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306672A - 气囊装置 - Google Patents

气囊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306672A
CN101306672A CNA2008100818594A CN200810081859A CN101306672A CN 101306672 A CN101306672 A CN 101306672A CN A2008100818594 A CNA2008100818594 A CN A2008100818594A CN 200810081859 A CN200810081859 A CN 200810081859A CN 101306672 A CN101306672 A CN 10130667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forementioned
main body
discharge orifice
liner main
lin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810081859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后藤喜明
尾藤和彰
石黑直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yoda Gosei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oyoda Gosei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yoda Gosei Co Ltd filed Critical Toyoda Gosei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30667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30667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3Inflatable members
    • B60R21/239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venting mea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3Inflatable members
    • B60R21/231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 B60R21/2334Expansion control features
    • B60R21/2338Teth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3Inflatable members
    • B60R21/231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 B60R21/2334Expansion control features
    • B60R21/2338Tethers
    • B60R2021/23386External tether means
    • B60R2021/23388External tether means having ends which are movable or detachable during deploymen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ir Bag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气囊装置,在该气囊装置中,气囊的排出孔可以利用衬片部件进行开闭。衬片部件由衬片主体和调整带构成。调整带将前端侧作为缝制在衬片主体上的连结部位,使根部侧与开闭控制装置连结。连结部位与衬片主体之间的缝合部位形成大致直线状,使连结部位的根部侧的第1末端配置于比前端侧的第2末端更从开闭控制装置远离的位置上。调整带在气囊膨胀时维持其与开闭控制装置的连结时,使构成缝合部位的缝合线从第1末端侧断裂,解除连结部位和衬片主体之间的缝制,使排出孔开口。

Description

气囊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气囊装置,其具有设定为可以抑制膨胀时的内压的气囊。
背景技术
当前,作为气囊装置,如特开2000-43672公报所示,具有如下结构:在气囊上形成可以使膨胀用气体的一部分排出的排出孔,使该排出孔可以利用与开闭控制装置连结的衬片部件开闭,与乘客的就座位置及体型对应而控制排出孔的开闭,从而抑制气囊在膨胀时的内压。
在该气囊装置中,具有下述结构:沿排出孔周缘的整个圆周上设置大致圆环状的缝合部位,将由具有可扰性的薄片材料构成且设定为可以闭塞排出孔的大小的衬片,利用缝合线缝制在气囊上。并且,该衬片部件具有下述结构:在解除该衬片部件与开闭控制装置的连结的状态下气囊进行膨胀时,维持排出孔的闭塞状态,在维持该衬片部件与开闭控制装置的连结的状态下气囊进行膨胀时,被开闭控制装置限制移动,从而使缝合部位的缝合线断裂而解除与排出孔周缘的连结,以从气囊剥离的方式使排出孔开口。
但是,在现有的气囊装置中,将衬片部件缝制在气囊中的排出孔周缘上的缝合部位,沿排出孔周缘的整个圆周以大致圆环状配置。即,在现有的气囊装置中,缝合部位与通过开闭控制装置的移动限制进行作用的张力的作用方向大致正交的宽度部位上形成。由此,在现有的气囊装置中,由于在利用开闭控制装置进行移动限制时作用的张力,在该缝合部位中的宽度部位上暂时进行作用,因此,存在缝合线难以断裂以使衬片部件迅速打开,从而无法使衬片部件打开而使排出孔顺畅地开口的情况。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排出孔可以迅速开口的气囊装置。
本发明的目的可以利用下述结构的气囊装置实现。其具有以下部分而构成:
气囊,其使膨胀用气体流入,从收容时的折叠状态进行膨胀,同时具有排出孔,其可以使流入的前述膨胀用气体的一部分排出;
开闭控制装置,其控制前述排出孔的开闭;以及
衬片部件,其与前述排出孔的周缘结合,同时与前述开闭控制装置连结,构成为在前述气囊膨胀时解除与前述开闭控制装置之间的连结时,使前述排出孔闭塞,在前述气囊膨胀时维持与前述开闭控制装置之间的连结时,使前述排出孔开口,该衬片部件配置为可以与前述气囊一起折叠,
前述衬片部件由衬片主体和具有可挠性的带状调整带构成,该衬片主体由具有可挠性的薄片材料构成,与前述排出孔周缘结合,并且使前述排出孔开闭,该调整带与该衬片主体重叠配置,调整利用前述衬片主体进行的前述排出孔的开闭,
该调整带构成为,使前端侧利用缝合线缝制在前述衬片主体上,作为与前述衬片主体连结的连结部位,同时使根部侧与前述开闭控制装置连结,
前述连结部位中的与前述衬片主体的缝合部位构成为,
从前述连结部位的根部端侧至前端侧形成大致直线状,同时使成为根部端侧的第1末端,配置在与前端侧的第2末端相比,在前述气囊膨胀时更从前述开闭控制装置远离的位置上,
并且,在维持与前述衬片主体之间的缝制时,前述衬片主体使前述排出孔闭塞,在解除与前述衬片主体之间的缝制时,前述衬片主体使前述排出孔开口,
前述调整带构成为,
在前述气囊膨胀时解除与前述开闭控制装置之间的连结时,维持其与前述衬片主体之间的缝制,使前述排出孔闭塞,
在前述气囊膨胀时维持其与前述开闭控制装置之间的连结时,使构成前述缝合部位的前述缝合线从前述第1末端侧断裂,从而使前述缝合部位断裂,解除前述连结部位和前述衬片主体之间的缝制。
在本发明的气囊装置中,在以维持调整带和开闭控制装置之间的连结的状态下气囊展开膨胀时,与气囊的排出孔周缘结合的衬片主体,随着气囊的展开膨胀而以从开闭控制装置离开的方式移动,但维持该与开闭控制装置之间的连结的调整带构成为,使从开闭控制装置至缝制在衬片主体上的连结部位的长度尺寸固定,并且不解除连结。因此,衬片主体伴随气囊的展开膨胀而以从开闭控制装置离开的方式移动,此时,牵引调整带,以使其从连结部位至开闭控制装置的部位以直线状延伸,同时,以使调整带的连结部位从开闭控制装置远离的方式牵引。并且,由于调整带的连结部位利用缝合线缝制在衬片主体上,所以衬片在以使连结部位从开闭控制装置远离的方式牵引时,使缝合线断裂,从而解除与调整带的连结部位之间的缝制状态,然后以从开闭控制装置远离的方式移动,在解除其与连结部位之间的缝制后,以从排出孔的周缘部位剥离的方式打开,使排出孔开口。
此时,在本发明的气囊装置中,由于调整带的连结部位中的与衬片主体缝合的缝合部位,从连结部位的根部端侧至前端侧形成大致直线状,同时使成为根部端侧的第1末端,配置在与前端侧的第2末端相比在气囊膨胀时从开闭控制装置远离的位置上,因此在通过衬片主体进行牵引时,在第1末端侧产生应力集中,可以使缝合部位的缝合线从第1末端至第2末端按顺序顺畅地断裂。因此,在本发明的气囊装置中,可以使构成缝合部位的缝合线顺畅且迅速地断裂,可以将连结部位迅速地从衬片主体上剥离。并且,如果解除衬片主体和连结部位之间的缝制状态,则衬片主体被从排出孔排出的膨胀用气体推压而打开,使排出孔开口。
由此,在本发明的气囊装置中,可以使衬片部件顺畅地打开而使排出孔迅速开口。
另外,在本发明的气囊装置中,如果构成为,使前述衬片主体配置多片,以使它们在闭塞前述排出孔的区域中相互重叠,同时利用前述缝合部位与前述连结部位相互缝制在一起,则在解除调整带和开闭控制装置之间的连结的状态下气囊展开膨胀时,可以防止衬片主体被膨胀用气体推压而卷起,可以抑制膨胀用气体从由衬片主体闭塞的排出孔泄漏。当然,由于在维持调整带和开闭控制装置之间的连结的状态下气囊展开膨胀时,构成缝合部位的缝合线断裂,解除衬片主体与连结部位缝制在一起的状态,所以各衬片主体顺畅地打开而使排出孔开口。
并且,在上述结构的气囊装置中,如果构成为使调整带中的连结部位配置为进入排出孔的开口区域,则所有的衬片主体利用配置为进入排出孔的开口区域的缝合部位,与连结部位缝制在一起。换言之,由于所有的衬片主体在成为排出孔的中央附近的位置上相互缝制,因此,在解除调整带和开闭控制装置之间的连结的状态下气囊展开膨胀时,即使衬片主体被膨胀用气体推压,也可以防止相互错位移动,即,在上述结构的气囊装置中,由于即使不将所有的衬片主体设定为闭塞排出孔整体的大小,只要是作为整体具有可以闭塞排出孔的结构,就可以防止在利用衬片主体进行闭塞时从排出孔泄漏膨胀用气体衬片,所以可以将各衬片部件的大小设定为,仅闭塞从与排出孔周缘的结合部位至缝合部位的部位。因此,与使用多片可以闭塞排出孔整体的大小的衬片主体的情况相比,可以使构成衬片主体的基材的量减少。
另外,在上述结构的气囊装置中,如果使调整带中与衬片主体连结的部位形成为,大致沿着在气囊膨胀时维持与开闭控制装置之间的连结的状态下,气囊膨胀时的调整带的牵引方向,则可以使牵引时的牵引力容易作用在第1末端上,使构成缝合部位的缝合线迅速断裂,所以优选。
另外,在上述结构的气囊装置中,由于如果使缝合部位构成为,在第1末端和第2末端的附近部位上,将连结部位缝制在衬片主体和排出孔的周缘部位上,则各衬片主体使除了衬片主体本身结合在排出孔的周缘部位上的结合部位之外的部位,利用缝合部位缝制在排出孔的周缘部位上,所以可以进一步抑制在解除调整带和开闭控制装置之间的连结的状态下,气囊展开膨胀时从排出口泄漏膨胀用气体。
另外,在上述结构的气囊装置中,如果使衬片主体构成为,分别在以排出孔的中央为中心而成为放射状的位置,与排出孔的周缘结合,则在打开时基本不受其他衬片主体的衬片影响,使各衬片主体分别顺畅地打开,所以优选。
另外,在上述结构的气囊装置中,也可以使前述排出孔由狭缝构成,该狭缝是对构成前述气囊的基布,以使其中央侧凸出的方式以线状形成切口而构成的,1片前述衬片主体,由构成前述气囊的基布中的由前述狭缝包围的部位构成,在成为上述结构的情况下,与使所有的衬片主体由与气囊不同的基布构成衬片的情况相比,可以减少构成衬片主体的布料的量,所以优选。
另外,在上述结构的气囊装置中,由于如果构成为,使衬片部件配置在气囊的内周侧,则衬片主体从气囊内周侧闭塞排出孔,所以与使衬片部件配置在气囊的外周侧的情况相比,可以抑制利用衬片主体闭塞时从排出孔泄漏膨胀用气体衬片。相反,也可以构成为使衬片配置在气囊的外周侧,在此情况下,由于衬片主体从气囊的外周侧闭塞排出孔,所以与使衬片部件配置在气囊的内周侧的情况相比,在衬片主体被膨胀用气体推压而打开时,可以使其顺畅地打开。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搭载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副驾驶席用气囊装置的仪表板和乘客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气囊装置的沿左右方向的剖面图,是表示图1的II-II部位的图。
图3是表示在本实施方式的气囊装置中使用的卡止部件的部位的局部放大剖而图。
图4是从前方侧观察使本实施方式的气囊装置中使用的气囊以单体膨胀的状态的斜视图。
图5是沿使图4的气囊以单体膨胀的状态的前后方向的剖面图。
图6是表示构成图4的气囊的部件的俯视图。
图7是表示图4的气囊中的排出孔部位附近的局部放大俯视图。
图8是表示排出孔部位附近的放大剖面图,是表示大致沿前后方向的剖面和大致沿上下方向的剖面的图。
图9是表示在图4的气囊中,衬片和排出孔的周缘部位的概略分解斜视图。
图10是表示在本实施方式的气囊装置中,在排出孔开口的状态下使气囊膨胀完成的状态的概略剖面图。
图11是表示在本实施方式的气囊装置中,在排出孔闭塞的状态下使气囊膨胀完成的状态的概略剖面图。
图12是表示在本实施方式的气囊装置中,利用衬片部件的连结部件解除衬片主体的闭塞的过程的概略分解斜视图。
图13是从前方侧观察的使使用了其他方式的衬片部件的气囊以单体膨胀的状态的斜视图。
图14是使图13的气囊以单体膨胀的状态的沿前后方向的剖面图。
图15是表示图13的气囊中的排出孔部位附近的局部放大俯视图。
图16是从气囊的内周侧观察图15的排出孔的局部放大后视图。
图17是表示在图15的气囊中,衬片部件和排出孔的周缘部位的概略分解斜视图。
图18是表示在图15的气囊中,利用衬片部件的连结部件解除衬片主体的闭塞的过程的概略分解斜视图。
图19是表示其他方式的衬片部件的概略俯视图。
图20表示图19的衬片部件和排出孔的周缘部位的概略分解斜视图。
图21是表示另一个其他方式的衬片的概略俯视图。
图22是表示图21的衬片部件和排出孔的周缘部位的概略分解斜视图。
图23是表示在本实施方式的气囊装置中,在衬片部件的调整带在连结部位的根部端附近以没有折叠的状态收容的情况下,利用连结部件解除衬片主体的闭塞的过程的概略分解斜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基于附图说明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配置于副驾驶席前方的副驾驶席用的气囊装置作为例子进行说明,但可以应用本发明的气囊装置并不限于此,例如,本发明也可以应用于方向盘用的气囊装置。
本实施方式的副驾驶席用气囊装置M如图1所示,是配置于仪表板1的上表面2侧的内部的上部安装型。气囊装置M如图1、2所示,其具有下述部分而构成:被折叠的气囊21;充气机14,其向气囊21供给膨胀用气体;外壳6,其收容保持气囊21及充气机14;保持器18,其用于将气囊21及充气机14安装在外壳6上;气囊罩16,其覆盖折叠后的气囊21;作为开闭控制装置的卡止部件10,其控制在气囊21上形成的后述排出孔27的开闭;以及衬片部件45,其与气囊21中的排出孔27的周缘结合。充气机14和卡止部件10由控制装置60控制动作。
此外,本说明书中的上下、前后及左右方向,只要不特别说明,均与车辆前进状态中的车辆的上下、前后及左右方向一致,对于气囊21,则与其在车辆搭载状态时使膨胀完成的状态下的上下、前后及左右方向一致。
控制装置60如图1所示,与位置检测传感器61、重量传感器62、及碰撞检测传感器63等电气连接,该位置检测传感器61作为可以检测就座在座位SE上的乘客MP的体型及仪表板1和乘客MP的距离的乘客检测传感器,该位置检测传感器62作为可以检测乘客MP的体重的乘客检测传感器,该碰撞检测传感器63可以检测车辆的加速度及加速方向,控制装置60输入来自这些位置检测传感器61、重量传感器62及碰撞检测传感器63等的电气信号,使充气机14动作,同时控制作为开闭控制装置的卡止部件10的动作,以使气囊21以适当的膨胀模式进行膨胀。
气囊罩16构成为,与合成树脂制的仪表板1一体地形成,在气囊21展开膨胀时,前后二扇门部16a、16b被气囊21推压而打开。
另外,在气囊罩16的门部16a、16b的周围,形成与外壳6连结的连结部16c。
充气机14具有下述部分而构成:大致圆柱状的主体部14a,其具有多个气体喷出口14b;以及大致四方板状的凸缘部14c,其从主体部14a的外周面凸出地配置。
外壳6形成为金属板制的大致长方体形状,在上端侧具有长方形的开口,具有下述部件而构成:大致长方形板状的底壁部7,其使充气机14从下方插入而安装;以及周壁部8,其从底壁部7的外周缘向上方延伸,与气囊罩16的连结壁部16c卡止。外壳6在底壁部7的部位上配置与车辆的车体侧连结的未图示的托架。另外,在底壁部7的成为充气机14插入用的插入孔7a附近的左侧形成通孔7b,其使在构成衬片部件45的后述调整带52的根部52b侧设置的环部58可以插入。
另外,在底壁部7的下部侧的贯通孔7b附近的部位上,如图2、3所示配置作为开闭控制装置的卡止部件10,其连结衬片部件45的调整带52的根部52b侧。该卡止部件10由卡止销钉11和致动器12构成,该卡止销钉11插入形成于调整带52的根部52b侧的环部58中,该致动器12紧固在底壁部7的下表面侧上,可拉入卡止销钉11地进行动作。如果致动器12进行动作而拉入卡止销钉11,则卡止销钉11如图3的双点划线所示,从将环部58卡止的状态转换至解除卡止的状态。该致动器12只要是可以利用来自控制装置60的电气信号而使卡止销钉11移动,则可以使用:活塞压力缸,其利用流体压力,该流体压力包括油压、水压、气压、以及充气机等产生的膨胀气体压力;电动机,其利用上述的流体压力或电力;电磁螺线管;以及利用复位时的弹性力的弹簧等。此外,在底壁部7的下表面侧的通孔7b的周缘上,在与致动器12相对的缘部侧,如图3所示配置支撑台7c,其支撑卡止部件10的卡止销钉11的前端,防止在卡止时环部58从卡止销钉11脱离。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气囊21和充气机14,通过配置在气囊21内的圆环状保持器18的多个螺栓18a,穿过气囊21中的气体流入口24的周缘23、外壳6的底壁部7及充气机14的凸缘部14c,用螺母19紧固,从而安装在外壳6上。
气囊21如图4、5所示,使膨胀完成时的形状为以前端侧作为顶部的大致四角锥状,其具有下述部件而构成:上侧壁部21a及下侧壁部21b,它们在上下两侧沿大致左右方向配置;左侧壁部21c及右侧壁部21d,它们在左右两侧沿大致前后方向配置;以及后侧壁部21e,其以在作为乘客侧的后侧连结上侧壁部21a和下侧壁部21b的方式,沿大致左右方向配置。另外,本实施方式的气囊21具有下述部件而构成:乘客保护部29,其配置于在膨胀完成时成为乘客侧的后部侧;以及大致筒状的车体侧部22,其配置在膨胀完成时位于乘客保护部29的前方侧的仪表板1和挡风玻璃4之间,前端侧被闭塞,在成为膨胀完成时的气囊21中的下侧壁部21b的前端侧的车体侧部22的左右方向中央附近的部位上,配置气体流入口24,其开口为圆形,以使膨胀用气体流入,其周缘23安装在外壳6上。在气体流入口24的周缘23上形成多个安装孔25,其使保持器18的螺栓18a插入,用于将气体流入口24的周缘23安装在外壳6的底壁部7上。另外,在气囊21中的左侧壁21c、右侧壁21d上形成可以排出剩余的膨胀用气体的通风孔26。并且,在左侧壁部21c上,在通风孔26的上方侧形成开口为大致三角形的排出孔27。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排出孔27如图5所示,使其外形形状为在气囊21膨胀完成时,将底边配置为在下缘侧沿大致前后方向的大致等腰三角形。
乘客保护部29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具有凸出部30L、30R,其配置为,在气囊21膨胀完成时沿左右方向并列设置,同时分别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略微向后方凸出地形成。另外,在凸出部30L、30R之间形成凹部31,其略微向前方凹陷,在上下方向上延伸((参照图4、5、9、10))。在本实施方式的气囊21中,膨胀完成时的气囊21中的乘客保护部29在约束乘客MP时,利用左右的凸出部30L、30R,约束进行前进移动的乘客MP的左右肩部,从而抑制乘客MP的前进移动,在约束肩部而抑制前进移动后,可以利用凸出部30L、30R之间的凹部31的部位,柔和地承受乘客MP的头部。
本实施方式的气囊21是由具有可挠性的织布构成的规定形状的基布的周缘相互结合而构成的,该织布由聚酯线或聚酰胺线等构成。如图6所示,由第1基布33和第2基布38这2片基布构成,该第1基布33构成左侧壁部21c、右侧壁部21d及下侧壁部21b的前部侧部位21ba,该第2基布构成上侧壁部21a、后侧壁部21e及下侧壁部21b的后部侧部位21bb。
第1基布33为与展开的蝴蝶形状近似的左右对称形状,如图6所示,具有下述部件而构成:大致长方形的下侧部位34,其构成车体侧部22中的气体流入口24的周缘23;以及大致四方板状的左侧部位35和右侧部位36,它们配置为从下侧部位34向左右两侧延伸。下侧部位34构成作为膨胀完成的气囊21的下侧壁部21b中的气体流入口24附近的前部侧部位21ba。左侧部位35及右侧部位36分别主要构成膨胀完成的气囊21的左侧壁部21c、右侧壁部21d。
第2基布38构成为,使构成气囊21中的上侧壁部21a、后侧壁部21e、及下侧壁部21b的后部侧部位21bb的部位,分别成为直列配置的大致带状,以将长度方向(搭载于车辆时的前后方向)的中央侧作为幅宽部的方式,使宽度方向(搭载于车辆时的左右方向)侧的两边缘弯曲。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第2基布38成为扁平的大致菱形,以使构成上侧壁部21a的部位侧,与构成下侧壁部21b的部位侧相比较宽。在第2基布38中的中央附近,形成沿长度方向配置的切口部39。该切口部39构成为,使周缘形状与第2基布38的外形形状近似,开口为扁平的大致菱形形状。即,切口部39形成使第2基布38中的宽度方向侧的中心线为中心的线对称形状,分别形成将以中间部位向第2基布38的缘部侧凸出的方式弯曲而构成的2个周缘部39a、39b,在两端侧结合的形状。另外,切口部39形成为,使开口宽度尺寸最大的宽度部位39c,与第2基布38中构成为最大宽度的宽度部位38a相比,略微位于下缘部38e侧(搭载于车辆时的下方侧)。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气囊21中,乘客保护部29中的凸出部30L、30R及凹部31,通过将第1基部33的左侧部位35及右侧部位36和第2基布38的周缘互相重叠,以及将第2基布38中的切口部39的周缘部39a、39b互相重叠并缝合而构成。另外,在气囊21中,如图5、6所示,配置加强气体流入口24的周缘23的2片加强布41,42。
衬片部件45配置于气囊21的外周侧,如图4,5,7~9所示,由衬片主体46和调整带52构成,该衬片主体46与排出孔27的周缘部位28结合,同时使排出孔27开闭,该调整带52与衬片主体46重叠配置而利用衬片主体46调整排出孔27的开闭。
衬片主体46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如图7~9所示,由在闭塞排出孔27的区域中相互重叠地配置的第1片部47、第2片部48和第3片部49这3片构成。各第1片部47、第2片部48和第3片部49与气囊21相同地,由聚酯线或聚酰胺线等构成的具有可挠性的织布形成,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仅使配置于外周侧的第3片部49形成可以单独闭塞排出孔27的大小,形成与排出孔27大致相似形状的等腰三角形状。配置于内周侧的第1片部47及第2片部48,形成部分地覆盖排出孔27的大小,第1片部47的外形形状成为将与第3片部49大致一致的等腰三角形的后缘侧沿上下方向切去的形状,第2片部48的外形形状成为将与第3片部49大致一致的等腰三角形的前缘侧沿上下方向切去的形状。具体地说,第1片部47构成为,在排出孔27中,对后述的缝合部位50的前边50a和后述的缝合部位55之间的区域,包含周缘部位28进行闭塞,切去位于缝合部位55后方的区域。相同地,第2片部48构成为,对在排出孔27中的缝合部位50的后述后边50b和缝合部位55之间的区域,包含周缘部位28进行闭塞,切去位于缝合部位55前方的区域。并且,在排出孔27中的配置缝合部位55的区域中,将构成衬片主体46的第1片部47、第2片部48和第3片部49相互重叠地配置。
并且,第1片部47、第2片部48和第3片部49分别缝制在排出孔27的周缘部位28上。具体地说,通过将第1片部47相对于排出孔27以确保缝边的方式稍微向前方偏移,与左侧壁部21c的外周侧重叠,将第2片部48以确保缝边量的方式稍微向后方偏移,与第1片部47的外周侧重叠,然后将第3片部49一边将缝边量稍微向下方偏移而堵塞排出孔27整体,一边以与第2片部48的外周侧重叠的状态下,利用缝合线T1形成与排出孔27的开口形状大致相似的大致等腰三角形的连续状的缝合部位50,沿排出孔27的周缘部位28的整个周长进行缝制,从而第1片部47、第2片部48和第3片部49分别与排出孔27的周缘部位28结合。即,在本实施方式的气囊21中,各第1片部47、第2片部48和第3片部49构成为,在闭塞排出孔27的区域中相互重叠地配置,利用沿排出孔27的周缘部位28的整个周长进行包围而形成的缝合部位50,缝制在气囊21的左侧壁部21c(第1基布33的左侧部位35)上。具体地说,如图7~9所示,第1片部47利用缝合部位50中的前边50a与左侧壁部21c结合,第2片部48利用缝合部位50中的后边50b与左侧壁部21c结合,第3片部49利用缝合部位50中的下边50c与排出孔27的周缘部位28结合。换句话说,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衬片主体46的各第1片部47、第2片部48、第3片部49,分别在以排出孔27的中央作为中心而成为放射状的位置,缝制在排出孔27的周缘部位28上。另外,各第1片部47、第2片部48和第3片部49以在闭塞排出孔27的区域上相互重叠的状态下,利用后述的缝合部位55与调整带52的连结部位54相互缝制在一起(参照图8)。
调整带52由具有可挠性的带状布料构成,使前端52a侧与衬片主体46连结,使根部52b侧与作为开闭控制装置的卡止部件10连结,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配置为与排出孔27的底边大致正交,大致沿排出孔27的长度方向即上下方向(参照图5,7)。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调整带52使前端52a侧向衬片主体46侧折回,将折回的部分利用缝合线T2缝制在衬片主体46上。即,在本实施方式的调整带52中,将从折回部53至前端52a的部位,作为与衬片主体46连结的连结部位54而构成,将从折回部53至根部52b的部位与卡止部件10侧连结而构成为牵引连结部位54的牵引部位57。并且,调整带52构成为,仅将从折回部53至前端52a的部位即连结部位54利用缝合线T2缝制在衬片主体46上。
连结部位54构成为,使其长度方向与牵引部位57的长度方向一致,将调整带52的前端52a侧在折回部53处折回,使用缝合线T2在缝合部位55的部位上缝制衬片主体46(第1片部47、第2片部48、第3片部49)。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连结部位54使前端54a位于下方,使成为折回部53侧的根部端54b位于与前端54a相比更从卡止部件10侧远离的上方,在排出孔27的宽度方向(前后方向)的大致中央,配置在沿长度方向(上下方向)跨越排出孔27的位置上。缝合部位55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在连结部位54的宽度方向的大致中央处,形成为沿连结部位54的长度方向的大致直线状,其构成为,使成为根部端54b侧(折回部53侧)的第1末端55a,与配置于下方侧的前端54a侧的第2末端55b相比,配置在气囊21膨胀时更从卡止部件10远离的位置的上方侧。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缝合部位55构成为,在第1末端55a和第2末端55b的附近部位上,将连结部位54缝制在衬片主体46和排出孔27的周缘部位28上。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缝合部位55如图8(a)所示,使用上线和下线这2根缝合线T2构成。并且,具体地说,缝合部位55构成为,使第1末端55a配置于成为排出孔27的上缘侧的周缘部位28上,使第2末端55b配置于排出孔27的下缘侧中,比缝合部位50的下边50c更靠前方的位置上。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防止缝合部位55在第1末端55a附近的部位和第2末端55b附近的部位上开线,分别实施以直线状重复的倒缝。并且,缝合部位55设定为下述强度,即,在环部58卡止在卡止部件10的卡止销钉11上的状态下气囊21展开膨胀时,构成缝合部位55的缝合线T2从第1末端55a侧断裂,从而使缝合部位55断裂。缝合部位55的断裂强度可以通过线迹针距变更或缝合线T2的粗细的变更而进行调整。
在牵引部位57的根部52b侧配置由具有可挠性的绳状材料构成的环部58。环部58构成为可以插入卡止部件10的卡止销钉11,如图2所示,在折叠收容气囊21时,插入卡止销钉11而卡止在卡止部件10上。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牵引部位57的长度尺寸设定为,在维持环部58和卡止销钉11之间卡止的状态下,气囊21展开膨胀时,使调整带52的连结部位54缝制在衬片主体46上的缝合部位55的整个区域可以可靠地断裂,即,与在维持调整带52和卡止销钉11连结的状态下,气囊21膨胀完成时的调整带52的连结部位54中的缝合部位55的第2末端55b、和卡止销钉11之间的直线距离相比,更短的尺寸。
下面,对本实施方式的气囊21的制造进行说明。在第1基布33上预先形成通风孔26和排出孔27。并且,在第1基布33的外表面侧上,将衬片主体46中的第1片部47以闭塞排出孔27的方式配置,将第2片部48以及第3片部49分别在闭塞排出孔27的区域中相互重合的方式,在偏移若干缝边量的同时按顺序重叠,沿排出孔27的周缘部位28的整个周长,使用缝合线T1形成缝合部位50,将衬片主体46缝制在第1基布33上。然后,将预先形成环部58的调整带52,在折回部53的部位处折回,将连结部位54重叠在第3片部49上,使用缝合线T2形成缝合部位55,将连结部位54缝制在衬片主体46(第1片部47、第2片部48、第3片部49)及排出孔27的周缘部位28上,使衬片部件45与第1基布33连结。并且,在第1基布33上按顺序重叠加强布41、42,缝制在成为气体流入口24的周缘23的部位上。然后通过开孔加工形成气体流入口24及安装孔25。此外,气体流入口24和安装孔25也可以在第1基布33及加强布41、42上预先形成。
然后,将第2基布38在宽度方向侧的中央折叠,以使切口部39的周缘部39a、39b相互重叠,将周缘部39a、39b  相缝制。然后,一边将由周缘部39a、39b相互缝制而构成的缝合部位的缝边,配置于内侧,一边展开第2基布38,将第2基布38的上缘部38d缝制在第1基布33中的下侧部位34的前缘部34a上。相同地,将第2基布38的下缘部38e缝制在第1基布33中的下侧部位34的后缘部34b上。并且,将下侧部位34中的前后的左缘部34c缝制在左侧部位35的周缘部35a中的根部侧缘部35b上,将右缘部34d缝制在右侧部位36的周缘部36a中的根部侧缘部36b上。然后,对左侧部位35的周缘部35a和第2基布38的左缘部38b进行缝制,对右侧部位36的周缘部36a和第2基布38的右缘部38c进行缝制,然后利用气体流入口24翻转而使缘部的缝边不向外部露出,从而可以制造气囊21。
说明将如上述制造的气囊21向车辆的搭载,首先,在气囊21的内部配置保持器18,以使螺栓18a从各安装孔25中突出,折叠气囊21,将折叠的气囊21的周围利用可断裂的包封片(省略图中标号)包裹,以防止折叠散开。此时,调整带52的环部58从包封片中突出。并且,以使各螺栓18a从外壳6的底壁部7突出,使环部58从通孔7b突出的方式,将折叠后的气囊21载置于外壳6的底壁部7上。然后,使从外壳6的底壁部7突出的环部58,与紧固于底壁部7的下表面侧的卡止部件10的卡止销钉11卡止。然后,使充气机14的主体部14a从底壁部7的下方经由插入孔7a插入外壳6内,同时使从底壁部7向下方突出的各螺栓18a,插入充气机14的凸缘部14c中。然后,如果在从充气机14的凸缘部14c突出的各螺栓18a上紧固螺母19,则可以将折叠后的气囊21和充气机14安装在外壳6底壁部7上。
并且,如果使外壳6的侧壁部8卡止在搭载于车辆的仪表板1中的气囊罩16的连结壁部16c上,使外壳6的未图示的规定托架固定在车体侧的部位上,从而可以将气囊装置M搭载于车辆上。
在气囊装置M搭载于车辆上后,如果行驶中的车辆发生碰撞,则控制装置60向充气机14输出动作信号,使充气机14从气体排出口14b喷出膨胀用气体,气囊21膨胀而使包封片断裂,同时使气囊罩16的门部16a、16b如图1的双点划线所示被推压而打开。然后,气囊21从气囊罩16的门部16a、16b打开而形成的开口向上方凸出,同时向后方侧展开膨胀,以闭塞仪表板1的上表面2和仪表板1上方的挡风玻璃4之间,如图1的双点划线所示,使膨胀完成。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的气囊装置M中,在维持调整带52和作为开闭控制装置的卡止部件10之间的连结的状态下气囊21膨胀时,与气囊21中的排出孔27的周缘部位28结合的衬片主体46,伴随着气囊21的展开膨胀,从卡止部件10离开而向上方侧移动,但维持与卡止部件10之间的连结的调整带52构成为,具有从卡止部件10至缝制在衬片主体46上的连结部位54的长度尺寸,即牵引部位57的尺寸固定,并且不解除与卡止部件10之间的连结。因此,衬片主体46伴随着气囊21的膨胀展开,以从卡止部件10离开的方式向上方侧移动,此时以使从连结部位54至卡止部件10的部位(牵引部位57)以直线状延伸的方式,牵引调整带52,进而,牵引调整带52的连结部位54,以使其离开卡止部件10。并且,由于调整带52的连结部位54利用缝合线T2缝制在衬片主体46上,因此衬片主体46在将连结部位54从卡止部件10远离的方式向上方侧牵引时,如图12所示,在使缝合线T2断裂的同时解除其与调整带52的连结部位54之间的缝制状态,进而,以从卡止部件10远离的方式,向上方侧移动而解除与连结部位54的缝制,然后以从排出孔27的周缘部位28剥离的方式打开,使排出孔27开口。
此时,在本实施方式的气囊装置M中,使调整带52的连结部位54缝制在衬片主体46上的缝合部位55为大致直线状,同时,将作为断裂时的起点的根部端54b侧的第1末端55a,配置在与前端54a侧的第2末端55b相比更从卡止部件10远离的位置的上方。具体地说,在本实施方式的气囊装置M中,调整带52形成为,仅将连结部位54缝制在衬片主体46上,同时将没有缝制在衬片主体46上的牵引部位57,以折回部53作为起点从连结部位54翻转。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气囊装置M中,在利用衬片主体46进行牵引时,将折回部53侧(根部端54b侧)作为开始剥离的剥离点P,连结部位54伴随着膨胀时的气囊21的左侧壁部21c及衬片主体46的移动(向图8所示的上方移动),成为相对地向从衬片主体46剥离的方向被牵引的状态,该牵引力集中在配置于根部端54b侧的第1末端55a上,使缝合部位55的缝合线T2以在使剥离点P移动的同时,使构成缝合部位55的线迹的部位的上线或下线断裂的方式,逐渐按顺序断裂,从而从第1末端55a至第2末端55b断裂。即,如图8的双点划线所示,由于伴随着缝合线T2的断裂,剥离点P成为在连结部位54上向调整带52的前端52a(第2末端55b)侧按顺序移动的状态,因此缝合部位55的缝合线T2,从第1末端55a至第2末端55b顺畅地断裂。其结果,在本实施方式的气囊装置M中,可以使构成缝合部位55的缝合线T2顺畅且迅速地断裂,可以使连结部位54迅速地从衬片主体46上剥离。并且,如果解除衬片主体46和连结部位54之间的缝制状态,则衬片主体46被从排出孔27排出的膨胀用气体G推压而打开,使排出孔27开口。
特别地,在本实施方式的气囊装置M中,由于缝合部位55配置为,使其长度方向与调整带52中的牵引部位57的长度方向、即牵引部位57的牵引方向大致一致,因此可以将衬片主体46的牵引力容易地集中在第1末端55a上,使构成缝合部位55的缝合线T2迅速断裂。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为,在以维持调整带52和作为开闭控制装置的卡止部件10之间的连结的状态,气囊21进行膨胀的情况下,缝合线T2的断裂扩大而使缝合部位55完全断裂,连结部位54从衬片主体46完全脱离,但也可以是下述结构:不使缝合部位55完全断裂,例如在第2末端55b附近维持缝合状态的状态下,使衬片主体46打开。在上述情况下,使调整带52的长度尺寸变长,只要其尺寸设定为,在维持环部58与卡止销钉11之间的卡止的状态下气囊21进行膨胀时,在缝合部位55断裂后,使气囊21可以毫无障碍地膨胀完成即可。
由此,在本实施方式的气囊装置M中,可以将衬片部件45顺畅地打开而使排出孔27迅速地开口。
具体地说,在本实施方式的气囊装置M中,输入来自规定的传感器61、62、63的信号的控制装置60,例如在检测体型小的乘客MP1就座,或检测乘客MP就座在接近仪表板1的位置上的情况下,不使卡止部件(开闭控制装置)10的致动器12进行动作,维持环部58与卡止销钉11的卡止,在维持调整带52和卡止部件10之间的连结的状态下,气囊21展开膨胀。并且,在气囊21的膨胀途中,将调整带52的连结部位54缝制在衬片主体46上的缝合部位55,以使缝合线T2从第1末端55a侧断裂的方式断裂,解除连结部位54和衬片主体46之间的缝制,衬片主体46打开,气囊21如图10所示,使排出孔27开口,从排出孔27排出剩余的膨胀用气体G,从而膨胀完成。因此,通过从排出孔27排出剩余的膨胀用气体,在抑制内压的状态下膨胀完成的气囊21,可以抑制体形小的乘客MP1或接近仪表板1就座的乘客MP受到超出必要的推压,从而可靠地进行保护(参照图1)。
另外,相反地,在控制装置60检测体型大的乘客MP2就座或乘客MP就座于远离仪表板1的位置上的情况下,与充气机14的动作大致同时,向致动器12输入动作信号,致动器12进行动作而拉入卡止销钉11,解除卡止销钉11和环部58之间的卡止,在解除调整带52和卡止部件10之间的连结的状态下,气囊21展开膨胀。在此情况下,气囊21如图11所示,维持排出孔27的封闭状态,使膨胀完成。因此,可以抑制膨胀用气体从排出孔27排出,确保充足的内压而使气囊21缓冲性较好地膨胀完成,可以抑制体型大的乘客MP2和远离仪表板1就座的乘客MP落入底部而对其进行可靠地保护(参照图1)。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缝合部位55使用上线和下线这2根缝合线T2而构成,当然也可以使用1根缝合线形成缝合部位55。在使缝合部位由1根缝合线构成的情况下,缝合部位仍然以使构成缝合部位的线迹逐渐按顺序断裂的方式,从第1末端至第2末端断裂。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气囊装置M中,使衬片主体46由第1片部47、第2片部48和第3片部49这3片构成,形成各第1片部47、第2片部48和第3片部49在闭塞排出孔27的区域上相互重叠,同时利用缝合部位55而与连结部位54相互缝制在一起的结构。因此,可以防止在解除调整带52和卡止部件10之间的连结的状态下气囊21展开膨胀时,构成衬片主体46的各第1片部47、第2片部48和第3片部49的前端侧被膨胀用气体推压而卷起,可以抑制从利用衬片主体46闭塞的排出孔27泄漏膨胀用气体。当然,由于在维持调整带52和卡止部件10之间的连结的状态下气囊21展开膨胀时,构成缝合部位55的缝合线T2断裂,解除连结部位54缝制在一起的状态,因此构成衬片主体46的各第1片部47、第2片部48和第3片部49顺畅地打开而使排出孔27开口。特别地,在本实施方式的气囊装置M中,由于构成衬片主体46的各第1片部47、第2片部48和第3片部49,分别在以排出孔27的中央为中心而成为放射状的位置上,缝制在排出孔27的周缘部位28上,因此在打开时不易受到构成衬片主体46的其他的第1片部47、第2片部48和第3片部49影响,可以分别将第1片部47、第2片部48和第3片部49顺畅地打开。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气囊装置M中,由于使调整带52中的连结部位54配置为跨越排出孔27,因此构成衬片主体46的各第1片部47、第2片部48和第3片部49,利用配置为跨越排出孔27的缝合部位与连结部位54缝制在一起。换句话说,由于构成衬片主体46的各第1片部47、第2片部48和第3片部49,在成为排出孔27的中央附近的位置上相互缝制,因此即使在解除调整带52和卡止部件10之间的连结的状态下气囊21展开膨胀时,构成衬片主体46的各第1片部47、第2片部48和第3片部49被膨胀用气体推压,也可以防止产生相互错位移动。即,在本实施方式的气囊装置M中,构成衬片主体46的各第1片部47、第2片部48和第3片部49,可以不设定为全部闭塞排气孔27整体的大小,如本实施方式所示,在将第1片部47、第2片部48设定为仅闭塞从与排出孔27的周缘部位28结合的部位(缝合部位)50a、50b,至缝合部位55的部位的大小的情况下,也可以最大程度地防止在利用衬片主体46进行闭塞时,从排出孔27泄漏膨胀用气体。因此,与使用多片可以闭塞排出孔整体的大小的衬片主体的情况相比,可以使构成衬片主体46的各第1片部47、第2片部48和第3片部49的基材的量减少。当然,如果不考虑这点,则作为衬片,也可以使用将调整带中的连结部位配置为不跨越排出孔的结构。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气囊装置M中,由于在连结部位54上形成的缝合部位55构成为,在第1末端55a和第2末端55b的附近部位上,使连结部位54缝制在衬片主体46(第1片部47、第2片部48、第3片部49)和排出孔27的周缘部位28上,因此构成衬片主体46的第1片部47、第2片部48、第3片部49,在除了使衬片主体46自身结合在排出孔27的周缘部位28上的缝合部位(结合部位)50之外的部位上,利用缝合部位55,缝制在排出孔27的周缘部位28上。因此,可以进一步抑制在解除调整带52和卡止部件10之间的连结的状态下气囊21展开膨胀时,从排出孔27泄漏膨胀用气体。当然,如果不考虑这点,则作为衬片部件,也可以使用将调整带的连结部位仅在排出孔的区域内缝制在衬片主体上的结构。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气囊装置M中,由于构成为使衬片部件45配置在气囊21的外周侧,衬片主体46从气囊21的外周侧闭塞排出孔27,因此与将衬片部件配置在气囊的内周侧的情况相比,可以在衬片主体46被膨胀用气体推压而打开时顺畅地打开。
另外,作为开闭气囊21A的排出孔27A的衬片部件68,如图13、14所示,也可以使用配置在气囊21A的内周侧的结构。气囊21A除了在气体流入口24A附近,具有使配置于调整带52A的根部52b侧的环部58A向外部突出的通孔64这一点,和由狭缝65构成排出孔27A这一点之外,是与前述气囊21相同的结构,对于相同的部件在图中标号的末尾添加(A),省略说明。
构成排出孔27A的狭缝65如图13~16所示构成为,在构成气囊21A的左侧壁部21c的第1基布33的左侧部位35上,形成从中央侧向上方侧即调整带52A的折回部53A侧凸出的大致倒V字形的线状切口。并且,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排出孔27A以使由狭缝65包围的部位66,以连结狭缝65的端部65a、65b的部位65c(参照图15的点划线)为中心打开的方式开口,在第1基布33的左侧部位35上,由该狭缝65包围的部位66,构成衬片主体69中的第1片部66。
衬片部件68配置于气囊21A的内周侧,如图15~17所示,由衬片主体69和调整带52A构成,该衬片主体69与排出孔27A的周缘部位28A结合,同时使排出孔27A衬片开闭,该调整带52A与衬片主体69重叠配置,利用衬片主体69调整排出孔27A的开闭。调整带52A除了配置于气囊21A的内周侧之外,与前述衬片部件45中的调整带52为相同的结构,对于相同的部件在图中标号的末尾添加“A”,省略说明。
衬片主体69由第1片部66、第2片部70和第3片部71这3片构成,该第1片部66由利用狭缝65包围的部位构成,以闭塞排出孔27A,该第2片部70配置为,在闭塞排出孔27A的区域,与第1片部66的内周侧相互重叠。各第2片部70、第3片部71与气囊21A相同地,由聚酯线或聚酰胺线等构成的具有可挠性的织布形成。各第2片部70、第3片部71构成为,利用在狭缝65周缘上形成的大致倒V字形的缝合部位72,缝制在气囊21A的左侧壁部21c上。具体地说,如图15~17所示,第2片部70利用缝合部位72中的前边72a与左侧壁部21c结合,第3片部71利用缝合部位72中的后边72b与左侧壁部21c结合。即,在衬片主体69上,第1片部66、第2片部70和第3片部71也分别在以排出孔27A的中央为中心形成放射状的位置,与排出孔27A的周缘部位28A结合。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的衬片主体69中,也设定为仅第1片部66覆盖排出孔27A整体,第2片部70及第3片部71形成部分地覆盖排出孔27A的大小,如图17所示,使外形形状与前述衬片主体46中的第1片部47、第2片部48相同地,形成将与调整带52A中的连结部位54A缝制的缝合部位55A相比,更靠近前端侧的部位(成为从缝合部位72分离的前端侧的部位)进行切除的形状。并且,在本实施方式的衬片部件68中,各第1片部66、第2片部70和第3片部71,也在闭塞排出孔27A的区域中相互重叠的状态下,利用缝合部位55A与调整带52A的连结部位54A相互缝制在一起。并且,缝合部位55A构成为,与前述衬片部件45中的缝合部位55相同地,将第1末端55a配置在比成为排出孔27A的后缘侧的缝合部位72更靠后方侧的位置上,将第2末端55b作为排出孔27A的前缘侧,配置在比连结狭缝65的端部65a、65b的部位65c更靠前方侧的位置上。即,缝合部位55A构成为,在第1末端55a、第2末端55b附近的部位上,将调整带52A的连结部位54A缝制在排出孔27A的周缘部位28A上。
在使用上述结构的衬片部件68的情况下,在维持调整带52A和卡止部件10之间的连结的状态下,气囊21A膨胀时,如图18所示,衬片主体69的牵引力,集中在配置于比第2末端55b更从卡止部件10远离的位置上的第1末端55a上,可以将缝合部位55A的缝合线T2,从第1末端55a至第2末端55b按顺序顺畅地断裂,可以得到与前述气囊装置M中的衬片部件45相同的作用·效果。另外,由于衬片部件68与前述的衬片部件45不同,其配置于气囊21A的内周侧,因此衬片主体69(第2片部70、第3片部71),从气囊21A的内周侧闭塞排出孔27A。因此,衬片主体69(第2片部70,第3片部71)穿过排出孔27A而打开,与如前述气囊装置M所述,将衬片部件45配置于气囊21的外周侧的情况相比,可以抑制在利用衬片主体69(第2片部70、第3片部71)进行闭塞时从排出孔27A泄漏膨胀用气体。
另外,由于在衬片部件68中,使排出孔27A由狭缝65构成,将构成气囊21A的基布上,将由狭缝65包围的部位作为衬片主体69的第1片部66,因此与前述的衬片部件45相比,可以降低构成衬片主体69的布料的量,所以优选。
此外,在各衬片部件45、68中,使覆盖排出孔27、27A的衬片主体46、69分别由3片构成,但衬片主体的片数并不限于此,也可以是2片或大于或等于4片,另外,也可以如图19、20所示的衬片部件75所述,使衬片主体形成为1片。
衬片部件75如图19、20所示,配置于气囊21B的外周侧,由1片衬片主体76和调整带78构成,该衬片主体76与开口为大致圆形的排出孔27B的周缘部位28B结合,该调整带78与衬片主体76重叠配置。
衬片主体76形成可以闭塞包含周缘部位28A的排出孔27B整体的大致半圆形,使除了配置调整带78的后述连结部位80的直线状缘部之外的半圆弧状的周缘,通过利用缝合线T1形成的缝合部位77,缝制在排出孔27B的周缘部位28B上。
调整带78将牵引部位82中的未图示根部侧与卡止部件连结,将前端78a侧与衬片主体76连结,使前端78a侧折回而形成的连结部位80构成为,使前端80a侧位于成为卡止部件侧的下方侧,使成为折回部79侧的根部端80b侧,位于从卡止部件远离的一侧的上方侧,使长度方向沿牵引部位82的长度方向。并且,连结部位80使用缝合线T2,在缝合部位81的部位上,与衬片主体76和排出孔27B的周缘部位28B进行缝制。即,缝合部位81构成为,使根部端80b侧(折回部79侧)的第1末端81a,位于在气囊21B膨胀时比前端80a侧的第2末端81b从卡止部件远离的上方侧。并且,本实施方式的衬片主体76的结构为,沿周缘的大致整个圆周利用缝合部位77、81的部位,缝制在排出孔27B的周缘部位28B上。
在上述结构的衬片部件75中,由于构成为,使调整带78的连结部位80缝制在衬片主体76上的缝合部位81形成大致直线状,同时成为断裂时的起点的根部端80b侧的第1末端81a,配置于比前端80a侧的第2末端81b更从卡止部件远离的位置上,因此在维持调整带78和卡止部件之间的连结的状态下气囊21B展开膨胀时,衬片主体76的牵引力集中在第1末端81a上,可以将缝合部位81的缝合线T2从第1末端81a至第2末端81b按顺序顺畅地断裂。并且,在上述结构的衬片部件75中,如果缝合部位81断裂,则从排出孔27B排出的膨胀用气体G将衬片主体76推起,从衬片主体76和排出孔27B的周缘部位28B之间形成的缝隙向外部排出。因此,即使是上述的结构,也可以通过使缝合部位81迅速断裂而将衬片部件75顺畅地打开,可以使排出孔27B迅速开口。另外,由于在上述结构的衬片部件75中,衬片主体76的周缘构成为,沿大致整个圆周利用缝合部位77、81的部位缝制在排出孔27B的周缘部位28上,因此在解除调整带78和卡止部件之间的连结的状态下气囊21B展开膨胀时,可以最大程度地抑制从排出孔27B泄漏膨胀用气体。
并且,只要在张力作用时,可以从第1末端81a侧顺畅地使缝合线T2断裂,则缝合部位也可以不是严格的直线状,也可以如图21、22所示的衬片部件75A所示,使堵塞排出孔27B的衬片主体76A为大致圆形,将调整带78A的连结部位80A和在连结部位80A上形成的缝合部位81A,构成为与直线状近似,弯曲为大致1/3圆弧状。图21、22所示的衬片部件75A构成为,调整带78A的连结部位80A配置在衬片主体76A的周缘上,使前端80a侧位于下方,使成为折回部79A侧的根部端80b侧位于上方,同时使牵引部位82A沿着连结部位80A中的折回部79A附近的部位的切线方向。即,在衬片部件75A中,缝合部位81A中的根部端80b侧的第1末端81a,配置于在气囊21B膨胀时比前端80a侧的第2端末82b更从卡止部件远离的位置上,同时大致沿由牵引部位82A产生的牵引方向配置。因此,容易使气囊21B膨胀时的牵引力集中在第1末端81a上,即使构成为缝合部位81A弯曲地配置,也可以将缝合部位81A的缝合线T2,从第1末端81a至第2末端81b按顺序顺畅地断裂,可以使排出孔27B迅速开口。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调整带52、52A、78、78A分别设置折回部53、53A、79、79A,使连结部位54、54A、80、80A的根部端54b、80b侧折回,与气囊21、21A、21B、21C一起折叠并收容,但只要使调整带的连结部位缝制在衬片主体上的缝合部位构成为,使成为根部端侧的第1末端配置于与成为前端侧的第2末端相比,在气囊膨胀时更从开闭控制装置远离的位置上,则也可以在气囊折叠收容时,不将调整带在连结部位的根部端侧折回而收容。并且,例如图23的A所示,如果在调整带52在连结部位54的根部端54b附近没有折回的状态下,气囊21被收容,在维持调整带52和卡止部件10之间的连结的状态下,气囊21展开膨胀时,衬片主体46伴随着气囊21的展开膨胀而从卡止部件10离开,向上方移动,则调整带52如图23的B所示,在连结部位54的根部端54b侧折回,牵引牵引部位57,使其以直线状延伸,并且,如图23的C所示,缝合部位55的缝合线T2从根部端54b侧的第1末端55a侧断裂。

Claims (9)

1.一种气囊装置,其具有以下部分而构成:
气囊,其使膨胀用气体流入,从收容时的折叠状态进行膨胀,同时具有排出孔,其可以使流入的前述膨胀用气体的一部分排出;
开闭控制装置,其控制前述排出孔的开闭;以及
衬片部件,其与前述排出孔的周缘结合,同时与前述开闭控制装置连结,构成为在前述气囊膨胀时解除与前述开闭控制装置之间的连结时,使前述排出孔闭塞,在前述气囊膨胀时维持与前述开闭控制装置之间的连结时,使前述排出孔开口,该衬片部件配置为可以与前述气囊一起折叠,
其特征在于,
前述衬片部件由衬片主体和具有可挠性的带状调整带构成,该衬片主体由具有可挠性的薄片材料构成,与前述排出孔周缘结合,并且使前述排出孔开闭,该调整带与该衬片主体重叠配置,调整利用前述衬片主体进行的前述排出孔的开闭,
该调整带构成为,使前端侧利用缝合线缝制在前述衬片主体上,作为与前述衬片主体连结的连结部位,同时使根部侧与前述开闭控制装置连结,
前述连结部位中的与前述衬片主体的缝合部位构成为,
从前述连结部位的根部端侧至前端侧形成大致直线状,同时使成为根部端侧的第1末端,配置在与前端侧的第2末端相比,在前述气囊膨胀时更从前述开闭控制装置远离的位置上,
并且,在维持与前述衬片主体之间的缝制时,前述衬片主体使前述排出孔闭塞,在解除与前述衬片主体之间的缝制时,前述衬片主体使前述排出孔开口,
前述调整带构成为,
在前述气囊膨胀时解除与前述开闭控制装置之间的连结时,维持其与前述衬片主体之间的缝制,使前述排出孔闭塞,
在前述气囊膨胀时维持其与前述开闭控制装置之间的连结时,使构成前述缝合部位的前述缝合线从前述第1末端侧断裂,从而使前述缝合部位断裂,解除前述连结部位和前述衬片主体之间的缝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
前述衬片主体配置多片,以使它们在闭塞前述排出孔的区域中相互重叠,同时利用前述缝合部位与前述连结部位相互缝制在一起。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
前述调整带中的前述连结部位,配置为进入前述排出孔的开口区域中。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
前述调整带中与前述衬片主体连结的前述连结部位,大致沿在维持前述调整带与前述开闭控制装置之间的连结的状态下前述气囊膨胀时的前述调整带的牵引方向而形成。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
前述缝合部位构成为,在前述第1末端和前述第2末端的附近部位上,将前述连结部位缝制在前述衬片主体和前述排出孔的周缘部位上。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
前述衬片主体分别在以前述排出孔的中央为中心形成放射状的位置上,与前述排出孔的周缘结合。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
前述排出孔由狭缝构成,该狭缝是对构成前述气囊的基布,以使其中央侧凸出的方式以线状形成切口而构成的,
1片前述衬片主体,由构成前述气囊的基布中的由前述狭缝包围的部位构成。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
前述衬片配置于前述气囊的内周侧。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
前述衬片配置于前述气囊的外周侧。
CNA2008100818594A 2007-05-15 2008-05-13 气囊装置 Pending CN101306672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7129872A JP2008284930A (ja) 2007-05-15 2007-05-15 エアバッグ装置
JP2007-129872 2007-05-15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306672A true CN101306672A (zh) 2008-11-19

Family

ID=3987737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A2008100818594A Pending CN101306672A (zh) 2007-05-15 2008-05-13 气囊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7475906B2 (zh)
JP (1) JP2008284930A (zh)
CN (1) CN101306672A (zh)
DE (1) DE102008021623A1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947142A (zh) * 2010-06-15 2013-02-27 高田股份公司 用于机动车辆的气囊模块
CN112384414A (zh) * 2018-07-12 2021-02-19 奥托立夫开发公司 具有可控制通风设备的安全气囊模块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7230501A (ja) * 2006-03-03 2007-09-13 Toyoda Gosei Co Ltd 助手席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ES2302603B1 (es) * 2006-03-13 2009-05-20 Dalphi Metal España S.A. Airbag con un dispositivo de ventilacion obturable adaptativamente.
JP2007261411A (ja) * 2006-03-28 2007-10-11 Toyoda Gosei Co Ltd エアバッグ装置
WO2008084605A1 (ja) * 2007-01-12 2008-07-17 Autoliv Development Ab エアバッグ装置
US7954850B2 (en) * 2007-06-21 2011-06-07 Trw Vehicle Safety Systems Inc. Air bag with adaptive venting
US8262130B2 (en) * 2007-07-30 2012-09-11 Trw Vehicle Safety Systems Inc. Air bag with improved tear stitch
US8544883B2 (en) * 2007-06-21 2013-10-01 Trw Vehicle Safety Systems Inc. Tear stitching for inflatable vehicle occupant protection devices
US7770926B2 (en) * 2007-08-09 2010-08-10 Autoliv Asp, Inc. Airbag adaptive venting for out-of-position occupants
JP5112118B2 (ja) * 2008-03-11 2013-01-09 日本プラスト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装置
JP5112129B2 (ja) * 2008-03-24 2013-01-09 日本プラスト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装置
KR100990035B1 (ko) * 2008-05-09 2010-10-26 아우토리브 디벨롭먼트 아베 테더 홀더를 구비한 차량용 조수석 에어백 쿠션
JP2010111331A (ja) * 2008-11-07 2010-05-20 Toyoda Gosei Co Ltd 助手席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DE102009018159A1 (de) * 2009-04-21 2010-11-04 Autoliv Development Ab Gassackmodul mit einem eine adaptive Ventilationsöffnung aufweisenden Gassack
DE102010007879A1 (de) * 2010-02-13 2011-08-18 Daimler AG, 70327 Airbag sowie Verfahren zum Herstellen eines solchen Airbags
US8590927B2 (en) * 2010-04-19 2013-11-26 Tk Holdings Inc. Airbag module
US8491004B2 (en) 2010-04-19 2013-07-23 Tk Holdings Inc. Airbag module
WO2011151928A1 (ja) * 2010-06-04 2011-12-08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助手席用エアバッグ
KR101198951B1 (ko) * 2010-11-03 2012-11-07 아우토리브 디벨롭먼트 아베 벤트홀이 형성된 에어백
US8534704B2 (en) 2011-05-24 2013-09-17 Trw Vehicle Safety Systems, Inc. Active air bag vent
GB201113411D0 (en) * 2011-08-04 2011-09-21 Ford Global Tech Llc An airbag having a pressure responsive vent
WO2013030995A1 (ja) * 2011-08-31 2013-03-07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自動車用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US20130221644A1 (en) * 2012-02-23 2013-08-29 Key Safety Systems, Inc. Airbag with multi-state vent
DE102012107802A1 (de) * 2012-08-24 2014-10-30 Autoliv Development Ab Gassackmodul mit einer außen liegenden dreidimensional aufgebauten Venteinrichtung
US9126563B2 (en) * 2013-03-15 2015-09-08 Tk Holdings Inc Airbag module
DE102013207273A1 (de) * 2013-04-22 2014-10-23 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Aktiengesellschaft Gasauslassventil für einen Kraftfahrzeugairbag und Kraftfahrzeugairbag mit einem derartigen Gasauslassventil
JP6043705B2 (ja) * 2013-09-20 2016-12-14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装置
JP6305746B2 (ja) * 2013-12-11 2018-04-04 タカタ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及びエアバッグ装置
US9174603B2 (en) * 2014-03-28 2015-11-03 Trw Vehicle Safety Systems Inc. Air bag with tear stitched tether
JP6578822B2 (ja) * 2015-08-28 2019-09-25 Joyson Safety Systems Japan株式会社 カーテンエアバッグ
US10093270B2 (en) * 2016-01-13 2018-10-09 Autoliv Asp, Inc. Multi-flap vents for inflatable chambers
CN105946778B (zh) * 2016-05-25 2018-05-25 延锋百利得(上海)汽车安全系统有限公司 安全气囊
JP6798954B2 (ja) * 2017-09-14 2020-12-09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装置
KR102468919B1 (ko) * 2018-04-03 2022-11-21 현대모비스 주식회사 에어백 장치
US11052863B2 (en) * 2018-04-19 2021-07-06 Trw Vehicle Safety Systems Inc. Stitching for a protection device
US10793098B2 (en) * 2018-04-30 2020-10-06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Vehicle airbag
DE202018106208U1 (de) 2018-10-30 2020-02-03 Dalphi Metal Espana, S.A. Gassack für ein Fahrzeuginsassen-Rückhaltesystem
JP7188153B2 (ja) * 2019-02-05 2022-12-13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助手席用エアバッグ

Family Cites Families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4101287A1 (de) * 1991-01-17 1992-07-30 Trw Repa Gmbh Aufblasbarer gassack fuer ein rueckhaltesystem in fahrzeugen
US5603526A (en) * 1996-01-16 1997-02-18 Morton International, Inc. Pressure vent for air bag cushion
JP3694727B2 (ja) 1998-07-27 2005-09-14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自動車用安全装置
US6215625B1 (en) * 1999-01-04 2001-04-10 Read-Rite Corporatio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adhesive bridge suspension attachment
US6501625B1 (en) * 1999-06-29 2002-12-31 Hutchinson Technology Incorporated Disk drive suspension with multi-layered piezoelectric actuator controlled gram load
US6469869B1 (en) * 2000-04-14 2002-10-22 Magnecomp Corporation Low mass baseplate for disk drive suspension
US6522624B2 (en) * 2001-05-03 2003-02-18 Seagate Technology Llc Attachment and microactuation aids in a laminated suspension
US6648371B2 (en) * 2001-07-12 2003-11-18 Delphi Technologies, Inc. Variable venting air bag assembly
US7023667B2 (en) * 2002-10-07 2006-04-04 Hitachi Global Storage Technologies Netherlands B.V. Dual stage suspension with PZT actuators arranged to improve actuation in suspensions of short length
US6961210B2 (en) * 2003-03-28 2005-11-01 Esgw Holdings Limited Data storage device with a low profile spindle motor
JP4360525B2 (ja) * 2003-07-02 2009-11-11 芦森工業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装置
JP4031401B2 (ja) * 2003-08-05 2008-01-09 日本発条株式会社 ディスクドライブ用サスペンション
US7237802B2 (en) * 2004-04-27 2007-07-03 Autoliv Asp, Inc. Cushion venting design for out of position occupant protection
US7722080B2 (en) * 2006-09-27 2010-05-25 Autoliv Asp, Inc. Airbag cushion with a flap vent to optionally vent gas for out-of-position conditions
EP1790538A3 (en) * 2005-11-28 2008-09-03 Toyoda Gosei Co., Ltd. Airbag apparatus
ES2302603B1 (es) * 2006-03-13 2009-05-20 Dalphi Metal España S.A. Airbag con un dispositivo de ventilacion obturable adaptativamente.
US7607689B2 (en) * 2006-07-27 2009-10-27 Trw Vehicle Safety Systems, Inc. Air bag vent with tether
DE102006031542A1 (de) * 2006-07-07 2008-01-10 Trw Automotive Gmbh Gassack für ein Fahrzeuginsassen-Rückhaltesystem
US8169745B2 (en) * 2007-07-25 2012-05-01 Sae Magnetics (H.K.) Ltd. Head gimbal assembly having balanced weight, and disk drive unit with the same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947142A (zh) * 2010-06-15 2013-02-27 高田股份公司 用于机动车辆的气囊模块
CN102947142B (zh) * 2010-06-15 2015-04-15 高田股份公司 用于机动车辆的气囊模块
CN112384414A (zh) * 2018-07-12 2021-02-19 奥托立夫开发公司 具有可控制通风设备的安全气囊模块
US11433847B2 (en) * 2018-07-12 2022-09-06 Autoliv Development Ab Airbag module with a controllable ventilation devic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7475906B2 (en) 2009-01-13
DE102008021623A1 (de) 2008-11-27
JP2008284930A (ja) 2008-11-27
US20080284147A1 (en) 2008-11-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306672A (zh) 气囊装置
US5895070A (en) Side impact air bag system
US7431332B2 (en) Side air bag module
JP3020795U (ja) エアバッグ
US8328229B2 (en) Airbag module
EP1679235B1 (en) Side curtain air bag
JP4714596B2 (ja)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CN100551744C (zh) 气囊装置
US7731230B2 (en) Air bag with deployment flap
CN101279601B (zh) 副驾驶席用气囊
EP1531097B1 (en) Occupant protection device
US20030222437A1 (en) Head protective airbag and device
CN100417552C (zh) 乘员腿部保护装置
CN105026219A (zh) 头部保护气囊装置以及气囊的折叠方法
JP4428845B2 (ja) 自動車のエアバッグ装置
US7213837B2 (en) Airbag module
CN1903617B (zh) 气囊装置
CN103963732A (zh) 制造气囊的方法
US20030222446A1 (en) Inflator insertio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airbag systems
US20060208466A1 (en) Curtain airbag bottom fill
JP2007517729A (ja) 頭部保護領域を備える側面衝突エアバッグ
EP2105358B1 (en) Airbag device
EP1256491A2 (en) Head-protecting bag device for occupants in an automobile
JP2001219808A (ja) シート内蔵型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JP3632996B2 (ja) エアバッグ及びエアバッグ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Open date: 2008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