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0405610C - 在接触孔中形成的配线分层结构,配线分层结构的制作方法,以及具有该配线分层结构的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在接触孔中形成的配线分层结构,配线分层结构的制作方法,以及具有该配线分层结构的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0405610C
CN100405610C CNB031043801A CN03104380A CN100405610C CN 100405610 C CN100405610 C CN 100405610C CN B031043801 A CNB031043801 A CN B031043801A CN 03104380 A CN03104380 A CN 03104380A CN 100405610 C CN100405610 C CN 100405610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sulating barrier
metal
contact hole
insulation film
lay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B03104380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442838A (zh
Inventor
長谷川勲
鈴木浩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anyo Electr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anyo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anyo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Sanyo Electric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44283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44283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405610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405610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33/00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9/00Semiconductor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amplifying, oscillat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Capacitors or resistor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e.g. a PN-junction depletion layer or carrier concentration layer; Details of semiconductor bodies or of electrodes thereof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 H01L29/66Types of semiconductor device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 H01L29/66007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 H01L29/66075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of devices having semiconductor bodies comprising group 14 or group 13/15 materials
    • H01L29/66227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of devices having semiconductor bodies comprising group 14 or group 13/15 materials the devices being controllable only by the electric current supplied or the electric potential applied, to an electrode which does not carry the current to be rectified, amplified or switched, e.g. three-terminal devices
    • H01L29/66409Unipolar field-effect transistors
    • H01L29/66477Unipolar field-effect transistors with an insulated gate, i.e. MISFET
    • H01L29/66742Thin film unipolar transistors
    • H01L29/6675Amorphous silicon or polysilicon transistors
    • H01L29/66757Lateral single gate single channel transistors with non-inverted structure, i.e. the channel layer is formed before the gat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9/00Semiconductor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amplifying, oscillat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Capacitors or resistor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e.g. a PN-junction depletion layer or carrier concentration layer; Details of semiconductor bodies or of electrodes thereof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 H01L29/40Electrodes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 H01L29/41Electrodes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relative sizes or dispositions
    • H01L29/417Electrodes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relative sizes or dispositions carrying the current to be rectified, amplified or switched
    • H01L29/41725Source or drain electrodes for field effect devices
    • H01L29/41733Source or drain electrodes for field effect devices for thin film transistors with insulated gat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9/00Semiconductor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amplifying, oscillat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Capacitors or resistor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e.g. a PN-junction depletion layer or carrier concentration layer; Details of semiconductor bodies or of electrodes thereof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 H01L29/40Electrodes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 H01L29/43Electrodes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s of which they are formed
    • H01L29/45Ohmic electrodes
    • H01L29/456Ohmic electrodes on silicon
    • H01L29/458Ohmic electrodes on silicon for thin film silicon, e.g. source or drain electrode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10OLED displays
    • H10K59/12Active-matrix OLED [AMOLED] display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428/00Stock material or miscellaneous articles
    • Y10T428/12All metal or with adjacent metals
    • Y10T428/12493Composite; i.e., plural, adjacent, spatially distinct metal components [e.g., layers, joint, etc.]
    • Y10T428/12528Semiconductor component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428/00Stock material or miscellaneous articles
    • Y10T428/24Structurally defined web or sheet [e.g., overall dimension, etc.]
    • Y10T428/24802Discontinuous or differential coating, impregnation or bond [e.g., artwork, printing, retouched photograph, etc.]
    • Y10T428/24917Discontinuous or differential coating, impregnation or bond [e.g., artwork, printing, retouched photograph, etc.] including metal laye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eramic Engineering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Internal Circuitry In Semiconductor Integrated Circuit Devices (AREA)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 Thin Film Transistor (AREA)
  • Electrodes Of Semiconductors (AREA)

Abstract

通过使用氢氟酸缓冲液进行蚀刻,在SiO2制成的栅极绝缘薄膜和形成于栅极绝缘薄膜上的由SiN制成的层间绝缘薄膜中形成接触孔。在该接触孔中,形成一电极包括:由耐熔性金属制成的第一保护金属层;形成于第一保护金属层上且由电阻低于耐熔性金属的电阻的金属制成的配线层;以及由耐熔性金属制成的且厚度大于栅极绝缘薄膜厚度的第二保护金属层。

Description

在接触孔中形成的配线分层结构,配线分层结构的制作方法,以及具有该配线分层结构的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配线分层结构,配线分层结构的制作方法,以及包括该配线分层结构的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最近市场上已出现采用薄膜晶体管(下文将间称为TFT)作为开关元件的显示装置。作为替代CRT和LCD的显示装置,采用起发光元件作用的电流驱动型有机发光二极管(下文称之为OLED)的有机电致发光(EL)显示装置的当前已呈现出巨大的吸引力。在采用有机电致发光(EL)元件的显示装置中,TFT也用于驱动有机EL元件。
图5是使用有机EL元件的显示装置中的TFT的剖面图。TFT 200具有一个层叠的结构,该结构是这样的顺序,即由石英玻璃等等制成的绝缘基片,由多晶硅制成的有源层243,由SiO2(二氧化硅)制成的栅极绝缘薄膜212,以及由诸如钼(Mo)之类耐熔性金属制成的栅极电极242。向有源层243提供了在栅极电极242下面的沟道243c以及漏极243d和源极243s,漏极243d和源极243s是在沟道243c的两端以栅极电极242作为掩膜采用离子注入的方法制成的。
TFT 200还包括层间薄膜215,漏极电极253和源极电极254,所述层间薄膜包括由SiN制成的第一层间绝缘薄膜213和由SiO2制成的第二层间绝缘薄膜214。漏极电极253和源极电极254是通过在分别对应于漏极243d和源极243s而提供的接触孔中填入铝或类似金属形成的。在形成漏极电极253和源极电极254中所使用的接触孔是采用氢氟酸缓冲液蚀刻而成的。
然而,在如上构成的TFT中,当使用氢氟酸缓冲液时,由SiN制成的第一层间绝缘薄膜213具有比构成第二层间绝缘薄膜214的SiO2低的腐蚀速率。于是,如果采用氢氟酸缓冲液的湿蚀刻法来形成接触孔,会在栅极绝缘薄膜212和第一层间绝缘薄膜213之间边界上形成伸臂,如图6A所示,在该伸臂处栅极绝缘薄膜212被腐蚀较多。这类伸臂的形成可引起增加的接触电阻的问题,这是由于在各自的接触孔中所形成的漏极电极253和源极电极254之间的水平差产生的。
另一方面,利用采用有机EL元件的显示装置,要求包含用作有机EL元件电源线的配线的驱动TFT具有较高的可靠性,这要通过诸如降低电阻、减少毛刺和小丘或消除电迁移或应力迁移之类的手段来实现。为了获得较低的电阻,由诸如上述铝之类的低电阻金属构成漏极电极253和源极电极254。而且,通过提供由诸如钼之类的耐熔性金属制成的保护金属层,以覆盖由诸如铝之类的低电阻金属制成的配线层的方式,来减少毛刺和小丘。这样形成的保护金属层比由低电阻金属制成的配线层更薄,以便于从整体上减小配线的电阻以及减少平面表面的非均匀性。
当漏极电极253和源极电极254是由低电阻金属的配线层和保护金属层构成时,会引起保护金属层断裂的问题,这是由于在接触孔中形成的伸臂引起的水平差而造成的,如图6B所示。而且,正如上述所说明的那样,在断裂的部分会产生毛刺。特别是,因为有机EL元件的阴极形成在漏极电极253和元件电极254的整个表面上,所以生长在保护金属层上的毛刺就会引起在这些电极和有机EL元件的阴极之间的短路,从而致使显示装置的缺陷。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情况,作出本发明,其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能通过防止电极之间的短路而减少有缺陷的显示装置的出现的配线分层结构。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减少在配线分层结构中毛刺的发生。本发明还有一个目的是降低配线分层结构的电阻。
根据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配线分层结构,该配线分层结构提供于绝缘薄膜中形成的接触孔中,在所述绝缘薄膜中,彼此由不同材料制成的第一绝缘层和第二绝缘层依次层叠,并且该配线分层结构包括:由耐熔性金属制成的第一金属层;由电阻比耐熔性金属的电阻低的金属制成的形成于第一金属层上的配线层;以及由耐熔性金属制成的且厚度比第一绝缘层厚的形成于配线层上的第二金属层。
通过形成比第一绝缘层厚的第二金属层,即使当在接触孔处的第一和第二绝缘层之间边界上形成伸臂时,也可能形成第二金属层而不发生任何断裂。结果,可以防止在第二金属层上形成毛刺,使得不会在该配线分层结构和其它电极之间引起短路。
第一绝缘层可以由SiO2或SiON制成。而且,第二绝缘层可以由SiN制成。
作为耐熔性金属,可使用包括6A族元素的金属,例如,钼(Mo),铬(Cr)或钨(W)。这样的一层金属层的提供有利于减少在互连结构中的毛刺和小丘的发生。而且,这些6A族的元素具有比低电阻金属低的扩散特性。此外,钛(Ta),钒(V)或铌(Nb)也可以作为耐熔性金属使用。值得推荐的是耐熔性金属包括钼。特别是,钼在制造过程中易于处理。
作为构成配线层的金属来说,可以使用例如铝(Al),铜(Cu),银(Ag),金(Au),铑(Rh),铱(Ir),镍(Ni),铂(Pt)或钯(Pd)。通过使用上述这些金属,可以制成具有低电阻的配线分层结构。在这些金属中,推荐使用特别是铝,以及电阻率比铝低的铜或银。特别推荐配线分层结构是由含有铝的金属制成。从而,加强了铝与耐熔性金属制成的金属层的粘结,因为铝的反应性高,从而有利于提高配线分层结构的产量。
根据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配线分层结构,该配线分层结构提供于绝缘薄膜中形成的接触孔中,在绝缘薄膜中,彼此由不同材料制成的第一绝缘层和第二绝缘层依次层叠,且该配线分层结构包括:由耐熔性金属所制成的第一金属层;由电阻比耐熔性金属低的金属制成的形成于第一金属层上的配线层;由耐熔性金属制成的且厚度比伸臂与伸臂下的第1绝缘层之间的距离厚的形成于所述配线层上的第二金属层,其中通过使用预定腐蚀剂形成所述接触孔,且在所述第二绝缘薄膜中形成了所述伸臂,该伸臂朝向接触孔中心而凸出于第1绝缘薄膜之外。
通过形成厚度比在接触孔处的第二绝缘薄膜上形成的伸臂与伸臂下的第一绝缘薄膜之间的距离厚的第二金属层,由于伸臂的效应可以被吸收,所以就有可能在不会出现任何断裂的情况下形成第二金属层。于是,可以防止在第二金属层上毛刺的形成,使得不会引起在该配线分层结构和其它电极之间的短路。要理解的是,在这种情况下,能够形成厚度比在伸臂的尖端和伸臂下的第一绝缘薄膜之间的距离厚的第二金属层。
氢氟酸缓冲液可以作为预定的腐蚀剂使用。
根据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配线分层结构,该配线分层结构提供于绝缘薄膜中形成的接触孔中,在绝缘薄膜中,彼此由不同材料制成的第一绝缘层和第二绝缘层依次层叠,且该配线分层结构包括:由耐熔性金属所制成的第一金属层;由电阻比耐熔性金属低的金属制成的形成于第一金属层上的配线层;由耐熔性金属制成的形成于配线层上的第二金属层,且形成的第二金属层具有一定的厚度使得在使用预定的腐蚀剂时,由于第一绝缘层和第二绝缘层的不同腐蚀速率而引起的水平差而造成的任何断裂都不会发生,其中所述接触孔是通过采用预定的腐蚀剂形成的。
通过因此形成第二金属层,就可能在不发生任何断裂的情况下形成第二金属层。于是,就能防止在第二金属层上形成毛刺,使得不会在该配线分层结构和其它电极之间引起短路。
可采用这样的方法形成接触孔,即第二绝缘层具有比第一绝缘层更平坦的锥度。
通过将第二绝缘层的锥度制成得比第一绝缘层的锥度更为平坦,能够减少伸臂的效应,使得第二金属层的厚度可以制得更薄。于是,就能使该配线分层结构是低电阻的。
绝缘薄膜可以进一步包括第三层绝缘层,它形成于第二绝缘层上,且当使用预定的腐蚀剂时,该第三绝缘层由具有腐蚀速率大于第二绝缘层材料的腐蚀速率的材料制成。在第二绝缘层是SiN的情况下,第三绝缘层可以由SiO2或SiON制成。通过提供诸如上述的第三绝缘层之类的另一绝缘层,在腐蚀过程中,该第三绝缘层的腐蚀快于第二绝缘层,使得第二绝缘层从上面被腐蚀且第二绝缘层的锥度可以变得更平坦。
可形成第二绝缘层,使得第二绝缘层的厚的大于或等于第一绝缘层的厚度,且小于或等于大约600nm。
通过以这样的方法,即第二绝缘层的厚度大于或等于第一绝缘层的厚度,来形成第二绝缘层,可使第二绝缘层的锥度比第一绝缘层的锥度更加平坦。而且,通过以这样的方式,即第二绝缘层的厚度小于或等于600nm,来形成第二绝缘层,就能控制形成接触孔所需要的蚀刻时间,使得可以适当地限制接触孔的扩展。
可把第一金属层形成为比第一绝缘层厚。通过形成比第一绝缘层厚的第一金属层,即使在接触孔处的第一和第二绝缘层之间的边界上形成了伸臂时,也可能在没有任何断裂发生的情况下形成第一金属层。结果,可以防止在第一金属层上毛刺的形成,使得不会在该配线分层结构和其它电极之间引起短路。
上述的配线分层结构可用于半导体器件,该半导体器件包括在基片和第一绝缘层之间提供的半导体层,和在不同于第一绝缘层上形成的接触孔的位置上提供的栅极电极。在这种情况下,第一绝缘层起栅极绝缘薄膜的作用,而第二绝缘层起栅极绝缘薄膜或层间绝缘薄膜的作用。可以这样的方式,即第一和第二绝缘层由接触孔贯通,来形成所述接触孔,以便于配线与半导体层相连接。
根据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制造配线分层结构的方法,该方法包括:通过用预定的腐蚀剂蚀刻,在绝缘薄膜上形成接触孔,在所述绝缘薄膜中彼此由不同材料制成的第一绝缘层和第二绝缘层依次层叠;在接触孔中形成由耐熔性金属制成的第一金属层;在第一金属层上形成配线层,该配线层是由电阻低于耐熔性金属的电阻的金属所制成;以及在配线层上形成由耐熔性金属制成的第二金属层,使得其厚度厚于第一绝缘层。
接触孔的形成可以是这样的,即通过使用一种腐蚀剂来进行蚀刻,所述腐蚀剂对第一绝缘层的腐蚀速率比对第二绝缘层的腐蚀速率高。
根据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该显示装置包括上述配线分层结构中的任一种,以及至少具有在所述配线分层结构上提供的阳极,发光元件层和阴极的光学元件中。
根据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它包括:在形成于绝缘薄膜之中的接触孔中提供的配线分层结构,在所述绝缘薄膜中彼此由不同材料制成的第一绝缘层和第二绝缘层依次层叠;以及光学元件,它形成在所述配线分层结构上,且至少具有阳极、发光元件和阴极,其中所述配线分层结构包括:由耐熔性金属制成的第一金属层;形成于第一金属层上的配线层,它由电阻低于耐熔性金属的电阻的金属制成;以及第二金属层,它形成于配线层上且其厚度比第一绝缘层厚。
通过形成厚度比第一绝缘层厚的第二金属层,即使在接触孔处的第一和第二绝缘层的边界形成了伸臂时,也可能在没有任何断裂发生的情况下形成第二金属层。结果,能够防止在第二金属层上形成毛刺,使得在该配线分层结构和上述提供的光学元件的电极之间不会引起短路。特别是当所形成的光学元件的阴极共同用于显示装置的多个像素时,对配线分层结构和阴极之间的短路的防止可以显著地降低显示装置出现缺陷的几率。
要注意,作为当前实施例以及当前实施例所包含的内容,上述所讨论的结构组件的任一组合,以及在方法和装置之间表述的变化都是有效的。
然而,本发明的概述没有必要描述所有必要特征,以致于本发明也是上述特征的一个子组合。
附图说明
图1是显示装置部分的平面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的显示像素中的由虚线所指示和包围的区域的剖面图。
图3A至3D说明了形成接触孔、源极电极和漏极电极的过程。
图4是解释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5是采用有机EL元件的显示装置中的常规TFT的剖面图。
图6A和6B是有机EL元件的常规TFT中的接触孔的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将基于较佳实施例来描述本发明,这些较佳实施例并不限制本发明的范围而是用于解释本发明。在实施例中所描述的所有特征及其组合对于本发明不是必要的。
第一实施例
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配线分层结构用于驱动包括有机EL元件的显示装置的TFT。图1是显示该显示装置的部分的平面图。显示装置100包括由图1中的短划线所指示的于绝缘的基片10上的显示区域110,以及用于驱动显示区域的TFT的外围驱动电路120和130。多条扫描线G1至Gm与外围驱动电路120相连接,以及多条数据线D1至Dn与外围驱动电路130相连接。
参照图1,在显示区域110中所显示的是一个电路图,它用于接近扫描线Gk和数据线Dk相交点的显示像素。该显示像素包括有机EL元件60,第一TFT 30,第二TFT 40和电容器C。
在第一TFT 30中的栅极电极与扫描线Gk相连接,第一TFT 30中的源极电极(或漏极电极)与数据线Dk相连接,第一TFT 30中的漏极电极(或源极电极)与第二TFT40的栅极电极和电容器C的电极之一相连接。
第二TFT 40的栅极电极与TFT 30的漏极电极(或源极电极)相连接。TFT 40的源极电极与有机EL元件的阳极相连接,TFT 40的漏极电极与电源线112相连接。有机EL元件60实际发光所需的电压提供到电源线112上。电容器C的电极之一与TFT 30的漏极电极(或源极电极)以及与TFT 40的栅极电极相连接。电容器C的另一电极接地。有机EL元件60的阳极与第二TFT 40的源极电极相连接,以及有机EL元件60的阴极接地。
图2是图1中所示的虚线包围的区域150的剖面图。参照图2,在玻璃、石英或类似材料制成的绝缘基片10上形成有源层43。有源层43是由通过激光对非晶硅(a-Si)薄膜照射而进行多晶化后的多晶硅(p-Si)薄膜制成的。在有源层43中,沟道43c的两边提供了源极43s和漏极43d。
在有源层43上形成了栅极绝缘薄膜12,又在栅极绝缘薄膜12上形成了栅极电极42。栅极电极42是由诸如铬和钼之类的耐熔性金属制成。该栅极电极42与第一TFT 30的源极相连接。在有源层43中,在栅极电极42下形成沟道43c。
在栅极绝缘薄膜12和栅极电极42的整个表面上形成层间绝缘薄膜15。相对于漏极43d和源极43s而形成的接触孔由诸如铝之类的金属填充,以形成漏极电极53和源极电极54。后面将描述接触孔,漏极电极53和源极电极54的形成方法。
在层间绝缘薄膜15,漏极电极53和源极电极54的整个表面上形成平面化的绝缘薄膜17,它是由例如有机树脂制成的。在平面化的绝缘薄膜17上形成有机EL元件60。有机EL元件具有阳极61,发光元件层66以及阴极67依次沉积的结构。阳极61通过相对于平面化的绝缘薄膜17中的源极电极54而形成的接触孔与源极43s相连接。在阳极61上形成绝缘薄膜68。所形成的绝缘薄膜68用于防止在阴极67和阳极61之间的短路,这种短路是由于阳极61的厚度所产生的阶差或水平差异使发光元件层66断裂而引起的。
适用于阳极61的材料的例子包括:氧化锡铟(ITO)、二氧化锡(SnO2)以及氧化铟(In2O3)。一般来说,常使用ITO,因为其具有空穴注入的有效性和低的表面电阻。阴极67材料的例子包括:含有微量锂的铝合金、镁铟合金、以及镁银合金。发光元件层66具有空穴传输层62、发光层64以及电子传输层65依次沉积的结构。适用于空穴传输层62材料的例子包括:4,4’,4”-三氨基甲烷盐酸缓冲液(tris)(3-甲基苯基苯基氨基)三苯氨(triphenylamine)(MTDATA),N,N’-Di(萘(naphthalene)-1-y1)-N,N’-联苯(diphenyl)-对二氨基联苯(benzidine)(NPB)以及N,N’-联苯(diphenyl)-N,N’-di(3-甲基苯基)-1,1’-联苯(biphenyl)-4,4’-二胺(diamine)(TPD)。发光层64的材料的例子包括:双(bis)(苯并喹啉并)(benzoquinolinolato)铍合成物,含有一种喹吖(二)酮(quinacridone)衍生物(双(10-羟基苯[h]喹啉并)镀(bis(10-hydroxybenzo[h]quinolinolato)beryllium):Bebq2)和铝-喹啉(quinolene)合成物(Alq3)。电子传输层65的材料例子包括:Bebq2和Alq3。
形成了空穴传输层62,电子传输层65和阴极67,使得它们由每个像素中的多个有机EL元件60共享。响应于阳极61把光发射层64形成为岛。
上述对于一个像素的结构和材料仅仅是说明性的,而不是对本发明的范围的限制。例如,第一TFT 30和第二TFT 40可以是n沟道类型、p沟道类型或甚至是n沟道类型和p沟道类型的组合。有机EL元件60可以具有以相反次序沉积的阳极61、发光元件层66和阴极67的结构。在这些层之间可以形成介入层。
现在将描述在如此配置的像素中的有机EL元件60发光操作。当将来自扫描线Gk的栅极信号施加到第一TFT 30的栅极电极时,第一TFT 30就被开启。于是,从第一TFT 30的源极(或漏极)电极施加的电荷就存储在电容器C上,同时也施加到第二TFT 40的栅极电极。响应于施加到第二TFT 40的栅极电极的电压的电流从驱动电源线112馈送至有机EL元件60。
在有机EL元件60中,为了产生激发,从阳极61注入的空穴和从阴极67注入的电子在光发射层64的内部重新结合,使构成光发射层64的有机分子激发。在能量发射激发的失活过程中,光发射层64发出光,它通过传输阳极61放电并被认为是有机EL元件60的光发射。
将根据上述所说明的有机EL显示器的像素结构来描述本发明的特征。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漏极电极53和源极电极54都具有多层结构,该多层结构包括低电阻金属制成的配线层和耐熔性金属制成的保护金属层,其中将配线层设置在保护金属层之间。至于第一实施例,形成的保护金属层要比栅极绝缘薄膜12厚。
图3A至3D显示了形成接触孔,漏极电极53和源极电极54的方法的一系列过程。在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中,栅极薄膜12是由使用CVD方法形成的二氧化硅(SiO2)制成的。层间绝缘薄膜15包括由使用CVD方法形成的氮化硅(SiN)制成的第一层间绝缘薄膜13和同样由使用CVD方法形成的二氧化硅(SiO2)制成的第二层间绝缘薄膜14。这些第一层间绝缘薄膜13和第二层间绝缘薄膜14最好能采用CVD方法连续形成而不需要移出真空条件。如此,可以防止空气中的灰尘和杂质粘结在这两层薄膜之间的界面上。
下文继续描述形成接触孔的方法。采用氢氟酸缓冲液并利用在对应于有源层43(见图2)的源极43s(或漏极43d)的位置上有开孔的抗蚀层160作为掩膜进行蚀刻。如图3A所示,首先通过蚀刻除去第二层间绝缘薄膜14。这时,处于抗蚀层160之下的第二层间绝缘薄膜14也受到蚀刻。
接着,如图3B所示,通过蚀刻除去了第一层间绝缘薄膜13。此时,当使用氢氟酸缓冲液时,在第一层间绝缘薄膜13被腐蚀的同时,腐蚀速率大于第一层间绝缘薄膜13的腐蚀速率的第二层间绝缘薄膜14以侧向方向被进一步蚀刻。结果,第一层间绝缘薄膜13从上面被蚀刻掉,而第一层间绝缘薄膜13的锥形角度也能变得更小些。
如图3C所示,当第一层间绝缘薄膜13的蚀刻完成之后,开始了对栅极绝缘薄膜12的蚀刻。不仅在垂直方向,而且在水平方向对栅极绝缘薄膜12进行蚀刻。此时,第一层间绝缘薄膜13也被蚀刻,但是当使用氢氟酸缓冲液时,栅极绝缘薄膜12的腐蚀速率大于第一层间绝缘薄膜13的腐蚀速率,所以比起第一层间绝缘薄膜13,栅极绝缘薄膜12进一步以水平方向受到蚀刻。结果,如该图所示,在第一层间绝缘薄膜13和栅极绝缘薄膜12之间的边界可能形成伸臂。这里所讨论的伸臂是在第一层间绝缘薄膜13上形成的,它向着第一层间绝缘薄膜13和栅极绝缘薄膜12之间边界上的接触孔的中心而凸出于栅极绝缘薄膜12之外。如此,将贯穿栅极绝缘薄膜12、第一层间绝缘薄膜13和第二层间绝缘薄膜14的接触孔形成于对应于有源层43的漏极14d(或源极14s)的位置上。
除去抗蚀层160,随后如图3D所示,采用溅射技术在接触孔和第二层间绝缘薄膜14的整个表面上连续形成由耐熔性金属制成的第一保护金属层170、由低电阻金属制成的配线层172以及由耐熔性金属制成的第二保护金属层174。此时,所形成的第二保护金属层174比栅极绝缘薄膜12厚。然后,蚀刻第一保护金属层170、配线层172和第二保护金属层174,以形成漏极电极53和源极电极54。
在该第一实施例中,通过形成比栅极绝缘薄膜12厚的第二保护金属层174,即使当第一层间绝缘薄膜13和栅极绝缘薄膜12之间的边界上形成了伸臂时,也可能在没有任何断裂发生的情况下形成第二保护金属层174。结果,能够抑制掉在漏极电极53和源极电极54上毛刺的发生。因此,如图2所示,即使当有机EL元件60的阴极67形成于漏极电极53和源极电极54的整个表面上,也不会引起任何短路,从而实现了显示装置100(图1中所示)的稳定生产。
而且,在本实施例中,形成的第一保护金属层170也厚于栅极绝缘薄膜12。这可以抑制在漏极电极53和源极电极54上发生毛刺。因此,不会在漏极电极53和源极电极54和其它电极之间引起任何短路,从而实现显示装置100的稳定生产。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形成的第一层间绝缘薄膜13具有比栅极绝缘薄膜12厚的厚度。结果,用于从上蚀刻第一层间绝缘薄膜13所需的时间就变得更长,从而就有可能使得第一层间绝缘薄膜13的锥度角度变得更加平缓。而且,由于当使用氢氟酸缓冲液时,由腐蚀速率高于第一层间绝缘薄膜13的材料制成的第二层间绝缘薄膜14形成于第一层间绝缘薄膜之上,因此用于从上蚀刻第一层间绝缘薄膜13所需的时间就会变得更长,从而有可能使第一层间绝缘薄膜13具有更加平缓的锥度角度。
而且,可以这样的方式,即接触孔最宽部分的半径小于所希望的值,来形成第一层间绝缘薄膜13。例如,根据本实施例,所形成的接触孔最宽部分的半径可以为(2+α)μm(式中α是抗蚀层160的开孔的半径,且按照本实施例,α约为2μm)或小于(2+α)μm。参照图3C,如果栅极绝缘薄膜12(SiO2)的厚度、第一层间绝缘薄膜13(SiN)的厚度以及第二层间绝缘薄膜14(SiO2)的厚度分别以d1、d2和d3来表示,且当使用氢氟酸缓冲液时它们的腐蚀速率分别以r1、r2和r3表示,则总的蚀刻时间T将为T=d1/r1+d2/r2+d3/r3。
接触孔进入到第二层间绝缘薄膜14的扩展L将为L=r3×T。因此,栅极绝缘薄膜12、第一层间绝缘薄膜13和第二层间绝缘薄膜14将形成为某一厚度,使得L=r3×T≤2μm(公式1)。在本实施例中,栅极绝缘薄膜12和第二层间绝缘薄膜14都是由SiO2制成的,因此有可能使
Figure C0310438000151
。将其代入公式1以及T=d1/r1+d2/r2+d3/r3,可得到d2≤(r2/r3)(2-d1-d3)。当使用氢氟酸缓冲液时可根据可分别根据第一层间绝缘薄膜13和第二层间绝缘薄膜14的腐蚀速率r2和r3,以及根据第二层间绝缘薄膜14的厚度d3和栅极绝缘薄膜的厚度d1,就能确定第一层间绝缘薄膜13的厚度d2。通常的情况下,在使用氢氟酸缓冲液时,SiO2薄膜的腐蚀速率是SiN薄膜的3至10倍。
在满足所有上述条件的情况下,第一层间绝缘薄膜13的较佳的厚度范围为100至600nm。第二层间绝缘薄膜14的较佳的厚度范围为100至500nm。栅极氧化薄膜12的较佳厚度范围为20至100nm。第一保护金属层170的较佳的厚度范围为30至120nm。第二保护金属层174的较佳的厚度范围为30至120nm以及配线层172的较佳厚度范围为30至700nm。
第二实施例
图4是解释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示意图。
在第一实施例中,描述是针对形成的第二保护金属层174的厚度厚于栅极绝缘薄膜12的情况。然而,在该第二实施例中,形成第二保护金属层174,是第二保护金属层174的薄膜厚度d5大于伸臂的尖端和伸臂之下的栅极绝缘薄膜12之间的距离d4。从而,即使当第一层间绝缘薄膜13和栅极绝缘薄膜12之间的边界上形成了伸臂时,也将在不发生任何断裂的情况下形成第二保护金属层174。结果,能够抑制从漏极电极53和源极电极54生长的毛刺的发生。因此,如图2所示,当有机EL元件60的阴极67形成于漏极电极53和源极电极54的整个表面上时,不会引起任何短路,从而实现了显示装置100的稳定生产。
而且,在该第二实施例中,所形成的第一保护金属层170的厚度d6也大于伸臂的尖端和伸臂之下的栅极绝缘薄膜12之间的距离d4。从而,能够获得类似的效果,其中能够防止电极之间的短路。
在上述描述的实施例中,栅极绝缘薄膜12和第二层间绝缘薄膜14都是采用SiO2制成的,但栅极绝缘薄膜12和第二层间绝缘薄膜14也可以采用SiON(氮氧化硅)制成。当采用预定蚀刻剂进行蚀刻来形成贯穿多层结构中的薄膜的孔,且构成多层结构的低层的材料的腐蚀速率大于构成多层结构的上层的材料的腐蚀速率时,可以有效地使用根据本发明的配线分层结构以及该配线分层结构的制造方法。
而且,在上述实施例中,第一层间绝缘薄膜13是由SiN制成的,但例如SiN所制成的层也可以用于在栅极绝缘薄膜12上的第二栅极绝缘薄膜。
虽然已通过示例性实施例描述了本发明,但是应该理解到,在不脱离所附的权利要求所规定的本发明范围的条件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作出许多变化和替代。

Claims (18)

1.一种在形成于绝缘薄膜中的接触孔中提供的配线分层结构,在所述绝缘薄膜中,由不同材料制成的第一绝缘层和第二绝缘层依次层叠,其特征在于所述配线分层结构包括:
第一金属层,它由耐熔性的金属制成;
配线层,它形成于所述第一金属层上,且由电阻比耐熔性金属的电阻低的金属制成;以及,
第二金属层,它形成于所述配线层上,由耐熔性金属制成使得厚度厚于所述第一金属层。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配线分层结构,其特征在于,采用所述第二绝缘层的锥度比所述第一绝缘层的锥度更为平缓的方法来形成所述接触孔。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配线分层结构,其特征在于,采用所述第二绝缘层的厚度大于或等于第一绝缘层的厚度且小于或等于约600nm的方法来形成所述第二绝缘层。
4.如权利要求1所述配线分层结构,其特征在于,把所述第一金属层形成为厚度厚于所述第一绝缘层。
5.一种在形成于绝缘薄膜中的接触孔中提供的配线分层结构,在所述绝缘薄膜中,由不同材料制成的第一绝缘层和第二绝缘层依次层叠,其特征在于所述配线分层结构包括:
第一金属层,它由耐熔性的金属制成;
配线层,它形成于所述第一金属层上,且由电阻比耐熔性金属的电阻低的金属制成;以及,
第二金属层,它形成于所述配线层上,由耐熔性金属制成使得厚度大于伸臂与伸臂之下的所述第一绝缘层之间的距离;
其中,通过使用预定的蚀刻剂来形成接触孔,且在所述第二绝缘薄膜中,形成朝向所述接触孔的中心的凸出于所述第一绝缘薄膜之外的伸臂。
6.如权利要求5所述配线分层结构,其特征在于,采用所述第二绝缘层的锥度比第一绝缘层的锥度更为平缓的方法来形成所述接触孔。
7.如权利要求5所述配线分层结构,其特征在于,采用第二绝缘层的厚度大于或等于第一绝缘层的厚度且小于或等于约600nm的方式来形成所述第二绝缘层。
8.如权利要求5所述配线分层结构,其特征在于,把所述第一金属层形成为厚度厚于所述第一绝缘层。
9.一种在形成于绝缘薄膜中的接触孔中提供的配线分层结构,在所述绝缘薄膜中,由不同材料制成的第一绝缘层和第二绝缘层依次层叠,其特征在于所述配线分层结构包括:
第一金属层,它由耐熔性的金属制成;
配线层,它形成于所述第一金属层上,且由电阻比耐熔性金属的电阻低的金属制成;以及,
第二金属层,它形成于所述配线层上,由耐熔性金属制成且其厚度使得在使用预定蚀刻剂时由水平差造成的任何断裂不会发生,该水平差由所述第一绝缘层和所述第二绝缘层的不同腐蚀速率引起;
其中,通过采用预定蚀刻剂来形成所述接触孔。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配线分层结构,其特征在于,采用所述第二绝缘层的锥度较第一绝缘层的锥度更为平缓的方法来制成所述接触孔。
11.如权利要求9所述配线分层结构,其特征在于,采用第二绝缘层的厚度大于或等于第一绝缘层的厚度且小于或等于约600nm的方式来形成所述第二绝缘层。
12.如权利要求9所述配线分层结构,其特征在于,把所述第一金属层形成为厚度厚于所述第一绝缘层。
13.一种制造配线分层结构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
通过采用预定蚀刻剂蚀刻,在绝缘薄膜中形成接触孔,该绝缘薄膜由不同材料制成的第一绝缘层和第二绝缘层依次相互层叠而成;
形成第一金属层,它形成于接触孔中且由耐熔性金属制成;
形成配线层,它形成于所述第一金属层上且由电阻低于耐熔性金属的电阻的金属制成;以及,
形成第二金属层,它由耐熔性金属形成于所述配线层上,使得其厚度大于所述第一绝缘薄膜。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制造配线分层结构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对所述第一绝缘层的腐蚀速率高于对所述第二绝缘层的腐蚀速率的蚀刻剂进行蚀刻来形成所述接触孔。
15.一种显示装置,包括:
配线分层结构;以及,
光学元件,形成于所述配线分层结构上且至少具有一个阳极,一个发光元件层和一个阴极,
其特征在于,所述配线分层结构在形成于绝缘薄膜中的接触孔中提供,在绝缘薄膜中由不同材料制成的第一绝缘层和第二绝缘层依次层叠,且通过采用预定蚀刻剂形成所述接触孔,以及其中所述配线分层结构包括:
第一金属层,它由耐熔性的金属制成;
配线层,它形成于所述第一金属层上,且由电阻比耐熔性金属的电阻低的金属制成;以及,
第二金属层,它形成于所述配线层上,由耐熔性金属制成且其厚度使得在使用预定蚀刻剂时由水平差造成的任何断裂不会发生,该水平差由所述第一绝缘层和所述第二绝缘层的不同腐蚀速率引起。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采用所述第二绝缘层的锥度较第一绝缘层的锥度更为平缓的方法来制成所述接触孔。
17.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采用第二绝缘层的厚度大于或等于第一绝缘层的厚度且小于或等于约600nm的方式来形成所述第二绝缘层。
18.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把所述第一金属层形成为厚度厚于所述第一绝缘层。
CNB031043801A 2002-03-05 2003-02-10 在接触孔中形成的配线分层结构,配线分层结构的制作方法,以及具有该配线分层结构的显示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405610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2059151A JP2003258094A (ja) 2002-03-05 2002-03-05 配線構造、その製造方法、および表示装置
JP2002059151 2002-03-05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442838A CN1442838A (zh) 2003-09-17
CN100405610C true CN100405610C (zh) 2008-07-23

Family

ID=2778473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031043801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405610C (zh) 2002-03-05 2003-02-10 在接触孔中形成的配线分层结构,配线分层结构的制作方法,以及具有该配线分层结构的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2) US6717218B2 (zh)
JP (1) JP2003258094A (zh)
KR (1) KR100504051B1 (zh)
CN (1) CN100405610C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579251B2 (en) * 2003-05-15 2009-08-25 Fujitsu Limited Aerosol deposition process
KR101052960B1 (ko) * 2004-04-29 2011-07-29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반투과형 폴리실리콘 액정표시소자 제조방법
KR20060020017A (ko) * 2004-08-30 2006-03-06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전자 방출 소자와 이의 제조 방법
TWI253872B (en) * 2004-09-23 2006-04-21 Au Optronics Corp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ce device and method for forming the same
KR100700650B1 (ko) * 2005-01-05 2007-03-27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유기 전계 발광 장치 및 그 제조 방법
WO2008013402A1 (en) * 2006-07-25 2008-01-31 Lg Chem, Lt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evice and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evice manufactured by using the method
US20100289997A1 (en) * 2008-01-21 2010-11-18 Nec Corporation Display device
KR101135540B1 (ko) 2009-11-30 2012-04-13 삼성모바일디스플레이주식회사 유기 발광 표시장치
CN104051542B (zh) * 2014-06-23 2016-10-05 上海和辉光电有限公司 有机发光显示装置及其薄膜晶体管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582656A (ja) * 1991-03-19 1993-04-02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半導体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H08204009A (ja) * 1995-01-30 1996-08-09 Ricoh Co Ltd 半導体装置及び該半導体装置の製造方法
CN1184335A (zh) * 1996-11-28 1998-06-10 现代电子产业株式会社 半导体器件和用于形成半导体器件的互连线的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4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662210A (en) * 1970-04-28 1972-05-09 Viktor Fedorovich Maximov Electrode for pulse high-power electrovacuum devices
JPH0673023B2 (ja) 1984-12-10 1994-09-14 三井石油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熱定着型電子写真用現像材
JPH084153B2 (ja) 1987-04-08 1996-01-17 沖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発光ダイオ−ド駆動回路
JP2946921B2 (ja) 1992-03-10 1999-09-13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低電力駆動回路
US5517080A (en) * 1992-12-14 1996-05-14 Westinghouse Norden Systems Inc. Sunlight viewable thin film electroluminescent display having a graded layer of light absorbing dark material
EP0738009B1 (en) * 1993-08-05 2003-05-07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Semiconductor device having capacitor
JP3436971B2 (ja) * 1994-06-03 2003-08-18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電圧制御型電流源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バイアス発生回路
JP2689917B2 (ja) 1994-08-10 1997-12-10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アクティブマトリクス型電流制御型発光素子の駆動回路
US5945008A (en) * 1994-09-29 1999-08-31 Sony Corpor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lasma control
JPH08129358A (ja) 1994-10-31 1996-05-21 Tdk Corp 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センス表示装置
JP3645379B2 (ja) * 1996-01-19 2005-05-11 株式会社半導体エネルギー研究所 半導体装置の作製方法
JPH10198292A (ja) * 1996-12-30 1998-07-31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 Co Ltd 半導体装置およびその作製方法
JPH10319872A (ja) 1997-01-17 1998-12-04 Xerox Corp アクティブマトリクス有機発光ダイオード表示装置
KR100588271B1 (ko) 1997-02-17 2006-06-12 세이코 엡슨 가부시키가이샤 유기 el 장치
US5851732A (en) * 1997-03-06 1998-12-22 E. I. Du Pont De Nemours And Company Plasma display panel device fabrication utilizing black electrode between substrate and conductor electrode
JP3767877B2 (ja) 1997-09-29 2006-04-19 三菱化学株式会社 アクティブマトリックス発光ダイオード画素構造およびその方法
JP3679567B2 (ja) * 1997-09-30 2005-08-03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薄膜トランジスタの製造方法
JPH11260562A (ja) 1998-03-09 1999-09-24 Tdk Corp 有機elカラーディスプレイ
GB9812739D0 (en) * 1998-06-12 1998-08-12 Koninkl Philips Electronics Nv Active matrix electroluminescent display devices
JP2000221903A (ja) 1999-01-29 2000-08-11 Sanyo Electric Co Ltd 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表示装置
JP2000276078A (ja) * 1999-03-23 2000-10-06 Sanyo Electric Co Ltd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表示装置
US6281552B1 (en) * 1999-03-23 2001-08-28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Thin film transistors having ldd regions
JP3259774B2 (ja) * 1999-06-09 2002-02-25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画像表示方法および装置
JP4092857B2 (ja) 1999-06-17 2008-05-28 ソニー株式会社 画像表示装置
JP4595143B2 (ja) * 1999-09-06 2010-12-08 双葉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有機elデバイスとその製造方法
JP2001102172A (ja) * 1999-09-30 2001-04-13 Idemitsu Kosan Co Ltd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
GB9923261D0 (en) * 1999-10-02 1999-12-08 Koninkl Philips Electronics Nv Active matrix electroluminescent display device
JP2001147659A (ja) * 1999-11-18 2001-05-29 Sony Corp 表示装置
JP2002057212A (ja) * 2000-08-09 2002-02-22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半導体装置、及び半導体装置の製造方法
TWI226205B (en) * 2000-03-27 2005-01-01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 Self-light emitting devic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JP2001282136A (ja) 2000-03-30 2001-10-12 Sanyo Electric Co Ltd 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表示装置
US6489222B2 (en) * 2000-06-02 2002-12-03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a semiconductor device
US7078321B2 (en) * 2000-06-19 2006-07-18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Semiconductor devic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US6528824B2 (en) * 2000-06-29 2003-03-04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Light emitting device
JP3673715B2 (ja) * 2000-12-06 2005-07-2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ピークホールド回路
US6747290B2 (en) * 2000-12-12 2004-06-08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Information device
JP3846293B2 (ja) * 2000-12-28 2006-11-15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帰還型増幅回路及び駆動回路
JP3757797B2 (ja) * 2001-01-09 2006-03-22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有機ledディスプレイおよびその駆動方法
TW536689B (en) * 2001-01-18 2003-06-11 Sharp Kk Display, portable device, and substrate
US6770518B2 (en) * 2001-01-29 2004-08-03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a semiconductor device
US6407534B1 (en) * 2001-02-06 2002-06-18 Quallion Llc Detecting a microcurrent and a microcurrent detecting circuit
US6717181B2 (en) * 2001-02-22 2004-04-06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Luminescent device having thin film transistor
JP4231645B2 (ja) * 2001-12-12 2009-03-04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パターン形成体の製造方法
JP2004028550A (ja) * 2001-12-28 2004-01-29 Canon Inc 複数の物質を含有する混合気体から各物質を分離する分離方法及びその装置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582656A (ja) * 1991-03-19 1993-04-02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半導体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H08204009A (ja) * 1995-01-30 1996-08-09 Ricoh Co Ltd 半導体装置及び該半導体装置の製造方法
CN1184335A (zh) * 1996-11-28 1998-06-10 现代电子产业株式会社 半导体器件和用于形成半导体器件的互连线的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100504051B1 (ko) 2005-07-27
KR20030074190A (ko) 2003-09-19
US20040183427A1 (en) 2004-09-23
US6717218B2 (en) 2004-04-06
CN1442838A (zh) 2003-09-17
US20030170433A1 (en) 2003-09-11
JP2003258094A (ja) 2003-09-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971574B2 (en) Display device
TWI387108B (zh) 導線結構、形成導線之方法、薄膜電晶體基材及製造薄膜電晶體基材之方法
CN100479179C (zh) 有机电致发光型显示装置
US6448580B1 (en) Self-light-emitting apparatus and semiconductor device used in the apparatus
US6992435B2 (en) Thin film transistor,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ce display devic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the same
CN100573884C (zh) 显示器件
US8008857B2 (en)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splay with reflective electrode
CN102856506A (zh) 有机发光显示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CN104733471A (zh) 一种有机发光显示器件的阵列基板及其制备方法
EP1770783A2 (en) Thin film transistor and method of fabricating the same
CN102969363A (zh) 薄膜晶体管阵列衬底及其制造方法
CN1841780A (zh) 薄膜晶体管、薄膜晶体管显示板及其制造方法
TW200828240A (en)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evic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CN100405610C (zh) 在接触孔中形成的配线分层结构,配线分层结构的制作方法,以及具有该配线分层结构的显示装置
JP5117001B2 (ja) 有機el表示装置
EP1970957A2 (en) Thin film transistor, an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evice including the same, and a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KR20040011385A (ko) 박막 트랜지스터의 제조방법과 평면표시장치의 제조방법및 박막 트랜지스터와 평면표시장치
JP3953330B2 (ja) 表示装置
US20060267015A1 (en) Thin film transistor, production method thereof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US11793044B2 (en) Display devic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KR20080070327A (ko) 박막 트랜지스터, 이를 포함하는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 및그 제조 방법
KR20090090819A (ko) 평판 표시 장치의 제조 방법
KR100700015B1 (ko) 평판표시장치 및 그 제조방법
JP2003264193A (ja) 配線構造、その製造方法、および光学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80723

Termination date: 20150210

EXPY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