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164200A - 板对板连接器对 - Google Patents
板对板连接器对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1164200A CN101164200A CNA2006800129622A CN200680012962A CN101164200A CN 101164200 A CN101164200 A CN 101164200A CN A2006800129622 A CNA2006800129622 A CN A2006800129622A CN 200680012962 A CN200680012962 A CN 200680012962A CN 101164200 A CN101164200 A CN 101164200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ntact
- terminal
- electric connector
- along
- connecto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29910000679 solder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3
- 238000003466 weld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3
- 210000001503 joint Anatomy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9
- 230000004888 barrier func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5
- 238000009413 insul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0
- ATJFFYVFTNAWJD-UHFFFAOYSA-N Tin Chemical compound [Sn] ATJFFYVFTNAWJD-UHFFFAOYSA-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30000013011 mating Effects 0.000 abstract 2
- 238000000576 coa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9000011248 coat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9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07747 pla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PXHVJJICTQNCMI-UHFFFAOYSA-N Nickel Chemical compound [Ni] PXHVJJICTQNCMI-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9000010931 gol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4080 punch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3860 storag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9194 climb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PCHJSUWPFVWCPO-UHFFFAOYSA-N gold Chemical compound [Au] PCHJSUWPFVWCPO-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4
- 229910052737 gold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10052751 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3032 molecular dock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4033 plastic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20003023 plastic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0428 dus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9713 electropla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907 flux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1810 insulating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52759 nick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3002 synthetic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057 synthetic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20 cutt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53 dril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150000003071 polychlorinated biphenyl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790 scrap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1—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2—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upling with the edge of the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3—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upling with the edge of the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nnecting to other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1—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12—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operating with the surface of the printed circuit or with a coupling device exclusively provided on the surface of the printed circuit
- H01R12/716—Coupling device provided on the PCB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50—Fixed connections
- H01R12/51—Fixed connections for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55—Fixed connections for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terminals
- H01R12/57—Fixed connections for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terminals surface mounting terminal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0—Securing contact members in or to a base or case; Insulating of contact members
- H01R13/405—Securing in non-demountable manner, e.g. moulding, riveting
- H01R13/41—Securing in non-demountable manner, e.g. moulding, riveting by frictional grip in grommet, panel or base
Landscapes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 Multi-Conductor Connections (AREA)
Abstract
一种电连接器,包括大致矩形的绝缘壳体,该绝缘壳体具有对接面和安装面。多个端子支撑柱沿从所述安装面朝向所述对接面的方向延伸,且每个支撑柱具有相反朝向的第一和第二侧壁以及连接表面。多个端子容置腔沿所述壳体的纵向轴线间隔开用来在其内容纳端子。设置有多个端子,每个端子包括焊接尾部和大致U形的接触部。焊接尾部沿所述安装面设置,所述接触部包括远侧第一接触腿部,与所述第一接触腿部间隔开并大致平行于第一接触腿部的近侧第二接触腿部,以及在所述第一和第二接触腿部之间延伸的连接部。所述第一接触腿部沿第一侧壁延伸,所述第二接触腿部沿第二侧壁延伸,而所述连接部沿连接表面延伸。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连接器,更特别地涉及外形低矮(low profile)的板对板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通常,板对板连接器对用于将两个平行的电路板电连接在一起(参见,例如日本专利申请公开号No.2004-55463)。这种板对板连接器对包括两个连接器,其分别固定到两个电路板的面向彼此的表面上并从那里突出。参见图1,第一连接器102包括多个第一端子103并安装在第一电路板101上。对接的第二连接器112包括多个第二端子113并安装在第二电路板111上。该第一连接器102和第二连接器112彼此对接,从而将该第一电路板101和第二电路板111连接在一起。
第一端子103的尾部和第二端子113的尾部通过焊接分别连接至形成于第一电路板101表面上的布线线路(图未示)和形成于第二电路板101表面上的布线线路(图未示)。第一连接器102和第二连接器112对接时,第一端子103的接触部104和第二端子113的槽部或凹部114相互接触,从而该第一电路板101和第二电路板111电连接。
然而,在传统的板对板连接器对中,由于第二连接器112借助于过模形成,使得第二连接器112的塑料壳体盖住了第二端子113的一部分,增加了制造成本。过模经常被使用,因为焊料或焊剂会沿着箭头A指示的尾部隆起,并且在将第二端子113压配合到第二连接器112内时焊料或焊剂会污染凹部114。而且,由于每个第一端子103经由单一接触部与相应的第二端子113接触,如果接触部受到污染,就会发生接触失效。
此外,为了增加第一连接器102和第二连接器112之间的对接强度,在第二端子113上形成凹部114,并且通过该凹部114接纳第一端子103的接触部104的远端部以相互接合。这种结构会阻碍接触部104的擦拭效应。也就是说,当第一连接器102和第二连接器112对接时,接触部104的远端表面在接合第二端子113的表面时移动,从而借助于擦拭操作可除去粘附在接触部104的远端表面和第二端子113的表面上的灰尘或类似物。然而,当接触部104的远端进入凹部114时,该擦拭操作就被中断从而削弱了擦拭效应。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解决传统板对板连接器对中存在的上述问题并提供一种板对板连接器对,其确保第一和第二连接器可靠对接,防止接触失效的发生,降低生产成本并具有极高的可靠性。
用于与对接电连接器互连的电连接器包括大致矩形的绝缘壳体,该绝缘壳体具有为接合对接电连接器而设计的对接面,和设计成紧挨电路元件安装的安装面。多个端子支撑柱沿从安装面朝向对接面的方向延伸,并且每个支撑柱具有相反朝向的第一和第二侧壁,以及在第一和第二侧壁之间延伸的连接表面。该等侧壁大致垂直于对接面,而连接表面大致平行于对接面。沿壳体的纵向轴线间隔设有多个端子容置腔用来在其内接纳端子。设置有多个端子,每个端子包括焊接尾部和大致U形的接触部。该焊接尾部沿安装面设置,接触部包括远侧第一接触腿部,与第一接触腿部间隔开并大致平行于第一接触腿部的近侧第二接触腿部,以及在第一和第二接触腿部之间延伸的连接部。该第一接触腿部沿第一侧壁延伸,第二接触腿部沿第二侧壁延伸,而连接部沿所述连接表面延伸。该第一和第二接触腿部的外表面设计成有效地接合对接电连接器的对接接触部。
电连接器还可以包括多个位于安装面上的开口,每个端子具有邻接远侧第一接触腿部的远端,且每个端子的远端容纳在其中一个所述开口中。
每个端子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连续表面,该第一连续表面从焊接尾部沿着对接面和所述U形接触部的内表面延伸。该第二连续表面可以沿着第一和第二接触腿部的外表面延伸,以减少焊料从焊接尾部溢锡(solderwicking)到第一和第二接触腿部的外表面上的可能性。在这样的实施方式中,第一连续表面沿着所述支撑柱的外表面延伸并与之接合。
如果需要,该第一接触腿部的每一个可以在其外表面上包括焊料挡板。该电连接器还可以包括两排大致平行的支撑柱,端子安装在支撑柱上。在两排支撑柱之间大致形成一中心腔体,用于在其内容纳对接电连接器的一部分。
每个焊接尾部可以径直从第二接触腿部与其成一角度地延伸。在一个实施方式中,该角度为90度。U形接触部可以充分地包封住所述侧壁和支撑柱的连接表面,以便为U形接触部提供强度。
通过这样的结构,使得确保第一和第二连接器的可靠对接、防止接触失效的发生、降低生产成本以及提高可靠性成为可能。
附图说明
图1是传统板对板连接器对的截面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第一和第二连接器沿图3的B-B线剖开的截面图;
图3是根据本发明的该实施方式的第一和第二连接器的透视图;
图4是显示根据本发明的该实施方式对接在一起的第一和第二连接器的剖面图;以及
图5是显示根据本发明的该实施方式对接在一起的第一和第二连接器的局部透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将随后参考附图进行详细地描述。
参见图2,其示出第一连接器10和与它对接的第二连接器30,该第一连接器10是根据本发明当前实施方式的配对板对板连接器的其中一个,而且是待安装在一块电路板的表面上的表面安装型连接器;该第二连接器30是根据当前实施方式的配对板对板连接器中的另一个,而且也是待安装在另一块电路板的表面上的表面安装型连接器。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该配对板对板连接器(即,板对板连接器对)包括第一连接器10和第二连接器30,并电连接一对电路板。尽管图1所示的电路板是印刷电路板(PCBs),该等电路板可以是任何类型,诸如柔性印刷电路(FPC)。
在当前实施方式中,用于表述方向的词语,诸如上、下、左、右、前和后,被用来说明板对板连接器的各个部分的结构和操作方式;然而,这些词语在板对板连接器以图中示出的方向使用时指示各自的方向,并且应当解释为当板对板连接器改变方向时这些词语指示对应的不同方向。
该第一连接器10包括由绝缘材料(诸如合成树脂或塑料)一体成形的第一壳体(连接器本体)11。如图3所示,第一壳体11具有大致矩形的厚板形状,并且在该第一壳体11的上表面上设置有大致矩形的凹部或插槽。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第一连接器10的尺寸为约15mm(长)×约4mm(宽)×1.3mm(厚);然而,该尺寸可以自由变化。在所述凹部内,与第一壳体11一体成形有脊部或中央突起13。而且,平行于脊部13延伸的侧壁部1 4与第一壳体11一体成形,使得该等侧壁部14位于脊部13的相对的两侧上。在这种情况下,脊部13和两侧壁部14从凹部的底表面或安装表面向上突起,并沿着第一壳体11的纵长方向延伸。这样,沿着第一壳体11的纵长方向延伸的细长的槽部12形成于脊部13的两侧上,位于脊部13和相应的侧壁部14之间。在例示的实施方式中,仅设置有一个脊部13;然而,可以设置有多个脊部,脊部的数量是任意的。尽管脊部13的宽度为约0.8mm,该宽度可以自由改变。
用于收容第一端子21的第一端子容置或接纳腔或槽15如此形成,致使它们沿着脊部13的相对两侧壁和槽部12的底壁表面延伸。在所示的实施方式中,有二十个第一端子容置腔15以大约1mm的间距形成在脊部13的每一个侧壁和相应槽部12的底壁表面上。这样,容置在二十个第一端子容置腔15内的二十个第一端子21以大约1mm的间距设置在脊部13的每一个侧壁和相应槽部12的底壁表面上。进一步,第一端子容置槽或凹槽16形成在侧壁部14的上表面上,处于与那些第一端子容置腔15的上表面相对应的位置。第一端子容置槽16与第一端子容置腔15在间距和数量上都是相同的。在每个第一端子容置槽16的中央,形成有第一端子固定或保持孔17,使得它垂直穿透相应侧壁部14。特别地,第一端子容置腔15、第一端子容置槽16以及第一端子21的间距和数量能够自由地改变。
如图2所示,每个第一端子21具有固定或保持部或腿22,焊接尾部23和第一连接或接触部24,并且该第一端子通过冲压或打孔由导电金属片一体形成。在所示的实施方式中,在冲压或打孔工艺之后,端子21并没有效果显著地得以成形,并因此保持在由其冲压的金属片平面内。每个第一端子21呈现出的侧面形状是通过字母U形状和字母F形状的组合获得的,其中,该第一连接部24形成大致的U形,而其他部分形成大致的F形。
该第一连接部24具有前侧壁部24a(位于远端附近的侧壁部)和后侧壁部24c(位于焊接尾部附近的侧壁部),该前侧壁部24a容置在形成于脊部13的相应侧壁上的第一端子容置腔15内,而后侧壁部24c沿垂直方向延伸。位于前侧壁部24a和后侧壁部24c之间的底部,即对应于字母U的水平部的部分,沿着横向方向延伸,并容置在形成于相应槽部12的底表面上的第一端子容置腔15内。在该前侧壁部24a的上端附近形成有第一突起或接触部24b,而在后侧壁部24c的上端附近形成有第二突起或接触部24d。该第一和第二突起部24b、24d如此突起,使得它们朝向彼此。第一突起部24b从第一端子容置腔15伸出并位于槽部12内。包括第二突起部24d的后侧壁部24c的上半部分从第一端子容置腔15伸出并位于槽部12内。
第一连接部24主要由于前侧壁部24a和底部24c的弹性变形而具有弹簧特性。因此,当第一连接器10与第二连接器30对接,且第一突起部24b因而通过第二端子41(在下面描述)的前侧壁部44a被推向脊部13时,该第一连接部24依靠其弹簧特性起作用,使得第一突起部24b和第二突起部24d咬住或接合该第二端子24。因此,第一端子21和第二端子41之间电连接的可靠性能够非常之高。
此外,第一端子21的上水平部沿横向方向延伸,并容置在相应的第一端子容置槽16内。该第二突起部24d连接至上水平部的内端(该端位于朝向脊部13的那侧上)上,而焊接尾部23的上端连接至上水平部的外端(该端位于相反于脊部13的那侧上)上。该焊接尾部23沿垂直方向向下延伸,而焊接尾部23的下端表面焊接到形成于电路板或元件的表面上的布线连接盘或接点(图未示)。在该情况下,沿着从焊接尾部23的下端表面延伸至第一端子21的第二突起部24d的第一端子21的路径是很长的,且基本上以复杂的方式行进。因此,从焊接尾部23一直到第二突起部24d(以及第一突起部24b)的焊料隆起或溢锡现象发生的可能性很小。也就是说,焊料顺着上述路径爬升并粘附在该第二突起部24d上的可能性几乎没有,更不用说焊料是否有可能粘附到第一突起部24b上,因为该第一突起部24b与第二突起部24d相比和焊接尾部23间隔得更远。
而且,如果需要,焊料挡板(图未示)可以设置在由焊接尾部23延伸到第一突起部24b的路径的中部。焊料挡板部的一种实施方式是通过电镀形成的镍(Ni)涂层。然而,可以使用任何类型的涂层,只要焊料基本不会粘附在涂层上,而且对于形成涂层的方法也不施加任何限制。
固定部22的上端连接至上平行部的中部。该固定部22沿垂直方向延伸,并容置在形成于侧壁部14内的第一端子固定孔17的内部。如图1所示,在该固定部22相对的两侧表面上形成有凹部或凹槽,而在第一端子固定孔17的壁表面上形成有对应该凹部的突起。当固定部22从上方压配合到第一端子固定孔17内时,如图1所示,该第一端子固定孔17的突起进入固定部22的凹部,使得固定部22和第一端子固定孔17处于对接状态,且防止固定部22从第一端子固定孔17中滑出来。因而,该第一端子21固定到第一连接器10上。
为了提高焊料的粘附力,在焊接尾部23的下端表面上通过电镀优选形成金(Au)涂层。而且,为了减少电接触电阻,在至少第一突起部24b的前表面上通过电镀优选形成金涂层。
该第二连接器30包括由绝缘材料(诸如合成树脂或塑料)一体成形的第二壳体(连接器本体)31。如图3所示,第二壳体31具有大致矩形的厚板形状。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第二壳体31的尺寸为约14mm(长)×约3mm(宽)×约1.1mm(厚);然而,该尺寸可以自由变化。在第二壳体31的下表面上(如图3所定向的),与第二壳体31一体成形有两个沿纵长方向延伸的脊部或横梁部32。该脊部32沿着第二壳体31的两相对的横向侧边形成。而且,在该两脊部32之间形成有沿着第二壳体31的纵长方向延伸的细长槽部33。特别地,在例示的实施方式中,脊部32的数量是两个;然而,可以设置有单个脊部或三个或多个脊部,脊部的数量是任意的。尽管每一脊部33的宽度为约0.8mm,该宽度可以自由改变。当以横截面来观察,该脊部看起来是从壳体31的底部突起的柱子。
用于收容第二端子41的第二端子容置或接纳腔(槽)34如此形成,致使它们沿着每一脊部32的相对两侧壁以及其下表面延伸。在所示的实施方式中,有二十个第二端子容置腔34以大约1mm的间距形成在每一脊部32的相对两侧壁和下表面上。这样,容置在二十个第二端子容置腔34内的二十个第二端子41,以大约1mm的间距设置在每一脊部32的相对两侧壁和下表面上。而且,第二端子端部容置或接纳孔35在对应于第二端子容置腔34的拐角的纵向位置处形成在槽部33的拐角处。第二端子端部容置孔35与第二端子容置腔34在间距和数量上都是相同的。特别地,第二端子容置腔34、第二端子端部容置孔35以及第二端子41的间距和数量能够自由地改变。
如图2所示,每个第二端子41具有焊接尾部43和第二连接或接触部44,并通过冲压由导电金属片一体形成。每个第二端子41呈现出的侧面形状是通过字母U和字母I的组合获得的,其中,该第二连接部44形成大致的U形,而焊接尾部43形成大致的I形。
该第二连接部44具有垂直延伸的前侧壁部或接触腿部44a(位于远端附近的侧壁部)和垂直延伸的后侧壁部或接触腿部44b(位于焊接尾部附近的侧壁部),该前侧壁部44a容置在形成于脊部32的内侧壁上的第二端子容置腔34内,而后侧壁部44b容置在形成于脊部32的外侧壁上的第二端子容置腔34内。位于前侧壁部44a和后侧壁部44b之间的底连接部或弯曲部(bight),即对应于字母U的水平部的部分,沿着横向方向延伸,并容置在形成于脊部32的底表面上的第二端子容置腔34内。该前侧壁部44a的端部容纳在第二端子端部容置孔35内。通过将第二连接部44压配合到第二端子容置腔34内,将第二端子41固定在第二连接器30上。
焊接尾部43的内端(位于朝向槽部33一侧的那端)连接至后侧壁部44b上,并沿横向方向延伸。焊接尾部43的上表面焊接到形成于电路板或元件的表面上的布线连接盘或接点(图未示)上。
在第二连接部44的后侧壁部44b的外侧表面上形成有接合凹槽(接合部)45,使得当第一连接器10和第二连接器30对接时,该接合凹槽部45与相应第一端子21的第二突起部24d相接合。当第一连接器10和第二连接器30对接时,由于第二突起部24d进入接合凹槽部45内并与之接合,第一端子21和第二端子41之间的连接得以可靠地保持,由此降低第一连接器10和第二连接器30脱离接合的可能性。特别地,第一端子21的第一突起部24b与第二连接部44的前侧壁部44a的平坦表面接触。
设置焊料挡板(挡板部)46,其由焊料基本不会粘附于其上的涂层形成,以便盖住第二连接部44的后侧壁部44b的一部分。焊料挡板46的一种实施方式是通过电镀形成的镍(Ni)涂层。然而,可以使用任何类型的涂层,只要焊料基本不会粘附在涂层上,而且对于形成涂层的方法也不施加任何限制。焊料挡板46防止这种现象发生:在焊接尾部43焊接至电路板的布线连接盘上时,焊料顺着第二端子41爬升并粘附到后侧壁部44b的表面上。特别地,焊料挡板46形成于包括至少所述接合凹槽部45的区域内。这样,已经从焊接尾部43爬升的焊料得以阻止,不会粘附并填满接合凹槽部45。特别地,没有焊料会由于焊料的爬升粘附到前侧壁部44a上,这是因为前侧壁部44a与后侧壁部44b相比和焊接尾部43分离得更远,沿着第二端子41的路径是弯曲的,以及焊料挡板46处于该路径的中部。
为了提高焊料的粘附力,在焊接尾部43的上表面上通过电镀优选形成金涂层。而且,为了降低电接触电阻,至少在前侧壁部44a的前表面上通过电镀优选形成金涂层。
作业时,第一连接器10借助于将第一端子21的焊接尾部23焊接至电路板的相应布线连接盘或接点上而被表面安装到电路元件或电路板(图未示)上。类似地,借助于将第二端子41的焊接尾部43焊接至第二电路板的相应布线连接盘或接点上,使第二连接器30表面安装到第二电路板(图未示)上。
在对接之前,如图2所示,第一连接器10和第二连接器30如此确定位置,使得第一连接器10的上表面与第二连接器30的下表面朝向彼此。在这种状态下,第一连接器10的上表面与第二连接器30的下表面相互大致平行,而且分别承载第一连接器10和第二连接器30的电路板也相互大致平行。
随后,第一连接器10和第二连接器30朝向彼此移动,或者第一连接器10和第二连接器30的其中一个朝向另一个移动,从而两者如图4和图5所示相互对接。特别地,在图4和图5中,为了简化图示而省略了电路板。在第一连接器10和第二连接器30相互对接的状态下,第一连接器10的脊部13插入到第二连接器30的槽部33内,而第二连接器30的脊部32插入到第一连接器10的相应槽部12内。结果,每个第一端子21的第一连接部24的第一突起部24b与相应第二端子41的第二连接部44的前侧壁部44a的平坦前表面接触。而且,每个第一端子21的第一连接部24的第二突起部24d接合相应第二端子41的第二连接部44的后侧壁部44b的接合凹槽部45。也就是说,每个第一端子21和相应的第二端子41经由第一接触点(主接触部)和第二接触部(辅接触部)彼此电连通,在该第一接触点上,第一突起部24b与前侧壁部44a接触,而在该第二接触部上,第二突起部24d与后侧壁部44b接触。
在当前的实施方式中,每个第一端子21的第一连接部24的第一突起部24b和第二突起部24d的面对面的表面之间的距离短于每个第二端子41的第二连接部44的前侧壁部44a和后侧壁部44b的外表面(与脊部32相反的表面)之间的距离。第一连接部24具有弹簧特性。因此,当由于第一连接器10和第二连接器30的对接,第二连接器30的脊部32插入到第一连接器10的相应槽部12内,且每个第二端子41的第二连接部44插入到相应第一端子21的第一连接部24内时,第一端子21的第一连接部24的第一突起部24b和第二突起部24d的面对面的表面之间的距离增加,且主要地,前侧壁部24a和底部弹性变形,由此,第一突起部24b被第二端子41的前侧壁部44a推动并朝向脊部13移动。在这种情况下,由于第一连接部24的弹簧特性,第一连接部24起反作用以恢复其原来的形状。因此,通过前侧壁部24a的第一突起部24b和后侧壁部24c的第二突起部24d咬住或接合该第二端子41。
结果,每个第一端子21的第一突起部24b的端部压靠着相应第二端子41的前侧壁部44a的前表面。这样,第一突起部24b和前侧壁部44a之间建立了可靠的接触,确保了第一接触部上的电连续性。而且,每个第一端子21的第二突起部24d的端部被推进相应第二端子41的接合凹槽部45内。从而建立了第二突起部24d和接合凹槽部45之间的可靠接触,确保了在第二接触部上的电连续性。进一步,第二突起部24d和接合凹槽部45之间的可靠接合得以实现,且防止了每个第二端子41的第二连接部44从相应第一端子21的第一连接部24上脱离,由此,第一连接器10和第二连接器30以可靠的方式彼此对接。
进一步,当每个第二端子41的第二连接部44插入到相应第一端子21的第一连接部24内时,第一端子21的第一突起部24b的尖端部在该尖端部被推靠在第二端子21的前侧壁部44a的前表面上的状态下移动,同时擦洗或擦拭前侧壁部44a的平坦表面。从而产生了刮擦效果或擦拭效果,使得阻碍电连续性的物质,诸如灰尘、污垢或粘附到第一突起部24b的尖端上和前侧壁部44a的前表面上的薄层,借助于擦拭被除去。因此确保了第一接触部上的可靠电连续性。
如上所述,在当前实施方式中,每一个都具有大致U形的第一连接部24的第一端子21固定至第一连接器10,每一个都具有大致U形的第二连接部44的第二端子41固定至第二连接器30上,该第二连接部44待装配入相应第一端子21的第一连接部24内。当第一连接器10和第二连接器30彼此对接时,第一端子21的第一突起部24b与第二端子41的前侧壁部44a接触,从而形成第一接触部(主接触部),而第一端子21的第二突起部24d与第二端子41的后侧壁部44b的接合凹槽部45接合,从而形成第二接触部(辅接触部)。
因此,提供这样的板对板连接器对是可能的:在该连接器对中,第一连接器10和第二连接器30彼此对接,具有非常高的可靠性和使电连接器具有低生产成本和高可靠性的性能。
更具体地,每个第一端子21呈现出的侧面形状是通过字母U的形状和字母F的形状的组合获得,沿着第一端子21从焊接尾部23延伸到第一突起部24b的路径是很长的,且以相对复杂的图案行进。因此,焊料基本上不会粘附到第一突起部24b上,否则将由于焊料爬升现象而发生粘附。进一步,由于上述路径的距离很长,能够在该路径的中部设置焊料挡板部,以毫不失效地阻止焊料粘附到第一突起部24b上。
而且,每个第二端子41呈现出大致U形的侧面形状,且沿着第二端子41从焊接尾部43延伸到前侧壁部44a的路径是很长的,且以基本上复杂的图案行进。因此,焊料基本上不会粘附到前侧壁部44a上,否则将由于焊料爬升现象而发生粘附。进一步,由于上述路径的距离很长,能够在该路径的中部设置焊料挡板46,以毫不失效地阻止焊料粘附到前侧壁部44a上。因此,该第二壳体31不需要过模,从而该第二壳体31盖住每个第二端子41的一部分,且该等第二端子41能够通过将第二端子41压配合到第二壳体31内而固定到第二壳体31上。这样,第二连接器30的生产成本能够得以降低。
而且,因为如上所述焊料的爬升不会导致焊料粘附到第一接触部(主接触部)上,在该第一接触部处,第一突起部24b和前侧壁部44a彼此接触,焊料不会阻碍电连续性。因此,在第一端子21和第二端子41之间能够建立可靠的电连续性。
此外,每个第二端子41的U形第二连接部44的较大部分压配合到形成于第二壳体31的脊部32的外周边上的相应第二端子容置腔34内。换句话说,U形第二连接部44受脊部32支撑。因此,该第二连接部44以这样的方式受保护,即在受到意外的外力时几乎不可能变形。而且,第二连接部44的前侧壁部44a的远侧端部接纳在第二端子端部容置孔35内。因此,该远侧端部不会移动离开脊部32的壁表面并保持在其内以达到进一步的稳定。
每个第一端子21的第一突起部24b与相应第二端子41的前侧壁部44a接触,由此形成作为主接触部的第一接触部,而且每个第一端子21的第二突起部24d与相应第二端子41的后侧壁部44b的接合凹槽部45接合,由此形成作为辅接触部的第二接触部。由于在两接触部处,第一端子21和第二端子41之间建立了电连续性,不会发生传导失效,且可提高可靠性。进一步,由于在每个第二端子41的前侧壁部44a上并未形成凹槽,则第一突起部24b的擦拭作用不会被中断。这样就可获得充分的擦拭效果,且能够在作为主接触部的第一接触部上建立可靠的电连续性。
而且,由于焊料挡板46形成于包括至少接合凹槽部45的区域内,已经从焊接尾部43爬升的焊料不会填满接合凹槽部45。因此,每个第一端子21的第二突起部24d的端部被推进相应第二端子41的接合凹槽部45内。从而更加可能在第二突起部24d和接合凹槽部45之间建立可靠的接合,而且每个第二端子41的第二连接部44几乎不可能从相应第一端子21的第一连接部24上脱开。结果,第一连接器10和第二连接器30以可靠的方式彼此对接。而且,电连续性在作为辅接触部的第二接触部处得到了保证。
在当前实施方式中,从擦拭的角度来看,第二连接部44的前侧壁部44a如此设计,使得其用于与第一连接部24的第一突起部24b接触的接触部是平坦表面。然而,从锁合强度的角度来看,可在接触部上形成凹部。而且,整个前侧壁部44a可以如此形成,使得其中心部分朝前突出以与第一突起部24b接合。
在该当前实施方式中,第二连接部44的后侧壁部44b的接触部包括用于与第二突起部24d接合的接合凹槽部45。然而,在不形成接合凹槽部45的情况下,该接触部可以设计成平坦的,并且仅仅与第二突起部24d形成接触。
本发明不局限于上面描述的实施方式。根据本发明的精神,可以有大量关于本发明的修改和变化,而且它们并不排除在本发明的范围之外。
权利要求书(按照条约第19条的修改)
1.用于互连对接电连接器的电连接器,包括:
大致矩形的绝缘壳体,该绝缘壳体包括为接合对接电连接器而设计的对接面,设计成紧挨电路元件安装的安装面,沿从所述安装面朝向所述对接面方向延伸的多个端子支撑柱,每个所述支撑柱具有相反朝向的第一和第二侧壁以及在第一和第二侧壁之间延伸的连接表面,所述侧壁大致垂直于所述对接面,而所述连接表面大致平行于所述对接面,以及沿所述壳体的纵向轴线间隔开以用来容纳端子在其中的多个端子容置腔,并进一步包括从每个所述端子容置腔延伸到所述安装面的开口;和
多个端子,每个端子包括焊接尾部和大致U形的接触部,所述焊接尾部沿所述安装面设置,所述接触部包括远侧第一接触腿部,与所述第一接触腿部间隔开并大致平行于第一接触腿部的近侧第二接触腿部,以及在所述第一和第二接触腿部之间延伸的连接部,所述第一接触腿部沿第一侧壁延伸并具有容纳在邻接安装面的其中一个所述开口内的远端,所述第二接触腿部沿第二侧壁延伸,而所述连接部沿所述连接表面延伸,所述第一和第二接触腿部的外表面设计成有效地接合所述对接电连接器的对接接触部。
2.权利要求1的所述电连接器,其中,每个所述端子包括第一和第二连续表面,所述第一连续表面从所述焊接尾部沿着所述对接面和所述U形接触部的内表面延伸,而所述第二连续表面沿着所述第一和第二接触腿部的所述外表面延伸,以减少焊料从所述焊接尾部溢锡到所述第一和第二接触腿部的所述外表面上的可能性。
3.权利要求2的所述电连接器,其中,每个所述第一连续表面沿着所述支撑柱的外表面延伸并与之接合。
4.权利要求3的所述电连接器,其中,每个所述第一接触腿部包括在其外表面上的焊料挡板。
5.权利要求1的所述电连接器,其中,每个所述端子包括第一和第二连续表面,所述第一连续表面从所述焊接尾部沿着所述对接面和所述U形接触部的内表面延伸,而所述第二连续表面沿着所述第一和第二接触腿部的所述外表面延伸,以减少焊料从所述焊接尾部溢锡到所述第一和第二接触腿部的所述外表面上的可能性。
6.权利要求1的所述电连接器,还包括两排大致平行的支撑柱,端子安装在所述支撑柱上,在所述两排支撑柱之间大致形成一中心腔体,用于在其内容纳所述对接电连接器的一部分。
7.权利要求1的所述电连接器,其中,所述焊接尾部径直从所述第二接触腿部与其成一角度地延伸。
8.权利要求7的所述电连接器,其中,所述焊接尾部大致垂直于所述第二接触腿部。
9.权利要求1的所述电连接器,其中,所述U形接触部充分地包封住所述侧壁和所述支撑柱的连接表面,以便给所述U形接触部提供强度。10.权利要求1的所述电连接器,其中,所述焊接尾部径直从所述第二接触腿部延伸并大致与其垂直。
11.用于互连对接电连接器的板对板连接器,包括:
大致矩形的外形低矮的绝缘壳体,该绝缘壳体包括为接合对接连接器而设计的对接面和设计成紧挨电路元件安装的安装面,一对位于所述壳体的相对两端上的间隔开的端壁和在所述端壁之间延伸的横梁,所述横梁具有相反朝向的第一和第二侧面,以及多个沿所述横梁延伸的间隔开的端子容置腔,以及进一步包括从每个所述端子容置腔延伸到所述安装面的开口;和
多个端子,每个端子安置在其中一个所述端子容置腔内,并包括沿所述安装面安置的焊接尾部和围绕所述横梁延伸的大致U形的本体,所述本体具有远侧第一接触腿部、近侧第二接触腿部以及弯曲部,远侧第一接触腿部沿所述横梁的第一侧面安置,近侧第二接触腿部沿所述横梁的第二侧面安置,弯曲部连接所述第一和第二接触腿部并大致平行于所述对接面延伸,所述第一和第二接触腿部的外表面设计成有效地接合所述对接电连接器的对接接触部,且每个所述第一腿部的远端容纳在邻接安装面的其中一个所述开口内。
12.权利要求11的所述电连接器,其中,所述焊接尾部径直从所述第二接触腿部延伸并与其大致垂直,而所述第一和第二接触腿部彼此大致平行。
13.权利要求12的所述电连接器,其中,每个所述端子包括第一和第二连续表面,所述第一连续表面从所述焊接尾部沿着所述对接面和所述U形本体的内表面延伸,而所述第二连续表面沿着所述第一和第二接触腿部的所述外表面延伸,以减少焊料从所述焊接尾部溢锡到所述第一和第二接触腿部的所述外表面上的可能性。
14.权利要求13的所述电连接器,其中,每个所述第一连续表面沿着所述横梁的外表面延伸并与之接合。
15.权利要求11的所述电连接器,其中,每个所述第一接触腿部包括在其外表面上的焊料挡板。
16.权利要求11的所述电连接器,还包括两排大致平行的支撑柱,端子安装在所述支撑柱上,在所述两排支撑柱之间大致形成一中心腔体,用于在其内容纳所述对接电连接器的一部分。
17.权利要求12的所述电连接器,还包括两排大致平行的支撑柱,端子安装在所述支撑柱上,在所述两排支撑柱之间大致形成一中心腔体,用于在其内容纳所述对接电连接器的一部分。
Claims (19)
1.用于互连对接电连接器的电连接器,包括:
大致矩形的绝缘壳体,该绝缘壳体包括为接合对接电连接器而设计的对接面,设计成紧挨电路元件安装的安装面,沿从所述安装面朝向所述对接面方向延伸的多个端子支撑柱,每个所述支撑柱具有相反朝向的第一和第二侧壁以及在第一和第二侧壁之间延伸的连接表面,所述侧壁大致垂直于所述对接面,而所述连接表面大致平行于所述对接面,以及沿所述壳体的纵向轴线间隔开以用来容纳端子在其中的多个端子容置腔;和
多个端子,每个端子包括焊接尾部和大致U形的接触部,所述焊接尾部沿所述安装面设置,所述接触部包括远侧第一接触腿部,与所述第一接触腿部间隔开并大致平行于第一接触腿部的近侧第二接触腿部,以及在所述第一和第二接触腿部之间延伸的连接部,所述第一接触腿部沿第一侧壁延伸,所述第二接触腿部沿第二侧壁延伸,而所述连接部沿所述连接表面延伸,所述第一和第二接触腿部的外表面设计成有效地接合所述对接电连接器的对接接触部。
2.权利要求1的所述电连接器,其中,所述安装面包括多个位于其内的开口,且每个所述端子包括邻接远侧第一接触腿部的远端,每个所述端子的远端容纳在其中一个所述开口中。
3.权利要求2的所述电连接器,其中,每个所述端子包括第一和第二连续表面,所述第一连续表面从所述焊接尾部沿着所述对接面和所述U形接触部的内表面延伸,而所述第二连续表面沿着所述第一和第二接触腿部的所述外表面延伸,以减少从所述焊接尾部溢锡到所述第一和第二接触腿部的所述外表面上的可能性。
4.权利要求3的所述电连接器,其中,每个所述第一连续表面沿着所述支撑柱的外表面延伸并与之接合。
5.权利要求4的所述电连接器,其中,每个所述第一接触腿部在其外表面上具有焊料挡板。
6.权利要求1的所述电连接器,其中,每个所述端子包括第一和第二连续表面,所述第一连续表面从所述焊接尾部沿着所述对接面和所述U形接触部的内表面延伸,而所述第二连续表面沿着所述第一和第二接触腿部的所述外表面延伸,以减少焊料从所述焊接尾部溢锡到所述第一和第二接触腿部的所述外表面上的可能性。
7.权利要求1的所述电连接器,还包括两排大致平行的支撑柱,端子安装在所述支撑柱上,在所述两排支撑柱之间大致形成一中心腔体,用于在其内容纳所述对接电连接器的一部分。
8.权利要求1的所述电连接器,其中,所述焊接尾部径直从所述第二接触腿部与其成一角度地延伸。
9.权利要求8的所述电连接器,其中,所述焊接尾部大致垂直于所述第二接触腿部。
10.权利要求1的所述电连接器,其中,所述U形接触部充分地包封住所述侧壁和所述支撑柱的连接表面,以便给所述U形接触部提供强度。
11.权利要求2的所述电连接器,其中,所述焊接尾部径直从所述第二接触腿部延伸并大致与其垂直。
12.用于互连对接电连接器的板对板连接器,包括:
大致矩形的外形低矮的绝缘壳体,该绝缘壳体包括为接合对接连接器而设计的对接面和设计成紧挨电路元件安装的安装面,一对位于所述壳体的相对两端上的间隔开的端壁和在所述端壁之间延伸的横梁,所述横梁具有相反朝向的第一和第二侧面,以及多个沿所述横梁延伸的间隔开的端子容置腔;和
多个端子,每个端子位于一个所述端子容置腔内,并包括沿所述安装面安置的焊接尾部和围绕所述横梁延伸的大致U形的本体,所述本体具有远侧第一接触腿部、近侧第二接触腿部以及弯曲部,远侧第一接触腿部沿所述横梁的第一侧面安置,近侧第二接触腿部沿所述横梁的第二侧面安置,弯曲部连接所述第一和第二接触腿部并大致平行于所述对接面延伸,所述第一和第二接触腿部的外表面设计成有效地接合所述对接电连接器的对接接触部。
13.权利要求12的所述电连接器,其中,所述安装面大致垂直于所述对接面,并包括多个位于其内的开口,每个所述端子包括邻接所述远侧第一接触腿部的远端,每个所述端子的远端容纳在其中一个所述开口中。
14.权利要求12的所述电连接器,其中,所述焊接尾部径直从所述第二接触腿部延伸并与其大致垂直,而所述第一和第二接触腿部彼此大致平行。
15.权利要求14的所述电连接器,其中,每个所述端子包括第一和第二连续表面,所述第一连续表面从所述焊接尾部沿着所述对接面和所述U形本体的内表面延伸,而所述第二连续表面沿着所述第一和第二接触腿部的所述外表面延伸,以减少焊料从所述焊接尾部溢锡到所述第一和第二接触腿部的所述外表面上的可能性。
16.权利要求15的所述电连接器,其中,每个所述第一连续表面沿着所述横梁的外表面延伸并与之接合。
17.权利要求12的所述电连接器,其中,每个所述第一接触腿部包括在其外表面上的焊料挡板。
18.权利要求12的所述电连接器,还包括两排大致平行的支撑柱,端子安装在所述支撑柱上,在所述两排支撑柱之间大致形成一中心腔体,用于在其内容纳所述对接电连接器的一部分。
19.权利要求13的所述电连接器,还包括两排大致平行的支撑柱,端子安装在所述支撑柱上,在所述两排支撑柱之间大致形成一中心腔体,用于在其内容纳所述对接电连接器的一部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119401/2005 | 2005-04-18 | ||
JP2005119401A JP4526428B2 (ja) | 2005-04-18 | 2005-04-18 | 基板対基板コネクタ |
PCT/US2006/014757 WO2006130252A1 (en) | 2005-04-18 | 2006-04-18 | Board-to-board connector pair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164200A true CN101164200A (zh) | 2008-04-16 |
CN101164200B CN101164200B (zh) | 2011-04-20 |
Family
ID=3669897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06800129622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164200B (zh) | 2005-04-18 | 2006-04-18 | 板对板连接器对 |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7931477B2 (zh) |
EP (1) | EP1878093A1 (zh) |
JP (1) | JP4526428B2 (zh) |
KR (1) | KR20080005274A (zh) |
CN (1) | CN101164200B (zh) |
WO (1) | WO2006130252A1 (zh) |
Cited By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459435B (zh) * | 2007-12-11 | 2012-07-25 | 夏普株式会社 | 接收设备和板安装构件 |
CN102683948A (zh) * | 2012-04-25 | 2012-09-19 | 昆山嘉华电子有限公司 | 电连接器 |
CN102683949A (zh) * | 2012-04-25 | 2012-09-19 | 昆山嘉华电子有限公司 | 电连接器 |
CN101783454B (zh) | 2009-01-18 | 2012-11-28 |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 电连接器 |
CN103155292A (zh) * | 2010-06-28 | 2013-06-12 | 莫列斯公司 | 板对板连接器 |
CN103872489A (zh) * | 2014-01-24 | 2014-06-18 | 连展科技电子(昆山)有限公司 | 电连接器组合 |
CN106058518A (zh) * | 2015-04-01 | 2016-10-26 | 广濑电机株式会社 | 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 |
CN108123238A (zh) * | 2016-11-28 | 2018-06-05 | 莫列斯有限公司 | 连接器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10009956B1 (en) | 2017-09-02 | 2018-06-26 | Kamilo Feher | OFDM, 3G and 4G cellular multimode systems and wireless mobile networks |
JP4978313B2 (ja) * | 2007-05-31 | 2012-07-18 |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 コネクタ |
JP4454036B2 (ja) * | 2007-06-06 | 2010-04-21 |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 回路基板用雄電気コネクタ及び電気コネクタ組立体 |
KR100920426B1 (ko) * | 2009-06-29 | 2009-10-08 | 휴먼전자 주식회사 | 기판 대 기판 타입 커넥터 |
WO2011002186A2 (ko) * | 2009-06-29 | 2011-01-06 | 휴먼전자 주식회사 | 기판 대 기판 타입 커넥터 |
JP4911735B2 (ja) * | 2009-08-18 | 2012-04-04 |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 回路基板用電気コネクタ |
JP5578833B2 (ja) * | 2009-11-09 | 2014-08-27 | モレックス 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ド | 端子 |
JP2012114044A (ja) * | 2010-11-26 | 2012-06-14 | Kel Corp | ケーブルコネクタ |
TWM413984U (en) * | 2011-01-18 | 2011-10-11 | Molex Taiwan Ltd | Electronic connector |
JP5728279B2 (ja) * | 2011-04-20 | 2015-06-03 | モレックス 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ドMolex Incorporated | 基板対基板コネクタ |
JP2013149454A (ja) | 2012-01-19 | 2013-08-01 | Molex Inc | 端子及びコネクタ |
US9167696B2 (en) * | 2012-12-01 | 2015-10-20 | Kingston Technology Corporation | Low profile memory module |
US8888506B2 (en) * | 2013-01-29 | 2014-11-18 | Japan Aviation Electronics Industry, Limited | Connector |
CN106848654B (zh) * | 2013-02-27 | 2019-06-04 |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 连接器、及在该连接器中使用的插头件和插口件 |
US9748679B2 (en) * | 2013-10-31 | 2017-08-29 |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 Socket, connector comprising such socket, and header used in such connector |
JP6325262B2 (ja) * | 2014-01-29 | 2018-05-16 |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 コネクタ |
JP6034339B2 (ja) * | 2014-07-29 | 2016-11-30 |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 回路基板用電気コネクタ |
KR20160023478A (ko) | 2014-08-22 | 2016-03-03 | 엘에스엠트론 주식회사 | 커넥터 |
JP6537890B2 (ja) * | 2014-09-26 | 2019-07-03 |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 コネクタ |
KR102053386B1 (ko) | 2014-12-30 | 2019-12-06 | 엘에스엠트론 주식회사 | 커넥터 |
US9525224B1 (en) * | 2015-08-03 | 2016-12-20 | Hon Hai Precision Industry Co., Ltd. | Electrical connector and electronic system |
TWM520732U (zh) * | 2015-09-25 | 2016-04-21 | Advanced Connectek Inc | 插頭電連接器與插座電連接器 |
CN107768913B (zh) | 2016-08-15 | 2021-06-22 | 申泰公司 | 用于互连系统的防退出闩扣 |
JP2018037266A (ja) * | 2016-08-31 | 2018-03-08 |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 電気コネクタ |
US10424855B2 (en) | 2016-09-12 | 2019-09-24 | Airborn, Inc. | Connector terminals with improved solder joint |
US11196195B2 (en) | 2017-04-10 | 2021-12-07 | Samtec, Inc. | Interconnect system having retention features |
USD886066S1 (en) * | 2017-12-06 | 2020-06-02 | Samtec, Inc. | Securement member of electrical connector |
KR102494901B1 (ko) * | 2020-05-13 | 2023-02-06 | 니혼 고꾸 덴시 고교 가부시끼가이샤 | 커넥터 조립체 및 커넥터 |
WO2024154678A1 (ja) * | 2023-01-19 | 2024-07-25 | 京セラ株式会社 | コネクタ及び電子機器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355703U (zh) * | 1989-10-05 | 1991-05-29 | ||
JPH06310197A (ja) * | 1993-04-23 | 1994-11-04 |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 コネクタ |
US5876217A (en) | 1996-03-14 | 1999-03-02 | Molex Incorporated | Electric connector assembly with improved retention characteristics |
JP2000157197A (ja) | 1998-11-24 | 2000-06-13 | Eriko Ando | 紫サツマイモを用いた食品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ならびに食品撹拌装置および食品撹拌方法 |
JP3682649B2 (ja) * | 2001-11-27 | 2005-08-10 |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 コネクタ装置 |
JP3969229B2 (ja) * | 2002-07-23 | 2007-09-05 | 松下電工株式会社 | コネクタ |
EP1981124B1 (en) * | 2002-07-23 | 2010-11-17 | Panasonic Electric Works Co., Ltd. | Low profile connector |
JP2004185866A (ja) * | 2002-11-29 | 2004-07-02 | Toshiba Corp | コネクタ装置およびコネクタ用リード端子の製造方法 |
KR20040072799A (ko) * | 2003-02-11 | 2004-08-19 | 엘지전선 주식회사 | 보드 대 보드 커넥터의 구조 |
US6793506B1 (en) | 2003-08-27 | 2004-09-21 | Molex Incorporated | Board-to-board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y |
US6811411B1 (en) * | 2003-09-12 | 2004-11-02 | Molex Incorporated | Board-to-board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y |
JP2005108581A (ja) * | 2003-09-30 | 2005-04-21 | Nec Tokin Corp | コネクタシステム |
TWM300882U (en) * | 2006-05-26 | 2006-11-11 | Advanced Connectek Inc | Electric connector assembly |
JP4802959B2 (ja) * | 2006-09-29 | 2011-10-26 |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 コネクタ |
-
2005
- 2005-04-18 JP JP2005119401A patent/JP4526428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6
- 2006-04-18 US US11/918,763 patent/US7931477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6-04-18 CN CN2006800129622A patent/CN101164200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6-04-18 KR KR1020077026659A patent/KR20080005274A/ko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 2006-04-18 WO PCT/US2006/014757 patent/WO2006130252A1/en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06-04-18 EP EP06750730A patent/EP1878093A1/en not_active Withdrawn
Cited By (1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459435B (zh) * | 2007-12-11 | 2012-07-25 | 夏普株式会社 | 接收设备和板安装构件 |
CN101783454B (zh) | 2009-01-18 | 2012-11-28 |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 电连接器 |
CN103155292A (zh) * | 2010-06-28 | 2013-06-12 | 莫列斯公司 | 板对板连接器 |
CN103155292B (zh) * | 2010-06-28 | 2016-01-13 | 莫列斯公司 | 板对板连接器 |
CN102683948A (zh) * | 2012-04-25 | 2012-09-19 | 昆山嘉华电子有限公司 | 电连接器 |
CN102683949A (zh) * | 2012-04-25 | 2012-09-19 | 昆山嘉华电子有限公司 | 电连接器 |
CN103872489A (zh) * | 2014-01-24 | 2014-06-18 | 连展科技电子(昆山)有限公司 | 电连接器组合 |
CN103872489B (zh) * | 2014-01-24 | 2018-01-19 | 连展科技电子(昆山)有限公司 | 电连接器组合 |
CN106058518A (zh) * | 2015-04-01 | 2016-10-26 | 广濑电机株式会社 | 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 |
CN106058518B (zh) * | 2015-04-01 | 2018-05-15 | 广濑电机株式会社 | 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 |
CN108123238A (zh) * | 2016-11-28 | 2018-06-05 | 莫列斯有限公司 | 连接器 |
CN108123238B (zh) * | 2016-11-28 | 2020-07-03 | 莫列斯有限公司 | 连接器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164200B (zh) | 2011-04-20 |
JP2006302557A (ja) | 2006-11-02 |
WO2006130252A1 (en) | 2006-12-07 |
KR20080005274A (ko) | 2008-01-10 |
US7931477B2 (en) | 2011-04-26 |
JP4526428B2 (ja) | 2010-08-18 |
EP1878093A1 (en) | 2008-01-16 |
US20090305528A1 (en) | 2009-12-10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164200B (zh) | 板对板连接器对 | |
US7186126B2 (en) | Floating electrical connector | |
EP0854549B1 (en) | Surface mount connector with integrated PCB assembly | |
US7008235B2 (en) | Coaxial connector and ground pad that mounts said coaxial connector | |
CN100585953C (zh) | 板对板连接器 | |
KR100216615B1 (ko) | 안티-위킹 특성을 구비한 직각 기판 대 기판 커넥터와 그 커넥터용 단자 | |
JP2007042410A (ja) | 基板対基板コネクタ | |
US20090325396A1 (en) | Board-To-Board Connector Pair | |
EP0280508B1 (en) | Through-board electrical component header having integral solder mask | |
CA2237916C (en) | Card edge connector with similar shaped cantilevered beam spring contacts having multi-level contact areas | |
JP2949441B2 (ja) | 端子接続装置 | |
US8888501B2 (en) | Electrical connector and connector | |
KR20020071452A (ko) | 수평 전기 커넥터 | |
CN209183804U (zh) | 电连接器 | |
CN2537146Y (zh) | 具有卡扣装置的电连接器 | |
US4634198A (en) | Electrical contact assemblies and components | |
EP0122758B1 (en) |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y | |
CN2682629Y (zh) | 电连接器端子 | |
JP2017157718A (ja) | 電気回路用部品 | |
KR20210117457A (ko) | 플러그 커넥터 | |
CN216488629U (zh) | 具有l型端子的超薄高频电连接器 | |
CN213460182U (zh) | 错位排列焊线端的线缆连接器 | |
JP2006086028A (ja) | 電気コネクタ | |
EP0670760B1 (en) | Electrical connector | |
CN2452168Y (zh) | 电连接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10420 Termination date: 20160418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