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549723A - 气囊装置及带气囊装置的摩托车 - Google Patents

气囊装置及带气囊装置的摩托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549723A
CN101549723A CNA2009100063866A CN200910006386A CN101549723A CN 101549723 A CN101549723 A CN 101549723A CN A2009100063866 A CNA2009100063866 A CN A2009100063866A CN 200910006386 A CN200910006386 A CN 200910006386A CN 101549723 A CN101549723 A CN 10154972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bag
retainer
charging blower
edge
airbag apparatu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910006386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辻本庆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akata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akat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akata Corp filed Critical Takata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154972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54972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0Arrangements for storing inflatable members in their non-use or deflated condition;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air bag modules or components
    • B60R21/217Inflation fluid source retainers, e.g. reaction canisters; Connection of bags, covers, diffusers or inflation fluid sources therewith or togethe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27/00Safety equipment
    • B62J27/20Airba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otorcycles or the lik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021/0065Type of vehicles
    • B60R2021/0088Cycles, e.g. motorcycl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29/00Metal working
    • Y10T29/49Method of mechanical manufacture
    • Y10T29/49826Assembling or join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ir Bag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气囊装置及带气囊装置的摩托车,尤其是对于搭载于以乘员露出在车辆外部的状态下的车辆操作作为常态的车辆中的气囊装置,提供一种能够在气囊与充气机的组装部位有效提高对气体及残渣的密封性的技术。本发明的气囊装置搭载于以乘员露出在车辆外部的状态下的车辆操作作为常态的机动两轮车中,其如下构成:在将充气机及气囊组装到保持器中的组装状态下,在保持器开口区域,从气囊的内侧依次重叠地配置充气机插入开口的充气机插入开口边缘部、充气机凸缘的凸缘边缘部和保持器开口的保持器开口边缘部,并且充气机插入开口边缘部、凸缘边缘部和保持器开口边缘部由插入设置到共同贯通它们的贯通孔中的紧固固定元件相互紧固固定。

Description

气囊装置及带气囊装置的摩托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搭载于以乘员露出在车辆外部的状态下的车辆操作作为常态的车辆中的气囊装置的构筑技术。
背景技术
以往,公知的是通过在摩托车中安装气囊装置而约束乘员的各种技术。例如下述技术是公知的:在机动两轮车中,当发生前方碰撞时,收纳于壳体内的气囊借助膨胀气体进行展开膨胀,由此约束乘员,其中,上述壳体安装在车体框架上(例如参见专利文献1)。
另外,在这种摩托车中,可以设想出气囊装置本身曝露于容易受到发动机等的振动的影响的严酷条件下,并且在这种结构中,该振动会引起介于气囊与充气机的安装部位的部件、例如保持器等部件的变形,在这种情况下,在气囊与充气机的组装部位,对气体及残渣的密封性有可能降低。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2-137777号公报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是鉴于以上情况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对于搭载于以乘员露出在车辆外部的状态下的车辆操作作为常态的车辆中的气囊装置,提供一种能够有效提高对于气囊与充气机的组装部位的气囊内的气体及残渣的密封性的技术。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构成了各技术方案的发明。各技术方案记载的发明典型地适用于搭载于以乘员露出在车辆外部的状态下的车辆操作作为常态的各种车辆中的气囊装置的构成。另外,在本说明书中,以乘员露出在车辆外部的状态下的车辆操作作为常态的车辆,以摩托车和小型摩托车等机动两轮车为首,广泛地包括:具有三个以上行驶轮、且乘员跨乘就座的车辆(例如用于送货等的三轮摩托车、不良路面行驶用的三轮或四轮货车式摩托车)、动力雪橇等借助雪橇或履带进行行驶且乘员跨乘就座的车辆、没有车顶或车顶可以敞开的车辆(敞篷汽车、活顶轿车或敞篷轿车)等。
本发明的气囊装置搭载于以乘员露出在车辆外部的状态下的车辆操作作为常态的车辆中,至少包括气囊、充气机及保持器。
气囊构成在发生车辆事故时向乘员约束区域展开膨胀的袋状的气囊或气袋。该气囊被以预定的折叠方式收纳于保持器中。这里所说的“乘员约束区域”广泛地包括发生事故时被约束的乘员的乘员前方、乘员侧方、乘员上方、乘员下方等与该乘员连接的乘员周边区域。而且,这里所说的“预定的折叠方式”典型地包括:以折皱状折叠的折皱状折叠、以卷状卷绕的卷折、机械折叠等中的一种状态或组合多种的折叠方式等。
充气机至少包括充气机主体、充气机凸缘及气体喷射口。充气机主体构成产生气囊膨胀用气体的圆柱状主体部分。该充气机主体典型地形成收纳点火器(点火装置)、点火剂、气体发生剂、过滤器等的结构。充气机凸缘构成在充气机主体的周壁部分立设的凸缘部分。气体喷射口构成经由气囊中的充气机插入开口而插入设置在气囊内的气体喷射部分。即,通过将充气机主体插入充气机插入开口中而将气体喷射口插入设置到气囊内。
保持器收纳气囊及充气机,并且具有插入设置充气机主体的保持器开口。这里所说的“收纳”广泛地包括作为被收纳体的气囊及充气机各自的全部或一部分的形态。
另外,在这种车辆中,可以设想出气囊装置本身曝露于容易受到发动机等的振动的影响的严酷条件下,因而在这种结构中该振动会引起介于气囊与充气机的安装部位的部件、例如保持器等部件的变形,在这种情况下,气囊与充气机的组装部位的对气体及残渣的密封性有可能降低。
因此,在该气囊装置中,形成如下结构:在将充气机及气囊组装到保持器中的组装状态下,在保持器开口区域,从气囊的内侧依次重叠地配置充气机插入开口的充气机插入开口边缘部、充气机凸缘的凸缘边缘部和保持器开口的保持器开口边缘部,并且充气机插入开口边缘部、凸缘边缘部和保持器开口边缘部由插入设置到共同贯通它们的贯通孔中的紧固固定元件相互紧固固定。由此,在组装状态下,充气机插入开口边缘部和凸缘边缘部相互覆盖的第1覆盖面以及凸缘边缘部和保持器开口边缘部相互覆盖的第2覆盖面以直列式介于气囊中的、插入设置气体喷射口的气囊内区域与保持器外区域之间。换言之,在连接气囊内区域和保持器外区域之间的路径上,存在至少能够进行两阶段密封的覆盖面的区域。这里所说的“气囊内区域”被规定为,气囊的内部空间的、气囊中插入设置充气机的气体喷射口的区域。这里所说的“保持器外区域”被规定为:将收纳气囊的一侧作为保持器内区域时、除该保持器内区域以外的区域。此外,关于紧固固定元件,可以适当采用利用螺栓螺母的紧固结构、利用铆钉的紧固结构等。
根据本发明的气囊装置的这种结构,即使在容易受到发动机等的振动的影响而使保持器产生变形的情况下,也可以通过以直列状介于气囊内区域与保持器外区域之间的第一覆盖面及第二覆盖面确保密封性,因而可以有效地防止气囊内的气体及残渣(燃渣)流出到保持器外区域。另外,在本发明中,以直列状介于气囊内区域与保持器外区域之间的第一覆盖面及第二覆盖面可以构成分别配置在相互分离的两个区域的覆盖面,或者也可以通过对单个覆盖面进行划分而相互连接地形成。此外,在本发明中,除了在气囊内区域与保持器外区域之间存在第一覆盖面及第二覆盖面之外,也可以以直列状存在于其他覆盖面区域。
在本发明的又一形态的气囊装置中,优选上述紧固固定元件采用气囊环、螺栓轴及螺母构成。气囊环构成在将充气机及气囊组装到保持器上的状态下从气囊的内侧覆盖在充气机插入开口边缘部上的部件。螺栓轴构成从气囊环经由贯通孔向保持器外区域延伸的长轴状的螺栓部分。螺母构成能够从保持器开口边缘部的外侧与螺栓轴卡合的螺母部分。根据这种结构,提供了一种气囊装置,在提高对气囊与充气机的组装部位的气囊内的气体及残渣的密封性的结构中,采用了利用螺栓、螺母的紧固结构。
在本发明的又一形态的气囊装置中,上述保持器配置在车辆的各部位中、用于贮存发动机驱动用燃料的燃料贮存部的周边区域。这里所说的“燃料贮存部”,以集中贮存大部分燃料的燃料箱为首,广泛地包括:与燃料箱相对的流入侧的流通路径、与燃料箱相对的流通侧的流通路径或配置在上述各流通路径上的各种设备类。而且,这里所说的“燃料贮存部的周边区域”广泛地包括靠近燃料贮存部的上部、侧部、前部、后部或与之连接的区域。根据这种结构,在将保持器配置在燃料贮存部的周边区域的气囊装置中,可以防止气囊内的气体或残渣流出到保持器外区域而对贮存在燃料贮存部中的燃料造成不良影响。
本发明的带气囊装置的摩托车,搭载有下述气囊装置,该气囊装置以乘员露出在车辆外部的状态下的车辆操作作为常态,在车辆发生前方碰撞时向气囊供给气囊膨胀用气体,从而使该气囊在乘员前方的乘员约束区域展开膨胀以约束乘员。这里所说的“前方碰撞”广泛地包括:摩托车在其前方侧与行走状态或静止状态的碰撞对象物、例如其他车辆、行人、障碍物等发生膨胀的形态。此外,这里所说的“乘员约束区域”被定义为:当乘员因前方碰撞时的动能而要向摩托车前方移动时,在该乘员的前方移动方向上延伸,以约束要向摩托车前方射出的该乘员的空间。
发明效果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在搭载于以乘员露出在车辆外部的状态下的车辆操作作为常态的车辆中的气囊装置,能够在气囊与充气机的组装部位有效提高对气体及残渣的密封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车辆”或“摩托车”的一个实施方式中的机动两轮车100的侧视图,表示在该机动两轮车100的车辆中搭载有气囊装置110的状态。
图2是表示图1中的气囊装置110的剖面结构的图。
图3是表示图2中的A区域的分解状态的局部放大图。
图4是表示图2中的A区域的组装状态的局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首先,利用图1说明机动两轮车100的整体结构。在这里,图1是本发明的“车辆”或“带气囊装置的摩托车”的一个实施方式中的机动两轮车100的侧视图,表示在该机动两轮车100的车辆中搭载有气囊装置110的状态。
如图1所示,机动两轮车100为以乘员R露出在车辆外部的状态下的车辆操作作为常态的车辆,构成所谓旅行类型的摩托车,其主体包括:由发动机或主框架等构成的车体构成部101、乘员能够横跨就座的座椅103、手把104、前轮106、后轮107、发动机109等。
机动两轮车100的车体构成部101上方的、就座于座椅103上的乘员的前方区域被规定为用于在机动两轮车100发生前方碰撞时适当约束乘员R的乘员约束区域140。这里所说的乘员约束区域140相当于本发明的“乘员约束区域”。在本实施方式中,“前方碰撞”广泛地包括:机动两轮车100与其前方侧的各种碰撞对象物(为了简便,未特别图示,例如其他的机动两轮车、除机动两轮车以外的各种车辆、自行车、行人、障碍物、导轨等碰撞对象物)发生膨胀的形态。此外,本实施方式中的“乘员约束区域140”被定义为:当就座于座椅103上的乘员R因前方碰撞时的动能而要向车辆前方移动时,在该乘员的前方移动方向线上延伸,以约束要向车辆前方射出的该乘员的空间。
在车体构成部101中的车辆前方侧的前部102上,设有前照灯、各种仪表类、开关类、挡风玻璃等。在该前部102与座椅103之间的区域搭载燃料箱105及气囊装置(也称为气囊模块)110。燃料箱105作为贮存发动机109的驱动用燃料的燃料箱。气囊装置110配置在该燃料箱105的车辆上方(或燃料箱105的供油口的车辆后方),由在发生车辆事故时向乘员约束区域140展开膨胀的气囊(后述的气囊121)构成约束乘员的装置。该气囊装置110对应于本发明中的“气囊装置”。
关于上述气囊装置110的具体构成,参照图2~图4。其中,在图2中表示图1中的气囊装置110的剖面结构,图3是表示图2中的A区域的分解状态的局部放大图,图4是表示图2中的A区域的组装状态的局部放大图。
如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气囊装置110的主体包括:气囊121、保持器111、充气机113、连接器115、线束116、织带117及模块罩120等。
气囊121采用与汽车用气囊布相同材料的基布,通过将多块基布相互缝合而形成立体袋状。该气囊121被以预定的折叠方式折叠后收纳于有底箱状的保持器111中。这里所说的“预定的折叠方式”典型地包括:以折皱状折叠的折皱状折叠、以卷状卷绕的卷折、机械折叠等中的一种方式或组合多种方式的折叠方式等。优选该气囊121被配置成在折叠状态下其与织带117之间的缝合部117a朝上,即该缝合部117a被配置成朝向保持器111的气囊开口111c一侧。该气囊开口111c构成容许在有底箱状的保持器111的上部向气囊121的保持器111外进行展开动作或突出动作的开口部分。由此,收纳于保持器111中的气囊121经由保持器111的气囊开口111c向保持器111外展开或突出时,气囊121的展开动作或突出动作不易受到织带117的妨碍。这里所说的气囊121相当于本发明的“气囊”。
织带117构成长条形的连接固定体,其一端部缝合在气囊121上,而其另一端部连接在车体侧的固定件(省略图示)上。该织带117具有将气囊121连接固定到机动两轮车100的车体侧的作用。由此,可以使气囊121展开膨胀时的变化状态稳定,且可以通过织带117确保展开膨胀后的气囊121约束乘员R时的约束稳定性。该织带117可以根据需要由一根或多根织带构成。而且,典型地,织带117可以采用与汽车用安全带相同的织带材料(利用树脂纤维丝加工成带状而成的)或与气囊布相同的材料加工成带状或绳状而形成。此外,在确保利用气囊121本身约束乘员R时的约束稳定性的结构中,也可以省略将气囊121连接固定到车体侧的该织带117。
模块罩120构成通过从上方覆盖保持器111的气囊开口111c而覆盖收纳状态下的折叠后的气囊121的部件,其至少具有顶板部120a和立设部120b。该模块罩120典型地是采用树脂材料通过模具成形而形成。模块罩120的顶板部120a构成通过在保持器111的气囊开口111c的区域大致水平地向开口面方向延伸而规定气囊装置110的上表面的板状部位。而且,虽然未特别图示,但是在该顶板部120a上,形成了在受到来自气囊121的展开膨胀力时开裂的作为预定开裂线的撕裂线。该模块罩120的立设部120b构成从顶板部120a的下表面(背面)在与该顶板部120a的延伸面交叉的垂直方向上沿着保持器111的立设壁面延伸的板状部位。此外,在该立设部120b的车辆后方侧(乘员侧)形成有将模块罩120的内部与外部连通的织带穿孔120c,使得织带117可以经由该织带穿孔120c在模块罩120的罩内部与罩外部之间延伸。该立设部120b通过固定件(省略图示)固定在保持器111的丽舍壁面上,从而将模块罩120与保持器111连接起来。
充气机113至少具有下述功能:在车辆发生碰撞时,产生气囊膨胀用气体,以使折叠状态的气囊121从保持器111中展开膨胀。在本实施方式中,该充气机113为所谓的圆盘型充气机,其具有圆柱状、圆筒状或圆盘状的充气机主体113a和在充气机主体113a的周壁部分立设的充气机凸缘113b,在本实施方式中,两个圆盘型充气机被组装入保持器111内,并沿着车宽方向相互并排设置。在本结构中,采用下述组装方式:以充气机113的充气机凸缘113b的下表面覆盖在保持器111的内侧的预定面上的方式、将充气机113整体组装入保持器111的内部。这里所说的充气机主体113a及充气机凸缘113b分别相当于本发明中的“充气机主体”和“充气机凸缘”。
在充气机113上设置气囊膨胀用气体从充气机主体113a流出的气体喷射口113c,并且该气体喷射口113c配置在气囊121内,形成所产生的膨胀用气体直接供给到气囊121内的结构。这里所说的充气机113和气体喷射口113c分别相当于本发明的“充气机”和“气体喷射口”。
虽然未特别图示,但是在该充气机113的充气机主体113a中收纳有点火器(点火装置)、点火剂、气体发生剂、过滤器等。该点火器(点火装置)在充气机113的壳体底部的连接器115处与长条形的线束116电连接。该线束116与车辆侧的控制部(省略图示)连接。在这种结构中,当检测到车辆碰撞时,来自车辆侧的控制部的控制信号通过线束116被传递给充气机113的点火器(点火装置),以产生气囊膨胀用气体。另外,可以根据需要配置一个或三个以上圆盘型充气机。
保持器111构成收纳以上述的折叠方式折叠后的气囊121及充气机113的壳体。这里所说的保持器111相当于本发明中的“保持器”。在本实施方式中,该保持器111配置在包含燃料箱105的燃料贮存部的周边区域。这里所说的燃料箱105构成本发明的“燃料贮存部”。即,该“燃料贮存部”,以集中贮存大部分燃料的燃料箱105为首,广泛地包括:与燃料箱105相对的流入侧的流通路径、与燃料箱105相对的流通侧的流通路径或配置在上述各流通路径上的各种设备类。收纳在保持器111中的气囊121及充气机113通过紧固固定元件123被安装固定到保持器111上。这里所说的紧固固定元件123相当于本发明中的“紧固固定元件”。
如图3所示,该保持器111具有保持器开口边缘部111a,在该保持器开口边缘部111a上设有插入设置充气机主体113a的保持器开口112。而且,在该保持器开口边缘部111a上设有有助于紧固固定或组装保持器111的贯通孔111b。这里所说的保持器开口边缘部111a及保持器开口112分别相当于本发明中的“保持器开口边缘部”和“保持器开口”。
而且,如图3所示,在充气机113中,在充气机凸缘113b的凸缘边缘部114上设有有助于紧固固定或组装充气机113的贯通孔114a。这里所说的凸缘边缘部114相当于本发明中的“凸缘边缘部”。
如图3所示,气囊121具有充气机插入开口边缘部121a,在该充气机插入开口边缘部121a上设有用于将充气机113的气体喷射口113c插入设置到气囊121内的充气机插入开口122。而且,在该充气机插入开口边缘部121a上设有有助于紧固固定或安装气囊121的贯通孔121b。这里所说的充气机插入开口边缘部121a及充气机插入开口122分别相当于本发明中的“充气机插入开口边缘部”和“充气机插入开口”。
用于紧固固定或组装上述结构的保持器111、充气机113及气囊121的紧固固定元件123包括:在该组装状态下从气囊121的内侧覆盖在气囊121的充气机插入开口边缘部121a的气囊环124、从该气囊环124延伸的长轴状的螺栓轴125、能够与该螺栓轴125卡合的螺母126。该紧固固定元件123的螺栓轴125能够插入到由气囊121的贯通孔121b、充气机凸缘113b的贯通孔114a和保持器111的贯通孔111b构成的共同的贯通孔中。这里所说的气囊环124、螺栓轴125及螺母126分别相当于本发明中的“气囊环”、“螺栓轴”和“螺母”。
另一方面,如图4所示,在将充气机113及气囊121组装到保持器111上的状态下,在保持器开口112的区域,从气囊121的内侧依次重叠地配置充气机插入开口122的充气机插入开口边缘部121a、充气机凸缘113b的凸缘边缘部114和保持器开口112的保持器开口边缘部111a,并且充气机插入开口边缘部121a、凸缘边缘部114和保持器开口边缘部111a由插入设置到共同贯通它们的贯通孔中的紧固固定元件123相互紧固固定。这里所说的共同的贯通孔是由气囊121的贯通孔121b、充气机凸缘113b的贯通孔114a和保持器111的贯通孔111b构成的共同的贯通孔,相当于本发明中的“贯通孔”。
在这种结构中,在上述组装状态下,第1覆盖面127以及第2覆盖面128以直列状介于气囊内区域130和保持器外区域131之间。的区域。上述两个第1覆盖面127以及第2覆盖面128构成分别配置在相互分离的两个区域上的覆盖面。气囊内区域130被规定为气囊121的内部空间中的、气囊121中插入设置充气机113的气体喷射口113c的区域。而且,保持器外区域121被规定为将收纳气囊121的一侧作为保持器内区域时的除该保持器内区域以外的区域。另一方面,第一覆盖面127为气囊121的充气机插入开口边缘部121a与充气机凸缘113b的凸缘边缘部114相互覆盖的覆盖面,第二覆盖面128为充气机凸缘113b的凸缘边缘部114和保持器111的保持器开口边缘部111a相互覆盖的覆盖面。
另外,如图1所示,关于上述结构的气囊装置110,可以设想出气囊装置110本身曝露于容易受到发动机109等的振动的影响的严酷条件下,因而在这种结构中该振动会引起介于气囊121与充气机113的安装部位的部件、例如保持器111等部件的变形,在这种情况下,在组装部位处对气囊121内的气体及残渣的密封性有可能降低。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采用下述结构:在组装状态下,第一覆盖面127及第二覆盖面128以直列状介于气囊内区域130与保持器外区域131之间。换言之,在连接气囊内区域130和保持器外区域131之间的路径上,存在至少能够进行两阶段密封的覆盖面的区域。根据这种结构,即使在容易受到发动机109等的振动的影响而使保持器111产生了变形的情况下,也可以至少通过以直列状介于气囊内区域130与保持器外区域131之间的第一覆盖面127及第二覆盖面128确保密封性,因而可以有效地防止气囊121内的气体及残渣流出到保持器外区域131。
上述结构的机动两轮车100,在其行进方向侧发生碰撞事故时,乘员要向机动两轮车100的前方移动(射出)。在本实施方式中,当检测到前方碰撞,来自车辆侧的控制部的控制信号通过线束116被传递给气囊装置110的充气机113时,该充气机113工作,开始向气囊121内供给由该充气机113产生的气囊膨胀用气体。由此,例如,在处于工作前的状态的图2中的气囊装置110中,开始向箭头10的方向进行气囊121的展开动作或突出动作。于是,从充气机113的气体喷射口113c向气囊121内持续送入气囊膨胀用气体,由此从气囊121的内侧依次形成膨胀部。
在气囊装置110刚开始工作后,气囊121通过其展开膨胀力从下方按压模块罩120的顶板部120a。模块罩120如下进行动作:顶板部120a在受到来自气囊121的展开膨胀力时沿着作为预定开裂线的撕裂线(省略图示)开裂,并以立设部120b的车辆前方侧为铰链向车辆前方展开,以解除保持器111的气囊开口111c的覆盖状态。由此,容许气囊121的展开膨胀动作,该气囊121经由保持器111的气囊开口111c向保持器111的外部展开或突出。另外,也可以形成下述结构:关于顶板部120a中的撕裂线的形状及位置、模块罩120展开时的铰链形成部位等,可以根据需要变更。例如,在顶板部120a的各部位中、车辆前后方向上的中央区域设置撕裂线,顶板部120a在沿着该撕裂线车辆向车辆前方展开的部位和向车辆后方展开的部位开裂。
当气囊121开始进行展开膨胀动作,缝合在该气囊121的织带117上经由一端部开始被施加拉伸载荷,经由织带117辅助该气囊121在所需位置的展开膨胀动作。当形成气囊121完全展开膨胀的展开膨胀结束状态时,膨胀的气囊121充溢形成于乘员R的前方的乘员约束区域(图1中的乘员约束区域140),由此可以由膨胀的该气囊121约束因车辆碰撞时的动能而要向前方移动方向移动的乘员R。
如上所述,根据上述实施方式,可以提供一种气囊装置110,能够有效提高在气囊121与充气机113的组装部位对气囊121内的气体及残渣的密封性。而且,根据上述实施方式,可以提供一种机动两轮车100,其搭载有能够有效提高对气囊121内的气体及残渣的密封性的气囊110。
其他实施方式
另外,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可以进行各种应用及变形。例如,还可以实施应用了上述实施方式的下述各方式。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记载了第一覆盖面127及第二覆盖面128相互分离且以直列状介于气囊内区域130与保持器外区域131之间的情况,但是在本发明中,相当于第一覆盖面及第二覆盖面的各区域也可以通过对单个覆盖面进行划分而相互连接地形成。而且,在本发明中,除了在气囊内区域与保持器外区域之间存在第一覆盖面及第二覆盖面之外,也可以以直列状存在于其他覆盖面区域。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记载了采用利用螺栓、螺母的紧固结构的情况,但是在本发明中也可以采用利用铆钉的紧固结构等其他紧固结构。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记载了旅行类型的机动两轮车100,但是本发明也适用于在手把与座椅之间具有容许乘员腿部横向移动的空间的小型摩托车等其他种类的摩托车、没有车顶或车顶可以敞开的车辆(敞篷汽车、活顶轿车或敞篷轿车)。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记载了将气囊装置110配置在燃料箱105的车辆上方(或燃料箱105的供油口的车辆后方)的情况,但是在车辆发生碰撞时,只要气囊121能够向所需的区域展开膨胀即可,可以适当变更车体中的气囊装置110的配置部位。例如,也可以将气囊装置110配置在比图1所示位置向车辆后方或车辆前方偏移的位置上。

Claims (4)

1.一种气囊装置,搭载于以乘员露出在车辆外部的状态下的车辆操作作为常态的车辆中,其特征在于,
所述气囊装置包括:发生车辆事故时在乘员约束区域展开膨胀的袋状的气囊;
充气机,其具有用于产生气囊膨胀用气体的圆柱状的充气机主体、在所述充气机主体的周壁部分立起设置的充气机凸缘以及经由所述气囊中的充气机插入开口而插入设置在气囊内的气体喷射口,并且经由插入设置在气囊内的所述气体喷射口将由所述充气机主体产生的气囊膨胀用气体供给到所述气囊;以及
保持器,其收纳所述气囊及充气机,并且具有插入设置所述充气机主体的保持器开口;
所述气囊装置如下构成:在将所述充气机及气囊组装到所述保持器中的组装状态下,在保持器开口区域,从所述气囊的内侧依次重叠地配置所述充气机插入开口的充气机插入开口边缘部、所述充气机凸缘的凸缘边缘部和所述保持器开口的保持器开口边缘部,并且所述充气机插入开口边缘部、所述凸缘边缘部和所述保持器开口边缘部由插入设置到共同贯通所述充气机插入开口边缘部、所述凸缘边缘部和所述保持器开口边缘部的贯通孔中的紧固固定元件相互紧固固定;由此,在所述组装状态下,所述充气机插入开口边缘部和所述凸缘边缘部相互覆盖的第1覆盖面以及所述凸缘边缘部和所述保持器开口边缘部相互覆盖的第2覆盖面以直列式介于所述气囊中的、插入设置所述气体喷射口的气囊内区域与保持器外区域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紧固固定元件包括:在所述组装状态下从所述气囊的内侧覆盖在所述充气机插入开口边缘部上的气囊环、从所述气囊环经由所述贯通孔向所述保持器外区域延伸的长轴状的螺栓轴以及能够从所述保持器开口边缘部的外侧与所述螺栓轴卡合的螺母。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保持器配置在所述车辆的各部位中、用于贮存发动机驱动用燃料的燃料贮存部的周边区域。
4.一种带气囊装置的摩托车,搭载有下述气囊装置,该气囊装置以乘员露出在车辆外部的状态下的车辆操作作为常态,在车辆发生前方碰撞时向气囊供给气囊膨胀用气体,从而使该气囊在乘员前方的乘员约束区域展开膨胀以约束乘员,其特征在于,
采用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气囊装置作为所述气囊装置。
CNA2009100063866A 2008-04-02 2009-02-16 气囊装置及带气囊装置的摩托车 Pending CN101549723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8096610 2008-04-02
JP2008096610A JP5048571B2 (ja) 2008-04-02 2008-04-02 エアバッグ装置、エアバッグ装置付オートバイ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549723A true CN101549723A (zh) 2009-10-07

Family

ID=4084857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A2009100063866A Pending CN101549723A (zh) 2008-04-02 2009-02-16 气囊装置及带气囊装置的摩托车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090250910A1 (zh)
EP (1) EP2106974A1 (zh)
JP (1) JP5048571B2 (zh)
CN (1) CN101549723A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431335A (zh) * 2013-07-31 2016-03-23 高田株式会社 充气机的安装结构及气囊装置
CN111391951A (zh) * 2020-04-09 2020-07-10 杭州负瑞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减少电动车轮胎受损的脚踏板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934744B2 (en) * 2007-12-27 2011-05-03 Honda Motor Co., Ltd. Saddle-ride type vehicle
JP6039884B2 (ja) * 2011-03-30 2016-12-07 タカタ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2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176400A (en) * 1991-07-09 1993-01-05 Textron Inc. Air bag mounting system
US5193846A (en) * 1991-09-30 1993-03-16 Morton International, Inc. Air bag clamping device
JPH05139236A (ja) * 1991-11-25 1993-06-08 Toyoda Gosei Co Ltd エアバツグ装置のパツド
US5518266A (en) * 1994-10-20 1996-05-21 Trw Inc. Vehicle safety apparatus including inflatable restraint
US5897133A (en) * 1995-09-11 1999-04-27 Trw Inc. Steering wheel with integral air bag cover
US5692771A (en) * 1996-03-12 1997-12-02 Trw Inc. Vehicle occupant protection apparatus
JP3685873B2 (ja) * 1996-06-19 2005-08-24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JP3592447B2 (ja) * 1996-07-25 2004-11-24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US5678850A (en) * 1996-08-09 1997-10-21 Morton International, Inc. Cover mounting arrangement for airbag module
US5860672A (en) * 1996-11-25 1999-01-19 Morton International, Inc. Airbag baffle mount
US5836608A (en) * 1996-12-11 1998-11-17 Morton International, Inc. Airbag deflection mount
US6017054A (en) * 1997-10-07 2000-01-25 Trw Inc. Vehicle occupant protection apparatus
US6612609B1 (en) * 2000-10-17 2003-09-02 Trw Vehicle Safety Systems Inc. Inflatable air bag with inner bag and outer bag
JP4465855B2 (ja) 2000-11-01 2010-05-26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鞍乗型車両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US6695343B1 (en) * 2000-11-20 2004-02-24 Trw Vehicle Safety Systems Inc. Snap-in air bag module
US6702318B2 (en) * 2001-04-11 2004-03-09 Autoliv Asp, Inc. Vehicle occupant restraint module with disk inflator
JP4129136B2 (ja) * 2002-03-01 2008-08-06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
JP4121112B2 (ja) * 2002-03-27 2008-07-23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装置
JP4282065B2 (ja) * 2003-05-19 2009-06-17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装置
JP4636935B2 (ja) * 2005-05-09 2011-02-23 タカタ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装置、エアバッグ装置付鞍乗り型車両
JP4639129B2 (ja) * 2005-09-07 2011-02-23 タカタ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装置、エアバッグ装置付オートバイ
JP4683388B2 (ja) * 2005-09-07 2011-05-18 タカタ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装置、エアバッグ装置付オートバイ
US7578516B2 (en) * 2005-09-09 2009-08-25 Honda Motor Co., Ltd. Air bag support belt storing structure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431335A (zh) * 2013-07-31 2016-03-23 高田株式会社 充气机的安装结构及气囊装置
CN105431335B (zh) * 2013-07-31 2017-10-24 高田株式会社 充气机的安装结构及气囊装置
CN111391951A (zh) * 2020-04-09 2020-07-10 杭州负瑞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减少电动车轮胎受损的脚踏板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5048571B2 (ja) 2012-10-17
US20090250910A1 (en) 2009-10-08
EP2106974A1 (en) 2009-10-07
JP2009248652A (ja) 2009-10-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175338B2 (ja) エアバッグ装置
CN101007554B (zh) 气囊装置和带气囊装置的摩托车
JP2007196795A (ja) 車両用フー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CN101007555B (zh) 摩托车用气囊装置、摩托车
CN101842272A (zh) 行人保护用气囊装置
US7614657B2 (en) Airbag apparatus and motorcycle having the same
CN101253072A (zh) 气囊以及气囊装置
US7780189B2 (en) Airbag apparatus and motorcycle having the same
JP4684077B2 (ja) エアバッグ装置、エアバッグ装置付オートバイ
US7566070B2 (en) Airbag system and motorcycle with airbag system
JP4639129B2 (ja) エアバッグ装置、エアバッグ装置付オートバイ
CN102555974A (zh) 车辆的乘员保护装置
JP4308586B2 (ja) エアバッグ装置、エアバッグ装置付オートバイ
CN101549723A (zh) 气囊装置及带气囊装置的摩托车
US7837222B2 (en) Airbag apparatus and motorcycle having the same
CN100354160C (zh) 气囊装置和带气囊装置的摩托车
CN100402365C (zh) 手把盖、摩托车
JP3501741B2 (ja) 自動車用乗員保護装置の配設構造
JP3234564B2 (ja) 頭部保護エアバッグ装置の組付方法
JP5140477B2 (ja) エアバッグ装置、エアバッグ装置付オートバイ
JP5140479B2 (ja) エアバッグ装置、エアバッグ装置付オートバイ
JP5140478B2 (ja) エアバッグ装置、エアバッグ装置付オートバイ、エアバッグ、エアバッグの製造方法
KR20060033823A (ko) 차량의 커튼 에어백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09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