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311089B - 薄片处理装置和图像形成设备 - Google Patents

薄片处理装置和图像形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311089B
CN101311089B CN2008100983110A CN200810098311A CN101311089B CN 101311089 B CN101311089 B CN 101311089B CN 2008100983110 A CN2008100983110 A CN 2008100983110A CN 200810098311 A CN200810098311 A CN 200810098311A CN 101311089 B CN101311089 B CN 10131108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hin slice
bundle
attachment means
slice bundle
image form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810098311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311089A (zh
Inventor
加藤仁志
森山刚
石川直树
深津康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anon Inc
Original Assignee
Canon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anon Inc filed Critical Canon Inc
Publication of CN10131108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31108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31108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311089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一种薄片处理装置和图像形成设备,该薄片处理装置包括堆叠盘、装订器、装订器移动装置以及对齐构件。当使用装订器对堆叠在堆叠盘上的薄片束的至少两个装订位置进行装订处理时,通过分别由装订器移动装置和对齐构件移动的装订器和薄片束的反向移动的相对移动而将装订器移动到下一装订位置。当薄片束中的薄片数量或者薄片束的重量小于预设值时,将薄片束的移动速度设定为比薄片束中的薄片数量不小于预设值或者薄片束的重量不小于预设值时的薄片束的移动速度快。

Description

薄片处理装置和图像形成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能够对薄片束进行装订的薄片处理装置和设有该薄片处理装置的图像形成设备。
背景技术
传统上,在如复印机、打印机以及激光束打印机等图像形成设备中有薄片处理装置。在薄片处理装置中,例如,在从图像形成设备主体顺次收取其上已形成有图像的薄片之后进行装订。在薄片处理装置中,有必要在薄片束(作业)之间,例如,在从图像形成设备传送的前一作业的最后一个薄片和下一作业的第一个薄片之间的时间间隔,进行如装订等后处理。然而,当装订多个部位时,除了装订时间之外,需要较长时间来移动装订器,从而延长了装订处理时间。因此,需要延长薄片束(作业)间隔,从而降低了图像形成设备的生产率。
在薄片束间隔从图像形成设备传送的薄片之间的距离变宽的情况下,对于以少量薄片成一束的情况,生产率显著降低。例如,在具有100个薄片/分钟的生产率的图像形成设备中,当在装订处理中薄片束间隔变宽0.2s时,比较以2个薄片成一束和以100个薄片成一束的生产率的降低。由如下公式确定生产率CPM。在这里,生产率指每分钟能够打印的薄片数量。
CPM=60/((60/cpm)×a+b)/a)
cpm(copy per minute):图像形成设备生产率(每分钟的复印数量)
a:每束中的薄片数量
b:装订处理时间
在该公式中,图像形成设备的总打印时间加上装订处理时间,相加的值除以每束中的薄片数量,从而确定薄片束的平均生产率。
作为用公式计算的结果,在两个薄片成一束的情况下生产率变成85.7cpm,在100个薄片成一束的情况下生产率变成99.7cpm。在100个薄片成一束的情况下,生产率几乎不受图像形成设备的停止的影响,而在两个薄片成一束的情况下,生产率大大降低。
因此,例如,美国专利No.5020785提出如下构造:当薄片束被向装订器的下一个装订位置移动时,使薄片束与装订器的移动一起沿与装订器移动方向相反的方向相对移动,由此缩短了薄片束移动到下一个装订位置的时间。
然而,薄片束的重量取决于要装订的薄片数量和薄片种类。也就是说,薄片束的重量随着每束中的薄片数量的增加或者随着尺寸或者克重(grammage)的增加而增加。在用于移动薄片束的电动机中,转速随着薄片束重量的增加而变慢。因此,当不考虑薄片束中的薄片数量或者薄片种类而以恒定速度移动薄片束时,需要电动机具有大的输出,这导致装置的大型化或者成本的增加。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薄片处理装置,在该装置中,当薄片束的多部位被装订时,在不增大装置或增加成本的情况下提高了生产率,并且提供设置有该薄片处理装置的图像形成设备。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一种薄片处理装置,其包括:薄片堆叠部,在该薄片堆叠部上堆叠薄片束;装订单元,其对堆叠在薄片堆叠部上的薄片束进行装订;以及薄片束移动构件,其移动薄片束,其中,当在薄片堆叠部上堆叠的薄片束的多个装订位置进行装订处理时,随着由薄片束移动构件移动的薄片束中的薄片数量的减少,或者随着由薄片束移动构件移动的薄片束的重量的下降,将薄片束的移动速度设定为更快。
此外,本发明提供一种薄片处理装置,其包括,薄片堆叠部,在该薄片堆叠部上堆叠薄片束;装订单元,其装订在薄片堆叠部上堆叠的薄片束;装订单元移动装置,其移动装订单元;以及薄片束移动构件,其移动薄片束,其中,当在堆叠在薄片堆叠部上的薄片束的多个装订位置进行装订处理时,装订位置之间的移动包括第一移动模式和第二移动模式,在第一移动模式中,装订位置之间的移动由装订单元的移动和薄片束的移动二者来进行,在第二移动模式中,装订位置之间的移动仅由装订单元来进行,当要移动的薄片束中的薄片数量小于预设值时,或者当要移动的薄片束的重量小于预设值时,装订位置之间的移动在第一移动模式下进行,当要移动的薄片束中的薄片数量不小于预设值时,或者当要移动的薄片束的重量不小于预设值时,装订位置之间的移动在第二移动模式下进行。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一种图像形成设备包括在薄片上形成图像的图像形成部;以及根据对形成有图像的薄片进行处理的本发明的第一方面的薄片处理装置。
因此,当薄片束的多部位被装订时,通过装订器和薄片束反向移动的相对移动将装订器移动到下一个装订位置,这使得缩短装订处理时间。薄片束的移动速度根据薄片束中的薄片数量或者薄片束的重量而变化,使得在需要短的处理时间的小数量薄片的情况下可以缩短装订处理时间。
从下面参考附图对示例性实施例的说明中,本发明的进一步特征将变得明显。
附图说明
图1是图解薄片处理装置的总体结构的正视图;
图2是图解图像形成设备的总体结构的示意图;
图3是图解薄片处理装置的总体结构的正视图;
图4是图解装订器和处理盘单元的侧视图;
图5是图解处理盘和对齐壁移动机构的平面图;
图6是图解装订器移动机构的平面图;
图7是图解装订器的后视图;
图8图解控制块;
图9图解复印待机状态下的操作部画面;
图10图解操作部的薄片重量设定画面;
图11图解装订位置移动方法设定流程;
图12图解薄片束移动速度设定流程A;
图13图解薄片束移动速度设定流程B;
图14A-14D图解处理盘上的薄片束;
图15图解装订模式处理流程;
图16图解本发明的生产率改进的效果。
具体实施方式
将参考附图说明包括根据本发明示例性实施例的薄片处理装置的图像形成设备。
[图像形成设备]
首先说明图像形成设备的总体结构。图2图解了图像形成设备主体(复印机主体)的例子,该设备是包括本实施例的薄片处理装置的薄片输出设备。薄片处理装置1设计成能够作为图像形成设备的一部分结合到例如打印机、复印机、传真机、以及多功能外围设备等图像形成设备的主体中。因此,本实施例中的薄片处理装置1并不总是结合到打印机主体中。
图像形成设备主体(复印机主体)300包括:台板玻璃906,其为原稿放置台;光源907;透镜系统908;给送部909;图像形成部902;以及自动原稿给送装置500,其将原稿给送到台板玻璃906。图像形成设备主体300还包括薄片处理装置1。已形成有图像的薄片被从复印机主体排出,并且堆叠在薄片处理装置1上。
给送部909包括盒910和911、以及延板(deck)913。记录薄片P被容置在可从图像形成设备主体300拆卸的盒910和911中。延板913被布置在底座(pedestal)912中。图像形成部902包括圆筒状感光鼓914、显影装置915、转印充电器916、分离充电器917、清洁器918、以及一次充电器919。显影装置915、转印充电器916、分离充电器917、清洁器918、以及一次充电器919被设置在感光鼓914的周围。输送带920、定影装置904、以及输送辊对905被设置在图像形成部902的沿薄片输送方向的下游侧(下文简称为“下游侧”)。
下面说明图像形成设备主体300的操作。当设置在图像形成设备主体300侧的控制装置950输出给送信号时,薄片P被从盒910和911或延板913给送。另一方面,放置在台板玻璃906上的原稿D被从光源907发出的光照射,从原稿D反射该光,利用通过透镜系统908的该光照射感光鼓914。在利用一次充电器919预先充电的感光鼓914中,由照射形成静电潜像,并且由显影装置915显影该静电潜像以形成调色剂图像。
从给送部909给送薄片P,由对准辊901校正歪斜的薄片P,并且在正确的时刻将薄片P传送到图像形成部902。在图像形成部902中,由转印充电器916将感光鼓914上的调色剂图像转印到传送来的薄片P上,被转印了调色剂图像的薄片P由分离充电器917充电为与转印充电器916相反的极性,从而使薄片P与感光鼓914分离。
输送带920将被分离的薄片P输送到定影装置904,定影装置904将转印图像永久地定影在薄片P上。在直接排出模式或翻转排出模式下,由排出辊对399将图像被定影的薄片P从图像形成设备主体300排出。在直接排出模式下,图像表面朝上。在翻转排出模式下,在图像定影之后,薄片P被输送到薄片翻转路径930,薄片被翻转以使图像面朝下。
这样,给送部909给送薄片P,在薄片P上形成图像,并将薄片P排出到薄片处理装置1。
[薄片处理装置]
接着,将说明薄片处理装置1。本实施例的薄片处理装置形成为进行各薄片束的装订处理或者对齐处理的自动整理装置。
在图1中,排出辊对399将薄片从图像形成设备主体300传送到薄片处理装置1,并且入口辊2和输送辊3输送该薄片。然后,由薄片检测传感器31来检测薄片,打孔单元50选择性地对薄片的后端附近进行制孔处理,并且由缓冲辊(buffer roller)(阻滞构件,reservoir member)5和向下压薄片的下压辊12,13和14来输送薄片。
切换挡板10和11设置在缓冲辊5周围。切换挡板11在非分页通道21和分页通道22之间进行切换。切换挡板10在分页通道22和在缓冲辊5的周边暂时累积薄片的缓冲通道23之间进行切换。为了节约对处理盘130上的前一薄片束进行处理的处理时间,构成下一薄片束的几个薄片起初在缓冲通道23中备用,在将前一薄片束从处理盘130排出之后,备用中的薄片被排出到处理盘130上。排出辊9设置于非分页通道21,排出辊9将薄片排出到样品盘201。
输送辊6、处理盘130(薄片堆叠部)、以及排出辊7被设置在分页通道22中。薄片被暂时堆叠在处理盘130上并且被处理盘130对齐。排出辊7将薄片排出到处理盘130。装订器101(装订单元)、前端抵接构件174、以及摆动引导件150也设置在分页通道22中。装订器101装订处理盘130上的薄片。前端抵接构件174使被排出的薄片的前端抵接处理盘130。摆动引导件150可摆动以朝装置的外部开闭处理盘130。
薄片束排出辊对180包括布置在处理盘130中的薄片束排出下辊180a和由摆动引导件150支撑的薄片束排出上辊180b。当摆动引导件150变成关闭状态时,薄片束排出下辊180a和薄片束排出上辊180b在夹持处理盘130上的薄片束的状态下输送该薄片束,并且将该薄片束排出到作为堆叠薄片束的薄片堆叠部的堆叠盘200上。
[处理盘单元]
然后,将参考图3说明处理盘单元129。
处理盘单元129被设置在从图像形成设备主体300输送薄片的输送部和接收由处理盘130处理后的薄片束并且容置该薄片束的堆叠盘200之间。
处理盘单元129包括处理盘130、后端止动件131、对齐部140、摆动引导件150、可收缩的叶片(paddle)160、上升盘(risingtray)170、以及薄片束排出辊对180。
处理盘130是倾斜的盘,其中,下游侧(图3中的左侧)位于上方,而沿薄片输送方向的上游侧(下文简称为“上游侧”,图3中的右侧)位于下方,后端止动件131被装配在下部的端部。由于自重和叶片160的作用,从排出辊7排出的薄片P在处理盘130上滑动,直到薄片P的后端与后端止动件131抵接。
薄片束排出下辊180a设置在处理盘130的上端部,薄片束排出上辊180b在抵接摆动引导件150的状态下设置在摆动引导件150中。薄片束排出下辊180a和薄片束排出上辊180b可由电动机M180驱动而正向和反向转动。
[后端止动件]
堆叠在处理盘130上的薄片P的后端抵接后端止动件131,处理盘130支撑薄片P。当装订器101对堆叠在处理盘130上的薄片进行装订(binding)处理时,沿与薄片排出方向垂直的方向移动装订器101。因此,可转动后端止动件131以不干涉装订器101的移动。
具体地,如图4所示,后端止动件131具有相对于处理盘130的堆叠面垂直的面。后端止动件131包括支撑面131a、销131b、以及销131c。支撑面131a支撑薄片的后端。销131b在装配在处理盘130中制成的圆孔中的状态下摆动。销131c被装配在连杆中。该连杆包括主连杆132和联结连杆133。主连杆132具有凸轮面132a,组装在装订器移动台103中的下降辊(fall-down roller)112抵接并且压凸轮面132a。联结连杆133将设置在主连杆132的上端的销132b和后端止动件131的的销131c联结起来。
主连杆132绕固定在机架(未示出)上的轴134摆动。拉力弹簧135设置在主连杆132的下端,以沿顺时针方向对主连杆132施力。因为主连杆132由撞板(striking plate)136定位,通常,后端止动件131被保持在与处理盘130垂直的姿势。
当使装订器移动台103移动时,设置在移动台中的下降辊112使主连杆132的凸轮面下降,该凸轮面与干涉装订器101的后端止动件131联结。因此,由联结连杆133拉后端止动件131,使后端止动件131转动到后端止动件131不干涉装订器101的位置。设置多个下降辊112(本实施例中为三个辊),使得后端止动件131被保持在缩回位置。
(对齐部)
然后,将参考图3和图5说明对齐部(对齐壁)140。图5图解了从图3的箭头c方向所见的对齐部140。
构成对齐部140的对齐构件141和142构造成能够在前后方向上独立地移动。前侧对齐构件141和后侧对齐构件142被垂直地设置在处理盘130上。对齐构件141和142分别包括对齐表面141a和142a、支撑面141b和142b、齿条传动部141c和142c。对齐表面141a和142a对薄片P的侧端面施压,并且对齐构件141和142从对齐表面141a和142a以直角折起。支撑面141b和142b支撑薄片P的下表面。齿条传动部141c和142c与处理盘130平行地在前后方向上延伸,在齿条传动部141c和142c中设置齿条。两个对齐构件由在处理盘130的前后方向上开口并且延伸的引导件支撑,对齐构件被组装成使得对齐构件的对齐表面从处理盘130的上表面突出,而对齐构件的齿轮部从处理盘130的下表面突出。
齿条传动部141c和142c分别与小齿轮143和144啮合。小齿轮143和144通过皮带轮和皮带而被联结到电动机M141和M142,通过使电动机正向和反向旋转而使对齐构件141和142在前后方向上移动。在对齐构件141和142中设置传感器(未示出),以分别检测原始位置,通常,对齐构件141和142在原始位置待机。
在本实施例中,前侧对齐构件141的原始位置设定为前端部,后侧对齐构件142的原始位置设定为后端部。
在薄片束被夹在对齐构件141和142之间的状态下,可通过在相同方向上移动对齐构件141和142来移动薄片束。因此,如后文所述,对齐构件141和142也起到薄片束移动构件的作用。
[摆动引导件]
在摆动引导件150中,薄片束排出上辊180b被支撑在下游侧(图3中的左侧),摆动支点轴151设置在上游侧(图3中的右侧)。当将薄片P逐一排出到处理盘130时,摆动引导件150处于打开状态(薄片束排出辊对180相互分离)。当薄片被排出并且落到处理盘上130时,或者当进行对齐操作时,摆动引导件150不会成为障碍。当薄片束从处理盘130排出到堆叠盘200时,摆动引导件150变成关闭状态(薄片束排出辊对180相互抵接)。
转动凸轮152被设置在与摆动引导件150的侧面对应的位置。当使转动凸轮152转动以将引导件的侧面向上推时,使摆动引导件150在绕摆动支点轴151摆动的同时打开,当使转动凸轮152从该状态转动180°并且从摆动引导件的侧面分离时,摆动引导件150关闭。由与转动凸轮152联结的摆动电动机M150通过驱动系统(未示出)转动该转动凸轮152。
当在关闭状态时,摆动引导件150位于原始位置,并且设置传感器(未示出)检测该原始位置。
[装订单元]
下面,将参考图6和图7说明装订在处理盘130上堆叠的薄片束的装订单元100。
在由装订器移动装置移动装订器101的同时安装装订器。装订器移动装置包括装订器移动台103、轴104和105、辊106和107、以及固定台108。下面将具体说明装订器101的结构。在装订器101和装订器移动台103之间夹着保持件102的状态下,将装订器101固定到装订器移动台103。辊106和107被可转动地组装在固定到装订器移动台103上的轴104和105上,并且辊106和107被装配到在固定台108中制成的轨道孔108a、108b和108c中。
辊106和107分别具有比固定台108的轨道孔大的凸缘106a和107a。另一方面,支撑辊设置在装订器移动台103下方的三个部位处,支撑装订器101的装订器移动台103可在固定台108上沿轨道孔108a、108b和108c移动,而不会从轨道孔108a、108b和108c掉落。由可转动地设置在装订器移动台103中的辊109使装订器移动台103在固定台108上移动。
轨道孔108a、108b和108c在途中产生分支,以在前后部形成两条平行轨道。由于轨道形状,当装订器101位于前部(图6中的下侧)时,辊106在装配在轨道孔108b中时朝向轨道孔108b侧倾斜,辊107在装配在轨道孔108a中时朝向轨道孔108a侧倾斜。当装订器101位于中央部时,辊106和107被装配在轨道孔108a中,从而变成水平状态。
当装订器101位于后侧(图6中的上侧)时,辊106在装配在轨道孔108a中时朝向轨道孔108a侧倾斜,辊107在装配在轨道孔108c中时朝向轨道孔108c侧倾斜。也就是说,当装订器101位于前部时,辊106和107朝向辊106和107倾斜的方向的反方向倾斜。
在辊106和107装配在两个平行轨道中之后,辊106和107在保持姿势的同时移动。由凸轮(未示出)改变辊106和107的取向。
然后,将说明装订器101的移动机构。如图7所示,在装订器移动台103的辊106中,小齿轮106b和皮带轮106c一体地形成。小齿轮106b通过绕皮带轮106c的皮带与装订器移动电动机M100联结。从装订器移动台103上方固定装订器移动电动机M100。
另一方面,齿条110沿轨道孔固定到固定台108的下表面,以与小齿轮106b啮合,并且通过使装订器移动电动机M100正向和方向旋转,使装订器移动台103与装订器101一起在前后方向上移动。
下降辊112(见图4)设置在装订器移动台103的沿向下方向延伸的轴上,并且下降辊112转动后端止动件131,以防止处理盘130的后端止动件131与装订器101碰撞。
在装订单元100中,设置传感器以检测装订器101的原始位置,通常,装订器101在原始位置(在本实施例中在前端部)待机。
[控制框图]
下面,将参考图8说明控制本实施例的整个图像形成设备的控制装置950。
控制装置950安装在图像形成设备主体300上,如图8所示,控制装置950包括CPU电路部305。CPU(未示出)、ROM306、以及RAM307结合在CPU电路部305中。原稿给送控制部301、图像读取控制部302、图像信号控制部303、打印机控制部304、操作部308、以及薄片处理装置控制部501由存储在ROM306中的控制程序总体控制。RAM307用于暂时保持控制数据,RAM307也用来保持数据,作为用于与控制相关的计算处理的工作区域。
原稿给送控制部301是基于来自CPU电路部305的指令控制自动原稿给送装置500(见图2)的驱动的控制部。图像读取控制部302控制光源907和透镜系统908的驱动,图像读取控制部302将从透镜系统908输出的RGB模拟图像信号传送给图像信号控制部303。
在将来自透镜系统908的RGB模拟图像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之后,图像信号控制部303进行各种处理,并且图像信号控制部303将数字信号转换为视频信号,将视频信号输出到打印机控制部304。CPU电路部305控制由图像信号控制部303进行的处理操作。
操作部308包括:多个键,这些键用于设定与图像形成相关的各种功能;和显示部308a(见图9),其显示指示设定状态的信息。与操作部308的各键操作对应的键信号被供给到用作计算部或输入部的CPU电路部305。在操作部308中,基于来自CPU电路部305的信号显示对应的信息。
薄片处理装置控制部501被安装在薄片处理装置1上,薄片处理装置控制部501通过通信IC(未示出)进行与图像形成设备主体侧的CPU电路部305的信息数据通信,由此薄片处理装置控制部501能控制整个薄片处理装置1的驱动。薄片处理装置控制部501还包括CPU401、ROM402和RAM403。或者,薄片处理装置控制部501可以与图像形成设备主体侧的控制装置950成一体,以从图像形成设备主体300直接控制薄片处理装置1。
基于存储在ROM402中的控制程序控制各种驱动器和各种传感器。具体地,薄片处理装置控制部501控制检测薄片的薄片检测传感器31、摆动电动机M150、装订器移动电动机M100、对齐电动机M141和M142、以及薄片束排出电动机M18。RAM403暂时保持控制数据,或者RAM403用作与控制相关的计算处理用的工作区域。
[装订位置之间的移动]
在本实施例中的薄片处理装置中,在堆叠在处理盘130上的薄片束的两个部位对薄片束进行装订处理。当使装订器101向下一装订位置移动时,在使装订器101移动的同时,使处理盘130上的薄片束沿与装订器移动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这里,当薄片束的重量低于预定值时,将薄片束的移动速度设定为比当薄片束重量不低于预定值时移动薄片束的移动速度更快。下面将说明该构造。
(薄片重量设定方法)
在本实施例中,从操作部308输入薄片重量(克重),以确定在处理盘130上堆叠的薄片束的重量。图9图解了在复印待机状态下的操作部的显示状态。操作部308由触摸面板形成。当在复印待机状态下按下薄片重量设定按钮310时,图10的操作屏可变成薄片重量输入屏。
从薄片重量小于100g/m2的按钮311、薄片重量不小于100g/m2且小于200g/m2的按钮312、以及薄片重量不小于200g/m2的按钮313中选择对应的薄片重量按钮,按钮311、312和313被设置在各盒中。通过按压对应的薄片重量按钮来输入薄片重量。
尽管图10图解了4个盒,但盒的数量可以适当改变。在本实施例中,从小于100g/m2的范围、不小于100g/m2且小于200g/m2的范围、以及不小于200g/m2的范围选择重量设定。或者,选择的重量的范围可以改变,或者可以直接输入重量。
[用于在装订位置之间移动装订器的方法的设定]
下面,将说明在两点装订的情况下,装订器101从第一装订位置移动到下一装订位置的操作。
当对薄片束的至少两个部位进行装订处理时,本实施例中的薄片处理装置具有第一移动模式,在该模式下,装订器101和处理盘130上的薄片束相互反向移动,从而将装订器101移动到下一装订位置。另外,本实施例的薄片处理装置具有第二移动模式,在该模式下,仅移动装订器101而不移动薄片束。装订器101由装订器移动装置移动,通过移动构成薄片束移动构件的对齐构件141和142来移动薄片束。
图11图解了装订位置移动方法设定流程。恰在按下开始键314以开始复印之前,进行装订位置移动方法设定流程。在步骤S101中,作出从操作部输入的薄片重量(克重)是否小于200g/m2的判断。当步骤S101中薄片重量不小于200g/m2时,设定仅通过移动装订器101来移动装订位置的第二移动模式(薄片束不移动模式)。在薄片束具有非常重的重量的情况下,由于随着构成薄片束的薄片数量的增加而薄片束的总重量增加,有必要根据增大的重量来增大用于驱动移动薄片束的薄片束移动构件的电动机。由于很少使用具有非常重的重量的薄片束,因而为了抑制电动机的增大,不对具有非常重的重量的薄片束进行相对移动。
另一方面,当步骤S101中的薄片重量小于200g/m2时,设定装订器101和处理盘130上的薄片束相互反向移动的第一移动模式。在第一移动模式下,在步骤S102中作出薄片重量是否小于100g/m2的判断。当在步骤S102中薄片重量不小于100g/m2时,在步骤S104进行在将装订器101移向下一装订位置时薄片束的移动速度的设定的薄片束移动速度设定流程B。另一方面,当在步骤S 102中薄片重量小于100g/m2时,进行薄片束移动速度设定流程A。因此,将薄片重量记为克重。或者,可由薄片尺寸确定薄片重量。
将参考图12说明薄片重量轻的情况下的薄片束移动速度的设定流程A。
在步骤S201中,作出薄片束中的薄片数量是否不小于预定薄片数量X的判断。当在步骤S201中薄片束中的薄片数量不小于X时,设定仅通过移动装订器101来移动装订位置的第二移动模式。
另一方面,当在步骤S201中薄片束中的薄片数量小于X时,作出薄片束中的薄片数量是否不小于薄片数量Y的判断(步骤S202)。当在步骤S202中薄片束中的薄片数量不小于薄片数量Y时,将装订器101移向下一装订位置时的薄片束的移动速度设定为B(步骤S204)。另一方面,当在步骤S202中薄片束中的薄片数量小于Y时,将装订器101移向下一装订位置时的薄片束的移动速度设为比B快的A(步骤S203)。然后,在步骤S206中算出薄片束移动距离M。由下面公式确定薄片束移动距离M。假设Lmm是到下一装订位置的距离,C是装订器的移动速度。在本实施例中,装订器的移动速度保持恒定。
在薄片束的移动速度设定为A的情况下,
M=L/(A+C)×A
在薄片束的移动速度设定为B的情况下,
M=L/(B+C)×B
如上所述地设定薄片束移动距离,程序结束。
图13图解了在薄片重量重的情况下的薄片束移动速度设定流程B。如图13所示,切换移动速度的薄片的数量根据薄片的重量而改变。也就是说,考虑到由薄片重量×薄片数量确定的薄片束重量,进行切换控制。在步骤S301中,当薄片束中的薄片数量不小于薄片数量V(小于X)时,设定仅通过移动装订器101来移动装订位置的第二模式。
另一方面,当在步骤S301中薄片束中的薄片数量小于薄片数量V时,需要作出薄片束中的薄片数量是否不小于薄片数量W的判断(步骤S302)。薄片数量W小于薄片数量V。当在步骤S302中薄片束中的薄片数量不小于W时,将装订器101移向下一装订位置时的薄片束的移动速度设定为B(步骤S304)。另一方面,当在步骤S302中薄片束中的薄片数量小于W时,将装订器101移向下一装订位置时的薄片束的移动速度设为比B快的A(步骤S303)。在步骤S306中,类似于设定流程A,可计算出薄片束移动距离M。
因此,可基于堆叠在堆叠盘200上的薄片束中的薄片数量是否不小于预定薄片数量来判断薄片束重量是否不小于预定值。当堆叠在堆叠盘200上的薄片束中的薄片数量小于预定的薄片数量时,将薄片束的移动速度设定为比薄片束重量不小于预定值时移动薄片束的移动速度快。当将薄片束的移动速度设定得较快时,薄片束的移动距离相对变长。在本实施例中,因为装订器的移动速度保持恒定,所以通过增加装订位置移动中的薄片束移动率来缩短装订处理时间。
[装订位置移动操作]
然后,将说明薄片束和装订器相对移动的装订处理操作。在薄片束移动速度为200mm/s、薄片束移动距离为48mm、装订器移动速度为300mm/s、以及装订间距为120mm的条件下,进行两个部位装订。
首先,将说明小偏移堆叠,其中,薄片总是排出到堆叠盘的相同位置。
图14A图解了正好在薄片束被堆叠在处理盘130上以对第一部位进行装订之间的状态。附图标记801表示当薄片排出到堆叠盘时的薄片中央位置,附图标记800表示薄片中央。
如图14A所示,在相对于薄片束排出到堆叠盘的位置向右偏薄片束移动距离的位置对齐薄片束。然后,进行装订,使装订器右移72mm,薄片束左移48mm,从而使装订器移动到下一装订位置。
图14B图解装订器移动到第二装订位置的状态。附图标记802表示装订针。如图14B所示,当薄片束排出到堆叠盘时,薄片中央位置801和薄片中央800相互重叠。因此,考虑到薄片束的移动,将薄片束在预先偏移的位置对齐,这允许薄片束排出在堆叠盘上的任何位置。
图14C图解了正好在对下一薄片束的第一部位进行装订之前的状态。如图14C所示,在相对于薄片束排出到堆叠盘的位置向左偏薄片束移动距离的位置对齐薄片束。装订器待机位置也设在右侧。对于第一部位,装订器待机位置和薄片束对齐位置互换设定。然后,进行装订,使装订器左移72mm,薄片束右移48mm,从而使装订器移动到下一装订位置。
图14D图解装订器移动到该下一薄片束的第二装订位置的状态。附图标记802表示装订针。如图14D所示,当薄片束排出到堆叠盘时,薄片中央位置801和薄片中央800相互重叠。因此,考虑到薄片束的移动,将薄片束在预先偏移的位置对齐,这允许薄片束排出在堆叠盘上的任何位置。然后,装订器再次移动到图14A所示位置。重复该操作,薄片束可排出在堆叠盘上的任何位置。
在仅通过移动装订器而移动装订器位置的第二移动模式(薄片束不移动模式)的情况下,在薄片束被排出到堆叠盘上的位置对齐薄片束,装订器101在第一装订位置待机。然后,对第一装订位置进行装订,在装订结束之后,仅装订器101移动,并且装订器101停止在第二装订位置。
[装订模式操作]
参考图15的装订模式处理流程说明两部位装订的操作。按下开始键314之后执行装订模式处理流程。对每一薄片进行装订模式处理流程。
在步骤S401中作出是否接通(turn on)薄片检测传感器31的判断。重复进行步骤S401中的处理直到传感器31接通。当在步骤S401中薄片检测传感器31接通时,薄片被排出到处理盘130(步骤S402),薄片由对齐构件141和142在预定的位置对齐(步骤S403)。在步骤S404中作出被对齐的薄片是否为该薄片束的最后一个薄片的判断(步骤S404)。当在步骤S404中薄片不是最后一个薄片时,装订模式处理流程结束。另一方面,当在步骤S404中薄片为最后的薄片时,对该薄片束进行装订(步骤S405)。然后,通过装订位置移动设定方法确定的方法将装订器移动到下一装订位置(步骤S406)。对第二装订位置进行装订(步骤S407),薄片束被排出到堆叠盘200(步骤S408),装订模式处理流程结束。
[实验结果]
对通过薄片束移动和装订器移动来移动装订位置的本实施例的处理与仅通过装订器移动来移动装订位置的处理进行比较,说明实验结果。
在图16中,垂直轴表示生产率(每分钟的薄片数量),水平轴表示薄片束中的薄片数量。曲线850表示当仅通过装订器移动来移动装订位置时相对于薄片束中的薄片数量的生产率的变化。曲线851表示当通过薄片束移动和装订器移动来移动装订位置时相对于薄片束中的薄片数量的生产率的变化。
通过举例在以下条件下进行比较。然而,生产率的提高程度视条件而定。
(1)图像形成设备的生产率:每分钟100个薄片
(2)在装订处理时间中,薄片束之间延长的时间间隔:0.2秒
(3)第一和第二装订位置之间的装订间距:120mm
(4)装订器移动速度:300mm/s
(5)对齐速度:2~25个薄片:300mm/s,
26~50个薄片:200mm/s,
51~75个薄片:100mm/s,以及
76~100个薄片:仅移动装订器。
如图16所示,比较曲线850和曲线851,当通过薄片束移动和装订器移动来移动装订位置时,小数量薄片的生产率提高。因此,在本实施例中,可在不增大用于移动薄片束的电动机的情况下提高小数量薄片的生产率。
虽然已经参考典型实施例说明了本发明,应当理解本发明不限于所公开的典型实施例。所附权利要求书的范围将符合最宽的解释,以包括所有的变形、等同结构和功能。
本申请要求于2007年5月23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No.2007-136435的优先权,其全部内容通过引用包含于此。

Claims (3)

1.一种薄片处理装置,其包括:
薄片堆叠部,在该薄片堆叠部上堆叠薄片束;
薄片束移动构件,其移动堆叠在所述薄片堆叠部上的所述薄片束;
装订器,其在堆叠在所述薄片堆叠部上的所述薄片束的多个装订位置进行装订处理;
装订器移动装置,其移动所述装订器;以及
控制部,其控制所述薄片束移动构件和所述装订器移动装置,以通过所述装订器和所述薄片束沿相反方向的相对移动而在所述薄片束的多个装订位置进行装订处理,
所述控制部控制所述薄片束移动构件和所述装订器移动装置,使得:由所述薄片束移动构件移动的所述薄片束中的薄片的数量小于预设数量值时的所述薄片束的移动速度被设定为比由所述薄片束移动构件移动的所述薄片束中的薄片的数量不小于所述预设数量值时的所述薄片束的移动速度快,由所述薄片束移动构件移动的所述薄片束的重量小于预设重量值时的所述薄片束的移动速度被设定为比由所述薄片束移动构件移动的所述薄片束的重量不小于所述预设重量值时的所述薄片束的移动速度快。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薄片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当通过所述装订器和所述薄片束的移动来进行所述装订位置之间的移动时,所述控制部控制所述薄片束移动构件和所述装订器移动装置,使得所述装订器和所述薄片束反向移动。
3.一种图像形成设备,其具有:
图像形成部,其用于在薄片上形成图像;和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薄片处理装置,其用于处理形成有图像的薄片。
CN2008100983110A 2007-05-23 2008-05-23 薄片处理装置和图像形成设备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31108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7-136435 2007-05-23
JP2007136435 2007-05-23
JP2007136435 2007-05-23
JP2008114822 2008-04-25
JP2008-114822 2008-04-25
JP2008114822A JP5294680B2 (ja) 2007-05-23 2008-04-25 シート処理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345253.9A Division CN102514975B (zh) 2007-05-23 2008-05-23 薄片处理装置和图像形成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311089A CN101311089A (zh) 2008-11-26
CN101311089B true CN101311089B (zh) 2012-10-10

Family

ID=40099951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100983110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311089B (zh) 2007-05-23 2008-05-23 薄片处理装置和图像形成设备
CN201110345253.9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514975B (zh) 2007-05-23 2008-05-23 薄片处理装置和图像形成设备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345253.9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514975B (zh) 2007-05-23 2008-05-23 薄片处理装置和图像形成设备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5294680B2 (zh)
CN (2) CN101311089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511446B2 (ja) * 2010-03-11 2014-06-0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シート処理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589484B2 (ja) * 2010-03-25 2014-09-17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後処理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569793B2 (ja) * 2010-04-28 2014-08-13 株式会社リコー シート処理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769491B2 (ja) * 2010-05-18 2015-08-2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シート処理装置、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シートバッファ装置
JP2013032208A (ja) * 2011-08-02 2013-02-14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シート後処理装置
JP5921108B2 (ja) 2011-08-05 2016-05-2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シート後処理装置
JP6000623B2 (ja) * 2012-04-27 2016-10-0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シート処理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988511B2 (ja) * 2014-05-23 2016-09-07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後処理装置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934687A (en) * 1988-01-11 1990-06-19 Galpin Research, Limited Partnership High speed stream fed stacker method and system for printed products
US5020785A (en) * 1988-07-14 1991-06-04 Ikegami Tsushiniki Co. Ltd. Sheet finisher
JP3152572B2 (ja) * 1994-11-24 2001-04-03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固体電解コンデンサの製造方法
JP2001220055A (ja) * 2000-02-07 2001-08-14 Canon Inc シート処理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る画像形成装置
JP2005225653A (ja) * 2004-02-16 2005-08-25 Fuji Xerox Co Ltd ステープラ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6137538A (ja) * 2004-11-12 2006-06-01 Ricoh Co Ltd 後処理装置
JP4028662B2 (ja) * 1999-07-01 2007-12-26 東日本旅客鉄道株式会社 電線圧着管の発熱検知装置
JP4176693B2 (ja) * 2004-09-13 2008-11-05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ワイヤの固定構造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796144B2 (ja) * 1989-11-09 1998-09-10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用紙後処理装置
JPH06227737A (ja) * 1993-01-29 1994-08-16 Ricoh Co Ltd 用紙後処理装置
JP4793100B2 (ja) * 2006-05-31 2011-10-12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用紙処理装置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934687A (en) * 1988-01-11 1990-06-19 Galpin Research, Limited Partnership High speed stream fed stacker method and system for printed products
US5020785A (en) * 1988-07-14 1991-06-04 Ikegami Tsushiniki Co. Ltd. Sheet finisher
JP3152572B2 (ja) * 1994-11-24 2001-04-03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固体電解コンデンサの製造方法
JP4028662B2 (ja) * 1999-07-01 2007-12-26 東日本旅客鉄道株式会社 電線圧着管の発熱検知装置
JP2001220055A (ja) * 2000-02-07 2001-08-14 Canon Inc シート処理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る画像形成装置
JP2005225653A (ja) * 2004-02-16 2005-08-25 Fuji Xerox Co Ltd ステープラ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176693B2 (ja) * 2004-09-13 2008-11-05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ワイヤの固定構造
JP2006137538A (ja) * 2004-11-12 2006-06-01 Ricoh Co Ltd 後処理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09001422A (ja) 2009-01-08
CN101311089A (zh) 2008-11-26
JP5294680B2 (ja) 2013-09-18
CN102514975B (zh) 2015-04-15
CN102514975A (zh) 2012-06-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311089B (zh) 薄片处理装置和图像形成设备
US7874558B2 (en) Sheet process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luding the same
JP5555013B2 (ja) シート処理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480341A (zh) 纸张堆积对齐装置、纸张处理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JP2015030592A (ja) シート綴じ処理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US9809408B2 (en) Sheet processing apparatus equipped with lateral displacement correction function
JP2015030592A5 (zh)
JP2010180060A (ja) 用紙後処理装置、用紙後処理方法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7380785B2 (en) Sheet discharge apparatus with aligning member
JP2007084301A (ja) 用紙後処理装置
US11383546B2 (en) Sheet process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system provided with the sheet processing apparatus
US6886828B2 (en) Sheet finish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equipped with the same
US8185039B2 (en) Sheet process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08207963A (ja) 用紙後処理装置
JP5481934B2 (ja) スタッカー及びそのスタッカーを備えた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JP4021888B2 (ja) シート後処理装置
JP3679791B2 (ja) シート処理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3720814B2 (ja) シート処理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KR20080110337A (ko) 자동 인증 연동기
JP6194494B2 (ja) シート処理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CN107117486A (zh) 片材堆叠装置和成像系统
JP2009298533A (ja) 用紙後処理装置
JP6262468B2 (ja) シート処理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JP2004284824A (ja) シート処理装置及びシート処理方法
JP2009249107A (ja) 用紙後処理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21010

Termination date: 2020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