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045431A - 可移动车顶蓬以及具备其的车辆 - Google Patents

可移动车顶蓬以及具备其的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045431A
CN101045431A CNA2007100918723A CN200710091872A CN101045431A CN 101045431 A CN101045431 A CN 101045431A CN A2007100918723 A CNA2007100918723 A CN A2007100918723A CN 200710091872 A CN200710091872 A CN 200710091872A CN 101045431 A CN101045431 A CN 10104543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connecting portion
roof
plate
compartm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710091872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045431B (zh
Inventor
桧山茂树
大土井耕三
松延知昭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ebasto SE
Mazda Moto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Webasto SE
Mazda Moto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ebasto SE, Mazda Motor Corp filed Critical Webasto SE
Publication of CN10104543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04543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04543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045431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JWINDOWS, WINDSCREENS, NON-FIXED ROOFS, DOORS, OR SIMILAR DEVICES FOR VEHICLES; REMOVABLE EXTERNAL PROTECTIVE COVER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 B60J7/00Non-fixed roofs; Roofs with movable panels, e.g. rotary sunroofs
    • B60J7/08Non-fixed roofs; Roofs with movable panels, e.g. rotary sunroofs of non-sliding type, i.e. movable or removable roofs or panels, e.g. let-down tops or roofs capable of being easily detached or of assuming a collapsed or inoperative position
    • B60J7/12Non-fixed roofs; Roofs with movable panels, e.g. rotary sunroofs of non-sliding type, i.e. movable or removable roofs or panels, e.g. let-down tops or roofs capable of being easily detached or of assuming a collapsed or inoperative position foldable; Tensioning mechanisms therefor, e.g. struts
    • B60J7/14Non-fixed roofs; Roofs with movable panels, e.g. rotary sunroofs of non-sliding type, i.e. movable or removable roofs or panels, e.g. let-down tops or roofs capable of being easily detached or of assuming a collapsed or inoperative position foldable; Tensioning mechanisms therefor, e.g. struts with a plurality of rigid plate-like elements or rigid non plate-like elements, e.g. with non-slidable, but pivotable or foldable movement
    • B60J7/143Non-fixed roofs; Roofs with movable panels, e.g. rotary sunroofs of non-sliding type, i.e. movable or removable roofs or panels, e.g. let-down tops or roofs capable of being easily detached or of assuming a collapsed or inoperative position foldable; Tensioning mechanisms therefor, e.g. struts with a plurality of rigid plate-like elements or rigid non plate-like elements, e.g. with non-slidable, but pivotable or foldable movement for covering the passenger compartment
    • B60J7/145Non-fixed roofs; Roofs with movable panels, e.g. rotary sunroofs of non-sliding type, i.e. movable or removable roofs or panels, e.g. let-down tops or roofs capable of being easily detached or of assuming a collapsed or inoperative position foldable; Tensioning mechanisms therefor, e.g. struts with a plurality of rigid plate-like elements or rigid non plate-like elements, e.g. with non-slidable, but pivotable or foldable movement for covering the passenger compartment at least two elements being folded in clamp-shell fash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JWINDOWS, WINDSCREENS, NON-FIXED ROOFS, DOORS, OR SIMILAR DEVICES FOR VEHICLES; REMOVABLE EXTERNAL PROTECTIVE COVER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 B60J1/00Windows; Windscreens; Accessories therefor
    • B60J1/18Windows; Windscreens; Accessories therefor arranged at the vehicle rear
    • B60J1/1807Windows; Windscreens; Accessories therefor arranged at the vehicle rear movable for vehicles with convertible top
    • B60J1/1823Windows; Windscreens; Accessories therefor arranged at the vehicle rear movable for vehicles with convertible top adjustable relative to hard- or soft-top, e.g. pivotable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可移动车顶蓬,包括:前车顶蓬板;结合外部板和内部板而成的后车顶蓬板;通过枢轴支承结合在车体侧向部件上的低连接部;通过枢轴支承结合在上述前车顶蓬板上的高连接部;以及与上述低连接部和高连接部分别刚性连接的中间连接部。中间连接部被设置在后车顶蓬板的外部板和内部板之间。

Description

可移动车顶蓬以及具备其的车辆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可移动车顶蓬(retractable roof)以及具备其的车辆。
背景技术
在日本专利文献特开2002-264658号公报中,公开了一种能在覆盖车辆的使用位置和收纳在收纳室内而敞开车厢的收纳位置之间相互变化位置的可移动车顶蓬。
上述公报所公开的可移动车顶蓬包括:前车顶蓬板和后车顶蓬板、以及分别设置在车厢内车宽方向的两侧位置上的一对四节连接部。各四节连接部包括第一及第二连接部件,所述第一和第二连接部件分别与前车顶蓬板枢轴支承结合,并与车身侧面部件枢轴支承结合,由此相互连接车身侧面部件和前车顶蓬板,后车顶蓬板被固定在它的一对连接部件中的一个上。
根据该连接部结构,上述可移动车顶蓬的位置可被改变成下述两个位置:在前车顶蓬板覆盖车厢上方的同时、后车顶蓬板覆盖车厢后方的使用位置,以及前车顶蓬板与后车顶蓬板以上下重叠状态收纳于收纳箱中的收纳位置。
然而,在上述公报中公开的可移动车顶蓬中,在其车顶蓬处于使用位置的状态下,构成各四节连接部的第一及第二两个连接部件向车厢内侧突出。这就引起了不美观的问题。
为了解决该问题,例如考虑将连接部件用修饰材料等覆盖隐藏。然而这样做的话,则在比设置在车屋顶内侧的连接部件更靠车厢内设置装饰材料,从而又产生了车厢内空间变窄的新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以上问题而作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提高美观度的同时,扩大车厢内空间以提高乘坐舒适性的可移动车顶蓬以及车辆。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可移动车顶蓬包括:覆盖车厢的车顶蓬部件;和使上述车顶蓬部件在覆盖上述车厢的使用位置和收纳于形成在比上述车厢靠后位置的收纳室内而敞开上述车厢的收纳位置之间相互改变位置的连接机构。
上述车顶蓬部件包括:覆盖上述车厢上方的前车顶蓬板;和设置在上述前车顶蓬的后侧位置并覆盖上述车厢的后方的后车顶蓬板,上述后车顶蓬板是接合外部板和内部板而成。
上述连接机构包括分割连接部,该分割连接部被分割成:通过枢轴支承结合在车身侧向部件上的低连接部;通过枢轴支承结合在上述前车顶蓬板上的高连接部;设置在上述低连接部和高连接部之间,并分别与这两个连接部刚性连接的中间连接部。上述中间连接部被设置在上述后车顶蓬板的外部板和内部板之间。
根据该结构,在分割成高连接部、低连接部和中间连接部的连接部中,中间连接部设置在后车顶蓬板的外部板和内部板之间。由此,中间连接部从车厢内看处于被内部板遮隐的状态。这样,中间连接部不暴露在车厢内,提高了美观程度。另外,通过用后车顶蓬板的内部板形成车厢的内壁面,就不再需要安装用于覆盖连接部的装饰部件。这样就可以扩大这部分的车厢空间,从而提高了乘坐舒适性。
上述中间连接部还可以是上述后车顶蓬板的加强部件。
通过使中间连接部兼用作后车顶蓬板的加强部件,可以使部件数量减少、并可以减轻可移动车顶蓬的重量。减轻可移动车顶蓬的重量,可以在使车顶蓬部件的位置改变动作稳定的同时,在提高连接机构的耐久性方面也是有利的。
另外,外部板、内部板和中间连接部(加强部件)三部分有助于连接部的刚性,所以在确保连接部的刚性上也是有利的。
上述后车顶蓬板可以由树脂制成,上述中间连接部可以由金属制成。
通过这样做,在确保必要的刚性的同时,还能够减小可移动车顶蓬的重量。
上述连接机构包括由与上述前车顶蓬板和上述车身侧向部件分别通过枢轴支承结合的一对连接部组成的四节连接部,上述分割连接部可起到构成上述四节连接部的一对连接部中的一个连接部的作用。
相互连接前车顶蓬板和车身侧向部件的四节连接部通常由一对连接部件在前后方向上并列设置在车顶蓬内侧而构成。然而在上述的结构中,收纳在后车顶蓬板内的分割连接部作为构成四节连接部的一个连接部起作用。也就是,后车顶蓬板本身作为连接部起作用,因此和省略一对连接部中的一个连接部等同。
从而可以省略设置在车顶蓬内侧、且在车顶蓬处于使用位置状态下向车厢内部突出的部件,由此可以在车厢空间的上下方向上扩展这部分空间。
另外,当由一对连接部件构成四节连接部时,由于这两个连接部件在车顶蓬的位置改变之际进行交错动作,所以在车厢内的车宽方向上必须错开设置。然而,在上述的结构中,因为分割连接部收纳在后车顶蓬板内,所以,在车顶蓬内侧就不需要在宽度方向上设置两个连接部,从而在车宽方向上扩大了车厢空间。
这样,在上述结构中,由于车厢空间在上下方向及宽度方向上都有所增大,因此提高了乘坐舒适性。
将上述后车顶蓬板分割成后窗以及设置在该后窗和上述前车顶蓬板之间的中间车顶篷板,构成上述四节连接部的一对连接部中的另外一个连接部还可以包括:分别通过枢轴支承结合在上述后窗和上述车身侧向部件上的窗连杆;通过枢轴支承分别与上述后窗和上述中间车顶篷板结合而构成别的四节连接部的一对连杆;通过枢轴支承结合在上述一对连杆的某一个上或者结合在上述后窗上,同时还通过枢轴支承结合在上述前车顶蓬板上的控制连接部。
通过这样做,上述另一个的连接部由多个较短的连接部相互连接而构成。也就是,不再需要将前车顶蓬板和车身侧向部件相互连接的一个长连接部件。其结果是,进一步抑制了连接部向车厢内侧突出。另外,长连接部件是为了确保其刚性而使用的比较重的部件,但是本发明不再需要它,所以可以减轻可移动车顶蓬的重量。
另外,在可移动车顶蓬中,有必要同步进行车顶蓬部件的位置改变动作和后窗相对中间车顶蓬板的相对移动。在上述结构中,通过使控制连接部通过枢轴支承和一对连杆中的某一个、或与上述后窗结合来实现该同步动作。也就是,控制连接部有助于车顶蓬部件的位置改变动作和后窗相对于中间车顶蓬板的相对移动。由此,就不需要只用于使位置改变动作和相对移动同步的新连接部件。
如上所述,在具备上述可移动车顶蓬的车辆中,因为分割连接部的中间部分收纳在后车顶蓬板内,因此提高了车厢内的美观,并扩大了车厢内部空间,从而提高了舒适性。
附图说明
图1是可移动车顶蓬处于使用位置状态的车辆的侧视图;
图2是可移动车顶蓬处于收纳位置状态的车辆的侧视图;
图3是示出处于使用位置的可移动车顶蓬的连接机构的侧视图;
图4是连接机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5是示出分割连接部的构造的侧视图;
图6是图5的VI-VI剖面图;
图7是示出在从使用位置到收纳位置的位置改变过程中,从使用位置经过大约三分之一过程的状态下的可移动车顶蓬的连接机构的侧视图;
图8是示出在从使用位置到收纳位置的位置改变过程中,从使用位置经过大约三分之二过程的状态下的可移动车顶蓬的连接机构的侧视图;
图9是示出处于收纳位置的可移动车顶蓬的连接机构的侧视图。
符号说明
1:车辆;12:收纳室;13:车厢;2:可移动车顶蓬(车顶蓬部件);21:前车顶蓬板;22:后车顶蓬板;23:后窗;24:中间车顶蓬板;25:外部板;26:内部板;27:加强部件(中间连接部);4:连接机构;42:主托架(车身侧向部件);43:低臂(低连接部);44:窗连杆;45:第二四节连接部(别的四节连接部);45a:第一连杆;45b:第二连杆;47:高臂(高连接部);48:控制连接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以下优选实施方式的说明从本质上讲不过是个例子,本发明无意限制其适用物以及用途。
图1、图2是示意性示出安装了本发明的可移动车顶蓬的车辆1的侧视图。可移动车顶蓬2包括覆盖车厢上方的前车顶蓬板21、和设置在前车顶蓬板21的后方位置并覆盖车厢后部的后车顶蓬板22。后车顶蓬板22还包括:由透明部件组成的后窗23,以及设置在前车顶蓬板21和后窗23之间、并构成车辆1的支柱(pillar)的中间车顶蓬板24。
在此,前车顶蓬板21和中间车顶蓬板24分别与形成在车顶蓬外表面上的外部板25以及设置在该外部板25的车厢内一侧的内部板26相连接。在外部板25和内部板26之间适当地设置有板状的加强部件27(参照图6)。这些外部板25及内部板26例如均由树脂材料制成,而与之相对,加强部件27是金属制的。由此可实现可移动车顶蓬的轻量化。
在车辆1的后部形成后备箱,其开口由后备箱盖11可开闭地盖着。在车厢13和后备箱之间形成有朝上方开口并收纳上述可移动车顶蓬2的收纳室12。
在收纳室12的上端开口设置顶盖3。在可移动车顶蓬2覆盖车厢13的状态下(后述的车顶蓬2处于使用位置的状态),该顶盖3位于该车顶蓬2的后边缘和收纳室12的开口边缘之间。由此,顶盖3盖住了收纳室12的上端开口的一部分。
上述可移动车顶蓬2通过图1、图2中省略了图示的连接机构,可在覆盖车厢13的使用位置(参照图1)和收纳在收纳室12中而敞开车厢13的收纳位置(参照图2)之间进行位置改变。另外,上述顶盖3通过与进行上述可移动车顶蓬2的位置改变的连接机构不同的连接机构(省略图示),可在覆盖收纳室12的上端开口的一部分的固定位置(参照图1、图2)和相对于该固定位置向后方的斜上方退避、从而敞开收纳室12的上端开口的退避位置(参照图1的点划线)之间进行位置改变。
在此,参照图1、图2简单说明可移动车顶蓬2的位置改变动作,也就是可移动车顶蓬2从覆盖车厢13的状态转换为敞开车厢13的状态的转换动作。首先,顶盖3在连接机构的作用下,从图1实线所示固定位置向点划线所示的退避位置移动,从而敞开收纳室12的上端开口。与此同时或者间隔规定的时间差,通过可移动车顶蓬2的连接机构的动作,中间车顶蓬板24绕所规定的旋转轴转向后方(图1中按顺时针方向旋转),伴随于此,前车顶蓬板21向后斜上方滑动。另外,后窗23相对于中间车顶蓬板24向前移动的同时还向下移动(参照图1的点划线)。
由于可移动车顶蓬2的连接机构继续动作,如图2的部分虚线所示,前车顶蓬板21和中间车顶蓬板24以上下重叠的状态被收纳到收纳室12中。此时,沿着在车宽方向上延伸的轴观察(在图2所示状态下观察),后窗23与中间车顶蓬板24重叠设置。
可移动车顶蓬2收纳到收纳室12后,顶盖3在其连接机构的作用下,从退避位置向盖住收纳室12的一部分的固定位置移动。这样变成敞开车厢13的状态。
可移动车顶蓬2从敞开车厢13的状态转换为覆盖车厢13的状态的动作与上述相反。
图3至图5示出了可移动车顶蓬2的连接机构4。在可移动车顶蓬2的内侧,该连接机构4被分别设置在车宽方向的两侧位置。图3、图5是从车辆1的左侧看到的设置在车宽方向右侧的连接机构4的侧视图,图4是分解示出设置在车宽方向的左侧的连接机构4的立体图。
连接机构4基本上包括由第一以及第二连接部分组成的四节连接部,所述第一和第二连接部件分别与前车顶蓬板21枢轴支承结合,并与车身侧面部件枢轴支承结合。
连接机构4在本实施方式中为电动式结构。作为驱动源的驱动马达41通过螺栓等被固定于固定在车辆1上的主托架(main bracket)42上。主托架42是近似板状的部件,被设置在收纳室12中。由此,主托架42在可移动车顶蓬2位于使用位置的状态下,位于相当于该中间车顶蓬板24的下部位置的位置(参照图3)。
在上述主托架42的车辆外侧安装了低臂43。低臂43被主托架42和基板410所夹持,由此可在沿车宽方向延伸的旋转轴X周围相对于主托架42旋转。
低臂43具有:上下方向延伸的臂部43a;和在该臂部43a的上端弯曲,从而如后所述地固定在中间车顶蓬板24上的固定部43b。另外,在臂部43a的基端部分上固定着与安装在驱动马达41的驱动轴上的驱动齿轮啮合的减速齿轮43c。由此,低臂43随着驱动马达41的驱动,在图3所示的臂部43a竖起的位置、和如图9所示的臂部43a倒向后方的位置之间绕旋转轴X转动。
在主托架42上还固定着从其上端附近的后端部向后斜上方延伸的窗托架底座(window bracket base)411。该窗托架底座411的后端部上,通过枢轴支承结合了窗连杆44。
在窗连杆44的前端部和后端部分别形成了贯通孔。窗连杆44在其前端部的贯通孔中内插有轴衬(bush)的状态下,通过螺栓等固定在上述窗托架底座411的后端部上。由此,窗连杆44在车宽方向上延伸的轴的周围相对于窗托架底座411旋转。
在后窗23的车宽方向两端部上固定着窗托架412。窗连杆44的后端部通过枢轴支承结合在该窗托架412的下端部上。即,窗连杆44在其后端部的贯通孔中内插有轴衬的状态下,通过螺栓等固定在上述窗托架412的下端部上。由此,窗连杆44在沿着车宽方向延伸的轴的周围相对于窗托架412,换言之,即相对于后窗23旋转。
在窗托架412的上端部的前后方向上隔开间隔形成了两个安装孔。这两个安装孔上分别通过枢轴支承结合着第一及第二连杆45a、45b。
第一及第二连杆45a、45b是基本同长的连杆,在可移动车顶蓬2处于使用位置的状态下,以各自向前呈上翘的姿势排列配置在车辆前后方向上。该第一及第二连杆45a、45b分别在其上端部和下端部各自形成贯通孔。第一及第二连杆45a、45b分别在其下端部的贯通孔中内插轴衬的状态下,通过螺栓等固定在上述窗托架412的上端部上。由此,第一及第二连杆45a、45b在沿车宽方向延伸的轴的周围相对于窗托架412旋转。换言之,上述第一及第二连杆45a、45b通过枢轴支承结合在后窗23上。
如后所述,中间车顶蓬板24的上端部上固定着朝向前车顶蓬板21向前延伸的高臂47。上述第一及第二连杆45a、45b通过枢轴支承结合在高臂47上。也就是,上述第一及第二连杆45a、45b在其上端部的贯通孔中内插有轴衬的状态下,通过螺栓等固定在所述高臂47的后端部上。由此,上述第一及第二连杆45a、45b在沿车宽方向延伸的轴的周围相对于高臂47旋转。换句话讲,上述第一及第二连杆45a、45b通过枢轴支承结合在中间车顶蓬板24上。
这样,第一及第二连杆45a、45b分别通过枢轴支承结合在中间车顶蓬板24和后窗23上。因此,第一及第二连杆45a、45b介于中间车顶蓬板24和后窗23之间,起到限制中间车顶蓬板24和后窗23相对移动的四节连接部(第二四节连接部45)的作用。
在上述前车顶蓬板21的后端部附近固定着前车顶蓬托架413。上述高臂47的前端部通过枢轴支承结合在前车顶蓬托架413上。也就是,在高臂47的前端部形成了贯通孔,高臂47在其贯通孔中内插有轴衬的状态下,通过螺栓等固定在前车顶蓬托架413上。由此,高臂47在沿车宽方向延伸的轴的周围相对于前车顶蓬托架413旋转。换言之,高臂47通过枢轴支承结合在前车顶蓬板21上。
在上述前车顶蓬托架413上,在比高臂47的枢轴支承点(贯通孔)靠后的位置形成了别的贯通孔。在该贯通孔中,通过枢轴支承结合着控制连接部48的上端部。
控制连接部48在可移动车顶蓬2处于使用位置状态下,设置为向前方上翘的姿势。在控制连接部48的上端部和下端部分别形成了贯通孔。控制连接部48在其上端部的贯通孔中内插有轴衬的状态下,由螺栓等固定在上述前车顶蓬托架413的贯通孔中。由此,控制连接部48在沿车宽方向延伸的轴的周围相对于前车顶蓬板21相对旋转。换言之,控制连接部48通过枢轴支承结合在前车顶蓬板21上。
在上述第一连杆45a的中间位置形成了安装孔。控制连接部48的下端部通过枢轴支承结合在该安装孔中。即,控制连接部48在其下端部的贯通孔中内插有轴衬的状态下,通过螺栓等固定在第一连杆45a的中间部分上。由此,控制连接部48在沿车宽方向延伸的轴的周围相对于第一连杆45a相对旋转。换言之,控制连接部48通过枢轴支承结合在第二四节连接部45上。
在此,参照图5、图6详细说明高臂47和低臂43、以及中间车顶蓬板24的连接构造。
正如前所述,上述中间车顶蓬板24由外部板25和内部板26、以及设置在这两板25、26之间的加强部件27构成。上述高臂47及低臂43分别与加强部件27刚性结合。
加强部件27是具有规定的波形截面的近似板状的部件,在其上端部附近形成了固定高臂47的两个上部固定部27a、27a,同时在其下端部附近形成了固定低臂43的下部固定部27b。这些上部固定部27a及下部固定部27b分别暴露在车厢13内。
在高臂47的后端部上形成了两个固定部47a、47a。两个固定部47a分别位于夹着通过枢轴支承结合上述第一及第二连杆45a、45b的安装孔的前后两侧。通过用螺栓等将该各固定部47a固定在上述加强部件27的各上部固定部27a上,使高臂47刚性结合在加强部件27上。
另外,通过用螺栓等将如上所述的低臂43的固定部43b固定在加强部件27的下部固定部27b上,低臂43刚性结合在加强部件27上。
图5中的符号414是以从下侧覆盖高臂47的方式安装在该高臂47上的罩,由此,高臂47就不会暴露在车厢13内,提高了美观。
正如以上说明的那样,中间车顶蓬板24通过高臂47而枢轴支承结合在控制车顶蓬板21上,同时通过低臂43而枢轴支承结合在主托架42上。由此,中间车顶蓬板24就起到构成使前车顶蓬板21相对于主托架42移动的四节连接部的一对连接部中的一个连接部的作用。
换言之,构成上述四节连接部的一对连接部内的一个连接部由低臂43、中间车顶蓬板24(加强部件27)及高臂47构成。即,连接部相当于分割成了低臂43、加强部件27及高臂47。另外,在该分割连接部中,由于通过驱动马达41来驱动低臂43,因此在四节连接部中起到驱动连接部的作用。
另一方面,构成上述四节连接部的一对连接部中的另外一个连接部(从动连接部)包括:窗连杆44、后窗23(窗托架412)、第一及第二连杆45a、45b、以及控制连接部48。
该结构的可移动车顶蓬2如图3、图7至图9所示那样进行动作,从使用位置向收纳位置改变位置。图3示出处于使用位置状态的可移动车顶蓬2,图9示出处于收纳位置状态的可移动车顶蓬2,图7示出在从使用位置变到收纳位置的位置改变过程中,处于从使用位置经过大约三分之一过程的状态的可移动车顶蓬2,图8示出在从使用位置变到收纳位置的位置改变过程中,处于从使用位置经过大约三分之二过程的状态的可移动车顶蓬2。
首先,通过驱动马达41开始驱动,再由减速齿轮43c增大转距,低臂43在旋转轴X周围,沿着图3所示的顺时针方向旋转。伴随着该旋转,中间车顶蓬板24开始顺时针方向旋转(参照图3、图7)。
伴随着中间车顶蓬板24的旋转,与该中间车顶蓬板24(高臂47)通过枢轴支承结合的前车顶蓬板21也向后斜上方移动,但是,由于前车顶蓬板21上通过枢轴支承结合着控制连接部48,换言之,由于在前车顶蓬板21和主托架42之间形成了四节连接部,因此,前车顶蓬板21的移动轨迹被限制在规定的轨迹中。
另外,伴随着中间车顶蓬板24的旋转,该中间车顶蓬板24和后窗23在第二四节连接部45的作用下相对移动。即,后窗23相对于向后方转动的中间车顶蓬板24边向前移动,边向后转动。
通过驱动马达41的继续驱动,中间车顶蓬板24变成基本横向倾倒的姿势(参照图8)。前车顶蓬板21进一步向后移动到中间车顶蓬板24的上方。
通过驱动马达41的进一步的继续驱动,中间车顶蓬板24进一步向后转动,从而被收纳到收纳室12内(参照图9)。与此同时,前车顶蓬板21向下移动,到达收纳室12内中间车顶蓬板24的正上方。这样,前车顶蓬板21和中间车顶蓬板24变成上下折合重叠的状态。另外,沿着在车宽方向上延伸的轴观察,后窗23位于与中间车顶蓬板24重叠的位置。
可移动车顶蓬2通过与上述动作相反的动作,从收纳位置向使用位置变更其位置。
在上述可移动车顶蓬2中,中间车顶蓬板24作为介于前车顶蓬板21和主托架42之间的四节连接部之一的连接部而发挥作用。由此,省略一个设置在车厢13内的连接部,从而可减轻可移动车顶蓬2的重量。
特别地,上述中间车顶蓬板24的高臂47在控制连接部48的前侧位置通过枢轴支承结合在前车顶蓬托架413上,由此,中间车顶蓬板24构成前后方向排列设置的四节连接部的一对连接部内设置在前侧的连接部。由此,在可移动车顶蓬2处于使用位置时,不会有向车厢13内侧突出很多的连接部,且上述一对连接部中的后侧连接部也位于远离乘车人的位置。
另外,设置在后侧的连接部由窗连杆44、后窗23(窗托架412)、第一及第二连杆45a、45b、以及控制连接部48构成。由此,通过由多个较短的连接部相互连结构成设置在后侧的连接部,不再需要相互连结前车顶蓬板21和主托架42的一个长的连接部件。因为这一点,连接部也不会向车厢13内侧突出很多。也就扩大了车厢空间的上下方向。另外,不再需要一个长连接部,有利于减轻可移动车顶蓬2的重量。
另外,通过使中间车顶蓬板24作为连接部来发挥作用,就不再需要将构成四节连接部的两个连接部件在车宽方向上错开设置。由此,扩大了车厢空间的宽度方向。
这样,通过分别扩大车厢空间的上下方向及车宽方向,提高了乘坐舒适性。
另外,由于不仅中间车顶蓬板24构成连接部的一部分,后窗23也构成连接部的一部分,因此减少了构成连接部的部件数量,从而在扩大车厢空间、减少部件的数量以及减轻重量(轻量化)方面是有利的。
由上述中间车顶蓬板24构成的连接部,换言之,是分割成高臂47、低臂43和加强部件27的连接部,该加强部件27被设置在中间车顶蓬板24的外部板25和内部板26之间。由此,连接部的中间部分不暴露在车厢13内,提高了美观,同时也不需要安装覆盖连接部的装饰部件,从而扩大了这部分车厢空间。
并且,因为该加强部件27本身就是加强中间车顶蓬板24的部件,所以可减少部件的数量及减轻可移动车顶蓬2。另外,通过由树脂制成中间车顶蓬板24,可以在确保作为车顶蓬及连接部所必需的刚度的同时,减轻可移动车顶蓬2的重量。
另外,使后窗23可相对中间车顶蓬板24移动,当可移动车顶蓬2处于收纳位置的状态下,从沿着在车宽方向上延伸的轴观察,后窗23处于与中间车顶蓬板24重叠的状态,所以,在收纳室12内,可以使可移动车顶蓬2在上下方向上实现紧凑化,从而可以减小收纳室12。
并且,由于实现该后窗23和中间车顶蓬板24的相对移动的第二四节连接部45被设置在高臂47及低臂43之间,因此,第一及第二连杆45a、45b和各臂43、47在车宽方向上不重叠。由此,可将第一及第二连杆45a、45b在车厢13内设置在车宽方向的外侧,从而扩大车厢空间。另外,因为不需要将如前所述的构成四节连接部的两个连接部件在车宽方向上偏离设置,因此可在车宽方向上增大后窗23。由此可以提高构思及设计的自由度。
进而,通过将控制连接部48通过枢轴支承结合在第一连杆45a上来实现可移动车顶蓬2的位置改变动作和后窗23相对于中间车顶蓬板24的相对移动的同步,控制连接部48有助于可移动车顶蓬2的位置改变动作和后窗23相对中间车顶蓬板24的相对移动。因此,不需要只用于使位置改变动作和相对移动同步的新的连接部件,这在扩大车厢空间、减少部件数量以及减轻重量方面是有利的。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是将控制连接部件48通过枢轴支承结合在第一连杆45a上,但是,即便是将控制连接部48通过枢轴支承结合在第二连杆45b上,可移动车顶蓬2也可以进行如上所述的同样的动作。另外,即便是将控制连接部48通过枢轴支承结合在窗托架412上,可移动车顶蓬2也可进行与上述同样的动作。但是,通过将控制连接部48通过枢轴支承结合到设置在前侧的第一连杆45a上,缩短了其长度,从而具有抑制连接部突出的优点。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是使控制连接部48、第一及第二连杆45a、45b、后窗23以及窗连杆44作为构成四节连接部的一对连接部内的一个来发挥作用,但连接部的结构不限于此。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是后窗23相对于中间车顶蓬板24相对移动,但后窗23也可以和中间车顶蓬板24成为一体。
另外,收纳在中间车顶蓬板24内的连接部并不限于构成四节连接部的连接部,其他连接部亦可。
再有,连接机构4的驱动源不限于驱动马达41,既可以是其他的旋转致动器,也可以是油压缸等的伸缩致动器。

Claims (6)

1.一种可移动车顶蓬,包括:覆盖车厢的车顶蓬部件;和
连接机构,使上述车顶蓬部件在覆盖上述车厢的使用位置和收纳于形成在比上述车厢靠后位置的收纳室内而敞开上述车厢的收纳位置之间相互改变位置;所述可移动车顶蓬的特征在于:
上述车顶蓬部件包括前车顶蓬板和后车顶蓬板,该前车顶蓬板覆盖上述车厢的上方,该后车顶蓬板被设置在上述前车顶蓬板的后侧位置,并覆盖上述车厢的后方,
上述后车顶蓬板接合外部板和内部板而成,
上述连接机构包括分割连接部,该分割连接部被分割成低连接部、高连接部、以及中间连接部,上述低连接部通过枢轴支承结合在车身侧向部件上,上述高连接部通过枢轴支承结合在上述前车顶蓬板上,上述中间连接部被设置在上述低连接部和高连接部之间,且分别与这两个连接部刚性结合,
上述中间连接部被设置在上述后车顶蓬板的外部板和内部板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移动车顶蓬,其特征在于,
上述中间连接部是上述后车顶蓬板的加强部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移动车顶蓬,其特征在于,
上述后车顶蓬板由树脂制成,
上述中间连接部由金属制成。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顶所述的可移动车顶蓬,其特征在于,
上述连接机构包括四节连接部,该四节连接部由分别通过枢轴支承结合在上述前车顶蓬板和上述车身侧向部件上的一对连接部组成,
上述分割连接部作为构成上述四节连接部的一对连接部中的一个连接部来发挥作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可移动车顶蓬,其特征在于,
上述后车顶蓬板被分割成后窗、和设置在该后窗和上述前车顶蓬板之间的中间车顶篷板,
构成上述四节连接部的一对连接部中的另外一个连接部包括:窗连杆、一对连杆和控制连接部,
上述窗连杆分别通过枢轴支承结合在上述后窗和上述车身侧向部件上,
上述一对连杆分别通过枢轴支承结合在上述后窗和上述中间车顶篷板上而构成别的四节连接部,
上述控制连接部通过枢轴支承结合在上述一对连杆的某一个上或者结合在上述后窗上,同时通过枢轴支承结合在上述前车顶蓬板上。
6.一种具备可移动车顶蓬的车辆,其特征在于,
上述可移动车顶蓬包括:
覆盖车厢上方的前车顶蓬板;
后车顶蓬板,接合外部板和内部板而成,被设置在上述前车顶蓬的后侧位置并覆盖上述车厢的后方;
低连接部,通过枢轴支承结合在车身侧向部件上;
高连接部,通过枢轴支承结合在上述前车顶蓬板上;以及
中间连接部,分别与上述低连接部和高连接部刚性连接,并设置在上述后车顶蓬板的外部板和内部板之间。
CN2007100918723A 2006-03-28 2007-03-28 可移动车顶蓬以及具备其的车辆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04543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6088556 2006-03-28
JP2006088556A JP4790465B2 (ja) 2006-03-28 2006-03-28 リトラクタブルルーフ、及びそれを備えた車両
JP2006-088556 2006-03-28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045431A true CN101045431A (zh) 2007-10-03
CN101045431B CN101045431B (zh) 2011-11-23

Family

ID=3843470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7100918723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045431B (zh) 2006-03-28 2007-03-28 可移动车顶蓬以及具备其的车辆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7401839B2 (zh)
EP (1) EP1842710B1 (zh)
JP (1) JP4790465B2 (zh)
CN (1) CN101045431B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683812B (zh) * 2008-09-27 2012-05-30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车顶翻转装置及具有该装置的车辆
CN105459768A (zh) * 2014-09-26 2016-04-06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车辆的后部车身结构
CN107199858A (zh) * 2016-03-18 2017-09-26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汽车的顶棚构造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05055383B3 (de) * 2005-11-17 2007-01-18 Webasto Ag Fahrzeugdach eines Cabriolets mit bewegbarer Heckscheibe
JP4790465B2 (ja) * 2006-03-28 2011-10-12 ベバスト ジャパン株式会社 リトラクタブルルーフ、及びそれを備えた車両
JP2007261407A (ja) * 2006-03-28 2007-10-11 Webasto Japan Kk リトラクタブルルーフ、及びそれを備えた車両
FR2932726B1 (fr) * 2008-06-19 2011-04-08 Peugeot Citroen Automobiles Sa Vehicule automobile comprenant un toit escamotable et un volume de rangement de celui-ci
US9623738B2 (en) * 2014-12-24 2017-04-18 Mazda Motor Corporation Vehicle body rear portion structure for automobile
JP6237608B2 (ja) * 2014-12-24 2017-11-29 マツダ株式会社 自動車のデッキカバー支持構造
CN112026501B (zh) * 2020-09-30 2022-02-01 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顶棚锁止装置及车辆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529243A (en) * 1983-04-29 1985-07-16 Asc Incorporated Vehicle with a convertible top
JPS61249817A (ja) 1985-04-27 1986-11-07 Mazda Motor Corp 自動車の移動屋根装置
JPS6390432A (ja) 1986-10-02 1988-04-21 Mazda Motor Corp 自動車の上部車体構造
JPH0773980B2 (ja) * 1987-01-12 1995-08-09 マツダ株式会社 車両のオ−プンル−フ構造
JP2749949B2 (ja) 1990-04-20 1998-05-13 沖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媒体状態検出方法
JPH0510245A (ja) 1991-06-28 1993-01-19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外輪駆動式水車発電機
DE19642154A1 (de) * 1996-10-12 1998-04-16 Karmann Gmbh W Kraftfahrzeug mit einem versenkbaren Dach
DE59901872D1 (de) * 1999-10-12 2002-08-01 Dura Convertible Systems Gmbh Versenkbares Kraftfahrzeugverdeck sowie Kraftfahrzeug mit diesem Verdeck
US6135535A (en) * 1999-12-21 2000-10-24 Larry J. Winget Removable hard top for an automotive vehicle and method of making a composite removable hard top
JP3649137B2 (ja) 2001-03-13 2005-05-18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リトラクタブルルーフの保持機構
CA2482319A1 (en) * 2002-04-12 2003-10-23 Edscha Cabrio-Dachsysteme Gmbh Folding top for a cabriolet vehicle
US6857684B2 (en) * 2002-08-15 2005-02-22 Asc Incorporated Hard-top convertible roof apparatus
US7140666B2 (en) * 2002-08-15 2006-11-28 Asc Incorporated Latch for an automobile vehicle having a convertible roof
JP4178073B2 (ja) * 2003-05-12 2008-11-12 ベバスト ジャパン株式会社 走行車両
DE102004017240B4 (de) * 2004-04-05 2007-02-01 Webasto Ag Fahrzeugdach eines Cabriolets mit bewegbarer Heckscheibe
JP4790465B2 (ja) * 2006-03-28 2011-10-12 ベバスト ジャパン株式会社 リトラクタブルルーフ、及びそれを備えた車両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683812B (zh) * 2008-09-27 2012-05-30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车顶翻转装置及具有该装置的车辆
CN105459768A (zh) * 2014-09-26 2016-04-06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车辆的后部车身结构
CN105459768B (zh) * 2014-09-26 2018-04-17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车辆的后部车身结构
CN107199858A (zh) * 2016-03-18 2017-09-26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汽车的顶棚构造
CN107199858B (zh) * 2016-03-18 2019-09-24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汽车的顶棚构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1842710B1 (en) 2012-05-16
US7401839B2 (en) 2008-07-22
CN101045431B (zh) 2011-11-23
JP2007261409A (ja) 2007-10-11
EP1842710A2 (en) 2007-10-10
US20070228767A1 (en) 2007-10-04
EP1842710A3 (en) 2009-09-02
JP4790465B2 (ja) 2011-10-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045431A (zh) 可移动车顶蓬以及具备其的车辆
CN1297432C (zh) 车体框架结构
CN105121204B (zh) 格栅遮闭组件
CN2623563Y (zh) 车辆的整流罩结构
JP5728081B2 (ja) ロボットの頭部構造及びその頭部駆動方法
CN1388846A (zh) 施工机械用驾驶室
US20040198553A1 (en) Balance practicing machine
CN109094313A (zh) 车辆后桥的车轮悬架
CN1680129A (zh) 天窗装置
CN100344499C (zh) 转向减震装置
EP2006139A1 (en) Retractable roof and vehicle with the same
CN103562004A (zh) 座椅升降器
CN1727585A (zh) 工程机械驾驶室及其制造方法
CN1948637A (zh) 工作机的驾驶室
CN1899759A (zh) 机床的伸缩护板
CN1712645A (zh) 工程机械用司机室
CN102806557B (zh) 一种单自由度三维运动机构
CN1576074A (zh) 装有动力装置的背门系统
CN1550398A (zh) 前部车身结构
CN1509924A (zh) 刮水装置
CN1749097A (zh) 摩托车
JP2006347504A (ja) オープンカー
CN1749093A (zh) 二轮机动车
CN1897165A (zh) 图像显示仪器的支架
CN201506390U (zh) 拖拉机机罩四连杆铰链机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1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