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0557486C - 平板荧光灯及其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平板荧光灯及其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0557486C
CN100557486C CNB2004100913069A CN200410091306A CN100557486C CN 100557486 C CN100557486 C CN 100557486C CN B2004100913069 A CNB2004100913069 A CN B2004100913069A CN 200410091306 A CN200410091306 A CN 200410091306A CN 100557486 C CN100557486 C CN 100557486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op board
base plate
fluorescence coating
fluorescent lamp
lay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B200410091306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673830A (zh
Inventor
李亨洛
金度亨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G Displa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LG Displa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G Display Co Ltd filed Critical LG Display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67383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67383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557486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557486C/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JELECTRIC DISCHARGE TUBES OR DISCHARGE LAMPS
    • H01J9/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installation, removal, maintenance of electric discharge tubes, discharge lamps, or parts thereof; Recovery of material from discharge tubes or lamps
    • H01J9/24Manufacture or joining of vessels, leading-in conductors or bases
    • H01J9/245Manufacture or joining of vessels, leading-in conductors or ba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gas discharge tubes or lamps
    • H01J9/247Manufacture or joining of vessels, leading-in conductors or ba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gas discharge tubes or lamps specially adapted for gas-discharge lamp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3/00Arrangements for separating or purifying gases or liquids; Arrangements for vaporising the residuum of liquid refrigerant, e.g. by heat
    • F25B43/006Accumulato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3/00Arrangements for separating or purifying gases or liquids; Arrangements for vaporising the residuum of liquid refrigerant, e.g. by heat
    • F25B43/003Filt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9/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in which the refrigerant is air or other gas of low boiling point
    • F25B9/002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in which the refrigerant is air or other gas of low boiling point characterised by the refrigerant
    • F25B9/008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in which the refrigerant is air or other gas of low boiling point characterised by the refrigerant the refrigerant being carbon dioxid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JELECTRIC DISCHARGE TUBES OR DISCHARGE LAMPS
    • H01J61/00Gas-discharge or vapour-discharge lamps
    • H01J61/02Details
    • H01J61/30Vessels; Containers
    • H01J61/305Flat vessels or contain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JELECTRIC DISCHARGE TUBES OR DISCHARGE LAMPS
    • H01J61/00Gas-discharge or vapour-discharge lamps
    • H01J61/02Details
    • H01J61/38Devices for influencing the colour or wavelength of the light
    • H01J61/42Devices for influencing the colour or wavelength of the light by transforming the wavelength of the light by luminescenc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JELECTRIC DISCHARGE TUBES OR DISCHARGE LAMPS
    • H01J65/00Lamps without any electrode inside the vessel; Lamps with at least one main electrode outside the vessel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 G02F1/133602Direct backlight
    • G02F1/133604Direct backlight with lamp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Analytical Chemistry (AREA)
  • Plasma & Fusion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Vessels And Coating Films For Discharge Lamps (AREA)
  • Manufacture Of Electron Tubes, Discharge Lamp Vessels, Lead-In Wires, And The Like (AREA)
  • Formation Of Various Coating Films On Cathode Ray Tubes And Lamp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平板荧光灯及其制造方法,由此可以提高向外透射出的光的获取率和放电均匀性。本发明包括位于顶板上具有多个凸起和凹陷的荧光层;距所述顶板预定间隙且与所述顶板一起形成气密空间的底板;位于所述底板上的至少一个或多个电极;以及位于所述至少一个或多个电极上的绝缘层。

Description

平板荧光灯及其制造方法
本申请要求享有于2004年3月22日申请的韩国专利申请No.P2004-19358的权益,在此结合其全部作为参考。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背光单元,具体地,本发明涉及可提高放电均匀性的平板荧光灯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通常,阴极射线管(CRT)(各种显示器件中的一种)被用作测量设备、信息终端或类似物以及电视的监视器。然而,CRT的大尺寸和笨重的重量不能满足对电子产品紧凑性和轻重量的要求。
在CRT的重量和尺寸方面,存在着很多限制,而这恰恰与各种电子产品紧凑性和轻重量的发展趋势相矛盾。因此,就期望能够有各种显示器件来替代CRT,例如利用光电场效应的LCD(液晶显示)器件,利用气体放电的PDP(等离子显示屏),利用电致发光的ELD(电致发光显示器件),等等。特别是,对LCD的很多研究和开发工作正在进行当中。
为了替代CRT,在紧凑/薄尺寸、轻重量、低能耗等方面具有优势的LCD已经在广泛地研究和开发。对LCD的研制已经足以使其能够作为一种重要的平板显示器件,并被采用作为台式计算机、开放式信息显示器件或其它类似物,以及笔记本计算机的监视器。因此,对LCD的需求正在上升。
LCD主要是一种光接收器件,它通过控制外部入射光来显示图像,因此LCD需要独立的光源将光施加至LCD面板,即需要背光单元。用作LCD的背光源的背光单元根据灯单元的安装位置分为边缘光(edge-light)型和直射光型。
EL(电致发光),LED(发光二极管),CCFL(冷阴极荧光灯),HCFL(热阴极荧光灯),EEFL(外电极荧光灯)或其它类似物都可以用作LCD的背光源。CCFL在长效持久性、较低能耗以及薄厚度方面具有优点,主要用于宽屏彩色TFT LCD。
CCFL光源采用低温下其内密封有Hg气(还有Ar、Ne等)的荧光放电管,以利用潘宁效应(penning effect)。电极形成在管的两端。阴极呈板形。当电压施加在电极上时,放电管内的带电粒子撞击阴极产生次级电子。这些次级电子激发相邻的粒子形成等离子。
受激粒子放射强紫外线(UV-light),紫外线激发荧光物质放射出可见光。
在边缘光型背光单元中,灯单元设在在光导板的一侧。而且,该灯单元包括发射光的灯、插在灯两端内保护灯的灯座,以及包覆灯的外边缘或周边的灯反射器件,其装配在光导板侧面内的一面将灯发射的光朝光导板反射。
这种灯单元设置在光导板一侧的边缘光型背光单元主要应用于小尺寸的LCD,例如笔记本计算机、台式计算机等。因此,边缘光型背光单元可以提供优良的光均匀性、长效的持久性以及使LCD纤薄等优点。
直射光型背光单元研制用来应用于20英寸以上的宽屏LCD,其中多个灯成一条线地设置在散光板的下侧,直接照射LCD面板的前侧面。
直射光型背光单元具有比边缘光型背光单元更高的光照效率,从而主要被需要高亮度的宽屏LCD所采用。
图1是根据现有技术的直射光型背光单元的透视图,图2是发光灯与连接部件之间连接的电极连接线的透视图。
参看图1,根据现有技术的直射光型背光单元包括多个内侧涂敷有荧光物质以发射光的发光灯1,支撑这些发光灯1的外壳3,以及设在液晶显示面板(图中未示出)与发光灯1之间的多个散光部件5a、5b和5c。
这些散光部件5a、5b和5c防止发光灯1的形状出现在液晶显示面板的显示面上,而且提供总体上具有均匀发光度分布的光源。为了增进散光的效果,多个散光片和散光板设在液晶显示面板与发光灯1之间。
反射器件7设置在外壳3的内部,以将发光灯1发射的光聚集在液晶显示面板的显示部分上。这有利于最大化光的利用效率。
如图2所示,每个发光灯1都由冷阴极荧光灯(CCFL)构成。电极2和2a分别设在管的两端处。当电能施加在电极2和2a上时,相应的发光灯1就发出光。发光灯1的各端装配在外壳3各侧面形成的孔内。
用来传递驱动相应灯的外部电能的电极连接线9和9a分别连接在发光灯1的电极2和2a上。电极连接线9和9a又连接在与驱动电路相连的单个连接体11上。因此,连接体11应当设置在每个发光灯1上。
也即,连接到发光灯1其一个电极2上的一个电极连接线9和连接到发光灯1其另一个电极2a上的另一个电极连接线9a都连接在一个连接体11上。电极连接线9和9a中的一个朝着与连接体11连接的外壳3的后侧弯曲。
图3是现有技术的平板荧光灯的截面图。
参看图3,根据现有技术的平板荧光灯包括由透明材料形成的顶板21,形成在顶板21后侧的荧光层22,距顶板21有预定间隙设置的底板23,形成在底板23上且彼此间具有预定距离的多个肋(rib)24,分别包覆该多个肋24的多个电极25,覆盖电极25每个表面的介质层26,以及支撑顶板21和底板23的边缘以在两者间提供间隙的周边壁27。
周边壁27的高度大于每个电极25的高度,由此在电极25之间可以产生放电。
在现有技术上述结构的平板荧光灯中,这些多个电极25按组分为奇数电极和偶数电极,连接到AC电源上。
因而,在奇数电极与偶数电极之间产生放电。或者,这些多个电极可以按组分为多个两相邻电极对,连接到相同的电源上。
在这种现有技术的平板荧光灯中,这些从底板23突出的多个电极25通过AC型放电产生等离子体,这些等离子体放射紫外线(UV-light)激发顶板21上的荧光层22,从而受激荧光层22向顶板21外发射可见光。
气体采用的是Xe和Hg的混合气体。
AC型放电是以通过向涂敷有介质层26的电极25施加交替极性的电源这样的方式进行的。
电极25的宽度和突出高度以及电极25之间的距离是在考虑到气压和放电效率下设定的。例如,对于几百托高压下气体的放电,电极25之间的距离设置得小于1mm。
肋型电极可以用印刷来形成。介质层26的作用是避免电极被离子损害,以及增进次级电子的放电。
然而,现有技术的这种平板荧光灯具有下面的问题或不足。
即,向外透射出的光的获取率很低,而且放电的均匀性降低,因此宽屏液晶显示器件所需的亮度和效率不可能得到满足。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涉及平板荧光灯及其制造方法,其基本上能够消除由现有技术的限制和不足而引起的一个或多个问题。
本发明的优点在于提供一种平板荧光灯及其制造方法制造,借此外部透射光的获取率和放电均匀性可以得到提高。
本发明另外的特征和优点一部分将在下面的描述中得到阐述,另一部分由这些描述将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变得很明显,或者可以由本发明的实施中获知。借助于在书面说明书和其权利要求书以及附图中具体指明的结构,可以实现和获得本发明的这些目的和其它优点。
为了实现这些和其它优点,依照本发明的目的,如此处所具体和概括描述的,依照本发明的平板荧光灯包括位于顶板上具有多个凸起和凹陷的第一荧光层;距顶板预定间隙且与顶板一起形成放电空间的底板;位于所述放电空间内的放电气体;位于底板上的多个电极;位于所述多个电极上的绝缘层;位于形成有绝缘层的所述底板上的次级电子产生层;以及位于所述次级电子产生层上的第二荧光层,该第二荧光层将所述次级电子产生层的部分暴露于所述放电空间,其中所述次级电子产生层的暴露部分与所述多个电极重叠。
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制造平板荧光灯的制造方法,包括步骤:在顶板上形成具有多个凸起和凹陷的第一荧光层;在面对顶板的底板上形成多个电极;在所述多个电极上形成绝缘层;在形成有绝缘层的所述底板上形成次级电子产生层;在所述次级电子产生层上形成第二荧光层,以暴露所述次级电子产生层的部分;装配所述顶板和底板,使得所述第一荧光层面对所述第二荧光层,以在两者间形成均匀的间隙;以及在装配的顶板和底板之间注入放电气体。
应当理解,不仅前面的一般描述而且下面对本发明的详细描述都是示例性和说明性的,其旨在提供对如权利要求书所述的本发明的进一步说明。
附图说明
所附的附图被包括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并结合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本发明的各种实施方式,而且与下面的描述一起用来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在附图中:
图1是根据现有技术的直射光型背光单元的透视图;
图2是发光灯与连接部件之间连接的电极连接线的透视图;
图3是根据现有技术的平板荧光灯的截面图;
图4A至4E是依照本发明的平板荧光灯其各种顶板的截面图;
图5A至5E是依照本发明的平板荧光灯的各种底板的截面图;
图6是依照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平板荧光灯的截面图;
图7是依照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平板荧光灯的截面图;
图8是依照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平板荧光灯的截面图;
图9是依照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平板荧光灯的截面图;
图10是依照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平板荧光灯的截面图;
图11是依照本发明第六实施例的平板荧光灯的截面图;
图12是依照本发明第七实施例的平板荧光灯的截面图;
图13是依照本发明第八实施例的平板荧光灯的截面图;
图14是依照本发明第九实施例的平板荧光灯的截面图;
图15是依照本发明第十实施例的平板荧光灯的截面图;
图16是用来装配本发明的顶板和底板的装配设备的截面图;
图17是依照具有液晶显示面板的本发明的一种例举实施例的平板荧光灯的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各种优选实施方式,其实施例示出在附图中。尽可能地,在整个附图中用相同的参考数字指代相同或类似的部分。
图4A至4E是依照本发明的平板荧光灯其各种顶板的截面图。
参看图4A,多个凸起和凹陷形成在由透明材料形成的顶板100的表面上,第一荧光层101形成在包含这些凸起和凹陷的顶板的整个表面上。
上述设置的顶板100可以如下制造,即通过在顶板100上实行光刻(photolithography)有选择地按预定深度去除顶板100表面的部分形成多个凸起和凹陷,在包括这些凸起和凹陷的顶板100的整个表面上形成第一荧光层101。
参看图4B,多个凸起和凹陷形成在由透明材料形成的顶板100的表面上。透明电极102形成在包含这些凸起和凹陷的顶板100的整个表面上。第一荧光层101形成在透明电极102上。
上述配置的顶板100可以这样制造,即通过在顶板100上进行光刻选择性地去除顶板100表面上的一些部分至预定深度来形成多个凸起和凹陷,在包含凸起和凹陷的顶板100的整个表面上形成透明电极102,然后在透明电极102上形成第一荧光层101。
同时,形成在顶板100表面上的凸起和凹陷可以具有波形的图案,锯齿状的图案,或者其它的不规则形状。
参看图4C,多个由透明金属如ITO形成的透明电极图案103形成在由透明材料形成的顶板100上,彼此间留出预定距离。第一荧光层101形成在该包含透明电极图案103的顶板100的整个表面上。
在这种情形下,透明电极图案103可以是不规则。
上述配置的顶板100可以这样制造:在顶板100上沉积透明金属如ITO,然后在顶板100上借助于光刻选择性地去除透明金属的一些部分来形成多个透明电极图案103,接着在包含透明电极图案103的顶板100的整个表面上形成第一荧光层101。
参看图4D,多个由透明材料形成的透明颗粒104形成在由透明材料形成的顶板100上。而且,第一荧光层101形成在包含这些透明颗粒104的顶板100的整个表面上。
在考虑到折射率、光获取可行性以及成型可行性等时,无机材料或树脂可以用作这些透明颗粒104的材料。
具体地,在使用树脂或无机氧化物的无机材料时,透明颗粒104可以很容易地形成为非晶形的。在采用有助于结晶的材料的情形时,得到的颗粒由于其晶体结构通常很容易具有不定的形式。因为这个原因,很难形成具有凸面或者凸面和平面组合的光滑表面的透明颗粒104。
因此,使用这种易于形成非定形的材料,如无机氧化物和树脂,颗粒的形状取决于表面张力等。从而,就可以促进具有凸面或者凸面和平面结合的光滑表面的透明颗粒104的形成。
透明颗粒104的结晶度可以通过用XRD(X射线衍射)测量研究由结晶面上衍射引起的峰的出现或不出现情况来确定。
在将非晶形透明颗粒和结晶透明颗粒的混合物形成透明颗粒104的情形中,“结晶透明颗粒占总透明颗粒”的比优选设定为约30WT%或更低。
同时,硅胶、氧化铝或类似物的颗粒可以用作无机氧化物的透明颗粒104。
而且,由树脂形成的透明颗粒104可以是含氟聚合物颗粒或者硅树脂颗粒,如压克力,苯乙烯丙烯酸酯(STYRENE ACRYL)及其交联剂,三聚氰胺甲醛缩合物,PTFE(聚四氟乙烯,PFA(全氟烷氧树脂)),FEP(四氟乙烯六氟丙烯共聚物),DVDF(多氟亚乙烯酯),ETFE(乙烯四氟乙烯共聚物)等颗粒。硅树脂,三聚氰胺树脂,或者氟丙烯酸树脂可以优选用作透明颗粒104。
由于透明树脂大多具有相对较低的折射率,因此具有约1.40~1.45(卤素灯D线,589nm)的低折射率的硅颗粒或硅树脂颗粒适合于透明颗粒104。
同时,上述配置的顶板结构以这种方式制造:在顶板100上分散设置多个透明颗粒104,然后在包含这些多个透明颗粒104的顶板100的整个表面上形成第一荧光层101。
参看图4E,混合有多个透明颗粒104的第一荧光层101形成在由透明材料形成的顶板100上。
上述配置的顶板结构以这种方式制造,即用第一荧光层101的材料混合形成多个透明颗粒104,然后在顶板100上形成混合有透明颗粒104的第一荧光层101。
同时,图4A至4E中的第一荧光层101可以由任何能够光致发光的材料形成,例如有机物质、无机物质、稀土金属、聚合物或类似物,在用约140nm~350nm波长的紫外线的能量下这种材料可以产生可见光。第一荧光层101可以由在用波长约147nm或约174nm的真空紫外线照射下能够发出高亮可见光的荧光物质形成。
图5A至5E是依照本发明的平板荧光灯的各种底板的截面图。
参看图5A,底板结构包括形成在透明材料底板200上彼此之间有均匀间距的多个电极201,包覆每个电极201的绝缘层202,形成在包含绝缘层202的底板200的整个表面上的反射层203,以及形成在反射层203上的第二荧光层204。
反射层203由诸如AlN,BaTiO3,SiNx,SiOx等这类材料形成,将从第二荧光层204发出的可见光导向顶板100,由此提高出光效率。
上述配置的底板结构可以依次地这样制造:在底板200上沉积金属层,借助于光刻选择性地去除金属层形成多个电极201且在彼此间留出预定距离,在电极201的表面上进行丝网印刷等形成绝缘层202,在包含绝缘层202的底板200的整个表面上形成反射层203,以及在反射层203上形成第二荧光层204。
参看图5B,底板结构包括形成在透明材料底板200上彼此间留有均匀距离的多个电极201,包覆每个电极201的绝缘层202,形成在包含绝缘层202的底板200的整个表面上的次级电子产生层205,和仅形成在电极201之间的次级电子产生层205上的第二荧光层204。
上述配置的底板结构可以依次这样制造:在底板200上沉积金属层,借助于光刻选择性地去除金属层形成多个电极201且彼此间留出预定间距,在电极201的表面上进行丝网印刷等形成绝缘层202,在包含绝缘层202的底板200的整个表面上形成次级电子产生层205,以及在电极201之间的次级电子产生层上形成第二荧光层204。
参看图5C,底板结构包括由透明材料形成的底板200,形成在底板200前侧面上的次级电子产生层205,形成在底板200背侧面上的放电电极206,以及形成在次级电子产生层205上彼此间具有均匀间距的多个第二荧光层204。
上述配置的底板结构可以这样制造:在底板200的前侧面形成次级电子产生层205,在次级电子产生层205上形成多个第二荧光层204且在彼此间留出预定间距,以及在底板200的背侧面形成放电电极206。
参看图5D,底板结构包括由透明材料形成的底板200,形成在底板200上的放电电极206,形成在放电电极206上彼此间留出均匀间距的多个垂直结构207,包覆每个垂直结构207的绝缘层202,形成在包含绝缘层202的底板200的整个表面上的次级电子产生层205,以及形成在垂直结构207之间的次级电子产生层205上的第二荧光层204。
上述配置的底板结构可以这样制造:在底板200上形成放电电极206,在放电电极206上彼此间具有均匀间距的形成多个垂直结构207,形成包覆每个垂直结构207的绝缘层202,在包含绝缘层202的底板200的整个表面上形成次级电子产生层205,以及在垂直结构207之间的次级电子产生层205上形成第二荧光层204。
在图5B至5D中,通过用诸如Cu,Ag,Au,W等金属与包括Li,Mg,Ca,Sr和Ba的碱金属或碱土金属的合金组合来作为能够放大电子束的金属化合物,次级电子产生层205可以增强电子束的放大效应。通常次级电子产生层205采用Cu/Be或Ag/Mg形成。
设在图5A至5D中底板200上的第二荧光层204可以由任何能够光致发光的材料形成,例如有机物质、无机物质、稀土金属、聚合物或类似物,在用约140nm~350nm波长的紫外线的能量下这种材料可以发出可见光。第二荧光层204可以由在用约147nm或约174nm波长的真空紫外线照射下能够发出高亮可见光的荧光物质形成。
同时,在采用次级电子产生层205的情形下,该第二荧光层204具有图案形状。由气体放电产生的电荷需要直接撞击次级电子产生层205,以产生次级电子。若荧光物质完全覆盖着次级电子产生层,则电荷就不能撞击次级电子产生层205,从而达不到上述效应。
而在采用次级电子产生层205的情形下,底板200上没有设置荧光层。或者,若荧光层设在底板上以用底板上荧光层的发光度来提高亮度,则荧光层被构图成“分块(BLOCK)”形状,来暴露次级电子产生层205的部分。从而,设在底板部分的荧光物质就发出光,而且次级电子产生层205释放出次级电子。
参看图5E,底板结构包括由透明材料形成的底板200,形成在底板200上的放电电极206,以及形成在放电电极206上的绝缘层202。
这种底板结构可以这样制造:在底板200上形成放电电极206,然后在放电电极206上形成绝缘层202。
在图4A、4B、4C、4D或4E中如上配置的顶板和在图5A、5B、5C、5D或5E中上述配置的底板通过密封装配在一起,两者间留出预定间隙。放电气体注入在该密封的顶板与底板之间,从而得到平板荧光灯。
因而,通过采用上述顶板与底板结构的不同组合,依照本发明的平板荧光灯能够基本上提供二十五种实施例。
具体地,本发明的这二十五种实施例是图4A的顶板与图5A底板的组合,图4A的顶板与图5B的底板的组合,图4A的顶板与图5C的底板的组合,图4A的顶板与图5D的底板的组合,图4A的顶板与图5E的底板的组合,图4B的顶板与图5A底板的组合,图4B的顶板与图5B的底板的组合,图4B的顶板与图5C的底板的组合,图4B的顶板与图5D的底板的组合,图4B的顶板与图5E的底板的组合,图4C的顶板与图5A底板的组合,图4C的顶板与图5B的底板的组合,图4C的顶板与图5C的底板的组合,图4C的顶板与图5D的底板的组合,图4C的顶板与图5E的底板的组合,图4D的顶板与图5A底板的组合,图4D的顶板与图5B的底板的组合,图4D的顶板与图5C的底板的组合,图4D的顶板与图5D的底板的组合,图4D的顶板与图5E的底板的组合,图4E的顶板与图5A底板的组合,图4E的顶板与图5B的底板的组合,图4E的顶板与图5C的底板的组合,图4E的顶板与图5D的底板的组合,以及图4E的顶板与图5E的底板的组合。
与此同时,在装配顶板与底板的过程中,在顶板与底板的边缘之间设置衬垫料(spacer),以在两者之间留出预定间隙。从而,在装配的顶板与底板之间就留有预定间隙的密封空间。放电气体注入该密封空间内。
圆柱形或球形的透明绝缘体颗粒可以用作这种衬垫料。
另外,顶板与底板可以这样进行装配:向顶板或底板的边缘区施加粘合剂如UV硬化剂、环氧树脂等,在对准腔(alignment chamber)内对准该顶板与底板,气密地密封该对准腔,调节要注入的气体比率用气体填满对准腔,然后对腔内的顶板或底板加压。
为了使顶板与底板完全地装配在一起,可以向粘合剂施加紫外线或激光束或以特定温度加热,以固化或部分固化粘合剂。
在图5A至5E中包覆电极的绝缘层可以通过丝网印刷形成。
下面,说明依照本发明的二十五种实施例中的一些平板荧光灯。
图6是依照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平板荧光灯的截面图,其中示出的是图4A的顶板与图5A的底板的组合。
参看图6,依照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平板荧光灯包括在其表面上具有多个凸起和凹陷的顶板100,在具有凸起和凹陷的顶板100上的第一荧光层101,与顶板100形成气密空间且距顶板100预定间隙的底板200,在底板200上且彼此间具有均匀距离的多个电极201,包覆每个电极201的绝缘层202,在包含绝缘层202和电极201的底板200的整个表面上的反射层203,在反射层203上的第二荧光层204,位于顶板100与底板200的边缘区域之间以在两者间提供预定间隙的衬垫料300,以及位于顶板100与底板200之间的气密空间内的放电气体400。
诸如Cr,Ag,Pt,和Cu这类低电阻率的金属可以用作底板200上的电极201。
而且,顶板100和底板200用衬垫料如玻璃焊剂彼此气密地粘合在一起。
放电气体400可以包括Hg,Xe,Ne,Ar,He或者Hg,Xe,Ne,Ar和He的混合气体,其通过随后被密封的气体进口(附图中未示出)注入进顶板100与底板200之间的气密空间内。
同时,第一荧光层101的覆盖区域由于顶板100上的凸起和凹陷增加,由此提高了可见光的产生量,而且降低了平板的全反射。从而,向外发射的光的获取率就得到提高。
第一荧光层101和第二荧光层204可以由任何能够光致发光的材料形成,例如有机物质、无机物质、稀土金属、聚合物或类似物,在用约140nm~350nm波长的紫外线的能量时这种材料可以产生可见光。第一荧光层101和第二荧光层204优选由在用约147nm或约174nm波长的真空紫外线照射下能够发出高亮可见光的荧光物质形成。
而且,底板200上的反射层203由诸如AlN,BaTiO3,SiNx,SiOx等这类材料形成,将第二荧光层204发出的可见光导向顶板100,由此提高出光效率。
另外,形成在顶板100表面上的凸起和凹陷可以具有波形图案、锯齿状的图案,或者不规则形状。
圆柱形或球形的透明绝缘体颗粒可以用作衬垫料300。
图7是依照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平板荧光灯的截面图,其中示出的是图4B的顶板与图5A的底板的组合。
参看图7,依照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平板荧光灯包括在其背侧表面上具有多个凸起和凹陷的顶板100,在包含凸起和凹陷的顶板100上的透明电极102,在透明电极102上的第一荧光层101,与顶板100形成气密空间且距顶板100预定间隙的底板200,在底板200上且彼此间具有均匀距离的多个电极201,包覆每个电极201的绝缘层202,在包含绝缘层202和电极201的底板200的整个表面上的反射层203,在反射层203上的第二荧光层204,位于顶板100与底板200的边缘区域之间以支撑顶板100和底板200的衬垫料300,以及位于顶板100与底板200之间的气密空间内的放电气体400。
放电气体400可以包括Hg,Xe,Ne,Ar,He或者Hg,Xe,Ne,Ar和He的混合气体,其被注入进顶板100与底板200之间的气密空间内。
第一荧光层101的覆盖区域由于顶板100上的凸起和凹陷增加,由此提高了可见光的产生量,而且降低了平板的全反射。从而,出光效率得到提高。
而且,第一荧光层101和第二荧光层204可以由任何能够光致发光的材料形成,例如有机物质、无机物质、稀土金属、聚合物或类似物,在用约140nm~350nm波长的紫外线的能量时这种材料可以产生可见光。第一荧光层101和第二荧光层204优选由在用约147nm或约174nm波长的真空紫外线照射下能够发出高亮可见光的荧光物质形成。
底板200上的反射层203将从第二荧光层204发出的可见光导向顶板100,由此提高出光效率。
另外,形成在顶板100表面上的凸起和凹陷可以具有波形图案、锯齿状的图案,或者不规则形状。
圆柱形或球形的透明绝缘体颗粒可以用作衬垫料300。
在依照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上述配置的平板荧光灯中,放电出现在顶板100的透明电极102与底板200的电极201之间。
图8是依照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平板荧光灯的截面图,其中示出的是图4C的顶板与图5A的底板的组合。
参看图8,依照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平板荧光灯包括由透明材料形成的顶板100,在顶板100上的多个球型透明颗粒104,在包含透明颗粒104的顶板100的整个表面上的第一荧光层101,与顶板100形成气密空间且距顶板100预定间隙的底板200,在底板200上且彼此间具有均匀距离的多个电极201,包覆每个电极201的绝缘层202,在包含绝缘层202和电极201的底板200的整个表面上的反射层203,在反射层203上的第二荧光层204,位于顶板100与底板200的边缘区域之间以支持顶板100和底板200的衬垫料300,以及存在于顶板100与底板200之间的气密空间内的放电气体400。
放电气体400可以包括Hg,Xe,Ne,Ar,He或者Hg,Xe,Ne,Ar和He的混合气体,其被注入进顶板100与底板200之间的气密空间内。
第一荧光层101的覆盖区域由于顶板100上的多个透明颗粒104增加,由此提高了可见光的产生量,而且降低了平板的全反射。从而,出光效率得到提高。
而且,第一荧光层101和第二荧光层204可以由任何能够光致发光的材料形成,例如有机物质、无机物质、稀土金属、聚合物或类似物,在用约140nm~350nm波长的紫外线的能量时这种材料可以产生可见光。第一荧光层101和第二荧光层204优选由在用约147nm或约174nm波长的真空紫外线照射下能够发出高亮可见光的荧光物质形成。
底板200上的反射层203将从第二荧光层204发出的可见光导向顶板100,由此提高出光效率。
另外,形成在顶板100表面上的透明颗粒104可以具有波形图案、锯齿状的图案,或者不规则形状。
在这种情形中,每个球型透明颗粒104可以具有约50nm~2μm的尺寸。
圆柱形或球形的透明绝缘体颗粒可以用作衬垫料300。
图9是依照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平板荧光灯的截面图,其中示出的是图4A的顶板与图5B的底板的组合。
参看图9,依照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平板荧光灯包括在其表面上具有多个凸起和凹陷的顶板100,在具有凸起和凹陷的顶板100上的第一荧光层101,与顶板100形成气密空间且距顶板100预定间隙的底板200,在底板200上且彼此间具有均匀距离的多个电极201,包覆每个电极201的绝缘层202,在包含绝缘层202和电极201的底板200的整个表面上的次级电子产生层205,在位于各个电极201之间的次级电子产生层205上的第二荧光层204,位于顶板100与底板200的边缘区域之间以支撑顶板100和底板200的衬垫料300,以及存在于顶板100与底板200之间的气密空间内的放电气体400。
放电气体400可以包括Hg,Xe,Ne,Ar,He或者Hg,Xe,Ne,Ar和He的混合气体,其被注入进顶板100与底板200之间的气密空间内。
同时,第一荧光层101的覆盖区域由于顶板100上的凸起和凹陷增加,由此提高了可见光的产生量,而且降低了平板的全反射。从而,出光效率得到提高。
第一荧光层101和第二荧光层204可以由任何能够光致发光的材料形成,例如有机物质、无机物质、稀土金属、聚合物或类似物,在用约140nm~350nm波长的紫外线的能量时这种材料可以产生可见光。第一荧光层101和第二荧光层204优选由在用约147nm或约174nm波长的真空紫外线照射下能够发出高亮可见光的荧光物质形成。
而且,形成在顶板100表面上的凸起和凹陷可以具有波形图案、锯齿状的图案,或者不规则形状。
另外,用诸如Cu,Ag,Au,W等金属与包括Li,Mg,Ca,Sr和Ba的碱金属或碱土金属的合金组合来作为促使放大电子束的金属化合物,次级电子产生层205可以增强电子束的放大效应。Cu/Be或Ag/Mg可以用于次级电子产生层205。
同时,第二荧光层204包括多个单元块,暴露出次级电子产生层205的部分表面。由放电产生的电荷需要直接撞击次级电子产生层205,以产生次级电子。若荧光物质整个地覆盖着次级电子产生层,则这些电荷就不能直接撞击次级电子产生层205,从而达不到上述效果。
在采用次级电子产生层205的情形下,底板200上没有设置荧光层。或者,若荧光层设在底板上以用底板上荧光层的发光度来提高亮度,则荧光层被构图成类似“分块”形状,来暴露次级电子产生层205的部分。从而,设在底板部分的荧光物质就发出光,而且次级电子产生层205释放出次级电子。
圆柱形或球形的透明绝缘体颗粒可以用作衬垫料300。
图10是依照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平板荧光灯的截面图,其中示出的是图4A的顶板与图5C的底板的组合。
参看图10,依照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平板荧光灯包括在其表面上具有多个凸起和凹陷的顶板100,在具有凸起和凹陷的顶板100上的第一荧光层101,与顶板100形成气密空间且距顶板100预定间隙的底板200,在底板200上的次级电子产生层205,在次级电子产生层205上的第二荧光层204其包括彼此间留有预定距离的多个图案204,在底板200背侧面上的放电电极206,位于顶板100与底板200的边缘区域之间以支撑顶板100和底板200的衬垫料300,以及位于顶板100与底板200之间的气密空间内的放电气体400。
用诸如Cu,Ag,Au,W等金属与包括Li,Mg,Ca,Sr和Ba的碱金属或碱土金属的合金组合来作为放大电子束的金属混合物,次级电子产生层205可以增强电子束的放大效应。Cu/Be或Ag/Mg通常可以用于次级电子产生层205。
放电气体400可以包括Hg,Xe,Ne,Ar,He或者Hg,Xe,Ne,Ar和He的混合气体,其被注入进顶板100与底板200之间的气密空间内。
并且,第一荧光层101的覆盖区域由于顶板100上的凸起和凹陷增加,由此提高了可见光的产生量,而且降低了平板的全反射。从而,出光效率得到提高。
另外,第一荧光层101和第二荧光层204可以由任何能够光致发光的材料形成,例如有机物质、无机物质、稀土金属、聚合物或类似物,在用约140nm~350nm波长的紫外线的能量时这种材料可以产生可见光。第一荧光层101和第二荧光层204优选由在用约147nm或约174nm波长的真空紫外线照射下能够发出高亮度可见光的荧光物质形成。
形成在顶板100表面上的凸起和凹陷可以具有波形图案、锯齿状的图案,或者不规则形状。
另外,圆柱形或球形的透明绝缘体颗粒可以用作衬垫料300。
图11是依照本发明第六实施例的平板荧光灯的截面图,其中示出的是图4B的顶板与图5C的底板的组合。
参看图11,依照本发明第六实施例的平板荧光灯包括在其背侧表面上具有多个凸起和凹陷的顶板100,在具有凸起和凹陷的顶板100上由透明金属如ITO形成的透明电极102,在透明电极102上的第一荧光层101,与顶板100形成气密空间且距顶板100预定间隙的底板200,在底板200上的次级电子产生层205,在次级电子产生层205上的第二荧光层204,其包括彼此间具有预定距离的多个图案204,位于底板200背侧面的放电电极206,位于顶板100与底板200的边缘区域之间以支撑顶板100和底板200的衬垫料300,以及位于顶板100与底板200之间的气密空间内的放电气体400。
采用诸如Cu,Ag,Au,W等金属与包括Li,Mg,Ca,Sr和Ba的碱金属或碱土金属的合金组合来作为放大电子束的金属化合物,次级电子产生层205可以增强电子束的放大效应。Cu/Be或Ag/Mg通常可以用于次级电子产生层205。
放电气体400可以包括Hg,Xe,Ne,Ar,He,或者Hg,Xe,Ne,Ar和He的混合气体,其被注入进顶板100与底板200之间的气密空间内。
并且,第一荧光层101的覆盖区域由于顶板100上的凸起和凹陷增加,由此提高了可见光的产生量,而且降低了平板的全反射。从而,出光效率就得到提高。
另外,第一荧光层101和第二荧光层204可以由任何能够光致发光的材料形成,例如有机物质、无机物质、稀土金属、聚合物或类似物,在用约140nm~350nm波长的紫外线的能量时这种材料可以产生可见光。第一荧光层101和第二荧光层204优选由在用约147nm或约174nm波长的真空紫外线照射下能够发出高亮度可见光的荧光物质形成。
形成在顶板100表面上的凸起和凹陷可以具有波形图案、锯齿状的图案,或者不规则形状。
另外,圆柱形或球形的透明绝缘体颗粒可以用作衬垫料300。
此外,诸如W基金属、Ni基金属、碱基金属等这类低阻抗金属可以用作放电电极206的导电材料。
图12是依照本发明第七实施例的平板荧光灯的截面图,其中示出的是图4C的顶板与图5C的底板的组合。
参看图12,依照本发明第七实施例的平板荧光灯包括由透明材料形成的顶板100,在顶板100上彼此间具有预定距离的多个透明电极图案103,在包含透明电极图案103的顶板100上的第一荧光层101,与顶板100形成气密空间且距顶板100预定间隙的底板200,在底板200上的次级电子产生层205,在次级电子产生层205上的第二荧光层204,其包括彼此间具有预定距离的多个图案204,位于底板200背侧面的放电电极206,位于顶板100与底板200的边缘区域之间以支撑顶板100和底板200的衬垫料300,以及位于顶板100与底板200之间的气密空间内的放电气体400。
采用诸如Cu,Ag,Au,W等金属与包括Li,Mg,Ca,Sr和Ba的碱金属或碱土金属的合金组合来作为放大电子束的金属化合物,次级电子产生层205可以增强电子束的放大效应。Cu/Be或Ag/Mg通常可以用于次级电子产生层205。
放电气体400可以包括Hg,Xe,Ne,Ar,He或者Hg,Xe,Ne,Ar和He的混合气体,其被注入进顶板100与底板200之间的气密空间内。
并且,第一荧光层101的覆盖区域由于顶板100上的凸起和凹陷增加,由此提高了可见光的产生量,而且降低了平板的全反射。从而,出光效率就得到提高。
另外,第一荧光层101和第二荧光层204可以由任何能够光致发光的材料形成,例如有机物质、无机物质、稀土金属、聚合物或类似物,在用约140nm~350nm波长的紫外线的能量时这种材料可以产生可见光。第一荧光层101和第二荧光层204优选由在用约147nm或约174nm波长的真空紫外线照射下能够发出高亮可见光的荧光物质形成。
形成在顶板100表面上的透明电极图案103可以具有波形图案、锯齿状的图案,或者不规则形状。
另外,圆柱形或球形的透明绝缘体颗粒可以用作衬垫料300。
此外,诸如W基金属、Ni基金属、碱基金属等这类低阻抗金属可以用作放电电极206的导电材料。
图13是依照本发明第八实施例的平板荧光灯的截面图,其中示出的是图4D的顶板与图5C的底板的组合。
参看图13,依照本发明第八实施例的平板荧光灯包括由透明材料形成的顶板100,在顶板100上的多个球型透明颗粒104,在包含透明颗粒104的顶板100的整个表面上的第一荧光层101,与顶板100形成气密空间且距顶板100预定间隙的底板200,在底板200上的次级电子产生层205,在次级电子产生层205上的第二荧光层204,其包括彼此间留有预定距离的多个图案204,位于底板200背侧面的放电电极206,位于顶板100与底板200的边缘区域之间以支撑顶板100和底板200的衬垫料300,以及位于顶板100与底板200之间的气密空间内的放电气体400。
采用诸如Cu,Ag,Au,W等金属与包括Li,Mg,Ca,Sr和Ba的碱金属或碱土金属的合金组合来作为放大电子束的金属化合物,次级电子产生层205可以增强电子束的放大效应。Cu/Be或Ag/Mg通常可以用于次级电子产生层205。
放电气体400可以包括Hg,Xe,Ne,Ar,He或者Hg,Xe,Ne,Ar和He的混合气体,其被注入进顶板100与底板200之间的气密空间内。
并且,第一荧光层101的覆盖区域由于顶板100上的凸起和凹陷增加,由此提高了可见光的产生量,而且降低了平板的全反射。从而,出光效率得到提高。
另外,第一荧光层101和第二荧光层204可以由任何能够光致发光的材料形成,例如有机物质、无机物质、稀土金属、聚合物或类似物,在用约140nm~350nm波长的紫外线的能量时这种材料可以产生可见光。第一荧光层101和第二荧光层204优选由在用约147nm或约174nm波长的真空紫外线照射下能够发出高亮度可见光的荧光物质形成。
形成在顶板100上的透明颗粒104可以具有波形图案、锯齿状的图案,或者不规则形状。
另外,圆柱形或球形的透明绝缘体颗粒可以用作衬垫料300。
此外,诸如W基金属、Ni基金属、碱基金属等这类低阻抗金属可以用作放电电极206的导电材料。
与此同时,在考虑到折射率、光获取可行性以及成型可行性等时,无机材料或树脂可以用作这些透明颗粒104的材料。
具体地,在将树脂或无机氧化物用作这种无机材料的情形中,透明颗粒104可以很容易成为非定形的。在采用容易结晶的材料的情形时,得到的颗粒由于其晶体结构通常很容易具有不定的形式。因为这个原因,很难形成具有凸面或者凸面和平面结合的光滑表面的透明颗粒104。
因此,使用这种易于变成非定形的材料,如无机氧化物和树脂,颗粒的形状就取决于表面张力等。从而,就可以促进具有凸面或者凸面和平面结合的光滑表面的透明颗粒104的形成。
透明颗粒104的结晶度可以通过用XRD(X射线衍射)测量研究结晶面上由衍射引起的峰的出现或者不出现情况来确定。
在将非晶形透明颗粒和结晶透明颗粒的混合物用作透明颗粒104的情形中,“结晶透明颗粒占总透明颗粒”的比优选设定为约30wt%或更低。
同时,硅胶颗粒、氧化铝或类似物也可以用作无机氧化物的透明颗粒104。
而且,由树脂形成的透明颗粒104可以是含氟聚合物颗粒或者硅树脂颗粒,如压克力,苯乙烯丙烯酸酯及其交联剂,三聚氰胺甲醛缩合物,PTFE(聚四氟乙烯),PFA(全氟烷氧树脂),FEP(四氟乙烯六氟丙烯共聚物),DVDF(多氟亚乙烯酯),ETFE(乙烯四氟乙烯共聚物)等颗粒。硅树脂,三聚氰胺树脂,或者氟丙烯酸树脂可以优选用作透明颗粒104。
由于透明树脂大多具有相对较低的折射率,因此具有约1.40~1.45(卤素灯D线,589nm)的低折射率的硅颗粒或硅树脂颗粒适合于透明颗粒104。
图14是依照本发明第九实施例的平板荧光灯的截面图,其中示出的是图4C的顶板与图5D的底板的组合。
参看图14,依照本发明第九实施例的平板荧光灯包括由透明材料形成的顶板100,在顶板100上彼此间具有预定距离的多个透明电极图案103,在包含透明电极图案103的顶板100上的第一荧光层101,与顶板100形成气密空间且距顶板100预定间隙的底板200,在底板200上的放电电极206,在放电电极206上彼此间具有预定距离的多个垂直结构207,包覆每个垂直结构207的绝缘层202,位于包含绝缘层202和垂直结构207的底板200的整个表面上的次级电子产生层205,在位于多个垂直结构207之间的次级电子产生层205上的第二荧光层204,位于顶板100与底板200的边缘区域之间以支撑顶板100和底板200的衬垫料300,以及位于顶板100与底板200之间的气密空间内的放电气体400。
诸如Cu,Ag,Au,W等金属与包括Li,Mg,Ca,Sr和Ba的碱金属或碱土金属的合金组合来作为放大电子束的金属化合物,次级电子产生层205可以增强电子束的放大效应。Cu/Be或Ag/Mg通常可以用于次级电子产生层205。
放电气体400可以包括Hg,Xe,Ne,Ar,He或者Hg,Xe,Ne,Ar和He的混合气体,其被注入进顶板100与底板200之间的气密空间内。
并且,第一荧光层101的覆盖区域由于顶板100上的凸起和凹陷增加,由此提高了可见光的产生量,而且降低了平板的全反射。从而,出光效率得到提高。
另外,第一荧光层101和第二荧光层204可以由任何能够光致发光的材料形成,例如有机物质、无机物质、稀土金属、聚合物或类似物,在用约140nm~350nm波长的紫外线的能量时这种材料可以产生可见光。第一荧光层101和第二荧光层204优选由在用约147nm或约174nm波长的真空紫外线照射下能够发出高亮可见光的荧光物质形成。
圆柱形或球形的透明绝缘体颗粒可以用作衬垫料300。
而且,诸如W基金属、Ni基金属、碱基金属等这类低阻抗金属可以用作放电电极206的导电材料。
另外,放电电极206可以由垂直结构207相同的材料形成。或者,放电电极206可以由不同于垂直结构207的材料形成。
图15是依照本发明第十实施例的平板荧光灯的截面图,其中示出的是图4D的顶板与图5D的底板的组合。
参看图15,依照本发明第十实施例的平板荧光灯包括由透明材料形成的顶板100,在顶板100上的多个球型透明颗粒104,在包含透明颗粒104的顶板100的整个表面上的第一荧光层101,与顶板100形成气密空间且距顶板100预定间隙的底板200,在底板200上的放电电极206,在放电电极206上彼此间具有预定距离的多个垂直结构207,包覆每个垂直结构207的绝缘层202,位于包含绝缘层202和垂直结构207的底板200的整个表面上的次级电子产生层205,在位于多个垂直结构207之间的次级电子产生层205上的第二荧光层204,位于顶板100与底板200的边缘区域之间以支撑顶板100和底板200的衬垫料300,以及位于顶板100与底板200之间的气密空间内的放电气体400。
诸如Cu,Ag,Au,W等金属与包括Li,Mg,Ca,Sr和Ba的碱金属或碱土金属的合金组合来作为放大电子束的金属化合物,次级电子产生层205可以增强电子束的放大效应。Cu/Be或Ag/Mg通常可以用于次级电子产生层205。
放电气体400可以包括Hg,Xe,Ne,Ar,He或者Hg,Xe,Ne,Ar和He的混合气体,其被注入进顶板100与底板200之间的气密空间内。
并且,第一荧光层101的覆盖区域由于顶板100上的凸起和凹陷增加,由此提高了可见光的产生量,而且降低了平板的全反射。从而,出光效率得到提高。
另外,第一荧光层101和第二荧光层204可以由任何能够光致发光的材料形成,例如有机物质、无机物质、稀土金属、聚合物或类似物,在用约140nm~350nm波长的紫外线的能量时这种材料可以产生可见光。第一荧光层101和第二荧光层204优选由在用约147nm或约174nm波长的真空紫外线照射下能够发出高亮可见光的荧光物质形成。
形成在顶板100表面上的透明颗粒104可以具有波形图案、锯齿状的图案,或者不规则形状。
另外,圆柱形或球形的透明绝缘体颗粒可以用作衬垫料300。
而且,诸如W基金属、Ni基金属、碱基金属等这类低阻抗金属可以用作放电电极206的导电材料。
此外,放电电极206可以由垂直结构207相同的材料形成。或者,放电电极206可以由不同于垂直结构207的材料形成。
图16是用来装配本发明的顶板和底板的装配设备的截面图。
参看图16,用来装配本发明的顶板和底板的装配设备包括上工作台500,下工作台600,以及设置在下工作台600下面的加热装置700。
从外部装载的顶板100固定到上工作台500的底侧,底板200固定到下工作台600的上侧。
如前面对图4A至4E的描述所提到的,第一荧光层101,透明电极102,透明电极图案103,透明颗粒104等形成在顶板100上。如上面对图5A至5E的描述所提到的,电极201,绝缘层202,反射层203,第二荧光层204,次级电子产生层205,放电电极206,垂直结构207等形成在底板200上。
加热装置700用来加热施加有粘合剂的区域,以完全地将顶板100与底板200互相粘合在一起。
同时,由透明绝缘体形成的衬垫料300设置在底板200的两侧区域上。衬垫料300可以具有圆柱形或球型的形状。
顶板与底板以这样的方式装配:向顶板或底板的边缘区域施加粘合剂,如UV固化剂、环氧树脂等,分别将顶板100和底板200装载在装配腔内的上工作台500和下工作台600上,气密地密封该腔,调节注入气体的成分比率,加压腔内的顶板或底板。
即,在顶板100和底板200分别装载在上工作台500和下工作台600上时,借助于静电吸附作用,上工作台500被降低来装配顶板100和底板200。
在加压顶板100和底板200时,上工作台500或下工作台600垂直地移动,以通过改变相应工作台的移动速度和压力,来压紧顶板100和底板200。
具体地,相应工作台以恒定的速度或压力移动,直至顶板100接触底板200的衬垫料300。即,从初始接触时刻起,该压力升至一个最终压力。
例如,该压力以这种方式逐步地进行调节来装配顶板100和底板200:在初始接触时刻点为大约0.1吨,在中间步骤大约为0.3吨,在后一步骤大约为0.4吨,在最终步骤大约为0.5吨。
与此同时,为了将顶板100和底板200完全地相互装配,向放有粘合剂的区域施加紫外线或激光束,或者用加热装置700以特定的温度加热该区域。
如图17所示,本发明的平板荧光灯可以与液晶显示面板组件结合使用。在图17中,具有上基板800、下基板500和位于两者之间的液晶层600的液晶显示面板可以粘合在依照本发明一种实施例的平板荧光灯的顶板100上。尽管在图17中仅仅示出一种实施例的平板荧光灯,但是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此处披露的任何实施例的平板荧光灯及其各种修改实施例都可以与显示器件结合用作光源。同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也能够理解,本发明的平板荧光灯也可以供任何需要光源的那些显示面板使用。
因此,依照本发明的平板荧光灯及其制造方法可以提供下面的效果或优点。
首先,荧光物质与透明电极之间、荧光物质与透明基板之间、或者透明基板与空气之间的全反射被减少,从而可以提高光的获取率。
其次,凸起和凹陷被设在顶板的表面上来增加荧光物质的涂敷区域,由此可以提高可见光的生成量。而且透过顶板的光被分散,从而可以提高发光的均匀性。
第三,次级电子产生层被设在底板上,由此可以降低放电驱动电压,而且可以保护绝缘层和电极。另外,该次级电子产生层还能够反射光。
最后,垂直结构作为放电电极沿垂直于基板的方向设在底板上,依照这种结构设置,可以降低放电驱动电压,固定等离子体的产生位置,而且可以提高放电的均匀性。
很显然,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发明做出各种修改和改变。因此,本发明旨在涵盖所有这些对本发明的修改和改变,只要它们落入所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同物的范围内。

Claims (48)

1.一种平板荧光灯,包括:
位于具有多个凸起和凹陷的顶板上的第一荧光层;
距所述顶板预定间隙且与所述顶板一起形成放电空间的底板;
位于所述放电空间内的放电气体;
位于所述底板上的多个电极;
位于所述多个电极上的绝缘层;
位于形成有绝缘层的所述底板上的次级电子产生层;以及
位于所述次级电子产生层上的第二荧光层,该第二荧光层将所述次级
电子产生层的部分暴露于所述放电空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平板荧光灯,其特征在于,所述放电气体包括Hg,Xe,Ne,Ar和He的至少一种。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平板荧光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和第二荧光层由能够光致发光的材料形成,在用约140nm~350nm波长的紫外线的能量下这种材料能够发出可见光。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平板荧光灯,其特征在于,所述材料选自有机物质、无机物质、稀土金属和聚合物。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平板荧光灯,其特征在于,所述顶板是透明基板。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平板荧光灯,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是透明基板。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平板荧光灯,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凸起和凹陷的截面包括波形图案或锯齿形图案。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平板荧光灯,还包括位于顶板或底板边缘区域上提供预定间隙的衬垫料。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平板荧光灯,其特征在于,所述衬垫料包括透明绝缘体。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平板荧光灯,其特征在于,所述衬垫料是具有圆柱形状或球形形状的透明绝缘体。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平板荧光灯,其特征在于,所述顶板和底板用粘合剂进行彼此装配。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平板荧光灯,其特征在于,所述粘合剂是UV硬化剂或环氧树脂。
13.一种平板荧光灯,包括:
在表面上具有多个凸起和凹陷的顶板;
位于包含所述多个凸起和凹陷的顶板上的第一荧光层;
距所述顶板预定间隙且与所述顶板一起形成放电空间的底板;
位于所述底板上彼此间具有均匀距离的多个电极;
包覆每个所述电极的绝缘层;
位于形成有绝缘层的所述底板上的次级电子产生层;以及
位于所述次级电子产生层上的第二荧光层,该第二荧光层将所述次级电子产生层的部分暴露于所述放电空间,其中所述次级电子产生层的暴露部分与所述多个电极重叠;
位于所述顶板与底板的边缘区域之间的衬垫料;以及
位于所述顶板与底板之间的放电空间内的放电气体。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平板荧光灯,还包括位于所述顶板与所述第一荧光层之间的透明电极。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平板荧光灯,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明电极由ITO形成。
16.一种平板荧光灯,包括:
透明顶板;
位于所述顶板上且彼此间具有预定距离的多个透明电极图案;
位于包含所述多个透明电极图案的顶板的整个表面上的第一荧光层;
距所述顶板预定间隙且与所述顶板一起形成放电空间的底板;
位于所述底板上彼此间具有均匀距离的多个电极;
包覆每个所述电极的绝缘层;
位于形成有绝缘层的所述底板上的次级电子产生层;以及
位于所述次级电子产生层上的第二荧光层,该第二荧光层将所述次级电子产生层的部分暴露于所述放电空间,其中所述次级电子产生层的暴露部分与所述多个电极重叠;
位于所述顶板与所述底板的边缘区域之间的衬垫料;以及
位于所述顶板与所述底板的放电空间内的放电气体。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平板荧光灯,其特征在于,所述次级电子产生层包括能够放大电子束的金属化合物。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平板荧光灯,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化合物为包括Cu,Ag,Au,W金属与包括Li,Mg,Ca,Sr和Ba的碱金属或碱土金属的合金组合。
19.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平板荧光灯,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化合物为Cu/Be和Ag/Mg中的一种。
20.一种平板荧光灯,包括;
透明顶板;
位于所述顶板上的多个透明颗粒;
位于包含所述多个透明颗粒的顶板的整个表面上的第一荧光层;
距所述顶板预定间隙且与所述顶板一起形成放电空间的底板;
位于所述底板上彼此间具有均匀距离的多个电极;
包覆每个所述电极的绝缘层;
位于形成有绝缘层的所述底板上的次级电子产生层;以及
位于所述次级电子产生层上的第二荧光层,该第二荧光层将所述次级电子产生层的部分暴露于所述放电空间,其中所述次级电子产生层的暴露部分与所述多个电极重叠;
位于所述顶板与所述底板的边缘区域之间的衬垫料;以及
位于所述顶板与所述底板之间的放电空间内的放电气体。
21.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平板荧光灯,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明颗粒包括无机物质或树脂。
22.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平板荧光灯,其特征在于,所述无机物质是无机氧化物。
23.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平板荧光灯,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明颗粒包括非晶形透明颗粒和结晶透明颗粒的混合物。
24.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平板荧光灯,其特征在于,所述结晶透明颗粒占总透明颗粒的比约为30wt%或更少。
25.如权利要求22所述的平板荧光灯,其特征在于,所述无机氧化物包括硅胶或者氧化铝颗粒。
26.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平板荧光灯,其特征在于,所述树脂包括含氟聚合物颗粒或者硅树脂颗粒,该含氟聚合物颗粒或者硅树脂颗粒包括压克力、苯乙烯丙烯酸酯及其交联剂、三聚氰胺甲醛缩合物、PTFE(聚四氟乙烯)、PFA(全氟烷氧树脂)、FEP(四氟乙烯六氟丙烯共聚物)、DVDF(多氟亚乙烯酯)、ETFE(乙烯四氟乙烯共聚物)颗粒。
27.一种平板荧光灯,包括;
由透明材料形成的顶板;
位于所述顶板上的多个透明颗粒;
位于包含所述多个透明颗粒的顶板的整个表面上的第一荧光层;
距所述顶板预定间隙且与所述顶板一起形成气密空间的底板;
位于所述底板上的次级电子产生层;
选择性地形成在所述次级电子产生层上、彼此间留出均匀间隔的多个第二荧光层图案;
位于所述底板背侧上的放电电极;
位于所述顶板与所述底板的边缘区域之间的衬垫料;以及
位于所述顶板与所述底板之间的气密空间内的放电气体。
28.一种平板荧光灯,包括;
由透明材料形成的顶板;
位于所述顶板上的多个透明电极图案;
位于包含所述多个透明电极图案的顶板的整个表面上的第一荧光层;
距所述顶板预定间隙且与所述顶板一起形成放电空间的底板;
位于所述底板上的放电电极;
位于所述放电电极上、彼此间留出均匀距离的多个垂直结构;
包覆每个所述垂直结构的绝缘层;
位于包含所述绝缘层和所述垂直结构的底板的整个表面上的次级电子产生层;
位于所述多个垂直结构之间的次级电子产生层上的第二荧光层,该第二荧光层将所述次级电子产生层的部分暴露于所述放电空间;
位于所述顶板与所述底板的边缘区域之间的衬垫料;以及
位于所述顶板与所述底板之间的放电空间内的放电气体。
29.如权利要求28所述的平板荧光灯,其特征在于所述垂直结构和所述放电电极由相同的材料形成。
30.一种平板荧光灯,包括:
透明顶板;
位于所述顶板上具有多个透明颗粒的第一荧光层;
距所述顶板预定间隙且与所述顶板一起形成放电空间的底板;
位于所述底板上的多个电极;
位于所述多个电极上的绝缘层;
位于形成有绝缘层的所述底板上的次级电子产生层;以及
位于所述次级电子产生层上的第二荧光层,该第二荧光层将所述次级电子产生层的部分暴露于所述放电空间,其中所述次级电子产生层的暴露部分与所述多个电极重叠;以及
位于所述顶板与所述底板之间的放电空间内的放电气体。
31.一种平板荧光灯,包括:
透明顶板;
位于所述顶板上的透明电极;
位于所述电极上的第一荧光层;
距所述顶板预定间隙且与所述顶板一起形成放电空间的底板;
位于所述底板上的次级电子产生层;以及
位于所述次级电子产生层上的第二荧光层,该第二荧光层将所述次级电子产生层的部分暴露于所述放电空间;以及
位于所述放电空间内的放电气体。
32.如权利要求31所述的平板荧光灯,还包括位于所述底板上的放电电极。
33.如权利要求32所述的平板荧光灯,其特征在于,所述放电电极位于与所述次级电子产生层相反的底板的背侧面上。
34.一种平板荧光灯,包括:
透明顶板;
位于所述顶板上的透明电极;
位于所述透明电极上的第一荧光层;
距所述顶板预定间隙且与所述顶板一起形成放电空间的底板;
位于所述底板上的多个垂直结构;
位于所述垂直结构上的绝缘层;
位于所述绝缘层上的次级电子产生层;以及
位于所述次级电子产生层上的第二荧光层,该第二荧光层将所述次级电子产生层的部分暴露于所述放电空间,其中所述次级电子产生层的暴露部分与所述多个垂直结构重叠。
35.如权利要求34所述的平板荧光灯,还包括位于所述底板上的放电电极。
36.一种制造平板荧光灯的方法,包括:
在顶板上形成具有多个凸起和凹陷的第一荧光层;
在面对所述顶板的底板上形成多个电极;
在所述多个电极上形成绝缘层;
在形成有绝缘层的所述底板上形成次级电子产生层;
在所述次级电子产生层上形成第二荧光层,以暴露所述次级电子产生层的部分;
装配所述顶板和所述底板,使得所述第一荧光层面对所述第二荧光层,以在两者间形成均匀的间隙;以及
在装配的顶板和底板之间注入放电气体。
37.如权利要求3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电极彼此具有均匀距离。
38.如权利要求3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荧光层的形成包括:
在所述顶板的表面上形成多个凸起和凹陷;
在包含所述多个凸起和凹陷的顶板的整个表面上形成所述第一荧光层。
39.如权利要求3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荧光层的形成包括:
在所述顶板的表面上形成多个凸起和凹陷;
在包含所述多个凸起和凹陷的顶板的整个表面上形成透明电极;以及
在所述透明电极上形成所述第一荧光层。
40.如权利要求3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荧光层的形成包括:
在所述顶板上形成多个彼此间具有预定距离的透明电极图案;以及
在包含所述多个透明电极图案的顶板的整个表面上形成所述第一荧光层。
41.如权利要求3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荧光层的形成包括:
在所述顶板上形成多个透明树脂;以及
在包含所述多个透明树脂的顶板的整个表面上形成所述第一荧光层。
42.如权利要求3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荧光层的形成包括在所述顶板上形成混合有多个透明树脂的所述第一荧光层。
43.如权利要求3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在所述顶板或所述底板的两边缘区域上形成衬垫料。
44.如权利要求4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衬垫料由透明绝缘体形成。
45.如权利要求3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装配包括:
向所述顶板或底板的边缘区域施加粘合剂;
在装配腔内装载所述顶板和所述底板;
气密地密封所述装配腔;以及
彼此增压所述顶板和所述底板。
46.一种制造平板荧光灯的方法,包括;
在顶板上形成具有多个凸起和凹陷的第一荧光层;
在面对所述顶板的底板上形成放电电极;
在所述放电电极上形成彼长间具有均匀距离的多个垂直结构;
形成包覆每个垂直结构的绝缘层;
在包含所述绝缘层的所述底板的整个表面上形成次级电子产生层;
在位于所述多个垂直结构之间的次级电子产生层上形成第二荧光层;
装配所述顶板和所述底板;以及
在所述装配的顶板与底板之间注入放电气体。
47.一种制造平板荧光灯的方法,包括;
在顶板上形成具有多个凸起和凹陷的第一荧光层;
在面对所述顶板的底板上形成次级电子产生层;
在所述次级电子产生层上形成彼此间具有均匀距离的多个第二荧光层图案;
在所述底板的背侧上形成放电电极;
装配所述顶板和所述底板;以及
在所述装配的顶板与底板之间注入放电气体。
48.一种液晶显示器件,包括:
液晶显示面板,包括上基板和下基板以及位于该上基板与下基板之间的液晶层;
位于所述液晶显示面板之下的平板荧光灯,所述平板荧光灯包括:
位于具有多个凸起和凹陷的顶板上的荧光层;
距所述顶板预定间隙且与所述顶板一起形成放电空间的底板;
位于所述放电空间内的放电气体;
位于所述底板上的多个电极;
位于所述多个电极上的绝缘层;
位于形成有所述绝缘层的底板上的次级电子产生层;以及
位于所述次级电子产生层上的第二荧光层,该第二荧光层将所述次级电子产生层的部分暴露于所述放电空间。
CNB2004100913069A 2004-03-22 2004-11-19 平板荧光灯及其制造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557486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1020040019358 2004-03-22
KR1020040019358A KR100769191B1 (ko) 2004-03-22 2004-03-22 평판 발광 램프 장치 및 그 제조방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673830A CN1673830A (zh) 2005-09-28
CN100557486C true CN100557486C (zh) 2009-11-04

Family

ID=3668758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4100913069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557486C (zh) 2004-03-22 2004-11-19 平板荧光灯及其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7436119B2 (zh)
JP (2) JP4815128B2 (zh)
KR (1) KR100769191B1 (zh)
CN (1) CN100557486C (zh)
FR (1) FR2872341B1 (zh)
GB (3) GB2424756B (zh)
TW (1) TWI250259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060066399A (ko) * 2004-12-13 2006-06-16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면광원 장치 및 이를 갖는 표시장치
US20070152076A1 (en) * 2004-12-13 2007-07-05 Chiang Kuo C Monitoring system with a wireless transmitting/receiving module
TW200643839A (en) * 2005-06-13 2006-12-16 Fu-Kuo Huang Illuminated sign
TWI282577B (en) * 2005-10-24 2007-06-11 Chunghwa Picture Tubes Ltd Flat lamp panel
KR100773527B1 (ko) * 2006-01-04 2007-11-07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디스플레이 소자용 조명 장치, 이를 포함하는 백라이트유닛 및 액정표시장치
JP4694379B2 (ja) * 2006-01-30 2011-06-08 中華映管股▲ふん▼有限公司 平板光源とその製造方法
US7405519B2 (en) * 2006-03-21 2008-07-29 Chunghwa Picture Tubes, Ltd. Flat fluorescent lamp and driving method thereof
US20070273266A1 (en) * 2006-05-26 2007-11-29 Chunghwa Picture Tubes, Ltd. Planar light source device and method therefor
US7671524B2 (en) * 2006-06-07 2010-03-02 Chunghwa Picture Tubes, Ltd. Flat light source having phosphor patterns in an edge region
TWI319200B (en) * 2006-11-03 2010-01-01 Chunghwa Picture Tubes Ltd Flat light modul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TW201112260A (en) * 2007-03-15 2011-04-01 Kuo-Ching Chiang Wireless storage device
KR100861936B1 (ko) * 2007-03-19 2008-10-09 엘지마이크론 주식회사 평판램프
KR20100053506A (ko) * 2007-06-20 2010-05-20 코닌클리즈케 필립스 일렉트로닉스 엔.브이. 탄탈 카바이드 필라멘트 램프 및 그의 제조 프로세스
JP5332745B2 (ja) * 2009-03-06 2013-11-06 凸版印刷株式会社 発光装置
JP5128648B2 (ja) * 2010-10-08 2013-01-23 中華映管股▲ふん▼有限公司 平板光源とその製造方法
DE102012202105B4 (de) 2012-02-13 2014-08-07 Maschinenfabrik Reinhausen Gmbh Transformator mit Stufenschalteinrichtung
WO2014035409A1 (en) * 2012-08-30 2014-03-06 Lumiette Inc.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multiple flat panel lamps
CN103700653B (zh) * 2013-12-14 2017-01-18 立达信绿色照明股份有限公司 Led光源封装结构
CN106784390A (zh) * 2017-03-06 2017-05-31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显示面板的基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面板及封装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4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661740A (en) * 1979-10-23 1981-05-27 Fujitsu Ltd Gas discharge panel
JPS62193053A (ja) * 1986-02-20 1987-08-24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平板状光源
US4851734A (en) 1986-11-26 1989-07-25 Hamai Electric Co., Ltd. Flat fluorescent lamp having transparent electrodes
JPS63174261A (ja) 1987-01-12 1988-07-18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平板状光源
JPS6489242A (en) 1987-09-30 1989-04-03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Electrode for discharge light source
US4872741A (en) * 1988-07-22 1989-10-10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Electrodeless panel discharge lamp liquid crystal display
US5267062A (en) * 1991-08-26 1993-11-30 Rockwell International Corporation System for backlighting LCD matrices including luminescent dots each followed by and at the focal point of a lens
JPH05121003A (ja) * 1991-10-28 1993-05-18 Nec Corp Ac面放電型プラズマデイスプレイパネル
US5319282A (en) * 1991-12-30 1994-06-07 Winsor Mark D Planar fluorescent and electroluminescent lamp having one or more chambers
JPH0789478B2 (ja) * 1992-12-08 1995-09-27 スタンレー電気株式会社 電界放電型の平面蛍光ランプ
JPH0762339A (ja) 1993-08-30 1995-03-07 Fuji Xerox Co Ltd 蛍光体膜およびその作製方法
GB2284703A (en) 1993-12-11 1995-06-14 Smiths Industries Plc Discharge lamp
JP3511667B2 (ja) * 1994-03-18 2004-03-29 富士通株式会社 面放電型ガス放電パネル
GB9410375D0 (en) 1994-05-24 1994-07-13 Smiths Industries Plc Planar lamps and displays
US5502626A (en) * 1994-06-17 1996-03-26 Honeywell Inc. High efficiency fluorescent lamp device
JPH08304606A (ja) * 1994-07-20 1996-11-22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反射光吸収板および表示パネルとそれを用いた表示装置
KR200171939Y1 (ko) * 1994-10-25 2000-03-02 손욱 면광원장치
JP3674107B2 (ja) * 1995-10-03 2005-07-20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面放電型ac型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
US5796509A (en) * 1996-08-21 1998-08-18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Thin film frontlighting and backlighting for spatial light modulators
JP3073451B2 (ja) * 1996-11-20 2000-08-07 富士通株式会社 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の製造方法
JPH10171376A (ja) * 1996-12-09 1998-06-26 Sony Corp 画像表示装置
JP3588961B2 (ja) * 1997-03-14 2004-11-17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
DE59808602D1 (de) * 1997-03-21 2003-07-10 Patent Treuhand Ges Fuer Elektrische Gluehlampen Mbh Gasentladungslampe mit dielektrisch behinderten elektroden
IL121138A (en) * 1997-06-23 2001-11-25 Chiaro Networks Ltd An integrated device for optical components for beam deflection
JPH1167087A (ja) * 1997-08-19 1999-03-09 Toppan Printing Co Ltd 蛍光面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DE19817480B4 (de) * 1998-03-20 2004-03-25 Patent-Treuhand-Gesellschaft für elektrische Glühlampen mbH Flachstrahlerlampe für dielektrisch behinderte Entladungen mit Abstandshaltern
JPH11312498A (ja) * 1998-04-28 1999-11-09 Nippon Sheet Glass Co Ltd 平板型蛍光灯
JP3437100B2 (ja) * 1998-09-30 2003-08-18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表示パネル
US6218776B1 (en) * 1998-12-30 2001-04-17 Honeywell International Inc. Enhanced brightness of flat fluorescent lamp
JP2000228172A (ja) * 1999-02-08 2000-08-15 Nippon Sheet Glass Co Ltd 平面型光源
JP2001052653A (ja) * 1999-08-05 2001-02-23 Toshiba Corp 紫外線発生装置
JP2001118541A (ja) * 1999-10-21 2001-04-27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発光デバイス
JP2001126674A (ja) * 1999-10-28 2001-05-11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放電発光デバイスの駆動方法並びにそれを用いた照明装置及びディスプレイ装置
JP2001243921A (ja) * 2000-02-29 2001-09-07 Toshiba Lighting & Technology Corp 希ガス放電ランプおよび照明装置
JP2001250510A (ja) * 2000-03-03 2001-09-14 Nec Lighting Ltd 平面形希ガス蛍光ランプ
JP4401003B2 (ja) * 2000-07-06 2010-01-20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発光デバイス
JP2002042738A (ja) * 2000-07-26 2002-02-08 Nec Kansai Ltd 平面型発光素子
JP2002075289A (ja) 2000-08-25 2002-03-15 Fuji Photo Film Co Ltd 平面型蛍光ランプ及び光定着装置
WO2002059691A2 (en) * 2000-12-18 2002-08-01 Alan Sullivan 3d display devices with transient light scattering shutters
KR100662491B1 (ko) * 2000-12-27 2007-01-02 엘지.필립스 엘시디 주식회사 면발광 램프 및 그 제조방법
JP2001222978A (ja) * 2001-01-12 2001-08-17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平板型光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3471782B2 (ja) 2001-02-13 2003-12-02 Nec液晶テクノロジー株式会社 平面型蛍光ランプユニット及びそれを用いた液晶表示装置
JP4263380B2 (ja) * 2001-05-07 2009-05-13 パイオニア株式会社 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
JP3890258B2 (ja) * 2001-05-28 2007-03-0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電子源の製造方法、および、電子源の製造装置
KR100367474B1 (ko) 2001-06-12 2003-01-10 그랜드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평판전극을 이용한 네온사인장치 및 하판구조
CN1231881C (zh) * 2001-12-27 2005-12-14 科学先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于平板光源的交流等离子体装置及制造方法
TWI225561B (en) * 2002-12-18 2004-12-21 Au Optronics Corp A liquid crystal display
KR100769189B1 (ko) 2002-12-31 2007-10-23 한국과학기술원 평판형 형광램프 및 그의 제조방법
KR100637070B1 (ko) 2004-09-10 2006-10-23 삼성코닝 주식회사 면광원유닛 및 면광원유닛을 가지는 액정표시장치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07234613A (ja) 2007-09-13
GB0424827D0 (en) 2004-12-15
JP2005276808A (ja) 2005-10-06
CN1673830A (zh) 2005-09-28
TW200532135A (en) 2005-10-01
GB2424756B (en) 2008-10-01
GB2412490A (en) 2005-09-28
JP4496235B2 (ja) 2010-07-07
GB2412490B (en) 2007-10-03
JP4815128B2 (ja) 2011-11-16
FR2872341A1 (fr) 2005-12-30
TWI250259B (en) 2006-03-01
US7436119B2 (en) 2008-10-14
KR100769191B1 (ko) 2007-10-23
GB0700547D0 (en) 2007-02-21
KR20050094197A (ko) 2005-09-27
GB0610234D0 (en) 2006-07-05
FR2872341B1 (fr) 2007-06-08
GB2432042A (en) 2007-05-09
US20050206298A1 (en) 2005-09-22
GB2424756A (en) 2006-10-04
GB2432042B (en) 2009-06-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557486C (zh) 平板荧光灯及其制造方法
CN100587983C (zh) 发光二极管、其制造方法和具有该发光二极管的背光组件
CN101097349B (zh) 背光组件及采用其的液晶显示器件
CN107092129A (zh) 光源组件、显示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716040A (zh) 液晶显示器件的背光单元及使用该背光单元的液晶显示器件
CN1877371A (zh) 光学构件、具有其的背光组件和具有其的液晶显示装置
KR20070002732A (ko) 발광다이오드 패키지 제조방법, 백라이트 유닛 및액정표시장치
CN1670591A (zh) 面光源装置及具有该面光源装置的液晶显示器
CN101109869A (zh) 侧入直下式背光模组
CN100385313C (zh) 背光单元及液晶显示器件
CN1811560A (zh) 背光组件及具有其的液晶显示装置
CN101807652B (zh) 发光二极管封装及其制造方法和具有该led封装的光源单元
CN101201496A (zh) 具有荧光层的背光模块及显示面板
CN1811561A (zh) 背光组件、制作该组件的方法及具有该组件的液晶显示装置
US6805464B2 (en) Direct-type back light device
CN1603914A (zh) 面光源装置及利用该面光源装置的液晶显示器
CN100464232C (zh) 平面灯源
CN1716037A (zh) 平板型荧光灯以及具有该荧光灯的液晶显示器件
CN1746748A (zh) 面光源单元及具有其的液晶显示装置
CN1286142C (zh) 平面荧光灯
CN1204593C (zh) 平面荧光灯及其制作方法
CN1955816A (zh) 发光灯以及具有该发光灯的背光单元及其制造方法
CN2870166Y (zh) 气体放电灯的电极构造
CN101315864A (zh) 平面荧光灯
CN1758115A (zh) 背光组件及具有该背光组件的液晶显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91104

Termination date: 2018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