一连接对象物)和安装于第二挠性基板上的第二插座(第二连接对象物)进行连接的插头(连接器)(参见日本特开2003-100394号公报)。
该插头具有插头本体和爪引导头。
插头本体具有第一槽部区域、第二槽部区域和一对连接侧部。该第一槽部区域为连接于第一插座的区域,有多个槽部形成在该区域。该第二槽部区域为连接于第二插座的区域,在该区域也有多个槽部。一对连接侧部具有柔性,连接第一槽部区域和第二槽部区域。
爪引导头为大致带状的金属薄板,在其两端部形成有脚部。该爪引导头一端部的脚部插入第一槽部区域的槽部,可看到其脚部的前端部从该槽部突出出来。爪引导头另一端部的脚部插入第二槽部区域的槽部,可看到其脚部的前端部从该槽部突出出来。
插头嵌合于第一、第二插座,由配置在规定位置的第一、第二插座覆盖。插头与第一、第二插座嵌合时,插头的爪引导头的一端部的脚部的前端部插入第一插座的槽部,与第一插座的端子接触。插头的爪引导头的另一端部的脚部的前端部插入第二插座的槽部,与第二插座的端子接触,从而实现第一插座和第二插座的连接。
在通过上述插头连接第一插座和第二插座时,第一、第二挠性基板配置在底架、框体等的配置对象物上,将插头嵌合在安装在第一、第二挠性基板上的第一、第二插座上。
但有时候需要将挠性基板的插座所安装区域的背面区域用做电子部件的安装区域,例如,有时候要在安装有挠性基板的插座的区域的面的相反一面上全部安装LED。
在这种情况下,插头会被配置在配置对象物与第一、第二挠性基板之间。
但是,因插头不是固定在配置对象物上,所以,在将插头与第一、第二挠性基板的插座嵌合时,插头可能会在配置对象物上移动,从而不能容易地进行连接作业。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提供一种能简单地与第一、第二连接对象物进行连接作业的连接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连接器具有壳体和接点部件(コンタクト),该壳体包括配置在配置对象物上的第一连接对象物所连接的第一连接部和配置在配置对象物上的第二连接对象物所连接的第二连接部。该接点部件保持在该壳体上,用于导通连接在第一连接部上的第一连接对象物和连接在第二连接部上的第二连接对象物。所述壳体具有包括第一、第二连接部的壳体本体和设置在该壳体本体上并具有与设置在所述配置对象物上的被卡合部卡合的卡合部。
因该连接器的壳体具有包括第一、第二连接部的壳体本体和设置在该壳体本体上并具有与设置在所述配置对象物上的被卡合部卡合的卡合部,所以,壳体可以固定在配置对象物上,在进行第一、第二连接对象物与第一、第二连接部的连接作业时,连接器不会随意移动。
本发明的优选方案是,所述被卡合部为孔,所述卡合部为与所述孔卡合的具有弹性的钩。
本发明的另外的优选方案是,所述壳体具有与所述钩同时插入所述孔、并限制所述钩弹性变形的突起部。
本发明的另外的优选方案是,所述壳体本体具有第一壳体本体构成部件、和与其分体的独立的第二壳体本体构成部件,该第一、第二壳体本体构成部件分别具有所述卡合部,所述接点部件具有伸缩部,所述伸缩部连接所述第一、第二壳体本体构成部件,并吸收所述第一、第二连接对象物之间的相对错位。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中继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2为图1所示中继连接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3为图1所示中继连接器的截面图;
图4为将图1所示中继连接器固定于底架之前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5为将图1所示中继连接器固定于底架之后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6为沿图5中VI-VI线的截面图;
图7为连接在图1所示的中继连接器上的插头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8为图7所示的插头连接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9为将图7所示的插头连接器安装到印刷基板上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0为将插头连接器连接到图1所示的中继连接器之前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1为将插头连接器连接到图1所示的中继连接器之后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2为将插头连接器连接到图1所示的中继连接器之后的状态的截面图;
图13为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中的中继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14为图13所示中继连接器的截面图;
图15为图13所示中继连接器的截面图;
图16为将图13所示中继连接器固定于底架之前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7为将图13所示中继连接器固定于底架之后的状态的截面图;
图18为将插头连接器连接到图17所示的中继连接器之后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9为将插头连接器连接到图17所示的中继连接器之后的状态的截面图;
图20为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中的中继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21为图20所示中继连接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22为图20所示中继连接器的截面图;
图23为将图20所示中继连接器固定于底架之前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24为将图20所示中继连接器固定于底架之前的状态的侧面图;
图25为将图20所示中继连接器固定于底架之后的状态的侧面图;
图26为将印刷基板固定到图20所示的插头连接器上之前的状态的截面图;
图27为将一个印刷基板固定到图20所示的插头连接器上之后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28为将两印刷基板固定到图20所示的插头连接器上之后的状态的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按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如图1~3所示,中继连接器(连接器)具有壳体3和接点部件5。
壳体3由壳体本体31、钩(卡合部)33和突起部35构成。
壳体本体31具有第一收容部(第一连接部)311和第二收容部(第二连接部)312以及固定部313。
第一收容部311大致为框体状,第一收容部311通过收容后述的第一插头连接器80而使第一插头连接器80与第一收容部311连接。
第二收容部312大致为框体状,第二收容部312通过收容后述的第二插头连接器80′而与第二插头连接器80连接。
固定部313为大致长方体状,连接第一收容部311和第二收容部312。
多个接点部件收容槽315沿壳体3的纵向L等间隔地形成在壳体本体31上。如图3所示,接点部件收容槽315具有横槽部315a、纵槽部315b和纵槽部315c,其中横槽部315a配置在第一、第二收容部311、312以及固定部313的底面,沿壳体3的横向W延伸。纵槽部315c配置在第一收容部311的内周面311a,沿壳体3的高度方向H延伸。纵槽部315b配置在第二收容部312的内周面312a,沿壳体3的高度方向H延伸。
多个压入孔317、318沿固定部313的纵向L等间隔地形成在固定部313上。压入孔317、318沿壳体3的高度方向H延伸,压入孔317、318连通到接点部件收容槽315的横槽部315a。
钩33分别设置在第一收容部311的两端部的下面以及第二收容部312的两端部的下面,该钩33具有臂部33a和爪部33b。臂部33a为薄板状,具有弹性。爪部33b结合在臂部33a的下端,其截面形状大致为三角形。
突起部35分别在第一收容部311的两端部的下面以及第二收容部312的两端部的下面邻接着钩33设置着,突起部35与钩33之间具有间隙。突起部35为板状,用于限制钩33的弹性变形,使钩33不会过度弹性变形。
如图2所示,接点部件5具有第一接触部51、第二接触部52、连接部53、第一压入部54和第二压入部55。
第一接触部51为板状,配置在接点部件收容槽315的纵槽部315c。第一接触部51的接触面51a从纵槽部315c突出出来,与后述的第一插头连接器80接触。
第二接触部52为板状,配置在接点部件收容槽315的纵槽部315b。第二接触部52的接触面52a从纵槽部315b突出出来,与后述的第二插头连接器80′接触。
连接部53为板状,连接第一接触部51和第二接触部52,配置在接点部件收容槽315的横槽部315a。
第一、第二压入部54、55分别为板状,连接在连接部53并压入压入孔317、318内,第一、第二压入部54、55通过压入压入孔317、318内而使接点部件5保持在壳体3上。
图4为将图1所示中继连接器1固定于底架7之前的状态的立体图。图5为将图1所示中继连接器1固定于底架7之后的状态的立体图。图6为沿图5中VI-VI线的截面图。
如图4所示,收容中继连接器1的下部的凹部71形成在后述的作为印刷基板9、9′的配置对象物的底架7上,凹部71的底面四角形成有四个孔72(被卡合部)。钩33以及突起部35插入孔72中,孔72为矩形,孔72的宽(长径尺寸)比钩33以及突起部35的宽度要宽,所以在壳体3的横向,孔72的内周面与钩33之间,孔72的内周面与突起部35之间分别存在间隙,这样,中继连接器1可以在底架7上向横向W移动该间隙的大小。
如图4所示,为将中继连接器1固定到底架7上,该中继连接器1定位为:使钩33以及突起部35位于孔72的上方。之后,放下中继连接器1,使钩33以及突起部35插入孔72中。
其结果是,如图5、6所示,钩33的爪部33b卡在孔72的周缘上,从而使中继连接器1固定在底架7上。
中继连接器1固定到底架7上时,在壳体3的纵向L上,钩33的臂部33a虽然与孔72的内周面接触,但突起部35和孔72的内周面之间存在间隙,因此,中继连接器1也可以在底架7上向纵向L移动该间隙大小。
图7为连接在图1所示的中继连接器上的插头连接器80、80′的立体图。图8为图7所示的插头连接器80、80′的分解立体图。图9为图7所示的插头连接器80、80′安装到印刷基板9、9′上的状态的立体图。
如图7~9所示,第一插头连接器(第一连接对象物)80具有壳体82和接点部件84。
壳体82具有壳体本体821和一对脚部822、823,壳体本体821为长方体状,脚部822、823连接在壳体本体821的底部。多个接点部件收容空间824沿壳体82的纵向等间隔地形成在壳体82上。
接点部件84具有接触部841、弹簧部842、压入部843和端子部844。接触部841与接点部件5的第一接触部51接触。弹簧部842连接在接触部841上,弹簧部842使接触部841按压在第一接触部51上,压入部843连接在弹簧部842上并压在壳体82内,通过压入部843压入到壳体82内,接点部件84固定于壳体82,端子部844与压入部843连接。
接点部件84收容在壳体82的接点部件收容空间824中,接触部841以及端子部844从接点部件收容空间824突出出来。
固定片86压入壳体82的脚部823的两端部。
第一插头连接器80的端子部844以及固定片86通过软钎焊焊接焊到印刷基板9的垫片(未图示)上,这样第一插头连接器80如图9所示安装到印刷基板9上。
第二插头连接器80′的结构与第一插头连接器80相同,其附图标记也与第一插头连接器80的相同,在此省略其详细说明。
图10为将插头连接器连接到图1所示的中继连接器之前的状态的立体图,图11为将插头连接器连接到图1所示的中继连接器之后的状态的立体图,图12为将插头连接器连接到图1所示的中继连接器之后的状态的截面图。
如图10所示,为了将安装在第一印刷基板9上的第一插头连接器80和安装在第二印刷基板9′上的第二插头连接器80′连接到中继连接器1,预先将中继连接器1固定到底架7上。
接下来,将第一、第二插头连接器80、80′分别配置在中继连接器1的第一、第二收容部311、312的上方(参见图10)。
之后,如图11所示,将第一、第二插头连接器80、80′插入中继连接器1的第一、第二收容部311、312内(参见图11)。
此时,中继连接器1固定在底架7上,所以能够很容易地将第一、第二插头连接器80、80′连接到中继连接器1上。
另外,中继连接器1可以在底架7上略微移动,从而能够吸收第一、第二插头连接器80、80′相对于中继连接器1的错位。
如图12所示,如第一、第二插头连接器80、80′插入中继连接器1的第一、第二收容部311、312内,接点部件5与第一、第二插头连接器80、80′的接点部件84、84接触,第一印刷基板9与第二印刷基板9′通过中继连接器1以及第一、第二插头连接器80、80′实现电连接。
根据该实施方式,中继连接器1固定在底架7上,所以能够很容易地将第一、第二插头连接器80、80′连接到中继连接器1上。
另外,可以吸收第一、第二插头连接器80、80′相对于中继连接器1的错位。
进而,中继连接器1固定在底架7上后,底架7可以起到作为中继连接器1的加固板的作用,提高了中继连接器1的强度。
接下来按照附图13~15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中的中继连接器(连接器)201进行说明。
图13为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中的中继连接器的立体图,图14为图13所示中继连接器的截面图,图15为图13所示中继连接器的截面图。
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部分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在此省略其说明。以下只针对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的主要部分进行说明。
如图13~15所示,中继连接器201具有壳体203和接点部件205。
壳体203由壳体本体231、钩33(卡合部)和突起部35构成。
壳体本体231具有第一壳体本体构成部件231A和第二壳体本体构成部件231B。第一壳体本体构成部件231A和第二壳体本体构成部件231B为分离独立的关系。
第一壳体本体构成部件231A具有第一收容部(第一连接部)2311和第一固定部2313。
第一收容部2311大致为框体状,第一收容部2311通过收容第一插头连接器80而使第一插头连接器80连接在第一收容部2311。
第一固定部2313大致为长方体状,形成在第一收容部2311的侧部。
多个接点部件收容槽2315沿壳体203的纵向L等间隔地形成在第一壳体本体构成部件231A上。接点部件收容槽2315具有横槽部2315a、纵槽部2315b和纵槽部2315c(参见图15),其中横槽部2315a配置在第一壳体本体构成部件231A的底面,沿壳体3(203)的横向W延伸。纵槽部2315b配置在第一收容部2311的内周面2311a,沿壳体203的高度方向H延伸。纵槽部2315c配置在第一固定部2313的与后述的第二固定部2314相向的面上,沿壳体203的高度方向H延伸。
多个压入孔2317沿壳体203的纵向L等间隔地形成在第一固定部2313上。压入孔2317沿壳体203的高度方向H延伸,压入孔2317通到接点部件收容槽2315的横槽部2315a。
第二壳体本体构成部件231B具有第二收容部(第二连接部)2312和第二固定部2314。
第二收容部2312大致为框体状,第二收容部2312通过收容第二插头连接器80′而使第二插头连接器80′与第二收容部2312连接。
第二固定部2314大致为长方体,形成在第二收容部2312的侧部。
多个接点部件收容槽2316沿壳体203的纵向L等间隔地形成在第二壳体本体构成部件231B上。接点部件收容槽2316具有横槽部2316a、纵槽部2316b和纵槽部2316c(参见图15),其中横槽部2316a配置在第二壳体本体构成部件231B的底面,沿壳体203的横向W延伸。纵槽部2316b配置在第二收容部2312的内周面2312a,沿壳体203的高度方向H延伸。纵槽部2316c配置在第二固定部2314的与第一固定部2313相向的面上,沿壳体203的高度方向H延伸。
多个压入孔2318沿壳体203的纵向L等间隔地形成在第二固定部2314上。压入孔2318沿壳体203的高度方向H延伸,压入孔2318通到接点部件收容槽2316的横槽部2316a。
接点部件205具有第一接触部251、第二接触部252、连接部253、第一压入部254和第二压入部255。
第一接触部251为板状,配置在接点部件收容槽2315的纵槽部2315b。第一接触部251的接触面251a从纵槽部2315b突出出来,与第一插头连接器80接触。
第二接触部252为板状,配置在接点部件收容槽2316的纵槽部2316b。第二接触部252的接触面252a从纵槽部2316b突出出来,与第二插头连接器80′接触。
连接部253为板状,连接第一接触部251和第二接触部252,连接部253具有大致成U字形弯曲的伸缩部253a。伸缩部253a连接第一、第二壳体本体构成部件231A、231B的同时,吸收第一、第二插头连接器80、80′之间的相对错位。除了伸缩部253a,连接部253配置在接点部件收容槽2315、2316的横槽部2315a、2316a。而伸缩部253a可弹性变形地配置在接点部件收容槽2315、2316的纵槽部2315c、2316c。
第一、第二压入部254、255分别连接在连接部253上,并压入到压入孔2317、2318内,第一、第二压入部254、255通过压入压入孔2317、2318内而使接点部件205保持在第一、第二壳体本体构成部件231A、231B上。
图16为将图13所示中继连接器201固定于底架7之前的状态的立体图,图17为将图13所示中继连接器201固定于底架7之后的状态的截面图。
如图16所示,为将中继连接器201固定到底架7上,该中继连接器201相对于底架7定位为:使中继连接器201的钩33以及突起部35位于底架7孔72的上方。之后,使中继连接器201的钩33以及突起部35插入底架7的孔72中。
其结果是,如图17所示,中继连接器201的钩33的爪部33b卡在底架7孔72的周缘上,从而实现中继连接器201固定在底架7上。
中继连接器201固定到底架7上时,钩33的臂部33a虽然与孔72的内周面接触,但突起部35和孔72的内周面之间有间隙,因此,中继连接器201可以在底架7上移动该间隙大小。第一壳体本体构成部件231A和第二壳体本体构成部件231B由接点部件205的伸缩部253a连接,所以能够分别移动。
图18为将插头连接器80、80′连接到图17所示的中继连接器之后的状态的立体图,图19为将插头连接器80、80′连接到图17所示的中继连接器之后的状态的截面图。
为了将安装在第一印刷基板9上的第一插头连接器80和安装在第二印刷基板9′上的第二插头连接器80′连接到中继连接器201,要预先将中继连接器201固定到底架7上(参见图17)。
接下来,将第一、第二插头连接器80、80′分别配置在中继连接器201的第一、第二收容部2311、2312的上方(参见图16)。
之后,如图18所示,将第一、第二插头连接器80、80′分别插入中继连接器201的第一、第二收容部2311、2312内。
此时中继连接器201固定在底架7上,所以能够很容易地将第一、第二插头连接器80、80′连接到中继连接器201上。
另外,第一、第二壳体本体构成部件231A、231B能够分别独立地在底架7上略微移动,所以可以分别吸收第一插头连接器80相对于第一壳体本体构成部件231A的错位以及第二插头连接器80′相对于第二壳体本体构成部件231B的错位。
第一、第二插头连接器80、80′插入到中继连接器201的第一、第二收容部2311、2312内后,如图19所示,接点部件205与第一、第二插头连接器80、80′的接点部件84、84接触,第一印刷基板9与第二印刷基板9′通过中继连接器201以及第一、第二插头连接器80、80′实现电连接。
该实施方式可以得到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技术效果,同时第一壳体本体构成部件231A与第二壳体本体构成部件231B通过接点部件205的伸缩部235a连接在一起,所以可以吸收第一、第二插头连接器80、80′相对于中继连接器201的更大的错位。尤其可以吸收壳体203的横向W上第一、第二插头连接器80、80′相对于中继连接器201的更大的错位。
接下来根据附图对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中的中继连接器3101进行说明。
图20~图28为示出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中的中继连接器的附图。
与第一、二实施方式相同部分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在此省略其说明。以下只针对与第一、二实施方式不同的主要部分进行说明。
第一、二实施方式中的中继连接器1、201通过第一、第二插头连接器80、80′连接在第一、第二印刷基板9、9′上,而本实施方式中的中继连接器3101直接连接在第一印刷基板1110和第二印刷基板1120上。
如图20~22所示,中继连接器3101具有壳体3103和接点部件3130、3150。
壳体3103由壳体本体3104、钩33(卡合部)33和突起部35构成。
壳体本体3104具有第一壳体本体构成部件3110和第二壳体本体构成部件3120。
第一壳体本体构成部件3110具有底座部3111、多个插入部3112(第一连接部)、定位用的凸部3113以及侧臂部3114。
底座部3111大致为板状,具有支承第一印刷基板(第一连接对象物)1110(参见图27)端部的支承面3111a。
插入部3112为大致圆柱状,形成在底座部3111的支承面3111a上,插入部3112的前端部形成为大致锥形。插入部3112沿第一壳体本体构成部件3110的纵向L1等间隔地排成2列。其中一列插入部3112与另一列插入部3112在纵向L1上错开半个间距。
定位用的凸部3113形成在底座部3111的支承面3111a的两端部。
侧臂部3114形成在底座部3111的支承面3111a的周缘部。
第二壳体本体构成部件3120的结构大致与第一壳体本体构成部件3110相同,具有底座部3121、多个插入部3122(第二连接部)、定位用的凸部3123以及侧臂部3124。
底座部3121为大致板状,具有支承第二印刷基板(第二连接对象物)1120(参见图27)端子部的支承面3121a。
插入部3122为大致圆柱状,形成在底座部3121的支承面3121a上,插入部3122的前端部形成为大致锥形。插入部3122沿第二壳体本体构成部件3120的纵向L2等间隔地形成2列。其中一列插入部3122与另一列插入部3122在纵向L2上错开半个间距。
定位用的凸部3123形成在底座部3121的支承面3121a的两端部。
侧臂部3124形成在底座部3121的支承面3121a的周缘部。
接点部件3130通过冲压金属板而成。接点部件3130具有第一接触部3131、第二接触部3132、第一弹簧部3133、第二弹簧部3134、连接部3135、压入部3136、3137和压入部3138、3139(参见图22)。
第一接触部3131大致为三角形,接触于第一印刷基板1110的通孔1111(参见图26)。
第二接触部3132大致为三角形,接触于第二印刷基板1120的通孔1121(参见图26)。
第一弹簧部3133的一端连接在第一接触部3131,第一弹簧部3133的另一端连接在连接部3135。第一弹簧部3133使第一接触部3131按压在通孔1111。
第二弹簧部3134的一端连接在第二接触部3132,第二弹簧部3134的另一端连接在连接部3135。第二弹簧部3134使第二接触部3132按压在通孔1121。
连接部3135由第一壳体本体构成部件3110延伸至第二壳体本体构成部件3120,具有由其中间位置稍稍向第二弹簧部3134侧位置弯曲的部分(伸缩部)3135a。连接部3135挂接在第一壳体本体构成部件3110和第二壳体本体构成部件3120之间,连接第一壳体本体构成部件3110和第二壳体本体构成部件3120。
压入部3136、3137夹着第一弹簧部3133、3131连接在连接部3135的一端部。压入部3136、3137压入第一壳体本体构成部件3110。
压入部3138、3139夹着第二弹簧部3134、3134连接在连接部3135的另一端部。压入部3138、3139压入第二壳体本体构成部件3120。
接点部件3150通过冲压金属板而成。接点部件3150与接点部件3130形状相同、大小相同,目的是实现部件的通用。但在将接点部件3130、3150压入第一、第二壳体本体构成部件3110、3120时,需要接点部件3130的表面和接点部件3150的背面朝向相同的方向。接点部件3150具有第一接触部3151、第二接触部3152、第一弹簧部3153、第二弹簧部3154、连接部3155、压入部3156、3157和压入部3158、3159(参见图21)。
如图21所示,第一接触部3151大致为三角形,接触于第一印刷基板1110的通孔1111(参见图26)。
第二接触部3152大致为三角形,接触于第二印刷基板1120的通孔1121(参见图26)。
第一弹簧部3153的一端连接在第一接触部3151,第一弹簧部3153的另一端连接在连接部3155。第一弹簧部3153使第一接触部3151按压在通孔1111。
第二弹簧部3154的一端连接在第二接触部3152,第二弹簧部3154的另一端连接在连接部3155。第二弹簧部3154使第二接触部3152按压在通孔1121。
连接部3155由第一壳体本体构成部件3110延伸至第二壳体本体构成部件3120,具有由其中间位置稍稍向第一弹簧部3153侧位置弯曲的部分(伸缩部)3155a。连接部3155挂接在第一壳体本体构成部件3110和第二壳体本体构成部件3120之间,连接第一壳体本体构成部件3110和第二壳体本体构成部件3120。
压入部3156、3157夹着第一弹簧部3153(3151、3151)连接在连接部3135的一端部。压入部3156、3157压入第一壳体本体构成部件3110。
压入部3158、3159夹着第二弹簧部3154、3154连接在连接部3155的另一端部。压入部3158、3139压入第二壳体本体构成部件3120。
第一壳体本体构成部件3110如图22所示,具有多个收容空间3115、3116。
收容空间3115形成在插入部3122和底座部3111上,收容空间3115沿第一壳体本体构成部件3110的纵向L1等间隔排列。第一弹簧部3133、3153可弹性变形地收容在收容空间3115的靠近底座部3111侧的空间内,第一接触部3131、3151可位移地收容在收容空间3115的靠近第一插入部3112侧的空间(收容部3115a)内,第一接触部3131、3151的一部分向收容部3115a之外突出。
收容空间3116形成在侧臂部3114和底座部3111上,收容空间3116沿第一壳体本体构成部件3110的纵向L1等间隔排列。
第二壳体本体构成部件3120如图22所示,具有多个收容空间3125、3126。
收容空间3125形成在插入部3122和底座部3121上,收容空间3125沿第二壳体本体构成部件3120的纵向L2等间隔排列。第二弹簧部3134、3154可弹性变形地收容在收容空间3125的靠近底座部3121侧的空间内,第二接触部3132、3152可位移地收容在收容空间3125的靠近第二插入部3122侧的空间(收容部3125a)内,第二接触部3132、3152的一部分向收容部3125a之外突出。
收容空间3126形成在侧臂部3124和底座部3121上,收容空间3126沿第二壳体本体构成部件3120的纵向L2等间隔排列。
弯曲部分3135a、3155a可变形地收容在收容空间3116、3126内。收容空间3116、3126纵向L1、L2的长度比弯曲部分3135a、3155a纵向L1、L2的长度长。其结果是,弯曲部分3135a、3155a可以吸收第一壳体本体构成部件3110和第二壳体本体构成部件3120纵向L1、L2的错位。
如图26、27所示,导电电路1112连接在第一印刷基板1110的通孔1111,另外,在第一印刷基板1110上形成有定位孔1113。定位孔1113收容着定位用凸部3113。
导电电路1122连接在第二印刷基板1120的通孔1121,另外,在第二印刷基板1120上形成有定位孔1123。定位孔1123收容着定位用凸部3123。
为了通过接点部件301连接第一印刷基板1110和第二印刷基板1120,要预先将中继连接器3101固定到底架7上。
如图23、24所示,为将中继连接器3101固定到底架7上,该中继连接器3101定位为:使钩33以及突起部35位于孔72的上方。之后,放下中继连接器3101,使钩33以及突起部35插入孔72中。
其结果是,如图25所示,钩33的爪部33b卡在孔72的周缘上,中继连接器3101固定在底架7上。
接下来,如图26、27所示,将第二印刷基板1120的定位孔1123与第二壳体本体构成部件3120的定位用凸部3123对合,放下第二印刷基板1120,使双方的定位用凸部3123分别穿过双方的定位孔1123,通过定位孔1123与定位用凸部3123,第二印刷基板1120定位于第二壳体本体构成部件3120上,所以,所有的插入部3122插入到所有全部的通孔1121,从收容部3125a突出出来的第二接触部3132、3152与通孔1121接触,接点部件3130、3150与第二印刷基板1120被导通。
第一印刷基板1110也一样,安装在第一壳体本体构成部件3110上,如图28所示,通过连接器3101使第一印刷基板1110和第二印刷基板1120电连接。
为了使定位用凸部3123穿过定位孔1123而将第二印刷基板1120放置在第二壳体本体构成部件3120的支承面3121a上时,如果将第二印刷基板1120相对于支承面3121a稍微倾斜,第二接触部3132、3152相对倾斜地插入通孔1121,会产生使第二接触部3132、3152以及第二弹簧部3134、3154变形的力,但该力基本上全部被插入部3122承受,第二接触部3132、3152以及第二弹簧部3134、3154不会出现变形。该情况也同样适用于为使定位用凸部3113穿过定位孔1113而将第一印刷基板1110放置在第一壳体本体构成部件3110的支承面上的场合。
这样,第一接触部3131、3151被插入部3112保护,第二接触部3132、3152被插入部3122保护,所以不需要接点部件3130、3150使用高强度的材质,而可以使用富有柔性的材料。这样能够实现第一、第二接触部3131、3151、3132、3152很轻易地插入通孔1111、1121。
该实施方式可以得到与第一、二实施方式相同的技术效果,接点部件3130、3150能够很轻易地插入通孔1111、1121,并能防止接点部件3130、3150变形。
另外,因具有定位用凸部3113、3123,在将第一、第二印刷基板1120安装到连接器3101后,即使有张力等外力作用于第一、第二印刷基板1110、1120,该力被定位用凸部3113、3123接受,可以防止插入部3112、3122等的破损。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设置有限制钩33弹性变形地突起部35,也可以不设置该突起部35。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采用钩33作为卡合部,孔72作为被卡合部,当然,卡合部并不仅限于钩33,被卡合部也不仅限于孔72。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一、第二印刷基板9、9′、1110、1120配置在底架7上,当然第一、第二印刷基板9、9′、1110、1120的配置对象物并不仅限于底架7,也可以是例如框体等。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中继连接器1、201、3102等中继的是第一、第二印刷基板9、9′、1110、1120,本发明也可适用于FFC(Flexible Flat Cable)、FPC(Flexible Printed Circuit)等的连接。
以上说明的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当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都明白,只要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以及范围可以进行各种变更。

Claims (6)

1.一种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连接器具有壳体和接点部件,
该壳体包括配置在配置对象物上的第一连接对象物所连接的第一连接部,和配置在所述配置对象物上的第二连接对象物所连接的第二连接部,
该接点部件保持在该壳体上,用于导通连接在所述第一连接部上的第一连接对象物和连接在所述第二连接部上的第二连接对象物,
所述壳体具有包括所述第一、第二连接部的壳体本体,和设置在该壳体本体上并具有与设置在所述配置对象物上的被卡合部卡合的卡合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被卡合部为孔,所述卡合部为与所述孔卡合的具有弹性的钩。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具有与所述钩同时插入所述孔并限制所述钩弹性变形的突起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本体具有第一壳体本体构成部件和与之分体的独立的第二壳体本体构成部件,
该第一、第二壳体本体构成部件分别具有所述卡合部,
所述接点部件具有伸缩部,所述伸缩部连接所述第一、第二壳体本体构成部件,并吸收所述第一、第二连接对象物之间的相对错位。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本体具有第一壳体本体构成部件和与之分体的独立的第二壳体本体构成部件,
该第一、第二壳体本体构成部件分别具有所述卡合部,
所述接点部件具有伸缩部,所述伸缩部连接所述第一、第二壳体本体构成部件,并吸收所述第一、第二连接对象物之间的相对错位。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本体具有第一壳体本体构成部件和与之分体的独立的第二壳体本体构成部件,
该第一、第二壳体本体构成部件分别具有所述卡合部,
所述接点部件具有伸缩部,所述伸缩部连接所述第一、第二壳体本体构成部件,并吸收所述第一、第二连接对象物之间的相对错位。
CN2008101761790A 2007-11-16 2008-11-14 连接器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43673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7298460A JP4480185B2 (ja) 2007-11-16 2007-11-16 コネクタ
JP2007298460 2007-11-16
JP2007-298460 2007-11-16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436739A true CN101436739A (zh) 2009-05-20
CN101436739B CN101436739B (zh) 2011-04-27

Family

ID=4064243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101761790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436739B (zh) 2007-11-16 2008-11-14 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7798819B2 (zh)
JP (1) JP4480185B2 (zh)
KR (1) KR101100998B1 (zh)
CN (1) CN101436739B (zh)
TW (1) TWI363457B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364866A (zh) * 2018-04-11 2019-10-22 广濑电机株式会社 连接器组装体以及连接器元件
CN111864427A (zh) * 2019-04-25 2020-10-30 莫列斯有限公司 连接器
CN112448243A (zh) * 2019-08-29 2021-03-05 日本压着端子制造株式会社 连接器及连接器结构
USD1007437S1 (en) 2020-02-13 2023-12-12 Molex, Llc Electric connector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1361400B1 (ko) 2009-05-21 2014-02-10 아사히 가세이 이-매터리얼즈 가부시키가이샤 다층다공막
CN102648554B (zh) * 2009-10-30 2015-02-18 Nec显示器解决方案株式会社 基板连接结构
US8092233B1 (en) * 2010-07-26 2012-01-10 Super Link Electronics Co., Ltd. Stacked multilayer connector
US8388366B2 (en) * 2011-05-26 2013-03-05 All Best Electronics Co., Ltd. Pull-out structure for connector
JP5828508B2 (ja) * 2011-10-06 2015-12-09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及び照明装置
KR20150011395A (ko) * 2012-06-27 2015-01-30 야자키 소교 가부시키가이샤 플랙시블 멀티배선 커넥터
CN104122937A (zh) * 2013-04-23 2014-10-29 鸿富锦精密工业(武汉)有限公司 接口固定装置
JP6274852B2 (ja) * 2013-12-17 2018-02-07 カルソニックカンセイ株式会社 車載用機器の取付構造
US9474154B2 (en) * 2014-07-18 2016-10-18 Starkey Laboratories, Inc. Reflow solderable flexible circuit board — to — flexible circuit board connector reinforcement
DE112018002369T5 (de) * 2017-07-18 2020-01-23 Avx Corporation Kontaktbrückensystem von Leiterplatte zu Leiterplatte
DE102018210233B4 (de) * 2018-06-22 2020-01-09 Würth Elektronik eiSos Gmbh & Co. KG Direktstecker und Direktsteckverbindung
JP7142533B2 (ja) * 2018-10-19 2022-09-27 コクヨ株式会社 コンセントの取り付け構造および天板付き家具
KR102275963B1 (ko) * 2019-11-28 2021-07-12 (주)우주일렉트로닉스 차폐형 커넥터 장치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588854A (en) * 1983-03-02 1986-05-13 Switchcraft, Inc. Panel mountable module housing
JPH0476279U (zh) * 1990-11-16 1992-07-03
US5409386A (en) * 1993-08-18 1995-04-25 Molex Incorporated Surface mount electrical connector and terminal therefor
JP2002015794A (ja) * 2000-06-29 2002-01-18 Toshiba Corp コネクタ装置及び印刷配線基板の接続装置
JP2002373744A (ja) * 2001-06-13 2002-12-26 Ricoh Co Ltd 中継コネクタ
JP4674301B2 (ja) 2001-09-25 2011-04-20 大宏電機株式会社 シールド付きコネクタ
JP2004006071A (ja) * 2002-03-28 2004-01-08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コネクタ
JP2004192882A (ja) * 2002-12-10 2004-07-08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アースジョイントコネクタ
JP3940387B2 (ja) * 2003-07-29 2007-07-04 タイコエレクトロニクスアンプ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組立体
KR200366946Y1 (ko) * 2003-09-18 2004-11-06 니혼앗짜쿠단시세이소 가부시키가이샤 커넥터
JP3867729B1 (ja) * 2005-07-21 2007-01-10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電気接続箱
TWM300882U (en) * 2006-05-26 2006-11-11 Advanced Connectek Inc Electric connector assembly
JP4858050B2 (ja) * 2006-09-29 2012-01-18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Cited B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364866A (zh) * 2018-04-11 2019-10-22 广濑电机株式会社 连接器组装体以及连接器元件
CN111864427A (zh) * 2019-04-25 2020-10-30 莫列斯有限公司 连接器
US11095059B2 (en) 2019-04-25 2021-08-17 Molex, Llc Connector
CN111864427B (zh) * 2019-04-25 2021-10-01 莫列斯有限公司 连接器
US11721921B2 (en) 2019-04-25 2023-08-08 Molex, Llc Connector
US11978973B2 (en) 2019-04-25 2024-05-07 Molex, Llc Connector
CN112448243A (zh) * 2019-08-29 2021-03-05 日本压着端子制造株式会社 连接器及连接器结构
USD1007437S1 (en) 2020-02-13 2023-12-12 Molex, Llc Electric connector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090130867A1 (en) 2009-05-21
CN101436739B (zh) 2011-04-27
KR20090050946A (ko) 2009-05-20
JP4480185B2 (ja) 2010-06-16
US7798819B2 (en) 2010-09-21
KR101100998B1 (ko) 2011-12-29
TWI363457B (en) 2012-05-01
JP2009123626A (ja) 2009-06-04
TW200933998A (en) 2009-08-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436739B (zh) 连接器
US10020603B1 (en) Fine pitch high density high-speed orthogonal card edge connector
US9577379B2 (en) Connector
CN202363704U (zh) 卡缘式电连接器
TWI663793B (zh) 電連接器
CN102185220B (zh) 卡缘连接器
US8262414B1 (en) Connector
TW200843215A (en) Connector capable of absorbing an error in mounting position
CN212462084U (zh) 电连接器
US11495900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adapter for connecting between two circuit board connectors
WO2019073933A1 (ja) コネクタ
CN110970751B (zh) 电连接器及其组件
CN109103697B (zh) 插座连接器及电连接器总成
KR20060096900A (ko) 백라이트용 커넥터
KR101766198B1 (ko) 멀티 전원접촉부를 갖는 커넥터 장치
US7402066B2 (en) Low insertion force socket with lead-in mechanism background of the invention
JP2004039622A (ja) カードエッジコネクタ
US7828578B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terminal having two contact portions and two leaning portions extending from a base
JP5315912B2 (ja) 多連装電気コネクタ
US8851928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CN101442169B (zh) 浮动类型连接器
CN112271495B (zh) 第一连接器、第二连接器及电连接器组合
CN102570211A (zh) 用于跨装式连接器的安装特征
CN101801155A (zh) 柔性印刷电路板及安装有柔性印刷电路板的电连接器
CN214313617U (zh) 一种连接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10427

Termination date: 2017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