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201573B - 色粉传送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色粉传送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201573B
CN101201573B CN2007101870280A CN200710187028A CN101201573B CN 101201573 B CN101201573 B CN 101201573B CN 2007101870280 A CN2007101870280 A CN 2007101870280A CN 200710187028 A CN200710187028 A CN 200710187028A CN 101201573 B CN101201573 B CN 10120157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oner
transport device
path
elastomeric element
toner transpor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710187028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201573A (zh
Inventor
栗本秀晃
石黑康之
村田充弘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rp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harp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rp Corp filed Critical Sharp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120157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20157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20157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201573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 G03G15/08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using a solid developer, e.g. powder developer
    • G03G15/0822Arrangements for preparing, mixing, supplying or dispensing developer
    • G03G15/0877Arrangements for metering and dispensing developer from a developer cartridge into the development unit
    • G03G15/0881Sealing of developer cartridges
    • G03G15/0886Sealing of developer cartridges by mechanical means, e.g. shutter, plug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 G03G15/08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using a solid developer, e.g. powder developer
    • G03G15/0822Arrangements for preparing, mixing, supplying or dispensing developer
    • G03G15/0877Arrangements for metering and dispensing developer from a developer cartridge into the development unit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 G03G15/08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using a solid developer, e.g. powder developer
    • G03G15/0822Arrangements for preparing, mixing, supplying or dispensing developer
    • G03G15/0877Arrangements for metering and dispensing developer from a developer cartridge into the development unit
    • G03G15/0879Arrangements for metering and dispensing developer from a developer cartridge into the development unit for dispensing developer from a developer cartridge not directly attached to the development unit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01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for producing multicoloured copies
    • G03G2215/0103Plural electrographic recording members
    • G03G2215/0119Linear arrangement adjacent plural transfer points
    • G03G2215/0122Linear arrangement adjacent plural transfer points primary transfer to an intermediate transfer belt
    • G03G2215/0125Linear arrangement adjacent plural transfer points primary transfer to an intermediate transfer belt the linear arrangement being horizontal or slanted
    • G03G2215/0132Linear arrangement adjacent plural transfer points primary transfer to an intermediate transfer belt the linear arrangement being horizontal or slanted vertical medium transport path at the secondary transfer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Dry Development In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色粉传送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在本发明的色粉传送装置中,具有色粉传送管,其在内部具有色粉通过的色粉传送路径,以该色粉传送路径的延伸方向为上下方向地配置,且上下方向上摆动。并且,在该色粉传送管的上下的接合部上配置有上泡沫弹性部件或下泡沫弹性部件,该上泡沫弹性部件或下泡沫弹性部件在内部具有使色粉传送路径上传送的色粉通过的色粉通路、并且该色粉通路的壁面被不会使色粉通过的树脂层覆盖。由此,通过色粉传送部件在上下方向上的摆动,能够切实地防止色粉在色粉传送路径内部滞留或凝固,并且能够适当地防止色粉向装置外部漏出。

Description

色粉传送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到一种传送色粉的色粉传送装置以及具有该色粉传送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公知复印机、打印机以及传真机等电子照相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该图像形成装置在感光体表面形成静电潜影,通过色粉将该静电潜影显影,将得到的色粉图像转印并定影在纸张等薄片物上。从显影装置向感光体表面供给静电潜影显影所使用的色粉。在显影装置中,从色粉盒经由色粉传送装置供给色粉。在色粉盒设在显影装置上方的结构中,色粉传送装置具有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色粉传送路径。
另一方面,近年来图像形成装置的高画质化逐渐发展,随之而来的是色粉的粒径微细化。微细的色粉一般流动性较差,在色粉传送装置的色粉传送路径上容易产生色粉的滞留或凝固。因此,需要想办法在色粉传送装置中消除这种问题。
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一种装置,作为构成沿上下方向配置的色粉传送路径的色粉传送部件使用波纹状管,通过连续敲打该波纹状管的外周面,使滞留在波纹状管的内周面的褶皱中的色粉落下。但是在由波纹状管构成的色粉传送部件中,其结构上无法容易地防止色粉传送路径内的色粉滞留或凝固。
并且,在专利文献2中,记载了一种装置,在构成沿上下方向配置的色粉传送路径的色粉传送部件内部设有弹簧搅拌器,通过使该弹簧搅拌器在上下方向上移动,防止色粉附着在色粉传送路径内壁上。但是,在这种结构中,存在色粉容易滞留或凝固在弹簧搅拌器表面的问题。
因此,本发明的申请人首先在对比文献3中提出了一种色粉传送装置,使构成沿上下方向配置的色粉传送路径的色粉传送部件在上下方向上摆动,由此,由于均匀地上下振动色粉传送部件整体,因此能够适当地防止色粉滞留或凝固在色粉传送路径内。
但是,在这种使色粉传送部件在上下方向上摆动的结构中,色粉传送部件与其支承部的接合部上设有用于通过自身的伸缩来吸收摆动引起的振动的弹性部件。并且,该弹性部件必须具有不会妨碍色粉传送部件在上下方向上的摆动并防止色粉从接合部漏出的功能。色粉的漏出是引起设备内污染或灰雾产生的主要因素。
一直以来,作为这种具有色粉密封性的弹性部件,例如在专利文献4中公开了使合成皮革贴合在弹性部件上的结构。该弹性部件用于防止色粉从清洁刮板端部漏出。弹性部件优选使用将聚氨酯合成橡胶加工成多孔性海绵状的モルトプレン(商品名),合成皮革使用将超极细的聚酯纤维与聚氨酯混合,加工成鹿皮状的エクセ一ヌ(商品名,ト一レイ公司制造)。弹性部件和合成皮革的贴合使用双面胶带。
并且,在专利文献5中,作为具有色粉密封性的弹性部件,记载了一种密度为20~40(kg/m3)、单元数为40~60(个/25mm)的聚氨酯泡沫。该弹性部件从与色粉载体相反一侧与显影装置上的色粉层厚限制部件抵接,防止色粉从显影装置端部漏出。
专利文献1:日本公开专利公报特开平4-174467号(平成4年6月22日公开)
专利文献2:日本公开专利公报特开2001-296731号(平成13年10月26日公开)
专利文献3:日本公开专利公报特开2006-267945号(平成18年10月5日公开)
专利文献4:日本公开专利公报特开平4-174885号(平成4年6月23日公开)
专利文献5:日本公开专利公报特开2000-137382号(平成12年5月16日公开)
本申请发明人之前提出的使色粉传送部件在上下方向上摆动的色粉传送装置中,配置在色粉传送部件与其支承部的接合部的弹性部件需要具有色粉密封性。
因此,试用了上述现有具有色粉密封性的弹性部件,但在该情况下,存在无法适当地防止色粉漏出,也不能适当地防止色粉在色粉传送路径内部滞留或凝固的问题。
具体来说,专利文献5的弹性部件由于色粉的平均粒径为数μm左右,因而在单元数为40~60(个/25mm)的聚氨酯泡沫中,色粉进入气泡内。进入气泡内的色粉由于色粉传送部件在上下方向上摆动时的振动而在气泡内凝固,因此弹性部件的伸缩性降低,弹性部件变硬。变硬的弹性部件无法良好地吸收色粉传送部件在上下方向上摆动时的振动。因此,无法适当地防止色粉在色粉传送路径内部滞留或凝固,并且也无法追随色粉传送部件的摆动,因而接合部的密封性降低,产生色粉漏出。
并且,色粉进入气泡内时,在气泡连接而成的连泡性的弹性部件中,也会发生通过伴随色粉传送部件的上下方向的摆动的伸缩动作,进入的色粉喷出到色粉传送路径外部的情况。
另一方面,在专利文献4的结构中,由于是色粉很难进入弹性部件的气泡的结构,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色粉的溢出。但是,并不能完全防止,确认有漏出。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色粉传送装置及色粉形成装置,能够通过色粉传送部件的上下方向的摆动适当地防止色粉传送路径内部的色粉滞留或凝固,并且能够适当地防止色粉向装置外部漏出。
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是一种色粉传送装置,将从安装在上部的色粉补给装置供给的色粉向安装在下部的显影装置传送,具有:色粉传送部件,在内部形成有色粉传送路径,以该色粉传送路径的延伸方向为上下方向地配置,并且在上下方向上摆动;以及弹性部件,由可变形的泡沫部件形成,并且配置在所述色粉传送部件的上部侧或下部侧的至少一侧接合部上,内部具有使所述色粉传送路径所传送的色粉通过的色粉通路,
所述弹性部件中的所述色粉通路的壁面由不会使所述色粉通过的树脂层覆盖。
由此,通过色粉传送部件在上下方向上摆动,色粉不会滞留在色粉传送部件的色粉传送路径上地通过。由此,能够防止色粉在色粉传送路径上滞留或凝固。
并且,配置在所述色粉传送部件的上部侧或下部侧的至少一个的接合部上的弹性部件不会妨碍色粉传送部件的上下方向的摆动,能够适当地进行色粉传送部件的接合部上的密封。
尤其是,在上述结构中,弹性部件的色粉通路的壁面由不能使色粉通过的树脂层覆盖,因此不会发生色粉传送路径所传送的色粉进入由泡沫部件构成的弹性部件的气泡内的情况。
由于色粉不会进入气泡内,因此弹性部件能够保持良好的伸缩性,弹性部件不会妨碍色粉传送部件上下方向的摆动,能够在保持充分的行程的状态下吸收色粉传送部件在上下方向上摆动时的振动。由此能够确保接合部的密封性,适当地防止色粉漏出。
并且,由于色粉不会进入气泡内,因此即使弹性部件是气泡之间连接的连泡性的部件,也不会由于伴随着色粉传送部件的上下方向的摆动的弹性部件的伸缩动作,喷出到色粉传送路径外部。
并且,在此,所述弹性部件最优选配置在色粉传送部件的上部侧和下部侧这两侧,优选至少设置在下部侧。
在上下方向配置的色粉传送路径中,色粉通过自由落下,容易滞留在色粉传送部件的下端部。在此,至少在下部侧配置色粉密封性高的弹性部件,由此能够有效地防止色粉在接合部漏出。
这样,起到了提供能够利用色粉传送部件在上下方向的摆动来防止色粉在色粉传送路径内部的滞留或凝固,并且也能够适当地防止色粉向装置外部漏出的色粉传送装置、以及具有该色粉传送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效果。
本发明的其他目的、特征以及优点通过以下记载得以明确。并且,本发明的优点通过以下参照附图的说明得以明确。
附图说明
图1(a)及图1(b)都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色粉传送装置的纵向剖视图,图1(a)是色粉传送装置的挡板关闭状态下的纵向剖视图,图1(b)是该色粉传送装置的挡板打开状态下的纵向剖视图。
图2是表示在色粉供给装置中具有图1(a)和图1(b)所示的色粉传送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3是表示具有图1(a)及图1(b)所示的色粉传送装置的色粉供给装置的概要结构的透视图。
图4是图1(a)及图1(b)所示的色粉传送装置的主视图。
图5是表示在图1(b)所示的色粉传送装置中,色粉传送管被旋转体向下方压下的状态的纵向剖视图。
图6是表示在图1(a)及图1(b)所示的色粉传送装置中,旋转体的操作叶片从色粉传送管的凸片部分离的状态的说明图。
图7是在图1(a)及图1(b)所示的色粉传送装置中,色粉传送管被旋转体的操作叶片驱动而向下方移动且向横向摆动的操作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可以应用于具有从色粉盒等色粉补给装置经由色粉传送装置向设在下方的显影装置供给色粉的结构的图像形成装置、例如复印机或打印机等。
基于图1~图7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如下说明。另外,本发明并不限于此。
图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A的结构的说明图。图像形成装置A基于从外部输入的图像数据或由原稿读取得到的图像数据,在纸张(记录纸张)上形成多色或单色图像。
如该图所示,图像形成装置A具有曝光单元1、显影装置2、感光鼓3、带电器5、清洁单元4、中间转印带单元8、定影单元12、纸张传送路径S、供纸盘10以及排纸盘15等。
在图像形成装置A中处理的彩色图像的图像数据对应于利用黑色(K)、青色(C)、品红(M)以及黄色(Y)各色的彩色图像。因此,显影装置2(2a、2b、2c、2d)、感光鼓3(3a、3b、3c、3d)、带电器5(5a、5b、5c、5d)、清洁单元4(4a、4b、4c、4d)分别设有4个,已形成与各色对应的4种潜影。另外,上述a~d的标号中,a对应于黑色,b对应于青色,c对应于品红,d对应于黄色,通过用上述标号区别的上述各部件构成4个图像站。
在图像站中,感光鼓3配置在图像形成装置A的上部。带电器5用于使感光鼓3表面均匀地带电为预定电位。作为该带电器5,除了使用图2所示的接触型的辊型带电器之外,可以使用接触型的刷型带电器或充电器型的带电器等。
曝光单元1除了使用具有图2所示的激光照射部及反射镜的激光扫描单元(LSU)的方法之外,也可以使用将发光元件排列成阵列状的例如EL或LED写入磁头的方法。曝光单元1根据输入的图像数据将已带电的感光鼓3曝光,由此在感光鼓3表面上形成与图像数据对应的静电潜影。
各显影装置2通过K、C、M、Y的色粉将各感光鼓3上形成的静电潜影显影。清洁单元4将显影及图像转印工序后残留在感光鼓3表面的色粉除去并回收。
感光鼓3的上方配置有中间转印带单元8。该中间转印带单元8具有中间转印辊6(6a、6b、6c、6d)、中间转印带7、中间转印带驱动辊71、中间转印带从动辊72、中间转印带张紧机构73以及中间转印带清洁单元9。
中间转印辊6、中间转印带驱动辊71、中间转印带从动辊72、中间转印带张紧辊73等将中间转印辊7张紧架起,驱动其沿着箭头B方向旋转。
中间转印辊6可旋转地支撑在中间转印带单元8的中间转印带张紧机构73上的中间转印辊安装部上。该中间转印辊6施加用于将感光鼓3的色粉图像转印到中间转印带7上的转印偏压。
中间转印带7设置成与各感光鼓3接触。在中间转印带7上依次重叠转印形成在感光鼓3上的各色的色粉图像,形成彩色的色粉图像(多色色粉图像)。该中间转印带7利用厚度为50μm~1000μm左右的电介体弹性部件或电介体膜形成为环状。
通过与中间转印带7内侧接触的中间转印辊6将色粉图像从感光鼓3向中间转印带7转印。中间转印辊6上为了转印色粉图像而施加有高压的转印偏压(与色粉的带电极性(-)相反极性(+)的高压)。中间转印辊6以直径为8~10mm的金属(例如不锈钢)轴为基底形成,表面被导电的弹性材料(例如EPDM、聚氨酯泡沫等)覆盖。通过该导电的弹性材料,中间转印辊6能够对中间转印带7施加均匀的高压。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转印电极,使用辊状的部件(中间转印辊6),但除此之外还可以使用刷子等。
如上所述,各感光体3上的静电潜影通过与各色相对应的色粉而被显影,分别成为色粉图像,这些色粉图像在中间转印带7上层积。这样一来,通过中间转印带7的旋转,层积的色粉图像移动到传送来的纸张与中间转印带7的接触位置上,通过配置在该位置上的转印辊11被转印到纸张上。此时,中间转印带7和转印辊11以预定辊隙相互压接,并且在转印辊11上施加用于将色粉图像转印到纸张上的电压。该电压为与色粉的带电极性(-)相反极性(+)的高压。
为了稳定地得到上述辊隙,转印辊11或中间转印带驱动辊71中的任一个由金属等硬质材料构成,另一个由弹性辊等软质材料(弹性橡胶辊或泡沫性树脂辊等)构成。
通过中间转印带7和感光鼓3的接触而附着在中间转印带7上的色粉、以及从中间转印带7向纸张转印色粉图像时未被转印而残留在中间转印带7上的色粉在下一工序中会成为产生色粉混色的原因,因此利用中间转印带清洁单元9除去并回收。中间转印带清洁单元9上作为与中间转印带7接触的例如清洁部件具有清洁刮板。该清洁刮板接触的部分的中间转印带7由中间转印带从动辊72从内侧支撑。
供纸盘10用于贮存图像形成所使用的纸张,例如记录纸张,设在图像形成部及曝光单元1的下侧。另一方面,设在图像形成装置A上部的排纸盘15用于面向下地放置印刷完毕的纸张。
并且,在图像形成装置A中,设有用于将供纸盘10的纸张以及手动盘20的纸张经由转印部11或定影单元12而发送到排纸盘15的纸张传送路径S。该纸张传送路径S中从供纸盘10到排纸盘15为止的部分上配置有拾取辊16、定位辊14、具有转印辊11的转印部、定影单元12以及传送辊25等。
传送辊25是用于促进/辅助纸张传送的小型辊,沿着纸张传送路径S设有多个。拾取辊16设在供纸盘10的端部,是从供纸盘10将纸张逐张供给到传送路径S的呼入辊。定位辊14暂时保持在纸张传送路径上传送的纸张,在感光鼓3上的色粉图像的前端与纸张前端对齐的时序将纸张传送到转印部。
定影单元12具有加热辊31及加压辊32等,上述加热辊31及加压辊32夹着纸张转动。加热辊31由控制部(未图示)控制,以达到预定的定影温度。该控制部根据来自温度检测器(未图示)的检测信号,控制加热辊31。加热辊31与加压辊33一并将纸张热压,由此使转印到纸张上的各色色粉图像熔融、混合、压接,热定影到纸张上。另外,将多色色粉图像(各色色粉图像)定影后的纸张通过多个传送辊25被传送到纸张传送路径S的反转排纸路径上,在反转的状态(多色色粉图像向着下侧的状态)下排出到排纸盘15上。
接着,包括各部的处理,对于纸张传送路径S上的纸张传送动作进行说明。图像形成装置A如上所述,配置有预先收纳纸张的供纸盒10以及进行少数张打印时使用的手动盘20。所述二者上均配置有所述拾取辊16(16-1、16-2),所述拾取辊16将纸张逐张供给到纸张传送路径S。
(单面打印的情况)
从供纸盒10传送的纸张通过纸张传送路径S中的传送辊25-1传送到定位辊14,在通过该定位辊14将纸张前端和中间转印带7上层积的色粉图像前端对齐的时序传送到转印部。在转印部,色粉图像转印到纸张上,该色粉图像由定影单元12定影在纸张上。其后,纸张经过传送辊25-2从排纸辊25-3排出到排纸盘15上。
并且,从手动供纸盘20传送的纸张通过多个传送辊25(25-6、25-5、25-4)传送到定位辊14。之后经过与从供纸盒10供给的纸张同样的经过排出到排纸盘15。
(双面打印的情况)
如上所述单面打印结束、通过定影单元12的纸张的后端被排纸辊25-3夹住。接着,纸张通过排纸辊25-3的反向旋转引导到传送辊25-7、25-8,经过定位辊14进行了背面打印之后,排出到排纸盘15。
在图3中,显影装置2上设有色粉传送装置100,在该色粉传送装置100上设有色粉盒(色粉补给装置)200。显影装置2与色粉盒200通过色粉传送装置100连接,色粉盒200收纳的色粉通过色粉传送装置100供给到显影装置2。
图3表示色粉供给装置300的透视图。该色粉供给装置300具有上述显影装置2、色粉传送装置100以及色粉盒200。另外,在该图中,为了使色粉传送装置100的构造易于理解,利用双点划线画出的长方体表示显影装置2和色粉盒200。即,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显影装置2及色粉盒200可以使用具有现有公知的结构和功能的部件。
在本实施方式中,色粉传送装置100、色粉盒200以及显影装置配置成形成コ字型的形状。这种配置基于如图2所示中间转印带7在色粉传送装置100和显影装置2之间移动。
图4表示色粉传送装置100的主视图,图1(a)及图1(b)分别表示从侧面观察色粉传送装置100时的纵向剖视图。色粉传送装置100如图1(a)及图1(b)所示,具有色粉传送管(色粉传送部件)101、管支撑部件(支撑部件)102、上泡沫弹性部件(弹性部件、泡沫弹性部件)104、下泡沫弹性部件(弹性部件、泡沫弹性部件)105以及旋转体(旋转运动直线运动变换机构)106。
色粉传送管101是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管形部件,在内部具有色粉传送路径。该色粉传送管101由管支撑部件102可延伸运动地支撑。色粉传送管101的背部被管支撑部件102覆盖,在该背部形成有弹簧卡定部111。色粉传送管101的上端部形成有凸片部(旋转运动直线运动变换机构)112。该凸片部112的上端部形成有凸片部112的一部分进一步突起的形状的操作用凸部112a。
在作为色粉传送路径的色粉传送管101内部,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圆形的空洞,内表面为平滑的弯曲面。即,内表面为没有色粉粒子可以滞留的凹凸的平滑面。
色粉传送管101的内径在上端部为最小直径,随着向下游侧而逐渐扩大,下端部为最大直径。在本实施方式中,上端部的内径为φ9.5mm,下端部的内径为φ10mm。色粉传送管101中由于上端部和下端部具有这种内径差,从上端部投入的色粉不会在中途滞留,容易平滑地达到下端部。为了得到这种功能,上端部的内径和下端部的内径的差至少为φ0.1mm以上,优选为φ0.2mm以上。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色粉传送管101在下部弯曲,这是考虑到图像形成装置A内的配置部分的结构。即,色粉传送管101的形状不限于上述形状,例如也可以是笔直的。
管支撑部件102为了可延伸运动地支撑色粉传送管101,具有上支撑部、下支撑部以及作为上述上支撑部和下支撑部之间的部分的中间支撑部121。如图1(a)及图1(b)所示,上支撑部由支撑板部135及引导管部131构成,下支撑部由传送管支承部171构成。
中间支撑部121如图3所示,例如为箱形。在中间支撑部121的上下方向的例如中央部附近,形成有向色粉传送管101方向突出的支撑凸部122。这样,色粉传送管101通过支撑凸部122来支撑中央部附近的一部分,从而可以在上下方向上移动,并可以在左右方向上摆动。
在中间支撑部121内表面的与色粉传送管101的背部相对的面上,如图1(a)及(b)所示,形成有弹簧卡定部123。该弹簧卡定部123位于色粉传送管101的弹簧卡定部111的下方位置上,在所述两个弹簧卡定部111、123之间配置有作为弹性部件的螺旋弹簧(施力部件、旋转运动直线运动变换机构)124。该螺旋弹簧124为压缩弹簧。
管支撑部件102的上支撑部由上部的支撑板部135和下部的引导管部131构成。引导管部131将从色粉盒安装部103的色粉投入口134投入的色粉引导到色粉传送管101。因此,引导管部131的下端部内径设置成与色粉传送管101的内径对应。
引导管部131的下端部通过上泡沫弹性部件104与色粉传送管101的上端部连接。上泡沫弹性部件104在内部具有色粉传送管101的内径对应的直径的色粉通路,为了防止色粉向外部漏出而具有环状结构。该上泡沫弹性部件104的上表面贴着引导管部131的下端面,下表面贴着色粉传送管101的上端面。
为了使如上所述将上泡沫弹性部件104贴合到下端面上时容易定位,在引导管部131的下端面(贴合面)上,形成有沿着引导管部131的内周向下方突出的、上泡沫弹性部件104的定位用的定位凸部(定位部)133。该定位凸部133的形状为沿着引导管部131内周的例如环状部分,或者沿着引导管部131的内周且局部形成凸状的部分等,只要是可以进行上泡沫弹性部件104定位的部件即可,没有特别限定。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定位凸部133形成在引导管部131的下端面(贴合面)上,但也可以形成在色粉传送管101的上端侧的贴合面上。进而,如果可能的话也可以形成在上述两个贴合面上。
构成管支撑部件102的上支撑部的支撑板部135上设有色粉盒安装部(色粉补给装置安装部)103。色粉盒安装部103上形成有色粉投入口134,以可以将色粉投入引导管部131内。色粉盒安装部103形成为板状,且为按顺序设有泡沫弹性部件136和聚酯(Mylar)薄膜137的结构。
在色粉盒200相对于色粉传送装置100装卸的情况下,色粉盒200在色粉盒安装部103上滑动。因此,为了防止泡沫弹性部件136的磨损以及色粉盒200的平滑滑动,如上所述,在泡沫弹性部件136上设有聚酯薄膜137。另外,在色粉盒200安装到色粉传送装置100上的情况下,色粉盒200的色粉排出口(未图示)与色粉传送装置100的色粉投入口134对齐。
并且,例如也可以使用PE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薄膜或PTFE(聚四氟乙烯)薄膜来代替上述聚酯薄膜137。即,设在泡沫弹性部件136上的层,只要具有使色粉盒200滑动安装时的摩擦系数小于泡沫弹性部件136表面的摩擦系数的功能即可。进而优选具有高耐磨损性。
色粉传送管101的下端部通过泡沫弹性部件105与管支撑部件102的传送管支承部171连接。下泡沫弹性部件105在内部具有与色粉传送管101的内径对应的直径的色粉通路,为了防止色粉向外部漏出而形成环状结构。该下泡沫弹性部件105的上表面贴着引导管部101的下端面,下表面贴着色粉传送管171的上端面。
为了使将下泡沫弹性部件105贴合到色粉传送管101下端面上时容易定位,在引导管101的下端面(贴合面)上,也与引导管部131的下端面同样地形成有沿着引导管部131的内周向下方突出的定位凸部(定位部)113。该定位凸部113的形状与上述定位凸部133同样地,为沿着色粉传送管101的内周的环状部分、或者为沿着色粉传送管101的内周而局部凸状的部分等,只要是可以进行下泡沫弹性部件105定位的部件即可,没有特别限定。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定位凸部113形成在色粉传送管101的下端面(贴合面)上,但也可以形成在传送管支承部171的贴合面上。进而,如果可能的话也可以形成在上述两个贴合面上。
在传送管支承部171上形成色粉排出路径(色粉通路)172,该色粉排出路径172的下端部成为向显影装置2排出色粉的色粉排出口173。在色粉排出口173设有可滑动的挡板174。该挡板174被设在传送管支承部171内部的弹性部件即螺旋弹簧175施力,在色粉传送装置100未安装在显影装置2上时,如图1(a)所示,变成关闭状态。另一方面,在色粉传送装置100安装在显影装置2上时,随着色粉传送装置100安装到显影装置2上的安装动作,挡板174被显影装置2推压而移动,如图1(b)所示,变成打开状态。
上泡沫弹性部件104以及下泡沫弹性部件105可以通过施加外力而变形,并在解除外力时恢复原来的形状。因此,色粉传送管101通过上泡沫弹性部件104与色粉盒安装部103连接,通过下泡沫弹性部件105与管支撑部件102的传送管支承部171连接,由此在色粉盒安装部103和传送管支承部171之间,可以在上下方向上移动(可在上下方向上摆动),且可以在左右方向上移动(可向左右方向移动)。
上泡沫弹性部件104及下泡沫弹性部件105例如由泡沫的聚氨酯树脂构成。在泡沫弹性部件中包括各气泡连接的连泡性弹性部件和各气泡独立的单气泡性弹性部件,但哪一种都可以。
其中,需要注意的是,如图1(a)及图1(b)所示,在上或下泡沫弹性部件104、105中,由聚氨酯树脂泡沫等构成的主体部的色粉通路的壁面由不会使色粉通过的树脂层104a、105a覆盖。
这种树脂层104a、105a例如可以通过在色粉通路的壁面上涂布水溶性聚氨酯树脂而形成,至少通过向存在于色粉通路的壁面上的气泡涂布或流入树脂而形成。
树脂层104a、105a优选在色粉通路的壁面上均匀形成,在由水溶性聚氨酯树脂形成时,通过将其厚度设为0.1~1.0mm,从而有效防止色粉进入上或下泡沫弹性部件104、105的由聚氨酯树脂泡沫等构成的主体部的色粉通路的壁面的气泡中。并且,优选设为0.2~0.5mm。从而,能够切实地防止色粉进入色粉通路的壁面的气泡。
这样,在上泡沫弹性部件104及下泡沫弹性部件105中,由聚氨酯树脂泡沫等构成的主体部的色粉通路的壁面由不会使色粉通过的树脂层104a、105a覆盖,由此色粉传送管101的色粉传送路径上传送的色粉不会进入上泡沫弹性部件104及下泡沫弹性部件105中的色粉通路的壁面的气泡内。
由于色粉不会进入气泡内,因此上泡沫弹性部件104及下泡沫弹性部件105能够保持良好的伸缩性,上泡沫弹性部件104及泡沫弹性部件105不会妨碍色粉传送管101在上下方向上的摆动,能够在保持充分行程的状态下吸收色粉传送管101在上下方向上摆动时的振动。由此,能够确保接合部的密封性,适当地防止色粉漏出。
并且,由于色粉不会进入上泡沫弹性部件104及下泡沫弹性部件105中的色粉通路的壁面的气泡内,因此上泡沫弹性部件104及下泡沫弹性部件105即使是泡沫彼此连接的连泡性部件,也不会因为随着色粉传送管101在上下方向上摆动的上泡沫弹性部件104及下泡沫弹性部件105的伸缩动作,色粉喷出到色粉传送路径外部。
并且,如所述专利文献4中记载的弹性部件所示,在利用双面胶带粘贴合成皮革的情况下,存在两个部件间的偏差或剥离的问题,但因为由水溶性聚氨酯树脂构成,还不会产生偏差或剥离的问题。
另一方面,作为构成上述上泡沫弹性部件104及下泡沫弹性部件105中的主体部的聚氨酯树脂泡沫,密度为50~120kg/m3时适当,可以使用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制造的商品“マイクロセル”(注册商标)。
小于50kg/m3时,水溶性聚氨酯树脂浸透聚氨酯树脂的气泡内整体,聚氨酯树脂变硬。因此,妨碍色粉传送管101在上下方向上的摆动。并且,密度超过120kg/m3时,聚氨酯树脂自身变硬,与上述同样地,妨碍色粉传送管101在上下方向上的摆动。进而,密度超过140kg/m3时,水溶性聚氨酯树脂难以浸透,因此很难形成均匀的树脂层。
并且,作为构成所述上泡沫弹性部件104及下泡沫弹性部件105的主体部的聚氨酯树脂泡沫的密度,优选密度为60~110kg/m3。其理由是,能够适度渗透水溶性聚氨酯树脂,并能得到充分的伸缩性。
并且,这种树脂层104a、105a例如也可以对构成上泡沫弹性部件104及下泡沫弹性部件105的主体部的聚氨酯树脂泡沫等的表面进行加热处理而形成。
树脂层104a、105a的功能如上所述,是防止色粉进入上泡沫弹性部件104及下泡沫弹性部件105的色粉通路的壁面的气泡内。因此,这样对聚氨酯树脂泡沫等的表面进行加热处理以作为树脂层,堵塞表面的气泡,从而也可以简单地实现不使色粉通过的树脂层。并且,在该结构中也没有偏差或剥离的问题。
并且,上泡沫弹性部件104优选与色粉传送管101同样地,上端部的内径最小,随着向着下端部内径逐渐变大。进而,为了不在与色粉传送管101的上端部之间产生高度差,下端部的内径优选与色粉传送管101的上端部的内径一致。同样地,下泡沫弹性部件105优选与色粉传送管101同样地,上端部的内径最小,随着向着下端部逐渐变大。为了不在与传送管支承部171的色粉排出路径172的上端部之间产生高度差,下端部的内径优选与色粉排出路径172的上端部的内径一致。
旋转体106在色粉传送管101上的凸片部112的上端部附近,以轴方向与色粉传送管101的上下方向垂直的方式配置。旋转体106上,在轴方向上的凸片部112侧部分形成有传送管操作叶片161,轴方向上与传送管操作叶片161相反侧部分形成有齿轮162。
旋转体106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色粉盒200内部受到边搅拌边传送色粉的搅拌传送部件的旋转驱动力而旋转。因此,旋转体106的齿轮162与传递上述旋转驱动力的其他齿轮(未图示)啮合。另外,旋转体106不限于此,也可以构成为由独立的驱动源、例如专用马达来驱动。并且,旋转体106用于驱动色粉传送管101,因此从功能方面属于色粉传送装置100,但从结构方面也可以设在色粉盒200上。
旋转体106的传送管操作叶片161在本实施方式中具有4片,其在旋转体106的圆周方向上大致均等地分散配置。另外,传送管操作叶片161的数目并没有特别的限定。各传送管操作叶片161随着旋转体106的旋转而旋转,对色粉传送管101起到如下作用。
传送管操作叶片161首先与色粉传送管101上的凸片部112的操作用凸部112a抵接,接着,外端部在操作用凸部112a的上端部上滑动,由此压下操作用凸部112a,使色粉传送管101向下方移动,其后外端部从操作用凸部112a的上端部离开,由此使色粉传送管101恢复到原来的位置。通过上述一系列的动作,色粉传送管101在上下方向上振动。
并且,传送管操作叶片161与色粉传送管101上的凸片部112的操作用凸部112a抵接,传送管操作叶片161的外端部在操作用凸部112a的上端部上滑动后,从该上端部离开,通过上述一系列的动作,凸片部112即色粉传送管101从传送管操作叶片161受到横向的力,在左右方向上摆动。
因此,通过旋转体106的传送管操作叶片161作用于凸片部112的操作用凸部112a,色粉传送管101在上下方向上振动,且在左右方向上摆动。
在上述结构中,在色粉供给装置300中,在色粉传送装置100的上方安装有色粉盒200,在色粉传送装置100的下方安装有显影装置2。在这样三者相互安装在其中的状态下,设在色粉盒200内部的搅拌传送部件的旋转驱动力传递到色粉传送装置100的旋转体106上,由此旋转体106可以旋转。
另外,如本实施方式所述,利用施加到搅拌传送部件上的驱动力使旋转体106旋转,通过该旋转使色粉传送管101移动,这对于搅拌传送部件的驱动源造成负荷,可以想到根据情况也会对搅拌传送部件的旋转动作造成若干影响。但是,这种对于搅拌传送部件的旋转动作的影响不会对具有色粉传送装置300的图像形成装置A的画质造成任何不良影响。
色粉盒200内的色粉通过色粉盒200内部的搅拌传送部件的动作,投入到色粉传送装置100的色粉盒安装部103上的色粉投入口134。该色粉通过引导管部131,进而通过色粉传送管101及色粉排出路径172,从色粉排出口173供给到显影装置2。此时,由于显影装置2安装在色粉传送装置100上,因此挡板174处于开放色粉排出口173的状态。
在色粉供给装置300中,进行经由色粉传送装置100从色粉盒200向显影装置2供给色粉的上述色粉供给动作时,受到对于色粉盒200的搅拌传送部件的驱动力,旋转体106旋转。因此,通过旋转体106的传送管操作叶片161,色粉传送管101的操作用凸部112a即色粉传送管101被驱动,如上所述,色粉传送管101在上下方向上振动,且在左右方向上摆动。因此,能够防止色粉在色粉传送管101内滞留、进而凝固而导致色粉传送不良产生的情况。
如上所述,在色粉传送装置100中,由于色粉传送管101可以在上下方向上移动,并且在左右方向上摆动,因此设在色粉传送管101和色粉盒安装部103之间的上泡沫弹性部件104及设在色粉传送管101和管支撑部件102的传送管支承部171之间的下泡沫弹性部件105中,由泡沫聚氨酯构成的主体部上形成的色粉通路的壁面被不会使色粉通过的树脂层104a、105a覆盖。
由此,不会产生色粉滞留在上泡沫弹性部件104或下泡沫弹性部件105内部并凝固,上泡沫弹性部件104或下泡沫弹性部件105不能自由伸缩动作、妨碍色粉传送管101在上下方向上的摆动,能够在保持充分的行程的状态下吸收色粉传送管101在上下方向上摆动时的振动。由此,能够确保接合部的密封性,能够适当地防止色粉漏出。
并且,由于色粉不会进入上泡沫弹性部件104及下泡沫弹性部件105的气泡内,因此即使上泡沫弹性部件104及下泡沫弹性部件105是气泡彼此连接的连泡性的部件,色粉也不会因为伴随着色粉传送部件的上下方向摆动的弹性部件的伸缩动作而喷出色粉传送路径外部。
在本实施方式中,示例了在色粉传送管101的上下具有上泡沫弹性部件104和下泡沫弹性部件105的最优选的结构,但也可以构成为只具有上泡沫弹性部件104或下泡沫弹性部件105中的任一个,或虽然在色粉传送管101的上下各接合部具有泡沫弹性部件,但仅在其中一侧的弹性部件上形成覆盖色粉通路的壁面的树脂层。
这种情况下,优选在位于色粉传送管101下侧的弹性部件上形成树脂层。这是由于,在上下方向配置的色粉传送路径中色粉容易通过自由落下滞留在色粉传送管101的下端部。通过构成为至少在下部侧具有色粉密封性高的树脂层,能够有效防止在接合部上的色粉漏出。
如上所述,在本发明中,将从安装在上部的色粉补给装置供给的色粉向安装在下部的显影装置传送的色粉传送装置,具有:色粉传送部件,在内部形成有色粉传送路径,以该色粉传送路径的延伸方向为上下方向地配置,并在上下方向上摆动;以及弹性部件,由可变形的泡沫部件形成,并且配置在所述色粉传送部件的上部侧或下部侧的至少一侧的接合部上,内部具有使所述色粉传送路径所传送的色粉通过的色粉通路,所述弹性部件中的所述色粉通路的壁面由不会使所述色粉通过的树脂层覆盖。
通过上述结构,色粉传送部件在上下方向上摆动,由此色粉不会在色粉传送部件的色粉传送路径中滞留地通过,由此防止色粉在色粉传送路径中滞留或凝固。
并且,配置在所述色粉传送部件的上部侧或下部侧的至少一侧的接合部的弹性部件不会妨碍色粉传送部件在上下方向上的摆动,能够切实地进行色粉传送部件的接合部上的密封。
特别是,在上述结构中,弹性部件的色粉通路的壁面被不会使色粉通过的树脂层覆盖,因此色粉传送路径上传送的色粉不会进入由泡沫部件构成的弹性部件的气泡内。
由于色粉不会进入气泡内,因此弹性部件能够保持良好的伸缩性,弹性部件不会妨碍色粉传送部件在上下方向上的摆动,能够在保持充分的行程的状态下吸收色粉传送部件在上下方向上摆动时的振动。由此,能够确保接合部的密封性,适当地防止色粉漏出。
并且,由于色粉不会进入气泡内,因此即使弹性部件是气泡彼此相互连接的连泡性部件,色粉也不会因为伴随着色粉传送部件的上下方向摆动的弹性部件的伸缩动作而喷出到色粉传送路径外部。
由此,起到如下的效果:提供一种能够利用色粉传送部件在上下方向上的摆动适当地防止色粉在色粉传送路径内部的滞留或凝固,并且也能够适当地防止色粉漏出到装置外部的色粉传送装置以及具有该色粉传送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并且,在此,所述弹性部件最优选设置在色粉传送部件的上部侧和下部侧这两侧,但也优选构成为至少设在下部侧。
在上下方向配置的色粉传送路径中,色粉通过自由落下而容易滞留在色粉传送部件的下端部。因此,通过至少在下部侧配置色粉密封性高的弹性部件,能够有效防止接合部的色粉漏出。
在本发明的色粉传送装置中,所述弹性部件也可以例如由泡沫的聚氨酯树脂构成。
聚氨酯树脂的弹性、耐磨损性以及稳定性等优良。因此,通过使用这种聚氨酯树脂,能够长期稳定地使色粉传送部件在上下方向上摆动。
在本发明的色粉传送装置中,所述树脂层也可以由水溶性聚氨酯树脂构成。
水溶性聚氨酯树脂容易浸透到聚氨酯树脂中,可以在表面形成均匀的覆盖。从而据此可以简单地实现本发明中的不使色粉通过的树脂层。并且,如上述专利文献4记载的弹性部件所示,在利用双面胶带粘贴合成皮革的情况下,产生2个部件间的偏差或剥离,但通过由水溶性聚氨酯树脂构成,不会存在偏差或剥离的问题。
在本发明的色粉传送装置中,所述树脂层也可以对所述弹性部件的表面进行加热处理而形成。
所述树脂层的功能如上所述可以阻止色粉进入弹性部件的气泡内。因此,通过这样对弹性部件的表面进行加热处理以作为树脂层,堵塞表面的气泡,能够简单地实现本发明的不会使色粉通过的树脂层。并且,这种情况下,也与水溶性聚氨酯树脂构成的结构同样地,不会有偏差或剥离的问题。
本发明的详细说明中的具体实施方式或实施例仅仅是为了使本发明的技术内容明确,不应当仅限定于上述具体例进行狭义的解释,在本发明的思想以及权利要求所记载的范围内,可以进行种种变更后实施。

Claims (8)

1.一种色粉传送装置,将从安装在上部的色粉补给装置供给的色粉向安装在下部的显影装置传送,其特征在于,具有:
色粉传送部件,在内部形成有色粉传送路径,以该色粉传送路径的延伸方向为上下方向地配置,并且在上下方向上摆动;
弹性部件,由可变形的泡沫部件形成,并且配置在所述色粉传送部件的上部侧或下部侧的至少一侧接合部上,内部具有使所述色粉传送路径所传送的色粉通过的色粉通路;以及
树脂层,覆盖所述弹性部件中的所述色粉通路的壁面,不会使所述色粉通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色粉传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弹性部件由泡沫的聚氨酯树脂构成。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色粉传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弹性部件由泡沫的聚氨酯树脂构成,密度为50kg/m3~120kg/m3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色粉传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树脂层由水溶性聚氨酯树脂构成。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色粉传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树脂层由水溶性聚氨酯树脂构成,厚度为0.1mm~1.0mm。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色粉传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树脂层通过对所述弹性部件的表面进行加热处理而形成。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色粉传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色粉传送部件呈管状,内部具有的截面为圆形的空洞形成所述色粉传送路径,
所述弹性部件中的色粉通路具有与所述色粉传送部件的内径对应的直径。
8.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具有色粉传送装置,所述色粉传送装置将从安装在上部的色粉补给装置供给的色粉向安装在下部的显影装置传送,其特征在于,所述色粉传送装置具有:
色粉传送部件,在内部形成有色粉传送路径,以该色粉传送路径的延伸方向为上下方向地配置,并且在上下方向上摆动;以及
弹性部件,由可变形的泡沫部件形成,并且配置在所述色粉传送部件的上部侧或下部侧的至少一侧接合部上,内部具有使所述色粉传送路径所传送的色粉通过的色粉通路,
所述弹性部件中的所述色粉通路的壁面由不会使所述色粉通过的树脂层覆盖。
CN2007101870280A 2006-11-20 2007-11-19 色粉传送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20157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6-313587 2006-11-20
JP2006313587 2006-11-20
JP2006313587A JP2008129288A (ja) 2006-11-20 2006-11-20 トナー搬送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201573A CN101201573A (zh) 2008-06-18
CN101201573B true CN101201573B (zh) 2010-06-09

Family

ID=3941708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7101870280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201573B (zh) 2006-11-20 2007-11-19 色粉传送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7756450B2 (zh)
JP (1) JP2008129288A (zh)
CN (1) CN101201573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983774B2 (ja) * 2008-11-14 2012-07-25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ユニット、画像形成ユニットの取付構造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JP5771579B2 (ja) * 2012-08-20 2015-09-02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5836289B2 (ja) * 2013-02-01 2015-12-24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トナー補給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6184043A (ja) * 2015-03-25 2016-10-20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現像剤補給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487295B2 (ja) * 2015-08-31 2019-03-20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トナー搬送装置、トナー供給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692516B2 (ja) * 2017-03-23 2020-05-13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トナー搬送装置及び該トナー搬送装置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EP3451070A1 (en) * 2017-08-28 2019-03-06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30118372A1 (en) * 2001-07-11 2003-06-26 Bridgestone Corporation Conductive member and electrophotographic apparatus
CN1837981A (zh) * 2005-03-25 2006-09-27 夏普株式会社 调色剂输送装置,调色剂供给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4174467A (ja) 1990-11-07 1992-06-22 Mita Ind Co Ltd 現像装置
JP2955952B2 (ja) 1990-11-08 1999-10-0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のクリーニング装置
JPH10149018A (ja) 1996-11-18 1998-06-02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現像装置
JP2000137382A (ja) 1998-10-30 2000-05-16 Canon Inc トナーシール部材及び現像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SG128420A1 (en) * 1998-12-22 2007-01-30 Ricoh Kk Toner container and image form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using the same
JP3750483B2 (ja) * 2000-04-17 2006-03-01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トナー補給装置
JP4342834B2 (ja) 2003-05-21 2009-10-14 京セラミタ株式会社 トナー供給装置およびシール構造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30118372A1 (en) * 2001-07-11 2003-06-26 Bridgestone Corporation Conductive member and electrophotographic apparatus
CN1837981A (zh) * 2005-03-25 2006-09-27 夏普株式会社 调色剂输送装置,调色剂供给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201573A (zh) 2008-06-18
US20080118277A1 (en) 2008-05-22
US7756450B2 (en) 2010-07-13
JP2008129288A (ja) 2008-06-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476623C (zh) 调色剂输送装置,调色剂供给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CN101201573B (zh) 色粉传送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TWI542958B (zh) 噴嘴插入元件、粉末容器及影像形成裝置
US5495323A (en) Clean spiral toner cartridge
CN100562810C (zh) 显影装置及具有该显影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US5150807A (en) Apparatus for storing marking particles
CN100480883C (zh) 显影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US20010022905A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protective layer on the surface of image bearing member to avoid adhesion of film of additives to image bearing member
CN100495237C (zh) 显影剂补给装置
CN101118404B (zh) 调色剂输送装置、调色剂供给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JP5205422B2 (ja) トナー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る画像形成装置
CN102200718A (zh) 粉末储存容器、显影装置、图像形成单元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00501593C (zh) 显影剂补给装置
CN106662829A (zh) 粉末容器,成像设备和喷嘴接收器
CN110133979A (zh) 废调色剂收容容器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02279543A (zh) 调色剂输送装置、具有该调色剂输送装置的调色剂盒和清洁单元
US9448507B2 (en) Nozzle receiver, powder container,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04808462B (zh) 调色剂盒以及具备该调色剂盒的图像形成装置
JP2011081215A (ja) トナー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る画像形成装置
JP4579172B2 (ja) トナー搬送装置、トナー供給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01482718B (zh) 显影装置、图像形成装置
US8055162B2 (en) Toner bottle and apparatus for image formation
JP2009008854A (ja) クリーニング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5128525A (ja) 電子写真方式の画像形成装置のトナーカートリッジ
JP4444086B2 (ja) トナー移送機構、現像ユニット、画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00609

Termination date: 20201119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