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363457B - Connector - Google Patents

Connector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363457B
TWI363457B TW097142354A TW97142354A TWI363457B TW I363457 B TWI363457 B TW I363457B TW 097142354 A TW097142354 A TW 097142354A TW 97142354 A TW97142354 A TW 97142354A TW I363457 B TWI363457 B TW I363457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connection
connector
case
portions
main body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09714235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0933998A (en
Inventor
Takaaki Kudo
Masao Higuchi
Original Assignee
Japan Aviation Electron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apan Aviation Electron filed Critical Japan Aviation Electron
Publication of TW20093399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093399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36345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363457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1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2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upling with the edge of the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01R13/26Pin or blade contacts for sliding co-operation on one side only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50Fixed connections
    • H01R12/51Fixed connections for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55Fixed connections for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termina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73Means for mounting coupling parts to apparatus or structures, e.g. to a wall
    • H01R13/74Means for mounting coupling parts in openings of a panel
    • H01R13/741Means for mounting coupling parts in openings of a panel using snap fastening means
    • H01R13/743Means for mounting coupling parts in openings of a panel using snap fastening means integral with the housing

Landscapes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 Connector Housings Or Holding Contact Members (AREA)

Description

1363457 九、發明說明 【發明所屬之技術區域】 本發明係關於連接器。 【先前技術】 以往,將安裝於第1可撓性基板之第1插座(第1連 接對象物)與安裝於第2可撓性基板之第2插座(第2連 接對象物)予以連接的插頭(連接器)爲眾所皆知(曰本 特開2003 - 1 00394號公報)。 插頭具有插頭本體和跨接導線。 插頭本體具有:第1溝槽部區域、第2溝槽部區域、 及一對連結側部。第1溝槽部區域爲連結於第1插座之區 域’在此區域形成有複數個溝槽部。第2溝槽部區域爲連 結於第2插座之區域,在此區域,形成有複數個溝槽部。 一對連結側部具有可撓性,用來將第1溝槽部區域與第2 溝槽部區域連結。 跨接導線爲大致呈帶狀的金屬薄板,在其兩端部,形 成有腳部。跨接導線的一端部之腳部被插入至第1溝槽部 區域的溝槽部,該腳部之前端部由溝槽部突出。跨接導線 的另一端部之腳部被插入至第2溝槽部區域的溝槽部,該 腳部之前端部也由溝槽部突出。 插頭係以覆蓋於被配置在預定位置的第1、第2插座 之方式嵌合於第1、第2插座。當插頭與第1、第2插座 嵌合後,插頭的跨接導線的一端部之腳部之前端部被插入 -4- 1363457 至第1插座的溝槽部,與第1插座的端子接觸,而插頭的 跨接導線的另一端部之腳部之前端部被插入至第2插座的 溝槽部’與第2插座的端子接觸。其結果,第1插座與第 2插座被連接。 在上述的插頭’當欲將第1插座與第2插座連接時, 將第1、第2可撓性基板配置於底板、框體等的配置對象 物上,將插頭嵌合至已被安裝在第1、第2可撓性基板的 第1、第2插座。 相對於此,會有欲將可撓性基板的安裝有插座之區域 的內側的區域作爲電子零件的安裝區域來加以利用之情 況。例如’在可撓性基板的安裝有插座之面的相反面全體 配置LED之情況。 在此情況,插頭成爲被配置於配置對象物與第1、第 2可捷性基板之間。 但,因插頭未被固定於配置對象物,所以,當插頭與 第1、第2插座可撓性嵌合時,會有插頭在配置對象物上 移動之情況,無法榮異地進行連接作業。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係在於提供,能夠簡單地進行與第1、 第2連接對象物之連接作業連接器。 爲了達到上述目的,本發明係提供一種連接器,其係 具備有:具有將配置於配置對象物之第1連接對象物連結 的第1連結部和將配置於前述配置對象物之第2連接對象 -5- [S]
1363457 物連結的第2連結部之殼體:及被保持於此 於前述第1連結部之第1連接對象物與連結 g部之第2連接對象物予以導通的接頭, 備:具有前述第1、第2連結部之殼體本體 殼體本體,用來與被設置於前述配置對象物 合之卡合部。 若根據此連接器的話,因殼體具備有, 2連結部之殼體本體、及設置於此殼體本體 在配置對象物的被卡合部卡合之卡合部,所 體固定於配置對象物,當進行第1、第2連 1、第2連結部之連結連接作業時,連接器] 前述被卡合部爲孔,前述卡合部與前述 彈性的鉤部爲佳。 前述殼體具有:與前述鉤部一同被插入 來限制前述鉤部之彈性變形的突起部爲佳。 前述殼體本體係以第1殼體本體構成構 分離獨立的第2殼體本體構成構件所構成, 2殼體本體構成構件分別具有前述卡合部 有:將前述第1、第2殼體本體構成構件連 前述第1、第2連接對象物間之相對位移的1 【實施方式】 以下,參照圖面,說明關於本發明的實 如圖1〜3所示’中繼連接器(連接器 ;殼體,將連結 丨於前述第2連 前述殼體係具 丨;及設置於此 的被卡合部卡 具有第1、第 ,用來與被設 以,能夠將殻 接對象物與第 F會移動。 孔卡合之具有 至前述孔,用 件與和此構件 前述第1、第 ,前述接頭具 結,並且吸收 [申縮部。 施形態》 )1具備有殼 -6- [S] 1363457 體3與接頭5。 殼體3係以殼體本體31、鉤部(卡合部)33與突起 部3 5所構成的。 殼體本體31具有:第1接收部(第丨連結部)311、 第2接收部(第2連結部)312、及固定部313。 第1接收部311大致呈框體狀。藉由第1接收部311 接收後述的第1插頭連接器80,使得第1插頭連接器80 被連接於第1接收部311。 第2接收部312係大致呈框體狀,藉由第2接收部 312接收後述的第2插頭連接器80,,來與第2插頭連接 器80’連結之部分。 固定部313大致呈長方體狀,用來將第1接收部311 與第2接收部312予以連結。 在殼體本體31’複數個接頭收容溝槽315以等間隔 形成於殻體3的長方向L。如圖3所示,接頭收容溝槽 315具有横溝槽部315a、縱溝槽部315b及縱溝槽部 315c。橫溝槽部315a被配置於第1、第2接收部311、 312及固定部313的底面,且朝殼體3的寬度方向W延 伸。縱溝槽部315c被配置於第1接收部311的內周面 311a,朝殻體3的高度方向Η延伸。縱溝槽部315b被配 置於第2接收部312的內周面312a,朝殼體3的高度方 向Η延伸。 在固定部3 1 3,複數個壓入孔3 1 7,3 1 8以等間隔形 成於固定部313的長方向L。壓入孔317,318朝殼體3 1363457 的高度方向Η延伸。壓入孔317,318連通於接頭收容溝 槽315的横溝槽部315a。 鉤部33分別設置於第1接收部311的兩端部之下面 及第2接收部312的兩端部之下面。鉤部33具有臂部 33a與爪部33b。臂部33a爲薄板狀,且具有彈性。爪部 33b結合於臂部33a的下端。爪部33b的剖面形狀大致呈 三角形。 突起部35以分別與鉤部33隣接的方式分別設置於第 1接收部311的兩端部之下面及第2接收部312的兩端部 之下面。在突起部35與鉤部33之間存在有間隙。突起部 35爲板狀,限制鉤部33的彈性變形,使得鉤部33不會 過度地彈性變形》 接頭5係如圖2所示,具有第1接觸部51、第2接 觸部52、連結部53、第1壓入部54、及第2壓入部55。 第1接觸部51係呈板狀,配置於接頭收容溝槽315 的縱溝槽315c。第1接觸部51的接觸面51a係由縱溝槽 部315c突出,與後述的第1插頭連接器80接觸。 第2接觸部52係呈板狀,配置於接頭收容溝槽315 的縱溝槽部315b。第2接觸部52的接觸面5 2a係由縱溝 槽315b突出,與後述的第2插頭連接器80,接觸。 連結部53係呈板狀,將第1接觸部51與第2接觸部 52連結,配置於接頭收容溝槽315的横溝槽部315a。 第1、第2壓入部54, 55分別呈板狀,被連結部53 連結而被壓入於壓入孔317,318»藉由第1、第2壓入部 [S] -8 - 1363457 54’ 55壓入至壓入孔317,318,接頭5被保持於殼體 3 ° 圖4係顯示將圖1所示的中繼連接器1固定於底板7 之前的狀態的斜視圖’圖5係顯示將圖1所示的中繼連接 器1固定於底板7後的狀態之斜視圖,圖6係沿著圖5的 VI-VI線之斷面圖。 如圖4所示,在作爲後述的印刷基板9、9’之配置對 象物的底板7,形成有收容中繼連接器1的下部之凹部 71。 凹部71的底面的四角,形成有4個孔(被卡合部) 72。 鉤部33及突起部35被插入於該孔72。孔72係呈矩 形’孔72的寬度(長徑)較鉤部33及突起部35的寬度 廣’在殼體3的寬度方向W,於孔72的內周面與鉤部33 之間、孔7 2的內周面與突起部3 5之間,分別產生有間 隙。因此’中繼連接器1可在底板7上朝寬度方向W移 動相當於該間隙的距離。 爲了將中繼連接器1固定於底板7,如圖4所示,將 中繼連接器1定位成爲鉤部33及突起部35位於孔72的 上方’然後,使中繼連接器1降下,將鉤部33及突起部 35插入至孔72。 其結果,如圖5、圖6所示,鉤部33的爪部33b鉤 掛於孔72的周緣部,中繼連接器1被固定於底板7。 當中繼連接器1固定於底板7時,在殼體3的長方向 L,鉤部33的臂部33a會與孔72的內周面接觸,但在突 起部3 5與孔72的內周面之間會產生間隙。因此,中繼連 [S] -9- 1363457 接器1亦可在底板7上朝長方向L移動相當於該間隙之距 離。 圖7係顯示連接於圖1所示的中繼連接器1之插頭連 接器80、80’之斜視圖,圖8係圖7所示的插頭連接器 80、80’之分解斜視圖,圖9係顯示將圖7所示的插頭連 接器80、80’安裝於印刷基板9、9’的狀態之斜視圖。 如圖7〜9所示,第1插頭連接器(第1連接對象 物)80具備有殻體82、和接頭84。 殼體82具有殼體本體821和一對腳部822、823。殼 體本體821係呈長方體狀。腳部822、823連結於殼體本 體821的底部。在殼體82,複數個接頭收容空間824以 等間隔,沿著其長方向形成。 接頭84具有接觸部841、彈簧部842、壓入部843、 及端子部844。接觸部841係與接頭5的第1接觸部51 接觸。彈簧部8 42連結於接觸部841。彈簧部842將接觸 部841按壓於第1接觸部51。壓入部843連結於彈簧部 8 42,被壓入於殼體82。藉由壓入部843對殼體82之壓 入,接頭84被固定於殼體82。端子部8 44連結於壓入部 843 ° 接頭84被收容於殼體82的接頭收容空間824。接觸 部841及端子部844由收容空間824突出。 固定片86被壓入於殼體82的腳部823的兩端部。 藉由將第1插頭連接器80的端子部8 44及固定片86 焊接於印刷基板9的襯墊(未圖示),第1插頭連接器 -10- [S] 1363457 8 0則如圖9所示,安裝於印刷基板9。 因第2插頭連接器80’係與第1插頭連接器80相同 的結構,所以賦予與第1插頭連接器80相同的符號,並 省略其說明。 圖10係顯示將插頭連接器連接於圖1所示的中繼連 接器前的狀態之斜視圖,圖11係顯示將插頭連接器連接 至圖1所示的中繼連接器後的狀態之斜視圖,圖1 2係顯 示將插頭連接器連接至圖1所示的中繼連接器後的狀態之 斷面圖。 爲了將已安裝於第1印刷基板9之第1插頭連接器 80與已安裝於第2印刷基板9’之第2插頭連接器80’連接 於中繼連接器1,如圖1〇所示,預先將中繼連接器1固 定於底板7。 其次,分別將第1、第2插頭連接器80、80’配置於 中繼連接器1的第1、第2接收部311、312的上方(參 照圖1 〇 )。 然後,如圖11所示,將第1、第2插頭連接器80、 80’插入至中繼連接器1的第1、第2接收部311、312 (參照圖1 1 )。 此時,因中繼連接器1被固定於底板7’所以’容易 進行第1、第2插頭連接器80、80’對中繼連接器1之連 接作業。 又,因中繼連接器1在底板7上能稍許移動’所以’ 可吸收第1、第2插頭連接器80、80’對中繼連接器1之 m -11 - 1363457 位移。 當第1、第2插頭連接器8〇、8〇’被插入於中繼連接 器1的第1、第2接收部311、312時,則如圖12所示, 接頭5與第1、第2插頭連接器8〇、80’之接頭84,84接 觸,經由中繼連接器1及第1、第2插頭連接器80、 80’,第1印刷基板9與第2印刷基板9’被電性連接。 若根據此實施形態的話,因中繼連接器1被固定於底 板7,所以能夠將第1、第2插頭連接器80、80,簡單地 連接至中繼連接器1。 又,能夠吸收第1、第2插頭連接器80、80’對中繼 連接器1之位移。 且’當中繼連接器1固定於底板7時,底板7會發揮 作爲中繼連接器1的補強板之作用,所以,中繼連接器1 的強度提高。 其次’參照圖13〜圖15,說明關於本發明的第2實 施形態之中繼連接器(連接器)20 i。 圖1 3係本發明的第2實施形態之中繼連接器的斜視 圖’圖14係圖13所示的中繼連接器的斷面圖,圖Η係 圖13所示的中繼連接器的斷面圖。 針對與第1實施形態共通的部分,賦予相同符號並省 略其說明。以下,僅針對與第1實施形態差異之部分進行 說明。 如圖13〜15所示,中繼連接器201具備有殼體203 與接頭205 ^ -12- [S] 1363457 殼體203係以殼體本體231、鉤部(卡合部)33及突 起部3 5所構成的。 殼體本體231係藉由第1殼體本體構成構件231A、 與第2殼體本體構成構件23 ΓΒ所構成的。第1殻體本體 構成構件23 1A與第2殼體本體構成構件23 1B具有分離 獨立之關係。 第1殼體本體構成構件231A具有第1接收部(第1 連結部)2311與第1固定部2313。 第1接收部2311大致呈框體狀。藉由第1接收部 2311接收第1插頭連接器8〇,第丨插頭連接器80被連結 於第1接收部231 1。 第1固定部2313大致呈長方體狀,形成於第1接收 部231 1的側部。 在第1殼體本體構成構件231A,沿著殼體203的長 方向L以等間隔形成有複數個接頭收容溝槽2315。接頭 收容溝槽2315具有横溝槽部2315a、與縱溝槽部2315b、 及縱溝槽部23 15c(參照圖15)。橫溝槽部2315a配置於 第1殼體本體構成構件231A的底面,並朝殼體3的寬度 方向W延伸。縱溝槽部2315b配置於第1接收部2311的 內周面2311a,並朝殼體2 03的高度方向Η延伸。縱溝槽 部2315c配置於第1固定部2313中與後述的第2固定部 23 I4相對向之面,並朝殼體2 03的高度方向Η延伸。 在第1固定部2313,複數個壓入孔2317朝殼體203 的長方向L以等間隔被形成著。壓入孔2 3 1 7係朝殼體 ί S】 -13-
1363457 203的高度方向η延伸。壓入孔2317連通於 槽2315的横溝槽部2315a。 第2殼體本體構成構件231B具有第2接 連結部)2312與第2固定部2314。 第2接收部2312大致呈框體狀。藉由負 2312接收第2插頭連接器8〇’,使得第2插頭 被連結於第2接收部23 12。 第2固定部23 14大致呈長方體狀,形成; 部23 12的側部。 在第2殼體本體構成構件23 1B,朝殼體 向L’以等間隔形成有複數個接頭收容溝槽23 容溝槽2316具有横溝槽部2316a、與縱溝槽部 縱溝槽部2316c(參照圖15)。横溝槽部231( 2殼體本體構成構件23 1B的底面,並朝殼體 方向W延伸。縱溝槽部23 16b配置於第2接啦 內周面2312a,並朝殻體203的高度方向Η延 部2316c配置於第2固定部2314中與第1固淀 對向之面,並朝殼體203的高度方向Η延伸。 在第2固定部2314,複數個壓入孔2318 的長方向L以等間隔形成。壓入孔23 1 8朝殼f 度方向Η延伸。壓入孔2318連通於接頭收溶 的横溝槽部2316a。 接頭205具有第1接觸部251、第2接觸 結部253、第1壓入部254、及第2壓入部255 -14- 接頭收容溝 收部(第2 I 2接收部 丨連接器80’ 於第2接收 203的長方 1 6。接頭收 2316b ' 及 配置於第 203的寬度 :部2312的 伸。縱溝槽 [部2313相 朝殼體203 豊203的高 ί溝槽2316 部252 、連 〇 [S1 1363457 第1接觸部251係呈板狀,配置於接頭收容溝槽 2315的縱溝槽部2315b。第1接觸部251的接觸面251a 係由縱溝槽部2315b突出,與第1插頭連接器80接觸。 第2接觸部252係呈板狀,配置於接頭收容溝槽 2316的縱溝槽部2316b。第2接觸部252的接觸面252a 係由縱溝槽部2316b突出,與第2插頭連接器80,接觸。 連結部253係呈板狀,用來將第1接觸部251與第2 接觸部252連結。連結部253具有彎曲成大致呈U字狀 之伸縮部253a。伸縮部253a係將第1、第2殻體本體構 成構件231A、231B連結,並且吸收第1、第2插頭連接 器80、80’間之相對偏移。除了伸縮部253a外,連結部 253配置於接頭收容溝槽2315、2316的橫溝槽部2315a、 23 16a。伸縮部2 5 3 a可彈性變形地配置於接頭收容溝槽 2315、2316 的縱溝槽部 2315c、2316c。 第1、第2壓入部254、255分別被連結於連結部 253,並被壓入至壓入孔2317、2318。藉由第1、第2壓 入部254、255壓入至壓入孔2317、2318,接頭205被保 持於第1、第2殼體本體構成構件231A、231B。 圖16係顯示將圖13所示的中繼連接器201固定於底 板7之前的狀態之斜視圖,圖1 7係顯示將圖1 3所示的中 繼連接器201固定於底板7後的狀態之斷面圖。 爲了將中繼連接器201固定於底板7’則如圖16所 示,對底板7將中繼連接器201定位,使得中繼連接器 201的鉤部33及突起部35位於底板7的孔72的上方’ f S3 -15- 1363457 然後,將中繼連接器201的鉤部33及突起部35插入至底 板7的孔72。 其結果,如圖17所示,中繼連接器201的鉤部33的 爪部33b卡合於底板7的孔72的周緣部,使得中繼連接 器201被固定於底板7。 當中繼連接器201已固定於底板7時,鉤部33的臂 部33a會與孔72的內周面接觸,但在突起部35與孔72 的內周面之間會產生間隙。因此,能夠使中繼連接器2 0 1 在底板7上移動相當於該間隙之距離。因第1殻體本體構 成構件231A與第2殼體本體構成構件231B係受到接頭 2 0 5的伸縮部2 5 3 a所連結,所以可個別動作。 圖18係顯示將插頭連接器80、80’連接於圖17所示 的中繼連接器20 1後的狀態之斜視圖,圖1 9係顯示將插 頭連接器80、80’連接於圖17所示的中繼連接器201後 的狀態之斷面圖。 爲了將安裝於第1印刷基板9之第1插頭連接器80 與安裝於第2印刷基板9’之第2插頭連接器80,連接至中 繼連接器201,預先將中繼連接器20 1固定於底板7(參 照圖1 7 )。 其次,分別將第1、第2插頭連接器80、80’配置於 中繼連接器201的第1'第2接收部2311、2312的上方 (參照圖1 6 )。 然後,如圖1 8所示,分別將第1、第2插頭連接器 80、80’插入至中繼連接器201的第1、第2接收部 -16- [S] 1363457 2311、 2312° 因中繼連接器201已被固定於底板7,所以,容易進 行第1、第2插頭連接器8〇、8〇’對中繼連接器201之連 接作業。 又,因第1、第2殼體本體構成構件231A、231B分 別獨立,可在底板7上稍許移動,所以,第1插頭連接器 80對第1殼體本體構成構件23 1A之位移、及第2插頭連 接器80’對第2殼體本體構成構件23 1B之位移分別被吸 收。 當第1、第2插頭連接器80、80’插入至中繼連接器 201的第1、第2接收部23 1 1、23 12時,則如圖19所 示,接頭205與第1、第2插頭連接器80、80’之接頭 84,84接觸,經由中繼連接器201及第1、第2插頭連接 器80、80’,第1印刷基板9與第2印刷基板9’被電性連 接。 若根據此實施形態的話,能夠達到與第1實施形態相 同的效果,並且因藉由接頭205的伸縮部235a將第1殼 體本體構成構件231A與第2殼體本體構成構件231B連 結,所以,能夠吸收第1、第2插頭連接器80、80’對中 繼連接器201之大的偏移。特別是能夠吸收殼體203的寬 度方向W中第1、第2插頭連接器80、80’對中繼連接器 201之更大的偏移。 其次,參照圖面,說明關於本發明的第3實施形態之 中繼連接器3101。 m -17- 1363457 圖20〜圖28係顯示本發明的第3實施形態之中繼連 « 接器的圖。 針對與第1、2實施形態共通的部分,賦予相同符號 • 並省略其說明。以下,主要僅針對與第1、2實施形態差 - 異之部分進行說明。 第1、第2實施形態之中繼連接器1、20 1係經由第 1、第2插頭連接器80、80’來連接於第1、第2印刷基板 φ 9、9’,但此實施形態之中繼連接器3101係直接連接於第 1印刷基板1 1 1 0與第2印刷基板1 1 2 0。 如圖 20〜圖22所示,連接器3101具備有殼體 3103、與接頭 3130、 3150° 殼體3103具有殼體本體3104、鉤部(係止部)33、 與突起35。 殼體本體3104係藉由第1殼體本體構成構件3110與 第2殼體本體構成構件3120所構成的。 • 第1殻體本體構成構件3110具有基盤部3111、複數 個插入部3112(第1連結部)、定位用凸部3113、及側 壁部3114。 基盤部3111大致呈板狀,具有用來支承第1印刷基 板(第1連接對象物)1110(參照圖27)的端部之支承 面 3 1 1 1 a。 插入部3112大致呈圓柱狀,形成於基盤部3111的支 承面3111a。插入部3112的前端部形成爲大致呈錐形 狀。插入部3 1 1 2係沿著第1殼體本體構成構件3 1 1 0的長 [S] -18- 1363457 方向L 1,以等間隔呈兩列排列。其中一列之插入部3 1 1 2 與另一列之之插入部3112朝長方向L1偏移半間距。 定位用凸部3113形成於基盤部3111的支承面3111a 的兩端部。 側壁部3114形成於基盤部3111的支承面3111a的周 緣部。 第2殻體本體構成構件3120爲大致與第1殼體本體 構成構件3110相同結構,具有基盤部3121、複數個插入 部3122 (第2連結部)、定位用凸部3123、及側壁部 3 124° 基盤部3121大致呈板狀,具有用來支承第2印刷基 板(第2連接對象物)1120(參照圖27)的端子部之支 承面3 1 2 1 a。 插入部3122大致呈圓柱狀,形成於基盤部3121的支 承面3121a»插入部3122的前端部形成爲大致呈錐形 狀。插入部3122係沿著第1殻體本體構成構件3120的長 方向L2,以等間隔呈兩列排列。其中一列之插入部3 1 22 與另一列之之插入部3 1 22朝長方向L2偏移半間距。 定位用凸部3123形成於基盤部3121的支承面3121a 的兩端部。 側壁部3124形成於基盤部3121的支承面3121a的周 緣部。 接頭3130係沖壓金屬板而形成的。接頭3130具有第 1接觸部3131、第2接觸部3132、第1彈簧部3133、第 m -19- 1363457 2彈簧部3134、連結部3135、壓入部3136、3137、及壓 入部3 1 38、31 39 (參照圖22 )。 第1接觸部3131大致呈三角形狀。第1接觸部3131 與第1印刷基板1 1 1 0的通孔1 1 1 1接觸(參照圖2 6 )。 第2接觸部3132大致呈三角形狀。第2接觸部3132 與第2印刷基板1120的通孔1121 (參照圖26)接觸。 第1彈簧部3133的一端連結於第1接觸部3131,第 1彈簧部3133的另一端連結於連結部3135。第1彈簧部 3133將第1接觸部3131按壓於通孔1111。 第2彈簧部3134的一端連結於第2接觸部3132,第 2彈簧部3134的另一端連結於連結部3135。第2彈簧部 3134將第2接觸部3132按壓於通孔1121。 連結部3135係由第1殼體本體構成構件3110延伸至 第2殼體本體構成構件3120,在其中間位置稍靠第2彈 簧部3134側之位置具有彎曲部分(伸縮部)3135a。連結 部3135被掛設於第1殻體本體構成構件3110與第2殻體 本體構成構件3120之間,將第1殼體本體構成構件3110 與第2殼體本體構成構件3 1 2 0加以連結。 壓入部3136、3137係以夾持第1彈簧部313ι、3131 的方式連結於連結部3135的一端部。壓入部3136、3137 被壓入於第1殼體本體構成構件3110。 壓入部3138、3139係以夾持第2彈簧部3134、3134 的方式連結於連結部3135的另一端部。壓入部3138、 3139被壓入於第2殼體本體構成構件3120。 -20- 1363457 接頭3150係沖壓金屬板而形成的。接頭3150係與接 頭3 1 3 0相同形狀、相同大小,謀求零件之共通化。但, 當將接頭3130、3150壓入至第1、第2殼體本體構成構 件3110、3120時,需要使接頭3130的表面與接頭3150 的裏面朝向相同方向。接頭3150具有第1接觸部3151、 第2接觸部3152、第1彈簧部3153、第2彈簧部3154、 連結部3155、壓入部3156、3157、及壓入部3158、3159 (參照圖2 1 )。 如圖21所示,第1接觸部3151大致呈三角形狀。第 1接觸部3 1 5 1與第1印刷基板1 1 1 0的通孔1 1 1 1 (參照圖 26 )接觸。 第2接觸部3152大致呈三角形狀。第2接觸部3152 與第2印刷基板1 120的通孔1 121 (參照圖26 )接觸❶ 第1彈簧部3 1 53的一端連結於第1接觸部3 ! 5丨,第 1彈簧部3153的另一端連結於連結部3155。第1彈簧部 3153將第1接觸部3151按壓於通孔1111。 第2彈簧部3154的一端連結於第2接觸部3152,第 2彈簧部3154的另一端連結於連結部3155。第2彈簧部 3154將第2接觸部3152按壓於通孔1121。 連結部3155係由第1殼體本體構成構件3110延伸至 第2殼體本體構成構件3120’在其中間位置稍靠第1彈 簧部3153側之位置具有彎曲部分(伸縮部)3155a。連結 部3155掛設於第1殼體本體構成構件3110與第2殻體本 體構成構件3120之間,將第1殼體本體構成構件3110與 -21 - CS3 1363457 第2殼體本體構成構件3120加以連結。 壓入部3156、3157以夾持第1彈簧部3151、3151的 方式連結於連結部3135的一端部。壓入部3156、3157被 壓入於第1殼體本體構成構件3110。 壓入部3158、3159以夾持第2彈簧部3154、3154的 方式連結於連結部3155的另一端部,壓入部3158、3159 被壓入於第2殼體本體構成構件3120。 第1殼體本體構成構件3110,如圖22所示,具有複 數個收容空間3 1 1 5、3 1 1 6。 收容空間3115形成於插入部3112與基盤部3111。 收容空間3 1 1 5係以等間隔朝第1殼體本體構成構件3 1 1 0 的長方向L 1排列。在收容空間3 1 1 5中之基盤部3 1 1 1側 的空間’第1彈簧部3133、3153可變形地被收容著。在 收容空間3 1 1 5中之第1插入部3〗丨2側的空間(收容部 3115a) ’第1接觸部3131、3151可位移地被收容著》第 1接觸部3131、3151的一部分朝收容部31153的外側突 出。 收容空間3 1 1 6形成於側壁部3丨〗4與基盤部3丨丨1。 收容空間3 1 1 6係以等間隔朝第1殼體本體構成構件3〗i 〇 的長方向L 1排列。 第2殻體本體構成構件312〇係如圖22所示,具有複 數個收容空間3125、3126。 收容空間3125形成於插入部3122與基盤部3121。 收容空間3 1 25係以等間隔朝第2殼體本體構成構件3〗2〇 -22- [S] 1363457 的長方向L2排列。在收容空間3125中之基盤部3121側 的空間,第2彈簧部3134、3154可變形地被收容著。在 收容空間3125中之第2插入部3122側的空間(收容部 3125a),第2接觸部3132、3152可位移地被收容著。第 2接觸部3132、3152的一部分朝收容部3125a的外側突 出。 收容空間3126形成於側壁部3 124與基盤部3 121 ^ 收容空間3 1 26係以等間隔朝第2殼體本體構成構件3 1 20 的長方向L2排列。 在收容空間3116、3126,彎曲部分3〗35a、3155a可 變形地被收容著。收容空間3116、3126的長方向LI、L2 的尺寸係較彎曲部分3135a、3155a的長方向LI、L2的尺 寸大。其結果,彎曲部分3135a、3155a能夠吸收第1殼 體本體構成構件3110與第2殼體本體構成構件3120之長 方向LI、L2方向的偏移。 如圖2 6、圖2 7所示,在第1印刷基板1 1 1 〇的通孔 1111,連接有導電路1112。又’在第1印刷基板1110’ 形成有定位孔1113。定位孔1113用來接收定位用凸部 3113。在第2印刷基板1120的通孔1121’連接有導電路 1122。又,在第2印刷基板1120,形成有定位孔1123。 定位孔1 123用來接收定位用凸部31Z3。 爲了使用連接器301,來將第1印刷基板與第2 印刷基板1120連接,預先將中繼連接器3101固定於底板 Ί。 [S] -23- 1363457 爲了將中繼連接器3101固定於底板,如圖23、圖24 所示,將中繼連接器3101定位,使得鉤部33及突起部 35位於孔72的上方,然後,使中繼連接器3101下降, 將鉤部33及突起部35插入至孔72。 其結果,如圖25所示,鉤部33的爪部33b鉤掛於孔 72的周緣部,使得中繼連接器3101被固定於底板7。 其次,如圖26、圖27所示,將第2印刷基板1 120 的定位孔Π23與第2殼體本體構成構件3120的定位用凸 部3123對齊,使雙方的定位用凸部3123分別通過雙方的 定位孔1 1 23的方式降下第2印刷基板1 1 20。因藉由定位 孔1 123與定位用凸部3 123,使得第2印刷基板1 120被 定位於第2殼體本體構成構件3120,所以全部之插入部 3122被插入至全部之通孔1121,由收容部3125a突出之 第 2接觸部3132、3152與通孔1121接觸,使接頭 3 130、3 150導通於第2印刷基板1 120。 第1印刷基板1110也以同樣的方式裝設於第1殼體 本體構成構件3110,如圖28所示,藉由連接器3101,使 第1印刷基板1 1 1 〇與第2印刷基板1 1 20電性連接。 爲了使定位用凸部3123通過定位孔1123,在將第2 印刷基板1120置於第2殼體本體構成構件3120的支承面 3 1 2 1 a之情況下,當第2印刷基板1 1 2 0對支承面3 1 2 1 a 梢許傾斜時,則第2接觸部3 1 3 2、3 1 5 2相對地傾斜地被 插入至通孔1121,產生使第2接觸部3132、3152及第2 彈簧部3134、3154變形之力量,但該力量幾乎被插入部 [S] -24- 1363457 3122所停止,第2接觸部3132、3152及第2彈簧部 3134、3154不會產生變形。此事亦適用於爲了使定位用 凸部3113通過定位孔1113,而將第1印刷基板1110置 於第1殼體本體構成構件3110的支承面之情況。 如此,因第1接觸部3131、3151被插入部3112所保 護,而第2接觸部3132、3152被插入部3122所保護,所 以,不需要使用高強度材質來作爲接頭3130、3150的材 質,能夠使用具優良柔軟性之材料。其結果,容易將第 1、第 2接觸部3131、3151、3132、3152插入於通孔 1111、 1121° 如以上所述,若根據此實施形態的話,能夠達到與第 1、第 2實施形態相同的作用效果,並且容易進行接頭 3130、3150對通孔1111、1121之插入,能夠防止接頭 3130、3150 變形 〇 又,因具有定位用凸部3113、3123,所以,在將第 1、第2印刷基板1 1 1 〇、1 1 20裝設至連接器3 1 0 1後,即 使拉引力等的外力施加於第1、第2印刷基板1110、 1120,也能夠藉由定位用凸部 3113、3123來承接該外 力,能夠防止插入部3112、3122等產生破損。 再者,在上述的實施形態,設有限制鉤部3 3的彈性 變形用之突起部35,但亦可不設置突起部35。 又,在上述的實施形態,採用鉤部33作爲卡合部, 採用孔72作爲被卡合部,但,卡合部不限於鉤部33,被 卡合部亦不限於孔72。 [S] -25- 1363457 . 再者,在上述的實施形態’將第1、第2印刷基板 9、9’,1110、1120配置於底板7,但,第1、第2印刷 基板9、9’,1110、1120的配置對象物不限於底板7,亦 * 有配置對象物爲例如框體等的情況。 - 又,在上述的實施形態,在中繼連接器1、201、 3101,將第1、第2印刷基板9、9’,1110、1120予以中 繼連接,但本發明亦適用於FFC ( Flexible Flat Cable φ ) 、FPC (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 )等的連接。 以上爲本發明的理想形態之説明,在不超出本發明的 技術思想及範圍內,可進行各種變更。 【圖式簡單說明】 .圖1係本發明的第1實施形態之中繼連接器的斜視 圖。 圖2係圖1所示的中繼連接器的分解斜視圖。 φ 圖3係圖1所示的中繼連接器的斷面圖。 圖4係顯示將圖1所示的中繼連接器固定於底板前的 狀態之斜視圖。 圖5係顯示將圖1所示的中繼連接器固定於底板後的 ' 狀態之斜視圖。 圖6係圖沿著5的VI-VI線之斷面圖。 圖7係連接於圖1所示的中繼連接器之插頭連接器的 斜視圖。 圖8係圖7所示的插頭連接器的分解斜視圖。 -26- [S] 1363457 圖9係顯示將圖7所示的插頭連接器安裝於印刷基板 的狀態之斜視圖。 圖10係顯示將插頭連接器連接至圖1所示的中繼連 接器前的狀態之斜視圖。 圖11係顯示將插頭連接器連接至圖1所示的中繼連 接器後的狀態之斜視圖。 圖12係顯示將插頭連接器連接至圖1所示的中繼連 接器後的狀態之斷面圖。 圖1 3係本發明的第2實施形態之中繼連接器的斜視 圖。 圖14係圖13所示的中繼連接器的斷面圖》 圖15係圖13所示的中繼連接器的斷面圖。 圖16係顯示將圖13所示的中繼連接器固定於底板前 的狀態之斜視圖。 圖17係顯示將圖13所示的中繼連接器固定於底板後 的狀態之斷面圖。 圖18係顯示將插頭連接器連接至圖17所示的中繼連 接器後的狀態之斜視圖。 圖19係顯示將插頭連接器連接至圖17所示的中繼連 接器後的狀態之斷面圖。 圖2 0係本發明的第3實施形態之中繼連接器的斜視 圖。 圖2 1係圖20所示的中繼連接器的分解斜視圖。 圖22係圖20所示的中繼連接器的斷面圖。 [S3 -27- 1363457 圖23係顯示將圖20所示的中繼連接器固定於底板前 的狀態之斜視圖。 圖24係顯示將圖20所示的中繼連接器固定於底板前 的狀態之側面圖。 圖25係顯示將圖20所示的中繼連接器固定於底板後 的狀態之側面圖。 圖26係顯示將圖20所示的中繼連接器固定於印刷基 板前的狀態之斷面圖。 圖27係顯示將其中一方的印刷基板連接於圖20所示 的中繼連接器的狀態之斜視圖。 圖28係顯示將雙方的印刷基板連接於圖20所示的中 繼連接器後的狀態之斷面圖。 【主要元件符號說明】 1,201,3101 :中繼連接器 3, 203, 3 1 03 :殼體 5, 205, 3130, 3150:接頭 31,231,3104 :殼體本體 3 3 :鉤部(卡合部) 35 :突起部 311:第1接收部(第1連結部) 312 :第2接收部(第2連結部) 3 13 :固定部 8 〇 :第1插頭連接器 -28- [S] 1363457 80’ :第2插頭連接器 315, 2315 :接頭收容溝槽 315a, 2315a :橫溝槽部 3 15b, 315c, 2315b, 2315c:縱溝槽部 311a, 2311a:內周面 3 1 2a :內周面 3 1 7,3 1 8 :壓入孔 L, L1 , L2 :長方向 33a :臂部 33b :爪部 51, 251, 3151 :第 1 接觸部 52, 25 2, 3 1 5 2 :第 2 接觸部 5 3, 2 5 3 :連結部 54,254 :第1壓入部 5 5, 2 5 5 :第2壓入部 5 1 a :接觸面 5 2a :接觸面 7 ··底板 9 , 9 ’ :印刷基板 71 :凹部 72 :孔 82 :殼體 821 :殼體本體 822, 823 :腳部 [S] 29- 1363457 824:接頭收容空間 841 :接觸部 842 :彈簧部 843 :壓入部 844 :端子部 84 :接頭 8 6 :固定片
231A,3110:第1殼體本體構成構件 231B,3120:第2殼體本體構成構件 2311:第1接收部 23 1 3 :第1固定部 2314 :第2固定部 2317 :壓入孔 1 1 1 0 :第1印刷基板 1 1 2 0 :第2印刷基板
3111, 3121 :基盤部 3 1 1 2,3 122 :插入部 3 1 1 3,3 1 2 3 :定位用凸部 3 1 1 1 a :支承面 3 1 3 1 :第1彈簧部 3134 :第2彈簧部 3136, 3137, 3138, 3139:壓入部 1 I I 1,1 1 2 1 :通孔 3 1 3 5 , 3 1 5 5 :連結部 [S] -30- 1363457 3135a :彎曲部分(伸縮部) 3 1 5 6, 3157,3158, 3 1 5 9:壓入部 3 1 1 5a :收容部 3 115, 3116:收容空間 W :寬度方向 Η :高度方向 L, LI , L2 :長方向

Claims (1)

1363.457 第097142354號專利申請案中文申請專利範圍修正本 民國101年1月18日修正 十、申請專利範圍 1.—種連接器,其特徵爲: 具備有: 具有將配置於配置對象物之第1連接對象物連結的第 1連結部和將配置於前述配置對象物之第2連接對象物連 結的第2連結部之殼體;及 被保持於此殻體,將連結於前述第1連結部之第1連 接對象物與連結於前述第2連結部之第2'連接對象物予以 導通的接頭, 前述殼體係具備:具有前述第1、第2連結部之殼體 本體;及設置於此殼體本體,用來與被設置於前述配置對 象物的被卡合部卡合之卡合部; 前述被卡合部爲孔,前述卡合部爲與前述孔卡合之具 有彈性的鉤部。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連接器,其中,前述殼 體係具有:與前述鉤部一同被插入至前述孔,用來限制前 述鉤部之彈性變形的突起部。 3.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連接器,其中,前述殼 體本體係藉由第1殼體本體構成構件 '和與該第1殻體本 體構成構件分離獨立之第2殼體本體構成構件所構成, 前述第1、第2殼體本體構成構件分別具有前述卡合 部, 1363457 ,"年/: :;Λ u土立换頁 前述接頭係具有:將前述第.1、第2殻體本體構成構 件連結,並且吸收前述第1、第2連接對象物間之相對偏 移的伸縮部。 4.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之連接器,其中,前述殻 體本體係藉由第1殼體本體構成構件、和與該第1殼體本 體構成構件分離獨立之第2殼體本體構成構件所構成, 前述第1、第2殼體本體構成構件分別具有前述卡合 部, 前述接頭係具有:將前述第1、第2殼體本體構成構 件連結,並且吸收前述第1、第2連接對象物間之相對偏 移的伸縮部。 5·—種連接器,其特徵爲: 具備有: 具有將配置於配置對象物之第1連接對象物連結的第 1連結部和將配置於前述配置對象物之第2連接對象物連 結的第2連結部之殼體;及 被保持於此殼體,將連結於前述第1連結部之第1連 接對象物與連結於前述第2連結部之第2連接對象物予以 導通的接頭, 前述殼體係具備:具有前述第1、第2連結部之殼體 本體;及設置於此殼體本體,用來與被設置於前述配置對 象物的被卡合部卡合之卡合部; 前述殼體本體係藉由第1殼體本體構成構件、和與該第1 殼體本體構成構件分離獨立之第2殼體本體構成構件所構 -2- S 1363457 «
. './01^- ' μ\ /& • . I II . r ·! I -I 成, 前述第1、第2殻體本體構成構件分別具有前述卡合 部, ' 前述接頭係具有:將前述第1、第2殼體本體構成構 • 件連結,並且吸收前述第1、第2連接對象物間之相對偏 移的伸縮部。 -3-
TW097142354A 2007-11-16 2008-11-03 Connector TWI363457B (en)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7298460A JP4480185B2 (ja) 2007-11-16 2007-11-16 コネクタ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0933998A TW200933998A (en) 2009-08-01
TWI363457B true TWI363457B (en) 2012-05-01

Family

ID=4064243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097142354A TWI363457B (en) 2007-11-16 2008-11-03 Connector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7798819B2 (zh)
JP (1) JP4480185B2 (zh)
KR (1) KR101100998B1 (zh)
CN (1) CN101436739B (zh)
TW (1) TWI363457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08437B (zh) * 2018-06-22 2020-10-21 德商伍斯艾索電子有限公司及合資公司 直接插入連接器及直接插入連接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341238B (zh) 2009-05-21 2015-09-16 旭化成电子材料株式会社 多层多孔膜
US8585414B2 (en) * 2009-10-30 2013-11-19 Nec Display Solutions, Ltd. Substrate connecting structure
US8092233B1 (en) * 2010-07-26 2012-01-10 Super Link Electronics Co., Ltd. Stacked multilayer connector
US8388366B2 (en) * 2011-05-26 2013-03-05 All Best Electronics Co., Ltd. Pull-out structure for connector
JP5828508B2 (ja) * 2011-10-06 2015-12-09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及び照明装置
DE112013003215T5 (de) * 2012-06-27 2015-04-02 Yazaki Corporation Flexibler Mehrdraht-Steckverbinder
CN104122937A (zh) * 2013-04-23 2014-10-29 鸿富锦精密工业(武汉)有限公司 接口固定装置
JP6274852B2 (ja) * 2013-12-17 2018-02-07 カルソニックカンセイ株式会社 車載用機器の取付構造
US9474154B2 (en) * 2014-07-18 2016-10-18 Starkey Laboratories, Inc. Reflow solderable flexible circuit board — to — flexible circuit board connector reinforcement
CN110637395B (zh) * 2017-07-18 2021-11-02 阿维科斯公司 板对板接触桥系统
JP6990142B2 (ja) * 2018-04-11 2022-01-12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組立体及びコネクタ要素
JP7142533B2 (ja) * 2018-10-19 2022-09-27 コクヨ株式会社 コンセントの取り付け構造および天板付き家具
US11095059B2 (en) 2019-04-25 2021-08-17 Molex, Llc Connector
JP7194433B2 (ja) * 2019-08-29 2022-12-22 日本圧着端子製造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およびコネクタ構造
KR102275963B1 (ko) * 2019-11-28 2021-07-12 (주)우주일렉트로닉스 차폐형 커넥터 장치
JP1663235S (zh) 2020-02-13 2020-07-06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588854A (en) * 1983-03-02 1986-05-13 Switchcraft, Inc. Panel mountable module housing
JPH0476279U (zh) * 1990-11-16 1992-07-03
US5409386A (en) * 1993-08-18 1995-04-25 Molex Incorporated Surface mount electrical connector and terminal therefor
JP2002015794A (ja) * 2000-06-29 2002-01-18 Toshiba Corp コネクタ装置及び印刷配線基板の接続装置
JP2002373744A (ja) * 2001-06-13 2002-12-26 Ricoh Co Ltd 中継コネクタ
JP4674301B2 (ja) 2001-09-25 2011-04-20 大宏電機株式会社 シールド付きコネクタ
JP2004006071A (ja) * 2002-03-28 2004-01-08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コネクタ
JP2004192882A (ja) * 2002-12-10 2004-07-08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アースジョイントコネクタ
JP3940387B2 (ja) * 2003-07-29 2007-07-04 タイコエレクトロニクスアンプ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組立体
KR200366946Y1 (ko) * 2003-09-18 2004-11-06 니혼앗짜쿠단시세이소 가부시키가이샤 커넥터
JP3867729B1 (ja) * 2005-07-21 2007-01-10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電気接続箱
TWM300882U (en) * 2006-05-26 2006-11-11 Advanced Connectek Inc Electric connector assembly
JP4858050B2 (ja) * 2006-09-29 2012-01-18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08437B (zh) * 2018-06-22 2020-10-21 德商伍斯艾索電子有限公司及合資公司 直接插入連接器及直接插入連接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101100998B1 (ko) 2011-12-29
KR20090050946A (ko) 2009-05-20
JP2009123626A (ja) 2009-06-04
US7798819B2 (en) 2010-09-21
JP4480185B2 (ja) 2010-06-16
CN101436739B (zh) 2011-04-27
TW200933998A (en) 2009-08-01
US20090130867A1 (en) 2009-05-21
CN101436739A (zh) 2009-05-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363457B (en) Connector
US8435075B2 (en) Metal shell configuration for an electrical connector
TWI540801B (zh) Connector
JP4287825B2 (ja) 基板接続用コネクタ
CN212462084U (zh) 电连接器
JP4938746B2 (ja) 電気コネクタ
TWM518826U (zh) 插頭電連接器與插座電連接器
TWI760368B (zh) 電連接器
CN210379556U (zh) 保护构件、带保护构件的连接器以及保护构件的安装构造
KR20140125884A (ko) 기판 커넥터
JP6192567B2 (ja) フローティング型コネクタ
TWI508390B (zh) Incorrect insertion of connector to prevent construction
JP3174717U (ja) カメラモジュールコネクタ
TWI390806B (zh) socket
US20150072542A1 (en) Board Connector
TWI392140B (zh) 接頭及具備該接頭的連接器
TWM570540U (zh) Socket connector and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y
JP2008176936A (ja) コネクタ装置
WO2015168886A1 (zh) 一种插头及连接器模组
TWM549460U (zh) 板對板電連接器組件及其插座連接器與插頭連接器
JP5747950B2 (ja) コネクタ
JP6918586B2 (ja) コネクタ
JP2007305531A (ja) 配線基板用コネクタ
US20070173088A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TWM397621U (en) Card edge connector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