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304178B - 非接触充电装置 - Google Patents

非接触充电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304178B
CN101304178B CN2008101277957A CN200810127795A CN101304178B CN 101304178 B CN101304178 B CN 101304178B CN 2008101277957 A CN2008101277957 A CN 2008101277957A CN 200810127795 A CN200810127795 A CN 200810127795A CN 101304178 B CN101304178 B CN 10130417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ransmission coil
temperature
primary transmission
detector unit
metallic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810127795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304178A (zh
Inventor
加藤博
铃木邦治
铃木克哉
山崎学
近藤阳一郎
大西幸太
依田健太郎
神干基
上条贵宏
曾我部治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iko Epson Corp
Sony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eiko Epson Corp
Sony Ericsson Mobile Communications Japan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eiko Epson Corp, Sony Ericsson Mobile Communications Japan Inc filed Critical Seiko Eps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130417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30417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30417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30417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38/00Adaptation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s or functions
    • H01F38/14Inductive coupling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50/0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50/005Mechanical details of housing or structure aiming to accommodate the power transfer means, e.g. mechanical integration of coils, antennas or transducers into emitting or receiving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50/0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50/1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using inductive coupling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07Regulation of charging or discharging current or voltage
    • H02J7/007188Regulation of charging or discharging current or voltage the charge cycle being controlled or terminated in response to non-electric parameters
    • H02J7/007192Regulation of charging or discharging current or voltage the charge cycle being controlled or terminated in response to non-electric parameters in response to temperature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2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for charging batteries from ac mains by converters
    • H02J7/04Regulation of charging current or voltag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40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built-in electric component, e.g. fuse
    • H01F27/402Association of measuring or protective means
    • H01F2027/406Temperature sensor or protection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0032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characterised by data exchange
    • H02J7/00045Authentication, i.e. circuits for checking compatibility between one component, e.g. a battery or a battery charger, and another component, e.g. a power sourc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 Coils Or Transformers For Communication (AREA)
  • Secondary Cells (AREA)

Abstract

一种非接触充电装置,包括安装部分、初级传输线圈、温度检测元件以及控制单元。以非接触方式充电的装置安装在该安装部分上。该初级传输线圈利用电磁感应为该装置的次级传输线圈供给电力。该温度检测元件检测安装在该安装部分上的材料的温度。该控制单元配置成对该初级传输线圈供给电力和当该温度检测元件检测到预定温度时终止对该初级传输线圈的电力供给。该温度检测元件位于该安装部分和该初级传输线圈之间的接触面的一侧上,且该温度检测元件的中心位于从该初级传输线圈的中心位置的该初级传输线圈的直径范围内。

Description

非接触充电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适合应用于给便携装置充电的装置的非接触充电装置,该便携装置例如个人手持电话系统(PHS)、个人数字助理(PDA)、便携游戏装置以及笔记本大小的个人计算机。本发明特别涉及一种为提高非接触充电的安全性而设计的非接触充电装置。相应地,温度检测单元检测初级线圈(在非接触充电装置侧的线圈)的表面温度,并且当表面温度达到预定温度或更高时,电力传输终止。在这种情况下,用于这种检测的温度检测单元装设在该非接触充电装置中放置例如金属的外来材料的位置。该位置的调节取决于外来材料的大小和被放置的位置。
背景技术
日本未审查专利申请公开2003-153457(第4页,图3)公开了一种非接触充电装置。根据该充电装置,可以阻止被充电装置温度的升高,同时缩短充电时间。此外,根据该充电装置,还可以阻止当外来金属物质被放置于充电部分时温度的不正常升高。
该非接触充电装置含有检测电力传输线圈温度的温度传感器。当温度传感器检测到的温度不超过预定温度时,充电控制电路控制充电电流增加。相反地,当温度传感器检测到的温度超过预定温度时,充电控制电路控制充电电流减小。
因此,当温度传感器检测到的温度低时,就能够通过增大充电电流来缩短充电时间。此外,如果例如硬币的外来金属物质被放置在充电部分以升高电力传输线圈的温度,则能够通过减小充电电流来阻止外来金属物质的温度不正常升高的发生。
发明内容
但是,在日本未审查的专利申请公开号2003-153457公开的非接触充电装置的情况中,虽然充电电流降低,但是即使电力传输线圈的温度达到预定温度或者更高,充电电流仍然继续流过。结果,就会导致时间增长直至外来金属物质的温度开始下降,并且阻止外来金属物质温度不正常升高的时间可能延长。
更进一步的,由于被放置于充电部分的例如硬币的外来金属物质温度的升高广泛地与外来金属物质的大小和放置于充电部分的外来金属物质的位置有关。换言之,当外来金属物质为预定大小或更小,或者安装的外来金属物质被放置在离电力传输线圈预定距离或更远时,外来金属物质可能会造成温度的小幅升高。这样,上面描述的温度的不正常升高就可能不会发生。因此,检测电力传输线圈温度的温度传感器可能不仅仅需要与电力传输接触。重要的是温度传感器被放置的位置。
需要提供能够通过选择使安装在电力传输线圈上的温度传感器的位置最优来检测电力传输线圈(初级线圈)温度的非接触充电装置。采用该非接触充电装置,能够迅速控制外来金属物质等的温度的不正常升高以确保提高非接触充电装置的安全性。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非接触充电装置。该非接触充电装置包括安装部分、初级传输线圈、温度检测元件以及控制单元。以非接触方式充电的装置安装在充电装置的安装部分上。初级传输线圈利用电磁感应为被充电的装置的次级传输电路供给电力。提供温度检测元件用于检测安装在安装部分上的材料的温度。控制单元控制对初级传输线圈的电力供给以及在温度检测元件检测到预定温度时终止对次级传输线圈的电力供给。
根据该实施例,温度检测元件被放置在安装部分和初级传输线圈之间的接触表面的一侧,并且温度检测元件的中心处于离初级传输线圈的中心位置不超过初级传输线圈的直径的范围内。
根据上面描述的本发明的实施例,温度检测元件安装在最优的位置上。这样,就能够正确检测安装在安装部分的材料温度的升高,并且能够在控制下没有延时地终止对初级传输线圈的电力供给。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非接触充电装置,提供在最优位置的温度检测元件正确地检测安装在安装部分的材料的温度的不正常升高。其后,能够在控制下没有延时地终止对初级传输线圈的电力供给。因此,应用本发明实施例的非接触充电装置的安全性就能提高。
附图说明
图1是示意性地说明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支座的主要部分以及安装在支座上的移动电话单元的主要部分的框图。
图2是非接触电力传输线圈的示意性的主视图,其中,由螺旋缠绕的电线制成的平面线圈粘贴在柔性印刷电路板上。
图3是非接触电力传输线圈的示意性的主视图,其中,图2所示的平面线圈没有粘贴在柔性印刷电路板上。
图4是图2所示的非接触电力传输线圈的示意性的横截面视图。
图5是带有多层柔性印刷电路板的非接触电力传输线圈的示意性的主视图,其中,形成有由各螺旋缠绕的导体图案制成的平面线圈图案。
图6是图5所示的多层柔性印刷电路板的示意性的透视图,其中,每一层都相互分离。
图7是图5所示的多层柔性印刷电路板制成的非接触电力传输线圈的示意性的横截面视图。
图8是图7所示的多层柔性印刷电路板制成的非接触电力传输线圈的局部放大视图。
图9是说明初级传输线圈上的测量点的示意性图表,测量点用来确定不同材料制成的每个外来金属物质的温度的升高。
图10是100日元硬币在图9所示的每个测量点的温度升高的图示。
图11是磷铜材料在图9所示的每个测量点处的温度升高的图示。
图12A到12C是说明安装在支座1上的外来金属物质的面积和温度升高之间关系的图表,其中,图12A是表示各个外来金属物质的面积和作用于初级传输线圈的电流的不同持续时间之间关系的表,图12B是关于金属的大小(面积)的温度升高的图示,以及图12C是金属的大小(面积)和温度升高之间的关系的图示。
图13A和13B是说明安装在支座1上的外来金属物质的位置之间关系的图,其中,图13A是初级传输线圈的示意性的主视图,以及图13B是表示各个外来金属物质饱和温度和温度检测元件所检测到的温度的表。
图14A和14B是说明置于支座1上的温度检测元件的位置之间的关系的图,其中,图14A是初级传输线圈的示意性的主视图,以及图14B是表示外来金属物质饱和温度和温度检测元件检测到的对于每个面积的温度的表。
图15A和15B是说明安装在支座1上的外来金属物质的实际温度和温度检测元件检测到的温度之间的关系的图,其中,图15A是初级传输线圈的示意性的主视图,以及图15B是表示外来金属物质的温度和温度检测元件对各个测量点检测到的温度的表。
图16A到16C是说明温度检测元件的一个具体设置位置的图,其中,图16A是支座1的示意性的横截面图,图16B是初级传输线圈的示意性的主视图,以及图16C是初级传输线圈的示意性的主视图。
图17是支座和安装在支座上的移动电话单元的示意性的横截面图。
图18是说明对初级传输线圈的电力供给终止的图,该终止响应于安装在支座上的材料温度升高的梯度。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实施例可以被应用于对安装在移动电话单元内的电池充电的支座。
[支座以及移动电话单元的结构]
图1是说明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支座1以及移动电话单元2的框图。移动电话单元2可以安装在支座1上来对安装在移动电话单元2内的蓄电池(也简称为电池)充电。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支座1包括AC(交流)适配器3、振荡器4、初级传输线圈5、驱动器6、温度检测元件7和温度检测单元8。提供AC适配器3用于将用户电源转换为直流(DC)电源。提供振荡器4用于以预定的频率振荡。提供初级传输线圈5作为电力传输侧的非接触电力传输线圈。提供驱动器6用于为初级传输线圈5提供AC电源。温度检测元件7安装在初级传输线圈5的最优位置(随后描述)以与初级传输线圈5接触。提供温度检测单元8用于在来自温度检测元件7的温度检测的输出的基础上检测初级传输线圈5的温度。
支座1进一步包括用于在如下控制下终止充电的控制电路9。控制电路9基于来自振荡器4的振荡频率信号将来自AC适配器3的直流电力转换为交流电力,并且控制电路9还通过驱动器6为初级传输线圈5提供交流电力。当温度检测单元8检测到电力传输线圈5的温度不正常升高时,控制电路终止对初级传输线圈5的电力供给。
比较而言,移动电话单元2包括次级传输线圈11、整流电路12、LDO(低跳开式)调节器13、充电电路15以及控制电路14。提供次级传输线圈11作为电力接收侧的非接触电力传输线圈。提供整流电路12将从初级传输线圈5接收到的交流电力转换成直流电力。提供LDO调节器13将来自整流电路12的直流电力转换成预定电压的直流电力。提供充电电路15以通过供给该预定电压的直流电力来为电池(蓄电池)16进行充电。提供控制电路14以将预定电压的DC电力供给充电电路15。
[非接触电力传输线圈的结构]
图2到4说明了初级传输线圈5的结构,该初级传输线圈5是电力传输侧上的非接触电力传输线圈。这些图也说明了次级传输电路11的结构,该次级传输电路11是电力接收侧上的非接触电力传输线圈。换言之,每个初级传输线圈5和次级传输电路11都可以等同地用“非接触电力传输线圈21WS”来表示。因此,图2是通过在柔性印刷电路板30上粘贴平面线圈形成的非接触电力传输线圈21WS的主视图。图3是未附平面线圈的柔性印刷电路板30的主视图。图4是非接触电力传输线圈21WS的示意性的横截面图。
如图2到4所示,非接触电力传输线圈21WS包括平面线圈。在这种情况下,平面线圈由具有提供了绝缘层的表面的单根或绞线40制成。此外,该电线在大致同一个表面内螺旋缠绕。平面线圈的一个平面通过粘接片42粘贴在柔性印刷电路板30上。
此外,磁片43粘贴在平面线圈的另一个平面,这样磁片43就能够通过粘接片41完全覆盖平面线圈的另一个平面。提供磁片43有效地形成平面线圈的磁路,以引起初级传输线圈5和次级传输电路11之间的交链磁通的增大,同时阻止由每个线圈产生的磁场不必要的辐射。如果需要,例如由铝制成的金属片(未示出)可被粘贴在磁片的外表面上。
柔性印刷电路板30是薄层形状的基板,例如,采用聚酰亚胺树脂作为基体材料的基板。表面绝缘层形成在柔性印刷电路板30上,除去第一线圈接触部分36、第二线圈接触部分35、第一外部连接端子31以及第二外部连接端子32之外。这里,第一线圈接触部分36形成在柔性印刷电路板30上,这样当平面线圈粘贴在柔性印刷电路板30上时,其就能够安设在平面线圈的内圆周部分37里。第二线圈接触部分35安设在平面线圈外圆周部分38的外部附近。
更进一步的,第一线圈接触部分36和第一外部连接端子部分31通过形成在表面绝缘层下的第一内部导体图案33互相电连接。类似的,第二线圈接触部分35和第二外部端子部分32通过形成在表面绝缘层下的第二内部导体图案34互相电连接。
更进一步的,当柔性印刷电路板30粘贴在平面线圈上时,第一线圈接触部分36在平面线圈的内圆周部分37内在绕组的起点与电线的一个末端电连接。此外,第二线圈接触部分35在平面线圈的外圆周部分38内在绕组的终点与电线的另一个末端电连接。
正因为非接触电力传输线圈21WS如上所述地形成,就能够避免电线的重叠部分。这样,非接触电力传输线圈21WS的厚度能够大大降低。
[非接触电力传输线圈的另一种结构]
如图5到8所示,用作上面的初级传输线圈5和上面的次级传输电路11每一个的非接触电力传输线圈可以是通过堆叠多个具有平面线圈图案的柔性印刷电路板所形成的多层非接触电力传输线圈21PS。
图5是具有多层柔性印刷电路板的非接触电力传输线圈21PS的主视图。图6是非接触电力传输线圈21PS的示意性的透视图,其中各层都与其他层分开说明。图7是具有多层柔性印刷电路板的非接触电力传输线圈21PS的示意性的横截面图。图8是图7所示椭圆E1包围的部分的放大图。
如图5到8所示,非接触电力传输线圈21PS包括例如四层结构。第一层基板64a、第二层基板64b、第三层基板64c以及第四层基板64d每个可由聚酰亚胺树脂或类似物制成,并且形成有形成在各个片状基板上的螺旋缠绕的线性导体图案60。
表面绝缘层62形成在最上层即第一层基板64a的表面上,并且粘接层和层间绝缘层63a形成在第一层基板64a和第二层基板64b之间。相似地,粘接层和层间绝缘层63b形成在第二层基板64b和第三层基板64c之间。此外,粘接层和层间绝缘层63c形成在第三层基板64c和第四层基板64d之间。磁片43通过粘接层和绝缘层63d粘贴在最底层即第四层基板64d的背面。
更进一步的,位于内圆周部分57的第一到第四层基板64a到64d的各导电图案60的末端通过第一通孔56相互电连接。相似地,位于外圆周部分58的第一到第四层基板64a到64d的各自的导电图案60通过第二通孔55相互电连接。
更进一步的,用于位于内圆周部分57的各层的导体图案60的第一通孔56与用于位于外圆周部分58的各层的导体图案的通孔61电连接。尽管在图中没有示出,但如果需要,例如由铝制成的金属片可以粘贴在磁片43的外侧。
更进一步的,例如,第四层基板64d的第二通孔55通过第二内部导体图案54与第二外部连接端子部分52电连接。相似的,第四层基板64d的第一通孔56通过上述通孔61和第一内部导体图案53与第一外部连接端子部分51电连接。
在如上所述形成的非接触电力传输线圈21PS中,形成具有柔性印刷电路板的导体图案60的平面线圈。因此,这样的非接触电力传输线圈21PS就能够比上述具有电线制成的平面线圈的非接触电力传输线圈21WS薄一些。
[温度检测元件]
接下来,根据本实施例的支座1或者采用上面的非接触电力传输线圈21WS或者采用非接触电力传输线圈21PS,接着应用电磁感应来进行从支座1到移动电话单元2的电力传输。这种情况下,当例如硬币的外来金属物质放置于上面的支座1时,外来金属物质中可能产生涡流电流。这样,外来金属物质可能被不正常的加热。
所以,作为支座1上的初级传输线圈5的非接触电力传输线圈21WS或非接触电力传输线圈21PS,提供有温度检测元件7。支座1的控制电路9设计来用于当温度检测元件7检测到的温度超过预定温度时在控制下终止充电。
具体地,具有由上面缠绕的电线40制成的平面线圈的非接触电力传输线圈21WS被用作初级传输线圈5。这种情况下,如图3和图4所示,温度检测元件7直接形成为柔性印刷电路板30的导体图案中的温度检测元件层。
更进一步的,如图3所示,第三外部连接端子部分81和第四外部连接部分82都形成在柔性印刷电路板30上。这些部分81、82负责接收从上面的温度检测元件7输出到外部的温度检测信号。此外,在第三和第四外部连接端子部分81、82以及温度检测元件7之间,各自形成有布线图。
可选择的,采用的初级传输线圈5可以是上面描述的具有由导体图案60制成的平面线圈的多层柔性印刷电路板的非接触电力传输线圈21PS。这种情况下,温度检测元件7可以直接形成为例如图8所示的多层柔性印刷电路板的第一层基板64a的导体图案中的温度检测元件层。这种情况下,而且,用于传输来自温度检测元件7(温度检测元件层)的温度检测信号的布线图(未示出),通过通孔等与第三外部连接端子部分81和第四外部连接端子部分82电连接,如图3所示的上面的情况。
如上所述,直接形成温度检测元件7作为柔性印刷电路板的导体图案中的温度检测元件层,能够避免非接触电力传输线圈造成厚度增大的缺点。在该例中,支座1只具有一个上面描述的温度检测元件7。但是,支座1也可以具有多个温度检测元件7。由于温度检测元件直接在各个柔性印刷电路板的导体图案内形成,所以即使安装有两个或更多个温度检测元件7,非接触电力传输线圈的厚度也不会增加。
[温度检测元件的设置位置]
这里,如上所述,温度检测元件7直接形成为柔性印刷电路板的导体图案中的温度检测元件层。但是,由于外来金属物质放置于支座1上造成的诸如硬币的外来金属物质温度的升高,与外来金属物质的大小和其安装的位置有很大关系。换言之,一种情况是外来金属物质具有预定的大小或更小,或者外来金属物质放置在离初级传输线圈5预定的距离或更远。这种情况下,外来材料温度的升高小,上面的温度不正常升高的问题不会发生。这样,检测初级传输线圈5温度的温度检测元件7设置的位置是重要的。因此,本发明的申请人将温度检测元件7安装在最优的位置,该最优的位置通过如下研究确定:外来金属物质的材料、其大小、其安装在支座1上的位置,以及与支座1上各个位置相关的温度的升高来决定。
[由于外来金属物质的材料造成温度升高的差异]
申请人测量了将外来金属物质放置在初级传输线圈5上预定的位置后外来金属物质温度的升高。这里,这样的位置对应于初级传输线圈5的中心部分(是中空的地方和磁通集中的地方)。这里,外来金属物质可以是任何材料,诸如100日元(yen)硬币、10日元(yen)硬币、1日元(yen)硬币、万能刀的边缘、夹子、钎焊合金、白金属材料、磷铜材料以及不锈材料。
结果,在上面的外来金属物质的材料中,诸如白金属材料、磷铜材料和不锈材料等材料显示出的测量结果中,这些材料的温度可能在短时间内上升至不正常的温度。这是因为这些材料当被施加磁力时趋于接受电流的通过并显示出大的电阻。
[由于外来金属物质的材料和设置的位置造成温度升高的差异]
申请人将不同材料制成的外来金属物质放置在了各个测量点,然后测量每个外来金属物质温度的升高。具体的,使用的外来金属物质是“100日元硬币”和“磷铜材料”。这些外来金属物质的每一个都被放置在初级传输线圈5的第一到第五测量点,然后测量温度的升高。
图10是使用“100日元硬币”作为外来金属物质时每个测量点温度升高的图示。如图10所示,当使用“100日元硬币”作为外来金属物质时,测量结果显示,“100日元硬币”设置的位置越靠近初级传输线圈5的中心部分,温度升高越大。
进一步的,图11是当使用“磷铜材料”(侧边长10mm,厚度1mm,面积10mm2的常规的四边形)作为外来金属物质时每个测量点温度升高的图示。如图11所示,测量结果显示如下。当使用“磷铜材料”作为外来金属物质时,在“磷铜材料”被放置在初级传输线圈5的中心部分时,温度升高很大。如果“磷铜材料”设置的位置离开初级传输线圈5的中心部分即使只是很微小的距离,温度的升高可能不会那么大。
[外来金属物质的大小(面积)引起的温度升高的差异]
接下来,申请人将不同大小(面积)的外来金属物质的每一个放置在了初级传输线圈的中心部分,测量了这些材料相关的温度升高。图12A是示出了各个“磷铜材料”制成的外来金属物质的面积与应用于初级传输线圈5的电流不同的持续时间之间的关系的表。在图12A示出的测量情况中,磷铜材料(侧边长3mm,厚度1mm,面积9mm2的常规的四边形)安装在初级传输线圈5的中心部分。然后,依次按照顺序对初级传输线圈5施加30秒、60秒、90秒、120秒以及180秒的电流。结果,如图12A所示,测量结果说明磷铜材料的温度从30℃(初始温度)依序升高至一系列的36.4℃(电流施加时间为30秒)、39℃(电流施加时间为60秒)、40.5℃(电流施加时间为90秒)、42.2℃(电流施加时间为120秒)以及43.9℃(电流施加时间为180秒)。
类似的,磷铜材料(侧边长12mm,厚度1mm,面积141mm2的常规的四边形)安装在初级传输线圈5的中心部分。然后,依次按照顺序对初级传输线圈5施加30秒、60秒、90秒、120秒以及180秒的电流。结果,测量结果说明磷铜材料的温度从30℃(初始温度)依序升高至一系列的113.2℃(电流施加时间为30秒)、127.7℃(电流施加时间为60秒)、130.2℃(电流施加时间为90秒)、128.4℃(电流施加时间为120秒)以及143.1℃(电流施加时间为180秒)。
图12B是当面积为“3mm2”、“5mm2”、“6mm2”、“7mm2”、“8mm2”、“10mm2”或“12mm2”的上面的“磷铜材料”被放置在初级传输线圈5的中心部分时温度升高的图示。如图所示的测量结果说明,安装在初级传输线圈5上的“磷铜材料”面积增大越大,温度的升高变得越大。
图12C是上面“磷铜材料”的面积和温度升高之间关系的图示。如图所示,安装在初级传输线圈5上的“磷铜材料”的面积增大越大,温度的升高变得越大。
这里,当外来金属物质的危险温度被定义在75℃或更高时,如图12A所示,测量结果显示,当外来金属物质的面积是“7mm2”或更大时,外来金属物质达到上面的“危险温度”。相反地,测量结果显示,当外来金属物质的面积小于“7mm2”时,允许外来金属物质达到上面的危险温度的可能性非常低。
[在每个面积和外来金属物质的每一个设置位置的外来金属物质的温度之间的关系]
接下来,如图13A所示,申请人将温度检测元件7的设置位置固定在离初级传输线圈5的中心部分5mm的位置。随后,具有不同面积的外来金属物质逐渐远离初级传输线圈5的中心部分移动。同时,温度检测元件7检测各个外来金属物质的饱和温度和在每一个设置位置处外来金属物质各自的温度。
图13B是代表上面各个磷铜材料的饱和温度和温度检测元件7检测到的温度的表。使用的其中一种“磷铜材料”形式为侧边长10mm,厚度1mm,面积100mm2的常规的四边形,另一种是侧边长25mm,厚度1mm,面积625mm2的常规的四边形。
如图13B所示,具有100mm2面积的磷铜材料被放置在离初级传输线圈5的中心部分距离依次为2mm、4mm、6mm、8mm以及10mm的各个位置。随后,测量每个位置处的磷铜材料的饱和温度以及温度检测部分7实际检测到的温度。结果,在上面描述的各个位置处,磷铜材料的饱和温度依次是148℃、112℃、58℃、52℃和48℃。另外,每个位置处温度检测元件7检测到的温度依次是121℃、98℃、48℃和42℃。
类似的,面积为625mm2的磷铜材料被放置在离初级传输线圈5的中心部分距离依次为2mm、4mm、6mm、8mm以及10mm的各个位置。随后,测量每个位置处的磷铜材料的饱和温度以及温度检测部分7实际检测到的温度。结果,在上述的各个位置处,磷铜材料的饱和温度依次是153℃、139℃、117℃、76℃和53℃。另外,每个位置处温度检测元件7检测到的温度依次是125℃、118℃、104℃、51℃和41℃。
[每个面积的外来金属物质的温度和温度检测元件检测到的温度之间的关系]
接下来,申请人固定外来金属物质在初级传输线圈5的中心部分的设置位置。随后,温度检测元件7的设置位置逐渐远离初级传输线圈5的中心部分移动。同时,温度检测元件7检测各个外来金属物质的饱和温度和各个设定位置的温度。
图14B是代表上面的各个磷铜材料的饱和温度和温度检测元件7检测到的温度的表。如图14B所示,形式为侧边长7mm,厚度1mm,面积49mm2的常规四边形的“磷铜材料”被安装在初级传输线圈5的中心部分。温度检测元件7的设置位置依次移动到离初级传输线圈5的中心部分的距离为2mm、4mm、6mm、8mm和10mm的各个位置。结果,测量磷铜材料的饱和温度和温度检测元件7在每个位置处实际检测到的温度,上面的磷铜材料的饱和温度为85.2℃,温度检测元件7在各个位置处检测到的温度依次为76℃、73℃、71℃、60℃以及50℃。
类似的,形式为侧边长10mm,厚度1mm,面积100mm2的常规四边形的“磷铜材料”被安装在初级传输线圈5的中心部分。温度检测元件7的设置位置依次移动到离初级传输线圈5的中心部分的距离为2mm、4mm、6mm、8mm和10mm的各个位置。结果,测量磷铜材料的饱和温度和温度检测元件7在每个位置处实际检测到的温度,上面的磷铜材料的饱和温度为112.4℃,温度检测元件7在各个位置处检测到的温度依次为98℃、93℃、93℃、62℃以及50℃。
类似的,形式为侧边长15mm,厚度1mm,面积225mm2的常规四边形的“磷铜材料”被安装在初级传输线圈5的中心部分。温度检测元件7的设置位置依次移动到离初级传输线圈5的中心部分的距离为2mm、4mm、6mm、8mm和10mm的各个位置。结果,测量磷铜材料的饱和温度和温度检测元件7在每个位置处实际检测到的温度,上面的磷铜材料的饱和温度为143.1℃,温度检测元件7在各个位置处检测到的温度依次为131℃、129℃、116℃、98℃以及61℃。
类似的,形式为侧边长25mm,厚度1mm,面积625mm2的常规四边形的“磷铜材料”被安装在初级传输线圈5的中心部分。温度检测元件7的设置位置依次移动到离初级传输线圈5的中心部分的距离为2mm、4mm、6mm、8mm和10mm的各个位置。结果,测量磷铜材料的饱和温度和温度检测元件7在每个位置处实际检测到的温度,上面的磷铜材料的饱和温度为153.1℃,温度检测元件7在各个位置处检测到的温度依次为129℃、134℃、128℃、98℃以及89℃。
初级传输线圈5的中心部分是磁力线集中的部分。所以,当初级传输线圈5的中心部分具有温度检测元件7时,温度检测元件7本身将会被加热。结果,正确检测外来金属物质的温度可能变得困难。由于这个原因,优选将温度检测元件7设置在远离初级传输线圈5的中心部分的位置。从测量结果发现,温度检测元件7优选放置在远离初级传输线圈5的中心部分的位置。换言之,温度检测元件7可以安装在离初级传输线圈5的中心部分的距离为4mm到6mm处。
[外来金属物质的温度和温度检测元件检测到的温度之间的关系]
接下来,形成在初级传输线圈5中的温度检测元件7可能不直接检测外来金属物质的温度。温度检测元件7检测从发热的外来金属物质传输至初级传输线圈5的热量。换言之,温度检测元件7通过初级传输线圈5间接检测外来金属物质的温度。所以,如图14B所示,温度检测元件7检测到的温度低于外来金属物质的实际温度。
本申请人测量了外来金属物质的实际温度和温度检测元件7检测到的温度之间的差别。这种情况下,如图15A所示,温度检测元件7放置在从初级传输线圈5的中心部分的距离为5mm处的第一到第三测量点的每一个上。此外,外来金属物质放置在初级传输线圈5的中心部分上。然后测量外来金属物质的温度和温度检测元件7检测到的温度。
图15B是侧边长为25mm的不锈钢片的温度和温度检测元件7检测到的温度的图示。这里,不锈钢片放置在初级传输线圈5的中心部分上。如图15B所示,当不锈钢片达到上面描述的75℃的危险温度时,温度检测元件7检测到大约60℃的温度。这种情况下,不锈钢的危险温度和温度检测元件7和检测到的温度有大约12℃到14℃的差异。当不锈钢达到85℃时,温度检测元件7在如上所述的每个测量点检测到大约73℃的温度。这种情况下,观察到的差异大约是11℃到12℃。
所以,不锈钢的温度和温度检测元件7检测到的温度之间有大约11℃到14℃的差异。换言之,发现当温度检测元件7检测到大约60℃的温度时,外来金属物质达到75℃的危险温度。相应地,发现一旦温度检测元件7检测到60℃的温度,就需要终止对初级传输线圈5的电力供给(也就是,终止充电)。
[从各个测量结果以及温度检测元件设置的位置获得的发现]
从以上测量的各个结果,申请人发现了以下事实:
1.如果外来金属物质具有小于7mm2的面积,外来金属物质产生的热量小,并且达到上面所述危险温度(75℃)或更高的可能性低。如果外来金属物质具有7mm2或更大的面积,外来金属物质可能达到危险温度。
2.外来金属物质的设置位置放置得离初级传输线圈5的中心部分越远,热量降低越大。所以,温度检测元件7可以放置在使处于初级传输线圈5的中心部分附近位置的外来金属物质的温度能够被检测的位置。但是,这种情况下,初级传输线圈5的中心部分是磁力线集中的部分。所以,当初级传输线圈5的中心部分具有温度检测元件7时,温度检测元件7本身会被加热。这样,正确检测外来金属物质的温度可能会变困难。所以,优选放置温度检测元件7于远离初级传输线圈5的中心部分的位置。
3.当外来金属物质达到75℃的危险温度时,温度检测元件7检测到大约60℃到73℃。换言之,发现一旦温度检测元件7检测到60℃的温度就需要终止对初级传输线圈5的电力供给(也就是,终止充电)。
考虑到这些事实,申请人发现温度检测元件7可以被如下安排。如图16A所示,温度检测元件7安装在支座1和初级传输线圈5之间的接触面的一侧。同时,如图16B所示,温度检测元件7位于离初级传输线圈5的中心位置不超过初级传输线圈5的直径的范围内。
更进一步的,在上述范围内,发现温度检测元件7优选在安装部分和初级传输线圈5之间的支座1的接触面的一侧。此外,如图16C的阴影部分指出的,温度检测元件的中心优选安排在离初级传输线圈5的中心的距离对应于初级传输线圈5的内半径“r”的位置和距离对应于初级传输线圈5的内直径的位置之间。
基于这些发现,作为例子,申请人将温度检测元件7安装在支座1和初级传输线圈5之间的接触面的一侧,使得温度检测元件7的中心能够置于离根据本实施例的支座1中的初级传输线圈5的中心的距离为5mm的位置。
接下来描述支座1的充电操作,温度检测元件7安装在支座1的前述位置上。图17是支座1的横截面图,充电时移动电话单元2安装在支座1上。
当移动电话单元2安装在支座1上时,形成于支座1中的初级传输线圈5和移动电话单元2中的次级传输电路11靠近而互相面对。结果,初级传输线圈5的磁场状态被改变。控制电路9通过间歇驱动等监控初级传输线圈5磁场状态的变化。
在移动电话单元2内,移动电话单元2的控制电路14在检测到预定电压水平时,确定移动电话单元2安装在支座1上。换言之,当移动电话单元终端安装在支座1上时,响应于次级电力传输线圈11磁场状态变化的电压水平达到预定电压水平。
支座1的控制电路9和移动电话单元2的控制电路14通过初级和次级传输线圈5、11互相交换它们的识别信息来相互认证。随后,当这样的识别信息交换获得互相认证时,支座1对移动电话单元2的电池16进行电力供给。这样,电池2的充电开始。
当充电开始,支座1的控制电路9基于来自振荡器2的振荡频率信号,将来自交流适配器3的直流电力转换为预定频率的交流电力。随后,交流电力通过驱动器6提供给初级传输线圈5。
在移动电话单元内,来自支座1的初级传输线圈5的交流电力在次级传输线圈11中感应出交流电力。该感应交流电力通过整流电路12整流,之后在LDO 13转换成预定电压的直流电力。随后,控制电路14通过充电电路15将来自LDO 13的直流电力供应给电池16。从而,电池16能够被充电。
[检测不正常温度和终止充电的操作]
这里,如支座1的情况,对移动电话单元2的电力传输可以通过初级传输线圈5和次级传输电路11的电磁感应来实现,初级传输线圈5和次级传输电路11是非接触电力传输线圈。这种情况下,例如,当外来金属物质置于支座1上,诸如硬币的外来金属物质中可能产生涡流电流。结果,可能发生外来金属物质的不正常过热。
形成在支座1上的温度检测元件7通过初级传输线圈5间接检测被安装材料(诸如移动电话单元2或外来金属物质)的温度,之后,将检测到的输出传送给温度检测单元8。安装在支座1上的移动电话单元2被充电时,一般被加热至大约40℃。相反地,当放置在支座1上的移动电话单元2由于任何原因导致产生不正常发热或者当外来金属物质放置在支座1上时,移动电话单元2和外来金属物质能够被加热至上面的危险温度75℃或更高。
温度检测元件7通过初级传输线圈5间接检测安装在支座1上的材料的温度。这样,当安装在支座1上的材料的温度达到上面的危险温度75℃时,温度检测元件7和温度检测单元8都检测到60℃的温度。当温度检测元件7和温度检测单元8中的每一个都检测到上面60℃的温度时,控制电路9识别出安装在支座1上的材料的温度上升至危险温度。控制电路9立刻终止对初级传输线圈5的电力供给。结果,由于控制下的终止可以中断充电。因此可以避免安装在支座1上的材料的温度的不正常升高,从而使得支座1获得增强的安全性。
更进一步,温度检测元件7安装在最优位置以检测安装在支座1上的材料的温度,该温度的确定基于如上所述的每个测量。因此,安装在支座1上的材料的温度被实时检测,然后,上述充电能够精确地在控制下终止。
[控制下充电终止的另一个实例]
在以上实例中,一旦检测到安装在支座1上材料的温度上升至危险温度,对初级传输线圈5的电力供给就会在控制下终止。可选择的,如下所述,电力的供给可以响应于温度检测元件7检测到的上面安装的材料的温度梯度而在控制下终止。
图18是安装在支座1上的第一到第三外来金属物质的温度的图示,该温度随着对初级传输线圈5电力供给的持续时间而变化。如图所示,即使延长对初级传输线圈5电力供给的持续时间,第三外来金属物质也没有达到危险温度。相反的,当对初级传输线圈5电力供给的持续时间为大约100秒时,第一外来金属物质就达到危险温度。当对初级传输线圈5电力供给的持续时间为大约230秒时,第二外来金属物质达到危险温度。更进一步的,当把第一外来金属物质和第二外来金属物质温度变化的图示同第三外来金属物质的温度变化图示比较时,在外来金属物质达到危险温度的情况中可获得具有高温度梯度的图。
考虑到这些测量结果,例如,控制电路9在对初级传输线圈5开始电力供给60秒之后的时间,检测上面的温度检测元件7和上面的温度检测单元8检测到的温度。此外,控制电路9在对初级传输线圈5开始电力供给90秒之后的时间,检测上面的温度检测元件7和上面的温度检测单元8检测到的温度。更进一步的,以各个时间点检测到的温度为基础,检测目前安装在支座1上的装置的温度升高的梯度。当梯度大于预定水平时,在控制下终止对初级传输线圈5的电力供给。
从而,在安装在支座1上的材料的温度上升至危险温度之前,对初级传输线圈5的电力供给就能够终止。因此,可以提高支座1的安全性。
注意,除了这种终止控制外,终止控制还可以在预定时间段内当上面检测到的温度升高的水平达到预定水平或更高时施行,或者基于检测到温度的绝对值施行。这种情况下,更进一步的,在安装在支座1上的材料的温度上升至危险温度之前,对初级传输线圈5的电力供给就能够终止。因此,可以提高支座1的安全性。
更进一步的,支座1可以提供有外围温度检测元件用来测量与初级传输线圈5对应的部分的外围的温度。这样,上面的终止控制可以在下面的差异达到预定水平时施行。也就是,该差异是上面的温度检测元件7和温度检测单元8检测到的温度(对应于初级传输线圈5的部分的温度)和上面的外围温度检测元件检测到的外围温度之间的差异。这种情况下,更进一步的,在安装在支座1上的材料的温度达到危险温度之前,对初级传输线圈5的电力供给就能够终止。所以,支座1的稳定性得以提高。
[实施例的效果]
如上所述,本实施例的支座1通过温度检测元件7检测支座1上的安装材料的温度,温度检测元件7放置在从不同测量结果中获得的最优位置上。一旦检测到上面的安装材料温度的不正常升高,就在控制下终止对初级传输线圈5的电力供给。所以,支座1上的安装材料温度的不正常升高能够被迅速控制。结果,供用作非接触充电装置的支座1的安全性得以提高。
在对上面实施例的描述中,本发明的实施例应用于支座1来对移动电话单元2充电。更进一步的,本发明的任何实施例都可以应用于适合对便携装置充电的任何充电装置,这些便携装置诸如个人手持电话系统(PHS)、个人数字助理(PDA)、便携游戏装置以及笔记本型个人计算机。这种情况下,同样能够获得上面描述的相同效果。
此外,对上面实施例的描述仅提供作为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例。因此,本发明不局限于以上的实施例。此外,在本发明的宗旨的范围内,允许根据设计做各种各样的修改等等。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根据设计要求和其它因素,只要在权利要求或等同特征的范围内,各种各样的修改、组合、部分组合以及替代都可以发生。
本发明包含了于2007年1月9日向日本专利局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JP2007-001644的相关主题,该日本申请的整个内容在这里通过引用获得。

Claims (4)

1.一种非接触充电装置,包括:
其上安装以非接触方式充电的装置的安装部分;
用于利用电磁感应为该装置的次级传输线圈提供电力的初级传输线圈;
用于检测安装在该安装部分上的材料的温度的温度检测元件;以及
控制装置,用于对该初级传输线圈的电力供给进行控制和在该温度检测元件检测到预定温度时终止对该初级传输线圈的电力供给,其中,
该温度检测元件位于该安装部分和该初级传输线圈之间的接触面的一侧上,且该温度检测元件的中心位于从该初级传输线圈的中心位置的该初级传输线圈的直径范围内;
其中,该初级传输线圈包括多个堆叠在柔性印刷电路板上的导体图案;以及该温度检测元件直接形成为该柔性印刷电路板上的导体图案中的温度检测元件层。
2.根据权利要求1的非接触充电装置,其中
该温度检测元件位于该安装部分和该初级传输线圈之间的接触面的该侧上,且该温度检测元件的中心位于从该初级传输线圈的中心的距离对应于该初级传输线圈的内半径的位置和距离对应于该初级传输线圈的内直径的位置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2的非接触充电装置,其中
该控制装置进行如下控制,以预定间隔从该温度检测元件获取温度检测输出,以该间隔检测温度的升高量,以及当该温度的升高量等于或高于温度的预定升高量时终止对该初级传输线圈的电力供给。
4.一种非接触充电装置,包括:
其上安装以非接触方式充电的装置的安装部分;
用于利用电磁感应为该装置的次级传输线圈提供电力的初级传输线圈;
用于检测安装在该安装部分上的材料的温度的温度检测元件;以及
控制单元,配置成对该初级传输线圈供给电力和当该温度检测元件检测到预定温度时终止对该初级传输线圈的电力供给,其中
该温度检测元件位于该安装部分和该初级传输线圈之间的接触面的一侧上,且该温度检测元件的中心位于从该初级传输线圈的中心位置的该初级传输线圈的直径范围内;
其中,该初级传输线圈包括多个堆叠在柔性印刷电路板上的导体图案;以及该温度检测元件直接形成为该柔性印刷电路板上的导体图案中的温度检测元件层。
CN2008101277957A 2007-01-09 2008-01-09 非接触充电装置 Active CN10130417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7001644A JP5049018B2 (ja) 2007-01-09 2007-01-09 非接触充電装置
JP001644/07 2007-01-09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304178A CN101304178A (zh) 2008-11-12
CN101304178B true CN101304178B (zh) 2012-05-30

Family

ID=3927831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101277957A Active CN101304178B (zh) 2007-01-09 2008-01-09 非接触充电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8089245B2 (zh)
EP (1) EP1944851B1 (zh)
JP (1) JP5049018B2 (zh)
CN (1) CN101304178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169185B2 (en) 2006-01-31 2012-05-01 Mojo Mobility,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inductive charging of portable devices
US7952322B2 (en) 2006-01-31 2011-05-31 Mojo Mobility, Inc. Inductive power source and charging system
US11201500B2 (en) * 2006-01-31 2021-12-14 Mojo Mobility, Inc. Efficiencies and flexibilities in inductive (wireless) charging
US11329511B2 (en) 2006-06-01 2022-05-10 Mojo Mobility Inc. Power source, charging system, and inductive receiver for mobile devices
US7948208B2 (en) 2006-06-01 2011-05-24 Mojo Mobility, Inc. Power source, charging system, and inductive receiver for mobile devices
JPWO2009040998A1 (ja) * 2007-09-27 2011-01-13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非接触充電器
JP2009158598A (ja) * 2007-12-25 2009-07-16 Panasonic Electric Works Co Ltd 平面コイル及びこれを用いた非接触電力伝送機器
KR100976161B1 (ko) * 2008-02-20 2010-08-16 정춘길 무접점충전시스템 및 그의 충전제어방법
JP5072690B2 (ja) * 2008-04-04 2012-11-14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無接点式充電装置
US20110050164A1 (en) 2008-05-07 2011-03-03 Afshin Partovi System and methods for inductive charging, and improvements and uses thereof
JP5425539B2 (ja) * 2009-01-27 2014-02-26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非接触電力伝送システム
JP4849142B2 (ja) * 2009-02-27 2012-01-11 ソニー株式会社 電力供給装置および電力伝送システム
DE102009033237A1 (de) * 2009-07-14 2011-01-20 Conductix-Wampfler Ag Vorrichtung zur induktiven Übertragung elektrischer Energie
EP2458710B1 (en) * 2009-07-23 2016-01-06 Fujitsu Limited Power transmission device, wireless power supply system, and wireless power supply device
US8226294B2 (en) * 2009-08-31 2012-07-24 Arizant Healthcare Inc. Flexible deep tissue temperature measurement devices
US8321029B2 (en) * 2009-09-18 2012-11-27 Boston Scientific Neuromodulation Corporation External charger usable with an implantable medical device having a programmable or time-varying temperature set point
KR20110034773A (ko) * 2009-09-29 2011-04-06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유도성 결합 방식을 이용한 무선 충전기
US8575944B2 (en) * 2009-11-03 2013-11-05 Robert Bosch Gmbh Foreign object detection in inductive coupled devices
JP2011114985A (ja) * 2009-11-27 2011-06-09 Sanyo Electric Co Ltd 電池内蔵機器と充電台
WO2011084936A2 (en) * 2010-01-05 2011-07-14 Access Business Group International Llc Inductive charging system for electric vehicle
DE102010012356B4 (de) 2010-03-22 2021-04-29 Sew-Eurodrive Gmbh & Co Kg System zur berührungslosen Energieübertragung an ein Fahrzeug
CN102782985B (zh) * 2010-03-31 2015-05-06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非接触充电系统
US8292495B2 (en) 2010-04-07 2012-10-23 Arizant Healthcare Inc. Zero-heat-flux, deep tissue temperature measurement devices with thermal sensor calibration
US8292502B2 (en) 2010-04-07 2012-10-23 Arizant Healthcare Inc. Constructions for zero-heat-flux, deep tissue temperature measurement devices
WO2011156768A2 (en) 2010-06-11 2011-12-15 Mojo Mobility, Inc. System for wireless power transfer that supports interoperability, and multi-pole magnets for use therewith
US8917511B2 (en) * 2010-06-30 2014-12-23 Panasonic Corporation Wireless power transfer system and power transmitting/receiving device with heat dissipation structure
JP5852646B2 (ja) * 2010-07-02 2016-02-03 コーニンクレッカ フィリップス エヌ ヴェKoninklijke Philips N.V. 誘導型電力供給システム
US20130163635A1 (en) * 2010-07-07 2013-06-27 Avinash Karanth Foreign object detection in inductive coupled wireless power transfer environment using thermal sensors
DE102010026780A1 (de) * 2010-07-09 2012-01-12 Audi Ag Messen einer Temperatur bei einer kontaktlosen Übertragung von Energie
JP5593926B2 (ja) * 2010-07-29 2014-09-24 ソニー株式会社 給電システム、給電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JP5605153B2 (ja) 2010-10-15 2014-10-15 ソニー株式会社 給電装置、給電方法および給電システム
JP5625723B2 (ja) 2010-10-15 2014-11-19 ソニー株式会社 電子機器、給電方法および給電システム
KR101414779B1 (ko) * 2010-10-20 2014-07-03 한국전자통신연구원 무선 전력 전송 장치
US10115520B2 (en) 2011-01-18 2018-10-30 Mojo Mobility, Inc. Systems and method for wireless power transfer
US9178369B2 (en) 2011-01-18 2015-11-03 Mojo Mobility, Inc.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providing positioning freedom, and support of different voltages, protocols, and power levels in a wireless power system
US9356659B2 (en) 2011-01-18 2016-05-31 Mojo Mobility, Inc. Chargers and methods for wireless power transfer
US9496732B2 (en) 2011-01-18 2016-11-15 Mojo Mobility, Inc.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wireless power transfer
US11342777B2 (en) 2011-01-18 2022-05-24 Mojo Mobility, Inc. Powering and/or charging with more than one protocol
US20130293191A1 (en) * 2011-01-26 2013-11-07 Panasonic Corporation Non-contact charging module and non-contact charging instrument
DE102011005682A1 (de) * 2011-03-17 2012-09-20 Robert Bosch Gmbh Ladegerät, Akku und verfahren zur Erkennung eines Fremdobjekts
KR101397624B1 (ko) * 2011-03-23 2014-05-22 주식회사 한림포스텍 무선 전력 전송 장치에서의 전력 전송 제어 방법 및 전력 전송 장치
US8836287B2 (en) * 2011-05-03 2014-09-16 Apple Inc. Time-domain multiplexing of power and data
US9354122B2 (en) 2011-05-10 2016-05-31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Zero-heat-flux, deep tissue temperature measurement system
US9306411B2 (en) 2011-06-14 2016-04-05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Electronic device including non-contact charging module
JP2013017247A (ja) * 2011-06-30 2013-01-24 Panasonic Corp 非接触電力伝送に用いられる給電装置及び受電装置
JP6064337B2 (ja) 2011-08-10 2017-01-25 ソニー株式会社 給電システム、給電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JP2014239560A (ja) * 2011-09-29 2014-12-18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電池内蔵機器と充電台、及び電池内蔵機器
US9607757B2 (en) 2011-11-02 2017-03-28 Panasonic Corporation Non-contact wireless communication coil, transmission coil, and portable wireless terminal
US10204734B2 (en) 2011-11-02 2019-02-12 Panasonic Corporation Electronic device including non-contact charging module and near field communication antenna
JP2013169122A (ja) 2012-02-17 2013-08-29 Panasonic Corp 非接触充電モジュール及びそれを備えた携帯端末
CN107370249B (zh) * 2012-03-14 2020-06-09 索尼公司 电力发送装置以及非接触电力提供系统
US9722447B2 (en) 2012-03-21 2017-08-01 Mojo Mobility,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charging or powering devices, such as robots, electric vehicles, or other mobile devices or equipment
JP5749208B2 (ja) 2012-03-26 2015-07-15 株式会社東芝 送電装置、受電装置、制御装置および無線電力伝送システム
JP6112383B2 (ja) 2012-06-28 2017-04-12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携帯端末
DE102012211151B4 (de) * 2012-06-28 2021-01-28 Siemens Aktiengesellschaft Ladeanordnung und Verfahren zum induktiven Laden eines elektrischen Energiespeichers
JP6008237B2 (ja) 2012-06-28 2016-10-19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携帯端末
US9178361B2 (en) * 2012-09-27 2015-11-03 ConvenientPower, Ltd. Methods and systems for detecting foreign objects in a wireless charging system
JP6087588B2 (ja) * 2012-11-12 2017-03-01 三菱重工工作機械株式会社 変位センサの配線構造
JP6126373B2 (ja) * 2012-12-13 2017-05-10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無線モジュール及び無線通信装置
JP5880455B2 (ja) * 2013-01-16 2016-03-09 ソニー株式会社 受電装置、非接触電力伝送システム及び受電電圧制御方法
JP6098708B2 (ja) * 2013-02-14 2017-03-22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受電装置および送電装置
JP6282398B2 (ja) * 2013-02-19 2018-02-21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電磁誘導コイル
US9837846B2 (en) 2013-04-12 2017-12-05 Mojo Mobility,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powering or charging receivers or devices having small surface areas or volumes
JP6090439B2 (ja) * 2013-05-14 2017-03-08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非接触電力伝送用の給電装置および受電装置
WO2014185096A1 (ja) 2013-05-14 2014-11-20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非接触電力伝送用の給電装置および受電装置
JP6145934B2 (ja) 2013-07-11 2017-06-14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非接触給電装置及び非接触受電装置
RU2658324C2 (ru) * 2013-07-17 2018-06-20 Конинклейке Филипс Н.В. Беспроводная индукционная передача энергии с управлением температурой приемника
JP6364625B2 (ja) * 2013-07-18 2018-08-01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無接点充電装置と、そのプログラム、およびそれを搭載した自動車
CN203713733U (zh) * 2013-11-19 2014-07-16 潘磊 一种用于安装车外摄像头的简易装置
US9608470B2 (en) * 2013-11-27 2017-03-28 Nxp B.V. Bank card presence detection to avoid a wireless charger demagnetizing a bank card
KR101762778B1 (ko) 2014-03-04 2017-07-28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무선 충전 및 통신 기판 그리고 무선 충전 및 통신 장치
CN206004419U (zh) * 2014-03-14 2017-03-08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无线供电装置
JP6196924B2 (ja) 2014-03-21 2017-09-13 Ihi運搬機械株式会社 非接触給電システム
DE102014207890A1 (de) * 2014-04-28 2015-07-30 Continental Automotive Gmbh Fremdkörpererfassungsvorrichtung und Leistungs-Induktivladevorrichtung
US10295693B2 (en) * 2014-05-15 2019-05-21 Witricity Corporation Systems,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foreign object detection loop based on inductive thermal sensing
EP3107176B1 (fr) * 2015-06-18 2018-04-04 STMicroelectronics (Grand Ouest) SAS Procédé de gestion d'un transfert sans contact d'énergie d'un émetteur vers un récepteur, et émetteur correspondant
KR20170043393A (ko) * 2015-10-13 2017-04-21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코일 장치와 코일 장치의 제조 방법 및 코일 장치를 포함하는 무선전력전송장치 그리고 무선전력수신장치
CN105356541B (zh) * 2015-11-24 2019-06-11 深圳街电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移动电源的充电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KR20170065236A (ko) * 2015-12-03 2017-06-13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무선 충전 장치, 그의 무선 전력 송신 방법, 및 이를 위한 기록 매체
JP2017135838A (ja) * 2016-01-27 2017-08-03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非接触給電システム
US10374661B2 (en) * 2016-06-09 2019-08-06 Scott Technologies, Inc. Resonance wireless power enabled personal protection equipment
US10879705B2 (en) * 2016-08-26 2020-12-29 Nucurrent, Inc. Wireless connector receiver module with an electrical connector
CN107872098A (zh) * 2016-09-23 2018-04-03 苹果公司 无线充电垫中的多层发射器线圈布置的互连
US20180090999A1 (en) 2016-09-23 2018-03-29 Apple Inc. Wireless charging mat with multiple coil arrangements optimized for different devices
KR101833738B1 (ko) 2017-07-07 2018-03-02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무선전력전송 시스템
KR102521724B1 (ko) * 2017-09-29 2023-04-17 쓰리엠 이노베이티브 프로퍼티즈 캄파니 무선 전력 수신 장치와 이를 포함하는 무선 전력 시스템 및 포터블 디바이스
KR102519193B1 (ko) * 2017-09-29 2023-04-06 쓰리엠 이노베이티브 프로퍼티즈 캄파니 무선 전력 송신 장치와 이를 포함하는 무선 전력 시스템
KR20190044280A (ko) * 2017-10-20 2019-04-30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코일장치 및 이를 구비한 무선충전장치
CN109842218B (zh) * 2017-11-29 2021-01-01 无锡华润矽科微电子有限公司 应用于无线充电系统的金属异物检测的装置及方法
KR101905885B1 (ko) 2018-02-20 2018-10-08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무선전력 송신기
US11444485B2 (en) 2019-02-05 2022-09-13 Mojo Mobility, Inc. Inductive charging system with charging electronics physically separated from charging coil
JP7370164B2 (ja) 2019-04-23 2023-10-27 富士電機メーター株式会社 電流センサ及び電力量計
CN110077247A (zh) * 2019-06-06 2019-08-02 北京有感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基于光纤传感网络的无线充电异物检测系统及检测方法
CN116545135A (zh) * 2019-08-01 2023-08-0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无线充电系统的异物检测装置、方法及无线充电系统
CN112713325A (zh) * 2021-01-28 2021-04-27 格力博(江苏)股份有限公司 充电方法及充电设备
KR20230056262A (ko) 2021-10-20 2023-04-27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무선 전력 송신 장치
US11997836B1 (en) * 2022-08-31 2024-05-28 Apple Inc. Wireless charging performance improvements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153261B2 (ja) * 1991-03-28 2001-04-03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変圧器用ボビン
NL9101590A (nl) * 1991-09-20 1993-04-16 Ericsson Radio Systems Bv Stelsel voor het laden van een oplaadbare accu van een draagbare eenheid in een rek.
US5466614A (en) * 1993-09-20 1995-11-14 At&T Global Information Solutions Company Structure and method for remotely measuring process data
JPH07263935A (ja) 1994-03-24 1995-10-13 Hochiki Corp アンテナ装置
US6222437B1 (en) * 1998-05-11 2001-04-24 Nidec America Corporation Surface mounted magnetic components having sheet material windings and a power supply including such components
JP3818478B2 (ja) * 1998-09-08 2006-09-06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シート型トランス、その製造方法およびシート型トランスを含むスイッチング電源モジュール
WO2000069234A1 (fr) * 1999-05-07 2000-11-16 The Furukawa Electric Co., Ltd. Procede de cablage et dispositif de cablage
JP2001258182A (ja) * 2000-03-08 2001-09-21 Sharp Corp 非接触による電力伝達装置
JP3851504B2 (ja) * 2000-11-16 2006-11-29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自動車用スライドドア給電装置
US6501364B1 (en) * 2001-06-15 2002-12-31 City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Planar printed-circuit-board transformers with effective 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 (EMI) shielding
JP2003153457A (ja) 2001-11-09 2003-05-23 Denso Corp 非接触式充電装置
JP2004208383A (ja) * 2002-12-25 2004-07-22 Aichi Electric Co Ltd 非接触電源装置
US20050212640A1 (en) * 2004-03-24 2005-09-29 Chiang Man-Ho Multi-layer printed circuit board transformer winding
KR100765612B1 (ko) * 2005-04-07 2007-10-09 엘에스전선 주식회사 무선 충전기
JP2006339329A (ja) * 2005-06-01 2006-12-14 Seiko Epson Corp 平面コイル装置及び基板並びに平面コイル固定方法
US8342098B2 (en) * 2005-07-12 2013-01-01 Security Devices International Inc. Non-lethal wireless stun projectile system for immobilizing a target by neuromuscular disruption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1944851A2 (en) 2008-07-16
JP5049018B2 (ja) 2012-10-17
CN101304178A (zh) 2008-11-12
US20080164839A1 (en) 2008-07-10
US8089245B2 (en) 2012-01-03
EP1944851A3 (en) 2014-01-15
JP2008172874A (ja) 2008-07-24
EP1944851B1 (en) 2023-01-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304178B (zh) 非接触充电装置
US10097052B2 (en) Power feeding device, power feeding method, and power feeding system
US9219379B2 (en) Electronic apparatus, power feeding method, and power feeding system
CN103069689B (zh) 非接触供电系统以及非接触供电系统的金属异物检测装置
JP6920646B2 (ja) 異物検出装置、無線送電装置、および無線電力伝送システム
JP6633857B2 (ja) 送電装置および無線電力伝送システム
CN101577446B (zh) 无触点电力传输装置、输电装置及应用其的电子设备
US9892848B2 (en) Detection apparatus, power supply system, and method of controlling detection apparatus
JP6122402B2 (ja) 送電装置および無線電力伝送システム
US10438741B2 (en) Power receiving device and power feeding system
EP2332231B1 (en) Inductive charger and charging method
US20120098486A1 (en) Non-contact charging station with planar spiral power transmission coil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the same
JP2009273327A (ja) 電池内蔵機器と充電台
JP2008172872A (ja) 無接点電力伝送コイル、携帯端末及び端末充電装置
WO2013047260A1 (ja) 電池内蔵機器と充電台、及び電池内蔵機器
JP5223509B2 (ja) 電力変換伝送装置および非接触型被充電装置
JP6617296B2 (ja) 電池内蔵機器
JP2004064938A (ja) 充電システム
US20190370427A1 (en) Coil for transmitting or receiving power wirelessly
KR101703271B1 (ko) 배터리를 포함하는 클립 타입 무선전력 송신장치
CN105093115A (zh) 电压检测装置
JP2019097383A (ja) 受電装置及び電力伝送システム
KR20160137310A (ko) 무선 충전 시스템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56 Change in the name or address of the patentee

Owner name: SONY MOBILE COMMUNICATIONS AB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NAME: SONY ERICSSON MOBILE COMMUNICATION JAPAN CO., LTD.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Japan

Co-patentee after: Seiko Epson Corp.

Patentee after: Sony Mobile Communications Japan Inc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Japan

Co-patentee before: Seiko Epson Corp.

Patentee before: Sony Ericsson Mobile Communication japan Co.,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