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223373B - 铰接组件 - Google Patents

铰接组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223373B
CN101223373B CN2006800255682A CN200680025568A CN101223373B CN 101223373 B CN101223373 B CN 101223373B CN 2006800255682 A CN2006800255682 A CN 2006800255682A CN 200680025568 A CN200680025568 A CN 200680025568A CN 101223373 B CN101223373 B CN 10122337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ias force
movable member
spheroid
adjoining members
cam por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680025568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223373A (zh
Inventor
越川伸市郎
今井克也
深井尚史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IGACINA INDUSTRIAL Co Ltd
Sugatsune Kogyo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IGACINA INDUSTRI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IGACINA INDUSTRI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SIGACINA INDUSTRIAL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22337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22337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22337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223373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DHINGES OR SUSPENSION DEVICES FOR DOORS, WINDOWS OR WINGS
    • E05D11/00Additional features or accessories of hinges
    • E05D11/08Friction devices between relatively-movable hinge par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02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elephone sets
    • H04M1/0202Portable telephone sets, e.g. cordless phones, mobile phones or bar type handsets
    • H04M1/0206Portable telephones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mechanically joined movable body parts, e.g. hinged housings
    • H04M1/0208Portable telephones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mechanically joined movable body parts, e.g. hinged housings characterized by the relative motions of the body parts
    • H04M1/0214Foldable telephones, i.e. with body parts pivoting to an open position around an axis parallel to the plane they define in closed position
    • H04M1/0216Foldable in one direction, i.e. using a one degree of freedom hinge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DHINGES OR SUSPENSION DEVICES FOR DOORS, WINDOWS OR WINGS
    • E05D11/00Additional features or accessories of hinge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DHINGES OR SUSPENSION DEVICES FOR DOORS, WINDOWS OR WINGS
    • E05D7/00Hinges or pivots of special construction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FDEVICES FOR MOVING WINGS INTO OPEN OR CLOSED POSITION; CHECKS FOR WINGS; WING FITTING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ONCERNED WITH THE FUNCTIONING OF THE WING
    • E05F1/00Closers or openers for wing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in this subclass
    • E05F1/08Closers or openers for wing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in this subclass spring-actuated, e.g. for horizontally sliding wings
    • E05F1/10Closers or openers for wing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in this subclass spring-actuated, e.g. for horizontally sliding wings for swinging wings, e.g. counterbalance
    • E05F1/12Mechanisms in the shape of hinges or pivots, operated by springs
    • E05F1/1207Mechanisms in the shape of hinges or pivots, operated by springs with a coil spring parallel with the pivot axis
    • E05F1/1223Mechanisms in the shape of hinges or pivots, operated by springs with a coil spring parallel with the pivot axis with a compression or traction spring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Y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HINGES OR OTHER SUSPENSION DEVICES FOR DOORS, WINDOWS OR WINGS AND DEVICES FOR MOVING WINGS INTO OPEN OR CLOSED POSITION, CHECKS FOR WINGS AND WING FITTING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ONCERNED WITH THE FUNCTIONING OF THE WING
    • E05Y2900/00Application of doors, windows, wings or fittings thereof
    • E05Y2900/60Application of doors, windows, wings or fittings thereof for other use
    • E05Y2900/606Application of doors, windows, wings or fittings thereof for other use for electronic devices

Abstract

一种铰接组件,包括可旋转地连接到彼此的可移动构件(5)和固定构件(6),以及将可移动构件(5)向固定构件(6)偏置的螺旋弹簧(未示出)。收容凹部(11)形成在可移动构件(5)面向固定构件(6)的相对表面(5b)中。球体(8)被收容在收容凹部(11)中以致球体(8)可以沿可移动构件(5)的周边方向移动。第一凸轮部分(13a)形成在固定构件(6)面向可移动构件(5)的相对表面中。可移动构件5沿箭头方向的旋转使得凸轮部分(13a)与球体(8)邻接。凸轮部分(13a)将螺旋弹簧的偏置力转化为旋转偏置力。该旋转偏置力使得球体(8)与收容凹部的第一击打部分(11a)快速地邻接,并由此产生咔嗒声。

Description

铰接组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能产生咔嗒声的铰接组件。
背景技术
通常,这种类型的铰接组件包括固定构件、可移动构件和螺旋弹簧,其中该可移动构件连接到固定构件上以使该可移动构件可旋转地和可移动地移向和离开该固定构件,该螺旋弹簧将该可移动构件向固定构件偏置。一对球体设置在可移动构件面向固定构件的相对表面上,以及一对凸轮表面(camsurface)设置在固定构件面向可移动构件的相对表面上。当可移动构件相对于固定构件处于预定旋转角度范围内时,所述一对球体和所述一对凸轮表面分别地相互邻靠。处于分别相互邻接中的球体和凸轮表面将螺旋弹簧的偏置力转化为旋转偏置力。所述旋转偏置力使得可移动构件相对于固定构件旋转到预定旋转位置并被保持在该旋转位置。
固定构件适于相对于铰接组件的其它构件或被铰接构件可旋转地连接的一对壳体的管状部分等旋转过一预定微小角度,且当可移动构件处于预定旋转角度范围中时,通过由球体和凸轮表面转化而得的旋转偏置力使固定构件旋转过该预定微小角度。结果,形成在该固定构件中的击打部分和其他构件或管状部分中的击打部分高速相互邻靠。这产生了咔嗒声。
专利文献1:日本未审查专利申请公开号2001-152728。
专利文献2:日本未审查专利申请公开号2002-181031。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在上述传统的产生咔嗒声的铰接组件中,需要使其它构件或管状构件可以相对于固定构件转过微小角度,且在其他构件或管状部分上和固定构件二者上形成击打部分。不能产生咔嗒声的铰接组件无法通过诸如设计的局部修改这样的小改进而制成可以产生咔嗒声。相反,需要对固定构件和其他构件进行大的设计改动。这很可能导致制造成本的实质的提高。
解决问题的手段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铰接组件,包括:固定构件;可移动构件,连接到固定构件,以致可移动构件可以绕旋转轴线旋转以及可以沿旋转轴线朝向或者离开固定构件移动;以及偏置装置,使可移动构件向固定构件偏置。固定构件和可移动构件相互面对的相对表面中的一个具有布置在其中的邻接构件,邻接构件通过偏置装置与相对表面中的另一个邻靠。相对表面中的另一个具有布置在其中的第一凸轮部分,第一凸轮部分通过与邻接构件邻靠将偏置装置的偏置力转化为第一旋转偏置力。可移动构件通过第一旋转偏置力经由邻接构件沿第一周边方向旋转地偏置。所述铰接组件的特征在于,相对表面中的一个具有形成于其中的收容凹部;邻接构件被收容在收容凹部中,以致邻接构件可以在预定范围内绕旋转轴线沿周边方向移动;以及收容凹部具有第一击打部分,布置在它的沿第一周边方向的一个端部中,第一击打部分限定了邻接构件的可移动范围的限制点中的一个,并通过与由第一旋转偏置力移动的邻接构件相邻靠而产生咔嗒声。
在这个布置形式中,设置了相对于旋转轴线对称地布置的两个邻接构件以及相对于旋转轴线对称地布置的两个收容凹部,以及,相应地设置了两个第一凸轮部分。
优选地,收容凹部具有第二击打部分,该第二击打部分绕旋转轴线沿周边方向布置在其另一个端部中,第二击打部分限定了邻接构件的可移动范围的限制点中的另一个,并通过与邻接构件邻靠而产生咔嗒声。优选地,相对表面的另一个具有布置于其中的第二凸轮部分,第二凸轮部分通过与邻接构件邻靠将偏置装置的偏置力转化为第二旋转偏置力,第二旋转偏置力作用在与第一旋转偏置力相对的方向;以及邻接构件通过第二旋转偏置力与第二击打部分邻靠。在这种情况下,设置了相对于旋转轴线对称地布置的两个邻接构件以及相对于旋转轴线对称地布置的两个收容凹部,以及,相应地设置了两个第一凸轮部分和两个第二凸轮部分。
优选地,相对表面中的一个具有固定地布置在其上的突出部分,突出部分朝向相对表面中的另一个突出。优选地,相对表面中的另一个具有布置于其中的第三凸轮部分,第三凸轮部分通过与突出部分邻靠将偏置装置的偏置力转化为旋转偏置力,旋转偏置力与第一旋转偏置力相配合使得可移动构件沿第一周边方向旋转。在这种情况下,优选地,收容凹部具有第二击打部分,该第二击打部分绕旋转轴线沿周边方向布置在其另一个端部中,第二击打部分限定了邻接构件的可移动范围的限制点中的另一个,并通过与邻接构件邻靠而产生咔嗒声;以及相对表面中的另一个具有布置于其中的第二凸轮部分和第四凸轮部分,第二凸轮部分通过与邻接构件邻接将偏置装置的偏置力转化为第二旋转偏置力,第二旋转偏置力作用在与第一旋转偏置力相对的方向,第二旋转偏置力使得邻接构件与第二击打部分邻靠,第四凸轮部分通过与突出部分邻靠将偏置装置的偏置力转化为旋转偏置力,旋转偏置力与第二旋转偏置力相配合使得可移动构件沿第二周边方向旋转。
本发明的效果
根据具有上述结构的本发明,偏置装置的偏置力被转换为第一旋转偏置力,该第一旋转偏置力通过邻接构件与第一凸轮部分的邻靠而作用在第一周边方向上。邻接构件在收容凹部中沿第一周边方向移动,以邻靠击打部分。这产生咔嗒声。因此,用于产生咔嗒声所需要的是,在固定构件和可移动构件的一个相对表面中形成用于可移动地收容邻接构件的收容凹部,所述相对表面设置有邻接构件。以这种方式,通过微小的设计改变,不能产生咔嗒声的传统的铰接组件可容易地修改为能产生咔嗒声的铰接组件。
附图说明
图1是移动电话手机(mobile phone handset)的局部平面图,在该移动电话手机中使用了根据本发明的铰接组件。
图2是上述移动电话手机的侧视图。
图3是根据本发明的铰接组件的第一实施例的正视图。
图4是第一实施例的正视截面图。
图5是第一实施例的分解透视图。
图6是从与图5不同方向观察得到的第一实施例的分解透视图。
图7是在第一实施例中使用的可移动构件的平面图。
图8是沿图7的X-X线取的放大截面图。
图9是在第一实施例中使用的固定构件的平面图。
图10为沿图9的X-X线取的放大截面图。
图11示出了第一实施例中的收容凹部、球体和接合凹部之间的关系:图11(A)示出了当球体与固定构件的相对表面接触时的关系;图11(B)示出了当球体与第二接触点接触时的关系;图11(C)示出了当球体与收容凹部的第二击打部分邻接时的关系;以及图11(D)示出了当移动构件处于通话位置时的关系;
图12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中使用的可移动构件的平面图。
图13是沿图12的X-X线取的放大截面图。
图14示出了第二实施例中的一对收容凹部、一对球体和一对接合凹部之间的关系:图14(A)示出了当固定球体与第二接触点接触时的关系;图14(B)示出了当可移动球体与第二接触点接触时的关系;图14(C)示出了当可移动球体与第二击打部分邻接时的关系;以及图14(D)示出了当移动构件处于通话位置时的关系;
图15是示出了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截面图。
参考标号的说明
1     铰接组件
1’   铰接组件
5     可移动构件
5b    相对表面
6     固定构件
6b    相对表面
7     螺旋弹簧(偏置装置)
8     球体(邻接构件)
9     球体(邻接构件,突出部分)
11    收容凹部
11a   第一击打部分
11b   第二击打部分
12    收容凹部
12a   第一击打部分
12b   第二击打部分
13a   第一凸轮部分
13b   第二凸轮部分(第四凸轮部分)
14a   第一凸轮部分(第三凸轮部分)
14b   第二凸轮部分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考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进行描述。
图1和图2示出了移动电话手机A,在该移动电话手机中使用了根据本发明的铰接组件。该移动电话手机A包括发射部件(transmission section)B和接收部件C。发射部件B具有形成在发射部件B的一端的一对连接圆柱部B1、B1。连接圆柱部B1、B1同轴线地布置且沿它们的轴线方向相互间隔开。接收部件C具有形成在接收部件C的一端的一对连接圆柱部C1、C1。连接圆柱部C1、C1同轴线地布置且沿它们的轴线方向相互间隔开。而且,连接圆柱部C1、C1同轴线地对准连接圆柱部B1、B1且布置在连接圆柱部B1之间。连接圆柱部B1、C1中的两个相互邻近,而连接圆柱部B1、C1中的另两个每一个都通过铰接组件可旋转地连接到一起,该铰接组件将在后文中描述。结果,发射部件B和接收部件C绕旋转轴线L(连接圆柱部B1、C1的轴线)可旋转地连接。虽然,发射部件B和接收部件C可相对于彼此旋转,但是为了便于说明,让我们假设发射部件B固定于其位(in position),而接收部件C相对于发射部件B旋转。接收部件C相对于发射部件B的旋转范围被限制在折叠位置和离开折叠位置预定角度(例如,160度)的通话位置之间,所述折叠位置由图2中的假想线表示,而所述通话位置由图2中的实线表示。折叠位置由发射部件B的正面Bf和接收部件C的正面Cf的邻靠来限定。通话位置由发射部件B和接收部件C相互邻近的端部的邻接来限定,这在接收部件C旋转到通话位置时发生。接收部件C的旋转范围可以不是160度。它可以是大于或者小于160度。
现在将描述根据本发明的铰接组件1,其用于可旋转地连接接收部件C和发射部件B。如图3到6所示,铰接组件1包括第一铰接构件2、第二铰接构件3以及铰接销4。第一铰接构件2为圆柱形且在它的一个端部开口而在它的另一个端部具有底部2a。与旋转轴线L同轴线的通孔2b形成在底部2a的中央部分。与旋转轴线L同轴线的铰接销4的基端部分(basal endportion)可旋转地安装到通孔2b中。头部4a形成在铰接销4的基端部分中。头部4a与底部2a的邻靠阻止铰接销4进一步沿从底部2a朝向第一铰接构件2的开口部分的方向移动。换句话说,底部2a与头部4a的邻靠阻止了第一铰接构件2沿从第一铰接构件2的开口部分朝向底部方向从铰接销4上脱出。
第二铰接构件3形成为盘状且设置为面向第一铰接构件2的开口部分的端面。与旋转轴线L同轴线的通孔3a形成在第二铰接构件3的中央部分。铰接销4的顶端部分(distal end portion)固定地安装到通孔3a中。结果,第二铰接构件3经由铰接销4可旋转地连接到第一铰接构件2。或者替代地,铰接销4可以可旋转地安装到第二铰接构件3的通孔3a中。在这种情况下,铰接销4可以不可旋转地安装到第一铰接构件2的通孔2a中。第二铰接构件3沿从铰接销4的顶端部分朝向基端部分的方向是可移动的,只要第二铰接构件3被阻止沿顶端方向(distal direction)移动到比铰接销4的顶端部分中的一预定点更远。
第一铰接构件2安装到接收部件C的连接圆柱部C1。第二铰接构件3安装到发射部件B的连接圆柱部B1。第一铰接构件2和第二铰接构件3通过铰接销4可旋转地连接。因此,连接圆柱部B1、C1经由铰接组件1的第一铰接构件2和第二铰接构件3和铰接销4可旋转地彼此连接,因此,发射部件B和接收部件C通过铰接组件1可旋转地彼此连接。第一铰接构件2不可旋转地安装到接收部件C中。因此,第一铰接构件2与接收部件C一致地旋转。另一方面,第二铰接构件3不可旋转地安装到发射部件B中。因此,第二铰接构件3与接收部件B固定于其位。
铰接销4的位于第一铰接构件2和第二铰接构件3之间的铰接销4的中间部分,穿过可移动构件5和固定构件6。可移动构件5布置为更接近第一铰接构件2而固定构件6布置为更接近第二铰接构件3。
可移动构件5形成为盘状。与旋转轴线L同轴线的通孔5a形成在可移动构件5的中央部分中。铰接销4的中间部分可旋转地且可滑动地安装到通孔5a中。而且,可移动构件5不可旋转且沿旋转轴线L方向可移动地连接到第一铰接构件2的开口部分侧的端部。结果,当接收部件C相对于发射部件B旋转时,可移动构件5与接收部件C和第一铰接构件2一致地旋转。因此,当接收部件C处于折叠位置和通话位置时,可移动构件5的位置分别称为折叠位置和通话位置。
与旋转轴线L同轴线的通孔6a形成在固定构件6的中央部分。铰接销4的中间部分可旋转地且可滑动地安装到通孔6a中。因此,固定构件6相对于铰接销4是可旋转和可移动的。然而,固定构件6不可旋转地连接到第二铰接构件3且通过如后文所述的螺旋弹簧7与固定构件6压接(presscontacted),因此,实际上,固定构件6相对于铰接销4和第二铰接构件3是不可旋转和不可移动的。因此,固定构件6可以固定到铰接销4,或者替代地,固定构件6与第二铰接构件3整体地形成。固定构件6可以不可旋转地连接到第二铰接构件3,从而,与发射部件B固定于其位。
螺旋弹簧(偏置装置)7布置在铰接销4的外周表面和第一铰接构件2的内周表面之间。螺旋弹簧7的一个端部与第一铰接构件2的底部2a邻接,且螺旋弹簧7的另一个端部与可移动构件5邻接。结果,螺旋弹簧7将可移动构件5向固定构件6偏置并经由一对球体8、9将可移动构件5压到固定构件6上,该一对球体8、9将在后文中描述。因此,固定构件6被压到第二铰接构件3上,此外,铰接销4的头部4a压到第一铰接构件2的底部2a上。由此,第一铰接构件2、第二铰接构件3、铰接销4、可移动构件5、固定构件6、螺旋弹簧7以及球体8、9形成一个不可分的单元。
如图4和图6到图8所示,一对收容凹部11、12形成在可移动构件5面向固定部件6的相对表面5b中。这对收容凹部11、12布置在同一个周边(circumference)上且沿周边方向彼此之间绕旋转轴线L成180度。换句话说,这对收容凹部11、12关于旋转轴线L对称地布置。这对收容凹部11、12具有相同的尺度和相同的形状,这个形状从旋转轴线L方向观察时是圆形的。收容凹部11、12内周表面的开口侧上的——即更接近固定构件6的那侧上的——端部形成为平行于旋转轴线L延伸的圆柱状表面。绕旋转轴线L沿周边方向的圆柱状表面的一个端部是第一击打部分11a、12a,而绕旋转轴线L沿周边方向的圆柱状表面的另一个端部是第二击打部分11b、12b。
球体(突出部分)8、9被分别地收容在收容凹部11、12中。球体8、9具有相同的尺度。球体8、9的直径小于收容凹部11、12的内周表面的开口侧的内径。结果,球体8、9分别在收容凹部11、12中可移动过这样一个距离:该距离等于球体8、9和收容凹部11、12之间沿可移动构件5的周边方向(绕旋转轴线L的周边方向)的直径上的差异。球体8、9沿第一周边方向的移动限制点分别由球体8、9与第一击打部分11a、12a的邻靠来限定,且球体8、9沿第二周边方向的移动限制点分别由球体8、9与第二击打部分11b、12b的邻靠来限定,所述第二周边方向与所述第一周边方向相对。
球体8、9的外径被设计为大体上是收容凹部11、12的深度的两倍。因此,大约一半的球体8、9从收容凹部11、12朝向固定构件6突出,且球体8、9与固定构件6面向可移动构件5的相对表面邻靠。收容凹部11、12的底部表面要与球体8、9接触的部分形成为与旋转轴线L正交的平坦表面,因此球体8、9沿旋转轴线L方向的位置可以保持恒定。换句话说,球体8、9从收容凹部11、12突出的量可以保持恒定,而不管球体8、9在收容凹部11、12中的位置如何。当球体8、9与第一击打部分11a、12a或第二击打部分11b、12b邻接时,收容凹部11、12的内周表面的底部侧上的端部与球体8、9间隔开。这个特征是通过将收容凹部11、12的内周表面的底部侧上的端部形成为半径小于球体8、9的半径的圆弧表面来实现的。
当球体8、9在收容凹部11、12中高速移动且邻靠第一击打部分11a、12a或第二击打部分11b、12b时,发出冲击声。这是一种咔嗒声。为了可靠地产生咔嗒声且同时防止球体8、9、第一击打部分11a,12a和第二击打部分11b,12b过早磨损,需要使用诸如钢这样的金属制造球体8、9和可移动构件5。
如图4、5、9和10所示,一对接合凹部13、14形成在固定构件6面向可移动构件5的相对表面6b中。这对接合凹部13、14具有相同的尺度和相同的形状,这个形状从旋转轴线L方向观察时是圆形的。这对接合凹部13、14内周表面的开口侧上的——即更接近固定构件6的那侧——端部形成为具有大体上四分之一圆形截面的凸面。接合凹部13、14沿固定构件6的周边方向(绕旋转轴线L的周边方向)的凸面的一个端部是第一凸轮部分13a、14a,而沿周边方向的凸面的另一个端部是第二凸轮部分13b、14b。第一凸轮部分13a、14a在第一接触点13c、14c处平滑地延续到固定构件6的相对表面6b,且第二凸轮部分13b、14b在第二接触点13d、14d处平滑地延续到固定构件6的相对表面6b。
一对接合凹部13、14布置在与一对收容凹部11、12相同的周边上且沿周边方向彼此间隔180度。而且,这对接合凹部13、14如此布置,以致当可移动部件5绕旋转轴线L沿周边方向处于预定的第一旋转角度范围中时,球体8、9通过螺旋弹簧7的偏置力被分别压到第一凸轮部分13a、14a上,且当可移动部件5处于预定的第二旋转角度范围中时,球体8、9通过螺旋弹簧7的偏置力分别被压到第二凸轮部分13b,14b上,其中该第二旋转角度范围沿周边方向偏离第一旋转角度范围一个预定的角度。
更具体地说,当可移动构件5沿从通话位置朝向折叠位置的方向(第一周边方向)旋转到达位于折叠位置之前的预定角度(例如15度)的位置时,球体8、9分别邻靠第一接触点13c、14c。处于这个点的可移动构件5(接收部件C)的位置在后文中称为第一接触位置。当可移动构件5略微从第一接触位置转向折叠位置时,球体8、9邻靠第一凸轮部分13a、14a。因为第一凸轮部分13a、14a是如此倾斜的,以至于沿绕旋转轴线L的周边从第一接触点13c、14c到接合凹部13、14,第一凸轮部分13a、14a与相对表面6b之间的距离增加,所以当球体8、9与第一凸轮部分13a、14a接触时,螺旋弹簧7的偏置力被球体8、9和第一凸轮部分13a、14a转化为第一旋转偏置力。该第一旋转偏置力使得球体8、9在第一收容凹部11和第二收容凹部12之间沿从通话位置朝向折叠位置的方向分别地移动,以与第一击打部分11a,12a邻靠。随着球体8、9与第一击打部分11a、12a之间的邻靠,可移动构件5通过第一旋转偏置力经由球体8、9沿相同的方向被旋转地偏置,以旋转到折叠位置。当可移动构件5达到折叠位置时,球体8、9仍然与第一凸轮部分13a、14a邻接。因此,接收部件C的正面Cf通过第一旋转偏置力与发射部件B的正面Bf邻靠,接收部件C和可移动构件5保持在折叠位置。折叠位置和第一接触位置之间的角度是第一旋转角度范围。
以与当可移动构件5沿从通话位置朝向折叠位置方向的旋转相同的方式,当可移动构件5沿从折叠位置朝向通话位置方向(第二周边方向)旋转时,球体8、9在可移动构件5到达位于通话位置之前的预定角度(例如15度)处的第二接触位置时分别邻靠第二接触点14d、13d。当可移动构件5略微从第二接触位置转向通话位置时,球体8、9分别邻靠第二凸轮部分14b、13b,且螺旋弹簧7的偏置力被球体8、9和第二凸轮部分14b、13b转化为第二旋转偏置力。该第二旋转偏置力使得球体8、9沿从折叠位置朝向通话位置的方向分别地在第一收容凹部11和第二收容凹部12中移动,以分别与第二击打部分11b、12b邻靠。因此,可移动构件5通过第二旋转偏置力经由球体8、9旋转地偏置,以旋转到通话位置。然后可移动构件5和接收部件C保持在通话位置。通话位置和第二接触位置之间的角度是第二旋转角度范围。
在铰接组件1中,可以是球体8同时与第一凸轮部分13a和第二凸轮部分13b邻靠,而球体9同时与第一凸轮部分14a和第二凸轮部分14b邻靠,且还可以是球体8同时与第一凸轮部分14a和第二凸轮部分14b邻靠,球体9同时与第一凸轮部分13a和第二凸轮部分13b邻靠。然而,这些情况只可以在铰接组件1制造到移动电话手机A的连接圆柱部B1,C1中之前发生。一旦铰接组件被制造到连接圆柱部B1,C1中,这两种情况就都不能发生。
在具有上述布置的铰接组件1中,让我们假设可移动构件5(接收部件C)处于折叠位置。在这种情况下,球体8、9分别与第一击打部分11a、12a邻靠且同时与第一凸轮部分13a、14a邻靠。因此,为了将可移动构件5从折叠位置向通话位置旋转,应抵抗第一旋转偏置力旋转可移动构件5。在可移动构件5离开折叠位置但仍然处于第一旋转角度范围内的情况下,当让可移动构件5自由旋转时,可移动构件5通过第一旋转偏置力返回到折叠位置。当可移动构件5离开折叠位置且超出第一旋转角度范围时,球体8、9与固定构件6的相对表面6b接触。因此,为了将超出第一旋转角度范围的可移动构件5转向通话位置,应抵抗球体8、9和相对表面6b之间产生的摩擦阻力来旋转可移动构件5。在可移动构件5从折叠位置移动到第二接触位置的同时,该摩擦阻力使得球体8、9分别压到第一击打部分11a,12a上。
图11(A)示出了随着可移动构件5从折叠位置朝向通话位置的旋转已经分别地到达第二接触点14d、13d附近的球体8、9。当可移动构件5进一步转向通话位置(沿图11中箭头所示方向),如图11(B)所示,球体8、9分别地接触第二接触点14d、13d。当可移动构件5进一步旋转至到达第二旋转角度范围时,球体8、9分别接触第二凸轮部分14b、13b。然后,球体8、9通过第二旋转偏置力相对于可移动构件5快速移向通话位置。结果,如图11(c)所示,球体8、9分别邻靠第二击打部分11b、12b。这产生了冲击声,即咔嗒声。随着球体8、9与第二击打部分11b、12b的邻靠之后,可移动构件5通过第二旋转偏置力经由球体8、9向通话位置旋转。随后,可移动构件5到达通话位置并停止在那里。当可移动构件5到达通话位置时,如图11(D)所示,球体8、9分别与第二凸轮部分14b、13b邻接。因此,可移动构件5通过第二旋转偏置力保持在通话位置。事实上显然,不仅在球体8、9从第一击打部分11a、12a移动到第二击打部分11b、12b时,还在可移动构件5到达通话位置之后,球体8、9与第二凸轮部分14b、13b邻接,第二凸轮部分14b、13b沿旋转轴线L的长度设计为比球体8、9在第一收容凹部11和第二收容凹部12中的可移动距离更长,即比绕旋转轴线L沿周边方向第一击打部分11a(12a)和第二击打部分11b(12b)之间的距离更长。
为了将处于通话位置的可移动构件5旋转到折叠位置,当可移动构件5处于第二旋转角度范围内时,应抵抗第二旋转平偏置力旋转可移动构件5。这是因为球体8、9分别与第二击打部分11b、12b以及第二凸轮部分14b、13b邻接。当可移动构件5处于第二旋转角度范围内且可移动构件5可自由旋转时,可移动构件5通过第二旋转偏置力返回到通话位置。当可移动构件5旋转超出第二旋转角度范围时,球体8、9与固定构件6的相对表面6b接触。因此,超出了第二旋转角度范围,应抵抗球体8、9和第一收容凹部11和第二收容凹部12的底部表面之间产生的摩擦阻力或球体8、9和相对表面6b之间产生的摩擦阻力来将可移动构件5转向通话位置。从超出第二旋转角度范围开始直到它们到达第一接触点13c,14c,该摩擦阻力保持球体8、9与第二击打部分11b,12b的邻接。
在球体8、9到达并接触第一接触点13c、14c之后,当可移动构件5向折叠位置进一步旋转时,球体8、9与第一凸轮部分13a、14a邻靠。结果,第一旋转偏置力作用到球体8、9,使得球体8、9相对于可移动构件5快速移向折叠位置且分别与第一击打部分11a、12a邻靠。这产生了冲击声,即咔嗒声。在球体8、9与第一击打部分11a和12a的邻可之后,可移动构件5通过第一旋转偏置力经由球体8、9朝向折叠位置旋转。随后,可移动构件5到达折叠位置,停止并保持在那里。事实上显然,不仅在球体8、9从第二击打部分11b、12b移动向第一击打部分11a、12a时,还在可移动构件5到达折叠位置之后,球体8、9与第一凸轮部分13a、14a邻靠,第一凸轮部分13a、14a沿旋转轴线L方向的长度设计为比球体8、9在第一收容凹部11和第二收容凹部12中的可移动距离更长。
如上文所述,在铰接组件1中,球体8、9被分别收容在第一收容凹部11和第二收容凹部12中,以致球体8、9绕旋转轴线L沿周边方向是可移动的,且并不需要特殊构件来产生咔嗒声。特别地,传统的铰接组件中,一对球体分别被不可移动地分别收容在形成于可移动构件5中的一对凹部中,通过将这对凹部改为第一收容凹部11和第二收容凹部12这样的微小设计改变,可以将这种传统的铰接组件容易地转化为根据本发明的铰接组件1。这不涉及重大的设计改变,且由此铰接组件1可以以低成本的制造。
图12和13示出了在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中的可移动构件5’和一对球体8、9。在第二实施例中的可移动构件5’中,代替第二收容凹部12的支承凹部15形成在面向固定构件6的相对表面5b中。支承凹部15和第一收容凹部11布置在同一周边上且绕旋转轴线L相互间隔180度。换句话说,支承凹部15布置为使得支承凹部15的中心与第一收容凹部11的中心相对于旋转轴线L对称。球体9被保持在固定于其位的支承凹部15中。在其它方面中,第二实施例中的铰接组件具有与第一实施例中相同的结构。
在具有上述布置形式的铰接组件中,让我们假设可移动构件5已经从折叠位置转向通话位置,且如图14(A)所示,球体9与第二接触点13d邻接。此时,球体8与第一击打部分11a邻接。球体8的中心绕旋转轴线L沿周边方向离开收容凹部11中心一距离d1,该距离d1等于球体8在收容凹部11中的可移动距离的一半。因此,球体8定位在第二接触点14d之前的距离d1处。当可移动构件5略微从该位置向通话位置旋转时,球体9与第二凸轮部分13b邻靠。随后,螺旋弹簧7的偏置力通过球体9和第二凸轮部分13b转化为第四旋转偏置力。第四旋转偏置力使得球体9沿从折叠位置朝向通话位置的方向(第二周边方向)移动。上文中显然,在该铰接组件中,第二凸轮部分13b用作第四凸轮部分。
当可移动构件5通过第四旋转偏置力转向通话位置时,球体8作出响应移向通话位置。当球体8从图14(A)所示的位置向通话位置移过距离d1时,如图14B所示,球体8接触第二接触点14d。当可移动构件5进一步转向通话位置且球体8邻靠第二凸轮部分14b,球体8通过第二旋转偏置力相对于可移动构件5快速向通话位置移过距离2d1。然后,如图14(C)所示,球体8与第二击打部分11b邻靠。这产生了卡嗒声。在球体8与第二击打部分11b邻靠之后,可移动构件5转过预定距离d2以到达通话位置,并通过第二旋转偏置力和第四旋转偏置力保持在通话位置。
当可移动构件5位于通话位置时,球体9处于与第二接触点13d离开距离(d1+d2)的位置,同时球体8处于与第二接触点14d离开距离(2d1+d2)的位置。由此球体8的移动比球体9的移动远出距离d1。而且,由于第二凸轮部分13b、14b每一个都形成有向外突出的凸状圆弧表面,所以沿从可移动构件5向固定构件6的方向球体8定位在球体9前方。因此,可移动构件5被倾斜,以致可移动构件5与固定构件6之间的距离在球体9侧较大而在球体8侧较小。因此,本实施例的铰接组件应这样设计为使得可移动构件5可以相对于旋转轴线L倾斜。然而,可移动构件5的倾斜量是如此之小以致于可以例如通过使铰接销4在通孔5a中可旋转所需的尺度差异来产生,即通过通孔5a的内径和铰接销4的外径之间的差异来产生。因此,并不需要采用特殊的设计以使可移动构件5可倾斜。在图14(B)中所示的情况下,可移动构件5被倾斜以致可移动构件5与固定构件6之间的距离在球体8侧较大而在球体9侧较小。在图14(C)所示的情况下,可移动构件被倾斜以致可移动构件5和固定构件6之间的距离在球体9侧较大而在球体8侧较小。在每种情况下,倾斜的量都小于图14(D)中所示的情况下的倾斜量。
当可移动构件5从通话位置旋转向折叠位置时,可移动构件5抵抗第二旋转偏置力和第四旋转偏置力转向折叠位置。当可移动构件5从折叠位置沿周边方向转过距离(d1+d2)时,球体9脱离第二凸轮部分13b。因此,在该点之后,可移动构件5需要抵抗第二旋转偏置力旋转。当可移动构件5进一步转过距离d1时,球体8脱离第二凸轮部分14b。因此,在该点之后,可移动构件5需要抵抗球体8、9与相对表面6b之间产生的摩擦力转向折叠位置。球体8通过球体8和相对表面6b之间产生的摩擦力与第二击打部分11b邻靠。
当球体9向折叠位置移动并通过第一接触点14c以与第一凸轮部分14a邻靠时,螺旋弹簧7的偏置力通过球体9和第一凸轮部分14a转化为第三旋转偏置力。第三旋转偏置力沿从通话位置到折叠位置方向旋转地偏置可移动构件5。因此,在该铰接组件中,第一凸轮部分14a被用作第三凸轮部分。当可移动构件5从球体9与第一接触点14c邻接的位置经过距离d1转向折叠位置时,球体8邻靠第一接触点13c。当可移动构件5进一步转向折叠位置时,球体8邻靠第一凸轮部分13a。随后,球体8通过第一旋转偏置力移过距离2d1以与第一击打部分11a邻靠。这产生了咔嗒声。在球体8与第一击打部分11a的邻靠之后,可移动构件5通过第一旋转偏置力和第三旋转偏置力转过距离d2以到达折叠位置,并保持在折叠位置。当球体9与第一接触点14c邻接且球体8与相对表面6b邻接时,以及当球体9位于与第一接触点14c离开距离d1的位置而球体8与第一接触点13c邻接时,在可移动构件5处于折叠位置时可移动构件5也是倾斜的。然而,倾斜量与可移动构件5处于通话位置时的倾斜量相同或比之更小。
在可移动构件5从折叠位置移向通话位置的情况下,当可移动构件5已经移过距离(d1+d2)时,球体9离开第一凸轮部分14a以与相对表面6b邻靠。当可移动构件5进一步转过距离d1时,球体8也与相对表面6b邻靠。此后,可移动构件5以上文描述的方式到达通话位置。
图15示出了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在该实施例的铰接组件1’中,可移动构件5的一个端部不可旋转地安装到收容部件C的连接圆柱部C1中,而可移动构件5的另一个端部(更接近固定构件6的端部)可旋转地安装到发射部件B的连接圆柱部B1中。结果,连接圆柱部B1、C1绕旋转轴线L可旋转地连接。固定构件6不可旋转地安装到连接圆柱部B1。在这样的布置形式下,在该实施例中没有使用第一铰接构件2和第二铰接构件3以及铰接销4。固定构件6通过连接圆柱部B1、C1可旋转地连接到可移动构件5。固定构件6经由间隔物S与连接圆柱部B1的底部B2邻接。螺旋弹簧7布置在可移动构件5和布置在连接圆柱部B1上的盖体D之间。其它布置与第一实施例相似。
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例,且可以在本发明的范围内进行各种修改。
例如,虽然在上文中给出的实施例中,球体8、9布置在可移动构件5上,以及接合凹部13、14形成在固定构件6中,但接合凹部13、14也可以替代地形成在可移动构件5中,且球体8、9可以设置在固定构件6上。
而且,虽然在上文中给出的实施例中,收容凹部11、12形成为圆形,但收容凹部11、12也可以形成为绕旋转轴线L沿周边方向延伸的椭圆形。
此外,虽然在上文中给出的实施例中,第一凸轮部分13a、14a和第二凸轮部分13b、14b每一个都形成有向外突出的凸状圆弧表面,但第一凸轮部分和第二凸轮部分可以替代地形成有平坦表面而不是圆弧表面。
工业适用性
根据本发明的铰接组件可以用作用于可旋转地连接诸如移动电话手机或便携式游戏机这样的便携式设备的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的铰接组件。

Claims (6)

1.一种铰接组件,包括:
固定构件;
可移动构件,连接到所述固定构件,以致所述可移动构件可以绕旋转轴线旋转以及可以沿所述旋转轴线朝向或者离开所述固定构件移动;以及
偏置装置,使所述可移动构件向所述固定构件偏置;
所述固定构件和所述可移动构件相互面对的相对表面中的一个具有布置在其中的邻接构件,所述邻接构件通过所述偏置装置与所述相对表面中的另一个邻靠,
所述相对表面中的所述另一个具有布置在其中的第一凸轮部分,所述第一凸轮部分通过与所述邻接构件邻靠将所述偏置装置的偏置力转化为第一旋转偏置力,
所述可移动构件通过所述第一旋转偏置力经由所述邻接构件沿第一周边方向旋转地偏置,
其特征在于,所述相对表面中的所述一个具有形成于其中的收容凹部;
所述邻接构件被收容在所述收容凹部中,以致所述邻接构件可以在预定范围内绕所述旋转轴线沿周边方向移动;以及
所述收容凹部具有第一击打部分,布置在它的沿所述第一周边方向的一个端部中,所述第一击打部分限定了所述邻接构件的可移动范围的限制点中的一个,并通过与由所述第一旋转偏置力移动的所述邻接构件相邻靠而产生咔嗒声。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铰接组件,其特征在于,设置了相对于所述旋转轴线对称地布置的两个所述邻接构件以及相对于所述旋转轴线对称地布置的两个所述收容凹部,以及,相应地设置了两个所述第一凸轮部分。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铰接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收容凹部具有第二击打部分,该第二击打部分绕所述旋转轴线沿周边方向布置在其另一个端部中,所述第二击打部分限定了所述邻接构件的所述可移动范围的所述限制点中的另一个,并通过与所述邻接构件邻靠而产生咔嗒声;
其中,所述相对表面的所述另一个具有布置于其中的第二凸轮部分,所述第二凸轮部分通过与所述邻接构件邻靠将所述偏置装置的所述偏置力转化为第二旋转偏置力,所述第二旋转偏置力作用在与所述第一旋转偏置力相对的方向;以及
其中,所述邻接构件通过所述第二旋转偏置力与所述第二击打部分邻靠。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铰接组件,其特征在于,设置了相对于所述旋转轴线对称地布置的两个所述邻接构件以及相对于所述旋转轴线对称地布置的两个所述收容凹部,以及,相应地设置了两个所述第一凸轮部分和两个所述第二凸轮部分。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铰接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相对表面中的所述一个具有固定地布置在其上的突出部分,所述突出部分朝向所述相对表面中的所述另一个突出;以及
其中,所述相对表面中的所述另一个具有布置于其中的第三凸轮部分,所述第三凸轮部分通过与所述突出部分邻靠将所述偏置装置的所述偏置力转化为旋转偏置力,所述旋转偏置力与所述第一旋转偏置力相配合使得所述可移动构件沿所述第一周边方向旋转。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铰接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收容凹部具有第二击打部分,该第二击打部分绕所述旋转轴线沿周边方向布置在其另一个端部中,所述第二击打部分限定了所述邻接构件的所述可移动范围的所述限制点中的另一个,并通过与所述邻接构件邻靠而产生咔嗒声;以及
其中,所述相对表面中的所述另一个具有布置于其中的第二凸轮部分和第四凸轮部分,所述第二凸轮部分通过与所述邻接构件邻接将所述偏置装置的所述偏置力转化为第二旋转偏置力,所述第二旋转偏置力作用在与所述第一旋转偏置力相对的方向,所述第二旋转偏置力使得所述邻接构件与所述第二击打部分邻靠,所述第四凸轮部分通过与所述突出部分邻靠将所述偏置装置的所述偏置力转化为旋转偏置力,所述旋转偏置力与所述第二旋转偏置力相配合使得所述可移动构件沿所述第二周边方向旋转。
CN2006800255682A 2005-07-12 2006-07-10 铰接组件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22337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852/2005 2005-07-12
JP2005202852 2005-07-12
PCT/JP2006/313670 WO2007007705A1 (ja) 2005-07-12 2006-07-10 ヒンジ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223373A CN101223373A (zh) 2008-07-16
CN101223373B true CN101223373B (zh) 2010-05-19

Family

ID=3763709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6800255682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223373B (zh) 2005-07-12 2006-07-10 铰接组件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7681283B2 (zh)
JP (1) JP4473306B2 (zh)
KR (1) KR20080017105A (zh)
CN (1) CN101223373B (zh)
WO (1) WO2007007705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9803486D0 (en) * 1998-02-20 1998-04-15 Upf Group Plc A hinge assembly
US20090320239A1 (en) * 2008-06-26 2009-12-31 Nokia Corporation Apparatus for fold hinge assembli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and associated methods
CN102207128A (zh) * 2010-03-30 2011-10-05 深圳富泰宏精密工业有限公司 套筒及应用该套筒的铰链结构
KR101690794B1 (ko) 2010-10-11 2016-12-28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접이형 휴대 장치의 스냅 힌지 장치
KR101775155B1 (ko) * 2010-12-01 2017-09-05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전자 기기의 스위블 힌지 장치
TWI539889B (zh) * 2014-12-01 2016-06-21 宏碁股份有限公司 樞接模組與電子裝置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242925A (ja) * 2000-12-11 2002-08-28 Sugatsune Ind Co Ltd ヒンジ装置
JP2003120655A (ja) * 2001-10-15 2003-04-23 Ohashi Technica Inc ヒンジ装置及びそれを用いた携帯電話機
JP2003239944A (ja) * 2002-02-21 2003-08-27 Sugatsune Ind Co Ltd ヒンジ装置及び携帯機器
JP2003239945A (ja) * 2002-02-21 2003-08-27 Sugatsune Ind Co Ltd ヒンジ装置及び携帯機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175493B2 (ja) 1999-11-25 2008-11-05 スガツネ工業株式会社 ヒンジ装置
JP3830746B2 (ja) * 2000-09-29 2006-10-11 スガツネ工業株式会社 ヒンジ装置
US7047599B2 (en) 2000-12-11 2006-05-23 Sugatsune Kogyo Co., Ltd. Hinge assembly
JP3825627B2 (ja) 2000-12-14 2006-09-27 スガツネ工業株式会社 ヒンジ装置及び携帯電話器
JP4141651B2 (ja) * 2001-02-28 2008-08-27 スガツネ工業株式会社 ヒンジ装置
JP2003343543A (ja) * 2002-05-31 2003-12-03 Sugatsune Ind Co Ltd ヒンジ装置
US7484271B2 (en) * 2003-04-03 2009-02-03 Sugatsune Kogyo Co., Ltd. Device case opening/closing device, and 2-axis hinge device
JP4488490B2 (ja) * 2004-01-09 2010-06-23 スガツネ工業株式会社 ヒンジ装置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242925A (ja) * 2000-12-11 2002-08-28 Sugatsune Ind Co Ltd ヒンジ装置
JP2003120655A (ja) * 2001-10-15 2003-04-23 Ohashi Technica Inc ヒンジ装置及びそれを用いた携帯電話機
JP2003239944A (ja) * 2002-02-21 2003-08-27 Sugatsune Ind Co Ltd ヒンジ装置及び携帯機器
JP2003239945A (ja) * 2002-02-21 2003-08-27 Sugatsune Ind Co Ltd ヒンジ装置及び携帯機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4473306B2 (ja) 2010-06-02
KR20080017105A (ko) 2008-02-25
JPWO2007007705A1 (ja) 2009-01-29
US20090139056A1 (en) 2009-06-04
US7681283B2 (en) 2010-03-23
WO2007007705A1 (ja) 2007-01-18
CN101223373A (zh) 2008-07-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223373B (zh) 铰接组件
CN100412392C (zh) 用于设备壳体的开关装置及其双轴铰接装置
JP4014814B2 (ja) ヒンジ装置
JP4290989B2 (ja) ヒンジ装置
EP1093274B1 (en) Hinge structure for collapsible portable phone
CN101101020A (zh) 双轴铰链装置
JP3825627B2 (ja) ヒンジ装置及び携帯電話器
JP2002106545A (ja) ヒンジ装置
JP2002261466A (ja) ヒンジ装置
JP4440930B2 (ja) 扉開閉装置
JP4175493B2 (ja) ヒンジ装置
JP2002106544A (ja) ヒンジ装置
JP4488490B2 (ja) ヒンジ装置
CN100465466C (zh) 铰链装置以及使用该装置的电子设备
CN1997830A (zh) 双轴铰链装置
JP4522778B2 (ja) ヒンジ装置
JP2006266447A (ja) 二軸ヒンジ装置及び携帯機器
JP4523036B2 (ja) 二軸ヒンジ装置
JP4554454B2 (ja) ヒンジ装置
JP2008215537A (ja) ヒンジ装置及び携帯機器
JP2006046382A (ja) ヒンジ装置
JPWO2006129555A1 (ja) ヒンジ装置
KR100465227B1 (ko) 휴대폰의 커버 힌지장치
JP4509888B2 (ja) ヒンジ装置
JP7232954B1 (ja) 順次切替回転2軸ヒンジ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00519

Termination date: 2011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