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000921A - 发光装置以及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发光装置以及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000921A
CN101000921A CNA2006101711010A CN200610171101A CN101000921A CN 101000921 A CN101000921 A CN 101000921A CN A2006101711010 A CNA2006101711010 A CN A2006101711010A CN 200610171101 A CN200610171101 A CN 200610171101A CN 101000921 A CN101000921 A CN 10100092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reflectance coating
emitting device
emitting
emitting compon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610171101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000921B (zh
Inventor
石黑英人
江口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iko Eps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eiko Eps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eiko Epson Corp filed Critical Seiko Eps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100092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00092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00092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000921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33/00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 H05B33/12Light sources with substantially two-dimensional radiating surfaces
    • H05B33/22Light sources with substantially two-dimensional radiating surfaces characterised by the chemical or physical composition or the arrangement of auxiliary dielectric or reflective layers
    • H05B33/24Light sources with substantially two-dimensional radiating surfaces characterised by the chemical or physical composition or the arrangement of auxiliary dielectric or reflective layers of metallic reflective lay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JELECTRIC DISCHARGE TUBES OR DISCHARGE LAMPS
    • H01J29/00Details of cathode-ray tubes or of electron-beam tubes of the types covered by group H01J31/00
    • H01J29/02Electrodes; Screens; Mounting, supporting, spacing or insulating thereof
    • H01J29/10Screens on or from which an image or pattern is formed, picked up, converted or stored
    • H01J29/18Luminescent screens
    • H01J29/30Luminescent screens with luminescent material discontinuously arranged, e.g. in dots, in line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33/00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 H05B33/12Light sources with substantially two-dimensional radiating surfaces
    • H05B33/26Light sources with substantially two-dimensional radiating surface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mposition or arrangement of the conductive material used as an electrode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0/85Arrangements for extracting light from the devices
    • H10K50/856Arrangements for extracting light from the devices comprising reflective mean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9/875Arrangements for extracting light from the devices
    • H10K59/878Arrangements for extracting light from the devices comprising reflective mean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2102/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relating to the organic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 H10K2102/301Details of OLEDs
    • H10K2102/302Details of OLEDs of OLED structures
    • H10K2102/3023Direction of light emission
    • H10K2102/3026Top emission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0/85Arrangements for extracting light from the devices
    • H10K50/852Arrangements for extracting light from the devices comprising a resonant cavity structure, e.g. Bragg reflector pair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10OLED displays
    • H10K59/12Active-matrix OLED [AMOLED] display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9/875Arrangements for extracting light from the devices
    • H10K59/876Arrangements for extracting light from the devices comprising a resonant cavity structure, e.g. Bragg reflector pair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一种显示装置,包括:设置于元件基板(2)上的有机绝缘膜(284)、形成于有机绝缘膜(284)的表面的反射膜(27)、和隔着无机绝缘膜(25)形成于反射膜(27)的表面的发光元件(3),由多个发光元件(3G、3B、3R)排列配置而成,其中,反射膜(27)形成为在俯视状态下与多个发光元件(3G、3B、3R)重叠。由此,能够提供一种在反射膜(27)的端部处可抑制无机绝缘膜(25)产生裂缝的发光装置。

Description

发光装置以及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发光装置以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近年来,将作为自发光元件的EL(场致发光)元件作为像素而使用的EL装置正在进行开发。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下述的内容:作为发光装置的发光元件,在形成于绝缘表面上的TFT上,形成了由有机树脂材料构成的层间绝缘膜,在该层间绝缘膜上,于一对电极之间形成了由有机化合物构成的发光层。
根据专利文献1,适合作为层间绝缘膜的有机树脂材料,具有可透过水蒸气、易于吸收水分的特性。另一方面,无论是低分子系还是高分子系,有机化合物层对于氧和水分都极其弱,具有会立即劣化的缺点。并且,发光元件的阳极或阴极采用了碱性金属或碱土类金属,这些金属易于被氧氧化。即,水分是发光元件劣化的主要原因,成为黑斑(dark spot)等的不良原因。
因此,专利文献1中提出了一种发光装置,其在层间绝缘膜与发光元件之间,形成了以硅和氮为主要成分的无机绝缘膜、或具有SP3键且含有氢的碳膜。
专利文献1的发光装置,是从元件基板侧取出来自发光层的光的底部发射型有机EL装置,但是最近,主要从元件基板的相反侧取出光的顶部发射型有机EL元件正在进行开发。
图8以及图9是现有技术所涉及的发光装置的说明图。图8(a)是俯视图,图8(b)是图8(a)的A-A’线的剖视图,图9是图8(a)的C-C’线的剖视图。如图8(b)所示,在顶部发射型有机EL装置中,在发光层60的元件基板2侧设置有反射膜27。在该反射膜27与像素电极23之间,形成有与专利文献1同样的无机绝缘膜25。
一般而言,有机EL发光元件3,从发光层60取出的光的光谱宽,发光亮度也小,在应用于显示装置的情况下,存在着无法得到足够的颜色再现性的问题。因此,提出了一种具备光谐振结构的有机EL装置(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在具备该光谐振结构的有机EL装置中,从发光层发出的光在反射膜27与公共电极50之间往复,只有与其光学距离对应的谐振波长的光被放大取出。因此,可以取出发光亮度高、光谱也窄的光。另外,通过按每个发光元件改变像素电极23的厚度(即,反射膜27与公共电极50之间的光学距离),可以取出与红(R)、绿(G)、蓝(B)对应的波长的光。
专利文献1:特开2003-114626号公报
专利文献2:专利第2797883号公报
在上述的有机EL装置中,如图8(a)所示,有时会以反射膜27的角部为起点,沿着反射膜27的端部产生裂缝90。如图9所示,裂缝90按照贯通无机绝缘膜25以及像素电极23的方式产生。可以认为:该裂缝90是由于有机绝缘膜284与反射膜27、无机绝缘膜25、像素电极23等成膜时的残留应力、或因热膨胀率的差异而引起的热应力等集中在反射膜27的端部而产生的。如果在无机绝缘膜25以及像素电极23产生裂缝90,则有机绝缘膜284含有的水分等会扩散到有机EL发光元件3。由此,将会产生被称作黑斑的缺陷。
并且,在按每个发光元件改变像素电极23的厚度,来满足光谐振条件的有机EL装置中,会在蓝色发光元件3B处以高的频度产生黑斑。这是由于蓝色发光元件3B的像素电极被设定得最薄,所以,对于裂缝的耐性最小。
另外,为了满足光谐振条件,需要使无机绝缘膜的厚度极其薄。因此,难以通过增厚无机绝缘膜来抑制裂缝的产生。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无机绝缘膜以及像素电极产生裂缝的发光装置。而且,其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可靠性出色的电子设备。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涉及的发光装置,其中具备:设置在基板的一面侧的有机绝缘膜;形成在所述有机绝缘膜的所述一面侧的反射膜;和隔着无机绝缘膜形成在所述反射膜的所述一面侧的发光元件,该发光装置由多个所述发光元件排列配置而成,所述反射膜形成为在俯视状态下与多个所述发光元件重叠。
根据该构成,由于减少了反射膜的角部以及端部,所以,能够抑制无机绝缘膜产生裂缝。
而且,优选所述发光装置由不同色光的所述发光元件排列配置而成,所述反射膜形成为:在俯视状态下,除与不同色光中的蓝色的所述发光元件之外,还与在所述蓝色发光元件两侧所邻接的、蓝色之外的所述发光元件重叠。
根据该构成,由于在蓝色发光元件的周围没有配置反射膜的角部,所以,可抑制无机绝缘膜产生裂缝。
并且,优选所述反射膜形成为覆盖所述有机绝缘膜的所述一面侧。
根据该构成,由于减少了反射膜的角部和端部,所以可抑制无机绝缘膜产生裂缝。
另外,优选所述反射膜形成为覆盖所述有机绝缘膜的贯通孔的内面。
根据该构成,由于可通过反射膜覆盖有机绝缘膜的近似整个面,所以,可防止来自有机绝缘膜的水分的流出。
而且,优选所述反射膜在配置于所述有机绝缘膜的贯通孔底部的无机材料层的所述一方侧开口。
根据该构成,可抑制在反射膜的开口端部处无机绝缘膜产生裂缝。
并且,优选所述无机绝缘膜通过以所述反射膜作为电极的阳极氧化法而形成。
根据该构成,能够在反射膜的整个表面形成缺陷极少的致密无机绝缘膜。并且,可以降低无机反射膜的制造成本。
另外,优选所述发光装置具备与多个所述发光元件对应的公共电极,所述反射膜与所述公共电极电连接。
根据该构成,可以提高公共电极的导电性。而且,不需要在公共电极的表面设置辅助电极,可以降低制造成本。
而且,优选所述发光元件含有由有机材料构成的发光层。
根据该构成,通过抑制裂缝的产生,能够防止来自有机绝缘膜的水分的扩散。因此,可以抑制含有有机材料的发光元件的劣化。
另一方面,本发明所涉及的电子设备具备上述的发光装置。
根据该构成,由于具备能够抑制裂缝产生的发光装置,所以,可以提供可靠性出色的电子设备。
附图说明
图1是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发光装置的俯视图以及剖视图。
图2是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发光装置的剖视图。
图3是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发光装置的俯视图以及剖视图。
图4是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发光装置的剖视图。
图5是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发光装置的俯视图。
图6是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发光装置的剖视图。
图7是移动电话的立体图。
图8是现有技术所涉及的发光装置的俯视图以及剖视图。
图9是现有技术所涉及的发光装置的剖视图。
图中:2-元件基板,3-发光元件,3G-绿色发光元件,3B-蓝色发光元件,3R-红色发光元件,23-像素电极,25-无机绝缘膜,27-反射膜,50-公共电极,60-发光层,70-接触孔(贯通孔),283-第一层间绝缘层(无机材料层),284-有机绝缘膜。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其中,在以下参照的各附图中,为了易于理解,将各构成要素的尺寸等进行了适当变更后来对其进行表示。
(第一实施方式)
图1以及图2是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发光装置的说明图。其中,图1(a)是俯视图,图1(b)是图1(a)的A-A’线的剖视图,图2是图1(a)的B-B’线的剖视图。如图1(b)所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发光装置,是具备光谐振结构的顶部发射型有机EL装置,按照在俯视方向观察,与蓝色发光元件3B及其两侧的绿色发光元件3G以及红色发光元件3R重叠的方式,形成了反射膜27。
(有机EL装置)
在图1(b)所示的顶部发射型有机EL装置中,由于从密封基板30侧取出发光层60中的发光,所以,除了透明基板之外,也可采用不透明基板作为元件基板2。作为透明基板可使用玻璃或石英、树脂(塑料、塑料薄膜)等,特别优选采用玻璃基板。
在元件基板2上,形成有包含发光元件3的驱动用TFT(开关元件)123等的驱动电路部5。另外,将具备驱动电路的半导体元件(IC芯片)安装于元件基板2,也能够构成有机EL装置。
在驱动电路部5的表面,形成有以SiO2为主体的第一层间绝缘层283。在该第一层间绝缘层283的上层形成有有机绝缘膜(平坦化膜)284,其以具备感光性、绝缘性以及耐热性的丙烯酸系或聚酰亚胺系等树脂材料为主体。该有机绝缘膜284的形成用于抑制由驱动用TFT123、源电极243、漏电极244等引起的表面凹凸。
在该有机绝缘膜284的表面形成有后面将详细叙述的反射膜27。在该反射膜27的表面,形成有由SiO2或SiN等构成的无机绝缘膜(钝化膜、蚀刻保护膜)25。该无机绝缘膜25具有将反射膜27与后述的像素电极23电分离、且防止两者之间的电蚀的功能。而且,无机绝缘膜25还具有保护反射膜27以及有机绝缘膜284不受图案形成像素电极23时的蚀刻液影响的功能。另外,上述的有机绝缘膜284容易含有水分,而且,后述的发光元件3具有因水分而易于劣化的性质。鉴于此,无机绝缘膜25具有遮断水分从有机绝缘膜284向发光元件3侵入的功能。
而且,在无机绝缘膜25的表面形成有像素电极23。如图1(a)所示,像素电极23形成得比发光元件3的形成区域广,提高了发光装置的开口率。并且,多个像素电极23以矩阵状排列配置。另外,与发光元件3的形成区域邻接,形成有贯通有机绝缘膜的接触孔70。如图2所示,像素电极23与驱动用TFT123的漏电极244通过该接触孔(贯通孔)70而电连接。
返回到图1(b),在像素电极23的周围形成有由聚酰亚胺等有机绝缘材料构成的有机隔壁221。该有机隔壁221形成为跃上像素电极23的周缘部。而且,在有机隔壁221的开口部分221a的内侧,层叠形成有多层功能膜,构成了发光元件3。即,由有机隔壁221的开口部分221a规定了发光元件3的形成区域。
发光元件3构成为,至少层叠了作为阳极而发挥功能的像素电极23、由有机EL物质构成的发光层60、和作为阴极而发挥功能的公共电极50。由该发光元件3构成成为像素显示单位的子像素,通过组合不同色光的发光元件(绿色发光元件3G、蓝色发光元件3B、红色发光元件3R)构成一个像素。
作为阳极而发挥功能的像素电极23,由ITO(铟锡氧化物)等透明导电材料形成。
另外,也可以在像素电极23与发光层60之间,设置将从像素电极23供给的空穴向发光层60注入/输送的空穴注入层。作为空穴注入层的形成材料,特别优选采用聚(3,4-亚乙二氧基噻吩)/聚苯乙烯磺酸(PEDOT/PSS)的分散液。具体而言,优选采用使聚(3,4-亚乙二氧基噻吩)分散到作为分散介质的聚苯乙烯磺酸中,进而将其分散于水的溶液。
此外,作为空穴注入层的形成材料并不限于上述材料,可以使用各种材料。例如,可以使用将聚苯乙烯、聚吡咯、聚苯胺、聚乙炔或其衍生物等分散于适当的分散介质例如上述的聚苯乙烯磺酸中而成的材料等。另外,还可以利用真空蒸镀等方法,使α-NPD(4,4’-双-[N-(萘基)-N-苯基-氨基]联苯)或MTDATA(4,4’,4″-三(N-3-甲基苯基-N-苯基-氨基)三苯基胺)等芳香族胺、或酞菁铜(CuPc)等的酞菁或其衍生物等低分子材料形成空穴注入层。
作为用于形成发光层60的材料,使用可以发出荧光或磷光的公知发光材料。具体而言,可以适当使用(聚)芴衍生物(PF)、聚对亚苯基亚乙烯基衍生物(PPV)、聚亚苯基衍生物(PP)、聚对亚苯基衍生物(PPP)、聚乙烯基咔唑(PVK)、聚噻吩衍生物、聚甲基苯基硅烷(PMPS)等聚硅烷系等。另外,还可以在这些高分子材料中掺杂使用紫苏烯系色素、香豆素系色素、若丹明系色素等高分子系材料,或红荧烯、紫苏烯、9,10-二苯基蒽、四苯基丁二烯、尼罗红、香豆素6、喹吖酮等低分子材料。而且,还可以在咔唑(CBP)等低分子材料中掺杂这些低分子色素形成发光层。另外,还可以将三-8-羟基喹啉醇合铝(Alq3)增加为电子输送层而作为发光层的一部分。
作为阴极,形成有覆盖元件基板2的大致整个面的公共电极50。公共电极50采用含有功函数小的镁(Mg)、锂(Li)或钙(Ca)的材料。优选采用由MgAg(将Mg和Ag按照Mg∶Ag=10∶1进行混合的材料)构成的薄膜透光性电极。还可以举出其它的如MgAgAl电极、LiAl电极、和LiFAl电极。另外,也可以将层叠了这些金属薄膜和ITO等透明导电材料的膜作为公共电极50。
在顶部发射型有机EL装置中,由于为了提高光取出效率而将公共电极50形成为薄膜状,所以,公共电极50的导电性降低。因此,如图1(a)所示,在公共电极的表面形成有线状的辅助电极52。该辅助电极52用于辅助上述公共电极的导电性,由导电性出色的Al或Au、Ag等金属材料构成。而且,为了防止开口率的降低,辅助电极52被配置在子像素的周围。另外,也能够使辅助电极52具有作为遮光膜的功能。而且,辅助电极52按照横断元件基板的表面的方式延伸。此外,多个辅助电极52可以沿着一个方向排列配置成条纹状,也可以向两个方向排列配置成格子状。
返回到图1(b),在公共电极50的表面形成有由SiO2等构成的无机密封膜41。并且,通过粘接层40与由玻璃等透明材料构成的密封基板30粘接在一起。通过该无机密封膜41,可以防止水分或氧等从密封基板30侧向发光元件3的侵入。另外,也可以将覆盖公共电极50整体的密封帽固着于元件基板2的周缘部,在该密封帽的内侧配置吸收水分或氧等的吸气(getter)剂。
在上述的有机EL装置中,从外部供给的图像信号通过驱动用TFT123以规定的定时被施加于像素电极23。而且,从该像素电极23注入的空穴和从公共电极50注入的电子,在发光层60中再次结合放出规定波长的光。另外,由于发光层60在与像素电极23接触的区域内接受空穴的注入,所以,发光层60中与像素电极23接触的区域成为发光部。从该发光部向公共电极50侧放出的光,透过由透明材料构成的密封基板30而被取出到外部。而且,向像素电极23侧放出的光被反射膜27反射,从密封基板30被取出到外部。由此,在密封基板30侧进行图像显示。
(光谐振结构)
图1(b)所示的公共电极50起到半透射反射膜的功能,使得从发光层60发出的光的一部分透过,而残余的光反射到反射膜27一侧。一般而言,金属薄膜等透光性导电膜在与发光层60的交界处具有10~50%左右的反射率,如果不实施特别的处理,则采用了这样的透光性导电膜的公共电极50具有作为上述半透射反射膜的功能。发光层60夹持在具有这样的半透射反射功能的公共电极50与反射膜27之间,在这些公共电极50与反射膜27之间,形成了使从发光层60发出的光谐振的光谐振结构。在该有机EL装置中,从发光层60发出的光在反射膜27与公共电极50之间往复,只是与其光学距离对应的谐振波长的光被放大取出。因此,能够取出发光亮度高、光谱也窄的光。
从各色发光元件3G、3B、3R输出的光,是与形成于该发光元件的光谐振器构造的谐振波长,即与反射膜27和公共电极50之间的光学距离对应的波长的光。该光学距离作为在反射膜27与公共电极50之间配置的各层的光学距离的总和而得到。各层的光学距离,通过其膜厚与折射率之积而求出。在各色发光元件3G、3B、3R中,由于分别被输出的光的颜色不同,所以,设置于这些发光元件3G、3B、3R的光谐振器构造的谐振波长也各自不同。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这些谐振波长通过发光元件的元件基板2侧的电极即像素电极23的膜厚进行调节。各色发光元件的像素电极23的膜厚,按照谐振波长最大的红色发光元件3R最大、然后是绿色发光元件3G、蓝色发光元件3B的顺序而膜厚变小。
在这些发光元件3G、3B、3R中,由于输出的光的颜色由像素电极23的膜厚调节,所以,发光层60的材料不一定需要因各色发光元件而不同。因此,也能够利用白色发光材料使各色发光元件3G、3B、3R的发光材料公共化。该情况下,由于可以使各色发光元件3G、3B、3R的每一个寿命相等,所以,即使长时间使用也不会改变显示的质量。另外,由于特定波长以外的光对显示不起作用,所以,在想要提高光利用效率的情况下,优选按每个像素配置恰当的发光材料。即,如果对各色发光元件3G、3B、3R分别配置红色发光材料、绿色发光材料、蓝色发光材料,根据这些发光材料的峰值波长调整光谐振器构造的光学距离,则可使得光利用效率提高,能够进行更高亮度的显示。
(反射膜)
如图1(b)所示,在有机绝缘膜284的表面形成有反射膜27。该反射膜27优选由Ag或Al等高反射率的金属材料构成。如图1(a)所示,反射膜27在俯视状态下(从基板2的法线方向观察时),形成为与多个发光元件3G、3B、3R重叠。即,反射膜27形成在比各色发光元件3G、3B、3R的形成区域广的范围。另外,反射膜27的端部可以配置在比像素电极23的端部靠向内侧,也可以配置在比其靠向外侧。而且,反射膜27的端部可以如图2所示,仅形成在有机绝缘膜284的表面,也可以延伸设置在接触孔的内面。
返回到图1(a),在本实施方式中,按照以蓝色发光元件3B为中心,在俯视状态下与邻接配置于蓝色发光元件3B两侧的绿色发光元件3G以及红色发光元件3R重叠的方式形成反射膜27。即,对于由具备各色发光元件3G、3B、3R的三个子像素构成的一个像素而言,形成有一个反射膜27。另外,也可以按多个像素形成一个反射膜27。
可是,在图8(b)所示的现有技术所涉及的有机EL装置中,按每个发光元件3G、3B、3R而分离形成反射膜27。在该有机EL装置中,如图8(a)所示,有时会以反射膜27的角部为起点沿着反射膜27的端部产生裂缝90。如图9所示,裂缝90按照贯通无机绝缘膜25以及像素电极23的方式产生。可以认为该裂缝90是由于有机绝缘膜284、反射膜27、无机绝缘膜25、像素电极23等成膜时的残留应力、或因热膨胀率的差异而引起的热应力等集中于反射膜27的端部而产生的。
对于此,在图1(b)所示的本实施方式中,按照在俯视的情况下与多个发光元件3G、3B、3R重叠的方式形成了反射膜27。换言之,跨过多个发光元件的形成区域公共形成了反射膜27。根据该构成,由于减少了反射膜27的角部以及端部,所以可抑制无机绝缘膜25以及像素电极23产生裂缝。由此,能够防止有机绝缘膜284所含有的水分等通过裂缝扩散到发光元件3。因此,可以防止黑斑的产生等缺陷。而且,由于减少了反射膜27的端部,所以,可以提高开口率。
另外,如图8(b)所示,在按每个发光元件3改变像素电极23的厚度来满足光谐振条件的有机EL装置中,会在蓝色发光元件3B中以高的频度产生黑斑。这可以认为是蓝色发光元件3B的像素电极23被设定得最薄,所以其对裂缝的耐性最小。
对于此,在图1(a)所示的本实施方式中,按照以蓝色发光元件3B为中心,在俯视状态下与邻接配置在蓝色发光元件3B的两侧的绿色发光元件3G以及红色发光元件3R重叠的方式形成反射膜27。根据该构成,由于反射膜27的角部没有配置在蓝色发光元件3B的周围,所以,可防止在蓝色发光元件3B的像素电极23产生裂缝。由此,能够有效地抑制黑斑的产生。
(第二实施方式)
图3和图4是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发光装置的说明图。其中,图3(a)是俯视图,图3(b)是图3(a)的A-A’线的剖视图,图4是图3(a)的B-B’线的剖视图。如图3(b)所示,第二实施方式所示的发光装置,在反射膜27形成于元件基板2的近似整个面的这一点上,与按每个像素形成反射膜27的第一实施方式不同。其中,对于和第一实施方式同样构成的部分省略其详细说明。
如图3(b)所示,按照覆盖有机绝缘膜284的表面的方式形成了反射膜27。如图4所示,该反射膜27按照覆盖接触孔70的内面的方式延伸设置。在该接触孔70的底部形成有第一层间绝缘层283。而且,反射膜27在该第一层间绝缘膜283的表面开口,通过其开口部分与像素电极和漏电极电连接。由此,本实施方式的反射膜27的端部,仅成为在接触孔70的底部形成的开口端部。并且,该开口端部从接触孔70的内面被远离配置。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由于反射膜27形成在元件基板2的近似整个面,所以,优选通过以反射膜作为电极的阳极氧化法形成无机绝缘膜。具体而言,将由Al材料构成的反射膜27与阳极连接,将铂电极与阴极连接。而且,在具有约5%的浓度的硫酸水溶液41中,将反射膜27的表面与铂电极的表面对置配置,通过施加大约30V的电压,进行大约20分钟的氧化处理。由此,能够自组织化地形成在反射膜27的表面具有微细孔的氧化铝层。通过这样的构成,能够缓解因光谐振结构而产生的过量的光取出方向的指向性。而且,也可以采用有机酸等,形成无微细孔的平坦氧化铝层。
这样,通过采用阳极氧化法,能够在反射膜的整个表面形成缺陷极少的致密无机绝缘膜。而且,可以降低无机反射膜的制造成本。
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构成,由于反射膜27的端部减少,所以,可以抑制无机绝缘膜25中的裂缝产生。而且,由于反射膜27的端部不是配置在有机绝缘膜284的表面,而是配置在由无机材料构成的第一层间绝缘膜283的表面,所以,可防止裂缝的产生。另外,通过由金属材料构成的反射膜形成在软的有机绝缘膜284和硬的无机绝缘膜之间,可缓和在界面处产生的应力,防止裂缝与膜剥离。即使假设在反射膜27的端部处无机绝缘膜25产生裂缝,由于反射膜27的端部从有机绝缘膜284远离配置,所以,有机绝缘膜284中含有的水分等不会通过裂缝而扩散到发光元件3,因此可防止黑斑的产生等缺陷。
而且,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构成,由于驱动用TFT123由反射膜覆盖,所以,能够遮断光向驱动用TFT123的入射,从而,可以防止驱动用TFT123中的光泄漏电流的发生。
(第三实施方式)
图5和图6是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发光装置的说明图。其中,图5是俯视图,图6是图5的C-C’线的剖视图。另外,图5的A-A’线的剖视图与图3(a)同样。如图6所示,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发光装置,在反射膜27与公共电极50电连接这一点上,与第二实施方式不同。此外,对于和第一实施方式以及第二实施方式同样的构成部分,省略其详细说明。
如图5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形成有与蓝色发光元件3B的形成区域邻接并贯通有机隔壁的接触孔80。另外,接触孔80可以形成于其他发光元件的端部,也可以形成于所有发光元件的端部。如图6所示,在贯通有机隔壁221的接触孔80的底部,露出了形成于元件基板2的近似整个面的反射膜27的一部分。而且,公共电极50从有机隔壁221的表面向接触孔80的内部延伸,与反射膜27电连接。另外,在公共电极50与反射膜27之间也可以夹设其它导电性材料23a。
根据第三实施方式,由于在元件基板2的近似整个面形成有反射膜27,反射膜27与公共电极50电连接,所以,能够使反射膜27具有作为公共电极50的辅助电极的功能。由此,不需要在公共电极的表面形成辅助电极,不仅可以降低制造成本,还能够提高发光装置的开口率。
(电子设备)
下面,参照附图7对具备上述各实施方式的有机EL装置的电子设备进行说明。
图7是电子设备的一个例子即移动电话机的立体构成图。该图所示的移动电话机1300包括:多个操作按钮1302、受话口1303、送话口1304、和由先前的实施方式的有机EL装置构成的显示部1301。该显示部采用了上述各实施方式的有机EL装置。由于在上述各实施方式的发光装置中,可以防止黑斑的产生,所以,能够提供可靠性出色的移动电话机。
另外,作为具备本发明的发光装置的电子设备不限定于上述设备,其它的例如可举出数码相机、个人计算机、电视、移动电视、取录器型/监控直视型录像机、PDA、便携用游戏机、寻呼机、电子记事本、台式电子计算机、钟表、文字处理器、工作站、可视电话、POS终端、具备触摸屏的设备等。而且,作为具备本发明的有机EL装置的电子设备,还可以举出车载用音响设备与汽车用测量仪表、车辆导航装置等的车载用显示器,打印机用的光写入头等。
此外,本发明的技术范围不限定于上述的各实施方式,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范围内,还包括对上述各实施方式施加了各种变更的方案。即,各实施方式中所列举的具体材料或构成只不过是一个例子,能够进行适当的变更。例如,本发明所涉及的显示装置也能够应用于顶部发射型有机EL装置的具有微型腔室的显示装置、反射型的液晶装置、半透射反射型的液晶装置等。

Claims (9)

1、一种发光装置,其中具备:设置在基板的一面侧的有机绝缘膜;形成在所述有机绝缘膜的所述一面侧的反射膜;和隔着无机绝缘膜形成在所述反射膜的所述一面侧的发光元件,该发光装置由多个所述发光元件排列配置而成,
所述反射膜形成为在俯视状态下与多个所述发光元件重叠。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发光装置由不同色光的所述发光元件排列配置而成,
所述反射膜形成为:在俯视状态下,除与不同色光中的蓝色的所述发光元件之外,还与在所述蓝色发光元件两侧所邻接的、蓝色之外的所述发光元件重叠。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发光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反射膜形成为覆盖所述有机绝缘膜的所述一面侧。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发光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反射膜形成为覆盖所述有机绝缘膜的贯通孔的内面。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发光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反射膜,在配置于所述有机绝缘膜的贯通孔底部的无机材料层的所述一面侧开口。
6、根据权利要求3~5的任一项所述的发光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无机绝缘膜通过以所述反射膜作为电极的阳极氧化法而形成。
7、根据权利要求3~6的任一项所述的发光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发光装置具备与多个所述发光元件对应的公共电极,
所述反射膜与所述公共电极电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1~7的任一项所述的发光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发光元件含有由有机材料构成的发光层。
9、一种电子设备,具备权利要求1~8的任一项所述的发光装置。
CN2006101711010A 2006-01-13 2006-12-22 发光装置以及电子设备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00092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6-005770 2006-01-13
JP2006005770A JP4582004B2 (ja) 2006-01-13 2006-01-13 発光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JP2006005770 2006-01-13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000921A true CN101000921A (zh) 2007-07-18
CN101000921B CN101000921B (zh) 2011-12-14

Family

ID=3834376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6101711010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000921B (zh) 2006-01-13 2006-12-22 发光装置以及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7638939B2 (zh)
JP (1) JP4582004B2 (zh)
KR (1) KR20070076422A (zh)
CN (1) CN101000921B (zh)
TW (1) TW200733780A (zh)

Cited B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582440A (zh) * 2008-05-14 2009-11-18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发光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04321860A (zh) * 2009-09-17 2015-01-28 皇家飞利浦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电子器件中易碎无机层处的接触部位的几何结构
CN104835829A (zh) * 2014-02-10 2015-08-12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电子光学装置、电子光学装置的制造方法、电子设备
CN105677128A (zh) * 2016-03-21 2016-06-15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3d触控面板及其制备方法、触控驱动装置、显示装置
WO2016180048A1 (zh) * 2015-05-13 2016-11-17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装置及其驱动方法
CN106898298A (zh) * 2013-11-13 2017-06-27 乐金显示有限公司 有机发光显示板
CN106992201A (zh) * 2016-01-20 2017-07-28 三星显示有限公司 有机发光显示装置
CN110718571A (zh) * 2019-10-14 2020-01-21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基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CN113299858A (zh) * 2021-05-24 2021-08-24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基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WO2022160164A1 (zh) * 2021-01-28 2022-08-04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有机发光显示基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6269108A (ja) * 2005-03-22 2006-10-05 Hitachi Displays Ltd 有機発光表示装置及びその欠陥画素の修復方法
JP5066836B2 (ja) * 2005-08-11 2012-11-07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電気光学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JP4809087B2 (ja) * 2006-03-14 2011-11-02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装置、電子機器、および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装置の製造方法
EP2089411A4 (en) * 2006-12-04 2010-01-27 Univ Illinois COMPOSITIONS AND METHODS FOR CANCER TREATMENT WITH CUPREDOXINES AND CPG-RICH DNA
US8138549B2 (en) * 2007-01-12 2012-03-20 Chimei Innolux Corporation System for displaying images
JP2008170756A (ja) 2007-01-12 2008-07-24 Sony Corp 表示装置
KR101574211B1 (ko) 2008-09-05 2015-12-07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유기 전계 발광 소자
JP2010093068A (ja) * 2008-10-08 2010-04-22 Hitachi Displays Ltd 有機el表示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5296590B2 (ja) * 2009-03-30 2013-09-25 新光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半導体パッケージの製造方法
JP5476878B2 (ja) * 2009-09-14 2014-04-23 カシオ計算機株式会社 発光パネルの製造方法
KR101730152B1 (ko) * 2010-10-06 2017-04-25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발광 소자
JP2016197580A (ja) * 2015-04-06 2016-11-24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 有機el表示装置
JP6696193B2 (ja) * 2016-02-09 2020-05-20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電気光学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JP6746937B2 (ja) * 2016-02-15 2020-08-26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電気光学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CN109659349B (zh) * 2019-01-11 2021-02-19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阵列基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GB2595250B (en) * 2020-05-19 2022-09-28 Plessey Semiconductors Ltd Array of light emitting devices with reduced optical crosstalk
US11810907B2 (en) * 2021-01-27 2023-11-07 Taiwan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Company, Ltd. Pixel structure for displays

Family Cites Families (2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797883B2 (ja) 1993-03-18 1998-09-17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多色発光素子とその基板
US5804918A (en) * 1994-12-08 1998-09-08 Nippondenso Co., Ltd. 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 having a light reflecting film only at locations corresponding to light emitting regions
JP3704774B2 (ja) * 1994-12-08 2005-10-12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El素子
JPH08321380A (ja) 1995-05-25 1996-12-03 Chisso Corp 有機電界発光素子
JP2003114626A (ja) 2001-06-18 2003-04-18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 Co Ltd 発光装置及びその作製方法
JP2003133070A (ja) * 2001-10-30 2003-05-09 Seiko Epson Corp 積層膜の製造方法、電気光学装置、電気光学装置の製造方法、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装置の製造方法、及び電子機器
JP2003288983A (ja) 2002-01-24 2003-10-10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 Co Ltd 発光装置およびその作製方法、及び製造装置
JP4380124B2 (ja) * 2002-08-21 2009-12-09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発光装置並びに電子機器
JP4663257B2 (ja) * 2003-06-16 2011-04-06 株式会社半導体エネルギー研究所 発光装置及びその作製方法
US7161184B2 (en) * 2003-06-16 2007-01-09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Display devic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JP4380242B2 (ja) * 2003-07-16 2009-12-09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電気光学装置、電気光学装置の製造方法及び電子機器
JP4815761B2 (ja) * 2003-11-27 2011-11-16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電気光学装置、電気光学装置の製造方法、電子機器
JP4475942B2 (ja) * 2003-12-26 2010-06-09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表示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5202094A (ja) * 2004-01-15 2005-07-28 Sony Corp 表示装置の基板、薄膜デバイスの製造方法、薄膜デバイス、液晶表示装置および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表示装置
KR100581901B1 (ko) * 2004-02-06 2006-05-22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액티브 매트릭스형 유기전계발광소자
JP2005285977A (ja) * 2004-03-29 2005-10-13 Seiko Epson Corp 半導体装置、電気光学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KR20050113045A (ko) * 2004-05-28 2005-12-01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유기 전계 발광 표시 소자 및 그 제조방법
US8278818B2 (en) * 2004-06-04 2012-10-02 Samsung Mobile Display Co., Ltd. Electroluminescent display device and method of fabricating the same
KR100685407B1 (ko) * 2004-10-18 2007-02-22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레드, 그린, 블루, 시안, 마젠타 및 옐로우칼라조절층들을 갖는 풀칼라 유기전계발광표시장치
JP4742639B2 (ja) * 2005-03-25 2011-08-10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発光装置

Cited By (2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582440A (zh) * 2008-05-14 2009-11-18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发光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04321860A (zh) * 2009-09-17 2015-01-28 皇家飞利浦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电子器件中易碎无机层处的接触部位的几何结构
CN104321860B (zh) * 2009-09-17 2017-06-06 皇家飞利浦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电子器件中易碎无机层处的接触部位的几何结构
CN106898298A (zh) * 2013-11-13 2017-06-27 乐金显示有限公司 有机发光显示板
CN104835829A (zh) * 2014-02-10 2015-08-12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电子光学装置、电子光学装置的制造方法、电子设备
CN104835829B (zh) * 2014-02-10 2018-10-23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电子光学装置、电子光学装置的制造方法、电子设备
WO2016180048A1 (zh) * 2015-05-13 2016-11-17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装置及其驱动方法
US9875705B2 (en) 2015-05-13 2018-01-23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Display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driving the same
CN106992201B (zh) * 2016-01-20 2023-07-11 三星显示有限公司 有机发光显示装置
CN106992201A (zh) * 2016-01-20 2017-07-28 三星显示有限公司 有机发光显示装置
CN105677128B (zh) * 2016-03-21 2019-05-10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3d触控面板及其制备方法、触控驱动装置、显示装置
US10606421B2 (en) 2016-03-21 2020-03-31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3D touch panel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touch drive device and method, and display device
CN105677128A (zh) * 2016-03-21 2016-06-15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3d触控面板及其制备方法、触控驱动装置、显示装置
CN110718571A (zh) * 2019-10-14 2020-01-21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基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WO2022160164A1 (zh) * 2021-01-28 2022-08-04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有机发光显示基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CN115885594A (zh) * 2021-01-28 2023-03-31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有机发光显示基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CN115885594B (zh) * 2021-01-28 2024-09-10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有机发光显示基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CN113299858A (zh) * 2021-05-24 2021-08-24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基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WO2022247157A1 (zh) * 2021-05-24 2022-12-01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基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CN113299858B (zh) * 2021-05-24 2024-09-06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基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07188751A (ja) 2007-07-26
CN101000921B (zh) 2011-12-14
US7638939B2 (en) 2009-12-29
KR20070076422A (ko) 2007-07-24
US20080018243A1 (en) 2008-01-24
TW200733780A (en) 2007-09-01
JP4582004B2 (ja) 2010-11-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000921B (zh) 发光装置以及电子设备
CN101005117B (zh) 发光装置、发光装置的制造方法及电子设备
KR100939927B1 (ko) 디스플레이 장치 및 그 제조 방법
CN1444427B (zh) 发光器件及其制造方法
JP2023058735A (ja) 発光装置
CN108899338B (zh) 显示装置和电子设备
KR100941129B1 (ko) 발광장치 및 그의 제조방법
CN1700825B (zh) 发光器件
CN1697576B (zh) 用于制造显示器件的方法
US20010041270A1 (en) Light-emitting device
US7268332B2 (en) Display device and driving method of the same
CN101800240A (zh) 有机电致发光装置、电子设备
JP2003332073A (ja) 発光装置およびその作製方法
JP2005242323A (ja) 表示装置及びその駆動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11214

Termination date: 20151222

EXPY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