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377639A - 导流板及安全气囊装置 - Google Patents

导流板及安全气囊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377639A
CN105377639A CN201480040009.3A CN201480040009A CN105377639A CN 105377639 A CN105377639 A CN 105377639A CN 201480040009 A CN201480040009 A CN 201480040009A CN 105377639 A CN105377639 A CN 10537763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erator
deflecting plate
squit hole
air cushion
ga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80040009.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377639B (zh
Inventor
小林优斗
馆野胜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utoliv Development AB
Original Assignee
Autoliv Development AB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utoliv Development AB filed Critical Autoliv Development AB
Publication of CN10537763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37763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37763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37763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0Arrangements for storing inflatable members in their non-use or deflated condition;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air bag modules or components
    • B60R21/213Arrangements for storing inflatable members in their non-use or deflated condition;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air bag modules or components in vehicle roof frames or pilla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0Arrangements for storing inflatable members in their non-use or deflated condition;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air bag modules or components
    • B60R21/217Inflation fluid source retainers, e.g. reaction canisters; Connection of bags, covers, diffusers or inflation fluid sources therewith or together
    • B60R21/2171Inflation fluid source retainers, e.g. reaction canisters; Connection of bags, covers, diffusers or inflation fluid sources therewith or together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ongated cylindrical or bottle-like inflators with a symmetry axis perpendicular to the main direction of bag deployment, e.g. extruded reaction canisters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无需那么扩大充气器的尺寸就能安装的导流板,及将该导流板安装于充气器的安全气囊装置。导流板(134)具备:充气器保持部(148),其沿着充气器(106)的长度方向延伸,具有沿着充气器(106)外周的一部分的第一圆弧状截面(164);2个喷出孔罩盖部(150a、150b),在对应于充气器(106)的气体喷出孔(138)的位置,从充气器保持部(148)的宽度方向两端分别连续设置,并紧贴于该充气器的气体喷出孔(138)附近,当该充气器启动时由于气压分别从该气体喷出孔分离,其特征为,充气器(106)安装前,该喷出孔罩盖部的各个内面位于充气器保持部(148)内面轨迹所描绘的圆形内侧。

Description

导流板及安全气囊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安装于圆柱型充气器的导流板,及将安装有该导流板的充气器插入到气垫部的安全气囊装置。
技术背景
近几年,安全气囊已成为车辆普遍的标准配置。安全气囊是在车辆冲突等紧急时刻起动的安全装置,通过气压膨胀展开来承托驾乘人员从而进行保护。安全气囊根据设置位置和用途有多种类型。例如,为了从来自前后方向的冲突中保护驾乘人员,在转向器的中央设有前排安全气囊。另外,为了从侧面冲突和由此相继发生的翻转即反转中保护驾乘人员,在壁部的顶棚附近设有沿着侧窗膨胀展开的帘式安全气囊,座椅的侧部设有紧贴着驾乘人员的侧面膨胀展开的侧安全气囊。
安全气囊中具备作为气体供给源的、被称为充气器的气体发生装置。充气器根据安全气囊的种类和其设置位置也有多种类型。例如,前排安全气囊主要使用盘式即圆盘型充气器,帘式安全气囊和侧安全气囊主要使用圆柱型即筒型充气器。
安全气囊,要想较高的保持气垫部即膨胀展开的袋状部分的内压的话,必须提高气垫部的气密性。例如,专利文献1中所记载的帘式安全气囊中,在插入充气器的气体导入口内侧涂布弹性粘着剂,进而向气体导入口插入充气器之后,用带状紧固部件加以紧固,由此提高气体导入口附近的气密性从而防止气体泄露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05-178612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充气器中有时会安装有被称为导流板的整流器。例如,圆柱型充气器中普及如下导流板,即为了将气体导向充气器的长度方向或者导向正交于充气器的长度方向的方向,而具有沿着充气器的侧面覆盖该充气器的筒形状。通过具备如上所述的导流板,能够整流气体的流动,并能够更加迅速地膨胀展开气垫部。但是,因为导流板是与充气器一同插入到气垫部内的,因此,气垫部的充气器插入口的直径需要设定成能够插入导流板的程度的大小。这样扩径的充气器插入口,在气密性上这一点上有可能造成不利因素。而且,如果由于扩大充气器插入口的直径而发生皱折等的话,不仅会发生气体泄漏,还局部地集中高温、高压气体,从而有可能成为招致爆裂的原因。
而且,来自充气器的气体喷出在数毫秒的时间内瞬间进行,因此,由于其气体压力发生相应的冲击,有可能导致导流板和其周围的气垫部位置错位。特别是,充气器的设置位置附近的气垫部发生位置错位或者意想不到的皱折等的话,有可能导致气体泄漏,还会局部地集中高温高压气体从而导致爆裂。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备无需那么扩大充气器的尺寸就能够安装的导流板,及具有安装有该导流板的充气器的、能够防止气体泄漏的安全气囊装置,进而能够防止充气器及气垫部的位置错位的安全气囊装置。
解决课题的手段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所涉及的导流板的代表性结构为,其安装于在侧面的规定位置上具有多个气体喷出孔的圆柱型充气器上,用于整流从气体喷出孔喷出的气体,该导流板的特征在于,具备:充气器保持部,其沿着充气器的长度方向延伸,具有沿着充气器外周的一部分的第一圆弧状截面;2个喷出孔罩盖部,其在对应于充气器的气体喷出孔的位置,从充气器保持部的宽度方向两端分别连续设置并紧贴于充气器的气体喷出孔附近,当充气器启动时由于气压而分别从气体喷出孔分离;其中,在安装充气器之前,2个喷出孔罩盖部的各个内面位于充气器保持部内面轨迹所描绘的圆形内侧。
所述导流板结构为无间隙而紧贴于充气器。特别是,设置成喷出孔罩盖部的内径小于充气器的外径,通过按压充气器的侧面而紧贴于所述导流板。如果是这种结构的导流板,即便安装于充气器,也无需那么扩大充气器整体的尺寸,特别是外径。因此,如果采用这种导流板,例如对于安全气囊装置的气垫部,从更小直径的充气器插入口也能够插入。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所涉及的导流板的另一个代表性结构为,安装于在侧面的规定位置上具有多个气体喷出孔的圆柱型充气器,用于整流从气体喷出孔喷出的气体,该导流板特征在于,具备:充气器保持部,其沿着充气器的长度方向延伸;2个喷出孔罩盖部,其在对应于充气器的气体喷出孔的位置,从充气器保持部的宽度方向两端分别描绘圆弧而延伸并紧贴于充气器的气体喷出孔附近,当充气器启动时由于气压而分别从气体喷出孔分离;其中,在安装充气器之前,2个喷出孔罩盖部内面轨迹所描绘的圆的内径小于充气器的外径。该结构的导流板也同样,就算安装于充气器,也无需那么扩大其外径,喷出孔罩盖部能够按压充气器的侧面而紧贴以进行把持。
所述2个喷出孔罩盖部分别可具有比充气器保持部的第一圆弧状截面小的曲率半径的第二圆弧状截面。这种结构的喷出孔罩盖部,如果安装充气器,则会弹性变形而紧贴于充气器的侧面。由此,喷出孔罩盖部进一步按压并紧贴于充气器的侧面,因此,能够适宜地把持充气器及覆盖气体喷出孔。
所述2个喷出孔罩盖部分别可具有:从充气器保持部的边缘连续的2个侧边缘部;向充气器的长度方向直线延伸的上边缘部;及在侧边缘部和上边缘部之间以曲线设置的2个弯曲部。喷出孔罩盖部是受到气体喷出而变形的部位,此时,其结构为,在侧边缘部和上边缘部之间设置弯曲部的没有角部,因此不存在损伤气垫部布料的危险性而较为适宜。
为了解决所述课题,本发明所涉及的安全气囊装置的代表性结构为,具备袋状气垫部的安全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具备:所述导流板及充气器,以及设在气垫部并用于插入安装有导流板的充气器的充气器插入口。如果是这种结构的安全气囊装置,通过具备所述导流板及充气器,能够更缩小充气器插入口的直径,并能够防止气体泄漏及由皱折的发生所引起的爆裂。
所述导流板可进一步具有从充气器保持部的规定位置向充气器保持部的宽度方向外侧突出成规定形状的第一钩部,气垫部可具有能够挂住被插入的导流板的第一钩部的钩通孔。通过具备该第一钩部及钩通孔,即便受到气压时也能够防止导流板和气垫部的位置错位。
所述气垫部用于帘式安全气囊,可具有沿着车厢侧壁的形状。帘式安全气囊用气垫部多使用圆柱型充气器,因此,可适当利用安装有上述导流板的充气器。
该安全气囊装置可进一步具备从气垫部的外侧安装在插入到气垫部的充气器上,用于将充气器及气垫部固定于车厢侧壁的充气器支架。如上所述,插入有安装了所述导流板的充气器的气垫部,通过缩小充气器插入口等的直径能够防止皱折发生。这样,如果采用皱折少的结构,能够适宜地安装充气器支架。
所述充气器支架可具有设在重叠于导流板的第一钩部的形状及位置的第二钩部,该安全气囊装置可进一步具有挂在从钩通孔露出的第一钩部及重叠于第一钩部的第二钩部上而固定的钩子垂片。根据这些结构,即便是气体喷出时也不会使充气器支架和导流板及气垫部位置错位,能够保持该组装姿势。
为了解决所述课题,本发明所涉及的安全气囊装置的另一个代表性结构为,具备:袋状气垫部;圆筒形充气器,其至少一部分插入在气垫部,用于向气垫部供应气体;导流板,该导流板沿着其长度方向安装于充气器,用于整流从充气器喷出的气体;充气器支架,其进一步安装于安装了导流板的充气器,用于向车厢侧壁固定充气器,其特征在于,导流板或者充气器支架中,一方具有向充气器的径向外侧突出的钩部,另一方具有插入有钩部而与钩部连接的连接部。
通过利用所述钩部和连接部,能够更加适宜地将导流板连接于固定在车厢侧壁上的充气器支架。因此,即便受到气体喷出时的压力,导流板也能够不变形而维持其姿势。
所述气垫部具有用来插入充气器的充气器插入口,充气器在安装有导流板的状态下被插入到充气器插入口即可。由于所述钩部和连接部相连接,因此即便导流板被插入到气垫部内部,也能够适宜地维持其姿势。
所述气垫部具有设在充气器插入口附近的带状钩子垂片,钩子垂片可具有固定在钩部的第一系留孔。通过将该钩子垂片卷绕在充气器上,于第一系留孔固定在钩部上,从而能够防止充气器插入口附近的气垫部的位置错位或者皱折的发生等。而且,由此使得气垫部能够达到防止气体的泄漏以及由皱折的发生引起的爆裂。
所述充气支架在规定位置具有钩部,导流板具有沿着充气器所成形状的导流板主体部,及在导流板主体部上的与充气器支架的钩部对应的位置设置的连接部,连接部可以为如下结构:从导流板主体部向导流板主体部的外侧方向突出,且具有插入有钩部而与其相连接的形状。根据该结构,能够适宜地连接导流板和充气器支架。
所述气垫部具有第二系留孔,其设在充气器插入口附近,使被插在充气器插入口的导流板的连接部向外部露出,充气器支架从气垫部的外侧安装于被插入在充气器插入口的充气器上,充气器支架的钩部插入在从第二系留孔露出的连接部而与连接部相连接。根据该结构,能够适宜地达到导流板和充气器支架的连接,及防止气垫部的位置错位等。
所述导流板在规定位置具有钩部,充气器支架具有安装于充气器并固定在所述车厢侧壁的支架主体部,及在支架主体部上的与导流板的钩部对应的位置设置的连接部,连接部可具有如下结构:具有从支架主体部弓状突出的形状,并与从弓状突出形状的内侧插入的钩部相连接。根据该结构,能够适宜地连接导流板和充气器支架。
所述气垫部具有第三系留孔,其设在充气器插入口附近,使被插在充气器插入口的导流板的钩部向外部露出,充气器支架从气垫部的外侧安装于被插入在充气器插入口的充气器上,充气器支架的连接部通过插入从第三系留孔露出的钩部连接部而与其相连接也可。根据该结构,也能够适宜地达到导流板和充气器支架的连接,及防止气垫部的位置错位等。
所述充气器在前端侧的侧面具有气体喷出孔,导流板具备:充气器保持部,其具有沿着充气器外周的一部分的第一圆弧状截面,且向充气器的长度方向延伸;2个喷出孔罩盖部,其在对应于充气器的气体喷出孔的位置,从充气器保持部的宽度方向两端连续设置并紧贴于充气器的气体喷出孔附近,当充气器启动时由于气压从气体喷出孔分离;其中,导流板的2个喷出孔罩盖部的各个内面,可在安装充气器之前,位于充气器保持部内面轨迹所描绘的圆形内侧。
所述导流板的结构为,在整体上紧贴于充气器。特别是,设置成喷出孔罩盖部的内径小于充气器的外径,按压并紧贴充气器的侧面从而把持该充气器。如果是如上所述的结构的导流板,即便安装于充气器,也无需那么扩大充气器整体的尺寸,特别是外径,也能够适宜地安装于充气器。因此,如果是该导流板,例如从更小直径的充气器插入口,也能够插入到安全气囊装置的气垫部上。
所述2个喷出孔罩盖部在充气器安装之前,可分别具有比充气器保持部的第一圆弧状截面的曲率半径小的第二圆弧状截面。该结构的喷出孔罩盖部,如果安装有充气器,圆弧状截面呈扩展形弹性变形而紧贴于充气器的侧面。因此,喷出孔罩盖部进一步按压并紧贴充气器的侧面,因此,能够适宜地把持充气器及覆盖气体喷出孔。
所述充气器在前端侧的侧面具有:气体喷出孔,导流板具备充气器保持部,其具有沿着充气器外周的一部分的第一圆弧状截面,且向充气器的长度方向延伸;2个喷出孔罩盖部,其在对应于充气器的气体喷出孔的位置,从充气器保持部的宽度方向两端连续设置并紧贴于充气器的气体喷出孔附近,当充气器启动时由于气压从气体喷出孔分离;其中,导流板的2个喷出孔罩盖部的内径,在安装于充气器之前,可设成比充气器的外径小。根据该结构,也可喷出孔罩盖部按压并紧贴充气器的侧面,从而把持该充气器。
所述导流板具有形成在2个喷出孔罩盖部之间,向充气器的长度方向延伸的缝隙。2个喷出孔罩盖部可形成为缝隙的长度方向两端呈曲线扩展的形状。喷出孔罩盖部是受到气体喷出而变形的部位,此时,如果缘端为没有角的曲线形状,则不会有损伤气垫部布料的危险性而较为适宜。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具备无需那么扩大充气器的尺寸就可安装的导流板,及安装该导流板的充气器的能够防止气体泄漏的安全气囊装置,进而能够防止导流板及气垫部的位置错位的安全气囊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作为本发明的安全气囊装置的第一实施方式而例示了帘式安全气囊的图。
图2是扩大了图1(b)的充气器和其周围部件的立体图。
图3是单独例示了图2(b)的导流板的图。
图4是例示了将安装了图3(a)的导流板的充气器插入气垫部的过程的图。
图5是作为本发明的安全气囊装置的第二实施方式而例示了帘式安全气囊的图。
图6是扩大了图5(b)的充气器和其周围部件的立体图。
图7是单独例示了图6(b)的导流板的图。
图8是例示了将安装了图7(a)的导流板的充气器插入气垫部的过程的图。
图9是图6所示导流板及充气器支架的变形例。
图10是对应于图8例示了图9之变形例的导流板及充气器支架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较佳实施方式。本发明所涉及的实施方式所示之尺寸、材料、其他具体数值等,均是为了便于理解本发明而举出的例子,除了特别的说明之外,并不是限定本发明。并且,本说明书及附图中,对于具有实质上相同功能、结构的因素,通过附加相同符号而省略重复说明,而且,对于与本发明没有直接关联的因素省略图示。
(第一实施方式)
图1是作为本发明的安全气囊装置的第一实施方式例示了帘式安全气囊100的图。图1(a)是从车辆宽度方向观察车厢内的图,例示了帘式安全气囊100的气垫部102的收纳形态。气垫部102是紧急时刻膨胀展开而保持驾乘人员的部位,图1(b)例示了该气垫部102的膨胀展开时的情况。并且,本申请书中所述的“上”表示从着眼点看的车辆顶棚方向,“下”表示从着眼点看的车辆地板方向。
如图1(a)所例示,气垫部102被卷曲成在车辆前后呈细长的辊状的收纳形态,安装于车厢内的侧壁上部即车顶横梁104而设置。通常,车顶横梁104由车顶装饰板所覆盖,因此,从车厢内不能目视确认到所设置的气垫部102,在此对该车顶装饰板省略图示。并且,气垫部102的收纳形态也可通过折叠实现。
帘式安全气囊100在气垫部102的上部具备气体发生装置即充气器106,气垫部102通过从充气器106供应的气体压力进行膨胀从而锁紧驾乘人员。本实施方式中所采用的充气器106为圆柱型即筒型的充气器。现在较普及的充气器有:填充气体发生剂通过燃烧该气体发生剂来产生气体的类型;填充压缩气体,无需发生热而供应气体的类型;以及,具备气体发生剂和压缩气体两者的类型等。作为充气器106可使用任一类型。
图1(a)的状态中,车辆108如果发生侧面冲突或者翻转即反转,首先,车辆108中具备的传感器感知冲击,在此对该传感器省略图示,起因于此向充气器106传送信号。接受到该信号后充气器106就会起动,且向气垫部102供应气体。气垫部102从充气器106接受到气体,则如图1(b)所示,沿着车厢的侧壁,即图1(a)的侧窗110等,向下方膨胀展开,从而保护驾乘人员。
气垫部102作为帘式安全气囊用气垫部,形成为能够沿着车厢内侧面扩展的较大的形状。气垫部102通过将构成其表面的2张基布重叠而进行缝制或粘着,或者,通过利用一体式编织技术(one-piece-woven)的纺织等形成为袋状。
气垫部102的膨胀区域考虑到驾乘人员能够接触的位置等,划分为多个小房间即腔室。例如,在车辆前侧,以承托前部座椅112的驾乘人员为目的设置腔室114,116等。而且,在车辆后侧,在后部座椅118的侧方设置腔室120等。
作为向车辆的安装部位,气垫部102的上边缘126上设置有多个垂片128。垂片128为带状,使用螺丝钉等安装于车顶横梁104。而且,气垫部102的前端设有扣状带子130。带子130是将气垫部102连接于前柱105的构件,抑制气垫部102的膨胀展开时的摇动从而稳定展开动作,并且具有向气垫部102赋予向车辆前后方向的张力的作用。
参照图1(b),充气器106被插入到气垫部102的上部中央附近的充气器安装部132而被安装。该帘式安全气囊100,在充气器106周围的各个构成因素上下功夫,能够实现防止气体泄漏等。
图2是扩大了图1(b)的充气器106和其周围部件的立体图。如图2(a)所例示,本实施方式中在充气器106的周围安装导流板134,进一步在这些上安装充气器支架136,从而形成固定在车顶横梁104上的结构。参照图1(b),图2(a)中省略了气垫部102,充气器106及导流板134的其整体的大部分被插入到气垫部102的充气器安装部132。充气器支架136从充气器安装部132的外侧安装于充气器106及导流板134。
图2(b)是分解了图2(a)的各构件的图。如图2(b)所例示,充气器106在前端侧的侧面沿着圆周方向具有多个气体喷出孔138。而且,充气器106在后端具有与车辆侧电性连接的连接器140,成为通过该连接器140而从车辆侧接受启动信号等的结构。
导流板134是气体整流器,安装成紧贴于充气器106。该导流板134,从充气器106的气体喷出孔138喷出气体时,其一部分变形而整流气体。本实施方式的导流板134,主要将气体向与充气器106的长度方向正交的方向,即车辆下方侧引导。
充气器支架136具有接触车顶横梁104而固定的基座部142和设在基座部142的上方的把持部144。把持部144沿着充气器描绘圆弧,从充气器安装部132的外侧连接于充气器106。在基座部142的车顶横梁104上的固定,除了利用钩子146等之外,适宜地利用螺丝钉等各种紧固构件和夹子等。
图3是单独例示图2(b)的导流板134的图。图3(a)中将导流板134向图2(b)的相反侧,即将车辆下方侧朝上而例示。导流板134上,首先设有充气器保持部148。参照图2(b),充气器保持部148是沿着充气器106的长度方向设置的部位,描绘沿着充气器106圆周的一部分的圆弧而保持充气器106。
参照图2(b),对应于充气器保持部148的充气器106的气体喷出孔138的位置上,设置有喷出孔罩盖部150。喷出孔罩盖部150从充气器保持部的宽度方向两端描绘圆弧而设置有2个,即喷出孔罩盖部150a,及喷出孔罩盖部150b。
图3(b)是在图3(a)的导流板134上安装充气器106的图。如图3(b)所例示,喷出孔罩盖部150紧贴于充气器106侧面中的气体喷出孔138附近。而且,如图3(c)所示,喷出孔罩盖部150a、150b,从气体喷出孔138喷出气体时,受到该气压而变形,由此从气体喷出孔138分离而扩展相互之间的缝隙152,从而将气体从该扩大的缝隙152及其周边向车辆下方即图3(c)中上方引导。
在此,喷出孔罩盖部150,其代表为喷出孔罩盖部150a,为了不损伤气垫部102的布料,设置有弯曲部154、155。详细地说,喷出孔罩盖部150a具有从充气器保持部148的边缘156圆弧状连续的2个侧边缘部158、160,以及,向充气器106的长度方向直线延伸的上边缘部162及在侧边缘部158、160和上边缘部162之间以曲线设置的2个弯曲部154、155。如上所述,喷出孔罩盖部150a是受到气体喷出的影响而变形的部位,此时,通过形成为在侧边缘部158、160和上边缘部162之间设置弯曲部154、155的没有角的结构,不存在损伤气垫部102的布料的危险性,因此较为适宜。
导流板134的形状设定成紧贴于充气器106。首先,图3(d)是图3(a)的导流板134的充气器保持部148的A-A截面图。如图3(d)所例示,充气器保持部148具有沿着充气器106外周的一部分的圆弧状截面即第一圆弧状截面164,通过该形状接触于充气器106的侧面而加以保持。
另一方面,图3(e)是图3(a)的导流板134的喷出孔罩盖部150的B-B截面图。如图3(e)所例示,喷出孔罩盖部150a、150b,在安装充气器106之前,各个内面位于充气器保持部148内面轨迹所描绘的圆,即与用虚线例示的充气器106的外周一致的圆形内侧。因此,喷出孔罩盖部150a、150b,在安装充气器106时弹性变形而立起,并按压充气器106的侧面而紧贴于此。
并且,本实施方式中,喷出孔罩盖部150a、150b所具有的圆弧状截面即第二圆弧状截面166,被设定成曲率半径小于充气器保持部148的第一圆弧状截面164。因此,喷出孔罩盖部150a、150b,如果安装有充气器106,则弹性变形为使圆弧扩展,从而进一步按压充气器106的侧面而紧贴于此。根据这些结构,喷出孔罩盖部150a、150b在相互之间,及与充气器保持部148之间把持充气器106,然后紧贴于充气器106的侧面,从而能够更加适宜地堵塞气体喷出孔138。
而且,图3(f)是图3(e)的导流板134的变形例。该导流板200具备与导流板134相比,圆弧状截面的尺寸不同的喷出孔罩盖部202a、202b及充气器保持部204。该喷出孔罩盖部202a、202b及充气器保持部204内面的轨迹描绘相同的圆,该内面的直径即内径被设定为小于充气器106的外径。并且,导流板200只是喷出孔罩盖部202a、202b及充气器保持部204的尺寸不同于喷出孔罩盖部150a、150b及充气器保持部148的尺寸,其他结构及作用与导流板134相同。
喷出孔罩盖部202a、202b及充气器保持部204的内径被设定为,充气器106外径-1mm左右。通过该尺寸的喷出孔罩盖部202a、202b及充气器保持部204,也能在充气器106被安装时,稍微弹性变形而扩展缝隙152,然后按压并紧贴被安装的充气器106的侧面,从而把持该充气器。
并且,作为喷出孔罩盖部202a、202b及充气器保持部204内径的设定范围,优选为充气器106外径的-0.3mm~-1.5mm左右的范围。假设尺寸超出所述范围,例如,喷出孔罩盖部202a等的内径与充气器106的外径几乎相同时,向喷出孔罩盖部202a、202b的充气器106的紧贴会受到阻碍,向气垫部102插入时有可能发生错位。而且,例如喷出孔罩盖部202a、202b的内径过于小时,将充气器106安装到导流板200会变得困难。
如上所说明,导流板134及导流板200形成为无间隙地紧贴于充气器106的结构。因此,充气器106即便安装了导流板134或者导流板200,也不需要那么扩大整体的尺寸,特别是外径。如果是具备该导流板134或者导流板200的充气器106,例如,对于帘式安全气囊100的气垫部102,参照图4(a),从直径更小充气器插入口168也能够插入。
图4是例示了,将安装了图3(a)的导流板134的充气器106插入到气垫部102的过程的图。如图4(a)所例示,充气器106先安装导流板134,然后从充气器插入口168被插入到气垫部102的充气器安装部132。充气器插入口168是设在充气器安装部132上的开口,充气器106从充气器插入口168向充气器安装部132内插入其大部分,连接器1401以向外部露出的状态被设置。
在此,本实施方式中,充气器106即便安装了导流板134,由于其尺寸没有多大变化,因此可将充气器插入口169的直径设定为较小。如果是直径小的充气器插入口168,能够减少与充气器106之间的缝隙,可防止气体泄漏,以及由于皱折的发生而招致的爆裂。
导流板134上,如图3(b)所例示,设有第一钩部170。第一钩部170从充气器保持部148的规定位置向充气器保持部148的宽度外侧突出成L字形状。而且,如图4(a)所例示,充气器安装部132的结构为,设有钩通孔172,被插入的导流板134的第一钩部170被挂在该钩通孔172上。
图4(b)是将图4(a)对应于箭头C的图。如图4(b)所例示,充气器支架136从充气器安装部132的外侧安装于充气器106。在此,充气器支架136上设有第二钩部174。第二钩部174是与导流板134的第一钩部170相同的L字形状,设在把持部144的规定位置上,从而重叠于该第一钩部170。而且,为了挂在该第一钩部170和第二钩部174上,充气器安装部132上设置有钩子垂片176。
如图4(a)所例示,钩子垂片176为带状,在前端侧具有孔部178。而且,如图4(c)所例示,钩子垂片176卷曲在充气器106,在孔部178让从钩通孔172露出的第一钩部170及重叠于该第一钩部170的第二钩部174穿过,而挂上并固定住。根据该钩子垂片176,即便气体喷出时受到气压,也能够防止充气器支架136和导流板134及气垫部102的位置错位,并且能够不动摇而稳定保持其姿势。
并且,充气器安装部132上,与充气器支架136一起卷曲有金属制带子180。由此,充气器支架136和充气器106等的连接牢固,而且,能够提高充气器106和充气器安装部132之间的紧贴性。
如上所述,该帘式安全气囊100通过在充气器106上安装小型化的导流板134,能够实现直径小的充气器插入口168。由此,不仅能够防止气体泄漏,还能够防止充气器插入口168附近发生皱折,参照图4(a)。如果布料发生皱折,局部地集中高温、高压气体,有可能成为招致爆裂的原因。但是,如果采用该帘式安全气囊100,能够抑制在充气器插入孔168附近及充气器支架136的安装部附近发生皱折。
并且,本实施方式中,以帘式安全气囊用气垫部102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导流板134所具有的技术思想,对于侧安全气囊等可利用圆柱型充气器的各种安全气囊,及安全气囊以外的需要气体的装置都能够适宜地实施。
(第二实施方式)
图5是作为本发明的安全气囊装置的第二实施方式例示了帘式安全气囊300的图。图5(a)是从车辆宽度方向观察车厢内的图,例示帘式安全气囊300的气垫部302的收纳形态。气垫部302是紧急时刻膨胀展开而保护驾乘人员的部位,图5(b)例示该气垫部302的膨胀展开时的情况。并且,本申请书中的“上”表示从着眼点看的车辆顶棚方向,“下”表示从着眼点看的车辆车垫地板方向。
如图5(a)所例示,气垫部302被卷曲成在车辆前后呈细长的辊状的收纳形态,安装于车厢内的侧壁上部即车顶横梁304而设置。通常,车顶横梁304由车顶装饰板所覆盖,因此,所设置的气垫部302不能从车厢内目视确认,在此对该车顶装饰板省略图示。并且,气垫部302的收纳形态也可通过折叠实现。
帘式安全气囊300在气垫部302的上部具备气体发生装置之充气器306,气垫部302通过从充气器306供应的气体压力进行膨胀从而锁紧驾乘人员。本实施方式中所采用的充气器306为圆柱型即圆筒型充气器。现在较普及的充气器有:填充气体发生剂通过燃烧该充气体发生剂来产生气体的类型;填充压缩气体,无需发生热而供应气体的类型;以及,具备气体发生剂和压缩气体两者的类型等。作为充气器306可使用任一类型。
图5(a)的状态中,车辆308如果发生侧面冲突或者翻转即反转,首先,车辆308中具备的传感器即感知冲击,在此对该传感器省略图示,起因于此向充气器306传送信息。接受到该信号充气器306就会起动,且向气垫部302供应气体。气垫部302受到来自充气器306气体供应,则如图5(b)所示,沿着车厢的侧壁,即图5(a)的侧窗310等,向下方膨胀展开,从而保护驾乘人员。
气垫部302作为帘式安全气囊用气垫部,形成为能够沿着车厢内侧面扩展的较大的形状。气垫部302通过将构成其表面的2张基布重叠而进行缝制或粘着,或者,通过利用一体式编织技术(one-piece-woven)的纺织等形成为袋状。
气垫部302的膨胀区域考虑到驾乘人员能够接触的位置等,划分为多个小房间即腔室。例如,在车辆前侧,以承托前部座椅312的驾乘人员为目的设置腔室314,316等。而且,在车辆后侧,在后部座椅318的侧方设置腔室320等。
作为向车辆的安装部位,气垫部302的上边缘326上设置有多个垂片328。垂片328为带状,使用螺丝钉等安装于车顶横梁304。而且,气垫部302的前端设有扣状带子330。带子330是将气垫部302连接于前柱305的构件,抑制气垫部302的膨胀展开时的摇动而稳定展开动作,并且具有向气垫部302赋予向车辆前后方向的张力的作用。
参照图5(b),充气器306被插入到气垫部302的上部中央附近的充气器安装部332而被安装。该帘式安全气囊300,在充气器306周围的各个结构因素上下功夫,能够实现防止气体泄漏等。
图6是扩大了图5(b)的充气器306和其周围构件的立体图。如图6(a)所例示,本实施方式中在充气器306的周围安装导流板334,进一步在这些上安装充气器支架336,从而形成固定在车顶横梁304上的结构。参照图5(b),图6(a)中省略了气垫部302,充气器306及导流板334的其整体的大部分被插入到气垫部302的充气器安装部332。充气器支架336从充气器安装部332的外侧安装于充气器306及导流板334。
图6(b)是分解了图6(a)的各部件的图。如图6(b)所例示,充气器306在前端侧的侧面沿着圆周方向具有多个气体喷出孔338。而且,充气器306在后端具有与车辆侧电性连接的连接器340,形成通过该连接器340而从车辆侧接受启动信号等的结构。
导流板334是气体整流器,安装成紧贴于充气器306。,从充气器306的气体喷出孔338喷出气体时,该导流板334的一部分变形而整流气体。本实施方式的导流板334,主要将气体向与充气器306的长度方向正交的方向,即车辆下方侧引导。
充气器支架336具有接触车顶横梁304而固定的基座部342和设在基座部342的上方的把持部344。把持部344沿着充气器描绘圆弧,从充气器安装部332的外侧连接于充气器306。在基座部342的车顶横梁304上进行固定,除了利用钩子346等之外,适宜利用螺丝钉等各种紧固构件和夹子等。
图7是单独例示图6(b)的导流板334的图。图7(a)中将导流板334向图6(b)的相反侧,即将车辆下方侧朝上例示。导流板334的导流板主体部335整体上形成为沿着充气器306的形状,包括充气器保持部348和喷出孔罩盖部350。首先,设有充气器保持部348。参照图6(b),充气器保持部348是沿着充气器306的长度方向设置的部位,描绘沿着充气器306圆周的一部分的圆弧而保持充气器306。
参照图6(b),在对应于充气器保持部348的充气器306的气体喷出孔338的位置上,设置有喷出孔罩盖部350。从充气器保持部348的宽度方向两端,描绘沿着充气器306的外周的圆弧而设置有2个喷出孔罩盖部350,即喷出孔罩盖部350a,及喷出孔罩盖部350b。根据该2个喷出孔罩盖部350a、350b,在该2个喷出孔罩盖部之间形成向充气器306的长度方向延伸的缝隙352。
图7(b)是在图7(a)的导流板334上安装充气器306的图。如图7(b)所例示,喷出孔罩盖部350紧贴于充气器306侧面中的气体喷出孔338附近。而且,如图7(c)所示,喷出孔罩盖部350a、350b,从气体喷出孔338喷出气体时,受到该气压而变形,由此从气体喷出孔338分离而扩展相互之间的缝隙352,从而将气体从该扩大的缝隙352及其周边向车辆下方即图7(c)中上方引导。
在此,喷出孔罩盖部350,其代表喷出孔罩盖部350a,为了不损伤气垫部302的布料,设置有弯曲部354、355。详细而言,喷出孔罩盖部350a具有从充气器保持部348的边缘356连续的2个侧边缘部358、360,以及,向充气器306的长度方向直线延伸的上边缘部362及在侧边缘部358、360和上边缘部362之间以曲线设置的2个弯曲部354、355。由此,缝隙352呈其长度方向两端以曲线扩展的形状。如上所述,喷出孔罩盖部350a是受到气体喷出的影响而变形的部位,此时,通过形成为在侧边缘部358、360和上边缘部362之间设置弯曲部354、355的没有角的结构,不存在损伤气垫部302的布料的危险,因此较为适宜。
导流板334的形状设定成紧贴于充气器306。首先,图7(d)是图7(a)的导流板334的充气器保持部348的D-D截面图。如图7(d)所例示,充气器保持部348具有沿着充气器306外周的一部分的圆弧状截面即第一圆弧状截面364,通过该形状接触于充气器306的侧面而加以保持。
另一方面,图7(e)是图7(a)的导流板334的喷出孔罩盖部350的E-E截面图。如图7(e)所例示,喷出孔罩盖部350a、350b,在安装充气器306之前,各个内面位于充气器保持部348内面轨迹所描绘的圆,即与用虚线例示的充气器306的外周一致的圆形内侧。因此,喷出孔罩盖部350a、350b,在安装充气器306时弹性变形而立起,并按压充气器306的侧面而紧贴于此。
并且,本实施方式中,喷出孔罩盖部350a、350b所具有的圆弧状截面即第二圆弧状截面366,被设定成曲率半径小于充气器保持部348的第一圆弧状截面364。因此,如果安装充气器306,喷出孔罩盖部350a、350b将弹性变形为使第二圆弧状截面扩展,从而进一步按压充气器306的侧面而紧贴于此。根据这些结构,喷出孔罩盖部350a、350b在相互之间,及与充气器保持部348之间把持充气器306,然后紧贴于充气器306的侧面,从而能够更加适宜地堵塞气体喷出孔338。
而且,图7(f)是图7(e)的导流板334的变形例。该导流板390具备与导流板334相比,圆弧状截面的尺寸不同的喷出孔罩盖部392a、392b及充气器保持部394。该喷出孔罩盖部392a、392b及充气器保持部394内面的轨迹描绘相同的圆,该内面的直径即内径被设定为小于充气器306的外径。并且,导流板390只是喷出孔罩盖部392a、392b及充气器保持部394的尺寸不同于喷出孔罩盖部350a、350b及充气器保持部348的尺寸,其他结构及作用与导流板334相同。
喷出孔罩盖部392a、392b及充气器保持部394的内径被设定为,充气器306的外径-1mm左右。通过该尺寸的喷出孔罩盖部392a、392b及充气器保持部394,也能在充气器306被安装时,稍微弹性变形而扩展缝隙352,然后按压并紧贴被安装的充气器306的侧面,从而把持该充气器。
并且,作为喷出孔罩盖部392a、392b及充气器保持部394内径的设定范围,优选为充气器306外径的-0.3mm~-1.5mm左右的范围。假设尺寸超出所述范围,例如,喷出孔罩盖部392a等的内径与充气器306的外径几乎相同时,向喷出孔罩盖部392a、392b的充气器306的紧贴会受到阻碍,向气垫部302插入时有可能发生错位。而且,例如喷出孔罩盖部392a、392b的内径过于小时,难以将充气器306安装到导流板390。
如上所说明,导流板334及导流板390整体上形成为沿着充气器306而无间隙地紧贴的结构。因此,充气器306即便安装了导流板334或者导流板390,也不需要那么扩大整体尺寸特别是外径。如果是具备该导流板334或者导流板390的充气器306,例如,则对于帘式安全气囊300的气垫部302,参照图8a,从直径更小的充气器插入口368也能够插入。
图8是例示将安装了图7(a)的导流板334的充气器306插入到气垫部302的过程的图。如图8(a)所例示,充气器306先安装导流板334,然后从充气器插入口368被插入到气垫部302的充气器安装部332。充气器插入口368是设在充气器安装部332上的开口,充气器306从充气器插入口368向充气器安装部332内插入其大部分,连接器340以向外部露出的状态而被设置。
充气器306在结构上即便安装了导流板334,其尺寸也不会发生多大变化,因此可讲充气器插入口368的直径设定得较小。如果是直径小的充气器插入口368,能够减少与充气器306之间的缝隙,能够防止气体泄漏以及由皱折的发生引起的爆裂。
并且,本实施方式中,在充气器306的设置点附近,能够防止导流板334及气垫部302的位置错位。为此其结构应设为,图6(b)的导流板334上设有连接部370,充气器支架336上设有钩部374。钩部374从充气器支架336的把持部344向充气器306的径向外侧突出为L字状。而且,连接部370在对应于钩部374的位置,设在导流板334的充气器保持部348上。连接部370向充气器保持部348的外侧方向突出,从那里向车辆上方弯曲而形成为弓状。该连接部370的内侧设有孔部375。这些连接部370及钩部374,如图6(a)所例示,将钩部374插入到连接部370的孔部375而进行相互连接。
如图8(a)所示,气垫部302上设有孔,该孔用于系留上述的钩部374及连接部370。首先,充气器插入口368的附近设有带状钩子垂片376,该钩子垂片376上设有第一系留孔378。而且,充气器安装部332上也设有第二系留孔372。连接部370设在充气器保持部348的边缘,从充气器插入口368插入,并穿过第二系留孔372。图8(b)是对应于图8(a)的箭头F的图,如图8(b)所例示,穿过第二系留孔372的连接部370露出在外部。
充气器支架336从充气器安装部332的外侧安装于充气器306。充气器支架336的钩部374对应于连接部的位置而设在把持部344上,插入到连接部370的孔部375而相连接,参照图8(a)。而且,对插入在该连接部370的钩部374,挂上钩子垂片376的第一系留孔378而进行固定。
钩子垂片376利用与气垫部302相同的布料而设置,其前端侧上形成有第一系留孔378。而且,如图8(c)所例示,钩子垂片376卷曲在充气器306,使第一系留孔378穿过钩部370而挂上并固定住。如上所述的卷曲并固定钩子垂片376,即便气体喷出时受到气压,也能够防止充气器支架336和导流板334及气垫部302的位置错位,并且能够不动摇而稳定地保持其姿势。
如上所述,首先从充气器安装部332的内侧穿过第二系留孔372而露出连接部370,且在该连接部370上连接钩部374。由此,对于固定在车顶横梁304的充气器支架336,能够更加适宜地连接充气器安装部332内的导流板334。而且,向钩部374挂上第一系留孔378,将气垫部302固定于导流板334等。由此,充气器306启动时,即便受到气压也能够抑制导流板334及气垫部302的位置错位的发生。由此,能够维持导流板334及气垫部302的姿势使其不会变形,并能够防止气体泄漏及充气器插入口368附近的皱折的发生。如果布料上发生皱折,则会局部地集中高温、高压气体,有可能成为招致爆裂的原因。但是,如果是该帘式安全气囊300,能够抑制这些皱折的发生,从而能够实现防止气体泄漏及爆裂。而且,根据这些结构,在帘式安全气囊300的组装工程中,无需使用特别的机械和传感器,就能够决定气垫部302和导流板334及充气器支架336的相互间的位置关系,即能够进行定位。
并且,充气器安装部332上,与充气器支架336一起卷曲有金属制带子380a、380b。由此,能够进一步提高充气器安装部332和充气器306的紧贴性,进而能加强充气器支架336和充气器306等的连接。
并且,本实施方式中,以帘式安全气囊用气垫部302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导流板334所具有的技术思想,对于侧安全气囊等可利用圆筒型充气器的各种安全气囊,及需要安全气囊以外的气体的装置都能够适宜地实施。
(导流板及充气器支架的变形例)
图9是图6所例示的导流板334及充气器支架336的变形例。该变形例中,如图9(a)所例示,不同于图6,导流板400上设有钩部402,充气器支架404上设有连接部406。并且,导流板400及充气器支架404的钩部402及连接部406以外的结构,与图6所记载的导流板334及充气器支架336的结构相同。而且,导流板400可具备图7(f)的喷出孔罩盖部392a、392b及充气器保持部394。
钩部402从导流板400的充气器保持部348的边缘向充气器306的径向外侧突出为L字状。而且,连接部406在对应于钩部402的位置上,从充气器支架404的把持部344向车辆下方突出为弓状而设置,内侧形成有孔部408。这些钩部402及连接部406也如图9(b)所例示,通过向连接部406的孔部408插入钩部402而相互连接。
图10是对应于图8例示变形例的导流板400及充气器支架404的图。如图10所例示,气垫部410的充气器安装部332上设有第三系留孔412。该第三系留孔412是用于向外部露出从充气器插入口368插入的导流板400的钩部402的孔。如图10(b)所例示,钩部402从该第三系留孔412露出,且充气器支架404的连接部406从充气器安装部332的外侧连接于该钩部402。而且,与图8(c)相同,钩子垂片376的第一系留孔378挂在钩部上。
这些变形例中,也能够通过利用钩部402和连接部406,将导流板400更加适宜地连接于充气器支架404。并且,在充气器306启动时,即便受到气压也能够抑制导流板400及气垫部410的位置发生错位。
以上,参照附图说明了本发明的较佳实施方式,但是以上所述之实施方式是本发明的优选例,除此之外的实施方式也可通过各种方法实施和完成。特别是,只要本申请说明书中没有限定的主旨的记载,该发明附图所示的详细的零件的形状、大小及结构配置等均不受限制。而且,本申请说明书中所使用的表现及用语,目的在于进行说明,只要没有特别限定的主旨的记载,并不限定于此。
因此,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的范围内,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进行的各种变更及修饰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而且,所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将本发明所涉及的安全气囊装置,适用于汽车所具备的帘式安全气囊的例子。但是,作为帘式安全气囊以外的其他种类的安全气囊,例如作为侧安全气囊也能够实现。而且,那些安全气囊装置可适用于汽车以外的航空机和船舶等,且能够获得相同的作用效果。
工业上的应用
本发明可应用于帘式安全气囊等适用圆柱型充气器的安全气囊装置。
符号说明
100…帘式安全气囊102…气垫部
104…车顶横梁105…前柱
106…充气器108…车辆
110…侧窗112…前部座椅
114116…前部座椅的横室
118…后部座椅120…后部座椅的横室
126…气垫部上边缘128…垂片
130…带子132…充气器安装部
134…导流板136…充气器支架
138…气体喷出孔140…连接器
142…基座部144…把持部
146…充气器支架钩148…充气器保持部
150、15Oa、15Ob…喷出孔罩盖部
152…缝隙
154、155…喷出孔罩盖部的弯曲部
156…充气器保持部边缘
158、160…喷出孔罩盖部的侧边缘部
162…喷出孔罩盖部的上边缘部
164…充气器保持部的第一圆弧状截面
166…喷出孔罩盖部的第二圆弧状截面
168…充气器插入口
170…导流板的第一钩部
172…充气器安装部的钩通孔
174…充气器支架的第二钩部
176…钩子垂片178…钩子垂片的孔部
180…皮带200…变形例的导流板
202a、202b…喷出孔罩盖部
204…充气器保持部300…帘式安全气囊
302…气垫部304…车顶横梁
305…前柱306…充气器
308…车辆310…侧窗
312…前部座椅
314、316…前部座椅的横室
318…后部座椅320…后部座椅的横室
326…气垫部上边缘328…垂片
330…带子332…充气器安装部
334…导流板336…充气器支架
338…气体喷出孔340…连接器
342…基座部344…把持部
346…充气器支架钩348…充气器保持部
350、350a、35Ob…喷出孔罩盖部
352…缝隙
354、355…喷出孔罩盖部的弯曲部
356…充气器保持部的边缘
358、360…喷出孔罩盖部的侧边缘部
362…喷出孔罩盖部的上边缘部
364…充气器保持部的第一圆弧状截面
366…喷出孔罩盖部的第二圆弧状截面
368…充气器插入口
370…导流板的连接部
372…充气器安装部的第二系留孔
374…充气器支架的钩部
376…钩子垂片
378…钩子垂片的第一系留孔
380a、38Ob…皮带390…变形例的导流板
392a…喷出孔罩盖部394…充气器保持部
400…变形例的导流板402…钩部
404…变形例的充气器支架
406…连接部408…孔部
410…变形例的气垫部412…第三系留孔

Claims (20)

1.一种导流板,该导流板安装于在侧面的规定位置上具有多个气体喷出孔的圆柱型充气器,用于整流从所述气体喷出孔喷出的气体,其特征在于,该导流板具备:
充气器保持部,其沿着所述充气器的长度方向延伸,具有沿着该充气器外周的一部分而形成的第一圆弧状截面;
2个喷出孔罩盖部,其在对应于所述充气器的气体喷出孔的位置,从所述充气器保持部的宽度方向两端分别连续设置,并紧贴于该充气器的所述气体喷出孔附近,当该充气器启动时由于气压分别与所述气体喷出孔分离;
在安装所述充气器之前,所述2个喷出孔罩盖部的各个内面位于所述充气器保持部内面的轨迹所描绘的圆形的内侧。
2.一种导流板,该导流板安装于在侧面的规定位置上具有多个气体喷出孔的圆柱型充气器,用于整流从所述气体喷出孔喷出的气体,其特征在于,该导流板的具备:
充气器保持部,其沿着所述充气器的长度方向延伸;
2个喷出孔罩盖部,其在对应于所述充气器的气体喷出孔的位置,从所述充气器保持部的宽度方向两端分别描绘圆弧而延伸并紧贴于该充气器的所述气体喷出孔附近,当该充气器启动时由于气压分别与所述气体喷出孔分离;
在安装所述充气器之前,所述2个喷出孔罩盖部的内面的轨迹所描绘的圆的内径小于所述充气器的外径。
3.根据权利要求1或者2所述的导流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2个喷出孔罩盖部在安装所述充气器之前,分别具有比所述充气器保持部的第一圆弧状截面的曲率半径小的第二圆弧状截面。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导流板,其特征在于,所述2个喷出孔罩盖部分别具有:
从所述充气器保持部的边缘连续的2个侧边缘部;
向所述充气器的长度方向直线延伸的上边缘部;以及
在所述侧边缘部和所述上边缘部之间曲线设置的2个弯曲部。
5.一种安全气囊装置,其是具备袋状气垫部的安全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安全气囊装置进一步具备:
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导流板及充气器,以及
设在所述气垫部用于插入安装有所述装导流板的所述充气器的充气器插入口。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安全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流板进一步具有从所述充气器保持部的规定位置向该充气器保持部的宽度方向外侧突出的第一钩部,
所述气垫部具有钩通孔,其用来挂住所插入的所述导流板的所述第一钩部。
7.根据权利要求5或6中任一项所述的安全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垫部为帘式安全气囊用气垫部,具有沿着车厢侧壁的形状。
8.根据权利要求5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安全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
该安全气囊装置进一步具备充气器支架,其相对于被插入到所述气垫部的所述充气器从该气垫部的外侧安装,用于将该充气器及该气垫部固定于车厢侧壁。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安全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充气器支架,具有第二钩部,其形状及位置设
置成重叠于所述导流板的第一钩部,
该安全气囊装置进一步具有钩子垂片,所述钩子垂片挂在从所述钩通孔露出的所述第一钩部及重叠于该第一钩部的所述第二钩部上而固定。
10.一种安全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袋状气垫部;
圆筒形充气器,其至少一部分插入在所述气垫部,用于向所述气垫部供给气体;
导流板,该导流板在所述充气器上沿着其长度方向被安装,用于整流从该充气器喷出的气体;
充气器支架,其进一步安装于安装了所述导流板的充气器上,用于将该充气器固定在车厢侧壁上,
所述导流板或者充气器支架中,一方具有向所述充气器的径向外侧突出的钩部,另一方具有使该钩部插入而与该钩部连接的连接部。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安全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气垫部具有用来插入所述充气器的充气器插入口,
所述充气器在安装有所述导流板的状态下被插入到所述充气器插入口。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安全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气垫部具有设在所述充气器插入口附近的带状钩子垂片,
所述钩子垂片具有用来固定于所述钩部上的第一系留孔。
13.根据权利要求10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安全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充气支架在规定位置具有钩部,
所述导流板具有:沿着所述充气器所成形状的导流板主体部,以及在该导流板主体部上的与所述充气器支架的钩部对应的位置设置的所述连接部,
所述连接部从所述导流板主体部向该导流板主体部的外侧方向突出,且呈插入所述钩部后与其相连接的形状。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安全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气垫部具有第二系留孔,其设在所述充气器插入口附近,使插入在该充气器插入口的所述导流板的连接部向外部露出,
所述充气器支架从所述气垫部的外侧安装于被插入在所述充气器插入口的充气器,
所述充气器支架的钩部插入在从所述第二系留孔露出的所述连接部而与该连接部相连接。
15.根据权利要求10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安全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流板在规定位置具有所述钩部,
所述充气器支架具有:安装于充气器并固定在所述车厢侧壁的支架主体部,以及在该支架主体部上的与所述导流板的钩部对应的位置设置的所述连接部,
所述连接部具有从所述支架主体部呈弓状突出的形状,构成为与从该呈弓状突出而成的形状的内侧插入的所述钩部相连接。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安全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气垫部具有第三系留孔,其设在所述充气器插入口附近,使插入在该充气器插入口的所述导流板的钩部向外部露出,
所述充气器支架从所述气垫部的外侧安装于被插入在所述充气器插入口的充气器上,
所述充气器支架的连接部通过插入从所述第三系留孔露出的所述钩部连接部而与其相连接。
17.根据权利要求10至16任一项所述的安全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充气器在前端侧的侧面具有气体喷出孔,
所述导流板具备:
充气器保持部,其具有沿着所述充气器外周的一部分而形成的第一圆弧状截面,且向该充气器的长度方向延伸;
2个喷出孔罩盖部,其在对应于所述充气器的气体喷出孔的位置,从所述充气器保持部的宽度方向两端连续设置并紧贴于该充气器的气体喷出孔附近,当该充气器启动时由于气压而与所述气体喷出孔分离;
所述导流板的2个喷出孔罩盖部的各个内面,在安装所述充气器之前,位于所述充气器保持部的内面的轨迹所描绘的圆的内侧。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导流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2个喷出孔罩盖部在安装所述充气器之前,分别具有比所述充气器保持部的第一圆弧状截面的曲率半径小的第二圆弧状截面。
19.根据权利要求10至16任一项所述的安全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充气器在前端侧的侧面具有气体喷出孔,
所述导流板具备:
充气器保持部,其具有沿着所述充气器外周的一部分而形成的第一圆弧状截面,且向该充气器的长度方向延伸;
2个喷出孔罩盖部,其在对应于所述充气器的气体喷出孔的位置,从所述充气器保持部的宽度方向两端连续设置并紧贴于该充气器的气体喷出孔附近,当该充气器启动时由于气压而与所述气体喷出孔分离;
所述导流板的2个喷出孔罩盖部的内径,在安装所述充气器之前,小于所述充气器的外径。
20.根据权利要求17至19中任一项所述的导流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流板具有在所述2个喷出孔罩盖部之间形成的、在所述充气器的长度方向上延伸的缝隙,
所述2个喷出孔罩盖部形成为所述缝隙的长度方向两端呈曲线扩展的形状。
CN201480040009.3A 2013-08-02 2014-07-31 导流板及安全气囊装置 Active CN10537763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161826 2013-08-02
JP2013161826 2013-08-02
JP2013170417 2013-08-20
JP2013-170417 2013-08-20
PCT/JP2014/070261 WO2015016324A1 (ja) 2013-08-02 2014-07-31 ディフレクタおよびエアバッグ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377639A true CN105377639A (zh) 2016-03-02
CN105377639B CN105377639B (zh) 2017-06-16

Family

ID=5243185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80040009.3A Active CN105377639B (zh) 2013-08-02 2014-07-31 导流板及安全气囊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6009674B2 (zh)
CN (1) CN105377639B (zh)
WO (1) WO2015016324A1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421649A (zh) * 2017-09-05 2019-03-05 均胜安全系统德国有限公司 气体发生器支承件
CN111918794A (zh) * 2018-04-09 2020-11-10 奥托立夫开发公司 安全气囊装置
US20230150448A1 (en) * 2020-02-26 2023-05-18 Zf Automotive Germany Gmbh Airbag module, method for exchanging a gas generator of an airbag module,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an airbag module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494105B2 (ja) * 2015-08-06 2019-04-03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インフレータ及びエアバッグ装置
CN108454554A (zh) * 2017-02-17 2018-08-28 高田(上海)汽车安全系统研发有限公司 一种气囊的安装支架
KR20200139409A (ko) * 2019-06-04 2020-12-14 현대모비스 주식회사 커튼 에어백장치
JP2023082825A (ja) * 2021-12-03 2023-06-15 株式会社ダイセル ガス発生器及びエアバッグ装置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533750A (en) * 1995-06-01 1996-07-09 Takata, Inc. Simplified inflatable restraint module
JPH111151A (ja) * 1996-02-15 1999-01-06 Trw Vehicle Safety Syst Inc 車両安全装置
CN1448294A (zh) * 2002-04-02 2003-10-15 高田株式会社 气囊装置
US20050029784A1 (en) * 2002-01-04 2005-02-10 Wolfgang Siegel Gas flow distributor for a lateral airbag module
GB2397806B (en) * 2003-01-31 2006-01-04 Autoliv Dev Improvements in or relating to an air-bag
JP2008081103A (ja) * 2006-09-26 2008-04-10 Trw Automotive Gmbh 保持要素及び側面衝突エアバッグモジュール
US7370884B2 (en) * 2004-03-02 2008-05-13 Autoliv Asp, Inc. Expanding airbag inflator housing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783148B2 (en) * 2002-01-14 2004-08-31 Autoliv Asp, Inc. Inflatable curtain positioning system and method
JP5912458B2 (ja) * 2011-11-29 2016-04-27 オートリブ ディベロップメント エービー ガス供給装置およびエアバッグ装置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533750A (en) * 1995-06-01 1996-07-09 Takata, Inc. Simplified inflatable restraint module
JPH111151A (ja) * 1996-02-15 1999-01-06 Trw Vehicle Safety Syst Inc 車両安全装置
US20050029784A1 (en) * 2002-01-04 2005-02-10 Wolfgang Siegel Gas flow distributor for a lateral airbag module
CN1448294A (zh) * 2002-04-02 2003-10-15 高田株式会社 气囊装置
GB2397806B (en) * 2003-01-31 2006-01-04 Autoliv Dev Improvements in or relating to an air-bag
US7370884B2 (en) * 2004-03-02 2008-05-13 Autoliv Asp, Inc. Expanding airbag inflator housing
JP2008081103A (ja) * 2006-09-26 2008-04-10 Trw Automotive Gmbh 保持要素及び側面衝突エアバッグモジュール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421649A (zh) * 2017-09-05 2019-03-05 均胜安全系统德国有限公司 气体发生器支承件
CN111918794A (zh) * 2018-04-09 2020-11-10 奥托立夫开发公司 安全气囊装置
CN111918794B (zh) * 2018-04-09 2022-10-18 奥托立夫开发公司 安全气囊装置
US20230150448A1 (en) * 2020-02-26 2023-05-18 Zf Automotive Germany Gmbh Airbag module, method for exchanging a gas generator of an airbag module,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an airbag modul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WO2015016324A1 (ja) 2017-03-02
WO2015016324A1 (ja) 2015-02-05
JP6009674B2 (ja) 2016-10-19
CN105377639B (zh) 2017-06-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377639A (zh) 导流板及安全气囊装置
US10315609B2 (en) Airbag assembly configured to be disposed on multiple sides of an occupant of a vehicle and configured to allow the head of the occupant to rotate forward with the torso of the occupant
US8414020B2 (en) Airbag device
KR102362655B1 (ko) 사이드 에어백 장치
KR102362071B1 (ko) 사이드 에어백 장치
US9539976B2 (en) Head protecting airbag device
EP3213967B1 (en) Curtain air-bag device
JP2006335173A (ja) 衝突物保護装置
JP5610531B2 (ja)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及び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JP6085584B2 (ja) エアバッグ装置
JP2019043197A (ja) エアバッグ
JP6100126B2 (ja) エアバッグ装置
JP6185653B2 (ja) カーテンエアバッグ装置
JP6488084B2 (ja) エアバッグを有する車両
JP5990156B2 (ja) カーテンエアバッグ装置
CN101758810B (zh) 一种汽车隔舱气帘
EP2703233B1 (en) Airbag device
EP3838689B1 (en) Side airbag device
JP2011168106A (ja) ガス整流装置
WO2018083959A1 (ja) カーテンエアバッグ装置
EP3202627B1 (en) Passenger airbag assembly with a guiding strap
JP7399290B2 (ja) 助手席用エアバッグ装置および助手席用エアバッグ装置の製造方法
JP5770688B2 (ja) カーテンエアバッグ
JP2007253812A (ja) エアバッグカバー
JP2023142900A (ja) 車両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