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351360A - 帘式气囊装置 - Google Patents

帘式气囊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351360A
CN101351360A CNA2007800010675A CN200780001067A CN101351360A CN 101351360 A CN101351360 A CN 101351360A CN A2007800010675 A CNA2007800010675 A CN A2007800010675A CN 200780001067 A CN200780001067 A CN 200780001067A CN 101351360 A CN101351360 A CN 10135136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r body
carriage
recess
installation portion
curtain airba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780001067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片桐德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akata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akat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akata Corp filed Critical Takata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135136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35136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0Arrangements for storing inflatable members in their non-use or deflated condition;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air bag modules or components
    • B60R21/213Arrangements for storing inflatable members in their non-use or deflated condition;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air bag modules or components in vehicle roof frames or pilla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0Arrangements for storing inflatable members in their non-use or deflated condition;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air bag modules or components
    • B60R21/201Packaging straps or envelopes for inflatable memb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3Inflatable members
    • B60R21/231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 B60R21/232Curtain-type airbags deploying mainly in a vertical direction from their top edg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ir Bag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帘式气囊装置,不必在托架上安装突起即可防止帘式气囊的安装片向安装螺栓的旋转方向转动,因而使向车体安装气囊时的安装作业容易。帘式气囊装置,通过托架(40)以安装螺栓(43)将设在被覆盖件(22)内的帘式气囊(20)的上端并从该被覆盖件(22)突出的多个安装片(23)固定到设在车体的室内侧的多个安装部(28)上。托架(40)由两个矩形的金属板构成,预先夹持安装片(23)进行安装。另一方面,在车体的安装部(28)上设置矩形的凹部(30),将托架(40)的车体侧托架(41)插入到凹部(30)中,以凹部(30)的内壁面支撑托架(41)的四边,由此车体侧托架(41)以非旋转方式与凹部(30)卡合。

Description

帘式气囊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汽车等发生碰撞时沿着车室内侧向下方展开而约束乘员头部及肩部的帘式气囊装置。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作为用于约束驾驶员和乘客的汽车帘式气囊装置已使用了下述帘式气囊装置:在车辆发生碰撞时,折叠的帘式气囊膨胀,沿着车室内侧以帘状向下方展开,以约束乘客的头部及肩部。
这种帘式气囊装置如下构成,对帘式气囊进行折叠并以能够断裂的覆盖件将其覆盖,并且通过托架将设在气囊上端并从覆盖件突出的多个安装片临时固定到设在车体室内的顶棚部与侧面部的交叉角部上,进而以螺栓等进行固定,由此将气囊安装到车体上,进而将安装在交叉部上的充气机连接到气囊长度方向的一端(例如参见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0-247203号公报
发明内容
在上述专利文献公开的技术中,预先在从两侧保持帘式气囊的安装片的金属板的托架上设置卡定脚,将该卡定脚挂在设于车体安装部上的开口中,以将安装片临时固定。由此,在将安装片螺栓固定到车体的安装部上时,也可以防止螺栓向旋转方向转动。
但是,由于在托加上设有作为卡定脚的突起,所以在装入帘式气囊装置时会被其他部件挂住,或在安装到车体上时会刮住作业人员的衣服,因而帘式气囊装置的安装作业麻烦。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帘式气囊装置,其能够防止帘式气囊的安装片向安装螺栓的旋转方向转动,从而能够容易地进行将气囊安装到车体上的安装作业。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的第一发明的帘式气囊装置,以能够断裂的保持件保持折叠后的气囊,在所述气囊的上端设置多个安装片,利用螺栓将安装于所述安装片上的托架固定到设在车体上的多个安装部上,并设有供给用于使所述气囊膨胀展开的压力流体的充气机,其特征在于,将所述托架以非旋转方式凹凸卡合于所述车体的安装部上。
根据本申请的第一发明,由于利用凹凸关系以非旋转方式将托架卡合到车体的安装部上,所以可以防止帘式气囊的安装片向安装螺栓的旋转方向转动,可以减轻向车体安装气囊的安装作业。
本申请的第二发明的帘式气囊装置,在上述第一发明中,其特征在于,使所述托架形成至少具有相对的两边的形状;在所述车体的安装部上设有凹部,所述凹部的内表面与所述托架的所述相对的两边接触并以非旋转方式支撑所述托架。
根据本申请的第二发明,由于设在车体安装部上的凹部的内表面与托架的相对的两边接触而以非旋转方式支撑托架,所以可以以非旋转方式将托架卡合到凹部中。
本申请的第三发明的帘式气囊装置,在上述第一发明中,其特征在于,使所述托架形成至少具有相对的两边的形状;在所述车体的安装部上设有突条和凹部,所述凹部的内表面与所述托架的所述相对的两边接触并以非旋转方式支撑所述托架。
根据本申请的第三发明,由于使通过突条设在车体安装部上的凹部的内表面与托架的相对的两边接触而以非旋转方式支撑托架,所以可以以非旋转方式将托架卡合到凹部中。
本申请的第四发明的帘式气囊装置,在上述第二或第三发明中,其特征在于,所述托架具有上下的边作为所述相对的两边。
根据本申请的第四发明,由于以上下的边支撑与车体安装部的凹部卡合的托架,所以也可以将托架保持在凹部中,并临时固定帘式气囊的安装片。
本申请的第五发明的帘式气囊装置,在上述第四发明中,其特征在于,具有按压所述托架的一边的按压片,所述按压片向所述凹部的开口面突出地设置在所述凹部的周缘部上。
根据本申请的第五发明,由于利用按压片按压与车体安装部的凹部卡合的托架的一边,所以可以抑制保持在凹部中的托架脱离凹部,从而可以临时固定帘式气囊的安装片。
本申请的第六发明的帘式气囊装置,在上述第五发明中,其特征在于,由与所述车体分体的部件形成所述按压片,并且将所述按压片安装在所述车体的凹部的周缘部上。
根据本申请的第六发明,利用与车体分体的按压片,也可以抑制托架脱离汽车安装部的凹部。而且,由于以塑料等弹性部件形成分体的按压片,所以从按压片上方按压托架并将其插入到凹部中,因而还具有托架容易与凹部卡合的优点。
本申请的第七发明的帘式气囊装置,在上述第一发明中,其特征在于,使所述托架形成至少具有相对的两边的形状;在所述车体的安装部上隔开间隔地安装具有槽的一对支撑框架;在所述一对支撑框架之间,形成将所述托架的相对两边插入到所述槽中而收容该托架的凹部。
根据本申请的第七发明,由于将托架的相对的两边插入到一对制成框架的槽中而使其与支撑框架之间的凹部卡合,从而可以以非旋转方式将托架卡合到凹部中。而且,如果托架具有上下的边作为相对的边,则通过上下配置一对支撑框架,并将托架的上下的边插入到支撑框架的槽中,可以将托架保持在凹部中,也可以临时固定帘式气囊的安装片。
本申请的第八发明的帘式气囊装置,在上述第二至第七发明中的任一项中,其特征在于,所述托架由塑料构成。
根据本申请的第八发明,由于可以使托架具有柔软性,所以托架能够容易地卡合到车体安装部的凹部中。
本申请的第九发明的帘式气囊装置,在上述第二至第八发明中的任一项中,其特征在于,所述托架由车体侧托架和车室侧托架构成,所述车体侧托架以从两侧夹持所述帘式气囊的安装片的方式安装于该安装片上;将所述车体侧托架与所述车体的安装部的凹部卡合。
根据本申请的第九发明,通过将托架的车体侧托架卡合到安装部的凹部中,将托架卡合到车体的安装部上。
本申请的第十发明的帘式气囊装置,在上述第九发明中,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车体侧托架与所述车体的安装部的凹部之间设有间隙填充部件。
由此,可以强化帘式气囊的安装片的止转功能或临时固定功能。
根据本发明的帘式气囊装置,不必在托架上设置突起,即可防止帘式气囊的安装片向安装螺栓的旋转方向转动,因而能够容易地进行将帘式气囊安装到车体安装部上的安装作业。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将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帘式气囊装置安装到汽车上的状态的说明图。
图2是一部分断裂地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帘式气囊装置的帘式气囊主体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将帘式气囊安装到车体安装部上的安装结构的剖视图。
图4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安装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中的帘式气囊的车体安装部的立体图。
图6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将帘式气囊安装到车体安装部上的安装结构的剖视图。
图7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中的在车体安装部上形成凹部的压边筋的各个示例的正视图。
图8是省略一部分表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车体安装部的正视图。
图9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将帘式气囊安装到车体安装部上的安装结构的剖视图。
图10是省略一部分表示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车体安装部的正视图。
图1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中使用的托架的支撑框架的立体图。
图12是表示第五实施方式中的将支撑框架设置在车体安装部上的情况的剖视图。
图13是表示本发明的第六实施方式中的将托架卡合到车体安装部的凹部中的情况的剖视图。
图14是省略一部分表示本发明的第七实施方式中的车体安装部的正视图。
图15是表示第七实施方式中的将帘式气囊安装到车体安装部上的安装结构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图1是表示将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帘式气囊装置安装到汽车上的状态的说明图。
在图1中,在汽车的车体1的室内的顶棚部与侧面部的交叉角部上设置帘式气囊装置20A。该帘式气囊装置20A设有:以能够断裂的覆盖件22(保持件)覆盖并保持折叠的帘式气囊20(参见图2)的帘式气囊主体21、从气囊主体21的后端部一侧向帘式气囊20供给气体的充气机10、在汽车碰撞(包括侧面碰撞等情况)时或侧翻时检测(或预测)上述情况的发生的各种传感器。充气机控制电路(未图示)根据来自上述传感器的检测信号启动充气机10的起动器(未图示),在发生上述碰撞时等情况下,帘式气囊20膨胀,如图1中的点划线所示地向下展开,以约束乘员的头部。
如图2所示,帘式气囊20,剖面呈矩形、且以Z字形在上下方向上重叠地进行折叠,突出设置在帘式气囊20的上端的耳状的安装片23通过设在覆盖件22的上面部的车体侧的细长开口部(狭缝)25向上方突出。安装片23沿着帘式气囊20的长度方向设有多个,在各安装片23上设置安装螺栓用的插通孔24。在覆盖件22的车室侧的侧面部上沿着长度方向设有多个上下方向的开口26,通过开口26可以从覆盖件22的外部目视观察到帘式气囊20的折叠状态。在覆盖件22的车室侧的侧面部和底面部相交的车室侧的角部设置脆弱部27,其在帘式气囊20膨胀时称为覆盖件22的断裂点。
帘式气囊20具有沿长度方向大致以弓状弯曲的形状,在车体1的室内的顶棚部与侧面部的交叉角部、具体而言从A柱15到设在沿着上边梁2的弓形形状的部分的安装部28通过托架40以螺钉进行固定。在车体1的后不的C柱13上设有充气机10,充气机10通过围绕其的托架11由螺栓12固定到C柱13上。
图3是表示本实施方式中的将帘式气囊安装到车体安装部上的安装结构的剖视图,图4使其安装结构的分解立体图。在帘式气囊20的安装片23上安装由两个矩形金属板构成的托架40。虽然在图4中托架40的车体侧托架41和车室侧托架42都与帘式气囊20的安装片23分离,但是两个托架41、42是在使分别设在其上的安装螺栓用的插通孔41a、42a与帘式气囊20的安装螺栓用的插通孔24对准并从两侧夹持安装片23的状态下,以铆接或铆钉、粘结剂等适当固定机构进行固定。该托架40的车体侧托架41形成得比车室侧托架42厚。
在安装安装片23的车体1的内板29上,通过对该内板29进行冲压加工,在安装部28的部位设置剖面呈矩形的凹部30。凹部30收容托架40的车体侧托架41,形成托架41的四边与四个内壁面接触并卡合的大小。在该凹部30的凹陷方向的底部设置安装螺栓用的插通孔30a,在凹部30的背面将焊接螺母31接合到插通孔30a的周围。
为了将帘式气囊20安装到车体1的安装部28上,首先手握托架40,将车体侧托架41插入到安装部28的凹部30中。这时,车体侧托架41几乎整体嵌入凹部30内。于是,由于车体侧托架41的四边与凹部30的四个内壁面接触,所以托架41的四边支撑在凹部的内壁面30上,托架40以非旋转方式与凹部30卡合。而且,由于车体侧托架41形成得较厚,所以可以将托架40保持在凹部30中。因此,可以通过托架40将安装片23临时固定到凹部30中并防止其转动。
从车室侧托架42一侧将安装螺栓43插入到该托架42的孔42a中,通过安装片23的插通孔24、车体侧托架41的孔41a及凹部30的孔30a将安装螺栓43螺合到焊接螺母31上,紧固安装螺栓43。由于可以通过使车体侧托架41与凹部30的内壁面接触而防止其转动,所以通过紧固安装螺栓43可以防止向螺栓的旋转方向旋转,从而可以通过托架40将安装片23固定到凹部30中,从而能够容易地将帘式气囊20安装到车体1上。
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中的车体安装部的立体图,图6是表示将帘式气囊安装到安装部上的安装结构的剖视图。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对车体1的内板29进行冲压加工,在安装部28的部位突出设置上端开放的“コ”字型的压边筋(突条)32,在压边筋32的内侧形成有上侧开放的凹部30。如图7(a)所示,该凹部30收容托架40的车体侧托架41,形成在其左右及下侧的内壁面与托架41的左右及下侧的三条边接触的大小。本实施方式的其他构成与第一实施方式基本相同,在图5~图6中,与图2~图4中标注的标号相同的标号表示相同部件。
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地,手握托架40将车体侧托架41插入到安装部28的凹部30中,则车体侧托架41几乎整体嵌入到凹部30中,形成得较厚的车体侧托架41的左右及下侧的三条边与凹部30的左右及下侧的内壁面接触,所以可以通过托架40将安装片23临时固定到凹部30中,进而可以防止其转动。然后,同样地,如果通过安装片23的插通孔24、车体侧托架41的孔41a及凹部30的孔30a将插入到车室侧托架42的孔42a中的安装螺栓43螺合到焊接螺母31上并进行紧固,则可以防止安装片23向螺栓的旋转方向旋转,从而可以通过托架40将其固定到凹部30中,能够容易地将帘式气囊20安装到车体1上。
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在车体1的安装部28上如图7(a)所示地设有压边筋32,但是压边筋32只要形成凹部30即可,凹部30具有至少与车体侧托架41的相对的两边接触内表面。图7(b)~(h)为压边筋32的变形例。图7(b)中缩短了图7(a)中的压边筋的左右边,图7(c)中去除了压边筋的下边的中央部的一部分而以分割成两部分的形式左右设置两个,图7(d)中缩短了图7(c)中的左右两个压边筋的上端侧,图7(e)中将图7(a)的压边筋切分成左右及下侧的边的形式设有三个,图7(f)中上下设置了两个,图7(g)中缩短了图7(f)的上下两个压边筋,图7(h)中左右设有两个。图7(a)~(g)的由压边筋32形成的凹部30中均是车体侧托架41的左右相对的两条边及下侧的一条边或上下相对的两条边与凹部30的内壁面接触,所以可以临时固定托架40并防止其转动,由此可以临时固定安装片23并防止其转动。在图7(h)的压边筋32形成的凹部30中,由于仅车体侧托架41的左右相对的两条边与凹部30的内壁面接触,所以无法临时固定,但可以防止转动。
图8是省略一部分表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车体安装部的主视图,省略了比托架40的车体侧托架41靠近近前侧的部件。图9是表示将帘式气囊安装到安装部上的安装结构的剖视图。在本实施方式中,其特征在于,在车体1的安装部28的凹部30的上缘部,通过切折设在车体1的内板29的凹部30上的内表面的部位上的切折片等,在宽度方向上隔开间隔地设置两个向凹部30的开口面突出的突片状的按压片33。
在将托架40的车体侧托架41(其整体几乎嵌入到凹部30中)卡合到凹部30中时,有可能因帘式气囊20的重量使托架41脱离凹部30而导致无法临时固定。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可以用凹部30的按压片33按压车体侧托架41的上边,所以可以抑制托架41的脱离,可以临时固定帘式气囊20。
以上虽然在凹部30的上缘部设有两个突片状的按压片33,但是可以设置一个按压片,或者可以跨越凹部30的上缘部的宽度方向全长地以带状设置按压片。而且,也可以设置在凹部30的左缘部、右缘部或下缘部上。同样地,具有抑制托架41的脱离、临时固定帘式气囊20的效果。
图10是省略一部分表示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车体安装部的主视图。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车体1的安装部28的凹部30的上缘部,以螺钉35安装与车体1的内板29不同的由塑料等弹性部件制成的按压片34。另外,也可以不采用这种螺钉35,而是在沿着按压片34的左右两端的车体1一侧的面上分别设置前端呈钩状的卡定脚,并且在内板29中与上述卡定脚对应的部位设置开口部,将钩状的卡定脚按压插入而进行卡定。如果这样,可以将按压片34更为简便地安装到车体1的凹部30的上缘部。
另外,虽然使按压片34的两端部向下方突出,以按压(几乎其整体嵌入地)与凹部30卡合的车体侧托架41的上边的两端部,但是也可以为按压整个上边的形状。而且,按压片34也可以设置在凹部30的左缘部、右缘部或下缘部上。
利用这种分体的按压片34,也能够抑制托架41的脱离,可以临时固定帘式气囊20。而且,由于以弹性部件形成按压部件34,所以可以从按压片34上方按压托架40,将车体侧托架41插入到凹部30中,因而具有托架41容易与凹部30卡合的优点。
图1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中的将托架卡合的支撑框架的立体图,图12是表示将该支撑框架设置到车体的安装部上的情况的剖视图。
支撑框架36形成两端部37、37具有槽37a的剖面“コ”字型。在上下方向上隔开间隔地设置一对支撑框架36,由铆钉38等固定到安装部28上,在一对支撑框架36、36之间(其整体几乎嵌入地)形成收容托架41的凹部30。
如果将托架40的车体侧托架41的上下的边插入到上下的支撑框架36的槽37a中而收容到凹部30中,则托架41的上下各边支撑在对其进行夹持的槽37a、37a的内表面上,所以能够以非旋转方式将托架41卡合到凹部30中,可以通过托架40将帘式气囊20的安装片23临时固定到车体1的安装部28上,而且可以防止转动。
图13是表示本发明的第六实施方式的剖视图。在本实施方式中,使托架40的车体侧托架41的上下两端部朝车体侧降低地倾斜,与此对应,使车体1的安装部28的凹部30的上下内壁面也同样地朝车体侧降低地倾斜。这样,也可以几乎将整个托架41嵌入到凹部30中地使其以非旋转方式与凹部30卡合,可以通过托架40将帘式气囊20的安装片23临时固定到车体1的安装部28上,并可以防止转动。
图14是省略一部分表示本发明的第七实施方式中的车体安装部的主视图,省略了比托架40的车体侧托架41靠近近前侧的部件进行表示。图15是表示将帘式气囊安装到其安装部上的安装结构的剖视图。
在本实施方式中,几乎将托架40的车体侧托架41整体嵌入到凹部30中地进行收纳,进而通过间隙填充部件M(例如由适当的弹性部件或树脂等构成)来填充在车体侧托架41与凹部30之间产生的间隙,从而可以以非旋转方式将车体侧托架41卡合保持在凹部30中,可以通过托架40将帘式气囊20的安装片23 临时固定到车体1的安装部28上,并可以防止转动。
作为间隙填充部件M的具体示例,例如可以采用所谓毛毡等兼具厚度和弹性的布部件。在这种情况下,预先在车体侧托架41中的与凹部30的底部相接触的面上粘贴上述布部件M即可。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预先在布部件M的中央开设使安装螺栓43插通的开口。这时,优选将布部件M的大小设定成比车体侧托架41的大小大一些(参见图14)。而且,布部件M的厚度只要根据凹部30和车体侧托架41的嵌入情况适当设定即可,例如可以设定成1mm~5mm左右。
将设有该布部件M的托架安装于车体上时,安装作业者将车体侧托架41的布部件粘贴面贴靠在车体的凹部30上,将布部件M的周缘折弯地将车体侧托架41埋入凹部30中。这时,车体侧托架41的上下左右的四边与凹部30的内壁面相对的各区域,折弯的布部件M在厚度方向上被压缩而填充其间隙。由此,车体侧托架41恰好嵌入到凹部30中,因而不仅能够防止转动,而且也能临时固定。另外,毋庸讳言,该布部件等间隙填充部件M也可以如本实施方式所示地预先粘贴到车体侧托架41上,或者安装到车体侧的凹部30中,两种方式均可。
而且,这种间隙填充部件M能够适用于上述第一~第六实施方式中的任一结构。在这种情况下,可以进一步强化防止转动功能或临时固定功能。而且,特别是,在将间隙填充部件M用于上述图7(h)所示的凹部30的结构中时,由于间隙填充部件M填充车体侧托架41的左右相对的两边与凹部30的内壁面之间,所以不仅具有可以防止转动的功能,而且具有可以临时固定的功能。
另外,以上以将设在帘式气囊20的上端的多个安装片23连同托架40一起以安装螺栓43固定到设于车体上多个安装部28上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不限于此。换言之,本发明也适用于下述结构,即,安装片23由与上述车体固定用安装螺栓43不同的机构安装到托架40上,而不是固定到车体侧,以车体固定用安装螺栓将与安装片23固定后的托架40安装到车体上,在这种情况下也可以获得相同效果。

Claims (10)

1.一种帘式气囊装置,以能够断裂的保持件保持折叠后的气囊,在所述气囊的上端设置多个安装片,通过螺栓将安装于所述安装片上的托架固定到设在车体上的多个安装部上,并设有供给用于使所述气囊膨胀展开的压力流体的充气机,其特征在于,
将所述托架以非旋转方式凹凸卡合于所述车体的安装部上。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帘式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
使所述托架形成至少具有相对的两边的形状;
在所述车体的安装部上设有凹部,所述凹部的内表面与所述托架的所述相对的两边接触并以非旋转方式支撑所述托架。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帘式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
使所述托架形成至少具有相对的两边的形状;
在所述车体的安装部上设有突条和凹部,所述凹部的内表面与所述托架的所述相对的两边接触并以非旋转方式支撑所述托架。
4.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帘式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托架具有上下的边作为所述相对的两边。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帘式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有按压所述托架的一边的按压片,所述按压片向所述凹部的开口面突出地设置在所述凹部的周缘部上。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帘式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
由与所述车体分体的部件形成所述按压片,并且将所述按压片安装在所述车体的凹部的周缘部上。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帘式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
使所述托架形成至少具有相对的两边的形状;
在所述车体的安装部上隔开间隔地安装具有槽的一对支撑框架;
在所述一对支撑框架之间形成将所述托架的相对的两边插入到所述槽中而收容该托架的凹部。
8.如权利要求2~7中任一项所述的帘式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托架由塑料构成。
9.如权利要求2~8中任一项所述的帘式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托架由车体侧托架和车室侧托架构成,所述车体侧托架以从两侧夹持所述帘式气囊的安装片的方式安装于该安装片上;
将所述车体侧托架卡合于所述车体的安装部的凹部。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帘式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车体侧托架与所述车体的安装部的凹部之间设有间隙填充部件。
CNA2007800010675A 2006-01-19 2007-01-11 帘式气囊装置 Pending CN101351360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6010658A JP2007191028A (ja) 2006-01-19 2006-01-19 カーテンエアバッグ装置
JP010658/2006 2006-01-19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351360A true CN101351360A (zh) 2009-01-21

Family

ID=3828750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A2007800010675A Pending CN101351360A (zh) 2006-01-19 2007-01-11 帘式气囊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090273167A1 (zh)
EP (1) EP1975012A1 (zh)
JP (1) JP2007191028A (zh)
CN (1) CN101351360A (zh)
WO (1) WO2007083554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381273A (zh) * 2010-09-03 2012-03-21 现代摩比斯株式会社 帘式气囊垫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1047620B1 (ko) 2009-08-27 2011-07-07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루프 에어백 장착구조
JP5762627B2 (ja) * 2012-03-30 2015-08-12 オートリブ ディベロップメント エービー エアバッグ装置
JP6450544B2 (ja) * 2014-09-03 2019-01-09 オートリブ ディベロップメント エービー カーテンエアバッグ装置用取付構造およびカーテンエアバッグ装置
EP3284637B1 (en) * 2015-04-13 2020-01-15 Autoliv Development AB Curtain airbag
US9616840B2 (en) 2015-08-14 2017-04-11 Toyota Motor Engineering & Manufacturing North America, Inc. Inspection windows for curtain side airbag systems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920291B2 (ja) * 1997-08-28 1999-07-19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頭部保護エアバッグ装置
JP3716646B2 (ja) * 1998-11-05 2005-11-16 タカタ株式会社 布シート及びその車体への取付構造
JP2001039257A (ja) * 1999-07-28 2001-02-13 Toyota Motor Corp 頭部保護エアバッグ装置
JP2002127862A (ja) * 2000-10-26 2002-05-09 Toyota Motor Corp エアバッグ袋体
JP4894102B2 (ja) * 2001-07-23 2012-03-14 タカタ株式会社 布シートの車体への取付構造
JP2003291771A (ja) * 2002-04-01 2003-10-15 Nippon Plast Co Ltd エアバッグ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381273A (zh) * 2010-09-03 2012-03-21 现代摩比斯株式会社 帘式气囊垫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07083554A1 (ja) 2007-07-26
JP2007191028A (ja) 2007-08-02
EP1975012A1 (en) 2008-10-01
US20090273167A1 (en) 2009-11-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658408B2 (en) Airbag assembly
CN111201163B (zh) 侧面安全气囊装置
EP1764271B1 (en) Mounting component and mounting structure for curtain airbag
CN101351360A (zh) 帘式气囊装置
JP5144255B2 (ja) エアバッグモジュール、車両の乗客を衝突から保護するためのエアバッグモジュールを製造する方法及び車両の乗客を衝突から保護する方法
EP1780074B1 (en) Passenger constraining apparatus
US9421936B2 (en) Case member of airbag device, airbag device,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airbag device, and apparatus for manufacturing airbag device
EP3848254B1 (en) Side airbag apparatus
CN103906640A (zh) 车辆用侧门结构以及乘员保护系统
US20140367945A1 (en) Airbag Module And Module Housing
CN105377639A (zh) 导流板及安全气囊装置
CN103582586B (zh) 帘式气囊安装结构
CN104590196A (zh) 一种安全气囊的盖板及包括该盖板的方向盘安全气囊装置
JP2008239082A (ja) 車両用カーテンエアバッグ装置及びそれに用いるガーニッシュ部材
EP2886398B1 (en) Airbag apparatus
US9254809B2 (en) Tear preventer on a side air cushion outlet seam of a vehicle seat covering and vehicle seat covering with a tear preventer
JP4176553B2 (ja) 自動車の側突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JP2002302004A (ja) エアバッグ装置
JP3696560B2 (ja) エアバッグ装置
JP2005104170A (ja)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JP2008149930A (ja) 車両用脚部保護エアバッグ装置
JP4955495B2 (ja) エアバッグ装置
JP3989644B2 (ja) 車両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JP2009143352A (ja) カーテンエアバッグのルーフサイドモジュール
JP4252321B2 (ja) エアバッグドア部付車両用内装品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