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007555B - 摩托车用气囊装置、摩托车 - Google Patents
摩托车用气囊装置、摩托车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1007555B CN101007555B CN2007100072809A CN200710007280A CN101007555B CN 101007555 B CN101007555 B CN 101007555B CN 2007100072809 A CN2007100072809 A CN 2007100072809A CN 200710007280 A CN200710007280 A CN 200710007280A CN 101007555 B CN101007555 B CN 101007555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ir bag
- occupant
- expand
- ribbon
- motor bik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27/00—Safety equipment
- B62J27/20—Airba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otorcycles or the like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021/0065—Type of vehicles
- B60R2021/0088—Cycles, e.g. motorcycle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3—Inflatable members
- B60R21/231—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 B60R21/233—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individual compartments; comprising two or more bag-like members, one within the other
- B60R2021/23316—Inner seams, e.g. creating separate compartments or used as tethering mea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ir Bag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摩托车用气囊装置和摩托车,并提供一种在装载于摩托车上的摩托车用气囊装置中,可以有效地提高气囊对乘员的约束性的技术。装载于自动二轮车(100)上的气囊装置(120),在车辆发生前方碰撞时的气囊展开膨胀初期,利用将气囊连接固定到摩托车上的织带来限制气囊向乘员头部方向展开膨胀。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装载于摩托车上的摩托车用气囊装置的构筑技术。
背景技术
以往,通过在摩托车上安装气囊装置来约束乘员的各种技术是公知的。例如公知有下述技术:在自动二轮车中,当发生前方碰撞时,收容于安装在车体框架上的壳体内的气囊借助膨胀气体而展开膨胀,由此约束乘员(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在该技术中,虽然提示了可以确保较宽的气囊约束区域的可能性,但是在安装于像摩托车这样的乘员周围为开放结构的车辆上的气囊装置中,对于在车辆发生前方碰撞时,通过使气囊以所希望的形式展开膨胀而提高对乘员的约束性的要求较高。
专利文献1:特开2002-137777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装载于摩托车上的摩托车用气囊装置中,可以有效地提高气囊对乘员的约束性的技术。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构成各个技术方案所述的发明。上述各个技术方案所记载的发明,典型的为,可以适用于装载在各种摩托车上的气囊装置的结构。另外,在本说明书中,作为车辆的典型示例的“摩托车”,广泛地包括跨骑式车辆、即乘员横跨座椅而就座的类型的车辆。
本发明的第一发明解决上述问题的本发明的第一发明是一种摩托车用气囊装置,具有:安装在摩托车上的收容壳体;气囊,收容在所述收容壳体内,并且可以通过在该收容壳体上方形成的开口而进行展开膨胀;充气机,收容在所述收容壳体内,产生气囊膨胀用气体;气体供给部,向所述气囊供给由所述充气机产生的气囊膨胀用气体;以及长形的织带,为了将所述气囊连接固定到所述摩托车上,所述织带的一端固定在所述摩托车上,所述织带的另一端缝合在所述气囊上,并且,所述织带配置在所述气囊的上方并覆盖在所述气囊的乘员头部约束部位上;在所述摩托车发生前方碰撞时,由所述充气机产生的气囊膨胀用气体通过所述气体供给部向所述气囊供给,从而使该气囊通过所述收容壳体的壳体开口向收容壳体外突出,并在乘员约束区域展开膨胀;所述织带,在所述气囊的展开膨胀初期,位于该气囊的上方,从而限制向乘员头部方向的展开膨胀;由此,所述气囊形成如下结构:乘员胸部约束部位先向乘员胸部方向展开膨胀,利用该乘员胸部约束部位挤压乘员胸部而扶起乘员的上体,之后乘员头部约束部位向乘员头部方向展开膨胀,利用该乘员头部约束部位约束乘员头部。
该气囊装置是安装在摩托车上的气囊装置,其至少包括收容壳体、气囊、充气机、气体供给部和织带。
本发明的收容壳体,构成安装于摩托车上的收容壳体。本发明的气囊,被收容到收容壳体内,并可通过在该收容壳体的上方形成的壳体开口而进行展开膨胀。本发明的充气机,被收容在收容壳体内,并具有可以产生气囊膨胀用气体的功能。
本发明的气体供给部,具有向所述气囊供给由充气机所产生的气囊膨胀用气体的功能。本发明的织带,为了将气囊连接固定到摩托车上,构成一端固定在摩托车上并且另一端缝合在所述气囊上的长形部件。
在这种结构的摩托车用气囊装置中,当摩托车发生前方碰撞时,通过气体供给部向气囊供给由充气机产生的气囊膨胀用气体,从而使该气囊通过收容壳体的壳体开口向收容壳体突出并向乘员约束区域展开膨胀。另外,这里所说的“前方碰撞”,广泛地包括摩托车在其前侧与处于行驶状态或静止状态的碰撞对象物,例如其他车辆、行人、障碍物等发生膨胀的形式。而且,这里所说的“乘员约束区域”被规定为下述空间:当乘员由于前方碰撞时的动能而要向摩托车前方移动时,用于约束在该乘员的前方移动方向上延伸并要向摩托车前方飞出的该乘员的空间。
但是,在装载于摩托车的这种气囊装置中,优选气囊除了简单地在乘员前侧的乘员约束区域展开膨胀以外,还根据情况以适当形式展开膨胀。具体而言,在摩托车发生前方碰撞时,对于处于前倾姿势的乘员,当气囊先向头部方向展开膨胀时,假设乘员头部受到向与乘员移动方向相向的方向进行动作的气囊的负荷。
因此,本发明的织带,将气囊连接固定到摩托车上,并且,在该气囊的展开膨胀初期,通过处于该气囊上方来限制气囊向乘员头部方向展开膨胀。由此,气囊的乘员胸部约束部位先向乘员胸部方向展开膨胀,利用该乘员胸部约束部位挤压乘员胸部而扶起乘员上身,然后乘员头部约束部位向乘员头部方向展开膨胀,并利用该乘员头部约束部位约束乘员头部。这样一来,在气囊展开膨胀初期,可以降低气囊作用于乘员头部的负荷。
在第一发明所述的气囊装置的这种结构中,在摩托车发生前方碰撞时的气囊展开膨胀初期,通过采用限制气囊向乘员头部方向展开膨胀的织带,可以提高气囊对乘员的约束性。在本发明中,特别是提供了下述一种采用将气囊连接固定到摩托车上的织带作为限制该气囊向乘员头部方向展开膨胀的装置的合理结构。
本发明的第二发明
解决上述问题的本发明的第二发明是如下所述的摩托车。该摩托车搭载有下述气囊装置:当摩托车发生前方碰撞时,通过使气囊向乘员约束区域展开膨胀而约束乘员,其中,采用第一发明所述的摩托车用气囊装置作为该气囊装置。
因此,根据第二发明,可以提供一种装载有可以提高气囊对乘员的约束性的气囊装置。
发明效果
如上所述,采用本发明,在下述摩托车用气囊装置中,当摩托车发生前方碰撞时,通过向气囊供给气囊膨胀用气体,使该气囊在乘员前侧的乘员约束区域展开膨胀,从而约束乘员,特别是在车辆发生前方碰撞时的气囊展开膨胀初期,利用将气囊连接固定到摩托车上的织带来限制气囊向乘员头部方向展开膨胀,由此可以提高气囊对乘员的约束性。
附图说明
图1是从侧面观察本发明的“摩托车”的一个实施方式涉及的自动二轮车100时的图,表示在该自动二轮车100的车辆上装载气囊装置120后的状态。
图2是表示从车辆上方观察图1中的自动二轮车100时的状态的图。
图3是表示沿着图2中的自动二轮车的A-A线的剖面结构的图。
图4是图2的气囊装置120中将气囊121收容到保持器125内之前的俯视图。
图5是表示在本实施方式的气囊装置120中气囊121的展开膨胀初期状态的图。
图6是表示在本实施方式的气囊装置120中气囊121的展开膨胀初期状态的图。
图7是表不从车辆侧方观察本实施方式的气囊121处于展开膨胀中期状态的自动二轮车100时的图。
图8是表示从车辆侧方观察本实施方式的气囊121处于展开膨胀中期状态的自动二轮车100时的图。
图9是表示从车辆侧方观察本实施方式的气囊121处于展开膨胀中期状态的自动二轮车100时的图。
图10是表示从车辆侧方观察本实施方式的气囊121处于展开膨胀完毕状态的自动二轮车100时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首先,利用图1和图2说明自动二轮车100的整体结构。在这里,图1是从侧面观察本发明的“摩托车”的一个实施方式涉及的自动二轮车100时的图,表示在该自动二轮车100的车辆上装载气囊装置120后的状态。图2是表示从车辆上方观察图1中的自动二轮车100时的状态的图。另外,本实施方式中的自动二轮车100,相当于本发明中的“带气囊装置的摩托车”或“摩托车”的一个示例。
如图1和图2所示,自动二轮车100以由发动机或主框架等构成的车体构成部101、乘员可以横跨就座的座椅103、手柄104、前轮111以及后轮112等为主体,构成所谓旅游型的摩托车。
在自动二轮车100的车体构成部101的上方,就座于座椅103上的乘员的前方区域,被规定为自动二轮车100发生前方碰撞时的乘员约束区域150。在本实施方式中,“前方碰撞”广泛地包括自动二轮车100与前侧的各种碰撞对象物(为了便于说明,虽未特别图示,例如摩托车、除摩托车以外的各种车辆、行人、障碍物、导轨等碰撞对象物)发生碰撞的形式。而且,本实施方式中的“乘员约束区域150”,是与本发明中的“乘员约束区域”对应的区域,被规定为下述空间:当就座于座椅103上的乘员由于前方碰撞时的动能而要向车辆前方移动时,用于约束在该乘员的前方移动方向线上延伸并向车辆前方飞出的该乘员的空间。
在车体构成部101中的车辆前侧的前部102上,设置了前大灯、各种仪表类、开关类、挡风玻璃等。在该前部102与座椅103之间的区域,在车体构成部件105的前方设置了燃料箱106,在该燃料箱的前方设置了气囊装置(也称为气囊模块)120。而且,在燃料箱106的两侧,设置了作为气囊装置120的构成部件之一的覆盖左右一对织带140、140的织带罩107、107。在气囊装置120不工作的通常状态下,各织带140在各织带罩107与车体构成部件105之间的收容空间内延伸,由于被各织带罩107覆盖,因而从外部看不见或不易看见。关于该织带140的详细情况,在下文对气囊装置120的结构进行说明时再详细描述。
在这里,参照图3和图4详细说明本实施方式的气囊装置120的结构。在图3中表示沿着图2中的自动二轮车100的A-A线的剖面结构,在图4中表示在图2中的气囊装置120中收容到保持器125之前的气囊121的俯视图。另外,该气囊装置120,与就座于座椅103上的乘员的乘员约束区域(图1中的乘员约束区域150)相对地配置。该气囊装置120对应于本发明中的“气囊装置”。
如图3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气囊装置120,以气囊121、充气机124、保持器125、模块罩130、织带140、140为主体构成。在图3中,图中右侧表示车辆后方,图中左侧表示车辆前方。
在气囊121上,如图4所示,形成与各织带140的一端141缝合的缝合部141a。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气囊121的各部位中、用于约束乘员头部的乘员头部约束部位(后述的“乘员头部约束部位122a”)上设有该缝合部141a,因此各织带140覆盖在乘员约束部位上。该气囊121,由与汽车用的气囊布相同的材料形成袋状,使与各织带140缝合的缝合部141a朝上地以规定折叠形式折叠后收容到保持125中。在图3中,以箭头10表示该气囊121在车辆发生碰撞时的突出(展开)方向。该气囊121对应于本发明中的“气囊”。
各织带140,构成长形的连接固定体,其一端141被缝合在气囊121上,并且另一端连接在车体侧的固定件(图1和图2中的固定件108)上。上述织带140、140,并列设置在气囊装置120与车体之间的两个部位上,并沿前后方向延伸,从而将气囊121连接固定到自动二轮车100的车体一侧。由此,可以确保气囊121展开时的展开动作的稳定性,并且可以利用织带140、140确保展开膨胀后的气囊121对乘员进行约束时的约束稳定性。尤其是,通过采用左右一对织带140、140,可以使气囊121左右保持良好平衡地展开膨胀,从而提高约束乘员时的稳定性。上述织带140、140,例如由与汽车用的安全带相同的织带材料(利用树脂纤维类加工成带状的材料)或与气囊布相同的材料形成带状。除了带状,还可以使各织带140形成绳状。此外,安装在气囊121上的织带140,还可以根据需要适当采用一根或多根。
充气机124,构成下述装置:当发生车辆碰撞时,为了使处于折叠状态的气囊121从保持器125展开膨胀,产生气囊用膨胀气体,并且将该气囊膨胀用气体供给到气囊121的内部。该充气机124,可以收容到袋状的气囊121中,并直接将所产生的气囊用膨胀气体供给到气囊121内;或者也可以经由气体供给通路而连接到气囊121上,通过气体供给通路将所产生的气囊用膨胀气体间接地供给到气囊121内。该充气机124,相当于本发明中的“气体供给装置”。
保持器125,形成用于收容以上述折叠形式折叠的所述气囊121和充气机124的有底箱状的壳体。具体而言,该保持器125,至少具有用于收容气囊121的气囊收容部125a和用于收容充气机124的充气机收容部(凹陷部)125b。在该保持器125上形成的气囊开口125c,构成允许气囊121展开膨胀的开口部分。在气囊121的收容状态下,在该保持器125的外形内,将各织带140配置在气囊开口125c的开口平面上。该保持器125相当于本发明中的“收容壳体”,该气囊开口125c相当于本发明中的“壳体开口”。
模块罩130,构成通过从上方覆盖保持器125的气囊开口125c来覆盖处于收容状态的气囊121的部件,至少具有顶板部131和立设部132。该模块罩130,典型的为,通过采用树脂材料的模具成型。该模块罩130的顶板部131,构成通过在保持器125的气囊开口125c的区域沿着开口面方向大致水平延伸而形成气囊装置120的上表面的板状部位。该模块罩130的立设部132,构成从顶板部131的下表面(内表面)在与该顶板部131和延伸面交叉的垂直方向上,沿着保持器125的保持器壁部125d(被安装部)延伸的板状部位。而且,在该立设部132的车辆后侧(乘员一侧),形成有将模块罩130的内部和外部连通的左右一对织带穿孔134、134,从而可以使织带140通过各织带穿孔134而在模块罩130的罩内部与罩外部之间延伸。该立设部132,通过固定件126而安装固定到保持器壁部125d上,从而连接模块罩130和保持器125。此外,各织带穿孔134,设置在形成于立设部132上的薄壁部分(薄弱部分)、即所谓撕裂线135上。
接着,参照图5~图10等说明上述结构的气囊装置120的动作。在这里,在图5和图6中表示了在本实施方式的气囊装置120中气囊121的展开膨胀初期的状态。图7~图9均是从车辆侧方观察本实施方式的气囊121处于展开膨胀中期状态的自动二轮车100的图,图10是从车辆侧方观察本实施方式的气囊121处于展开膨胀完毕状态的自动二轮车100的图。
自动二轮车100,当在其行进方向一侧发生碰撞事故时,乘员要向自动二轮车100的前方移动(飞出)。在本实施方式中,当检测到发生前方碰撞时,气囊装置120的充气机124工作,向气囊121内供给由该充气机124产生的膨胀气体开始。由此,在处于工作前的状态的图3所示的气囊装置120中,气囊121开始向箭头10的方向突出(展开)。于是,持续向气囊121内送入膨胀气体,从而在气囊121内从充气机124一侧依次形成膨胀部。
这时,如图5所示,在气囊装置120开始工作后不久,气囊立即借助其展开膨胀力从下面挤压模块罩130的顶板部131。模块罩130,当顶板部131受到来自气囊121的展开膨胀力时,则沿着撕裂线135开裂,以立设部132的车辆前侧为铰链向车辆前方展开,以解除保持器125的气囊开125c的覆盖状态。由此,允许气囊121的展开膨胀动作,该气囊121通过保持器125的气囊开口125c向保持器125的外部突出。而且,随着气囊121开始展开膨胀动作,在缝合于该气囊121上的各织带140上通过一端141开始产生拉伸负荷。由此,各织带140,向上方推开织带罩107,解除该织带罩107的覆盖状态。
如图6所示,该气囊121,在摩托车发生前方碰撞时的展开膨胀初期,该气囊121各部位中的乘员侧气囊部122,在包括车辆前侧气囊部123在内的其他气囊部位之前展开膨胀。利用展开膨胀后的乘员侧气囊部122迅速地约束乘员R。
但是,在安装到摩托车上的这种气囊装置120中,优选该气囊121(乘员侧气囊部122)除了简单地在乘员R前侧的乘员约束区域150展开膨胀以外,还根据情况以适当形式展开膨胀。具体而言,当摩托车发生前方碰撞时,相对于处于前倾姿势的乘员,当气囊121先向头部方向展开膨胀时,假设乘员头部受到向与乘员移动方向相向的方向进行动作的气囊121的负荷。
其中,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不是使气囊121简单地在乘员约束区域展开膨胀,而是提出了通过考虑向乘员头部和乘员胸部展开膨胀的顺序来进一步提高乘员约束性的技术方案。具体而言,当图6所示的气囊121进一步展开膨胀时,配置在该气囊121的上方并覆盖在乘员头部约束部位122a上的织带140、140限制该气囊121的展开膨胀动作,从而控制该展开膨胀动作。这里所说的织带140、140相当于本发明中的“织带”。
根据这种结构,如图7所示,利用织带140、140限制乘员侧气囊部122中的乘员头部约束部位122a向乘员头部方向展开膨胀,由此使乘员胸部约束部位122b先向乘员胸部方向展开膨胀之后,使乘员头部约束部位122a向乘员头部方向展开膨胀。这里所说的“乘员头部约束部位122a”构成主要约束乘员R的头部或脸部的区域,而且“乘员胸部约束部位122b”构成主要约束乘员R的胸部的区域。在乘员胸部约束部位122b先向乘员胸部方向展开膨胀的状态下,该乘员胸部约束部位122b,柔软地挡住并向车辆后方挤压处于前倾姿势的乘员R的胸部,从而扶起该乘员R的上身。而且,在该状态下,由于利用织带140、140限制乘员头部约束部位122a向乘员头部方向展开膨胀,所以可以降低由向与乘员R的移动方向相向的方向进行动作的乘员头部约束部位122a作用于乘员R的头部上的负荷。
之后,图7所示的气囊121,利用织带140、140对乘员头部约束部位122a的限制作用,使车辆前侧气囊部123一边展开膨胀一边向车辆前方(例如图7中的空白箭头的方向)突出,经过图8所示的展开膨胀状态,使车辆前侧气囊部123向上方(例如图8中的空白箭头的方向)突出。向上方突出后的该车辆前侧气囊部123,如图9所示,形成蔓延到乘员R的前侧的状态。这样一来,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乘员胸部约束部位122b先向乘员胸部方向展开膨胀之后,乘员头部约束部位122a才向乘员头部方向展开膨胀,所以可以用气囊121柔软地挡住乘员R,并提高该气囊121对乘员的约束性能。
而且,通过使整个气囊121向车辆前后方向(例如图9中的空白箭头的方向)突出,如图10所示,形成使气囊121完全展开膨胀后的展开膨胀完毕状态。在该展开膨胀完毕状态下,膨胀后的气囊121,充溢乘员R的前方形成的乘员约束区域150,由此,可以利用膨胀后的该气囊121来约束由于车辆膨胀时的动能而要向前方移动方向移动的乘员R。
另外,在该展开膨胀完毕状态下,各织带140,在气囊121与固定件108之间,形成大致沿直线状延伸的伸长状态,可以利用各织带140的张力限制气囊121朝向车辆上方或车辆前方的动作。而且,展开膨胀完毕的气囊121,其车辆前侧与前部102抵接,其两侧与手柄104抵接。由此,可以利用展开膨胀完毕的气囊121稳定地约束乘员R。
如上所述,根据上述实施方式,织带140、140,通过限制气囊121向乘员头部方向展开膨胀,使该气囊121的各个部位中的乘员胸部约束部位122b先向乘员胸部方向展开膨胀以后,使乘员头部约束部位122a向乘员头部方向展开膨胀,所以可以降低乘员头部约束部位122a作用于乘员R的头部的负荷。在本实施方式中,特别是提供了一种采用将气囊121固定到摩托车上的织带140、140作为限制该气囊121向乘员头部方向展开膨胀的装置的合理结构。
其他实施方式
另外,本发明不仅限于上述实施方式,还可以考虑进行各种应用或变形。例如,还可以实施应用了上述实施方式的下述各个实施方式。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然记载了所谓旅游型的自动二轮车100,但是本发明也可以适用于手柄与座椅之间具有允许乘员脚部横向移动的空间的踏板型等其他种类的摩托车、除自动二轮车100以外的其他摩托车。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然记载了将气囊装置120配置在燃料箱106的前方的情况,只要在车辆发生碰撞时可以使气囊121向所需区域展开膨胀即可,可以适当改变气囊装置120在车辆内的配置位置。例如,还可以将气囊装置120适当配置在比图1所示位置靠后或靠下的位置上。
Claims (2)
1.一种摩托车用气囊装置,具有:
安装在摩托车上的收容壳体;
气囊,收容在所述收容壳体内,并且可以通过在该收容壳体上方形成的开口而进行展开膨胀;
充气机,收容在所述收容壳体内,产生气囊膨胀用气体;
气体供给部,向所述气囊供给由所述充气机产生的气囊膨胀用气体;以及
长形的织带,为了将所述气囊连接固定到所述摩托车上,所述织带的一端固定在所述摩托车上,所述织带的另一端缝合在所述气囊上,并且,所述织带配置在所述气囊的上方并覆盖在所述气囊的乘员头部约束部位上;
在所述摩托车发生前方碰撞时,由所述充气机产生的气囊膨胀用气体通过所述气体供给部向所述气囊供给,从而使该气囊通过所述收容壳体的壳体开口向收容壳体外突出,并在乘员约束区域展开膨胀;
所述织带,在所述气囊的展开膨胀初期,位于该气囊的上方,从而限制向乘员头部方向的展开膨胀;
由此,所述气囊形成如下结构:乘员胸部约束部位先向乘员胸部方向展开膨胀,利用该乘员胸部约束部位挤压乘员胸部而扶起乘员的上体,之后乘员头部约束部位向乘员头部方向展开膨胀,利用该乘员头部约束部位约束乘员头部。
2.一种摩托车,装载有下述气囊装置:在摩托车发生前方碰撞时,气囊在乘员约束区域展开膨胀,从而约束乘员;其特征在于,
采用权利要求1所述的摩托车用气囊装置作为所述气囊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6016838A JP4679376B2 (ja) | 2006-01-25 | 2006-01-25 | オートバイ用エアバッグ装置、オートバイ |
JP2006-016838 | 2006-01-25 | ||
JP2006016838 | 2006-01-25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007555A CN101007555A (zh) | 2007-08-01 |
CN101007555B true CN101007555B (zh) | 2012-06-06 |
Family
ID=3796377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07100072809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007555B (zh) | 2006-01-25 | 2007-01-25 | 摩托车用气囊装置、摩托车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7686328B2 (zh) |
EP (1) | EP1813517B1 (zh) |
JP (1) | JP4679376B2 (zh) |
CN (1) | CN101007555B (zh) |
DE (1) | DE602007010044D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4822778B2 (ja) * | 2005-09-07 | 2011-11-24 | タカタ株式会社 | エアバッグ装置、エアバッグ装置付オートバイ |
JP4789202B2 (ja) * | 2006-09-29 | 2011-10-12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自動二輪車のエアバッグ装置 |
JP4900235B2 (ja) * | 2007-12-28 | 2012-03-21 |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 自動二輪車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
JP5061893B2 (ja) * | 2007-12-28 | 2012-10-31 |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 自動二輪車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
JP2011000962A (ja) * | 2009-06-18 | 2011-01-06 | Honda Motor Co Ltd | 鞍乗型車両のエアバッグ装置 |
JP5383412B2 (ja) * | 2009-09-30 | 2014-01-08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鞍乗り型車両のエアバッグ装置 |
DE102013216711A1 (de) * | 2013-08-22 | 2015-02-26 | Robert Bosch Gmbh | Verfahren zum Aktivieren einer Personenschutzvorrichtung für ein Kraftrad und Personenschutzsystem |
MX2017005275A (es) * | 2014-10-22 | 2018-01-09 | Quadro Vehicles S A | Dispositivo de enganche-desenganche del cable activador de bolsas de aire para vehiculos de dos o mas ruedas. |
JP6540504B2 (ja) * | 2015-12-28 | 2019-07-10 |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 バイク用エアバッグ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496911A (zh) * | 2002-10-17 | 2004-05-19 | 高田株式会社 | 气囊装置、设有气囊装置的摩托车和气囊装置的制造方法 |
CN1537752A (zh) * | 2003-04-16 | 2004-10-20 | ������������ʽ���� | 气囊装置以及搭载气囊装置的摩托车 |
US20050040628A1 (en) * | 2003-08-22 | 2005-02-24 | Takata Corporation | Airbag apparatus, motorbike with airbag apparatus |
DE102004016364A1 (de) * | 2004-03-31 | 2005-11-24 | 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Ag | Airbaganordnung für ein Motorrad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3592447B2 (ja) * | 1996-07-25 | 2004-11-24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自動二輪車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
JP4465855B2 (ja) | 2000-11-01 | 2010-05-26 |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 鞍乗型車両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
JP2002137780A (ja) | 2000-11-02 | 2002-05-14 | Yamaha Motor Co Ltd | 自動二輪車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
JP4633910B2 (ja) * | 2000-11-02 | 2011-02-16 |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 自動二輪車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
JP3807258B2 (ja) | 2001-06-27 | 2006-08-09 |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 鞍乗型車両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
JP4310115B2 (ja) * | 2002-03-06 | 2009-08-05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エアバッグ装置付きスクータ型自動二輪車 |
JP2003327183A (ja) * | 2002-05-15 | 2003-11-19 | Takata Corp | オートバイ用エアバッグ装置、オートバイ用エアバッグ装置の製造方法およびエアバッグ装置付オートバイ |
JP4639128B2 (ja) | 2005-09-07 | 2011-02-23 | タカタ株式会社 | エアバッグ装置、エアバッグ装置付オートバイ |
JP4679320B2 (ja) | 2005-09-26 | 2011-04-27 | タカタ株式会社 | エアバッグ装置、エアバッグ装置付オートバイ |
JP4684077B2 (ja) | 2005-10-17 | 2011-05-18 | タカタ株式会社 | エアバッグ装置、エアバッグ装置付オートバイ |
-
2006
- 2006-01-25 JP JP2006016838A patent/JP4679376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7
- 2007-01-15 DE DE602007010044T patent/DE602007010044D1/de active Active
- 2007-01-15 EP EP07000702A patent/EP1813517B1/en not_active Ceased
- 2007-01-24 US US11/626,748 patent/US7686328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7-01-25 CN CN2007100072809A patent/CN101007555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496911A (zh) * | 2002-10-17 | 2004-05-19 | 高田株式会社 | 气囊装置、设有气囊装置的摩托车和气囊装置的制造方法 |
CN1537752A (zh) * | 2003-04-16 | 2004-10-20 | ������������ʽ���� | 气囊装置以及搭载气囊装置的摩托车 |
US20050040628A1 (en) * | 2003-08-22 | 2005-02-24 | Takata Corporation | Airbag apparatus, motorbike with airbag apparatus |
DE102004016364A1 (de) * | 2004-03-31 | 2005-11-24 | 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Ag | Airbaganordnung für ein Motorrad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EP1813517B1 (en) | 2010-10-27 |
CN101007555A (zh) | 2007-08-01 |
JP4679376B2 (ja) | 2011-04-27 |
JP2007196817A (ja) | 2007-08-09 |
DE602007010044D1 (de) | 2010-12-09 |
US7686328B2 (en) | 2010-03-30 |
EP1813517A1 (en) | 2007-08-01 |
US20070170704A1 (en) | 2007-07-2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007555B (zh) | 摩托车用气囊装置、摩托车 | |
CN101007554B (zh) | 气囊装置和带气囊装置的摩托车 | |
CN101007556B (zh) | 气囊装置和带气囊装置的摩托车 | |
JP2007216733A (ja) | 車両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 |
EP1405772B1 (en) | Air bag device | |
CN100396540C (zh) | 气囊装置和附带气囊装置的摩托车 | |
JP2023068221A (ja) | 車両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 |
CN1951730A (zh) | 气囊装置、带气囊装置的摩托车 | |
KR101033788B1 (ko) | 차량 운전석의 에어백쿠션 및 그 폴딩방법 | |
KR20080083626A (ko) | 안전장치 | |
CN101549723A (zh) | 气囊装置及带气囊装置的摩托车 | |
CN100354160C (zh) | 气囊装置和带气囊装置的摩托车 | |
JP2008080869A (ja) | 歩行者保護エアバッグ装置 | |
KR101453417B1 (ko) | 에어백 | |
JP4513724B2 (ja) | 運転席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 |
KR20080043553A (ko) | 자동차용 니 에어백 모듈 | |
CN212950498U (zh) | 一种适用于主驾乘员保护的顶置式安全气囊 | |
KR100656759B1 (ko) | 오픈 카의 안전장치 | |
JP5140477B2 (ja) | エアバッグ装置、エアバッグ装置付オートバイ | |
JP2014091498A (ja) | エアバッグ | |
KR20240071135A (ko) | 차량용 루프 에어백장치 | |
JP5140479B2 (ja) | エアバッグ装置、エアバッグ装置付オートバイ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TR01 |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 ||
TR01 |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80613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Japan Patentee after: Japan Co., 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Japan Patentee before: Takata Corporation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20606 Termination date: 202101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