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096153B - 打印设备 - Google Patents

打印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096153B
CN101096153B CN 200710111493 CN200710111493A CN101096153B CN 101096153 B CN101096153 B CN 101096153B CN 200710111493 CN200710111493 CN 200710111493 CN 200710111493 A CN200710111493 A CN 200710111493A CN 101096153 B CN101096153 B CN 10109615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roll
paper
thermal head
sensitive recording
recording pap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 200710111493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096153A (zh
Inventor
关野利治
江冈健二
二桥清刚
日吉武司
真田强
铃木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shiba TEC Corp
NCR Voyix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shiba TEC Corp
NC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6178952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08006679A/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6178943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4189414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6178950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08006677A/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6178955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4153965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6178942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4284419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6178949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4153964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6178954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4653026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Toshiba TEC Corp, NCR Corp filed Critical Toshiba TE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109615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09615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09615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09615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热敏打印机,其包括:第一热敏头、第一压纸辊、第一偏压装置、第二热敏头、第二压纸辊、以及第二偏压装置。所述第一热敏头、第一压纸辊、第一偏压装置与热敏记录纸的热敏层相接触。所述第二热敏头、第二压纸辊、以及第二偏压装置与热敏记录纸的热敏层相接触。第二热敏头沿供纸方向布置在第一热敏头的上游侧。第一压纸辊对于热敏记录纸的供纸速度大于第二压纸辊的供纸速度。第一压纸辊与热敏记录纸相接触,同时相比于第二压纸辊更容易滑动。

Description

打印设备
相关申请交叉参考
本申请基于以下的在先日本专利申请并要求它们的权益:2006年6月29日提交的第2006-178941号、2006年6月29日提交的第2006-178942号、2006年6月29日提交的第2006-178943号、2006年6月29日提交的第2006-178949号、2006年6月29日提交的第2006-178950号、2006年6月29日提交的第2006-178952号、2006年6月29日提交的第2006-178954号、以及2006年6月29日提交的第2006-178955号,其全部内容结合于此作为参考。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打印设备,尤其涉及一种在该打印设备中纸张可以顺利地传送的技术以及一种获得了较长使用寿命和较高可靠性的技术。
背景技术
目前,在饭馆和商店中使用热敏打印机来打印带有注册号的收据。通常对收据进行单面打印,进而在打印大量信息的情况下将使用大量的收据纸张。因此,有时使用双面同时打印的热敏打印机来将尽可能多的信息打印在纸张上。
在热敏记录纸的两个表面上同时进行打印的热敏打印机中,例如,日本专利申请KOKAI公开第11-286147号披露了一种双面打印热敏打印机,该打印机包括两个压纸辊(platen roller)和两个热敏头。热敏记录纸在热敏头与压纸辊之间经过,并且通过施加于热敏头的热量而在热敏记录纸上进行打印。
在这类双面打印热敏打印机中,第一压纸辊和第二压纸辊在彼此同步且以相同的速度旋转。通过第一压纸辊与第一热敏头之间的热敏记录纸的通路,第一热敏头在热敏记录纸的一个表面上进行打印。通过第二压纸辊与第二热敏头之间的热敏记录纸的另一通路,第二热敏头在热敏记录纸的另一个表面上进行打印。
在传统的双面打印热敏打印机中,当第一压纸辊在供纸速度方面稍不同于第二压纸辊时,则热敏记录纸在压纸辊对之间产生松弛,或者张力过度施加于热敏记录纸,这可能造成打印质量问题。因此,有必要精确地控制每一压纸辊的外径和供纸速度。然而,由于压纸辊由具有弹性的橡胶材料制成,所以限制了对压纸辊的外径和供纸速度的精确控制。
在一些种类的打印设备中,设置有沿纸张输送方向位于纸张输送路径下游侧上的第一打印单元和位于上游侧上的第二打印单元,纸张被夹带在第一与第二打印单元之间,以同时进行通过第一打印单元在纸张的一个表面侧上的打印以及通过第二打印单元在纸张的另一个表面侧上的打印。
第一打印单元包括作为打印头的第一热敏头和输送纸张的第一压纸辊。第一压纸辊被设置成通过纸张输送路径与第一热敏头面对。第二打印头包括作为打印头的第二热敏头和输送纸张的第二压纸辊。第二压纸辊被设置成通过纸张输送路径与第二热敏头面对(例如,参见USPNo.6,784,906)。
由于在将纸张夹带在第一打印单元与第二打印单元之间的同时开始双面打印,所以打印开始位置位于纸张的一个表面与另一个表面之间,这会造成浪费。
因此,根据造成浪费的量使纸张反向输送,当正常输送纸张时由第二打印单元开始打印,并且由第一打印单元开始打印,以消除打印开始位置到达第一打印单元时的浪费。
然而,在传统的技术中,为了防止由纸张在第一打印单元与第二打印单元之间的松弛而造成的输送麻烦,将第一单元单元的压纸辊的供纸速度设定得比第二打印单元的压纸辊的供纸速度快,以向第一单元单元与第二打印单元之间的纸张施加张力。
因此,当反向输送纸张使得打印开始位置彼此对齐时,由第一打印单元的压纸辊造成的纸张反向供应量变得比第二打印单元的压纸辊的大,进而引起纸张松弛,这会造成输送麻烦。
此外,由于增加了打印单元的数量,使得增大了对于纸张输送的阻力,所以增加了必需的能量,这使得容易出现每个部件的损坏或磨损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当两个压纸辊由同一驱动电机驱动时,在将适当的张力施加于热敏记录纸的同时,顺利地传送纸张而无需严格地控制压纸辊的外径。
根据本发明的打印设备包括:热敏记录纸输送机构,其沿纸张输送路径输送热敏记录纸;第一热敏头,其沿纸张输送路径而设置,并且被布置成面对纸张输送路径的第一表面侧;第一压纸辊,其被布置成隔着纸张输送路径面对第一热敏头;第二热敏头,其沿纸张输送路径而设置,且相对于第一热敏头设置在热敏记录纸的供应侧上,并且被布置成面对纸张输送路径的第二表面侧;第二压纸辊,其被布置成隔着纸张输送路径面对第二热敏头;驱动机构,其驱动第一压纸辊和第二压纸辊;以及供纸操作选择装置,当第一压纸辊与第二压纸辊在热敏记录纸的供纸速度方面不同时,该供纸操作选择装置使一个压纸辊的供纸操作优先于另一压纸辊的供纸操作。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减少装置的损坏和纸张输送期间的载荷,以便通过尽可能地减少不必要的接触和滑动而提高装置的寿命和可靠性。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打印设备包括:第一热敏头,其被布置成与热敏记录纸的一个表面相接触;第一压纸辊,其隔着热敏记录纸面对第一热敏头;第一偏压装置,用于将第一热敏头抵压在第一压纸辊上;压纸辊齿轮,其在与第一压纸辊成为一体的同时旋转;第二热敏头,其沿供纸方向布置在第一热敏头的上游侧,以与热敏记录纸的另一表面相接触;第二压纸辊,其隔着热敏记录纸面对第二热敏头;第二偏压装置,用于朝向第二压纸辊抵压第二热敏头;电机;以及动力传递机构,其将电机的旋转传递给压纸辊齿轮,其中,该动力传递机构包括:驱动齿轮,其由电机来旋转;以及惰轮,被布置成与第二压纸辊同轴,且可相对于第二压纸辊进行相对旋转,并且与驱动齿轮和压纸辊齿轮两者啮合,以将驱动齿轮的旋转传递给压纸辊齿轮。
根据本发明的又一打印设备包括:纸张输送路径,形成在供应纸张的纸张供应单元与排出纸张的纸张排出端口之间;纸张输送机构,其沿纸张输送路径而设置,并且具有供纸辊和压紧辊(pinchroller),供纸辊和压紧辊设置成隔着纸张输送路径而彼此面对;第一热敏头,位于纸张输送路径的第一表面侧上,并且相对于供纸辊设置在纸张排出端口一侧上;第一压纸辊,布置成隔着纸张输送路径面对第一热敏头;第二热敏头,位于纸张输送路径的第二表面侧上,且设置在第一热敏头与供纸辊之间;第二压纸辊,布置成隔着纸张输送路径面对第二热敏头;压紧辊接触和分离机构,其中,至少在反向输送纸张时纸张被夹在压紧辊与供纸辊之间;以及热敏头接触和分离机构,其中,纸张在打印期间被夹在第一热敏头与第一压纸辊之间。
本发明的其它目的和优点将在后面的描述中阐述,并且部分地将从描述中显而易见,或者可以通过本发明的实践而获知。本发明的目的和优点可以通过下面具体指出的实施方式和组合而实现和获得。
附图说明
结合于说明书并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的附图示出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并且与上面给出的一般性描述和下面给出的对实施例的详细描述一起用来解释本发明的原理。
图1是示意性地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热敏打印机内部的侧视图;
图2是示意性地示出了双面热敏记录纸的截面图;
图3是示出了沿图1的线F3-F3截取的热敏打印机的一部分的截面图;
图4是示意性地示出了图1中的热敏打印机的盖处于打开时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5是示意性地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热敏打印机内部的侧视图;
图6是示意性地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热敏打印机内部的侧视图;
图7是示意性地示出了双面热敏记录纸的侧视图;
图8是示出了沿图6的线F3-F3截取的热敏打印机的一部分的截面图;
图9是示意性地示出了图6中的热敏打印机的盖处于打开时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10是示意性地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热敏打印机内部的侧视图;
图11是示意性地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双面打印热敏打印机的纵向截面图;
图12是结合于第五实施例的双面打印热敏打印机中的打印机构的主要部分的侧视图;
图13是示意性地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第六实施例的双面打印热敏打印机的纵向截面图;
图14是结合于第六实施例的双面打印热敏打印机中的打印机构的主要部分的侧视图;
图15是示意性地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第七实施例的热敏打印机内部的侧视图;
图16是示意性地示出了双面热敏记录纸的截面图;
图17是示出了沿图15的线F3-F3截取的热敏打印机的一部分的截面图;
图18是示意性地示出了图15中的热敏打印机的盖处于打开时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19是示意性地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第八实施例的双面打印热敏打印机的纵向截面图;
图20是结合于第八实施例的双面打印热敏打印机中的打印机构的主要部分的侧视图;
图21是示出了第八实施例的打印机构的主要部分的变型的侧视图;
图22是根据本发明第九实施例的打印设备的示意结构图;
图23示出了图22的打印设备在纸张的另一表面上进行打印的状态;
图24示出了图22的打印设备在纸张的一个表面上进行打印的状态;
图25示出了第九实施例的打印设备的变型的示意结构图;
图26是示出了从一侧观看时根据本发明第十实施例的双面打印热敏打印机的侧视图;
图27是示出了从另一侧观看时第十实施例的双面打印热敏打印机的侧视图;
图28是示出了第十实施例的双面打印热敏打印机的操作的流程图;
图29是示出了第十实施例的双面打印热敏打印机的操作的流程图;
图30是示出了第十实施例的双面打印热敏打印机的操作的流程图;以及
图31是示出了第十实施例的双面打印热敏打印机的每一操作中凸轮机构的凸轮位置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例]
图1示意性地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热敏打印机110的内部。热敏打印机110可以在热敏记录纸111的两个表面上进行打印。例如,热敏打印机110可以用于商店的现金出纳机中。
如图2所示,热敏记录纸111包括原纸112以及形成在原纸112的两个表面上的热敏层113和114。第一热敏层113形成在原纸112的一侧(例如,表面)上,而第二热敏层114形成在原纸112的另一侧(例如,背面)上。每一热敏层113和114均由当加热到预定温度或更高温度时显影想要的颜色(诸如,黑色和红色)的材料制成。如图1所示,热敏记录纸111卷绕成辊形,使得第一热敏层113面对内侧。
热敏打印机110包括打印机本体120和可打开的盖121。盖121可以在围绕设置于打印机本体120中的铰接部122的轴123转动的同时向上打开。打印机本体120的上表面侧在盖121打开的同时被打开。图1示出了盖121处于关闭时的状态,而图4示出了盖121处于打开时的状态。
第一压纸辊130在水平延伸的同时设置在盖121的前端部内。第一压纸辊130形成为圆柱形,并且第一压纸辊130包括由摩擦系数大于金属的摩擦系数的弹性橡胶(诸如NBR(丁腈橡胶))制成的辊本体131。第一压纸辊130包括涂层132,并且辊本体131的外圆周表面涂覆有该涂层132。涂层132由诸如PTFE(聚四氟乙烯树脂)的材料制成,这种材料具有优异的阻热特性且摩擦系数小于辊本体131的摩擦系数。第一压纸辊130连接至第一压纸辊轴134,该第一压纸辊轴通过一对轴承133(图3中仅示出了一个)由盖121可转动地支撑,并且第一压纸辊130在与第一压纸辊轴134成为一体的同时围绕第一压纸辊轴134旋转。
设置有辊形热敏记录纸111的纸张存储部124形成在打印机本体120的后部的外侧。
第一热敏头140设置在打印机本体120的前部的内侧。第一热敏头140以横向面对(基本上水平)并朝上的姿态布置,使得在关闭状态下,第一热敏头140面对第一压纸辊130,同时热敏记录纸111夹在第一热敏头140与第一压纸辊130之间。第一热敏头140布置成以便可以与热敏记录纸111的其中一个表面(即,沿供纸方向位于下游侧的第一热敏层113)相接触。
第一热敏头140连接至散热装置141,该散热装置是散热器并且连接至打印机本体120,同时可围绕轴141a转动。第一偏压装置142设置在散热装置141的背面上,即散热装置141的下方。弹簧件(诸如螺旋压缩弹簧和扭转弹簧)可以作为第一偏压装置142的实例。第一偏压装置142以压缩状态布置在散热装置141与设置在打印机本体120中的弹簧座143之间。第一偏压装置142压紧第一热敏头140的中心,以沿图1中箭头A的方向朝向第一压纸辊130偏压第一热敏头140。
在打印机本体120的后部中,第二压纸辊150沿供纸方向设置在第一压纸辊130的上游侧,以便水平地延伸。第二压纸辊150形成为圆柱形,并且包括由摩擦系数大于金属的摩擦系数的弹性橡胶(诸如NBR(丁腈橡胶))制成的辊本体151。对辊本体151的表面进行粗糙化处理,以在表面上形成例如象皮皱纹式的抛光痕。因此,增大了沿输送方向的摩擦力。
第二压纸辊150连接至第二压纸辊轴153,该第二压纸辊轴通过一对轴承152(图3中仅示出了一个)由盖121可转动地支撑,并且第二压纸辊150在与第二压纸辊轴153成为一体的同时围绕第二压纸辊轴153转动。
就此,第二压纸辊150的辊本体151具有与第一压纸辊130的辊本体131相同的形状。由于涂层132的存在,第一压纸辊130具有的外径稍大于第二压纸辊150的外径。因此,即使第一压纸辊轴134具有与第二压纸辊轴153相同的转动速度,第一压纸辊130在供纸速度方面也会稍快于第二压纸辊150。
第一压纸辊130的外表面由PTFE制成,因此具有的摩擦系数比第二压纸辊150的摩擦系数小,从而第一压纸辊130的外表面形成得光滑。
第二热敏头160沿热敏记录纸111的供纸方向设置在第一热敏头140的上游侧的内侧。第二热敏头160连接至散热装置162,该散热装置是散热器并且连接至盖121,同时可围绕轴161转动。第二热敏头160布置在第二压纸辊150上方,同时朝向左下方倾斜。第二热敏头160的布置成使得在盖121关闭的状态下第二热敏头面对第二压纸辊150,同时热敏记录纸111夹带在第二热敏头160与第二压纸辊150之间。第二热敏头160布置成以便可以与热敏记录纸111的另一表面(即,第二热敏层114)相接触。
第二偏压装置163设置在散热装置162的背面上,即设置在散热装置162的前上方。弹簧件(诸如螺旋压缩弹簧和扭转弹簧)可以作为第二偏压装置163的实例。第二偏压装置163以压缩状态布置在散热装置162与设置在盖121中的弹簧座164之间。第二偏压装置163压紧第二热敏头160的中心,以沿图1中箭头B的方向朝向第二压纸辊150偏压第二热敏头160。
作为用于使第一压纸辊130和第二压纸辊150转动的驱动装置的电机170布置在打印机本体120的下部内。输出齿轮172连接至电机170的转动轴171。电机170由可正向和反向旋转的步进电机构成,从而电机170可以进行反向供纸。动力传递机构173将电机170的输出传递给第一压纸辊130和第二压纸辊150。该动力传递机构173包括:减速齿轮174、驱动齿轮177、第二压纸辊齿轮180、惰轮182和185、以及第一压纸辊齿轮188。
减速齿轮174在被设置的同时与电机170的输出齿轮172啮合。减速齿轮174连接至通过轴承175由打印机本体120支撑的轴176,并且减速齿轮174在与轴176成为一体的同时旋转。与轴176成为一体的驱动齿轮177设置成邻接减速齿轮174。驱动齿轮177在与减速齿轮174和轴176成为一体的同时旋转。
第二压纸辊齿轮180设置成在与驱动齿轮177啮合的同时邻接第二压纸辊150。第二压纸辊齿轮180固定于第二压纸辊轴153,并且第二压纸辊齿轮180在与第二压纸辊轴153和第二压纸辊150成为一体的同时旋转。
惰轮182设置在第二压纸辊齿轮180的前下方,同时与第二压纸辊齿轮180啮合。惰轮182连接至通过轴承183由打印机本体120支撑的轴184,并且惰轮182在与轴184成为一体的同时转动。
惰轮185设置在惰轮182的前下方,同时在关闭状态下与惰轮182啮合。惰轮185连接至由盖121通过轴承186可转动地支撑的轴187,并且惰轮185在与轴187成为一体的同时转动。
如图3所示,第一压纸辊齿轮188设置成邻接第一压纸辊130,同时与惰轮185啮合。第一压纸辊齿轮188固定于第一压纸辊轴134,并且在与第一压纸辊轴134和第一压纸辊130成为一体的同时旋转。
在存储于纸张存储部124中的辊形热敏记录纸111向前并向下经过第二热敏头160之后,热敏记录纸111的供纸方向改变成大致呈水平方向,热敏记录纸111水平地经过第一热敏头140,并且热敏记录纸111朝向箭头C的方向向前排出。
因此,在第一实施例的热敏打印机110中,第一热敏头140、第二压纸辊150、电机170、第二压纸辊齿轮180、惰轮182等布置在打印机本体120中。另一方面,第一压纸辊130、第一压纸辊齿轮188、惰轮185、第二热敏头160等布置在盖121一侧上。
当如图4所示打开盖121时,第二热敏头160与第二压纸辊150分离,同时第一热敏头140与第一压纸辊130分离。惰轮185也与惰轮182分离,以打开打印机本体120的上表面侧。因此,第一热敏头140、第二热敏头160、第一压纸辊130、以及第二压纸辊150完全露出在外部。
下面将描述第一实施例的热敏打印机110的动作。当如图1所示关闭盖121时,第二热敏头160通过第二偏压装置163而抵压第二压纸辊150,同时第一热敏头140通过第一偏压装置142而抵压第一压纸辊130,并且惰轮182和惰轮185彼此啮合。就此,热敏记录纸111被设定成可以在第一热敏头140与第一压纸辊130之间以及第二热敏头160与第二压纸辊150之间经过。
当电机170旋转时,输出齿轮172沿图1中的箭头R1方向旋转,这使得减速齿轮174和驱动齿轮177沿箭头R2方向旋转。第二压纸辊齿轮180和第二压纸辊150根据减速齿轮174和驱动齿轮177的旋转而沿箭头R3方向旋转。热敏记录纸111在与第二热敏头160相接触的同时,通过第二压纸辊150的旋转而沿斜向左的方向朝向第一热敏头140移动。第二热敏头160可以在热敏记录纸111的第二热敏层114上进行打印。
当惰轮182通过第二压纸辊齿轮180的旋转而沿方向R4旋转时,惰轮185沿R5方向旋转。因此,第一压纸辊齿轮188在与第一压纸辊轴134和第一压纸辊130成为一体的同时沿R6方向旋转。当第一压纸辊130沿R6方向旋转时,热敏记录纸111在与第一热敏头140相接触的同时沿图1中的箭头C方向前进。在这种方式中,第一热敏头140可以在热敏记录纸111的第一热敏层113上进行打印。
由于第一压纸辊130在外径方面大于第二压纸辊150,所以第一压纸辊130在供纸速度方面比第二压纸辊150快。这在热敏记录纸111中引起张力。另外,由于第一压纸辊130的表面由具有较小摩擦系数的PTFE制成,所以当施加于热敏记录纸111的摩擦力变为预定程度或更大时,热敏记录纸111在第一压纸辊130上滑动。即,在张力保持恒定的同时传送热敏记录纸111。
已打印的热敏记录纸111通过电机170的旋转而从第一热敏头140传送,并由切割机构144切割。
当如图4所示打开盖121时,第二热敏头160与第二压纸辊150分离,同时第一热敏头140与第一压纸辊130分离。此外,惰轮182与惰轮185分离。在打开状态下,打印机本体120的上表面侧被打开,并且第一和第二热敏头140和160以及第一和第二压纸辊130和150露出到外面。因此,可以容易地进行热敏记录纸111的更换和补充或者卡纸时的故障修理。
根据第一实施例的热敏打印机110,第一压纸辊130在供纸速度方面比第二压纸辊150快,并且热敏记录纸111容易在第一压纸辊130上而不是第二压纸辊150上滑动。因此,可以适当地将张力赋予热敏记录纸111。而且,由于供纸速度沿供纸方向在下游侧变快,所以张力得以保持。因此,可以防止打印期间热敏记录纸111的松弛和过大的张力,并且可以通过一对热敏头同时进行高质量的双面打印。
由于第一压纸辊130在外径方面大于第二压纸辊150,所以可以提高供纸速度。因此,可以在不改变第一和第二压纸辊130和150的旋转速度的情况下调节供纸速度。因此,构成动力传递机构的多个齿轮可以以相同齿数的方式而形成,从而可以简化结构。
由于通过在第一压纸辊130的外表面上设置PTFE层而增大了第一压纸辊130的外径,所以具有相同形状的辊本体131可以在第一压纸辊130和第二压纸辊150两者中使用。因此,可以降低成本,并且还改进了热敏打印机110的组装。
第二压纸辊齿轮180用作动力传递机构,这使得第一和第二压纸辊130和150可以由具有简单结构的一个电机170驱动。因此,可以通过反向旋转第一和第二压纸辊130和150而进行反向供纸打印。
[第二实施例]
下面将描述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热敏打印机190。第二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的不同之处仅在于第一和第二压纸辊130和150以及第一和第二偏压装置191和192。因此,相同的部件以相同的标号表示,并且省略其描述。
在第二实施例中,第一压纸辊130a和第二压纸辊150a分别由NBR制成的辊本体131a和151a构成。第一压纸辊130a在直径方面稍大于第二压纸辊150a。
第一偏压装置191在弹簧常数方面小于第二偏压装置192。例如,第一偏压装置191的弹簧丝直径小于第二偏压装置192的弹簧丝直径。因此,第一热敏头140通过第一偏压装置191抵压第一压纸辊130a的力变得小于第二热敏头160通过第二偏压装置192抵压第二压纸辊150a的力。
将施加于第一热敏头140的打印电流设定为大于施加于第二热敏头160的打印电流。
在第二实施例中获得了与第一实施例的热敏打印机110相同的效果。即,第一偏压装置191在抵压力方面小于第二偏压装置192,这使得纸张可以在第一压纸辊130a与第一热敏头140之间容易地滑动。在具有较小抵压力的第一热敏头140中增大打印电流,这使得可以以高精度进行双面打印。可替换地,不进行打印电流的调节,而是可以利用热敏记录纸111以高精度进行双面打印,在该热敏记录纸111中,与具有较小抵压力的第一热敏头140相接触的第一热敏层113比第二热敏层114更容易地显影色彩。
在第二实施例中,通过调节弹簧丝直径而调节弹簧常数。可替换地,可以通过调节初始状态的布置而调节抵压力。例如,在关闭状态下,布置第二偏压装置192,同时将该第二偏压装置相比于第一偏压装置191进一步压缩,从而可以将第一偏压装置191的抵压力设定得小于第二偏压装置192的抵压力。在这种情况下,第一和第二偏压装置191和192可以由相同的材料制成,从而可以降低成本,并且还可以提高生产率。
在第二实施例中,第二压纸辊150a在外径方面稍小于第一压纸辊130a,这是因为第二压纸辊150a被大于施加于第一压纸辊130a的抵压力抵压。因此,即使将第一和第二压纸辊130a和150a设定成相同的旋转速度同时由相同的材料制成,也可以调节供纸速度和滑动。
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例。例如,尽管在第一实施例中通过摩擦力获得了滑动,而在第二实施例中通过抵压力获得了滑动,但第一和第二实施例可以组合。即,在第一压纸辊130中形成涂层132,对第二压纸辊150进行粗糙化处理,并且可以将第一偏压装置142的抵压力设定成大于第二偏压装置163的抵压力。在上述实施例中,通过第一和第二压纸辊130和150的外径来调节供纸速度。可替换地,通过改变构成动力传递机构的齿轮的形状来调节旋转速度,进而可以调节供纸速度。
[第三实施例]
图6示意性地示出了热敏打印机210的内部。热敏打印机210可以在热敏记录纸211的两个表面上进行打印。例如,热敏打印机210可以在商店的现金出纳机中使用。
如图7所示,热敏记录纸211包括原纸212以及形成在原纸212的两个表面上的热敏层213和214。第一热敏层213形成在原纸212的一侧(例如,表面)上,而第二热敏层214形成在原纸212的另一侧(例如,背面)上。每一热敏层213和214均由当加热到预定温度或更高温度时显影想要的颜色(诸如,黑色和红色)的材料制成。如图6所示,热敏记录纸211卷绕成辊形,使得第一热敏层213面对内侧。
热敏打印机210包括打印机本体220和可打开的盖221。盖221可以在围绕设置于打印机本体220中的铰接部222的轴223转动的同时向上打开。打印机本体220的上表面侧在盖221打开的同时被打开。图6示出了盖221处于关闭时的状态,而图9示出了盖221处于打开时的状态。
第一压纸辊230在水平延伸的同时设置在盖221的前端部内。第一压纸辊230形成为圆柱形,并且包括由摩擦系数大于金属的摩擦系数的弹性橡胶(诸如NBR(丁腈橡胶))制成的辊本体231。对辊本体231的表面进行粗糙化处理,以在表面上形成例如象皮皱纹式的抛光痕。因此,增大了沿输送方向的摩擦力。第一压纸辊230连接至第一压纸辊轴234,该第一压纸辊轴通过一对轴承233(图8中仅示出了一个)由盖221可转动地支撑,并且第一压纸辊230在与第一压纸辊轴234成为一体的同时围绕第一压纸辊轴234旋转。
设置有辊形热敏记录纸211的纸张存储部224形成在打印机本体220的后部的外侧。
第一热敏头240设置在打印机本体220的前部的内侧。第一热敏头240以横向面对(基本上水平)并朝上的姿态布置,使得在关闭状态下,第一热敏头240面对第一压纸辊230,同时热敏记录纸211夹在第一热敏头240与第一压纸辊230之间。第一热敏头240布置成以便可以与热敏记录纸211的其中一个表面(即,沿供纸方向位于下游侧的第一热敏层213)相接触。
第一热敏头240连接至散热装置241,该散热装置是散热器并且连接至打印机本体220,同时可围绕轴241a转动。第一偏压装置242设置在散热装置241的背面上,即散热装置241的下方。弹簧件(诸如螺旋压缩弹簧和扭转弹簧)可以作为第一偏压装置242的实例。第一偏压装置242以压缩状态布置在散热装置241与设置在打印机本体220中的弹簧座243之间。第一偏压装置242压紧第一热敏头240的中心,以沿图6中箭头A的方向朝向第一压纸辊230偏压第一热敏头240。
在打印机本体220的后部中,第二压纸辊250沿供纸方向设置在第一压纸辊230的上游侧,以便水平地延伸。第二压纸辊250形成为圆柱形,并且包括由摩擦系数大于金属的摩擦系数的弹性橡胶(诸如NBR(丁腈橡胶))制成的辊本体251。第二压纸辊250包括涂层252,并且辊本体251的外圆周表面涂覆有该涂层252。涂层252由诸如PTFE(聚四氟乙烯树脂)的材料制成,这种材料具有优异的阻热特性且摩擦系数小于辊本体251的摩擦系数。
第二压纸辊250连接至第二压纸辊轴253,该第二压纸辊轴通过一对轴承252(图8中仅示出了一个)由盖221可转动地支撑。第二压纸辊250在与第二压纸辊轴253成为一体的同时围绕第二压纸辊轴253旋转。
第一压纸辊230具有的外径稍大于第二压纸辊250的外径。因此,即使第一压纸辊轴234具有与第二压纸辊轴253相同的旋转速度,第一压纸辊230在供纸速度方面也会稍快于第二压纸辊250。
第二压纸辊250的外表面由PTFE制成,因此具有的摩擦系数比第一压纸辊230的摩擦系数小,从而第二压纸辊250的外表面形成得光滑。
第二热敏头260沿热敏记录纸211的供纸方向设置在第一热敏头240的上游侧。第二热敏头260连接至散热装置262,该散热装置是散热器并且连接至盖221,同时可围绕轴261转动。第二热敏头260布置在第二压纸辊250上方,同时朝向左下方倾斜。第二热敏头260的布置成使得在盖221关闭的状态下第二热敏头面对第二压纸辊250,同时热敏记录纸211夹带在第二热敏头260与第二压纸辊250之间。第二热敏头260布置成以便可以与热敏记录纸211的另一表面(即,第二热敏层214)相接触。
第二偏压装置263设置在散热装置262的背面上,即设置在散热装置262的前上方。弹簧件(诸如螺旋压缩弹簧和扭转弹簧)可以作为第二偏压装置263的实例。第二偏压装置263以压缩状态布置在散热装置262与设置在盖221中的弹簧座264之间。第二偏压装置263压紧第二热敏头260的中心,以沿图6中箭头B的方向朝向第二压纸辊250偏压第二热敏头260。
作为用于使第一压纸辊230和第二压纸辊250旋转的驱动装置的电机270布置在打印机本体220的下部内。输出齿轮272连接至电机270的旋转轴271。电机270由可正向和反向旋转的步进电机构成,从而电机270可以进行反向供纸。动力传递机构273将电机270的输出传递给第一压纸辊230和第二压纸辊250。该动力传递机构273包括:减速齿轮274、驱动齿轮277、第二压纸辊齿轮280、惰轮282和285、以及第一压纸辊齿轮288。
减速齿轮274在被设置的同时与电机270的输出齿轮272啮合。减速齿轮274连接至通过轴承275由打印机本体220支撑的轴276,并且减速齿轮274在与轴276成为一体的同时旋转。与轴276成为一体的驱动齿轮277设置成邻接减速齿轮274。驱动齿轮277在与减速齿轮274和轴276成为一体的同时旋转。
第二压纸辊齿轮280设置成在与驱动齿轮277啮合的同时邻接第二压纸辊250。第二压纸辊齿轮280固定于第二压纸辊轴253,并且在与第二压纸辊轴253和第二压纸辊250成为一体的同时旋转。
惰轮282设置在第二压纸辊齿轮280的前下方,同时与第二压纸辊齿轮280啮合。惰轮282连接至通过轴承283由打印机本体220支撑的轴284,并且惰轮282在与轴284成为一体的同时旋转。
惰轮285设置在惰轮282的前下方,同时在关闭状态下与惰轮282啮合。惰轮285连接至通过轴承286由盖221可转动地支撑的轴287,并且惰轮285在与轴287成为一体的同时旋转。
如图8所示,第一压纸辊齿轮288设置成邻接第一压纸辊230,同时与惰轮285啮合。第一压纸辊齿轮288固定于第一压纸辊轴234,并且在与第一压纸辊轴234和第一压纸辊230成为一体的同时旋转。
在存储于纸张存储部224中的辊形热敏记录纸211向前并向下经过第二热敏头260之后,热敏记录纸211的供纸方向改变成大致呈水平方向,热敏记录纸211水平地经过第一热敏头240,并且朝向箭头C的方向向前排出。
因此,在第三实施例的热敏打印机210中,第一热敏头240、第二压纸辊250、电机270、第二压纸辊齿轮280、惰轮282等布置在打印机本体220中。另一方面,第一压纸辊230、第一压纸辊齿轮288、惰轮285、第二热敏头260等布置在盖221一侧上。
当如图9所示打开盖221时,第二热敏头260与第二压纸辊250分离,同时第一热敏头240与第一压纸辊230分离。惰轮285也与惰轮282分离,以打开打印机本体220的上表面侧。因此,第一热敏头240、第二热敏头260、第一压纸辊230、以及第二压纸辊250完全露出在外部。
下面将描述第三实施例的热敏打印机210的动作。当如图6所示关闭盖221时,第二热敏头260通过第二偏压装置263而抵压第二压纸辊250,同时第一热敏头240通过第一偏压装置242而抵压第一压纸辊230,并且惰轮282和惰轮285彼此啮合。就此,热敏记录纸211被设定成可以经过第一热敏头240与第一压纸辊230之间以及第二热敏头260与第二压纸辊250之间。
当电机270旋转时,输出齿轮272沿图6中的箭头R1方向旋转,这使得减速齿轮274和驱动齿轮277沿箭头R2方向旋转。第二压纸辊齿轮280和第二压纸辊250根据减速齿轮274和驱动齿轮277的旋转而沿箭头R3方向旋转。热敏记录纸211在与第二热敏头260相接触的同时,通过第二压纸辊250的旋转沿斜向左的方向朝向第一热敏头240移动。第二热敏头260可以在热敏记录纸211的第二热敏层214上进行打印。
当惰轮282通过第二压纸辊齿轮280的旋转而沿方向R4旋转时,惰轮285沿R5方向旋转。因此,第一压纸辊齿轮288在与第一压纸辊轴234和第一压纸辊230成为一体的同时沿R6方向旋转。当第一压纸辊230沿R6方向旋转时,热敏记录纸211在与第一热敏头240相接触的同时沿图6中的箭头C方向前进。因此,第一热敏头240可以在热敏记录纸211的第一热敏层213上进行打印。
由于第一压纸辊230在外径方面大于第二压纸辊250,所以第一压纸辊230在供纸速度方面比第二压纸辊250快。这在热敏记录纸211中引起张力。另外,由于第二压纸辊250的表面由具有较小摩擦系数的PTFE制成,所以施加于热敏记录纸211的摩擦力小于施加于第一压纸辊230的摩擦力。因此,由于摩擦力的差别导致热敏记录纸211在第二压纸辊250上滑动。即,在张力保持恒定的同时传送热敏记录纸211。
预定量的已打印的热敏记录纸211通过电机270的旋转而从第一热敏头240传送,并由切割机构244切割。
当如图9所示打开盖221时,第二热敏头260与第二压纸辊250分离,同时第一热敏头240与第一压纸辊230分离。此外,惰轮282与惰轮285分离。在打开状态下,打印机本体220的上表面侧被打开,并且第一和第二热敏头240和260以及第一和第二压纸辊230和250完全露出到外面。因此,可以容易地进行热敏记录纸211的更换和补充或者卡纸时的故障修理。
根据第三实施例的热敏打印机210,第一压纸辊230在供纸速度方面比第二压纸辊250快,并且热敏记录纸211容易在第二压纸辊250上而不是第一压纸辊230上滑动。因此,可以适当地将张力赋予热敏记录纸211。而且,由于供纸速度沿供纸方向在下游侧变快,所以张力得以保持。因此,可以防止打印期间热敏记录纸211的松弛和过大的张力,并且可以通过一对热敏头同时进行高质量的双面打印。
第一压纸辊230在外径方面大于第二压纸辊250,这产生了供纸速度的差别。因此,可以在不改变第一和第二压纸辊230和250的旋转速度的情况下调节供纸速度。因此,构成动力传递机构的多个齿轮可以以相同齿数的方式而形成,从而可以简化结构。
第二压纸辊齿轮280用作动力传递机构,这使得第一和第二压纸辊230和250可以由具有简单结构的一个电机270驱动。此外,可以通过反向旋转第一和第二压纸辊230和250而进行反向供纸打印。在第三实施例中,沿供纸方向位于下游侧的第一压纸辊230的旋转速度被设定为基准速度,并且摩擦系数增大,从而热敏记录纸211不会在第一压纸辊230与第一热敏头240之间发生位移。因此,可以在沿供纸方向的下游侧的端部处,对热敏记录纸211精确地进行反向供纸打印。
[第四实施例]
下面将参照图10描述根据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热敏打印机290。第四实施例与第三实施例的不同之处仅在于第一和第二压纸辊230和250以及第一和第二偏压装置291和292。因此,相同的部件以相同的标号表示,并且省略其描述。
在第四实施例中,第一压纸辊230a和第二压纸辊250a分别由NBR制成的辊本体231a和251a构成。第一压纸辊230a在直径方面稍大于第二压纸辊250a。
第一偏压装置291在弹簧常数方面小于第二偏压装置292。例如,第一偏压装置291的弹簧丝直径小于第二偏压装置292的弹簧丝直径。因此,第一热敏头240通过第一偏压装置291抵压第一压纸辊230a的力变得大于第二热敏头260通过第二偏压装置292抵压第二压纸辊250a的力。
将施加于第一热敏头240的打印电流设定为小于施加于第二热敏头260的打印电流。
在第四实施例中获得了与第三实施例的热敏打印机210相同的效果。即,第一偏压装置291在抵压力方面大于第二偏压装置292,这使得纸张可以在第一压纸辊230a与第二热敏头260之间容易地滑动。在具有较大抵压力的第一热敏头240中减小打印电流,这使得可以以高精度进行双面打印。可替换地,不进行打印电流的调节,而是可以利用热敏记录纸211以高精度进行双面打印,在该热敏记录纸211中,与具有较小抵压力的第二热敏头260相接触的第二热敏层214比第一热敏层213更容易地显影色彩。在第四实施例中,沿供纸方向位于下游侧的第一压纸辊230的旋转速度被设定为基准速度,并且第一压纸辊230的抵压力增大,从而,可以在沿供纸方向的下游侧的端部处,对热敏记录纸211精确地进行反向供纸打印。
在第四实施例中,通过调节弹簧丝直径而调节弹簧常数。可替换地,可以通过调节初始状态的布置而调节抵压力。例如,在关闭状态下,布置第一偏压装置291,同时将该第一偏压装置相比于第二偏压装置292进一步压缩,从而可以将第一偏压装置291的抵压力设定得大于第二偏压装置292的抵压力。在这种情况下,第一和第二偏压装置291和292可以由相同的材料制成,从而可以降低成本,并且还可以提高生产率。
尽管在第三实施例中通过摩擦力获得了滑动,而在第四实施例中通过抵压力获得了滑动,但第三和第四实施例可以组合。即,在第二压纸辊250中形成涂层232,对第一压纸辊230进行粗糙化处理,并且可以将第一偏压装置242的抵压力设定成为小于第二偏压装置263的抵压力。
在第三和第四实施例中,通过第一和第二压纸辊230和250的外径来调节供纸速度。可替换地,通过改变构成动力传递机构的齿轮的形状来调节旋转速度,进而可以调节供纸速度。
本发明的热敏打印机210还可以用来在仅于单个表面上具有热敏层的单面热敏记录纸211上进行打印。
[第五实施例]
图11是示意性地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双面打印热敏打印机310的纵向截面图,并且图12是结合于该双面打印热敏打印机310中的打印机构330的主要部分的侧视图。在图11中,字母P表示双面热敏记录纸。
双面打印热敏打印机310包括机架311、机架本体312、以及可打开的盖313。每个机构均容纳在机架本体312中,并且设置可打开的盖313,同时此盖可相对于机架本体312打开。
热敏记录纸供应单元320和打印机构330容纳在机架311中。热敏记录纸供应单元320可旋转地支撑热敏记录纸辊R,热敏记录纸P围绕该热敏记录纸辊卷绕,并且该热敏记录纸供应单元320供应热敏记录纸P。打印机构330对所供应的热敏记录纸P进行打印。
热敏记录纸供应单元320包括保持单元321和供纸机构323。该保持单元321保持热敏记录纸辊R。供纸机构323将热敏记录纸P从保持单元321沿纸张输送路径322输送到打印机构330。在图中,字母F表示输送方向,而字母F′表示反向输送方向。
打印机构330包括驱动机构340、第一打印单元350、第二打印单元360、以及切割机构370。第一打印单元350、第二打印单元360、以及切割机构370沿纸张输送路径322设置。
驱动机构340包括驱动电机341以及将该驱动电机341所产生的转矩传递给每个单元的齿轮机构342。
第一打印单元350包括第一热敏头351、第一压纸辊352、以及弹簧353。第一热敏头351布置成以便面对与纸张输送路径322延伸的方向正交的一侧(第一表面侧)。第一压纸辊352布置成以便隔着(across)纸张输送路径322面对第一热敏头351。弹簧353朝向第一压纸辊352一侧偏压第一热敏头351。第一压纸辊352由齿轮机构342来驱动。
第二打印单元360包括第二热敏头361、第二压纸辊362、弹簧363、以及单向齿轮(选择转矩传递机构)364。第二热敏头361布置成以便面对与纸张输送路径322延伸的方向正交的另一侧(第二表面侧)。第二压纸辊362布置成以便隔着纸张输送路径322面对第二热敏头361。弹簧363朝向第二压纸辊362一侧偏压第二热敏头361。单向齿轮364选择性地将转矩从齿轮机构342传递到第二压纸辊362。当第二压纸辊362沿热敏记录纸P的输送方向(图12中的箭头Q)旋转时,单向齿轮364自由地(freely)旋转(自由状态)以断开(disconnect)转矩,并且当第二压纸辊362由于确定打印位置等而反向旋转时,单向齿轮364与齿轮机构342啮合(锁定状态)以传递转矩。即,第一压纸辊352和第二压纸辊362由齿轮机构342来驱动。
当旋转方向从输送方向改变到反向输送方向时,即,当由断开转矩的自由状态改变成传递转矩的锁定状态时,单向齿轮364具有侧隙角θ。因此,自由状态不是直接改变成锁定状态,而是在侧隙角θ的几个角度中存在非锁定状态,并且尽管第一压纸辊352沿反向输送方向旋转,但第二压纸辊362不开始旋转。这使得热敏记录纸P在第一压纸辊352与第二压纸辊362之间变得松弛。为了消除这种松弛,将第二压纸辊362的圆周速度设计得比第一压纸辊352的圆周速度快。
当第二压纸辊362在圆周速度方面快于第一压纸辊352的状态持续时,则过大的张力施加于热敏记录纸P。然而,反向输送的距离通常有10mm那么短,并且反向输送仅进行至消除侧隙角造成的松弛的程度。因此,不会造成问题。
具体地说,假定侧隙角θ为2.5度,则反向输送量为10.0mm,并且第一和第二压纸辊352和362具有相同的减速比。在这种情况下,当第一压纸辊352的外径设定为10.50mm时,则旋转角度变为109.13度。另一方面,第二压纸辊362的旋转角度设定为107.13度(比2.5度的侧隙角θ时的第一压纸辊352的旋转角度小2度),从而有必要将第二压纸辊362的外径设定为10.69mm或更小。
在上述实例中,第一和第二压纸辊352和362具有相同的旋转角度。然而,即使第一和第二压纸辊352和362具有不同的旋转角度,第五实施例也可以适用。即,有必要使第一压纸辊352的旋转角度和外径与第二压纸辊362的旋转角度和外径之间的乘积差值小于第二压纸辊362的外径和单向齿轮364从自由状态改变成锁定状态的侧隙角θ的乘积。
具有上述结构的双面打印热敏打印机310按照如下方式进行打印。当从外部输入打印命令时,驱动电机341沿预定方向旋转。驱动电机341的旋转通过齿轮机构342驱动供纸机构323,以朝向排纸方向驱动热敏记录纸P。
齿轮机构342使第一压纸辊352沿热敏记录纸P的输送方向进一步旋转。另一方面,由于转矩被单向齿轮364断开,所以第二压纸辊362仅由热敏记录纸P驱动。因此,张力通过第一压纸辊352施加于热敏记录纸P,并且不管第一和第二压纸辊352和362的外径尺寸如何,均朝向排纸方向输送热敏记录纸P,同时总是保持恒定的张力。
在这种状态,将热敏记录纸P输送到第二打印单元360。第二打印单元360在热敏记录纸P的第二表面P2上开始打印。当热敏记录纸P到达第一打印单元350时,第一打印单元350在热敏记录纸P的第一表面P1上开始打印。
当由于确定打印位置等而将热敏记录纸P反向输送时,第一和第二压纸辊352和362与齿轮机构342啮合(锁定状态),并且由齿轮机构342驱动。考虑到单向齿轮364的侧隙角θ,将第二压纸辊362的圆周速度设定成以便比第一压纸辊352的圆周速度快,从而可以消除由侧隙造成的热敏记录纸P的松弛,以避免产生褶皱。
当完成对热敏记录纸P两侧的打印时,供纸机构323将热敏记录纸P传送到切割机构370,并由切割机构370切割热敏记录纸P。
因此,第五实施例的双面打印热敏打印机310可以在热敏记录纸P的两侧上进行打印。而且,当第一和第二压纸辊352和362由同一驱动电机341驱动时,可以顺利地输送热敏记录纸P,无需严格地控制第一和第二压纸辊352和362的外径。还可以消除反向输送期间造成的热敏记录纸P的松弛。
[第六实施例]
图13是示意性地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第六实施例的双面打印热敏打印机410的纵向截面图,并且图14是示出了结合于该双面打印热敏打印机410中的打印机构430的主要部分的侧视图。在图13中,字母P表示双面热敏记录纸。
双面打印热敏打印机410包括机架411、机架本体412、以及可打开的盖413。每个机构均容纳在机架本体412中,并且设置可打开的盖413,同时此盖可相对于机架本体412打开。
热敏记录纸供应单元420和打印机构430容纳在机架411中。热敏记录纸供应单元420可旋转地支撑热敏记录纸辊R,热敏记录纸P围绕该热敏记录纸辊卷绕,并且热敏记录纸供应单元420供应热敏记录纸P。打印机构430在所供应的热敏记录纸P上进行打印。
热敏记录纸供应单元420包括保持单元421和供纸机构423。该保持单元421保持热敏记录纸辊R。供纸机构423将热敏记录纸P从保持单元421沿纸张输送路径422输送到打印机构430。
打印机构430包括驱动机构440、第一打印单元450、第二打印单元460、以及切割机构470。第一打印单元450、第二打印单元460、以及切割机构470沿纸张输送路径422设置。
驱动机构440包括驱动电机441以及将驱动电机441所产生的转矩传递给每个单元的齿轮机构442。
第一打印单元450包括第一热敏头451、第一压纸辊452、弹簧453、以及单向齿轮454。第一热敏头451布置成以便面对与纸张输送路径422延伸的方向正交的一侧(第一表面侧)。第一压纸辊452布置成以便隔着纸张输送路径422面对第一热敏头451。弹簧453朝向第一压纸辊452一侧偏压第一热敏头451。单向齿轮454选择性地将转矩从齿轮机构442传递到第一压纸辊452。当第一压纸辊452沿热敏记录纸P的反向输送方向(图13和图14中的箭头G)旋转时,单向齿轮454自由地旋转(自由状态)以断开转矩,并且当第一压纸辊452沿热敏记录纸P的输送方向(图13和图14中的箭头F)旋转时,单向齿轮454与齿轮机构442啮合(锁定状态)以传递转矩。
第二打印单元460包括第二热敏头461、第二压纸辊462、弹簧463、以及单向齿轮(选择转矩传递机构)464。第二热敏头461布置成以便面对与纸张输送路径422延伸的方向正交的另一侧(第二表面侧)。第二压纸辊462布置成以便隔着纸张输送路径422面对第二热敏头461。弹簧463朝向第二压纸辊462一侧偏压第二热敏头461。单向齿轮464选择性地将转矩从齿轮机构442传递到第二压纸辊462。当第二压纸辊462沿热敏记录纸P的输送方向(图13和图14中的箭头Q)旋转时,单向齿轮464自由地旋转(自由状态)以断开转矩,并且当第二压纸辊462沿热敏记录纸P的输送方向(图13和图14中的箭头F′)旋转时,单向齿轮464与齿轮机构442啮合(锁定状态)以传递转矩。
具有上述结构的双面打印热敏打印机410按照如下方式进行打印。当从外部输入打印命令时,驱动电机441沿预定方向旋转。驱动电机441的旋转通过齿轮机构442驱动供纸机构423,以朝向排纸方向驱动热敏记录纸P。
齿轮机构442使第一压纸辊452沿热敏记录纸P的输送方向进一步旋转。另一方面,由于转矩被单向齿轮464断开,所以第二压纸辊462仅由热敏记录纸P驱动。因此,张力通过第一压纸辊452施加于热敏记录纸P,并且不管第一和第二压纸辊452和462的外径尺寸如何,均朝向排纸方向输送热敏记录纸P,同时总是保持恒定的张力。
在这种状态,将热敏记录纸P输送到第二打印单元460。第二打印单元460在热敏记录纸P的第二表面P2上开始打印。当热敏记录纸P到达第一打印单元450时,第一打印单元450在热敏记录纸P的第一表面P1上开始打印。
当由于确定打印位置等而将热敏记录纸P反向输送时,齿轮机构442使第二压纸辊462旋转,以便可以反向输送热敏记录纸P。另一方面,由于转矩被单向齿轮454断开,所以第一压纸辊452仅由热敏记录纸P驱动。因此,张力通过第二压纸辊462施加于热敏记录纸P,并且不管第一和第二压纸辊452和462的外径尺寸,朝向反向输送方向输送热敏记录纸P,同时总是保持恒定的张力。
当完成对热敏记录纸P两侧的打印时,将热敏记录纸P传送到切割机构470,并由该切割机构470切割热敏记录纸P。
因此,第六实施例的双面打印热敏打印机410可以在热敏记录纸P的两侧上进行打印。而且,当第一和第二压纸辊452和462由同一驱动电机441驱动时,可以顺利地输送热敏记录纸P,无需严格地控制第一和第二压纸辊452和462的外径。
[第七实施例]
下面将参照图15至图18描述根据本发明第七实施例的热敏打印机。图15示意性地示出了热敏打印机510的内部。热敏打印机510可以对双面热敏记录纸511的两个表面上进行打印。例如,热敏打印机510可以用于商店的现金出纳机中。
如图16所示,双面热敏记录纸511包括原纸512以及形成在原纸512的两个表面上的热敏层513和514。第一热敏层513形成在原纸512的一侧(例如,表面)上,而第二热敏层514形成在原纸512的另一侧(例如,背面)上。每一热敏层513和514均由当加热到预定温度或更高温度时显影想要的颜色(诸如,黑色和红色)的材料制成。如图15所示,热敏记录纸511卷绕成辊形,使得第一热敏层513面对内侧。
热敏打印机510包括打印机本体520和可打开的盖521。存储有辊形热敏记录纸511的纸张存储部224设置在打印机本体520中。盖521可以在围绕设置于打印机本体520后部中的铰接部523的轴524转动的同时向上打开。打印机本体520的上表面侧在盖521打开的同时被打开。图15示出了盖521处于关闭时的状态,而图18示出了盖521处于打开时的状态。
第一热敏头531设置在打印机本体520中。第一热敏头531布置成以便可以与热敏记录纸511的其中一个表面(即,第一热敏层513)相接触。第一热敏头531连接至作为散热器的散热装置532。第一热敏头531和散热装置532可以围绕轴533转动。
在盖521的一侧上,第一压纸辊541设置在对应于第一热敏头531的位置处。如图15所示,当关闭盖521时,第一压纸辊541面对第一热敏头531,同时热敏记录纸511夹带在第一压纸辊541与第一热敏头531之间。
第一压纸辊541由摩擦系数大于金属的摩擦系数的弹性橡胶(诸如NBR(丁腈橡胶))制成。第一压纸辊541形成为圆柱形,并且可以在与压纸辊轴542成为一体的同时围绕该水平延伸的压纸辊轴542旋转。用于切割热敏记录纸511的切割机构543设置在第一压纸辊541上方。
如图15所示,第一热敏头531以纵向面对(基本上竖直)的姿态布置在第一压纸辊541的一侧上。存储在纸张存储部522中的辊形热敏记录纸511的前端部在第一热敏头531与第一压纸辊541之间沿竖直方向向上经过,并且该辊形热敏记录纸511在经过切割机构543之后被向上排出。
第一偏压装置545设置在第一热敏头531的背面上。弹簧件(诸如螺旋压缩弹簧和扭转弹簧)可以作为第一偏压装置545的实例。第一偏压装置545以压缩状态布置在散热装置532与设置在打印机本体520中的弹簧座546之间。第一偏压装置545沿图15中箭头A的方向朝向第一压纸辊541压紧第一热敏头531。
如图17所示,压纸辊齿轮550设置成邻接第一压纸辊541。该压纸辊齿轮550固定于压纸辊轴542,并且在与第一压纸辊541成为一体的同时旋转。压纸辊轴542安装(journal)于设置在盖521中的一对轴承551(图17中仅示出了一个)中。
第二热敏头552设置在盖521中。该第二热敏头552沿热敏记录纸511的供纸方向布置在第一热敏头531的上游侧。第二热敏头552布置成以便可以与热敏记录纸511的另一个表面(即,第二热敏层514)相接触。第二热敏头552连接至作为散热器的散热装置553。第二热敏头552和散热装置553可以围绕轴554转动。
第二压纸辊562设置在打印机本体520中与第二热敏头552对应的位置。如图15所示,当关闭盖521时,第二压纸辊562与第二热敏头552面对,同时热敏记录纸511夹带在第二压纸辊562与第二热敏头552之间。
第二压纸辊562由摩擦系数大于金属的摩擦系数的弹性橡胶(诸如NBR(丁腈橡胶))制成。第二压纸辊562形成为圆柱形,并且可以在与轴563成为一体的同时围绕该水平延伸的轴563旋转。轴563安装于设置在打印机本体520中的一对轴承564(图17中仅示出了一个)中。
第二偏压装置570设置在第二热敏头552的背面上。弹簧件(诸如螺旋压缩弹簧和扭转弹簧)可以作为第二偏压装置570的实例。第二偏压装置570以压缩状态布置在散热装置553与设置在盖521中的弹簧座571之间。第二偏压装置570沿图15中箭头B的方向朝向第二压纸辊562压紧第二热敏头552。
电机580容纳在打印机本体520中。输出齿轮582连接至电机580的旋转轴581。电机580的旋转(输出齿轮582的旋转)通过动力传递机构585传递给压纸辊齿轮550。该动力传递机构585包括:减速齿轮586、驱动齿轮587、以及惰轮588。减速齿轮586与输出齿轮582啮合,并且驱动齿轮587在与减速齿轮586成为一体的同时旋转。驱动齿轮587和惰轮588连接至水平延伸的轴590。该轴590由轴承591(如图17所示)支撑,同时可相对于打印机本体520旋转。
惰轮588布置成以便与第二压纸辊562同轴。即,惰轮588布置在第二压纸辊562的轴563中,同时邻接第二压纸辊562。惰轮588通过轴承595由第二压纸辊562的轴563支撑,以便可以相对于第二压纸辊562进行相对旋转。惰轮588与驱动齿轮587和压纸辊齿轮550两者啮合,并且具有将驱动齿轮587的旋转传递给压纸辊齿轮550的功能。
如图15所示,第二热敏头552以横向面对(基本上水平)的姿态布置在第二压纸辊562上。存储在纸张存储部522中的辊形热敏记录纸511在第二热敏头552与第二压纸辊562之间水平地经过,并且该辊形热敏记录纸511被朝向第一热敏头531输送。即,热敏记录纸511水平地经过第一热敏头531,该热敏记录纸511在热敏记录纸511的供纸方向改变90°之后向上前进。然后,热敏记录纸511竖直地经过第二热敏头531,并且向上排出热敏记录纸511。
因此,在第七实施例的热敏打印机510中,第一热敏头531、第二压纸辊562、电机580、以及惰轮588布置在打印机本体520中。另一方面,第一压纸辊541、压纸辊齿轮550、以及第二热敏头552布置在盖521一侧上。
当如图18所示打开盖521时,第二热敏头552与第二压纸辊562分离,同时第一热敏头531与第一压纸辊541分离。压纸辊齿轮550也与惰轮588分离,以打开打印机本体520的上表面侧。因此,第一和第二热敏头531和552以及第一和第二压纸辊541和562完全露出在外部。
下面将描述第七实施例的热敏打印机510的动作。当如图15所示关闭盖521时,第二热敏头552通过第二偏压装置570而抵压第二压纸辊562,同时第一热敏头531通过第一偏压装置545而抵压第一压纸辊541,并且压纸辊齿轮550也与惰轮588啮合。使得热敏记录纸511在第一热敏头531与第一压纸辊541之间以及第二热敏头552与第二压纸辊562之间经过。
当电机580旋转时,输出齿轮582沿图15中的箭头R1方向旋转,这使得减速齿轮586和驱动齿轮587沿箭头R2方向旋转。惰轮588沿箭头R3方向旋转,这使得压纸辊齿轮550和第一压纸辊541沿R4方向旋转。
当第一压纸辊541沿R4方向旋转时,热敏记录纸511在与第一热敏头531相接触的同时沿图15中的箭头C方向移动。因此,第一热敏头531可以在热敏记录纸511的第一热敏层513上进行打印。热敏记录纸511在与第二热敏头552相接触的同时朝向第一热敏头531水平地移动。因此,第二热敏头552可以在热敏记录纸511的第二热敏层514上进行打印。第二压纸辊562从不自动(by itself)旋转,而是根据热敏记录纸511的移动而被驱动。
因此,当第一压纸辊541沿R4方向旋转时,热敏记录纸511被从第一热敏头531与第一压纸辊541之间的间隙朝向箭头C的方向拉动。同时,热敏记录纸511从第二热敏头552与第二压纸辊562之间的间隙朝向第一热敏头531移动。此时,由于在热敏记录纸511与第二热敏头552之间产生摩擦力,所以给第一热敏头531与第二热敏头552之间的热敏记录纸511赋予了张力。
因此,由于可以赋予热敏记录纸511适当的张力,所以可以利用第一热敏头531和第二热敏头552在热敏记录纸511上同时进行高质量的双面打印。通过电机580的旋转从第一热敏头531传送预定量的已打印的热敏记录纸511,并且由切割机构543切割热敏记录纸511。
当如图18所示打开盖521时,第二热敏头552与第二压纸辊562分离,同时第一热敏头531与第一压纸辊541分离,并且压纸辊齿轮550也与惰轮588分离。在打开状态下,打印机本体520的上表面侧被打开,并且第一和第二热敏头531和552以及第一和第二压纸辊541和562完全露出在外部。因此,可以容易地进行热敏记录纸511的更换和补充或者卡纸时的故障修理。
根据第七实施例的热敏打印机510,可以在第一和第二压纸辊541与562之间赋予适当的张力,而无需受第一和第二压纸辊541和562的外径影响。因此,可以防止打印期间热敏记录纸511的松弛和过大的张力,并且基于第一压纸辊541的供纸速度,可以通过一对热敏头531和552同时进行高质量的双面打印。
相比于需要对第一和第二压纸辊的供纸速度进行高精度控制的传统设备,第七实施例的热敏打印机510具有简单的结构。在第七实施例中,一个电机580用作驱动源,并且从旋转轴581到第一压纸辊541的动力传递机构585也变得简单和紧凑。
热敏记录纸511水平地经过呈基本水平姿态的第一热敏头531,并且在供纸方向改变90°之后而在第一压纸辊541处向上前进。然后,热敏记录纸511经过呈基本竖直姿态的第二热敏头552,并向上排出。由于如上所述形成了热敏记录纸511的输送方向,所以可以缩短第一热敏头531与第二热敏头552之间的距离,并且可以形成紧凑的热敏头531和552。这使得双面打印热敏打印机510能够进一步小型化。
[第八实施例]
图19是示意性地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第八实施例的双面打印热敏打印机610的纵向截面图,并且图20是示出了结合于该双面打印热敏打印机610中的打印机构630的主要部分的侧视图。在图中,字母P表示双面热敏记录纸。
双面打印热敏打印机610包括机架611、机架本体612、以及可打开的盖613。每个机构均容纳在机架本体612中,并且设置可打开的盖613,同时此盖可相对于机架本体612打开。
热敏记录纸供应单元620和打印机构630容纳在机架611中。热敏记录纸供应单元620可旋转地支撑热敏记录纸辊R,热敏记录纸P围绕该热敏记录纸辊卷绕,并且该热敏记录纸供应单元620供应热敏记录纸P。打印机构630在所供应的热敏记录纸P上进行打印。
热敏记录纸供应单元620包括保持单元621和供纸机构623。该保持单元621保持热敏记录纸辊R。供纸机构623将热敏记录纸P从保持单元621沿纸张输送路径622输送到打印机构630。在图中,字母F表示输送方向,而字母F′表示反向输送方向。
打印机构630包括驱动机构640、第一打印单元650、第二打印单元660、以及切割机构670。第一打印单元650、第二打印单元660、以及切割机构670沿纸张输送路径622设置。
驱动机构640包括驱动电机641以及将该驱动电机641所产生的转矩传递给每个单元的齿轮机构642。
第一打印单元650包括第一热敏头651、第一压纸辊652、以及弹簧653。第一热敏头651布置成面对与纸张输送路径622延伸的方向正交的一侧(第一表面侧)。第一压纸辊652布置成以便隔着纸张输送路径622面对第一热敏头651。弹簧653朝向第一压纸辊652一侧偏压第一热敏头651。第一压纸辊652由齿轮机构642来驱动。
第二打印单元660包括第二热敏头661、第二压纸辊662、以及弹簧663。第二热敏头661布置成以便面对与纸张输送路径622延伸的方向正交的另一侧(第二表面侧)。第二压纸辊662布置成以便隔着纸张输送路径622面对第二热敏头661。弹簧663朝向第二压纸辊662一侧偏压第二热敏头661。第二压纸辊662由齿轮机构642来驱动。
将热敏记录纸P围绕第一压纸辊652的第一拖曳角(entrainedangle)θ1设定成大于围绕第二压纸辊662的第二拖曳角θ2,从而从第一压纸辊652施加于热敏记录纸P的驱动力变得比从第二压纸辊662施加于热敏记录纸P的驱动力大。
另一方面,将第一压纸辊652的圆周速度设定成比第二压纸辊662的圆周速度快,具体地说,设定齿轮机构642,使得第一压纸辊652在外径方面大于第二压纸辊662,同时第一压纸辊652在角速度方面等于第二压纸辊662。
在上述实例中,第一和第二压纸辊652和662具有相同的角速度。然而,即使第一和第二压纸辊652和662具有不同的角速度,第八实施例也适用。即,有必要使第一压纸辊652的旋转角度和外径的乘积大于第二压纸辊662的旋转角度和外径的乘积。
具有上述结构的双面打印热敏打印机610按照如下方式进行打印。当从外部输入打印命令时,驱动电机641沿预定方向旋转。驱动电机641的旋转通过齿轮机构642驱动供纸机构623,以朝向排纸方向驱动热敏记录纸P。
齿轮机构642使第一和第二压纸辊652和662沿热敏记录纸P的输送方向进一步旋转。如上所述,第一压纸辊652在圆周速度方面比第二压纸辊662快,并且热敏记录纸P围绕第一压纸辊652的第一拖曳角θ1设定成大于围绕第二压纸辊662的第二拖曳角θ2。
因此,对热敏记录纸P主要作用有由第一压纸辊652施加的驱动力,而由第二压纸辊662施加的驱动力是次要的。而且,由于第一压纸辊652在圆周速度方面比第二压纸辊662快,所以热敏记录纸P的输送速度基本上等于第一压纸辊652的圆周速度。因此,热敏记录纸P被输送,同时在第一压纸辊652与第二压纸辊662之间的热敏记录纸P中略微地产生张力。当施加于热敏记录纸P的张力变得过大时,由于第一拖曳角θ1与第二拖曳角θ2之间的差别,使得热敏记录纸P在第二压纸辊662上滑动,从而不存在热敏记录纸P破损的风险。
在这种状态中,热敏记录纸P被输送到第二打印单元660。第二打印单元660在热敏记录纸P的第二表面P2上开始打印。当热敏记录纸P到达第一打印单元650时,第一打印单元650在热敏记录纸P的第一表面P1上开始打印。
当由于确定打印位置等而将热敏记录纸P反向输送时,第一和第二压纸辊652和662反向旋转。此时,由于第一压纸辊652在圆周速度方面比第二压纸辊662快,所以尽管在热敏记录纸P中产生松弛,但是也几乎不产生热敏记录纸P的反向输送量。因此,不会产生实际的问题。
当完成对热敏记录纸P两侧的打印时,供纸机构623将热敏记录纸P传送到切割机构670,并由该切割机构670来切割热敏记录纸P。
因此,第八实施例的双面打印热敏打印机610可以在热敏记录纸P的两侧上进行打印。而且,当第一和第二压纸辊652和662由同一驱动电机641驱动时,通过始终向第一压纸辊652与第二压纸辊662之间的热敏记录纸P施加适当的张力,可以消除热敏记录纸P的松弛。
图21是示出了作为打印机构630的变型的打印机构680的侧视图。在图21中,与图20中的部件相同功能的部件以相同的标号表示,并且省略详细描述。
打印机构680包括压紧辊681,该压紧辊朝向第一压纸辊652一侧偏压热敏记录纸P。打印机构680沿纸张输送路径622而布置,同时邻接第一热敏头651。因此,从第一压纸辊652施加于热敏记录纸P的驱动力变得比从第二压纸辊662施加于热敏记录纸P的驱动力大。
因此,对热敏记录纸P主要作用有由通过第一压纸辊652施加的驱动力,而由第二压纸辊662施加的驱动力是次要的。而且,由于第一压纸辊652在圆周速度方面比第二压纸辊662快,所以热敏记录纸P的输送速度基本上等于第一压纸辊652的圆周速度。因此,热敏记录纸P被输送,同时在第一压纸辊652与第二压纸辊662之间的热敏记录纸P中略微地产生张力。
如上所述,当第一和第二压纸辊652和662由同一驱动电机641驱动时,张力始终施加于第一压纸辊652与第二压纸辊662之间的热敏记录纸P,从而可以消除热敏记录纸P的松弛。
在打印机构680中,如同打印机构630一样,将热敏记录纸P围绕第一压纸辊652的第一拖曳角θ1设定成大于围绕第二压纸辊662的第二拖曳角θ2。可替换地,可以仅通过压紧辊681的偏压力,将从第一压纸辊652到施加于热敏记录纸P的驱动力设定得比从第二压纸辊662施加到热敏记录纸P的驱动力大。
[第九实施例]
图22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第九实施例的打印设备。标号701表示设备本体。卷轴部703设置在设备本体701中,以供应双面热敏记录纸702,并且该纸张702沿纸张输送路径704被拉动。第一和第二打印单元706和707布置在纸张输送路径704中。第一打印单元706沿供纸方向位于下游侧,并且第二打印单元707沿供纸方向位于上游侧。
第一打印单元706包括作为第一打印头的第一热敏头710。第一压纸辊711通过纸张输送路径704设置在第一热敏头710上。
作为第一驱动源的第一驱动电机713通过第一动力传递系统712连接于第一压纸辊711。第一动力传递系统712是包括第一至第四齿轮715至718的齿轮系,并且第四齿轮(张力赋予装置)718是包括第一单向离合器718a的单向齿轮。
第二打印单元707包括作为第二打印头的第二热敏头720。第二压纸辊721通过纸张输送路径704设置在第二热敏头720下方。作为第二驱动源的第二驱动电机723通过第二动力传递系统722连接于第二压纸辊721。第二动力传递系统722是包括第五至第八齿轮725至728的齿轮系,并且第八齿轮(张力赋予装置)728是包括第二单向离合器728a的单向齿轮。
当沿正向(如箭头a所示)供应纸张702时,第一驱动电机713旋转,并且当沿反向(如箭头b所示)供应纸张702时,第二驱动电机723旋转。当第一驱动电机713旋转时,第二驱动电机723停止,并且当第二驱动电机723旋转时,第一驱动电机713停止。
当第一驱动电机713旋转时,第一动力传递系统712的第一单向离合器718a将第一驱动电机713和第一动力传递系统712连接,以使第一压纸辊711沿实线箭头所示的方向(第一方向)旋转。当第一压纸辊711沿虚线箭头所示的方向(与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旋转时,第一单向离合器718a将第一动力传递系统712和第一驱动电机713断开。
当第二驱动电机723旋转时,第二动力传递系统722的第二单向离合器728a将第二驱动电机723和第二动力传递系统722连接,以使第二压纸辊721沿虚线箭头所示的方向(第一方向)旋转。当第二压纸辊721沿实线箭头所示的方向(与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旋转时,第二单向离合器728a将第二动力传递系统722和第二驱动电机723断开。
下面将描述具有上述结构的打印设备的打印操作。首先,将纸张702从卷轴部703中拉出。如图23所示,在第一打印单元706与第二打印单元707之间拖曳纸张702,以将纸张702卷缠在第一和第二热敏头710和720之间以及第一和第二压纸辊711和721之间。在这种状态中,第二驱动电机723反向旋转,以通过第一和第二打印单元706和707之间的打印开始位置的位移量而反向供应纸张702。
如图23所示,当第二驱动电机723反向旋转时,第二压纸辊721通过第二动力传递系统722沿虚线箭头所示的方向旋转,并且反向供应纸张702。就此,基于纸张702的反向供应,将沿虚线箭头方向的转矩赋予第一压纸辊711,并且通过第一动力传递系统712朝向第一驱动电机713传递该转矩。然而,由于第一单向离合器718a将第一动力传递系统712和第一驱动电机713断开,所以该转矩从不传递给第一驱动电机713。因此,仅有第一压纸辊711以及第一动力传递系统712的齿轮系旋转,并将使第一压纸辊711以及第一动力传递系统712旋转的力作为载荷赋予纸张702,这又赋予了纸张702张力。
当反向输送纸张702到达预定位置时,第二驱动电机723的旋转停止,并且第二打印单元707在纸张702的另一表面上开始打印,同时第一打印单元706的第一驱动电机713旋转。
如图24所示,当第一驱动电机713旋转时,第一压纸辊711通过第一动力传递系统712沿实线箭头所示的方向旋转,并且正向供应纸张702。当纸张702的另一表面侧上的打印开始部位到达第一打印单元706时,由第一热敏头710开始在纸张702的一个表面侧上打印。
当通过第一压纸辊711的旋转而正向供应纸张702时,沿实线箭头方向的转矩通过纸张702赋予给第二压纸辊721,并且通过第二动力传递系统722朝向第二驱动电机723传递转矩。然而,由于第二单向离合器728a将第二动力传递系统722和第二驱动电机723断开,所以该转矩从不传递给第二驱动电机723。因此,仅有第二压纸辊721以及第二动力传递系统722的齿轮系旋转,并将使第二压纸辊721以及第二动力传递系统722旋转的力作为载荷赋予纸张702,这又赋予了纸张702张力。
根据第九实施例,不仅可以在正向供应纸张702时而且可以在反向供应纸张702时赋予纸张702张力,可以在第一压纸辊711与第二压纸辊721之间消除纸张702的松弛,并且可以实现良好的纸张供应。
在第九实施例中,第一和第二驱动电机713和723中仅有一个旋转。本发明不限于第九实施例。例如,如图25所示,控制装置731可以以同步方式来驱动第一和第二驱动电机713和723,而无需利用第一和第二单向离合器718a和728a。
在这种情况下,将沿纸张输送方向位于下游侧的压纸辊的旋转速度设定成比沿纸张输送方向位于上游侧的压纸辊的旋转速度快,以便增加供纸量。
例如,当正向供应纸张702时,通过第一压纸辊711来增加供纸量,而在反向供应纸张702时,通过第二压纸辊721来增加供纸量。
根据本方法,从不赋予第一压纸辊711与第二压纸辊721之间的纸张过大的张力,并且可以减小作用在沿纸张输送方向位于下游侧的驱动电机上的载荷。
[第十实施例]
图26是示出了从一侧观看时根据本发明第十实施例的双面打印热敏打印机810的侧视图,图27是示出了从另一侧观看时双面打印热敏打印机810的侧视图,图28至图30是示出了双面打印热敏打印机810的操作的流程图,以及图31是示出了双面打印热敏打印机810的每一操作中的凸轮机构880的凸轮位置的说明图。
在第十实施例的双面打印热敏打印机810中,增加了诸如压紧辊以及自动供应纸张的凸轮机构的机构,以进行自动加载。
如图26所示,双面打印热敏打印机810包括机架811、纸张供应单元820、第一打印单元830、第二打印单元840、驱动单元850、切割装置890、以及控制单元900。纸张供应单元820容纳在机架811中,并且纸张供应单元820供应诸如热敏记录纸的纸张P。第二打印单元840布置在第一打印单元830与纸张供应单元820之间。驱动单元850驱动每个单元。切割装置890切割其上已经进行过打印的纸张P。控制单元900与每个单元协作进行控制。
纸张供应单元820包括:保持单元821、供纸机构(纸张输送机构)823、纸张传感器824、纸张开始位置探测传感器825。保持单元821保持热敏记录纸辊R。供纸机构823将纸张P沿纸张输送路径822从保持单元821输送到切割装置890的一侧。纸张传感器824布置在后面所述的压紧辊827前面。纸张开始位置探测传感器825布置在第一打印单元830与第二打印单元840之间。纸张传感器824和纸张开始位置探测传感器825的输出被输入到控制单元900,以确定每个单元的运行时间。
供纸机构823包括供纸辊826和圆柱形压紧辊827。压紧辊827设置成以便将纸张输送路径822夹在压紧辊827与供纸辊826之间。压紧辊827设置在辊臂(压紧辊接触和分离机构)828中,并且压紧辊827可以通过压紧辊凸轮881的操作而与供纸辊826相接触和分离。辊臂828被连接,同时其可围绕垂直于平面方向的压紧辊曲轴(crankshaft)M而沿图26中箭头S的方向摆动。
在第一打印单元830中,第一热敏头831和第一压纸辊832被布置成彼此面对,以便将纸张输送路径822夹在中间。第一热敏头831设置在头臂(热敏头接触和分离机构)833中,并且第一热敏头831可以通过热敏头凸轮882的操作而与第一压纸辊832相接触和分离。头臂833被连接,同时其可围绕垂直于平面方向的第一热敏头曲轴K而沿图26中箭头T的方向摆动。
在第二打印单元840中,第二热敏头841和第二压纸辊842被布置成彼此面对,以便可以将纸张输送路径822夹在中间。第二压纸辊842包括单向齿轮(选择转矩传递机构)843,其中,当第二压纸辊842沿反向输送方向旋转时,该单向齿轮与齿轮机构860的结合将被释放。
第一压纸辊832、第二压纸辊842、以及供纸辊826形成为以便通过齿轮机构860而正向和反向旋转,该齿轮机构传递后面所述的驱动电机851的转矩。即使第二压纸辊842被结合,第二压纸辊842也被形成为以便不会由于设置在第二压纸辊842的轴上的单向齿轮843而反向旋转。将第一压纸辊832的纸张输送量设定成比第二压纸辊842的纸张输送量大到可以适当地进行打印的程度。压紧辊827是从动辊。
驱动单元850包括:驱动电机851、齿轮机构860、以及凸轮机构880。齿轮机构860将驱动电机851的转矩传递给每个单元。
凸轮机构880包括第一齿轮861,该第一齿轮将动力从驱动电机851传递给其它的齿轮。第一齿轮861啮合第二齿轮862。压紧辊凸轮881连接至第二齿轮862。第一齿轮861顺序地与第三齿轮863、第四齿轮864、以及第五齿轮865啮合。热敏头凸轮882连接至第五齿轮865。
第二齿轮862和第五齿轮865以不同的减速比(在第十实施例中为2∶1)从驱动电机851彼此结合。为了检测辊凸轮881和热敏头凸轮882的位置,将凸轮位置传感器883和884分别设置在辊凸轮881和热敏头凸轮882中。由于辊凸轮881和热敏头凸轮882与齿轮机构860直接连接,所以位置传感器可以设置在辊凸轮881或热敏头凸轮882中。
具有上述机构的双面打印热敏打印机810按照如下方式操作。图28是示出了纸张设定操作的流程图。从供纸辊826的图26中的右侧设定纸张P(ST10)。当纸张传感器824检测到纸张P的前端(ST11)时,通过驱动电机851操作凸轮机构880,以使辊凸轮881和热敏头凸轮882旋转,并且调节辊凸轮881和热敏头凸轮882中的角度(ST12)。如图31中的G1所示,将辊凸轮881和热敏头凸轮882的角度位置设定为0°。因此,压紧辊827和第一热敏头831位于打开纸张输送路径822的位置处。然后,通过驱动电机851操作供纸机构823,以输送纸张P。
如图31中的G2所示,当纸张开始位置探测传感器825探测到由供纸机构823输送的纸张P的前端时,在凸轮机构880中,辊凸轮881旋转到180°的角度位置,并且热敏头凸轮882旋转到90°的角度位置。就此,压紧辊827位于夹紧(sandwiching)位置,并且第一热敏头831位于打开位置。就此,供纸机构823反向输送纸张P。即,尽管第一压纸辊832和供纸辊826反向旋转,但由于第二压纸辊842连接于单向离合器843,所以第二压纸辊842不会反向旋转。由于第一热敏头831位于打开位置,所以纸张P不会在第一热敏头831上滑动,并且施加于驱动电机851上的载荷减小。
当纸张P以预定量返回时,纸张开始位置探测传感器825被关掉,以停止供纸机构823,同时纸张P的打印开始位置到达第二热敏头841。
图29是示出了打印操作和纸张切割操作的流程图。如上所述,当纸张P的打印开始位置到达第二热敏头841时,第二打印单元840开始打印(ST20)。供纸机构823正向旋转,以输送纸张P。就此,辊凸轮881和热敏头凸轮882位于图31中G3所示的角度位置。位置G3类似于图31中的位置G2,辊凸轮881位于180°的角度位置,并且热敏头凸轮882位于90°的角度位置。因此,凸轮机构880保持在停止状态。
当第二打印单元840完成打印时,纸张开始位置探测传感器825检测到纸张P(ST21),并且纸张P以预定量被输送(ST22)。预定量是指纸张P的打印开始位置经过第一热敏头831的量。
当纸张P以预定量被输送时,或者当纸张P的打印开始位置经过第一热敏头831时,凸轮机构880被操作,并且辊凸轮881旋转到360°的角度位置,而热敏头凸轮882被旋转到180°的角度位置,如图31中的G4所示。在这种情况下,压紧辊827位于打开位置,并且第一热敏头831位于夹紧位置。就此,第一打印单元830开始打印(ST23)。
当第一打印单元830完成打印时,辊凸轮881旋转到180°的角度位置,而热敏头凸轮882旋转到90°的角度位置,如图31中的G5所示。在这种情况下,压紧辊827位于夹紧位置,而第一热敏头831位于打开位置。此时,由切割装置890切割纸张P(ST24)。
在切割之后,如图31中的G6所示,辊凸轮881位于180°的角度位置,而热敏头凸轮882位于90°的角度位置。位置G6类似于图31中的位置G5,并且在这种情况下,凸轮机构880保持在停止状态。供纸机构823反向旋转以输送纸张P(ST25),纸张P以预定量返回,并且纸张开始位置探测传感器825(ST26)关掉。当纸张P以预定量返回时,纸张P的打印开始位置到达第二热敏头841,并且供纸机构823停止(ST27)。流程返回到ST20,以用第二打印单元840进行打印,直到用完纸张P。
在上述操作中,凸轮机构880在图31中G2和G3处以及在图31中的G5和G6处处于相同的位置。然而,压紧辊827可以在图31中的G3和G5处打开。当凸轮机构880移动至打开位置时,在图31中的G2和G3处以及在图31中的G5和G6处的凸轮机构880的位置改变。
图30是示出了当纸张用完时的操作的流程图。在打印期间或打印之后(ST30),当纸张传感器824没有检测到纸张时(ST31),打印终止(ST32)。就此,如图31中的G7所示,辊凸轮881旋转到540°的角度位置,而热敏头凸轮882旋转到270°的角度位置。在这种情况下,压紧辊827位于夹紧位置,并且第一热敏头831位于打开位置。供纸机构823反向旋转,并且所有纸张P返回到纸张输送路径入口。当所有纸张P都返回时,手动地移除纸张(ST33)。
然后,进行图28所示的纸张设定操作。在这种情况下,在凸轮机构880中,如图31中的G8所示,辊凸轮881旋转到720°的角度位置,而热敏头凸轮882旋转到360°的角度位置。就此,凸轮机构880的凸轮分别位于与图31中的G1相同的位置处,并且这些凸轮位于可以打开压紧辊827和第一热敏头831的位置。
如上所述,根据第十实施例的双面打印热敏打印机810,第一热敏头831与第一压纸辊832之间的夹紧状态被打开,直到纸张P的前端到达第一打印单元830,并且纸张P夹在第一热敏头831与第一压纸辊832之间,这使得可以将第一热敏头831与纸张P之间的滑动抑制到最小。在正向旋转时,压紧辊827设置成以便可以移动到这样的位置,即在该位置处压紧辊827被从供纸辊826打开。因此,可以减小纸张输送时的载荷。
当电机用于纸张输送时,可以通过降低纸张输送所必需的动力而使热敏打印机小型化。消耗件(诸如热敏头)不会总是夹住纸张,从而可以将由纸张边缘造成的破损或磨损抑制到最小。因此,获得了紧凑、使用寿命长的双面打印热敏打印机。
由于第一压纸辊832在纸张输送量方面大于第二压纸辊842,所以可以在正向输送纸张P时向纸张P施加适当的张力,从而可以顺畅地输送热敏记录纸,而不会折弯。当反向输送纸张P时,由于反向旋转期间不会向第二压纸辊842施加驱动力,所以由第一压纸辊832输送纸张P。当反向输送纸张P时,将压紧辊827的夹紧压力调节到夹紧状态下的较低水平,使得纸张输送量变为第一压纸辊832的纸张输送量。
如上所述,根据第十实施例的双面打印热敏打印机810,如果需要的话,则打开第一热敏头831和压紧辊827,可以降低破损和磨损。而且,在纸张输送期间,可以降低载荷,以使驱动电机851小型化。因此,可以实现长寿命和高可靠性。
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例。例如,尽管在第十实施例中第二热敏头不会接触和分离,但如果需要的话,第二热敏头也可以接触和分离。尽管每个状态中的凸轮角度以及凸轮机构的齿轮比为如上所述的,但也可以进行各种改变,只要能够进行上述操作即可。在第十实施例中热敏头与压紧辊通过凸轮机构相接触和分离。可替换地,可以使用曲轴机构等。很显然,包括热敏头、压纸辊、压纸辊齿轮、偏压装置、以及动力传递机构的本发明的构成可以适当地改变。本发明的热敏打印机也可以用于仅在一个表面侧上具有热敏层的单面热敏记录纸上进行打印。
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很容易实现其它的优点和变型。因此,更广方面的本发明不限于这里所示和所描述的具体细节和各个实施例。因此,在不背离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所限定的本发明总发明构思的精神或范围的前提下,可以进行各种变型。

Claims (5)

1.一种打印设备,包括:
热敏记录纸输送机构,其沿纸张输送路径输送热敏记录纸,且所述热敏记录纸输送机构包括第一压纸辊和第二压纸辊;
第一热敏头,其沿所述纸张输送路径而设置,并且被布置成面对所述纸张输送路径的第一表面侧;
所述第一压纸辊,其被布置成隔着所述纸张输送路径面对所述第一热敏头;
第二热敏头,其沿所述纸张输送路径而设置,且相对于所述第一热敏头设置在所述热敏记录纸的供应侧上,并且被布置成面对所述纸张输送路径的第二表面侧;
所述第二压纸辊,其被布置成隔着所述纸张输送路径面对所述第二热敏头;
驱动机构,其驱动所述第一压纸辊和所述第二压纸辊,
其中,当所述热敏记录纸正向输送时,所述第一压纸辊对于所述热敏记录纸的供纸速度大于所述第二压纸辊的供纸速度,并且所述第一压纸辊和所述第二压纸辊中的一个与另一个相比更容易相对于所述热敏记录纸滑动,
其中,所述驱动机构包括单向齿轮,
当所述热敏记录纸正向输送时,所述单向齿轮不传递转矩给所述第二压纸辊,
当所述热敏记录纸反向输送时,所述单向齿轮将转矩传递给所述第二压纸辊,并且所述第二压纸辊的圆周速度被设定成比所述第一压纸辊的圆周速度快。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打印设备,其中,与所述热敏记录纸相接触的一个所述压纸辊的区域中的摩擦系数小于另一所述压纸辊的摩擦系数。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打印设备,其中,将对应于一个所述压纸辊的热敏头抵压在一个所述压纸辊上的力小于将对应于另一所述压纸辊的热敏头抵压在另一所述压纸辊上的力。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打印设备,其中,与所述热敏记录纸相接触的另一所述压纸辊的区域中的摩擦系数小于一个所述压纸辊的摩擦系数。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打印设备,其中,将对应于另一所述压纸辊的热敏头抵压在另一所述压纸辊上的力小于将对应于一个所述压纸辊的热敏头抵压在一个所述压纸辊上的力。
CN 200710111493 2006-06-29 2007-06-27 打印设备 Active CN10109615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6178943A JP4189414B2 (ja) 2006-06-29 2006-06-29 サーマルプリンタ
JP2006178941A JP2008006669A (ja) 2006-06-29 2006-06-29 サーマルプリンタ
JP2006-178941 2006-06-29
JP2006-178943 2006-06-29
JP2006-178950 2006-06-29
JP2006-178955 2006-06-29
JP2006178950A JP2008006677A (ja) 2006-06-29 2006-06-29 両面印刷サーマルプリンタ
JP2006178952 2006-06-29
JP2006178941 2006-06-29
JP2006178949 2006-06-29
JP2006178955A JP4153965B2 (ja) 2006-06-29 2006-06-29 印刷装置
JP2006-178949 2006-06-29
JP2006178954 2006-06-29
JP2006178955 2006-06-29
JP2006-178954 2006-06-29
JP2006-178952 2006-06-29
JP2006178950 2006-06-29
JP2006178942A JP4284419B2 (ja) 2006-06-29 2006-06-29 サーマルプリンタ
JP2006178949A JP4153964B2 (ja) 2006-06-29 2006-06-29 両面印刷サーマルプリンタ
JP2006178942 2006-06-29
JP2006-178942 2006-06-29
JP2006178943 2006-06-29
JP2006178952A JP2008006679A (ja) 2006-06-29 2006-06-29 両面印刷サーマルプリンタ
JP2006178954A JP4653026B2 (ja) 2006-06-29 2006-06-29 両面同時印刷サーマルプリンタ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096153A CN101096153A (zh) 2008-01-02
CN101096153B true CN101096153B (zh) 2013-07-17

Family

ID=3901031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200710111493 Active CN101096153B (zh) 2006-06-29 2007-06-27 打印设备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08006669A (zh)
CN (1) CN101096153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098512B2 (ja) * 2007-08-15 2012-12-12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記録装置
JP4927190B2 (ja) * 2009-06-30 2012-05-0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プリント装置およびシート処理装置
JP2011173328A (ja) * 2010-02-24 2011-09-08 Seiko Epson Corp 記録装置、記録方法
CN102463746B (zh) * 2010-11-19 2014-04-02 山东新北洋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打印头组件及使用该组件的打印机
CN102744983B (zh) * 2011-04-22 2015-11-25 山东新北洋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双面打印机和双面打印机的送纸控制方法
BR112014011916A2 (pt) * 2011-11-18 2017-05-16 Kodak Alaris Inc sistema e método de impressão, e, impressora
JP5408296B2 (ja) * 2012-06-12 2014-02-05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記録装置
JP6146080B2 (ja) * 2013-03-26 2017-06-14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記録装置
JP5758433B2 (ja) * 2013-04-23 2015-08-05 東芝テック株式会社 プリンタ装置
CN104924755B (zh) * 2014-03-18 2016-06-22 梁健 一种同步单双面数码喷绘机及其绕布方法
JP2015214048A (ja) * 2014-05-08 2015-12-03 サトー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プリンタ
JP6927122B2 (ja) * 2018-03-30 2021-08-25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印刷装置
CN113876227A (zh) * 2019-02-20 2022-01-04 清华大学无锡应用技术研究院 公共卫生设施的智能节约型出纸系统和方法
CN110271298B (zh) * 2019-07-26 2021-05-04 广西叶道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节能环保的壁挂式热敏打印机
JP7300339B2 (ja) * 2019-07-31 2023-06-29 セイコーインスツル株式会社 サーマルプリンタ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9735C (zh) * 1990-09-27 2002-02-27 佳能株式会社 采用串行记录头的图象记录装置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9735C (zh) * 1990-09-27 2002-02-27 佳能株式会社 采用串行记录头的图象记录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08006669A (ja) 2008-01-17
CN101096153A (zh) 2008-01-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096153B (zh) 打印设备
EP1872955B1 (en) Printing apparatus
JP5817281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CN101648464B (zh) 打印机
JP2020146940A (ja) プリンタ
US7173643B2 (en) Printing apparatus
JP5042271B2 (ja) 双方向用紙処理搬送
JPH09327950A (ja) 両面印刷装置
CN100415532C (zh) 执行双面打印的图像形成装置
JP2008030376A (ja) 熱転写印刷装置
JP4653026B2 (ja) 両面同時印刷サーマルプリンタ
JP2006256119A (ja) 両面印刷装置
CN1307493C (zh) 双面图像形成装置
CN201063695Y (zh) 文件馈出机构及使用其的文件馈送器
JP2011046157A (ja) サーマルプリンタ
JP2006212889A (ja) 多色印刷システム
JP2007276484A (ja) 輪転印刷機のための駆動装置
KR20230081168A (ko) 용지공급 조절장치
JPH10181124A (ja) プリンタ
JP2003072150A (ja) 画像形成方法
CN117445564A (zh) 一种高速双面打印双排纸口机构及打印控制方式
JPH03166963A (ja) 熱転写プリンタ
CN101360171A (zh) 文件馈出机构及使用其的文件馈送器
JP2000335795A (ja) プリンタ装置
JP2001206607A (ja) 画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090403

Address after: Tokyo

Applicant after: Toshiba tiger Co., Ltd.

Co-applicant after: NCR Corp.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Applicant before: Toshiba-tec K. K.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