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160668B - 背接触式太阳能电池及其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背接触式太阳能电池及其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160668B
CN101160668B CN2006800120473A CN200680012047A CN101160668B CN 101160668 B CN101160668 B CN 101160668B CN 2006800120473 A CN2006800120473 A CN 2006800120473A CN 200680012047 A CN200680012047 A CN 200680012047A CN 101160668 B CN101160668 B CN 10116066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olar cell
area
emitter
contact
lay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680012047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160668A (zh
Inventor
彼得·恩格尔哈特
安德烈亚斯·泰普
赖纳·格里施克
罗伯特·韦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stitut fuer Solarenergieforschung GmbH
Original Assignee
Institut fuer Solarenergieforschung GmbH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stitut fuer Solarenergieforschung GmbH filed Critical Institut fuer Solarenergieforschung GmbH
Publication of CN10116066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16066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16066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160668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1/00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1/02Details
    • H01L31/0224Electrodes
    • H01L31/022408Electrodes for devices characterised by at least one potential jump barrier or surface barrier
    • H01L31/022425Electrodes for devices characterised by at least one potential jump barrier or surface barrier for solar cells
    • H01L31/022441Electrode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back-contact solar cells
    • H01L31/022458Electrode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back-contact solar cells for emitter wrap-through [EWT] type solar cells, e.g. interdigitated emitter-base back-contac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1/00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1/18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thes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31/1804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thes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comprising only elements of Group IV of the Periodic System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50Photovoltaic [PV] energy
    • Y02E10/547Monocrystalline silicon PV cell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7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for final industrial or consumer products
    • Y02P70/50Manufacturing or production proces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inal manufactured product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太阳能电池(1)及其制造方法,所述太阳能电池(1)包含在其背面上的发射极接触(43)和基极接触(45),这两种接触(43,45)通过已经去除金属涂层的侧面(5)而彼此相互电隔离。电池背面(3)的发射区(4)通过沟道与电池正面(8)的发射极(9)连接。电池背面(3)的发射区(4)和沟道(7)由激光形成。侧壁的金属涂层通过选择性蚀刻而去除,所述金属涂层仅在蚀刻阻挡层(11)不足的侧面(5)的区域中被去除。

Description

背接触式太阳能电池及其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发射极接触(emitter contact)和基极接触(base contact)均被配置在半导体衬底的背表面上的太阳能电池,以及所述太阳能电池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太阳能电池用于将光转换成电能。在该过程中,在半导体衬底中,由光产生的电荷载流子对通过pn结被分开,它们随之通过发射极接触和基极接触供给到包含消耗装置的电路。
在常规的太阳能电池中,发射极接触通常被配置在半导体衬底的正面,即朝向光源的面上。但是,例如在JP5-75149A、DE4143083、DE10142481中提出了基极接触和发射极接触均被配置在衬底背面的太阳能电池。一方面,在这种配置中,避免由于该接触而遮蔽正面,这导致太阳能电池效率得到提高、外观更加美观,并且,另一方面,由于电池的背面不必与相邻的电池的正面连接,因此这种太阳能电池可更容易地被串联。
换句话说,没有前侧金属化的太阳能电池提供以下几种优点:太阳能电池的正面不被接触所遮挡,使得入射的辐射能可在没有任何限制的情况下在半导体衬底中产生电荷载流子;并且,这些电池可更容易地连接以形成模块,并且电池还具有更美观的外观。
但是,常规的所谓背接触式太阳能电池涉及几种缺点。在大多数情况下,它们的制造工艺昂贵。为了形成基极接触使得它与半导体衬底的背面上的发射极接触电隔离,许多方法必需几个掩蔽步骤、几个蚀刻步骤和/或几个气相沉积步骤。并且,例如,由于基极区和发射极区之间的反型层(inversion layer),或者由于发射极接触和基极接触之间的不充分的电绝缘,常规的背接触式太阳能电池常遭受局部短路,这导致太阳能电池效率降低。
没有前侧金属化的太阳能电池例如从R.M.Swanson,“PointContact Silicon Solar cells”,Electric Power Research Institute,rep.Ap-2859,May,1983为人们所了解。这种电池概念被不断改进(R.A.Sinton,“Bilevel contact solar cells”,美国专利5053083,1991)。SunPower Corporation在试生产作业线中制造了这种点接触式太阳能电池的简化形式(K.R.McIntosh,M.J.Cudzinovic,D-D Smith,W-P.Mulligan,and R.M.Swanson “The choice of silicon wafer for theproduction of low-cost rear-contact solar cells”3rd World Conferenceof PV Energy Conversion,Osaka 2003 in press)。
为了制造上述太阳能电池,在几个掩蔽步骤中,不同地掺杂的区域并排产生并被金属化或通过施加部分为多层金属结构的金属结构而接触。以上过程与这些方法需要几个调整掩蔽步骤并因此昂贵或复杂的缺点有关。
从专利说明书JP5-75149A中已知一种没有前侧金属化的太阳能电池,该太阳能电池在其背面上包含凸起和凹陷区域。该太阳能电池也只能在几个掩蔽和蚀刻步骤中制造。
专利说明书DE4143083说明了一种没有前侧金属化的太阳能电池,在该太阳能电池中,太阳能电池调整掩盖步骤不是强制性的。但是,由于反型层连接两个接触系统(contact system),这导致低并联电阻(分路电阻)并由此导致低填充系数(filling factor),因此该电池的效率较差。
专利说明书DE10142481说明了一种具有配置在背面上的基极接触和发射极接触上的太阳能电池。该太阳能电池也具有背面结构:但是,所述接触位于凸起区域的侧面上。这需要两个真空气相沉积步骤以制造接触。并且,在该电池的情况下,在技术上需要制造局部发射极。
背接触式太阳能电池伴随的特定困难在于,背接触的制造昂贵或复杂,必须不惜成本避免制造过程中的电短路。
发明目的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避免上述问题或至少使上述问题最小化,并提供实现较高的效率并易于制造的太阳能电池和太阳能电池的制造方法。
根据本发明,通过具有独立权利要求的特征的制造方法和太阳能电池满足该目的。在从属权利要求中说明本发明的有利的实施方案和改进。
特别地,本发明以简单的方式解决制造两个背面接触系统和它们的适当的电隔离的问题,并说明因此易于制造的太阳能电池。不管两个背面接触系统的电隔离的类型如何,太阳能电池本身可被设计为发射极环绕型(EWT)(emitter-wrap-through)太阳能电池。
发明内容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说明一种太阳能电池的制造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提供具有衬底正面和衬底背面的半导体衬底;在衬底背面上形成第一和第二区域,其中,在各情况下,各区域基本上相对于所述衬底正面平行;并形成将第一区域与第二区域隔离的倾斜侧面;至少在衬底背面的部分区域上沉积金属层;至少在第一金属层的部分区域上沉积蚀刻阻挡层,其中,蚀刻阻挡层基本能够抵抗蚀刻金属层的蚀刻剂;蚀刻至少部分区域中的金属层,其中,倾斜侧面上的金属层基本上被去除。
硅晶片可用作半导体衬底。该方法特别适用于较低质量的硅晶片,例如,具有比晶片的厚度短的少数电荷载流子扩散长度的多晶硅或Cz硅。
术语衬底背面上的“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是指在完整的太阳能电池中限定太阳能电池的发射极区域和基极区域并包含n型或p型的不同类型的掺杂的区域。两个区域均优选是平坦的。为了实现两个区域在衬底背面上的均匀分布,这两个区域可相互交叉,即,以梳状方式紧邻。区域的主延伸方向基本上相对于衬底正面平行。即使单个部分区域是不平坦的,例如,即使梳状结构的单个指状物在断面中是U形的,这也适用。
根据本发明,至少一个侧面使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相互隔离。在本文件中,术语“侧面”是指相对于衬底正面并由此相对于第一和第二区域的平面成至少60°的角度的区域。优选地,该角度尽可能地陡,例如,大于80°,并最优选大致垂直于衬底正面的平面。甚至大于90°的悬伸角度也是可能的,使得所述侧面底切衬底背面。
优选地,通过激光形成侧面。在该过程中,例如,在第一区域中,通过用适当的发射波长的高能激光进行照射,衬底材料可被去除,使得第一区域比第二区域更接近衬底正面,即,使得第一区域中的衬底比第二区域中的衬底薄。当从第一较低的深槽形区域过渡到第二较高的凸起区域时,由此产生侧面。当如上所述的两个区域相互交叉,即以梳状方式紧邻时,侧面沿整个梳结构延伸。
沉积金属层优选产生在整个衬底背面上。不需要任何掩蔽,例如通过衬底背面的单个区域的光刻。用于在沉积过程中保持衬底的衬底背面的一些区域可以保持没有金属层。优选地,铝用于金属层。
在金属层至少在一些区域中再次沉积后,在所述金属层上沉积蚀刻阻挡层。蚀刻阻挡层由此至少部分地覆盖金属层。
根据本发明,蚀刻阻挡层基本抵抗能够蚀刻金属层的蚀刻剂。这意味着,例如强烈侵蚀金属层的液体蚀刻溶液或反应气体的蚀刻剂不蚀刻或仅轻微地蚀刻蚀刻阻挡层。例如,蚀刻剂对于金属层的蚀刻速度远大于对于蚀刻阻挡层的蚀刻速度,例如,为10倍。例如,诸如银或铜的金属可用于蚀刻阻挡层,诸如氧化硅或氮化硅的介电材料也可以。
在随后的处理步骤中,其上具有金属层和覆盖所述金属层的蚀刻阻挡层的衬底背面暴露于蚀刻剂。在被蚀刻阻挡层覆盖的区域中,金属层不被蚀刻剂侵蚀或仅被轻微地侵蚀。另一方面,由于侧面区域相对于衬底背面上的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的倾斜配置,因此在侧面区域中蚀刻阻挡层仅仅非常薄、包含孔或根本没有形成蚀刻阻挡层,因此,在侧面区域中,蚀刻剂可直接侵蚀金属层。另外,蚀刻阻挡层通过蚀刻被底切或者在没有已被修掉的下面的金属层的情况下不够稳定并最终优选在蚀刻步骤中被完全去除。结果,第一区域中的金属层不再与第二区域中的金属层电连接。
优选地,金属被用于蚀刻阻挡层,该金属可被钎焊,例如银或铜。在本文件中,概念“可被钎焊”或“可钎焊的”意味着常规的缆线或接触片可被钎焊到蚀刻阻挡层上,该缆线或接触片可例如被用于使太阳能电池互连。为此,能够使用简单经济的钎焊方法,而不需要例如钎焊铝或钛或这些金属的化合物所需要的专用钎料或专用工具。例如,蚀刻阻挡层可通过常规的银钎料和常规的焊铁被钎焊。
使用可钎焊的蚀刻阻挡层,实现以下情况,其中在蚀刻后,不需要为了在太阳能电池的互连中将接触片钎焊到下面的金属层上而从电池表面去除蚀刻阻挡层。
优选地,金属层和/或蚀刻阻挡层基本上相对于第一和第二区域垂直地定向沉积。可通过例如热或利用电子束进行的气相沉积或通过溅射进行这种沉积。在该过程中,沉积的方向性由几何结构所产生,在该几何结构中,沉积过程中半导体衬底相对于发出各层的材料的源而布置。平均而言,来自源的材料粒子应大致垂直地撞击到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上,例如以90°±20°的角度。
如此,实现以下的情况,其中由于侧面相对于材料粒子的传播方向具有优选小于30°的锐角,因此,与将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上隔离的侧面的情况相比,在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上明显较多的金属沉积。蚀刻阻挡层仅非常薄地被沉积,使得在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中,其厚度小于5μm,优选小于2μm,更优选小于500nm。在倾斜的侧面区域中,蚀刻阻挡层薄或具有多孔的结构,以至于在这些位置中它不可再有效地用作蚀刻阻挡层。
在本发明的实施方案中,上述方法被用作所谓的发射极环绕型(EWT)太阳能电池的制造中。在这种配置中,形成太阳能电池的背面发射极区域的区域通过还包含发射极掺杂(emitter-doped)的连接沟道与太阳能电池的正面上的发射极电导通。优选地,在这种配置中,整个半导体衬底的表面提供有介电层,例如,具有超过100nm的厚度的热氧化物,并且,该氧化物随后在湿化学处理中从衬底正面被选择性地去除。在衬底背面上的将在后面用作发射极区域的位置中,氧化物连同下面的衬底材料一起通过激光来去除到足以使侧面形成至少几微米的高度的深度。同时,使用激光形成与衬底正面连接的沟道。在随后的发射极扩散中,保留的介电层用作对下面的区域的扩散阻挡层,使得发射极仅在正面和背面的先前暴露的区域中以及在连接沟道中扩散。
使用根据发明的方法制造EWT太阳能电池伴随的优点在于,在普通的处理步骤中,通过高能激光,可从背面发射极区域去除上覆的扩散阻挡层,并可形成连接到正面的发射极的沟道。
在根据本发明的方法的另一实施方案中,在第一和第二区域之间设计几个侧面。例如这可以如下进行:使用激光,在第一和第二区域之间形成多个深槽,这些深槽包含被配置为大致垂直的附加侧面。这可以保证第一区域与第二区域间更可靠的电隔离。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提出一种太阳能电池,该太阳能电池包括:具有衬底正面和衬底背面的半导体衬底;衬底背面上的第一掺杂类型的基极区域、衬底背面上的第二掺杂类型的发射极区域和衬底正面上的第二掺杂类型的发射极区域,其中,衬底背面上的基极区域和发射极区域被配置为相对于所述区域而倾斜的侧面区域所隔离;至少在部分区域中电接触基极区域的基极接触和至少在部分区域中电接触衬底背面上的发射极区域的发射极接触,其中,基极接触和发射极接触各自包含接触半导体衬底的第一金属层,该金属层延伸以基本上相对于衬底正面平行,并且,侧面区域不包含金属层,使得发射极接触和基极接触在电隔离。
太阳能电池可特别地包含可由根据本发明的上述方法提供的特征。
换句话说,本发明的功能原理可简要描述如下:
接触隔离的极好的新型原理基于气相沉积或溅射用于接触n掺杂或p掺杂的电池区域的薄铝层。随后气相沉积或溅射的银层或铜层保证太阳能电池的可钎焊性,同时被用作抵抗下面的处理步骤之一的蚀刻溶液的侵蚀的蚀刻阻挡层。
在侧面形结构上,在太阳能电池背面的凸起和凹陷区域之间的过渡中,由于金属化处理,用作蚀刻阻挡层的最后沉积的层不完全耐蚀刻,由此使得能够被蚀刻溶液侵蚀,该蚀刻溶液以限定的方式从这些区域去除首先沉积的金属层。在该过程中,蚀刻阻挡层本身通过蚀刻被底切,并且,所述蚀刻阻挡层的任何残余部分可在第二蚀刻步骤中被迅速去除,该第二步骤具体是从已通过蚀刻被底切的侧面形结构的区域侵蚀阻挡层本身。
这种效果的放大通过使用两个或更多个紧密间隔的深槽而第一次实现(如下面参照图3进一步说明的那样)。由于蚀刻底切的作用,紧密间隔的深槽之间的整个金属化的窄凸起区域以限定的方式被去除。
可利用激光处理迅速、经济地制成较窄的深槽本身。
在以下的结合附图的优选示例性实施方案的详细说明中给出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和优点。
附图说明
图1图解表示根据本发明的相关方法的序列。
图2图解表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太阳能电池的截面图。
图3图解表示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太阳能电池的截面图。
图4图解表示根据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太阳能电池的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首先参照图1说明根据本发明的制造方法的实施方案,该实施方案可以以类似的方式被应用于示于图2中的根据本发明的太阳能电池1的制造中。
首先(在步骤a中),硅晶片2在加热的超声浴中进行表面活性剂清洗。随后,在晶片的切割过程中导致的损伤在加热的KOH中被修整掉(edge off),其中,晶片的最外面的约10μm被去除。随后,晶片进行所谓的RCA清洗,其中,晶片表面以NH4OH、HF、HCl和HF漂洗的次序被氧化,随后氧化物被蚀刻掉。
然后(在步骤b中),整个晶片表面在约1050℃的温度下在N2/O2气氛中被氧化到约250nm的氧化物厚度。
然后(在步骤c中),通过在HF浴中的水平蚀刻过程,从将在随后成为电池正面8的部分去除该氧化物层49,并且,在暴露出的衬底正面上,通过在例如KOH和IPA(异丙醇)的溶液的加热的纹理溶液(texture solution)中浸渍来产生表面纹理51(surface texture)。
随后(在步骤d中),通过沉积厚度为约60nm的SiN层53保护带纹理的衬底正面。
在随后的步骤(e)中,通过高能激光去除衬底背面3以及位于其上的氧化物层49的一部分,并以这种方式产生第一深槽形区域4。第一区域4通过侧面5(图2)与第二凸起区域6隔离。在这种配置中,深槽指数即从第一区域的中间到相邻的第一区域的中间的距离是2.5mm,而深槽宽度为1.25mm。
在相同的相关方法步骤(e)中,通过激光,产生从第一区域4到衬底正面8的连接沟道7。
在用水稀释的(water-deluted)HCl(并可能用超声)以及任选NH4OH对晶片进行重新清洗后,在激光处理中导致的损伤在加热的KOH中被蚀刻掉,直到约10μm的深度。在此之后进一步在热的HNO3中清洗并随后在冷的HF中清洗。然后(在步骤f中),在没有被氧化物49覆盖的整个衬底表面上,通过POCl3扩散在管炉中扩散发射极。发射极的层电阻率被设为约40欧/平方。
在衬底正面上沉积包含SiN的双层55(在步骤g中)之前重新进行RCA清洗。第一SiN层用于表面钝化并测量具有约10nm的厚度。第二层用作抗反射层,并且,在例如2.05的折射率下,测量具有约100nm的厚度。
在省去最终的HF浸渍的缩短的RCA清洗之后,在500℃的温度下在N2/O2气氛中产生厚度仅为1.5nm的隧道氧化物。
随后(在步骤h中),背面被金属化。为此,首先通过电子束枪气相沉积厚度为约15μm的铝的金属层10。在这种配置中,铝层的厚度与衬底背面的第一和第二区域4、6有关,这些区域4、6被排列为大致垂直于铝蒸气的传播方向。与倾斜的角度对应(例如,呈余弦关系),较少的铝被沉积于被排列为如上所述倾斜的侧面5上。随后,还通过电子束枪在铝上沉积银的金属层11,厚度为约2μm。
在后续选择性蚀刻步骤中,银层11被用作蚀刻阻挡层。在该过程中,HCl被用作强烈侵蚀铝而几乎不蚀刻银的蚀刻剂。在该过程中,由于银层在侧面区域中太薄或多孔,铝层在该区域中被蚀刻掉。在被银紧密保护的第一和第二区域中,蚀刻溶液不接触铝层,使得在这些区域中所述铝层保持大致完好的状态。
最后(在步骤i中),利用激光驱使基极接触10通过下方的氧化物49,以通过局部接触57与太阳能电池的基极区域电接触。该过程被称为LFC过程(激光烧蚀接触,参见DE10046170 A1)。最后,接着在约330℃的温度下回火1~3分钟。
参照图3解释根据本发明的太阳能电池的另一实施方案。
如上所述,提出具有半导体衬底(13)的太阳能电池(12),其电接触产生在半导体衬底背面(14)上。半导体衬底背面包含通过小孔(16)与半导体衬底正面(17)连接的局部n掺杂区域(15)。半导体衬底正面以及小孔还包含n掺杂层。半导体衬底本身被p掺杂。
半导体背面局部包含窄的深槽形区域(18),该窄的深槽形区域(18)通过侧面状结构(19)与半导体背面的宽的凸起区域(20)分界。
首先,半导体衬底背面在其整个区域上包含介电层(21)。介电层局部包含到n掺杂区的开口(22)和到p掺杂区的开口(23)。
在其整个区域上,包含开口区域(22、23)的介电层涂敷有优选为铝的导电材料(24)。优选通过气相沉积或溅射进行涂敷。随后,优选为银或铜的另一导电且可钎焊层(25)沉积于上述涂层上。
为了防止两种导电材料(24)和(25)使太阳能电池短路,半导体衬底背面的凸起区域(20)在侧面状结构(19)上由于通过蚀刻溶液或通过一系列湿化学蚀刻步骤被侵蚀而隔离。
参照图4解释根据本发明的太阳能电池的另一示例性实施方案。
如上所述,提出具有半导体衬底(27)的太阳能电池(26),其电接触产生在半导体衬底背面(28)上。半导体衬底背面包含局部n掺杂区域(29),半导体衬底本身被p掺杂。
半导体衬底背面局部包含窄的深槽形区域(30),该深槽形区域(30)通过侧面状结构(31)与半导体背面的宽的凸起区域(32)分界。在各情况下,两个深槽形区域(30)被紧密隔离并通过窄的凸起区域(33)相互分界。
半导体衬底的背面首先在其整个表面上包含介电层(34)。介电层局部包含到n掺杂区的开口(35)和到p掺杂区的开口(36)。
包含开口区域(35、36)的介电层首先在其整个区域上涂敷有优选为铝的导电材料(37)。优选通过气相沉积或溅射进行涂敷。随后,优选为银或铜的另一导电且可钎焊层(38)沉积于该层上。
为了防止两个导电材料(37)和(38)使太阳能电池短路,半导体衬底背面的宽的凸起区域(32)优选通过蚀刻溶液的侵蚀或通过一系列湿化学蚀刻步骤在侧面状结构(31)和窄的凸起区域(33)上被隔离。
图4所示的实施方案主要用于表示有助于改进发射极接触和基极接触之间的电隔离的双深槽  (30)。为了清楚起见,衬底正面的任选的发射极以及背面和正面发射极区域之间的掺杂的连接沟道在图中被略去。
作为替代方案,根据本发明的太阳能电池的实施方案可被描述如下:
一种太阳能电池,包含优选为硅的半导体衬底,该半导体衬底的电接触产生在半导体衬底背面上,其特征在于,电池背面局部包含通过侧面状区域与凸起区域隔离的深槽状区域。
根据正面的实施方案中的任一个的太阳能电池,其特征在于,半导体衬底背面的深槽形区域或半导体衬底背面的至少一部分凸起区域通过小孔与半导体衬底正面连接。
根据正面的实施方案中的任一个的太阳能电池,其特征在于,太阳能电池的整个区域或几乎整个区域首先涂敷有包含至少两种导电材料的层序列。
根据正面的实施方案中的任一个的太阳能电池,其特征在于,第一施加层包含铝,并且至少一个后续施加的层是可钎焊的。
根据正面的实施方案中的任一个的太阳能电池,其特征在于,施加的层中的至少一个通过气相沉积或溅射而沉积。
根据正面的实施方案中的任一个的太阳能电池,其特征在于,在侧面形区域的区域中,通过蚀刻溶液的侵蚀或一序列湿化学蚀刻步骤,电池背面的导电层分成两个或更多个区域。
根据正面的实施方案中的任一个的太阳能电池,其特征在于,在各种情况下,两个或更多个深槽形区域被紧密地隔开,并通过窄的凸起区域被相互分界。
根据正面的实施方案中的任一个的太阳能电池,其特征在于,在侧面形区域和被紧密地隔开的深槽形区域之间的窄的凸起区域中,由于蚀刻溶液的侵蚀或几个湿化学蚀刻步骤,电池背面的导电层分成两个或更多个区域。
总之,本发明也可描述如下:
提出一种具有半导体衬底(2)的太阳能电池(1),所述半导体衬底(2)的电接触产生于半导体衬底的背面(3)上。半导体衬底的背面局部包含深槽形区域(4),该深槽形区域(4)通过侧面形结构(5)与半导体基板衬底的背面的凸起区域(6)分界。
深槽形区域通过小孔(7)与半导体衬底的正面(8)连接。半导体衬底的正面和小孔以及包含侧面形结构的深槽形区域包含n掺杂层。半导体衬底自身被p掺杂。
半导体衬底的背面的整个表面首先涂敷有导电材料(10)。优选通过气相沉积或溅射进行涂敷。随后,另一导电且可钎焊层(11)沉积于所述层上。
为了防止两个导电材料(10)和(11)使太阳能电池短路,深槽形区域(4)在侧面形结构(5)上通过蚀刻溶液的侵蚀或一系列湿化学蚀刻步骤与半导体衬底的背面的凸起区域(6)隔离。
在以上的实施方案中仅作为例子说明了根据本发明的太阳能电池和根据本发明的制造方法。但是,在所附的权利要求的范围内的变化和更变方式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是显而易见的。
使用给出的也被称为RISE-EWT电池(背面相互交叉的单一蒸发-发射极环绕型(rear interdigitated single evaporation-emitter wrapthrough))的太阳能电池,其中实现以下优点:其中,由于用于发射极和基极的相互交叉的接触格栅仅处于电池的背面上,因此电池的效率高。通过真空沉积产生高品质的电接触。集电pn结被配置在电池的正面和后面。电池通过基于氮化硅和热生长的二氧化硅的优异的表面钝化被保护。
由于不包含掩蔽步骤和光刻步骤,因此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其简单和工业可实现性。并且,处理以“温和”的方式进行,即,使用激光处理以代替机械处理步骤;并且真空沉积代替丝网印刷,用于接触形成。因此,该方法特别适于敏感的薄硅晶片。因此,该方法具有降低成本的巨大潜力。

Claims (21)

1.一种制造太阳能电池(1、12、26)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提供具有衬底正面(8、17)和衬底背面(3;14;28)的半导体衬底(2;13;27);
-在所述衬底背面(3;14;28)上形成第一(4)和第二区域(6;20;32),其中,在每种情况下,所述各区域相对于所述衬底正面(8;17)平行;和形成将所述第一区域(4;18)与所述第二区域(6;20;32)隔离的倾斜侧面(5;19;31);
-至少在所述衬底背面(3;14;28)的部分区域上沉积金属层(10;24;37);
-至少在所述金属层(10;24;37)的部分区域上沉积蚀刻阻挡层(11;25;38),其中,所述蚀刻阻挡层(11;25;38)能够抵抗蚀刻所述金属层的蚀刻剂;
-至少在部分区域中蚀刻所述金属层(10;24;37),其中,所述倾斜侧面(5;19;31)上的所述金属层(10;24;37)被去除。
2.根据权利要求1的方法,其中,所述蚀刻阻挡层(11;25;38)是可钎焊的。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的方法,其中,所述蚀刻阻挡层(11;25;38)包含银和/或铜。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的方法,其中,所述倾斜侧面(5;19;31)的所述形成是使得所述倾斜侧面相对于所述衬底正面(8;17)成至少60°的角度。
5.根据权利要求1~2中的任一项的方法,其中,沉积所述蚀刻阻挡层(11;25;38)在相对于所述衬底正面(8;17)垂直的方向上定向进行。
6.根据权利要求1~2中的任一项的方法,其中,沉积所述蚀刻阻挡层(11;25;38)通过气相沉积或通过溅射进行。
7.根据权利要求1~2中的任一项的方法,其中,利用激光进行形成所述侧面(5;19;31)。
8.根据权利要求1~2中的任一项的方法,其中,利用激光进行形成所述第一区域(4)。
9.根据权利要求1~2中的任一项的方法,其中,进行所述第一区域(4)的形成,使得所述第一区域比所述第二区域(6;20;32)更接近所述衬底正面(8;17)。
10.根据权利要求1~2中的任一项的方法,还包括以下步骤:在形成所述第一和第二区域之前,在所述衬底背面(3;14;28)上形成介电层(49;21;34),其中,在形成所述第一区域(4)的过程中,在所述第一区域(4)中局部去除所述介电层(49;21;34)。
11.根据权利要求1~2中的任一项的方法,还包括以下步骤:在所述衬底正面(8;17)上以及在所述衬底背面(3;14;28)的第一区域(4)中形成掺杂的发射极层(9;15;29)。
12.根据权利要求1~2中的任一项的方法,还包括以下步骤:形成将所述衬底背面(8;17)的第一区域(4)连接到所述衬底正面(3;14;28)的发射极掺杂的连接沟道(7;16)。
13.根据权利要求1~2中的任一项的方法,其中,在所述第一区域(4)和所述第二区域(6;20;32)之间形成几个侧面(5;19;31)。
14.一种太阳能电池(1;12;26),包括:
-具有衬底正面(8;17)和衬底背面(3;14;28)的半导体衬底(2;13;27);
-所述衬底背面(3;14;28)上的第一掺杂类型的基极区域(6;20;32);所述衬底背面(3;14;28)上的第二掺杂类型的发射极区域(4);和所述衬底正面(8)上的第二掺杂类型的发射极区域(9),其中,所述衬底背面上的基极区域和发射极区域被配置为相对于所述区域倾斜的侧面区域(5;19;31)所隔离;
-至少在部分区域中电接触所述基极区域(6;20;32)的基极接触(45)和至少在部分区域中电接触所述衬底背面上的发射极区域(4)的发射极接触(43),其中,所述基极接触(45)和所述发射极接触(43)各自包含接触所述半导体衬底的第一金属层(10),该金属层(10)延伸以相对于所述衬底正面平行,其中,所述侧面区域(5;19;31)不包含金属层,使得所述发射极接触(43)和所述基极接触(45)电隔离,
其中,所述衬底背面上的发射极区域(4)通过发射极掺杂的连接沟道(7)与所述衬底正面上的所述发射极区域(9)连接。
15.根据权利要求14的太阳能电池,还包括至少部分覆盖所述第一金属层(10)的可钎焊的第二金属层(11)。
16.根据权利要求15的太阳能电池,其中,所述第二金属层(11)包含银和/或铜。
17.根据权利要求14~16中的任一项的太阳能电池,其中,所述第一金属层(10)包含铝。
18.根据权利要求14~16中的任一项的太阳能电池,其中,所述侧面区域(5;19;31)相对于所述衬底正面成大于60°的角度。
19.根据权利要求14~16中的任一项的太阳能电池,其中,所述衬底背面的发射极区域(4)比所述基极区域(6)更接近所述衬底正面(8)。
20.根据权利要求14~16中的任一项的太阳能电池,还包含在所述基极区域(6)和所述基极接触(45)之间的介电层(49;21;34),其中,所述基极接触通过所述介电层中的开口(57)局部接触所述基极区域。
21.根据权利要求14~16中的任一项的太阳能电池,其中,所述基极区域(59;63)通过包含侧面区域(19;31)的至少一个深槽(18;30)与所述衬底背面的发射极区域(61;65)相隔离。
CN2006800120473A 2005-04-16 2006-04-11 背接触式太阳能电池及其制造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16066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DE102005017767 2005-04-16
DE102005017767.0 2005-04-16
DE102005040871.0 2005-08-29
DE102005040871A DE102005040871A1 (de) 2005-04-16 2005-08-29 Rückkontaktierte Solarzelle und Verfahren zu deren Herstellung
PCT/EP2006/003331 WO2006111304A1 (de) 2005-04-16 2006-04-11 Rückkontaktierte solarzelle und verfahren zu deren herstellung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160668A CN101160668A (zh) 2008-04-09
CN101160668B true CN101160668B (zh) 2011-09-07

Family

ID=3658898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6800120473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160668B (zh) 2005-04-16 2006-04-11 背接触式太阳能电池及其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10)

Country Link
US (1) US20090211628A1 (zh)
EP (1) EP1872411B1 (zh)
JP (1) JP2008537331A (zh)
CN (1) CN101160668B (zh)
AT (1) ATE409358T1 (zh)
AU (1) AU2006237110B2 (zh)
DE (2) DE102005040871A1 (zh)
ES (1) ES2316059T3 (zh)
MX (1) MX2007012866A (zh)
WO (1) WO2006111304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664030B2 (en) 1999-03-30 2014-03-04 Daniel Luch Collector grid and interconnect structures for photovoltaic arrays and modules
DE10239845C1 (de) 2002-08-29 2003-12-24 Day4 Energy Inc Elektrode für fotovoltaische Zellen, fotovoltaische Zelle und fotovoltaischer Modul
KR101212198B1 (ko) * 2006-04-06 2012-12-13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태양 전지
US9865758B2 (en) 2006-04-13 2018-01-09 Daniel Luch Collector grid and interconnect structures for photovoltaic arrays and modules
US8729385B2 (en) 2006-04-13 2014-05-20 Daniel Luch Collector grid and interconnect structures for photovoltaic arrays and modules
US9236512B2 (en) 2006-04-13 2016-01-12 Daniel Luch Collector grid and interconnect structures for photovoltaic arrays and modules
US8884155B2 (en) 2006-04-13 2014-11-11 Daniel Luch Collector grid and interconnect structures for photovoltaic arrays and modules
US8822810B2 (en) 2006-04-13 2014-09-02 Daniel Luch Collector grid and interconnect structures for photovoltaic arrays and modules
US9006563B2 (en) 2006-04-13 2015-04-14 Solannex, Inc. Collector grid and interconnect structures for photovoltaic arrays and modules
US20100147368A1 (en) * 2007-05-17 2010-06-17 Day4 Energy Inc. Photovoltaic cell with shallow emitter
US20080290368A1 (en) * 2007-05-21 2008-11-27 Day4 Energy, Inc. Photovoltaic cell with shallow emitter
DE102007042428A1 (de) * 2007-09-06 2009-03-12 Solarworld Industries Deutschland Gmbh Verfahren zum Tempern von Halbleiter-Bauelementen
AU2007362562A1 (en) * 2007-12-18 2009-06-25 Day4 Energy Inc. Photovoltaic module with edge access to PV strings, interconnection method, apparatus, and system
US8222516B2 (en) * 2008-02-20 2012-07-17 Sunpower Corporation Front contact solar cell with formed emitter
US7851698B2 (en) * 2008-06-12 2010-12-14 Sunpower Corporation Trench process and structure for backside contact solar cells with polysilicon doped regions
EP2308100A1 (en) 2008-07-28 2011-04-13 Day4 Energy Inc. Crystalline silicon pv cell with selective emitter produced with low temperature precision etch back and passivation process
DE102008062591A1 (de) * 2008-08-08 2010-03-04 Deutsche Cell Gmbh Halbleiter-Bauelement
DE102008051521A1 (de) 2008-10-13 2010-04-22 Helmholtz-Zentrum Berlin Für Materialien Und Energie Gmbh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einer waferbasierten, rückseitenkontaktierten Hetero-Solarzelle und mit dem Verfahren hergestellte Hetero-Solarzelle
DE102008055476B4 (de) 2008-12-04 2014-11-20 Azur Space Solar Power Gmbh Rückseitenkontakt-Solarzelle
DE102008055028A1 (de) * 2008-12-19 2010-07-01 Q-Cells Se Solarzelle
US20100212735A1 (en) * 2009-02-25 2010-08-26 Pin-Sheng Wang Solar cell and method for fabricating the same
DE102009061071B3 (de) * 2009-02-27 2013-01-17 Solarworld Innovations Gmbh Halbleiterbauelement und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eines Halbleiterbauelements
DE102009010816B4 (de) * 2009-02-27 2011-03-10 Solarworld Innovations Gmbh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eines Halbleiter-Bauelements
KR101573934B1 (ko) * 2009-03-02 2015-12-11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태양 전지 및 그 제조 방법
KR101108474B1 (ko) * 2009-05-14 2012-01-31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태양 전지
KR20110061397A (ko) * 2009-12-01 2011-06-09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태양 전지 및 이의 제조 방법
US8324015B2 (en) * 2009-12-01 2012-12-04 Sunpower Corporation Solar cell contact formation using laser ablation
WO2011067338A2 (de) * 2009-12-02 2011-06-09 Stiebel Eltron Gmbh & Co.Kg Solarzelle, solarmodul und herstellungsverfahren für eine solarzelle bzw. für ein solarmodul
NL2004310C2 (en) * 2010-02-26 2011-08-30 Stichting Energie Method of fabrication of a back-contacted photovoltaic cell, and back-contacted photovoltaic cell made by such a method.
DE202010011171U1 (de) 2010-08-07 2010-11-04 Hug, Alexander Solarmodul mit erhöhter Effizienz durch verschattungsarme Oberseitenkontaktierung
DE102010048437B4 (de) 2010-10-15 2014-06-05 Centrotherm Photovoltaics Ag Solarzelle mit dielektrischer Rückseitenbeschichtung und Verfahren zu deren Herstellung
DE202011001115U1 (de) 2010-12-01 2011-05-26 Hug, Alexander, 72766 Solarmodul mit erhöhtem Wirkungsgrad
DE202011001642U1 (de) 2011-01-18 2011-03-17 Hug, Alexander Solarmodul mit einer verbesserten Strukturierung des Solarglases
US8802486B2 (en) * 2011-04-25 2014-08-12 Sunpower Corporation Method of forming emitters for a back-contact solar cell
KR101278441B1 (ko) * 2011-08-31 2013-07-01 한화케미칼 주식회사 일 단계 도핑공정을 이용한 ewt 태양전지의 제조방법
CN102403404A (zh) * 2011-11-22 2012-04-04 苏州阿特斯阳光电力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背接触式光伏电池的制备方法
KR101315407B1 (ko) * 2012-06-04 2013-10-07 한화케미칼 주식회사 에미터 랩 스루 태양 전지 및 이의 제조 방법
JP2014022428A (ja) * 2012-07-13 2014-02-03 Sharp Corp 太陽電池および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DE102012216580A1 (de) * 2012-09-17 2014-05-28 Fraunhofer-Gesellschaft zur Förderung der angewandten Forschung e.V. Verfahren zum Erzeugen mindestens eines Dotierkanals in einer Halbleiterschicht und photovoltaische Solarzelle, umfassend mindestens einen Dotierkanal
CN103794679B (zh) * 2014-01-26 2016-07-06 晶澳(扬州)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的制备方法
US9263625B2 (en) * 2014-06-30 2016-02-16 Sunpower Corporation Solar cell emitter region fabrication using ion implantation
CN104064630A (zh) * 2014-07-15 2014-09-24 苏州阿特斯阳光电力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n型ibc太阳能电池片的制备方法
US9634178B1 (en) * 2015-12-16 2017-04-25 Sunpower Corporation Method of using laser welding to ohmic contact of metallic thermal and diffusion barrier layer for foil-based metallization of solar cells
KR102570365B1 (ko) * 2016-10-25 2023-08-23 신에쓰 가가꾸 고교 가부시끼가이샤 고광전변환효율 태양전지 및 고광전변환효율 태양전지의 제조 방법
CN106981522B (zh) * 2017-03-03 2018-07-10 浙江爱旭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 能够提高光电转换效率的perc太阳能电池及其制备方法
CN109494261A (zh) * 2018-10-19 2019-03-19 晶澳(扬州)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 硅基太阳能电池及制备方法、光伏组件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838952A (en) * 1988-04-29 1989-06-13 Spectrolab, Inc. Controlled reflectance solar cell
CN1057735A (zh) * 1990-05-30 1992-01-08 亚科瓦·塞弗 一种制造半导体元件的方法和由此方法制成的太阳能电池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251282A (ja) * 1988-08-12 1990-02-21 Sharp Corp 光電変換装置
US5053083A (en) * 1989-05-08 1991-10-01 The Board Of Trustees Of The Leland Stanford Junior University Bilevel contact solar cells
JP2997363B2 (ja) * 1992-04-24 2000-01-11 京セラ株式会社 太陽電池素子
EP0881694A1 (en) * 1997-05-30 1998-12-02 Interuniversitair Micro-Elektronica Centrum Vzw Solar cell and process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JPH11224954A (ja) * 1998-02-04 1999-08-17 Sanyo Electric Co Ltd 太陽電池、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の設置方法及び太陽電池の製造方法
JP4329183B2 (ja) * 1999-10-14 2009-09-09 ソニー株式会社 単一セル型薄膜単結晶シリコン太陽電池の製造方法、バックコンタクト型薄膜単結晶シリコン太陽電池の製造方法および集積型薄膜単結晶シリコン太陽電池の製造方法
US7388147B2 (en) * 2003-04-10 2008-06-17 Sunpower Corporation Metal contact structure for solar cell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e
US7649141B2 (en) * 2003-06-30 2010-01-19 Advent Solar, Inc. Emitter wrap-through back contact solar cells on thin silicon wafers
DE102004053873A1 (de) * 2004-11-07 2006-05-11 Institut Für Solarenergieforschung Gmbh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einer beidseitig lichtempfindlichen Solarzelle und beidseitig lichtempfindliche Solarzelle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838952A (en) * 1988-04-29 1989-06-13 Spectrolab, Inc. Controlled reflectance solar cell
CN1057735A (zh) * 1990-05-30 1992-01-08 亚科瓦·塞弗 一种制造半导体元件的方法和由此方法制成的太阳能电池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CN 1057735 A,全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06111304A1 (de) 2006-10-26
ATE409358T1 (de) 2008-10-15
AU2006237110A1 (en) 2006-10-26
MX2007012866A (es) 2008-03-24
JP2008537331A (ja) 2008-09-11
CN101160668A (zh) 2008-04-09
DE502006001640D1 (de) 2008-11-06
ES2316059T3 (es) 2009-04-01
EP1872411A1 (de) 2008-01-02
WO2006111304A8 (de) 2007-11-08
AU2006237110B2 (en) 2011-06-23
US20090211628A1 (en) 2009-08-27
EP1872411B1 (de) 2008-09-24
DE102005040871A1 (de) 2006-10-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160668B (zh) 背接触式太阳能电池及其制造方法
CA2583760C (en) Method for contact separation of electrically conductive layers on back-contacted solar cells and solar cell
EP0985233B1 (en) A process of manufacturing a solar cell
US20140209166A1 (en) Method for producing monocrystalline n-silicon solar cells, as well as a solar cell produced according to such a method
US20090014063A1 (en) Method for production of a single-sided contact solar cell and single-sided contact solar cell
US20130008501A1 (en) Method of fabrication of a back-contacted photovoltaic cell, and back-contacted photovoltaic cell made by such a method.
KR20220138057A (ko) 태양 전지의 금속화
JP2006523025A (ja) 太陽電池用金属コンタクト構造体及び製法
TW201924073A (zh) 具p-型導電性的指叉式背接觸式太陽能電池
JP2006120945A (ja) 太陽電池セルおよび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US20140102523A1 (en) Hybrid solar cell contact
WO1997021253A1 (en) Solar cell contacting scheme
US20230335663A1 (en) Back-contact solar cell, and production thereof
KR20140136555A (ko) 양면수광형 perl 태양전지 및 그 제조방법
KR101181625B1 (ko) 국부화 에미터 태양전지 및 그 제조 방법
RU2815034C1 (ru) Контактирующий задней стороной солнечный элемент и изготовление такого элемента
KR101114198B1 (ko) 국부화 에미터 태양전지 및 그 제조 방법
KR101199649B1 (ko) 국부화 에미터 태양전지 및 그 제조 방법
KR101173399B1 (ko) 국부화 에미터 태양전지 및 그 제조 방법
KR20120077711A (ko) 양면 수광형 국부화 에미터 태양전지 및 그 제조 방법
KR20110136178A (ko) 태양 전지 및 이의 제조방법
KR19980015420A (ko) 함몰전극형 태양전지의 제조방법
TW201310661A (zh) 金屬化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10907

Termination date: 2012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