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0490264C - 电线余长吸收装置 - Google Patents

电线余长吸收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0490264C
CN100490264C CNB2004800216956A CN200480021695A CN100490264C CN 100490264 C CN100490264 C CN 100490264C CN B2004800216956 A CNB2004800216956 A CN B2004800216956A CN 200480021695 A CN200480021695 A CN 200480021695A CN 100490264 C CN100490264 C CN 100490264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unch
box
bend
electric wire
winding uni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B200480021695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830126A (zh
Inventor
寺田友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azaki Corp
Original Assignee
Yazaki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azaki Corp filed Critical Yazaki Corp
Publication of CN183012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83012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490264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490264C/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GINSTALLATION OF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OR OF COMBINED OPTICAL AND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 H02G11/00Arrangements of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between relatively-movable part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GINSTALLATION OF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OR OF COMBINED OPTICAL AND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 H02G11/00Arrangements of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between relatively-movable parts
    • H02G11/006Arrangements of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between relatively-movable parts using extensible carrier for the cable, e.g. self-coiling spring

Landscapes

  • Electric Cable Arrangement Between Relatively Moving Parts (AREA)
  • Installation Of Indoor Wir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电线余长吸收装置,可以不在盒子本体上形成突起地收容束线的弯曲部,从而可以使盒子本体薄型化。该装置具有:盒子(30),收容束线(25),并具有束线(25)的导入口和导出口(35);加力部件(23),沿着将束线(25)向盒子(30)内拉入的方向施加作用力;和束线卷绕部件(15),接受加力部件(23)所施加的作用力并往复移动。将导入口设置在与导出口(35)交叉的方向上,在盒子(30)和加力部件(23)之间形成弯曲收容部(20),被弯曲的束线(25)的弯曲部(27)从导入口导入,收容在弯曲收容部(20)内。加力部件(23)的轴中心偏离束线卷绕部件(15)的角中心,形成弯曲收容部(20)。

Description

电线余长吸收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线余长吸收装置,用于吸收在固定侧的车辆车体和可自由开闭地安装在其上的可动侧的门之间敷设的束线的余长。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在汽车等车辆上搭载各种电气部件,通过束线向这些电气部件提供电源电流或信号电流。
束线是将多根电线捆束起来形成的线状束,根据用途和敷设位置使用各种类型的束线。例如,在作为可自由开闭的可动体的汽车门上,搭载有自动开闭式车窗马达或门锁单元、开关单元或自动门开闭单元等,在这些电气部件的连接中,使用了并行排列有多个配线导体的柔性带状电缆。
门等所使用的束线伴随开闭动作的移动量较大,所以,在关闭门等时,形成余长部分,有时该余长部分夹在车辆车体和门等之间而导致损伤。作为解决了这样的问题的电线余长吸收装置的现有技术的一个例子,包括图6所示的装置。
如图6所示,该电线余长吸收装置50包括:束线25;由盒子本体31和盖子37构成的盒子30;和内置于该盒子30中的余长吸收单元12。
束线25应用可挠性优良的柔性带状电缆(FFC)等所谓的带状束线。盒子本体31是具有开口部的横向长矩形形状的箱体。在盒子本体31的后壁上设置束线导出口35,在与后壁正交的侧壁上设置未图示的束线导入口。即,束线导出口35和束线导入口相互正交。束线25从束线导入口导入盒子30内,从束线导出口35导出到盒子30外。
盖子37是盖住盒子本体31的开口部的盖体。在盒子本体31的框壁上设置未图示的锁闭片,在盖子37的缘壁38上设置未图示的锁闭凸块,通过使该锁闭片和锁闭凸块啮合,使得盖子37安装在盒子本体31上。
余长吸收单元12包括:座部件13;引导销27;压缩螺旋弹簧23;和束线卷绕部件15。引导销27配置在盒子本体31的长度方向上,引导销27的一侧端部固定在盒子本体31的后壁上。
压缩螺旋弹簧23外插在引导销27上,并以沿着将束线25向盒子30内拉入的方向施加作用力的方式来安装。束线卷绕部件15具有主体部,安装在引导销27上。该束线卷绕部件15可以在束线25被卷绕成翻转的U字状的状态下,沿着束线拉入方向和束线拉出方向往复地移动。
这样,束线25的余长部分26随着门等的开闭动作被拉入盒子30内,或者被拉出到盒子30外,并始终保持紧张状态,从而可防止由于余长部分26的夹入等导致的损伤。
但是,上述现有的电线余长吸收装置50存在应予解决的下述问题:
存在与束线导入口一体地形成的弯曲收容部51向着盒子本体31的基壁31a的外侧突出的问题。这是因为:束线导入口和束线导出口35沿着交叉的方向设置,所以导入盒子本体31中的束线25被折叠并弯曲90°,从而束线25的厚度变为2倍,额外地需要收容束线25的弯曲部29的空间。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做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线余长吸收装置,该装置可以不在盒子本体上形成突起地来收容束线的弯曲部,从而可以实现盒子本体的薄型化。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电线余长吸收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用于收容束线的盒子,具有底壁、前壁、后壁、盖子和一对侧壁,并具有形成在与所述后壁邻接的侧壁上的该束线的导入口和形成在所述后壁上的该束线的导出口;加力部件,沿着将该束线向盒子内拉入的方向施加作用力;和束线卷绕部件,接受该加力部件所施加的作用力并往复移动,其中,所述束线围绕所述束线卷绕部件被弯曲成U字状,并从所述导出口导出,在所述盒子的所述底壁和所述加力部件之间形成用于收容所述束线的弯曲部的弯曲收容部,该弯曲部是通过折叠所述束线后再弯曲90度而重合的部分,所述弯曲部从所述导入口导入所述盒子内,并被收容在该弯曲收容部中。
方案1记载的发明是一种电线余长吸收装置,具有:盒子,收容束线,并在交叉的方向上具有该束线的导入口和导出口;加力部件,沿着将该束线向盒子本体内拉入的方向施加作用力;和束线卷绕部件,接受该加力部件所施加的作用力并往复移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盒子和所述加力部件之间形成弯曲收容部,被弯曲的所述束线的弯曲部从所述导入口导入,收容在该弯曲收容部内。
根据上述结构,在比加力部件的作用力大的拉力作用于束线的情况下,从盒子中拉出束线,反之,束线被拉入到盒子中,从而可以防止由于拉力作用于束线而产生断线,或者由于束线的余长部分夹在固定侧的车辆车体和可动侧的门之间而产生断线。
导入口和导出口分别设置在交叉的方向上,所以束线折叠并弯曲90°后,从导入口导入到盒子内。而且,在盒子内,在盒子和加力部件之间形成弯曲收容部,所以,束线的弯曲部收容在盒子的内侧。
另外,方案2记载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在方案1所述的电线余长吸收装置中,使所述加力部件的轴中心相对所述束线卷绕部件的中心偏心,从而在所述盒子内的较宽空间侧形成所述弯曲收容部。
根据上述结构,加力部件的轴中心相对束线卷绕部件的中心偏心,所以,加力部件和盒子之间的间隙变宽,在盒子内的较宽空间侧形成弯曲收容部。
如上所述,根据方案1记载的发明,在盒子的内侧形成弯曲收容部,所以从导入口导入的束线的弯曲部被收容在盒子的内侧。因此,不必通过使盒子的一部分向外侧突出来另外形成收容弯曲部的空间,从而可以使盒子薄型化。
另外,根据方案2记载的发明,加力部件的轴中心相对束线卷绕部件的中心偏心,所以,加力部件和盒子之间的间隙变宽,在盒子内的较宽空间侧形成弯曲收容部。因此,达到了与方案1记载的效果相同的效果,可以通过有效地利用盒子内的空间,来容易地实现盒子的薄型化。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电线余长吸收装置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纵向截面图。
图2是该电线余长吸收装置的横向截面图。
图3是表示从该电线余长吸收装置的束线导入口导入到盒子内的束线被弯曲的状态的斜视图。
图4是表示在该电线余长吸收装置的盒子本体中内置有余长吸收单元的状态的斜视图。
图5是表示在该电线余长吸收装置的盒子本体上盖上盖子的状态的斜视图。
图6是表示现有的电线余长吸收装置的一个例子的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使用附图来详细地说明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具体例子。图1~图5表示本发明的电线余长吸收装置的一个实施方式。对于与现有例子的电线余长吸收装置50共同的构成部分,赋予相同的符号并省略其详细说明。
电线余长吸收装置10是吸收在固定侧的车辆车体(未图示)和可动侧的门(未图示)之间敷设的束线25的余长部分(松弛)26的装置。门包括可自由旋转地开闭的开闭门和可自由滑动地开闭的滑动门。另外,可动侧不限于门,也可以是可开闭的后货箱(トランク)或者闸门(ハチ)等开闭体。
如图1所示,该电线余长吸收装置10包括:作为带状电路体的束线25;合成树脂制成的盒子30;收纳在盒子30的内部的余长吸收单元12。
对于束线25,可应用并行设置的带状配线导体(未图示)的周围被由绝缘体构成的包覆部25a包覆的可挠性的柔性带状电缆(FFC)。而且,只要是可以弯曲成弯曲状就可以,也可以应用未图示的柔性印刷电路(FPC)等。
FFC或FPC是在未图示的车辆用搭载设备之间主要流过信号电流的包覆电线。配线导体数与收容在车辆车体侧或者门侧的连接器(未图示)中的端子的个数相对应。包覆配线导体的包覆部25a是所谓的绝缘片。以聚氯乙稀树脂或者聚乙烯树脂等作为构成材料。
FFC或FPC具有可挠性,所以具有的一个特征是,可以根据敷设路径弯曲成希望的形态来使用。因此,即使利用电线余长吸收装置10将FFC或者FPC折回成翻转的U字状地收纳,也不会有任何损伤,从而不会损伤电连接的可靠性。
盒子30由盒子本体31和盖子37构成。盒子本体31形成在上部具有开口的箱状,由作为下壁的基壁31a、从基壁31a的边缘向上方竖起的框壁构成。
上壁形成开口。框壁形成横向长矩形形状,由相对的前壁31b和后壁31c(图4)、相对两侧的侧壁31d、31d(图2)构成。在前后壁31b、31c和两侧的侧壁31d、31d上设置用于锁闭盖子37的L字形状的锁闭片32(图5)。
在前壁31b的内面上设置未图示的肋状夹持部和未图示的凸状夹持部。肋状夹持部和凸状夹持部相对一个引导销(引导部件)27上下各配置一个,在肋状夹持部和凸状夹持部之间夹入并固定引导销。关于该肋状夹持部和凸状夹持部,在其它申请中详细地说明,所以在本说明书中省略其说明。
在后壁31c上设置被切口的束线导出口(导出口)35。束线导出口35以靠近盒子本体31的开口的方式形成。在与后壁31c正交的侧壁31d上,在靠近后壁31c的位置上形成具有槽状开口的束线导入口(导入口)34(图2)。
将束线导入口34和束线导出口35沿着交叉的方向设置,是为了使从束线导入口34导入的束线25与从束线导出口35导出的束线25不相互干扰,从而平稳地、不会卡住地进行束线25的拉出和拉入。
从束线导入口34导入束线25,包含弯曲部(图3)29的束线25收容在盒子本体31的内侧。如图3所示,弯曲部29是通过折叠束线25后弯曲90°而重合的部分。
如图1所示,从束线导入口34(图2)导入盒子本体31的束线25使弯曲部29朝向上侧地被收容在盒子本体31内。即,配置成弯曲部29和导入口侧部分27a朝向压缩螺旋弹簧(加力部件)23侧。
然后,导入盒子30内的束线25卷绕在束线卷绕部件15上,折回成翻转的U字状,然后从束线导出口35拉出。现有技术的电线余长吸收装置50配置成使弯曲部29朝向盒子本体31的基壁31a侧,这与本实施方式的结构不同。
该束线导入口34的开口形成为与束线25的宽度相同的程度或者以上的程度,同时,形成为与束线25的弯曲部29的厚度相同的程度或者以上的程度。
从束线导入口34导入的、包含弯曲部29的束线25收容于在盒子本体31的基壁31a侧与束线导入口34一体地形成的弯曲收容部20中。这样,本发明的第一特征在于,在盒子本体31的内侧设置收容弯曲部29的弯曲收容部20。
弯曲收容部20是在基壁31a和压缩螺旋弹簧23之间形成的空间,通过使压缩螺旋弹簧23的轴中心相对束线卷绕部件15的中心偏心,而形成在盒子本体31内的较宽空间侧。
即,压缩螺旋弹簧23配置在盒子本体31的上侧,所以,压缩螺旋弹簧23的轴中心与束线卷绕部件15的中心相比,位置偏向上侧。因此,在盒子本体31的下侧,与压缩螺旋弹簧23的偏离a(图1)相当的空间被扩大,来收容束线25的弯曲部29。
盒子本体31的尺寸以及束线卷绕部件15的结构与现有技术的例子相同,仅通过改变压缩螺旋弹簧23的位置这一改进,就可有效地利用盒子本体31内的空闲空间,从而不在盒子本体31的外侧形成突出部地收容束线25的弯曲部29。
束线25的弯曲部29配置在弯曲收容部20的后壁31c侧。在不移动弯曲部29的情况下,束线卷绕部件15相对该弯曲部29可自由接近、离开地往复移动。将弯曲部29配置在后壁31c侧是为了增加束线卷绕部件15的移动量,从而增加束线25的余长吸收量。
收容在盒子本体31内的束线25向着束线25被拉入的方向被始终地施加作用力,所以,要将束线25向盒子30外拉出时,通过向束线导出口35侧的束线25施加拉力来进行,要将束线25向盒子30内拉入时,通过解除拉力来进行拉入。
束线卷绕部件15通过与分别相对设置在盒子本体31的内壁和盖子37的内壁上的一对挡块40、40相接,来限制束线拉出方向的移动,所以,束线卷绕部件15不与弯曲部20产生干扰。
从束线导出口35拉出的束线25在图1中沿着水平方向拉出,但也可以在束线导出口35上设置未图示的束线引导部,以便可以沿着希望的方向拉出。例如,在向下方引导束线25的情况下,可以使束线引导部形成为向下侧弯曲。通过沿着束线引导部来拉出束线25,可以避免在束线25的规定位置上集中反复的弯曲应力,从而可以防止束线25的断线等损伤。关于束线引导部,在其它申请中详细地说明,因此在本说明书中省略说明。
盖子37形成为可以覆盖盒子本体31的开口的形状,由顶板壁37a、和从顶板壁37a的边缘向下方垂下的缘壁38构成。盖子37的下壁形成开口。在盖子37的缘壁38上设置与形成在盒子本体31的框壁上的锁闭片32(图5)啮合的锁闭凸块38a(图5)。
通过将束线25的余长部分26收容在盒子30内,来保护弯曲成翻转的U字状的余长部分26不受外部干扰,从而可防止发生断线或者损伤。另外,利用相对的顶板壁37a和基壁31a,也可防止余长部分26的上浮等。
余长吸收单元12包括:座部件13、引导销27、外插在引导销27上的压缩螺旋弹簧23、将束线25卷绕成翻转的U字状的束线卷绕部件15。
如图4所示,座部件13以合成树脂作为构成材料,利用注塑成型法一体地形成,具有:第1主体部13a、位于第1主体部13a的两侧的平板部13c、和隔开第1主体部13a和平板部13c的隔离部13b。
第1主体部13a的一个侧面上向外形成凸的弯曲面,另一个侧面上向内形成平坦面。弯曲面在拉入束线25时进行引导,以便将束线25平稳地向盒子30内拉入。即,该座部件13进行作用,以便引导从束线导出口拉出或者拉入的束线25。而且,也可以将座部件13和引导销27一体地形成。
突出形成在第1主体部13a的两端上的隔离部13b用于沿宽度方向定位,以使卷绕在第2主体部15a上的束线25不横向偏离。
平板部13c经由隔离部13b连接在第1主体部13a的两侧,与第1主体部13a的平坦面平行地形成。该平板部13c的位置与束线卷绕部件15的两侧的框架部(安装部)15c相对,并且两侧的平板部13c、13c上分别立设引导销27。
引导销27是合成树脂制成的棒状的平直部件。引导销27的一侧为固定端,固定在盒子本体31的后壁31c上。引导销27的另一端为自由端,安装在束线卷绕部件15上。
引导销27的长度尺寸设定为比盒子30的长度尺寸短的尺寸。这是因为,如果引导销27的长度尺寸比盒子30的长度尺寸长,就无法将引导销27纳入到盒子30中。另外,引导销27的最大外径设定为比压缩螺旋弹簧23的内径小的尺寸,这是因为,如果最大外径比弹簧的内径大,就无法将引导销27插入到压缩螺旋弹簧23中。
压缩螺旋弹簧23是将金属丝卷绕成螺旋形而形成的圆筒状弹簧,并行地配置一对(仅图示出一个)。通过这样配置一对,可以使束线卷绕部件15平衡地、稳定地往复移动。这是为了使压缩螺旋弹簧23的作用力变强,可极快地进行束线25向盒子30内的拉入,从而提高束线25随着可动侧的门的开闭动作的随动性。另外,也可以防止压缩螺旋弹簧23的变形,从而基于门的开闭操作的重复的疲劳寿命也提高。
自由状态的压缩螺旋弹簧23的长度尺寸设定为比引导销27长的尺寸,是引导销27的长度的大致1.5倍左右。如果将压缩螺旋弹簧23的长度尺寸设定得过长,则束线25的拉入力变大、拉入性好,但另一方面,就必须加强拉出束线25时的拉力,拉出性变差。
相反,如果将压缩螺旋弹簧23的长度尺寸设定得过短,则拉出束线25时的拉力变弱、拉出性提高,但是,束线25的拉入力变小、拉入性变差。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平稳地进行束线25的拉入和拉出这两种操作,将压缩螺旋弹簧23的长度尺寸设定为引导销27的长度尺寸的1.5倍左右。关于压缩螺旋弹簧23的圈数和线径,也可以设定成规定的圈数和线径,以便可以平稳地进行束线25的拉入和拉出这两种操作。
使用压缩螺旋弹簧23作为加力部件,使束线25位于一对压缩螺旋弹簧23之间,并将束线折回成翻转的U字状地卷绕,从而使盒子30的长度尺寸为束线25的余长部分26的一半左右,从而具有可以实现盒子30的小型化、轻型化的优点。在使用拉伸螺旋弹簧的情况下,盒子30具有大型化、重型化的问题,但是,在本发明中,解决了这样的问题。
束线卷绕部件15以合成树脂作为构成材料,包括:第2主体部15a、隔离部15b、和连接在第2主体部15a的两侧并安装在引导销27上的框架部15c。第2主体部15a和框架部15c经由隔离部15b连接。该束线卷绕部件15一边由压缩螺旋弹簧23施加作用力,一边沿着引导销27往复移动。
束线25以折回成翻转的U字状的方式卷绕在第2主体部15a上。第2主体部15a的一个侧面上向外形成凸的弯曲面,另一个侧面上向内形成平坦面。束线25沿着弯曲面平稳地弯曲,从而可以防止由于束线25弯曲等导致的在该部分上应力的集中。
在第2主体部15a的两侧突出设置的隔离部15b是与座部件13的隔离部13b同样的部件,是为了在宽度方向上定位、以使卷绕在第2主体部15a上的束线25不横向偏离而设置。
两侧的隔离部15b的间隔形成为比束线25的宽度稍微宽一点。这样,束线25不会由于横向偏离而与压缩螺旋弹簧23产生干扰。
框架部15c形成框架状,经由隔离部15b连接在第2主体部15a的两侧。在框架部15c的内侧安装有引导销27的末端。框架部15c可自由往复地安装在引导销27上,但一旦安装好,框架部15c就不能再从引导销27上拔出。关于框架部15c和引导销27的锁闭构造,在其它申请中详细地说明,所以在本说明书中省略说明。
接着,说明电线余长吸收装置10的装配。图4表示出在盒子本体31内内置有余长吸收单元12的状态。图5表示出将盖子37盖在盒子本体31上的状态。
首先,将压缩螺旋弹簧23外插在安装在座部件13上的引导销27的外侧。这样,压缩螺旋弹簧23就从引导销27的末端突出,这是因为,压缩螺旋弹簧23的长度尺寸形成为引导销27的长度尺寸的1.5倍左右的长度。
将束线卷绕部件15安装在引导销27的末端侧上后,压缩螺旋弹簧23被压缩,压缩螺旋弹簧23的末端部与束线卷绕部件15的端部相接。图4表示出压缩螺旋弹簧23被压缩的状态。束线卷绕部件15和引导销27由锁闭装置锁闭而不能抽出,从而保持压缩螺旋弹簧23的压缩状态。另外,束线卷绕部件15在未图示的固定肋的作用下,不在压缩螺旋弹簧23的半径方向上横向偏离。
然后,在压缩螺旋弹簧23被压缩到比盒子本体31短的长度的状态下,将余长吸收单元12组装到盒子本体31内,并如图5所示,将盖子37盖在盒子本体31的开口部上,使锁闭片32与锁闭凸块38a啮合,从而结束电线余长吸收装置10的组装。
收容在盒子30内的束线25的余长部分26从形成在盒子本体31的侧壁31d上的束线导入口34被拉入盒子30内,以翻转的U字状卷绕在束线卷绕部件15上,然后从设置在盒子本体31的后壁31c上的束线导出口35拉出。
被拉出的束线25与连接在汽车门或者车辆车体的电气部件上的束线进行连接器连接,提供信号电流或电源电流等。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使压缩螺旋弹簧23的轴中心与由压缩螺旋弹簧23施加作用力的束线卷绕部件15的角中心偏离,由此形成收容束线25的弯曲部29的弯曲收容部20,所以,不需要将盒子30的一部分向外侧突出地设置,从而可以使盒子30形成为薄型。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通过在盒子和加力部件之间形成弯曲收容部,可使盒子本体薄型化,所以,可以应用于部件设置空间狭窄的场所。

Claims (2)

1、一种电线余长吸收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用于收容束线的盒子,具有底壁、前壁、后壁、盖子和一对侧壁,并具有形成在与所述后壁邻接的侧壁上的该束线的导入口和形成在所述后壁上的该束线的导出口;
加力部件,沿着将该束线向盒子内拉入的方向施加作用力;和
束线卷绕部件,接受该加力部件所施加的作用力并往复移动,
其中,所述束线围绕所述束线卷绕部件被弯曲成U字状,并从所述导出口导出,在所述盒子的所述底壁和所述加力部件之间形成用于收容所述束线的弯曲部的弯曲收容部,该弯曲部是通过折叠所述束线后再弯曲90度而重合的部分,所述弯曲部从所述导入口导入所述盒子内,并被收容在该弯曲收容部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线余长吸收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垂直于所述底壁的方向上,使所述加力部件的中心轴偏离所述束线卷绕部件的中心平面,从而在所述盒子内的宽空间侧形成所述弯曲收容部。
CNB2004800216956A 2003-07-30 2004-07-27 电线余长吸收装置 Active CN100490264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3203590A JP4047778B2 (ja) 2003-07-30 2003-07-30 電線余長吸収装置
JP203590/2003 2003-07-30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830126A CN1830126A (zh) 2006-09-06
CN100490264C true CN100490264C (zh) 2009-05-20

Family

ID=3411361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4800216956A Active CN100490264C (zh) 2003-07-30 2004-07-27 电线余长吸收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7307215B2 (zh)
JP (1) JP4047778B2 (zh)
CN (1) CN100490264C (zh)
WO (1) WO2005013452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0922428A (en) * 2007-11-14 2009-05-16 Wintek Corp Bendable area design for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board
US10731807B1 (en) * 2018-07-23 2020-08-04 Graham Holloway Electrical connection device and lighting system for a sectional door
WO2023219986A1 (en) * 2022-05-12 2023-11-16 American Sterilizer Company Surgical table including cable take-up mechanism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90816A (zh) * 1996-12-25 1998-08-19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一种布线构造
US5877936A (en) * 1996-09-04 1999-03-02 Yazaki Corporation Expansion structure for door mounted circuit bodies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297830A (ja) 1988-09-30 1990-04-10 Matsushita Seiko Co Ltd 冷風装置
JP3397946B2 (ja) * 1995-08-10 2003-04-21 古河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往復式電気接続装置
JP2001103644A (ja) * 1999-09-29 2001-04-13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可動式ワイヤハーネス
JP3782276B2 (ja) 2000-02-03 2006-06-07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ワイヤハーネス巻取装置
JP2002067828A (ja) 2000-08-31 2002-03-08 Yazaki Corp ハーネス出し入れ収容装置
JP2002325347A (ja) * 2001-04-26 2002-11-08 Yazaki Corp フラットワイヤハーネス余長吸収装置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877936A (en) * 1996-09-04 1999-03-02 Yazaki Corporation Expansion structure for door mounted circuit bodies
CN1190816A (zh) * 1996-12-25 1998-08-19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一种布线构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7307215B2 (en) 2007-12-11
JP4047778B2 (ja) 2008-02-13
CN1830126A (zh) 2006-09-06
US20060175073A1 (en) 2006-08-10
WO2005013452A1 (ja) 2005-02-10
JP2005051844A (ja) 2005-02-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377141B (zh) 电气接线盒
EP0812733A2 (en) A wiring harness arranging construction
KR20080045681A (ko) 슬라이드 도어용 급전 장치
CN109552209B (zh) 滑轨内线束快速装配和保护机构
CN100490264C (zh) 电线余长吸收装置
US7375281B2 (en) Power-supplying apparatus for sliding structure
JP2017123746A (ja) プロテクタ及びプロテクタ付ワイヤーハーネス
CN110165495A (zh) 连接器
JP4057821B2 (ja) スライドドア用給電装置
JP2002067828A (ja) ハーネス出し入れ収容装置
CN100459346C (zh) 电线余长吸收装置
JP2005168256A (ja) ハーネス用ガイドプロテクタ及びそれを備えた電線余長吸収構造並びにハーネス用ガイドプロテクタの固定方法
JP3670933B2 (ja) ワイヤハーネス巻取装置の組立方法および組立治具
US7515433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rogressively connecting a controller to an external circuit of a building
CN219107967U (zh) 一种方便线束整理的变频器
JP4267864B2 (ja) フラットワイヤハーネスの長さ調節治具
JP2003220901A (ja) 自動車用スライドドアのワイヤハーネス配索構造
JP2004345598A (ja) スライドドア用給電装置
DE112019000134T5 (de) Fahrzeug-Ladeeinrichtung und Fahrzeug-Lade-/Entladeeinrichtung
CN217036112U (zh) 一种抗干扰屏蔽型电子线束
JPH04303019A (ja) 自動車のスライドルーフ給電装置
CN211066090U (zh) 一种汽车线束的分化管理特性的收纳装置
WO2023189703A1 (ja) 電線用可動経路規制部品及び経路規制ワイヤハーネス
JP3327072B2 (ja) プロテクタを用いたワイヤハーネスの形成方法
JPH0928014A (ja) プロテクタ内からの分岐電線の引出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