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188351A - 电连接箱 - Google Patents

电连接箱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188351A
CN101188351A CNA2007101869461A CN200710186946A CN101188351A CN 101188351 A CN101188351 A CN 101188351A CN A2007101869461 A CNA2007101869461 A CN A2007101869461A CN 200710186946 A CN200710186946 A CN 200710186946A CN 101188351 A CN101188351 A CN 10118835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ircuit substrate
relay
electric connection
connection box
hous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710186946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188351B (zh
Inventor
清水达哉
桥仓学
西田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AutoNetworks Technologies Ltd
Sumitomo Electric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AutoNetworks Technologies Ltd
Sumitomo Electric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AutoNetworks Technologies Ltd, Sumitomo Electric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18835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18835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18835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188351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nnection Or Junction Boxes (AREA)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一种电连接箱,其包括:电路基板;多个导电部件,在所述电路基板上相互隔开间隔而排列设置并在从所述电路基板离开的方向上延伸;壳体,将所述电路基板收容于内部;气体通路,形成在所述壳体内,并可使空气在上下方向上流通;进气口,设置在所述壳体上并与所述气体通路相连;排气口,设置在所述壳体上并与所述气体通路相连,并且设置在所述进气口的上方位置;被冷却部,设置于所述导电部件上,位于所述气体通路内而使空气在所述导电部件之间上下流通;和发热部件,与所述导电部件的所述被冷却部相连接。

Description

电连接箱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将电路基板收容于壳体内而形成的电连接箱(electrical connection box)。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电连接箱公知有在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5-295724号公报)中记载的电连接箱。该电连接箱,将安装有继电器的继电器模块收容于电路基板上。向上述继电器通电时,从继电器产生热量。该热量向壳体内发散后,从壳体的壁部向外部发散。
近年来,要求电连接箱的高密度化。因此,收容于壳体内的继电器的个数增多,从继电器发出的热量整体处于增大的趋势。进而,还要求电连接箱的小型化,壳体内的容积处于减少的趋势。因此,发自继电器的热量蓄积在壳体内,可能使壳体内成为高温。如果壳体内变成高温,则安装在电路基板上的电子部件的性能可能会降低。
因此,考虑在壳体内形成进气口和排气口而使空气在壳体内流动,对继电器进行空冷的方案。但是该方法也不能抑制继电器局部变成高温。理由如下。即,若向继电器通电,收容在继电器的框体内的线圈等的继电器构成部件发热。特别是配置有继电器构成部件的框体底部附近容易变成高温。因此,即使将继电器框体整体空冷,空气也难以流入继电器底部和电路基板之间的区域,因此难以抑制继电器底部局部变成高温。并且,在将继电器安装到电路基板上时,由于热量难以传递到导热率较低的由合成树脂制成的电路基板,因而在继电器的底部更容易蓄积热量。
因此,考虑在电路基板上设置汇流条,连接该汇流条和继电器,将从继电器的构成部件发生的热通过继电器的端子向汇流条传递,利用空气冷却该汇流条。但是根据该方法,由于空气仅与汇流条的表面接触,因而热量不能有效从汇流条向空气传递,因而难以充分冷却汇流条。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抑制收容于电连接箱中的发热部件局部变成高温。
作为实现上述目的的技术方案,本发明的电连接箱,其包括:电路基板;多个导电部件,在上述电路基板上相互隔开间隔而排列设置并在从上述电路基板离开的方向上延伸;壳体,将上述电路基板收容于内部;气体通路,形成在上述壳体内,并可使空气在上下方向上流通;进气口,设置在上述壳体上并与上述气体通路相连;排气口,设置在上述壳体上并与上述气体通路相连,并且设置在上述进气口的上方位置;被冷却部,设置于上述导电部件上,位于上述气体通路内而使空气在所述导电部件之间上下流通;和发热部件,与上述导电部件的上述被冷却部相连接。
根据本发明,空气可以在位于气体通路内的导电部件的各被冷却部之间流通。因此,在导电部件的被冷却部和与该被冷却部相连接的发热部件之间的区域,也可以有来自各被冷却部之间的空气流通。由此,由于可以有效对发热部件中位于导电部件侧的区域进行空气冷却,因而可以抑制发热部件局部变得高温。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电连接箱的透视图。
图2是电连接箱的分解透视图。
图3是电连接箱的主视图
图4是电连接箱的仰视图。
图5是电连接箱的侧视图
图6是图3中A-A线剖视图。
图7是图3中B-B线剖视图。
图8是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电连接箱的主视图。
图9是电连接箱的仰视图。
图10是电连接箱的侧视图。
图11是图8中C-C线剖视图。
图12是图8中D-D线剖视图。
图13是壳体主体的要部放大后视图。
图14是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的电连接箱的剖视图。
图15是表示继电器单元的要部放大透视图。
图16是表示继电器单元的要部放大分解透视图。
图17是表示电路基板和继电器单元之间的连接构造的要部放大透视图。
图18是表示电路基板和第一及第二连接配件之间的连接构造的要部放大透视图。
图19是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电连接箱的剖视图。
图20是表示继电器单元的要部放大透视图。
图21是表示继电器单元的要部放大分解透视图。
图22是表示电路基板和继电器单元之间的连接构造的要部放大透视图。
图23是表示电路基板和第三及第四连接配件之间的连接构造的要部放大透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具体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参照图1至图7说明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的电连接箱,安装在电池(未图示)和灯、电动车窗等车载电装部件(未图示)之间,控制这些车载电装部件的通电及断电。该电连接箱以如图6所示的纵型状态安装在汽车(未图示)的室内而使用。该电连接箱中,在扁平的壳体10内收容有电路基板11。
(电路基板)
电路基板11大致为矩形,在其两面通过印刷布线技术形成有导电路径(未图示)。在电路基板11中,在图7中右侧的面(以下称为安装面)上安装有进行雾灯、车门锁等间歇使用的车载电装部件(未图示)的通断电的间歇继电器12(相当于本发明的电子部件)。此外在电路基板11的安装面上,安装有用于防止间歇继电器12的反电动势的电阻13(相当于本发明的电子部件)。由此,电路基板11的图7中左侧的面成为非安装面64。并且,在电路基板11的安装面上通过阳接头座18安装有与用于连接到外部电路的连接器14相连接的阳接头17。
间歇继电器12及电阻13的引线端子60从电路基板11的安装面侧贯通至非安装面64侧。该引线端子60形成在电路基板11上,并焊接在与导电路径电连接的通孔(未图示)中。引线端子60的前端向电路基板11的非安装面64侧突出。
如图6及图7所示,在电路基板11的下端部,多个端子配件19的一侧端部贯通电路基板11,另一侧端部形成在电路基板11上,并焊接在与导电路径电连接的通孔中。这些端子配件19的另一侧端部向下大致以L字形弯曲而安装在后述的熔丝断路器20上。端子配件19的另一侧端部成为安装有熔丝15的熔丝端子21。
如图6所示,熔丝断路器20由合成树脂制成,大致呈矩形。在熔丝断路器20的下表面,向图7的上方凹陷而形成用于安装熔丝15的熔丝安装部22,并形成有向下开口的开口部23。在该熔丝安装部22内与上述端子配件19的熔丝端子21面对。如图4所示,熔丝安装部22沿图4的左右方向排列,并且在图4的上下排列(在本实施方式中排列成上下二段)而形成。在熔丝安装部22的上壁形成有贯通孔44,由此,外部气体可以从熔丝安装部22通过贯通孔44流入后述的熔丝收容部35内。其结果,可以对熔丝15进行空冷。而且,在熔丝断路器20内,在相邻的熔丝安装部22之间,贯通熔丝断路器20的底壁而设有通气孔70,以连通熔丝收容部35的内部空间和外部空间。外部气体可以从该通气孔70流入壳体10内。由此可以提高电连接箱的散热性。
虽然没有具体图示,但是在电路基板11的上端边缘的非安装面64上,安装有用于与后述的ECU27相连接的中继端子(未图示)。
(壳体)
如图2所示,壳体10由合成树脂制成,其具有收容电路基板11的扁平的壳体主体50和覆盖该壳体主体50的开口面的盖体26。在盖体26上,在与壳体主体50相反的一侧的面上安装有ECU27。
ECU27,将ECU电路基板28(图6中用双点划线表示)收容于ECU壳体29内而成。在ECU电路基板28上安装有微型计算机30(在图6中用双点划线表示),并形成有间歇继电器12等的驱动电路等。ECU电路基板28和电路基板11通过贯通盖体26及ECU壳体29而设置的中继端子进行连接。
壳体主体50呈较浅的容器状,在其内部收容电路基板11。在壳体主体50的侧壁的外侧面上,设置用于将电连接箱安装到汽车的车体上的车身闭锁部31。而且,在图2的壳体主体50的上表面及侧面上设置闭锁承载部33,该闭锁承载部33与设置在盖体26的上表面及侧面的闭锁突出部32弹性扣合,通过这些闭锁承载部33和闭锁突出部32扣合而使壳体主体50和盖体26一体化。
壳体主体50的下端部向图6中的右方突出,由此形成用于收容上述熔丝断路器20的熔丝收容部35。熔丝收容部35的下端部向下方开口,在该开口部23内安装有熔丝断路器20。如图6所示,熔丝收容部35的下侧开口边缘部与熔丝断路器20的底部的外侧面设定成大致齐平。
在壳体主体50的图6中的右侧壁上,设置有向电路基板11侧(图6中左侧)凹陷的用于安装连接器14的连接器嵌合部36。
如图3所示,形成于壳体主体50的上侧的上侧连接器嵌合部36A沿上下方向延伸而形成,并在图3的左右方向上隔开间隔排列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四个)而形成。在这些各上侧连接器嵌合部36A的下方位置,沿图3中左右方向隔开间隔排列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四个)而形成有下侧连接器嵌合部36B。而且,在位于图3中左端的下侧连接器嵌合部36B的下方,形成与电池的电源线(未图示)相连接的电源用连接器嵌合部36C。如图3所示,在上侧及下侧连接器嵌合部36A、36B的内壁开口有窗部38。上述阳接头17及阳接头座18从该窗部38面对上侧及下侧连接器嵌合部36A、36B。而且,阳接头17从电源用连接器嵌合部36C的内壁突出。
如图5所示,在壳体主体50的熔丝收容部35的上部,沿着图5的左右方向延伸地形成有通气口43。外部气体可通过该通气口43流入壳体10内。
如图2所示,盖体26呈较浅的碟状,安装成堵塞壳体主体50的开口面。如图2所示,在盖体26的上壁及侧壁形成有与壳体主体50的闭锁承载部33扣合的闭锁突出部32。而且,盖体26中,在与ECU27相对的壁面上向ECU27侧突出而形成可以弹性挠曲的闭锁部39,其与形成于ECU27上的闭锁承载部40弹性扣合,从而使盖体26和ECU27一体化。
如图2所示,在盖体26的与ECU27相对的壁面上,形成有向ECU27侧突出的板状的引导部41。在对盖体26和ECU27进行组装时,引导部41与ECU27的ECU壳体29的外侧面滑动接触,从而可以将ECU27引导至正确的组装位置。并且,从壳体主体50的开口面的四角设置向壳体26侧延伸的四个引导部34。在对壳体主体50、盖体26及ECU27进行组装时,与盖体26及ECU27上的引导部34对应的位置的外侧面与引导部34的内侧面滑动连接。由此,将盖体26及ECU27引导至正确的组装位置。另外,也可以是在对壳体主体50和盖体26进行组装后组装ECU27的结构。
如图6所示,盖体26的下端部向图6中的左方突出,由此形成用于收容上述继电器25的继电器收容部51。如图6所示,继电器收容部51的底壁的外侧面,与壳体主体50的熔丝断路器20的底部的外侧面齐平。继电器25配置在盖体26的底部的内表面侧。
并且,在图7中的位于左侧的熔丝安装部22上,安装有从侧面看大致以S状弯曲形成的汇流条(相当于本发明的导电部件)24,其右端面向熔丝安装部22内。如图7所示,该汇流条24通过熔丝15及端子配件19与电路基板11电连接。在该汇流条24上形成有沿与电路基板11的板面交叉的方向延伸的被冷却部61,在该被冷却部61的图7中的上表面,以将其底部作为下侧的姿势连接有多个继电器(相当于本发明的发热部件)25。另外,在图7中,表示了汇流条24通过熔丝15与电路基板11电连接的构成,但是汇流条24也可以是通过焊接等方式直接与电路基板11连接的结构。如图2所示,这些汇流条24从电路基板的下边缘隔开间隔地排列设置。
在上述端子配件19及汇流条24上,除去熔丝15和与继电器25之间的连接部分而形成有绝缘被膜(未图示)。由此,即使跨接相邻的端子配件19彼此或者相邻的汇流条24彼此而附着有尘埃,也可以防止端子配件19彼此或者汇流条24彼此短路。
在继电器收容部51的侧壁上,沿图5的左右方向延伸并上下排列地开口有侧部进气口62。而且,如图4所示,在继电器收容部51的底壁上,沿图4的上下方向延伸并左右排列地开口有底部进气口63。外部气体可通过这些侧部进气口62及底部进气口63,流入壳体10内。
另一方面,如图7所示,在图7中的右侧壁的上端部附近的位置,形成有向右方开口的主体侧排气口45。空气可通过该主体侧排气口45从壳体10内向壳体10外流出。如图3所示,该主体侧排气口45沿图3中的左右方向延伸并隔开间隔地横向排列而形成在壳体主体50的侧壁的上端附近位置。而且,如图7所示,在盖体26的与电路基板11相对的侧壁的上端部附近位置,形成有贯通盖体26并朝向左方开口的盖体侧排气口46。壳体10内的空气可通过该盖体侧排气口46向壳体10外流出。
电路基板11的非安装面64,朝向盖体26的图6中的左侧壁的内壁面65而进行配置。由此,在电路基板11的非安装面64和盖体26的内壁面65之间形成有可使空气上下流通的气体通路66。
该气体通路66的下端与继电器收容部51内的空间相连,该继电器收容部51内的空间也构成气体通路66。即,形成于继电器收容部51上的侧部进气口62及底部进气口63与气体通路66相连。
上述被冷却部61位于继电器收容部51的底部,配置于上述气体通路66内。此外,在构成被冷却部61的各汇流条24之间,从底部进气口63流入继电器收容部51内并在气体通路66中上升的空气沿上下方向流通。
另一方面,气体通路66的上端与上述盖体侧排气口46相连。而且,如图6及图7所示,壳体10内的空间在电路基板11的上端边缘的上方连通,气体通路66的上端也与上述主体侧排气口45连通。
另外,主体侧及盖体侧排气口45、46的开口面积设定为大于侧部进气口62及底部进气口63的开口面积。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的作用、效果进行说明。通过电连接箱对车载电装部件通电后,电流流入继电器25中。这样,继电器25发热,这些继电器25的温度上升。接着,外部气体从继电器收容部51的底部进气口63流入继电器收容部51(气体通路66)内。从该底部进气口63流入的空气,朝向构成被冷却部61的汇流条24之间从下方向上方流通。由此,空气与汇流条24的被冷却部61的整个表面接触,因此可以有效地冷却汇流条24。由于从与被冷却部61连接的继电器25产生的热传递到该被冷却部61,从而提高了继电器25的冷却效率。
通过被冷却部61的空气与继电器25接触,从而传递从继电器25产生的热量。由于空气可以在构成被冷却部61的汇流条24之间流通,因而空气也可以在继电器25和汇流条24之间的区域容易流通。其结果,可以抑制在继电器25和汇流条24之间的区域蓄积热量。进而,由于继电器25以将其底部朝向下侧的姿势与被冷却部61相连接,因而可以有效地冷却继电器25的底部。由于在该继电器25的底部配置有线圈等的继电器构成部件(未图示),因而容易变成较高温度。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可以有效地冷却容易变成较高温度的继电器25的底部,因而可以进一步抑制继电器25局部变成高温。
此外,从侧部进气口62流入继电器收容部51内的空气从继电器25的侧方与继电器25接触,由此从继电器25传递热量。
如上所述,从汇流条24及继电器25传热的空气,其温度上升,密度变小。这样,空气在继电器收容部51内因烟囱效果而上升,进入形成在电路基板11的非安装面64和盖体26的内壁面65之间的气体通路66内,并因烟囱效果而进一步上升。
在电路基板11的非安装面64上没有安装诸如间歇继电器12、电阻13的电子部件。而且,盖体26的内壁面65如上所述为平坦面。这样,由于不存在对进入气体通路66内的空气形成流动阻力的部件,因而在本实施方式中,可以增大在气体通路66内流通的空气的流量。由此,可以提高继电器25的冷却效率。
并且,在ECU27内安装有耐热性差的微型计算机30。因此,需要防止从电路基板11、继电器25产生的热传递到微型计算机30。因此,考虑尽量使ECU27从电路基板11远离配置,但是由于使电连接箱整体大型化而不优选。鉴于这一点,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形成在气体通路66内利用烟囱效果使空气流通的结构,因而可以抑制热从电路基板11、继电器25向ECU27传递。由此,由于不需要使ECU27从盖体26远离而配置,因而可以整体上使电连接箱小型化。
并且,在电路基板11的非安装面64上,间歇继电器12及电阻13的引线端子60的前端突出。向间歇继电器12及电阻13通电时,从间歇继电器12及电阻13产生的热传递至引线端子60。传递至该引线端子60的热与在气体通路66内流通的空气接触,通过空气而冷却。由此,可以提高间歇继电器12及电阻13的冷却效率。
上升至气体通路66的上端的空气从主体侧排气口45及盖体侧排气口46向壳体10外部流出。由此,从继电器25产生的热有效地向外部发散。
由于露出于气体通路66的部分是引线端子60的前端,因而在空气流通的时候不会形成较大的阻力,不会有可能降低在气体通路66内流通的空气流量程度的影响。
并且,继电器25配置在壳体内的底部。由此,可以使气体通路66的下部相比上部变得更高温。由于基于烟囱效果的空气流量随着气体通路66上下的温度差变大而变大,因而可以进一步增大气体通路66内的空气流量。由此,可以进一步提高散热性。
从设置在盖体26底壁上的底部进气口63流入壳体10内的空气,在壳体10内从下方向上方流通而从主体侧及盖体侧排气口45、46流出。因此,不会有像在壳体10的侧壁设置进气口时那样空气流路弯曲的情况,因而能够抑制空气的流通阻力的增大,由此,由于空气的流量增大,因而可以提高继电器25的冷却效率。进而,从设置在盖体26底壁上的底部进气口63流入壳体10内的空气相对继电器25从下方接触。由此,例如与仅在壳体10的侧壁上设置进气口而使从该进气口流入的空气相对继电器25从侧方接触的情况相比,可以延长空气与继电器25接触的时间。其结果,可以提高继电器25的冷却效率。
此外,从继电器25吸收热量而温度上升的空气,其体积膨胀。因此,主体侧及盖体侧排气口45、46处的空气的体积,与从侧部及底部进气口62、63流入壳体10内时的空气的体积相比膨胀。因此,例如在将主体侧及盖体侧排气口45、46和侧部及底部进气口62、63的开口面积设定为相等的情况下,空气可能难以从主体侧及盖体侧排气口45、46流出。
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主体侧及盖体侧排气口45、46的开口面积设定得大于侧部及底部进气口62、63的开口面积,因而空气即使吸收来自继电器25的热量而体积膨胀时,也容易从主体侧及盖体侧排气口45、46流出。
此外,例如在将电连接箱设置在空调管道的下方的情况下,凝结在管道中的水滴可能落至电连接箱上。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将主体侧及盖体侧排气口45、46设置在壳体10的上壁上,则水滴可能从主体侧及盖体侧排气口45、46浸入。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主体侧及盖体侧排气口45、46形成于壳体10的侧壁而横向开口,因而可以防止从上方下落的水滴浸入壳体10内部。
而且,尘埃可能从侧部及底部进气口62、63进入壳体10内。该尘埃如果跨接相邻的汇流条24彼此的方式接触,则可能使汇流条24之间短路。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在汇流条24上形成绝缘被膜,因而即使有尘埃以跨接相邻的汇流条24之间的方式接触,也可以防止汇流条24之间短路。
接着,参照图8至图13说明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
(电路基板)
电路基板11大致为矩形,在其两面通过印刷布线技术形成有导电路径(未图示)。在电路基板11中,在图12中左侧的面(以下称为安装面)上安装有进行雾灯、车门锁等间歇使用的车载电装部件(未图示)的通断电的间歇继电器12。此外在电路基板11的安装面上,安装有用于防止间歇继电器12的反电动势用的电阻13。并且,在电路基板11的安装面上通过阳接头座18安装有与用于连接到外部电路的连接器14(相当于本发明的电装部件)相连接的阳接头17电装部件。
如图11及图12所示,在电路基板11的下端部,多个端子配件19的一侧端部贯通电路基板11而进行安装,这些端子配件19的另一侧端部向下大致以L字形弯曲而安装在后述的熔丝断路器20上。端子配件19的另一侧端部成为安装有熔丝15的熔丝端子21。
如图11所示,熔丝断路器20由合成树脂制成,大致呈矩形。在熔丝断路器20的下表面,向图11的上方凹陷而形成用于安装熔丝15的熔丝安装部22,并形成有向下开口的开口部23。在该熔丝安装部22内与上述端子配件19的熔丝端子21面对。如图9所示,熔丝安装部22沿图9的左右方向排列,并且在图9的上下排列(在本实施方式中排列成上下二段)而形成。
虽然没有具体图示,但是在电路基板11的上端边缘的非安装面(图12中的右侧的面)上,安装有用于与后述的ECU27相连接的中继端子(未图示)。
(壳体)
如图11所示,壳体10由合成树脂制成,其具有收容电路基板11的扁平的壳体主体50和覆盖该壳体主体50的开口面的盖体26。在盖体26上,在与壳体主体50相反的一侧的面上安装有ECU27。
ECU27,将ECU电路基板28(图11中用双点划线表示)收容于ECU壳体29内而成。在ECU电路基板28上安装微型计算机30(在图11中用双点划线表示),并形成有间歇继电器12等的驱动电路等。ECU电路基板28和电路基板11通过贯通盖体26及ECU壳体29而设置的中继端子进行连接。
如图11所示,盖体26呈较浅的碟状,安装成封堵壳体主体50的开口面。盖体26的下端部向图11的右方突出,由此形成用于收容上述熔丝断路器20的熔丝收容部35。熔丝收容部35的下端部向下方开口,在该开口部23内安装有熔丝断路器20。如图11所示,熔丝收容部35的下侧开口边缘部与熔丝断路器20的底部的外侧面设定成大致齐平。
在壳体主体50的图11中的右侧壁上,设置有向电路基板11侧(图11中右侧)凹陷的用于安装连接器14的连接器嵌合部36(相当于本发明的嵌合凹部)。
如图8所示,形成于壳体主体50的上侧的上侧连接器嵌合部36A沿上下方向延伸而形成,并在图8的左右方向上隔开间隔排列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四个)而形成。在这些各上侧连接器嵌合部36A的下方位置,沿图8中左右方向隔开间隔排列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四个)而形成有下侧连接器嵌合部36B。而且,在位于图8中左端的下侧连接器嵌合部36B的下方,形成与电池的电源线(未图示)相连接的电源用连接器嵌合部36C。如图13所示,在上侧及下侧连接器嵌合部36A、36B的内壁开口有窗部38。上述阳接头17及阳接头座18从该窗部38面对上侧及下侧连接器嵌合部36A、36B。而且,阳接头17从电源用连接器嵌合部36C的内壁突出。
如图11所示,壳体主体50的下端部向图11的左方突出,由此形成用于收容上述继电器25的继电器收容部51。如图11所示,继电器收容部51的底壁的外侧面与壳体主体50的熔丝断路器20的底部的外侧面形成同一表面。
并且如图10所示,在继电器收容部51的侧壁上,沿图10的左右方向延伸的侧部进气口62上下排列而形成。外部气体可通过该侧部进气口62流入壳体10内。而且,如图9所示,在熔丝断路器20的底壁上,底部进气口63沿图9的左右方向延伸而形成。外部气体可通过该底部进气口63流入壳体10内。
另一方面,如图12所示,在图12中的左侧壁的上端部附近的位置,形成有向左方开口的主体侧排气口45。空气可通过该主体侧排气口45从壳体10内向壳体10外流出。如图8所示,该主体侧排气口45沿图8中左右方向延伸并隔开间隔地横向排列而形成在壳体主体50的侧壁的上端附近位置。而且,如图12所示,在盖体26的与电路基板11相对的侧壁的上端部附近位置形成有贯通盖体26并朝向右方开口的盖体侧排气口46。壳体10内的空气可通过该盖体侧排气口46向壳体10外流出。
如图13所示,在壳体主体50的与电路基板11相对的壁面上,向电路基板11侧(图13中的近前侧)凹陷而形成有上述上侧连接器嵌合部36A、下侧连接器嵌合部36B以及电源用连接器嵌合部36C。由此,在壳体主体50的与电路基板11相对的壁面上形成多个凹凸。
通过这些凹凸,在位于图13中的最左端的上侧连接器嵌合部36A及下侧连接器嵌合部36B与位于左数第二位置上的上侧连接器嵌合部36A、下侧连接器嵌合部36B之间,形成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空间。该空间形成可使空气沿上下方向流通的第一气体通路47。上述间歇继电器12及电阻13配置在上述第一气体通路47内。
此外,在位于图13中最右端的上侧连接器嵌合部36A及下侧连接器嵌合部36B与位于右数第二位置的上侧连接器嵌合部36A之间形成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空间。该上下延伸的空间的下端部被位于最右端的下侧连接器嵌合部36B的下边缘部和电源用连接器嵌合部36C的上端边缘包围,并与沿左右方向延伸的空间相连。该沿左右方向延伸的空间的右端与被壳体主体50的图13中的右侧壁和电源用连接器嵌合部36C之间包围的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空间相连。由此,整体上形成可以使空气沿上下方向流通的第二气体通路48。
第一及第二气体通路47、48的上端与上述主体侧排气口45相连。此外,如图11及图12所示,壳体10内的空间在相比电路基板11的上端边缘的更上方连通,并且第一及第二气体通路47、48的上端还与上述盖体侧排气口46连通。
另一方面,如图13所示,第一及第二气体通路47、48的下端部与继电器收容部51内的空间相连,该继电器收容部51内的空间构成下部气体通路49。汇流条24的被冷却部61位于该下部气体通路49内,并且继电器25连接在该被冷却部61上。
由于除了上述结构以外,与第一实施方式大致相同,因而对相同部分标以相同标号而省略重复的说明。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的作用、效果进行说明。通过电连接箱对车载电装部件通电后,电流流入继电器25中。这样,继电器25发热,这些继电器25的温度上升。接着,外部气体从继电器收容部5 1的底部进气口63流入继电器收容部51(气体通路66)内。从该底部进气口63流入的空气,朝向构成被冷却部61的汇流条24之间从下方向上方流通。由此,空气与汇流条24的被冷却部61的整个表面接触,因此可以有效地冷却汇流条24。由于从与被冷却部61连接的继电器25产生的热传递到该被冷却部61,从而提高了继电器25的冷却效率。
通过被冷却部61的空气与继电器25接触,从而传递从继电器25产生的热量。由于空气可以在构成被冷却部61的汇流条24之间流通,因而空气也可以在继电器25和汇流条24之间的区域容易流通。其结果,可以抑制在继电器25和汇流条24之间的区域蓄积热量。进而,由于继电器25以将其底部朝向下侧的姿势与被冷却部61相连接,因而可以有效地冷却继电器25的底部。由于在该继电器25的底部配置有线圈等的继电器构成部件(未图示),因而容易变成较高温度。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可以有效地冷却容易变成较高温度的继电器25的底部,因而可以进一步抑制继电器25局部变成高温。
由于继电器收容部51内的空间(下部气体通路49)内的空气,传递来自继电器25以及汇流条24的热量而温度上升,由此其密度变小,从而因烟囱效果在下部气体通路49内上升。而后空气向上部第一气体通路47或者上部第二气体通路48移动。
首先,移动到上部第一气体通路47的空气因烟囱效果在第一气体通路47内上升,从主体侧排气口45及盖体侧排气口46向壳体10外部流出。由此,有效地向外部发散从继电器25产生的热量。
此外,进入上部第二气体通路48内的空气因烟囱效果在上部第二气体通路48内上升。这样一来,与配置在上部第二气体通路48内的间歇继电器12及电阻13接触而向空气传递由其所产生的热量。由于对这些间歇继电器12及电阻13间歇地通电,因而总发热量小于继电器25。因此,间歇继电器12及电阻13附近的温度不会高于继电器25附近的温度,从而不会阻碍烟囱效果。
因烟囱效果在上部第二气体通路48内上升的空气,从主体侧排气口45及盖体侧排气口46向壳体10外部流出。由此,可以有效地向外部发散从继电器25产生的热量。
在壳体主体50的壁面上,向电路基板11侧凹陷而形成有连接器嵌合部36等的情况下,在壳体10内形成凹凸。因此,即使使空气在壳体10内流通而冷却继电器25等发热部件,也可能不能有效地使空气流通,从而不能得到充分的冷却效果。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使与壳体主体50的电路基板11相对的壁面向电路基板11侧凹陷而形成有上侧、下侧及电源用连接器嵌合部36A、36B、36C,利用由此形成在壳体10内的凹凸,形成空气可以上下流通的第一、第二及下部气体通路47、48、49。其结果,从侧部及底部进气口62、63流入的空气与配置在下部气体通路49内的继电器25接触,从继电器25产生的热量传递至空气,空气的温度上升,因烟囱效果从下部气体通路49在第一及第二气体通路47、48内上升。通过使该空气从主体侧及盖体侧排气口45、46流出,将由熔丝15产生的热排出至壳体10外。其结果,可以提高电连接箱的散热性。
参照图14至图18说明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
如图14所示,在电路基板11的下端部安装有包含继电器25的继电器单元80。如图17所示,在电路基板11的下端部形成有贯通其板表面的通孔81。在该通孔81内,以插入后述的继电器单元80的接头82状态与电路基板11的导电路径焊接在一起。由此将电路基板11和继电器单元80电连接。
继电器单元80,在由合成树脂制成的框架83内组装有金属制的汇流条84、继电器25、第一连接配件85以及第二连接配件86。如图16所示,框架83大致呈块状,沿图16的左右方向贯通而形成有用于组装继电器25的继电器组装窗87。在框架83上,用于支撑继电器25的继电器支撑部88向继电器组装窗87的内侧突出而设置。由此,在以图14所示的姿势将继电器25组装到框架83时,继电器25的底部从上方抵接于继电器支撑部88的上表面,由此限制继电器25向下方的位移。在继电器25的底部突出设置有多个引线端子89。
在图16中的框架83的上端边缘上,朝向右斜方内侧凹陷而形成有收容汇流条84的汇流条收容槽90。在继电器组装窗87的侧方,向图16的右方内侧凹陷而形成有用于收容第一连接配件85的第一连接配件收容槽97。在该第一连接配件收容槽97的内壁面上,设有向第一连接配件收容槽97的内侧突出的扣合凸部98,其可以与后述的第一连接配件85的扣合凹部99扣合。在图16中的框架的下边缘部上,向左侧近前方向突起设置有用于安装第二连接配件86的第二连接配件安装部103。在该第二连接配件安装部103上,向右方内侧凹陷而形成有用于收容第二连接配件86的收容槽104。在收容槽104的内壁面上,设有向收容槽104的内侧突出的扣合凸部107,该扣合凸部107可以与后述的第二连接配件86的扣合凹部105扣合。
汇流条84大致上呈L字形,其具有收容在上述汇流条收容槽90中的收容部91和从收容部91向下方延伸而与电路基板11电连接的延伸部92。在该收容部91上,形成有继电器连接部93,该继电器连接部93向图16的下方弯曲而形成,并与继电器25的引线端子89相连接。在继电器连接部93上设有焊接凸部94,该焊接凸部94和引线端子89通过公知的方法进行焊接。另一方面,在延伸部92中,在图16中的下端部上突出设置有连接片95,该连接片95与配置在电路基板11上的汇流条24以公知的方法进行焊接。
第一连接配件85将金属板材冲压成形为规定形状而形成。在图16中的第一连接配件85的上端边缘上,设有向左近前侧突出并弯曲形成为曲柄状的继电器连接部100。在该继电器连接部100上设有焊接凸部94,该焊接凸部94和继电器25的引线端子89通过公知的方法进行焊接。在第一连接配件85上,在继电器连接部100的下方,形成有可与上述扣合凸部98扣合的扣合凹部99。在将第一连接配件85收容于框架83的第一连接配件收容槽97的状态下,使扣合凸部98与扣合凹部99扣合,由此防止第一连接配件85脱落。
在图16中的第一连接配件85的下端边缘上,朝向下方突出设置有接头82,所述接头82插入形成于电路基板11上的通孔81而与电路基板11的导电路径进行焊接。
第二连接配件86将金属板材冲压成形为规定形状而形成。在图16中的第二连接配件86的上端边缘上设有继电器连接部106,在该继电器连接部106上设有焊接凸部108。该焊接凸部108和继电器25的引线端子89通过公知的方法进行焊接。在该继电器连接部106的下方,设有朝向右方内侧突出的一对扣合突起109、109。该扣合突起109,在第二连接配件86被收容于收容槽104内的状态下,从图16中的上下夹着第二连接配件安装部103。由此,限制第二连接配件86在图16中的上下方向上位移。而且,在第二连接配件86中的焊接凸部108的下方,形成向图16的右方内侧凹陷的扣合凹部105。该扣合凹部105,在第二连接配件86被收容于收容槽104中的状态下,与扣合凸部107扣合以防止第二连接配件86脱落。
在第二连接配件86的下端部上,向下方突出设置有与插入电路基板11的通孔81的电路基板11的导电路径焊接的接头82。
如图18所示,多个第一连接配件85及第二连接配件86在远离电路基板11的板表面的方向上延伸,并相互隔开间隔而并列设置。在这些第一及第二连接配件85、86的图18中的上端部上分别形成有继电器连接部93,其与继电器25的引线端子89相连接。另一方面,在第一及第二连接配件85、86的图18中的下端部分别形成有接头82,并且插入电路基板11的通孔81而进行焊接。
如图14所示,在第一及第二连接配件85、86中,位于气体通路66内的区域成为被冷却部61。被冷却部61构成包括继电器连接部93的结构。
在第一及第二连接配件85、86以及汇流条84上,除去与继电器25之间的连接部分而形成有绝缘被膜(未图示)。由此,即使尘埃流入壳体10内而跨接相邻的第一连接配件85或者第二连接配件86而接触,也可以防止短路,进而,在电路基板11的表面也形成有绝缘被膜(未图示)。
如图17所示,继电器25与电路基板11的板表面分离而进行配置,并且在电路基板11中与继电器25相对的区域上安装有电阻110。
由于除了上述结构以外,与第一实施方式大致相同,因而对相同结构标以相同标号而省略重复的说明。
根据本实施方式,从继电器25产生的热,从引线端子89传递至第一及第二连接配件85、86的被冷却部61。由于该被冷却部61位于使空气从下方向上方流通的气体通路66内,因而空气与被冷却部61的整个表面接触。由此,可以有效地冷却第一及第二连接配件85、86。由此,传递到第一及第二连接配件的接头82和电路基板11之间的焊接部分的热量减少。这样一来,可抑制热所导致的电路基板11的膨胀、收缩。其结果,在第一及第二连接配件85、86与电路基板11之间的焊接部分上,由于抑制了电路基板11的膨胀、收缩所导致的裂纹的产生,因而可以提高第一及第二连接配件85、86与电路基板11的连接可靠性。
通过被冷却部61的空气与继电器25接触,从而传递从继电器25产生的热。由于空气可以在构成被冷却部61的第一及第二连接配件85、86之间流通,因而空气在继电器25和第一及第二连接配件85、86之间的区域也容易流通。其结果,可以抑制热在继电器25和第一及第二连接配件85、86之间的区域蓄积。并且,空气还可以到达继电器25、引线端子89、第一连接配件85及第二连接配件86而直接进行冷却。
参照图19至图23说明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
继电器单元80,在由合成树脂制成的框架120内组装金属制的汇流条121、继电器25、第三连接配件122以及第四连接配件123而成。如图21所示,框架120为使第一框架124与第二框架125合体而形成。
在图21中位于下侧的第一框架124呈板状,形成有用于安装第三连接配件122及第四连接配件123的狭缝126。在第一框架的外侧边缘部,形成有向外侧突出的闭锁突出部127。通过使该闭锁突出部127与后述的第二框架125的闭锁卡定部128扣合,使第一及第二框架合体。
在图21中位于上侧的第二框架125,包括具有用于安装继电器25的继电器安装窗129的格子状的汇流条安装部130和从继电器安装部130向图21中的下方垂下的支脚部131。在继电器安装部130上设有向继电器安装窗129的内侧突出的承载部132。在将继电器25安装到继电器安装窗129上时,该承载部132与继电器25扣合而限制继电器25向图21中的下方位移。此外,在支脚部131上形成有闭锁卡定部128。
汇流条121大致呈L字形,其具有在图21从右近前侧向左方内侧延伸而组装在第二框架125上的组装部133和从组装部133向下方伸出的伸出部134。在组装部133上形成有继电器连接部93,该继电器连接部93弯曲而形成在图21中的左近前侧,与继电器25的引线端子89相连接。
第三连接配件122将金属板材冲压成形为规定形状而形成。在图21中的第三连接配件122的上端边缘上形成有继电器连接部135。在该继电器连接部135上设有焊接凸部137,该焊接凸部137和继电器25的引线端子89通过公知的方法进行焊接。在第三连接配件122,在下端部上设有向图21的右方内侧突出的扣合凸部136。在第三连接配件122插入第一框架124的狭缝126中时,该扣合凸部136与狭缝126的开口边缘部扣合,从而限制第三连接配件122向图21中的下方位移。
在第三连接配件122的下端边缘上,向下方突出设置有接头82,该接头82插入形成于电路基板11上的通孔81而与电路基板11的导电路径进行焊接。
第四连接配件123将金属板材冲压成形为规定形状而形成。在图21中的第三连接配件122的上端边缘上设有继电器连接部135。在该继电器连接部上设有焊接凸部138,该焊接凸部138和继电器25的引线端子89通过公知的方法进行焊接。在第四连接配件123的下端部上,设有向图21中的右方内侧突出的扣合凸部139。在第四连接配件123被插入第一框架124的狭缝126中时,该扣合凸部139与狭缝126的开口边缘部扣合,从而限制第四连接配件123向图21中的下方位移。
在第四连接配件123的下端边缘上,向下方突出设置有接头82,该接头82插入形成于电路基板11上的通孔81而与电路基板11的导电路径进行焊接。
并且如图23所示,多个第三连接配件122及第四连接配件123在远离电路基板11的板表面的方向上延伸,并相互隔开间隔而并列设置。如上所述,在这些第三及第四连接配件122、123的图23中的上端部上分别形成有继电器连接部135,其与继电器25的引线端子89相连接。另一方面,在第三及第四连接配件122、123的图23中的下端部上分别形成有接头82,其插入电路基板11的通孔81而进行焊接。
如图19所示,在第三及第四连接配件122、123中位于通风路66内的区域成为被冷却部61。被冷却部61构成包括继电器连接部135的结构。继电器25以底部朝向电路基板11侧的姿势配置在该被冷却部61上。即,继电器25的底部成为露出于通风路66的状态。
在第三及第四连接配件122、123以及汇流条121上,除去与继电器25之间的连接部分而形成有绝缘被膜(未图示)。由此,即使尘埃流入壳体10内而跨接相邻的第三连接配件122或者第四连接配件123而进行接触,也可以防止短路,
由于除了上述结构以外,与第三实施方式大致相同,因而对相同结构标以相同标号而省略重复的说明。
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继电器25的底部成为露出于通风路66的状态,因而可以有效冷却继电器25的底部。
(其他实施方式)
本发明不限于根据上述记载以及附图说明的实施方式,例如以下实施方式也包含在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内。
(1)在本实施方式中,电路基板11构成以纵向放置的姿势收容于壳体10内,但是电路基板11例如也可以以横向放置的姿势收容于壳体10内,能够以任意的姿势收容。
(2)在本实施方式中,发热部件为继电器25,但是也可以是半导体继电器,也可以是熔丝,只要是由通电进行发热的部件,可以使用任意的部件。而且,发热部件位于气体通路内即可,也可以配置在底部。
(3)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主体侧及盖体侧排气口45、46设在壳体主体50的侧壁及盖体26的侧壁上的结构,但是例如在设置于不从上方落下水滴的场所的情况下,也可以将排气口设置于壳体10的上表面。而且,例如也可以在排气口的上方设置檐部来防止从上方落下的水滴的浸入。
(4)在本实施方式中,主体侧及盖体侧排气口45、46的开口面积设定得大于通气口43及开口部23的开口面积,但是不限于此,主体侧及盖体侧排气口45、46的开口面积也可以设定得与通气口43及开口部23相同或者比其小。
(5)也可以在主体侧及盖体侧排气口45、46的排气方向后方设置覆盖部,由此防止从壳体10的上部流下的水滴、尘埃从两个排气口进入壳体10内。
(6)也可以在被冷却部61上粘贴绝缘板,在该绝缘板上没有粘贴汇流条24的部分上设置多个通气孔,由此构成使空气在汇流条24之间沿上下方向流通的结构。
(7)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在盖体26的侧壁设置侧部进气口62,并在盖体26的底壁设置底部进气口63的结构,但是不限于此,进气口也可以是仅设置在盖体26的底壁或者仅设置在侧壁的结构。该进气口只要是与气体通路66相连且可使空气在被冷却部61的汇流条24之间沿上下方向流通的结构,就可以形成在壳体10的任意位置上。
(8)也可以在主体侧及盖体侧排气口45、46的排气方向后方设置覆盖部,由此防止从壳体10的上部流下的水滴、尘埃从两个排气口进入壳体10内。
(9)在本实施方式中,继电器25构成在将其底部作为下侧的姿势下与汇流条24相连接的结构,但是不限于此,继电器25只要位于气体通路内而配置,可以是以任意的姿势与汇流条24相连接的结构。
(10)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作为导电部件使用汇流条或者连接部件的结构,但是不限于此,也可以是将电线作为导电部件,并在该电线上设置被冷却部的结构。
(11)在第四实施方式中,继电器和导电部件(连接部件)为不同的部件,但是不限于此,导电部件也可以是延长继电器的引线端子而形成的结构。

Claims (18)

1.一种电连接箱,其中,包括:
电路基板;
多个导电部件,在所述电路基板上相互隔开间隔而排列设置并在从所述电路基板离开的方向上延伸;
壳体,将所述电路基板收容于内部;
气体通路,形成在所述壳体内,并可使空气在上下方向上流通;
进气口,设置在所述壳体上并与所述气体通路相连;
排气口,设置在所述壳体上并与所述气体通路相连,并且设置在所述进气口的上方位置;
被冷却部,设置于所述导电部件上,位于所述气体通路内而使空气在所述导电部件之间上下流通;和
发热部件,与所述导电部件的所述被冷却部相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箱,其中,在所述导电部件上,除去与所述发热部件相连接的连接部分以外的区域上形成有绝缘被膜。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连接箱,其中,所述导电部件为从所述电路基板的端边缘延伸的汇流条。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连接箱,其中,所述进气口设置在所述壳体的底壁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连接箱,其中,所述发热部件为继电器,所述继电器以将其底部作为下侧的姿势配置在所述被冷却部上。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连接箱,其中,所述气体通路形成为:通过以纵向放置的姿势将电路基板配置在所述壳体内,使空气可在所述电路基板和与该电路基板的板表面相对的所述壳体的内壁面之间沿上下方向流通。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连接箱,其中,所述发热部件设置在所述壳体内的底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连接箱,其中,在所述电路基板的一侧面安装电子部件而使另一侧面成为非安装面,所述气体通路形成为:使所述电路基板的非安装面与所述壳体内的内壁面相对而使空气可以在所述电路基板的非安装面和所述壳体的内壁面之间流通。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连接箱,其中,所述气体通路形成为:使多个嵌合凹部凹陷在所述电路基板侧并相互隔开间隔地横向排列而进行设置,从而使空气可以在所述嵌合凹部之间流通,所述多个嵌合凹部,在所述壳体中与所述电路基板的板表面相对的侧壁上从外部与电装部件嵌合。
10.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连接箱,其中,所述导电部件为沿从所述电路基板的板表面离开的方向延伸而配置的连接配件,所述连接配件的一侧端部焊接在所述电路基板上,并且另一侧端部与所述发热部件相连接。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连接箱,其中,所述进气口设置在所述壳体的底壁上。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连接箱,其中,所述发热部件为继电器,所述继电器以将其底部作为下侧的姿势配置在所述被冷却部上。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电连接箱,其中,所述气体通路形成为:通过以纵向放置的姿势将电路基板配置在所述壳体内,使空气可在所述电路基板和与该电路基板的板表面相对的所述壳体的内壁面之间沿上下方向流通。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电连接箱,其中,所述发热部件设置在所述壳体内的底部。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电连接箱,其中,在所述电路基板的一侧面安装电子部件而使另一侧面成为非安装面,所述气体通路形成为:使所述电路基板的非安装面与所述壳体内的内壁面相对而使空气可以在所述电路基板的非安装面和所述壳体的内壁面之间流通。
1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电连接箱,其中,所述气体通路形成为:使多个嵌合凹部凹陷在所述电路基板侧并相互隔开间隔地横向排列而进行设置,从而使空气可以在所述嵌合凹部之间流通,所述多个嵌合凹部,在所述壳体中与所述电路基板的板表面相对的侧壁上从外部与电装部件嵌合。
1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箱,其中,所述排气口的开口面积设定为大于所述进气口的开口面积。
1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箱,其中,所述排气口形成在所述壳体的侧壁上并横向开口。
CN2007101869461A 2006-11-21 2007-11-15 电连接箱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18835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6313922 2006-11-21
JP2006313922 2006-11-21
JP2006-313922 2006-11-21
JP2007-067244 2007-03-15
JP2007067244 2007-03-15
JP2007067244A JP5044247B2 (ja) 2006-11-21 2007-03-15 電気接続箱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188351A true CN101188351A (zh) 2008-05-28
CN101188351B CN101188351B (zh) 2011-11-16

Family

ID=3948059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7101869461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188351B (zh) 2006-11-21 2007-11-15 电连接箱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5044247B2 (zh)
CN (1) CN101188351B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842875A (zh) * 2011-06-21 2012-12-26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电接线盒
CN105392325A (zh) * 2014-08-08 2016-03-09 通用电气公司 电气设备和制造方法
CN104025405B (zh) * 2011-11-07 2017-03-22 株式会社自动网络技术研究所 电接线盒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8173282A1 (ja) * 2017-03-24 2018-09-27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電気接続箱およびワイヤハーネス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453138Y2 (zh) * 1986-09-24 1992-12-14
JPH0715160A (ja) * 1993-06-21 1995-01-17 Nippon Telegr & Teleph Corp <Ntt> 電子装置の冷却機構
JP4089056B2 (ja) * 1998-12-02 2008-05-21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電子部品の冷却構造
JP4331353B2 (ja) * 1999-10-12 2009-09-16 マスプロ電工株式会社 Catvブースターの放熱構造
JP2001144480A (ja) * 1999-11-12 2001-05-25 Yamatake Building Systems Co Ltd 熱発生源内蔵装置
JP3498664B2 (ja) * 2000-02-24 2004-02-16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電気接続箱
JP2004233791A (ja) * 2003-01-31 2004-08-19 Toshiba Corp 電子機器および電子機器に用いる冷却ユニット
CN2648662Y (zh) * 2003-07-24 2004-10-13 潘敏 主辅电路分路转接单元
JP2006034010A (ja) * 2004-07-16 2006-02-02 Auto Network Gijutsu Kenkyusho:Kk 電気接続箱
JP3767618B2 (ja) * 2004-08-19 2006-04-19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用端子ボックス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842875A (zh) * 2011-06-21 2012-12-26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电接线盒
US9102284B2 (en) 2011-06-21 2015-08-11 Yazaki Corporation Electrical junction box
CN102842875B (zh) * 2011-06-21 2015-11-04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电接线盒
CN104025405B (zh) * 2011-11-07 2017-03-22 株式会社自动网络技术研究所 电接线盒
CN105392325A (zh) * 2014-08-08 2016-03-09 通用电气公司 电气设备和制造方法
CN105392325B (zh) * 2014-08-08 2020-01-21 Abb瑞士股份有限公司 电气设备和制造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08154440A (ja) 2008-07-03
CN101188351B (zh) 2011-11-16
JP5044247B2 (ja) 2012-10-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183776B (zh) 电连接箱
CN101183775B (zh) 电连接箱
JP4885693B2 (ja) 電気接続箱
US7616438B2 (en) Electric connection box
CN107264231B (zh) 加热器组件
CN100511895C (zh) 电连接箱
JP5005462B2 (ja) 電気接続箱
CN101188351B (zh) 电连接箱
JPWO2006109804A1 (ja) 電力分配装置
JP4445819B2 (ja) 電気接続箱
CN104025405A (zh) 电接线盒
CN110048070A (zh) 连接模块用罩和连接模块
US8654528B2 (en) Electric connection box
JP5776935B2 (ja) 電池配線モジュール及び電池モジュール温度調整システム
US6916184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housing
KR100958021B1 (ko) Pwm 제어 고용량 피티씨 히터
CN217086809U (zh) 用于电池模组的汇流排、电池模组
CN110856397A (zh) 电控盒组件及空调器
KR20120018843A (ko) 자동차용 정션박스
JP4225940B2 (ja) 電気接続箱
JP4560460B2 (ja) 電気接続箱
CN114521178A (zh) 用于控制电加热装置的电子接口壳体
KR20230027737A (ko) 피티씨 히터
JP2006187123A (ja) 回路構成体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11116

Termination date: 2017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