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037104A - 车辆座椅、车辆、气囊模块 - Google Patents

车辆座椅、车辆、气囊模块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037104A
CN101037104A CNA2007100844081A CN200710084408A CN101037104A CN 101037104 A CN101037104 A CN 101037104A CN A2007100844081 A CNA2007100844081 A CN A2007100844081A CN 200710084408 A CN200710084408 A CN 200710084408A CN 101037104 A CN101037104 A CN 10103710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at
air bag
bag module
resettlement section
seat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710084408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037104B (zh
Inventor
吉川浩通
昼田辉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oyson Safety Systems Japan GK
Original Assignee
Takat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akata Corp filed Critical Takata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103710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03710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03710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037104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0Arrangements for storing inflatable members in their non-use or deflated condition;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air bag modules or components
    • B60R21/207Arrangements for storing inflatable members in their non-use or deflated condition;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air bag modules or components in vehicle sea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24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or particular vehicles
    • B60N2/42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or particular vehicles the seat constructed to protect the occupant from the effect of abnormal g-forces, e.g. crash or safety seats
    • B60N2/427Seats or parts thereof displaced during a crash
    • B60N2/42709Seats or parts thereof displaced during a crash involving residual deformation or fracture of the structure
    • B60N2/42718Seats or parts thereof displaced during a crash involving residual deformation or fracture of the structure with anti-submarining system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viation & Aerospace Engineering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Air Bags (AREA)
  • Seats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辆座椅、车辆、气囊模块,特别是在装载有下述气囊模块的车辆座椅中,当发生事故时气囊抵抗就座于车辆座椅上的状态的车辆乘员向车辆前方的移动而从座垫下方向上方展开膨胀,提供一种可以有效地提高将气囊模块装配到车辆座椅主体侧的装配作业的作业性的技术。本发明的车辆座椅形成下述结构:将气囊模块(30)收容到设在座椅底板(20)内,并且在该收容部(21)上设置了用于插入在发生事故时向气体发生器传送工作信号的电线束(37)的通孔(25)。

Description

车辆座椅、车辆、气囊模块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座椅,具体涉及装载有下述结构的气囊模块的车辆座椅的构筑技术,当发生事故时气囊抵抗就座于车辆座椅的状态的车辆乘员向车辆前方的移动而从座垫下方向上方展开膨胀。
背景技术
以往,提出了阻止被称为所谓“前潜现象”的现象的发生的各种技术,所谓“前潜现象”,是指在就座于车辆座椅上的车辆乘员佩戴安全带的安全带佩戴状态下,随着发生事故时的该车辆乘员腰部的向前移动,该车辆乘员沿着座椅面钻过安全带的现象。例如,在下述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在发生事故时为了阻止车辆乘员向车辆前方的移动,膨胀的气囊从下方压缩座垫的结构的车辆座椅,但设计这种车辆座椅时,要求一种可以提高将气囊模块装配到车辆座椅主体侧的装配作业的作业性的技术。
专利文献1:特开平5-229378号公报
发明内容
因此,在本发明中,在装载有下述结构的气囊模块的车辆座椅中,当发生事故时气囊抵抗就座于车辆座椅的状态的车辆乘员向车辆前方的移动而从座垫下方向上方展开膨胀,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以有效提高将气囊模块装配到车辆座椅主体侧的装配作业的作业性的技术。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构成本发明。另外,本发明还能够应用于装载在以汽车为首的卡车、公共汽车、电车、船舶等各种车辆上的车辆座椅的构筑技术。
本发明的第一发明
解决上述问题的本发明的第一发明是技术方案1所述的车辆座椅。技术方案1所述的该车辆座椅是装载于车辆上的车辆座椅,形成至少具有左侧侧面框架、右侧侧面框架、托架、座椅底板、气囊模块、工作信号传送部以及开口部的结构。
本发明的左侧侧面框架为形成座椅骨架的座椅框架中,在座垫下方的左侧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座椅框架构成部件。本发明的右侧侧面框架为形成座椅骨架的座椅框架中,在座垫下方的右侧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座椅框架构成部件。本发明的托架为形成座椅骨架的座椅框架中、在座垫下方连接左侧侧面框架和右侧侧面框架的座椅框架构成部件。典型地,通过焊接或螺栓螺母连接等方式连接该托架与左侧侧面框架及右侧侧面框架。通过座椅框架构成车辆座椅的主体部分。
本发明的座椅底板,在座垫下方,靠近托架上方或后方地配置在左侧侧面框架与右侧侧面框架之间,并具有气囊模块收容部。本发明中所称的“座椅底板(seat pan)”为构成车辆座椅的座椅底面的部件,也可以特别地定义为承受座垫的座垫面板、座垫框架或座垫底板。关于该座椅底板的配置方式,只要将该座椅底板的全部或局部配置在左侧侧面框架与右侧侧面框架之间即可,可以采用下述结构:可以通过焊接或螺栓螺母连接等方式,以架设状将该座椅底板固定到左侧侧面框架及右侧侧面框架上;或可以通过焊接或螺栓螺母连接等方式将该座椅底板固定到位于左侧侧面框架与右侧侧面框架之间的部件上。而且,在本发明中,只要具有靠近托架上方或后方地配置座椅底板的部位即可。
本发明的气囊模块,具有气囊和气体发生器,被收容到所述气囊模块收容部中,并且被设定为:在发生事故时,通过供给由气体发生器工作而产生的气囊膨胀用气体,使气囊从座垫下方向上方展开膨胀,以抵抗处于就座于车辆座椅上的状态的车辆乘员向车辆前方的移动。该气囊模块也可以被称为“气囊装置”或“乘员约束装置”。
本发明的工作信号传送部,包括长形的电线束和在气体发生器一侧连接电线束的被连接部,具有在发生事故时向气体发生器传送工作信号的功能。因此,当测知发生事故时所输出的来自车辆侧的信号,被传送到长形电线束和气体发生器一侧的被连接部,从而使气体发生器工作。另外,可以在进行将气囊模块装配到车辆座椅主体一侧的装配作业之前预先连接长形电线束与气体发生器一侧的被连接部,也可以在进行装配作业时或进行装配作业后连接长形电线束与气体发生器一侧的被连接部。这时,关于电线束与被连接部的连接,可以采用可拆装的结构,也可以采用不可拆装的结构。此外,在本发明中,典型的为,气囊模块包括该工作信号传送部的全部或局部。
本发明的开口部,以开口状设置在座椅底板各部位中的气囊模块收容部上,构成允许工作信号传送部靠近所述托架并向座椅底板外延伸的部位。插入该开口部的对象包括工作信号传送部的各个部位,典型的为,长形的电线束、气体发生器一侧的被连接部作为插入该开口部的对象。关于该开口部的具体结构,可以适当采用以贯穿状设置在气囊收容部的壁面上的通孔、以缺口状设置的缺口、狭缝、沟槽等的结构。
若采用这种结构,通过在收容气囊模块的气囊模块收容部本身设置开口部,所以在进行将气囊模块装配到车辆座椅主体一侧的装配作业时,随着将气囊模块收容到气囊模块收容部的作业,可以容易地将工作信号传送部插入到开口部中,工作信号传送部特别是长形的电线束不易妨碍(阻碍)之后的装配作业。而且,当将长形的电线束插入到开口部中时,不必将在收容到气囊模块收容部中的气体发生器与车辆侧连接部之间以长形延伸的电线束从气囊模块收容部拉绕到收容部外,因而合理。当将气体发生器的被连接部插入到开口部中时,可以容易地将长形的电线束从收容部外连接到该连接部上。
因此,若采用技术方案1所述的发明,可以提供一种能够提高将气囊模块装配到车辆座椅主体一侧的装配作业的作业性的车辆座椅。
另外,在本发明中,关于开口部的开口面积,优选在不妨碍工作信号传送部的顺利插入作业的范围内,极力抑制开口面积的设计。若采用这种结构,可以极力抑制由气体发生器工作所产生的气囊膨胀用气体从由气囊模块收容部和覆盖该收容部的气囊罩划分成的空间泄漏到空间外。
本发明的第二发明
解决上述问题的本发明的第2发明,是技术方案2所述的车辆座椅。在技术方案2所述的该车辆座椅中,技术方案1所述的开口部,在将气囊模块收容到气囊模块收容部中的收容状态下,形成以贯穿状设置在被覆盖的该气囊模块收容部的覆盖壁面上的通孔。
若采用这种结构,在气囊模块的收容状态下,可以抑制该气囊模块与通孔之间的距离,并可以在气囊模块收容部中合理配置工作信号传送部。
本发明的第三发明
解决上述问题的本发明的第3发明,是技术方案3所述的车辆座椅。技术方案3所述的该车辆座椅,在技术方案1或2所述的结构中,气囊模块上设有收容气体发生器的保持器和相互连接固定座椅底板与托架的连接固定部件。典型的为,可以采用螺栓螺母连接、铆钉紧固等方式的连接固定部件进行连接固定。在通过该连接固定部件相互贴紧的保持器、座椅底板以及托架的壁面上设置开口部。由于可以抑制相互贴紧的部位的板厚,所以可以抑制通孔在贯穿方向(与板厚方向一致)上的长度,可以容易地进行将工作信号传送部插入到该通孔中的插入作业。
本发明的第四发明
解决上述问题的本发明的第4发明,是技术方案4所述的车辆。技术方案4所述的该车辆,至少包括技术方案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座椅;和约束就座于车辆座椅上的车辆乘员的安全带。在就座于车辆座椅上的车辆乘员佩戴了安全带的安全带佩戴状态下,利用搭载在车辆座椅上的气囊模块阻止该车辆乘员随着发生事故时该车辆乘员腰部向前移动而要沿着座椅面钻过安全带的动作、即所谓“前潜现象”的发生。
因此,若采用技术方案4所述的发明,可以提供一种能够提高将气囊模块装配到车辆座椅主体一侧的装配作业的作业性的车辆。
本发明的第五发明
解决上述问题的本发明的第5发明,是技术方案5所述的气囊模块。技术方案5所述的该气囊模块,具有与技术方案1所述的车辆座椅的构成元件即气囊模块实质相同的结构。
因此,若采用技术方案5所述的发明,可以提供一种能够提高将气囊模块装配到车辆座椅主体一侧的装配作业的作业性的车辆。
发明效果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在装载有下述结构的气囊模块的车辆座椅中,当发生事故时气囊抵抗就座于车辆座椅上的状态的车辆乘员向车辆前方的移动而从座垫下方向上方展开膨胀,特别是通过在收容气囊模块的气囊模块收容部上设置用于插入在发生事故时向气体发生器传送工作信号的工作信号传送部的开口部,可以提高将气囊模块装配到车辆座椅主体一侧的装配作业的作业性。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车辆座椅100的内部构造的图,是从车辆斜后方看的立体图。
图2是图1中的A-A线的剖视图。
图3是图1中的B-B线的剖视图。
图4是表示将气囊模块30收容到座椅底板20的收容部21中的作业的概要的立体图。
图5是表示将气囊模块30安装固定到座椅底板20的收容部21中的过程的剖视图。
图6是表示将气囊模块30安装固定到座椅底板20的收容部21中的过程的剖视图。
图7是表示将气囊模块30安装固定到座椅底板20的收容部21中的过程的剖视图。
图8是表示另一实施方式的座椅底板120及气囊模块130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9是图8中的C-C线的剖视图。
图10是图8中的D-D线的剖视图。
图11是表示另一实施方式的气囊模块130收容到座椅底板120的收容部21中收容作业的概要的立体图。
图12是表示另一实施方式的气囊模块330收容到座椅底板220的收容部21中收容作业的概要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首先参照图1至图2,说明本发明的“车辆座椅”的一个实施方式即车辆座椅100的结构。其中,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车辆座椅100的内部构造的图,是从车辆斜后方观察的立体图。并且,图2是图1中的A-A线的剖视图。图3是图1中的B-B线的剖视图。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车辆座椅100是装载在车辆上的车辆座椅,以座椅框架10、座椅底板20、气囊模块30为主体构成。该车辆座椅100构成驾驶员就座的驾驶座座椅、副驾驶座座椅。并且,在装载有该车辆座椅100的车辆上,进一步装载有就座于车辆座椅100上的乘员所佩戴的安全带(相当于本发明中的“安全带”)。其中,图1中的“FR”的方向为车辆前方,“UP”的方向为车辆上方。
座椅框架10构成形成车辆座椅100的骨架部分的框架,至少包括底部框架12和背部框架14。该座椅框架10相当于本发明中的“座椅框架”。在底部框架12上安装有通过氨基甲酸乙酯材料等具有柔软性的原材料形成的座垫(图示省略),该座垫构成车辆座椅100的座椅面。并且,在底部框架14上安装有通过氨基甲酸乙酯材料等具有柔软性的原材料形成的座椅靠背(图示省略),该座椅靠背构成车辆座椅100的背面。并且,座垫和座椅靠背的外表面被由皮革、布等形成的表皮(图示省略)覆盖。
底部框架12为设在座垫下方的框架,具有向车辆座椅100的前后方向(与车辆的前后方向一致)延伸的左右一对的侧面框架12a、12b(左侧侧面框架12a及右侧侧面框架12b)。在此所称的左侧侧面框架12a相当于本发明中的“左侧侧面框架”,右侧侧面框架12b相当于本发明中的“右侧侧面框架”。
并且,在底部框架12的上部侧,在侧面框架12a、12b之间架设有加固用托架13。该托架13构成具有规定的板厚的板状(在图1中为弯曲板状),通过焊接或螺栓螺母连接等方式连接到侧面框架12a、12b上。该托架13是支撑座椅底板20的支撑部件,并且构成连接保持侧面框架12a、12b的保持部件。并且,该托架13兼具有在连接侧面框架12a、12b时进行定位的作用,因而装配性良好。该托架13相当于本发明中的“托架”。
背部框架14为可通过支轴15和倾斜装置(图示省略)转动地连接到底部框架12上的框架。在该背部框架14的上部,在与车辆乘员的头部对应的位置安装有头枕16。
座椅底板20,在托架13的上方且座垫的下方,从上方覆盖左右一对侧面框架12a、12b且靠近托架13的上方和下方地进行架设。该座椅底板(seat pan)20为构成车辆座椅100的座椅底面的部件,也可以特别定义为承受座垫的座垫面板、座垫框架或座垫底板。详情在后文中描述,该座椅底板20通过在两处进行螺栓螺母连接而安装到托架13上。也可以通过焊接或螺栓螺母连接等方式将该座椅底板20接合到侧面框架12a、12b上。该座椅底板20具有承受来自座垫的载荷的功能。该座椅底板20相当于本发明中的“座椅底板”。在本发明中,该座椅底板20,只要至少具有靠近托架13的上方或后方进行配置的部位即可。
并且,在该座椅底板20上设有收容气囊模块30的收容部21。该收容部21相当于本发明中的“气囊模块收容部”。在本实施方式中,该收容部21为具有向下方凹陷的凹陷部23(又称为“凹入部”、“凹部”或“凹入区域”)的结构。该凹陷部23为可在该凹陷部23中保持气囊模块30的部位。
如图2所示,该收容部21包括构成凹陷部23的底面的第一延伸部20a和在比第一延伸部20a靠后的后方(图2中的右侧)延伸的第二延伸部20b,通过第一延伸部20a和第二延伸部20b之间的上下方向的高低差产生阶梯部(阶梯形状)。具体而言,第一延伸部20a在比第二延伸部20b低的部位延伸而构成。该收容部21向斜后上方开口。因此,气囊模块30的气囊(后述的气囊31)的展开方向(又称为“突出方向”)为图2中的箭头40方向所示的斜后上方。详情在后文中描述,根据本结构,利用向下方凹陷的凹陷部23的气囊模块30的保持功能(或定位功能),可以顺利地进行将气囊模块30收容到收容部21中的作业以及将气囊模块30安装固定到座椅底板20一侧的作业。
并且,根据本结构,在凹陷部23的适当位置保持气囊模块30时,该保持状态的气囊模块30位于第一延伸部20a及第二延伸部20b之间的阶梯部的前侧。因此,根据保持在凹陷部23中的气囊模块30覆盖阶梯部的第一状态和解除该覆盖的第二状态的目测结果,可判断该气囊模块30向第二延伸部20b一侧的突出。即,在不能目测阶梯部的全部或一部分的情况下,判断为气囊模块30覆盖阶梯部的第一状态,气囊模块30的后端面越过阶梯部而向第二延伸部20b一侧突出。此时,能够判定为气囊模块30未处于适当位置上。另一方面,在能够目测全部阶梯部的情况下,判断为气囊模块30未覆盖阶梯部的第二状态,气囊模块30的后端面并没有越过阶梯部而且并未向第二延伸部20b一侧突出。此时,能够判定为气囊模块30位于适当位置上。通过判断气囊模块30向第二延伸部20b一侧突出,能够防止该气囊模块30被覆盖收容部21的气囊罩(省略图示)夹住。关于阶梯部的目测性,可通过在该阶梯部上加工着色线而提高阶梯部的目测性。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座椅底板20的收容部21,由于是具有向下方凹陷的凹陷部23的结构,因而可实现对收容状态(不工作时)的气囊模块30的保护。并且,在该座椅底板20上安装有覆盖收容有气囊模块30的状态的收容部21的气囊罩(图示省略),通过该气囊罩可进一步提高对收容状态的气囊模块30的保护。
如图2所示,气囊模块30至少包括气囊31、气体发生器(又称“充气机”)32、保持器33。该气囊模块30相当于本发明中的“气囊模块”。
气囊31构成以规定折叠方式折叠后进行收容,并且在发生事故时接受通过气体发生器32产生的气体的供给而展开膨胀的气囊体。具体而言,气囊31在发生事故时抵抗就座于车辆座椅上的状态的车辆乘员向车辆前方的移动而从座垫下方向上方展开膨胀。由此,能够阻止或抑制下述的所谓“前潜现象”:在就座于车辆座椅100上的车辆乘员佩戴安全带的安全带佩戴状态下,随着发生事故时的该车辆乘员的腰部的前方移动,该车辆乘员沿着座椅面穿过安全带的现象。在此所称的气囊31相当于本发明中的“气囊”,通过气体发生器32构成本发明中的“气体发生器”。
保持器33构成收容气体发生器32的部件。该保持器33相当于本发明中的“保持器”。在该保持器33上设有用于将气囊模块30安装固定到底部框架12一侧的固定用螺栓34。通过该固定用螺栓34将气囊模块30安装固定在底部框架12一侧。具体而言,在座椅底板20的收容部21收容气囊模块30的状态下,可在贯通座椅底板20和托架13的通孔22中插入固定用螺栓34。因此,通过使插入设置于通孔22上的固定用螺栓34和螺母36相互连接(啮合),将保持器33、座椅底板20以及托架13这三个部件彼此连接并固定(又称为连接固定)而成为一体。在这种情况下,螺母36可以是与托架13分体的结构,或者也可以是与托架13一体接合的结构。并且,作为通孔22,可以适当选择圆孔、长孔、狭缝等形状。在此所称的固定用螺栓34相当于本发明中的“连接固定部件”。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固定用螺栓34的螺栓轴的延伸方向和沿着图2中的箭头40方向的气囊31的展开方向大致一致。根据这种结构,能够将固定用螺栓34的连接力有效地用作抵抗气囊展开膨胀时的气囊载荷的力。
电线束37,构成发生事故时向气体发生器32传送工作信号(也称作“控制信号”)的电线束。
通孔25,是贯穿保持器33、气囊31、座椅底板20以及托架13的开口部分,在将气囊模块30组装到车辆座椅主体上时插入电线束37。该通孔25构成允许电线束37靠近托架13并向座椅底板20外延伸的部位。该通孔25相当于本发明中的“开口部”。而且,该通孔25,以开口状设置在座椅底板20的各个部位中的收容部21上,具体而言设置在覆盖气囊31的覆盖壁面上。若采用这种结构,可以抑制气囊31与通孔25之间的距离,从而在收容部21中合理设置电线束37。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在被固定用螺栓34和螺母36连接固定而相互贴紧的保持器33、座椅底板20以及托架13的壁面上设置通孔25。若采用这种结构,由于可以抑制相互贴紧的部位的板厚,所以可以抑制通孔25在贯穿方向(与板厚方向一致)上的长度,因而可以容易地将电线束37插入到该通孔25中。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优选在不妨碍车辆侧接头部38及电线束37的顺利插入作业的范围内,极力抑制该通孔25的开口面积。若采用这种结构,可以极力抑制由气体发生器32工作所产生的气囊膨胀用气体从由气囊模块收容部21和覆盖该收容部21的气囊罩(图示省略)划分成的空间泄漏到空间外。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最好在该通孔25与插入该通孔25中的电线束37之间以紧贴状设置由橡胶材料或树脂材料形成的密封部件(也称为电线束用密封环)。若采用这种结构,不仅可以将电线束37稳定地保持在通孔25中,还可以防止水穿过通孔25或其他部位而浸入到收容部21中的防水效果,因而可以有效地防止收容在收容部21中的气囊模块特别是气囊31被湿气或水濡湿。
在此,参照图4至图7说明本实施方式的气囊模块30的装配作业,具体而言,将气囊模块30收容到座椅底板20的收容部21中的作业以及将该气囊模块30安装固定到座椅底板20一侧的作业。
图4是表示将气囊模块30收容到座椅底板20的收容部21中的作业的概要的立体图。如图4所示,在气囊模块30的收容作业中,首先,使气囊模块30一侧的固定用螺栓34朝向座椅底板20的收容部21地,使该气囊模块30向收容部21移动。然后,将电线束37从前端的车辆侧接头部38一侧插入到收容部21的通孔25中。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收容部21具有通孔25,所以随着将气囊模块30收容到收容部21中的操作,可以将电线束37插入到通孔25中,因而长形的电线束37不易妨碍(阻碍)之后的装配作业。因此,可以顺利地进行气囊模块30的装配作业。
而且,由于不必将在收容于收容部21中的气体发生器32与车辆侧连接部39之间以长形延伸的电线束37从收容部21拉绕到收容部外,因而合理。
接着,关于将气囊模块30安装固定到座椅底板20一侧的作业,例如可以至少使用图5至图7所示的三个步骤来进行。其中,图5至图7均是表示将气囊模块30安装固定到座椅底板20的收容部21中的过程的剖视图。
如图5所示,在第一步骤中,在使气囊模块30气体发生器32一侧处于下侧的状态下,从座椅底板20的上方朝向凹陷部23(第一延伸部20a)插入该气囊模块30。这时,沿着凹陷部23的凹陷形状可以容易地将气囊模块30引导到该凹陷部23内,从而形成图6所示的气囊模块30的临时保持状态。此时,固定用螺栓34的螺栓轴大致向左右方向延伸。
接着,如图6所示,在第二步骤中,在使临时保持状态的气囊模块30的模块下部35抵接到第一延伸部20a与第二延伸部20b之间的阶梯部上的状态下,使气囊模块30以该阶梯部作为转动支点向图6中的箭头41方向旋转。通过该旋转使固定用螺栓34靠近通孔22。由此,如图7所示,形成将固定用螺栓34插入到通孔22中的插入状态。在考虑使固定用螺栓34容易插入的情况下,优选采用沿上下方向延伸的长孔作为通孔22。
最后,如图7所示,在第三步骤中,通过相互连接固定用螺栓34和螺母36,形成将保持器33、座椅底板20以及托架13相互连接固定而形成一体的状态(图2所示的状态)。此时,通过利用固定用螺栓34连接固定气囊模块30、座椅底板20以及托架13,可以由连接固定成一体的座椅底板20和托架13承受发生事故时气囊展开膨胀的压力、即气囊模块工作时的载荷。
此时,由于在座椅底板20的板厚上增加了与该座椅底板20连接固定的托架13的板厚,所以能够提高该座椅底板的强度,因而除了可以相应地抑制座椅底板20的板厚外,还能够确保车辆座椅100所需要的强度。即,通过保持器33、座椅底板20以及托架13的共同协作,能够实现车辆座椅100的轻量化并确保强度。另外,在考虑抑制座椅底板20的板厚的规格的情况下,关于座椅底板20的板厚d1和托架13的板厚d2,优选根据d1≤d2的关系进行设定。
并且,通过进行连接固定,能够防止因座椅底板20与托架13之间的接触等而产生噪音,并且通过提高座椅底板20的强度,能够提高车辆座椅100的乘坐感觉。
并且,由于采用了以连接固定方式将座椅底板20固定到托架13上的结构,所以不通过焊接等即可将座椅底板20固定到左侧侧面框架12a及右侧侧面框架12b上,因而能够简化车辆座椅100的制造工序。
通过依次执行上述第一至第三步骤,能够顺利地进行将气囊模块30安装固定到座椅底板20一侧的作业。特别是,在第二及第三步骤中,利用固定用螺栓34将气囊模块30连接到座椅底板一侧的期间,通过使保持在凹陷部23中的气囊模块30的模块下部35始终与第一延伸部20a及第二延伸部20b之间的阶梯部抵接,可以对气囊模块30进行定位,从而能够提高该气囊模块30的装配性。
其他实施方式
此外,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可以考虑进行各种应用、变形。例如还能够实施应用上述实施方式的以下各方式。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座椅底板20和气囊模块30的结构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适当变更。例如,也可以采用图8至图12所示的各个实施方式。
图8是表示另一实施方式的座椅底板120及气囊模块130的结构的立体图,图9是图8中的C-C线的剖视图,图10是图8中的D-D线的剖视图。
图8所示的实施方式的座椅底板120具有与座椅底板20相同的收容部21,并且还具有左右一对收容部24、24。另一方面,如图9所示,在收容于该收容部21中的气囊模块130中,在保持器33上设有左右一对的螺栓用托架33a、33a,各螺栓用托架33a在收容于各收容部24中的状态下,通过固定用螺栓34及螺母36连接固定到座椅底板120及托架13上。在该气囊模块130中,发生事故时展开膨胀的气囊31的展开方向与气囊模块30的情况相同地,为图9中的箭头40的方向所示的斜后上方。
其中,图11是表示将气囊模块130收容到座椅底板120的收容部21中的作业的概要的立体图。如图11所示,在气囊模块130的收容作业中,首先,气囊模块130一侧的固定用螺栓34,使该气囊模块130朝向座椅底板120的收容部24地向收容部21移动。然后,将电线束37从前端的车辆侧接头部38一侧插入到收容部21的通孔25中。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收容部21具有通孔25,所以随着将气囊模块130收容到收容部21中的操作,可以将电线束37插入到通孔25中,因而长形的电线束37不易妨碍之后的装配作业。因此,可以实现气囊模块130的装配作业的顺利化。然后,在贯通座椅底板120及托架13的通孔22中插入固定用螺栓34后,通过相互连接固定用螺栓34和螺母36,形成保持器33、座椅底板120以及托架13相互连接固定的状态。
并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然记载了在座椅底板的收容部上设置用于插入电线束37的通孔25,但是在本发明中也可以采用在座椅底板的收容部上设置插入电线束37以外的开口。关于这种结构,参照图12进行说明。图12是表示将另一实施方式的气囊模块230收容到座椅底板220的收容部21中的作业的概要的立体图。
图12所示的气囊模块230,除了与气囊模块30具有相同结构以外,还使气体发生器32的气体发生器侧连接部32a穿过气囊31的贯穿部分露出到气囊模块230的外表面。另一方面,在该实施方式中,在座椅底板220的收容部21的四个角部上设有作为贯穿座椅底板220及托架13的开口部分即通孔26(也称为切孔)在座椅构成具有规定板厚的板状(在图1中为弯曲板状)的托架13,因而在将气囊模块230组装到车辆上时,可以将气体发生器侧连接部32a插入到该通孔26中。而且,该通孔26构成允许气体发生器侧连接部32a靠近托架13并向座椅底板220延伸的部位。该通孔26相当于本发明的“开口部”。
在这种结构中,当将气囊模块230收容到座椅底板220的收容部21中时,气体发生器侧连接部32a,穿过通孔26而露出到与收容部21的收容壁面相反一侧的壁面(里面)。因此,可以从座椅底板220的外方将电线束37的连接部37a容易地连接到该气体发生器侧连接部32a上。虽然并未特别图示,但是也可以根据需要将该电线束37设置到保持在侧面框架12a、12b上的保持部件(例如夹子等)。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优选在不妨碍车辆侧接头部38及电线束37的顺利插入作业的范围内,极力抑制该通孔26的开口面积。若采用这种结构,可以极力抑制由气体发生器32工作所产生的气囊膨胀用气体从由气囊模块收容部21和覆盖该收容部21的气囊罩(图示省略)划分成的空间泄漏到空间外。
而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然记载了将以贯穿状设置在座椅底板收容部21的壁面上的通孔25、26作为开口部,但是在本发明中,开口部的构造不限于通孔形式,例如还可以采用以缺口状设置的缺口、狭缝、槽等其他开口形式。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然说明了构成驾驶员就座的驾驶座座椅、副驾驶座的车辆座椅100的结构,但是本发明也可以应用于包括驾驶座座椅、副驾驶座座椅在内的各种车辆座椅例如后席座椅的结构中。在这种情况的车辆中,包含汽车、飞机、船舶、电车、公共汽车、卡车等使车辆乘员乘坐而移动的各种车辆。

Claims (5)

1.一种车辆座椅,装载于车辆上,其特征在于,
包括:形成座椅骨架的座椅框架中,在座垫下方的左侧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左侧侧面框架;在座垫下方的右侧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右侧侧面框架;以及在座垫下方连接所述左侧侧面框架与所述右侧侧面框架的托架;
座椅底板,在所述座垫下方,靠近所述托架上方或后方地配置在所述左侧侧面框架与所述右侧侧面框架之间,并具有气囊模块收容部;
气囊模块,具有气囊和气体发生器,被收容到所述气囊模块收容部中,并且被设定为:在发生事故时,通过供给由所述气体发生器工作而产生的气囊膨胀用气体,使所述气囊从座垫下方向上方展开膨胀,以抵抗处于就座于车辆座椅上的状态的车辆乘员向车辆前方的移动;
工作信号传送部,包括长形的电线束和在所述气体发生器一侧连接所述电线束的被连接部,在发生事故时向所述气体发生器传送工作信号;以及
开口部,以开口状设置在所述座椅底板各部位中的所述气囊模块收容部上,插入所述工作信号传送部,并且允许所述工作信号传送部靠近所述托架并向座椅底板外延伸。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座椅,其特征在于,
所述开口部,在将所述气囊模块收容到所述气囊模块收容部中的收容状态下,形成以贯穿状设置在被覆盖的该气囊模块收容部的覆盖壁面上的通孔。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座椅,其特征在于,
所述气囊模块上设有收容所述气体发生器的保持器和连接固定所述座椅底板与所述托架的连接固定部件;
在通过该连接固定部件而相互贴紧的所述保持器、所述座椅底板以及所述托架的壁面上设置所述开口部。
4.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
包括: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座椅;和
约束就座于所述车辆座椅上的车辆乘员的安全带;
在就座于所述车辆座椅上的车辆乘员佩戴了所述安全带的安全带佩戴状态下,利用搭载在所述车辆座椅上的所述气囊模块阻止该车辆乘员随着发生事故时该车辆乘员腰部向前移动而要沿着座椅面钻过所述安全带的动作。
5.一种气囊模块,设置在下述车辆座椅中,所述车辆座椅包括:形成座椅骨架的座椅框架中,在座垫下方的左侧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左侧侧面框架;在座垫下方的右侧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右侧侧面框架;在座垫下方连接所述左侧侧面框架与所述右侧侧面框架的托架;以及座椅底板,在所述座垫下方,靠近所述托架上方或后方地配置在所述左侧侧面框架与所述右侧侧面框架之间,并具有气囊模块收容部;
所述气囊模块具有气囊和气体发生器,被收容到所述气囊模块收容部中,并且被设定为在发生事故时所述气囊从座垫下方向上方展开膨胀,以抵抗处于就座于车辆座椅上的状态的车辆乘员向车辆前方的移动;其特征在于,
设有工作信号传送部,包括长形的电线束和在所述气体发生器一侧连接所述电线束的被连接部,在发生事故时向所述气体发生器传送工作信号,并且被插入到以开口状设置在所述座椅底板各部位中的所述气囊模块收容部上的开口部中,从而靠近所述托架并向座椅底板外延伸。
CN2007100844081A 2006-03-15 2007-03-02 车辆座椅、车辆、气囊模块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03710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6071162 2006-03-15
JP2006071162A JP4878878B2 (ja) 2006-03-15 2006-03-15 車両シート、車両
JP2006-071162 2006-03-15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037104A true CN101037104A (zh) 2007-09-19
CN101037104B CN101037104B (zh) 2011-06-08

Family

ID=3822643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7100844081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037104B (zh) 2006-03-15 2007-03-02 车辆座椅、车辆、气囊模块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7611195B2 (zh)
EP (1) EP1834846B1 (zh)
JP (1) JP4878878B2 (zh)
CN (1) CN101037104B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987573A (zh) * 2011-12-20 2014-08-13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用座椅
CN106232435A (zh) * 2014-04-22 2016-12-14 Tk控股公司 用于气囊模块的安装装置
CN106515651A (zh) * 2015-09-09 2017-03-22 现代摩比斯株式会社 膝盖气囊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CN111867892A (zh) * 2018-03-13 2020-10-30 提爱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侧边安全气囊装置
CN111936350A (zh) * 2018-04-05 2020-11-13 提爱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车辆座椅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7118687A (ja) * 2005-10-26 2007-05-17 Takata Corp 乗員拘束装置
JP4951986B2 (ja) * 2006-02-03 2012-06-13 タカタ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及びエアバッグ装置
US20100089894A1 (en) * 2008-10-14 2010-04-15 Simon Nicholas Richmond Heating Apparatus
JP4752942B2 (ja) * 2009-04-02 2011-08-17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コラム付けニーエアバッグ装置
US8746732B1 (en) * 2013-03-15 2014-06-10 Autoliv Asp, Inc. Airbag assembly load distributing structure
JP2016026958A (ja) * 2015-11-16 2016-02-18 テイ・エス テック株式会社 乗物用シート
US10604259B2 (en) 2016-01-20 2020-03-31 Amsafe, Inc. Occupant restraint systems having extending restraints, and associated systems and methods
JP2018024315A (ja) * 2016-08-09 2018-02-15 テイ・エス テック株式会社 乗物用シート
JP7189412B2 (ja) * 2018-03-13 2022-12-14 テイ・エス テック株式会社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CN109572730B (zh) * 2019-01-29 2024-04-19 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轨道客车座椅侧墙安装结构

Family Cites Families (2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725711B2 (ja) * 1989-09-26 1998-03-11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自動等化器
JPH05229378A (ja) 1992-02-20 1993-09-07 Toyota Motor Corp 車両用シート
US5516189A (en) * 1994-11-14 1996-05-14 Ligeras; Achilles P. Portable heated seat
JP3424421B2 (ja) * 1996-02-02 2003-07-07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とその折り畳み方法
JP3285129B2 (ja) * 1997-01-31 2002-05-27 ジョンソン コントロールズ オートモーティブ 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車両用シート
JPH11129854A (ja) * 1997-10-30 1999-05-18 Ts Tec Kk サイドエアーバッグ装置を備える車輌用シート
US6543803B1 (en) * 1999-07-16 2003-04-08 Ts Tech Co., Ltd. Air bag apparatus
FR2799708B1 (fr) * 1999-09-24 2001-12-07 Livbag Snc Structure metallique gonflable a chargement pyrotechnique integre
GB2357466B (en) * 1999-12-21 2003-04-02 Autoliv Dev Improvements in or relating to a vehicle seat
JP2001247010A (ja) * 1999-12-28 2001-09-11 Takata Corp 乗員保護装置
JP4239387B2 (ja) * 2000-09-06 2009-03-18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車両用シート
US6682141B2 (en) * 2001-09-14 2004-01-27 The Boeing Company Seat assembly having a seat repositioning device and an associated method
JP2004009798A (ja) * 2002-06-04 2004-01-15 Takata Corp 乗員保護装置
JP4238675B2 (ja) * 2003-08-26 2009-03-18 タカタ株式会社 乗員保護装置
US20060017266A1 (en) * 2003-09-30 2006-01-26 Takata Corporation Passenger protecting device
JP4466464B2 (ja) 2004-08-04 2010-05-26 タカタ株式会社 乗員保護装置
US20050067209A1 (en) * 2003-09-30 2005-03-31 Takata Corporation Passenger protecting device
JP2006199271A (ja) * 2004-12-24 2006-08-03 Tkj Kk 乗員拘束装置
JP2006240606A (ja) * 2005-02-04 2006-09-14 Takata Corp 乗員保護装置
US20070132214A1 (en) * 2005-12-01 2007-06-14 Toyoda Gosei Co., Ltd. Passenger protection device

Cited B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987573A (zh) * 2011-12-20 2014-08-13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用座椅
CN103987573B (zh) * 2011-12-20 2015-10-21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用座椅
CN106232435A (zh) * 2014-04-22 2016-12-14 Tk控股公司 用于气囊模块的安装装置
CN106515651A (zh) * 2015-09-09 2017-03-22 现代摩比斯株式会社 膝盖气囊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US10308204B2 (en) 2015-09-09 2019-06-04 Hyundai Mobis Co., Ltd. Knee air bag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CN106515651B (zh) * 2015-09-09 2019-07-09 现代摩比斯株式会社 膝盖气囊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CN111867892A (zh) * 2018-03-13 2020-10-30 提爱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侧边安全气囊装置
CN111867892B (zh) * 2018-03-13 2023-01-17 提爱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侧边安全气囊装置
CN111936350A (zh) * 2018-04-05 2020-11-13 提爱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车辆座椅
CN111936350B (zh) * 2018-04-05 2022-10-28 提爱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车辆座椅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7611195B2 (en) 2009-11-03
EP1834846A3 (en) 2008-12-10
US20070216140A1 (en) 2007-09-20
EP1834846A2 (en) 2007-09-19
JP2007245889A (ja) 2007-09-27
EP1834846B1 (en) 2013-05-08
JP4878878B2 (ja) 2012-02-15
CN101037104B (zh) 2011-06-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037104A (zh) 车辆座椅、车辆、气囊模块
CN101028809A (zh) 车辆座椅、车辆、气囊模块
CN101049816A (zh) 车辆座椅、车辆、气囊模块
RU2710440C2 (ru) Сиденье транспортного средства, включающее в себя подушку безопасности
US20200238943A1 (en) Passenger protection device for front passenger seat
CN1185123C (zh) 乘员约束保护系统
CN101049815A (zh) 车辆座椅、车辆、气囊模块
CN1944114A (zh) 气囊以及气囊装置
CN101049817A (zh) 车辆座椅、车辆、气囊模块
US7926840B1 (en) Airbag device for vehicles
CN1944117A (zh) 气囊装置
CN101049818A (zh) 车辆座椅、车辆、气囊模块
CN1880129A (zh) 车辆安全气囊系统
CN1689875A (zh) 气囊装置
US20050275247A1 (en) Mounting structure for cockpit module and related method
CN1689884A (zh) 转向装置
CN101028810A (zh) 车辆座椅、车辆、气囊模块
CN1769124A (zh) 车身框架结构
CN1715091A (zh) 车体结构
JP6090185B2 (ja) 車両用補機の取付構造
US20230101843A1 (en) Vehicle-body structure that lowers the front floor height while preventing submarine phenomenon
CN1803496A (zh) 行人等的保护装置及其气囊
JP6997640B2 (ja) 車両
CN1944112A (zh) 汽车侧式安全气囊导板
JP2015067121A (ja) 電気駆動機器を備える車両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80615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Patentee after: Joyson Safety Systems Japan Co.,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Patentee before: Takata Corp.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10608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