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206364A - 包括用于固化密封线的信号线的显示设备及其制备方法 - Google Patents

包括用于固化密封线的信号线的显示设备及其制备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206364A
CN101206364A CNA2007103051931A CN200710305193A CN101206364A CN 101206364 A CN101206364 A CN 101206364A CN A2007103051931 A CNA2007103051931 A CN A2007103051931A CN 200710305193 A CN200710305193 A CN 200710305193A CN 101206364 A CN101206364 A CN 10120636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ne
outer peripheral
signal
peripheral areas
signal wi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710305193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206364B (zh
Inventor
郑基勋
成硕济
全容济
崔晋荣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amsung Displa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20636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20636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20636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206364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9Gaskets; Spacers; Sealing of cell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45Conductors connecting electrodes to cell terminal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45Conductors connecting electrodes to cell terminals
    • G02F1/13456Cell terminals located on one side of the display only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一种显示设备及其制备方法,该显示设备包括显示基板、对向基板、密封线、驱动器芯片、设置在显示基板上的栅极绝缘层、设置在栅极绝缘层的第一侧上的第一信号线,以及设置在栅极绝缘层的第二侧上的第二信号线,其中第一信号线和第二信号线的部分沿着密封线的至少部分相互交叠。

Description

包括用于固化密封线的信号线的显示设备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显示设备。更具体地,本发明涉及能防止密封线的非固化的显示设备。
背景技术
通常地,平板显示设备包括显示基板、对向基板和驱动器芯片。显示基板包括多个像素,每个像素连接于多条数据线和多条栅线中的至少一条。显示基板还可以包括分别驱动这些像素的多个薄膜晶体管(“TFT”);出于这个原因,显示基板也可被称为TFT基板。对向基板面向显示基板,且液晶层夹置于显示基板和对向基板之间。驱动器芯片电连接于显示基板以驱动显示设备。
在设计用于中尺寸或小尺寸的电子装置的显示设备中,驱动器芯片通常位于显示基板的下侧或上侧。因此,必须增加沿着显示设备的高度上的长度以容纳驱动器芯片。在这种结构中,数据线相对较容易地连接到驱动器芯片,且密封线可以容易地被安装并固化以密封该显示器,以防止诸如灰尘、水等外部污染物。
然而,最近发展了一种新设计的数字静物摄影机(“DSC”),其中操作DSC的按钮相邻于DSC的屏幕,因此驱动器芯片位于显示基板的左侧或右侧。
然而,当驱动器芯片位于显示基板的左侧或右侧时,形成于显示基板的上侧或下侧的数据信号线电连接数据线至驱动器芯片,阻挡了用于固化密封线的紫外(“UV”)光,因此密封线可能不能完全被固化。这又可能导致污染物进入显示设备,从而进而导致显示设备故障。因此需要一种具有位于显示基板的左侧或右侧的驱动器芯片,同时又能保证完全固化的密封线的显示装置。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能防止密封线的不完全固化的显示设备。
在本发明的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显示设备包括:显示基板,基本上与显示基板相对的对向基板,置于显示基板和对向基板之间的液晶层,在外围区域中位于显示基板和对向基板之间且基本上围绕该显示区域的密封线,位于栅极绝缘层的第一侧上的第一信号线,以及位于基本上与栅极绝缘层的第一侧相对的栅极绝缘层的第二侧上的第二信号线,其中沿着至少部分密封线第一信号线的部分和第二信号线的部分相互交叠,并且该显示基板包括:底部基板,位于底部基板上且基本上被外围区域围绕的显示区域,位于底部基板上沿第一方向延伸的多条栅线,位于栅线上的栅极绝缘层,以及位于栅极绝缘层上沿基本上与第一方向垂直的第二方向延伸的多条数据线。
在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每条第二信号线可具有直线形状,每条第一信号线具有至少部分与第二信号线交叠的锯齿图案。
在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每条第二信号线可具有直线形状,每条第一信号线可具有至少部分与第二信号线交叠的波浪形状。
在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第一信号线可位于底部基板上,栅极绝缘层可位于第一信号线上,第二信号线可位于栅极绝缘层上。
在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外围区域包括位于显示区域第一侧的第一外围区域,位于显示区域的第二侧的第二外围区域,位于显示区域的第三侧的第三外围区域和位于显示区域的第四侧的第四外围区域。
在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第一信号线可以包括:位于第一外围区域和第三外围区域中的第一偶数信号线,该第三外围区域基本上与数据线的第一端部相邻,其中第一偶数信号线连接于多条数据线中的第(4m-2)条数据线,以及位于第一外围区域和第四外围区域中的第一奇数信号线,第四外围区域基本上与数据线的第二端部相邻,第二端部基本上与第一端部相对,其中第一奇数信号线连接于多条数据线中的第(4m-3)条数据线,且其中m是自然数。
在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第二信号线可以包括:位于第一外围区域和第三外围区域中的第二偶数信号线,其中第二偶数信号线连接于多条数据线中的第4m条数据线,以及位于第一外围区域和第四外围区域中的第二奇数数据线,其中第二奇数数据线连接于多条数据线中的第(4m-1)条数据线。
在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显示基板还可包括位于第二外围区域中的栅极驱动器电路部分,该第二外围区域基本上与栅线的第二端部相邻,该栅线的第二端部基本上与该栅线的第一端部相对。
在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显示基板还可包括第三信号线,该第三信号线通过第三外围区域和第四外围区域中的至少一个连接驱动器芯片和栅极驱动器电路。
根据上述的显示设备可以防止密封线的不完全固化。
附图说明
参考附图通过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本发明的上述和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变得更加明显,其中:
图1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显示设备的示例性实施例的顶部正面透视图;
图2是图1中所示的显示设备的示例性实施例的顶部平面布局图;
图3是示出图2中“A”部分的放大图;
图4是沿图3中的I-I’线截取的显示装置的示例性实施例的截面图;
图5是沿图3中的II-II’线截取的显示装置的示例性实施例的截面图;
图6是根据本发明另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显示第一和第二信号线的图2中“A”部分的放大图;
图7是根据本发明另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显示第一和第二信号线的图2中“A”部分的放大图;
图8是图2中所示的显示设备的示例性实施例中数据线和第一、第二信号线之间的连接的顶部平面布局图;
图9是根据本发明示出图8中第一连接部分的示例性实施例的截面图;
图10是根据本发明示出图8中第一连接部分的另一示例性实施例的截面图;
图11是从下方观察的示出图2中所示的驱动器芯片的衬垫结构的示例性实施例的平面布局图;以及
图12是示出图2中“B”部分的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文中将参考附图更充分地描述本发明,附图中示出了本发明示例性实施例。然而,本发明可以不同的形式来实施且不应当解释为限制于这里阐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使得本公开彻底而完备,并完全地将本发明的范围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相同的附图标记全文中表示相同的元件。
可以理解当一元件或层称为在另一元件或层“上方”、“连接到”或“耦合到”另一元件或层时,该元件或层可以直接位于另一元件或层上、直接连接或耦合到另一元件或层,或者存在中间的元件或层。相反,当一元件表示为“直接”位于另一元件或层上方、“直接连接到”或“直接耦合到”另一元件或层时,则不存在中间元件或层。相同的附图标记全文中表示相同的元件。如这里所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术语的任意以及所有的组合。
可以理解尽管这里可以使用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以描述不同的元件、组件、区域、层和/或部分,但是这些元件、组件、区域、层和/或部分不应受到这些术语的限制。这些术语仅用于将一个元件、组件、区域、层或部分和另一元件、组件、区域、层或部分区分开来。因此,下述的第一元件、组件、区域、层或部分可称为第二元件、组件、区域、层或部分而不脱离本发明的教导。
这里所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特定的实施例,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如这里所用的,单数形式“一”和“该”也用于包括复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明确地指出相反的含义。另外还可以理解当说明书中所用的术语“包括”和/或“包含”或“含有”和/或“具有”表示所陈述的特征、区域、整体、步骤、操作、元件和/或组件的存在,但是不排除其中一个或更多其它的特征、区域、整体、步骤、操作、元件、组件和/或组的存在或增加。
为了便于描述,这里可用空间相对术语诸如“在……之下”“在……下方”、“下部”、“在……上方”、“上部”及其类似来表示图中所示的一个元件或特征相对于另一元件或特征的关系。可以理解空间相对术语用于包括使用中或操作中装置的不同位置以及图中表示的位置。例如,如果图中的装置被翻转,描述为“在另一元件或特征下方”或“在另一元件或特征的直接下方”的元件则定位为另一元件或特征的“上方”。因此,典型的术语“在……下方”包括上下两个方向。另外该装置可不同地定位(旋转90度或其它方向),且这里所用的空间相关术语可作相应的解释。
除非另外定义,这里所用的所有术语(包括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发明所属的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意义相同。进一步可以理解,例如通常所用的字典中定义的术语应该解释为具有与相关领域的上下文一致的意义,但是不解释为理想化的和极度正式的意义,除非在此特别定义。
这里参考截面的图解来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该截面图是本发明理想的实施例示意性地图解。这样,可以预期例如制造技术和/或公差的作为结果的图解的形状的变化。因此,本发明的实施例不应该被解释为限制于这里所述的区域的特定形状,但是可以包括例如由于制造导致的形状上的差异。例如,示出或描述为平的区域可以具有粗糙和/或非线性特征。此外,所示出的锐角可以是倒圆的。因此,图中所示的区域实际上是示意性的,且它们的形状不用于说明装置的区域的精确形状,且不用于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下面将参考附图详细地描述本发明。
图1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显示设备100的示例性实施例的顶部正面透视图,图2是图1中所示的显示设备100的示例性实施例的顶部平面布局图。
参考图1和图2,根据本发明的显示设备100的示例性实施例包括显示基板200、对向基板300、密封线400和驱动器芯片500。对向基板300面向显示基板200且两者之间设置液晶层。密封线400连接显示基板200和对向基板300。驱动器芯片500安装于显示基板200上。
显示基板200包括具有多个像素(未示出)的显示区域DA、第一外围区域PA1、第二外围区域PA2、第三外围区域PA3和第四外围区域PA4。显示设备100产生的图像形成于显示区域DA中。第一至第四外围区域PA1、PA2、PA3和PA4围绕显示区域DA设置。
显示基板200包括多条栅线GL和多条数据线DL,以及多个像素中的每一个连接于至少一条栅线GL和至少一条数据线DL。栅线GL和数据线DL通过栅极绝缘层220相互绝缘(图4和5中更详细地示出)。栅线GL沿基本上垂直于数据线DL延伸的方向延伸。在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中,栅线GL沿水平方向延伸,而数据线DL沿垂直方向延伸。
显示基板200还可以包括形成在像素区域中栅线GL和数据线DL相互交叉的像素的区域中的薄膜晶体管(“TFT”)。该TFT电连接于栅线GL和数据线DL。在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TFT的栅极(未示出)电连接于栅线GL,TFT的源极(未示出)电连接于数据线DL,TFT的漏极(未示出)电连接于像素电极(未示出)。当栅极信号通过栅线GL施加于TFT的栅极时,TFT被导通,且通过数据线DL施加于TFT的源极的数据信号通过TFT的漏极施加于像素电极以驱动显示设备100的示例性实施例中的像素。另一示例性实施例包括下述结构,其中显示设备100的每个像素都包括多个TFT。
第一外围区域PA1与栅线GL的第一端相邻,第二外围区域PA2与栅线GL的第二端相邻,栅线GL的第二端基本上与其第一端相对。第三外围区域PA3与数据线DL的第一端相邻,第四外围区域PA4与数据线DL的第二端相邻,数据线DL的第二端基本上与其第一端相对。在该示例性实施例中,第一外围区域PA1位于显示区域DA的右侧,第二外围区域PA2位于显示区域DA的左侧,且基本上与第一外围区域PA1相对,第三外围区域PA3位于显示区域DA的上方,且分别与第一和第二外围区域PA1和PA2相邻,第四外围区域PA4位于显示区域DA的下方且基本上与第三外围区域PA3相对。因此,显示区域DA由第一至第四外围区域PA1、PA2、PA3和PA4围绕。
显示基板200还包括基本上形成在第二外围区域PA2中的栅极驱动器电路部分210。栅极驱动器电路部分210包括具有多个晶体管的移位寄存器。栅极驱动器电路部分210可通过形成显示区域DA中的栅线GL、数据线DL和多个TFT的过程形成。在本发明示例性实施例中,栅极驱动器电路部分210响应来自于驱动器芯片500的栅极控制信号顺序地将栅极信号施加于栅线GL。另一示例性实施例包括下述结构,其中栅极驱动器电路部分210非顺序地将栅极信号施加于栅线GL。
密封线400形成于与显示基板200相对设置的对向基板300的表面上的边缘区域,以便密封显示基板200和对向基板300之间的液晶。
在该示例性实施例中,密封线400包括可光固化的树脂,该可光固化的树脂可由诸如紫外光(“UV”)的外部光固化。在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密封线400通过沿着密封线400的长度穿过显示基板200施加UV光而得以固化。另一示例性实施例包括下述结构,其中密封线400通过穿过对向基板300或沿着显示基板200或对向基板300之一或两者的边缘施加UV光而得以固化。
在本发明示例性实施例中,驱动器芯片500安装在显示基板200的第一外围区域PA1上。当驱动器芯片500安装在从顶部平面布局视图看对应于显示基板200的右侧的第一外围区域PA1上时,分别对应于显示基板200的上侧和下侧的第三外围区域PA3和第四外围区域PA4的尺寸得以减小。另一示例性实施例包括下述结构,其中驱动器芯片500可安装在第二外围区域PA2上,且栅极驱动器电路部分210可形成在第一外围区域PA1中。
驱动器芯片500响应施加于其上的各种控制信号输出驱动显示设备100的各种信号。在该示例性实施例中,驱动器芯片500输出施加于数据线DL的数据信号,施加于栅极驱动器电路部分210的栅极控制信号,以及施加于对向基板300的参考电压。另一示例性实施例包括下述结构,其中栅极控制信号和参考电压之一或者两者可以由单独的信号控制器(未示出)施加。
显示基板200还包括第一信号线DS1和第二信号线DS2,用于将数据信号从驱动器芯片500传送到数据线DL。
图3是示出图2中“A”部分的放大图。图4是沿图3中I-I’线截取的显示装置100的示例性实施例的截面图。图5是沿图3中II-II’线截取的显示装置100的示例性实施例的截面图。
参考图2至图5,第一信号线DS1和第二信号线DS2形成在第一外围区域PA1、第三外围区域PA3和第四外围区域PA4中,以连接数据线DL到驱动器芯片500。第一信号线DS1和第二信号线DS2通过第一外围区域PA1和第三外围区域PA3连接到偶数数据线DL,且第一信号线DS1和第二信号线DS2通过第一外围区域PA1和第四外围区域PA4连接于奇数数据线DL。
第一信号线DS1和第二信号线DS2交替地排列,在它们之间夹置了栅极绝缘层220。具体而言,第一信号线DS1和第二信号线DS2相对于栅极绝缘层220位于不同的层。例如,第一信号线DS1和栅线GL形成在底部基板230上,栅极绝缘层220形成在底部基板230、第一信号线DS1和栅线GL上,第二信号线DS2和数据线DL形成在栅极绝缘层220上。保护层240可形成在栅极绝缘层220、第二信号线DS2和数据线DL上以保护第二信号线DS2和数据线DL免受磨损以及其它形式的损坏。另一示例性实施例包括下述结构,其中第二信号线DS2可形成在具有栅线GL的底部基板230上,且第一信号线DS1可形成在具有数据线DL的栅极绝缘层220上。
如上所述,当第一信号线DS1和第二信号线DS2形成在不同的层上时,第一信号线DS1和第二信号线DS2之间的水平间隔得以减小,这一点又允许减小第三外围区域PA3和第四外围区域PA4的宽度。
当第一信号线DS1和第二信号线DS2之间的水平间隔减小到第一信号线DS1和第二信号线DS2的部分相互交叠的点时,第三外围区域PA3和第四外围区域PA4的宽度进一步得以减小。然而,当第一信号线DS1和第二信号线DS2相互交叠超过一定的程度时,由于第一信号线DS1和第二信号线DS2之间的寄生电容,导致传输通过第一信号线DS1和第二信号线DS2的信号的失真。因此,基于既减小第三外围区域PA3和第四外围区域PA4的宽度又在没有不必要的信号失真的情形下传输信号的双重考虑,形成第一信号线DS1和第二信号线DS2。
然而,水平偏移的第一信号线DS1和第二信号线DS2可能防止密封线400在第三外围区域PA3和第四外围区域PA4中正常固化,因为第一信号线DS1和第二信号线DS2可阻挡UV光从下面行进,如图4所示。当第一信号线DS1和第二信号线DS2从下方看去时,它们形成具有两种信号线的组合宽度的实线。
因此,第一信号线DS1和第二信号线DS2可相互交叠使得密封线400从下方暴露,从而保证密封线400通过从下方暴露于UV光而固化。
参考图3和图5,第二信号线DS2基本上呈直线形状设置,第一信号线DS1具有锯齿图案,使得第一信号线DS1的部分与第二信号线DS2交叠。
当第一信号线DS1形成为具有如上所述的锯齿图案时,UV光通过的面积增加了基本上与第一信号线DS1和第二信号线DS2交叠面积相同的面积。因此,密封线400可被更有效地固化。另一示例性实施例包括下述结构,其中第一信号线DS1可具有直线形状,而第二信号线DS2可具有锯齿图案。
通常,栅线GL和数据线DL可包括不同的金属,从而栅线GL和数据线DL具有不同的特性,这包括电阻率。在典型的显示设备中,所有的数据线由相同的材料制成。然而,根据当前示例性实施例,信号线DS2包括基本上与数据线DL相同的金属,信号线DS1包括基本上与栅线GL相同的金属,则信号线DS2具有与信号线线DS1不同的电阻率。这样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连接于不同信号线的像素的液晶电容被失真地充电。如果没有检测的话,不同的液晶电容的充电过程中的失真将会降低所得到的显示的质量。
通过相比于第二信号线DS2时增加第一信号线DS1的长度,第一信号线DS1的锯齿图案解决了上述问题。当第一信号线DS1的电阻率低于第二信号线DS2的电阻率时,该长度的增加可用于补偿信号线之间电阻率的差别。
在其中第一信号线DS1的电阻率高于第二信号线DS2的电阻率的另一示例性实施例中,第一信号线DS1形成为具有直线形状,第二信号线DS2形成为具有锯齿图案。
图6是根据本发明另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显示第一和第二信号线的图2中“A”部分的放大图。
参考图6,第二信号线DS2形成为具有直线形状,第一信号线DS1形成为具有波浪形状。
如上所述,当第一信号线DS1形成为具有波浪形状时,UV光通过的面积增加的数量基本上等于第一信号线DS1和第二信号线DS2之间交叠的面积。因此,密封线400可以被更有效地固化。此外,第一信号线DS1的长度比第二信号线DS2的长度更长以补偿第一信号线DS1和第二信号线DS2间由于它们不同的成份而导致的电阻率差。此外,另一示例性实施例包括下述结构,其中第一信号线DS1可形成为具有直线形状,第二信号线DS2形成为具有波浪形状。增加第一信号线DS1的长度还是增加第二信号线DS2的长度的决定取决于哪组信号线具有较低的电阻率,具有较低电阻率的信号线延长它们的长度。
图7是根据本发明另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显示第一和第二信号线的图2中“A”部分的放大图。
参考图7,第二信号线DS2形成为具有直线形状,第一信号线DS1形成为具有三角波形状。
如上所述,当第一信号线DS1形成为具有三角波形状时,UV光通过的面积增加的数量基本上等于第一信号线DS1和第二信号线DS2之间交叠的面积。因此,密封线400可以被更有效地固化。此外,第一信号线DS1的长度比第二信号线DS2的长度更长以补偿第一信号线DS1和第二信号线DS2间由于它们不同的成份而导致的电阻率差。此外,另一示例性实施例包括下述结构,其中第一信号线DS1可形成为具有直线形状,第二信号线DS2可形成为具有三角波形状。增加第一信号线DS1的长度还是增加第二信号线DS2的长度的决定取决于哪组信号线具有较低的电阻率,具有较低电阻率的信号线延长它们的长度。
图8是图2中所示的显示设备100的示例性实施例中的数据线和第一、第二信号线之间的连接的顶部平面布局图。
参考图2和图8,第一信号线DS1包括第一偶数信号线251和第一奇数信号线252。
第一偶数信号线251形成在第一外围区域PA1和第三外围区域PA3中。第一偶数信号线251将第(4m-2)条数据线DL4m-2电连接于驱动器芯片500,其中‘m’是自然数。
第一奇数信号线252形成在第一外围区域PA1和第四外围区域PA4中。第一奇数信号线252将第(4m-3)条数据线DL4m-3电连接于驱动器芯片500。
第二信号线DS2包括第二偶数信号线253和第二奇数信号线254。
第二偶数信号线253形成在第一外围区域PA1和第三外围区域PA3中。第二偶数信号线253将第4m条数据线DL4m电连接于驱动器芯片500,其中“m”是自然数。
第二奇数信号线254形成在第一外围区域PA1和第四外围区域PA4中。第二奇数信号线254将第(4m-1)条数据线DL4m-1电连接于驱动器芯片500。
总而言之,在当前的示例性实施例中,第一偶数信号线251和第二偶数信号线253通过第一外围区域PA1和第三外围区域PA3电连接于偶数数据线DL,且第一奇数信号线252和第二奇数信号线254通过第一外围区域PA1和第四外围区域PA4电连接于奇数数据线DL。另一示例性实施例包括下述结构,其中可从相同的外围区域中施加偶数信号线和奇数信号线。
栅极绝缘层220形成在底部基板230上,该底部基板230具有形成在其上的第一偶数信号线251和第一奇数信号线252。栅极绝缘层220覆盖第一偶数信号线251和第一奇数信号线252,且数据线DL依次形成在栅极绝缘层220上。为了将第一偶数信号线251和第一奇数信号线252连接于数据线DL,显示基板200可包括将第一偶数信号线251连接到第(4m-2)条数据线DL4m-2的第一连接部分261,以及将第一奇数信号线252连接到第(4m-3)条数据线DL4m-3的第二连接部分262。第一连接部分261和第二连接部分262以及数据线DL之间的关系将在下面参考图9详细描述。
图9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图8中的第一连接部分的示例性实施例的截面图。
参考图9,第一偶数信号线251由栅极绝缘层220覆盖,且第(4m-2)条数据线DL4m-2形成在栅极绝缘层220上。在该示例性实施例中,第一连接部分261包括延伸部263以从第(4m-2)条数据线通过接触孔265接触第一偶数信号线251。第(4m-2)条数据线DL4m-2通过形成在栅极绝缘层220中的接触孔265电连接于第一偶数信号线251。类似地,第(4m-3)条数据线DL4m-3通过第二连接部分262连接于第一奇数信号线252。
图10是根据本发明示出图8中第一连接部分261的另一示例性实施例的截面图。
参考图10,第一连接部分261包括将第一奇数信号线251连接到第(4m-2)条数据线DL4m-2的桥电极270。桥电极270的第一端部通过第一接触孔267电连接于第一偶数信号线251,第一接触孔267通过保护层240和栅极绝缘层220形成,且桥电极270的第二端部通过第二接触孔269电连接于第(4m-2)条数据线DL4m-2,第二接触孔269通过保护层240形成。在一示例性实施例中,桥电极270包括氧化铟锡(“ITO”)。
第二连接部分262的结构基本上与第一连接部分261的结构相同。因此将省略对第二连接部分262进一步的描述。
根据图2和图8中示出的显示基板200的示例性实施例,第一偶数信号线251和第二偶数信号线253形成于第三外围区域PA3中,而第一奇数信号线252和第二奇数信号线254形成于第四外围区域PA4中。另一示例性实施例包括下述结构,其中第一偶数信号线251和第二偶数信号线253可形成于第四外围区域PA4中,第一奇数信号线252和第二奇数信号线254可形成于第三外围区域PA3中。
参考图2和图8,显示基板200的示例性实施例还可包括第三信号线GS,第三信号线GS用于将安装在第一外围区域PA1上的驱动器芯片500连接到形成在第二外围区域PA2的栅极驱动器电路部分210。
第三信号线GS通过第三外围区域PA3和第四外围区域PA4的至少一个将驱动器芯片500电连接到栅极驱动器电路部分210。
位于第三外围区域PA3中的第三信号线GS形成在第一偶数信号线251和第二偶数信号线253之外以防止第三信号线GS需要从第一偶数信号线251或第二偶数信号线253之上或之下跨过。位于第四外围区域PA4中的第三信号线GS形成在第一奇数信号线252和第二奇数信号线254之外以防止第三信号线GS需要从第一奇数信号线252或第二奇数信号线254之上或之下跨过。在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第三信号线GS形成为几乎尽可能地邻近第一偶数信号线251和第二偶数信号线253,或邻近于第一奇数信号线252和第二奇数信号线254,同时仍然防止可能的短路和信号失真。
从驱动器芯片500输出的栅极控制信号通过第三信号线GS施加于栅极驱动器电路部分210。在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第三信号线GS可包括转换操作启动信号的操作启动信号线、第一和第二时钟信号线和栅极截止信号线,其中操作启动信号启动栅极驱动器电路部分210的移位寄存器的操作,第一和第二时钟信号线分别转换具有基本上相反的相位的第一和第二时钟信号,栅极截止信号线转换断开电连接于栅线GL的TFT的栅极截止信号。
图11是从下方观察的示出图2中所示的驱动器芯片500的衬垫结构的示例性实施例的平面布局图。
参考图2、8和图11,驱动器芯片500包括多个输入衬垫IP和多个输出衬垫OP。输入衬垫IP和输出衬垫OP形成在与显示基板200相接触的驱动器芯片500的表面上。驱动器芯片500响应通过输入衬垫IP从外侧接收的各种控制信号,通过输出衬垫OP输出用于驱动显示设备100的各种信号。在当前示例性实施例中,驱动器芯片500输出施加于数据线DL的数据信号、施加于栅极驱动器电路部分210的栅极控制信号、以及施加于对向基板300的公共电压。
输出衬垫OP设置在基本上垂直于栅线GL的大致的直线中。另一示例性实施例包括下述形状,其中输出衬垫OP可设置为多条直线,每条相互偏移且设置为基本上垂直于栅线GL。另一示例性实施例允许输出衬垫OP和显示基板200之间较大的接触面积。
输出衬垫OP包括公共电极衬垫510、第一数据信号衬垫520、第二数据信号衬垫530和栅极信号衬垫540。
公共电极衬垫510设置在基本上位于输出衬垫OP中间的驱动器芯片500的中间部分。参考电压Vcom通过公共电极衬垫510施加于图1中的对向基板300的公共电极(未示出)。
第一数据信号衬垫520设置在公共电极衬垫510的第一侧。在该示例性实施例中,第一数据信号衬垫520朝向第三外围区域PA3设置。第一数据信号衬垫520电连接于第一偶数信号线251和第二偶数信号线253。从第一数据信号衬垫520输出的数据信号通过第一和第二偶数信号线251和253施加于偶数数据线DL。
第二数据信号衬垫530设置在公共电极衬垫510的第二侧,第二侧基本上与第一侧相对。在该示例性实施例中,第二数据信号衬垫530朝向第四外围区域PA4设置。第二数据信号衬垫530电连接于第一奇数信号线252和第二奇数信号线254。从第二数据信号衬垫530输出的数据信号通过第一奇数信号线252和第二奇数信号线254施加于奇数数据线DL。
栅极信号衬垫540相对于第一数据信号衬垫520和第二数据信号衬垫530设置在驱动器芯片500的外侧。栅极信号衬垫540电连接于第三信号线GS。通过栅极信号衬垫540输出的栅极控制信号通过第三信号线GS施加于栅极驱动器电路部分210。
栅极信号衬垫540的一个示例性实施例包括输出操作启动信号的第一衬垫541、分别输出第一时钟信号和第二时钟信号的第二衬垫542和第三衬垫543,以及输出栅极截止信号的第四衬垫544。在一示例性实施例中,输出栅极截止信号的第四衬垫544相对于栅极信号衬垫540的其它衬垫设置在驱动器芯片500的外侧,以及输出操作启动信号的第一衬垫541相对于栅极信号衬垫540的其它衬垫设置在驱动器芯片500的内侧以防止栅极信号衬垫540中的信号失真。
在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显示基板200可具有电连接于对向基板300的短点(short point)280。
图12是示出图2中“B”部分的放大图。
参考图2、8和图12,短点280位于第一外围区域PA1中第一和第二偶数信号线251和253与第一和第二奇数信号线252和254之间。
在该示例性实施例中,第一和第二偶数信号线251和253向第三外围区域PA3转动一定角度,第一和第二奇数信号线252和254向第四外围区域PA4转动一定角度。第一和第二偶数和奇数信号线251、252、253和254转动一定角度产生形成短点280的空间。当短点280形成在偶数信号线251和253以及奇数信号线252和254之间的空间中时,从驱动器芯片500的公共电极衬垫510到短点之间电通路可以被最小化,从而可以增加空间的利用效率。
从公共电极衬垫510输出的参考电压通过短点280施加于对向基板300的公共电极(未示出)。
此外,在图2、8和图12中未示出的是,当电连接于与驱动器芯片500相邻的数据线DL的第一信号线DS1和第二信号线DS2被弯曲为具有锯齿图案、波浪形状或任何其它公开的典型形状以改进沿密封线400的固化时,在上述用于产生短点280的空间中,电连接于相对邻近驱动器芯片500的数据线DL的第一信号线DS1和第二信号线DS2以及电连接于相对远离驱动器芯片500的数据线DL的第一信号线DS1和第二信号线DS2之间的长度差可得以减小。信号线之间长度差的减小可降低那些相同的信号线之间电阻率的差别。
根据本发明的显示设备的示例性实施例,驱动器芯片设置在显示区域的左侧和右侧以减小邻近于显示区域的外围区域的上侧和下侧的宽度。
此外,通过将数据线连接到驱动器芯片的信号线划分为设置在外围区域的下侧和上侧中,以及通过将信号线到相对于栅极绝缘层交替地设置在彼此的上方和下方,则邻近于显示区域的外围区域的上侧和下侧的宽度可以被最小化。
此外,通过交叠位于不同层的信号线,密封线可有效地得以固化。
尽管已经参描述了本发明示例性实施例及其优点,但是应该注意到这里所作的不同的改变、替代和变化都不脱离权利要求限定的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20)

1.一种显示设备,包括:
显示基板,该显示基板包括:
底部基板;
位于该底部基板上且基本上被外围区域围绕的显示区域;
位于该底部基板上沿第一方向延伸的多条栅线,
位于该栅线上的栅极绝缘层;以及
位于该栅极绝缘层上沿基本上与该第一方向垂直的第二方向延伸的多条数据线;
基本上与该显示基板相对的对向基板;
夹置于该显示基板和该对向基板之间的液晶层;
在该外围区域中位于该显示基板和该对向基板之间且基本上围绕该显示区域的密封线;
位于该栅极绝缘层的第一侧上的第一信号线;以及
位于基本上与该栅极绝缘层的第一侧相对的该栅极绝缘层的第二侧上的第二信号线,
其中该第一信号线和该第二信号线的部分相互交叠从而暴露至少部分该密封线。
2.如权利要求1的显示设备,其中第一外围区域设置为基本上邻近于该栅线的第一端部,且驱动器芯片安装于该第一外围区域上。
3.如权利要求2的显示设备,其中该第一信号线包括多条第一信号线,且该第二信号线包括多条第二信号线。
4.如权利要求3的显示设备,其中每条该第二信号线具有直线形状,且每条该第一信号线具有至少部分与该第二信号线交叠的锯齿图案。
5.如权利要求3的显示设备,其中每条该第二信号线具有直线形状,且每条该第一信号线具有至少部分与该第二信号线交叠的波浪形状。
6.如权利要求3的显示设备,其中每条该第二信号线具有直线形状,且每条该第一信号线具有至少部分与该第二信号线交叠的三角波形状。
7.如权利要求3的显示设备,其中该第一信号线位于该底部基板上,该栅极绝缘层位于该第一信号线上,且该第二信号线位于该栅极绝缘层上。
8.如权利要求7的显示设备,其中该外围区域包括位于该显示区域第一侧的第一外围区域,位于该显示区域的第二侧的第二外围区域,位于该显示区域的第三侧的第三外围区域,和位于该显示区域的第四侧的第四外围区域。
9.如权利要求8的显示设备,其中该第一信号线包括:
位于该第一外围区域和该第三外围区域中的第一偶数信号线,该第三外围区域基本上与该数据线的第一端部相邻,其中该第一偶数信号线连接于多条该数据线中的第4m-2条数据线;以及
位于该第一外围区域和该第四外围区域中的第一奇数信号线,该第四外围区域基本上与该数据线的第二端部相邻,该第二端部基本上与该第一端部相对,其中该第一奇数信号线连接于多条该数据线中的第4m-3条数据线,且
其中m是自然数。
10.如权利要求9的显示设备,其中该第二信号线包括:
位于该第一外围区域和该第三外围区域中的第二偶数信号线,其中该第二偶数信号线连接于多条该数据线中的第4m条数据线;以及
位于该第一外围区域和该第四外围区域中的第二奇数数据线,其中该第二奇数数据线连接于多条该数据线中的第4m-1条数据线。
11.如权利要求10的显示设备,其中该显示基板包括:
将该第一偶数信号线电连接于第4m-2条数据线的第一连接部分;以及
将该第一奇数信号线电连接于第4m-3条数据线的第二连接部分。
12.如权利要求10的显示设备,其中该显示基板还包括位于该第二外围区域中的栅极驱动器电路部分,该第二外围区域基本上与该栅线的第二端部相邻,该栅线的第二端部基本上与该栅线的第一端部相对。
13.如权利要求12的显示设备,其中该显示基板还包括第三信号线,该第三信号线通过该第三外围区域和该第四外围区域中的至少一个连接该驱动器芯片和该栅极驱动器电路。
14.如权利要求13的显示设备,其中该显示基板还包括设置在该第一外围区域中的第一偶数信号线和第二偶数信号线与第一奇数信号线和第二奇数信号线之间的短点,其中该短点将该显示基板电连接于该对向基板。
15.如权利要求14的显示设备,其中该驱动器芯片包括设置于基本上垂直于该栅线的线中的多个输出衬垫。
16.如权利要求15的显示设备,其中多个该输出衬垫包括:
电连接于该短点且设置在该输出衬垫的中间部分的公共电极衬垫;
电连接于该第一偶数信号线和该第二偶数信号线的多个第一数据信号衬垫,该第一数据信号衬垫相对于该公共电极衬垫更靠近该第三外围区域;
电连接于该第一奇数信号线和该第二奇数信号线的多个第二数据信号衬垫,该第二数据信号衬垫相对于该公共电极衬垫更靠近该第四外围区域;以及
电连接于该第三信号线的多个栅极信号衬垫,该栅极信号衬垫位于该第一数据信号衬垫和第二数据信号衬垫的外侧。
17.如权利要求14的显示设备,其中该驱动器芯片包括设置在锯齿线中的多个输出衬垫,其中该线的延伸方向基本上垂直于该栅线。
18.如权利要求1的显示设备,其中该密封线包括光固化的材料。
19.如权利要求18的显示设备,其中该密封线由通过该显示基板施加的紫外光而固化。
20.一种显示设备的制造方法,该方法包括:
提供显示基板,该显示基板包括底部基板和基本上被外围区域围绕的显示区域;
在该底部基板上设置沿第一方向延伸的多条栅线;
在该栅线上设置栅极绝缘层;
在该栅极绝缘层上设置沿第二方向延伸的多条数据线,该第二方向基本上垂直于该第一方向;
设置基本上与该显示基板相对的对向基板;
在该显示基板和该对向基板之间设置液晶层;
在该外围区域上于该显示基板和该对向基板之间设置密封线;
用该密封线围绕该显示区域;
在该栅极绝缘层的第一侧上设置第一信号线;
在该栅极绝缘层的第二且相对侧上设置第二信号线;以及
沿着该密封线的至少部分交叠该第一信号线和该第二信号线的部分。
CN2007103051931A 2006-12-15 2007-10-31 包括用于固化密封线的信号线的显示设备及其制备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20636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1020060128428A KR101326594B1 (ko) 2006-12-15 2006-12-15 표시 장치
KR128428/06 2006-12-15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206364A true CN101206364A (zh) 2008-06-25
CN101206364B CN101206364B (zh) 2011-06-29

Family

ID=3952670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7103051931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206364B (zh) 2006-12-15 2007-10-31 包括用于固化密封线的信号线的显示设备及其制备方法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2) US7796230B2 (zh)
JP (1) JP5362978B2 (zh)
KR (1) KR101326594B1 (zh)
CN (1) CN101206364B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315211A (zh) * 2010-06-30 2012-01-11 上海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薄膜晶体管阵列面板
CN103022033A (zh) * 2012-12-11 2013-04-03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阵列基板、制作方法及显示装置
TWI425285B (zh) * 2010-09-15 2014-02-01 Innolux Corp 液晶顯示面板及其薄膜電晶體基板
CN107305757A (zh) * 2016-04-21 2017-10-31 瀚宇彩晶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
CN108983519A (zh) * 2018-08-31 2018-12-11 重庆惠科金渝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阵列基板、液晶显示面板及液晶显示器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1482196B1 (ko) * 2008-07-29 2015-01-15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박막 트랜지스터 기판 및 이의 제조 방법
KR20100021847A (ko) * 2008-08-18 2010-02-26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박막 트랜지스터 표시판 및 그 제조 방법
KR101458914B1 (ko) * 2008-08-20 2014-11-07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액정 표시 장치
KR101558216B1 (ko) 2009-04-01 2015-10-20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표시 장치
JP5236812B2 (ja) * 2009-09-11 2013-07-17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アクティブマトリクス基板およびアクティブマトリクス型表示装置
JP5621283B2 (ja) * 2010-03-12 2014-11-12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電気光学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KR101213494B1 (ko) * 2010-05-12 2012-12-20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입체형 표시장치, 플렉서블 표시장치 및 상기 표시장치들의 제조방법
JP5961876B2 (ja) * 2011-08-04 2016-08-02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 液晶表示装置
WO2014024783A1 (ja) * 2012-08-09 2014-02-13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表示装置
TWM458575U (zh) * 2013-01-17 2013-08-01 Chunghwa Picture Tubes Ltd 顯示裝置及其顯示面板
JP6155099B2 (ja) * 2013-05-31 2017-06-28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 液晶表示装置
TWI518426B (zh) * 2014-11-28 2016-01-21 友達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顯示面板
JP6560887B2 (ja) 2015-04-08 2019-08-14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 トランジスタ基板および表示装置
KR102348373B1 (ko) * 2015-06-25 2022-01-06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액정 표시 장치
JP6462135B2 (ja) * 2015-08-21 2019-01-30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表示装置
KR102457244B1 (ko) * 2016-05-19 2022-10-21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표시 장치
CN108364962B (zh) * 2018-03-07 2021-01-22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阵列基板、显示面板及其封装方法
KR20200031738A (ko) * 2018-09-14 2020-03-25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표시 장치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907804B2 (ja) * 1997-10-06 2007-04-18 株式会社半導体エネルギー研究所 液晶表示装置
JP3633250B2 (ja) * 1997-12-19 2005-03-30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晶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TW561292B (en) * 1998-04-01 2003-11-11 Seiko Epson Corp Liquid crystal device,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liquid crystal device,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JP2002258315A (ja) * 2001-03-01 2002-09-11 Display Technologies Inc アレイ基板、及びこれを用いる液晶表示装置
JP2003043462A (ja) * 2001-07-30 2003-02-13 Nec Corp 液晶表示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KR100805389B1 (ko) 2001-12-22 2008-02-25 엘지.필립스 엘시디 주식회사 라인 온 글래스형 액정패널
JP4006284B2 (ja) * 2002-07-17 2007-11-14 株式会社 日立ディスプレイズ 液晶表示装置
KR20050107728A (ko) * 2004-05-10 2005-11-15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하부 표시판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액정 표시 장치
KR101026085B1 (ko) * 2004-05-31 2011-03-31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액정표시장치용 액정패널 및 그 제조 방법
KR101160822B1 (ko) 2004-07-27 2012-06-29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박막 트랜지스터 표시판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표시 장치
JP4799952B2 (ja) * 2005-08-08 2011-10-26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液晶表示装置
JP5101161B2 (ja) * 2006-06-21 2012-12-19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表示装置
JP4820226B2 (ja) * 2006-07-18 2011-11-24 パナソニック液晶ディスプレイ株式会社 液晶表示装置

Cited B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315211A (zh) * 2010-06-30 2012-01-11 上海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薄膜晶体管阵列面板
CN102315211B (zh) * 2010-06-30 2015-05-13 上海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薄膜晶体管阵列面板
TWI425285B (zh) * 2010-09-15 2014-02-01 Innolux Corp 液晶顯示面板及其薄膜電晶體基板
CN103022033A (zh) * 2012-12-11 2013-04-03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阵列基板、制作方法及显示装置
CN103022033B (zh) * 2012-12-11 2015-09-09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阵列基板、制作方法及显示装置
US9673225B2 (en) 2012-12-11 2017-06-06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Array substrate, fabrication method thereof and display device
CN107305757A (zh) * 2016-04-21 2017-10-31 瀚宇彩晶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
CN108983519A (zh) * 2018-08-31 2018-12-11 重庆惠科金渝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阵列基板、液晶显示面板及液晶显示器
WO2020042311A1 (zh) * 2018-08-31 2020-03-05 重庆惠科金渝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阵列基板、显示面板及显示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080056037A (ko) 2008-06-20
US20080143945A1 (en) 2008-06-19
KR101326594B1 (ko) 2013-11-07
US7796230B2 (en) 2010-09-14
US7990511B2 (en) 2011-08-02
JP5362978B2 (ja) 2013-12-11
JP2008152261A (ja) 2008-07-03
US20100302495A1 (en) 2010-12-02
CN101206364B (zh) 2011-06-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206364B (zh) 包括用于固化密封线的信号线的显示设备及其制备方法
CN101241283B (zh) 显示装置
CN102736329B (zh) 液晶显示装置
US10488718B2 (en) Dual-gate array substrate and display device
US11409173B2 (en) Active matrix substrate and display panel
KR100611788B1 (ko) 표시장치
US8477089B2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US20020180902A1 (en) Active matrix substrate, display device, and detector
CN106293252B (zh) 阵列基板及显示装置
US10651130B2 (en) Display device
JP2020003534A (ja) 表示装置
JP2009092912A (ja) 液晶表示装置
JPH081500B2 (ja) 液晶表示装置
WO2008047497A1 (fr) Panneau d'affichage et dispositif d'affichage
CN100414420C (zh) 电光装置及其检查方法以及电子设备
CN109765736A (zh) 显示面板
JP5290273B2 (ja) 液晶表示装置
JP2007271804A (ja) 液晶パネル用アレイ基板および液晶パネル
CN100541274C (zh) 显示器基底、制造该基底的方法和具有该基底的液晶显示装置
JP2010217636A (ja) 電気光学装置、電気光学装置の製造方法及び電子機器
JP2009244300A (ja) 液晶表示装置
US20200387024A1 (en)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JP2012189653A (ja) 表示装置
JP3279929B2 (ja) 液晶表示装置
JP2017075982A (ja) 表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Owner name: SAMSUNG MONITOR CO., LTD.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Effective date: 20121030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21030

Address after: Gyeonggi Do, South Korea

Patentee after: SAMSUNG DISPLAY Co.,Ltd.

Address before: Gyeonggi Do, South Korea

Patentee before: Samsung Electronics Co.,Ltd.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10629

Termination date: 20211031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