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048070A - 连接模块用罩和连接模块 - Google Patents

连接模块用罩和连接模块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048070A
CN110048070A CN201910030794.9A CN201910030794A CN110048070A CN 110048070 A CN110048070 A CN 110048070A CN 201910030794 A CN201910030794 A CN 201910030794A CN 110048070 A CN110048070 A CN 11004807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nk block
cover
engaging portion
charge storage
storage elem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030794.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柳田泰次
高濑慎一
小寺康彦
畔柳喜晓
田中航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AutoNetworks Technologies Ltd
Sumitomo Electric Industries Ltd
Toyota Moto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AutoNetworks Technologies Ltd
Sumitomo Electric Industries Ltd
Toyota Moto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AutoNetworks Technologies Ltd, Sumitomo Electric Industries Ltd, Toyota Motor Corp filed Critical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Publication of CN11004807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04807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50/00Electric propulsion with power supplied within the vehicle
    • B60L50/50Electric propulsion with power supplied within the vehicle using propulsion power supplied by batteries or fuel cells
    • B60L50/60Electric propulsion with power supplied within the vehicle using propulsion power supplied by batteries or fuel cells using power supplied by batteries
    • B60L50/64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batteri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H01M50/204Racks, modules or packs for multiple batteries or multiple cells
    • H01M50/207Racks, modules or packs for multiple batteries or multiple cel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 H01M50/209Racks, modules or packs for multiple batteries or multiple cel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adapted for prismatic or rectangular cel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02Interconnectors for connecting terminals of adjacent batteries; Interconnectors for connecting cells outside a battery casing
    • H01M50/507Interconnectors for connecting terminals of adjacent batteries; Interconnectors for connecting cells outside a battery casing comprising an arrangement of two or more busbars within a container structure, e.g. busbar modul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02Interconnectors for connecting terminals of adjacent batteries; Interconnectors for connecting cells outside a battery casing
    • H01M50/514Methods for interconnecting adjacent batteries or cells
    • H01M50/517Methods for interconnecting adjacent batteries or cells by fixing means, e.g. screws, rivets or bol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02Interconnectors for connecting terminals of adjacent batteries; Interconnectors for connecting cells outside a battery casing
    • H01M50/521Interconnectors for connecting terminals of adjacent batteries; Interconnectors for connecting cells outside a battery cas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 H01M50/522Inorganic material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2220/00Batteries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 H01M2220/20Batteries in motive systems, e.g. vehicle, ship, plan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69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detecting conditions inside cells or batteries, e.g. details of voltage sensing terminal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Energy storage systems for electromobility, e.g. batterie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Inorganic Chemistry (AREA)
  • Sustainable Energy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Battery Mounting, Suspending (AREA)
  • Connection Of Batteries Or Termina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连接模块用罩和连接模块,能够对由多列蓄电元件列构成的蓄电元件组以简单的结构应对蓄电元件的电极间距的公差。连接模块用罩(30)具备:第一罩部(31A),覆盖连接模块的第一汇流条列(22A);及第二罩部(31B),覆盖第二汇流条列(22B)。第一罩部包括:卡定部(32),以能够相对移动的方式与连接模块的和蓄电元件(11)的排列方向垂直的方向(Y方向)上的一端部卡定;及第一结合部(33A),以能够相对移动的方式直接或间接地与第二罩部结合。第二罩部包括:卡定部(32),以能够相对移动的方式与连接模块的另一端部卡定;及第二结合部(33B),以能够相对移动的方式间接或直接地与第一结合部结合。

Description

连接模块用罩和连接模块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连接模块用罩和具备该罩的连接模块,具体而言,涉及在组装于蓄电元件组的上部的布线模块上安装罩的结构。
背景技术
在电动汽车、混合动力车等车辆用蓄电模块中,具有正极电极端子和负极电极端子的蓄电元件排列多个地配设。此时,相邻的蓄电元件的电极端子之间由汇流条连接,由此形成由多个蓄电元件串联而成的蓄电元件列。另外,通常,在蓄电元件列的上部组装有保持汇流条的汇流条模块(连接模块)。在一般的汇流条模块中,为了对汇流条与电极端子的连接部进行绝缘保护,罩安装于汇流条模块(例如,参见专利文献1)。
另外,通常,存在蓄电元件列中的蓄电元件的排列方向上的电极间距的公差,该公差会使蓄电元件列与汇流条模块之间出现错位(蓄电元件列的层叠公差)。因此,在上述文献1中,通过在汇流条模块和汇流条模块的罩上设置铰接件等移动部来应对电极间距的公差。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238544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在蓄电模块中,存在因输出电压等的关系而将蓄电元件列的排列设为两列等多列的情况。因此,针对由多列蓄电元件列构成的蓄电元件组也需要能够以简单的结构来应对蓄电元件的电极间距的公差的连接模块用罩。
因此,本说明书中提供一种能够针对由多列蓄电元件列构成的蓄电元件组以简单的结构来应对蓄电元件的电极间距的公差的连接模块用罩。
用于解决课题的技术方案
本说明书公开的连接模块用罩安装于连接模块,所述连接模块组装于蓄电元件组,所述蓄电元件组包括多列蓄电元件列,所述蓄电元件列是多个具有正极电极端子和负极电极端子的蓄电元件排列而成的,第一列蓄电元件列包括第一电极端子列,所述第一电极端子列在所述蓄电元件组中位于与所述蓄电元件列的蓄电元件的排列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的一端,最后一列蓄电元件列包括第二电极端子列,所述第二电极端子列在所述蓄电元件组中位于与所述蓄电元件的排列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的另一端,所述连接模块包括将所述蓄电元件列的所述电极端子之间电连接的多个汇流条,所述多个汇流条包括与所述第一电极端子列相对应的第一汇流条列和与所述第二电极端子列相对应的第二汇流条列,所述连接模块用罩具备:第一罩部,覆盖所述第一汇流条列;及第二罩部,覆盖所述第二汇流条列,所述第一罩部包括:卡定部,以能够相对移动的方式与所述连接模块的和所述排列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的一端部卡定;及第一结合部,以能够相对移动的方式直接或间接地与所述第二罩部结合,所述第二罩部包括:所述卡定部,以能够相对移动的方式与所述连接模块的和所述排列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的另一端部卡定;及第二结合部,以能够相对移动的方式直接或间接地与所述第一罩部的所述第一结合部结合。
根据本结构,连接模块用罩由与第一汇流条列对应的第一罩部和与第二汇流条列对应的第二罩部构成,第一罩部与第二罩部以能够相对移动的方式直接或间接地结合。另外,第一罩部也以能够相对移动的方式与连接模块的一端部(第一汇流条列)卡定,第二罩部也以能够相对移动的方式与连接模块的另一端部(第二汇流条列)卡定。因此,在连接模块的第一汇流条列和第二汇流条列与蓄电元件的电极间距的公差相对应地移动的结构中,第一罩部和第二罩部也能够分别独立地追随连接模块的移动而移动。即,根据本机构的连接模块用罩,能够针对由多列蓄电元件列构成的蓄电元件组,利用分割罩并使罩能够分别独立地移动的简单结构来应对蓄电元件的电极间距的公差。
可以是,在上述连接模块用罩中,具备中央罩部,所述中央罩部配置于所述第一罩部与所述第二罩部之间,所述中央罩部包括中央结合部,所述中央结合部与所述第一结合部和所述第二结合部结合,以能够相对移动的方式与所述第一罩部和第二罩部结合。
根据本结构,第一罩部与第二罩部以能够相对移动的方式经由中央罩部间接地结合。因此,蓄电元件列的列数例如在从2列增加至3列时,也能仅通过变更中央罩部的大小进行应对。即,通过夹设中央罩部,与由第一罩部和第二罩部构成罩的情况相比,能够针对蓄电元件列的列数的变化来减少罩的设计变更。
另外,可以是,在上述连接模块用罩中,所述第一结合部和所述第二结合部包括与所述中央结合部锁定嵌合的嵌合爪部,所述中央结合部包括:开口部,供所述嵌合爪部嵌合,且具有比所述嵌合爪部的爪宽度大的开口宽度;及锁定部,形成于所述开口部内,对嵌合爪部进行锁定。
根据本结构,能够以简单的结构形成第一罩部和第二罩部与中央罩部之间的能够相对移动的结合。
另外,可以是,在上述连接模块用罩中,所述中央结合部沿所述蓄电元件的排列方向设置于所述中央罩部的多处,所述中央结合部的所述开口部的开口宽度包括不同大小的开口宽度。
根据本结构,与将中央结合部的开口部的开口宽度设定为相同的情况相比,能够确保罩安装于连接模块的稳定性,并能提高应对蓄电元件的电极间距的公差的灵活性。
另外,可以是,在上述连接模块用罩中,所述中央罩部具有用于相对于所述连接模块来进行所述排列方向上的定位的定位部。
根据本结构,由于中央罩部具有定位部,因此在将连接模块用罩安装于连接模块时,能够将中央罩部固定于连接模块。由此使罩的安装作业变得高效。另外,第一罩部和第二罩部不固定于连接模块,而中央罩部固定于连接模块,因此使罩的安装状态变得稳定。
另外,可以是,在上述连接模块用罩中,所述连接模块用罩具有覆盖所述连接模块的整个上部的形状。
根据本结构,由于是罩覆盖连接模块的整个上部的结构,因此能够实施对连接模块的汇流条等带电部的保护。
另外,本说明书所公开的连接模块具备:上述任一项所述的连接模块用罩;及多个汇流条保持部,与所述多个汇流条中的各汇流条对应地设置,对各汇流条以绝缘的方式进行保持,与所述第一罩部的所述卡定部32和所述第二罩部的所述卡定部32对应的所述汇流条保持部包括被卡定部,所述卡定部以能够相对移动的方式与所述被卡定部卡定。
根据本结构,第一罩部和第二罩部以能够相对移动的方式与汇流条保持部卡定,因此在汇流条保持部与蓄电元件的电极间距的公差对应地移动的结构中,连接模块用罩也能与电极间距的公差对应地移动。
另外,可以是,在上述连接模块中,所述卡定部由板部和形成于该板部的爪部构成,所述被卡定部由从所述汇流条保持部突出而供所述卡定部卡定的弯曲壁构成,所述弯曲壁包括开口部,所述开口部供所述卡定部插入,且具有比所述卡定部的所述板部的板宽度大的开口宽度。
根据本结构,能够以简单的结构形成第一罩部和第二罩部与汇流条保持部之间的能够相对移动的卡合。
另外,可以是,在上述连接模块中,所述卡定部沿所述蓄电元件的排列方向设置于第一罩部的多处和第二罩部的多处,所述被卡定部的所述开口部的开口宽度包括不同大小的开口宽度。
根据本结构,与将被卡定部的开口部的开口宽度设为相同的情况相比,能够确保罩安装于汇流条保持部(连接模块)的稳定性,并能提高应对蓄电元件的电极间距的公差的灵活性。
另外,可以是,在上述连接模块中,在各汇流条保持部之间设置用于应对所述蓄电元件组的层叠公差的狭缝,所述第一罩部和所述第二罩部具有遮蔽所述狭缝的侧壁。
根据本结构,由于利用第一罩部的侧壁和第二罩部的侧壁封闭连接模块的狭缝,因此能够更加可靠地保护连接模块的带电部。
发明效果
采用本发明的连接模块用罩,能够针对由多列蓄电元件列构成的蓄电元件组,以简单的结构应对蓄电元件的电极间距的公差。
附图说明
图1是具备一实施方式的连接模块用罩的蓄电模块的立体图。
图2是蓄电模块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蓄电模块的俯视图。
图4是图3的B-B线处的剖视图。
图5是一实施方式的连接模块的俯视图。
图6是连接模块用罩的第一罩部的立体图。
图7是连接模块用罩的第二罩部的立体图。
图8是连接模块用罩的中央罩部的立体图。
图9是从连接模块用罩的背面侧观察到的俯视图。
图10是图1的箭头A示出的圆圈部分的放大图。
图11是图4的箭头D示出的圆圈部分的放大图。
图12是第一罩部与第二罩部的结合部的放大图。
图13是图3的箭头C示出的圆圈部分的放大图。
图14是图4的箭头E示出的圆圈部分的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
参见图1至图14说明一实施方式。此外,在以下说明中,有关多个相同部件,有时对一个部件标注附图标记,其他部件省略附图标记和说明。
1.蓄电模块
如图2所示,蓄电模块M1由蓄电元件组10、连接模块20以及连接模块用罩30构成。蓄电模块M1例如作为电动汽车或者混合动力汽车等车辆的驱动源使用。此外,在图1所示的蓄电模块M1中,将由箭头X示出的方向设为蓄电元件11的排列方向(左右方向),将由箭头Y示出的方向设为与蓄电元件11的排列方向垂直的方向(前后方向),将由箭头Z示出的方向设为上下方向。
2.蓄电元件组
蓄电元件组10包括多列蓄电元件列12,所述蓄电元件列12排列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12个)蓄电元件11而成。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所示,蓄电元件组10包括2列蓄电元件列(12A、12B)。下面,在无需区分2列蓄电元件列时,简单地标记为蓄电元件列12。此外,蓄电元件列12的列数并不局限于2列,例如也可以是3列或4列。
第一蓄电元件列(相当于“第一列蓄电元件列”)12A包括第一电极端子列13A,所述第一电极端子列13A在蓄电元件组10中位于与蓄电元件11的排列方向(图2的箭头X方向)垂直的方向(图2的箭头Y方向)上的一端部(后端部)。另外,第二蓄电元件列(相当于“最后一列蓄电元件列”)12B包括第二电极端子列13B,所述第二电极端子列13B在蓄电元件组10中位于与蓄电元件11的排列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的另一端部(前端部)。此外,以下,在无需区分第一蓄电元件列12A和第二蓄电元件列12B时,简单地标记为蓄电元件列12。而且,在无需区分第一电极端子列13A和第二电极端子列13B时,简单地标记为电极端子列13。
各蓄电元件11具有正极电极端子14A和负极电极端子14B,所述正极电极端子14A和负极电极端子14B从内部收纳有未图示的蓄电要素的扁平的长方体状的主体部的上表面垂直地突出。此外,以下,在无需区分正极和负极时,简单地标记为电极端子14。
各电极端子14插通于汇流条21的端子插通孔21H(参见图5)。在电极端子14的侧壁部分形成有供螺母螺合的螺纹牙(未图示)。
插通于电极端子14的汇流条21与端子板15接触,由此汇流条21与电极端子14电连接。在各蓄电元件列中,多个蓄电元件11配置为在图2中的左右方向(箭头X方向)上相邻的电极端子14的极性相反。另外,有关第一蓄电元件列12A和第二蓄电元件列12B,各蓄电元件11配置为在图2中的前后方向(箭头Y方向)上相邻的电极端子14的极性相反。
此外,在蓄电元件组10中,第一蓄电元件列12A和第二蓄电元件列12B收容于收容箱16中。
3.连接模块
如图2和图5所示,连接模块20包括多个汇流条21、多个汇流条保持部23以及连结部28等。
各汇流条21对蓄电元件列12的电极端子14之间进行电连接。另外,多个汇流条21包括与第一蓄电元件列12A的第一电极端子列13A对应的第一汇流条列22A和与第二蓄电元件列12B的第二电极端子列13B对应的第二汇流条列22B。
各汇流条21由铜、铜合金、不锈钢(SUS)、铝等金属构成,形成长度与相邻的电极端子14、14间的尺寸(电极间距)相对应的板状。在图5中的上侧两端部的汇流条21A以外的汇流条21中,贯通形成有供电极端子14插通的一对端子插通孔21H。此外,在图5中的上侧两端部的汇流条21A中仅贯通形成有一个端子插通孔21H。端子插通孔21H的形状形成为在蓄电元件11的排列方向(箭头X方向)上较长的椭圆形状。
另外,与后述第一罩部31A的卡定部32对应的汇流条保持部23A包括供卡定部32以能够相对移动的方式卡定的被卡定部27。另外,与后述第二罩部31B的卡定部32对应的汇流条保持部23A包括供卡定部32以能够相对移动的方式卡定的被卡定部27。
这样,第一罩部31A和第二罩部31B能够借助被卡定部27以能够相对移动的方式与汇流条保持部23A卡定,因此在汇流条保持部23与蓄电元件11的电极间距的公差相对应地移动的结构中,连接模块用罩30也能够与该间距的公差对应地变动。
如图10所示,被卡定部27由从汇流条保持部23A突出且供卡定部32卡定的弯曲壁27构成。弯曲壁27包括开口部27A,所述开口部27A供卡定部32插入,且具有比卡定部32的板部32A的板宽度W3大的开口宽度W4。
另外,如图5所示,弯曲壁(被卡定部)27沿蓄电元件11的排列方向(图5的箭头X方向)设置于连接模块20的多处(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连接模块20的前后端部分别为3处,合计6处)。而且,弯曲壁27的开口部27A的开口宽度W4包括不同大小的开口宽度。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5所示,在箭头X方向上的中央部设置的弯曲壁27的开口部27A的开口宽度W4C比在该箭头X方向上的两端部设置的开口部27A的开口宽度W4S大。
由此,与将各弯曲壁27的开口部27A的开口宽度W4设为相同的情况相比,能够确保罩30安装于连接模块20的稳定性,并能提高应对蓄电元件11的电极间距的公差的灵活性。即,若全部弯曲壁27的开口部27A的开口宽度W4都较大,则应对该公差的灵活性提高,但罩30的安装稳定性降低。此外,并不局限于该结构,也可以将弯曲壁27的各开口部27A的开口宽度W4设为相同。
另外,在各汇流条保持部23间设置有用于应对蓄电元件列12中的蓄电元件11的层叠公差的狭缝25和铰接件26。
另外,连接模块20包括将第一蓄电元件列12A的电极端子14与第二蓄电元件列12B的电极端子14之间连接的列间汇流条24以及将第一汇流条列22A与第二汇流条列22B之间连结的连结部28等。在连结部28形成有一对供后述中央罩部31C的定位部36嵌合的定位槽29。
并且,连接模块20包括对蓄电元件11的电压进行检测的检测端子DT和与检测端子DT连接的检测线(未图示)等。检测端子DT在汇流条保持部23内与汇流条21连接,汇流条保持部23具有供检测线布线的布线部。
4.连接模块用罩
连接模块用罩30是安装于连接模块20的上部的罩,如图2和图3所示,由第一罩部31A、第二罩部31B以及中央罩部31C三个被分割出的罩部构成。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和图2所示,连接模块用罩30具有覆盖连接模块20的上部整体的形状。像这样,由于连接模块用罩30是覆盖连接模块20的上部整体的结构,因此能够实施对连接模块20的汇流条21等带电部的保护。此外,以下,存在将连接模块用罩30简单地记载为罩30的情况。
第一罩部31A覆盖连接模块20的第一汇流条列22A,第二罩部31B覆盖第二汇流条列22B。中央罩部31C配置于第一罩部31A与第二罩部31B之间。
如图6所示,第一罩部31A包括:卡定部32,以能够相对移动的方式与连接模块20的和排列方向垂直的方向(图5的箭头Y方向)上的一端部(后端部)卡定;及第一结合部33A,以能够相对移动的方式经由中央罩部31C间接地与第二罩部31B结合。
卡定部32以能够相对移动的方式与汇流条保持部23A的被卡定部27卡定。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0和图11所示,卡定部32由板部32A和形成于板部32A上的爪部32B构成。
如图12所示,第一结合部33A包括嵌合爪部33N,所述嵌合爪部33N与后述中央罩部31C的中央结合部34锁定嵌合。
如图7所示,相同地,第二罩部31B包括:卡定部32,以能够相对移动的方式与连接模块20的和排列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的另一端部(前端部)卡定;及第二结合部33B,以能够相对移动的方式经由中央罩部31C间接地与第一罩部31A结合。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结合部33B是与第一结合部33A相同的形状(参见图12)。下面,在无需区分第一结合部33A与第二结合部33B时,标记为结合部33。
另外,如图6和图7所示,第一罩部31A和第二罩部31B具有遮蔽上述连接模块20的狭缝25的侧壁35。由于利用这些第一罩部31A的侧壁35和第二罩部31B的侧壁35来封闭连接模块20的狭缝25,因此能够更加可靠地保护连接模块20的带电部。
如图8所示,中央罩部31C包括中央结合部34,所述中央结合部34与第一结合部33A和第二结合部33B结合,以能够相对移动的方式与第一罩部31A和第二罩部31B结合。
如图13和图14所示,中央结合部34包括:开口部34A,供结合部33的嵌合爪部33N嵌合,具有比嵌合爪部33N的爪宽度W1大的开口宽度W2;及锁定部34B,形成于开口部34A内,对嵌合爪部33N进行锁定。
另外,如图3和图8所示,中央结合部34沿蓄电元件11的排列方向(图3的箭头X方向)设置于中央罩部31C的多处(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前后端部分别为3处,合计为6处)。而且,中央结合部34的开口部34A的开口宽度W2包括不同大小的开口宽度。在本实施方式中,图3中在箭头X方向上的中央部设置的中央结合部34的开口部34A的开口宽度W2C比在该箭头X方向上的两端部设置的中央结合部34的开口部34A的开口宽度W2S大。
由此,与上述弯曲壁27的开口部27A的情况相同,与将各中央结合部34的开口部34A的开口宽度W2设为相同的情况相比,能够确保罩30安装于连接模块20的稳定性,并能提高应对蓄电元件11的电极间距的公差的灵活性。也就是说,若全部中央结合部34的开口部34A的开口宽度都较大,则应对该公差的灵活性提高,但罩30的安装稳定性降低。此外,并不局限于该结构,也可以将中央结合部34的各开口部34A的开口宽度W2设为相同。
另外,中央罩部31C具有用于相对于连接模块20来进行蓄电元件11的排列方向(箭头X方向)上的定位的定位部36。在本实施方式中,定位部36由一对棒状的突起部36构成。在将罩30安装于连接模块20上时,棒状的突起部36插入于连接模块20的定位槽29中。
像这样,由于中央罩部31C具有定位部36,因此在将罩30安装于连接模块20时,能够将中央罩部31C固定于连接模块20。由此罩30的安装作业变得高效。另外,第一罩部31A和第二罩部31B并非固定于连接模块20,但中央罩部31C借助定位部36固定于连接模块20,因此罩30的安装状态变得稳定。此外,也可以不设置定位部36。
5.连接模块用罩组装于连接模块的组装方法
接下来,说明连接模块用罩30组装于连接模块20的组装方法。此外,该组装方法为一个例子,并不局限于该方法。
首先,如图2所示,准备在收容箱16内收容有第一蓄电元件列12A和第二蓄电元件列12B的蓄电元件组10。
接下来,在蓄电元件组10的各蓄电元件11的形成有电极端子14的面上组装连接模块20。此时,在将蓄电元件组10的各电极端子14插通于汇流条21的端子插通孔21H中之后,在各电极端子14上安装螺母。
与组装连接模块20同时或者在其前后,借助结合部33和中央结合部34将各罩部(31A、31B、31C)结合,准备好图9所示的罩30。接下来,将中央罩部31C的一对定位部36插入于连接模块20的定位槽29中,对罩30进行定位。接下来,使第一罩部31A的卡定部32和第二罩部31B的卡定部32与连接模块20的被卡定部27卡定,由此将罩30组装于连接模块20。由此,完成图1所示的蓄电模块M1。
6.本实施方式的效果
根据本实施方式,连接模块用罩30由与第一汇流条列22A对应的第一罩部31A、与第二汇流条列22B对应的第二罩部31B以及中央罩部31C构成。此时,第一罩部31A以能够相对移动的方式经由中央罩部31C间接地与第二罩部31B结合。
具体而言,第一罩部31A与中央罩部31C借助第一罩部31A的第一结合部33A和中央罩部31C的中央结合部34结合得能够相对移动。另外,第二罩部31B与中央罩部31C借助第二罩部31B的第二结合部33B和中央罩部31C的中央结合部34结合得能够相对移动。因此,第一罩部31A与第二罩部31B经由中央罩部31C结合得能够相对移动。例如,在第二罩部31B不移动的情况下(固定状态),第一罩部31A能够相对于第二罩部31B移动。或者,相反,在第一罩部31A不移动的情况下(固定状态),第二罩部31B能够相对于第一罩部31A移动。
另外,第一罩部31A也以能够相对移动的方式与连接模块的一端部(第一汇流条列22A)卡定,第二罩部31B也以能够相对移动的方式与连接模块20的另一端部(第二汇流条列22B)卡定。因此,即使在第一汇流条列22A和第二汇流条列22B与蓄电元件11的电极间距的公差对应地移动的结构中,第一罩部31A和第二罩部31B也能分别独立地追随连接模块20的因电极间距的公差所致的移动而移动。即,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连接模块用罩30,能够针对由2列(多列)蓄电元件列(12A、12B)构成的蓄电元件组10,利用分割罩30并将各罩30设定为能够分别独立地移动的简单的结构来应对蓄电元件11的电极间距的公差。
另外,第一罩部31A与第二罩部31B经由中央罩部31C间接地结合得能够相对移动。因此,即使在蓄电元件列12的列数例如从2列增加至3列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仅变更(设计变更)中央罩部31C的大小来进行对应。即,与罩30由第一罩部31A和第二罩部31B构成的情况相比,通过夹设中央罩部31C,能够针对蓄电元件列的列数的变化来减少罩30的设计变更。
另外,第一罩部31A的卡定部32和第二罩部31B的卡定部32由板部32A和形成于板部32A的爪部32B构成,连接模块20的被卡定部27由从汇流条保持部23突出、且供卡定部32卡定的弯曲壁27构成。而且,弯曲壁27包括开口部27A,所述开口部27A供卡定部32插入,且具有比卡定部的板部32A的板宽度W3大的开口宽度W4。因此,能够以简单的结构形成第一罩部31A和第二罩部31B与汇流条保持部23之间的能够相对移动的卡合。此外,卡定部32和被卡定部27的结构并不局限于此。
另外,第一罩部31A的第一结合部33A和第二罩部31B的第二结合部33B包括与中央罩部31C的中央结合部34锁定嵌合的嵌合爪部33N。而且,中央结合部34包括:开口部34A,供嵌合爪部33N嵌合,且具有比嵌合爪部33N的爪宽度W1大的开口宽度W2;及锁定部34B,形成于开口部34A内,对嵌合爪部33N进行锁定。因此,能够以简单的结构形成第一罩部31A和第二罩部31B与中央罩部31C之间的能够相对移动的结合。此外,第一结合部33A、第二结合部33B以及中央结合部34的结构并不局限于此。
<其他实施方式>
本发明并不限定为由上述记述和附图说明的实施方式,例如如下所示的实施方式也包含于本发明的技术范围中。
(1)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由第一罩部31A、第二罩部31B以及中央罩部31C三个分割出的罩部构成连接模块用罩30的例子,但并不局限于此。连接模块用罩30可以省略中央罩部31C,而由第一罩部31A和第二罩部31B构成。换言之,也可以是第一罩部31A的第一结合部33A以能够相对移动的方式直接与第二罩部31B结合、且第二罩部31B的第二结合部33B以能够相对移动的方式直接与第一罩部31A结合的结构。在该情况下,通过将第二结合部33B的结构例如设定为与中央结合部34相同的结构,由此能够将第一罩部31A和第二罩部31B结合得能够相对移动。
即,第一罩部31A的第一结合部33A只要是以能够相对移动的方式直接或间接地与第二罩部31B结合的结构即可。另外,第二罩部31B的第二结合部33B只要是以能够相对移动的方式直接或间接地与第一罩部31A结合的结构即可。
附图标记说明
10…蓄电元件组
11…蓄电元件
12A…第一蓄电元件列(第一列蓄电元件列)
12B…第二蓄电元件列(最后一列蓄电元件列)
13A…第一电极端子列
13B…第二电极端子列
14A…正极电极端子
14B…负极电极端子
20…连接模块
21、21A…汇流条
22A…第一汇流条列
22B…第二汇流条列
23、23A…汇流条保持部
25…狭缝
27…弯曲壁部(被卡定部)
27A…弯曲壁部的开口部
30…连接模块用罩
31A…第一罩部
31B…第二罩部
31C…中央罩部
32…卡定部
32A…卡定部的板部
32B…卡定部的爪部
33A…第一结合部
33B…第二结合部
33N…嵌合爪部
34…中央结合部
34A…中央结合部的开口部
35…侧壁
36…定位部
M1…蓄电模块
W1…嵌合爪部的爪宽
W2…中央结合部的开口部的开口宽度
W3…板部的宽度
W4…弯曲壁部的开口部的开口宽度。

Claims (10)

1.一种连接模块用罩,安装于连接模块,所述连接模块组装于蓄电元件组,所述蓄电元件组包括多列蓄电元件列,所述蓄电元件列是多个具有正极电极端子和负极电极端子的蓄电元件排列而成的,
第一列蓄电元件列包括第一电极端子列,所述第一电极端子列在所述蓄电元件组中位于与所述蓄电元件列的蓄电元件的排列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的一端,最后一列蓄电元件列包括第二电极端子列,所述第二电极端子列在所述蓄电元件组中位于与所述蓄电元件的排列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的另一端,
所述连接模块包括将所述蓄电元件列的所述电极端子之间电连接的多个汇流条,所述多个汇流条包括与所述第一电极端子列对应的第一汇流条列和与所述第二电极端子列对应的第二汇流条列,
所述连接模块用罩具备:
第一罩部,覆盖所述第一汇流条列;及
第二罩部,覆盖所述第二汇流条列,
所述第一罩部包括:
卡定部,以能够相对移动的方式与所述连接模块的和所述排列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的一端部卡定;及
第一结合部,以能够相对移动的方式直接或间接地与所述第二罩部结合,
所述第二罩部包括:
所述卡定部,以能够相对移动的方式与所述连接模块的和所述排列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的另一端部卡定;及
第二结合部,以能够相对移动的方式直接或间接地与所述第一罩部的所述第一结合部结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模块用罩,其中,
具备中央罩部,所述中央罩部配置于所述第一罩部与所述第二罩部之间,
所述中央罩部包括中央结合部,所述中央结合部与所述第一结合部和所述第二结合部结合,以能够相对移动的方式与所述第一罩部和第二罩部结合。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模块用罩,其中,
所述第一结合部和所述第二结合部包括与所述中央结合部锁定嵌合的嵌合爪部,
所述中央结合部包括:
开口部,供所述嵌合爪部嵌合,具有比所述嵌合爪部的爪宽度大的开口宽度;及
锁定部,形成于所述开口部内,对嵌合爪部进行锁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连接模块用罩,其中,
所述中央结合部沿所述蓄电元件的排列方向设置于所述中央罩部的多处,
所述中央结合部的所述开口部的开口宽度包括不同大小的开口宽度。
5.根据权利要求2~4中任一项所述的连接模块用罩,其中,
所述中央罩部具有用于相对于所述连接模块来进行所述排列方向上的定位的定位部。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连接模块用罩,其中,
所述连接模块用罩具有覆盖所述连接模块的整个上部的形状。
7.一种连接模块,具备:
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连接模块用罩;及
多个汇流条保持部,与所述多个汇流条中的各汇流条对应地设置,对各汇流条以绝缘的方式进行保持,
与所述第一罩部的所述卡定部和所述第二罩部的所述卡定部对应的所述汇流条保持部包括被卡定部,所述卡定部以能够相对移动的方式与所述被卡定部卡定。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连接模块,其中,
所述卡定部由板部和形成于该板部的爪部构成,
所述被卡定部由从所述汇流条保持部突出而供所述卡定部卡定的弯曲壁构成,
所述弯曲壁包括开口部,所述开口部供所述卡定部插入,且具有比所述卡定部的所述板部的板宽度大的开口宽度。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连接模块,其中,
所述卡定部沿所述蓄电元件的排列方向设置于第一罩部的多处和第二罩部的多处,
所述被卡定部的所述开口部的开口宽度包括不同大小的开口宽度。
10.根据权利要求6~9中任一项所述的连接模块,其中,
在各汇流条保持部之间设置有用于应对所述蓄电元件组的层叠公差的狭缝,
所述第一罩部和所述第二罩部具有遮蔽所述狭缝的侧壁。
CN201910030794.9A 2018-01-16 2019-01-14 连接模块用罩和连接模块 Pending CN110048070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004938 2018-01-16
JP2018004938A JP6878320B2 (ja) 2018-01-16 2018-01-16 接続モジュール用カバー、および接続モジュール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048070A true CN110048070A (zh) 2019-07-23

Family

ID=6721416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030794.9A Pending CN110048070A (zh) 2018-01-16 2019-01-14 连接模块用罩和连接模块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20190221787A1 (zh)
JP (1) JP6878320B2 (zh)
CN (1) CN110048070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582754A (zh) * 2019-09-27 2021-03-30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动力排防护装置、动力电池包及车辆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210015547A (ko) * 2019-08-02 2021-02-10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이동 가능한 버스바 조립체를 구비한 배터리 팩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이차전지
CN210743992U (zh) * 2019-10-21 2020-06-12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电池模块、电池组及使用电池单体作为电源的装置
JP7400625B2 (ja) 2020-05-25 2023-12-19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電池配線モジュール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576843A (zh) * 2010-05-13 2012-07-11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罩部件以及具备该罩部件的电源装置
JP2013037986A (ja) * 2011-08-10 2013-02-21 Auto Network Gijutsu Kenkyusho:Kk カバー付き電池配線モジュール
CN103339761A (zh) * 2011-01-28 2013-10-02 株式会社自动网络技术研究所 电池连接组件
CN103703586A (zh) * 2011-06-03 2014-04-02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汇流条壳体、蓄电装置和车辆
CN103718344A (zh) * 2011-08-10 2014-04-09 株式会社自动网络技术研究所 汇流条罩及带罩的汇流条
CN104067408A (zh) * 2012-01-24 2014-09-24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汇流条模块
CN104137297A (zh) * 2012-02-28 2014-11-05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用于覆盖汇流条模块的外壳的绝缘盖
CN104170122A (zh) * 2012-02-21 2014-11-26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汇流条模块和电源单元
CN104810499A (zh) * 2014-01-27 2015-07-29 福特全球技术公司 车辆牵引电池组件和装配车辆牵引电池的方法
JP2017091948A (ja) * 2015-11-16 2017-05-25 株式会社Gsユアサ 蓄電装置、及びカバー部材
JP2017199500A (ja) * 2016-04-26 2017-11-02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接続モジュール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847377B2 (ja) * 2009-12-28 2016-01-20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電源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る車両
JP2016119184A (ja) * 2014-12-19 2016-06-30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導電部材及び配線モジュール
CN204391173U (zh) * 2015-01-08 2015-06-10 中信国安盟固利动力科技有限公司 锂电池组合框架和用该组合框架组成的动力电池系统

Patent Citation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576843A (zh) * 2010-05-13 2012-07-11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罩部件以及具备该罩部件的电源装置
CN103339761A (zh) * 2011-01-28 2013-10-02 株式会社自动网络技术研究所 电池连接组件
CN103703586A (zh) * 2011-06-03 2014-04-02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汇流条壳体、蓄电装置和车辆
JP2013037986A (ja) * 2011-08-10 2013-02-21 Auto Network Gijutsu Kenkyusho:Kk カバー付き電池配線モジュール
CN103718344A (zh) * 2011-08-10 2014-04-09 株式会社自动网络技术研究所 汇流条罩及带罩的汇流条
CN104067408A (zh) * 2012-01-24 2014-09-24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汇流条模块
CN104170122A (zh) * 2012-02-21 2014-11-26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汇流条模块和电源单元
CN104137297A (zh) * 2012-02-28 2014-11-05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用于覆盖汇流条模块的外壳的绝缘盖
CN104810499A (zh) * 2014-01-27 2015-07-29 福特全球技术公司 车辆牵引电池组件和装配车辆牵引电池的方法
JP2017091948A (ja) * 2015-11-16 2017-05-25 株式会社Gsユアサ 蓄電装置、及びカバー部材
JP2017199500A (ja) * 2016-04-26 2017-11-02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接続モジュール
WO2017187996A1 (ja) * 2016-04-26 2017-11-02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接続モジュール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582754A (zh) * 2019-09-27 2021-03-30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动力排防护装置、动力电池包及车辆
CN112582754B (zh) * 2019-09-27 2022-05-13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动力排防护装置、动力电池包及车辆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878320B2 (ja) 2021-05-26
JP2019125474A (ja) 2019-07-25
US20190221787A1 (en) 2019-07-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048070A (zh) 连接模块用罩和连接模块
CN103891007B (zh) 电池模块以及配线模块
CN102576841B (zh) 电池连接板
EP2696456B1 (en) High-voltage electrical connection box
WO2011108511A1 (ja) 電池接続アセンブリ
US10389072B2 (en) Connection module
JP2018055784A (ja) バスバーモジュール
CN104704649A (zh) 具有汇流条组件的电池模块和包括该电池模块的电池组
JP5561117B2 (ja) 組電池
CN103890994A (zh) 电源装置
CN104184004B (zh) 汇流条模块
CN109417149A (zh) 汇流条模块和电池组
CN109599728A (zh) 自对准式汇流条组件
EP3098951A1 (en) Switching substrate
CN109792028A (zh) 连接模块
CN106797005A (zh) 车载电源装置
JP2018026967A (ja) 救援端子部を備えた電気接続箱
US7186120B2 (en) Automotive relay and electrical connector box
JP6593166B2 (ja) 配線モジュール
CN109152316A (zh) 噪声滤波器和降噪单元
US9685905B2 (en) Terminal box and solar cell module
CN104685741B (zh) 电气接线箱
CN110323397A (zh) 保护件、连接模块及连接模块的端部连结构件
US11897323B2 (en) Vehicle mounting structure for power storage device
JP2017514272A (ja) 電気的接続装置及び電気的接触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