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225757A - 内燃机的动阀机构 - Google Patents

内燃机的动阀机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225757A
CN101225757A CNA2008100024320A CN200810002432A CN101225757A CN 101225757 A CN101225757 A CN 101225757A CN A2008100024320 A CNA2008100024320 A CN A2008100024320A CN 200810002432 A CN200810002432 A CN 200810002432A CN 101225757 A CN101225757 A CN 10122575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leeve pipe
axle
arm shaft
radiator
pitman ar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810002432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225757B (zh
Inventor
平山周二
山西辉英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22575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22575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22575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225757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LCYCLICALLY OPERATING VALVES FOR MACHINES OR ENGINES
    • F01L1/00Valve-gear or valve arrangements, e.g. lift-valve gear
    • F01L1/02Valve drive
    • F01L1/024Belt driv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Valve-Gear Or Valve Arrangements (AREA)
  • Lubrication Of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内燃机的动阀机构,所述内燃机的动阀机构以不会使轴承部或摇臂大型化且不会产生摩擦的简单结构,而可以限制摇臂的轴向移动。在该内燃机的动阀机构中,插通有摇臂轴(57)的圆筒状的套管(61)安装在轴承(33R),(33L)之间,限制摇臂(58)的轴向移动,在摇臂轴(57)上沿轴向形成油通路(57a),并且,在轴向规定位置形成贯通径向且通过外周面的油喷出路(57c),在套管(61)上与摇臂轴(57)的油喷出路(57c)相对应的规定位置形成贯通径向的油喷出孔(61c),具有阻止套管(61)转动的套管转动阻止机构(65)。

Description

内燃机的动阀机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内燃机的动阀机构。
背景技术
在开闭阀的摇臂被轴支承于摇臂轴上这种结构的动阀机构中,有在形成有油通路的摇臂轴和摇臂上连通形成油喷出口的例子(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日本)实公平7-41849号公报
在同一专利文献1中,摇臂轴架设支承于相向的一对凸轮杆的轴承部,且被两侧的轴承夹着、摆动自如地轴支承着摇臂。
由于摇臂的轴向宽度比一对凸轮杆间的距离小,因此,支承摇臂轴两端的凸轮杆的两轴承部较大地延伸直到挟住摇臂的位置,因而使得凸轮杆大型化。
相反地,也考虑到使摇臂的摇动基部沿轴向延伸的结构,但会使摇臂自身大型化。
于是,有安装由压缩螺旋弹簧构成的定位用弹簧以代替延伸轴承部的例子(专利文献2)。
但是,由于通过安装弹簧对摇臂向轴向施力,因此在摇臂的摆动中会发生摩擦。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4-316633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这样的问题点而开发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以不会使轴承部或摇臂大型化且不会发生摩擦的简单结构而可限制摇臂的轴向移动的内燃机动阀机构。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第一方面的内燃机动阀机构,其摇臂被摆动自如地轴支承于架设支承在轴承间的摇臂轴上,同一摇臂的一端与凸轮轴上形成的凸轮滑接,另一端通过调节螺栓可开闭驱动阀,其中,插通有所述摇臂轴的圆筒状的套管安装在所述轴承间,限制摇臂的轴向移动,在所述摇臂轴上沿轴向形成油通路,并且,在轴向规定位置形成贯通径向且通过外周面的油喷出路,在所述套管上与所述摇臂轴的油喷出路相对应的规定位置形成贯通径向的油喷出孔,具有阻止所述套管转动的套管转动阻止机构。
本发明第二方面的内燃机的动阀机构,在本发明第一方面所述的内燃机的动阀机构中,具有限制所述摇臂轴的轴向移动的制动板,所述制动板的套管卡合片与设置于所述套管上的切口卡合构成所述套管转动阻止机构。
本发明第三方面的内燃机的动阀机构,在本发明第二方面所述的内燃机的动阀机构中,所述制动板形成有与形成于所述摇臂轴的端部的切口卡合、阻止所述摇臂轴的转动的轴卡合片。
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的内燃机的动阀机构,由于插通有摇臂轴的圆筒状的套管安装在所述轴承间,限制摇臂的轴向移动,因此,能够以避免凸轮杆等的轴承部或摇臂的大型化且能够回避摩擦的发生的简单的结构,限制摇臂轴的轴向移动,而且,由于在套管上与所述摇臂轴的油喷出路相对应的规定位置形成贯通径向的油喷出孔,具有阻止套管转动的套管转动阻止机构,因此,能够容易地确保向摇臂的需要部的油的供给。
根据本发明第二方面的内燃机的动阀机构,由于限制摇臂轴的轴向移动的制动板,其一片与设置于套管上的切口卡合构成套管转动阻止机构,因此,用一个制动板则能够限制摇臂轴的轴向移动,并且能够阻止套管的转动,从而能够实现以少的零件数使组装作业简单化。
根据本发明第三方面的内燃机的动阀机构,由于所述制动板形成有阻止摇臂轴的转动的轴卡合片,因此,能够用一个制动板阻止套管的转动,同时限制摇臂轴的轴向移动及转动,从而能够实现以更少的零件数使组装作业简单化。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小型二轮摩托车的整体侧视图;
图2是动力装置的前半部的剖视图(图1的II-II线剖面图);
图3是动力装置的前半部的剖视图(图1的III-III线剖面图);
图4是动力装置的前半部的局部剖面的省略了一部分的右侧视图;
图5是动力装置的前半部的除了散热器罩以外的右侧视图;
图6是护罩的右侧(外侧)视图;
图7是护罩的左侧(里侧)视图;
图8是图7的VIII-VIII线剖面图;
图9是汽缸盖的俯视图;
图10是同一汽缸盖的前视图;
图11是图4的要部放大图;
图12是图10的XII-XII线剖面图;
图13是进气摇臂轴的立体图;
图14是套管的立体图;
图15是制动板的立体图;
图16是表示摇臂轴、套管、制动板被组装在一起的状态的说明图。
附图标记
20动力装置、30  内燃机、31  曲轴箱、32  汽缸体、33  汽缸盖、33a燃烧室、33c  内侧壁、33R右轴承部、33L左轴承部、50  动阀机构、51  凸轮链、52c,52s,52h  凸轮链室、53  凸轮轴、54从动链轮、55驱动链轮、56轴承、56i进气阀、56e排气阀、57进气摇臂轴、57a油通路、57c  油喷出孔(油喷出路)、58  进气摇臂、59  排气摇臂轴、60排气摇臂、61,61,63  套管、61c  油喷出孔、65  制动板、65c套管卡合片。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基于图1~图16对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是应用了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小型二轮摩托车1的侧视图。
在本实施方式中,以朝向车辆的前进方向的状态为基准确定前后左右。
车身前部1f和车身后部1r通过低的地板部1c连结在一起,成为车身骨骼的车身构架大致由下管3和主管4构成。
即,下管3自车身前部1f的头管2向下方延伸,同一下管3在下端弯曲成水平且经地板部1c的下方向后方延伸,在其后端连结有左右一对主管4,主管4自该连结部向斜后方立起并在规定高度弯曲成水平,向后方延伸。
燃料箱5由同一主管4支承,在其上方配置有座椅6。
另一方面,车身前部1f被头管2轴支承,在上方设有手柄11,前叉12向下方延伸,在其下端轴支承有前轮13。
在主管4的立起部下端突设有托架15,在同一托架15上通过连杆构件16可摆动地连结支承有动力装置20。
在动力装置20的前部以使汽缸体32大幅度地前倾直到呈接近于水平的状态的姿势搭载有单缸四冲程水冷式内燃机30,自其曲轴箱31的下端向前方突出的悬挂支架18的端部通过枢轴19与所述连杆构件16连结。
动力装置20为:自该内燃机30向后方由带式无级变速器46构成,在被轴支承于设在其后部的减速机构38上的后车轴21a上设有后轮21。
在该减速机构38的上端和所述主管4的上部弯曲部间安装有后减振器22。
在动力装置20的上部配设有节气门本体25及空气滤清器26,该节气门本体25被连接在自内燃机30的大幅度地前倾的汽缸盖33的上部延伸的进气管23上;该空气滤清器26与同一节气门本体25连结。
另外,在进气管23上装有朝向进气口喷射燃料的喷射器24(参照图4)。
另一方面,自汽缸盖33的下部延伸出的排气管27偏向右侧且向下方延伸,以卷入右侧的悬挂支架18的方式向后方弯曲,从被设置在相当于曲轴箱的部分的右侧的后述的散热器80的下方向后方延伸与消声器28连结。
消声器28通过托架29吊设于曲轴箱31上且位于后轮21的右侧。
车身前部1f被前罩9a和腿部挡泥板9b从前后罩住,且被前下侧罩9c从左右侧罩住,手柄11的中央部被手柄罩9d罩住。
地板部1c被侧罩9e罩住,另外,车身后部1r被车身罩10从左右侧罩住。
图2是动力装置20的纵剖面图。
内燃机30为:在汽缸体32的缸套44内作往复运动的活塞42和曲轴40的曲轴销40a连结连杆43。
曲轴箱31为左右分割的左曲轴箱31L和右曲轴箱31R进行合体而构成,右曲轴箱31R成为曲轴箱部的半体,左曲轴箱31L其前后为长尺寸,且由前部的曲轴箱部31a、(参照图1)中央的传动箱部31b、后部的减速器箱部31c构成。
该左曲轴箱31L的左侧开放面被作为传动箱的一部分的传动箱罩36覆盖,且在内部收纳有带式无级变速器46;后部的减速器箱部31c的右侧开放面被减速器箱37覆盖,且在内部收纳有减速机构38。
在曲轴箱部31a和右曲轴箱31R的所谓曲轴箱内,曲轴40被旋转自如地支承于左右主轴承41,41上,在向左右水平方向延伸的延伸部中的右延伸部,设有凸轮链驱动链轮55a、和油泵驱动齿轮55b及AC发电机72,在左延伸部设有带式无级变速器46的离心载荷47和驱动皮带轮48a。
带式无级变速器46为:V带49挂设于驱动皮带轮48a和设于减速机构38的输入轴38a上的从动皮带轮48b上来传递动力,变速比为:驱动皮带轮48a的V带49的卷挂直径对应于内燃机转速、根据移动的离心载荷47而变化,同时从动皮带轮48b的卷挂直径变化,由此自动地进行变更而进行无级变速。
本四冲程内燃机30采用SOHC型式的阀系统,在汽缸盖罩34内设有动阀机构50,在同一动阀机构50上进行动力传递的凸轮链51架设于凸轮轴53和曲轴40之间,因此,凸轮链室52c,52s,52h与右曲轴箱31R、汽缸体32、汽缸盖33连通而设置。
即,凸轮链51通过凸轮链室52c,52s,52h内挂设于嵌装于指向左右水平方向的凸轮轴53的右端的从动链轮54和嵌装于曲轴40上的所述驱动链轮55a之间。
另外,参照图3,在右曲轴箱3 1R和后述的隔壁70之间,旋转自如地架设有泵驱动轴62并设有油泵61,嵌装在泵驱动轴62上的从动齿轮63和与所述凸轮链驱动链轮55a一体形成的油泵驱动齿轮55b啮合。
在右曲轴箱31R上,油通路65a自油泵61向下方延伸,油通路65b自同一油通路65a的中途向左侧水平延伸到左曲轴箱31L,直至滤油器66。
滤油器66的下侧成为油积存处65c。
因而,油泵61依靠曲轴40的旋转通过驱动齿轮55b和从动齿轮63的啮合被驱动时,可将油自油积存处65c通过滤油器66吸上来并供给到需要的部位。
在汽缸盖33上自和凸轮链室52相反侧(左侧)朝向燃烧室33a嵌插有点火栓45。
参照图4,进气口33i自大幅度前倾的汽缸盖33的燃烧室33a向上方弯曲延伸与所述进气管23连结,排气口33e自燃烧室33a向下方弯曲延伸与所述排气管27连结。
如图4所示,汽缸盖罩34内的动阀机构50,由于汽缸大幅度前倾直到呈接近水平的状态,因此,开闭进气口33i向燃烧室33a的开口的进气阀56i配设于凸轮轴53的上方,开闭排气口33e向燃烧室33a的开口的排气阀56e配设于凸轮轴53的下方。
凸轮轴53通过轴承56,56旋转自如地轴支承于汽缸盖33的左侧壁和构成凸轮链室52h的内侧壁33c上,在比右侧的轴承56突出的右端嵌装有从动链轮54。
如图4所示,分别配置于凸轮轴53的前方的斜上下位置的进气摇臂轴57和排气摇臂轴59架设于汽缸盖33的左侧壁和内侧壁33c(参照图2)之间。
进气摇臂轴57和排气摇臂轴59彼此位于上下位置,摆动自如地枢轴连接于上侧的进气摇臂轴57上的、轴支承于进气摇臂58的一端的滚子58r与凸轮轴53的进气凸轮53i相接,螺纹连接于另一端的调节螺栓58s与依靠阀弹簧56ib施力的进气阀56i的阀杆56is的端部相接。
同样地,摆动自如地枢轴连接于下侧的排气摇臂轴59上的、轴支承于排气摇臂60的一端的滚子60r与凸轮轴53的排气凸轮53e相接,螺纹连接于另一端的调节螺栓60s与依靠阀弹簧56eb施力的排气阀56e的阀杆56es的端部相接。
因而,进气凸轮53i和排气凸轮53e通过凸轮轴53的旋转,分别使进气摇臂58和排气摇臂60摆动,在规定的时点进行进气阀56i和排气阀56e的开闭动作。
参照图2和图3,在构成右曲轴箱31R的凸轮链室52c的内侧壁31Rc和右侧壁31Rr上,具有穿通曲轴40的开口,轴支承曲轴40的主轴承41嵌装于内侧壁31Rc的开口中,右侧壁31Rr的大的开口由通过螺栓71安装的隔壁70自右侧闭塞,曲轴40穿通隔壁70的圆筒部70a。
AC发电机72为:在贯通隔壁70的圆筒部70a的曲轴40的右端部,通过ACG凸起73固定连接有碗状的外转子74,在横跨圆周方向配设于其内周面的磁铁75的内侧,卷绕有定子线圈77的内定子76被固定于隔壁70的圆筒部70a上。
在外转子74的右侧面,安装有中央膨出且制成圆板状的散热器风扇基板78a,在散热器风扇基板78a上向右侧突出形成有多个散热器风扇78。
AC发电机72的外转子74的外周大致围绕自右曲轴箱31R的右侧壁31Rr向右侧延伸的周壁31Rs,散热器风扇78的外周由后述的护罩90围绕,在接近散热器风扇78的右侧处设置有散热器80。
图4表示卸下散热器80及护罩90后的内燃机30的右侧视图。
右曲轴箱31R的若干纵长的周壁31Rs覆盖AC发电机72的外转子74的外周。
在自周壁31Rs的上部前后及下部前后向外周侧延伸的四个延伸部,比周壁31Rs的端面更向右侧突出分别形成有散热器安装凸起31Rb(参照图3)。
四个散热器安装凸起31Rb的右端面处于同一平面上。
另一方面,如图5(参照图3)所示,散热器80为由上侧散热器箱部82和下侧散热器箱部83夹着呈矩形的散热器芯子部81的结构,上侧散热器箱部82为:冷却水的补给口82a向上方延伸且开口由漏斗盖85关闭,另外,冷却水导入口82b突出于上侧散热器箱部82的前部的背后(左侧)。
在该前后尺寸长的上侧散热器箱部82的前后端,分别形成有具有安装孔的安装托架82c,82c。
另一方面,下侧散热器箱部83为:靠后设有排水栓83a,冷却水导出口83b在前端朝向前方突出。
而且,在靠前的下部和后端分别形成有具有安装孔的安装托架83c,83c。
上侧散热器箱部82的前后的安装托架82c,82c和下侧散热器箱部83的前后的安装托架83c,83c,与在右曲轴箱31R的周壁31Rs的外周侧向右侧突出形成的所述四个散热器安装凸起31Rb相对应,彼此一起由螺栓86固定,从而将散热器80直接固定于右曲轴箱31R上(参照图3)。
另外,如图5所示,在散热器80的上侧散热器箱部82上,形成有自前侧的安装托架82c向前方延伸、具有安装孔的护罩安装托架82d,在后侧的安装托架82c的上方,也形成有自上侧散热器箱部82的后上部向斜上方延伸、具有安装孔的护罩安装托架82d。
下侧散热器箱部83上也形成有自中央部向下方延伸、具有安装孔的护罩安装托架83d。
在形成于该散热器80上的三个护罩安装托架82d,82d,83d上,自散热器80的里侧安装有围绕散热器风扇78的外周的护罩90。
如图6~图8所示,护罩90形成在中央形成有较大圆形开口91a的矩形板部91(下端缘局部向下方膨出),在矩形板部91的里面(左侧面),突出形成有自圆形开口91a的前方横跨上方及后方而弯曲的周壁部92。
该周壁部92和右曲轴箱31R的所述周壁31Rs相对应,彼此的端面抵接在一起,成为周壁部92围绕在散热器风扇78的外周。
周壁部92的下方的缺损部构成排风口93,该排风口93中自矩形板部91突出形成有在使散热器风顺畅地排出的方向上设有角度的多个整流板94。
在矩形板部91的前后侧缘上形成向外侧(右侧)突出的前后一对侧片95,95,散热器80以被夹持的方式嵌装在该前后相对的侧片95,95之间。
在前侧片95的上下沿右端面向前方突出形成有罩安装片96,同样地,在后侧片95的上下沿右端面向后方突出形成有罩安装片96。
在该四个罩安装片96上分别形成有螺纹孔96a。
在矩形板91的上部前端,向上方延伸形成和散热器80的安装托架97,自周壁部92的上部朝向后斜上方并且边偏向外侧(右侧)边延伸形成安装托架98,自矩形板部91的下部的中央向下方延伸形成有安装托架99。
这三个安装托架97,98,99各自具有安装孔97a,98a,99a。
将以上这种形状的护罩90安装在散热器80的里侧。
以夹着护罩90的矩形板部91的前后侧片95,95的方式引导散热器80的散热器芯子部81的前后侧缘,使护罩90的矩形板部91的外侧在散热器芯子部81重合,将护罩90的三个安装托架97,98,99分别与散热器80的三个护罩安装凸起82d,82d,83d进行配合,将铆钉100贯通各自的安装孔而紧固。
在这样将护罩90安装在散热器80的里侧的状态下,将护罩90与图4所示的右曲轴箱31R的右侧开口重合,用螺栓86将散热器80以前述的方式直接固定于右曲轴箱31R上。
在右曲轴箱31R的周壁31Rs的外周侧向右侧突出形成的四个散热器安装凸起31Rb,在护罩90的周壁部92的外周围突出形成并且延伸到安装托架97,98,99,因而,能够将从右曲轴箱31R隔着护罩90离开的散热器80利用突出的四个散热器安装凸起31Rb,不使曲轴箱31大型化地直接固定支承于曲轴箱31上。
连结在大致围绕AC发电机72的外周的右曲轴箱31R的周壁31Rs上的护罩90的周壁部92,大致围绕在散热器风扇78的外周(参照图3)。
图5表示散热器80被安装于该内燃机30的右侧面上的状态的右侧视图,在该散热器80的外面(右侧面)被覆有散热器罩105。
散热器罩105由芯子罩部105c、上侧箱罩部105u和下侧箱罩部1051构成。其中,芯子罩部105c上形成有自右侧覆盖散热器80的散热器芯子部81的百叶窗106;上侧箱罩部105u从上侧散热器箱部82的右侧面及上面盖过前后面而覆盖在芯子罩部105c的上侧;下侧箱罩部1051从下侧散热器箱部83的右侧面及下面盖过前后面而覆盖在芯子罩部105c的下侧。
安装托架107具有安装孔,且分别与前述护罩90的四个罩安装片96相对应,突出形成于芯子罩部105c的前后侧缘的上下。
因此,散热器罩105被覆在散热器80的外面(右侧面),在护罩90的四个罩安装片96上分别配合安装托架107,将螺栓108插入各安装孔中并与罩安装片96的螺纹孔96a旋合紧固(参照图2),散热器罩105被安装在护罩90上(参照图1)。
下面,对冷却水的循环系统进行说明.
参照图2及图5,在汽缸盖33的右侧面安装有水泵120。
水泵120的水泵体121由长尺寸圆筒部121a和短尺寸圆筒部121b构成,其中,长尺寸圆筒部121a在通过轴承125旋转自如地轴支承泵驱动轴123的轴向为长尺寸;短尺寸圆筒部121b其一方的开口端向径向延伸并向部分地收容与水泵驱动轴123嵌合的叶轮124的径向扩大,在轴向为短尺寸。长尺寸圆筒部121a的构成为,使水泵驱动轴123与前述凸轮轴53同轴且插入固定于汽缸盖33的右侧壁上,泵驱动轴123的左端被嵌入穿设在凸轮轴53的右端面的嵌合孔并同轴一体旋转。
覆盖水泵体121的短尺寸圆筒部121b的右开口、与短尺寸圆筒部121b共同收容叶轮124的水泵罩122,其与短尺寸圆筒部121b的开口端面重合并由螺栓126固定。
水泵罩122为:水吸入筒部122b从向水泵驱动轴123的右方膨出的吸入口部122a沿汽缸盖33的右侧面向曲轴40的方向延伸;同时,喷出口部122c自叶轮124的外周围的下部在切线方向向斜后下方延伸;自喷出口部122c还突设有喷出连接管127(参照图5)。
另外,在叶轮124的外周围的上部形成有空气抽出部122d,自空气抽出部122d向斜后上方突设有空气抽出连接管128。
水吸入筒部122b的上游端(后端)形成有连结法兰122bb,恒温器130连结连结法兰130a而安装在同一连结法兰122bb上。
恒温器130为:旁通连接管131从上部向上方延伸,流入连接管132从下部向下方延伸。
另外,如图5和图9所示,与内部的水管套33w的最上部位直接连通的分支连接管135自汽缸盖33的右侧面的上部向右方突设,同一分支连接管135的主管135a向右方突出之后向后方弯曲。
旁通分支管136自该分支连接管135的主管135a的上游侧左右水平部分支且向后方突出,另外,细直径的空气抽出分支管137自主管135a的下游侧前后水平部向下方突出且向前方弯曲而形成。
即,分支连接管135为旁通分支管136和空气抽出分支管137自主管135a进行分支,整体具有四个连接部的分支管。
参照图5,上述分支连接管135的主管135a由从散热器80的上侧散热器箱部82向背后(左侧)突出的上述冷却水导入口82b和散热器流入软管140连结;旁通分支管136由恒温器130的旁通连接管131和旁通软管141连结;空气抽出分支管137由水泵120的空气抽出连接管128和空气抽出连结软管142连结。
从散热器80的下侧散热器箱部83向前方突出的冷却水导出口83b和恒温器130的流入连接管132由散热器流出软管143连结,水泵120的喷出连接管127由与汽缸体32的水管套32w连通的流入连接管138和连结软管144连结。
参照图5,被散热器80冷却的冷却水由散热器流出软管143从下侧散热器箱部83导入上述恒温器130。
被导入恒温器130的冷却水从恒温器130经由水吸入筒部122b被吸入水泵120,然后通过连结软管144从水泵120的喷出口部122c供给到汽缸体32的水管套32w。
汽缸体32的水管套32w与汽缸盖33的水管套33w连通,流过各个水管套32w、33w且对汽缸体32和汽缸盖33进行冷却的冷却水,通过散热器流入软管140形成从突设于汽缸盖33的右侧面的上部的分支连接管135返回到散热器80的上侧散热器箱部82的水路径。
另外,流过汽缸体32和汽缸盖33的水管套32w,33w的冷却水,经过旁通软管141形成从自分支连接管135分出的旁通分支管136至恒温器130的、不通过散热器80的迂回的水路径。
内燃机30在未热的预热运转时,恒温器130关闭自散热器80流入的水路径而打开自汽缸盖33绕过的水路径,且在不通过散热器80的水路径中提前预热,预热结束进入正常运转时,恒温器130关闭自汽缸盖33绕过的水路径而打开自散热器80流入的水路径,使被散热器80冷却的冷却水从汽缸体32到汽缸盖33进行循环,从而对汽缸体32和汽缸盖33进行冷却。
水泵120内的空气通过空气抽出连结软管142从水泵罩122的上部的空气抽出部122d排出到上方的分支连接管135,随着其到达后方,一部分顺着多少有些向上倾斜的散热器流入软管140流入至散热器80的上侧散热器箱部82,进而,沿着上侧散热器箱部82的倾斜的上壁到达漏斗盖85所在的上部,从而,可以将空气从水路径中抽出。
关于以上所述的内燃机30中的所述动阀机构50,下面对其进气摇臂58,排气摇臂60的详细的组装结构进行说明。
图10是拆除前倾到接近水平的汽缸盖33的汽缸盖罩34,从其配合面33d侧看到的前面图,彼此位于上下的进气摇臂轴57和排气摇臂轴59轴被架设支承于从汽缸盖33的左侧(图10中为右侧)的侧壁向内侧膨出的左轴承部33L、和形成于与同一左轴承部33L相对的内侧壁33c上的右轴承部33R之间。
在右轴承部33R,进气摇臂轴57和排气摇臂轴59分别处于穿通的轴承孔上下,与两轴承孔相对应,在左轴承部33L上分别形成有轴承凹部,进气摇臂轴57和排气摇臂轴59从右轴承部33R的右侧穿通上下轴承孔,且被嵌插支承于左轴承部33L对应的轴承凹部上。
另外,在隔着汽缸盖33的右轴承部33R的凸轮链室52h的右侧壁上,在与上下轴承孔分别相对的地方形成有作业孔57h,59h(参照图12),当将进气摇臂轴57和排气摇臂轴59穿通上下的轴承孔时,利用作业孔57h,59,首先将进气摇臂轴57和排气摇臂轴59从该作业孔57h,59h自右侧插入并穿通右轴承部33R的轴承孔。
作业后,作业孔57h,59h被盖构件57f,59f封闭。
在进行该进气摇臂轴57的组装时,进气摇臂轴57同时穿通装在左轴承部33L和右轴承部33R之间的进气摇臂58的摇动基部和圆筒状的套管61。
与左轴承部33L相接的进气摇臂58被与右轴承部33R相接的套管61和左轴承部33L挟住,轴向移动被限制,从而实现左定位。
另外,进行排气摇臂轴59的组装时,排气摇臂轴59同时穿通装在左轴承部33L和右轴承部33R之间的圆筒状的套管62和排气摇臂60的摇动基部和圆筒状的套管63。
排气摇臂轴59被与左轴承部33L相接的套管62和与右轴承部33R相接的套管63挟住,轴向移动被限制,从而实现中央定位。
如图13所示,吸气摇臂轴57在内部制成沿轴向形成有油通路57a的圆筒状,油通路57a的左端开口,而右端被封闭,右端封闭部的端面形成有被切成半圆形的切口57e。
在吸气摇臂轴57中的油通路57a的右端,油连通孔57b沿径向穿设,在中央部,相对的一对油喷出孔(相当于油喷出路)57c,57c沿径向穿设,靠左侧,油喷出孔57d以和油喷出孔57c不同的角度沿径向穿设。
另外,如图14所示,在与上述吸气摇臂轴57的油喷出孔57c,57c相对应的规定位置,制作成圆筒状的套管61的油喷出孔61c,61c也沿径向穿设。
而且,在套管61上,在右端测规定位置对侧壁沿切线方向进行切口形成切口61p。
另外,在排气摇臂轴59上不形成油通路等。
在汽缸盖33的配合面33d和构成同一面的右轴承部33R的端面及左轴承部33L的端面上,分别在上下、在曲轴箱31上突出有夹着汽缸体32且结合汽缸盖33的双头螺栓68,将螺母69、垫圈66安装并螺合紧固在突出的螺纹部,而将一个制动板65代替垫圈安装并共联在右轴承部33R的端面上。
该在上下方向为长尺寸的制动板65自右侧抑制从右轴承部33R的右侧穿通轴承孔且嵌插支承于左轴承部33L对应的轴承凹部的进气摇臂轴57和排气摇臂轴59的右端面,从而限制其轴向移动。
参照图15,制动板65在与右轴承部33R的端面抵接的安装主体部65a的上下端部,穿设有双头螺栓68穿通的安装孔65aa,65aa,在安装主体部65a的右端缘向后方弯曲形成有制动片65b。
制动片65b的后端缘65bb为避开凸轮轴53而切成圆弧状,对应于进气摇臂轴57的右端的、相当于轴卡合片的上端部65bu大致呈水平,对应于排气摇臂轴59的右端的下端部65bd逐渐变细地垂下。
另一方面,在制动板65的安装主体部65a的左端缘的、与上述上端部65bu相对的位置,向后方弯曲形成有套管卡合片65c。
该套管卡合片65c被卡合于组装的套管61的切口61p中。
图16是表示进气摇臂轴57、排气摇臂轴59、套管61,62,63及制动板65后的状态的说明图,进气摇臂58、排气摇臂60及右轴承部33R、左轴承部33L被省略。
制动板65通过制动片65b的上端部65bu与在进气摇臂轴57的右端封闭部端面切成半圆形的切口57e卡合,将进气摇臂轴57的转动限制在规定转动角度。
另外,制动片65b的上端部65bu与进气摇臂轴57的右端封闭部端面相连接,限制进气摇臂轴57的轴向移动。
另一方面,向制动片65b的下方垂下的下端部65bd与排气摇臂轴59的右端面相接,限制排气摇臂轴59的轴向移动。
另外,制动板65通过其套管卡合片65c切入嵌合由进气摇臂轴57插通并嵌合于规定位置的套管61的切口61p,将套管61的转动限制在规定转动角度。
这样,由制动板65共同限制转动的进气摇臂轴57和套管61,其进气摇臂轴57的油喷出孔57c,57c与套管61的油喷出孔61c,61c一致,可向上方及下方进行油的喷出。
另外,在摆动自如地嵌合有进气摇臂轴57的进气摇臂58的部分形成的油喷出孔57d朝向斜后下方而形成,同一油喷出孔57d将油供给用于进气摇臂58的摇动基端部的润滑,并且,可以和在进气摇臂58的摇动基端部形成的油喷出孔58d在某摆动角度一致向斜后下方进行油的喷出。
上述四个双头螺栓68中的右上侧的双头螺栓68插通的汽缸盖33的螺栓孔68a作为油通路使用,在支承进气摇臂轴57的右端部的右轴承部33R上形成有连通其轴承孔和螺栓孔68a的油通路33Ra(参照图10)。
油通路33Ra和油连通孔57b连通,该油连通孔57b形成于进气摇臂轴57的、插入轴承孔的右端部。
因此,通过汽缸盖33的螺栓孔68a而供给的油经过油通路33Ra、油通路孔57b到进气摇臂轴57内的油通路57a,然后自油通路57a从上下的油喷出孔57c、61c及斜下部的油喷出孔57d、58d喷出。
如图11所示,油从开口位于上方的套管61的油喷出孔61c朝向进气阀56i的阀杆56is的端部的与调节螺栓58s的接触部进行喷射;油从开口位于下方的套管61的油喷出孔61c朝向与凸轮轴53的凸轮53e相接的排气摇臂60的滚子60r进行喷射。
另外,朝向进气摇臂轴57的斜后下方形成的油喷出孔57d将油供给用于进气摇臂58的摆动基端部的润滑,并且,在油喷出孔57d和进气摇臂58的摆动基端部形成的油喷出孔58d在某摆动角度一致时,向斜后下方的凸轮轴53的进气凸轮53i喷射油而进行润滑。
如上所述,本动阀机构50由于是通过将被进气摇臂轴57插通的圆筒状的套管61安装在左轴承部33L和右轴承部33R之间,来限制进气摇臂58的轴向移动;通过将被排气摇臂轴59插通的圆筒状的套管62、63安装在左轴承部33L和右轴承部33R之间,来限制排气摇臂60的轴向移动,因此,能够以避免轴承部或摇臂的大型化,并且能够避免摩擦的产生的简单结构限制摇臂的轴向移动。
在具备油通路57a的进气摇臂轴57插通的套管61中,由于其结构为:贯通径向的油喷出孔61c形成于与进气摇臂轴57的油喷出孔57c相对应的规定位置,制动板65阻止进气摇臂轴57和套管61双方的转动,因此,能够容易地确保向进气摇臂轴57和排气摇臂轴59的需要部位(和阀杆56is的端部的调节螺丝58s的接触部、进气摇臂58和排气摇臂60的各滚子58r、60r)的油的供给。
由于能够用一个制动板65阻止套管61的转动,同时能够限制进气摇臂轴57和排气摇臂轴59的轴向移动及进气摇臂轴57的转动,从而能够实现以少的零件数使组装作业简单化。

Claims (3)

1.一种内燃机的动阀机构,其摇臂被摆动自如地轴支承于架设支承在轴承间的摇臂轴上,同一摇臂的一端与凸轮轴上形成的凸轮滑接,另一端通过调节螺栓可开闭驱动阀,其特征在于,
插通有所述摇臂轴的圆筒状的套管安装在所述轴承间,限制摇臂的轴向移动,
在所述摇臂轴上沿轴向形成油通路,并且,在轴向规定位置形成贯通径向且通过外周面的油喷出路,
在所述套管上与所述摇臂轴的油喷出路相对应的规定位置形成贯通径向的油喷出孔,
具有阻止所述套管转动的套管转动阻止机构。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燃机的动阀机构,其特征在于,
具有限制所述摇臂轴的轴向移动的制动板,
所述制动板的套管卡合片与设置于所述套管上的切口卡合构成所述套管转动阻止机构。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内燃机的动阀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动板形成有与形成于所述摇臂轴的端部的切口卡合而阻止所述摇臂轴转动的轴卡合片。
CN2008100024320A 2007-01-16 2008-01-07 内燃机的动阀机构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22575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7007207A JP4675341B2 (ja) 2007-01-16 2007-01-16 内燃機関の動弁機構
JP007207/07 2007-01-16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225757A true CN101225757A (zh) 2008-07-23
CN101225757B CN101225757B (zh) 2011-01-26

Family

ID=3970228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100024320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225757B (zh) 2007-01-16 2008-01-07 内燃机的动阀机构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4675341B2 (zh)
CN (1) CN101225757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946553A (zh) * 2015-03-09 2016-09-21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单元摆动式内燃机的冷却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026239U (zh) * 1973-07-04 1975-03-26
JP2545721Y2 (ja) * 1990-09-06 1997-08-27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ロッカーアームの位置決め構造
JP3369036B2 (ja) * 1995-12-26 2003-01-20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頭上カム式エンジン
US6230676B1 (en) * 1999-04-23 2001-05-15 Toledo Technologies Inc. Interchangeable rocker arm assembly
JP4111850B2 (ja) * 2003-03-17 2008-07-02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ロッカーアームの位置決め構造
CN2685575Y (zh) * 2003-11-05 2005-03-16 重庆力帆实业(集团)有限公司 内燃机摇臂支座的冷却与润滑结构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946553A (zh) * 2015-03-09 2016-09-21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单元摆动式内燃机的冷却装置
CN105946553B (zh) * 2015-03-09 2018-06-05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单元摆动式内燃机的冷却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08175088A (ja) 2008-07-31
CN101225757B (zh) 2011-01-26
JP4675341B2 (ja) 2011-04-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240738B (zh) 具有强制空气冷却的内燃机
US7845316B2 (en)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cooling system
JP4812636B2 (ja) 水冷式内燃機関の冷却水通路構造
JP4731498B2 (ja) 自動二輪車用ラジエータ装置
TW542870B (en) Lubrication structure fo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CN101509405B (zh) 内燃机的气门构造
US20040244757A1 (en) Balancer structure for engine
JP5203739B2 (ja) ベルト式無段変速機の冷却構造
CN101509457B (zh) 内燃机的点火线圈配置结构
JP2004225572A (ja) 車両用エンジン
JP6623778B2 (ja) 内燃機関の冷却構造
CN101225757B (zh) 内燃机的动阀机构
CN107023343A (zh) 发动机的油供应回路
JP6769537B2 (ja) 内燃機関の冷却構造
TW200819615A (en) Oil passage structure
TW200823103A (en)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JP6631264B2 (ja) 内燃機関の冷却構造
JP4133713B2 (ja) 内燃機関のシリンダヘッド
CN1330863C (zh) 内燃机本体的散热器安装结构
CN101460729B (zh) 内燃机
CN101684854A (zh) 内燃机的凸轮链张紧枢轴安装结构
JP5353538B2 (ja) 自動二輪車エンジンのカムチェーン潤滑構造
JP6623815B2 (ja) 内燃機関の気液分離装置
JP2017172513A (ja) カムチェーンガイド
JP3769971B2 (ja) エンジンのブリーザ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10126

Termination date: 2020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