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000922A - 发光装置和电子机器 - Google Patents

发光装置和电子机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000922A
CN101000922A CNA2007100021012A CN200710002101A CN101000922A CN 101000922 A CN101000922 A CN 101000922A CN A2007100021012 A CNA2007100021012 A CN A2007100021012A CN 200710002101 A CN200710002101 A CN 200710002101A CN 101000922 A CN101000922 A CN 10100092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layer
emitting component
emitting
reflec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710002101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洼田岳彦
神田荣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iko Eps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eiko Eps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eiko Epson Corp filed Critical Seiko Eps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100092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00092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10OLED displays
    • H10K59/12Active-matrix OLED [AMOLED] display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33/00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 H05B33/12Light sources with substantially two-dimensional radiating surfaces
    • H05B33/22Light sources with substantially two-dimensional radiating surfaces characterised by the chemical or physical composition or the arrangement of auxiliary dielectric or reflective layer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0/85Arrangements for extracting light from the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9/875Arrangements for extracting light from the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2102/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relating to the organic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 H10K2102/301Details of OLEDs
    • H10K2102/302Details of OLEDs of OLED structures
    • H10K2102/3023Direction of light emission
    • H10K2102/3026Top emission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10OLED displays
    • H10K59/12Active-matrix OLED [AMOLED] displays
    • H10K59/122Pixel-defining structures or layers, e.g. bank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3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ulticolour light emission
    • H10K59/38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ulticolour light emission comprising colour filters or colour changing media [CCM]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防止目视识别各象素内的品质偏差,并且提高放出到外部的光束的指向性的发光装置。本发明的发光装置(10)具备:基板(12);配置在基板(12)的多个发光元件(30);遮光层(52),其与基板(12)对置,并且与基板(12)之间配置有发光元件(30);和隔壁(40),其由绝缘材料形成,配置在基板(12),区划发光元件(30)。在隔壁(40),形成有划定发光元件(30)的发光区域的开口部分(40a),在遮光层(52),形成有使从发光元件(30)发出的光透过的光透过部(52a)。光透过部(52a),与开口部分(40a)重叠,并且比开口部分(40a)窄。

Description

发光装置和电子机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使用了如有机发光二极管元件那样发出按照电流量的大小的光的发光元件的发光装置和具有该发光装置的电子机器。
背景技术
作为发光元件的一种公知由电场激励而自发光的电子发光(EL)元件。采用了EL元件的发光装置中,在基板上以矩阵状配置多个象素电路,并且在各象素电路中设有EL元件。EL元件具有夹在阳极与阴极之间的发光层。也有空穴注入层或者其他层配置在阳极和阴极之间的情况。
在这种发光装置中,如专利文献1中所记载那样,例如有向基板的相反侧放出从EL元件发出的光的上部发射(top emission)类型。此外,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与基板对置的作为黑矩阵(black matrix)的遮光层。在遮光层形成有光透过部,并且从EL元件发出的光通过该光透过部而被放出。在该光透过部配置有滤色镜(color filter)。此外,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由绝缘材料形成、并且为了划定发光元件而配置在基板上的隔壁,其中形成在隔壁的开口部分划定发光元件的发光区域。即在隔壁的开口部分中,如果象素电极与发光层或者空穴注入层接触,并且在该象素电极和对置电极之间电流流过,则配置在该开口部分中的发光层发光。
专利文献1中所公开的遮光层的光透过部比隔壁的开口部分宽。认为这是为了尽量向外部多放出在相当于隔壁的开口部分的发光元件的发光区域所得到的光束。在这种结构中从外部可目视识别的光束由隔壁的开口部分来规定。
发光装置的发光层和空穴注入层对象素电极的吸附力强,但是对隔壁的吸附力弱。从而,有在隔壁的开口部分内发光层或者空穴注入层的膜厚变得不均匀,或者隔壁附近的发光层或者空穴注入层未吸附在象素电极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在一个象素内亮度和色度有偏差。具体而言,有象素之中距隔壁较近的周边部分和距隔壁较远的象素的中央部分中,亮度和色度不同的情况。并且,专利文献1中所记载的技术中,由于遮光层的光透过部比隔壁的开口部分宽,因此可目视识别一个象素内的亮度和色度的偏差。
此外,专利文献1中所记载的技术中,遮光层的光透过部比隔壁的开口部分宽,因此透过遮光层的光透过部而放出到外部的光束以很大的立体角度来发散。在将发光装置用作图像显示装置时,光束的发散给易见性带来影响,而且在将发光装置用作要求高精度的曝光装置时,光束的多余的发散给精度带来恶劣影响。
专利文献1:特开2003-288983号公报(图8)
发明内容
本发明鉴于此,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防止目视识别各象素内的品质偏差,并且提高放出到外部的光束的指向性的发光装置和具有该发光装置的电子机器。
本发明所涉及的发光装置,具备:基板;配置在所述基板的多个发光元件;遮光层,其与所述基板对置,并且与所述基板之间配置有所述发光元件;和隔壁,其由绝缘材料形成,并配置在所述基板,区划所述发光元件,在所述隔壁,形成有划定所述发光元件的发光区域的开口部分,在所述遮光层,形成有使从所述发光元件发出的光透过的光透过部,所述光透过部,与所述开口部分重叠,并且比所述开口部分窄。
根据本发明,遮光层的光透过部与划定发光元件的隔壁的开口部分重叠,并且比该开口部分窄。从而,从外部可目视识别的光束由遮光层的光透过部被规定,并且由遮光层遮掩了象素内的周边部分。即使在象素之中距隔壁较近的周边部分与距隔壁较远的象素的中央部分亮度和色度不同,由于象素内的周边部分由遮光层被遮掩,因此防止可目视识别一个象素内的亮度和色度的偏差。另外,由于遮光层的光透过部与划定发光元件的隔壁的开口部分重叠、并且比该开口部分窄,因此能够提高放出外部的光束的指向性。
如本发明在与基板对置的遮光层形成有光透过部的发光装置中,形成有向光透过部反射来自发光元件的光的反射层。该反射层也可为发光元件的电极,也可与电极不同。反射层由于反射来自发光元件的光,因此与隔壁的开口部分重叠,但是反射层被隔壁部分地覆盖的情况下,遮光层优选与反射层之中的被隔壁覆盖的部分重叠。由于由透明材料来形成隔壁的情况较多,因此可能在反射层中的被隔壁覆盖的部分所反射的光透过隔壁,向遮光层的光透过部前进。尤其,在较为明亮的场所,外光经过遮光层的光透过部进入发光装置,但是在反射层中的反射光经过光透过部放出外部时,象素的对比度降低。但是,通过遮光层与反射层之中的被隔壁40覆盖的部分重叠,能够抑制这种反射光透过光透过部而被放出。
另外,作为优选,所述发光元件具有第一电极、第二电极和配置在它们之间而通过电场发光的发光层,所述第一电极位于比所述第二电极更靠近于所述反射层的层,并且由ITO(indium tin oxide)、IZO(indium zincoxide)或者ZnO2形成,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反射层重叠,并且比所述反射层宽。ITO、IZO或者ZnO2这样的具有光透过性和导电性的氧化导电材料,能够作为发光元件的电极来利用,能够使来自发光元件的光向反射层通过,进而相反地还能够使来自反射层的光向相反方向通过。由这些氧化导电材料形成的第一电极例如通过溴化氢、碘化氢这种强酸被蚀刻而形成图案。另一方面,反射层例如由铝等金属或者其他反射性高的材料形成。由于第一电极与反射层重叠,并且比反射层宽,从而能够防止因强酸而反射层破坏。
作为优选,在所述光透过部中,将从所述发光元件发出的光的颜色变换为其他实现色,并且配置有变换后的实现色互不相同的色变换层,所述色变换层的面积因实现色而异。色变换层也可为使特定波长范围的光与其他波长范围的光相比更多地透过的滤色镜,也可为受到光而发出其他颜色的光的荧光(photoluminescent)材料。发光元件的发光能量对所有的颜色的波长不一样,并且色变换层的变换效率(从色变换层出射的光的亮度相对于入射色变换层的光的亮度之比)因实现色而异。从而,即使将相同的驱动电流赋予大小相同且结构相同的多个发光元件,用色变换层变换后的光的亮度因色变换层的种类即实现色而异。通过考虑入射色变换层的光的光谱特性、色变换层的变换效率,而由实现色来改变色变换层的面积,由此能够对各发光元件适当地设定作为亮度和面积的乘积的光度(单位:坎德拉)。通过采用这种方式取得实现色的均衡来能够提高显示质量。
本发明涉及的电子机器具备上述的发光装置。作为这种电子机器有将发光装置应用在显示装置的个人计算机、携带电话机和携带信息终端等,另外,也可将发光装置用作对利用了电子写真方式的图像印刷装置中的影像支持体(image carrier)照射光来形成潜像的打印头。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的发光装置的部分剖面图。
图2是表示图1的发光装置的制造途中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3是表示图2之后的发光装置的制造途中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4是表示图3之后的发光装置的制造途中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5是表示图4之后的发光装置的制造途中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6是表示以虚线表示了在图5状态下的遮光层的光透过部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7是表示具有本发明所涉及的发光装置的个人计算机的外观的立体图。
图8是表示具有本发明所涉及的发光装置的携带电话机的外观的立体图。
图9是表示具有本发明所涉及的发光装置的携带信息终端的外观的立体图。
图中:10-发光装置;12-基板;20-象素晶体管;28-反射层;30(30R、30G、30B)-发光元件;32-象素电极(第一电极)、36-发光功能层;38-公共电极(第二电极);40-隔壁;40a-开口部分;50-对置基板;52-遮光层;52a-光透过部;54R、54G、54B-滤色镜(色变换层)。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所涉及的各种实施方式。在这些附图中,各部分的尺寸比率与实际的尺寸适当地不同。
(发光装置)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发光装置10的部分剖面图。如图1所示,发光装置10具有例如由玻璃或者塑料形成的基板12。在基板12上形成有以氧化硅为主体的底部保护层14,并且在其上形成有多个p沟道型象素晶体管20。象素晶体管20为薄膜晶体管(TFT),其配置为矩阵状。为了分别驱动在基板12上形成的后述的发光元件30,而象素晶体管20设置为分别与发光元件30连接。即,在该发光装置10中使用了有源矩阵(active matrix)型的驱动方式。在发光装置10中设有多个发光元件30和多个象素晶体管20,但是图1中只表示三个发光元件30和三个象素晶体管20。
详细地说明象素晶体管20。在底部保护层14的上层形成有硅层201。硅层201具有漏极区域20a、沟道区域20b和源极区域20c。将栅极绝缘层16设置在底部保护层14的上层以覆盖硅层201。栅极绝缘层16例如由氧化硅形成。在栅极绝缘层16的上面与硅层201重叠的部分配置有栅极电极22。
第一层间绝缘层18形成在栅极绝缘层16的上层以覆盖栅极电极22。第一层间绝缘层18的材料采用氧化硅等。此外,漏极电极21和源极电极23经由贯通栅极绝缘层16和第一层间绝缘层18的接触孔(contact hole)与硅层201连接。一层硅层201和其附近的栅极电极22、源极电极23和漏极电极21构成一个象素晶体管20。
电路保护膜24设置在第一层间绝缘层18的上层以覆盖源极电极23和漏极电极21。电路保护膜24例如由氮化硅和/或氮氧化硅等气体透过率低的材料形成。此外,这些氮化硅和/或氮氧化硅也可为非晶质材料,也可含氢。通过电路保护膜24可防止氢从晶体管40、50和20脱离。也可将电路保护膜24在源极电极或漏极电极之下形成。
电路段差平坦化膜26设置在电路保护膜24的上层。电路段差平坦化膜26的与电路保护膜24对置的下面的凹凸比与电路保护膜24相反的上面的凹凸小。即,为了使因晶体管20等而产生的凹凸平坦化,而使用电路段差平坦化膜26。电路段差平坦化膜26的材料采用了例如丙烯酸系、聚酰亚胺系的有机高分子材料。或者,也可由氧化硅、氮氧化硅等无机材料通过蒸发形成电路段差平坦化膜26,并且通过蚀刻等使该膜上面平坦化。
电路段差平坦化膜26上形成有反射层28。反射层28由于例如由铝等金属或者其他反射性高的材料形成,并且向图中的上方反射从发光元件30发出的光,所以将该反射层28配置在发光元件30的下层的局部。此外,反射层28配置在覆盖象素晶体管20的一部分、具体而言源极电极23、栅极电极22和沟道区域20b的位置。图2是表示电路段差平坦化膜26上形成有反射层28的状态的俯视图。在电路段差平坦化膜26形成有后述的接触孔34。
如图1所示,在电路段差平坦化膜26的上层形成有例如由氧化硅或者氮氧化硅形成的电介质层29以覆盖反射层28。为了绝缘发光元件30与反射层28之间,并且如后述那样将发光元件30与反射层28之间的间隔适当设置而配置电介质层29。
以与反射层28重叠的位置在电介质层29上形成有发光元件30(30R、30G、30B)。具体而言,在电介质层29的上层形成有发光元件30的象素电极(第一电极)32。象素电极32为发光元件30的阳极,其经由贯通电路段差平坦化膜26和电路保护膜24的接触孔34与晶体管20的漏极电极21连接。作为阳极的象素电极32的优选材料为工函(work function)大的材料例如ITO、IZO或者ZnO2。象素电极32形成为与反射层28重叠,并且比反射层28宽。ITO、IZO或者ZnO2这样的具有光透过性和导电性的氧化导电材料,能够使来自发光元件30的光向反射层28通过,进而相反地还能够使来自反射层28的光向相反方向通过。由这些氧化导电材料形成的象素电极32例如通过溴化氢、碘化氢这种强酸被蚀刻而形成图案。另一方面,反射层28例如由铝等金属或者其他反射性高的材料形成。由于象素电极32与反射层28重叠,并且比反射层28宽,从而能够防止因强酸而反射层28破坏。图3是表示电介质层29上形成有象素电极32的状态的俯视图。
如图1所示,每个发光元件30是OLED(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元件即有机EL元件,具有象素电极32、公共电极(第二电极)38和配置在它们之间的发光功能层36。该实施方式中,发光元件30的每一个作为独立的象素电极具有阳极,并且阴极38横跨所有的发光元件30而形成,是所有发光元件30共有的公共电极。
发光功能层36至少具有发光层。发光层的材料为低分子的有机EL物质,利用电场发光。发光功能层36除了发光层36之外还可具备空穴注入层、空穴输送层、电子输送层、电子注入层、空穴阻挡(block)层和电子阻挡层的一部分或者全部。该发光功能层36的发光层如果通过象素晶体管20,电流从象素电极32向公共电极38流动,则发出白色的光(即包括R波长、G波长和B波长的光的光)。
公共电极38为透明的电极,来自发光元件30的光透过公共电极38而向图中上侧的方向射出。即该实施方式的发光装置10为向与基板12相反一侧放出光的上部发射类型。为了使公共电极38作为所有的发光元件30的阴极发挥作用,将公共电极38由工函低的材料形成以容易注入电子。例如为铝、钙、镁或者锂等或者它们的合金。此外,该合金优选采用工函低的材料和使该材料稳定化的材料。例如镁和银的合金是适宜的材料。在将这些金属或者合金使用于公共电极38时,为了得到光透过性而减小厚度即可。
此外,公共电极38包括:第一层,其由上述的工函低的材料构成,或者由工函低的材料和使该材料稳定化的材料构成;和第二层,其由ITO、IZO或者ZnO2这样的氧化导电材料构成,并且具备光透过性和导电性,也可将第一层设置在发光功能层一侧。
如上所述,所有的发光元件30(30R、30G、30B)的发光层虽然发出白色光,但是对各发光元件30实施了用于与其他波长的光相比加强特定波长的光的设计。发光元件30之中发光元件30R是用于获得红色输出光的发光元件,发光元件30G是用于获得绿色输出光的发光元件,发光元件30B是用于获得蓝色输出光的发光元件。发光元件30B的象素电极32具有一层象素电极层Pa,发光元件30G的象素电极32具有两层象素电极层Pa、Pb,发光元件30R的象素电极32具有三层象素电极层Pa、Pb、Pc。象素电极层Pa设置在所有的发光元件30中、且具有一样的厚度,象素电极层Pb设置在发光元件30G、30R中、且具有一样的厚度。象素电极层Pc仅设置在发光元件30R中、且具有一样的厚度。象素电极层Pa、Pb、Pc均由相同的材料即ITO、IZO或者ZnO2形成。
象素电极32、电介质层29和反射层28作用为在发光元件30的发光层所发出的光之中与其他波长的光相比加强特定波长的光的光共振体。光共振体至少具有下述作用之一:使特定波长的光的强度大于在发光层所发出时的强度的作用;和使特定波长以外的波长的光的强度小于在发光层所发出时的强度的作用。例如发光元件30R的象素电极32、电介质层29和反射层28至少具有下述作用之一:使红色波长的光的强度大于在发光层所发出的强度的作用;和使红色以外颜色的波长的光强度小于在发光层所发出的强度的作用。
为了达到该目的,象素电极层Pa的厚度(发光元件30B的象素电极32的厚度)被决定为适于在发光元件30所发出的光之中与其他波长的光相比加强蓝色波长的光。象素电极层Pa、Pb的厚度的合计(发光元件30G的象素电极32的厚度)被决定为适于在发光元件30所发出的光之中与其他波长的光相比加强绿色波长的光。象素电极层Pa、Pb、Pc的厚度的合计(发光元件30R的象素电极32的厚度)被决定为适于在发光元件30所发出的光之中与其他波长的光相比加强红色波长的光。另外,电介质层29的厚度即象素电极32和反射层28的间隔对于蓝色、绿色、红色任一波长也被决定为良好地发挥光共振体的作用。
发光元件30通过由绝缘材料形成的隔壁40被区划。隔壁40绝缘象素电极32与在其后所形成的公共电极38之间,并且绝缘多个象素电极32彼此之间。通过设置隔壁40来能够独立地控制各象素电极32,并且能够在多个发光元件分别独立流过电流。隔壁37的材料是例如丙烯酸或者聚酰亚胺等透明树脂。
隔壁40形成在电介质层29的上层。在隔壁40形成有划定发光元件30的发光区域的开口部分40a。隔壁40的各开口部分40a的全体与象素电极32重叠。即在形成发光功能层36之前的阶段通过开口部分40a露出象素电极32。开口部分40a比象素电极32窄,并且象素电极32的端部由隔壁40被部分覆盖。图4表示在电介质层29上形成有隔壁40的状态的俯视图。
反射层28由于反射来自发光元件30的发光部分的光,因此与隔壁40的开口部分40a重叠,但是反射层28被隔壁40部分地覆盖。这样反射层28的区域和象素电极32的区域比隔壁40的开口部分40a宽。从而,在光共振体中加强了特定波长的光的光束经由开口部分40a而在图的上方前进。
发光功能层36至少配置在开口部分40a的内部。图示的发光功能层36覆盖隔壁40之上,并且横跨所有的发光元件30而形成,对于所有的发光元件30来说是公共的。如上所述,发光功能层36发出白色光,并且与发光元件30的输出光无关地具有一样的厚度。虽然未图示,但是也可将发光功能层36图案形成为每个发光元件30具有独立的发光功能层36,并且仅在每一开口部40a的内部配置有发光功能层36。另外,虽然未图示,但是将发光功能层图案形成为在相同输出光的发光元件设置公共的发光功能层。
公共电极38覆盖隔壁40之上,也配置在每一开口部分40a的内部。公共电极38与发光元件30的输出光无关地具有一样的厚度。
在隔壁40的上方,辅助布线42形成在公共电极38的上层,并且该辅助布线42与公共电极38面接触。图5表示在公共电极38上形成有辅助布线42的状态的平面图。图5的I-I剖面图相当于图1。在说明书中讲述的辅助布线是指与公共电极38重叠而电连接,并且减小公共电极38的电阻的导电体。例如,能够用与公共电极38相同的材料或者其他导电材料来制造辅助布线42。图示的方式中,在公共电极38的上层形成有辅助布线42,但是也可将辅助布线42形成在公共电极38的下层。
这样形成有发光元件30的基板12通过粘接剂58与对置基板50接合。对置基板50例如由玻璃或者透明的塑料形成。在对置基板50形成有作为黑矩阵的遮光层52。在遮光层52a形成有多个光透光部分52a,从发光元件30发出的光经过光透过部52a被放出到图的上方,从发光元件30发出的光经过光透过部52a向图的上方被放出。在各光透过部52a配置有滤色镜54R、54G或者54B。
滤色镜54R、54G、54B分别重叠于发光元件30上,并且可将从发光元件30发出的光的颜色变换为其它实现色。更正确而言,滤色镜使特定波长区域的光与其他波长区域的光相比更多地透过。具体而言,滤色镜54R使红色光与其他光相比更多地透过,滤色镜54G使绿色光与其他光相比更多地透过,滤色镜54B使蓝色光与其他光相比更多地透过。这些滤色镜54R、54G、54B由为了防止滤色镜彼此间的光色的混合而遮断光的遮光层52被包围而相互被遮蔽。遮光层52是含有黑色染料的有机膜。或者遮光层52也可由金属(例如钛或者铬等)或者其他氧化物形成。
遮光层52和滤色镜54R、54G、54B与阻挡层56(barrier layer)接合,阻挡层56通过作为透明树脂的粘接剂(填充剂)58与公共电极38接合。阻挡层56由例如氧化硅、氮化硅、或者氮氧化硅等液体透过率低的无机材料形成,防止滤色镜内的色素扩散到粘接剂58中。
遮光层52的光透过部52a即各滤色镜,与划定发光元件30的隔壁40的开口部分40a重叠,并且比开口部分40a窄。图6表示在图5的状态下以虚线来表示光透过部52a的状态。
发光功能层36的发光层和空穴注入层对象素电极32而言吸附力强,但是对隔壁40而言吸附力弱。从而,存在发光层或者空穴注入层的膜厚在隔壁40的开口部分40a内变得不均匀,或者在隔壁40附近发光层或空穴注入层没有吸附在象素电极32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在一个象素内亮度和色度就会有偏差。具体而言,象素之中在距隔壁较近的周边部分和距隔壁较远的象素的中央部分,亮度和色度不同。
但是,在该实施方式中,由于遮光层52的光透过部52a即各滤色镜与隔壁40的开口部分40a重叠的同时比该开口部分40a窄,所以从外部可目视识别的光束由遮光层52的光透过部52a被规定,并且由遮光层52遮掩了象素内的周边部分。即使在象素之中距隔壁40较近的周边部分与距隔壁40较远的中央部分的亮度和色度不同,由于象素内的周边部分由遮光层52被遮掩,因此防止可目视识别一个象素内的亮度和色度的偏差。
由于遮光层52的光透过部52a与对发光元件30进行划定的隔壁40的开口部分40a重叠、同时比该开口部分40a窄,从而能够提高放出到外部的光束的指向性。因此将发光装置10用作图像显示装置时,可易见图像,并且将发光装置10用作要求高精度的曝光装置时,能够防止多余的光束给精度带来的恶劣影响。
以高精度来形成隔壁40的开口部分40a是困难的。例如有如下情况:由于在基板12层叠有象素电路、电极等多个构成要素,因此即使制造时基板12弯曲、且按照设计来形成隔壁40的图案,只要制造后基板12从弯曲恢复过来,则隔壁40的开口部分40a的位置或者面积还是与希望的值不同的情况。即象素的位置和面积有时与设计不同。另一方面,遮光层52或者滤色镜54R、54G、54B可直接形成在对置基板50,因此将遮光层52的光透过部52a即滤色镜能够以比隔壁40的开口部分40a更高的精度来形成。另外,遮光层52的光透过部52a与划定发光元件30的隔壁40的开口部分40a重叠,并且比该开口部分40a窄。从而,即使发光元件30的位置或者面积与所希望的值有所不同,由于从外部可目视识别的光束由精度高的遮光层52的光透过部52a被规定,因此可容易得到希望面积的光束。
如图示的方式,发光功能层36覆盖隔壁40之上,并且横跨多个发光元件30而形成时,由于发光功能层36面积大,因此发光功能层36内的发光层被来自外部的光照射的可能性增大。如果发光层被外光照射,则可知由光激励而发光层发光的情况。例如可知:即使在电流不流过任何发光元件的状态下,对发光层照射光后发光层被视为红色的情况。但是,在该实施方式中,发光功能层36之中对所希望的发光没有贡献的部分例如与隔壁40重叠的部分不是光透过部52a即滤色镜,而是与遮光层52重叠。因此,能够减小因外光而产生的发光层的发光。
遮光层52的光透过部52a即各滤色镜54R、54G、54B与发光元件30的象素电极32重叠,并且比象素电极32尤其设置在任一象素电极32的象素电极层Pa窄。另外,各滤色镜54R、54G、54B比反射层28的区域窄。如果着眼于发光元件30B和滤色镜54B,则在发光元件30B发光、并且在反射层28所反射的所有光束,在具有电介质层29、反射层28和仅由象素电极层Pa构成的象素电极32的光共振体中被共振后,向图中的上方前进而其中一部分通过滤色镜54B。即透过滤色镜54B而放出外部的光束之中相当一部分在到达滤色镜54B之前由光共振体被共振,从而蓝色波长成分比其他波长成分加强。由于这种蓝色波长成分强的光束透过滤色镜54B而放出外部,因此该光束的色度提高。
象素电极层Pb对于各发光元件30G、30R与象素电极层Pa重叠、并且具有象素电极层Pa以上的面积。从而,各滤色镜54R、54G与象素电极层Pb重叠,并且比象素电极层Pb窄。如果着眼于发光元件30G和滤色镜54G,则在发光元件30G发光、并且在反射层28所反射的所有光束,在具有电介质层29、反射层28和由象素电极层Pa、Pb构成的象素电极32的光共振体中被共振后,向图中的上方前进而其中一部分通过滤色镜54G。即透过滤色镜54G而放出到外部的光束之中相当一部分在到达滤色镜54G之前由光共振体被共振,从而绿色波长成分比其他波长成分加强。由于这种绿色波长成分强的光束透过滤色镜54G而放出外部,因此该光束的色度提高。
象素电极层Pc对于各发光元件30R与象素电极层Pb重叠、并且具有象素电极层Pa以上的面积。从而,各滤色镜54R与象素电极层Pc重叠,并且比象素电极层Pc窄。如果着眼于发光元件30R和滤色镜54R,则在发光元件30R发光、并且在反射层28所反射的所有光束,在具有电介质层29、反射层28和由象素电极层Pa、Pb、Pc构成的象素电极32的光共振体中被共振后,向图中的上方前进而其中一部分通过滤色镜54R。即透过滤色镜54R而放出外部的光束之中相当一部分在到达滤色镜54R之前由光共振体被共振,从而红色波长成分比其他波长成分加强。由于这种红色波长成分强的光束透过滤色镜54R而放出外部,因此该光束的色度提高。
由于反射层28反射来自发光元件30的光,所以与隔壁40的开口部分40a重叠,但是反射层28被隔壁40部分地覆盖。遮光层52与反射层28之中被隔壁40覆盖的部分重叠。隔壁40由透明材料形成的情况下,由反射层28之中的被隔壁40覆盖的部分来反射的光透过隔壁40,可能向遮光层52的光透过部52a前进。尤其,在较为明亮的场所,外光经过遮光层52的光透过部52a进入发光装置,但是在反射层28中的反射光经过光透过部52a放出外部时,象素的对比度降低。但是,通过遮光层52与反射层28之中的被隔壁40覆盖的部分重叠,能够抑制这种反射光透过光透过部52a而被放出。
反射层28配置在覆盖象素晶体管20的沟道区域20b的位置。由此,进而能够抑制外光到达象素晶体管20的沟道区域20b,能够抑制在象素晶体管20产生光电流而象素晶体管20进行误动作。
上述的辅助布线42由遮光层52被覆盖。辅助布线42由例如铝这种反射率高的材料形成,但是由于由遮光层52覆盖辅助布线42,因此可抑制外光在辅助布线42反射。从而能够防止在较为明亮的场所的图像的对比度的下降。
如图1所示,配置在遮光层52的光透过部52a的滤色镜54R、54G、54B的面积因实现色而异。如上所述,透过滤色镜的光束到达滤色镜之前实施了与其他波长的光相比加强特定波长的光的设计。但是,应当进入滤色镜54R的光束的红色波长成分、应当进入滤色镜54G的光束的绿色波长成分、以及应当进入滤色镜54B的光束的蓝色波长的成分不是相同的反射亮度(单位:W/sr/m2)。另外,滤色镜的效率(从滤色镜出射的光的亮度相对于入射滤色镜的光的亮度之比)因实现色而异。从而,即使将相同驱动电流赋予大小相同且结构相同的多个发光元件30,用滤色镜变换后的光的放射亮度因滤色镜种类即实现色而异。另外,红色、绿色、蓝色的视感度(用眼睛感觉到的强度)不同,一般来说绿色的视感度较强。例如有如下情况:如果从红色、绿色、蓝色的象素出射相同强度的光而表现白色,则由于视感度不同而稍微显出绿色的情况。因这些复合主要原因而即使将相同的驱动电流赋予大小相同且结构相同的多个发光元件30,用滤色镜变换后的光的亮度(对放射亮度乘以视感度而得到。单位为cd/m2)因滤色镜的种类即实现色而异。
作为一例在该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那样滤色镜54R的面积最大、而滤色镜54G的面积最小。这是考虑了入射滤色镜的光的光谱特性、滤色镜的变换效率和/或视感度的结果。这样通过考虑入射滤色镜的光的光谱特性、滤色镜的变换效率和/或视感度,而由实现色来改变滤色镜的面积,由此能够对各发光元件30适当地设定作为亮度和面积的乘积的光度(单位:坎德拉(candela))。通过采用这种方式取得实现色的均衡(balance)来能够提高显示质量。
为了取得实现色的均衡,考虑了通过增大流过透过了滤色镜的光的亮度低的发光元件30的电流,来提高该发光元件30的亮度甚至光度。但是,如果流过发光元件30的电流密度增大,则该发光元件30的寿命以指数函数来缩短。从而,因重叠的滤色镜而发光元件30的寿命显著参差不齐,这种情况不优选。如果与某实现色相关的发光元件30的寿命耗尽,则即使还可使用与其他实现色相关的发光元件30,在装置整体上也不能使用。
在该实施方式中,通过由实现色改变滤色镜的面积,能够补偿透过了滤色镜的光的光度的偏差。另一方面,由于不需要按照实现色来改变流过发光元件30的电流密度,因此能够抑制发光元件30的寿命的彼此不同。其结果,不会存在寿命明显恶劣的发光元件30,能够提高装置整体的寿命。
在优选方式中,隔壁40的开口部分40a的面积与发光元件30R、30G、30B无关而恒定,并且发光元件30R、30G、30B的发光区域的面积恒定。并且,通过使流过发光元件30R、30G、30B的电流恒定,由此能够使流过这些发光元件的电流密度相同。
在此之上,通过使驱动发光元件30R、30G、30B的象素晶体管20的大小相同,由此能够使得象素晶体管20的可靠性也相同。另外,由于也能够使提供给象素晶体管20的数据信号的电位也大致相同,从而可提高未图示的数据线驱动电路的可靠性,可减小数据线驱动电路的电源的数量。
(应用例)
接下来,对使用了本发明所涉及的发光装置的电子机器进行说明。图7是表示在显示装置中使用了上述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发光装置10的移动型个人计算机的结构的立体图。个人计算机2000具备作为显示装置的发光装置10和主体部2010。在主体部2010设置有电源开关2001和键盘2002。由于该发光装置10适用作为OLED元件的发光元件30,因此能够显示视角宽而易见的画面。
图8表示使用了上述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发光装置1的携带电话机。携带电话机3000具备多个操作按钮3001和滚动按钮3002、以及作为显示装置的发光装置10。通过操作滚动按钮3002,滚动显示在发光装置10的画面。
图9表示使用了上述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发光装置1的信息携带终端(PDA: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信息携带终端4000具备多个操作按钮4001和电源开关4002、以及作为显示装置的发光装置10。如果对电源开关4002进行操作,则称为地址簿或者日程管理本的各种信息显示在发光装置10。
(变形例)
例示的发光装置使用OLED元件作为发光元件30,但是并不意图将本发明的范围限定在OLED元件,也可使用无机发光二极管或者其他适当的发光元件。另外,例示的电光学装置的结构的详细部分是为了容易理解本发明而具体地说明的,并不意图将本发明限定在这些,也可采用其他结构。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公共电极38是发光元件30的阴极,象素电极32是阳极,但是也可为公共电极38是阳极、而象素电极32是阴极。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设置了单一的公共电极38作为所有发光元件30的阴极,但是也可配置为设置多个公共电极而使各个公共电极成为不同发光元件30的阴极。
配置在遮光层52的光透过部52a的变换层并不限于滤色镜,也可为受到光而发出其他颜色的光的荧光(photoluminescent)材料。另外,OLED元件的发光色优选为白色,但也可为其他颜色。另外,色变换层的种类即实现色也不限于R、G、B而也可为其他颜色,色变换层的种类即实现色的数量也不限于3而也可为2以上。
使用本发明所涉及的发光装置的电子机器除了图7至图9所示的电子机器之外可列举数码静像相机、电视机、摄像机、车辆导航装置、寻呼机(pager)、电子手册、电子纸(electronic paper)、电子计算器、文字处理机、工作站、电视电话、POS终端、对利用了电子写真方式的图像印刷装置中的影像支持体照射光来形成潜像的打印头(潜像写入装置)这种发光源、打印机、扫描仪、复印机、视频播放器、具备触摸屏的机器等。
打印头这种电子机器中,发光装置不需要将多色光放出外部。从而,在这种情况下,在遮光层52的光透过部52a不需要设置滤色镜这种色变换层。另外,不需要为了光共振而使象素电极32的厚度因实现色而异,也可将象素电极32用作反射层。即也可不设置与象素电极32不同的反射层28。

Claims (5)

1、一种发光装置,
具备:
基板;
配置在所述基板的多个发光元件;
遮光层,其与所述基板对置,并在与所述基板之间配置有所述发光元件;和
隔壁,其由绝缘材料形成,并配置在所述基板,用来区划所述发光元件,
在所述隔壁,形成有划定所述发光元件的发光区域的开口部分,
在所述遮光层,形成有使从所述发光元件发出的光透过的光透过部,
所述光透过部,与所述开口部分重叠,并且比所述开口部分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发光元件与所述基板之间形成有对从所述发光元件发出的光进行反射的反射层,
所述反射层,与所述开口部分重叠,并且被所述隔壁部分地覆盖,
所述遮光层,与所述反射层之中被所述隔壁覆盖的部分重叠。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光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发光元件具有第一电极、第二电极、和配置在它们之间并通过电场发光的发光层,
所述第一电极位于比所述第二电极更靠近所述反射层的层,且由ITO(indiumtin oxide)、IZO(indium zinc oxide)或者ZnO2形成,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反射层重叠,并且比所述反射层宽。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发光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光透过部中,配置有颜色变换层,其将从所述发光元件发出的光的颜色变换为其他实现色,并使变换后的实现色互不相同,
所述颜色变换层的面积按照实现色而不同。
5、一种电子机器,具备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发光装置。
CNA2007100021012A 2006-01-11 2007-01-10 发光装置和电子机器 Pending CN101000922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6003304 2006-01-11
JP2006003304A JP2007188653A (ja) 2006-01-11 2006-01-11 発光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000922A true CN101000922A (zh) 2007-07-18

Family

ID=3823214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A2007100021012A Pending CN101000922A (zh) 2006-01-11 2007-01-10 发光装置和电子机器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7839081B2 (zh)
JP (1) JP2007188653A (zh)
KR (1) KR101239814B1 (zh)
CN (1) CN101000922A (zh)
TW (1) TW200742056A (zh)

Cited B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104057A (zh) * 2009-12-18 2011-06-22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显示装置
CN103296037A (zh) * 2012-07-12 2013-09-11 上海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接触垫、平板图像探测器及其制作方法
CN103872086A (zh) * 2012-12-17 2014-06-18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有机电致发光装置以及电子设备
CN104157646A (zh) * 2014-07-21 2014-11-19 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像素单元及包含其的显示面板
CN106611770A (zh) * 2015-10-23 2017-05-03 三星显示有限公司 制造有机发光显示设备的方法及有机发光显示设备
CN108630718A (zh) * 2017-03-21 2018-10-09 晶元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发光元件
CN109119443A (zh) * 2013-08-27 2019-01-01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发光装置以及电子设备
CN109742248A (zh) * 2018-03-29 2019-05-10 广东聚华印刷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电致发光器件及其制作方法
WO2021168977A1 (zh) * 2020-02-26 2021-09-02 深圳市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以及电子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8170756A (ja) 2007-01-12 2008-07-24 Sony Corp 表示装置
JP4893392B2 (ja) * 2007-03-15 2012-03-07 ソニー株式会社 表示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JP2008277270A (ja) * 2007-03-30 2008-11-13 Dainippon Printing Co Ltd 発光型有機el表示パネル
JP2009020493A (ja) * 2007-06-13 2009-01-29 Canon Inc 有機発光パネル
JP5470689B2 (ja) * 2007-08-30 2014-04-16 ソニー株式会社 表示装置
KR20100066416A (ko) * 2007-09-06 2010-06-17 소니 가부시끼가이샤 광 추출 소자, 광 추출 소자의 제조 방법 및 표시 장치
FR2925746B1 (fr) * 2007-12-21 2010-01-01 Commissariat Energie Atomique Dispositif d'affichage comportant des filtres colores et des elements photoemissifs alignes electroniquement
JP5223341B2 (ja) * 2008-01-09 2013-06-26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電気光学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KR100937865B1 (ko) * 2008-03-18 2010-01-21 삼성모바일디스플레이주식회사 유기 발광 디스플레이 장치
KR101502416B1 (ko) * 2008-04-17 2015-03-16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유기발광 기판, 이의 제조방법 및 이를 갖는 유기발광표시장치
KR100932940B1 (ko) * 2008-05-28 2009-12-21 삼성모바일디스플레이주식회사 유기 발광 디스플레이 장치
JP5440064B2 (ja) * 2008-10-21 2014-03-12 東芝ライテック株式会社 照明装置
KR101002663B1 (ko) * 2008-12-11 2010-12-21 삼성모바일디스플레이주식회사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
JP5327601B2 (ja) 2008-12-12 2013-10-30 東芝ライテック株式会社 発光モジュールおよび照明装置
JP4930501B2 (ja) 2008-12-22 2012-05-16 ソニー株式会社 表示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US8408724B2 (en) * 2008-12-26 2013-04-02 Toshiba Lighting & Technology Corporation Light source module and lighting apparatus
WO2010092931A1 (ja) * 2009-02-16 2010-08-19 凸版印刷株式会社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ディスプレイ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WO2010146653A1 (ja) * 2009-06-15 2010-12-23 富士電機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色変換フィルター基板
KR101677669B1 (ko) * 2009-11-02 2016-11-29 주식회사 동진쎄미켐 전계 구동 표시 장치
US8820950B2 (en) * 2010-03-12 2014-09-02 Toshiba Lighting & Technology Corporation Light emitting device and illumination apparatus
US8884509B2 (en) * 2011-03-02 2014-11-11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Optical device, display device, and lighting device
JP5998626B2 (ja) * 2012-05-15 2016-09-28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電気光学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KR102028505B1 (ko) 2012-11-19 2019-10-04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유기발광 표시패널 및 이의 제조방법
KR101407590B1 (ko) * 2012-11-19 2014-06-13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 및 그 제조방법
CN103094312B (zh) * 2013-01-11 2015-08-19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有机发光显示面板
JP6114592B2 (ja) * 2013-03-21 2017-04-12 株式会社半導体エネルギー研究所 表示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電子機器
JP6164402B2 (ja) 2013-03-27 2017-07-19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有機el装置の製造方法、および有機el装置
JP6201442B2 (ja) * 2013-06-17 2017-09-27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電気光学装置、電気光学装置の製造方法、電子機器
JP6230328B2 (ja) * 2013-08-15 2017-11-15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 有機el表示装置
KR102117612B1 (ko) 2013-08-28 2020-06-02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 및 이의 제조 방법
JP6134236B2 (ja) * 2013-09-02 2017-05-24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 表示装置
CN104576688B (zh) * 2013-10-10 2018-11-09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发光装置以及电子设备
TWI642170B (zh) 2013-10-18 2018-11-21 半導體能源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 顯示裝置及電子裝置
KR102139577B1 (ko) 2013-10-24 2020-07-31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
JP6387561B2 (ja) * 2014-01-29 2018-09-12 株式会社Joled 有機電界発光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KR102166896B1 (ko) * 2014-05-08 2020-10-19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 및 그 제조 방법
KR102360783B1 (ko) 2014-09-16 2022-02-10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디스플레이 장치
KR102284756B1 (ko) 2014-09-23 2021-08-03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디스플레이 장치
KR102202797B1 (ko) * 2014-09-23 2021-01-15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휘도 시야각 및 색 시야각을 개선한 유기발광 다이오드 표시장치
JP2016173460A (ja) * 2015-03-17 2016-09-29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 表示装置
US9685486B2 (en) * 2015-04-28 2017-06-20 Apple Inc.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 display with color filter layer
KR20170036876A (ko) * 2015-09-18 2017-04-03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유기 전계 발광 소자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표시 장치
US20190296188A1 (en) * 2017-01-10 2019-09-26 PlayNitride Display Co., Ltd. Micro light-emitting diode chip
TWI678009B (zh) * 2018-06-22 2019-11-21 友達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顯示面板及其製作方法
KR102618977B1 (ko) * 2018-07-31 2023-12-27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표시장치
KR102555412B1 (ko) * 2018-12-14 2023-07-13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발광 소자를 포함하는 디스플레이 장치
CN111384084B (zh) * 2018-12-27 2022-11-08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和智能终端
KR20210019335A (ko) 2019-08-12 2021-02-22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유기 발광 소자 및 그 제조방법

Family Cites Families (2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3198002A (ja) * 1987-02-13 1988-08-16 Seiko Epson Corp カラ−フイルタ−
JPH08321380A (ja) 1995-05-25 1996-12-03 Chisso Corp 有機電界発光素子
US6801100B2 (en) 1996-05-23 2004-10-05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Inter-digital transducer, surface acoustic wave filter and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using the same
KR100831509B1 (ko) * 2000-06-23 2008-05-22 캠브리지 디스플레이 테크놀로지 리미티드 발광 장치 및 그래픽 디스플레이
JP2003288983A (ja) 2002-01-24 2003-10-10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 Co Ltd 発光装置およびその作製方法、及び製造装置
JP3481231B2 (ja) * 2002-03-05 2003-12-22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表示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4711595B2 (ja) * 2002-12-10 2011-06-29 株式会社半導体エネルギー研究所 Elディスプレイ及び電子機器
US6737800B1 (en) * 2003-02-18 2004-05-18 Eastman Kodak Company White-emitting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 with color filters and reflective layer for causing colored light constructive interference
TWI233760B (en) 2003-02-20 2005-06-01 Sanyo Electric Co Color light emitting display device
JP4502661B2 (ja) * 2003-02-20 2010-07-14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カラー発光表示装置
JP4016144B2 (ja) * 2003-09-19 2007-12-05 ソニー株式会社 有機発光素子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ならびに表示装置
JP4497881B2 (ja) * 2003-09-30 2010-07-07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有機el素子および有機elパネル
JP2005235566A (ja) * 2004-02-19 2005-09-02 Seiko Epson Corp 電気光学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JP4489472B2 (ja) * 2004-03-19 2010-06-23 株式会社 日立ディスプレイズ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表示装置
JP2005285395A (ja) 2004-03-29 2005-10-13 Fujitsu Display Technologies Corp 配線構造並びにそれを備えた表示装置用基板及び表示装置
JP2005285977A (ja) * 2004-03-29 2005-10-13 Seiko Epson Corp 半導体装置、電気光学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WO2005098802A1 (ja) * 2004-03-30 2005-10-20 Idemitsu Kosan Co., Ltd.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表示装置
TWI367686B (en) 2004-04-07 2012-07-01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 Light emitting device, electronic device, and television device
JP4731970B2 (ja) * 2004-04-07 2011-07-27 株式会社半導体エネルギー研究所 発光装置及びその作製方法
US7498735B2 (en) * 2005-10-18 2009-03-03 Eastman Kodak Company OLED device having improved power distribution

Cited By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104057B (zh) * 2009-12-18 2015-04-08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显示装置
CN102104057A (zh) * 2009-12-18 2011-06-22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显示装置
CN103296037A (zh) * 2012-07-12 2013-09-11 上海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接触垫、平板图像探测器及其制作方法
CN103296037B (zh) * 2012-07-12 2016-06-15 上海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接触垫、平板图像探测器及其制作方法
CN103872086B (zh) * 2012-12-17 2018-04-10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有机电致发光装置以及电子设备
CN103872086A (zh) * 2012-12-17 2014-06-18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有机电致发光装置以及电子设备
CN109119443A (zh) * 2013-08-27 2019-01-01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发光装置以及电子设备
CN109119443B (zh) * 2013-08-27 2023-08-29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发光装置以及电子设备
CN104157646A (zh) * 2014-07-21 2014-11-19 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像素单元及包含其的显示面板
CN104157646B (zh) * 2014-07-21 2017-03-22 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像素单元及包含其的显示面板
CN106611770A (zh) * 2015-10-23 2017-05-03 三星显示有限公司 制造有机发光显示设备的方法及有机发光显示设备
CN106611770B (zh) * 2015-10-23 2022-02-15 三星显示有限公司 制造有机发光显示设备的方法及有机发光显示设备
CN108630718A (zh) * 2017-03-21 2018-10-09 晶元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发光元件
CN108630718B (zh) * 2017-03-21 2022-11-01 晶元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发光元件
CN109742248A (zh) * 2018-03-29 2019-05-10 广东聚华印刷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电致发光器件及其制作方法
WO2021168977A1 (zh) * 2020-02-26 2021-09-02 深圳市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以及电子装置
US11557699B2 (en) 2020-02-26 2023-01-17 Shenzhen China Star Optoelectronics Semiconductor Display Technology Co., Ltd. Display panel,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and electronic devic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101239814B1 (ko) 2013-03-06
TW200742056A (en) 2007-11-01
US20070159043A1 (en) 2007-07-12
JP2007188653A (ja) 2007-07-26
KR20070075294A (ko) 2007-07-18
US7839081B2 (en) 2010-11-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000922A (zh) 发光装置和电子机器
TW588185B (en) Display,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and method of driving the same
CN101257037B (zh) 显示装置
US9853252B2 (en) Light-emitting device, electronic equipment, and process of producing light-emitting device
CN101582440B (zh) 发光装置及电子设备
US8106577B2 (en) Organic EL device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US20100133994A1 (en)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 display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TW200908789A (en) Display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US7554259B2 (en) Light emitting display apparatus having excellent color reproducibility
KR20100138773A (ko) 유기 일렉트로루미네센스 소자, 이것을 구비한 표시 장치, 및 유기 일렉트로루미네센스 소자의 제조 방법
CN101394697B (zh) 发光装置及电子设备
JP2007280677A (ja) 発光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US6626551B2 (en) Lighting device, and electronic device using the same
JP2009147114A (ja) 有機el装置、電子機器
CN107068898B (zh) 电光学装置以及电子设备
US7067975B2 (en) Full color display panel with mirror function
CN110709918A (zh) 显示装置
JP2005142002A (ja) 照明装置及び表示装置
JP2005332616A (ja)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表示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CN113555517A (zh) 显示基板和显示装置
JP2007094165A (ja) 表示装置
WO2019218964A1 (zh) 发光器件及显示装置
JP2008112844A (ja) 表示装置
WO2018220684A1 (ja) 表示装置
JP2004111195A (ja) 表示パネルおよび電子機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Open date: 2007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