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186196B - 具备帘式气囊装置的车辆的内装结构 - Google Patents

具备帘式气囊装置的车辆的内装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186196B
CN101186196B CN2007101669639A CN200710166963A CN101186196B CN 101186196 B CN101186196 B CN 101186196B CN 2007101669639 A CN2007101669639 A CN 2007101669639A CN 200710166963 A CN200710166963 A CN 200710166963A CN 101186196 B CN101186196 B CN 10118619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vehicle roof
roof decoration
decoration spare
passenger compartm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710166963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186196A (zh
Inventor
岩山幸生
大西生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azda Moto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azda Moto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6316988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034456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Mazda Motor Corp filed Critical Mazda Motor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118619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18619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18619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186196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ir Bags (AREA)
  • Vehicle Interior And Exterior Ornaments, Soundproofing, And Insulation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具备帘式气囊装置的车辆的内装结构。该结构中,在支柱装饰件(42)的上端部上,设有靠近车顶装饰件(45)的背部以限制车顶装饰件(45)移动的限制部(42q)。采用本发明,即使车顶装饰件(45)被乘员不期然地压向反车室侧时,该车顶装饰件(45)的变形也可受到抑制。

Description

具备帘式气囊装置的车辆的内装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备帘式气囊(curtain air bag)装置的车辆的内装结构。
背景技术
车辆中,特别是汽车中,一般都装备有在发生碰撞或侧向翻车等时用于保护乘员的气囊(air bag)装置。作为这种气囊装置,已知有如下一种称作帘式气囊装置的气囊装置,即,在前后方向上有较长的尺寸,以覆盖由在前后方向上间隔设置的多块侧窗玻璃和支柱等构成的侧窗部的车内侧的面。
这样的帘式气囊,有时具有如下的结构,即,其收容在车顶侧部上,位于车顶装饰件(rooftrim)的侧端部上方,例如在支柱部处,从支柱装饰件和车顶装饰件的交界部,一边向车室侧推出支柱装饰件的侧端部一边展开。
作为这种结构,为使帘式气囊具有良好的向车室内展开的性能,有例如在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02-59802号、特开2005-313674号中所公开的结构,即,将引导该帘式气囊向车室侧展开的引导部,一体设置在支柱装饰件的上端部。
然而,车顶装饰件一般由比支柱装饰件软质的材料构成,因此,例如若车顶装饰件被乘员不期然地压向反车室侧而导致其变形时,会对气囊的展开产生不良影响,其结果,即使如上述专利文献所记载的那样设置引导部也可能无法获得良好的展开性能。此外,还有导致内装的外观恶化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抑制车顶装饰件变形的内装结构。
本发明,为一种具备帘式气囊装置的车辆的内装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柱装饰件;车顶装饰件;当规定条件成立时从支柱装饰件和车顶装饰件的交界部展开以覆盖车窗的帘式气囊;设置在上述支柱装饰件的上端部,且靠近车顶装饰件的背部以限制车顶装饰件的移动的限制部。
采用本发明,由于上述支柱装饰件的上端部上,设有靠近车顶装饰件的背部以限制车顶装饰件的移动的限制部,因此,当车顶装饰件被乘员不期然地压向反车室侧时,该车顶装饰件和限制部便相接触。因此,可抑制车顶装饰件的变形,防止车顶装饰件的外观恶化及对气囊的展开造成不良影响。
较为理想的是,上述支柱装饰件的主体部的上端部上的上述交界部附近,设有引导气囊向车室侧展开的引导部,该引导部的车室侧端部的下方,设有以从车外侧覆盖上述车顶装饰件的侧端部的状态与该侧端部卡合且气囊展开时可解除与上述车顶装饰件的侧端部的卡合的卡合部,上述限制部,从上述引导部或卡合部延伸设置。
采用该结构,由于上述支柱装饰件的主体部的上端部上的上述交界部附近,设有引导气囊向车室侧展开的引导部,因此,可良好地引导气囊展开。此外,由于在该引导部的车室侧端部的下方,设有以从车外侧覆盖上述车顶装饰件的侧端部的状态与该侧端部卡合且气囊展开时可解除与上述车顶装饰件的侧端部的卡合的卡合部,因此,在未展开时,车顶装饰件的侧端部可由卡合部良好地覆盖隐藏,从而可进一步改善车顶部的外观,同时可使气囊的展开性能更为良好。
此外,由于限制部从引导部或卡合部延伸设置,因此可简化结构。
较为理想的是,上述限制部,在支柱装饰件安装在车身上的状态下,伸出向上述车顶装饰件上形成的供上述支柱装饰件的上端部嵌入的凹切部的周缘的车室侧,在从车顶装饰件的下方安装时,可缩小该伸出量。
采用该结构,由于上述限制部,在支柱装饰件安装在车身上的状态下,伸出向上述车顶装饰件上形成的供上述支柱装饰件的上端部嵌入的凹切部的周缘的车室侧,因此,当车顶装饰件被乘员不期然地压向反车室侧时,车顶装饰件便与该伸出的部分相抵接,从而可获得前述效果。
此外,由于从车顶装饰件的下方安装时,可缩小上述伸出量,因此,在车顶装饰件安装到车顶上后,将支柱装饰件组装到支柱上时,可在上述延伸部嵌入凹切部时,不使车顶装饰件的凹切部发生破损而嵌入其中。
较为理想的是,上述限制部,由从上述支柱装饰件的主体部的上端部附近向上方延伸的立设部,和从该立设部的上端向上述车顶装饰件上形成的凹切部的周缘的车室侧沿斜下方延伸的斜设部所构成。
采用该结构,上述限制部,可由上述立设部和上述斜设部简单地构成,且不会阻碍气囊的展开。
较为理想的是,上述斜设部,可以其上端为中心向车内外方向摇动,并且上述车顶装饰件位于该摇动轨迹的外侧。
采用该结构,当气囊展开而斜设部摇动时,可防止该斜设部接触车顶装饰件,同时,可避免车顶装饰件夹入斜设部和立设部之间。即,即使设置了限制部,气囊的展开性能也不会恶化。
较为理想的是,上述限制部,向车室侧斜下侧倾斜,形成于上述引导部且可向车室侧引导气囊。
采用该结构,可简单地构成限制部,并且可改善气囊的展开性能。
较为理想的是,上述限制部,具有从上述支柱装饰件的主体部的上端部附近伸出向上述凹切部的周缘的车室侧且沿着车顶装饰件的侧端部附近部分向斜上方延伸的立设部,和从该立设部的上端向斜上方延伸的斜设部。
采用该结构,可简单地构成该限制部。此外,可改善对车顶装饰件的侧端部附近部分的支撑性能。
较为理想的是,上述限制部,设置在上述支柱装饰件的主体部的上端部上的车辆前端侧及后端侧。
采用该结构,可获得如上所述的作用效果。
较为理想的是,上述支柱装饰件的主体部的上端部上的上述交界部附近,具备引导气囊向车室侧展开的引导部,上述引导部,设置在车顶装饰件的背部,其车室侧的端部靠近车顶装饰件。
采用该结构,由于上述引导部,设置在车顶装饰件的背部,其车室侧的端部靠近车顶装饰件,因此,当车顶装饰件被乘员不期然地压向反车室侧时,该车顶装饰件和引导部的车室侧端部便相接触。从而,可抑制车顶装饰件的变形,防止车顶装饰件的外观恶化及对气囊的展开造成不良影响。另外,本发明中的“靠近”,亦包含接触状态。
较为理想的是,上述支柱装饰件上的引导部的车室侧端部的下方,设有以从车外侧覆盖上述车顶装饰件的侧端部的状态与该侧端部卡合且气囊展开时可解除与上述车顶装饰件的侧端部的卡合的卡合部。
采用该结构,在未展开时,车顶装饰件的侧端部可由卡合部良好地覆盖隐藏,从而可改善外观,同时可使气囊的展开性能更为良好。
较为理想的是,上述引导部,设置在上述支柱装饰件的主体部的上方且与之间隔一定距离,通过连接部连接于上述主体部侧,该连接部被形成为可向车室侧倾倒,以便在气囊展开时使引导部可向车室侧移位。
采用该结构,当气囊展开时,车顶装饰件的侧端部可由引导部的车室侧端部压向车室侧。
较为理想的是,上述卡合部,具有沿着上述支柱装饰件的主体部的上端缘形成且上方开口并与车顶装饰件的侧端部卡合的槽,该卡合部的槽的车外侧壁部,由上述连接部的下侧部构成。
采用该结构,由于上述卡合部,具有沿着上述支柱装饰件的主体部的上端缘形成且上方开口并与车顶装饰件的侧端部卡合的槽,因此,可容易解除车顶装饰件的侧端部的卡合。因此,当气囊展开时,该气囊向车室侧推出车顶装饰件的负担小,展开性能得以改善。此外,由于该卡合部的车外侧壁部,由上述连接部的下侧部构成,因此支柱装饰件上部的结构得以简化。
较为理想的是,上述连接部被形成为,即使在上述引导部向车室侧移位的状态下,该引导部的车室侧端部和上述卡合部的槽的车内侧的壁部上端也间隔一定距离。
采用该结构,当帘式气囊展开时,可防止车顶装饰件的侧端部夹入引导部的车室侧端部和上述卡合部的槽的车内侧的壁部上端之间。即,防止阻碍气囊的展开。
较为理想的是,上述引导部的车室侧端部内端,较之卡合部的车室侧内端更位于车室内侧。
由此,可对车顶装饰件的侧端部附近部位提供良好的支撑。
较为理想的是,上述引导部的车室侧端部,具有向车室侧延伸的延长部。
采用该结构,车顶装饰件的侧端部便由延长部的先端的一点予以支撑。因此,帘式气囊展开时,引导部的车内侧端部与车顶装饰件滑接的阻力减小,即,可使车顶装饰件易于被推向车室侧,气囊的展开性能良好。
较为理想的是,上述支柱装饰件,一边沿着车身侧部内侧面向上方移动一边安装到该内侧面上,上述引导部的引导面,以其车室侧较低的状态倾斜,并且在支柱装饰件的安装过程中,从车辆正视方向看,与上述车顶装饰件的侧端部至规定部位之间在车室侧所成的角度为大致90°以上。
采用该结构,在车顶装饰件的侧端部与引导部的引导面相抵接时易于滑动,其结果,可防止车顶装饰件的侧端部附近发生例如弯折等,同时可改善支柱装饰件的组装性能。
此外,由于上述引导部的引导面,以其车室侧较低的状态倾斜,因此,气囊可向乘员良好地展开。
附图说明
图1是处于收容状态的帘式气囊的从车室内侧观察时的简略侧视图。
图2是表示帘式气囊向车室内膨胀、展开后的状态的图,对应于图1。
图3是车身右侧部后部的从车室侧观察时的图。
图4是一实施方式的沿着图3的A-A线的剖视图(侧门省略)。
图5是沿着图3的B-B线的剖视图。
图6是沿着图3的C-C线的剖视图。
图7是图4的箭头D方向的向视图。
图8是沿着图7的E-E线的剖视图。
图9是沿着图7的F-F线的剖视图。
图10是用于说明B柱装饰件的安装的图,相当于图6。
图11是用于说明B柱装饰件的安装的图,相当于图7。
图12是表示帘式气囊展开状态的图,相当于图6。
图13是涉及延伸部的第1其它例的图,相当于图6。
图14是涉及延伸部的第2其它例的图,相当于图6。
图15是涉及延伸部的第3其它例的图,相当于图6。
图16是涉及限制部的第1其它例的图,相当于图7。
图17是涉及限制部的第2其它例的图,相当于图7。
图18是涉及限制部的第2其它例的图,相当于图9。
图19是引导部的其它例的图,相当于图8。
图20是有关上述引导部的其它例的图,相当于图7。
图21是有关上述引导部的其它例的图,相当于图9。
图22是有关上述引导部的其它例的图,相当于图6。
图23是有关上述引导部的其它例的图,相当于图10。
图24是有关上述引导部的其它例的在气囊即将展开状态下的图,相当于图6。
图25是有关上述引导部的其它例的图,相当于图12。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车辆1具有前排座椅2、设置在前排座椅2后方的第二排座椅3、设置在第二排座椅3后方的第三排座椅4。此外,该车辆1,具有作为乘员上下用的侧门的、前排座椅2的侧门5和第二排座椅3的侧门6,并且自前往后按序设有作为支柱的A柱7、B柱8、C柱9、D柱10。
上述侧门5,用于开闭位于A柱7和B柱8之间的上落用开口11,具有通过驱动而在上下方向开闭的侧窗玻璃12。另外,上述侧门6,用于开闭位于B柱8和C柱9之间的上落用开口13,具有通过驱动而在上下方向开闭的侧窗玻璃14。C柱9和D柱10之间,设有后部侧开口15,该后部侧开口15为侧窗玻璃16所覆盖。
该车辆1中,设有当发生侧面碰撞或预知要发生侧面碰撞时、或者发生侧向翻车或预知要发生侧向翻车时等,从车室内覆盖包含上述3块侧窗玻璃12、14、16在内的车身侧部内侧面的帘式气囊17。另外,C柱9的上部前方,设有通过供给路径19向帘式气囊17供给膨胀、展开用的气压的充气机(inflator)18。
帘式气囊17,折叠成蛇形折曲状或滚柱状,以呈一根棒状体的状态收容于从A柱7经车顶侧部至D柱的内部空间,并通过支架等固定在车身上。当其膨胀、展开时,如图2所示,沿着侧窗玻璃12、14、16的车室侧的面,向车室内展开,从车室侧覆盖上述侧窗玻璃12、14、16。此外,帘式气囊17,其尺寸设定为在展开状态下其下端位于各侧窗玻璃12、14、16下缘部的若干距离下方的位置。
此外,帘式气囊17,通过沿着形状大致相同的两块重合基布的外缘附近施以缝制(图示省略)而形成为袋状,来自充气机18的气体通过气体导入口可进行充填。此外,上述两块基布,如图2所示,在重合状态下被施以曲线状或闭环状的缝线17a~17e。其中,缝线17b、17d所围住的区域,形成气体无法充填的非膨胀部17f、17g,此外的部位构成气体可充填的膨胀部。另外,上述非膨胀部17f、17g的形成位置,设定在远离就座于各座椅2~4的乘员的头部的位置。通过预先设置上述非膨胀部,可使帘式气囊17尽快地膨胀、展开。此外,缝线17a、17c、17e是为抑制气体充填时帘式气囊17的车宽方向厚度变得过大而设,非膨胀部17f、 17g也具有与此相同的作用。帘式气囊17的上缘部上,沿着侧窗玻璃12、14、16的上缘,设有多个固定部P...P。此外,帘式气囊17的前端部设有系带(tether)17h,该系带17h固定在A柱7的下部。
各柱7~10,分别由支柱装饰件从车室内侧予以覆盖。例如,如图3所示,B柱8为B柱装饰件42所覆盖,C柱9为C柱装饰件43所覆盖,D柱10为D柱装饰件44所覆盖。此外,顶板(roof panel)的车室侧,为车顶装饰件45所覆盖。车顶装饰件45由弹性体等软质材料,例如以无纺布覆盖发泡聚氨酯(urethane)等的表面而制成的材料等所形成,以指压程度的外力便可较容易地产生塑性、弹性变形。各支柱装饰件,其材质比车顶装饰件45要硬,分别由硬质的合成树脂,例如聚丙烯(polypropylene)形成,以指压程度的外力不易产生塑性变形。
车身的侧面部,具有构成其内侧面的内板31和构成其外侧面的外板32,上述内、外板31、32上,分别设有对应于上述上落用开口11、13及侧窗玻璃15的开口。其中,上落用开口11、13的开口的缘部上形成的凸缘31f、32f,如图4、图5所示,相互接合。上述凸缘31f、32f两者的接合部上,固定有密封条(weather strip)35。
如图5、图6所示,内板31及外板32上在上述开口11、13间上下延伸的部分,它们的前后端相互接合,构成水平剖面为闭合剖面的B柱8的柱主体。该柱主体,如上所述,由B柱装饰件42以与内板31间隔一定距离的状态从车室侧予以覆盖。
此外,内板31及外板32上位于上述开口11、13、15的上方的部分,构成车顶侧部30,该车顶侧部30,在各支柱7、8、9、10之间,如图4所示,通过上述内板31和外板32,形成为上下端接合的闭合剖面结构体。该车顶侧部的前后延伸的空间内,设置有加强该车顶侧部30的车顶侧加强件33。外板32的车宽方向内侧端部,与构成车身的顶部外侧面的未图示的顶板的侧端部相接合。
帘式气囊17,从俯视方向看在大致前后方向上大致直线地收容于车顶侧部30,其通过夹紧件(clip)等固定件(fastener)插入设于其自身的安装片的插孔和内板31上形成的插孔而固定在内板31上。
上述密封条35上,沿着车顶侧部30的部分形成有槽状部35a,车顶装饰件45的侧端部中与各支柱装饰件卡合的部分以外的部分卡合、保持于上述槽状部35a。此外,如图5所示,上述密封条35上,沿着各支柱部的部分形成有槽部,后述支柱装饰件的前面部及后面部的车外侧端部卡合于该槽部中。
下面,对B柱装饰件42的结构以及车顶装饰件45的侧端部的支撑结构进行说明。
B柱装饰件42的主体部42a,如图5、图8所示,具有从俯视方向看与车身侧面大致平行的侧面部42b、位于该侧面部42b前后的前面部42c及后面部42d,其前后方向中间部向车内侧隆出而弯曲。
此外,B柱装饰件42上,如图6~图9所示,形成有从位于主体部42a的上端若干距离下方的位置以大致闭锁上述闭合剖面空间的状态扩展的盖状部42e。该盖状部42e的车外侧的侧端部上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前后两处,形成有向大致上方延伸的卡合脚部42f、42f,上述卡合脚部42f、42f,穿过内板31上形成的卡合孔31a、31a。
此外,B柱装饰件42上,在上述盖状部42e的下方,形成有从主体部42a的车辆前后方向大致中央向车宽方向外方(车外侧)延伸的定位用脚部42g。该定位用脚部42g,从车辆前方看呈“く”状弯折,其先端形成有定位用的卡止突起42h,该卡止突起42h,与内板31上形成的定位用卡止孔31b嵌合,并卡止在其中。
此外,B柱装饰件42上,在车顶装饰件45的背部,一体形成有从上述盖状部42e向大致上方延伸至其上方的气囊17附近的延伸部42i。该延伸部42i,具有引导部42j和连接部42k,其中,引导部42设置在上述支柱装饰件42的主体部42a的上方且与之间隔一定距离,引导气囊17向车室侧展开;连接部42k沿大致上下方向延伸,连接上述引导部42j和上述盖状部42e。
此时,引导部42j(引导面42m),以其车室侧较低的状态倾斜。另外,引导面42m向车室侧的延长线亦即气囊17的展开方向,处于高于主体部42a的侧面部42b上端的位置,以使侧面部42b不致对气囊17的展开造成障碍。
连接部42k,连接着引导部42j的车室侧端部和上述盖状部42e上从上述主体部42a向车外侧偏离若干距离的部位。此外,连接部42k,从车辆前方看,其上端侧呈“く”状向车室侧弯折,下侧部与主体部42a的侧面部42b的上端部(位于盖状部42e上方的部分)大致平行地延伸。由此,由主体部42a的上端部、盖状部42e的车室侧部位、连接部42k的下侧部部位,在引导部42j的车室侧端部的下方,形成具有沿着B柱装饰件42的主体部的上端缘向大致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上方开口的槽42n的卡合上述车顶装饰件45的侧端部的卡合部42p。换言之,该卡合部42p的车外侧的槽壁,由上述连接部42k的下侧部部位构成。
该卡合部42p,设定为槽42n的车宽方向宽度比车顶装饰件45的厚度大若干程度,以在气囊17展开时使车顶装饰件45侧端部容易向上方脱离亦即容易解除卡合。此外,通过如此将车顶装饰件45的侧端部卡合于卡合部42p中,车顶装饰件45的侧端部便呈从车外侧被覆盖的状态。
另外,如上所述,由于连接部42k从车辆前方看其上端侧呈“く”状向车室侧弯折,因此,引导部42j的车室侧端部内端,在位于B柱装饰件42的主体部42a的侧面部42b的上端侧的上下延伸方向上,较之连接部42k的下端部内端向车宽方向内方偏移规定量x。即,引导部42j的车内侧端部,在车顶装饰件45的背部,靠近车顶装饰件45的侧端部附近。此外,引导部42j的车内侧端部,较之卡合部42p的车室侧内端更位于车室内侧。
在此,对B柱装饰件42的安装进行说明,如图10所示,B柱装饰件42,一边沿着车身内侧面向上方移动一边安装到该内侧面上。此时,为使车顶装饰件45的侧端部可沿着引导部42j顺畅地滑向车室侧,在支柱装饰件42的安装过程中,上述引导部42j的引导面42m,从车辆正视方向看,与上述车顶装饰件45的侧端部至规定部位之间在车室侧所成的角度β为大致90°以上。
如图7~图9所示,在B柱装饰件42的上端部上,靠近车顶装饰件45的背部,形成有限制车顶装饰件45向车外侧移动的限制部42q、42q。
该限制部42q,在引导部42j的前端部和后端部的下方,具有:从上述盖状部42e的上侧面向上方延伸的板状的立设部42r;从该立设部42r的上端向车顶装饰件45上形成的凹切部45a的周缘的车室侧外侧沿着斜下方延伸的斜设部42s;从该斜设部42s的下端向上述凹切部45a的周缘侧延伸的第2斜设部42v。该斜设部42s,还可引导气囊17向车室侧展开。此外,第2斜设部42v,是在车顶装饰件45被推入背部侧时,为了以面来承受而设。此外,可改善为了进行维护而向下方拉下B柱装饰件42使之离开车顶装饰件45时的拆装性能。
上述限制部42q,在B柱装饰件42安装在车身上的状态下,从B柱装饰件42的上方看,向上述车顶装饰件45的凹切部45a的周缘的车室侧突出(延伸)。
此外,限制部42q,由与主体部42a一体形成的树脂制成,具有弹力,上述斜设部42s可以立设部42r的上端(弯折部)为中心在前后方向摇动,并且上述车顶装饰件45位于该摇动轨迹(图7中的点划线所示)的外侧。因此,当从车顶装饰件45的下方安装时,如图11所示,例如通过在前后方向上夹住斜设部42s以缩小斜设部42s下端的前后间隔,可减少其从上述车顶装饰件45的凹切部45a的周缘向车室侧突出的突出量(延伸量)。
下面,对帘式气囊17的展开动作进行说明。即,在帘式气囊17处于收容状态时,若侧面碰撞被测出或预知到侧面碰撞要发生、或者车辆侧翻被测出或预知到车辆侧翻要发生时等的规定条件被满足时,充气机18便被起爆。因充气机18的起爆而产生的气压,通过供给路径19供给到帘式气囊17,由此,帘式气囊17如图2所示向车室内膨胀、展开。
此时,帘式气囊17在车顶侧部30不存在支柱的部位上的向车室内的膨胀、展开,通过使车顶装饰件45的侧端部脱离密封条35的槽35a向车室侧移位来进行。另外,如上所述,由于车顶装饰件45是软质材,因此可容易地变形。
另一方面,帘式气囊17在车顶侧部30的B柱10上端部附近的膨胀、展开,如图12所示,通过使车顶装饰件45的侧端部(凹切部45a的周缘部)脱离卡合部42p的槽向车室侧移位来进行。
下面,就引导部42j关连的作用效果进行说明。
首先,由于上述引导部42j,其车室侧端部在车顶装饰件45的背部,靠近车顶装饰件45而设置,因此,当车顶装饰件45如图9的箭头H所示被乘员不期然地压向反车室侧时,该车顶装饰件45便与引导部42j的车室侧端部如虚线所示相互接触。因此,可抑制车顶装饰件45发生更大程度的变形,防止车顶装饰件45的外观恶化及对气囊17的展开造成不良影响。另外,本实施方式中,引导部42j的车内侧端部,如图9所示与车顶装饰件45间隔若干距离,不过也可以使之进一步靠近或者接触。
此外,由于引导部42j与B柱装饰件42一体形成,因此可削减零件数目简化结构。
此外,由于上述B柱装饰件42上的引导部42j下方的卡合部42p,可与上述车顶装饰件45的侧端部卡合,且气囊17展开时,该卡合部42与上述车顶装饰件45侧端部的卡合可被解除,因此,在未展开时,车顶装饰件45的侧端部可由卡合部42p良好地覆盖隐藏,从而可改善外观,同时可使气囊17的展开性能更为良好。
此外,由于上述卡合部42p具有沿着上述B柱装饰件42的主体部42a的上端缘形成且向上方开口并与车顶装饰件45的侧端部卡合的槽42n,因此可容易解除车顶装饰件45侧端部的卡合。因此,当气囊17展开时,该气囊17向车室侧推出车顶装饰件45的负担小,展开性能得以改善。此外,由于该卡合部42p的车外侧壁部,由上述连接部42k的下侧部构成,因此B柱装饰件42上部的结构得以简化。
此外,由于上述引导部42j的车室侧端部内端,较之卡合部42p的车室侧内端更位于车室内侧,故可对车顶装饰件45的侧端部附近部位提供良好的支撑。
另外,由于上述B柱装饰件42,一边沿着构成车身内侧面的内板31的内侧面向上方移动一边安装到内板3上时,上述引导部42j的引导面42m,呈其车室侧较低的倾斜状态,并且在B柱装饰件42的安装过程中,从车辆正视方向看,与上述车顶装饰件45的侧端部至规定部位之间在车室侧所成的角度β为大致90°以上,因此,在车顶装饰件45的侧端部与引导部42j的引导面42m相抵接时易于滑动,其结果,可防止因车顶装饰件45的侧端部附近发生弯折而产生挠曲皱褶等,同时可改善B柱装饰件42的组装性能。此外,无需扩大车顶装饰件45的凹切部45a便可进行安装。
此外,由于上述引导部42j的引导面42m,以其车室侧较低的状态倾斜,因此,气囊17可向乘员良好地展开。
下面,就限制部42q关连的作用效果进行说明。
首先,由于上述支柱装饰件42的上端部上,设有靠近车顶装饰件45的背部以限制车顶装饰件45移动的限制部42q,因此,当车顶装饰件45的凹切部45a的前端侧和后端侧附近被乘员不期然地压向反车室侧时,该车顶装饰件45便与限制部42q相接触。因此,可抑制车顶装饰件45的变形,防止车顶装饰件45的外观恶化及对气囊17的展开造成不良影响。
此外,由于上述支柱装饰件42的主体部42a的上端部上的支柱装饰件42与车顶装饰件45的交界部附近,设有引导气囊17向车室侧展开的引导部42j,因此,可良好地引导气囊17展开。此外,由于在该引导部42j的车室侧端部下方,设有以从车外侧覆盖上述车顶装饰件45的侧端部的状态与该侧端部卡合且气囊17展开时可解除与上述车顶装饰件45的侧端部的卡合的卡合部42p,因此,在未展开时,车顶装饰件45的侧端部可由卡合部42p良好地覆盖隐藏,从而可进一步改善车顶部的外观,同时可使气囊17的展开性能更为良好。此外,由于限制部42q与B柱装饰件42一体形成,因此可削减零件数目并简化结构。
当上述引导部42j,作为从上述B柱装饰件42的主体部42a的上端部附近向大致上方延伸的延伸部42i的一部分予以设置,且上述车顶装饰件45上形成有该延伸部42i可嵌入的凹切部45a时,由于上述限制部42q,在B柱装饰件42安装在车身上的状态下,向上述车顶装饰件45的凹切部的周缘的车室侧突出(延伸),因此,当车顶装饰件45被乘员不期然地压向反车室侧时,车顶装饰件45便与该突出的部分相抵接,从而可在车顶装饰件45的更广区域上获得前述的效果。
此外,由于从车顶装饰件45的下方安装时可缩小上述限制部42q的突出量,因此,在车顶装饰件45安装到车顶上后,将B柱装饰件42组装到B柱主体上时,可在上述延伸部42i嵌入车顶装饰件45的凹切部45a时,不使车顶装饰件45的凹切部45a发生破损而嵌入其中。另外,不仅在组装时,而且在进行维护等取下B柱装饰件42时也可获得上述效果。
此外,由于上述限制部42q,具有从上述支柱装饰件42的主体部42a的上端部附近向上方延伸的立设部42r,和从该立设部42r的上端向上述车顶装饰件45的凹切部45a的周缘的车室侧外侧沿着斜下方延伸的斜设部42s,因此,可简单地构成限制部42q,且不会阻碍气囊17的展开。
此外,由于上述斜设部42s,可以其上端为中心向车内外方向摇动,并且上述车顶装饰件45位于该摇动轨迹的外侧,因此,当气囊17展开而斜设部42s摇动时,可防止该斜设部42s接触车顶装饰件45,同时,可避免车顶装饰件45夹入斜设部42s和立设部42r之间。即,即使设置了限制部42q,气囊17的展开性能也不会恶化。
此外,本实施方式中,B柱装饰件42的上端部前部(主体部42a的前面部42c的上端侧),从车宽方向看(侧视)向斜前方侧大幅度弯曲,同时上端部后部(主体部42a的后面部42d的上端侧),从车宽方向看(侧视)向斜后方大幅度弯曲,从而改善了B柱装饰件42的外观性,不过,这样的设计特别能有效地应用于本实施方式。此外,采用这样的设计形状,由于车顶装饰件45的凹切部45a,从俯视方向看,呈车宽方向外侧被凹切的大致“コ”状而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呈长形状,因而刚性较低,因此可改善气囊17的展开性能。
此外,本实施方式中,如图7所示,由于限制部42q和车顶装饰件45所成的角度α从车辆侧视方向看呈大致90°,因此,当车顶装饰件45的凹切部45a的前端侧附近或后端侧附近如箭头G所示受到来自斜下方的按压时,可有效地予以对抗。
此外,由于限制部42q位于引导部42j的前后端部的下方,因此,当B柱装饰件42向上方移动时,引导部42j的车宽方向外侧端部,与限制部相抵接,从而抑制引导部42j的进一步的变形。此外,由于该限制部42q无法突出在引导部42j的引导面m的上方,因此不会对气囊17的展开造成障碍。
延设部的其它例
在此,就具有上述引导部42j的延设部42i的其它例,举几个例子进行说明。在说明中,对相同的部分使用相同的符号。
首先,第1其它例中,如图13所示,连接部42k’的上端位置较低,相应地引导部42j’的下端侧上下直立,较长。而且,具有引导面42m’的引导部42j’的车内侧端部,较之连接部42k’的下端向车室侧突出规定量x,接近车顶装饰件45。由此,当车顶装饰件45的侧端部附近被推向车宽方向外侧时,抵接范围更大。
第2其它例中,如图14所示,引导部42j”的车内侧端部形成为圆弧状,并且连接部42k”也形成为与之相连续的圆弧状。而且,具有引导面42m”的引导部42j”的车内侧端部,较之连接部42k”的下端向车室侧突出规定量x,接近车顶装饰件45。由此,当车顶装饰件45的侧端部附近被推向车宽方向外侧时,抵接范围较之点接触时更大。此外,由于引导部42j”的车内侧端部与连接部42k”的接合部呈圆弧状,因此帘式气囊17展开时,与车顶装饰件45滑接的阻力减小,即,可使车顶装饰件45易于被推向车室侧,气囊17的展开性能良好。
第3其他例中,如图15所示,引导部42j
Figure 2007101669639_0
的车室侧端部,具有从该引导部42j和连接部42k的接合部向车室侧延伸的延长部42y。而且,具有引导面42m
Figure 2007101669639_3
的引导部42j
Figure 2007101669639_4
的车内侧端部,较之连接部42k
Figure 2007101669639_5
的下端向车室侧突出规定量x,接近车顶装饰件45。采用上述结构,车顶装饰件45的侧端部便由延长部42y的先端的一点予以支撑。因此,帘式气囊17展开时,引导部42j
Figure 2007101669639_6
的车内侧端部与车顶装饰件45滑接的阻力减小,即,可使车顶装饰件45易于被推向车室侧,气囊17的展开性能良好。
此外,可扩大B柱装饰件42的主体部42a的上端和延长部42y内端的间隔y。由此,气囊17展开时,使车顶装饰件45的侧端部易于脱离卡合部42p。
限制部的其它例
下面,就上述限制部42q的其它例,举几个例子进行说明。在说明中,对相同的部分使用相同的符号。
首先,第1其它例中,如图16所示,限制部42q’,在引导部42j的前端部及后端部的下方,具有:从盖状部42e的上侧面向上方且前方及后方、亦即向车顶装饰件45的凹切部45a的周缘的车室侧沿着上述车顶装饰件45的侧端部附近部分延伸而向斜上方延伸的板状的立设部42r’;从立设部42r’的上端向上方且后方及前方、亦即向上述车顶装饰件45的凹切部45a的周缘侧沿斜上方延伸的斜设部42s’。
由此,可简单地构成限制部42q’。此外,由于限制部42q’的立设部42r’沿着车顶装饰件45的侧端部附近部分向斜上方延伸,因此,可改善对车顶装饰件45的侧端部附近部分的支撑性能。
此外,由于限制部42q’由与主体部42a一体形成的树脂制成,因而具有弹力,因此,限制部42q’整体可以立设部42r’的下端为中心在前后方向摇动。
由此,与上述基本例同样,可达成限制部42q’的基本效果,同时,通过将上述限制部42q’的斜设部42s’推向车顶装饰件45的凹切部45a的内侧,可使B柱装饰件42安装到车身上的安装性能及其维护性能良好。
此外,限制部42q’,当车顶装饰件45的凹切部45a附近被推向背面侧后,便会在立设部42r’的弹力作用下向车室侧反弹。即,车顶装饰件45,即使一时变形,也会恢复到变形前的状态。
此外,由于限制部42q’的斜设部42s’越靠近车室侧越低,因此,还可引导帘式气囊17向车室侧展开。
第2其他例中,如图17、图18所示,限制部42q”,形成在上述引导部42j侧。即,该限制部42q”由从上述引导部42j的前端部及后端部向前下方及后下方延伸的板状的斜设部42s”构成。
由此,较之基本例、第1例,可更为简单地构成限制部42q”。此外,通过该斜设部42s”可引导帘式气囊17向车室侧展开,改善气囊17的展开性能。
此外,由于限制部42q”由与引导部42j一体形成的树脂制成,因而具有弹力,因此,斜设部42s”可以限制部42q”的上端为中心在前后方向摇动。
由此,与上述基本例同样,可达成限制部42q”的基本效果,同时,通过将上述限制部42q”的斜设部42s”推向凹切部45a的内侧,可使B柱装饰件42安装到车身上的安装性能及其维护性能良好。
另外,上述各例中,限制部通过一体形成于B柱装饰件42上端部的立设部、斜设部构成,不过,亦可取代该构成而通过在B柱装饰件42的上端部附近设置扩展到车顶装饰件45的凹切部45a周缘的车室侧的海绵等来构成限制部件。
引导部的其它例
下面,对引导部42j的其它例进行说明。在说明中,对与上述的部分相同的部分使用相同的符号。
本其它例中,如图19~图22所示,用于将B柱装饰件42固定于B柱8的内板31上的卡合脚部42t、42t,从引导部42j的上端部上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前后两处向大致上方延伸。上述卡合脚部42t、42t,穿过内板31上形成的卡合孔31a。即,本例中,引导部42j
Figure 2007101669639_7
’的上端部限制在内板31中。
此外,引导部42j
Figure 2007101669639_8
’上,从俯视方向看,在对应于限制部42q的位置设有切除部42u、42u。
此外,还设有将连接部42k的下侧部和限制部42q的立设部42r的下侧部相连接的横连接部42w。
此外,B柱装饰件42的下部,相对于内板31可移动地安装在该内板31上。
采用上述结构,如图23所示,当安装B柱装饰件时,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车顶装饰件45的侧端部便沿着引导部42j
Figure 2007101669639_9
’的引导面42m向室内侧移动,车顶装饰件45的变形等得以防止。此时,由于从车辆正视方向看,引导面42m与上述车顶装饰件45的侧端部至规定部位之间在车室侧所成的角度β为大致90°以上,因此可获得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
此外,如图24所示,帘式气囊17展开时,亦即当发生侧面碰撞,有一个使B柱装饰件42向B柱8的延伸方向(大致上方)移动的冲击力作用在该装饰件42上时,上述定位用脚部42g的定位用卡止突起42h与内板31的定位用卡止孔31b的卡合被解除,B柱装饰件42便相对于支柱主体向上方移动,不过,由于B柱装饰件42由树脂制成,具有弹性,此时,连接部42k向车室侧倾倒,同时引导部42j
Figure 2007101669639_10
’向车室侧移位,由此,车顶装饰件45的侧端部通过引导部42j
Figure 2007101669639_11
’的车室侧端部被推向车室侧。因此,便促进了车顶装饰件45的侧端部从卡合部42p中脱离,如图25所示,帘式气囊17从B柱装饰件42的主体部42a上端和车顶装饰件45的侧端部的交界部良好地展开。
上述结构中,上述连接部42k被形成为,即使在上述引导部42j
Figure 2007101669639_12
’向车室侧移位的状态下,该引导部42j
Figure 2007101669639_13
’的车室侧端部和上述卡合部42p的槽42n的车内侧的壁部上端也间隔一定距离。由此,当帘式气囊17展开时,可防止车顶装饰件45的侧端部夹入引导部42
Figure 2007101669639_14
’的车室侧端部和上述卡合部42p的槽42n的车内侧的壁部上端之间。即,防止阻碍气囊17的展开。
此外,由于上述卡合部42p具有沿着上述B柱装饰件42的主体部42a的上端缘形成且向上方开口并与车顶装饰件45的侧端部卡合的槽42n,因此可容易地解除车顶装饰件45侧端部的卡合。因此,当气囊17展开时,该气囊17向车室侧推出车顶装饰件45的负担小,展开性能得以改善。此外,由于该卡合部42p的车外侧壁部,由上述连接部42k的下侧部构成,因此B柱装饰件42上部的结构得以简化。
此外,通过引导部42j
Figure 2007101669639_15
’如上述那样向上方且车室侧移动,如图24所示,即将开始展开的气囊17的下端侧向车室侧移位而从虚线所示的状态转到实线所示的状态,即,气囊17的展开方向指向车室侧,由此,也可使气囊17的展开性能良好。
另外,车顶装饰件45的侧端部和卡合部42p的槽42n的槽底之间,有时会因B柱装饰件42的尺寸误差或低温时的冷缩等而相离一定距离。此时,车顶装饰件45的侧端部,有可能在向上顶推时难以接触槽42n的槽底,从而难以从卡合部42p中脱离,然而,若采用本实施方式,即使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引导部42j’的车室侧端部的移位,从而推压车顶装饰件45的侧端部附近,该车顶装饰件45的侧端部也就易于脱离。因此,可确保气囊17良好的展开性能。
此外,由于引导部42j
Figure 2007101669639_17
’上设有凹切部42u、42u,并设有横连接部42w、42w,因此,向上顶推时,限制部42q可突出在引导部42j
Figure 2007101669639_18
’的引导面42m的上方,有利于引导部42j
Figure 2007101669639_19
’向上方及车室侧变形。
另外,本例中,如上所述,引导部42j
Figure 2007101669639_20
’上设有凹切部42w、42w,不过,不设置亦可,此时,限制部42q、42q位于引导部42j
Figure 2007101669639_21
’的前后端部下方,可抑制引导部42j
Figure 2007101669639_22
’的变形,同时可防止限制部42q、42q对气囊17的展开造成障碍。
另外,各种其它例同样可应用于本例中。此时,在延伸部的上述其它例中,也可获得如上述图24、图25所示的、当受到冲击负荷作用B柱装饰件42向上方移动时引导部42j
Figure 2007101669639_23
’的车内侧端部向车室侧移位这样的作用及其所伴随的效果(图示省略)。
此外,如上所述,引导部或限制部(延伸部)与B柱装饰件一体形成,不过,引导部也可设定为与B柱装饰件为别个的部件,在通过临时固定而将引导部等以及B柱装饰件设置在车身上后,再通过螺丝或夹紧件等紧固成一体。
本发明,可广泛应用于具有从支柱装饰件和车顶装饰件的交界部展开的帘式气囊的车辆。

Claims (6)

1.一种具备帘式气囊装置的车辆的内装结构,其特征在于:
包括,
支柱装饰件;
车顶装饰件;
帘式气囊,当规定条件成立时从支柱装饰件和车顶装饰件的交界部展开以覆盖车窗;
限制部,设置在上述支柱装饰件的主体部的上端部,且靠近车顶装饰件的背部以限制车顶装饰件的移动,
上述支柱装饰件的主体部的上端部上的上述交界部附近,设有引导气囊向车室侧展开的引导部,
上述引导部的车室侧端部的下方,设有以从车外侧覆盖上述车顶装饰件的侧端部的状态与该侧端部卡合且气囊展开时可解除与上述车顶装饰件的侧端部的卡合的卡合部,
上述限制部,从上述引导部或卡合部延伸设置,在支柱装饰件安装在车身上的状态下,伸出向上述车顶装饰件上形成的供上述支柱装饰件的主体部的上端部嵌入的凹切部的周缘的车室侧,在从车顶装饰件的下方安装时,能缩小该伸出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备帘式气囊装置的车辆的内装结构,其特征在于:
上述限制部,由从上述支柱装饰件的主体部的上端部附近向上方延伸的立设部,和从该立设部的上端向上述车顶装饰件上形成的凹切部的周缘的车室侧沿斜下方延伸的斜设部所构成。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具备帘式气囊装置的车辆的内装结构,其特征在于:
上述斜设部,可以其上端为中心向车内外方向摇动,并且上述车顶装饰件位于该摇动轨迹的外侧。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备帘式气囊装置的车辆的内装结构,其特征在于:
上述限制部,向车室侧斜下侧倾斜,形成于上述引导部且可向车室侧引导气囊。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备帘式气囊装置的车辆的内装结构,其特征在于:
上述限制部,具有从上述支柱装饰件的主体部的上端部附近伸出向上述凹切部的周缘的车室侧且沿着车顶装饰件的侧端部附近部分向斜上方延伸的立设部,和从该立设部的上端向斜上方延伸的斜设部。
6.根据权利要求1或5所述的具备帘式气囊装置的车辆的内装结构,其特征在于:
上述限制部,设置在上述支柱装饰件的主体部的上端部上的车辆前端侧及后端侧。
CN2007101669639A 2006-11-24 2007-11-07 具备帘式气囊装置的车辆的内装结构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18619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6-316987 2006-11-24
JP2006316988A JP5034456B2 (ja) 2006-11-24 2006-11-24 カーテンエアバッグ装置を備えた車両の内装構造
JP2006316987A JP5034455B2 (ja) 2006-11-24 2006-11-24 カーテンエアバッグ装置を備えた車両の内装構造
JP2006-316988 2006-11-24
JP2006316988 2006-11-24
JP2006316987 2006-11-24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186196A CN101186196A (zh) 2008-05-28
CN101186196B true CN101186196B (zh) 2012-04-18

Family

ID=3947888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7101669639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186196B (zh) 2006-11-24 2007-11-07 具备帘式气囊装置的车辆的内装结构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5034455B2 (zh)
CN (1) CN101186196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852501B2 (ja) * 2007-09-10 2012-01-11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用内装部材
DE102009011481B4 (de) * 2009-03-06 2015-02-19 Autoliv Development Ab Befestigungsbeschlag und Befestigungsvorrichtung zur Befestigung eines Airbags an einer Fahrzeugstruktur
JP5635759B2 (ja) 2009-10-15 2014-12-03 学校法人慶應義塾 積層半導体集積回路装置
EP2705987B1 (en) * 2011-05-02 2015-06-24 Toyota Jidosha Kabushiki Kaisha Automotive ceiling material temporarily locating structure, and method of assembling automotive ceiling material
CN103204130B (zh) * 2013-01-10 2015-06-10 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杭州分公司 一种侧气帘的导向结构
JP6167578B2 (ja) * 2013-03-14 2017-07-26 スズキ株式会社 カーテンエアバッグ格納構造
KR102203274B1 (ko) * 2014-08-27 2021-01-18 현대모비스 주식회사 차량의 커튼 에어백
JP6222156B2 (ja) * 2015-04-07 2017-11-01 マツダ株式会社 車両の乗員保護装置
CN107264432A (zh) * 2016-04-07 2017-10-20 福特环球技术公司 车顶内饰组件、包含其的车辆系统以及其制备方法
KR102064843B1 (ko) * 2018-04-23 2020-01-10 아우토리브 디벨롭먼트 아베 자동차의 에어백 장치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904992A2 (en) * 1997-09-26 1999-03-31 Toyota Jidosha Kabushiki Kaisha Placement structure for head-protecting air bag body
US6893042B1 (en) * 1999-09-10 2005-05-17 Renault Assisting device for unfolding a motor vehicle inflatable airbag
CN1689872A (zh) * 2004-04-27 2005-11-02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乘员约束装置
DE102004028513A1 (de) * 2004-06-11 2005-12-29 Volkswagen Ag Sicherheitseinrichtung für ein Fahrzeug, insbesondere für ein Kraftfahrzeug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362287A (ja) * 2001-06-11 2002-12-18 Honda Motor Co Ltd 乗員拘束装置
JP4371896B2 (ja) * 2004-05-14 2009-11-25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装置の取付構造
US7607684B2 (en) * 2006-03-20 2009-10-27 Nissan Technical Center North America, Inc. Integrated inflatable curtain deployment ramp into vehicle body trim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904992A2 (en) * 1997-09-26 1999-03-31 Toyota Jidosha Kabushiki Kaisha Placement structure for head-protecting air bag body
US6893042B1 (en) * 1999-09-10 2005-05-17 Renault Assisting device for unfolding a motor vehicle inflatable airbag
CN1689872A (zh) * 2004-04-27 2005-11-02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乘员约束装置
DE102004028513A1 (de) * 2004-06-11 2005-12-29 Volkswagen Ag Sicherheitseinrichtung für ein Fahrzeug, insbesondere für ein Kraftfahrzeug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JP特开2002-59802A 2002.02.26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08126934A (ja) 2008-06-05
JP5034455B2 (ja) 2012-09-26
CN101186196A (zh) 2008-05-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186196B (zh) 具备帘式气囊装置的车辆的内装结构
EP1925510B1 (en) Interior structure of vehicle equipped with curtain airbag device
US8297676B2 (en) Vehicle interior trim panel
US8303010B2 (en) Vehicle interior trim panel
EP0904992A2 (en) Placement structure for head-protecting air bag body
EP1686017A1 (en) Airbag and airbag apparatus
EP1837251B1 (en) Structure of rear portion of vehicle furnished with curtain airbag apparatus
CN102667183A (zh) 卡夹
JP2006088764A (ja) カーテンエアバッグ装置及び車両
EP1953046B1 (en) Vehicle occupant restraint system
CN101346261A (zh) 气囊装置
US8801031B1 (en) Inflatable restraint deployment ramp
US7159895B2 (en) Occupant restraint system
US9022421B2 (en) Inflatable restraint deployment ramp
CN101386286B (zh) 用于车辆的内饰件及其安装方法
JP5148927B2 (ja) 自動車のピラートリム
JP5206148B2 (ja) 車両の内装構造
US20230067893A1 (en) Vehicle occupant restraint system having front airbag and side airbag
JP2002220024A (ja) 乗員拘束装置
CN1718987A (zh) 车门结构
JP2005145112A (ja) 車両のヘッドライニング構造
EP3628542A1 (en) Upper interior structure for a vehicle, and vehicle
JP4317066B2 (ja) 自動車の側突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JP4478829B2 (ja) エアバッグドア
JP4475086B2 (ja) エアバッグの格納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20418

Termination date: 2021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