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0390884C - 拾取装置 - Google Patents
拾取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0390884C CN100390884C CNB2006100754095A CN200610075409A CN100390884C CN 100390884 C CN100390884 C CN 100390884C CN B2006100754095 A CNB2006100754095 A CN B2006100754095A CN 200610075409 A CN200610075409 A CN 200610075409A CN 100390884 C CN100390884 C CN 100390884C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lens
- housing
- mentioned
- bonding agent
- suppor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Lens Barrels (AREA)
- Moving Of The Head For Recording And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AREA)
- Optical Head (AREA)
Abstract
在拾取装置(10)中,具有壳体(30)和安装于壳体(30)的透镜(20),壳体(30)具有支承透镜(20)的第一支承部(41)、支承透镜(20)的第二支承部(42)、及与第一支承部(41)相连的第一分隔壁(51)、与第二支承部(42)相连的第二分隔壁(52)、及连接第一分隔壁(51)与第二分隔壁(52)的连接部(60)。在第一支承部(41)、第二支承部(42)、连接部(60)涂覆紫外线硬化型粘接剂(91)、(92)、(93),将透镜(20)固定于壳体(30)。容易将粘接剂(91)涂覆到透镜(20)和连接部(60)的突出部(63)设于连接部(60)。壳体(30)的强度提高,可解决产生于光拾取装置(10)的共振问题。可避免拾取装置(10)不能正常工作的问题的发生。这样,可抑制从光盘装置的壳体等产生的共振等振动。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安装于例如盘装置,可读取盘等介质的信息的拾取装置。
背景技术
图3为示出过去的拾取装置的一形式的透视图。
在壳体530的透镜安装部535安装准直透镜520。在压铸制壳体530的一对底面侧倾斜部541、542和左右二条轨面551、552的上部涂覆粘接剂591、592、593、594。粘接剂591、592、593、594涂覆到准直透镜520的周缘部529的共四个部位。这样,准直透镜520粘接固定于壳体530。
另外,在壳体530的促动器安装部580安装促动器(图中未示出)。促动器意味着由液压或电动机等将能量转换成平移运动或回转运动等动作的驱动装置。在设于壳体530的周壁532的支承部581、582安装图中未示出的促动器的构架。图中未示出的促动器相对光盘(图中未示出)将物镜(图中未示出)的位置调整到最佳的位置。
作为关于过去的光拾取装置的发明,例如有使用成本低廉的金属板构成的滑架以良好的精度安装固定透镜或分束器的光拾取装置及其组装方法(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另外,作为关于过去的光拾取器的发明,例如有将准直透镜等光学部件确实地安装固定到光拾取器的滑架的光拾取器(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1-143294号公报(第1、4页,图1)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0-215466号公报(第1、4页,图1)
然而,在图3所示上述过去的光拾取装置510中,透镜安装部535的上部开口部536的强度不足,可能会由共振使透镜520的安装精度下降。壳体530的透镜安装部535形成为上部开口的形状。为此,壳体530的透镜安装部535的上部开口部536的强度不足,当在壳体530产生共振时,准直透镜520摆动,可能在通过准直透镜520的光路中产生问题。
详细地说,如光拾取装置510为工作状态,由构成光拾取装置510的促动器相对光盘进行物镜的聚焦动作,则作为其反作用,安装于壳体530的支承部581、582的促动器的构架摆动。当发生这样的情况时,支承促动器的构架的壳体530的支承部581、582沿开闭方向S1、S2摆动。
具体地说,随着促动器的构架的摆动,支承促动器的构架的壳体530的第一支承部581沿开闭方向S1摆动。另外,此时支承促动器构架的壳体530的第二支承部582沿开闭方向S2摆动。
当壳体530的支承部581、582沿开闭方向S2、S2摆动时,与支承部581、582相连的轨部551、552也沿开闭方向S1、S2摆动。详细地说,当壳体530的第一支承部581沿开闭方向S1摆动时,与支承部581相连的第一轨部551也朝开闭方向S1摆动。另外,当壳体530的第二支承部582沿开闭方向S2摆动时,与支承部582相连的第二轨部552也沿开闭方向S2摆动。
壳体530的透镜安装部535形成为上部开口的形状,所以,当沿着透镜安装部535的开口部536张开的方向对透镜安装部535施力时,存在透镜安装部535的开口部536的强度较弱的担心。当透镜安装部535的开口部536的强度较弱时,如在光拾取装置510的壳体530产生共振,则振动从壳体530的透镜安装部535传递到准直透镜520。当准直透镜520摆动时,光拾取装置510的光学系统的焦点等产生问题。因此,光拾取装置510可能不正常工作。
另外,在过去的光拾取装置510中,将粘接剂591、592、593、594涂覆到准直透镜520上部的二个部位的粘接剂涂覆部521、522和准直透镜520下部的二个部位的粘接剂涂覆部526、527这样共四个部位,在壳体530固定准直透镜520。准直透镜520的上部的外周面部521、522成为准直透镜520的上部的粘接剂涂覆部521、522。
例如,当在准直透镜520的上部的各粘接剂涂覆部521、522涂覆了许多的粘接剂593、594时,重力使粘接剂593、594从准直透镜520的周缘部529流出,存在粘接剂593、594流入到准直透镜520的曲面部525的担心。由于准直透镜520的曲面部525为激光透过的重要的部分,所以,粘接剂593、594附着于透镜520的曲面部525是不利的。这在光拾取装置510的制造工序中成为产生粘接不合格品、降低光拾取装置510的合格率的原因。
另外,涂覆到准直透镜520上部的各粘接剂涂覆部521、522的粘接剂593、594流入到准直透镜520与壳体530的透镜安装部535的间隙。流入到准直透镜520与壳体530的透镜安装部535的间隙的粘接剂593、594在准直透镜520与壳体530的透镜安装部535的间隙内固化。
例如,当使用光拾取装置510时,在光拾取装置510的温度上升的场合,流入到准直透镜520与壳体530的透镜安装部535的间隙、固化了的粘接剂593、594产生热膨胀。另外,在光拾取装置510的电源断开、光拾取装置510的温度恢复到常温的场合,发生了热膨胀的上述粘接剂593、594收缩。
在位于准直透镜520与壳体530的透镜安装部535间的粘接剂593、594这样产生膨胀或收缩的场合,安装于壳体530的准直透镜520的安装尺寸失控。因此,这样的光拾取装置510由产生于粘接剂593、594的膨胀收缩使准直透镜520相对壳体530的安装尺寸精度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就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鉴于上述问题,提供一种可抑制壳体等产生的共振等振动的拾取装置。详细地说,本发明鉴于上述问题,提供一种不由粘接剂对透镜产生不良影响而且可降低从壳体等产生的共振等振动的拾取装置。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1提供一种拾取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壳体、安装于该壳体的透镜、以及用于将上述透镜固定在上述壳体上的粘接剂;该壳体具有支承该透镜的第一侧部的第一支承部、支承该透镜的第二侧部的第二支承部、与该第一支承部相连的第一分隔壁、与该第二支承部相连的第二分隔壁、连接该第一分隔壁与该第二分隔壁的连接部;上述粘接剂涂覆在上述第一支承部、上述第二支承部、上述连接部三个部位,以将上述透镜固定在上述壳体上。
按照上述构成,壳体的强度提高,产生于拾取装置的共振问题得到解决。由于设置有连接第一分隔壁与第二分隔壁的连接部,该第一分隔壁与壳体的第一支承部相连,该第二分隔壁与壳体的第二支承部相连,所以,壳体的强度提高。因此,从壳体等产生的振动由连接壳体的第一分隔壁和第二分隔壁的连接部减轻。这样,产生于壳体的第一分隔壁和第二分隔壁的共振得到抑制。由于壳体的第一分隔壁和第二分隔壁的共振得到抑制,所以,产生于与壳体的第一分隔壁相连的第一支承部和产生于与壳体的第二分隔壁相连的第二支承部的共振也得到抑制。由于壳体的第一支承部和第二支承部的共振得到抑制,所以,透镜按稳定的状态由壳体的第一支承部和第二支承部支承。因此,可避免这样的问题,即,在壳体等产生共振,由共振使安装于壳体的透镜的安装状态不稳定,在透过透镜的光路产生不良影响,结果,使拾取装置不能正常地工作。
技术方案2的拾取装置在技术方案1所述的拾取装置的基础上,还具有这样的特征:当在上述壳体固定上述透镜时,使用将该透镜粘接于该壳体的粘接剂。
按照上述构成,透镜确实地固定于壳体。由于使用粘接剂将透镜粘接于壳体,所以,可避免产生于壳体等的共振导致透镜相对壳体产生位置偏移等。
技术方案3的拾取装置在技术方案1或2所述的拾取装置的基础上,还具有这样的特征:在上述壳体和上述透镜的三个部位涂覆粘接剂,在该壳体固定该透镜。
按照上述构成,透镜按稳定的状态固定于壳体。一般三个部位固定构造为难以受到外力等影响的稳定的构造。如在壳体和透镜的三个部位涂覆粘接剂,在壳体固定透镜,则透镜按稳定的状态固定于壳体。因此,可避免在壳体等产生共振现象使透镜相对壳体产生位置偏移等。
技术方案4的拾取装置在技术方案1~3中任何一项所述的拾取装置的基础上,还具有这样的特征:在上述第一支承部、上述第二支承部、上述连接部涂覆粘接剂,将上述透镜固定于上述壳体。
按照上述构成,透镜按稳定的状态确实地安装于壳体。通过在壳体的第一支承部、壳体的第二支承部、及壳体的连接部涂覆粘接剂,从而由三个部位的粘接剂将透镜固定于壳体。这样,透镜按稳定的状态确实地固定于壳体。因此,可防止这样的问题的发生,即,产生于壳体等的振动等使透镜摆动,在拾取装置的光学系统产生问题,由此使拾取装置不正常地工作。
技术方案5的拾取装置在技术方案1~4中任何一项所述的拾取装置的基础上,还具有这样的特征:用于使得容易在上述透镜和上述连接部涂覆粘接剂的突出部设于该连接部。
按照上述构成,容易将粘接剂涂覆到壳体的连接部和透镜。当在壳体设置透镜时,如以设于壳体的连接部的突出部为目标涂覆粘接剂,则容易将粘接剂涂覆到壳体的连接部的突出部和设于壳体的透镜。粘接剂的涂覆作业容易,由此可减少例如不小心将粘接剂涂覆到透镜的曲面部这样的粘接不良的发生。由涂覆到壳体的连接部和透镜的粘接剂确实地将透镜粘接于壳体。
技术方案6的拾取装置在技术方案5所述的拾取装置的基础上,还具有这样的特征:与上述突出部对应的切口部设于上述透镜。
按照上述构成,透镜确实地粘接于壳体。由于将与壳体的连接部的突出部对应的切口部设于透镜,所以,用于将透镜粘接于壳体的粘接剂确实地附着于壳体的连接部的突出部和透镜的切口部。
技术方案7的拾取装置在技术方案6所述的拾取装置的基础上,还具有这样的特征:上述粘接剂涂覆到上述突出部的前端面部和形成上述切口部的平面部。
按照上述构成,可容易而且确实地将粘接剂涂覆到壳体的连接部和透镜。通过将粘接剂涂覆到设于壳体的连接部的突出部的前端面部和形成透镜的切口部的平面部,从而可防止例如粘接剂流出到光透过的透镜的曲面部而对透过透镜的光路产生不良影响这样的问题。因此,可避免由于粘接剂的涂覆不良的原因制造出产生动作不良的拾取装置。
技术方案8的拾取装置在技术方案5~7中任何一项所述的拾取装置的基础上,还具有这样的特征:当在上述壳体安装上述透镜时,按这样的状态将该透镜设于该壳体,即,突设于该壳体的上述连接部的上述突出部的前端面部处于该透镜的切口部的大致中央部。
按照上述构成,在壳体的连接部和透镜容易而且确实地涂覆粘接剂。如按这样的状态将该透镜设于该壳体,即,当在壳体设置透镜时,突设于壳体的连接部的突出部的前端面部处于透镜的切口部的大致中央部,则在以突设于壳体的连接部的突出部的前端面部为目标将粘接剂涂覆到突出部的前端面部时,粘接剂涂覆到突设于壳体的连接部的突出部的前端面部和透镜的切口部的大致一半的部分。这样,可防止例如粘接剂流出到光透过的透镜的曲面部而对透过透镜的光路产生不良影响、拾取装置不能正常地工作这样的问题。
技术方案9的拾取装置在技术方案1~8中任何一项所述的拾取装置的基础上,还具有这样的特征:上述壳体的上述第一支承部具有比上述透镜的宽度大的宽度的倾斜面部,该壳体的上述第二支承部具有比该透镜的宽度大的宽度的倾斜面部,该透镜在透镜曲面部的周缘部具有平面部,在该第一支承部的该倾斜面部和该透镜的该平面部涂覆用于将该透镜粘接于该壳体的粘接剂,在该第二支承部的该倾斜面部和该透镜的该平面部涂覆用于将该透镜粘接于该壳体的粘接剂。
按照上述构成,在壳体和透镜确实地涂覆粘接剂。在构成壳体的第一支承部的倾斜面部和透镜曲面部的周缘部的平面部涂覆粘接剂,将透镜粘接于壳体。另外,在构成壳体的第二支承部的倾斜面部和透镜曲面部的周缘部的平面部涂覆粘接剂,在壳体粘接透镜。这样,可避免在透镜曲面部涂覆很多粘接剂对透过透镜的光路产生不良影响。因此,提供不会由粘接剂对透镜产生不良影响的拾取装置。另外,可由粘接剂将透镜确实地粘接于壳体。
技术方案10的拾取装置在技术方案1~9中任何一项所述的拾取装置的基础上,还具有这样的特征:使用将上述透镜粘接于上述壳体的粘接剂,作为该粘接剂,使用通过照射紫外线使其硬化的紫外线硬化型粘接剂。
按照上述构成,透镜按良好的精度迅速地粘接于壳体。通过对紫外线硬化型粘接剂照射紫外线,从而促进紫外线硬化型粘接剂的硬化反应。因此,透镜迅速粘接剂于壳体。由于透镜迅速粘接剂于壳体,所以,可避免例如未硬化的紫外线硬化型粘接剂大量流落到透镜的曲面部。因此,可防止这样的问题,即,大量流落到透镜的曲面部的粘接剂对透过透镜的光路产生不良影响,导致拾取装置不能正常地工作。
技术方案11的拾取装置在技术方案1~10中任何一项所述的拾取装置的基础上,还具有这样的特征:使得可按良好的精度相对上述壳体设置上述透镜的定位部设于该壳体。
按照上述构成,透镜按良好的精度安装于壳体。当将透镜设于壳体时,通过使透镜与壳体的定位部对准,从而可按良好的精度将透镜安装于壳体。如透镜按良好的精度安装于壳体,则透过透镜的光路的精度高。因此,可构成高精度的拾取装置。
技术方案12的拾取装置在技术方案11所述的拾取装置的基础上,还具有这样的特征:上述定位部形成为从上述第一分隔壁和上述第二分隔壁突设的突出部。
按照上述构成,透镜按更高的精度安装于壳体。当透镜设于壳体时,通过将透镜抵接于从壳体的第一分隔壁和第二分隔壁突设的定位用突出部,从而可在壳体按更高的精度安装透镜。如透镜高精度地安装于壳体,则透过透镜的光路的精度高。
技术方案13的拾取装置在技术方案11或12所述的拾取装置的基础上,还具有这样的特征:相对上述壳体确定上述透镜的安装位置的基准面设于上述定位部,与该基准面对应的平面部设于该透镜的曲面部的周缘部,该透镜的该平面部抵接于设在该壳体的该定位部的该基准面,在该壳体安装该透镜。
按照上述构成,透镜高精度地安装于壳体。当透镜安装于壳体时,通过设于透镜的曲面部的周缘部的平面部抵接于设在壳体的定位用基准面,从而将透镜按高精度安装于壳体。如透镜高精度地安装于壳体,则透过透镜的光路也成为高精度的光路。
技术方案14的拾取装置在技术方案1~13中任何一项所述的拾取装置的基础上,还具有这样的特征:作为上述透镜,使用将入射的光作为平行光出射的准直透镜。
按照上述构成,当拾取装置工作时,在拾取装置内构成高精度的光路。入射到准直透镜的光作为平行光从准直透镜出射。平行光意味着不收敛或发射的光。通过减小安装准直透镜的壳体的振动,从而避免从准直透镜出射的平行光晃动。因此,可避免这样的问题的发生,即,透过准直透镜的光路晃动,结果,拾取装置不能正常地工作。
技术方案15的拾取装置在技术方案1~14中任何一项所述的拾取装置的基础上,还具有这样的特征:可安装到容易携带的计算机的盘装置。
按照上述构成,可避免这样的问题,即,容易携带的计算机用盘装置的拾取装置发生动作不良,结果,容易携带的计算机不能正常地工作。作为容易携带的计算机,例如可列举出膝上型计算机或笔记本式计算机。膝上型计算机或笔记本式计算机这样的容易携带的计算机存在小型化、轻薄化、轻量化的倾向,与此相应,拾取装置也存在小型化、轻薄化、轻量化的倾向。如设有连接构成拾取装置的壳体的第一分隔壁与壳体的第二分隔壁的连接部,则可防止小型化、轻薄化、轻质化的拾取装置的壳体的强度下降。因此,可提供能够减轻从壳体等产生的共振等振动的小型轻薄化拾取装置。
如上述那样,按照技术方案1所述的发明,可提高壳体的强度,可解决产生于拾取装置的共振问题。由于设置有连接第一分隔壁与第二分隔壁的连接部,该第一分隔壁与壳体的第一支承部相连,该第二分隔壁与壳体的第二支承部相连,所以,壳体的强度提高。因此,从壳体等产生的振动由连接壳体的第一分隔壁和第二分隔壁的连接部减轻。这样,产生于壳体的第一分隔壁和第二分隔壁的共振得到抑制。由于壳体的第一分隔壁和第二分隔壁的共振得到抑制,所以,产生于与壳体的第一分隔壁相连的第一支承部和产生于与壳体的第二分隔壁相连的第二支承部的共振也得到抑制。由于壳体的第一支承部和第二支承部的共振得到抑制,所以,透镜按稳定的状态由壳体的第一支承部和第二支承部支承。因此,可避免这样的问题,即,在壳体等产生共振,由共振使安装于壳体的透镜的安装状态不稳定,在透过透镜的光路产生不良影响,结果,使拾取装置不能正常地工作。
按照技术方案2所述的发明,可将透镜确实地固定于壳体。由于使用粘接剂将透镜粘接于壳体,所以,可避免产生于壳体等的共振导致透镜相对壳体产生位置偏移等。
按照技术方案3所述的发明,可将透镜按稳定的状态固定于壳体。一般三个部位固定构造为难以受到外力等影响的稳定的构造。如在壳体和透镜的三个部位涂覆粘接剂,在壳体固定透镜,则透镜按稳定的状态固定于壳体。因此,可避免在壳体等产生共振现象使透镜相对壳体产生位置偏移等。
按照技术方案4所述的发明,可将透镜按稳定的状态确实地安装于壳体。通过在壳体的第一支承部、壳体的第二支承部、及壳体的连接部涂覆粘接剂,从而由三个部位的粘接剂将透镜固定于壳体。这样,透镜按稳定的状态确实地固定于壳体。因此,可防止这样的问题的发生,即,产生于壳体等的振动等使透镜摆动,在拾取装置的光学系统产生问题,由此使拾取装置不正常地工作。
按照技术方案5所述的发明,可容易地将粘接剂涂覆到壳体的连接部和透镜。当在壳体设置透镜时,如以设于壳体的连接部的突出部为目标涂覆粘接剂,则容易将粘接剂涂覆到壳体的连接部的突出部和设于壳体的透镜。粘接剂的涂覆作业容易,由此可减少例如不小心将粘接剂涂覆到透镜的曲面部这样的粘接不良的发生。由涂覆到壳体的连接部和透镜的粘接剂确实地将透镜粘接于壳体。
按照技术方案6所述的发明,可将透镜确实地粘接于壳体。由于将与壳体的连接部的突出部对应的切口部设于透镜,所以,用于将透镜粘接于壳体的粘接剂确实地附着于壳体的连接部的突出部和透镜的切口部。
按照技术方案7所述的发明,可容易而且确实地将粘接剂涂覆到壳体的连接部和透镜。通过将粘接剂涂覆到设于壳体的连接部的突出部的前端面部和形成透镜的切口部的平面部,从而可防止例如粘接剂流出到光透过的透镜的曲面部而对透过透镜的光路产生不良影响这样的问题。因此,可避免由于粘接剂的涂覆不良的原因制造出产生动作不良的拾取装置。
按照技术方案8所述的发明,可在壳体的连接部和透镜容易而且确实地涂覆粘接剂。如按这样的状态将该透镜设于该壳体,即,当在壳体设置透镜时,突设于壳体的连接部的突出部的前端面部处于透镜的切口部的大致中央部,则在以突设于壳体的连接部的突出部的前端面部为目标将粘接剂涂覆到突出部的前端面部时,粘接剂涂覆到突设于壳体的连接部的突出部的前端面部和透镜的切口部的大致一半的部分。这样,可防止例如粘接剂流出到光透过的透镜的曲面部而对透过透镜的光路产生不良影响、拾取装置不能正常地工作这样的问题。
按照技术方案9所述的发明,可在壳体和透镜确实地涂覆粘接剂。在构成壳体的第一支承部的倾斜面部和透镜曲面部的周缘部的平面部涂覆粘接剂,将透镜粘接于壳体。另外,在构成壳体的第二支承部的倾斜面部和透镜曲面部的周缘部的平面部涂覆粘接剂,在壳体粘接透镜。这样,可避免在透镜曲面部涂覆很多粘接剂对透过透镜的光路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可提供不会由粘接剂对透镜产生不良影响的拾取装置。另外,可由粘接剂将透镜确实地粘接于壳体。
按照技术方案10所述的发明,可将透镜按良好的精度迅速地粘接于壳体。通过对紫外线硬化型粘接剂照射紫外线,从而促进紫外线硬化型粘接剂的硬化反应。因此,透镜迅速粘接于壳体。由于透镜迅速粘接剂于壳体,所以,可避免例如未硬化的紫外线硬化型粘接剂大量流落到透镜的曲面部。因此,可防止这样的问题,即,大量流落到透镜的曲面部的粘接剂对透过透镜的光路产生不良影响,导致拾取装置不能正常地工作。
按照技术方案11所述的发明,可将透镜按良好的精度安装于壳体。当透镜设于壳体时,通过使透镜与壳体的定位部对准,从而可按良好的精度将透镜安装于壳体。如透镜按良好的精度安装于壳体,则透过透镜的光路的精度高。因此,可构成高精度的拾取装置。
按照技术方案12所述的发明,可将透镜按更高的精度安装于壳体。当透镜设于壳体时,通过将透镜抵接于从壳体的第一分隔壁和第二分隔壁突设的定位用突出部,从而由壳体按良好的精度安装透镜。如透镜高精度地安装于壳体,则透过透镜的光路的精度高。
按照技术方案13所述的发明,可将透镜高精度地安装于壳体。当透镜安装于壳体时,通过设于透镜的曲面部的周缘部的平面部抵接于设在壳体的定位用基准面,从而将透镜按高精度安装于壳体。如透镜高精度地安装于壳体,则透过透镜的光路也成为高精度的光路。
按照技术方案14所述的发明,当拾取装置工作时,可在拾取装置内构成高精度的光路。入射到准直透镜的光作为平行光从准直透镜出射。平行光意味着不收敛或发射的光。通过减小安装准直透镜的壳体的振动,从而避免从准直透镜出射的平行光晃动。因此,可避免这样的问题的发生,即,透过准直透镜的光路晃动,结果,拾取装置不能正常地工作。
按照技术方案15所述的发明,可避免这样的问题,即,容易携带的计算机用盘装置的拾取装置发生动作不良,结果,容易携带的计算机不能正常地工作。作为容易携带的计算机,例如可列举出膝上型计算机或笔记本式计算机。膝上型计算机或笔记本式计算机这样的容易携带的计算机存在小型化、轻薄化、轻量化的倾向,与此相应,拾取装置也存在小型化、轻薄化、轻量化的倾向。如设有连接构成拾取装置的壳体的第一分隔壁与壳体的第二分隔壁的连接部,则可防止小型化、轻薄化、轻质化的拾取装置的壳体的强度下降。因此,可提供能够减轻从壳体等产生的共振等振动的小型轻薄化拾取装置。
附图说明
图1为示出本发明拾取装置的一实施形式的分解透视图。
图2为示出在壳体安装了透镜的状态的透视图。
图3为示出过去的拾取装置的一形式的透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根据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拾取装置的一实施形式。
图1为示出本发明拾取装置的一实施形式的分解透视图,图2为示出在壳体安装了透镜的状态的透视图。
使用设于光盘装置(图中未示出)的光拾取装置10,对记录于光盘(图中未示出)的信息等数据进行再生。另外,使用光盘装置,将信息等数据记录到光盘。作为盘,例如可列举出“CD-ROM”、“DVD-ROM”等读出专用的盘,“CD-R”、“DVD-R”、“DVD+R”等一次写光盘,“CD-RW”、“DVD-RW”、“DVD+RW”、“DVD-RAM”、“HD DVD”、“Blu-ray Disc”等可写入/抹去或可重写的类型的光盘等。
“CD”为“Compact Disc(压缩光盘)”的简称,“DVD”为“数字多能光盘”或“数字激光视盘”的简称。另外,“CD-ROM”或“DVD-ROM”的“ROM”为“只读存储器”的简称,CD-ROM或DVD-ROM为数据读出专用的盘。另外,“CD-R”或“DVD-R”或“DVD+R”的“R”为“可记录”的简称,CD-R或DVD-R或DVD+R为可写入数据的盘。另外,“CD-RW”或“DVD-RW”或“DVD+RW”的“RW”为“可重写”的简称,CD-RW或DVD-RW或DVD+RW为可重写数据的盘。另外,“DVD-RAM”为“数据多能光盘随机存取存储器”的简称,为可写入·抹去数据的盘。
另外,“HD DVD”为“高清晰度DVD”的简称。“HD DVD”与过去的DVD系列的盘具有互换性,而且比过去的DVD系列的盘的存储容量大。在过去的CD或DVD中使用红色的激光,但将记录于“HDDVD”的光盘中的数据读出时,使用蓝紫色的激光。另外,“Blu-ray”意味着相对在过去的CD或DVD中用于信号读写的红色激光,采用蓝紫色的激光,以实现高密度记录。
如图1所示那样,该光拾取装置10至少具有压铸的壳体30和安装于压铸的壳体30的玻璃制的光学透镜20。在壳体30的透镜安装部35安装光学透镜20。
壳体意味着收容部件的箱形构件等收容物品的箱或类似于箱的构件。壳体30例如使用锌或铝等有色金属或含有锌或铝的合金形成。锌或铝为耐蚀性优良、比重比铁小的有色金属。
透镜意味着相向的二个表面都形成为曲面的大致板状的透明体,或相向的二个表面中的一个形成为曲面而另一个形成为平面的大致板状的透明体等。光学透镜使光束发散或集中,成实像或虚像。光学透镜例如可列举出凸透镜、凹透镜等。
壳体30具有支承光学透镜20的第一侧部21的第一支承部41、支承光学透镜20的第二侧部22的第二支承部42、与第一支承部41相连的第一分隔壁51、与第二支承部42相连的第二分隔壁52、及连接第一分隔壁51与第二分隔壁52以降低从壳体30等产生的振动的连接部60。
通过这样构成壳体30,可提高壳体30的机械强度,解决产生于光拾取装置10的共振问题。
对于图3所示上述过去的光拾取装置510,存在透镜安装部535的上部开口部536的强度不足、共振使透镜520的安装精度下降的担心。
然而,如图1和图2所示那样,如在透镜安装部35的上部设置连接第一分隔壁51与第二分隔壁52的连接部60,则壳体30的强度提高,解决了壳体30的透镜安装部35的共振问题。
详细地说,由于在透镜安装部35设置连接部60,该连接部60连接与壳体30的第一支承部41相连的第一分隔壁51和与壳体30的第二支承部42相连的第二分隔壁52,降低振动,所以,壳体30的刚性和强度提高。因此,从壳体30等产生的振动由连接壳体30的第一分隔壁51和第二分隔壁52的连接部60降低。
这样,产生于壳体30的第一分隔壁51和第二分隔壁52的共振受到抑制。由于壳体30的第一分隔壁51和第二分隔壁52中的共振受到抑制,所以,产生于与壳体30的第一分隔壁51相连的第一支承部41和与壳体30的第二分隔壁52相连的第二支承部42的共振也受到抑制。由于壳体30的第一支承部41和第二支承部42的共振受到抑制,所以,光学透镜20在不受到从壳体30等产生的振动等影响的稳定状态下支承于壳体30的第一支承部41和第二支承部42。因此,避免了这样的问题,即,在壳体30等产生共振,由共振使安装于壳体30的光学透镜20的安装状态变得不稳定,对透过光学透镜20的光路产生不良影响,结果,光拾取装置10不能正常地工作。
支承光学透镜20的第一侧部21的第一支承部41、支承光学透镜20的第二侧部22的第二支承部42、与第一支承部41相连的第一分隔壁51、与第二支承部42相连的第二分隔壁52、连接第一分隔壁51与第二分隔壁52的连接部60使用同质材料一体形成。另外,壳体30的透镜安装部35与壳体30的基壁31使用质质材料一体形成。
当将光学透镜20固定于壳体30时,使用将光学透镜20粘接于壳体30的粘接剂91、92、93(图2),将光学透镜20安装于壳体30。各粘接剂91、92、93为同材质的粘接剂。
通过使用粘接剂91、92、93,可将光学透镜20确实地固定于壳体30。由于使用粘接剂91、92、93将光学透镜20粘接于壳体30,所以,可避免产生于壳体30等的共振使光学透镜20相对壳体30产生位置偏移。
在壳体30和光学透镜20按大致相等间隔在三个部位涂覆粘接剂91、粘接剂92、粘接剂93,将光学透镜20固定于壳体30。
这样,光学透镜20按稳定的状态固定于壳体30。一般三个部位固定构造为难以受到外力等的影响的稳定的构造。如在壳体30和光学透镜20按大致相等间隔在三个部位涂覆各粘接剂91、92、93,在壳体30固定光学透镜20,则光学透镜20按稳定的状态固定于壳体30。因此,在壳体30等产生共振现象,可避免光学透镜20相对壳体30产生位置偏移等。
在构成壳体30的透镜安装部35的第一支承部41、第二支承部42、连接部60涂覆粘接剂91、92、93,在壳体30固定于光学透镜20。具体地说,在构成壳体30的透镜安装部35的第一支承部41涂覆粘接剂91。另外,在构成壳体30的透镜安装部35的第二支承部42涂覆粘接剂92。另外,在构成壳体30的透镜安装部35的连接部60涂覆粘接剂93。这样,在壳体30粘接光学透镜20。
这样,光学透镜20按稳定的状态确实地安装于壳体30。通过在壳体30的第一支承部41、壳体30的第二支承部42、壳体30的连接部60涂覆各粘接剂91、92、93,从而大致均等地由三个部位的粘接剂91、92、93将光学透镜20固定于壳体30。这样,光学透镜20按稳定的状态确实地固定于壳体30。因此,可防止这样的问题的发生,即,由产生于壳体30等的振动等使光学透镜20晃动,在光拾取装置10的光学系统产生焦点偏移等问题,结果使光拾取装置10不能正常工作。
使得容易将粘接剂93涂覆于光学透镜20和连接部60的突出部63设于连接部60的大致中央部60c。详细地说,在构成壳体30的透镜安装部35的连接部60的大致中央部60c的一个部位设置可涂覆粘接剂93的粘接部63。该粘接部63从连接部60的大致中央部60c朝透镜安装侧突出形成。
这样的突出部63如设于构成壳体30的透镜安装部35的连接部60,则容易在壳体30的连接部60和光学透镜20涂覆粘接剂93。当在壳体30设置光学透镜20时,如以设于壳体30的连接部60的突出部63为目标涂覆粘接剂93,则容易将粘接剂93涂覆到壳体30的连接部60的突出部63和设于壳体30的光学透镜20。
粘接剂93的涂覆作业变得容易,与此相应,例如不小心地将粘按剂93涂覆到光学透镜20的凸侧曲面部25a这样的粘接不良的发生减少。光学透镜20的凸侧曲面部25a为透过光学透镜20内的激光出射的重要部分。由涂覆于壳体30的连接部60和光学透镜20的粘接剂93将光学透镜20确实地粘接于壳体30。
与壳体30的连接部60的突出部63对应的切口部23设于光学透镜20。
这样,光学透镜20确实地粘接于壳体30。由于将与壳体30的连接部60的突出部63对应的切口部23设于光学透镜20,所以,使光学透镜20粘接于壳体30的粘接剂93确实地附着于壳体30的连接部60的突出部63和光学透镜20的切口部23。
另外,通过将切口部23设于光学透镜20,从而容易地将光学透镜20设于壳体30。由于与壳体30的连接部60的突出部63对应的切口部23设于光学透镜20,所以,当光学透镜20设于壳体30时,光学透镜20的切口部23与壳体30的连接部60的突出部63对齐。这样,容易将光学透镜20设于壳体30。
另外,为了避免光学透镜20从光拾取装置10的壳体30的底面突出,在光学透镜20设有另一个切口部24。这样,在光学透镜20设有一对切口部23、24。光学透镜20具有第一切口部23和第二切口部24。
粘接剂93涂覆到突设于壳体30的连接部60的突出部63的前端面部63a和形成光学透镜20的切口部23的平面部23a。设于光学透镜20的平面部23a形成为可积存粘接剂93的平坦部23a。
这样,可在壳体30的连接部60和光学透镜20容易而且可靠地涂覆粘接剂93。在设于壳体30的连接部60的突出部63的前端面部63a和形成光学透镜20的切口部23的平面部23a,涂覆粘接剂93,从而防止粘接剂93流出到例如光透过的光学透镜20的凸侧曲面部25a,对透过光学透镜20的光路产生不良影响的问题。因此,可避免由于粘接剂93的涂覆不良导致制造出产生动作不良的光拾取装置10。这样,光拾取装置10的合格率提高。
当在壳体30设置光学透镜20时,按突设于壳体30的连接部60的突出部63的前端面部63a位于光学透镜20的切口部23的透镜厚度方向大致中央部23c的状态在壳体30设置光学透镜20。
这样,可容易而且确实地将粘接剂93涂覆于壳体30的连接部60和光学透镜20。当在壳体30设置光学透镜20时,如在突设于壳体30的连接部60的突出部63的前端面部63a位于光学透镜20的切口部23的透镜厚度方向大致中央部23c的状态下将光学透镜20设于壳体30,则当以突设于壳体30的连接部60的突出部63的前端面部63a为目标将粘接剂93涂覆于突出部63的前端面部63a时,粘接剂93涂覆到突设于壳体30的连接部60的突出部63的前端面部63a和光学透镜20的切口部23的大致一半的部分。这样,可防止发生这样的问题,即,例如粘接剂91流出到光透过的光学透镜20的凸侧曲面部25a,对透过光学透镜20的光路产生不良影响,光拾取装置10不能正常工作。
另外,通过形成为这样的粘接构造,从而可提高光学透镜20相对壳体30的安装尺寸精度。
对于图3所示过去的光拾取装置510,在位于准直透镜520和壳体530的透镜安装部535间的粘接剂593、594膨胀或收缩的场合,安装于壳体的准直透镜520的安装尺寸失控。因此,这样的光拾取装置510存在产生于粘接剂593、594的膨胀·收缩导致准直透镜520相对壳体530的安装尺寸精度降低的担心。
然而,如采用图2所示开放构造的粘接构造,则即使光学透镜20的上部的粘接剂93产生膨胀或收缩,光学透镜20也继续以良好的精度粘接于壳体30。因此,光学透镜20相对壳体30的安装可靠性提高。
当在壳体30安装光学透镜20时,在壳体30的连接部60的突出部63与光学透镜20的切口部23对齐、并且在突出部63与切口部23间产生间隙的状态下将光学透镜20设于壳体30。
这样,可以顺利而且容易地在壳体30设置光学透镜20。如在突设于壳体30的连接部60的突出部63与光学透镜20与切口部23间存在间隙的状态下形成为可在壳体30设置光学透镜20的光拾取装置10,则光学透镜20相对壳体30的安装作业可容易而且迅速地进行。这样,可将廉价的光拾取装置10提供给光盘装置的组装厂商和光盘装置的使用者等。
壳体30的第一支承部41具有宽度比光学透镜20大的倾斜平面部41a。另外,壳体30的第二支承部42具有比宽度比光学透镜20大的倾斜平面部42a。另外,光学透镜20在凸侧曲面部25a的周缘部29a具有第一环状平面部26a和第二环状平面部27a。
在壳体30的第一支承部41的倾斜平面部41a和光学透镜20的第一环状平面部26a涂覆使光学透镜20粘接于壳体30的粘接剂91。另外,在壳体30的第二支承部42的倾斜平面部42a和光学透镜20的第二环状平面部27a涂覆用于将光学透镜20粘接于壳体30的粘接剂92。
这样,在壳体30和光学透镜20确实地涂覆粘接剂91、92。在构成壳体30的第一支承部41的倾斜平面部41a和凸侧曲面部25a的周缘部29a的第一环状平面部26a涂覆粘接剂91,在壳体30粘接光学透镜20。另外,在构成壳体30的第二支承部42的倾斜平面部42a和凸侧曲面部25a的周缘部29a的第二环状平面部27a涂覆粘接剂92,将光学透镜20粘接于壳体30。
这样,可避免粘接剂91、92大量涂覆到凸侧曲面部25a对透过光学透镜20的光路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可向光盘装置的组装厂商和光盘的使用者等提供粘接剂91、92不会对光学透镜20产生不良影响的光拾取装置10。另外,由粘接剂91、92将光学透镜20确实地粘接于壳体30。
使用将光学透镜20粘接于壳体30的粘接剂91、92、93,作为粘接剂91、92、93,使用通过照射紫外线对其进行硬化的粘接剂91、92、93。
这样,光学透镜20按良好的精度迅速地粘接于壳体30。通过将紫外线照射到紫外线硬化型粘接剂91、92、93,可促进紫外线硬化型粘接剂91、92、93的硬化反应。因此,光学透镜20迅速粘接于壳体30。由于光学透镜20迅速粘接于壳体30,所以,可避免例如重力使未硬化的紫外线硬化型粘接剂93从光学透镜20的平坦部23a大量流落到光学透镜20的凸侧曲面部25a。因此,可防止大量流落到光学透镜20的凸侧曲面部25a的粘接剂93对透过光学透镜20的光路产生不良影响,结果,可防止光拾取装置10发生不能正常地工作的问题。
作为光硬化型粘接剂的一种的紫外线硬化型粘接剂,可列举出例如美国NORLAND公司制:光学UV粘接剂NOA60、NOA77等。光学UV粘接剂NOA60、NOA77等紫外线硬化型粘接剂为丙烯酸系,为一液性的紫外线硬化型粘接剂。通过使用一液性的紫外线硬化型粘接剂,从而不需要使用二液性的紫外线硬化型粘接剂时进行的液体与液体的混合作业。因此,粘接剂的涂覆工序迅速而且有效地进行。“UV”意味着“紫外(ultraviolet)”。“ultraviolet radiation”意味着“紫外线”。紫外线硬化型粘接剂被称为UV硬化型粘接剂等。根据光拾取装置的设计规格等,例如也可使用二液性的紫外线硬化型粘接剂进行粘接工序。作为二液性的紫外线硬化型粘接剂,例如可列举出例如二液性环氧系的紫外线硬化型粘接剂等。
下面,说明光拾取装置10的光学透镜20的粘接方法的一例。
首先,在壳体30的第一支承部41的倾斜平面部41a和光学透镜20的第一环状平面部26a涂覆用于使光学透镜20粘接到壳体30的紫外线硬化型粘接剂91。另外,在壳体30的第二支承部42的倾斜平面部42a和光学透镜20的第二环状平面部27a涂覆用于将光学透镜20粘接于壳体30的紫外线硬化型粘接剂92。然后,在突设于壳体30的连接部60的突出部63的前端面部63a和形成光学透镜20的切口部23的平坦部23a涂覆用于将光学透镜20粘接于壳体30的紫外线硬化型粘接剂93。
此后,在数秒的短时间中,同时地在各紫外线硬化型粘接剂91、92、93照射紫外线。通过在各紫外线硬化型粘接剂91、92、93照射紫外线,从而促进各紫外线硬化型粘接剂91、92、93的硬化反应,大致同时地使各紫外线硬化型粘接剂91、92、93硬化。这样,不会产生各粘接剂91、92、93的液体滴落,可迅速完成粘接工序。
如图1所示那样,在壳体30的透镜安装部35设置可按良好的精度在壳体30设置光学透镜20的一对定位部71、72。设于壳体30的透镜安装部35的定位部71、72形成为具有第一定位部71和第二定位部72的构成。
如在壳体30的透镜安装部35设置一对定位部71、72,则光学透镜20按良好精度安装于壳体30。当将光学透镜20安装于壳体30时,通过使光学透镜20与设于壳体30的透镜安装部35的多个定位部71、72对齐,从而可按良好精度在壳体30安装光学透镜20。如光学透镜20按良好精度安装于壳体30,则透过光学透镜20的光路的精度较高。因此,可构成高精度的光拾取装置10。
第一定位部71形成为从构成壳体30的第一分隔壁51朝光学透镜20突设的第一突出部71。另外,第二定位部72形成为从构成壳体30的第二分隔壁52朝光学透镜20突设的第二突出部72。
这样,光学透镜20按更良好的精度安装于壳体30。当光学透镜20设置到壳体30时,通过使光学透镜20抵接于从壳体30的第一分隔壁51突设的定位用突出部71和从壳体30的第二分隔壁52突设的定位用突出部72,从而在壳体30按更良好的精度安装光学透镜20。如在壳体30按高精度安装光学透镜20,则透过光学透镜20的光路的精度较高。
相对壳体30,将用于确定光学透镜20的安装位置的基准面71b、72b设在构成壳体30的第一分隔壁51和第二分隔壁52的定位部71、72。详细地说,将基准面71b设于壳体30的第一分隔壁51的第一突出部71,该基准面71b用于按良好的精度相对壳体30确定光学透镜20的安装位置。另外,在壳体30的第二分隔壁52的第二突出部72设置基准面72b,该基准面72b用于按良好的精度相对壳体30确定光学透镜20的安装位置。各基准面71b、72b形成为未设置拔模斜度的高精度的面。
与第一突出部71的基准面71b对应的第一环状平面部26b设于光学透镜20的凹侧曲面部25b的周缘部29b。光学透镜20的凹侧曲面部25b的第一环状平面部26b形成为与光学透镜20的凸侧曲面部25a的第一环状平面部26a大致相同形状。
另外,与第二突出部72的基准面72b对应的第二环状平面部27b设于光学透镜20的凹侧曲面部25b的周缘部29b。光学透镜20的凹侧曲面部25b的第二环状平面部27b形成为与光学透镜20的凸侧曲面部25a的第二环状平面部27a大致相同的形状。
在设于壳体30的定位部71、72的基准面71b、72b抵接光学透镜20的凹侧曲面部25b的平面部26b、27b,在壳体30安装光学透镜20。详细地说,在设于壳体30的第一突出部71的基准面71b抵接光学透镜20的凹侧曲面部25b的第一环状平面部26b,在壳体30安装光学透镜20。另外,在设于壳体30的第二突出部72的基准面72b抵接光学透镜20的凹侧曲面部25b的第二环状平面部27b,在壳体30安装光学透镜20。
这样,光学透镜20按高精度安装于壳体30。当光学透镜20设置于壳体30时,在设于壳体30的第一分隔壁51和第二分隔壁52的定位用基准面71b、72b抵接设于光学透镜20的凹侧曲面部25b的周缘部29b的平面部26b、27b,从而按高精度将光学透镜20安装于壳体30。
详细地说,当将光学透镜20设置于壳体30时,通过将设于光学透镜20的凹侧曲面部25b的周缘部29b的第一环状平面部26b抵接于设于壳体30的第一分隔壁51的突出部71的定位用基准面71b,从而将光学透镜20按高精度安装于壳体30。另外,当将光学透镜20设置于壳体30时,通过使设于光学透镜20的凹侧曲面部25b的周缘部29b的第二环状平面部27b抵接于设在壳体30的第二分隔壁52的突出部72的定位用基准面72b,从而按高精度将光学透镜20安装于壳体30。如将光学透镜20高精度地安装于壳体30,则透过光学透镜20的光路也成为高精度的光路。
作为光学透镜20,使用使入射的光成为平行光地出射的准直透镜20。准直透镜20的凹侧曲面部25b成为用于激光入射到透镜20的重要部分。另外,准直透镜20的凸侧曲面部25a为透过透镜20内的激光出射的重要部分。
这样,当光拾取装置10工作时,在光拾取装置10内构成高精度的光路。入射到准直透镜20的凹侧曲面部25b的光作为平行光从准直透镜20的凸侧曲面部25a出射。平行光意味着不收敛或发射的光。通过减小安装准直透镜20的壳体30的透镜安装部35的振动,从而避免从准直透镜20出射的平行光晃动。因此,可避免这样的问题的发生,即,透过准直透镜20的光路晃动,结果,光拾取装置10不能正常地工作。另外,作为光学透镜20,使用准直透镜20,从而构成可应对图中未示出的光盘的摆动等的光拾取装置10。
另外,在壳体30的促动器安装部80设置促动器(图中未示出)。如上述那样,促动器意味着由液压或电动机等将能量转换成平移运动或回转运动等动作的驱动装置。在设于壳体30的周壁32的支承部81、82安装图中未示出的促动器的构架。图中未示出的促动器相对光盘(图中未示出)将物镜(图中未示出)的位置调整到最佳的位置。
光拾取装置10形成为可安装于容易携带的计算机的盘装置(图中未示出)的小型轻薄的装置。
如在盘装置设置进行大致稳定的动作的小型轻薄的光拾取装置10,则可避免容易携带的计算机用盘装置的光拾取装置10发生动作不良、结果使得容易携带的计算机不能正常工作这样的问题。作为容易携带的计算机,例如可列举出膝上型计算机(图中未示出)或笔记本式计算机(图中未示出)。
下面说明计算机。个人计算机简称为“PC”。
台式计算机为可在桌上使用的计算机。然而,台式计算机为不能容易地携带的计算机。
相对台式PC,膝上型PC和笔记本式PC要求轻量化、轻薄化,所以,为具有形成为薄型驱动器的光盘装置的构造。膝上型PC和笔记本式PC形成为与台式PC不同的构造。膝上型PC或笔记本式PC将显示器(图中未示出)与PC主体(图中未示出)形成为一体构造。相对PC主体,通过折叠显示器,从而使膝上型PC或笔记本式PC成为薄型尺寸。笔记本式PC本身形成为在折叠后俯视时具有大致A4纸或其以下的大小的通用PC。这样,笔记本式PC也被称为书式PC。这样,笔记本式PC或膝上型PC可作为紧凑的PC容易地携带。
膝上型计算机和笔记本式计算机等容易携带的计算机存在小型化、轻薄化、轻量化的倾向,与此相应,拾取装置10也存在小型化、轻薄化、轻量化的倾向。
如在壳体30设有连接构成光拾取装置10的壳体30的第一分隔壁51与壳体30的第二分隔壁52、降低从壳体30等产生的振动的连接部60,则可防止小型化、轻薄化、轻量化的光拾取装置10的壳体30的强度下降。因此,可向光盘装置的组装厂商和光盘装置的使用者等提供能够减轻从壳体30等产生的共振等振动的、膝上型计算机和笔记本式计算机用的小型轻薄化拾取装置10。
作为上述光拾取装置10,例如可设置到与“CD-ROM”、“DVD-ROM”等读出对应的数据读出专用的光盘装置。另外,上述光盘装置用倾斜调整电路例如可设置到与“CD-ROM”、“DVD-ROM”等读出专用的盘,“CD-R”、“DVD-R”、“DVD+R”等一次写光盘,“CD-RW”、“DVD-RW”、“DVD+RW”、“DVD-RAM”、“HD-DVD”、“Blu-ray Disc”等可写入/抹去或可重写的类型的光盘对应的光盘装置。
另外,具有上述光盘装置10的盘装置例如可设置到笔记式PC、膝上型PC、台式PC等计算机或CD播放器等音响设备、DVD播放器等音响/影像设备等。另外,上述光盘装置可应对CD系列光盘、DVD系列光盘等多种介质。本发明不限于图示。本发明可在不脱离其要旨的范围进行多种变更。
Claims (12)
1.一种拾取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壳体、安装于该壳体的透镜、以及用于将上述透镜固定在上述壳体上的粘接剂;
该壳体具有
支承该透镜的第一侧部的第一支承部、
支承该透镜的第二侧部的第二支承部、
与该第一支承部相连的第一分隔壁、
与该第二支承部相连的第二分隔壁、
连接该第一分隔壁与该第二分隔壁的连接部;
上述粘接剂涂覆在上述第一支承部、上述第二支承部、上述连接部三个部位,以将上述透镜固定在上述壳体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拾取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粘接剂以大致相等的间隔涂覆在上述第一支承部、上述第二支承部、上述连接部三个部位。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拾取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连接部具有突出部,该突出部从上述连接部的大致中央部朝安装有上述透镜的一侧突出地形成,用于使得容易在上述连接部涂覆上述粘接剂。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拾取装置,其特征在于:与上述突出部对应的切口部设于上述透镜。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拾取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粘接剂涂覆到上述突出部的前端面部和形成上述切口部的平面部。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拾取装置,其特征在于:当在上述壳体安装上述透镜时,
上述突出部的前端面部为处于上述透镜的切口部的上述透镜厚度方向大致中央部的状态。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拾取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一支承部具有宽度比上述透镜的宽度大的倾斜面部,
上述第二支承部具有宽度比上述透镜的宽度大的倾斜面部,
上述透镜在透镜的凸侧曲面部的周缘部具有第一环状平面部和第二环状平面部,
上述第一支承部的倾斜面部和上述第一环状平面部通过粘接剂固定,
上述第二支承部的倾斜面部和上述第二环状平面部通过粘接剂固定。
8.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拾取装置,其特征在于:作为上述粘接剂,使用通过照射紫外线而硬化的紫外线硬化型粘接剂。
9.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拾取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壳体具有第一定位部和第二定位部,
上述第一定位部从上述第一分隔壁朝上述透镜突设,可以高精度地相对上述壳体安装上述透镜,
上述第二定位部从上述第二分隔壁朝上述透镜突设,可以高精度地相对上述壳体安装上述透镜。
10.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拾取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一定位部具有用于确定上述透镜的安装位置的第一基准面,上述第二定位部具有用于确定上述透镜的安装位置的第二基准面,上述透镜在透镜的凹侧曲面部的周缘部具有第一环状平面部和第二环状平面部,上述第一环状平面部与上述第二环状平面部抵接于上述第一基准面和上述第二基准面,从而将上述透镜安装在上述壳体上。
11.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拾取装置,其特征在于:作为上述透镜,使用将入射的光作为平行光出射的准直透镜。
12.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拾取装置,其特征在于:可安装到容易携带的计算机的盘装置中。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5118139A JP2006302334A (ja) | 2005-04-15 | 2005-04-15 | ピックアップ装置 |
JP2005118139 | 2005-04-15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848262A CN1848262A (zh) | 2006-10-18 |
CN100390884C true CN100390884C (zh) | 2008-05-28 |
Family
ID=3707779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B2006100754095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390884C (zh) | 2005-04-15 | 2006-04-14 | 拾取装置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2006302334A (zh) |
CN (1) | CN100390884C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4536687B2 (ja) | 2006-07-21 | 2010-09-01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および光記録再生装置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14451A (zh) * | 1994-04-29 | 1996-01-03 | 大宇电子株式会社 | 光盘机中的光拾取头致动器 |
CN1117636A (zh) * | 1993-11-16 | 1996-02-28 | 索尼公司 | 物镜驱动装置和采用该物镜驱动装置的光拾取装置 |
CN1248043A (zh) * | 1998-09-17 | 2000-03-22 |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 传感头驱动器 |
JP2000215466A (ja) * | 1998-11-19 | 2000-08-04 | Alps Electric Co Ltd | 光ピックアップ |
US20040128679A1 (en) * | 2002-10-02 | 2004-07-01 | Tatsuki Wade | Optical head device |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3712273B2 (ja) * | 1993-08-17 | 2005-11-02 | ソニー株式会社 | 光学ピックアップ装置及びマルチレンズホルダー |
JPH103682A (ja) * | 1996-06-18 | 1998-01-06 | Sony Corp | 光学ピックアップの光学ベース |
JPH1011792A (ja) * | 1996-06-19 | 1998-01-16 | Sony Corp | 光学ピックアップの光学ベース |
JPH11273130A (ja) * | 1998-03-24 | 1999-10-08 | Toshiba Corp | 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及び光ディスク装置 |
JP2000195088A (ja) * | 1999-01-05 | 2000-07-14 | Sharp Corp | 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 |
JP2003281741A (ja) * | 2002-03-22 | 2003-10-03 | Ricoh Co Ltd | 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並びに光ディスク装置 |
JP4420272B2 (ja) * | 2003-07-17 | 2010-02-24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マルチビーム光源装置、その調整方法、光走査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2005
- 2005-04-15 JP JP2005118139A patent/JP2006302334A/ja active Pending
-
2006
- 2006-04-14 CN CNB2006100754095A patent/CN100390884C/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17636A (zh) * | 1993-11-16 | 1996-02-28 | 索尼公司 | 物镜驱动装置和采用该物镜驱动装置的光拾取装置 |
CN1114451A (zh) * | 1994-04-29 | 1996-01-03 | 大宇电子株式会社 | 光盘机中的光拾取头致动器 |
CN1248043A (zh) * | 1998-09-17 | 2000-03-22 |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 传感头驱动器 |
JP2000215466A (ja) * | 1998-11-19 | 2000-08-04 | Alps Electric Co Ltd | 光ピックアップ |
US20040128679A1 (en) * | 2002-10-02 | 2004-07-01 | Tatsuki Wade | Optical head device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848262A (zh) | 2006-10-18 |
JP2006302334A (ja) | 2006-11-02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691157B (zh) | 光学拾取装置 | |
CN101923869B (zh) | 磁性构件的安装结构、磁性构件与磁连结构件的粘接方法、拾取装置以及盘装置 | |
CN100390884C (zh) | 拾取装置 | |
JP4850256B2 (ja) | 対物レンズ駆動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
JP2007317309A (ja) | 対物レンズ、レンズ駆動機構、光ピックアップおよびその組立方法 | |
US7408848B2 (en) | Objective lens actuator | |
JP2007234205A (ja) | 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および光ディスク装置 | |
EP1895525A2 (en) | Optical pickup | |
CN102770919A (zh) | 弹性部件、光学元件的安装结构以及具备它的拾取装置 | |
US20070127327A1 (en) | Objective lens actuator and information recording/playback apparatus | |
JP2011192383A (ja) | ピックアップ装置 | |
JP4614838B2 (ja) | ピックアップ装置 | |
JP2000252577A (ja) | レーザビーム出射ユニット | |
US20070121435A1 (en) | Objective-lens actuator, and information recording and reproducing apparatus | |
JP2007265559A (ja) | 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及び光ディスク装置 | |
JP2007109331A (ja) | 光学部品ホルダ、光学装置および光学部品取り外し方法 | |
CN102855892A (zh) | 物镜驱动装置、驱动装置用框体、驱动装置、拾取装置 | |
JP5067054B2 (ja) | 対物レンズ駆動装置 | |
CN101312055B (zh) | 光学拾取设备 | |
JP2010153014A (ja) | 保護部材、ピックアップ装置、並びにそれを備える駆動部組立体 | |
JP2014157637A (ja) | レンズ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るピックアップ装置 | |
JP4836843B2 (ja) | 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および光ディスク装置 | |
CN205388905U (zh) | 一种光学拾音头中受光元件的点胶结构 | |
JP2011054261A (ja) | コイルの取付構造およびそれを有するピックアップ装置ならびにディスク装置 | |
JP2601181B2 (ja) | 光学ピックアップ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17 |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80528 Termination date: 20140414 |