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310518B - 摄像装置 - Google Patents

摄像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310518B
CN101310518B CN2007800000989A CN200780000098A CN101310518B CN 101310518 B CN101310518 B CN 101310518B CN 2007800000989 A CN2007800000989 A CN 2007800000989A CN 200780000098 A CN200780000098 A CN 200780000098A CN 101310518 B CN101310518 B CN 10131051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ust
imaging apparatus
posture
ccd
camera hea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780000098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310518A (zh
Inventor
奥野章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ony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ony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ony Corp filed Critical Sony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131051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31051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31051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310518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7/00Details of cameras or camera bodi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7/02Bodie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7/00Details of cameras or camera bodi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7/02Bodies
    • G03B17/12Bodies with means for supporting objectives, supplementary lenses, filters, masks, or turrets
    • G03B17/14Bodies with means for supporting objectives, supplementary lenses, filters, masks, or turrets interchangeabl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5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04N23/54Mounting of pick-up tubes,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deviation or focusing coi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80Camera processing pipelines; Components thereof
    • H04N23/81Camera processing pipelines; Components thereof for suppressing or minimising disturbance in the image signal generation
    • H04N23/811Camera processing pipelines; Components thereof for suppressing or minimising disturbance in the image signal generation by dust removal, e.g. from surfaces of the image sensor or processing of the image signal output by the electronic image senso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Studio Devices (AREA)
  • Camera Bodies And Camera Details Or Accessories (AREA)
  • Structure And Mechanism Of Cameras (AREA)
  • Exposure Control For Cameras (AREA)
  • Details Of Cameras Including Film Mechanis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可抑制灰尘对摄像元件的再次附着并高效地进行除尘的摄像装置。摄像装置包括振动驱动摄像装置的驱动单元;检测摄像装置的姿势的姿势检测单元;以及在姿势检测单元所检测出的摄像装置的姿势是规定的姿势的情况下使摄像元件振动、除去附着于摄像元件上的灰尘的控制单元。例如,在摄像装置的姿势是正姿势的情况下振动摄像元件。或者,在判断出本体侧用于安装镜头的开口部朝向下方、且没有安装照相镜头的情况下,振动摄像元件。

Description

摄像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数码相机等的摄像装置。
背景技术
在使用CCD等的摄像元件取得图像的摄像装置即数码相机中,当摄像元件上附着有灰尘(尘土及垃圾)时,由此引起取得图像的图像质量低下。特别是在镜头可换式的数码相机中,存在由于在更换镜头时容易从外部进入灰尘,所以存在在摄像元件上比较频繁地附着有灰尘的问题。
作为解决这样在摄像元件上附着灰尘的问题的技术,存在例如日本特开2005-159711号公报所公开的技术。
在日本特开2005-159711号公报中,记载的数码相机具有“再生模式”、“拍摄模式”以及“除去灰尘模式”,在该除去灰尘模式中通过振动驱动CCD(摄像元件)除去附着于摄像元件的灰尘。
但是,上述的日本特开2005-159711号公报的技术中,存在根据施加振动时的状态,通过振动驱动从摄像元件除去的灰尘会再次附着于摄像元件上的问题。例如,在可换镜头安装的状态下驱动摄像元件从摄像元件除去灰尘后,该除去的灰尘会附着于照相机内部的其他部位。此时,在拿着照相机移动时,通过施加在照相机上的振动而使灰尘移动,导致产生灰尘再次附着于摄像元件的问题。
在此,本发明的第一个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通过抑制在摄像元件上再次附着灰尘而可高效除去灰尘的摄像装置。
而且,在上述日本特开2005-159711号公报的技术中,在除去灰尘模式等中进行除去灰尘的操作,但在拍摄模式中不进行用于除去灰尘的摄像元件的振动。因此,在拍摄中等由于某种原因在摄像元件上附着灰尘时,必须切换到除去灰尘模式除去灰尘。
在此,本发明的第二个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通过不需切换除去灰尘模式,也可适当地在拍摄中进行除尘的摄像装置。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第一个技术问题,本发明第一方面的摄像装置包括:摄像元件,用于将被拍摄物体的光学图像转换为图像信号;驱动单元,用于振动驱动所述摄像元件;姿势检测单元,用于检测所述摄像装置的姿势;以及控制单元,在所述姿势检测单元检测出的所述摄像装置的姿势是规定的姿势的情况下使所述摄像元件振动,并除去附着于所述摄像元件上的灰尘。
而且,本发明第二方面的发明是在本发明第一方面的摄像装置的基础上,所述规定的姿势包括拍摄时所使用的标准姿势。
而且,本发明第三方面的摄像装置是在本发明第一方面或第二方面的基础上,还包括,灰尘吸附部件,用于吸附从所述摄像元件除去的灰尘;在所述拍摄装置处于所述规定的姿势时,所述灰尘吸附部件被配置在所述摄像元件的垂直方向下侧。
而且,本发明的第四方面的摄像装置是在本发明第一方面至第三方面中的任一摄像装置的基础上,所述控制单元在由所述摄像元件所拍摄的图像曝光结束后使所述摄像元件振动,除去附着于所述摄像元件的灰尘。
而且,本发明第五方面的摄像装置是在本发明第一方面的摄像装置的基础上,所述摄像装置是镜头可换式的摄像装置;所述摄像装置还包括检测照相镜头的装卸的装卸检测单元;其中,所述控制单元在判断出照相镜头没有安装、且本体部的用于安装镜头的开口部朝向下方时,使所述摄像元件振动。
为了解决上述的第二个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本发明第六方面的摄像装置包括:摄像元件,用于将被拍摄物体的光学图像转换为图像信号;驱动单元,用于振动驱动所述摄像元件;以及控制单元,在由所述摄像元件所拍摄的图像曝光结束后使所述摄像元件振动,除去附着于所述摄像元件的灰尘。
而且,本发明的第七方面的摄像装置是在本发明第六方面的摄像装置的基础上,所述控制单元在从所述摄像元件读取图像信号时使所述摄像元件振动。
而且,本发明第八方面的摄像装置是在本发明第六方面或第七方面的摄像装置的基础上,还包括:显示单元,显示所述拍摄图像的后浏览图像,其中,所述控制单元在显示所述拍摄图像的后浏览图像时,使所述摄像元件振动。
而且,本发明第九方面的摄像装置是在本发明第六方面至第8方面中的任一摄像装置的基础上,所述控制单元在所述摄像元件所拍摄的图像曝光结束后的规定期间内一直使所述摄像元件振动。
而且,本发明第十方面的摄像装置是在本发明第九方面的基础上,所述控制单元,即使在所述规定期间中,当有(被赋予有)与下个拍摄图像有关的拍摄准备指示时,停止所述摄像元件的振动。
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至第五方面所记载的发明,可在摄像装置处于适当的姿势情况下从摄像元件除去灰尘。因此,可抑制除去灰尘的再次附着,并可高效地进行除去灰尘。
尤其,根据本发明第三方面所记载的发明,灰尘吸附部件在摄像装置处于规定姿势时,被配置于摄像元件的垂直方向下侧,所以可更准确吸附从摄像元件除去的灰尘,进而可抑制灰尘的再次附着。
尤其,根据本发明第五方面所记载的发明,在判断出照相镜头没有安装、且用于安装镜头的开口部朝向下方时,使所述摄像元件振动,所以可更准确将摄像元件所附着的灰尘排出到摄像装置的外部。因此,可抑制灰尘对摄像元件的再次附着,可高效地进行除尘。
而且,根据本发明第六方面至第十方面所记载的发明,在由所述摄像元件所拍摄的图像曝光结束后使所述摄像元件振动,除去摄像元件所附着的灰尘,所以可不必切换到除去灰尘模式进行除尘。
尤其,根据本发明第七方面所记载的发明,在从所述摄像元件读取图像信号时使所述摄像元件振动,所以可从曝光结束后的较早的阶段开始进行除尘。
附图说明
图1是第一实施例所涉及的数码相机的主视图;
图2是数码相机的后视图;
图3是数码相机的剖面图(反射镜放下时);
图4是数码相机的剖面图(反射镜升起时);
图5是包括CCD的CCD移动部的分解立体图;
图6是数码相机的主要功能的功能框图;
图7是表示第一实施例所涉及的除去灰尘模式中的操作的流程图;
图8是表示除去灰尘操作的流程图;
图9是镜头座部朝向下方除去灰尘的样子的示意图;
图10是表示第二实施例所涉及的除去灰尘模式中的操作的流程图;
图11是从正面一侧观看数码相机的各种姿势的示意图;
图12是从侧面一侧观看数码相机的各种姿势的示意图;
图13是表示第三实施例所涉及的操作的流程图;
图14是表示第三实施例所涉及的操作的流程图;以及
图15是表示变形例所涉及的操作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说明。
(1.第一实施例)
(1-1.结构)
图1是作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所涉及的摄像装置的数码相机1(也称为1A)的主视图,图2是数码相机1的后视图。而且,图3和图4是数码相机1的剖面图(具体是图1中沿I-I的剖面图)。图3是表示快速复原反射镜(以下简单称为反射镜)MR位于下方的情况(反射镜放下的状态),图4是表示反射镜MR位于上方的情况(反射镜升起的状态)。
该数码相机1具有校正(抑制)由于手抖而导致的图像中的被拍摄物体图像的模糊的手抖校正功能,以及通过振动除去附着在取得图像的摄像元件上的尘土或垃圾等的灰尘(附着物)的除尘功能。
图1~图4所示的数码相机1是镜头可换式的摄像装置,并包括照相机本体部(camera body)2。照相机本体部2的外壳2a的前侧设置有镜头座部27,可换式的照相镜头3可以在该镜头座部27上装卸。
另外,在下面的说明中,适当地使用如图3等所示的XYZ三维直角坐标系表示方向及朝向。在此,Z轴方向是照相镜头3沿光轴L的方向,Z轴正方向是入射光的入射位置朝向(图3中朝右方向)。而且,Y轴方向是垂直方向,Y轴正方向是垂直朝上方向(图3中朝上方向)。而且,X轴方向是与图3的纸面垂直方向,X轴正方向是相对图3的纸面垂直朝下方向。这些XYZ轴相对于照相机本体部2的外壳2a相对地固定。
如图3所示,照相镜头3主要包括镜头筒31以及在镜头筒31的内部设置的多个透镜组32和光圈33。透镜组32包括通过沿Z轴方向移动来改变焦点位置的聚焦透镜等。通过照相镜头3形成光学图像,在成像的XY平面(以下称为“成像面”)上形成以光轴的位置为中心的大致圆形,并称为“图像圈”。
照相镜头3还包括通信连接器36和驱动部37。照相镜头3安装于本体部2上时,照相镜头3的通信连接器36和设置照相机本体部2的镜头座部27上的通信连接器26进行接触,它们被电连接。通过这样的通信连接器36、26的接触,检测出照相镜头3安装于照相机本体部2一侧,同时可进行照相机本体部2和照相镜头3之间的各种信号的接收和发送。驱动部37基于借助通信连接器36由照相机本体部2发送的信号,驱动透镜组32和光圈33。
在照相机本体部2的外壳2a的内部中,在照相镜头3的光轴L上从入射光的入射侧开始顺次配置有快门25和CCD5。快门25包括具有开关结构的焦平面快门,调整入射到CCD 5的光的入射时间。CCD 5是具有分别带有滤色器的精细的像素组的摄像元件,对通过照相镜头3成像的光学图像(被拍摄物体)进行例如具有RGB的彩色成分图像信号的光电转换。为了调整成上述的成像面和CCD5的受光面一致,图像圈中的一部分区域作为图像通过CCD 5取得。
CCD 5配置并固定于CCD移动部50内。CCD 5可通过该CCD移动部50在与Z轴垂直的XY平面内移动。图5是包括CCD 5的CCD移动部50的分解的立体图。
如图5所示,CCD移动部50主要包括三个部件:固定于外壳2a的基板51;相对基板51在X轴方向上移动的第一滑块52;以及相对第一滑块在Y轴方向上移动的第二滑块53。
基板51在中央部具有可通过来自照相镜头3的入射光的开口,包括在X轴方向上延伸设置的第一操作机构511,以及用于挂住弹簧55的第一弹簧护圈512。第二滑块53在其中央部形成可固定CCD5的开口部533,还包括在Y轴方向上延伸设置的第二操作机构531,以及在Z轴方向的两个面上浮动地嵌入钢球54的钢球接受器532。而且,第一滑块52在中央部具有开口,分别在与第一操作机构511对面(对置)的位置上设置有第一摩擦结合部521,以及在第二操作机构531对面的位置上设置有第二摩擦结合部522。而且,在第一滑块52中,在与第一弹簧护圈512对置的位置上设置有用于挂住弹簧55的第二弹簧护圈523。
第一操作机构511和第二操作机构531分别包括压电元件和在延伸方向可驱动的驱动杆,能够在与施加于压电元件上的驱动脉冲对应的量和脉冲方向上移动驱动杆。
在组装CCD移动部50时,CCD 5嵌合并固定于第二滑块53的开口部533中,同时第一操作机构511的驱动杆和第一摩擦结合部521摩擦结合,第二操作机构531的驱动杆和第二摩擦结合部522摩擦结合。而且,基板51和第一滑块52通过弹簧55被向互相接近的方向加力。这时,第二滑块53通过钢球54处于夹持在基板51和第一滑块52之间的状态。因此,从Z轴的负方向侧到正方向侧,按照基板51、第二滑块53、第一滑块52的顺序重叠,配置这些部件51、53、52。
在这样组装的CCD移动部50的状态下,移动第一操作机构511的驱动杆时,通过与其摩擦结合的第一摩擦结合部521的移动,相对于基板51在X轴方向上移动第一滑块52。此时,配合第一滑块52的移动,第二滑块53也相对于基板51在X轴方向上移动。而且,移动第二操作机构531的驱动杆时,通过与其摩擦结合的第二摩擦结合部522的移动,相对于第一滑块52在Y轴方向上移动第二滑块53。此时,由于第一滑块52相对基板51不移动,所以第二滑块53能够单独地相对基板51在Y轴方向上移动。
如上所述,基板51固定设置于外壳2a上,CCD 5固定设置于第二滑块53上,从而,所有CCD 5相对外壳2a在XY平面(成像平面)内相对地移动。而且,因为照相镜头3安装并固定于外壳2a上,所以照相镜头3所形成的图像圈的位置对于外壳2a相对地固定。因此,通过上述的CCD移动部50的结构,相对于由照相镜头3所形成的图像圈(光学图像),CCD 5相对地被移动,所以在图像圈中作为图像取得的区域理应被改变。
而且,在CCD 5的Z轴正方向侧,设置有用于检测移动的CCD5的位置的CCD位置传感器58(图5中未图示,参照图6)。CCD位置传感器58,例如包括光的发射和接受型的位置传感器,根据受光部接受光的位置的变化,取得CCD 5的XY座标的位置。
返回图3,在照相机本体部2的外壳2a中,设置有检测由数码相机1的手抖引起的振动的振动传感器40。振动传感器40包括两个角速度传感器,通过该两个角速度传感器,检测以X轴为中心的旋转振动(纵摇)Pi的角速度和以Y轴为中心的旋转振动(偏摇)Ya的角速度。根据由振动传感器40检测的两个角速度,使CCD 5分别在X轴和Y轴方向上移动,从而校正图像中的被拍摄物体图像的模糊,即实现校正手抖。
而且,在外壳2a的内部中,设置有检测数码相机1的姿势的姿势检测传感器45。因此,可检测数码相机1处于朝上姿势、朝下姿势(参照图9)、或正姿势(标准姿势)(参照图11(a)及图12(a))等的各种姿势中的哪种姿势。姿势传感器45可以使用例如利用重力加速度的传感器等的各种传感器。根据姿势传感器45,可检测在X轴上的姿势角度和Z轴上的姿势角度。此外,在此,举例说明了分别设置振动传感器40和姿势检测传感器45的情况,但是也可设置兼有两个传感器40、45的功能的传感器。
而且,如图1所示,在照相机本体部2的上面侧设置快门按钮61。快门按钮61是从用户接受拍摄准备的开始和摄像(开始曝光)的指示的按钮,具有可检测半按状态(称为状态S1)和全按状态(称为状态S2)的两级开关。
而且,如图2所示,在照相机本体部2的背面侧设置有接受各种用户操作的操作部件62以及显示各种信息和图像的显示部63。操作部件62包括切换电源的开关的电源开关62A,接受数码相机1的操作模式的切换指示的模式切换开关62B,以及接受上下左右的方向选择和选择项目的确定指示的选择键62C等。
本实施例的数码相机1的操作模式包括取得并记录被拍摄物体的图像的“拍摄模式”,再生并显示所记录的图像的“再生模式”,以及用于除去附着于CCD 5的灰尘的“除去灰尘模式”。在和“拍摄模式”不同的“除去灰尘模式”中,CCD移动部50也可移动CCD5。即在“除去灰尘模式”,CCD 5通过CCD移动部50的振动使得附着于CCD 5上的灰尘被除去(后面详细叙述)。此外,在该实施例中,灰尘严格地说不是CCD 5的摄像面上直接附着的灰尘,是在CCD 5的摄像面侧与CCD 5(摄像元件)一体设置的低通滤波器(未图示)上所附着的灰尘,本发明将这样附着的状况认为是“附着于摄像元件”。
显示部63包括可彩色显示的液晶显示面板等。在“拍摄模式”的拍摄待机状态下,显示部63中顺序显示每个微小时间间隔所取得的图像(live view display:实时浏览显示或实况浏览显示)。用户通过这种显示部63所显示的活动图像的实时浏览,可确认被拍摄物体实时的状态,可使用显示部63替代取景器。而且,“再生模式”中在显示部63上再生显示记录的图像。
在照相机本体部2的内部中,可插入安装记录各种数据的存储卡91(参照图6)。存储卡91记录在“拍摄模式”下通过CCD 5取得的图像等。
手抖校正功能和除去灰尘功能等的数码相机1的各种功能,通过设置于照相机本体部2的外壳2a上的整体控制部7的控制进行。图6是表示包括该整体控制部7的数码相机1的主要功能结构的功能框图。
如图6所示,上述的快门25、CCD 5、CCD移动部50、CCD位置传感器58、振动传感器40、快门按钮61、操作部件62以及显示部63等的数码相机1的各部分电连接于整体控制部7,在整体控制部7的控制下动作。同时,CCD位置传感器58所检测出的CCD5的位置、振动传感器40所检测出的角速度、快门按钮61的操作内容、以及操作部件62的操作内容等作为各种信号输入到整体控制部7。而且,整体控制部7也电连接于图像连接器26。因此,整体控制部7可检测照相镜头3的安装状态以及可通过通信连接器26、36向照相镜头3的驱动部37发送各种信号。
而且,在图6中,A/D转换部21、图像处理部22及图像存储器23表示对CCD 5所取得的图像进行处理的处理部。即CCD 5所取得的模拟信号图像,由A/D转换部21转换为数字信号,并由图像处理部22进行规定的图像处理后,存储于图像存储器23中。图像存储器23所存储的图像,作为用于记录的图像向存储卡91记录,作为用于实时浏览显示的图像在显示部63中显示。这样,基于整体控制部7进行对图像的各种处理。
整体控制部7包括微型计算机。即整体控制部7包括进行各种运算处理的CPU 70,用于进行运算处理的作业区域的RAM 71,以及存储控制程序等的ROM 72等,对上述的数码相机1的各部分的动作进行整体的控制。
整体控制部7的各种功能是CPU 70按照ROM 72所存储的控制程序进行运算处理来实现的。这样的控制程序,是事先存储在ROM 72内的程序,通过从存储卡91中读取等,可将新程序存储在ROM 72中。
通过CPU 70按照这样的控制程序进行运算而实现的整体控制部7的功能,除了数码相机1的上述各部分的动作控制功能外,还包括调整光圈值(相当于光圈33的开口直径)和曝光时间(相当于快门的速度)并适当地调整图像的亮度的曝光控制功能,以及调整焦点位置以使聚焦被拍摄物体的自动聚焦功能等的各种功能。
图6所示的镜头控制部73以及CCD移动控制部74示意性地表示了整体控制部7功能的一部分。
镜头控制部73通过向照相镜头3的驱动部37发送信号,控制照相镜头3内的透镜组32和光圈33的移动。而且,镜头控制部73基于来自通信连接器26的信号,监视照相镜头3的装入及取出。
CCD移动控制部74进行与CCD移动部50进行的CCD 5的移动相关的控制。使CCD 5移动时,从CCD移动控制部74向CCD移动部50输出驱动脉冲。通过CCD移动控制部74的控制,实现手抖校正功能和除去灰尘功能这两方面的功能。即、用于除去灰尘的驱动单元兼用于抑制手抖的单元。因此,可使数码相机1小型化。
(1-2.除去灰尘模式的操作)
接着,参照图7~图9对数码相机1的“除去灰尘模式”的操作进行说明。图7是表示“除去灰尘模式”的数码相机1的操作的概略流程图,图8是表示其中的一部分操作的流程图。而且,图9表示镜头座部27朝向下方除去灰尘的样子的示意图。在图9中,让镜头座部27的面略平行于地面GB进行配置,而且,表示了镜头座部27配置于CCD 5的下侧的样子。
在该除去灰尘模式中,在判断出没有安装照相镜头、且数码相机1朝向下方的姿势(换言之,镜头座部27朝向下方,或用于安装透镜的开口部LP(参照图9)朝向下方)的情况下,使CCD 5振动,除去CCD 5的附着物(灰尘)。此外,如图9所示,用于安装透镜的开口部LP是围绕镜头座部27设置在照相机本体部2的正面一侧的呈大致圆形的开口部。用于安装透镜的开口部LP,在照相镜头3从照相机本体部2中取下时可以看到。
如图7所示,数码相机1设定为“除去灰尘模式”后,通知用开始除去灰尘户(步骤SP11)。具体地,显示部63显示“开始清洁”的文字。
而且,只有判断出没有安装照相镜头、并且数码相机1的镜头座部27朝向下方时,才进入步骤SP20进行除去灰尘操作。
具体地,首先在步骤SP12中,判断照相镜头3的安装是否被解除。
若判断出照相镜头3还处于安装在照相机本体部2上的状态时,对用户进行提醒(步骤SP13)。具体地,显示部63还显示“请取下镜头”的文字。然后,判断从除去灰尘模式开始起算是否经过了规定的时间(例如3分钟)T1(步骤SP14)。在还没有经过时间T1的期间,再次返回步骤SP12并一直到取下镜头为止继续显示该提醒。在即使经过时间T1镜头还没有取下镜头的情况下,结束该循环。
另一方面,当判断出照相镜头3从照相机本体部2上取下、即没有安装照相镜头3时,通过姿势检测传感器45检测数码相机1的姿势(步骤SP15),根据检测的姿势进行处理。
具体地,在步骤SP16中,在判断照相机本体部2的镜头座部27朝向下方时,进入步骤SP20。在步骤SP16中,在判断照相机本体部2的镜头座部27没有朝向下方时,在显示部63中显示“请将镜头座部朝向下方”的文字进行提醒(步骤SP17)。然后,判断从除去灰尘模式开始是否经过了时间T1(步骤SP18)。在还没有经过时间T1的期间中,再次返回步骤SP12并继续显示提醒直到镜头座部27朝向下方。判断出经过了时间T1时结束该循环。即、即使判断从除去灰尘模式开始经过了时间T1,镜头座部27一直没有朝向下方时,也结束该循环。
其结果,在从除去灰尘模式开始的时间T1内、照相镜头3处于未安装状态且镜头座部27朝向下方的状态下,进行除去灰尘操作(步骤SP20)。
图8是详细表示除去灰尘操作(步骤SP20)的流程图。
如图8所示,在步骤SP20中,使反射镜MR移动到上方位置(升起反射镜)(步骤SP21),打开快门25后(步骤SP22),通过向CCD移动驱动部50的操作机构511、531连续地传送来自CCD移动控制部74的驱动脉冲,使CCD 5振动时间(期间)T2(例如30秒)(步骤SP23)。其结果,从CCD 5表面除去附着于CCD 5表面的灰尘。而且,如图9所示,从CCD 5除去的灰尘,经过打开状态的快门25及用于安装镜头的开口部LP落下并向照相机本体部2的外部排出。因此,通过抑制照相机本体部2的内部灰尘的残留,可抑制CCD 5的灰尘的再次附着。
之后,关闭快门25后(步骤SP24),反射镜MR被移动到下方位置(放下反射镜)(步骤SP25)。基于此,结束除去灰尘操作。
如上所述,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数码相机1,在判断照相镜头3没有安装且镜头座部27(用于安装镜头的开口部LP)朝向下方时,振动CCD 5,从而可将从CCD 5除去的灰尘更准确地排出到数码相机1的外部。因此,可抑制灰尘对CCD 5的再次附着,并高效地除去灰尘。而且,由于在用于安装镜头的开口部LP朝向下方的状态下进行除去灰尘的操作,所以可在该除去灰尘的操作中防止从数码相机1的上方飞来的新灰尘进入照相机本体部2的内部。
(2.第二实施例)
在上述第一实施例的除去灰尘模式中,举例说明了在判断照相镜头没有安装且数码相机1(更具体的是镜头座部27和用于安装镜头的开口部LP)朝向下方时,振动CCD 5除去附着物的情况。该第二实施例在除去灰尘模式中,对在判断数码相机1具有“正姿势”(后述)时,振动CCD 5除去附着物的情况进行举例说明。
第二实施例所涉及的数码相机1(1B)是第一实施例所涉及的数码相机1(1A)的变形例。下面,以不同点为中心进行说明。
图10是表示在第二实施例所涉及的除去灰尘模式中的操作的流程图。而且,图11及图1 2是对“正姿势”进行说明的示意图。图11是表示从正面侧观看数码相机1B的各种姿势的示意图,图12是表示从侧面侧观看数码相机1B的各种姿势的示意图。
图11(a)和图12(a)是表示数码相机1处于正姿势的状态的示意图。在图11(a)和图12(a)中,数码相机1的照相机本体部2的底面BF处于略平行于地面GD的状态。具体这样配置,让CCD5的摄像面(具有大致矩形形状)CF的底边BL比上边UL接近地面GB并大致平行于地面GD(参照图11(a)),而且,CCD 5的摄像面CF的表面的法线矢量NB略平行地面GD(参照图12(a))。换言之,图11(a)和图12(a)的姿势是表现为照相镜头3的光轴L略平行于地面GD的拍摄通常的横向图像时的姿势。
这样的姿势是拍摄时使用的数码相机1的标准姿势,可以称作“标准姿势”或“正姿势”。
另一方面,图11(b)、(c)是举例说明不是正姿势的情况。图11(b)、(c)是表示处于图11(a)姿势的数码相机1B沿Z轴分别旋转90度(deg)、180度(deg)的状态。图11(b)也称为纵姿势(纵横反转姿势),图11(c)也称为上下反转姿势。
而且,图12(b)、(c)也是举例说明不是正姿势的情况。图12(b)、(c)是表示处于图11(a)姿势的数码相机1B沿X轴分别旋转90度(deg)、-90度(deg)的状态。图12(b)也称为朝向下方姿势,图12(c)也称为朝向上方姿势。
第二实施例所涉及的数码相机1B,如图11(a)和图12(a)所示,在数码相机本体部2的内部的CCD 5垂直方向下侧设置有灰尘吸附部件81。灰尘吸附部件81在其上面具有粘合剂层,可吸附从上方落下的灰尘。
数码相机1B处于正姿势时,从CCD 5除去的灰尘大部分落到配置在CCD 5垂直方向下侧的灰尘吸附部件81上,被灰尘吸附部件81吸附。因此,可抑制从CCD 5除去的灰尘附着于照相机本体部2内部的其他地方,进而可抑制附着于该其他地方的灰尘再次附着于CCD 5上。
另一方面,数码相机1B处于“非正姿势(不是正姿势)”时,从CCD 5除去的灰尘不会落到灰尘吸附部件81上而多数情况下附着于照相机本体部2的其他地方。此时,附着于该其他地方的灰尘可能在之后再次附着于CCD 5上。因此,在该第二实施例中数码相机1B处于“非正姿势”时,不进行使CCD 5振动除去附着物的除去灰尘操作。
另外,“正姿势(也称为标准姿势)”并不限于图11(a)和图12(a)所示的情况,也可是从图11(a)和图12(a)所示的状态,在容许的旋转角度(例如,从数度(deg)到十几度(deg))以内沿Z轴和/或X轴旋转的状态。而且,“非正姿势(也称为非标准姿势)”不仅是图11(b)、(c)和图12(b)、(c)所示的例子,是和正姿势不同的姿势的意思。
接着,参照图10对第二实施例所涉及的数码相机1B的除去灰尘模式的操作进行说明。
数码相机1B被设定为“除去灰尘模式”后,向用户通知开始除去灰尘(步骤SP31),数码相机1B的姿势通过姿势检测传感器45被检测出来(步骤SP32)。
之后,根据检测的姿势进行处理。具体地判断数码相机1B是否处于“正姿势”(步骤SP33)。
在步骤SP33中判断数码相机1B是正姿势时,进入步骤SP20。另一方面,判断数码相机1B不是正姿势时,在显示部63显示“请变成正姿势”的文字进行提醒(步骤SP34)。然后,判断从开始除去灰尘模式起算是否经过了规定的时间T1(步骤SP35)。当判断为还没有经过时间T1时,返回步骤SP32,再次进行检测姿势等。另一方面,当在步骤SP35中判断经过了时间T1时,结束该循环。即、在判断即使从开始除去灰尘模式起算经过了时间T1数码相机1B还不是正姿势时,也结束该循环。
这样,在从开始除去灰尘模式起算的时间T1内若数码相机1B是正姿势,进行上述的除去灰尘操作(步骤SP20)。
如上所述,根据第二实施例的数码相机1B,在数码相机1B处于正姿势时,振动CCD 5从CCD 5除去灰尘。数码相机1B处于正姿势时,大部分从CCD 5除去的灰尘会落到配置于CCD 5的垂直方向下侧的灰尘吸附部件81上,被灰尘吸附部件81吸附。因此,可更准确吸附从摄像元件除去的灰尘。因此,可抑制从CCD 5除去的灰尘附着于照相机本体部2内部的其他地方,进而,可抑制附着于该其他地方灰尘再次附着于CCD 5上。而且,在数码相机1B的标准姿势即正姿势下进行除去灰尘操作,所以具有良好的操作性。
(3.第三实施例)
上述第一及第二实施例,举例说明了在“除去灰尘模式”中振动CCD 5除去附着物的情况。该第三实施例是在“拍摄模式”中振动CCD 5除去附着物的情况的例子。
第三实施例所涉及的数码相机1(1C)是第二实施例所涉及的数码相机1(1B)的变形例。下面,以不同点为中心进行说明。
图13和图14是表示第三实施例所涉及的数码相机1C在“拍摄模式”中的操作的流程图。参照图13和图14说明“拍摄模式”的操作。
数码相机1C被设定为“拍摄模式”后,快门按钮61的操作成为拍摄待机状态。具体地,开始实时浏览图像的取得(步骤SP51)的同时开始手抖校正驱动(步骤SP52)、在显示部63进行实时浏览显示(步骤SP53)。即、在每个规定的时间间隔中,由CCD 5取得的图像通过A/D转换部21和图像处理部22的规定处理后,顺次在显示部63中显示。
在步骤SP54中判断半按快门按钮61后,通过整体控制部7进行曝光控制(AE)和聚焦控制(AF)并确定光圈值和曝光时间,同时调整透镜组32的焦点位置(步骤SP55)。
接着,进入全按快门按钮61的待机状态。在继续半按快门按钮61时,在这期间进行实时浏览显示(步骤SP53)。而且,解除快门按钮61的操作时,再次返回拍摄待机状态。
另一方面,在步骤SP56中判断全按快门按钮61时,停止实时浏览图像的取得操作和显示操作(步骤SP57),在CCD 5进行用于该图像拍摄的曝光(步骤SP58)。具体地,进行升起反射镜操作后,随着快门25的打开及关闭进行规定曝光时间的曝光操作,并进行放下反射镜操作。基于此,在CCD 5上存储有关被拍摄物体的图像信号。此外,在该曝光时间中继续手抖校正驱动,该拍摄图像可作为抑制手抖的图像被取得。
在下个步骤SP59中停止手抖校正驱动后,在步骤SP61中开始从CCD 5读取图像信号的操作。然后,在满足规定的条件时,在从CCD 5读取图像信号时并行进行除去灰尘操作(步骤SP64)。在此仅在满足数码相机1C处于正姿势的条件时,开始除去灰尘操作。
因此,检测数码相机1C的姿势(步骤SP62),判断数码相机1C是否是正姿势(步骤SP63)。
数码相机1C不是正姿势时,不进行除去灰尘操作(步骤SP64~步骤SP68),进行用于准备下个拍摄的CCD 5的定中心操作(步骤SP69)。
另一方面,数码相机1C是正姿势时,进行除去灰尘操作(步骤SP64)。
具体地,在步骤SP64中开始CCD 5的振动驱动并开始除去灰尘。CCD 5的振动驱动至少要一直持续到图像信号的读取结束(步骤SP65)。而且,CCD 5的该振动驱动持续事先预定的时间(期间)T3(例如5秒),从开始经过了该时间T3后停止(步骤SP66、SP68)。但是,进行该拍摄图像的下个拍摄准备的指示(例如,半按快门按钮的操作)时,即使没有经过该时间T3,也停止CCD 5的振动驱动(步骤SP67、SP68)。然后,进行用于准备下个拍摄的CCD 5的定中心操作(步骤SP69)。在此,作为时间T3,假设设定为比图像信号读取时间长的时间,但并不限于此,也可将小于等于图像信号读取时间的时间作为时间T3进行设定。
此外,从CCD 5读取的图像信号通过A/D转换部21和图像处理部22的规定处理后,记录在存储卡91中。这些规定的处理同除去灰尘操作并行进行。
之后,在拍摄模式中继续拍摄图像的拍摄操作时,返回步骤SP51重复进行同样的操作。
如上所述,根据该第三实施例的数码相机1C,在该拍摄图像的曝光操作结束后到该拍摄图像下个的拍摄准备操作开始为止之间,进行振动摄像元件从而除去附着于摄像元件上的灰尘的操作(除去灰尘操作)。由于在拍摄模式中(简言之拍摄中)自动进行除去灰尘操作,所以不需切换除去灰尘模式即可进行除去灰尘操作,提高了便利性。特别是在从CCD 5读取图像信号时振动CCD 5,所以可在曝光结束后很早的阶段进行除去灰尘。即、可以非常有效地利用拍摄的间隔时间。
而且,数码相机1C处于正姿势为条件,进行除去灰尘操作,所以可更准确地回收灰尘。因此,可抑制灰尘的再次附着并高效地进行除去灰尘。
(4.变形例等)
在上述的第三实施例中,示出了在每个拍摄图像的拍摄操作(即每帧的拍摄)中进行除去灰尘操作的情况,但并不限于此。例如,在每多张(例如数张)摄像图像的拍摄中进行除去灰尘操作也可。
而且,上述第三实施例的原理不仅适用于单拍也可适用于连拍。在连拍时,作为CCD 5的振动驱动持续时间T3可设定成比单拍时短的时间(例如0.3秒~0.5秒左右)。
而且,在上述第三实施例中,示出了在拍摄模式中曝光结束后从CCD 5的图像信号开始读取时间点起算在规定的期间一直进行除去灰尘操作的情况的例子,但并不限于此。例如,在拍摄模式中曝光结束后、后浏览(after view)显示中进行除去灰尘操作亦可。图15是表示这样的变形例子的流程图,代替如图14所示的各操作进行图15所示的各操作也可。另外,后浏览是在紧接着该拍摄操作结束之后在规定的时间内在显示部63上自动显示该拍摄图像的视图。根据后浏览,可确认该拍摄图像是否符合拍摄者的心意。
在图1 5中,在步骤SP64开始除去灰尘操作,原则上继续操作到后浏览显示结束前(步骤SP71、SP68)。但是,在有该拍摄图像的下个拍摄准备指示(例如,快门按钮的半按操作)时,即使在该后浏览的显示结束之前,也停止CCD 5的振动驱动,结束除去灰尘操作(步骤SP67、SP68)。
通过图15所示的各操作也可实现第三实施例相同的效果。
而且,在上述第二实施例中,示出了在从CCD 5的读取中以数码相机1B的姿势是正姿势为条件振动CCD 5的情况,但并不限于此。例如,可不限于数码相机1的姿势振动CCD 5也可。另外,此时可优选在CCD 5的上下左右的各边的周围部分设置灰尘吸附部件81,可良好地吸附从CCD 5除去的灰尘。
而且,在上述的各实施例中,对镜头可换式的数码相机1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的技术(例如第二和第三实施例所涉及的技术)也可适用于镜头不可换式的摄像装置。在镜头不可换式的情况下,由于内部机构的驱动产生灰尘,存在当该灰尘附着于摄像元件时,由于不能取下内部机构解决灰尘困难的问题。通过使用本发明的技术,除了这样镜头可换式摄像装置以外,也可除去附着于摄像元件上的灰尘。但是,镜头可换式摄像装置,容易发生灰尘附着于摄像元件,所以本发明的技术对于镜头可换式摄像装置尤其有效。
而且,在上述的各实施例中,通过在显示部63上显示规定的文字实现对用户的警告(或通知),但并不限于此。例如,通过输出声音进行警告等也可。
而且,上述各实施例,示出了通过CPU按照程序进行运算处理实现各种功能的情况,但这些功能的全部或一部分通过专用的电路实现也可。特别是使用逻辑电路构造进行重复运算的部分,可实现高速运算。

Claims (6)

1.一种摄像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摄像元件,用于将被拍摄物体的光学图像转换为图像信号;
驱动单元,用于振动驱动所述摄像元件;
姿势检测单元,用于检测所述摄像装置的姿势;以及
控制单元,在所述姿势检测单元检测出的所述摄像装置
的姿势是规定的姿势的情况下使所述摄像元件振动,除去附着于所述摄像元件上的灰尘。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规定的姿势包括拍摄时所使用的标准姿势。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灰尘吸附部件,所述灰尘吸附部件用于吸附从所述摄像元件除去的灰尘;
在所述拍摄装置处于所述规定的姿势时,所述灰尘吸附部件被配置在所述摄像元件的垂直方向下侧。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摄像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灰尘吸附部件,所述灰尘吸附部件用于吸附从所述摄像元件除去的灰尘;
在所述拍摄装置处于所述规定的姿势时,所述灰尘吸附部件被配置在所述摄像元件的垂直方向下侧。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摄像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单元,在由所述摄像元件所拍摄的图像曝光结束后使所述摄像元件振动,除去附着于所述摄像元件上的灰尘。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摄像装置是镜头可换式的摄像装置;
所述摄像装置还包括检测照相镜头的装卸的装卸检测单元;
其中,所述控制单元在判断出照相镜头没有安装、且本体部的用于安装镜头的开口部朝向下方时,使所述摄像元件振动。
CN2007800000989A 2006-01-12 2007-01-12 摄像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31051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6004704A JP2007189401A (ja) 2006-01-12 2006-01-12 撮像装置
JP004704/2006 2006-01-12
PCT/JP2007/050289 WO2007080948A1 (ja) 2006-01-12 2007-01-12 撮像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310518A CN101310518A (zh) 2008-11-19
CN101310518B true CN101310518B (zh) 2010-12-22

Family

ID=3825635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7800000989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310518B (zh) 2006-01-12 2007-01-12 摄像装置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8023008B2 (zh)
EP (1) EP1973339A1 (zh)
JP (1) JP2007189401A (zh)
KR (1) KR20080083096A (zh)
CN (1) CN101310518B (zh)
TW (1) TW200742421A (zh)
WO (1) WO2007080948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128868B2 (ja) * 2007-07-30 2013-01-23 富士通株式会社 ライブラリ装置、およびロボットの制御方法
JP2009147736A (ja) * 2007-12-14 2009-07-02 Hoya Corp デジタルカメラ
JP2012015567A (ja) * 2008-09-11 2012-01-19 Panasonic Corp 撮像装置、カメラ本体
USD739452S1 (en) 2012-11-09 2015-09-22 I.Am.Symbolic, Llc Mobile device camera accessory
US20140132781A1 (en) * 2012-11-09 2014-05-15 I.Am.Symbolic, Llc Mobile device camera accessory
USD732598S1 (en) 2012-11-09 2015-06-23 I.Am.Symbolic, Llc Mobile device camera enclosure
CN103986855B (zh) * 2014-03-19 2017-05-17 北京天地玛珂电液控制系统有限公司 一种煤矿综采工作面用具有自除尘功能的摄像仪
JP6458618B2 (ja) * 2015-04-17 2019-01-30 リコーイメージング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
US10023026B2 (en) 2015-11-20 2018-07-17 Magna Mirrors Of America, Inc. Vehicle rear slider window assembly with enhanced rail attachment
JP6286732B1 (ja) * 2016-09-08 2018-03-07 エスゼット ディージェイアイ テクノロジー カンパニー リミテッドSz Dji Technology Co.,Ltd 撮像システム、移動体、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JP6942546B2 (ja) * 2016-10-21 2021-09-2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その撮像方法
JP2020005142A (ja) * 2018-06-28 2020-01-0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プログラム、記憶媒体
JP7484472B2 (ja) 2020-06-16 2024-05-16 ソニーグループ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
CN114384663B (zh) * 2020-10-22 2023-06-3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光学镜头及其装配工艺方法、摄像模组、电子设备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3338968A (ja) * 2002-05-20 2003-11-28 Olympus Optical Co Ltd カメラ及びこれに用いる撮像素子ユニット
CN1462145A (zh) * 2002-05-17 2003-12-17 奥林巴斯光学工业株式会社 电子摄像装置
JP2005151233A (ja) * 2003-11-17 2005-06-09 Olympus Corp カメラ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197968B2 (ja) 2003-02-07 2008-12-17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電子撮像装置
US7446809B2 (en) * 2003-11-17 2008-11-04 Olympus Corporation Lens replacement type imaging apparatus, control apparatus, cleaning apparatus, and cleaning method
JP2006293036A (ja) 2005-04-11 2006-10-26 Canon Inc 光学機器及び当該光学機器における異物除去方法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462145A (zh) * 2002-05-17 2003-12-17 奥林巴斯光学工业株式会社 电子摄像装置
JP2003338968A (ja) * 2002-05-20 2003-11-28 Olympus Optical Co Ltd カメラ及びこれに用いる撮像素子ユニット
JP2005151233A (ja) * 2003-11-17 2005-06-09 Olympus Corp カメラ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310518A (zh) 2008-11-19
EP1973339A1 (en) 2008-09-24
US8023008B2 (en) 2011-09-20
JP2007189401A (ja) 2007-07-26
US20100146722A1 (en) 2010-06-17
TW200742421A (en) 2007-11-01
KR20080083096A (ko) 2008-09-16
WO2007080948A1 (ja) 2007-07-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310518B (zh) 摄像装置
CN101310522B (zh) 摄像装置
US7639932B2 (en) Imaging apparatus
US7680403B2 (en) Image pickup apparatus controlling shake sensing and/or shake compensation during dust removal
JP4811358B2 (ja) 撮像装置
TWI444696B (zh) 外接鏡頭、攝像裝置、攝像系統、外接鏡頭之控制方法及程式
US7693406B2 (en) Image capturing apparatus, method of controlling the same, and storage medium
JP2008157979A (ja) デジタルカメラ
CN101207715A (zh) 数字照相机
JP4811359B2 (ja) 撮像装置
US8013896B2 (en) Imaging apparatus including shaking correction for a second imaging sensor
JP2003107338A (ja) オートフォーカス装置
US9621799B2 (en) Imaging apparatus
JP2007047323A (ja) 光学機器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JP2008141675A (ja) 撮像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JP2005175796A (ja) デジタルカメラ
JP2004271693A (ja) デジタルカメラ
JP2004271694A (ja) デジタルカメラ
JP6458618B2 (ja) 撮像装置
JP2009015184A (ja) 撮像装置
JP5372439B2 (ja) 撮像装置および撮像装置の制御方法
JP2003107337A (ja) オートフォーカス装置
JP2011250235A (ja) 撮像装置
JP2006058498A (ja) デジタルカメラ
JP2008028545A (ja) デジタルカメラ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01222

Termination date: 2013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