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136523A - 连接器、连接器组件和装配方法 - Google Patents

连接器、连接器组件和装配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136523A
CN101136523A CNA2007101369456A CN200710136945A CN101136523A CN 101136523 A CN101136523 A CN 101136523A CN A2007101369456 A CNA2007101369456 A CN A2007101369456A CN 200710136945 A CN200710136945 A CN 200710136945A CN 101136523 A CN101136523 A CN 10113652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etection terminal
connector
contact
cooperation
connector shel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710136945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136523B (zh
Inventor
篠崎哲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filed Critical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13652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13652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13652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136523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4Means for preventing incorrect coupl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6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built-in electrical component
    • H01R13/70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built-in electrical component with built-in switch
    • H01R13/703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built-in electrical component with built-in switch operated by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e.g. dual-continuity coupling part
    • H01R13/7031Shorting, shunting or bussing of different terminals interrupted or effected on 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 e.g. for ESD protection, line continuity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1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12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operating with the surface of the printed circuit or with a coupling device exclusively provided on the surface of the printed circuit
    • H01R12/716Coupling device provided on the PCB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连接器,该连接器能够容易从第一检测端子的触接部分移除杂质,并且确保连接检测功能的可靠性。电路板连接器外壳(10)包括滑动接触部分(19),该滑动接触部分(19)被布置在检测端子(15A)的接触部分(16)的前面(相对于前后方向),并且在两个连接器外壳(10,20)的连接操作期间,该滑动接触部分(19)接触短接端子(27)的触接部分(30)。通过在两个连接器外壳(10,20)的连接操作期间的滑动接触部分(19)的滑动接触,杂质被从触接部分(30)上移除。因此,不必在连接两个连接器外壳(10,20)之前额外地移除杂质。由于使杂质从其上被移除的触接部分(30)和检测端子(15A)的接触部分(16)保持接触,故可确保连接检测功能的可靠性。

Description

连接器、连接器组件和装配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有连接检测功能的连接器、相应的连接器组件以及装配方法。
背景技术
从日本未经审查的专利公开No.H10-41018中已知一种具有连接检测功能的连接器。该连接器具有彼此连接的连接器外壳,其中,一个连接器外壳包括锁定臂,该锁定臂在连接两个连接器外壳的过程中能够向下弹性变形,并且当两个连接器外壳达到正确连接状态时,锁定臂弹性恢复,以接合另一个连接器外壳。在锁定臂的下方设置有第一检测端子,该第一检测端子在连接两个连接器外壳之后由锁定臂按压而能够向下弹性变形,并当锁定臂弹性恢复以使第一检测端子从按压状态释放时,该第一检测端子弹性恢复。
另一个连接器外壳包括第二检测端子,该第二检测端子在连接两个连接器外壳之后插入一个连接器外壳中。该第二检测端子设置为:使得其不能在锁定臂按压第一检测端子和使第一检测端子弹性变形的两个连接器外壳的部分地连接状态下接触第一检测端子的触接部分,而在第一检测端子由于从锁定臂所按压的状态下释放而弹性恢复的两个连接器外壳的正确连接状态下接触触接部分。
两个连接器外壳的部分连接状态可通过不接触第一检测端子的第二检测端子检测出来,两个连接器外壳的正确连接状态可通过接触第一检测端子的第二检测端子而形成电连接检测出来。
然而,由于杂质可能会粘附至上述第一检测端子的外表面,该第一检测端子的外表面会有在压力工作期间粘附至其上的油,故两个连接器外壳可能会与粘附至接触部分的杂质相连接。然后,当第二检测端子与触接部分相接触时,该杂质阻碍电连接。因此,即使两个连接器外壳已经正确连接,也不能对其进行检测,因此降低了连接检测功能的可靠性。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可在两个连接器外壳连接之前从触接部分上移除杂质。然而,移除杂质的这种操作占用非常长的时间而且麻烦,同时整体操作性差。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情况提出本发明,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具有改善的操作性的连接器和连接器组件。
根据本发明通过独立权利要求的特征解决了上述目的。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为从属权利要求的主题。
因此,通过容易地从配合的检测端子的触接部分移除杂质以及确保连接检测功能的可靠性,改善了连接器或连接操作的操作性。
根据本发明,提供一种连接器,包括:
可与配合的连接器外壳连接的连接器外壳,
设置在连接器外壳中的检测端子,该检测端子在连接器外壳与配合的连接器外壳的部分连接状态下不能接触形成在设置在配合的连接器外壳中的配合的检测端子处的触接部分,而该检测端子在连接器外壳与配合的连接器外壳的正确连接状态下能够接触触接部分,
其中:
借助检测端子不电连接至配合的检测端子,能够检测连接器外壳部分连接至配合的连接器外壳,并且借助第二检测端子与配合的检测端子相接触而形成电连接,能够检测连接器外壳正确连接至配合的连接器外壳,且
连接器外壳包括至少一个滑动接触部分,该滑动接触部分设置在相对于前后方向的检测端子的接触部分的前面,且能够与配合的检测端子的接触部分保持接触,并在连接器外壳与配合的连接器外壳的连接操作期间,该滑动接触部分与触接部分滑动接触。
根据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滑动接触部分比检测端子的接触部分朝触接部分突出得更多。
优选地,连接器外壳包括接近检测端子设置的至少一个加固肋,其中,加固肋沿前后方向比检测端子更向前突出。
更优选地,加固肋包括:
基本上沿检测端子至少部分地延伸的基本上平直的板部,
在检测端子侧上从平直的板部突出的一个或更多个第一壁部,和/或
在与检测端子基本相对的侧上从平直的板部突出的一个或更多个第二壁部。
最优选地,滑动接触部分设置在加固肋上。
根据本发明,还提供一种连接器组件,其具体包括根据上述发明或上述发明的优选实施例的连接器,包括:
能够彼此连接的连接器外壳和配合的连接器外壳,
能够弹性变形且设置在配合的连接器外壳中的配合的检测端子,和
检测端子,其设置在连接器外壳中,该检测端子在两个连接器外壳的部分连接状态下不能接触形成在配合的检测端子处的触接部分,而在两个连接器外壳的基本正确的连接状态下,该检测端子能够与触接部分相接触,
其中:
借助检测端子和配合的检测端子没有电连接,能够检测两个连接器外壳部分连接,而借助检测端子和配合的检测端子相接触而形成电连接,能够检测两个连接器外壳锁定在正确连接状态中,且
连接器外壳包括至少一个滑动接触部分,该滑动接触部分相对于前后方向设置在检测端子的接触部分的前面,且可与接触部分保持接触,而在两个连接器外壳的连接操作期间,该滑动接触部分与接触部分滑动接触。
根据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锁定臂设置在配合的连接器外壳中,并且当两个连接器外壳连接时,该锁定臂弹性变形,且当两个连接器外壳达到基本正确的连接状态时,该锁定臂至少部分弹性恢复,因此将两个连接器外壳锁定在基本正确的连接状态,
其中,当锁定臂弹性变形时,配合的检测端子由于被锁定臂所按压而弹性变形,以及当锁定臂至少部分弹性恢复时,该检测端子由于从按压状态释放而至少部分弹性恢复,且
其中,在两个连接器外壳的部分连接状态下,其中锁定臂弹性变形而按压配合的检测端子,检测端子不能接触形成在配合的检测端子处的触接部分,而在两个连接器外壳的基本正确的连接状态中,其中锁定臂至少部分弹性恢复而从按压状态削弱或释放配合的检测端子,检测端子能够接触该触接部分。
优选地,滑动接触部分布置在这样的位置,即:使得在连接两个连接器外壳的过程中,在锁定臂按压第一检测端子之前,滑动接触部分与触接部分相接触。
最优选地,滑动接触部分比检测端子的接触部分朝着触接部分突出得更多。
根据本发明,特别根据本发明的上述优选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装配连接器组件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彼此连接连接器外壳和配合的连接器外壳,其中,配合的检测端子能够弹性变形并设置在配合的连接器外壳中,且其中,检测端子设置在连接器外壳中,该检测端子在两个连接器外壳的部分连接状态下不能接触形成在配合的检测端子处的触接部分,而在两个连接器外壳的基本正确的连接状态下能够与触接部分相接触,
借助检测端子和配合的检测端子不电连接,能够检测两个连接器外壳部分连接,借助检测端子和配合的检测端子相接触而形成电连接,能够检测两个连接器外壳锁定在正确连接状态中,且
其中,在两个连接器外壳的连接操作期间,至少一个相对于前后方向设置在检测端子的接触部分之前的滑动接触部分与触接部分滑动接触,且与触接部分保持接触。
根据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提供一种连接器组件,包括:
能够彼此连接的一对连接器外壳,
设置在一对连接器外壳中的一个中的锁定臂,当两个连接器外壳连接时,该锁定臂弹性变形,且当两个连接器外壳达到正确的连接状态时,该锁定臂弹性恢复,因而将两个连接器外壳锁定在正确的连接状态,
第一检测端子,当锁定臂弹性变形时,其由于被锁定臂所按压而弹性变形,以及当锁定臂弹性恢复时,其由于从按压状态释放而弹性恢复,和
第二检测端子,其设置在一对连接器外壳中的另一个中,该第二检测端子在锁定臂弹性变形以按压第一检测端子的两个连接器外壳的部分连接状态下不能接触形成在第一检测端子处的触接部分,而在锁定臂弹性恢复以从按压状态释放第一检测端子的两个连接器外壳的正确连接状态下能够与触接部分相接触,
其中:
借助第一检测端子和第二检测端子不电连接,能够检测两个连接器外壳部分连接,并且借助第一检测端子和第二检测端子相接触而形成电连接,能够检测两个连接器外壳锁定在正确连接状态中,且
另一个连接器外壳包括滑动接触部分,该滑动接触部分设置在相对于前后方向的第二检测端子的接触部分的前面,且在两个连接器外壳的连接操作期间,该滑动接触部分与触接部分滑动接触,该接触部分能够保持与触接部分相接触。
由于另一个连接器外壳包括滑动接触部分,其中该滑动接触部分设置在相对于前后方向的第二检测端子的接触部分的前面,并且在两个连接器外壳的连接操作期间,该滑动接触部分接触第一检测端子的触接部分,因此通过在两个连接器外壳的连接操作期间的滑动接触部分的滑动接触,杂质被从触接部分上移除。因此,不必在连接两个连接器外壳之前额外地移除杂质。由于使杂质从其上移除的触接部分和第二检测端子的接触部分保持接触,故能够确保连接检测功能的可靠性。因此,杂质可从第一检测端子的触接部分容易地移除,并可确保连接检测功能的可靠性。
优选地,滑动接触部分布置在这样的位置,即:使得在连接两个连接器外壳的过程中,在锁定臂按压第一检测端子之前与触接部分相接触。
由于滑动接触部分在锁定臂按压第一检测端子并使第一检测端子弹性变形之前与触接部分相接触,故滑动接触部分能够可靠地滑动接触。因此,可更加可靠地移除杂质,以及能够可靠地确保连接检测功能的可靠性。
最优选地,滑动接触部分比第二检测端子的接触部分朝着触接部分突出得更多。
由于滑动接触部分比第二检测端子朝着所述触接部分更加突出,故可防止触接部分在与滑动接触部分接触之前接触第二检测端子。
附图说明
在阅读优选实施例和附图的以下详细说明之后,本发明的这些及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将变得更加明显。应了解的是,尽管实施例被单独地进行描述,但是其单个特征也可结合到另外的实施例。
图1是表示在根据一个实施例的电路板连接器外壳和阴性连接器外壳相连接之前的状态的侧剖视图,
图2是电路板连接器外壳的正视图,
图3是阴性连接器外壳的正视图,
图4是阴性连接器外壳的后视图,
图5是短接端子的透视图,
图6是表示滑动接触部分与触接部分保持滑动接触的状态的侧剖视图,
图7是表示两个连接器外壳的部分连接状态的侧剖视图,和
图8是表示两个连接器外壳的正确连接状态的侧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考图1至8描述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例。
根据本实施例的连接器具有与电路板或者相似的电力设备或电子设备(诸如电接线盒、显示装置、嵌入式仪表)连接的电路板连接器外壳10(相当于优选的其他连接器外壳),和能够与该电路板连接器外壳10连接的阴性连接器外壳20(相当于优选的一个连接器外壳)。以下,在相应的结构元件中,沿前向后方向FBD连接的两个连接器外壳10,20的侧部称为前侧,图1中的上侧和下侧称为上侧和下侧。
电路板连接器外壳10包括具有开放的前表面的插座11,插座11的内部优选地通过设置一个或多个、优选为一对间隔壁12而分成两个或更多个(例如,三个)部分,该间隔壁12优选在宽度方向WD上间隔开,如图2所示。一个或多个优选分离开的阴性连接器外壳20至少部分安装在该一个或多个(例如,三个)分开的外壳13中。
可与阴性连接器外壳20(优选为每个阴性连接器外壳20)的锁定臂22相接合的接合部分14从插座11的侧向壁(优选为顶壁)11A向内突出或者向下突出而用于该分离开的外壳13(优选为每个分开的外壳13)。每个接合部分14的内表面或下表面的前部(优选为基本上前半部)形成为逐渐向下或朝后向内倾斜的斜表面或弯曲表面14A,其后部(优选为基本上后半部)形成为基本上平行于顶壁11A和/或前后方向FBD的基本水平的表面14B,如图1所示。
一个或多个、优选为多个端子15(优选为弯曲成L形)的一个或多个引导端部安装或可安装在电路板连接器外壳10中,同时它们至少部分突出至插座11内。在这些端子15之中,位于每个分离开的外壳13中的最远处或最上位置处的一个或多个(例如两个)端子15用作一个或多个检测端子15A(相当于优选的第二检测端子),其能与下述的阴性连接器外壳20的至少一个短接端子27(相当于优选的第一检测端子)相接触。应注意的是,除检测端子15A以外的其他一个或多个端子15优选是能与设置在阴性连接器外壳20中的阴性端子配件21连接的阳性端子15B。
设置在每个分离开的外壳13中的两个或多个、优选为一对检测端子15A向上或向前突出至在前后方向FBD上比中间位置(优选为基本居中的位置)定位更靠前的插座11中的位置,从而其突出端定位得比阳性端子15B的端部更加靠前或者比阳性端子15B的端部的突出程度更大。相应的检测端子15A的下表面的引导端部(比阳性端子15B更加向前突出的部分)用作能与下述短接端子27的触接部分30相接触的接触部分16。
在每对检测端子15A的上方或者外面设置有至少一个加固肋17。加固肋17比检测端子15A更向前突出,并优选地包括:基本上沿检测端子15A的上表面至少部分地延伸的基本平直的板部17A;从平直的板部17A的下表面或内表面向下悬挂或向内突出的一个或更多个、优选为三个下壁部17B,和从平直板部17A的上表面或外表面向上竖立或向外突出的一个或多个、优选为三个上壁部17C,如图2所示。上壁部17C和下壁部17B优选地沿着前后方向FBD在平直板部17A的基本整个长度上延伸。
所述一个或更多个下壁部17B至少部分设置在两个或更多个(优选为一对)检测端子15A之间和/或设置在该检测端子15A的一个或更多个外侧,且其下表面或内表面比检测端子15A的下表面或内表面设置得更加向下或向内。布置在一对检测端子15A之间的下壁部17B至少部分地间隔在检测端子15A之间,和/或布置在相对外侧的下壁部17B至少部分地覆盖两个检测端子15A的横向侧。
上壁部17C被优选地布置在基本上对应于三个下壁部17B的位置处。相应的上壁部17C的上表面的前部(优选为基本前半部)逐渐向下倾斜或朝前向内倾斜,并且作为用于允许锁定臂22进行足够弹性变形的脱离部分18。上壁部17C的后部(优选为基本上后半部)在前后方向FBD上具有基本相等的高度。因此,插座11的顶壁11A和上壁部分17C之间的间隙从前端朝着其中间位置(优选为基本居中的位置)逐渐变窄,并且以基本不变的高度从中间(居中)位置延伸。
由于相应的检测端子15A沿加固肋17的下表面至少部分地插入电路板连接器外壳10内,故可防止端子15A向上翘曲。由于加固肋17本身的刚度由一个或更多个、优选为三个上壁部17C和/或一个或更多个、优选为三个下壁部17B所改善,故试图翘曲的检测端子15A的作用力不可能使加固肋17产生向上的弹性变形。此外,在特定的(预定的或可预定的)位置处保持有至少一个滑动接触部分19,而不会上下振动。
至少部分地安装至相应的分离开的外壳13中的阴性连接器外壳20优选为具有基本相同的构造。应注意的是,所示阴性连接器外壳20在中间位置或居中位置中至少部分地安装至分离开的外壳13中。
每个阴性连接器外壳20均优选为基本上采用至少部分地可安装至相应的分离开的外壳13内的块的形式,且可与阳性端子15B连接的一个或更多个阴性端子配件21至少部分地可插入阳性端子15B中,并且可从中退出。
每个阴性连接器外壳20均包括锁定臂22,当阴性连接器外壳20与电路板连接器外壳10相连接时,该锁定臂22弹性变形,并且当两个连接器外壳10,20达到基本正确的连接状态时,该锁定臂22至少部分弹性恢复,从而将两个连接器外壳10,20锁定在适当的连接状态。每个锁定臂22均优选地具有从阴性连接器外壳20的前端表面的横向边缘(优选为上边缘)向后折叠或突出的悬臂形状。
每个锁定臂22的外表面或上表面的宽度方向中间部分(优选为基本宽度方向的居中部分)均优选在基本整个长度上沿着前后方向FBD向下或向内凹陷,形成凹陷部分23。该凹陷部分23具有允许插座11的相应的接合部分14通过的宽度,可与插座11的接合部分14相接合的凸出24优选地在凹陷部分23的接近后端的位置处向外或向上突出。每个凸出24的前表面均优选地形成适度的倾斜表面24A。
锁定臂22的下表面的后端部分(凸出24后方的部分)用作按压或操作表面22A,用于当锁定臂22向下或向内弹性变形时按压或操作下述的短接端子27。
在锁定臂22的后端处设置有可操作部分25。在分离两个连接器外壳10,20之后,该可操作部分25被按压或可操作,从而使锁定臂22优选基本向下或向内地弹性变形,由此凸出24和接合部分14脱离接合,从而解除锁定。
能够至少部分地容纳短接端子27的端子容纳部分26设置在每个锁定臂22的下方。每个端子容纳部分26的底表面优选为基本上平直。
至少部分容纳在每个端子容纳部分26中的短接端子27优选地通过对被冲压或切削成特定(预定或可预定)形状的导电板(优选为金属板)进行弯曲、折叠和/或模压而形成,其包括基部28(优选呈基本平板的形状)和两个或更多个、优选为一对弹性接触件29,该弹性接触件29从基部28的前端基本向后延伸,如图1和5所示。每个短接端子27由于基部28的存在而以稳定的姿势至少部分地容纳在端子容纳部分26中。
在基部28的后端处优选地设置有至少一个保护壁28A,该保护壁28A以不同于0或180的角度向上竖立或突出,优选地与基部28成基本直角地从基部28的左、右和/或后边缘处突出。所述保护壁28A成形为整体上至少部分地覆盖弹性接触件29的后侧,使得外来物质难以通过阴性连接器外壳20的后开口而朝着弹性接触件29进入。
弹性接触件对29优选采用悬臂的形式,该悬臂的后端为自由端,其中,弹性接触件29的中间部分(优选为基本居中的部分)在前后方向FBD上用作朝着后面向上或向外逐渐倾斜的倾斜部分29A,倾斜部分29A后方的部分用作基本上平行于基部28和/或前后方向FBD的基本水平的部分29B。一个或更多个可按压部分29C(优选为弯曲成基本三角形的形状)向外或向上竖立或突出,它们形成在相应的自由端(相应的水平部分29B的后端)处或者之附近。可按压部分29C布置在这样的高度,即:从保护壁28A向上或向外突出(优选为基本整体突出),并且在由锁定臂22的按压表面22A按压之后,可隐藏在保护壁28A的内部。
触接部分30设置在每个弹性接触件29中的倾斜部分29A和水平部分29B之间的边界处或者之附近。相应的触接部分30优选地为形成在相应的弹性接触件29的中间位置(优选为基本在宽度方向中心)中的基本拱顶形的凸出。
在两个连接器外壳10,20的连接操作期间可与触接部分30基本上滑动接触的滑动接触部分19设置在电路板连接器外壳10的每个加固肋17的引导端部处或者之附近。每个滑动接触部分19优选地布置在检测端子15A的突出端的紧前方位置(接触部分16的紧前方位置)上。滑动接触部分19从平直的板部17A的底面向下或向内突出为:优选地具有与下壁部17B基本相同的突出距离,并且比检测端子15A的接触部分16(朝着触接部分30)向下或向内突出得更多。每个滑动接触部分19优选地形成在相应的平直板部17A的前端边缘的基本整个宽度上,并优选地在宽度方向WD上连接下壁部17B的前端,从而至少部分覆盖接触部分16的前侧。
每个滑动接触部分19的下表面用作可与相应的触接部分30基本上滑动接触的滑动接触表面19A,该滑动接触表面19A比接触部分16的下表面或内表面更加向下或向内定位。相应的滑动接触表面19A优选地基本上平行于加固肋17的延伸方向(平行于两个连接器外壳10,20的连接方向CD的方向)。此外,相应的滑动接触部分19的前底边缘优选成为圆形,从而形成圆形部分19B。
每个滑动接触部分19的滑动接触表面19A的高度位置优选地设置为:使得基本上对应于以自然状态至少部分地容纳在阴性连接器外壳20中的每个短接端子27的弹性接触件29的倾斜部分29A在前后方向FBD上的中间位置(优选为基本居中的位置),即当两个连接器外壳10,20连接时略低于触接部分30的位置。
接下来,描述上述构造的实施例的功能和效果。
一个或更多个相应的阴性连接器外壳20至少部分地安装至电路板连接器外壳10的一个或更多个相应的分离开的外壳13内。当阴性连接器外壳20逐渐推入相应的分离开的外壳13且与之定位时,锁定臂22沿插座11的横向壁(顶壁)11A至少部分地插入,插座11的接合部分14沿锁定臂22的凹陷部分23通过。然后,在短接端子27的弹性接触件29(优选为前后方向FBD上的倾斜部分29A的居中部分)的前后方向FBD上的中间部分(优选为基本居中的部分)与滑动接触部分19相接触(优选地与滑动接触部分19的圆形部分19B相接触)。当进一步推入阴性连接器外壳20时,弹性接触件29由于被滑动接触部分19所按压而基本上向内或向下弹性变形。
当锁定臂22的前端移动超过加固肋17的上壁部17C的脱离部分18时,如图6所示,凸出24的倾斜表面24A逐渐地接触接合部分14的斜表面14A,由此锁定臂22稍微向下或向内弹性变形。此外,滑动接触部分19(优选为其圆形部分19B)沿前后方向FBD从相应弹性接触件29(优选为倾斜部分29A的基本居中的部分)的中间部分(优选为基本上居中的部分)至触接部分30保持为与相应弹性接触件29的外表面滑动接触。此时,虽然锁定臂22稍微变形,但是按压表面22A和短接端子27的可按压部分29C之间存在间隙。换句话说,在被锁定臂22按压之前,弹性接触件29仅由滑动接触部分19所按压。
当进一步进行连接操作时,已到达滑动接触部分19的触接部分30从前端朝着滑动接触表面19A的后边缘前进或者前进至滑动接触表面19A的后边缘,同时保持其外表面与滑动接触表面19A基本上滑动接触。如果外来物质例如通过阴性连接器外壳20的后开口和短接端子27的保护壁28A之间的小间隙而进入,从而粘附至弹性接触件29的触接部分30,则此时外来物质被从滑动接触表面19A摩擦掉。采用这种方法,由于滑动接触表面19A从触接部分30的外表面上基本上移除外来物质,故触接部分30的外表面优选地从前侧至后侧基本上清洁。此外,锁定臂22产生越来越多的弹性变形,且凸出24通过斜表面14A到达水平表面14B。
当触接部分30经过滑动接触表面19A时,弹性接触件29试图产生与滑动接触表面19A和检测端子15A(接触部分16)的下表面之间的高度差一样多的弹性恢复运动。此时,如图7所示,锁定臂22由于凸出24移动至接合部分14上而产生弹性变形,在弹性接触件29稍微弹性恢复之后,一个或更多个可按压部分29C的顶端与按压表面22A基本上接触。由于弹性接触件29由锁定臂22所按压且不能更进一步地恢复,故触接部分30与接触部分16保持距离,而未到达接触部分16。采用这种方式,在锁定臂22弹性变形的两个连接器外壳10,20的部分连接状态下,检测端子15的接触部分16和触接部分30并不接触。
当凸出24移动超过接合部分14时,锁定臂22至少部分地弹性恢复(或者进一步弹性恢复),以使凸出24与接合部分14相接合,如图8所示,由此,两个连接器外壳10,20锁定在基本适当的连接状态中。此外,弹性接触件29由于脱离锁定臂22的按压状态而弹性恢复,移除外来物质的触接部分30保持与检测端子15A的接触部分16基本接触。因此,检测端子15A的接触部分16和触接部分30在两个连接器外壳10,20的正确连接状态下保持大体相接触,其中锁定臂22至少部分弹性恢复。
如上所述,在两个连接器外壳10,20的部分连接状态中,由于短接端子27的触接部分30并不接触检测端子15A的接触部分16,故检测端子15A不互相短接,由此能够检测两个连接器外壳10,20的部分连接状态。此外,在两个连接器外壳10,20的基本正确的连接状态中,触接部分30保持与接触部分16相接触,以使检测端子15A短接,由此能够检测两个连接器外壳10,20的正确连接状态。
如上所述,根据该实施例,电路板连接器外壳10包括一个或更多个滑动接触部分19,该滑动接触部分19布置在检测端子15A的接触部分16的前面(相对于连接方向CD),并且在两个连接器外壳10,20的连接操作期间,该滑动接触部分19可与短接端子27的触接部分30基本上滑动接触。因此,在两个连接器外壳10,20的连接操作期间,通过滑动接触部分19的滑动接触,外来物质可被从触接部分30移除。因此,不必在连接两个连接器外壳10,20之前额外地移除外来物质。由于外来物质基本上从其上移除的的触接部分30与检测端子15A的接触部分16相接触,故可确保连接检测功能的可靠性。因此,外来物质可容易地从短接端子27的触接部分30上移除,从而确保连接检测功能的可靠性。
由于一个或更多个滑动接触部分19在锁定臂22按压短接端子27之前与触接部分30基本上接触,故它们可以可靠地滑动接触。
此外,由于滑动接触部分19比检测端子15A的接触部分16(朝着触接部分30)更加向下或向内突出,故可防止触接部分30在与滑动接触部分19相接触之前与接触部分16相接触。
因此,提供一种连接器,该连接器能够容易地将外来物质从第一检测端子的接触部分上移除并且确保连接检测功能的可靠性。电路板连接器外壳10包括一个或更多个滑动接触部分19,该滑动接触部分19布置在检测端子15A的一个或多个接触部分16的前面(相对于前后方向FBD),并且在两个连接器外壳10,20的连接操作期间,该滑动接触部分19可接触短接端子27的触接部分30。在两个连接器外壳10,20的连接操作期间,通过滑动接触部分19的滑动接触,将外来物质从触接部分30上移除。因此,不必在连接两个连接器外壳10,20之前额外地移除外来物质。由于使从其上移除的外来物质的触接部分30和检测端子15A的接触部分16保持接触,故可确保连接检测功能的可靠性。
其他实施例
本发明不限于上面描述的和说明的实施例。例如,以下实施例也由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本发明的技术范围所包括。
(1)虽然在上述实施例中,滑动接触部分19在锁定臂22按压短接端子27之前与触接部分30滑动接触,但是根据本发明以下是足够的,即滑动接触部分可在接触检测端子的接触部分之前与触接部分相接触,而且当检测端子由于被锁定臂所按压而稍微移动时,滑动接触部分能够与触接部分相接触。
(2)虽然在上述实施例中,滑动接触部分19设置在检测端子15A的接触部分16的紧前方的位置处,但是根据本发明,滑动接触部分19可设置在接触部分的前方隔开一段距离的位置处。
(3)虽然在上述实施例中,滑动接触部分19设置在加固肋17的引导端部处,但是根据本发明,除加固肋以外,可设置包括滑动接触部分的构件。
(4)虽然滑动接触部分19比检测端子15A的接触部分16朝着触接部分30(向下或向内)突出得更多,但是根据本发明,该滑动接触部分19可不必从接触部分处突出,即滑动接触表面和接触部分可处在基本上相同的高度。
(5)虽然在上述实施例中,锁定臂22优选为基本上采用悬臂的形式,但是本发明还适用于跷板形状的锁定臂。
(6)在上述实施例中,滑动接触表面19A与触接部分30滑动接触。由刚性材料或坚硬材料制成的金属板或板可被固定至由例如金属或耐磨块制成的滑动接触表面或滑动接触部分本身。然后,该金属表面与接触部分的外表面相接触,从而实现所谓的擦除作用,由此可移除氧化膜或类似物,并且能够以令人满意的方式使触接部分保持接触。
附图标记
10…电路板连接器外壳(其他的连接器外壳)
15A…检测端子(第二检测端子)
16…接触部分
19…滑动接触部分
20…阴性连接器外壳(一个连接器外壳)
22…锁定臂
27…短接端子(第一检测端子)
30…触接部分

Claims (10)

1.一种连接器,包括:
能与配合的连接器外壳(20)连接的连接器外壳(10),
设置在所述连接器外壳(10)中的检测端子(15A),该检测端子(15A)在所述连接器外壳(10)与所述配合的连接器外壳(20)的部分连接状态中不能与形成在设置于所述配合的连接器外壳(20)中的配合的检测端子(27)处的触接部分(30)相配合,并且该检测端子(15A)在所述连接器外壳(10)与所述配合的连接器外壳(20)的正确连接状态中能够接触所述触接部分(30),
其中:
借助所述检测端子(15A)不电连接至所述配合的检测端子(27),能够检测所述连接器外壳(10)部分地连接至所述配合的连接器外壳(20),借助所述第二检测端子(15A)与所述配合的检测端子(27)相接触而形成电气连接,能够检测所述连接器外壳(10)正确连接至所述配合的连接器外壳(20),且
所述连接器外壳(10)包括至少一个滑动接触部分(19),该滑动接触部分(19)设置在相对于前后方向(FBD)的所述检测端子(15A)的接触部分(16)前面,且能够与配合的检测端子(27)的接触部分(30)保持接触,并在所述连接器外壳(10)与所述配合的连接器外壳(20)的连接操作期间,该滑动接触部分能够与所述触接部分(30)滑动接触。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中,所述滑动接触部分(19)比所述检测端子(15A)的所述接触部分(16)朝着所述触接部分(30)突出得更多。
3.如前述权利要求中的一个或多个所述的连接器,其中,所述连接器外壳(10)包括接近所述检测端子(15A)设置的至少一个加固肋(17),其中,所述加固肋(17)沿前后方向(FBD)比所述检测端子(15A)更向前突出。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连接器,其中,所述加固肋(17)包括:
基本上沿所述检测端子(15A)至少部分地延伸的基本上平直的板部(17A),
在所述检测端子(15A)侧上从所述平直的板部(17A)突出的一个或多个第一壁部(17B),和/或
在与所述检测端子(15A)基本相对的侧上从所述平直的板部(17A)突出的一个或多个第二壁部(17C)。
5.如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连接器,其中,所述滑动接触部分(19)设置在所述加固肋(17)上。
6.一种连接器组件,包括:
能够彼此连接的连接器外壳(10)和配合的连接器外壳(20),
能够弹性变形且设置在所述配合的连接器外壳(20)中的配合的检测端子(27),和
检测端子(15A),其设置在所述连接器外壳(10)中,该检测端子(15A)在所述两个连接器外壳(10,20)的部分连接状态中不能与形成在所述配合的检测端子(27)处的触接部分(30)相接触,而在所述两个连接器外壳(10,20)的基本正确的连接状态中,该检测端子(15A)能与所述触接部分(30)相接触,
其中:
借助所述检测端子(15A)和配合的检测端子(27)没有电连接,能够检测所述两个连接器外壳(10,20)部分地连接,而借助所述检测端子(15A)和所述配合的检测端子(27)相接触而形成电连接,能够检测所述两个连接器外壳(10,20)锁定在正确连接状态中,且
所述连接器外壳(10)包括至少一个滑动接触部分(19),该滑动接触部分(19)相对于前后方向(FBD)设置在所述检测端子(15A)的所述接触部分(16)的前面,且可与接触部分(30)保持接触,而在所述两个连接器外壳(10,20)的连接操作期间,该滑动接触部分(19)可与所述触接部分(30)滑动接触。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连接器组件,其中,锁定臂(22)设置在所述配合的连接器外壳(20)中,并当所述两个连接器外壳(10,20)连接时,该锁定臂(22)弹性变形,且当所述两个连接器外壳(10,20)达到基本正确的连接状态时,该锁定臂(22)至少部分弹性恢复,因此将所述两个连接器外壳(10,20)锁定在基本正确的连接状态,
其中,当所述锁定臂(22)弹性变形时,借助被所述锁定臂(22)按压,所述配合的检测端子(27)弹性变形,且当所述锁定臂(22)至少部分弹性恢复时,借助从被按压状态释放,所述配合的检测端子(27)至少部分弹性恢复,且
其中,在所述两个连接器外壳(10,20)的部分连接状态中,其中所述锁定臂(22)弹性变形以按压所述配合的检测端子(27),则所述检测端子(15A)不能接触形成在所述配合的检测端子(27)处的所述触接部分(30),而在所述两个连接器外壳(10,20)的基本正确的连接状态中,其中所述锁定臂(22)至少部分弹性恢复以从按压状态削弱或释放所述配合的检测端子(27),则能与所述接触部分(30)相接触。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连接器组件,其中,所述滑动接触部分(19)布置在这样的位置,使得在连接所述两个连接器外壳(10,20)的过程中,在所述锁定臂(22)按压所述第一检测端子(27)之前与所述触接部分(30)相接触。
9.如权利要求6,7或8所述的连接器,其中,所述滑动接触部分(19)比所述检测端子(15A)的所述接触部分(16)朝着所述触接部分(30)突出得更多。
10.一种装配连接器组件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使连接器外壳(10)和配合的连接器外壳(20)彼此连接,其中,配合的检测端子(27)能够弹性变形并设置在所述配合的连接器外壳(20)中,且其中,检测端子(15A)设置在所述连接器外壳(10)中,该检测端子(15A)在所述两个连接器外壳(10,20)的部分连接状态中不能接触形成在所述配合的检测端子(27)处的触接部分(30),而在所述两个连接器外壳(10,20)的基本正确的连接状态中,该检测端子(15A)能够与所述触接部分(30)相接触,
借助所述检测端子(15A)和配合的检测端子(27)不电连接,能够检测所述两个连接器外壳(10,20)部分地连接,借助所述检测端子(15A)和所述配合的检测端子(27)相接触而形成电连接,能够检测所述两个连接器外壳(10,20)锁定在正确连接状态中,且
其中,在所述两个连接器外壳(10,20)的连接操作期间,至少一个相对于前后方向(FBD)设置在所述检测端子(15A)的所述接触部分(16)之前的滑动接触部分(19)与所述触接部分(30)滑动接触,且与所述触接部分(30)保持接触。
CN2007101369456A 2006-07-21 2007-07-23 连接器、连接器组件和装配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13652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6199547A JP2008027760A (ja) 2006-07-21 2006-07-21 嵌合検知機能を備えたコネクタ
JP2006199547 2006-07-21
JP2006-199547 2006-07-21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136523A true CN101136523A (zh) 2008-03-05
CN101136523B CN101136523B (zh) 2012-05-23

Family

ID=3847719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7101369456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136523B (zh) 2006-07-21 2007-07-23 连接器、连接器组件和装配方法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7488197B2 (zh)
EP (1) EP1881569B1 (zh)
JP (1) JP2008027760A (zh)
KR (1) KR100987483B1 (zh)
CN (1) CN101136523B (zh)
DE (1) DE602007010549D1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425976A (zh) * 2013-09-02 2015-03-18 泰科电子日本合同会社 杆式电连接器及嵌合系统
CN110829117A (zh) * 2018-08-10 2020-02-21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连接器
CN114175405A (zh) * 2019-08-07 2022-03-11 株式会社自动网络技术研究所 连接器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K2114768T3 (da) * 2006-12-28 2014-05-12 Mannkind Corp Pulvertilførselssystem
JP5223777B2 (ja) * 2009-05-27 2013-06-26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5569267B2 (ja) * 2010-09-03 2014-08-13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5817457B2 (ja) * 2011-11-18 2015-11-18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5247902B1 (ja) * 2012-02-24 2013-07-24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電気コネクタ
JP6085515B2 (ja) * 2013-04-26 2017-02-22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6092709B2 (ja) * 2013-05-22 2017-03-08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嵌合検知コネクタ
JP2015026511A (ja) * 2013-07-26 2015-02-05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嵌合検知コネクタ
JP6100118B2 (ja) * 2013-07-26 2017-03-22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嵌合検知コネクタ
JP2015060628A (ja) * 2013-09-17 2015-03-30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2015099683A (ja) * 2013-11-19 2015-05-28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6540499B2 (ja) * 2015-12-22 2019-07-10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6499131B2 (ja) * 2016-07-29 2019-04-10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6930731B2 (ja) * 2017-10-25 2021-09-01 日本圧着端子製造株式会社 電気コネクタ
JP7091749B2 (ja) * 2018-03-20 2022-06-28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7232407B2 (ja) * 2019-08-09 2023-03-03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7240616B2 (ja) * 2020-09-24 2023-03-16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744769A (en) * 1984-12-20 1988-05-17 Amp Incorporated Closed loop connector
US5009606A (en) * 1989-12-18 1991-04-23 Burndy Corporation Separable electrical connector
US5562486A (en) * 1993-04-21 1996-10-08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Lock detection connector
JP2939851B2 (ja) * 1993-09-24 1999-08-25 モレックス インコーポレーテッド 嵌合接続検知機能を有する電気コネクタ
JP3149794B2 (ja) 1996-07-25 2001-03-26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短絡用端子金具
JP3314862B2 (ja) * 1997-02-05 2002-08-19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ロック検知コネクタ
JP4100271B2 (ja) * 2003-06-26 2008-06-11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雄コネクタ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WO2007094051A1 (ja) * 2006-02-14 2009-07-02 イリソ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425976A (zh) * 2013-09-02 2015-03-18 泰科电子日本合同会社 杆式电连接器及嵌合系统
CN104425976B (zh) * 2013-09-02 2019-04-19 泰科电子日本合同会社 杆式电连接器及嵌合系统
CN110829117A (zh) * 2018-08-10 2020-02-21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连接器
CN110829117B (zh) * 2018-08-10 2021-06-08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连接器
CN114175405A (zh) * 2019-08-07 2022-03-11 株式会社自动网络技术研究所 连接器
CN114175405B (zh) * 2019-08-07 2023-11-28 株式会社自动网络技术研究所 连接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136523B (zh) 2012-05-23
KR100987483B1 (ko) 2010-10-13
EP1881569B1 (en) 2010-11-17
EP1881569A3 (en) 2009-07-15
JP2008027760A (ja) 2008-02-07
DE602007010549D1 (de) 2010-12-30
US20080020630A1 (en) 2008-01-24
KR20080008970A (ko) 2008-01-24
EP1881569A2 (en) 2008-01-23
US7488197B2 (en) 2009-02-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136523B (zh) 连接器、连接器组件和装配方法
US8690608B2 (en) Special USB plug having different structure from standard USB plug and USB receptacle matable with the special USB plug
JP5727776B2 (ja) 検出スイッチ構造及びそれを有するコネクタ
US7748993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regulating portion for regulating elastic deformation of terminal
US20140295689A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y with improved metallic cover
JP5614369B2 (ja) 端子金具
US8210873B2 (en) Connector
US8876543B2 (en) Connector
EP1986288B1 (en) A shorting terminal, a connector and an assembling method therefor
CN101814675A (zh) 连接器组件
CN108631111A (zh) 连接器组件以及连接器盖体
JP2022066522A (ja) リセプタクルコネクタ及びコネクタ組立体
US20150064958A1 (en) Usb receptacle
CN107732489B (zh) 连接器
JP4062250B2 (ja) コネクタ
CN102394405A (zh) 连接器
JP2009059672A (ja) 電気コネクタ
US8454380B2 (en) Card edge connector
EP2317609B1 (en) Connector, series of connectors and method of assembling it
CN103262351A (zh) 防止滑出的连接器
JP2001068219A (ja) 半嵌合防止コネクタ
CN101677153A (zh) 接口连接器及插头
JP2005071846A (ja) コネクタ
JP2007258012A (ja) コネクタ
JP3090000B2 (ja) コネク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20523

Termination date: 20140723

EXPY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