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349886A - 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349886A
CN101349886A CNA2008101466395A CN200810146639A CN101349886A CN 101349886 A CN101349886 A CN 101349886A CN A2008101466395 A CNA2008101466395 A CN A2008101466395A CN 200810146639 A CN200810146639 A CN 200810146639A CN 101349886 A CN101349886 A CN 10134988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xternal heating
fixing
roller
control
temperatu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810146639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儿玉博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anon Inc
Original Assignee
Canon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anon Inc filed Critical Canon Inc
Publication of CN10134988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34988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2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 G03G15/2003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 G03G15/20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 G03G15/2039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with means for controlling the fixing temperature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 G03G21/1604Arrangement or disposition of the entire apparatus
    • G03G21/1623Means to access the interior of the apparatus
    • G03G21/1633Means to access the interior of the apparatus using doors or cover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ntrol Or Security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Fixing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Col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包括:第一定影部件和第二定影部件,用于在所述第一定影部件和第二定影部件间形成的压接部对记录材料上的未定影图像进行定影;加热部件,用于在与所述第一定影部件的外表面接触时对所述第一定影部件进行加热;分离装置,用于将所述第一定影部件与所述加热部件分离;连动装置,用于使所述第一定影部件与所述加热部件的分离操作与所述图像形成装置中的门的打开操作连动。

Description

图像形成装置
本申请是申请日为2004年9月24日、申请号为200410080177.3、发明名称为“图像形成装置”的发明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采用了电摄影方式或静电记录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特别涉及复印机、打印机、传真机等的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在复印机、激光束打印机或者传真机等的图像形成装置中,作为对被转印在转印用纸上的未定影调色剂像进行加热定影的定影装置,已知有这样一种结构的定影装置,即:具备内置卤素灯等的加热源的定影辊和同样地内置加热源并压接在该定影辊的加压辊,使得承载了未定影调色剂像的记录薄片通过上述定影辊与加压辊之间,由此,使得因上述定影辊的表面温度而软化了的调色剂浸透到记录薄片的纤维之间,从而使该未定影调色剂像在记录薄片上定影。
基于来自分别安装在定影辊、加压辊的表面的温度传感器的信号,对定影辊及加压辊的加热源的卤素灯进行接通、断开控制,进行控制使得表面为预定的温度。
在像这样构成的加热辊方式的定影装置中,通过定影辊的弹性层的弹性变形,形成两辊的压接部(以下称“压接部”)。并且,在这样的定影装置中,使承载有调色剂像的转印用纸通过压接部,由此,利用热能和压力来熔融未定影的调色剂像并在转印用纸上进行定影。
在如上述构成的定影装置的情况下,虽然定影辊与加压辊具有弹性层,但是这些弹性层由具有某种厚度的硅橡胶等的弹性体构成,导热系数比较低。因此,在上述定影装置中,如果在用纸走纸时定影辊与加压辊的表面温度比预定的温度低,则通过各温度传感器检测该温度降低,即使对各卤素灯通电,在这些卤素灯的热通过弹性层传递到表面之前需要时间,可能会产生定影不良。特别地,在提高了处理速度的情况下,更容易发生定影不良,为了防止这种定影不良的发生,就会产生连续打印速度受限这样的问题。
作为上述问题的解决对策,如日本专利申请公开特开平10-149044号公报、特开平11-24489号公报所揭示的那样,已经提出了使得维持高温的外部加热辊与定影辊的表面接触,来缓和定影辊表面的温度降低的技术。
但是,在这样的定影装置的情况下,即使外部加热辊与定影辊的表面温度控制被控制在适当的温度内,如果在定影辊的旋转停止时持续接触外部加热辊,则外部加热辊为了持续加热定影辊表面的一点,会出现在该一部分上产生伤痕或劣化的问题。像这样,如果定影辊的表面劣化,就会产生图像部分的拖尾和光泽不良等的图像缺陷、因定影辊的脱模性的降低所导致的调色剂附着(残留,offset)、记录纸的剥离不良等的问题。
对上述问题,如日本专利申请公开特开平11-24461号公报中揭示的那样,已经提出了这样的技术,即:外部加热辊构成为可相对于定影辊接触或分离,在外部加热辊抵接定影辊之前,利用旋转驱动装置使定影辊进行空转。
另外,在以往的上述图像形成装置中,设置有在用户进行卡纸处理等而打开装置的外盖(以下称前门)时(以下称开门)使联锁(interlock)功能发生作用,断开负载系统的电源,使驱动系统不进行动作的保护装置。
但是,在这样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在通过开门使联锁功能发挥作用的情况下,存在以下问题。
在外部加热辊抵接定影辊的状态下,在通过开门使联锁功能发挥作用时,定影辊与外部加热辊的旋转被强制停止,进而,用于使外部加热辊与定影辊接触或分离的驱动装置也被强制停止,所以,如果使内置于外部加热辊的加热器的电源保持接通,则外部加热辊仅对定影辊的与外部加热辊接触的部分进行局部加热,定影辊表面会发生局部劣化。
特别地,由于外部加热辊被维持在比定影辊更高的温度,所以,定影辊表面的局部损失是难以避免的。对此,希望能有可靠的解决方案。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防止定影旋转体的劣化的图像形成装置。
本发明的其他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在关闭图像形成装置的门之后快速执行所要进行的图像形成的图像形成装置。
本发明的进一步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包括:
可旋转的定影部件和可旋转的加压部件,在定影压接部间对记录材料上的未定影图像进行定影;
加热上述定影部件的加热部件,该加热部件在该加热部件与该定影部件的外表面接触的第一位置和该加热部件从该定影部件分离的第二位置之间可动;以及
控制器,控制对上述加热部件的电力提供,
其中,上述控制器,在上述加热部件位于上述第一位置时,与打开图像形成装置所具有的门的操作连动地停止向上述加热装置的电力提供;在待机状态下,在上述加热部件位于第二位置时允许与打开上述门的操作无关地继续向上述加热部件提供电力。
本发明的更进一步的目的,将通过参照附图并阅读以下的详细说明而变得明了。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结构图。
图2是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控制系统的框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定影装置的概要的图。
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接离机构的异常判断装置的处理内容的图。
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接离机构的异常判断装置的实施方式的图。
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控制的流程图。
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待机(standby)顺序的流程图。
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复制顺序的流程图。
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后旋转(post-rotation)顺序的流程图。
图10是表示本发明的接离机构的异常判断装置的处理内容的图。
图11是表示本发明的接离机构的异常判断装置的实施方式的图。
图12是表示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控制的流程图。
图13是表示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控制的流程图。
图14是表示本发明的定影装置的概要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进行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说明。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实施方式。
图1表示作为应用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彩色复印机。另外,即使是打印机、传真机等的图像形成装置,同样也能应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
(图像形成装置的整体构成)
在图1中,40表示彩色电摄影复印机的主体,在该彩色电摄影复印机主体的上部,配设有在一张一张地分离原稿44的状态下自动地进行输送的自动原稿输送装置41和读取由该自动原稿输送装置41输送的原稿44的图像的原稿读取装置42。该原稿读取装置42,借助于光源照明被载置于压纸玻璃43上的原稿44,通过由光学反射镜46、47、48和成像透镜49构成的缩小光学系统,在由CCD等构成的图像读取元件50上对来自原稿44的反射光图像进行扫描曝光,借助于该图像读取元件50,以预定的点密度读取原稿44的颜色材料反射光图像。
由上述原稿读取装置42读取的原稿44的颜色材料反射光图像作为R(红)、G(绿)、B(兰)3色的数据被传送到图像处理装置51,在该图像处理装置中,对原稿44的R、G、B数据实施阴影校正、γ校正、色空间处理等的图像处理。
然后,在图像处理装置51中实施了预定的图像处理的图像数据,作为Y(黄)、M(品红)、C(青)、K(黑)的图像数据被传送到图像控制部5,在该图像控制部5中,根据图像数据进行利用激光的图像曝光。
在感光鼓1(以下简称“感光体”)上实施由曝光装置5进行的图像曝光,感光鼓1设置成利用未图示的电机能够沿箭头A的方向旋转。在感光体1的周围配置有一次带电器4、电位传感器37、图像控制部5、彩色显影单元7、黑白显影单元8、转印带电器9、清洁装置6。
图像的形成,首先,对带电装置4施加电压,以预定的带电部分电位使感光体1的表面均匀地带负电。该带电电平由电位传感器37检测,根据该检测结果,对带电装置4的输出强度进行反馈控制。接着,由激光扫描器构成的曝光装置5,根据图像数据,进行曝光以使得带电的感光体1上的图像部分达到预定的曝光部分电位,从而形成潜像。图像控制部5,根据图像数据进行接通、断开,由此形成与图像对应的潜像。
彩色显影单元7由用于全彩色显影的3台显影装置7Y、7M、7C构成。彩色显影装置7Y、7M、7C及黑白显影装置8分别利用Y、M、C、K的调色剂将感光体1上的潜像显影。在显影各色的调色剂时,借助于未图示的电机,使彩色显影单元7沿箭头R方向旋转,进行位置对准以使得该颜色的显影装置接触感光体1。
在感光体1上显影的各色的调色剂像,由转印装置9依次转印在作为中间转印体的带2上,4色的调色剂像被叠合。夹持着带2并在与转印带驱动辊10相对的位置设置有带清洁器14,用刮片刮落带2上的残留调色剂。
被转印在带2上的调色剂像,进而由2次转印装置15转印到记录纸(记录材料)上。在全彩色打印时,4色的调色剂在带上叠合后,转印到记录纸上。上述记录纸由拾纸辊17从记录纸盒16引出到输送路径,借助于输送辊对18、19被传送到压接部、即2次转印装置15与带2的接触部分。
另外,残留在感光体1上的调色剂,利用预备清扫装置使调色剂的带电处于容易清扫的状态,利用清洁装置6进行除去、回收,最后,感光体1被除电装置(未图示)均匀地除电到0伏特附近,为下一个图像形成周期做准备。
被转印了调色剂像的记录纸,之后,被送纸到定影装置3。记录纸上的调色剂像,在定影装置3进行热定影,向装置外排出。
进而,以带2上的预定位置为基准,对上述彩色复印机的图像形成时间进行控制。带2被架设在辊10、11、12、13上。其中,转印带驱动辊10与未图示的驱动源结合并作为驱动带2的驱动辊发挥作用,转印带张紧辊11、12作为调节带2的张力的张紧辊而发挥作用,支撑辊13作为2次转印装置的转印辊15的支撑辊而发挥作用。
在张紧辊12附近,配置有检测基准位置的反射型传感器20。反射型传感器20检测被设置在带2的外周面端的反射带等的标记并输出I-top信号。
上述感光体1的外周的长度与带2的周长为由1∶n(n为整数)表示的整数比。当预先进行如此设定时,在带2运转1周的期间内,感光体1旋转整数周,返回到带运转1周之前的相同的状态,所以,在中间转印带2上使4色叠合时(带运转4周),能够避免由感光体1的旋转不均所导致的套色偏差。
在上述这样的中间转印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在检测到I-top信号后,在经过预定时间后,在由激光扫描器构成的图像控制部5开始曝光。另外,按照上述那样,在带2运转1周的期间,感光体1旋转整数圈,返回到带运转1周之前的相同的状态,所以,在带2上总是在相同的位置形成调色剂像。根据用纸尺寸,调色剂像的尺寸也变化,但是,在带2上存在绝对不转印调色剂像的范围。
(图像形成装置的控制系统)
下面,图2表示本装置的控制系统的框图。
本装置都是由系统控制器101进行统一控制。系统控制器101主要负责本装置内的各负载的驱动、传感器类的信息收集分析、与上述图像处理装置51、图像控制部5的数据交换、以及与操作部102即用户接口的数据交换。系统控制器101的内部结构,为了起到上述的作用,搭载有CPU101a。CPU101a,通过被保存在同样搭载于系统控制器101的ROM101b中的程序,执行与预定的图像形成顺序关联的各种顺序。另外,此时,为了存储需要一次性或永久性保存的可改写的数据,还搭载有RAM101c。在RAM101c中,例如保存后述的高压控制部105的高压设定值、后述的各种数据、来自操作部102的图像形成指令信息等。
对作为系统控制器101的第1作用的与图像处理装置51、图像控制部5、操作部102之间的数据交换进行说明。图像处理装置,对来自未图示的CCD的图像信号实施A/D变换、S/H、阴影校正、掩膜校正、变倍、LOG变换等图像处理。送出这些图像处理所需要的各部分的规格设定值数据,另外,接收来自各部分的信号例如原稿图像浓度信号等,通过控制后述的高压控制部105与图像控制部5,进行用于进行最佳的图像形成的设定。图像控制部5,基于用于图像形成的图像尺寸的规定和进行了图像处理的数字视频数据,适当地控制激光,即在本装置中,进行用于对激光发光进行PWM处理所需要的设定。操作部102,获得由用户设定的复印倍率、浓度设定值等信息,另外,发送用于向用户表示图像形成装置的状态、例如图像形成张数、是否图像形成中等的信息、卡纸的产生及其位置等的数据。
接着,对作为控制系统101的第2作用的装置内的各负载的驱动、传感器类的信息收集分析进行说明。本装置,在装置内的各处配置有电机、离合器/螺线管等的DC负载、光电中断器、微动开关(micro switch)等的传感器。即,通过适当地驱动电机和各DC负载,进行记录纸的输送与各部分的驱动,监视其动作的是各种传感器。其中,系统控制器101,基于来自各种传感器类109的信号,使电机控制部107控制各电机,同时,由DC负载控制部108使离合器/螺线管动作,顺利地进行图像形成动作。另外,通过向高压控制部105发送各种高压控制信号,向作为构成高压单元106的各种带电器的1次带电器4、彩色显影单元7、黑白显影单元8、转印带电器9施加适当的高压。进一步地,在上述定影装置3内的定影辊21、加压辊23、外部加热辊29内置有用于分别加热辊的加热器111,各加热器由AC驱动器110进行接通/断开控制(在这里,由加热器111代表对应各辊的后述的加热器22、24、30。)。另外,此时,在定影辊21、加压辊23、外部加热辊29中分别设置有用于测定其温度的热敏电阻(在这里,由热敏变阻104代表对应于各辊的后述的热敏电阻34、36、32。),借助于A/D转换器103将根据各辊21、23、29的温度变化的热敏电阻104的电阻值变化变换成电压值之后,作为数字值输入到系统控制器101。基于该温度数据,控制上述的AC驱动器110。
另外,AC驱动器110也驱动接通/断开向用于加热定影辊21、加压辊23、外部加热辊29等的各辊的加热器的电力供给的定影继电器112。基于来自系统控制器101的接通·断开控制信号,对该定影继电器112进行控制。在装置异常时等,由该定影继电器112断开所有的加热器的供给电源,保护图像形成装置。在这里,定影继电器112构成公用开关装置。
在这里,如图1所示,在图像形成装置中设置有隔开其内部空间与外部之间的作为卡纸处理与设备的交换等维护用的门的前门200。
系统控制器101为输入来自检测该前门200(图1)的开闭的前门检测部113的检测信号的结构,判断操作者(用户)是否为了进行卡纸处理等而打开了前门200。
(定影装置的结构)
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的结构图。
在作为定影装置的定影装置3中,由未图示的加压机构相互压接而可旋转地配置有:作为在内部具有作为加热源的定影加热器22的定影旋转体的定影辊21、成为同样在内部具有作为加热源的加压辊24的加压旋转体的加压辊23。
在由该定影辊与加热辊形成的定影压接部,一边夹持地输送记录材料,一边将未定影图像定影。
作为定影旋转体与加压旋转体,例如采用辊状的构件,但是并不限于此,也可以构成为采用带状的构件来加热记录材料。
定影辊21与加压辊23接受来自作为旋转驱动装置的定影电机26的驱动而进行旋转。根据彩色复印机的动作模式与定影辊的表面温度的条件等,由系统控制器101控制定影加热器26的旋转/停止。
作为温度检测装置的热敏电阻34、36接触定影辊21及加压辊23,利用该热敏电阻34、36检测定影辊21及加压辊23的表面温度。
如前述那样,基于该检测信息,系统控制器101经由AC驱动器110控制定影加热器22、加压加热器24,进行控制以使得定影辊21及加压辊23的温度都维持设定温度(在本例中,定影辊21为200℃,加压辊23为170℃)。
在AC驱动器110中,设置有分别电连接、电切断与定影加热器22、加压加热器24、后述的外部加热加热器30之间的开关,根据从系统控制器101输出的控制信号,控制各开关的接通、断开。这样的各加热器22、24、30的开关,例如,可由SSR或三端双向可控硅开关元件这样的半导体开关装置构成,但是并不限于此。
上述定影辊21,在铝制的金属芯的外周设置HTV(高温加硫型)硅橡胶层,进而在该HTV硅层的外周作为耐热弹性层设置有RTV(室温加硫型)硅橡胶层,厚度为3mm,直径为40mm。
另一方面,加压辊23,在铝制的金属芯的外周设置有1mm厚的HTV硅橡胶层,进而在该HTV硅橡胶层的外周设有氟树脂层,直径为4mm。通过组合上述结构的定影辊21以及加压辊23,更进一步提高对调色剂的脱模性。
另外,借助于接离装置60,作为上述的外部加热构件的外部加热辊29相对于定影辊21的外面可接触或分离。
外部加热辊29,基于来自作为用于检测接触或分离的接离检测装置的接离传感器61的信号,由系统控制器101,经由接离装置60,相对于定影辊21的外周面可接触或分离。接离传感器61是检测外部加热辊29相对于定影辊21是处于接触的位置还是分离的位置的传感器。
外部加热辊29,在接触定影辊21时,由未图示的弹簧压接,从动于定影辊21地旋转。
另外,外部加热辊29由绝热衬套等的支持棒支持。并且,其支持棒由接离装置60移动,进行对定影辊21的接触或分离。这种接触或分离是利用作为公知技术的电机、弹簧离合器、螺线管等来实现的。
上述外部加热辊29,在内部内置作为加热源的外部加热的加热器30,在其外周,例如将导热率高的铝、铁、不锈钢等的金属,或者具有高脱模性的橡胶、树脂等涂敷于上述金属表面而构成的。由此,外部加热辊29,与具有由橡胶构成的弹性层的定影辊21相比,其热容量较低,与定影辊21相比更能缩短升温到预定温度的升温时间。
另外,作为温度检测装置的热敏电阻32接触上述外部加热辊29,由该热敏电阻32检测外部加热辊29的表面温度。如上述那样,系统控制器101,根据该检测信息,经由AC驱动器110,控制外部加热器30,进行控制以使得外部加热器维持在设定温度(在这里,外部加热辊:230℃)。
像这样,在定影辊21与加压辊23之间的压接部夹持输送记录材料,由此,在记录纸上对被转印在记录纸上由包含调色剂的显影剂所形成的未定影图像进行热定影。
在这里,作为外部加热构件,例如采用在内部具有加热源的辊状的构件,但是并不限于此,如果是能从外面加热定影辊外面的构件,也可以利用由树脂、橡胶、金属等构成的带、在距离定影辊外面预定距离的位置加热的非接触类型的材质构成。另外,也可以是这样的结构,即:与定影辊相对地设置线圈,对该线圈施加高频电流,由此对定影辊进行磁感应加热。
接着,用图4、图5、图13,就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详细情况进行说明。图4是流程图,在该图中,根据输入到系统控制器101的前门检测113的检测信号501,借助于开闭检测装置来检测本装置的前门的开闭状态,生成控制外部加热的加热器的温度调节的接通/断开的加热器使能信号503,控制外部加热的加热器的温度。
在这里,当利用前门检测信号501检测前门的打开(H逻辑)时,由于通过联锁功能断开(L逻辑)被提供给定影电机26及接离装置60的电源,所以使外部加热加热器使能信号503切断(L逻辑),切断外部加热的加热器控制信号505(L逻辑),断开外部加热的加热器。
像这样,在前门打开状态下,借助于这些功能(电力中断方式),断开向外部加热的加热器的电力供给,所以外部加热的加热器不会发热。由此,在前门打开状态下,尽管向接离装置60的通电也被断开,外部加热辊接触定影辊,仍能停止从外部加热辊的热供给。
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外部加热的加热器控制的电路的框图,是用于根据上述外部加热加热器使能信号和对应于外部加热热敏电阻32的温度数据506的CPU101a的外部加热的加热器控制信号504的逻辑来控制外部加热加的热器的电路的一例。
在该外部加热的加热器控制电路中,根据510与511的逻辑识别出在前门检测信号501为H即打开状态的情况下,由于联锁功能,接离装置60不能分离外部加热辊29的状态,然后,使外部加热加热器使能信号503成为加热器控制断开状态的L,并使外部加热的加热器控制信号505成为L的断开状态。
另外,510与511的逻辑是与本实施例中的彩色复印机的逻辑一致而构成的。但是,前门检测113的开闭检测信号501、CPU101a的外部加热的加热器控制信号504的2个信号的逻辑,在根据电路结构或机械结构进行变化时,如果与其装置的各信号逻辑一致地构成510、511的逻辑,则能实现同样的加热器控制。
另外,如本实施例那样,如果基于外部加热加热器使能信号503与来自CPU101a的外部加热的加热器控制信号504,由逻辑511生成向AC驱动器110的外部加热的加热器控制信号505,则在外部加热辊29不能分离的状态下,向AC驱动器110的外部加热的加热器控制信号505为L并固定在“断开侧”,所以,能够强制断开外部加热的加热器从而保护定影辊。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由于由硬件电路构成外部加热加热器使能信号503与逻辑511,所以,即使软件失控,即使在CPU101a的外部加热的加热器控制信号504接通时,也能在硬件方面强制性地断开外部加热的加热器控制信号505,因此定影辊的保护性能得以提高。
(图像形成装置中的控制的详细情况)
接着,用图6至图9说明本发明的控制的详细情况。
(在升温时的控制)
图6是在升温时的控制的详细情况。首先,如图3所示,当接通彩色复印机的主电源时(S1),外部加热辊29向初始位置移动(S2)。在这里,初始位置是外部加热辊29相对定影辊21离开的预定位置,由系统控制器101内的CPU101a进行外部加热辊29的接离控制,确认接触或者分离的控制状态和与来自接离传感器61的接触状态/分离状态的信号的一致/不一致,确认接离装置60与接离传感器61的异常,而且,使外部加热辊29移动到相对定影辊21分离的预定的位置。
接着,接通定影继电器(S3),检测外部加热辊29、定影辊21、加压辊23的表面温度是否分别达到了控制温度230℃、200℃、170℃(S5)。在这里,当各表面温度达到该温度时,断开定影电机26,使外部加热辊29从定影辊21分离,然后,进入待机模式。(但是在电源接通后,即预先进行控制为定影电机26断开,外部加热辊29从定影辊21分离的状态)。
另一方面,当各表面温度没达到该温度时(S5),接着进行定影辊21的表面温度是否达到控制温度200℃的检测(S6)。
在这里,在没有达到控制温度的情况下,接通定影加热器22(S7),在达到时断开定影加热器22(S8)。
接着,接着进行加压辊23的表面温度是否达到控制温度170℃的检测(S9)。
在这里,在没有达到控制温度的情况下,接通加压加热器24(S10),在达到时断开加压加热器24(S11)。
接着进行装置的前门是否打开的检查(S12)。在这里,在前门打开的情况下,因为不能进行定影电机26的驱动,所以断开外部加热加热器以使得只有定影辊21的一定部分被外部加热辊29加热从而不受损失(S15),当前门关闭时,进行用于外部加热辊29的温度调节的检查(S13)。当外部加热辊29的表面温度没有达到控制温度230℃时,接通外部加热的加热器(S14),当达到时,断开外部加热的加热器30(S15)。
接着上述顺序,接下来检查定影辊21、外部加热辊29的各表面温度是否达到接触的外部加热辊29的温度(S16)。在这里,各辊的表面温度达到预定温度时(在这里定影辊21为120℃、外部加热辊29为200℃),首先开始定影辊的旋转,接着使外部加热辊29接触定影辊21(S19)。另外,在本升温顺序的初始状态下,定影辊21停止,并且,外部加热辊29相对定影辊21分离。
将以上的动作进行到外部加热辊29、定影辊21、加压辊23的表面温度分别达到控制温度230℃、200℃、170℃时为止,当各表面温度分别达到控制温度时,加热后述的待机顺序。
像这样,在前门打开状态时,与外部加热辊29的表面温度无关地断开向外部加热的加热器的通电,由此,能防止定影辊21的局部加热。另一方面,与前门的开闭状态无关地,对定影辊21的加热器和加压辊23的加热器通电,以使得定影辊21和加压辊23的表面温度为设定温度。
用图13更详细的叙述前门打开时的由系统控制器101控制的控制流程。
系统控制器101,当判断前门已经打开时,首先,使定影辊、加压辊、后述的外部加热辊的旋转停止。
然后,如果前门打开是由于在定影装置的记录材料的卡纸造成的,即如果在定影压接部存在记录材料,则直接中断向定影辊、加压辊、外部加热辊的各加热器的通电。
另一方面,如果前门打开是由于在非定影装置的其他部位的记录材料的卡纸或者设备的交换造成的,即如果在定影压接部不存在记录材料,则仍旧继续保持向定影辊、加压辊的卤素加热器的根据各热敏电阻的输出的通电,另一方面,中断向外部加热辊的加热器的通电。
像这样,由于前门打开而使得定影辊的旋转停止并成为抵接外部加热辊的状态,即使在这样的状态下,由于借助于外部加热辊的定影辊外面的加热动作停止,所以,能防止定影辊外面局部加热而劣化、损伤。
另一方面,由于直接继续进行定影辊、加热辊温度调节,所以,能够随着卡纸处理或设备交换而缩短前门关闭后的定影装置的升温时间,能够缩短装置的到可形成图像的状态的恢复时间。所以,能够尽可能快地执行前门关闭后的图像形成。
另外,此时,内置于定影辊的卤素加热器,由于是大致均匀地加热定影辊的内面整体的结构,所以不会产生象外部加热辊这样的因局部加热所造成的定影辊的损伤的问题。
(待机顺序)
用图7说明待机顺序。
进入待机后(S20),首先,检查定影辊21的表面温度是否达到控制温度200℃(S21)。在这里,在没有达到控制温度时,接通定影加热器22(S22),在达到时断开定影加热器22(S23)。
接着,进行定影辊23的表面温度是否达到控制温度170℃的检查(S24)。
在这里,在没有达到控制温度时,接通加压加热器24(S25),在达到时,断开加压加热器24(S26)。
再接下来,检查外部加热辊29的表面温度是否达到控制温度230℃(S27),在没有达到时,接通外部加热的加热器30(S28),在达到时断开外部加热的加热器30(S28)。
在彩色复印机进行图像形成动作之前的待机中进行以上的动作,当图像形成动作开始时,进入后述的拷贝顺序。
(复制顺序)
接着用图8说明复制顺序。
复制顺序开始后(S30),首先开始定影辊的旋转,接着使外部加热辊29与定影辊21抵接(S31)。另外,加压加热器24为了抑制电功率,复制顺序过程中断开(S32),但是即使加压加热器被断开,也能充分地得到定影性能,本定影装置3就是这样设计的。
接着,检查定影辊21的表面温度是否达到控制温度200℃(S33)。在这里,当没有达到控制温度时,接通定影加热器22(S34),达到时关闭定影加热器22(S35)。
再接着,检查外部加热辊的表面温度是否达到控制温度230℃(S36),没有达到时,接通外部加热加热器30(S37),达到时断开外部加热加热器30(S38)。
上述顺序进行到复制动作(=图像形成动作)结束为止。在复制动作还没结束时,返回S33,结束时,转移到其后的旋转顺序(S40)。
下面用图9说明后旋转顺序。后旋转顺序开始后(S41),首先检查外部加热辊29、定影辊21、加压辊23的表面温度是否分别达到控制温度230℃、200℃、170℃(S42)。
在这里,当各自的表面温度达到该温度时,使外部加热辊29从定影辊21分离,停止定影辊21的旋转(S52),转移到待机(S53)。
另一方面,当各自的表面温度没有达到该温度时,接着检查定影辊21的表面温度是否达到控制温度200℃(S43)。
在这里,没有达到控制温度时,接通定影加热器22(S44),达到时断开定影加热器22(S45)。
接着,检查加压辊23的表面温度是否达到控制温度170℃(S46)。
在这里,没有达到控制温度时,接通加压加热器24(S47),达到时断开加压加热器24(S48)。
再接下来,检查外部加热辊29的表面温度是否达到控制温度230℃(S49),没有达到时,接通外部加热加热器30(S50),达到时断开外部加热加热器30(S51)。
将以上的动作进行到外部加热辊29、定影辊21、加压辊23的表面温度分别达到控制温度230℃、200℃、170℃为止,各自的表面温度达到各个控制温度时,再次转移到待机顺序。
在这里,复制顺序中发生卡纸(jam)时,需要从图像形成装置内取出记录材料。此时,将前门变成打开状态。因此,在本实施例中,在门从关闭状态变成打开状态时,切断从电源向加热器提供的电力,使得不进行向外部加热辊的加热器的通电。
另一方面,向定影辊21和加压辊23的加热器继续进行温度控制,使得各个辊成为设定温度。但是,记录材料在定影装置内卡纸时,为安全起见中断所有的辊的通电。
在以上的本发明的实施例中,采用如下结构:从CPU101a输出与外部加热热敏电阻32的温度数据506相应的外部加热加热器控制信号504,根据该加热器控制信号504与外部加热加热器使能信号503的逻辑,生成向AC驱动器110输出的外部加热加热器控制信号505,但是并不限于此,采用根据输入的外部加热加热器使能信号与外部加热热敏电阻32的温度数据506,CPU101a输出外部加热加热器控制信号505的结构,也能满足同样的功能。
另外,在本例中,说明了对加压辊23在内部使用作为热源的碘钨加热器24的结构,但是也可不具有碘钨加热器24地来构成。
以下用图10~12,说明本实施方式的详细情况。另外除了第1实施方式的图4~6外,与第1实施方式一样,所以省略说明。
首先利用图10与图11说明在本实施方式的前门打开且外部加热辊抵接定影辊的情况下,用于断开外部加热加热器控制的顺序和电路。
图10是一个顺序图,该图表示根据输入到系统控制器101的前门检测113的开闭检测信号501、接离传感器61的接离状态信号502这2个信号的逻辑,来检测本装置的状态,生成控制外部加热加热器的温度调节的接通/断开的加热器使能信号503,并控制外部加热加热器的温度调节。
在这里,利用前门检测信号501检测前门的打开(H逻辑)后,通过联锁(interlock)功能断开提供给定影电机26和接离装置60的电源(L逻辑)。此时,接离传感器信号502为抵接状态(L逻辑)时,使外部加热加热器使能信号503切断(L逻辑),切断外部加热加热器信号505(L逻辑),断开外部加热加热器。
图11是表示本发明的外部加热加热器控制的电路的框图,是用于根据上述外部加热加热器使能信号和与外部加热热敏电阻32的温度数据506相应的CPU101a的外部加热加热器控制信号504的逻辑,来控制外部加热加热器的电路的一例。另外在本实施例中,采用了如下结构:从CPU101a输出与外部加热热敏电阻32的温度数据506相应的外部加热加热器控制信号504,根据该加热器控制信号504和外部加热加热器使能信号503的逻辑,生成向AC驱动器110输出的外部加热加热器控制信号505,但是采用根据输入的外部加热加热器使能信号和外部加热热敏电阻32的温度数据506,CPU101a输出外部加热加热器控制信号505的结构,也能满足同样的功能。
在该外部加热加热器控制电路中,根据512和513的逻辑,在前门检测信号501为H打开状态、且接离传感器信号502为L抵接的状态的情况下,利用联锁功能确认在接离装置60中外部加热辊29不能分离的状态,使外部加热加热器使能信号503成为加热器控制断开状态的L,使外部加热加热器控制信号505成为L的断开状态。
另外,512与513的逻辑与本实施例中的彩色复印机的逻辑一致地构成,但是前门检测113的开闭检测信号501、接离传感器61的接离状态信号502、CPU101a的外部加热加热器控制信号504这3个信号的逻辑,在随着电路结构和机械结构而变化时,如果与其装置的各个信号逻辑一致地构成512、513的逻辑,则能实现同样的加热器控制。
另外,如本实施例那样,如果基于外部加热加热器使能信号503和来自CPU101a的外部加热加热器控制信号504,通过逻辑513来生成给AC驱动器110的外部加热加热器控制信号505,则在外部加热辊29不能分离的状态下,给AC驱动器110的外部加热加热器控制信号505为L且固定成“断开侧”,所以强制外部加热加热器断开,能保护定影辊。
进而,在本实施例中,因为由硬件电路构成外部加热加热器使能信号503和逻辑513,所以即使软件出故障,CPU101a的外部加热加热器控制信号504接通,也能在硬件方面强制性地切断外部加热加热器控制信号505,提高定影辊的保护性能。
接着,用图12说明本实施方式的控制的详细情况。另外,关于升温以后的控制,与第1实施方式中详细叙述的图7~9一样,所以省略说明。
(升温时的控制)
图12是升温时的控制的详细情况,首先如图3所示那样,接通彩色复印机的主电源后(S1),外部加热辊29向初始位置移动(S2)。在这里,所谓初始位置是外部加热辊29相对于定影辊21离开的预定位置,利用系统控制器101内的CPU101a进行外部加热辊29的接离控制,确认抵接或分离的控制状态,和与来自接离传感器61的抵接状态/分离状态的信号的一致/不一致,确认接离装置60和接离传感器61的异常,并使外部加热辊29移动到相对于定影辊21分离的预定位置。
接着,接通定影继电器(S3),检查外部加热辊29、定影辊21、加压辊23的表面温度是否分别达到了控制温度230℃、200℃、170℃(S5)。在这里,各表面温度达到该温度时,断开定影电机26,使外部加热辊29从定影辊21分离,然后转移到待机。(但是,电源接通以后,预先控制为定影电机26断开、外部加热辊29从定影辊21分离的状态)。
另一方面,各表面温度没达到该温度时(S5),接着检查定影辊21的表面温度是否达到控制温度200℃(S6)。
在这里,在没有达到控制温度的情况下,接通定影加热器22(S7),达到时断开定影加热器22(S8)。
接着,检查定影辊23的表面温度是否达到控制温度170℃(S9)。
在这里,没有达到控制温度时,接通加压加热器24(S10),达到时断开加压加热器24(S11)。
接着检查装置的前门是否打开着(S12)。在这里,在前门打开的情况下,检查外部加热辊是否与定影辊抵接(S4)。在这里,在外部加热辊与定影辊抵接的情况下,因为前门打开而定影加热器26不能驱动,所以只有定影辊21的一定部分被外部加热辊29加热,为了不损坏,断开外部加热加热器(S15)。外部加热辊没有抵接时,而且在S12前门关闭时,进行用于外部加热辊29的温度调节的检查(S13)。即,检测到外部加热辊29从定影辊21分离时,外部加热辊以预先设定的设定温度为目标,进行温度控制。在外部加热辊29的表面温度没有达到控制温度230℃时,接通外部加热加热器(S14),达到时,断开外部加热加热器30(S15)。
接着上述顺序,接下来检查定影辊21、外部加热辊29的各自的表面温度是否达到抵接外部加热辊29的温度(S16),在这里,当各辊的表面温度达到预定温度时(在这里,定影辊21为120℃、外部加热辊29为200℃),首先开始定影辊的旋转,接着使外部加热辊29抵接定影辊21(S19)。另外,在该升温顺序的初期状态下,定影辊21停止,且外部加热辊29相对于定影辊21分离。
另外,从本实施例可知,即使前门为打开状态,向各加热器的通电控制也与关闭状态同样地进行,使得定影辊21与加压辊23的表面温度成为设定温度。
如以上那样,本实施例中,在前门等门从关闭状态转移成打开状态时,根据向外部加热辊的定影辊的接触的状态(离开程度),判断向外部加热辊的加热器的通电。在接触状态时,切断从电源到加热器的电力,使得不对外部加热辊的加热器通电。
将以上动作进行到外部加热辊29、定影辊21、加压辊23的表面温度分别达到控制温度230℃、200℃、170℃为止,各自的表面温度达到各自的控制温度后,移向后述的待机顺序。
用图14说明下面的本发明的实施例3。对与上述实施例1、2具有同样的功能的部件附加相同的编号,省略其详细的说明。
在本实施例中,与上述实施例1、2不同,其特征是与前门打开连动地使外部加热辊分离开。另外,除了该特征项,本实施例与上述实施例1、2相同。
如图14所示那样,通过设置能使外部加热辊29接触或脱离定影辊21的接离装置300,和使前门200的开放动作与由接离装置300进行的离开动作连动的连动机构400,在前门打开的情况下,外部加热辊可靠地从定影辊离开。
通过这样的结构,与上述实施例1、2一样,能防止在前门打开时,因外部加热辊而使定影辊局部性地加热、损伤。
另外,在前门打开时,如果记录材料存在于定影压接部,则如图13的流程那样,继续进行定影辊、加热辊的温度调节。
另外,作为与前门打开连动地使外部加热辊分离的结构的变形例,也可以不采用上述这样的机械结构,而采用软件结构。
即,也可以采用如下结构:与上述那样的前门打开的同时,不切断向预定的机器的电力,通过使用在前门打开之后,使联锁功能发挥作用而延迟预定时间(2~3秒)的延迟电路,在这期间,从控制器向接离装置300输出指示,使外部加热辊从定影辊分离。
以上,作为可适用本发明的例子说明了实施例1~3,但只要在本发明的思想范围内,可以进行各种结构的变形。

Claims (6)

1.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包括:
第一定影部件和第二定影部件,用于在所述第一定影部件和第二定影部件间形成的压接部对记录材料上的未定影图像进行定影;
加热部件,用于在与所述第一定影部件的外表面接触时对所述第一定影部件进行加热;
分离装置,用于将所述第一定影部件与所述加热部件分离;
连动装置,用于使所述第一定影部件与所述加热部件的分离操作与所述图像形成装置中的门的打开操作连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门是所述图像形成装置的外壁的一部分。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定影部件能与所述记录材料上形成的未定影图像接触。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联动装置伴随着所述门的打开操作将所述第一定影部件和第二定影部件的旋转停止。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门被打开后,继续对所述加热部件供电。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图像形成装置还包括热源,用于从所述第一定影部件的内部加热所述第一定影部件;
在所述门被打开后,继续对所述热源供电。
CNA2008101466395A 2003-09-24 2004-09-24 图像形成装置 Pending CN101349886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331931/2003 2003-09-24
JP2003331931 2003-09-24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4100801773A Division CN100424594C (zh) 2003-09-24 2004-09-24 图像形成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349886A true CN101349886A (zh) 2009-01-21

Family

ID=34308953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4100801773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424594C (zh) 2003-09-24 2004-09-24 图像形成装置
CNA2008101466395A Pending CN101349886A (zh) 2003-09-24 2004-09-24 图像形成装置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4100801773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424594C (zh) 2003-09-24 2004-09-24 图像形成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US (2) US7209695B2 (zh)
CN (2) CN100424594C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283778B1 (en) * 2003-09-24 2007-10-16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heating member control based on door opening state and heating member position
JP4233517B2 (ja) * 2004-12-08 2009-03-04 京セラミタ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8298989A (ja) * 2007-05-30 2008-12-11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定着装置の制御方法
US8489006B2 (en) * 2008-11-26 2013-07-16 Eastman Kodak Company Externally heated fuser device with extended nip width
JP5609558B2 (ja) * 2010-11-08 2014-10-22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03293927B (zh) * 2012-02-29 2016-04-20 京瓷办公信息系统株式会社 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08931908B (zh) * 2017-05-17 2021-11-05 佳能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1188572A (ja) * 1985-02-15 1986-08-22 Sharp Corp 定着装置
US4791453A (en) * 1986-03-14 1988-12-13 Konishiroku Photo Industry Co., Ltd. Recording apparatus
JPH05127567A (ja) * 1991-10-30 1993-05-25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US5802421A (en) * 1994-08-26 1998-09-01 Canon Kabushiki Kaisha Heating and fixing device with AC zero-cross detection circuit
JPH10149044A (ja) 1996-11-21 1998-06-02 Canon Inc 画像加熱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6059285A (en) 1996-12-18 2000-05-09 Canon Kabushiki Kaisha Sheet conveying apparatus
JP3139416B2 (ja) 1997-06-27 2001-02-26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の定着装置
JP3632724B2 (ja) 1997-07-04 2005-03-23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
JP2000214718A (ja) * 1999-01-22 2000-08-04 Ricoh Co Ltd 記録装置
JP3602370B2 (ja) * 1999-05-28 2004-12-15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
JP3736240B2 (ja) * 1999-11-29 2006-01-18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及びこ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US6408159B2 (en) 2000-01-19 2002-06-18 Canon Kabushiki Kaisha Fixing apparatus capable of heating the releasing agent
JP2001265154A (ja) * 2000-03-21 2001-09-28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2050462A (ja) * 2000-08-01 2002-02-15 Canon Inc 加熱装置、画像形成装置、電源制御方法及び記憶媒体
JP2002247752A (ja) * 2001-02-19 2002-08-30 Ricoh Co Ltd 給電装置,ヒータ給電装置,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2304088A (ja) * 2001-04-09 2002-10-18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US6968137B2 (en) * 2002-02-28 2005-11-22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Image heating device,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mage copying machine,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temperature
JP2003255751A (ja) * 2002-03-06 2003-09-10 Canon Inc 加熱装置および定着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0424594C (zh) 2008-10-08
CN1601397A (zh) 2005-03-30
US7272352B2 (en) 2007-09-18
US20050063724A1 (en) 2005-03-24
US20070092312A1 (en) 2007-04-26
US7209695B2 (en) 2007-04-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136267B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00357840C (zh) 电子照相成像装置
US6240264B1 (en) Image output processing apparatus
US5809367A (en) Method of automatically controlling transfer voltage and fusing temperature in an electrophotographic printing apparatus
JP2004338405A (ja) 印刷装置の交換モジュールの装着確認方法
US6584295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forming an image in a duplex print mode
US10852671B2 (en) Fixing device including a cleaner to clean a surface of a cleaning target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orporating same
US7856186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power control method thereof
JP5263225B2 (ja) 定着装置、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磁束発生ユニット
US7272352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heating member control based on door opening state and heating member position
JP2017181561A (ja) 画像形成装置
US7132631B2 (en) Induction heating for image flexing with means for adjusting magnetic flux
US5359425A (en) Image recording apparatus for selectively performing a printer mode and a scanner mode
JP5460442B2 (ja) 電源供給制御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014234B2 (ja)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262173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9053421A (ja) 加熱装置、熱定着装置、熱伝熱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US6408159B2 (en) Fixing apparatus capable of heating the releasing agent
JP2011203609A (ja) 地絡検知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US7283778B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heating member control based on door opening state and heating member position
JP7100520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US20120269561A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01272836A (ja) 画像形成装置並びに画像形成装置の制御方法および記憶媒体
JP2000047521A (ja) 定着装置及びこの定着装置を備える画像形成装置
JP2020042143A (ja)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定着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2 Rejection of a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its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09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