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864427A - 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864427A
CN111864427A CN202010325633.5A CN202010325633A CN111864427A CN 111864427 A CN111864427 A CN 111864427A CN 202010325633 A CN202010325633 A CN 202010325633A CN 111864427 A CN111864427 A CN 11186442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nector
portions
embedded
covering
end wal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325633.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864427B (zh
Inventor
权藤大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olex LLC
Original Assignee
Molex LL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9112659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7364363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Molex LLC filed Critical Molex LLC
Priority to CN202111347371.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948890A/zh
Publication of CN11186442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86442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86442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86442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0Securing contact members in or to a base or case; Insulating of contact members
    • H01R13/405Securing in non-demountable manner, e.g. moulding, rivet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1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2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upling with the edge of the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3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upling with the edge of the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nnecting to other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32Printed circuits being in the same plan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50Fixed connections
    • H01R12/51Fixed connections for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55Fixed connections for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terminals
    • H01R12/57Fixed connections for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terminals surface mounting termina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005Guiding, mounting, polarizing or locking means; Extractors
    • H01R12/7011Locking or fixing a connector to a PCB
    • H01R12/707Soldering or weld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1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1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12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operating with the surface of the printed circuit or with a coupling device exclusively provided on the surface of the printed circuit
    • H01R12/716Coupling device provided on the PCB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4Means for preventing access to live contacts
    • H01R13/447Shutter or cover plat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6Bases; Cases
    • H01R13/502Bases; Cases composed of different piec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6Bases; Cases
    • H01R13/502Bases; Cases composed of different pieces
    • H01R13/504Bases; Cases composed of different pieces different pieces being moulded, cemented, welded, e.g. ultrasonic, or swaged togethe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2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or for holding them in engagement
    • H01R13/627Snap or like fasten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2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or for holding them in engagement
    • H01R13/627Snap or like fastening
    • H01R13/6275Latching arms not integral with the hous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2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or for holding them in engagement
    • H01R13/629Addition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e.g. aligning or guiding means, levers, gas pressure electrical locking indicators, manufacturing tolerances
    • H01R13/631Addition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e.g. aligning or guiding means, levers, gas pressure electrical locking indicators, manufacturing tolerances for engagement only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2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or for holding them in engagement
    • H01R13/639Additional means for holding or locking coupling parts together, after engagement, e.g. separate keylock, retainer strap
    • H01R13/6395Additional means for holding or locking coupling parts together, after engagement, e.g. separate keylock, retainer strap for wall or panel outle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24/00Two-part coupling devices, or either of their cooperating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verall structur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088Arrangements for power supply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1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2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upling with the edge of the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3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upling with the edge of the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nnecting to other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01R13/20Pins, blades, or sockets shaped, or provided with separate member, to retain co-operating parts together

Landscapes

  • Connector Housings Or Holding Contact Members (AREA)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本公开能够减小安装有多个端子的凸部之间的间隔、容易制造,能够小型化并提高可靠性。连接器包括:半体部,各半体部包括连接器本体以及安装于所述连接器本体的多个端子;本体端部,使各半体部的连接器本体彼此对接,并形成在所述连接器本体的两端;以及加强配件,安装于对应的本体端部。所述连接器本体各为通过第一次嵌件成形与所述端子一体化的部件,且包括:凸部,在长度方向上延伸并保持所述端子;以及埋设部,连接于所述凸部的长度方向的两端。所述本体端部包括覆盖部,所述覆盖部覆盖各连接器本体的埋设部,且所述覆盖部为通过第二次嵌件成形与所述埋设部和所述加强配件一体化的部件。

Description

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连接器。
背景技术
常规地,诸如基板对基板连接器等的连接器已经用于将一对平行的电路基板电连接在一起。这样的连接器分别安装于一对电路基板的相互面对的对应表面,彼此嵌合并导通(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图11是示出常规连接器的立体图。
在图中,811是安装在电路基板(未示出)上的连接器基座,连接器基座具有在长度方向延伸的一对细长的凸部812。多个端子861沿连接器的长度方向并排安装于凸部812。
此外,当连接器与图未示出的对接连接器嵌合时,所述凸部812分别插入形成在对接连接器的对接基座上的一对凹槽中。由此,所述多个端子861与并排安装于凹槽内的对接端子(未示出)分别接触并导通。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1-126789号公报
然而,在常规连接器中,由于端子861与基座811一体化地形成,因此在小型化的情况下,凸部812之间的间隔会变窄,端子861之间的间距减小,使得制造困难。通常,由于端子861与基座811的一对凸部812通过被称为包覆成形或嵌件成形的成形方法而一体化,若凸部812之间的间隔变窄且端子861的间距减小时,难以在基座811的成形用模具内准确地将这些端子861设置在与该对凸部812对应的位置。
发明内容
这里,目的在于解决常规连接器的问题以能够缩小用于安装多个端子的凸部之间的间隔,并由此提供制造容易、能够小型化且具有高可靠性的连接器。
因此,连接器包括:半体部,各半体部包括连接器本体以及安装于所述连接器本体的多个端子;本体端部,使各半体部的所述连接器本体彼此对接,并形成在所述连接器本体的两端;以及加强配件,安装于所述本体端部。所述连接器本体各为通过第一次嵌件成形与所述端子一体化的部件,且包括:凸部,在所述连接器本体的长度方向上延伸并保持所述端子;以及埋设部,连接于所述凸部的长度方向的两端。所述本体端部包括覆盖部,所述覆盖部覆盖各连接器本体的埋设部,且所述覆盖部为通过第二次嵌件成形与所述埋设部及所述加强配件一体化的部件。
在另一连接器中,进一步地,在所述凸部的长度方向的两端连接有延长端部,所述埋设部从所述延长端部延伸。
在另一连接器,进一步地,所述加强配件包括:上板,在所述连接器本体的宽度方向延伸;左右一对的脚部,连接于所述上板的左右两侧缘并向下方延伸;以及端壁外面覆部和端壁内面覆部,连接于所述上板的前后两侧缘并向下方延伸。所述埋设部被设置成当从上下、前后以及左右方向观察时至少一部分与所述上板、所述脚部、所述端壁外面覆部和所述端壁内面覆部重叠。
在另一连接器,进一步地,各连接器本体的埋设部包括:平行内侧面,在所述连接器本体的长度方向延伸并面向另外的连接器本体的埋设部,彼此相向的平行内侧面之间的距离L2小于所述加强配件的被配置成面向所述彼此相向的平行内侧面之间的空隙的端壁内面覆部的宽度L1。
在另一连接器,进一步地,所述端壁内面覆部与所述埋设部的倾斜内侧面相向且与所述倾斜内侧面之间具有空隙,所述倾斜内侧面连接于各所述彼此相向的平行内侧面并相对于所述连接器本体的长度方向倾斜。
在另一连接器,进一步地,各连接器本体的埋设部包括:外侧面,在所述连接器本体的长度方向上延伸并面向所述加强配件的脚部,且所述外侧面的长度L4小于所述脚部的长度L3。
在另一连接器,进一步地,各连接器本体的延长端部向所述连接器的宽度方向内侧倾斜并从所述凸部的长度方向的两端延伸出,且所述本体端部的宽度小于所述连接器的宽度。
连接器对包括本公开所述的连接器以及与所述连接器嵌合的对接连接器。
根据本公开的连接器能够使安装多个端子的凸部之间的间隔变窄,容易制造,能够小型化并提高可靠性。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根据本实施例的第一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2是示出根据本实施例的第一连接器的分解图。
图3是示出根据本实施例的第一连接器的左半体部的立体图。
图4是示出制造本实施例的第一连接器的左半体部的第一步骤的立体图。
图5A、图5B示出制造本实施例的第一连接器的第一突出端部的第一步骤的二面视图,其中,图5A是俯视图,而图5B是仰视图。
图6A、图6B示出制造本实施例的第一连接器的第一突出端部的第二步骤的二面视图,其中,图6A是俯视图,而图6B是仰视图。
图7A、图7B示出制造本实施例的第一连接器的第一突出端部的第一和第二步骤的要部的放大图,其中,图7A是示出图5B中的部分E的放大图,而图7B是示出图6B中的部分F的放大图。
图8A~图8D示出制造本实施例的第一连接器的第一突出端部的第一和第二步骤的剖视图,其中,图8A是沿图5A中的A-A线剖开的剖视图,图8B是沿图5A中的B-B线剖开的剖视图,图8C是沿图6A中的C-C线剖开的剖视图,而图8D是沿图6A中的D-D线剖开的剖视图。
图9是示出从第一连接器侧观察时本实施例的第一连接器与第二连接器刚好在嵌合之前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0是示出根据本实施例的第一连接器的变形例的左半体部的分解图。
图11是示出常规连接器的立体图。
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 第一连接器
10A 左半体部
10B 右半体部
11 第一基座
12 第一凸部
12a、111a 嵌合面
12b、14b、15b 外侧面
12c、14c、15c 内侧面
13、112a 凹槽部
14 延长端部
14a、15a 上表面
14b1 倾斜外侧面
14b2 平行外侧面
14d、15d 下表面
15 埋设部
15c1 平行内侧面
15c2 倾斜内侧面
15e 端面
16 覆盖部
17 底板部
17a、111b 安装面
18 第一突出端部
51 第一加强配件
52 端壁外面覆部
52a、62、156、162 尾部
53 端壁内面覆部
54 上板
55 脚部
58 配件料带
58b、68b 切断部
61 第一端子
63 本体部
64 上端部
64a 埋入部
65、165 接触部
65a 接触凹部
68 端子料带
68a 连接臂
101 第二连接器
111 第二基座
112 凹部
113 第二凸部
114 侧壁部
115 第二端子收容腔
115a 第二端子收容槽腔
115b 第二端子收容孔腔
121 第二突出端部
122 嵌合凹部
151 第二加强配件
152 第二本体部
153 侧方覆部
154 接触侧部
161 第二端子
165a 接触凸部
811 基座
812 凸部
861 端子
具体实施方式
下表面将参照附图详细说明实施例。
图1是示出根据本实施例的第一连接器的立体图,图2是示出根据本实施例的第一连接器的分解图,而图3是示出根据本实施例的第一连接器的左半体部的立体图。
在图中,1是作为本实施例的连接器的一对基板对基板连接器中的一方的第一连接器。该第一连接器1是安装在作为安装部件的第一基板(未示出)的表面上的表面安装型连接器,并与后述的作为对接连接器的第二连接器101相互嵌合。此外,第二连接器101是一对基板对基板连接器中的另一方,并且是安装在作为安装部件的第二基板(未示出)的表面上的表面安装型连接器。
注意的是,虽然本实施例的第一连接器1和第二连接器101理想情况下用于将作为基板的第一基板与第二基板电连接,但也能够用于将其它部件电连接。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的示例包括电子设备等中使用的印刷电路基板、柔性扁平电缆(FFC)、柔性印刷电路基板(FPC)等,也可以是任何种类的基板。
此外,用于说明本实施例中的第一连接器1和第二连接器101的各部分的动作和构成的诸如上、下、左、右、前和后的指示方向的表述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方向,且尽管当第一连接器1和第二连接器101的各部分在图中所示的姿势时这些表述是适合的,但是,当这些姿势改变时,这些方向应对应所述变化来不同地解释。
而且,第一连接器1如下构成:使用作为加强配件的第一加强配件51和通过被称为包覆成形(overmolding)、基体上注塑成形(outsert molding)乃至嵌件成形(insertmolding)的成形方法(以下以“嵌件成形”说明)而一体成形的覆盖部16而将一对左右的半体部(即,左半体部10A和右半体部10B)相互连接。注意的是,上述左半体部10A和右半体部10B是被配置成左右相向的相同部件,且由此,在统一说明的情况下,以半体部10来说明。上述左半体部10A和右半体部10B在平面视图中的形状(投影到X-Y面上的形状)分别大致为门型,且结合的左半体部10A和右半体部10B之间的空间为在第一连接器1的长度方向(X轴方向)延伸的细长的凹槽部13。凹槽部13为在第一连接器1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开放的贯通孔。
注意的是,在本实施例中,为了便于说明,在第一连接器1中,一对半体部10(即两个半体部10)平行布置,然而,也可以平行布置三个以上的半体部10。半体部10不是必须具有大致门型的形状,而可以具有任意形状,只要长度方向的两端能够通过第一加强配件51和覆盖部16结合即可。
上述半体部10由诸如合成树脂等的绝缘材料一体形成,且具有在平面图中为大致门型形状的作为连接器本体的第一基座11。各第一基座11包括细长的带状的底板部17,其在该第一基座11的长度方向(X轴方向)延伸;以及第一凸部12,其作为细长的凸部一体地形成在底板部17的上表面并在第一基座11的长度方向延伸。第一凸部12为横断面为倒U字形状的部件,且具有位于上侧(Z轴正方向侧)的弯曲的嵌合面12a以及连接于嵌合面12a的左右两侧的外侧面12b和内侧面12c。外侧面12b和内侧面12c为一对相互平行的相向的平面,并在第一基座11的长度方向延伸。注意的是,第一凸部12在宽度方向(Y轴方向)的尺寸小于底板部17在宽度方向的尺寸,且因此,底板部17在第一凸部12的下端(Z轴负方向侧端)从外侧面12b和内侧面12c向宽度方向外侧突出。此外,底板部17的下表面为与第一基板的表面相向的第一基座11的安装面17a。
而且,作为端子的第一端子61设置在各第一凸部12。多个(在图中示出的示例中为32个)第一端子61以预定的间距配设。上述第一端子61是通过对导电金属板实施诸如冲压、弯曲等加工而一体形成的部件,且包括:本体部63,其在第一凸部12的宽度方向上延伸;尾部62,连接于该本体部63的一端;接触部65,其弯曲约90度、连接于上述本体部63的另一端且在上下方向上延伸;以及上端部64,其弯曲约90度并连接于该接触部65的上端。
本体部63为埋入并保持在底板部17中的部分。此外,尾部62从底板部17向宽度方向外侧延伸,并通过焊接等连接于连接垫(连接垫连结于第一基板上的导电迹线)。注意的是,导电迹线通常为信号线。而且,接触部65是当第一连接器1与第二连接器101嵌合时与后述的第二连接器101的第二端子161发生接触的部分,并优选地包括从表面凹陷的接触凹部65a。
第一端子61通过嵌件成形与第一基座11一体形成。即,通过将绝缘材料填充在预先在内部设置有第一端子61的模具的腔内来成形第一基座11。由此,第一端子61在本体部63和尾部62的下表面露出于底板部17的安装面17a、且接触部65及上端部64的表面露出于第一凸部12的外侧面12b或内侧面12c以及嵌合面12a的状态下一体地安装于第一基座11。
此外,安装于各第一凸部12的多个第一端子61被定向为相邻的第一端子61的姿势在第一凸部12的宽度方向上彼此相反。在图中示出的示例中,在安装于左半体部10A的第一凸部12的第一端子61中,位于前端(X轴正方向端)的第一端子61被定向为使尾部62向外侧突出(Y轴正方向侧)的姿势,而从前端的位于第二位置的第一端子61被定向为使尾部62向内侧突出(Y轴负方向侧)的姿势。在这种方式下,由于多个第一端子61以在相反的方向上交替定向的方式安装于第一凸部12,因此从第一凸部12的两侧分别突出的尾部62的间距是第一端子61的间距的两倍。因此,通过焊接等针对第一基板的连接垫的连接作业可以容易地进行。此外,露出在第一凸部12的外侧面12b上的接触部65的间距、以及露出在内侧面12c上的接触部65的间距也是第一端子61的间距的两倍。
此外,由于第一端子61是通过嵌件成形与第一基座11一体化的部件,因此不会与第一基座11分离。然而,注意的是,为了便于说明,在图2中,第一端子61与第一基座11分开示出。
作为嵌合引导部的本体端部的第一突出端部18分别设置在第一凸部12的长度方向的两端。第一突出端部18是连接于各第一凸部12的长度方向的两端的部件,并形成为将左半体部10A与右半体部10B结合。在第一连接器1与第二连接器101嵌合的状态下,第一突出端部18起到插入至后述的第二连接器101具有的第二突出端部121的嵌合凹部122的插入凸部的作用。
此外,第一突出端部18由左右的半体部10的延长端部14和埋设部15、以及覆盖部16、第一加强配件51构成。
在长度方向上延伸的延长端部14分别一体地连接于各半体部10的第一凸部12的长度方向上的两端,且在第一凸部12的长度方向上进一步延伸的埋设部15分别一体地连接于各延长端部14。注意的是,延长端部14向内侧倾斜地延伸,且埋设部15从延长端部14的末端的向内侧偏心的位置沿长度方向延伸,并位于第一凸部12的外侧面12b的内侧的位置。即,左半体部10A的延长端部14向右方向(Y轴负方向)倾斜地延伸,且埋设部15在延长端部14的末端从向右方向偏心的位置沿长度方向延伸。此外,右半体部10B的延长端部14向左方向(Y轴正方向)倾斜地延伸,且埋设部15在延长端部14的末端从向左方向偏心的位置沿长度方向延伸。
而且,左右的半体部10的延长端部14的至少一部分和埋设部15的整体由诸如合成树脂等的绝缘材料形成的覆盖部16覆盖。具体地,通过使左右的半体部10的埋设部15相互接近、使它们处于被第一加强配件51覆盖的状态下进行嵌件成形来形成覆盖部16。由此,左右的半体部10的延长端部14和埋设部15、以及覆盖部16、第一加强配件51一体化以形成第一突出端部18,由此将左右的半体部10相互结合。然而,上述覆盖部16不是必须覆盖整个埋设部15,只要可以将埋设部15覆盖到足以将左右的半体部10相互结合的程度即可,但是,为了使结合力最强,优选覆盖整个埋设部15。注意的是,覆盖部16为通过嵌件成形与其它部件一体形成的部件,而不以与其它部件分离的状态而单独存在,但是为了便于说明,图2中描绘为单独存在。
如图3所示,延长端部14具有位于上侧的上表面14a、连接于上表面14a的左右两侧的外侧面14b和内侧面14c、以及位于下侧的下表面14d。下表面14d位于安装面17a的上方,且下表面14d的至少一部分被覆盖部16覆盖。上表面14a与第一凸部12的嵌合面12a大致齐平。此外,内侧面14c是相对第一凸部12的内侧面12c向内侧斜地倾斜的表面。上述外侧面14b包括:倾斜外侧面14b1,相对第一凸部12的外侧面12b向内侧斜地倾斜;以及平行外侧面14b2,其大致平行于第一凸部12的外侧面12b。平行外侧面14b2与覆盖部16的外侧面大致齐平并成为第一突出端部18的外侧面的一部分。
此外,埋设部15为大致长方体形状的部件,并具有位于上侧的上表面15a、位于左右两侧的外侧面15b和内侧面15c、位于下侧的下表面15d、以及在第一连接器1的长度方向两端的端面15e。上表面15a和下表面15d是相互平行的平面,且上表面15a和下表面15d之间的距离(即埋设部15的厚度)小于延长端部14和第一凸部12的厚度。注意的是,上表面15a比嵌合面12a更位于下方,且下表面15d比安装面17a更位于上方。此外,上述外侧面15b为大致平行于第一凸部12的外侧面12b的平面,但位于外侧面12b的内侧,即,靠近第一基座11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心。而且,内侧面15c包括:平行内侧面15c1,其大致平行于第一凸部12的内侧面12c;以及倾斜内侧面15c2,其大致平行于延长端部14的内侧面14c。而且,端面15e是与第一连接器1的长度方向正交的平面。而且,埋设部15整体被覆盖部16覆盖,即,埋设在覆盖部16内。
这样,由于延长端部14向内侧倾斜地延伸且埋设部15相对第一凸部12的外侧面12b位于内侧的位置,所以第一突出端部18的宽度(Y轴方向的尺寸)能够小于第一连接器1的宽度(左右的第一凸部12的外侧面12b之间的距离)。注意的是,当不需要使第一突出端部18的宽度小于第一连接器1的宽度时,延长端部14不必向内侧倾斜,而是可以直地延伸。此外,通过从第一凸部12的长度方向上的两端直接延伸出埋设部15,可以省略延长端部14。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减小第一连接器1在长度方向上的尺寸。此外,在三个以上的半体部10平行布置的情况下,延长端部14可以从第一凸部12的长度方向上的两端延伸形成Y字形状。
第一加强配件51是通过对金属板施加诸如冲压、弯曲等加工而一体形成的部件,并包括:大致矩形的上板54,其在第一基座11的宽度方向上延伸;大致矩形的脚部55,其连接于上板54的左右两侧缘并向下延伸;以及端壁外面覆部52和端壁内面覆部53,分别连接于上述上板54的前后两侧缘并向下延伸。尾部52a连接于端壁外面覆部52的下端。另外,端壁外面覆部52的宽度大于端壁内面覆部53的宽度。
如上所述,第一加强配件51与覆盖部16一体化而构成第一突出端部18。并且,上板54成为埋入第一突出端部18的上表面的状态,且上板54的上表面与覆盖部16的上表面齐平以构成第一突出端部18的上表面的大部分。此外,左右的脚部55成为埋入第一突出端部18的左右的外侧面的状态,且脚部55的外侧面与覆盖部16的外侧面齐平以构成第一突出端部18的外侧面的大部分。此外,端壁外面覆部52和端壁内面覆部53成为埋入第一突出端部18的端壁外表面和端壁内表面的状态,且端壁外面覆部52和端壁内面覆部53的外表面与覆盖部16的端壁外表面和端壁内表面齐平以构成第一突出端部18的端壁外表面和端壁内表面的大部分。
尾部52a弯曲约90度并连接于端壁外面覆部52的下端、而且向第一基座11的长度方向外侧延伸并通过焊接等连接于连接垫(连接垫与第一基板上的导电迹线连结)。导电迹线通常为电源线。注意的是,如果有必要,脚部55的下端可以接近或接触第一基板的表面。在这种情况下,通过焊接等将脚部55的下端连接于第一基板上的连接垫,提高了将第一加强配件51连接于第一基板的连接强度。
下面将说明制造具有上述构造的第一连接器1的方法。
图4是示出制造本实施例的第一连接器的左半体部的第一步骤的立体图,图5A、图5B示出制造本实施例的第一连接器的第一突出端部的第一步骤的二面视图,图6A、图6B示出制造本实施例的第一连接器的第一突出端部的第二步骤的二面视图,图7A、图7B示出制造本实施例的第一连接器的第一突出端部的第一和第二步骤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图,而图8A~图8D示出制造本实施例的第一连接器的第一突出端部的第一和第二步骤的剖视图,注意的是,图5A、图6A是俯视图,而图5B、图6B是仰视图;图7A是示出图5B中的部分E的放大图,而图7B是示出图6B中的部分F的放大图;图8A是沿图5A中的A-A线剖开的剖视图,图8B是沿图5A中的B-B线剖开的剖视图,图8C是沿图6A中的C-C线剖开的剖视图,而图8D是沿图6A中的D-D线剖开的剖视图。
第一端子61是由金属板在板厚方向弯曲制成的部件,并通过对金属板施加诸如冲压、弯曲等加工来制作,且如图4所示,以连接于作为带料的平板状的端子料带68的状态下提供多个第一端子61。注意的是,各第一端子61为经由细长的连接臂68a将尾部62的末端连接于端子料带68,且在切断部68b将尾部62从连接臂68a上切离,由此形成如图2所示的部件。
然后,在通过嵌件成形与第一基座11一体化的步骤中,如图4所示,以连接于料带68的状态提供多个第一端子61。图4示出制造左半体部10A的示例,在这种情况下,被定向为使尾部62向外侧(Y轴正方向侧)突出的多个第一端子61连接于图4中的右侧的端子料带68,而被定向为使尾部62向内侧(Y轴负方向侧)突出的多个第一端子61连接于图4中的左侧的端子料带68,且以该状态设置在未示出的第一次成形用模具中。通过保持并操作连接有多个第一端子61的端子料带68,多个第一端子61同时定位并设置在成形用模具中。
随后,在成形用模具的腔中填充熔融的诸如合成树脂的绝缘材料。换句话说,进行第一次嵌件成形。注意的是,绝缘材料可以是任何种类的材料,但是这里为LCP(液晶聚合物)。在第一次嵌件成形中,可取的是,重视流动性而选择上述材料。然后,当填充的绝缘材料冷却并固化以形成第一基座11,打开成形用模具,并取出如图4所示的带有连接于第一端子61的端子料带68的左半体部10A。同样地,也制造带有连接于第一端子61的端子料带68的右半体部10B。
随后,如图4所示,仅将连接于向内侧突出的尾部62的端子料带68(图4中的左侧的端子料带68)从带有连接于第一端子61的端子料带68的左半体部10A上切除,而连接于向外侧突出的尾部62的端子料带68(图4中的右侧的端子料带68)保持原样。同样地,仅将连接于向内侧突出的尾部62的端子料带68从带有连接于第一端子61的端子料带68的右半体部10B上切除,而连接于向外侧突出的尾部62的端子料带68保持原样。
随后,如图5所示,使带有仅连接于向外侧突出的尾部62的端子料带68的左半体部10A和右半体部10B以彼此相向的状态设置在第二次成形用模具(未示出)中。具体地,左右的半体部10的内侧彼此相向,且左右的半体部10的第一基座11相互平行,左右的半体部10的第一基座11的安装面17a彼此齐平,且长度方向的两端的端面15e彼此齐平,左右的半体部10的埋设部15相互接近但不接触。注意的是,如图7A所示,彼此相向的左右的半体部10被定位成使彼此相向的埋设部15的平行内侧面15c1之间的间隔为预定距离L2,并设置在第二次成形用模具中。
进一步地,以覆盖左右的半体部10的延长端部14的至少一部分以及埋设部15的全部的方式,将第一加强配件51设置在第二次成形用模具中。在这种情况下,第一加强配件51以其尾部52a的末端连接于作为料带的配件料带58的状态下被设置。注意的是,尾部52a在切断部58b从配件料带58上切离,从而第一加强配件51成为如图2所示的部件。具体地,如图7A、图8A和图8B所示,第一加强配件51被设置成:上板54与埋设部15的上表面15a之间具有空隙、脚部55与埋设部15的外侧面15b之间具有空隙、端壁外面覆部52与埋设部15的端面15e之间具有空隙、端壁内面覆部53与埋设部15的倾斜内侧面15c2之间具有空隙,且脚部55的下端位于埋设部15的下表面15d的下方且高度与安装面17a大致相同。
随后,将诸如合成树脂的熔融的绝缘材料填充在成形用模具中。即,进行第二次嵌件成形。注意的是,上述绝缘材料可以是任何种类的材料,但在这里,材料为与第一次嵌件成形同样地重视流动性而选择的LCP。在第二次嵌件成形中,能够通过重视强度和与第一次嵌件成形的绝缘材料的熔融结合性来选择绝缘材料。然后,当填充的绝缘材料冷却并固化以形成覆盖部16时,打开上述成形用模具,并取出如图6A、6B所示的通过第一突出端部18而使长度方向的两端相互连接的左右的半体部10。
在这种情况下,左右的半体部10在延长端部14的至少一部分和埋设部15的全部被覆盖部16覆盖的状态下与覆盖部16一体化,且第一加强配件51以覆盖覆盖部16的外侧面的至少一部分的方式与覆盖部16一体化。具体地,如图7B、图8C和图8D所示,第一加强配件51的上板54、脚部55、端壁外面覆部52和端壁内面覆部53与埋设部15的上表面15a、外侧面15b、端面15e和倾斜内侧面15c2之间的空隙被覆盖部16的绝缘材料填充。此外,埋设部15的彼此相向的平行内侧面15c1之间的空隙也被覆盖部16的绝缘材料填充。此外,埋设部15的下表面15d的下方也被覆盖部16的绝缘材料填充,覆盖部16的下表面与安装面17a大致齐平。此外,延长端部14的平行外侧面14b2与覆盖部16的外侧面大致齐平并成为第一突出端部18的外侧面的一部分。
如图7A所示,由于第一加强配件51的端壁内面覆部53与埋设部15的倾斜内侧面15c2之间存在空隙且倾斜内侧面15c2是倾斜的,因此在第二次嵌件成形中,填充到模具的腔中的熔融的绝缘材料顺利地流动到端壁内面覆部53与左右的倾斜内侧面15c2之间、以及彼此相向的埋设部15的平行内侧面15c1之间,不留任何间隙地填充腔。此外,端壁内面覆部53和左右的倾斜内侧面15c2之间的空间增加,因此增加了绝缘材料的填充量。
此外,如图7A所示,优选的是,第一连接器1在与埋设部15的平行内侧面15c1之间的空隙相向的第一加强配件51的端壁内面覆部53处的在宽度方向上的尺寸、即宽度L1被设定为大于作为平行内侧面15c1之间的间隔的距离L2。换句话说,优选设定为L1>L2。注意的是,端壁外面覆部52的宽度大于端壁内面覆部53的宽度。因此,当从前后方向(X轴方向)观察时,通过第一次嵌件成形而形成的埋设部15的平行内侧面15c1与通过第二次嵌件成形而形成的覆盖部16之间的边界被端壁外面覆部52和端壁内面覆部53覆盖,因此难以分离,增加了第一突出端部18的强度。
此外,如图7A所示,优选地,第一连接器1在第一加强配件51的脚部55处的在长度方向上的尺寸、即长度L3被设定为大于埋设部15的外侧面15b的长度L4。换句话说,优选设定为L3>L4。并且,外侧面15b的靠近第一连接器1的长度方向上的中心的端部优选比脚部55的靠近第一连接器1的长度方向上的中心的端部更靠近第一连接器1的长度方向的两端。因此,当从宽度方向(Y轴方向)观察时,通过第一次嵌件成形而形成的埋设部15的外侧面15b与通过第二次嵌件成形而形成的覆盖部16之间的边界被脚部55覆盖,且由此提高了第一突出端部18的强度。
此外,埋设部15被设置成:无论从上下方向还是前后方向(长度方向)观察、还是从左右方向(宽度方向)观察,至少一部分与第一加强配件51的上板54、端壁外面覆部52、端壁内面覆部53以及脚部55中的任一个重叠(即叠置)。因此,第一突出端部18的强度得以提高。
最后,从如图6A、6B所示的长度方向的两端通过第一突出端部18而结合的左右的半体部10,将剩余的端子料带68和配件料带58从切除。由此,可以获得如图1所示的第一连接器1。
接下来,将说明与第一连接器1形成连接器对的第二连接器101的构造、以及将第一连接器1与第二连接器101嵌合的动作。
图9是示出根据本实施例从第一连接器侧观察时第一连接器与第二连接器刚好在嵌合之前的状态的立体图。
本实施例的作为对接连接器的第二连接器101具有第二基座111,第二基座111作为对接连接器本体由诸如合成树脂等的绝缘材料一体形成。如图所示,该第二基座111为具有大致长方形的厚板状的大致长方体。在第二基座111的第一连接器1嵌入的一侧(即嵌合面111a侧(Z轴负方向侧)),形成与第一基座11嵌合的四周被包围的大致矩形的凹部112。作为与凹槽部13嵌合的岛部的第二凸部113与第二基座111一体而形成在凹部112中,且与第二凸部113平行延伸的侧壁部114与第二基座111一体而形成在第二凸部113的两侧。
第二凸部113和侧壁部114从凹部112的底面向上方(Z轴负方向)突出,并在第二连接器101的长度方向上延伸。由此,在第二连接器101的长度方向(X轴方向)上延伸的细长凹部即凹槽部112a作为凹部112的一部分形成在第二凸部113的各侧。
用于收容第二端子161的凹槽状的第二端子收容槽腔115a形成在第二凸部113的两侧的侧面和侧壁部114的内侧的侧面。此外,用于收容第二端子161的孔状的第二端子收容孔腔115b形成在第二凸部113和侧壁部114上。而且,由于第二端子收容槽腔115a和第二端子收容孔腔115b在凹槽部112a的底面上彼此连结并一体化,因此在对第二端子收容槽腔115a和第二端子收容孔腔115b统一说明时,以第二端子收容腔115来说明。第二端子收容腔115以对应于第一端子61的数量以及对应于第一端子61的间距配设。
第二端子161是通过对导电金属板施加诸如冲压等加工而一体形成的部件,并包括:本体部(未示出);尾部162,连接于本体部的下端;连接部,从本体部的下端附近在第二连接器101的宽度方向(Y轴方向)延伸;以及接触部165,其从连接部向上方(Z轴负方向)延伸。优选地,向本体部突出的接触凸部165a形成在接触部165的末端的附近。
本体部是压入并保持在第二端子收容孔腔115b中的部分。此外,尾部162弯曲并连接于本体部的下端,在第二基座111的宽度方向上延伸,并通过焊接等连接于连接垫(连接垫连结于第二基板上的导电迹线)。注意的是,导电迹线通常为信号线。此外,接触部165是当第一连接器1与第二连接器101嵌合时接触第一连接器1所具有的第一端子61的部分,优选的是,接触凸部165a与形成在第一端子61的接触部65上的接触凹部65a接合。
第二端子161从第二基座111的下方插入第二端子收容腔115并安装于第二基座111。由此,第二端子161的本体部压入并保持在第二端子收容孔腔115b中,接触部165收容在第二端子收容槽腔115a中并露出于凹槽部112a,且尾部162的下表面露出于作为第二基座111的下表面的安装面111b。
此外,与第一端子61一样,安装于各凹槽部112a的第二端子161被定向为使相邻的第二端子161的姿势在凹槽部112a的宽度方向上彼此相反。在图9所示的示例中,在安装于Y轴正方向侧的凹槽部112a的第二端子161中,位于前端(X轴正方向端)的第二端子161被定向为使尾部162在Y轴负方向突出的姿势,而前端的位于第二位置的第二端子161被定向为使尾部162在Y轴正方向突出的姿势。在这种方式下,由于第二端子161在相反的方向交替地定向并安装于凹槽部112a中,因此在凹槽部112a的两侧露出在安装面111b上的尾部162的间距为第二端子161的间距的两倍。因此,通过焊接等对第二基板的连接垫的连接作业可以容易地进行。露出于凹槽部112a的接触部165的间距也为第二端子161的间距的两倍。
作为嵌合引导部的第二突出端部121分别设置在第二基座111的长度方向的两端。作为上述凹部112的一部分的嵌合凹部122形成在各第二突出端部121上。该嵌合凹部122为连接于各凹槽部112a的长度方向的两端的大致长方形的凹部。在第一连接器1与第二连接器101嵌合的状态下,第一连接器1所具有的第一突出端部18插入嵌合凹部122中。作为对接配件的第二加强配件151安装于第二突出端部121。注意的是,第二加强配件151通过嵌件成形与第二基座111一体化。
第二加强配件151是通过对金属板施加诸如冲压、弯曲等加工而一体形成的部件,并包括:第二本体部152,其在第二基座111的宽度方向上延伸;侧方覆部153,连接于第二本体部152的左右两端;接触侧部154,设置在嵌合凹部122的左右的内壁上;以及尾部156,连接于第二本体部152的下端。该尾部156向第二连接器101的长度方向外侧延伸,并通过焊接等连接和固定于露出在第二基板的表面上的连接垫(未示出)。此外,例如,连接垫优选与作为电源线的导电迹线连结。
接下来将说明具有上述构成的第一连接器1和第二连接器101的嵌合动作。
这里,通过将第一端子61的尾部62经由焊接等连接于与未示出的第一基板上的导电迹线连结的连接垫,且将第一加强配件51的尾部52a经由焊接等连接于与未示出的第一基板上的导电迹线连结的连接垫,第一连接器1安装在第一基板的表面上。假设与连接有第一端子61的尾部62的连接垫连结的导电迹线为信号线,而与连接有第一加强配件51的尾部52a的连接垫连结的导电迹线为电源线。
同样地,通过将第二端子161的尾部162经由焊接等连接于与未示出的第二基板上的导电迹线连结的连接垫,并将第二加强配件151的尾部156经由焊接等连接于与未示出的第二基板上的导电迹线连结的连接垫,第二连接器101安装在第二基板的表面上。假设与连接有第二端子161的尾部162的连接垫连结的导电迹线为信号线,而与连接有第二加强配件151的尾部156的连接垫连结的导电迹线为电源线。
首先,操作者将第一凸部12的嵌合面12a(嵌合面12a为第一连接器1的第一基座11的嵌合面)与第二连接器101的第二基座111的嵌合面111a彼此相向,并当第一连接器1的第一凸部12的位置与第二连接器101的对应的凹槽部112a的位置一致且第一连接器1的第一突出端部18的位置与第二连接器101的对应的嵌合凹部122的位置一致时,第一连接器1和第二连接器101之间的对位完成。
在这种状态下,当第一连接器1和/或第二连接器101沿接近对接侧的方向(即,嵌合方向)移动时,第一连接器1的第一凸部12和第一突出端部18插入第二连接器101的凹槽部112a和嵌合凹部122内。这就完成了第一连接器1与第二连接器101的嵌合。然后,第一端子61与第二端子161导通。
接下来,将说明第一连接器1的变形例。
图10是示出根据本实施例的第一连接器的变形例的左半体部的分解图。
在所示的变形例中,第一端子61不包括本体部63,但具有:接触部65,其在上下方向上延伸;尾部62,其大约弯曲90度并连接于接触部65的下端;以及上端部64,其大约弯曲90度并连接于接触部65的上端。注意的是,大约弯曲90度并向下延伸的埋入部64a连接于上端部64的末端。埋入部64a为从嵌合面12a向下埋入第一凸部12中的部分。
在图2等所示的第一端子61中,尾部62在与接触部65面对的方向相反的方向上延伸,但是在图10所示的变形例的第一端子61中,尾部62沿与接触部65面对的方向相同的方向延伸。因此,保持经由细长的连接臂68a连接于尾部62的末端的端子料带68、并以在相反的方向交替的方式将多个第一端子61从左右两侧设定在第一次成形用模具中的作业变得容易。
注意的是,在图10中的变形例的第一端子61的其它构成、动作以及效果与图2等所示的第一端子61相同,且由此省略了其说明。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器1包括:半体部10,各半体部10包括第一基座11以及安装于第一基座11的多个第一端子61;第一突出端部18,使各半体部10的第一基座11彼此对接,并形成在第一基座11的两端;以及第一加强配件51,安装于第一突出端部18。而且,各第一基座11为经由第一次嵌件成形与第一端子61一体化的部件,且包括:第一凸部12,其在第一基座11的长度方向上延伸并保持第一端子61;延长端部14,连接于第一凸部12的长度方向的两端;以及埋设部15,其从延长端部14延伸出。第一突出端部18包括覆盖部16,覆盖部16覆盖各第一基座11的延长端部14的至少一部分和埋设部15的全部,且覆盖部16为通过第二次嵌件成形与延长端部14、埋设部15和第一加强配件51一体化的部件。
由此,能够减小安装有多个第一端子61的第一基座11的第一凸部12之间的间隔,并能够使第一连接器1的小型化。此外,使第一连接器1容易制造并提高了第一连接器1的可靠性。
第一加强配件51包括:上板54,其在第一基座11的宽度方向上延伸;左右一对的脚部55,其连接于上板54的左右两侧缘并向下方延伸;以及端壁外面覆部52和端壁内面覆部53,其连接于上板54的前后两侧缘并向下延伸。埋设部15被设置成当从上下、前后和左右方向观察时至少部分与上板54、脚部55、端壁外面覆部52和端壁内面覆部53重叠。由此,通过与第一加强配件51一体化的覆盖部16,将左半体部10A的埋设部15牢固地结合右半体部10B的埋设部15,从而可靠地构成第一突出端部18,并可靠地结合左半体部10A与右半体部10B。
此外,各第一基座11的埋设部15包括:平行内侧面15c1,其在第一基座11的长度方向上延伸并面向另外的第一基座11的埋设部15。彼此相向的平行内侧面15c1之间的距离L2小于第一加强配件51的被配置成面向所述彼此相向的平行内侧面15c1之间的空隙的端壁内面覆部53的宽度L1。因此,当从前后方向观察时,经由第一次嵌件成形成形的埋设部15的平行内侧面15c1与经由第二次嵌件成形成形的覆盖部16之间的边界与端壁内面覆部53重叠,且因此,难于分离,增加了第一突出端部18的强度。
此外,端壁内面覆部53设置成与倾斜内侧面15c2相向,倾斜内侧面15c2连接于各所述彼此相向的平行内侧面15c1,埋设部15的倾斜内侧面15c2相对于第一基座11的长度方向倾斜,且端壁内面覆部53与倾斜内侧面15c2之间具有空隙。
此外,各第一基座11的埋设部15包括:外侧面15b,其在第一基座11的长度方向上延伸并面向第一加强配件51的脚部55,且外侧面15b的长度L4小于脚部55的长度L3。因此,当从左右方向观察时,经由第一次嵌件成形成形的埋设部15的外侧面15b与经由第二次嵌件成形成形的覆盖部16之间的边界被脚部55覆盖,且因此,难于分离,增加了第一突出端部18的强度。
此外,各第一基座11的延长端部14向第一连接器1的宽度方向内侧倾斜,并从第一凸部12的长度方向上的两端延伸出,且第一突出端部18的宽度小于第一连接器1的宽度。在这种方式下,第一突出端部18的宽度能小于第一连接器1的宽度,因此,在第一连接器1与第二连接器101嵌合时,即使当接触侧部154设置在允许第一突出端部18插入的第二基座111的嵌合凹部122的左右内壁上且嵌合凹部122的宽度实质上减少,也能够实现嵌合。
注意的是,本说明书的公开内容说明了与优选和示例性实施例有关的特征。通过总结本说明书的公开内容,本领域技术人员自然可以想到所附权利要求的范围和精神内的各种其它实施例、修改和变形。例如,多个端子的交错布置不必是规则的。此外,在左右的半体部的端子的配置不是必须相同。此外,左右的半体部不必是轴对称的。
产业上的利用可能性
本公开可适用于连接器。

Claims (9)

1.一种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半体部,各半体部包括连接器本体以及安装于所述连接器本体的多个端子;
本体端部,使各半体部的连接器本体彼此对接,并形成在所述连接器本体的两端;以及
加强配件,安装于所述本体端部;
所述连接器本体各为通过第一次嵌件成形与所述端子一体化的部件,且包括:凸部,在所述连接器本体的长度方向上延伸并保持所述端子;以及埋设部,连接于所述凸部的长度方向的两端;
所述本体端部包括覆盖部,所述覆盖部覆盖各连接器本体的埋设部,且所述覆盖部为通过第二次嵌件成形与所述埋设部及所述加强配件一体化的部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凸部的长度方向的两端连接有延长端部,所述埋设部从所述延长端部延伸。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强配件包括:上板,在所述连接器本体的宽度方向延伸;左右一对的脚部,连接于所述上板的左右两侧缘并向下方延伸;以及端壁外面覆部和端壁内面覆部,连接于所述上板的前后两侧缘并向下方延伸,
所述埋设部被设置成当从上下、前后以及左右方向观察时至少一部分与所述上板、所述脚部、所述端壁外面覆部和所述端壁内面覆部重叠。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各连接器本体的埋设部包括:平行内侧面,在所述连接器本体的长度方向延伸并面向另外的连接器本体的埋设部,
彼此相向的平行内侧面之间的距离(L2)小于所述加强配件的被配置成面向所述彼此相向的平行内侧面之间的空隙的端壁内面覆部的宽度(L1)。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端壁内面覆部与所述埋设部的倾斜内侧面相向且与所述倾斜内侧面之间具有空隙,所述倾斜内侧面连接于各所述彼此相向的平行内侧面并相对于所述连接器本体的长度方向倾斜。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各连接器本体的埋设部包括:外侧面,在所述连接器本体的长度方向上延伸并面向所述加强配件的脚部,
所述外侧面的长度(L4)小于所述脚部的长度(L3)。
7.根据权利要求2、4-6中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各连接器本体的延长端部向所述连接器的宽度方向内侧倾斜并从所述凸部的长度方向的两端延伸,且所述本体端部的宽度小于所述连接器的宽度。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各连接器本体的延长端部向所述连接器的宽度方向内侧倾斜并从所述凸部的长度方向的两端延伸,且所述本体端部的宽度小于所述连接器的宽度。
9.连接器对,其特征在于,
包括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以及与所述连接器嵌合的对接连接器。
CN202010325633.5A 2019-04-25 2020-04-23 连接器 Active CN11186442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347371.3A CN113948890A (zh) 2019-04-25 2020-04-23 连接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201962838345P 2019-04-25 2019-04-25
US62/838,345 2019-04-25
JP2019-112659 2019-06-18
JP2019112659A JP7364363B2 (ja) 2019-04-25 2019-06-18 コネクタ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347371.3A Division CN113948890A (zh) 2019-04-25 2020-04-23 连接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864427A true CN111864427A (zh) 2020-10-30
CN111864427B CN111864427B (zh) 2021-10-01

Family

ID=72922476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325633.5A Active CN111864427B (zh) 2019-04-25 2020-04-23 连接器
CN202111347371.3A Pending CN113948890A (zh) 2019-04-25 2020-04-23 连接器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347371.3A Pending CN113948890A (zh) 2019-04-25 2020-04-23 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4) US11095059B2 (zh)
JP (4) JP2023017028A (zh)
KR (7) KR102367596B1 (zh)
CN (2) CN111864427B (zh)
TW (2) TWI744855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095059B2 (en) 2019-04-25 2021-08-17 Molex, Llc Connector
JP7364363B2 (ja) * 2019-04-25 2023-10-18 モレックス エルエルシー コネクタ
CN113906244A (zh) * 2019-06-06 2022-01-07 加特可株式会社 控制单元
JP7454995B2 (ja) * 2020-05-11 2024-03-25 モレックス エルエルシー コネクタ及びコネクタ対
JP6968965B1 (ja) * 2020-10-26 2021-11-24 モレックス エルエルシー コネクタ及びコネクタ対
JP2024001999A (ja) * 2022-06-23 2024-01-11 モレックス エルエルシー コネクタ、コネクタ対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436739A (zh) * 2007-11-16 2009-05-20 日本航空电子工业株式会社 连接器
CN103168395A (zh) * 2010-09-08 2013-06-19 莫列斯公司 电路板对电路板连接器
JP2014056762A (ja) * 2012-09-13 2014-03-27 Alps Electric Co Ltd レセプタクル型コネクタ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US20160036145A1 (en) * 2014-07-29 2016-02-04 Hirose Electric Co., Ltd. Electrical connector for circuit boards
CN205178062U (zh) * 2015-07-17 2016-04-20 连展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板对板连接器组件及其插座连接器与插头连接器
CN106067623A (zh) * 2015-04-23 2016-11-02 莫列斯有限公司 连接器
JP2019003918A (ja) * 2017-06-09 2019-01-10 モレックス エルエルシー コネクタ及びコネクタアセンブリ

Family Cites Families (5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433358A (en) 1941-10-08 1947-12-30 Waldo L Garberding Separable electrical connector
US5915975A (en) 1996-09-12 1999-06-29 Molex Incorporated Surface mount connector with integrated power leads
JP3368471B2 (ja) 1999-10-25 2003-01-20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電気コネクタ
JP4074584B2 (ja) 2001-11-28 2008-04-09 モレックス インコーポレーテッド 可撓性を有する高密度コネクタ組み立て体
US6503101B1 (en) * 2001-12-04 2003-01-07 Hon Hai Precision Ind. Co., Ltd. Electrical connector having grounding path
TWM250386U (en) * 2003-08-08 2004-11-11 Hon Hai Prec Ind Co Ltd Electrical connector
CN2667690Y (zh) * 2003-09-06 2004-12-29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
CN2736999Y (zh) * 2004-09-23 2005-10-26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组合
JP4287825B2 (ja) * 2005-01-28 2009-07-01 モレックス 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ド 基板接続用コネクタ
JP2007018785A (ja) * 2005-07-06 2007-01-25 D D K Ltd コネクタ
JP4454036B2 (ja) * 2007-06-06 2010-04-21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回路基板用雄電気コネクタ及び電気コネクタ組立体
JP4809816B2 (ja) * 2007-08-31 2011-11-09 パナソニック電工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TWI394327B (zh) * 2008-09-16 2013-04-21 Hon Hai Prec Ind Co Ltd 電連接器
JP5253129B2 (ja) 2008-12-19 2013-07-31 モレックス 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ド 基板対基板コネクタ
JP5498883B2 (ja) * 2010-04-27 2014-05-21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電気コネクタ
CN202103222U (zh) * 2011-06-03 2012-01-04 达昌电子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
JP5890117B2 (ja) * 2011-07-07 2016-03-22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5732430B2 (ja) 2012-05-18 2015-06-10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5405640B1 (ja) * 2012-10-05 2014-02-05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US8986027B2 (en) * 2012-10-31 2015-03-24 Japan Aviation Electronics Industry, Limited Connector
US8888506B2 (en) * 2013-01-29 2014-11-18 Japan Aviation Electronics Industry, Limited Connector
JP6241062B2 (ja) 2013-04-30 2017-12-06 ウシオ電機株式会社 極端紫外光光源装置
JP6199666B2 (ja) * 2013-09-04 2017-09-20 モレックス エルエルシー 基板対基板コネクタ
JP5881666B2 (ja) * 2013-11-19 2016-03-09 京セラコネクタプロダクツ株式会社 リセプタクルコネクタの製造方法
US9065228B2 (en) * 2013-11-21 2015-06-23 Japan Aviation Electronics Industry, Limited Connector
US9300064B2 (en) * 2014-01-17 2016-03-29 Japan Aviation Electronics Industry, Limited Connector
US9391398B2 (en) 2014-03-20 2016-07-12 Japan Aviation Electronics Industry, Limited Connector assembly
US9755337B2 (en) * 2014-09-02 2017-09-05 Apple Inc. Waterproof board-to-board connectors
JP6056835B2 (ja) 2014-11-14 2017-01-11 第一精工株式会社 基板接続用電気コネクタ及び基板接続用電気コネクタ装置
JP6174005B2 (ja) 2014-12-12 2017-08-02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回路基板用電気コネクタ
JP6591251B2 (ja) 2015-10-01 2019-10-16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6622172B2 (ja) 2016-11-17 2019-12-18 株式会社東芝 情報抽出支援装置、情報抽出支援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JP6807218B2 (ja) 2016-11-18 2021-01-06 モレックス エルエルシー コネクタ
JP6512210B2 (ja) 2016-12-21 2019-05-15 第一精工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装置
JP6842359B2 (ja) 2017-05-10 2021-03-17 モレックス エルエルシー コネクタ
CN109038013B (zh) 2017-06-09 2020-01-10 莫列斯有限公司 连接器以及连接器组件
KR102373045B1 (ko) 2017-07-24 2022-03-11 가부시키가이샤 무라타 세이사쿠쇼 커넥터 세트
JP1606261S (zh) 2017-09-01 2018-06-11
USD886066S1 (en) 2017-12-06 2020-06-02 Samtec, Inc. Securement member of electrical connector
JP6493611B1 (ja) * 2018-08-03 2019-04-03 Smk株式会社 電気コネクタ
JP7253337B2 (ja) 2018-08-22 2023-04-06 モレックス エルエルシー コネクタ
JP7148357B2 (ja) 2018-10-18 2022-10-05 モレックス エルエルシー コネクタ
JP7364363B2 (ja) 2019-04-25 2023-10-18 モレックス エルエルシー コネクタ
US11095059B2 (en) 2019-04-25 2021-08-17 Molex, Llc Connector
USD918843S1 (en) 2019-04-26 2021-05-11 Molex, Llc Electric connector
JP1656883S (zh) 2019-09-10 2020-04-06
JP7353123B2 (ja) 2019-10-11 2023-09-29 モレックス エルエルシー コネクタ及びコネクタ組立体
JP7454995B2 (ja) 2020-05-11 2024-03-25 モレックス エルエルシー コネクタ及びコネクタ対
KR20230038587A (ko) 2020-08-04 2023-03-20 몰렉스 엘엘씨 커넥터 및 커넥터 쌍
JP1682137S (zh) 2020-10-06 2021-08-30
JP6968965B1 (ja) 2020-10-26 2021-11-24 モレックス エルエルシー コネクタ及びコネクタ対
JP1689504S (zh) 2020-12-08 2021-07-12
JP2023118511A (ja) 2022-02-15 2023-08-25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436739A (zh) * 2007-11-16 2009-05-20 日本航空电子工业株式会社 连接器
CN103168395A (zh) * 2010-09-08 2013-06-19 莫列斯公司 电路板对电路板连接器
JP2014056762A (ja) * 2012-09-13 2014-03-27 Alps Electric Co Ltd レセプタクル型コネクタ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US20160036145A1 (en) * 2014-07-29 2016-02-04 Hirose Electric Co., Ltd. Electrical connector for circuit boards
CN106067623A (zh) * 2015-04-23 2016-11-02 莫列斯有限公司 连接器
CN205178062U (zh) * 2015-07-17 2016-04-20 连展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板对板连接器组件及其插座连接器与插头连接器
JP2019003918A (ja) * 2017-06-09 2019-01-10 モレックス エルエルシー コネクタ及びコネクタアセンブリ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200125515A (ko) 2020-11-04
KR102399198B1 (ko) 2022-05-19
US20240072466A1 (en) 2024-02-29
KR102512867B1 (ko) 2023-03-22
KR102638730B1 (ko) 2024-02-21
TW202044681A (zh) 2020-12-01
KR20220024331A (ko) 2022-03-03
US11978973B2 (en) 2024-05-07
JP2023099661A (ja) 2023-07-13
KR20230043804A (ko) 2023-03-31
JP2023017028A (ja) 2023-02-02
KR20230147022A (ko) 2023-10-20
KR102367596B1 (ko) 2022-02-25
JP2023017032A (ja) 2023-02-02
JP2023017029A (ja) 2023-02-02
US20200343659A1 (en) 2020-10-29
KR20220068966A (ko) 2022-05-26
CN111864427B (zh) 2021-10-01
KR102545971B1 (ko) 2023-06-22
TWI803007B (zh) 2023-05-21
US20210351528A1 (en) 2021-11-11
KR102587033B1 (ko) 2023-10-10
TWI744855B (zh) 2021-11-01
US11721921B2 (en) 2023-08-08
KR20240027645A (ko) 2024-03-04
TW202205753A (zh) 2022-02-01
US11095059B2 (en) 2021-08-17
CN113948890A (zh) 2022-01-18
US20230261403A1 (en) 2023-08-17
KR20230043082A (ko) 2023-03-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864427B (zh) 连接器
CN113728518B (zh) 连接器
KR20180123980A (ko) 커넥터
CN113224576B (zh) 连接器
JP7454995B2 (ja) コネクタ及びコネクタ対
KR102669863B1 (ko) 커넥터
JP2021002534A (ja) コネクタ
JP2023016919A (ja) コネク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