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392140B - 接頭及具備該接頭的連接器 - Google Patents

接頭及具備該接頭的連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392140B
TWI392140B TW098122640A TW98122640A TWI392140B TW I392140 B TWI392140 B TW I392140B TW 098122640 A TW098122640 A TW 098122640A TW 98122640 A TW98122640 A TW 98122640A TW I392140 B TWI392140 B TW I392140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press
joint
fitting portion
fitting
insertion direction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09812264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006048A (en
Inventor
Masaki Kimura
Nobukazu Kato
Original Assignee
Japan Aviation Electron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apan Aviation Electron filed Critical Japan Aviation Electron
Publication of TW20100604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00604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39214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392140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01R13/22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 H01R13/24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resilient; resiliently-mounted
    • H01R13/2442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resilient; resiliently-mounted with a single cantilevered beam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46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specially adapted for high-frequency, e.g. structures providing an impedance match or phase match
    • H01R13/6473Impedance matching
    • H01R13/6474Impedance matching by variation of conductive properties, e.g. by dimension variations

Landscapes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Description

接頭及具備該接頭的連接器
本發明是關於接頭及具備該接頭的連接器。
傳統上,具備「接觸部、和裝部、和用來連接上述兩者的本體部、及配置於接觸部與組裝部之中間的保持部」的導電性端子(接頭)已廣為大眾所知悉(請參考日本特表2005-525684號公報)。
導電性端子是從外殼的後方插入,而使導電性端子的保持部被保持於外殼。
導電性端子的保持部是朝插入方向延伸。此外,保持部具有用來調整導電性端子之阻抗的開口、和朝插入方向延伸的槽。
在具備上述導電性端子的連接器中,由於如上所述地在導電性端子的保持部形成有開口和槽,因此具有以下的問題:保持部對外殼的保持力不足,而恐有因某種原因而導致導電性端子從外殼的特定位置起移動、或從外殼脫離之虞。此外,保持部形成短柱(stub),而難以獲得所期望的阻抗。當為了獲得所期望的阻抗而設計端子時,阻抗的調整是極為繁瑣的。
本發明是有鑑於上述的問題所研發而成的發明,其目的為提供一種:能容易地調整阻抗,並可確保對外殼的高保持力的接頭、及具備該接頭的連接器。
在用來解決上述目的之本發明的第1態樣中,提供一種具備下述構件的接頭:接觸部,該接觸部可接觸於一方的連接對象物;和壓入部,該壓入部被壓入外殼;和連結部,該連結部連結於前述壓入部,並從前述壓入部的插入方向後端部朝插入方向後側延伸;和彈簧部,該彈簧部連結於前述接觸部,而將前述接觸部朝前述一方的連接對象物彈推,且連結著前述壓入部,並彎曲成從前述壓入部之插入方向後端部朝插入方向前側反折;及端子部,該端子部連結於前述連結部,並連接於另一方的連接對象物。
根據本發明第1態樣之接頭的構造,由於如上所述,彈簧部是彎曲成從壓入部的插入方向後端部朝插入方向前側反折,而連結部是從壓入部的插入方向後端部朝插入方向後側延伸,故可縮小壓入部之插入方向的尺寸,如此一來,則無須在壓入部形成開口和槽。
前述壓入部最好是具有:當被壓入前述外殼時,可咬入前述外殼的突起部。
前述壓入部最好是朝向對前述壓入部之插入方向與前述壓入部之厚度方向垂直的方向延伸之近似於矩形的板部。
更好的是,前述彈簧部對前述壓入部的連結端是位於前述壓入部的長軸方向一端側,前述連結部對前述壓入部的連結端是位於前述壓入部的長軸方向另一端側,而前述連結部與前述彈簧部是配置成隔著特定的間隙。
最好是對1張金屬板壓製加工所形成。
在本發明的第2態樣中,提供一種具備上述接頭的連接器。
根據本發明,能容易地調整阻抗,並可確保對外殼的高保持力。
本發明的上述目的、特徴以及優點,可藉由以下根據圖面所作的詳細說明而獲得更進一步的瞭解。
以下,根據圖面說明本發明的實施形態。
根據第1A圖~第3圖說明具備本發明其中一種實施形態之接頭的連接器。
該連接器,是用來將圖面中未顯示的顯示卡電路板之類的模組電路板(一方的連接對象物),連接至個人電腦或印表機等主機板(另一方的連接對象物)的卡緣連接器(card-edge connector),且是對應於高速訊號之狹小節距的卡緣連接器。
如第1A圖、第1B圖、第1C圖所示,該連接器具備上段接頭(contact)3、下段接頭4及外殼5。
如第2圖、第3圖所示,上段接頭3具有:接觸部31、彈簧部32、壓入部33、連結部34及端子部35。上段接頭3是對1張金屬板(圖面中未顯示)壓製加工所形成。
接觸部31是接觸於形成在模組電路板之上面的導通墊(圖面中未顯示)。
彈簧部32近似於J字型,彈簧部32的一端部是連結於接觸部31。彈簧部32是將接觸部31壓附於模組電路板之上面的導通墊。
壓入部33近似於矩形,是朝垂直於「壓入部33朝向後述外殼5之保持孔部52b的插入方向DI、與壓入部33的厚度方向DT」的方向(壓入部33的高度方向)DH延伸之縱長且近似於四角形的板部。壓入部33的高度方向DH與壓入部33的長軸方向平行。在壓入部33的下部形成有近似於楔形的突起部33a。在壓入部33之插入方向後端部33b的上部,連接著彈簧部32的另一端部(連結端)。彈簧部32的另一端部,是壓入部33之上部側的端面33c起形成落差,並朝插入方向DI的相反方向延伸。接觸部31是相對於壓入部33而位於插入方向DI上的前方,並位於高度方向DH上的上方,彈簧部32是彎曲成:從壓入部33的插入方向後端部33b朝插入方向前側反折。壓入部33是被壓入外殼5的保持孔部52b。一旦壓入部33被壓入保持孔部52b,將使突起部33a咬入保持孔部52b的內面,而使壓入部33不容易從保持孔部52b拔出。
連結部34近似於矩形,連結部34的一端部(連結端)是連結於壓入部33之插入方向後端部33b的下部。連結部34是朝插入方向DI延伸之橫長且近似於四角形的板部。在連結部34具有:用來顯示連結部34已連結於載體(圖面中未顯示)的連結痕34a。連結部34與彈簧部32是配置成隔著特定的間隙36。
端子部35近似於L字型,並連結於連結部34的另一端部。端子部35是被錫銲於主機板的導通墊(圖面中未顯示)。
彈簧部32之高度方向DH的寬度、與連結部34之高度方向DH的寬度大致相等。
此外,壓入部33之插入方向DI的寬度、與連結部34之高度方向DH的寬度大致相等。
如第2圖所示,下段接頭4具有接觸部41及端子部43。
接觸部41是接觸於形成在模組電路板之下面的導通墊(圖面中未顯示)。
端子部43是被錫銲於主機板的導通墊(圖面中未顯示)。
由於下段接頭4明顯小於上段接頭3,因此阻抗整合不會成為太大的問題。下段接頭4不具有如同上段接頭3之形狀的壓入部和彈簧部等。
外殼5是由絕緣性的樹脂所形成。如第2圖所示,在外殼5的前部形成有接收部51。接收部51是用來承接模組電路板的前端部。模組電路板的前端部可在接收部51內以接觸部41作為中心,而在特定的角度範圍內轉動。
在外殼5之左半部(第1A圖中外殼5的左半部)的後部、與右半部(第1A圖中外殼5的右半部)的後部,分別沿著接頭配列方向DC而以相等的間隔形成有複數個第1接頭收容室52。第1接頭收容室52的前部是通往接收部51,而第1接頭收容室52的後部則面向外殼5的外部。第1接頭收容室52具有:彈簧部收容部52a、保持孔部52b及中空部52c。彈簧部收容部52a可收容上段接頭3的彈簧部32,並具有不會妨礙彈簧部32之彈性變形的容積。上段接頭3的壓入部33是沿著插入方向DI而被壓入保持孔部52b。一旦壓入部33被壓入保持孔部52b,便使上段接頭3保持於外殼5。中空部52c是夾介於保持孔部52b與接收部51之間。
如第1A圖所示,第2接頭收容室53是分別在外殼5之左半部的前部、與右半部的前部沿著接頭配列方向DC而形成相等間隔。雖然第2接頭收容室53的配置節距是等於第1接頭收容室52的配置節距,但是第2接頭收容室53與第1接頭收容室52是在接頭配列方向DC上形成僅半個節距量的錯位。在複數個第2接頭收容室53處分別收容著下段接頭4。
如第1A圖、第1B圖、第1C圖所示,在外殼5的長軸方向兩端部分別形成有壓緊件安裝部54,並在壓緊件安裝部54安裝有壓緊件7。
在外殼5之長軸方向一端部的下面形成有定位凸柱55,且在外殼5之長軸方向另一端部的下面形成有定位凸柱56。定位凸柱55是較定位凸柱56更細。
其次,說明該連接器之使用方法的一例。
首先,分別將上段接頭3的端子部35、下段接頭4的端子部43、壓緊件7錫銲於主機板的導通墊,並將連接器組裝於主機板上。
接著,將模組電路板的前端部傾斜地插入連接器的接收部51。插入之後,以模組電路板的前端部朝上方移動的方式,將下段接頭4的接觸部41作為轉動中心而促使模組電路板轉動。一旦模組電路板形成與主機板近似於平行的狀態,便抵接於第1接頭收容室52的隔壁而停止模組電路板的轉動。在該狀態下,在模組電路板的前端部將彈簧部32朝上方推壓而使彈簧部32彈性變形,並藉由彈簧部32的彈簧力,將上段接頭3的接觸部31壓附於模組電路板上面的導通墊。此外,下段接頭4的接觸部41是接觸於形成在模組電路板之下面的導通墊。
如此一來,連通連接器的上段接頭3與下段接頭4,並使模組電路板與主機板形成電氣性連接。
此外,由於如上所述,上段接頭3的彈簧部32是彎曲成:從壓入部33的插入方向後端部33b朝插入方向前側反折,且連結部34是從壓入部33的插入方向後端部33b朝插入方向後側延伸,而壓入部33不會形成短柱的構造,故能縮小壓入部33之插入方向的尺寸,如此一來,也不需要在壓入部33形成開口和槽。
根據該實施形態,由於壓入部33不會形成短柱,故能容易地調整接頭3的阻抗,也不必在壓入部33形成開口和槽,因此可確保接頭3對外殼5的高保持力。
如以上所說明,根據該實施形態,可容易地調整接頭3的阻抗,並可確保接頭3對外殼5的高保持力。
此外,在為了獲得所期待的阻抗而設計接頭時,能容易地調整阻抗。
再者,雖然該實施形態的接頭是電路板對電路板用之連接器的接頭,但是本發明的適用範圍並不侷限於電路板對電路板用之連接器的接頭。
以上為本發明之最佳形態的說明,只要不脫離本發明的精神及範圍,是能有各式各樣的變更,而這點是該領域的業者都能理解的。
DI...插入方向
DC...接頭配列方向
DH...高度方向
DT...厚度方向
3...上段接頭
4...下段接頭
5...外殼
7...壓緊件
31...接觸部
32...彈簧部
33...壓入部
33a...突起部
33b...插入方向後端部
33c...上部側的端面
34...連結部
34a...連結痕
35...端子部
36...間隙
41...接觸部
43...端子部
51...接收部
52...第1接頭收容室
52a...彈簧部收容部
52b...保持孔部
52c...中空部
53...第2接頭收容室
54...壓緊件安裝部
55...定位凸柱
56...定位凸柱
第1A圖:為具備本發明其中一種實施形態之接頭的連接器的前視圖。
第1B圖:為第1A圖所示之連接器的平面圖。
第1C圖:為第1A圖所示之連接器的側面圖,且為經放大的圖。
第2圖:為沿著第1A圖中II-II線的放大剖面圖。
第3圖:為第2圖所示之上側接頭的立體圖。
DI...插入方向
3...上段接頭
4...下段接頭
5...外殼
31...接觸部
32...彈簧部
33...壓入部
33a...突起部
33b...插入方向後端部
34...連結部
34a...連結痕
35...端子部
41...接觸部
43...端子部
51...接收部
52a...彈簧部收容部
52b...保持孔部
52c...中空部
55...定位凸柱

Claims (16)

  1. 一種接頭,其特徵為:具備:接觸部,該接觸部可接觸於一方的連接對象物;和壓入部,該壓入部被壓入外殼;和連結部,該連結部連結於前述壓入部,並從前述壓入部的插入方向後端部朝插入方向後側延伸;和彈簧部,該彈簧部連結於前述接觸部,而將前述接觸部朝前述一方的連接對象物彈推,且連結著前述壓入部,並彎曲成從前述壓入部之插入方向後端部朝插入方向前側反折;及端子部,該端子部連結於前述連結部,並連接於另一方的連接對象物;前述壓入部是大致為矩形,且為朝前述壓入部的高度方向延伸的縱長的大致四角形的板部,在前述壓入部的插入方向後端部的上部連結著前述彈簧部的連結端,在前述壓入部的插入方向後端部的下部連結著前述連結部的連結端。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記載的接頭,其中前述壓入部具有:被壓入前述外殼時咬入前述外殼的突起部。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記載的接頭,其中前述 壓入部是朝向對前述壓入部之插入方向與前述壓入部之厚度方向垂直的方向延伸之近似於矩形的板部。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記載的接頭,其中前述彈簧部對前述壓入部的連結端是位於前述壓入部的長軸方向一端側,前述連結部對前述壓入部的連結端是位於前述壓入部的長軸方向另一端側,而前述連結部與前述彈簧部是配置成隔著特定的間隙。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記載的接頭,其中前述接頭是對1張金屬板壓製加工所形成。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記載的接頭,其中前述接頭是對1張金屬板壓製加工所形成。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記載的接頭,其中前述接頭是對1張金屬板壓製加工所形成。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記載的接頭,其中前述接頭是對1張金屬板壓製加工所形成。
  9. 一種具備接頭的連接器,其特徵為:該連接器具備以下構件:接觸部,該接觸部可接觸於一方的連接對象物;和壓入部,該壓入部被壓入外殼;和連結部,該連結部連結於前述壓入部,並從前述壓入部的插入方向後端部朝插入方向後側延伸;和彈簧部,該彈簧部連結於前述接觸部,而將前述接觸部朝前述一方的連接對象物彈推,且連結著前述壓入部,並彎曲成從前述壓入部之插入方向後端部朝插入方向前側 反折;及端子部,該端子部連結於前述連結部,並連接於另一方的連接對象物;前述壓入部是大致為矩形,且為朝前述壓入部的高度方向延伸的縱長的大致四角形的板部,在前述壓入部的插入方向後端部的上部連結著前述彈簧部的連結端,在前述壓入部的插入方向後端部的下部連結著前述連結部的連結端。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記載的連接器,其中前述壓入部具有:被壓入前述外殼時咬入前述外殼的突起部。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記載的連接器,其中前述壓入部是朝向對前述壓入部之插入方向與前述壓入部之厚度方向垂直的方向延伸之近似於矩形的板部。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所記載的連接器,其中前述彈簧部對前述壓入部的連結端是位於前述壓入部的長軸方向一端側,前述連結部對前述壓入部的連結端是位於前述壓入部的長軸方向另一端側,而前述連結部與前述彈簧部是配置成隔著特定的間隙。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記載的連接器,其中前述接頭是對1張金屬板壓製加工所形成。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所記載的連接器,其中前述接頭是對1張金屬板壓製加工所形成。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所記載的連接器,其中前述接頭是對1張金屬板壓製加工所形成。
  1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所記載的連接器,其中前述接頭是對1張金屬板壓製加工所形成。
TW098122640A 2008-07-04 2009-07-03 接頭及具備該接頭的連接器 TWI39214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8176358A JP4781403B2 (ja) 2008-07-04 2008-07-04 コンタクト及びそれを備えたコネクタ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006048A TW201006048A (en) 2010-02-01
TWI392140B true TWI392140B (zh) 2013-04-01

Family

ID=4146473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098122640A TWI392140B (zh) 2008-07-04 2009-07-03 接頭及具備該接頭的連接器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8123542B2 (zh)
JP (1) JP4781403B2 (zh)
CN (1) CN101621162B (zh)
TW (1) TWI392140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1887188U (zh) * 2010-06-08 2011-06-29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卡缘连接器
JP5905671B2 (ja) * 2011-06-27 2016-04-20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電気コネクタ
JP2014164884A (ja) 2013-02-22 2014-09-08 Fujitsu Component Ltd コネクタ
CN107112669B (zh) * 2014-12-18 2019-04-16 第一电子工业株式会社 连接器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31088U (ja) * 1992-09-28 1994-04-22 日本エー・エム・ピー株式会社 エッジコネクタ及びそれに使用する接触子
US20070173127A1 (en) * 2004-07-07 2007-07-26 Kent Regnier Edge card connector assembly with keying means for ensuring proper connection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3202086U (zh) * 1987-06-16 1988-12-27
US5514002A (en) * 1994-04-28 1996-05-07 Hon Hai Precision Ind. Co., Ltd.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y and contacts therein
US5791925A (en) * 1996-06-28 1998-08-11 Berg Technology, Inc. Card edge connector
US5951335A (en) * 1996-12-17 1999-09-14 Fujitsu Takamisawa Component Limited Electrical contact element
US7025617B2 (en) * 2002-05-10 2006-04-11 Molex Incorporated Edge card connector assembly with tuned impedance terminals
US6666702B1 (en) * 2002-09-30 2003-12-23 Hon Hai Precision Ind. Co., Ltd.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matching differential impedance
TW576563U (en) * 2003-01-28 2004-02-11 Top Yang Technology Entpr Co Electrical connector
JP2006236858A (ja) * 2005-02-25 2006-09-07 Jst Mfg Co Ltd リセプタクル及びコネクタ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31088U (ja) * 1992-09-28 1994-04-22 日本エー・エム・ピー株式会社 エッジコネクタ及びそれに使用する接触子
US20070173127A1 (en) * 2004-07-07 2007-07-26 Kent Regnier Edge card connector assembly with keying means for ensuring proper connection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006048A (en) 2010-02-01
CN101621162A (zh) 2010-01-06
JP2010015909A (ja) 2010-01-21
US8123542B2 (en) 2012-02-28
CN101621162B (zh) 2012-02-15
JP4781403B2 (ja) 2011-09-28
US20100003869A1 (en) 2010-01-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338417B (en) Connector
JP2527146Y2 (ja) 表面搭載型電気コネクタ装置
US7374429B2 (en) Connector assembly
JP3013756B2 (ja) 基板用コネクタ
KR101539873B1 (ko) 기판 접속용 단자
JP6006356B2 (ja) コンタクト及び該コンタクトを使用するコネクタ
JP2017157304A (ja) コネクタ
TWI392140B (zh) 接頭及具備該接頭的連接器
CN106972301A (zh) 用于电力连接器的具有顺应销的电力端子
JP4361429B2 (ja) 直付けコネクタの嵌合構造
JPH0319189Y2 (zh)
US7985080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having auxiliary hold-down arrangement
JP2005294217A (ja) 圧接型コンタクト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電気コネクタ
US7753736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confitured by upper and lower units
US7713079B2 (en) Card edge connector
TW200836428A (en) Micro USB case
JPH11339906A (ja) 基板取付型コネクタ
JP2004164932A (ja) コネクタ
JP2582876Y2 (ja) 電気コネクタ
KR20040050819A (ko) 커넥터 장치
JPS6055959B2 (ja) 電気コネクタ組立体
JP2005072232A (ja) フレキシブルプリント基板とハード基板との接続構造及び該接続構造に使用する押圧治具
JP2004296419A (ja) コネクタ
JP3258745B2 (ja) コネクタ及びコネクタ取付具
JP7266251B2 (ja) コネク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