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0466941C - 脚体以及家具 - Google Patents

脚体以及家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0466941C
CN100466941C CNB2006100931969A CN200610093196A CN100466941C CN 100466941 C CN100466941 C CN 100466941C CN B2006100931969 A CNB2006100931969 A CN B2006100931969A CN 200610093196 A CN200610093196 A CN 200610093196A CN 100466941 C CN100466941 C CN 100466941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in
caster
pedestal
physical force
transfer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B200610093196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883970A (zh
Inventor
渡部英一
福谷洋公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orporation's Good Fortune Valley
Kokuyo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orporation's Good Fortune Valley
Kokuyo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5183573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4797461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Corporation's Good Fortune Valley, Kokuyo Co Ltd filed Critical Corporation's Good Fortune Valley
Publication of CN188397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88397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466941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466941C/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Legs For Furniture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提供能够简单且可靠地将小脚轮锁定或解锁的家具的脚体。具备在脚基座(10)的内部介于操作装置(5)和锁定装置(3X、4X)之间,通过将输入到操作装置(5)上的操作力作为同一方向的作用力而同时传递给一对小脚轮(3、4)所具有的锁定装置(3X、4X),可以使这一对锁定装置(3X、4X)的锁定动作以及解锁动作同时动作的操作力传递装置。

Description

脚体以及家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能够相对于地面可移动地支撑家具本体的带小脚轮的脚体以及具备该脚体的家具。
背景技术
以往,例如,作为使用在可移动的桌子、隔板等家具上的脚体,有一种具备左右一对脚基座、和相对于地面可移动地支撑各脚基座的前后端的一对小脚轮的脚体。
作为这种小脚轮,例如,一般使用被称为所谓双轮小脚轮、低座小脚轮的,其中,由于低座小脚轮是薄型,因此可以将脚基座的高度尺寸抑制得较低,因此多被应用在家具上。
该低座小脚轮,例如,如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那样,一般具备安装在脚基座上的、呈下面敞开的有底圆筒状的支撑体,和收容在所述支撑体内的小脚轮本体。所述小脚轮本体,具备以可绕水平轴心旋转的方式安装的一对行走用的主车轮,和安装在所述支撑体上、以可围绕垂直轴心旋转的方式支撑所述主车轮的圆盘状的旋转部。并且,作为这些低座小脚轮所要求的性能,移动之际的转动的圆滑性和静止状态的稳定性是重要的条件。为了满足这样的条件,上述该文献1所公开的小脚轮,具备同时锁定小脚轮本体所具备的主车轮和旋转部,从而能够可靠地实现小脚轮的移动和停止的锁定装置。
另一方面,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如下的小脚轮,即,赋予支撑体以可沿上下方向调节相对于脚基座的小脚轮本体的位置的升降功能,并与该文献1所记载的小脚轮同样地可以同时进行主车轮和旋转部的锁定的小脚轮。另外,在该文献2中,示意性地公开了采用连杆机构,利用一个部位的操作装置,进行同时将桌子所具备的4个小脚轮锁定或解锁的操作的样态。
专利文献1:特开平10-193906号公报
专利文献2:特开平11-334303号公报
发明内容
在此,在为了将具有上述那样的小脚轮的脚体应用在例如会议用桌子那样的家具上,而在配置于该桌子的两侧端的脚基座的前后端上分别配置1个小脚轮、共计配置4个的情况下,有时候仅在位于靠近使用者的使用端侧、即基座的前端侧的2个小脚轮上采用具备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锁定装置的小脚轮,而在位于与使用端侧相反的一侧、即基座的后端侧的2个小脚轮上不采用具备该锁定装置的小脚轮。这是基于只要在4个小脚轮中禁止2个小脚轮的移动,就可以将该家具的前后方向以及左右方向的移动都禁止的考虑而作出的,同时还由于仅在该桌子的使用端侧设置用于使锁定装置动作的操作装置,所以使用者便可以很容易地进行锁定或解锁操作。但是,上述的考虑终究还是在4个小脚轮都以承载重量的状态接触在地面上的情况下才成立的,但实际上地面有时候不平坦,有时多少会有些凹凸。因此,一旦4个小脚轮中的任意1个小脚轮从地面悬空,便由其他的3个小脚轮支撑家具,从而家具就会出现不稳,在这种状态下,不能说是充分固定了家具的状态。这时,假设具备锁定装置的2个小脚轮中的1个从地面翘起悬空,则家具便成了只有一个小脚轮被锁定的情况。在这种状态下,当稍微施加有使家具移动的外力时,所述外力便集中在被锁定并且接触地面的1个小脚轮上,因此家具整体便会以被锁定并且接地的1个小脚轮为轴而旋转,或者会出现家具整体被强拉硬拽的情况。
在这种情况下,考虑到如果在脚体所具有的4个小脚轮上都设置锁定装置,可以稍微改善问题。但是,在上述那样在家具上出现了不稳的状态下,在不能充分固定家具这一点上还是一样的。进而,虽然在具有4个小脚轮的脚体中,在这4个小脚轮上都设置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锁定装置的方法是可以的,但由于在使这些小脚轮禁止或移动时,使用者不得不对每个小脚轮都进行锁定或解锁的操作,共计4次,因此该操作对于使用者来说较花费时间人力。特别是在桌子的情况下,为了使位于与使用端侧相反一侧的小脚轮的锁定装置动作,例如在桌子的与使用端侧相反一侧缺乏使用者接近的空间的情况下,不得不钻入该桌子底下的下肢空间内操作操作装置,或者有时与使用端侧相反一侧的小脚轮的操作装置被定位在使用者完全无法操作的位置上,因而很不方便。
于是,考虑到采用专利文献2所示意性地公开的构成,即经由连杆机构使设在家具上的4个小脚轮连动,从而在1个部位的操作装置上进行锁定或解锁的操作的构成。但是,由于如上述那样在各小脚轮上设有调整器,因此如果与地面相配合地分别调节设在各个小脚轮上的调整器,小脚轮之间的相对位置发生变化。另外,专利文献2所公开的小脚轮的情况,是如果不在安装在同一个脚基座上的小脚轮上付与不同方向的作用力,便不能使锁定装置动作的构成。如果在这样的小脚轮的锁机构上适用与小脚轮之间的相对位置的变动相对应,并且可以向不同的方向付与作用力的连杆机构,势必结构变得复杂,从而零件个数增多,结果生产成本也增加。
本发明,着眼于这些不良状况,其目的在于提供可以简单并且可靠地将家具所使用的小脚轮锁定或解锁的家具的脚体。
本发明,为了达成这样的目的,采用了如下的装置。即,本发明的脚体,是能够相对于地面可移动地支撑家具本体的,其特征在于,具有脚基座,立设在所述脚基座上并支撑所述家具本体的脚柱,沿着所述脚基座的纵向隔开规定距离地安装在所述脚基座上,支撑该脚基座的一对小脚轮;所述一对小脚轮,分别具有:具备分别相对于地面转动的车轮及使该车轮围绕垂直轴心旋转的旋转机构的小脚轮本体,相对于所述脚基座可在规定动作范围内升降地固定该小脚轮本体的升降机构,和可相互切换至将所述车轮以及旋转机构的动作锁定的锁定状态,和解除所述锁定的解锁状态的锁定装置;另外该脚体还具备:为了使所述锁定装置动作而用外力操作的操作装置;和在所述脚基座的内部介于所述操作装置和所述锁定装置之间,通过将输入到所述操作装置上的操作力,作为沿着所述脚基座的纵向的同一方向的作用力,同时传递给所述一对小脚轮所具有的一对锁定装置,可使该一对锁定装置的锁定动作及解锁动作同时动作的操作力传递装置。
如果是这样的脚体,由于将升降装置设为可使小脚轮相对于脚基座升降的构成,因此无论地面的凹凸如何,都能够使两方的小脚轮可靠地接地,从而设定为可充分支撑家具本体的负载的状态,除此以外,还可以将一对小脚轮同时锁定或解锁。即,能够构成一种兼具无论地面的凹凸如何都能够将两方的小脚轮稳定地固定在地面上,和可很容易地进行锁定状态或解锁状态的切换这两方面优点的家具。
另外,由于其构成被设定为无论相对于脚基座的小脚轮的安装方向如何,只要对设在一对小脚轮本体上的一对锁定装置分别付与同一方向的作用力,就可以将一对小脚轮同时锁定,因此可以避免由于构成以往产品那样的复杂的连杆机构,从而必需按照每个小脚轮的安装方向分别付与不同方向的作用力的情况,从而可以有效地削减构成家具整体的零件个数。
进而,由于在将本发明适用于桌子等的脚体时,通过操作力传递装置,可以用一个操作装置将2个小脚轮同时锁定或解锁,因此根据本发明的脚体,只要将操作装置设在使用者容易操作的位置上,就可以有效地进行锁定或解锁操作。例如,由于还可以将脚体设定为,将操作装置设在桌子的使用端侧,将一方的小脚轮安装在使用端侧,同时将另一方的小脚轮安装在与使用端侧相反一侧,并可以将一对小脚轮同时锁定或解锁,因此,使用者只要操作位于容易操作的位置上的操作装置,就可以进行位于使用者很难操作的位置上的小脚轮的锁定状态和解锁状态的相互的切换。
为了即便由于使各个小脚轮在规定范围内适当升降而导致操作装置和锁定装置的上下方向的相对位置发生变化,也能够使操作力传递装置稳定地传递操作力,最好设置能够与由升降装置实现的所述小脚轮本体的规定范围的升降动作相对应地,在小脚轮本体的任意的升降位置上维持操作力传递装置和锁定装置的配合状态、或所述操作力传递装置和操作装置的配合状态的配合维持区域。在此,该配合维持区域既可以是设在所述操作力传递装置的内部的配合维持区域,也可以是按照操作装置和锁定装置的上下方向的相对位置的变化而变形的配合维持区域。并且,为了一面抑制锁定装置、操作装置以及操作力传递装置的式样的变更,一面设置上述配合维持区域,最好在操作力传递装置和操作装置,或操作力传递装置和锁定装置相配合的配合部上设置配合维持区域。
并且,作为用于设置配合维持区域的具体的构成,最好采用如下构成,即,预先将所述锁定装置和所述操作力传递装置以不能沿上下方向相对地移动的方式固定;所述操作装置,具备具有一部分露出到脚基座的外部并以利用外力而上下动作的方式设置的按钮的操作体,和在所述脚基座的内部随着所述操作体的按钮的上下动作而沿上下方向以及所述脚基座的纵向变形,并且与所述操作力传递装置相配合而构成所述配合部的配合件;并将所述配合维持区域构成为使得,所述操作力传递装置在与所述配合件相配合的状态下,一面容许该配合件的向上下方向的变形,一面只追随向所述脚基座的纵向的变形从而沿着所述脚基座的纵向移动。这时,作为配合件的优选的具体的构成,可以列举如下的构成,即,在所述配合件上,设置上端部被轴连接在所述按钮上的第一连杆元件,和在上端部经由枢转连接轴被枢转连接在所述第一连杆元件上,同时在下端部被直接或间接地轴连接在所述脚基座的所述按钮的下方的第二连杆元件,另一方面,在所述操作力传递装置上形成向上下方向延伸的长孔,将所述配合维持区域构成为,通过使所述枢转连接轴相对于所述长孔可上下移动地插通在其中而构成所述配合部,并使该长孔和所述枢转连接轴在所述脚基座的纵向上触接,所述操作力传递装置追随所述枢转连接轴的动作而沿着所述脚基座的纵向移动。
另外,作为用于利用容易操作的滑动移动来构成所述配合容许区域的具体的构成,最好是如下的构成,即预先将所述锁定装置和所述操作力传递装置以不能沿上下方向相对地移动的方式固定,所述操作装置,具备具有一部分露出到脚基座的外部并以利用所述外力沿着所述脚基座的纵向滑动移动的方式设置的滑块的操作体,和在所述脚基座的内部伴随所述操作体的滑块的滑动移动而以所述脚基座的纵向为切线地进行摆动,并与所述操作力传递装置相配合而构成所述配合部的配合件,将所述配合维持区域构成使得,所述操作力传递装置在与所述配合件相配合的状态下,一面容许所述配合件的回动的向上下方向的移动,一面追随向所述脚基座的纵向的移动而沿着所述脚基座的纵向移动。这时,作为用于使配合部具有作为配合维持区域的功能的优选的构成,可以列举如下的构成,即,在所述配合件上,设置在上端部被轴连接在所述滑块上、在中间位置相对于脚基座被直接或间接地可上下移动地被轴连接、在下端部向与所述滑块的滑动方向相反的方向摆动的摆动部件,同时在所述操作力传递装置上,设置具有隔开沿着所述脚基座的纵向具有规定宽度的开口部而相对的一对配合壁,并被向上敞开的配合凹部,通过以将所述摆动部件的下端部插入所述配合凹部而与所述配合壁触接的方式构成所述配合部,从而将所述配合维持区域构成为使得,所述操作力传递装置一面在所述配合壁的高度尺寸中容许所述摆动部件的下端部的摆动中的向上下方向的移动,一面在所述摆动部件的下端部的超过了所述一对配合壁之间的所述开口部的位置的摆动动作的过程中,通过该下端部与所述一对配合壁中的任意一个触接,使所述操作力传递装置追随所述下端部而沿着所述脚基座的纵向移动。
进而,作为其他的构成,为了构成可以利用使用者可用脚简单地操作的踏板那样的倾倒动作来很好地传递操作力的操作装置,最好是如下的构成,即,预先将所述锁定装置和所述操作力传递装置以不能沿上下方向相对地移动的方式固定,在所述操作装置上,具备具有一部分露出在脚基座的外部并以利用所述外力而沿所述脚基座的纵向进行倾倒动作的方式设置的倾倒部的操作体,和在所述脚基座的内部随着所述操作体的倾倒动作而以所述脚基座的纵向为切线地进行摆动,并与所述操作力传递装置相配合而构成所述配合部的配合件,将所述配合维持区域构成为使得,所述操作力传递装置在与所述配合件相配合的状态下,一面容许所述配合件的回动的向上下方向的移动,一面追随向所述脚基座的纵向的移动而沿着所述脚基座的纵向移动。并且,作为使用该倾倒部的具体的构成,可以列举如下的构成,即,将所述倾倒部在下端部直接或间接地轴连接在脚基座上,同时在所述配合件上设置从该轴连接部位向下方垂下、向所述倾倒部的倾倒动作的方向的反方向摆动的摆动部件,在所述操作力传递装置上形成沿着所述脚基座的纵向延伸的、可以插通所述下端部的长孔,以如下的方式构成所述配合维持区域,即通过以使所述下端部插通所述长孔从而与该长孔的与所述脚基座的纵向相对的开口端触接的方式构成所述配合部,在所述长孔的长度尺寸以及所述摆动部件的长度尺寸中一面维持配合一面容许所述摆动部件的摆动中的向上下方向的移动,同时在超过了所述长孔的开口尺寸的所述下端部的回动动作的过程中,通过所述摆动部件与所述长孔的任意一个所述开口端触接,从而使得所述操作力传递装置追随所述摆动部件而沿着所述脚基座的纵向移动。另外,作为使用了所述摆动部件的其他的具体的构成,可以列举如下的构成,即,在所述操作力传递装置上设置具有隔开沿着所述脚基座的纵向具有规定宽度的开口部而相对的一对配合壁,并被向上敞开的配合凹部,以如下的方式构成所述配合维持区域,即通过以将所述摆动部件的下端部插入所述配合凹部而与所述配合壁触接的方式构成所述配合部,所述操作力传递装置一面在所述配合壁的高度尺寸中容许所述摆动部件的下端部的摆动中的向上下方向的移动,一面在所述摆动部件的下端部的超过了所述一对配合壁之间的所述开口部的位置的回动动作的过程中,通过该下端部与所述一对配合壁中的任意一个触接,所述操作力传递装置追随所述下端部而沿着所述脚基座的纵向移动。在此,上述轴连接部位可以设在摆动部件上,也可以是追随以该轴为中心的转动的倾倒部件的任意的部位。
另外,本发明的另一种脚体,为了得到可以很容易地进行锁定状态或解锁状态的切换的效果,具有如下的构成。即,该脚体是能够相对于地面可移动地支撑家具本体的脚体,其特征在于,具有脚基座,立设在所述脚基座上并支撑所述家具本体的脚柱,沿着所述脚基座的纵向隔开规定距离地安装在所述脚基座上,支撑该脚基座的一对小脚轮;所述一对小脚轮分别具有:具备分别相对于地面转动的车轮及使该车轮围绕垂直轴心旋转的旋转机构的小脚轮本体,和可相互切换至将所述车轮以及旋转机构的动作设为锁定的锁定状态,和解除所述锁定的解锁状态的锁定装置,并具备为了使所述锁定装置动作而用外力操作的操作装置,和在所述脚基座的内部介于所述操作装置和所述锁定装置之间,通过将输入到所述操作装置上的操作力,作为沿着所述脚基座的纵向的同一方向的作用力,同时传递给所述一对小脚轮所具有的一对锁定装置,可使该一对锁定装置的锁定动作以及解锁动作同时动作的操作力传递装置。这样的脚体,也可以将一对小脚轮同时锁定或解锁。
为了减少构成操作力传递装置的零件个数,从而可以实现误差较少的稳定的动作,最好由架设在所述一对锁定装置之间的、沿着所述脚基座的纵向延伸的一体的棒状部件构成所述操作力传递装置。另外,在这种构成中,为了以很好地将操作力传递给锁定装置的方式配置操作力传递装置,最好使所述一对小脚轮以所述锁定装置相互面对的方式相对配置,同时将所述操作力传递装置架设在所述一对小脚轮的所述锁定装置之间。
为了通过简单的构成可靠地同步进行所述一对小脚轮的锁定或解锁,最好具备有选择地将所述操作力传递装置卡定在将所述一对小脚轮的所述锁定装置设为解锁状态的解锁位置,以及将所述一对小脚轮的所述锁定装置设为锁定状态的锁定位置的任意一个位置上的卡定装置。
为了通过简单的操作进行锁定以及解锁,最好以接受对所述操作装置的同一操作,进行从所述解锁位置向所述锁定位置,或从所述锁定位置向所述解锁位置的切换的方式构成所述卡定装置。
并且,为了提高构成家具的零件共有率从而抑制生产成本,和削减预先准备用于更换的零件的个数,最好所述一对小脚轮具有相同构成。
另外,为了在两手没有空闲的情况下可以很容易地进行小脚轮的锁定或解锁,并进一步提高操作的便利性,最好将所述操作部设在所述脚基座的纵向端部。如果是这样的脚体,通过踩踏动作就可以在所述操作部上进行操作。
此外,为了构成可以很好地移动以及固定设置位置的家具,最好将其设为具有家具本体和本发明的脚体的家具,从而由多个所述脚体支撑家具本体。
根据本发明,由于将升降装置设为可使小脚轮相对于脚基座升降的构成,因此无论地面的凹凸如何都能够使两方的小脚轮可靠地接地,从而设定为充分支撑家具本体的负载的状态,除此以外还可将一对小脚轮同时锁定或解锁。即,可以构成一种兼具两方面优点的脚体,所述的两方面优点,一种是无论地面的凹凸如何都可将两方的小脚轮稳定地固定在地面上,另一种是能够很容易地进行锁定状态或解锁状态的切换。
另外,由于其构成被设定为无论相对于脚基座的小脚轮的安装方向如何,只要向设在一对小脚轮本体上的一对锁定装置分别付与同一方向的作用力,就可以将一对小脚轮同时锁定,因此可以避免由于构成以往产品那样复杂的连杆机构,从而必需按照每个小脚轮的安装方向分别付与不同方向的作用力的情况,从而可以有效地削减构成脚体的零件个数。
进而,由于在将本发明适用于桌子等的家具时,通过操作力传递装置,可以用一个操作装置将2个小脚轮同时锁定或解锁,因此可以设为只要将操作装置设在使用者容易操作的位置上,就可以有效地进行锁定或解锁操作的脚体。例如,由于还可以设为如下的脚体,即,将操作装置设在桌子的使用端侧,将一方的小脚轮安装在使用端侧,同时将另一方的小脚轮安装在与使用端侧相反一侧,并可以将一对小脚轮同时锁定或解锁的构成,因此使用者只要操作位于容易操作的位置上的操作装置,就可以进行位于使用者很难操作的位置上的小脚轮的锁定状态和解锁状态的相互的切换。
附图说明
图1是展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形态的桌子的立体图。
图2是展示该实施形态的脚体的要部立体图。
图3是展示该实施形态的小脚轮的示意性剖面图。
图4是展示该实施形态的小脚轮的动作说明图。
图5是展示该实施形态的操作装置的示意图。
图6是展示该实施形态的脚体的构成说明图。
图7是该操作力传递装置的动作说明图。
图8是展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形态的脚体的构成说明图。
图9是展示该实施形态的操作装置的示意图。
图10是展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形态的脚体的构成说明图。
图11是展示该实施形态的操作装置的示意图。
图12是展示该实施形态的变形例的脚体的构成说明图。
图13是展示该变形例的操作装置的示意图。
图14是本发明的第四实施形态的桌子的整体立体图。
图15是使该实施形态的桌子的顶板位于使用位置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16是使该实施形态的桌子的顶板位于竖立位置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17是展示该实施形态的桌子的动作传递机构以及小脚轮的连接部的平面图。
图18是展示该实施形态的小脚轮以及操作装置的示意性的剖面图。
图19是展示该实施形态的小脚轮以及卡定装置的示意性的剖面图。
图20是展示该实施形态的小脚轮以及操作装置的动作说明图。
图21是展示该实施形态的小脚轮以及卡定装置的动作说明图。
图22是展示该实施形态的卡定装置的示意图。
图23是展示所述第三实施形态的变形例的小脚轮以及操作装置的示意性的剖面图。
标号说明
1          脚体               10               脚基座
11         脚柱               2                家具本体(桌子本体)
3、3C      小脚轮(第一小脚轮) 4、4C            小脚轮(第二小脚轮)
3A、4A、3AC、4AC                               锁定装置
3X、4X                                         升降机构
31、41、31C、41C                               小脚轮本体
311C      车轮(主车轮)        313C             台座(旋转机构)
5、5A、5B、5C                                  操作装置
51、51A、51B、51C                              操作体
511        按钮               511A             滑块
511B       倾倒部(踏板)       511C             踏板
52         配合件             521              第一连杆元件
522        第二连杆元件       52a              枢转连接轴
52A、52B、52C            配合件、摆动部件(振动子部件)
521A       上端部        522A中间位置(中间部)
523A       下端部        521B下端部
6、6A、6B、6B2、6C       操作力传递装置
60、60A、60B、60B2、60C  板部件(一体的棒状部件)
63、61B    长孔          61A、61B2配合凹部
61aA、61AB2、61C  配合壁 61bA、61bB2开口部
611B、612B               开口端
P、P1、P2、P3、P4        配合部
Q、Q1、Q2、Q3            配合维持区域
T、TT                    家具(桌子)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第一实施形态进行说明。
在本实施形态中,对通过采用本发明的脚体1,可以方便地移动以及固定设置位置的家具,即桌子T进行说明。
桌子T,如图1所示,具备家具本体即桌子本体2,和从下方支撑该桌子本体2的脚体1。在此,在本实施形态中,假设将桌子T的使用端侧记载为前端侧,将与使用端侧相反一侧记载为后端侧。
桌子本体2,具备可从图1所示的使用位置向图未示的竖立位置翻折动作地使其支撑在左右的脚柱11上的顶板20,和为了遮挡下肢空间而设在顶板20的后端侧的面板21。并且被构成为在将顶板20保持在竖立位置的状态下,可将该桌子T和其他的桌子T的脚基座10彼此部分地重合。
其次,以下详细叙述脚体1的各部的具体的构成。
如图1、图2所示,脚体1具备脚基座10、脚柱11、位于桌子T的使用端侧的第一小脚轮3、和与该第一小脚轮3大致为同一构成并且位于桌子T的与使用端侧相反一侧的第二小脚轮4。
在此,在本实施形态中,一对小脚轮3、4,具有可以在相对于地面不能移动地被锁定的锁定状态和解除所述锁定的解锁状态之间相互切换的后述的锁定装置3A、4A。并且,由于本实施形态的脚体1具备为了使锁定装置3A、4A动作而由外力操作的后述的操作装置5,和将输入到该操作装置5上的操作力同时传递给一对锁定装置3A、4A的后述的操作力传递装置6,因此可以同时进行一对小脚轮3、4的锁定或解锁。在后面说明这样的机构的详细内容。
脚基座10,是一体地具有沿着桌子T的前后方向延伸的、平面看呈纵长的大致矩形的上壁10c,和从该上壁10c的两侧端向下方延续的侧壁10d、10e,以及在脚基座10的前端、后端与上壁10c和侧壁10d、10e相连续的前端壁10a及后端壁10b,并向下侧敞开的部件,例如通过冲压成形等而被形成。并且,在上壁10c的内面侧的前端壁10a以及后端壁10b附近,分别设有用于定位并且支撑第一小脚轮3以及第二小脚轮4的后述的安装轴322a、422a的轴承部101、102。该轴承部101、102,由向上方敞开的、纵剖面看呈槽状的例如钢板构成,并且上端被焊接在上壁10c的下面侧。并且,在位于下端的平面看矩形的平板部分的大致中央部位上,设有用于使安装轴322a、422a插通的插通口。再者,该轴承部101、102起到决定第一小脚轮3以及第二小脚轮4的升降范围的作用,但对于第一小脚轮3以及第二小脚轮4的升降在后面叙述。另外,在上壁10c的后端壁10b附近,设有用于安装脚柱11的脚柱安装部10c1,同时开口形成有用于使后述的按钮511露出的按钮操作口10c2。另外,在脚基座10的两侧壁10d、10e的靠近所述轴承部101、102的部位上,分别形成有用于使后述的调整环323露出的开口窗103、104。
脚柱11,是将下端部11a支撑在脚基座10的后端壁10b侧,同时向斜前方倾斜而竖立,在位于上端侧的顶板支持部11b1支撑桌子本体2的部件。另外,如图1所示,在脚柱11的上端部11b上设有可将顶板20向图未示的竖立位置翻折动作地支撑该顶板20的顶板支持部11b1。
第一小脚轮3以及第二小脚轮4,如图2所示,是一般被称为低座小脚轮的,在本实施形态中,分别具有同样的构成。以下,根据图3、图4具体地说明这一对小脚轮3、4中的第一小脚轮3。
第一小脚轮3具备:小脚轮本体31;支撑该小脚轮本体31、同时被定位在与第一小脚轮3相对应的轴承部101的位置上的壳32;以及相对于壳32沿着水平方向滑动的锁控制杆33。
小脚轮本体31具备:围绕水平轴心转动的一对行走用的车轮即主车轮311;比主车轮311直径小、且在行走中用于越过位于从地面翘起的位置上的障碍物的辅助车轮312;和可围绕垂直轴心旋转地支撑主车轮311以及辅助车轮312的旋转机构即台座313。主车轮311设在从台座313的轴心向一个方向偏向、在图示例中是向前方偏向的位置上,辅助车轮312设在从所述台座313的轴心、在图示例中向后方偏向的位置上,该辅助车轮312被构成为,通过所述台座313的绕垂直轴心的转动,在行走时总是位于所述主车轮311的行进方向的前侧,从而可以越过障碍物。台座313,是圆盘状的部件,被收容在具有比该台座313稍大的宽度尺寸的有底圆筒状的壳32内,通过由介于其侧壁的外面和壳32的侧壁的内面之间的多个滚珠构成的轴承,从而被安装为可相对于所述壳32围绕垂直轴心旋转。另外,在台座313上,形成有用于使后述的台座止动件317的前端部317c向壳32突出的开口部313a。
进而,如果对小脚轮本体31的内部进行详细叙述,就是在小脚轮本体31的上部的与台座313的轴心重叠的位置上,可上下动地设有锁定按钮314。该锁定按钮314,经由图未示的弹性部件被向上方加载。另一方面,在上述主车轮311上,与该主车轮311同轴地设有外齿轮315,在该外齿轮315的外周面上形成有多个齿部315a。另外,在该外齿轮315附近,设有可相对于台座313转动地被轴支撑在轴支撑点316a上的车轮止动件316,该车轮止动件316的自由端侧以追随锁定按钮314的方式被连接在锁定按钮314的下端部,同时在车轮止动件316的下面设有可以与外齿轮315的齿部315a相配合的突起316b。进而,在车轮止动件316的上方配置着台座止动件317,形成在其大致中央部上的轴部317a被台座313轴支撑。且构成为通过该台座止动件317的基端部317b接触在上述的车轮止动件316上,从而伴随车轮止动件316的转动,台座止动件317的前端部317c上下动作,同时该前端部317c可从设在上述的台座313上的开口部313a向上方突出。
壳32,具有可以旋转地收纳小脚轮本体31的内壳321,和内嵌安装所述内壳321的外壳322。
内壳321,在其上侧面上沿着周方向形成有与上述的台座止动件317的前端部317c相配合的多个卡定孔321a。
外壳322,在其上部具有插通轴承部101的安装轴322a,和在脚基座10侧螺合在所述安装轴322a上、可旋转且不能沿上下方向升降地被支撑的调整环323。再者,虽然图未示,但作为防止安装轴322a从轴承部101脱落的装置,在该安装轴322a的前端部分安装有螺母等。
另外,在将外壳322嵌到内壳321上时,在内壳321和外壳322之间,形成有锁定按钮314的动作空间并且也是锁控制杆33可以滑动的滑动空间32S。并且,上述的调整环323,以从脚基座10的开口窗103露出一部分的状态被安装,通过利用外力使该露出的部位转动从而使安装轴322a沿着上下方向被拧送,使小脚轮本体31升降。在此,通过使小脚轮本体31相对于脚基座10以及调整环323沿着上下方向升降,发挥作为升降机构3X的功能。另外,这时,设在小脚轮本体31的上部上的锁控制杆33也追随小脚轮本体31而升降。并且,在本实施形态中,在使第一小脚轮3上升的上升端,安装轴322a触接在脚基座10的上壁10c的内面上,另一方面,在第一小脚轮3的下降端,通过安装在安装轴322a的前端部分上的上述的螺母等防止从轴承部101脱落,禁止进一步向下方的移动。
锁控制杆33,以前端侧可滑动地被插入到上述的壳32的滑动空间32S内,同时基端侧向壳32的外面露出的方式被定位。另外,锁控制杆33在靠近前端的位置上,形成有可供锁定按钮314的上端嵌入的、向下开口的凹部331,同时在基端侧形成有安装后述的操作力传递装置6的安装部位332。并且,在凹部331的侧面上形成有倾斜面331a。并且,通过使该锁控制杆33沿着桌子T的前后方向,即脚基座10的长度方向滑动,使凹部331与锁定按钮314嵌合或脱离,从而使锁定按钮314按照凹部331的深度尺寸上下移动。在此,在本实施形态中,台座313、安装轴322a以及锁定按钮314,以位于台座313的旋转的轴线上的方式构成,因此无论小脚轮本体31的旋转、升降机构3X的操作如何,锁定按钮314和锁控制杆33的相对位置都没有变化,可以稳定地操作锁定按钮314。
并且,在本实施形态中,该小脚轮3,具有可在锁定主车轮311以及台座313的动作的锁定状态、和解除所述锁定的解锁状态间相互切换的锁定装置3A,以下详细叙述该锁定装置3A。
如图3所示,在锁控制杆33按压了锁定按钮314的状态下、即锁定按钮314位于下侧的状态下,外齿轮315的齿部315a和车轮止动件316的突起316b配合,同时台座止动件317的前端部317c和内壳321的卡定孔321a配合,从而成为主车轮311的转动和台座313的旋转被同时锁定的锁定状态。另一方面,通过如图4所示那样使锁控制杆33沿着水平方向移动,在锁定按钮314的上部嵌入锁控制杆33的凹部331内从而锁定按钮314位于上方的状态下,解除外齿轮315的齿部315a和车轮止动件316的突起316b的配合,以及台座止动件317的前端部317c和内壳321的卡定孔321a的配合,从而便解除了该锁定状态。这样,在本实施形态中,由包括以上述方式起作用的锁定按钮314的小脚轮本体31,和锁控制杆33,构成本发明的锁定装置3A。
另一方面,在脚基座10的后端壁10b侧设有与上述的第一小脚轮3相对地定位的第二小脚轮4。在此,该第二小脚轮4,具有与上述的第一小脚轮3同样的构成,因此省略详细的说明。另外,以将第二小脚轮4的锁控制杆记载为43、将锁定装置记载为4A的方式,对于与第一小脚轮3相对应的第二小脚轮4的各部位以及构成元件,将标号的第一位的“3”置换成“4”来记载。
于是,本实施形态的脚体1,如图3~图7所示,通过具备为了使设在脚基座10上的第一小脚轮3以及第二小脚轮4的锁定装置3A、4A动作而由外力操作的操作装置5,以及在脚基座10的内部,介于操作部件5和锁定装置3A、4A之间,从而将输入到操作装置5上的操作力同时传递给锁定装置3A、4A的操作力传递装置6,从而能够使该一对锁定装置3A、4A的锁定动作以及解锁动作同时动作。
操作装置5,如图3~图5所示,具备操作体51和与操作力传递装置6相配合的配合件52,其中该操作体51具有一部分露出到脚基座10的外部、通过外力上下动作的按钮511,和支撑按钮511的支持部512。另外,这些操作体51以及配合件52,被固定在支撑板53上,该支撑板53固定在脚基座10的内部,纵剖面看成U字形。即,操作体51以及配合件52是被间接地固定在脚基座10上的状态。
操作体51采用了如下的机构,即在按钮511沿着支持部512上下动作之际,当从按钮511位于上方的状态开始通过外力向下方按压时,则维持在按钮511位于下方的状态(图3),同时当从按钮511位于下方的状态开始通过外力按压按钮511时,则维持在按钮511位于上方的状态(图4)。再者,有关按钮511的上下移动的这种机构是已知的,因此省略详细说明。
配合件52,具有上端部被枢转连接在所述按钮511上的第一连杆元件521,和在上端部经由枢转连接轴52a被枢转连接在所述第一连杆元件521上、同时在下端部在所述按钮511的下方被间接地枢转连接在支撑板53上的第二连杆元件522。
操作力传递装置6,以架设在一对锁定装置3A、4A之间的、沿着所述脚基座10的纵向延伸成棒状的板部件60为主体。如图5所示,在该操作力传递装置6的与操作装置5相对应的部位上,形成有使操作装置5插通的插通窗61,和在该插通窗61附近从两侧覆盖操作装置5地竖立起来的侧片62,在该侧片62上形成有向上下方向延伸的长孔63。
并且,通过将枢转连接轴52a以相对于设在板部件60上的长孔63可以上下移动的方式插通,构成配合部P。另外,在本实施形态中,在该配合部P上,形成有能够与由升降装置3X、4X带来的一对小脚轮3、4的规定范围的升降动作相对应地维持配合部P的配合状态的、后述的配合维持区域Q。
其次,在图6、图7中展示了操作装置5、操作力传递装置6以及锁定装置3A、4A的配置。再者,在图6以后的各图中,为了明确地表示各构成元件的形状以及构成,以及为了说明的简单化,省略了表示部件的壁厚的剖面线的记载。即,在脚基座10中,使第一小脚轮3以及第二小脚轮4以锁控制杆33的安装部位332相互面对的方式相对配置,同时在脚基座10的内部,将板部件60架设在第一小脚轮3以及第二小脚轮4的所述锁定装置3A、4A之间。在此,锁控制杆33的安装部位332和操作力传递装置6以不能沿着上下方向移动的方式被固定。即,由于如上述那样第一小脚轮3以及第二小脚轮4通过上述升降机构3X、4X可以在规定范围内任意地升降,因此板部件60,其高度位置与第一小脚轮3以及第二小脚轮4的位置相对应地变化。
在此,在按压按钮511从而如图6所示那样使按钮511位于下方的情况下,借助外力,按钮511的位置下降,同时第一连杆元件521的上端部也下降,随之,第一连杆元件521和第二连杆元件522成为弯曲的形状。这时,第一连杆元件521和第二连杆元件522的枢转连接轴52a的位置下降,并同时向横向移动。由于该枢转连接轴52a可以上下移动地插通在长孔63中,因此在枢转连接轴52a在长孔63内下降的同时,该长孔63的位置也追随枢转连接轴52a而向脚基座10的前端壁10a滑动。换言之,操作力传递装置6被构成为,在与配合件52相配合的状态下,一面容许该配合件52的向上下方向的变形,一面仅追随该配合件52的向脚基座10的纵向的变形,从而沿着前后方向移动。
即,如果从图7所示的状态按压按钮511,通过操作装置5的上述的动作,板部件60向前方滑动,从而成为图6所示的状态。于是,固定在该板部件60上的锁控制杆33、43也同时向前方滑动,从而锁定按钮314、414一面与凹部331、431的倾斜面331a、431a接触一面滑动,然后锁定按钮314、414从凹部331、431脱离,由此,锁控制杆33、43成为按压锁定按钮314、414的状态,因此将一对小脚轮3、4从解锁状态同时切换到锁定状态。
另一方面,当从该锁定状态再次按压按钮511时,该按钮511如上述那样上升,随之,通过板部件60向后方滑动移动,使锁控制杆33、43的凹部331、431位于锁定按钮314、414上,从而成为锁定按钮314、414位于上方的解锁状态。
另外,这时,由于这一对小脚轮3、4以通过升降机构3X、4X可以升降的方式被配置,因此操作装置5和操作力传递装置6的配合部P根据一对小脚轮3、4的上下位置而上下移动,但由于长孔63被设定为即使加入该上下移动也能够维持配合,因此可以一面与一对小脚轮3、4的升降动作无关地维持配合状态,一面进行一对小脚轮3、4的锁定状态以及解锁状态的切换。即,通过以这种方式构成配合部P,该配合部P,具有可以与由升降装置3X、4X带来的一对小脚轮3、4的规定范围的升降动作相对应地维持配合部P的配合状态的、作为本发明的配合维持区域Q的功能。
通过设为以上的构成,作为本实施形态的家具即桌子T的构成元件的脚体1,由于具备操作装置5、操作力传递装置6,因此可以将输入到操作装置5上的操作力作为沿着脚基座10的纵向的同一方向的作用力,同时传递给第一小脚轮3以及第二小脚轮4所具有的一对锁定装置3A、4A,并可以使这一对锁定装置3A、4A的锁定动作以及解锁动作同时动作,因此无论地面的凹凸与否,都能够可靠地使作为脚体1所具有的两方的小脚轮的第一小脚轮3以及第二小脚轮4接地,从而设置为可以充分支撑家具本体即桌子本体2的载重以及施加在桌子本体2上的载重的状态,除此之外,可以同时将一对小脚轮3、4锁定或解锁。即,构成了恰当地兼具无论地面的凹凸如何都能稳定地固定在地面上、和能够很容易地进行锁定状态或解锁状态的切换这两方面优点的桌子T。
另外,由于可以设为只要分别向设在一对小脚轮3、4上的一对锁定装置3A、4A付与同一方向的作用力,就将一对小脚轮3、4同时锁定的构成,因此可以避免以往产品那样的构成复杂的连杆机构、与每个小脚轮的安装方向相配合地分别付与不同方向的作用力的必要性,从而可以有效地削减构成桌子T整体的零件个数。
进而,由于通过操作力传递装置6,用一个操作装置5,就可以将第一小脚轮3以及第二小脚轮4同时锁定或解锁,因此如果将操作装置5设在使用者容易操作的位置上,则可以制成能够有效地进行锁定或解锁操作的家具。在本实施形态中,由于可以设为将操作装置5设在桌子T的使用端侧,从而可将第一小脚轮3以及第二小脚轮4同时锁定或解锁的构成,因此使用者只要操作位于容易操作的位置上的操作装置5,便可实现位于从处于使用端侧的使用者来说很难进行操作的位置上的第二小脚轮4的锁定状态和解锁状态的相互切换。
并且,由于设置有在与升降装置3X、4X的升降动作相对应的小脚轮本体31、41的任意的升降位置上,都可以维持操作力传递装置6和操作装置5的配合部P的配合状态的配合维持区域Q,因此通过使第一小脚轮3以及第二小脚轮4在规定范围内适当升降,即便操作装置5和锁定装置3A、4A的上下方向的相对位置变化,操作力传递装置6也可以稳定地传递操作力。进而,由于将配合维持区域Q设置在操作力传递装置6和操作装置5相配合的配合部P上,因此可以无损于锁定装置3A、4A、操作装置5、操作力传递装置6的功能,并且不会使形状变化地设置配合维持区域Q。
在锁定装置3A、4A和操作力传递装置6被不能沿上下方向相对移动地固定的本实施形态中,使操作装置5具备具有上下动作的按钮511的操作体51,和随着该按钮511的上下动作而沿上下方向及脚基座10的纵长方向变形、且与操作力传递装置6相配合而构成配合部P的配合件52;将配合维持区域Q构成为,使得操作力传递装置6在与配合件52相配合在状态下,一面容许配合件52的向上下方向的变形,一面只追随其向所述脚基座10的纵长方向的变形从而沿着脚基座10的纵向移动,因此可以将设在脚基座10上的配合维持区域Q,仅设在操作装置5和操作力传递装置6相配合的配合部P的1个部位上,用简单的构成就能够使配合部P还具有配合维持区域Q的功能。另外,可以构成采用容易由使用者来操作的按钮511、并且可很好地传递操作力的操作装置5。详细地说,在配合件52上设置第一连杆元件521和第二连杆元件522,另一方面,在操作力传递装置6上形成向上下方向延伸的长孔63,通过使长孔63和第一连杆元件521及第二连杆元件522的枢转连接轴52a沿着所述脚基座10的纵长方向触接,从而构成配合维持区域Q,因此能够由第一连杆元件521以及第二连杆元件522很容易地构成配合件52,同时还能够使可将配合件52的动作很好地传递给操作力传递装置6的枢转连接轴52a和长孔63的配合还具有配合维持区域Q的功能。
并且,由于由架设在所述一对锁定装置3A、4A之间的、沿着脚基座10的纵向延伸的作为一体棒状部件的板部件60构成操作力传递装置6,因此可以减少构成操作力传递装置6的零件,并且可以实现误差较少了的、稳定的动作。进而,由于使一对小脚轮3、4相对配置,同时将操作力传递装置6架设在一对小脚轮3、4的锁定装置3A、4A之间,因此便将操作力很好地传递给锁定装置3A、4A。
进而,由于一对小脚轮3、4具有同样的构成,因此可以提高构成家具即桌子T的零件共有率,从而抑制生产成本,还可以削减更换零件。
以上,对本发明的第一实施形态进行了说明,但各部的具体的构成不限于上述的实施形态,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宗旨的范围内可以进行各种变形。
例如,在上述实施形态中,对作为操作装置使用了按钮的样态进行了展示,但本发明的操作装置不限于按钮,如以下所记载那样,也可以采用利用滑动动作的滑块511A。在图8、图9中,作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形态的家具即桌子T的要部,展示了操作装置5A以及操作力传递装置6A的结构。对于桌子T的其他的构成,由于与上述实施形态相同,因此采用同样的标号,同时省略说明。
操作装置5A,如该图所示,具备在脚基座10上沿着前后方向往复滑动的作为操作体的滑块511A,和随着滑块511A的滑动移动而在脚基座10的内部以脚基座10的纵向、即前后方向为切线地摆动的,且作为与操作力传递装置6A相配合而构成配合部P1的配合件的摆动部件52A。
另外,所述滑块511A以及摆动部件52A,被安装在固定于脚基座10的内部的、纵剖面看成U字形的支撑板53A上。即,滑块511A以及摆动部件52A呈被间接地安装在脚基座10上的状态。
该摆动部件52A,在上端部521A处,被枢转连接在滑块511A上,在中间部522A处,可以上下移动地被枢转连接在设于支撑板53A上的轴孔531A内,下端部523A向与滑块511A的滑动方向相反的方向摆动。
另一方面,操作力传递装置6A,以架设在锁定装置3A、4A之间的、向前后方向延伸成棒状的板部件60A为主体,并设有配合凹部61A,该配合凹部61A具有隔着沿前后方向具有规定宽度的开口部61bA而相面对的一对配合壁61aA,且该配合凹部61A向上敞开。
并且,以将所述摆动部件52A的下端部523A插入配合凹部61A的开口部61bA从而与所述配合壁61aA触接的方式构成配合部P1。
并且,以如下的方式构成,即,当使滑块511A滑动时,在操作力传递装置6A上,摆动部件52A的下端部523A的摆动中的向上下方向的移动,在配合壁61aA的高度尺寸上是被容许的,同时在超过了一对配合壁61aA、61aA之间的开口部61bA的位置的下端部523A的摆动动作的过程中,该下端部523A与配合壁61aA、61aA的任意一个相触接,从而板部件60A追随下端部523A而沿着前后方向移动。即,操作力传递装置6A被构成为,在与作为配合件的摆动部件52A相配合的状态下,一面容许摆动部件52A的摆动中的向上下方向的移动,一面追随其向前后方向的移动,从而沿着前后方向、即脚基座10的纵向移动。
另外,由于无论以由升降机构3X、4X带来的本体31、41的上下移动为起因的操作力传递装置6A的上下移动如何,摆动部件52A和配合凹部61A的配合都被维持,因而配合部P1构成了本发明的配合维持区域Q1。
通过这样的构成,就可以构成能够利用便于由使用者操作的滑动移动而很好地传递操作力的操作装置5A。另外,一方面能够将滑块511A的滑动动作很好地传递给操作力传递装置6A,另一方面仅由一体的板部件60A就能够构成操作力传递装置6A,即便采用简单的构成也可以使操作装置5A和操作力传递装置6A的配合部P1具有配合维持区域Q1的功能。进而,可以将桌子T所具有的各脚基座10的配合维持区域Q1仅设为操作装置5A和操作力传递装置6A相配合的配合部P1这1个部位。
其次,作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形态,还可以如下述所记载那样,采用利用了由操作后述的踏板511B实现的倾倒动作的形态。在图10、图11中,作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形态的家具即桌子T的要部,展示了操作装置5B以及操作力传递装置6B的结构。对于桌子T的其他的构成,由于与上述实施形态相同,因此采用同样的标号,同时省略说明。
操作装置5B,具有操作体51B,该操作体51B具备以通过外力而沿脚基座10的纵向进行倾倒动作的方式被设置的倾倒部即踏板511B,另外该操作装置5B还具有在脚基座10的内部随着操作体51B的倾倒动作而以脚基座10的纵向为切线进行摆动的,作为与操作力传递装置6B配合而构成配合部P2的配合件的摆动部件52B。并且,所述操作体51B及摆动部件52B,被固定在支撑板53B上,支撑板53B被固定在脚基座10的内部。即,操作体51B及摆动部件52B成为被间接地固定在脚基座10上的状态。
如果详细地说明,操作装置5B被构成为,踏板511B在下端被间接地枢转连接在脚基座10上,同时使摆动部件52B从枢转连接该踏板511B的部位向下方垂下,从而摆动部件52B向与踏板511B的倾倒动作的方向相反的方向摆动。在此,用于使踏板511B倾倒动作的轴,可以是操作体51B的构成元件,也可以是摆动部件52B的构成元件。
另一方面,操作力传递装置6B,以架设在一对锁定装置3A、4A之间的、延伸成棒状的板部件60B为主体,在该板部件60B上形成有沿着所述脚基座10的纵向延伸的可以插通摆动部件52B的下端部521B的长孔61B。
另外,通过将所述摆动部件52B的下端部521B插入形成在板部件60B上的长孔61B内,构成配合部P2。
并且,以如下的方式构成,即当使踏板511B倾倒时,在操作力传递装置6B上,摆动部件52B的下端部521B的摆动中的向上下方向的移动,在摆动部件52B的长度和长孔61B的开口尺寸中被容许,同时在超过了长孔61B的开口尺寸的下端部521B的摆动动作过程中,通过摆动部件52B与长孔61B的任意一个开口端611B、612B触接,操作力传递装置6B追随摆动部件52B而沿着前后方向移动。即,操作力传递装置6B被构成为,在与摆动部件52B配合的状态下,一面容许摆动部件52B的摆动中的向上下方向的移动,一面追随向前后方向的移动而向该前后方向移动。
另外,通过制作为无论起因于由升降机构3X、4X带来的小脚轮本体31、41的上下移动的操作力传递装置6B的上下移动如何,在长孔61B的长度尺寸以及摆动部件52B的长度尺寸中都被容许的构成,从而构成了本发明的配合维持区域Q2。
通过这样的构成,可以构成能够利用由使用者可以用脚简单地操作的倾倒部、即踏板511B实现的倾倒动作,而很好地传递操作力的操作装置5B。另外,由于将操作体51B和作为配合件的摆动部件52B一体地构成,因此可以设为能够很好地将外力传递给操作力传递装置6B的构成,同时配合件52B和操作力传递装置6B的配合部P2,只用使摆动部件52B插通在长孔61B内的构成,就可以使其兼有将操作力传递给锁定装置3A、4A的作用,和作为配合维持区域Q2的作用。进而,通过只在板部件60B上形成长孔61B这样简单的结构,就可以构成操作力传递装置6B。并且,将设在脚基座10上的配合维持区域Q2,只设为操作装置5B和操作力传递装置6B配合的配合部P2这1个部位。
此外,作为该实施形态的变形例,用图12、图13说明具备上述踏板511B的操作装置5B,和采用了操作力传递装置6B2的样态。
对于操作装置5,由于具有与上述同样的构成,因此省略详细的说明。
另一方面,操作力传递装置6B2,以架设在锁定装置3A、4A之间的、沿着前后方向延伸成棒状的板部件60B2为主体,并设有配合凹部61B2,该配合凹部61B2具有隔着沿前后方向具有规定宽度的开口部61bB2而相对的一对配合壁61aB2,且被向上敞开。
另外,以将所述摆动部件52B的下端部521B插入配合凹部61B2的开口部61bB2从而与所述配合壁61B2触接的方式构成配合部P3。
并且,以如下的方式构成,即当使踏板511A倾倒时,在操作力传递装置6B2上,摆动部件52B的下端部521B的摆动中的向上下方向的移动,在配合壁61aB2的高度尺寸上被容许,同时在超过了一对配合壁61aB2、61aB2之间的开口部61bB2的位置的下端部521B的回动动作的过程中,通过该下端部521B与配合壁61aB2、61aB2的任意一个触接,板部件60B2追随下端部521B而沿着前后方向移动。即,操作力传递装置6B2被构成为,在与配合件即摆动部件52B配合的状态下,一面容许摆动部件52B的摆动中的向上下方向的移动,一面追随其向前后方向的移动而沿着前后方向、即脚基座10的纵向移动。
另外,通过无论起因于由升降部3X、4X带来的本体31、41的上下移动的操作力传递装置6B2的上下移动如何,摆动部件52B和配合凹部61B2的配合都被维持,从而配合部P3构成了本发明的配合维持区域Q3。
通过设为这样的构成,与上述实施形态同样地,可以构成能够利用由使用者可以用脚简单地操作的倾倒部、即踏板511B实现的倾倒动作,而很好地传递操作力的操作装置5B。另外,可以只用一体的板部件60B2构成操作力传递装置6B2,还可以设为即便采用简单的构成,也可以使操作装置5B和操作力传递装置6B2的配合部P3具备配合维持区域Q3的功能的构成。
进而,作为本发明的第四实施形态,也可以采用如下所述的构成。
本实施形态的桌子TT,如作为整体立体图的图14、以及作为侧视图的图15所示,具备家具本体即桌子本体2C,和从下方支撑该桌子本体2C的脚体1C。在此,在本实施形态中,假设将桌子TT的使用端侧记载为前端侧,将与使用端侧相反一侧记载为后端侧。
桌子本体2C,具备可从所述图14以及图15所示的使用位置、翻折到在图16中所示的侧视图那样的竖立位置地被支撑在左右的脚柱11C上的顶板20C,和为了遮挡下肢空间而设在顶板20C的后端侧的面板21C。并且,以在将顶板20C保持在竖立位置上的状态下,可以将该桌子TT和其他的桌子TT的脚基座10C彼此重合一部分的方式构成。再者,在图15以后,省略展示面板21C。
其次,以下对脚体1C的各部的具体的构成进行详细叙述。
如所述图14以及图15所示,脚体1C具备脚基座10C、脚柱11C、位于桌子TT的使用端侧的第一小脚轮3C、与该第一小脚轮3C大致为同一构成且位于桌子TT的与使用端侧相反一侧的第二小脚轮4C。
在此,在本实施形态中,一对小脚轮3C、4C具有可以在相对于地面被不能移动地锁定的锁定状态,和解除所述锁定的解锁状态之间相互切换的后述的锁定装置3AC、4AC。并且,本实施形态的脚体1通过具备为了使锁定装置3AC、4AC动作而利用外力操作的后述的操作装置5C,和将输入到该操作装置5C上的操作力同时传递给一对锁定装置3AC、4AC的后述的操作力传递装置6C,可以同时进行一对小脚轮3C、4C的锁定或解锁。在后面叙述这种机构的详细情况。另外,在图17中展示了小脚轮3C和操作力传递装置6C的连接部的平面图。
脚基座10C以及脚柱11C,具有与上述第一实施形态的脚基座10以及脚柱11相同的构成。
第一小脚轮3C以及第二小脚轮4C,是一般被称为低座小脚轮的,在本实施形态中,分别具有同样的构成。以下,展示所述图17,以及作为在脚基座10的宽度方向中央切断的状态的剖面图的图18来具体地说明这一对小脚轮3C、4C中的第一小脚轮3C。再者,在所述图18中,脚基座10C以及脚柱11C,由假想线表示。
第一小脚轮3C具备:小脚轮本体31C;支撑该小脚轮本体31C、同时经由安装爪322Ca而被相对于脚基座10C定位的壳32C;以及相对于壳32C沿着水平方向滑动的锁控制杆33C。
小脚轮本体31C,具有与上述第一实施形态的小脚轮本体31同样的保留的性质。即,具备围绕水平轴心转动的一对行走用的车轮即主车轮311C,比主车轮311C直径小且用于在行走中越过位于从地面翘起的位置上的障碍物的辅助车轮312C,和可围绕垂直轴心旋转地支撑主车轮311C以及辅助车轮312C的旋转机构即台座313C。
进而,如果对小脚轮本体31C的内部进行详细叙述,则其被构成为,在小脚轮本体31C的上部的与台座313C的轴心重合的位置上,可上下移动地设有锁销314C。该锁销314C,在上端部设有可与所述锁控制杆33C的上面触接的触接部314Ca,从而被所述锁控制杆33C的上面导引而上下移动。另一方面,在上述的主车轮311C上,与该主车轮311C同轴地设有外齿轮315C,在该外齿轮315C的外周面上形成有多个齿部315Ca。另外,在该外齿轮315C附近,设有可相对于台座313C转动地被轴支撑在轴支撑点上的车轮止动件316C,该车轮止动件316C的自由端侧以追随锁销314C的方式连接在锁销314C的下端部,同时在车轮止动件316C的下面上设有可以与外齿轮315C的齿部315Ca相配合的突起(省略图示)。进而,在车轮止动件316C的上方配置有台座止动件317C,形成在其大致中央部的轴部被轴支撑在台座313上。通过该台座止动件317C的基端部与上述车轮止动件316C接触,台座止动件317C的前端部随着车轮止动件316C的转动而上下动作。
壳32C,具有可旋转地收纳小脚轮本体31C的内壳321C,和内嵌安装所述内壳321C的外壳322C。
内壳321C,在其上侧面上沿着周方向形成与所述台座止动件317C的前端部相配合的多个卡定孔321Ca。
外壳322C,具有可与形成在所述脚基座10C上的小脚轮安装孔(省略图示)相配合的安装爪322Ca,同时可以将所述内壳321C内嵌在内部。
锁控制杆33C,以可滑动地将前端侧插入上述壳32C的滑动空间32S内,同时基端侧向壳32C的外部露出的方式被定位。另外,在锁控制杆33C的上面上,形成有与锁销314C的上端触接的触接部331C。该触接部331C,具有位于前部并大致朝向垂直上方的第1触接面331Ca,位于后部并大致朝向垂直上方、同时比所述第1触接面靠下方的第2触接面331Cb,和连接这些第1触接面331Ca以及第2触接面331Cb的倾斜面331Cc。进而,在该锁控制杆33C的基端侧,形成有可与后述的操作力传递装置6C的安装孔6Cx相配合的安装突起332C。并且,通过使锁销314C的触接部314Ca触接在该锁控制杆33C的触接部331C上并直接使该锁控制杆33C沿着桌子TT的前后方向、即脚基座10C的纵向滑动,便使锁销314C上下移动。在此,在本实施形态中,由于台座313C以及锁销314C,以位于台座313C的旋转的轴线上的方式构成,因此无论小脚轮本体31C的旋转如何,锁销314C和锁控制杆33C的相对位置不会发生变化,可稳定地操作锁销314C。
并且,在本实施形态中,该小脚轮3C,具有可在锁定主车轮311C以及台座313C的动作的锁定状态,和解除所述锁定的解锁状态间相互切换的锁定装置3AC,以下,对该锁定装置3AC进行详细叙述。
如所述图18所示,在锁销314C与锁控制杆33C的第1触接面331Ca触接而锁销314C位于上方的状态下,通过解除外齿轮315C的齿部315Ca和车轮止动件316C的突起(省略图示)的配合,以及台座止动件371C的前端部和内壳321C的卡定孔321Ca的配合,从而解除该锁定状态。另一方面,在如图20所示的、通过使锁控制杆33C沿着水平方向移动,锁销314C与锁控制杆33C的第2触接面331Cb触接的状态下,即锁销314C位于下侧的状态下,通过外齿轮315C的齿部315Ca和车轮止动件316C的突起(省略图示)相配合,同时台座止动件317C的前端部和内壳321C的卡定孔321Ca相配合,从而成为将主车轮311C的转动和台座313C的旋转同时锁定的锁定状态。这样,在本实施形态中,由包括如上述那样起作用的锁销314C的小脚轮本体31C和锁控制杆33C,构成本发明的锁定装置3AC。再者,在所述图20中,脚基座10C及脚柱11C由假想线表示。
另一方面,在脚基座10C的后端壁侧设有与上述第一小脚轮3C相面对地被定位的第二小脚轮4C。在此,该第二小脚轮4C,由于具有与上述第一小脚轮3C同样的构成,因此省略详细的说明。另外,以将第二小脚轮4C的锁控制杆记载为43C,将锁定装置记载为4AC的方式,在与第一小脚轮3C相对应的第二小脚轮4C的各部位以及构成元件上,将标号的第一位的“3”置换成“4”来记载。在此,在图19以及图21中展示了在脚基座10C的宽度方向中央切断的状态的剖面图。图19是将锁定装置4AC设为解锁状态的情况的图。另外,图21是将锁定装置4AC设为锁定状态的情况的图。再者,在所述图19以及图21中,脚基座10C以及脚柱11C,由假想线表示。
在此,本实施形态的脚体1,如图18~图21所示,通过具备为了使设在脚基座10C上的第一小脚轮3C以及第二小脚轮4C的锁定装置3AC、4AC动作而利用外力操作的操作装置5C,和在脚基座10C的内部,介于操作装置5C和锁定装置3AC、4AC之间,从而将输入到操作装置5C上的操作力同时传递给锁定装置3AC、4AC的操作力传递装置6C,可以使这一对锁定装置3AC、4AC的锁定动作以及解锁动作同时动作。
具体地说,操作装置5C,如所述图18以及图20所示,具有具备被外力按压的踏板511C的操作体51C,和在脚基座10C的内部,与操作体51C的下端部触接,随着踏板的移动将脚基座10C的纵向作为切线而进行摆动,并作为与操作力传递装置6C相配合而构成配合部P4的配合件的摆动部件52C。并且,这些操作体51C以及摆动部件52C,分别被轴连接在固定于脚基座10C的内部的转动轴51X、52X上。即,操作体51C以及摆动部件52C成为被间接地固定在脚基座10C上的状态。再者,所示转动轴51X、52X,在本实施形态中,使两端支撑在被固定并安装在脚基座10C的上面上的操作体收纳件101C上。
进而,如果详细叙述,所述踏板511C具有:呈大致沿着脚基座10C的上面的板状并接受按压操作的本体511Ca;以从本体511Ca的前端垂下的方式设置并被枢转连接在所述转动轴51X上的安装部511Cb;和以从本体511Ca的后端垂下的方式设置并在下端部上与所述摆动部件52C触接的动作传递部511Cc。另一方面,所述摆动部件52C具有:被轴连接在转动轴上的安装部52Ca;以从该安装部52Ca向后方延伸的方式设置并与所述踏板511C的动作传递部511Cc触接的触接部52Cb;和以从所述安装部52Ca向下方延伸的方式设置并按压操作力传递装置6C的按压部52Cc。
另一方面,操作力传递装置6C,利用架设在一对锁定装置3AC、4AC之间的延伸成棒状的板部件60C,和与所述摆动部件52C的触接部52Cb触接的触接壁61C而形成。在所述板部件60C上,形成有可以与所述锁控制杆33C、43C的安装突起332C、432C相配合的安装孔6Cx、6Cx,通过使这些安装突起332C、432C以及安装孔6Cx、6Cx相配合,将板部件60C和锁控制杆33C、43C连接在一起,从而可以将它们同时沿着脚基座10C的纵向滑动移动。所述触接壁61C,在本实施形态中,形成在所述锁控制杆33C的基端部上。
另外,通过使形成在所述摆动部件52C的前面上的按压部521C与所述触接壁61C触接,构成配合部P4。
并且还构成为,当按压踏板511C时,在操作力传递装置6C上,摆动部件52C的下端部521C的摆动中的向上下方向的移动,在摆动部件52C的长度和触接壁61C的高度尺寸中被容许,同时通过摆动部件52C与该触接壁61C触接,操作力传递装置6C追随摆动部件52C而沿着前后方向移动。即,所述配合部P4被构成为,使得操作力传递装置6C在与摆动部件52C相配合的状态下,一面容许摆动部件52C的摆动中的向上下方向的移动,一面追随前后方向的移动而向该前后方向移动。
另外,在本实施形态中,具备将所述操作力传递装置6C有选择地卡定在锁定位置以及开锁位置的任意一个位置上的卡定装置7C。
该卡定装置7C,如所述图15、图16、图19、以及图21所示,利用连接在所述操作力传递装置6C的板部件60C上的凸轮部件71C,配置在所述脚柱11C内部、下端部可以与形成在所述凸轮部件71C上的槽71Cm相配合的销72C,和作为将所述板部件60C以及所述凸轮部件71C向后方、即向解锁位置侧加载的加载装置的弹簧73C而形成。另外,该卡定装置7C被构成为,接受对所述操作装置5C作出的同一操作,从而进行从所述解锁位置向所述锁定位置、或者从所述锁定位置向所述解锁位置的切换。在此,在图22中展示了在板部件60C上安装了凸轮部件71C的状态的平面图。
进而,如果详细地叙述,就是所述槽71Cm大致成心形,具有使所述板部件60C位于锁定位置的第1卡定位置,和使所述板部件60C位于解锁位置的第2卡定位置,同时所述第1卡定位置及第2卡定位置,位于心形的凹陷的部分。
所述销72C,配置在脚柱11C内部,如上述,下端部可以与形成在所述凸轮部件71C上的槽71Cm相配合。
所述弹簧73C,在本实施形态中,如所述图18以及图20所示,设在操作体收纳件101C的内部,将一端部配置在该操作体收纳件101C的后端,同时使另一端部与所述摆动部件52C触接,将该摆动部件52C向开锁位置、即向后方加载。这样,与该摆动部件52C相触接的所述操作力传递装置6C也被向开锁位置侧、即后方加载。
并且,当销72C在所述第1卡定位置或第2卡定位置的任意一个位置上与所述凸轮部件71C相配合时,通过由所述弹簧73C将设置有该槽71Cm的凸轮部件71C向后方加载,并使凸轮部件71C推压销72C,从而使所述板部件60C有选择地卡定在锁定位置或解锁位置上。
进而,在本实施形态中,所述凸轮部件71C,具有接受相对于所述操作装置5C作出的同一操作,将所述操作力传递装置6C排他地切换到锁定位置以及开锁位置的任意一个上的肘节(toggle)功能。
即,锁定以及锁定的解除,都是通过按压所述踏板511C这样的相同的操作进行的。具体地说,锁定操作,是在使所述操作力传递装置6C位于解锁位置的状态下,按压所述踏板511C。于是,销72C与凸轮部件71C相配合的位置,从所述第2卡定位置,沿着槽71Cm移动到图22的x点。即,从所述图22的(a)所示的状态变为该图的(b)所示的状态。然后,如果中止对于踏板511C的操作,由所述弹簧73C加载板部件60C以及凸轮部件71C,销72C和凸轮部件71C在第1卡定位置相配合。即,从图22的(b)所示的状态变为该图的(c)所示的状态。另一方面,解锁操作,是在使所述操作力传递装置6C位于锁定位置的状态下,按压所述踏板511C。于是,销72C与凸轮部件71C相配合的位置,从所述第1卡定位置向与解锁位置相反一侧移动,并到达图22的y点。即,从图22的(c)所示的状态变为该图的(d)所示的状态。然后,当中止对于踏板511C的操作时,由所述弹簧73C将板部件60C以及凸轮部件71C向后方加载,销72C和凸轮部件71C在第2卡定位置相配合。即,从图22的(d)所示的状态返回到该图的(a)所示的状态。
通过设为这样的构成,与上述第一~第三实施形态同样地,由于作为本实施形态的家具即桌子TT的构成元件的脚体1C,具备操作装置5C,和操作力传递装置6C,因此可以将输入到操作装置5C上的操作力,作为沿着脚基座10C的纵向的同一方向的作用力,同时传递给第一小脚轮3C以及第二小脚轮4C所具有的一对锁定装置3AC、4AC,并使这一对锁定装置3AC、4AC的锁定动作以及解锁动作同时动作,因此可以将一对小脚轮3C、4C同时锁定或解锁。即,可以很容易地进行锁定状态或解锁状态的切换。
另外,由于具备使所述操作力传递装置6C,有选择地卡定在将所述一对小脚轮3C、4C的所述锁定装置3AC、4AC设为解锁状态的解锁位置、以及将所述一对小脚轮的所述锁定装置设为锁定状态的锁定位置的任意一个位置上的卡定装置7C,因此通过简单的构成,就能够可靠地同步进行所述一对小脚轮3C、4C的锁定或解锁。
进而,由于所述卡定装置7C被构成为,接受对所述操作装置5C作出的同一操作,进行从所述解锁位置向所述锁定位置,或从所述锁定位置向所述解锁位置的切换,因此通过简单的操作就可以进行锁定及解锁。
再者,在该第四实施形态中,与上述第一~第三实施形态同样地,也可以设置相对于所述脚基座10可以在规定动作范围内升降地固定小脚轮3、4的升降装置。
相反,当然也可以在上述第一~第三实施形态所述的脚体上,设置所述第四实施形态所述的卡定装置。进而,在上述第一~第三实施形态所述的脚体中,即便省略升降机构,也可以得到至少通过简单的操作就可以进行锁定以及解锁的效果。
进而,在上述各实施形态中,虽然设为通过操作部的操作进行两个小脚轮的操作的构成,但例如,通过设置统一操作家具所具备的多个脚体的操作部的第二操作装置,就能够构成为只要操作第二操作部就可以操作家具所具有的全部的小脚轮。此外,在上述实施形态中,作为操作力传递装置记载为一体的棒状部件,但操作力传递装置不限于棒状的部件,例如也可以是由钢丝构成的,或由齿轮、链条构成的。另外,配合维持区域,也可以是维持操作力传递装置和锁定装置的配合状态的。
此外,也可以考虑将操作装置设在脚基座的纵向端部上的样态。作为这种样态的一例,可以考虑图23所示的所述第三实施形态的变形例。在该变形例中,在锁控制杆33C的端部上形成长孔33x,同时在脚基座10的所述长孔33x的正上附近的位置,即纵向端部上形成操作装置5B2。所述操作装置5B2,具有与所述第三实施形态的操作装置5B同样的构成。即,具有操作体51B,该操作体51B具备以通过外力而沿着脚基座10的纵向进行倾倒动作的方式设置的作为倾倒部的踏板511B,另外该操作装置5B还具有在脚基座10的内部随着操作体51B的倾倒动作而将脚基座10的纵向作为切线地进行摆动、作为与操作力传递装置6B相配合而构成配合部P2的配合件的摆动部件52B。并且,通过使所述摆动部件52B的下端部与长孔33x的开口端33x1、33x2相配合而形成配合部P4,并将对于踏板511B的操作转换为使锁控制杆33、43以及板部件60B向前后方向运动的作用,便将一对小脚轮3、4同时锁定或解锁。
如果这样构成,由于通过踩踏动作就可以对所述操作部5B进行操作,因此在两手没有空闲的情况下,可以很容易地进行小脚轮3、4的锁定或解锁,可以进一步提高操作的便利性。当然,在所述第一、第二、以及第四实施形态的脚体上,也可以将操作装置设在脚基座的纵向端部上。
除此之外,对于各部的具体的构成,也不限于上述实施形态,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宗旨的范围内可以进行各种变形。

Claims (39)

1.一种脚体,它是能够相对于地面可移动地支撑家具本体的脚体,其特征在于,具有:
脚基座;
立设在所述脚基座上、支撑所述家具本体的脚柱;和
沿着所述脚基座的纵向隔开规定距离地安装在所述脚基座上、支撑该脚基座的一对小脚轮;
所述一对小脚轮分别具有:具备相对于地面转动的车轮及使该车轮围绕垂直轴心旋转的旋转机构的小脚轮本体;和可在将所述车轮及旋转机构的动作锁定的锁定状态和解除该锁定的解锁状态之间相互切换的锁定装置;
另外具备:
为了使所述锁定装置动作而由外力操作的操作装置;以及
在所述脚基座的内部介于所述操作装置和所述锁定装置之间,通过将输入到所述操作装置上的操作力,作为沿着所述脚基座的纵向的同一方向的作用力,同时传递给所述一对小脚轮所具有的一对锁定装置,从而可使该一对锁定装置的锁定动作及解锁动作同时动作的操作力传递装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脚体,其特征在于,所述一对小脚轮进一步具有相对于所述脚基座在规定动作范围内可升降地固定该小脚轮本体的升降机构。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脚体,其中,设置有能够与由所述升降装置实现的所述小脚轮本体的规定范围内的升降动作相对应地,在该小脚轮本体的任意的升降位置,维持所述操作力传递装置和所述锁定装置的配合状态,或所述操作力传递装置和所述操作装置的配合状态的配合维持区域。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脚体,其中,在所述操作力传递装置和所述操作装置、或所述操作力传递装置和所述锁定装置相配合的配合部上,设置所述配合维持区域。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脚体,其中所述锁定装置和所述操作力传递装置被不能沿上下方向相对地移动地固定;
所述操作装置具备操作体和配合件;其中所述操作体具有一部分露出到脚基座的外部并以通过外力而上下动作的方式设置的按钮;所述配合件,在所述脚基座的内部随着所述操作体中的按钮的上下动作而在上下方向以及所述脚基座的纵向上变形,并且与所述操作力传递装置相配合而构成所述配合部;
以如下方式构成所述配合维持区域,即,所述操作力传递装置在与所述配合件相配合的状态下,一面容许该配合件的向上下方向的变形,一面只追随向所述脚基座的纵向的变形而沿所述脚基座的纵向移动。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脚体,其中:
在所述配合件上,设有上端部被轴连接在所述按钮上的第一连杆元件,和在上端部经由枢转连接轴被枢转连接在所述第一连杆元件上,同时在下端部被直接或间接地轴连接在所述脚基座的所述按钮的下方的第二连杆元件;
在所述操作力传递装置上形成沿上下方向延伸的长孔;
以如下的方式构成所述配合维持区域,即通过使所述枢转连接轴相对于所述长孔可上下移动地插通而构成所述配合部,并使该长孔和所述枢转连接轴在所述脚基座的纵向上触接,从而所述操作力传递装置追随所述枢转连接轴的动作而沿所述脚基座的纵向移动。
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脚体,其中所述锁定装置和所述操作力传递装置被不能沿上下方向相对地移动地固定;
所述操作装置具备操作体和配合件;其中所述操作体具有一部分露出到脚基座的外部并以通过所述外力而沿所述脚基座的纵向滑动移动的方式设置的滑块;所述配合件,在所述脚基座的内部伴随所述操作体的滑块的滑动移动而以所述脚基座的纵向为切线地进行摆动,并与所述操作力传递装置相配合而构成所述配合部;
以如下方式构成所述配合维持区域,即,所述操作力传递装置在与所述配合件相配合的状态下,一面容许所述配合件的摆动中的向上下方向的移动,一面追随向所述脚基座的纵向的移动而沿着所述脚基座的纵向移动。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脚体,其中:
在所述配合件上,设有在上端部被轴连接在所述滑块上,在中间位置相对于脚基座被直接或间接地可上下移动地轴连接,在下端部向与所述滑块的滑动方向相反的方向摆动的摆动部件,同时;
在所述操作力传递装置上设有配合凹部,所述配合凹部具有隔着沿所述脚基座的纵向具有规定宽度的开口部而相面对的一对配合壁,且被向上敞开;
以如下方式构成所述配合维持区域,即,通过以将所述摆动部件的下端部插入所述配合凹部而与所述配合壁触接的方式构成所述配合部,从而所述操作力传递装置一面在所述配合壁的高度尺寸中容许所述摆动部件的下端部的摆动中的向上下方向的移动,一面在所述摆动部件的下端部的超过了所述一对配合壁之间的所述开口部的位置的摆动动作过程中,通过该下端部与所述一对配合壁中的任意一个相触接,使得所述操作力传递装置追随所述下端部而沿着所述脚基座的纵向移动。
9.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脚体,其中所述锁定装置和所述操作力传递装置被不能沿上下方向相对地移动地固定;
所述操作装置具备操作体和配合件;其中所述操作体具有一部分露出在脚基座的外部且以通过所述外力而沿所述脚基座的纵向产生倾倒动作的方式设置的倾倒部;所述配合件,在所述脚基座的内部随着所述操作体的倾倒动作而以所述脚基座的纵向为切线地进行摆动,并与所述操作力传递装置相配合而构成所述配合部;
以如下方式构成所述配合维持区域,即,所述操作力传递装置在与所述配合件相配合的状态下,一面容许所述配合件的摆动中的向上下方向的移动,一面追随向所述脚基座的纵向的移动而沿着所述脚基座的纵向移动。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脚体,其中:
将所述倾倒部在下端部直接或间接地轴连接在脚基座上,同时在所述配合件上,以从该轴连接部位向下方垂下的方式设置有向与所述倾倒部的倾倒动作的方向相反的方向摆动的摆动部件;
在所述操作力传递装置上形成沿着所述脚基座的纵向延伸的、可以将所述下端部插通的长孔;
以如下方式构成所述配合维持区域,即,通过以使所述下端部插通所述长孔从而与该长孔的在所述脚基座的纵向上相对的开口端相触接的方式构成所述配合部,从而在所述长孔的长度尺寸以及所述摆动部件的长度尺寸上一面维持配合一面容许所述摆动部件的摆动中的向上下方向的移动,同时在超过了所述长孔的开口尺寸的所述下端部的摆动动作的过程中,通过所述摆动部件与所述长孔的任意一个所述开口端相触接,从而使得所述操作力传递装置追随所述摆动部件而沿着所述脚基座的纵向移动。
11.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脚体,其中:将所述倾倒部在下端部直接或间接地轴连接在脚基座上,同时在所述配合件上以从该轴连接部位向下方垂下的方式设置向与所述倾倒部的倾倒动作的方向相反的方向摆动的摆动部件,同时;
在所述操作力传递装置上设置配合凹部,所述配合凹部具有隔着沿所述脚基座的纵向具有规定宽度的开口部而相面对的一对配合壁,且被向上敞开;
以如下方式构成所述配合维持区域,即,通过以将所述摆动部件的下端部插入所述配合凹部而与所述配合壁触接的方式构成所述配合部,从而所述操作力传递装置一面在所述配合壁的高度尺寸中容许所述摆动部件的下端部的摆动中的向上下方向的移动,一面在所述摆动部件的下端部的超过了所述一对配合壁之间的所述开口部的位置的摆动动作的过程中,通过该下端部与所述一对配合壁中的任意一个触接,从而使得所述操作力传递装置追随所述下端部而沿着所述脚基座的纵向移动。
12.如权利要求1~11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脚体,其中,由架设在所述一对锁定装置之间的、沿所述脚基座的纵向延伸的一体的棒状部件构成所述操作力传递装置。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脚体,其中,将所述一对小脚轮以所述锁定装置相互面对的方式相对配置,同时将所述操作力传递装置架设在所述一对小脚轮的所述锁定装置之间。
14.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脚体,其中,具备将所述操作力传递装置有选择地卡定在将所述一对小脚轮的所述锁定装置设为解锁状态的解锁位置、以及将所述一对小脚轮的所述锁定装置设为锁定状态的锁定位置中的任意一个位置上的卡定装置。
15.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脚体,其中,具备将所述操作力传递装置有选择地卡定在将所述一对小脚轮的所述锁定装置设为解锁状态的解锁位置、以及将所述一对小脚轮的所述锁定装置设为锁定状态的锁定位置中的任意一个位置上的卡定装置。
16.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脚体,其中,以接受对所述操作装置作出的同一操作,进行从所述解锁位置向所述锁定位置、或从所述锁定位置向所述解锁位置的切换的方式构成所述卡定装置。
17.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脚体,其中,以接受对所述操作装置作出的同一操作,进行从所述解锁位置向所述锁定位置、或从所述锁定位置向所述解锁位置的切换的方式构成所述卡定装置。
18.如权利要求1~11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脚体,其中,所述一对小脚轮具有相同结构。
19.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脚体,其中,所述一对小脚轮具有相同结构。
20.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脚体,其中,所述一对小脚轮具有相同结构。
21.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脚体,其中,所述一对小脚轮具有相同结构。
22.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脚体,其中,所述一对小脚轮具有相同结构。
23.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脚体,其中,所述一对小脚轮具有相同结构。
24.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脚体,其中,所述一对小脚轮具有相同结构。
25.如权利要求1~11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脚体,其中,将所述操作部设在所述脚基座的纵向端部。
26.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脚体,其中,将所述操作部设在所述脚基座的纵向端部。
27.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脚体,其中,将所述操作部设在所述脚基座的纵向端部。
28.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脚体,其中,将所述操作部设在所述脚基座的纵向端部。
29.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脚体,其中,将所述操作部设在所述脚基座的纵向端部。
30.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脚体,其中,将所述操作部设在所述脚基座的纵向端部。
31.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脚体,其中,将所述操作部设在所述脚基座的纵向端部。
32.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脚体,其中,将所述操作部设在所述脚基座的纵向端部。
33.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脚体,其中,将所述操作部设在所述脚基座的纵向端部。
34.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脚体,其中,将所述操作部设在所述脚基座的纵向端部。
35.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脚体,其中,将所述操作部设在所述脚基座的纵向端部。
36.如权利要求22所述的脚体,其中,将所述操作部设在所述脚基座的纵向端部。
37.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脚体,其中,将所述操作部设在所述脚基座的纵向端部。
38.如权利要求24所述的脚体,其中,将所述操作部设在所述脚基座的纵向端部。
39.一种家具,它是具备家具本体和权利要求1至38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脚体的家具,其中:由多个所述脚体支撑所述家具本体。
CNB2006100931969A 2005-06-23 2006-06-23 脚体以及家具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466941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5183573A JP4797461B2 (ja) 2004-09-01 2005-06-23 脚体及び家具
JP183573/2005 2005-06-23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883970A CN1883970A (zh) 2006-12-27
CN100466941C true CN100466941C (zh) 2009-03-11

Family

ID=3758231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6100931969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466941C (zh) 2005-06-23 2006-06-23 脚体以及家具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00466941C (zh)
HK (1) HK1101869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470695B (zh) * 2009-07-16 2014-07-16 株式会社南星 踏板结构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442488B2 (ja) * 2010-02-25 2014-03-12 大阪金具株式会社 移動式物体のストッパ装置
CN102069880B (zh) * 2010-12-28 2013-01-02 元大金属实业(深圳)有限公司 滑板车的滑轮切换机构及其操作方法
JP5639630B2 (ja) * 2012-10-18 2014-12-10 コクヨファニチャー株式会社 フラップ天板付家具
JP2022075231A (ja) * 2020-11-06 2022-05-18 愛知株式会社 キャスタ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470695B (zh) * 2009-07-16 2014-07-16 株式会社南星 踏板结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HK1101869A1 (en) 2007-10-26
CN1883970A (zh) 2006-12-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797461B2 (ja) 脚体及び家具
CN100496334C (zh) 带顶板家具
CN100466941C (zh) 脚体以及家具
CN101200159A (zh) 装有小脚轮的箱包的防止移动装置
CN101026045A (zh) 键开关装置
US20020014382A1 (en) Combination carrying handle and retractable handle
JP5615040B2 (ja) 跳上げ式机、跳上げ式机用の天板、跳上げ式机用の脚及び天板の収納方法
JP4131525B2 (ja) ストックカート
JP3971582B2 (ja) キャスタ
JP2013236666A (ja) テーブル装置
JP2782483B2 (ja) スイッチロック機構付きキャスタ
JP2567973Y2 (ja) コンテナキャリヤ
JPH1175925A (ja) スーツケース用の伸縮式ハンドル
JP6391146B2 (ja) テーブル装置
JP5054468B2 (ja) キャスタ装置
CN2307886Y (zh) 按键式手动闩锁机构
CN213122804U (zh) 一种计算机机箱
JP2000255205A (ja) ワゴン等におけるキャスタ用ストッパ機構の連動操作装置
CN211092951U (zh) 一种秋千餐椅的摆臂锁定装置
JP2586172Y2 (ja) 家具類の引出し施錠装置
CN212938628U (zh) 一种角度调节支架及学习桌
JP2000255292A (ja) シート支持装置
JP3799548B2 (ja) 旋回規制機構付キャスター
JPH0722163Y2 (ja) コンパクト容器
TWM649551U (zh) 閂鎖裝置和閂鎖系統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DE

Ref document number: 1101869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GR

Ref document number: 1101869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90311

Termination date: 20140623

EXPY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