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283431A - 继电器 - Google Patents

继电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283431A
CN101283431A CNA2006800377482A CN200680037748A CN101283431A CN 101283431 A CN101283431 A CN 101283431A CN A2006800377482 A CNA2006800377482 A CN A2006800377482A CN 200680037748 A CN200680037748 A CN 200680037748A CN 101283431 A CN101283431 A CN 10128343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tact
push rod
relay
movable iron
fix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680037748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283431B (zh
Inventor
中村正则
猿渡庸二郎
篠浦达生
太田章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Omr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Omr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Omron Corp filed Critical Omr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128343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28343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28343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283431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1/00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1/22Polarised relays
    • H01H51/2272Polarised relays comprising rockable armature, rocking movement around central axis parallel to the main plane of the armatur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54Contact arrangemen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64Driving arrangements between movable part of magnetic circuit and contact
    • H01H50/641Driving arrangements between movable part of magnetic circuit and contact intermediate part performing a rectilinear movemen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11/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f electric switches
    • H01H11/04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f electric switches of switch contacts
    • H01H11/06Fixing of contacts to carrier ; Fixing of contacts to insulating carrier
    • H01H2011/067Fixing of contacts to carrier ; Fixing of contacts to insulating carrier by deforming, e.g. bending, folding or caulking, part of the contact or terminal which is being mounted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54Contact arrangements
    • H01H50/546Contact arrangements for contactors having bridging contact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Electromagne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不会由于磨损粉末而引起接触不良的接触可靠性高的继电器。该继电器,利用基于配置在接点基座(31)上方侧的电磁铁组件的励磁、消磁而在所述接点基座(31)和所述电磁铁组件之间以水平轴心为中心转动的可动铁片,驱动可上下移动地插进所述接点基座(31)的操作孔(31a、31b)的推杆(43、44),使从所述接点基座(31)下面突出的所述推杆(43、44)下端部固定的可动接点(45、46)接合或脱离固定接点。特别是,在接点基座(31)上面侧设有限制所述推杆(43、44)的转动动作的位置限制用突部(36d、37d)。

Description

继电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继电器,特别是涉及用于放送设备及计测设备的高频继电器。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高频继电器,例如有使用单稳定电磁电机的微波同轴开关继电器(参照专利文献1)。
在所述开关继电器中,当使在下端部卡合有接触条28的推杆23沿轴心方向转动时,所述接触条28不能准确地接触到固定接点2、3、4,从而动作特性可能产生偏差。因此,在所述开关继电器中,由支承块16下面突设的多条绝缘支柱30引导接触条28的铅直方向的移动。
专利文献1:(日本国)特开昭58-202601号公报
但是,在所述开关继电器中,在所述推杆23上下动作且接触条28接合或脱离接点2、3、4时,所述接触条28始终接触所述绝缘支柱30,因此容易产生磨损粉末。因此,由于所述磨损粉末附着于接点2、3、4的前端面,从而容易产生接触不良,存在接触可靠性降低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就是鉴于所述问题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不会由于磨损粉末而引起接触不良的接触可靠性高的继电器。
为解决所述课题,本发明提供一种继电器,其由可动铁片驱动推杆,而使可动接点接合或脱离固定接点,所述可动铁片基于配置在接点基座上方侧的电磁铁组件的励磁、消磁而在所述接点基座与所述电磁铁组件之间以水平轴心为中心进行转动,所述推杆能够上下移动地插进所述接点基座的操作孔,所述可动接点固定在从所述接点基座下面突出的所述推杆的下端部,其中,在接点基座上面侧设置有限制所述推杆的转动动作的位置限制机构。
根据本发明,由于在接点基座上面侧设有限制推杆的转动动作的位置限制机构,故不会使可动接点与其它部件接触而产生磨损粉末。另外,即使推杆与位置限制机构接触而产生磨损粉末,所述磨损粉末附着在位于接点基座下面侧的固定接点及可动接点的可能性也极小。因此,能够获得不会由于磨损粉末而引起接触不良的接触可靠性高的继电器。
作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也可以将推杆的下端部嵌合于可动接点的剖面方形的铆接孔而进行铆接固定。
根据本实施方式,嵌合于铆接孔的推杆的下端部为剖面方形,从而可动接点不易空转,而得到接触可靠性更高的继电器。
作为本发明的其它实施方式,也可以在可动接点下面的铆接孔的开口缘部形成卡止用凹部。
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进行铆接固定,使位于推杆下端部的树脂填充在所述卡止用凹部。因此,即使只是在可动接点开口缘部设置卡止用凹部,而不增加部件数量,也能够使可动接点更难以空转,从而具有得到接触可靠性高的继电器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同轴继电器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从图1所示的同轴继电器拆下罩后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3是图1所示的同轴继电器动作前的剖面图;
图4是图1所示的同轴继电器动作后的剖面图;
图5是图1所示的同轴继电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6是图5所示的立体图的局部放大立体图;
图7是图5所示的立体图的不同的局部放大立体图;
图8A、8B、8C及8D是接点块30的平面图、正面图、底面图及立体图;
图9A、9B及9C是可动铁片的立体图、正面图及底面图;
图10A、10B是表示自复原用第一卷线筒的平面图及正面图;
图10C、10D是表示自复原用第二卷线筒的平面图及正面图;
图10E、10F是表示自保持用卷线筒的平面图及正面图;
图11是用于说明接点组件的组装方法的立体图;
图12是用于说明在接点组件上组装可动铁片的方法的立体图;
图13是用于说明在接点组件上安装第一、第二铁芯的方法的立体图;
图14A、14B是用于说明第一、第二卷线筒的组装方法的立体图;
图15是用于说明在第一、第二卷线筒上组装磁轭的方法的立体图;
图16是用于说明在第一、第二卷线筒上组装永久磁铁的方法的立体图;
图17是用于说明在接点组件上组装电磁铁组件的方法的立体图;
图18A、18B是用于说明控制组件的组装方法的立体图;
图19是用于说明在印刷基板上组装端子台及电子部件的方法的立体图;
图20是用于说明在电磁铁组件上组装控制组件的方法的立体图;
图21是用于说明在接点组件及电磁铁组件上组装罩的方法的立体图;
图22A、22B及22C是表示在可动接点的铆接孔直线状配置卡止用凹部的情况的上方立体图、底面图及下方立体图,图22D、22E及22F是表示在可动接点的铆接孔十字状配置卡止用凹部的情况的上方立体图、底面图及下方立体图;
图23A、23B及23C是用于说明在推杆上安装可动接点的其它方法的立体图及底面图。
标记说明
10 接点组件
11 基座块
12 退让槽
13、14、15 同轴连接器用贯通孔
16a、16b 定位销
18、19 安装用贯通孔
21、22、23 同轴连接器
21a、22a、23a 固定接点
24 铜制片
30 接点块
31 接点基座
31a、31b 操作孔
32、33、34、35 支柱
36、37 支承壁
36a、36b、36c、37a、37b、37c 定位用突起
36d、37d 位置限制用突部
36e、37e 轴孔
41、42 螺旋弹簧
43、44 推杆
45、46 可动接点
45a、46a 铆接孔
45b 卡止用凹部
50 可动铁片
53 板簧
55 支承部
55a 轴孔
56、57 弹性腕部
58 支轴
60 电磁铁组件
61、65 自复原型用第一、第二卷线筒
61a、65a 腰部
61b、65b 贯通孔
62、63、66、67 锷部
62a、66a 定位用舌片
64、68 定位壁
69 自保持型用卷线筒
71、73 线圈
72a、72b、74a、74b 线圈端子
75 磁轭
75a、75b 腕部
76、77 第一、第二铁芯
76a、76b 垂直部
79 永久磁铁
80 控制组件
81 印刷基板
82 端子台
83~87 输入输出端子
88 电子部件
90 罩
91、92 长孔
具体实施方式
按照图1~图23的附图说明应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同轴继电器。
本实施方式的所述同轴继电器大致包括:接点组件10、可动铁片50、电磁铁组件60、控制组件80、罩90。
所述接点组件10包括:基座块11、铜制片24、接点块30。如图6所示,所述基座块11为长方体,在其上面中央形成有退让槽12。另外,在所述基座块11的退让槽12周围,按照点对称的方式突设有一对定位销16a、16b,并且按照点对称的方式形成有螺纹孔17a、17b。为确保所述接点块30的组装的方向性,所述定位销16a、16b和所述螺纹孔17a、17b未配置在线对称的位置。另外,在所述退让槽12以均等的间距形成有同轴连接器用贯通孔13、14、15。在所述贯通孔13、14、15的底面侧的内周面设有同轴连接器用阴螺纹部。因此,通过在所述同轴连接器用贯通孔13、14、15拧合并固定同轴连接器21、22、23,从而自所述同轴连接器21、22、23的前端分别突出的固定接点21a、22a、23a突出到所述退让槽12内。另外,在所述基座块11的侧面设有用于将所述基座块11自身固定于其他部位的安装用贯通孔18、19。
如图7所示,接点块30在接点基座31的上面中央设有一对操作孔31a、31b。而且,在所述操作孔31a、31b的上方开口缘部设有用于分别定位后述的螺旋弹簧41、42的环状台阶部。另外,如图8所示,在所述操作孔31a、31b的附近设有定位孔38a、38b,并且设有固定孔39a、39b。另外,所述接点基座31在其上面角部分别突设支柱32、33、34、35,另一方面,在所述支柱32及34之间突设支承壁36,并且在所述支柱33及35之间突设支承壁37。而且,所述支承壁36、37在其上端面分别突设有定位用突起36a、36b、36c及37a、37b、37c。而且,所述支承壁36、37在对向面的角部分别设有位置限制用突部36d、37d,并且在同一水平轴心上连通的位置分别设有轴孔36e、37e。另外,支承壁36的外侧面中,在所述轴孔36e的开口缘部设有成为组装时的标记并且用于确保压入余量的环状台阶部。
而且,在所述接点基座31上安装分别被所述操作孔31a、31b的环状台阶部定位的大致圆锥台状的螺旋弹簧41、42;和轴部43a、44a分别插入所述螺旋弹簧41、42中心的剖面大致T字形状的推杆43、44。而且,自所述操作孔31a、31b突出的推杆43、44的下端部分别嵌合于可动接点45、46的平面看大致方形的铆接孔45a、46a,进行铆接固定。由此,所述推杆43、44被向上方施力,并且上下可动地被所述接点基座31支承。
另外,如图22所示,例如在所述可动接点45的铆接孔45a的下方开口缘部,也可以通过冲压加工而直线状(图22A~22C)或十字状(图22D~22F)地形成卡止用凹部45b。通过将因热铆接而固化的树脂卡止,可防止可动接点45的空转。
另外,例如图23所示,在推杆43的轴部43a的前端面突设剖面椭圆形的前端部43c,并且在所述前端部43c的两侧突设一对卡止爪43d、43d。而且,在所述前端部43c与可动接点45的铆接孔45a嵌合,通过进行热铆接而固定所述可动接点45,也防止空转。另外,可动接点45、46也可以通过粘接剂或嵌入成型而固定于推杆43、44。
如图9所示,可动铁片50为平面看大致长方形的板材,在突设于其下面中央的一对突出突起51、51上嵌合进行了弯曲加工的板簧53的铆接孔54、54,并进行铆接固定,由此由所述可动铁片50的单面和支承部55形成轴孔55a。所述板簧53以支承支轴58的所述支承部55为中心左右对称地形成。因此,将铆接固定有板簧53的所述可动铁片50定位于支承壁36、37之间,并将支轴58插入接点块30的轴孔36e、37e及由所述可动铁片50和板簧53形成的轴孔55a内,由此转动自如地支承所述可动铁片50。其结果,所述板簧53的弹性腕部56、57可交互抵接于接点块30的所述第一、第二推杆43、44。
根据本实施方式,形成所述轴孔55a的支承部55的圆弧面的半径比支轴58的半径大。因此,由于支轴58与板簧53的支承部55线接触且摩擦小,故得到具有优良的动作特性的继电器。另外,所述板簧53的支承部55不限于剖面圆弧,例如也可以通过作成剖面三角形或剖面方形来线接触。
电磁铁组件60包括:分别卷绕有线圈71、73的自复原用第一、第二卷线筒61、66;磁轭75;第一、第二铁芯76、77;以及永久磁铁79。
如图10A、10B及图14A所示,所述自复原用第一卷线筒61,在筒状腰部61a的两端一体成型的锷部62、63中,在插入到一方的锷部62的一对大致L字形线圈端子72a、72b的水平端部焊料焊接有卷绕于所述腰部61a的线圈71的引出线。另外,夹持永久磁铁79的定位用舌片62a从所述锷部62的内向侧缘部向侧方突出,并且,定位壁64、64从所述锷部62的上面两侧缘部向上方分别突出。进而,在所述锷部63的内向侧缘部设有限制永久磁铁79位置的切口部63a。
如图10C、10D及图14B所示,所述自复原用第二卷线筒65,在筒状腰部65a的两端一体成型的锷部66、67中,在插入到一方的锷部66的一对大致L字形线圈端子74a、74b的水平端部焊料焊接有卷绕于所述腰部65a的线圈73的引出线。另外,夹持永久磁铁79的定位用舌片66a从所述锷部66的内向侧缘部向侧方突出,并且,定位壁68、68从所述锷部66的上面两侧缘部向上方分别突出。进而,在所述锷部67的内向侧缘部设有限制永久磁铁79位置的切口部67a。
没有将所述第一、第二卷线筒61、65的锷部62、66作成左右对称的形状,是由于将后述的永久磁铁79不在中央支承而在偏心的位置支承,会破坏磁平衡,而构成自复原型继电器。
另外,在构成自保持型继电器的情况下,也可以在例如图10E、图10D所示的自保持型用卷线筒69的腰部69a卷绕线圈而使用。所述卷线筒69的定位用舌片62b、切口部63b具有在中央支承永久磁铁79的外形形状。
磁轭75为剖面大致コ字形状,通过将两侧腕部75a、75b分别压入所述第一、第二卷线筒61、65的筒状腰部61a、65a,将所述第一卷线筒61及第二卷线筒65连接一体化,并且,由后述的第一、第二铁芯76、77构成磁回路。
如图13所示,第一、第二铁芯76、77为剖面大致L字形状,其通过螺丝78a、78b及78c、78d分别直接固定在所述接点基座31的支柱32、33及34、35的上端面。因此,第一、第二铁芯76、77以高的组装精度相对于接点基座31组装。而且,通过将第一、第二铁芯76、77的垂直部76a、77a分别插入所述第一、第二卷线筒61、66的筒状腰部61a、65a的贯通孔61b、65b,而与所述磁轭75的两腕部75a、75b面接触,构成磁回路。
如图19所示,控制组件80通过在印刷基板81上安装端子台82及电子部件88而构成。
如图18所示,所述端子台82将输入输出端子83~87从上方侧分别压入其端子孔82a~83a并使其向下方侧突出,并且注入密封材料而固化进行固定。然后,将从所述端子台82的下方侧突出的输入输出端子83~87的端子部分别与所述印刷基板电连接(图20)。
作为所述电子部件88,例如举例监视器输出用小型继电器。
罩90具有可嵌合于装载有电磁铁组件80的接点组件10的基座块11的箱形状,其顶面并排设有两个输入输出端子用长孔91、92。
对所述构成部件的组装方法进行说明。
首先,如图11所示,在基座块11的同轴连接器用贯通孔13、14、15分别拧合同轴连接器21、22、23而形成一体化。
另一方面,分别将螺旋弹簧41、42定位在设于接点基座31的操作孔31a、31b的环状台阶部,插入剖面大致T字形状的推杆43、44的轴部43a、44a,并将突出的下端部嵌合于可动接点45、46的铆接孔45a、46a进行铆接固定。
根据本实施方式,推杆43、44的腕部43b、44b分别与设于接点基座31的支承壁36、37的相对面角部的位置限制用突部36d、37d抵接而被限制位置(参照图8A)。因此,由于推杆43、44及可动接点44、45不转动,可动接点44、45准确地接触固定接点21a、22a、23a,故具有接触可靠性高的优点。另外,推杆43、44的位置限制机构也可以突设在接点基座31的其他部分。
接着,所述基座块11的定位销16a、16b插入所述接点基座31的定位孔38a、38b,夹持铜制片24。所述铜制片24可进行磁屏蔽并提高高频特性。而且,通过将螺丝47a、47b从所述接点基座31的固定孔39a、39b分别拧合于基座块11的螺丝孔17a、17b,完成接点组件10。
然后,如图12所示,在所述接点基座31的支承壁36、37之间配置可动铁片50,并将支轴58插入所述支承壁36、37的轴孔36e、37e及所述可动铁片50的轴孔55a,由此可转动地支承所述可动铁片50。
其次,如图13所示,隔着遮磁板48将第一铁芯76定位在所述接点基座31的支柱32、33的上端面,并用螺丝78a、78b进行固定。同样,将第二铁芯77定位在所述接点基座31的支柱34、35的上端面,并用螺丝78c、78d进行固定。所述第一、第二铁芯76、77的定位可以通过未图示的夹具进行。另外,根据需要,也可以在接点基座31的两侧配置遮磁板。
另一方面,如图14A所示,在将线圈端子72a、72b从侧方插入到第一卷线筒61的锷部62后,将卷绕于腰部61a的线圈71的引出线焊料焊接在所述线圈端子72a、72b的突出的水平端部。同样,如图14B所示,在将线圈端子74a、74b从侧方插入到第二卷线筒65的锷部66后,将卷绕于腰部65a的线圈73的引出线焊料焊接在所述线圈端子74a、74b的突出的水平端部。
然后,如图15所示,将所述第一、第二卷线筒61、65进行定位,并将磁轭75的腕部75a、75b分别压入所述筒状腰部61a、65a的贯通孔61b、65b内而形成一体化。接着,如图16所示,通过将永久磁铁79插入所述第一、第二卷线筒61、65的定位用舌片62a、66a之间以及锷部63、67的切口部63a、67a之间,从而永久磁铁78的上端面吸附在磁轭75的下面。
进而,如图17所示,通过将组装于接点组件10的第一、第二铁芯76、77的垂直部76a、77a分别插入第一、第二卷线筒61、65的筒状腰部61a、65a的贯通孔61b、65b,使磁轭75的腕部75a、75b和第一铁芯76、77的垂直部76a、77a面接触(参照图2及图3)。因此,可动铁片50可转动地吸附于永久磁铁79的下端面。而且,通过将密封材料注入所述贯通孔61b、65b内并将其固化,由此将所述腕部75a、75b和垂直部76a、77a粘接一体化,将电磁铁块60固定于接点组件10上。
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可动铁片50可转动地吸附于永久磁铁79的下端面,并且板簧53的弹性腕部56、57将推杆43、44向下方侧作用,故使可动铁片50成为被压向上方的状态。另一方面,支轴58被插入并支承于支承壁36、37的轴孔36e、37e。因此,支轴58不与可动铁片50接触,而支轴58的下面始终与板簧53的支承部55的内周面线接触,从而以该接触部分为支点可转动地支承可动铁片50。其结果,由于板簧53与支轴58线接触,故具有如下优点,得到摩擦小、且寿命长,并且转动轴心的晃动小、动作特性优良的继电器。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由基座块11和电磁铁块60夹持具有轴孔36e、37e且上下面为基础面的接点基座31。因此,具有可得到确保高的组装精度、且具有优良的动作特性的继电器的优点。
而且,通过将所述板簧53的腕部56、57从所述接点基座31的支柱32、33、34、35和支承壁36、37的空隙弯曲而进行动作特性的调整。
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可将板簧53的弹性腕部56、57从所述空隙弯曲而调整动作特性,故具有得到作业性高、成品率优良的继电器的优点。
然后,将安装有端子台82及电子部件88的控制组件80的印刷基板81载置于锷部62、66的定位壁64、68,并且将其与电磁铁组件80的线圈端子72a、72b及74a、74b的垂直上端部电连接而形成一体化。
通过在装载有所述电磁铁组件60的接点组件10上嵌合罩90,使输入输出端子83~88从长孔91、92突出。然后,将密封材料注入设于所述罩90的开口缘部的切口部并使其固化,并且将密封材料注入所述罩90的长孔91、92并使其固化而进行密封。
其次,对所述同轴继电器的动作进行说明。
首先,如图3所示,在未对线圈71、73施加电压时,由于永久磁铁79不在中央而遮磁板48只配置在单侧,而破坏了磁平衡,因此,可动铁片50的另一端部50b吸附于第二铁芯77。因此,所述板簧53的弹性腕部56抵抗螺旋弹簧41的弹力而将推杆43压向下方侧。其结果,可动接点45的两端部分别压接于固定接点21a、22a,构成电回路。
并且,当对所述线圈71、73施加电压以吸引所述可动铁片50的一端部50a时,可动铁片50的另一端部50b脱离第二铁芯77,并且一端部50a被第一铁芯76吸引。因此,可动铁片50以组装于可动铁片50的支轴58的下端面和轴孔55的内周面线接触的部分为支点转动。其结果,板簧53的弹性腕部56从推杆43离开后,弹性腕部57抵抗螺旋弹簧42的弹力,将推杆44压下。因此,在可动接点45的两端部从固定接点21a、22a离开后,可动接点46的两端部吸附在固定接点22a、23a上。
而且,当切断对所述螺旋线圈71、73的电压时,使可动铁片50的左右磁平衡被破坏,螺旋弹簧42及板簧53的弹力的合力比永久磁铁79的磁力相对较大。因此,可动铁片50的另一端部50b被第二铁芯77吸引,从而可动铁片50以支轴58的下端面为支点转动。其结果,板簧53的弹性腕部57从推杆44离开,并且弹性腕部56压下推杆43。然后,可动接点46从固定接点22a、23a离开后,可动接点45的两端部压接在固定接点21a、22a,恢复到本来的状态。
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对自复原型继电器进行了说明,但通过使用例如图10E、图10F所示的一组自保持型用卷线筒69并在中央保持永久磁铁79,也可以构成自保持型继电器。
本发明的同轴继电器不限于所述的实施方式,也可以适用于其它继电器。

Claims (3)

1、一种继电器,其由可动铁片驱动推杆,而使可动接点接合或脱离固定接点,所述可动铁片基于配置在接点基座上方侧的电磁铁组件的励磁、消磁而在所述接点基座与所述电磁铁组件之间以水平轴心为中心进行转动,所述推杆能够上下移动地插进所述接点基座的操作孔,所述可动接点固定在从所述接点基座下面突出的所述推杆的下端部,其特征在于,
在接点基座上面侧设置有限制所述推杆的转动动作的位置限制机构。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
将推杆的下端部嵌合于可动接点的剖面方形的铆接孔而进行铆接固定。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
在可动接点的下面,在铆接孔的开口缘部形成有卡止用凹部。
CN2006800377482A 2005-08-12 2006-08-08 继电器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28343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5234656A JP4470837B2 (ja) 2005-08-12 2005-08-12 リレー
JP234656/2005 2005-08-12
PCT/JP2006/315668 WO2007020839A1 (ja) 2005-08-12 2006-08-08 リレー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283431A true CN101283431A (zh) 2008-10-08
CN101283431B CN101283431B (zh) 2011-04-13

Family

ID=3775750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6800377482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283431B (zh) 2005-08-12 2006-08-08 继电器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7847660B2 (zh)
EP (1) EP1916690A4 (zh)
JP (1) JP4470837B2 (zh)
CN (1) CN101283431B (zh)
WO (1) WO2007020839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888094B2 (ja) * 2006-12-07 2012-02-29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高周波リレー及びその接続構造
KR20150046026A (ko) * 2012-08-23 2015-04-29 파나소닉 아이피 매니지먼트 가부시키가이샤 접점 장치
US10343545B2 (en) * 2016-01-15 2019-07-09 Trumpet Holdings, Inc.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separating batteries
KR102417545B1 (ko) * 2017-12-27 2022-07-05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차량용 릴레이 장치
JP7310474B2 (ja) * 2019-09-13 2023-07-19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リレー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2038236B1 (de) * 1970-07-31 1972-02-03 Elmeg Elektromagnetisches Relais
FR2522195A1 (fr) 1982-02-24 1983-08-26 Micronde Sa Relais coaxial inverseur hyperfrequence
JPS6035419A (ja) * 1983-08-04 1985-02-23 ポリプラスチックス株式会社 キ−ボ−ドの製造法
FR2717003B1 (fr) * 1994-03-04 1996-04-12 Radiall Sa Dispositif de commutation pour ouvrir et fermer une ligne électrique.
JP4000715B2 (ja) * 1999-04-23 2007-10-31 松下電工株式会社 同軸リレー
EP1047089B1 (en) * 1999-04-23 2006-01-18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Coaxial relay
JP4131111B2 (ja) * 2002-03-04 2008-08-13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電磁石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090102583A1 (en) 2009-04-23
US7847660B2 (en) 2010-12-07
CN101283431B (zh) 2011-04-13
WO2007020839A1 (ja) 2007-02-22
JP4470837B2 (ja) 2010-06-02
JP2007048707A (ja) 2007-02-22
EP1916690A4 (en) 2009-03-18
EP1916690A1 (en) 2008-04-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283429B (zh) 继电器
CN101283428B (zh) 继电器
CN101283431B (zh) 继电器
CN106716587A (zh) 电磁继电器
US4688010A (en) Electromagnetic relay
CN107251182A (zh) 触点机构及具备该触点机构的电磁继电器
JP2014165152A (ja) 電磁継電器
CN101410924A (zh) 电磁继电器
CN101283430B (zh) 继电器
US10943751B2 (en) Electromagnetic relay
WO2006125361A1 (fr) Bobine de relais electromagnetique
CN101329967B (zh) 高频继电器
JP2002025409A (ja) 電磁継電器及びそのコイル形成方法
JP5822804B2 (ja) 電磁リレー
JP7417894B2 (ja) 接点装置
JP6830259B2 (ja) 電磁継電器
JP2861126B2 (ja) 電磁継電器
JP2782226B2 (ja) 電気機器
JPS63231831A (ja) 電磁継電器
JPS6154171A (ja) 端子の取付方法
JPH0329233A (ja) 電磁継電器
JPH0648147U (ja) リレーの構造
JPS59119806A (ja) 電磁石の構造
JPS61284021A (ja) 接点端子ブロツクの製造方法
JPH0329232A (ja) 電磁継電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10413

Termination date: 20140808

EXPY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