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180144B - 3块式方形罐子及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3块式方形罐子及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180144B
CN101180144B CN2006800168631A CN200680016863A CN101180144B CN 101180144 B CN101180144 B CN 101180144B CN 2006800168631 A CN2006800168631 A CN 2006800168631A CN 200680016863 A CN200680016863 A CN 200680016863A CN 101180144 B CN101180144 B CN 10118014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quare
trunk
mould
film
pie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680016863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180144A (zh
Inventor
弘津宗光
金田进一
白根然朗
大堀圭
户田均
石井将之
安田范史
加藤久�
岩井田学
山本康一
毛利茂昭
山上武
小山茂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Toyo Seikan Group Holdings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Toyo Seikan Kaisha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5144414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241063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5144490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4855712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5144407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4873883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Toyo Seikan Kaisha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claimed from PCT/JP2006/309757 external-priority patent/WO2006123666A1/ja
Publication of CN10118014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18014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18014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180144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Sealing Battery Cases Or Jackets (AREA)
  • Mounting, Exchange, And Manufacturing Of Di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3块式方形罐子,它是一种新型罐子,消除了以往3块式方形罐子存在的躯干接合部问题(接合缺陷),而且解决了2块式罐子存在的罐体强度不够问题,用作电池或电气机器的外壳时,也具有优良的防止漏液性能、罐体强度和散热性等。因此,本发明的3块式方形罐子是由至少在单面上形成了有机膜层的铝板组成圆形坯料,对该坯料进行深冲成形加工,形成有机膜层在罐子内侧的带底圆形罐子,并切掉该带底圆形罐子的罐底,制成侧面无缝的圆筒之后,将圆筒变成方形,加工成侧面无缝的方形躯干部,并在两端开口部实行缩颈加工,形成颈口,而且通过有机化合物将顶盖与底盖双层卷压和安装在两端开口部。

Description

3块式方形罐子及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消除了罐子躯干接合部的接合缺陷、具有优良罐体强度的新型方形罐子,同时涉及一种也可以用作电池外壳或各种电动机器用外壳的3块式方形罐子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由于电气技术的进步,电子机器的高性能化、小型化、高能量化、便携化不断发展,电动汽车(例如所谓的混合动力车)的性能不断提高,从而用作驱动这些电子机器和电动汽车的电源,各种电池特别是电双层电容要求使用的外壳具有很高的罐体强度、防止漏液性能、密封性以及散热性等。 
电池外壳或各种电动机器用外壳的防填充物泄漏性能或密封性要求在填充发电要素后,填充物长期不泄漏,可以保持很高的密封性,而这些多取决于罐子躯干部的接合状态、以及罐子躯干部与盖子之间的封口状态等。 
一般情况下,3块式金属罐子通过焊接、粘接、铆接等方式连接和形成罐子躯干部的侧面(侧面有接缝),并在罐子躯干部的两端开口部具有安装了顶盖及底盖的接合部。 
3块式罐子由于存在罐子躯干部的侧面接缝以及与盖子的接合部,因此容易因为接合不良而造成泄漏,但也有一个优点,即,顶盖及底盖连接在罐子躯干部的两端开口部,加固了罐子躯干的形状,提高了罐体的抗变形强度。 
此外,为了进一步提高罐体强度,大家都知道可以围绕罐子躯干部一周形成所谓加强筋的凹凸部分,但形成该加强筋后容易降低上述罐子躯干部中侧面接缝处的密封性。 
大家都知道,还有一种金属罐子,是由2个部件构成的2块式罐子,对平板胚料进行拉伸或变薄拉伸成形,形成圆形或方形的带底的罐子,然后在该罐子的开口部装上顶盖。大家还都知道,2块式罐子只在深冲成形的开口部装上顶盖,因此深冲时形成的罐子底部一侧形状受到模具设计或深冲用材料等条件的限制,很难提高底部一侧的刚性。 
另外,3块式或2块式罐子中,一般是使用激光焊接、铆接、双层卷边等方法作为在开口部安装盖子的封口方法。 
而且,对多个电池进行连接使用时,方形电池外壳与圆筒形电池外壳相比,可以无缝配置在一起,提高了体积效率,从这个观点来看,人们也将电池外壳的外观形状设计成方形。 
将上述金属罐子用作电动机器外壳的例子有日本专利特开2002-343310号公报(专利文献1)中提出的2块式罐子,它在外壳主体与盖子材料之间夹塞绝缘体,通过双层卷边将开口部封死。 
此外,日本专利第3427216号公报(专利文献2)中提出了一种电池外壳方案,它是预先在金属板上涂敷一层聚丙烯薄膜等树脂皮膜,然后在封口时使它发挥密封圈的作用。 
上述专利文献1及专利文献2中提出的2块式罐子都是通过双层卷压的方式封住开口部,虽然提高了防止漏液性能,但电池外壳或电动机器用外壳所要求的特性并不仅仅是罐体的防止漏液性能及体积效率。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罐子,它进一步增强了收纳外壳所要求的特性即罐体强度;并提供一种同时具备较高散热性等特性的罐子,以解决近期电池高能量化所带来的发热增大问题。 
此外,本发明的其他目的在于提供一种3块式方形罐子,它继续发挥了3块式罐子具有的长处,并且消除了罐子躯干接合部(侧面接缝)的问题(接合缺陷)。 
进而,本发明的其他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3块式方形罐子,它解决了2块式罐子中由于带底部分的结构限制而带来的罐体强度不够问题。 
继而,本发明的其他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3块式方形罐子,其作为各种电池外壳或电动机器外壳等收纳外壳,也具有优异的防止漏液性能、罐 体强度、散热性等。 
继而,本发明的其他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电池用容器,它对主要成分是高腐蚀性碳酸丙烯盐的电解液具有优异的耐腐蚀性。 
尤其,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四个角落部具有优异耐腐蚀性的电池用容器。 
继而,本发明的进一步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可以将方形罐子也缩颈加工成稳定形状的缩颈方法。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02-343310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第3427216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权利要求1的3块式方形罐子,其特征在于,在侧面无缝的方形躯干部的两端开口部通过实施缩颈加工而形成颈口,并通过有机化合物将在中央部设置有通过绝缘体安装电极的贯通孔的顶盖与底盖,双层卷压和安装在该方形躯干部的两端开口部;该方形罐子由至少在该方形躯干、顶盖以及底盖的内面形成了有机膜层的铝板组成。 
因此,方形躯干部与顶盖、底盖的铝板上形成有一层聚酯薄膜等有机膜层,通过有机化合物进行双层卷压后,可以有效防止液体泄漏,而且罐子侧面不再有以往3块式罐子存在的接缝,因此不会有容易在接缝部产生的、由于树脂涂膜等不良缺陷而造成的腐蚀现象;由于在给双层卷压在方形躯干部两端开口部的顶盖和底盖双方安装电极时,是通过绝缘体安装在中央部的贯通孔上,因此可以使电极与罐体彻底绝缘。 
权利要求2的3块式方形罐子,其特征在于,在权利要求1中,上述侧面无缝的方形躯干部是对圆形胚料进行深冲成形加工,形成带底的圆形罐子,切掉该底部,将侧面无缝的圆筒变成方形,并在两端设置开口部,对该开口部实行缩颈加工,形成颈口。 
由于是对圆形胚料进行深冲成形加工,形成带底的圆形罐子,并切断该底部,把无底的圆筒变成方形,因此没有使用复杂的方形拉伸模,从而 消除了躯干部的拉伸褶皱等由于拉伸不良而造成的缺陷部分。 
一般情况下,方形罐子是将矩形胚料变圆,实施接合,形成圆筒后再形成方形,依次进行变形,或者使用方形拉伸模而形成方形罐子,与此相对,本发明是深冲成形后切掉带底圆形罐子的底部,变成无底圆筒后再变为方形,形成侧面无缝的方形躯干部,并在两端开口部实行缩颈加工,双层卷压和安装顶盖与底盖,因此能够方便地形成长、宽、高尺寸灵活多变的3块式方形罐子。 
权利要求3的3块式方形罐子,其特征在于,在权利要求1中,上述侧面无缝的方形躯干部是对圆形胚料进行深冲成形加工,形成带底的圆形罐子,切掉该底部,将侧面无缝的圆筒变成方形,并在两端设置开口部,对该开口部实行缩颈加工形成颈口后,绕该方形躯干部一周形成多条加强筋。 
绕方形躯干部一周形成了多条加强筋后,加强筋不仅增加了罐壁刚性,提高了罐体强度(对抗内压及外压的变形、坠落强度等),而且在用作电池外壳等情形时,加强筋还增加了罐壁的表面积,提高了散热性,从而能够延长电池寿命,抑制罐体树脂薄膜密合不良等现象。 
而且在配置多个电池外壳时,在相邻加强筋的谷底部分形成不会接触的空隙,使空气能够对流,因此可以更加有效地散热。 
权利要求4的3块式方形罐子,其特征在于,在权利要求1~3的任何一项中,上述3块式方形罐子的顶盖或底盖由覆盖了非延伸聚酯薄膜的铝板组成,该薄膜通过成形前的预加热处理,将结晶化程度控制在20~40%的范围内。 
由此,可以防止盖子成形时覆盖的薄膜起皱。 
权利要求5的3块式方形罐子,其特征在于,在权利要求1~3的任何一项中,上述3块式方形罐子是一种电池用容器,它由至少在上述方形躯干、顶盖以及底盖的内面覆盖了以下双轴延伸聚酯薄膜的铝板组成。 
这里,双轴延伸的聚酯薄膜具有符合 
5≥IA/IB≥1 
的X线折射强度比,IA表示与聚酯薄膜表面平行的、面间隔约为0.34nm(CuKαX线折射角为24°到28°)的折射面上X线的折射强度,IB表示与聚酯薄膜表面平行的、面间隔约为0.39nm(CuKαX线折射角为21.5°到24°)的折射面上X线的折射强度。 
由此,可以有效防止容器内面的聚酯树脂薄膜因腐蚀性液体(电解液)而发生劣化,非常适合用作电池外壳。 
权利要求6的3块式方形罐子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由至少在一面上形成了有机膜层的铝板组成圆形胚料,对该胚料进行深冲成形加工,形成带底的圆形罐子,使该有机膜层位于罐子内侧,切掉该带底圆形罐子的底部,形成侧面无缝的圆筒之后,将该圆筒变成方形,形成侧面无缝的方形躯干部,并在该两端开口部实行缩颈加工形成颈口,通过有机化合物将在中央部设置有通过绝缘体安装电极的贯通孔的顶盖和底盖,双层卷压和安装在该两端开口部。 
由此,一般情况下,方形罐子是将矩形胚料变圆,实施接合,形成圆筒后再形成方形,依次进行变形,或者使用方形的拉伸模而形成方形罐子,与此相对,本发明是深冲成形后切掉带底圆形罐子的底部,形成无底圆筒后再变为方形,形成侧面无缝的方形躯干部,并在两端开口部实行缩颈加工,双层卷压和安装顶盖与底盖,因此能够方便地形成长、宽、高灵活多变的方形罐子。 
权利要求7的方形罐子缩颈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实行缩颈加工,缩小方形罐子方形躯干部的开口部时,在上述方形罐子的颈口内侧放置第1中模,同时在该颈口下部放置可以伸缩的拼合模即第2中模后,使用缩口模进行成形加工。 
这样,除了用第1中模支撑颈口,还用第2中模支撑其下部,方形罐子的平坦部也可以与角部一样地沿着缩口模而成形,从而不仅形状稳定,而且可以缩颈加工成想要的形状。此外,在缩颈加工罐子躯干的两端开口部时,也可以通过缩小第2中模就顺利取出缩颈加工后的产品。 
权利要求8的方形罐子缩颈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权利要求7中,在 模座上面的上述第2中模的外侧放置方形躯干部,放大和移动该第2中模,使它可以支撑颈口的下部后,使安装在滑块上的上述第1中模降到该第2中模上并位于颈口,同时降下上述缩口模,进行缩颈加工。 
这样,使滑块下降到设置在模座上的第2中模与方形素罐处后,便可以将第1中模设置在第2中模上的特定位置,而且继续下降滑块后可以用缩口模进行成形,从而使用第1和第2中模也可以通过与一般缩颈加工相同的工序而完成成形。 
权利要求9的方形罐子缩颈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权利要求7或8中,使上述第2中模和上述第1中模随着滑块的下降/上升而伸缩和插取。 
这样,使第2中模和第1中模随着滑块的下降/上升而伸缩和插取,升降滑块后,就可以进行连动,使第1和第2中模处于安装设置状态或解开取出状态,不需要增加工序即可有效地进行缩颈加工。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3块式方形罐子的立体图; 
图2是实施方式2的3块式方形罐子的立体图,在其侧面无缝的躯干部上加工了围绕方形躯干部的加强筋,并在躯干部的两个开口端双层卷压和安装了顶盖与底盖; 
图3是将实施方式3的3块式方形罐子用作电双层电容用外壳的立体图; 
图4是说明形成3块式方形罐子的材料的剖面图; 
图5是表示使用X线衍射装置测量的、双轴延伸聚酯薄膜的X线折射光谱的图形; 
图6是说明预加热处理、结晶化程度对薄膜产生褶皱的影响的图; 
图7是表示3块式方形罐子的制造工序(第1~4工序)的说明图; 
图8是表示3块式方形罐子的制造工序(第5~7工序)的说明图; 
图9是表示改良成方形的机构原理说明图; 
图10(a)是缩颈加工前方形躯干部的平面图和正面图,(b)是缩颈加工后方形罐子的平面图和正面图; 
图11(a)是缩颈加工前后的缩颈装置状态立式剖面图,(b)是缩颈加工前后的缩颈装置状态下第2中模部分的平面图; 
图12是方形罐子的缩颈工序图; 
图13是说明缩口模的倾斜面角度的剖面图; 
图14是双层卷边工序的说明图; 
图15是实施方式3中用作电双层电容用外壳时的简略剖面图。 
具体实施例
下面,详细说明本发明的3块式方形罐子。图1是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3块式方形罐子的立体图。图2是本发明实施方式2的3块式方形罐子的立体图,该罐子在侧面无缝的躯干部上加工了围绕方形躯干部的加强筋,并在该躯干部的两个开口端双层卷压和安装了顶盖和底盖。图3是本发明实施方式3的3块式方形罐子,是将图2的3块式方形罐子用作电双层电容用外壳的立体图。 
在实施方式1~3中,3块式方形罐子在侧面无缝的方形躯干部1的两个开口端,通过顶盖双层卷压部2a和底盖双层卷压部3a安装了顶盖2和底盖3。此外,在图2的3块式方形罐子中,围绕方形躯干部1一周形成了加强筋1b。而且在图3电双层电容用外壳的3块式方形罐子中,在顶盖2、底盖3的平板中央部设有贯通孔6(底盖3没有图示),并通过绝缘体4在贯通孔上装了上电极5a。 
图4是说明形成本发明3块式方形罐子的材料的剖面图。在覆盖了树脂的铝板上,如图4(a)所示,为了提高形成聚酯薄膜等有机膜层之后的密合性,在作为母材的铝板10的双面上铺设了后面将要说明的表面处理层11,并如图4(b)所示,在该表面处理层11的上面层压了后面将要说明的树脂薄膜(有机膜层)12。 
下面详细说明母材铝板、表面处理层、树脂薄膜、薄膜层压法等。 
(铝板) 
作为本发明3块式方形罐子的母材,铝板可以有各种各样的铝材,例如JIS4000中记述的3000~3999号、5000~5999号、6000~6999号铝合 金,其中使用3000~3999号较好。在形成本发明的方形躯干部1时,从罐体强度、凸缘成形性等方面看,Mn、Cu使用以下成分较好。 
为了提高铝的再结晶温度,作为铝中的Fe化合物而改变结晶状态,提高罐子的耐腐蚀性等,可以在1.0~1.5%(%是重量标准,下同)的范围内添加Mn。从增强罐子强度的方面考虑,在0.05~0.20%的范围内添加Cu较好。 
至于其他的元素,可以从增强罐子强度、成形性、耐腐蚀性等方面考虑,在特定范围内进行添加。 
从罐体强度或凸缘成形性等观点看,形成方形躯干部1后的板厚度一般在0.1~1.0mm的范围内较好,但考虑到罐子的耐压方面,方形躯干部侧壁的板厚度(除覆盖树脂以外的铝板最小板厚)不低于0.3mm较好。 
(表面处理) 
为增强母材铝板10与覆盖的树脂薄膜12的加工密合性,较好的是,在铝板10的表面上形成表面处理层11。这种表面处理层11可以在冷轧铝板10之后,通过磷酸铬处理、浸泡或喷洒其他有机/无机类表面处理层等方式而形成。此外,也可以形成喷涂型的表面处理层。通过磷酸铬处理使铝板形成处理膜层时,考虑到覆盖的树脂薄膜的加工密合性,铬含量是总铬量5~40mg/m2较好,15~30mg/m2的范围更好。 
(树脂薄膜) 
至少在3块式方形罐子的内面一侧,在形成有表面处理层11的铝板10的表面上,层压了树脂薄膜12。树脂薄膜12可以有各种耐热性优良的热塑性树脂薄膜,如2~50μm厚度的聚酯薄膜、尼龙薄膜、聚丙烯薄膜、聚碳酸脂薄膜等。 
此外,较好的是,聚酯薄膜使用主要成分为对苯二甲酸乙二醇脂、乙烯丁酸、间苯二酸乙二醇的非延伸薄膜。这种树脂薄膜是用T-模头法或吹制薄膜法成形而得。 
另外,无延伸聚酯薄膜适用于想要避免由于覆盖在盖子材料上的薄膜在盖子成形后起皱而引起卷压密封不良(泄漏)的情形。这时,为了提高用作顶盖及底盖材料时的密封性,将无延伸聚酯薄膜覆盖在铝板上后,通 过预加热将薄膜结晶化程度提高到20~40%。 
热塑性树脂薄膜使用聚酯薄膜时,也可以与其他成分共聚。例如,共聚的二羧酸成分可以有萘二甲酸、联苯二羧酸、联苯二羧酸砜、二苯氧基二羧酸、5-磺酸钠苯二甲酸、苯二甲酸等芳香族二羧酸;草酸、丁二酸、乙二酸、癸二酸、二聚酸、顺丁烯二酸、反丁烯二酸等脂肪族二羧酸;环乙烷二甲酸等脂环族二羧酸;p-羟基羟酸等邻羟基苯甲酸等。 
此外,共聚的甘醇可以有丙二醇、丁二醇、戊二醇、新戊二醇等脂肪族甘醇;环乙烷二甲醇等脂环族甘醇;双酚A、双酚S等芳香族甘醇;二甘醇、聚乙二醇等聚氧乙烯等。上述二羧酸成分和甘醇成分也可以同时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成分。 
(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薄膜) 
聚酯薄膜使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薄膜时,较好的是,共聚聚酯中二元酸成分的70摩尔比以上、特别是75摩尔比以上由对苯二酸组成,二醇成分的70摩尔比以上、特别是75摩尔比以上由甘醇组成,二元酸成分和/或二醇成分的1~30摩尔比,特别是5~25摩尔比由对苯二酸之外的二元酸成分和/或甘醇之外的二醇成分组成。 
对苯二酸之外的二元酸可以有异酞酸、酞酸、萘二羧酸等芳香族二羧酸;环乙烷二羧酸等脂环族二羧酸;丁二酸、乙二酸、癸二酸、十二烷二酸等脂肪族二羧酸中的一种或一种以上的组合,甘醇之外的二醇成分可以有丙二醇、1,4-丁二醇、二甘醇、1,6-三甲基丙二醇、环乙烷二甲醇、双酚A的环氧乙烷附加物等中的一种或一种以上。 
组合这些共聚单体时必须保证共聚聚酯的熔点在上述范围之内。 
使用的共聚多酯必须具有足够形成薄膜的分子量,因此固有粘度(I.V.)在0.55~1.9dl/g、特别是0.65~1.4dl/g的范围内较好。 
共聚多酯薄膜必须双轴延伸。双轴延伸的程度也可以通过偏光萤光法、双折射法、密度梯度管法等进行确认。 
热塑性树脂薄膜使用尼龙薄膜时,也可以使用尼龙66、尼龙610、尼龙612等二元胺与二羧酸的缩合聚合物,或者尼龙6、尼龙11、尼龙12之类内酰胺的开环聚合物。 
制造这种热塑性树脂薄膜可以按照大家熟悉的方法,可以通过T-模头法或吹制薄膜法成形为非延伸薄膜,再根据需要进一步进行单轴延伸、双轴延伸等延伸处理。也可以对这些树脂薄膜的表面实行大家熟悉的等离子处理、火焰处理等,增强它与铝板表面的密合性。 
另外,也可以不采取层压上述树脂薄膜的方法,而是通过涂敷等众所周知的方式,在经过表面处理的铝板上形成有机树脂涂料等作为有机膜层。 
也就是说,本发明中使用的双轴延伸聚酯薄膜是X线折射强度比IA/IB 满足5≥IA/IB≥1较好。 
这里,IA表示与聚酯薄膜表面平行的、面间隔约为0.34nm(CuKαX线折射角为24°到28°)的折射面上X线的折射强度,IB表示与聚酯薄膜表面平行的、面间隔约为0.39nm(CuKαX线折射角为2 1.5°到24°)的折射面上X线的折射强度。 
(X线折射强度比IA/IB的测量) 
使用X线衍射装置,按照下述方式测量X线折射强度比IA/IB。测量条件是,X线射线管(目标)使用铜(波长λ=0.1542nm),管电压、管电流为30kV-100mA左右,使面间隔约为0.39nm(2θ在22.5°附近)的折射峰值与面间隔约为0.34nm(2θ在26°附近)的折射峰值可以分开,将槽的宽度换算成角度,选择0.1°以下的受光槽,相对于折射角2θ,X线的入射角与反射角分别为θ,而且入射X线与折射X线以薄膜面的法线为准相互对称,装上试剂,在保持入射角θ与反射角θ总是相等的同时,在20~30°之间扫描折射角2θ,测量X线折射频谱。 
图5表示按上述方法测量出的X线折射频谱。IA是与聚酯薄膜表面平行的、面间隔约为0.34nm(CuKαX线折射角2θ为24°到28°)的折射面上X线的折射强度(峰值),IB是与聚酯薄膜表面平行的、面间隔约为0.39nm(CuKαX线折射角2θ为21.5°到24°)的折射面上X线的折射强度(峰值)。然后,计算IA与IB的强度比,如图4所示,分别用直线(Ua、Ub)连接2θ=24°和28°、2θ=21.5°和24°的各个强度点作为背景值,将减去该背景值的纵轴长度的比作为强度比IA/IB的值。 
经过多次试验的试行错误结果发现,X线折射强度比IA/IB与耐腐蚀性具有密切关系,X线折射强度比IA/IB高出一定的标准后,容易因一种聚酯的原纤维化产生分裂,加工后的容器或盖子表面的耐腐蚀性变差。此外,X线折射强度比IA/IB低于一定的标准后,聚酯薄膜的定向结晶热稳定性变差,加热后进行鼓凸成形加工或折弯加工时,容器内面或盖子上的聚酯膜层将产生裂纹,导致耐腐蚀性变差。 
因此,3块式方形罐子式电池用容器是将X线折射强度比IA/IB控制在一定的标准内,由此提高容器的耐腐蚀性。 
可以利用聚酯薄膜的树脂结构和熔点,以及将聚酯薄膜层压在铝板上时的层压温度来控制X线折射强度比IA/IB。例如,提高聚酯薄膜的熔点后,X线折射强度比IA/IB变大,又,提高将聚酯薄膜层压在铝板上时的层压温度后,可以降低X线折射强度比IA/IB。而且,使用共聚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双轴延伸薄膜可以进一步降低X线折射强度比。 
再者,至于聚酯薄膜的延伸,可以在80~110℃的温度下,在面积延伸倍率2.5~16.0、特别是4.0~14.0的范围内,根据与聚酯树脂结构或其他条件的关系,选择满足5≥IA/IB≥1范围的延伸倍率。 
此外,至于薄膜的热固定,可以在130~240℃、特别是150~230℃的范围内,仍然根据与其他条件的关系,选择满足5≥IA/IB≥1范围的热固定温度。 
(树脂薄膜的厚度) 
从兼备对腐蚀成分的阻挡性、加工性和开口性方面看,树脂薄膜具有2~50μm,特别是12~40μm的厚度较好。 
可以在该树脂薄膜中,按照大家熟悉的处方调配其本身众所周知的薄膜用配合剂,例如非晶体二氧化硅等防粘连剂、碳黑(黑色)等颜料、各种防带电剂、润滑剂等。 
(助粘剂) 
在树脂薄膜与铝板之间可以使用助粘剂,但较好的是,助粘剂对铝板和树脂薄膜两方都具有优异的粘合性。密合性和耐腐蚀性都不错的代表性助粘剂是苯酚环氧类助粘剂,它由可溶性苯酚醛树脂和双酚型环氧树脂组 成,该苯酚醛树脂是从各种酚类与甲醛中诱导而得,尤其好的助粘剂是按50∶50~5∶95重量比、特别是40∶60~10∶90重量比含有酚类树脂和环氧树脂。助粘剂层厚一般较好的是设为0.3~5μm。 
(在铝板上覆盖树脂薄膜) 
在铝板上覆盖树脂薄膜的合适方法是,将非延伸薄膜滚压到加热铝板表面,在溶解界面的同时将它覆盖在铝板上。该非延伸薄膜的制造方法是,使用挤出机,在比树脂溶解温度高20~40℃的高温下加热溶化树脂颗粒,从T模头的槽口挤成薄膜状,并用涂胶辊表面进行冷却。 
进而,还可以是其他方法,将从T模头方式槽口出来的薄膜状树脂直接、连续地覆盖在移动的加热铝板表面上,并进行冷却。 
覆盖时,尽可能缩短覆盖的树脂薄膜通过结晶化温度区域的时间,较好的是在10秒钟以内、特别是5秒钟以内通过该温度区域。因此较好的是,覆盖时只加热铝板,覆盖树脂薄膜后立即强制冷却覆盖了树脂的铝板。 
冷却是通过与冷风、冷水直接接触,或者压接已经强行降温的冷却辊的方式进行。如果覆盖时将树脂薄膜加热到熔点附近的温度,并在覆盖后急速冷却的话,可以缓和结晶定向度。 
(已覆盖非延伸薄膜的铝板预加热处理) 
将材料,即覆盖了非延伸薄膜的铝板用作3块式方形罐子的顶盖或底盖时,可以在罐盖成形前预先实施预加热处理。 
一般而言,将覆盖了各种树脂薄膜的金属板用来冲压成罐盖等时,要求覆盖的树脂薄膜具有很高的密合性,自身不会龟裂,不会与底层金属板发生脱落。非延伸薄膜在制膜时的面纵横方向上没有延伸,因此处于无定向状态,可以说薄膜在面方向上无物性偏差,比较柔软,容易接受严格加工。这种非延伸薄膜的自身加工性较好,因此大多层压在金属板的表面上,用作冲压成形产品等。 
在方形罐盖中,也要求缩小罐盖卡盘壁部的4个角落部半径,需要严密的加工性,因此可以使用加工性很好的非延伸薄膜。然而,即使是加工性比双轴延伸薄膜更好的非延伸薄膜,在类似将方形罐盖卡盘壁部的4个角落部半径控制在10mm以下的严密加工中,也可能产生薄膜起皱或薄膜 脱落现象。 
为了防止在上述罐盖角落部的里外面产生薄膜起皱现象,可以在加工已经覆盖了非延伸薄膜的铝板之前预先进行加热处理,以调整覆盖的树脂薄膜的结晶化程度,防止这种成形时产生的褶皱。 
图6表示其结果。从图6可以看出,在加工前未进行预加热处理的条件1下,结晶化程度为5%,角落部产生了褶皱。条件2~4是在190℃下改变加热时间,加热时间分别为10分钟(条件2)、30分钟(条件3)、40分钟(条件4)。进行条件2下的加热处理后,结晶化程度变为19%,但角落部产生了褶皱。进行条件3下的加热处理后,结晶化程度变为30%,角落部没有产生褶皱。条件4更加延长了加热处理时间,结晶化程度高达45%,角落部没有产生褶皱。 
进而,为了寻求预加热处理的条件,将加热温度提高到200℃。条件5~7是在200℃下改变加热时间,加热时间分别为2分钟(条件5)、10分钟(条件6)、20分钟(条件7)。进行条件5下的加热处理后,结晶化程度变为10%,但角落部产生了褶皱。进行条件6下的加热处理后,结晶化程度变为20%,角落部没有产生褶皱。条件7更加延长了加热处理时间,结晶化程度高达39%,角落部没有产生褶皱。 
从图6的实验结果可以推测,一般情况下,将加热条件设为温度越高、处理时间越长,树脂薄膜的结晶化程度就越高。另外,加工时的褶皱产生状况与覆盖的树脂薄膜结晶化程度具有密切关系,角落部不产生褶皱的最低结晶化程度为20%,且即使提高结晶化程度(到45%)也不会产生褶皱。 
也就是说,在加工方形罐盖之前,作为防止罐盖角落部产生褶皱的前处理,必须预先加热成形前的覆盖了树脂的铝板,将树脂薄膜的结晶化程度提高到20%以上。另外,虽然只要结晶化程度不低于20%,罐盖角落部就不会产生褶皱,但加热处理会造成罐盖制造过程中的总能量消耗增加,最好把加热处理能量控制在较低范围,因此从经济性方面考虑,将不产生褶皱的结晶化程度上限值设为40%。 
依据上述结果,即使缩小方形罐盖的角落部半径,仍然可以防止薄膜起皱,提高双层卷压中的耐漏液性能。 
(结晶化程度的测量) 
另外,覆盖薄膜的结晶化程度测量方法如下所示。削掉覆盖在铝板上的树脂薄膜的表层,在185℃下热处理10分钟、在110℃下蒸馏处理60分钟后,用示差扫描量热仪(DSC)测量。测量时使用PERKIN ELMER公司制造的DSC7-RS,在10℃/min的升温速度下进行。根据测量出来的溶解峰值ΔH的值,按照下述算式算出结晶化程度。 
结晶化程度(%)=(ΔH(PET)-|ΔHc|)/ΔH(PET)×100ΔH(PET)=122.25J/g 
(罐体的制造) 
下面说明本发明3块式方形罐子的制造方法。 
首先,利用图7和图8,说明将上述覆盖了树脂的铝板成形为方形罐子的工序。另外,在图7、图8的各工序图中,上方表示平面图,下方表示纵向剖面图。 
第1工序是深冲圆形胚料的工序,将胚料成形为具有罐底1a、罐躯干D1的带底圆形罐子K。在带底圆形罐子K的上端开口部,圆形胚料的外缘作为开口部周边1c而保留。在本工序的深冲成形中,除了只拉伸一次的方法外,也可以采用拉伸-再拉伸的连续拉伸成形方法。 
第2工序是修边工序,切掉带底圆形罐子K的上端开口部周边1c和罐底1a,把它们从罐子躯干D1分开。罐子躯干D1变成两端完全敞开的侧面无缝的圆筒D2。 
第3工序是改良工序,将侧面无缝的圆筒D2从圆筒状的躯干剖面变成方形状的躯干剖面。改良成方形的机构原理如图9所示。图9(a)设置了4根等距离地与圆筒D2内面接触的改良用圆棍20,如图9(b)所示,沿对角线方向(箭头A的4个方向)扩大移动4根圆棍,将侧面无缝的圆筒D2改良为方形的方形躯干部1。 
此外,图9展示的改良机构是使用4根圆棍将罐子扩大的一个例子,本发明并不局限于该方法,也可以使用其他方法,如在圆筒D2内放置分割模,使圆筒D2扩大。 
第4工序是缩颈工序,把模具抵在方形躯干部1的两端外部,缩小上 下开口部的周围,在方形躯干部1的内侧形成变形后的颈口1n。 
使用该方形躯干部1的缩颈装置(下面简称为缩颈装置)30,例如如图10(a)所示,实行缩颈加工,缩小该方形躯干部1的上下开口部,并如图10(b)所示,采取可以均匀缩颈加工平坦部24a和角部24b的方式,获得具有颈口24c的剖面形状呈四方形的方形罐子24。 
如图11所示,该缩颈装置30与以前一样,包括:第1中模31,它位于颈口24c的内侧并支撑颈口24c;作为外模的缩口模32;以及第2中模33,它支撑颈口24c的下部,并由可以伸缩的拼合模构成。 
在该缩颈装置30中,第1中模31被顶在冲压机构34的滑块35上,可以与滑块35一起升降,而且又通过可以滑动的吊挂螺栓36和偏压在下方的弹簧37悬挂在滑块35上,这样第1中模31可以单独地相对移动。该第1中模31具有外形与颈口24c的外形相对应的四方形支撑部31a,是一种中心部形成有贯通孔31b的四方形环状。 
此外,作为外模的缩口模32使用螺栓安装在冲压机构34的滑块35上,并位于第1中模31的外侧,它包括下端部内模位于方形躯干部1外侧的部分32a、以及其上部的用于缩颈加工的缩小加工部32b。 
由此,降下冲压机构34的滑块35后,第1中模31和缩口模32将随之下降,第1中模31按照后面将要说明的方式设置后,便能够使用缩口模32进行缩颈加工。 
另一方面,支撑方形躯干部1颈口24c下部的第2中模33设在冲压机构34的模座38上面,由分割成4块的拼合模组成,可以伸开和缩小。 
该第2中模33是由4个拼合模39组合而成,该拼合模39从四方形平面部的中央分开,分别以角部为中心成90度,该第2中模33包括向方形躯干部1的内侧突出的中模部39a以及位于模座38上面的水平部39b,中模部39a的上部位于颈口24c的下方。由4个拼合模39构成的第2中模33,其各个部分分别沿着四方形的对角线方向,即以角部为中心的放射方向移动,从而可以伸开和缩小,各个拼合模39的键槽沿着装在模座38上的键40移动,同时设有环状的压块41,覆盖在4个拼合模组合时形成的圆板状扇形水平部39b的外侧,各个拼合模39可以在压块41的内侧 伸缩移动。 
此外,作为用于伸缩移动第2中模33中各拼合模39的移动机构42,在中心部设置了活塞杆43,并在圆柱侧面形成了下陷的圆锥面43a,在第2中模33上形成了四分之一部分圆锥面39c,以便向各个拼合模39的活塞杆43侧突出。由此,在这些圆锥面43a、39c之间相互接触的状态下,按压活塞杆43后,就可以进入各个拼合模39向外侧移动和打开的扩大状态,并通过使活塞杆43的圆柱侧面与各个拼合模39的圆筒部内面接触,就可以保持扩大状态。另一方面,为了让第2中模33移动和关闭各个拼合模39,进入缩小状态,例如在中模部39a的下部形成槽(图例中是2个),在槽内安装包围4个拼合模39的螺旋弹簧44,就可以偏压在缩小方向上。另外,也可以不用该槽和螺旋弹簧44,而是在水平部39b的外周部与压块41之间夹塞弹簧,以便偏压在缩小方向上。 
下面通过图12所示工序图,说明按这种方式构成的方形罐子缩颈装置30的动作以及方形罐子的缩颈方法。 
首先,提起移动机构42的活塞杆43,使冲压机构34模座38上面的第2中模33进入关闭的缩小状态,然后将方形躯干部1设置在第2中模33的外侧(参照图12(a))。 
之后,降下冲压机构34的滑块35,则活塞杆43的上端面与滑块35接触,该活塞杆43穿过第1中模31的贯通部11b,并构成第2中模33的移动机构42(参照同图(b))。 
从该状态开始,继续降下滑块35后,活塞杆43受到挤压,圆锥面43a与第2中模33中各个拼合模39的部分圆锥面39c接触,使各个拼合模39向外侧移动和打开,结果,第2中模33进入扩大状态,支撑着颈口24c的下部。继而,通过吊挂螺栓36和弹簧37吊在滑块35上的第1中模31,被载放在随着该滑块35的下降而扩大的第2中模33上端面,并利用该第1中模31的支撑部31a支撑颈口24c(参照同图(c))。 
在这种用第1中模31和第2中模33分别支撑颈口24c与颈口24c下部的状态下,继续降下冲压机构34的滑块35后,便开始使用缩口模32对方形躯干部1实行缩颈加工,缩颈加工后的方形罐子24中,平坦部24a 也可以与角部24b一样地加工成特定形状,结果可以将平坦部24a和角部24b加工成均匀并且稳定的形状。另外,在该缩口模下降期间,第1中模31停止在第2中模33上面,并在吊挂螺栓36处与滑块呈相对移动状态(参照同图(d))。 
成形后,提起滑块35,则外模即缩口模32随着滑块35的上升而上升,同时第1中模31也上升,自动从方形罐子24内取出。因此,并不需要手动装拆第1中模31,可以高效率地进行缩颈加工。 
此外,向上按压作为第2中模33移动机构的活塞杆43后,通过螺旋弹簧44偏压在缩小方向的4个拼合模39将移动和关闭,进入缩小状态,因此即使是下端开口部已经缩口的方形罐子24,也可以将其取出。 
而且,在这种缩颈方法及其装置中,通过伸开/缩小第2中模33来支撑方形躯干部1的颈口24c下部,因此平坦部24a也可以与角部24b一样地加工成均匀并且稳定的形状,而且即使是下端开口部已经缩口的方形罐子24,也可以轻而易举地将其装上,对上端开口部实行缩颈加工,并在加工后取出。 
此外,第2中模33可以随着冲压机构34的滑块35升降而伸缩移动,因此不需要因缩颈加工而增加工序,也不会因伸缩移动而增加操作,就可以进行缩颈加工。 
至于这种缩颈装置30中使用的外模——缩口模32的倾斜面角度Θ,即如图13所示,将在第2中模33对面的部分向上延长,以延长的垂直线为基准,相对于该基准,倾斜面向罐体中心方向倾斜的角度Θ,是设为25~35度范围,并以30度较好。 
放倒并增大该倾斜角Θ后,进行缩颈加工的方形躯干部1的倾斜面最初接触的部分所承受的轴负载将增加,可能会导致方形躯干部1下端开口部已缩口的部分发生屈曲现象。也就是说,由于第2次缩颈加工造成的轴负载,并非颈口而是已经缩颈成形的部分将产生屈曲现象,在倾斜角Θ为45度的试验中,出现了屈曲。 
另一方面,竖立并缩小缩口模32的倾斜面角度Θ后,缩颈加工的形状(缩小)效果将不明显,而且可能会产生褶皱等问题。 
并且,将该缩口模32的倾斜面角度Θ设为30度进行试验后发现,与45度的情形相比,施加给方形罐子24的轴负载变小,同时已经缩颈成形部分的屈曲强度也得到增强,因此上述问题全部得以解决,可以缩颈加工成必要的形状,而且也没有发现屈曲或褶皱现象。 
之所以这样缩小方形躯干部1的开口部,是为了在最后工序中双层卷压顶盖、底盖后,双层卷压部的外形尺寸要与方形躯干部1的外形尺寸一样或者稍微小些。使双层卷压部的外形尺寸与方形躯干部1的外形尺寸一样或稍小一点后,并排放置多个方形罐子时,相邻的方形罐子之间就没有多余的空隙,可以提高排列方形罐子时的体积效率。 
接着,图8所示第5工序是凸缘工序,将缩颈工序中已经变窄的两端颈口1n沿开口部全周向外方扩展,形成凸缘1f。该凸缘1f在安装顶盖和底盖的双层卷压加工中成为方形躯干部1的端部卷边量。 
第6工序是根据需要形成的加强筋加工工序,围绕方形躯干部1一周形成凹凸不平的加强筋1b。加强筋1b具有明显增加方形躯干部1的变形强度、进一步扩大躯干部外表面积的效果,还具有容易将电双层电容用外壳或电池外壳内产生的热量向外部扩散的效果。此外,在水平方向上并排放置多个电双层电容外壳或电池壳时,相邻罐子之间因加强筋1b的凹凸不平而出现空隙,结果空气产生对流,加快了散热。 
电双层电容或电池作为绿色能源车的再生/加速辅助驱动,其功率越来越大(大电流),对使用的外壳在散热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罐体温度的上升会加快层压在铝板上的树脂薄膜软化和密合不良。因此,这种提高散热效率的方法不仅可以用于电双层电容或电池,还可以满足各种电气机器对外壳的要求。 
图8的第7工序是在罐子躯干上安装顶盖和底盖的工序。 
第7工序中展示的情形是,罐子用作电双层电容用外壳时,双层卷压底盖,填充发电要素后,双层卷压顶盖并封口。图14放大表示了双层卷压前后的双层卷压部剖面构造。首先,如图14(a)所示,将顶盖2的卷边部2c对准配置到方形躯干部1的开口部凸缘1f。另外,为了确保封口部的密封性和绝缘性,在卷边部2c的整个内周涂抹了有机化合物2b。 
在图14(b)表示的双层卷压工序中,在顶盖2盖住方形躯干部1的状态下,用转辊60a旋转罐体,同时用卷压辊60b从卷边部2c的外周加压,在顶盖卷边部2c与凸缘1f重合的状态下向内侧卷压,形成双层卷压部2a、3a。 
有机化合物2b是一种胶状的、具有弹力的绝缘性材料,可以使用一直以来用于提高双层卷压部等处密封性的公认材料。例如,可以使用丁苯橡胶、乙丙橡胶、聚异戊二烯橡胶,或者聚酰胺类树脂、聚烯烃类树脂中的一种或添加了所需稀释剂、硬化剂等材料的产品。 
图15是将按上述方式形成的3块式方形罐子用作电双层电容用外壳时的简略剖面图。方形罐子内填充的发电要素50上下部各有一条引线(50a、50b),它们分别被引导至设在顶盖和底盖的上下电极5a、5b。上下电极5a、5b的安装是,先在顶盖2和底盖3的中央部设置贯通孔,并为了能够与罐体电绝缘而通过嵌入在该贯通孔中的绝缘体4安装在顶盖2和底盖3上。 
另外,如图15的虚线所示,为了可以在纵方向串列连接电双层电容外壳,将上部电极5a的外形设为凹状,下部电极5b的外形设为凸状。 
(盖子的制造) 
另外,例如按照下述方式制造上述顶盖和底盖。首先,用冲床将覆盖了树脂的铝板冲压成矩形板形状,加工成期望的盖子形状后,使用模具在中央部形成凹部和贯通孔,作为顶盖和底盖。 
下面,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发明中使用的双轴延伸聚酯薄膜。 
(实施例1) 
在板厚0.5mm的铝板(3003-H14,组成是Mn:1.1重量比、Cu:0.19重量比、Si:0.30重量比、Fe:0.43重量比,其余为Al)表面上,通过金属铬换算,实施可使铬量成为20mg/m2的磷酸铬处理,然后将它作为基板。 
在245℃的温度下,将作为共聚成分而含有10摩尔比间苯二酸量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间苯二酸酯(PET/I)共聚树脂的双轴延伸薄膜(30μm厚度),层压到该该基板的单面上,制成覆盖了树脂的铝板。该薄膜的熔点为240℃,IA/IBX线折射强度比为5.0。 
将按上述方式获得的、覆盖了树脂的铝板冲压成圆形胚料,然后进行深冲加工,修整开口端耳部和底部后,向其内部插入扩大器进行扩展加工,增大直径,并在罐子侧壁进行加强筋加工、以及缩颈和凸缘加工,把它变为方形躯干部,然后在两端开口部双层卷压和安装顶盖与底盖,制造出容器内面覆盖了树脂的方形罐子。 
(实施例2) 
除了在230℃的温度下,向实施例1中使用的基板表面上层压熔点不同的双轴延伸薄膜(30μm厚度)之外,其他与实施例1相同。该薄膜的熔点为230℃,IA/IBX线折射强度比为4.0。 
(实施例3) 
除了在235℃的温度下,向实施例1中使用的基板表面上层压熔点不同的双轴延伸薄膜(30μm厚度)之外,其他与实施例1相同。该薄膜的熔点为230℃,IA/IBX线折射强度比为3.5。 
(实施例4) 
除了在240℃的温度下,向实施例1中使用的基板表面上层压熔点不同的双轴延伸薄膜(30μm厚度)之外,其他与实施例1相同。该薄膜的熔点为230℃,IA/IBX线折射强度比为2.0。 
(实施例5) 
除了在250℃的温度下,向实施例1中使用的基板表面上层压熔点不同的双轴延伸薄膜(30μm厚度)之外,其他与实施例1相同。该薄膜的熔点为230℃,IA/IBX线折射强度比为1.0。 
(比较例1) 
在210℃的温度下,将作为共聚成分而含有10摩尔比间苯二酸量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间苯二酸酯(PET/I)共聚树脂的无定向薄膜(30μm厚度),层压到与实施例1相同的基板单面上,制成覆盖了树脂的铝板。该薄膜的熔点为210℃,IA及IB的峰值未能检测出。 
对按上述方式获得的、覆盖了树脂的铝板进行与实施例1一样的成形加工,制成与实施例1一样的方形罐子。 
(比较例2) 
除了在240℃的温度下,向比较例1中使用的基板表面上层压熔点不同的双轴延伸薄膜(30μm厚度)之外,其他与比较例1相同。该薄膜的熔点为240℃,IA/IBX线折射强度比为6.0。 
(比较例3) 
除了在260℃的温度下,向比较例1中使用的基板表面上层压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的双轴延伸薄膜(30μm厚度)之外,其他与比较例1相同。该薄膜的熔点为255℃,IA/IBX线折射强度比为10.0。 
(比较例4) 
除了在260℃的温度下,向比较例1中使用的基板表面上层压熔点不同的双轴延伸薄膜(30μm厚度)之外,其他与比较例1相同。该薄膜的熔点为230℃,IA/IBX线折射强度比为0.5。 
(评价方法) 
在按照上述方式制造的实施例和比较例的方形罐子(电池用容器)内部填充主要成分为碳酸丙稀盐的腐蚀性电解液,在80℃下放置30天后进行耐腐蚀性评价(相当于产品长期存放试验的促进试验)。另外,用于评价的电池用容器是顶盖和底盖上不设贯通孔,并且密封好。评价时各个数量n=10个。 
(评价结果) 
根据这些结果,实施例1~5的电池容器IA/IB在1.0~5.0范围内,因此长期保存也没有发现容器内面的变色或薄膜浮起现象,在耐腐蚀性评价中结果很好。此外,在加工容器时也没有发现薄膜浮起(脱落)或白化现象,因此成形性也很优良。 
另一方面,使用比较例1无定向树脂薄膜的容器是,内面发现薄膜浮起,推测是有些内面薄膜脱落而造成的。另外,比较例2~4的容器也在加工时发现薄膜浮起或白化现象,耐腐蚀性很差。 
再者,对变色或薄膜浮起的评价方法是,在实施产品长期保存试验后,去除电解液,用肉眼观察容器内面。其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Figure 2006800168631A00800221
PE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 
PET/I: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间苯二酸酯共聚聚酯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如上所述,在以前的具有顶盖、底盖的3块式方形罐子中,罐子躯干上有接合造成的接缝,但本发明包含方形躯干部、顶盖和底盖三部分的3 块式方形罐子,在躯干部上没有接合造成的接缝,不会因为加工加强筋时容易产生的接合部缺陷而造成龟裂。 
此外,用作电双层电容等的外壳时,表面积的增大带来了提高散热性、防止电池性能和罐体劣化的效果,可以满足最近电气机器、电池对各种外壳要求的高性能化,可以低成本提供耐腐蚀性很高的电池用容器。 
符号元件 
1  方形躯干部 
2  顶盖 
3  底盖 
2a 顶盖双层卷压部 
3a 底盖双层卷压部 

Claims (9)

1.一种3块式方形罐子,其特征在于,在侧面无缝的方形躯干部的两端开口部实施缩颈加工,形成颈口,并在该方形躯干部的两端开口部通过有机化合物,双层卷压和安装在中央部设置有通过绝缘体安装电极的贯通孔的顶盖和底盖,该方形罐子由铝板组成,该铝板至少在该方形躯干、顶盖和底盖的内面形成了有机膜层。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3块式方形罐子,其特征在于,上述侧面无缝的方形躯干部的制造方法是,深冲圆形胚料,形成带底的圆形罐子,切掉该底部,将侧面无缝的圆筒变成方形后在两端设置开口部,对该开口部实行缩颈加工,形成颈口。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3块式方形罐子,其特征在于,上述侧面无缝的方形躯干部的加工方法是,深冲圆形胚料,形成带底的圆形罐子,切掉该底部,把侧面无缝的圆筒变成方形后在两端设置开口部,对该开口部实行缩颈加工,形成颈口后,绕该方形躯干一周形成多条加强筋。
4.如权利要求1~3任何一项所述的3块式方形罐子,其特征在于,上述3块式方形罐子的顶盖或底盖由覆盖了无延伸聚酯薄膜的铝板组成,该薄膜通过成形前的预加热处理将结晶化程度控制在20~40%范围内。
5.如权利要求1~3任何一项所述的3块式方形罐子,其特征在于,该罐子是一种电池用容器,由铝板组成,该铝板至少在上述方形躯干部、顶盖和底盖的内面覆盖了以下双轴延伸的聚酯薄膜。
双轴延伸的聚酯薄膜具有满足
5≥IA/IB≥1
的X线折射强度比,IA表示与聚酯薄膜表面平行的、面间隔约为0.34nm的折射面上X线的折射强度,IB表示与聚酯薄膜表面平行的、面间隔约为0.39nm的折射面上X线的折射强度。
6.一种3块式方形罐子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由至少在单面上形成了有机膜层的铝板组成圆形胚料,深冲该胚料,形成该有机膜层位于罐子内侧的带底圆形罐子,切掉该带底圆形罐子的底部,形成侧面无缝的圆筒状之后,将该圆筒变成方形,加工成侧面无缝的方形躯干部,并在该两端开口部实行缩颈加工,形成颈口,而且通过有机化合物将在中央部设置有通过绝缘体安装电极的贯通孔的顶盖与底盖,双层卷压和安装在该两端开口部上。
7.一种方形罐子的缩颈方法,其特征在于,在进行缩颈加工,缩小方形罐子方形躯干部的开口部时,在上述方形罐子的颈口内侧设置第1中模,并在该颈口下部设置可以伸缩的拼合模即第2中模后,使用缩口模进行成形加工。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形罐子缩颈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模座上面的上述第2中模外侧放置方形躯干部,扩大和移动该第2中模,使它可以支撑颈口的下部后,把安装在滑块上的上述第1中模降到该第2中模,使它位于颈口,并且降下上述缩口模,进行缩颈加工。
9.如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方形罐子缩颈方法,其特征在于,使上述第2中模和上述第1中模随着滑块的下降/上升而伸缩和装取。
CN2006800168631A 2005-05-17 2006-05-16 3块式方形罐子及制造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18014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9)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5144414A JP5241063B2 (ja) 2005-05-17 2005-05-17 角形缶蓋
JP144414/2005 2005-05-17
JP144407/2005 2005-05-17
JP2005144490A JP4855712B2 (ja) 2005-05-17 2005-05-17 角形電池用容器
JP2005144407A JP4873883B2 (ja) 2005-05-17 2005-05-17 3ピース角形缶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144046/2005 2005-05-17
JP2005144046A JP2006320914A (ja) 2005-05-17 2005-05-17 角缶のネッキング方法およびその装置
JP144490/2005 2005-05-17
PCT/JP2006/309757 WO2006123666A1 (ja) 2005-05-17 2006-05-16 3ピース角形缶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180144A CN101180144A (zh) 2008-05-14
CN101180144B true CN101180144B (zh) 2011-04-06

Family

ID=3754095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6800168631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180144B (zh) 2005-05-17 2006-05-16 3块式方形罐子及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06320914A (zh)
CN (1) CN101180144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0882739B1 (ko) * 2007-12-14 2009-02-09 주식회사 대륙제관 각형 넥킹 캔용기 제조장치 및 그 제조방법
WO2011153312A2 (en) * 2010-06-04 2011-12-08 A123 Systems, Inc. Crimped, prismatic battery structure
JP5713309B2 (ja) * 2010-06-21 2015-05-07 株式会社テクノクラーツ アンダーカット処理機構
JP5216073B2 (ja) * 2010-11-26 2013-06-19 東洋製罐株式会社 容器及び蓋体並びに容器の巻き締め方法
DE102012212379A1 (de) * 2012-07-16 2014-01-16 Robert Bosch Gmbh Batteriezelle und Verfahren zum Verschließen der Batteriezelle
DE102017220115A1 (de) * 2017-11-13 2019-05-16 Robert Bosch Gmbh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eines Zellengehäuses für eine Batteriezelle und Batteriezelle
CN109317578A (zh) * 2018-09-20 2019-02-12 苏州华源控股股份有限公司 利用一条产线制作对应型号的缩口罐或常规罐的制作工艺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397322A (ja) * 1986-10-11 1988-04-28 Masao Jingu ネツキング加工方法およびその金型
JP3611604B2 (ja) * 1994-09-28 2005-01-19 北海製罐株式会社 ネックイン缶の製造方法
JP3537526B2 (ja) * 1995-02-24 2004-06-14 大和製罐株式会社 缶胴開口部の絞り加工装置
JP3991699B2 (ja) * 2002-02-08 2007-10-17 東洋製罐株式会社 缶胴の縮径加工方法及びその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06320914A (ja) 2006-11-30
CN101180144A (zh) 2008-05-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180144B (zh) 3块式方形罐子及制造方法
WO2006123666A1 (ja) 3ピース角形缶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KR100193316B1 (ko) 드로잉 성형 캔 용 적층 금속판 및 그 적층 금속판으로 제조된 드로잉 성형 캔_
US4143790A (en) Coated metal structure and process for production thereof
EP3064349B1 (en) Laminated metal sheet for container, method for producing metal can, and method for evaluating metal sheet moldability
US4735835A (en) Seam covered welded can
AU665410B2 (en) Laminated metal sheet
EP3231723B1 (en) Resin-coated metal sheet for can lids
JP4855712B2 (ja) 角形電池用容器
WO2004113181A1 (ja) 流通時の破胴耐性およびフランジクラック耐性に優れた樹脂被覆アルミニウム・シームレス缶体
JP5241063B2 (ja) 角形缶蓋
KR950011760B1 (ko) 라미네이트재로 구성되는 용기 뚜껑
JP4631111B2 (ja) アルミニウム製缶材料、缶及び缶蓋
JP2009208442A (ja) 樹脂被覆金属基材の製造方法
JP3826450B2 (ja) 製缶加工用フィルム被覆金属板の製造方法及び印刷缶の製造方法
JP2007284141A (ja) 樹脂被覆缶、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5125044B2 (ja) 樹脂被覆缶の製造方法
KR100261507B1 (ko) 수지필름 피복 금속판의 제조방법
JP2001260221A (ja) 溶接部が補正された溶接缶胴の製造方法及び装置
JP2011255605A (ja) 容器用ラミネート金属板
JP3747743B2 (ja) 金属板ラミネート用樹脂フィルムおよびラミネート金属板並びにその製造方法
JP3858139B2 (ja) 金属板ラミネート用樹脂フィルムおよびラミネート金属板並びにその製造方法
JP2003025498A (ja) 樹脂積層金属板
JP2001122258A (ja) ラミネート蓋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H11124134A (ja) 易開口性容器蓋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10406

Termination date: 2013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